儒家思想主要思想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思想主要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共有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民贵君轻。儒家主张统治者要爱民、亲民,因为只有认识到人民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只有重视人民的社会作用,才能得到人民对国家的拥护,达到真正的民治君安。
2、民为邦本。只有民众生活安稳舒适,国家才能稳定,社会才能安稳,统治者的统治才会长久。民为君之本、为邦之本,不可须臾。
3、民水君舟。船只有小小一只,水却广阔无边,水具有载舟、覆舟的能力,说明民众具有拥戴或者反对君主的主动性力量。百姓服从了统治,君主的地位才能得到巩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儒家思想;中国法制;影响;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1
一、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法制存在的影响研究
(一)对于法律指导思想存在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儒家法律思想,大致传承发展了自西周时期以来的“礼制”及“明德慎罚”思想,系统提出了重视人治,维护礼治的法治观念。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孔子的“仁治”观念,明确提倡了“为政在人,德主刑辅”法治思想。伴随着历史发展步伐的前进,儒家思想经历了大的变革,但是“德主刑辅”这一法律思想却一直得以保留传承下来,自汉朝其的“大德小刑”至唐朝时期的“德刑并用”在至明清时期的“明刑弼教”再至现代法律,无一不提倡着中国法律所提倡的自然和谐精神及以人为本思想,这也是中国法律所区别于西方国家法律思想的主要特征。
(二)儒家思想对于法律制定产生的影响
1、刑法制定方面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制定,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制定中均坚持了以德主刑辅的原则,秉承了以“恤刑慎杀”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其中表现尤为明显的即肉刑的废除,这是儒家思想人治思想的切实影响。此外在刑名方面经历了大幅减少,封建制度下的刑罚体制不断确立完善,死刑复审制度的创立等等,无一不体现着当政者在法律层面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儒家思想。
2、民事法律方面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民事法律存在着不发达的情况,这同儒家思想所主张的息讼不无关系,因此可以看出在传统民法发展方面儒家思想具有着深刻的意义作用。孟子是儒家学派体系中对于法律及经济关系把握十分到位的一位,其提出了“制民之产”及“薄税产”思想,告诫了统治阶级应收敛暴税、重赋。后世发展中贤明的君主均将该思想,作为了民事法治的基本原则及强兵富国的主要对策。如土地所有制度范畴内的户籍赋税制度及重农抑商原则等,均是古代民事法制层面所具有代表性的儒家思想载体体现。
3、行事法律
中国官僚机制是封建社会法律所具有的一大特色,其本身即包含了浓郁的儒家思想特色。首先自管员的选拔制度来讲,汉代时期的举孝廉制即强烈的呈现着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孝道思想,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也是儒家思想重视门第观念,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不仅仅就儒家“为政在人”思想进行了体现,同时科举制度本身也有效促进了儒学思想的发展,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因为国家科考以儒学为主,所以举人皆是儒学致世。在为官方面,儒家思想也存在着较大的影响,举例而言,无论官员等级多大,父母离世皆需弃官守丧,否则即会有驳纲常,遭世人指点。
(三)儒家思想对于司法实践及法律解释的影响
1、法律解释方面
儒学并非开始即处于统治地位,其于法律层面的确立也经历了诸多过程,而其中其对法律解释的发展,奠定了其根本的地位。诸所周知,一类学说衍变为法律思想,不单是一部法律便可实现的,其必须要经过合理的解释,使得多数人进行了解接受,并通过此来促使法律得以良好的实践运用。儒学自汉代确定之后,便是通过以经注律与经断律促使儒学法律化,而又经过后世人纳理入律,最终至《唐律》时法律的儒家化最终告成。
2、司法实践的影响
儒学思想对于司法实践方面影响最为显著的体现便是《春秋诀狱》,其将儒家的经典直接作为了法律条文,进行实际案例的指导。此外儒家将就天人合一思想,运用至司法实践内,从刑狱时令至灾异赦免,均存在着浓郁的自然和谐因素考虑。另外儒家一贯秉承等级观念,而封建的法律体系中也多规定了特权制,司法实践中也普遍存在着不平等条款,且行政同司法不分,这也是中国古代法律具有的一大特色。
二、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法制影响的利弊研究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法制的积极影响十分显著,对于此方面,能够从以下内容进行探究,首先其主张了“礼主刑辅”,促使了法律同道德感化与思想教育三者的紧密结合。其次儒家思想还主张了以“礼乐刑政”并举,这些思想对当今法律体系的建设均存在着深刻的影响。再者儒家思想中一直教育人们经世致用,彰显着一类“先忧后乐”、“天下为公”的大无畏奉献精神,这些思想精神即是当前社会中所应继承发展的瑰丽部分。
自然谈及积极部分,那么必然不能够避免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对其消极一面,可以从其思想的保守落后和其对于法治精神的破坏来讲。具体显著的两个方面即是:首先其导致了人们对法律的轻视及对诉讼产生惧怕的情况出现,儒家思想礼教为主,法律为辅,使得人们常常崇尚礼节而鄙夷法律,尤其是在诉讼方面,人们因为畏惧官员,由此不敢为了自身的权利而诉诸法律。其次儒家思想是致使中国传统法制不够发达的一项重要因素,因儒家思想影响,中国未能形成独立意义上的民法典藏,民法依附于刑法之上,而民事法律关系也依据“礼”来进行调整,一旦触犯了“礼”的标准,那么便可处以刑罚。
因此从根本来看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法制存在的影响,有褒有贬,所以基于其广泛深刻的影响性,在当前法律的构建中,应做好良性的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至现代法律范畴中,再次彰显其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守慧黄楠.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1(8):3-3.
篇3
【摘要】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既包括可教学的内容,又涵盖了教学方法。如何对儒家思想正确使用成为学者专家关注的课题。文章分析了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关键词】儒家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法
【基金项目】郑州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七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ZZJG―C7043)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儒家思想初步形成于春秋时期,从百家争鸣之中脱颖而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本上奠定了后世两千年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作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儒家文化中所蕴含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主要思想和“仁”的核心精神不断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奋勇向前,在现在仍然有很大的价值。将儒家思想融入现代教育中,尤其是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人们在钻研的课题。这是因为儒家思想所蕴含的丰富理论和文化资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努力将二者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让大学生带着严密的思想“武器”进入社会,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是几千年以来无数先贤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仁爱大道 ,天下大同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以仁爱对人对己,以仁爱待事待物。意思是在对人对物时,要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多为他人着想。对己要严格约束,一日三省。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每个人都能做到以“仁”待事待物,所谓的“天下大同”也就实现了。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并不意味着软弱,而是以仁爱对人,这是中华文化的突出表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氛围是我们所追求的。这一理念对于大学生非常重要,在解决有关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往往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被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大学生树立仁爱的意识和精神,“克己复礼”,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很有帮助。
(二)集体思想与爱国主义精神
儒家思想讲究天下为公,推崇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在古代,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词句,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无不彰显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奉献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昂扬向上,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在儒家爱国思想的熏陶下,无数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和平时期献身建设,危难时挺身而出。在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点加强对这方面内容的强调和教育,传承儒家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与时代相结合,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坚决抵制所谓的“精致利己主义”思想。
(三)伦理与责任
传统的儒家思想讲究所谓的三纲五常,这其中包含着一些封建的糟粕思想和理论,是我们今天所应该摒弃的。从儒家思想中挖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绝不意味着照搬,而是要经过系统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处于儒家思想的人伦关系中的人们要遵行的准则有很多是值得传承的,例如“子孝孙贤,朋友有信,尊师重道”等,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伦关系做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其实指出了人们在担当相应的角色中要履行的责任,例如孝顺、贤德、信义、尊重等。当去除掉了人伦思想中的糟粕时,我们会发现儒家思想的人伦和责任思想对于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和谐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追求精神境界
儒家思想讲究精神境界的提高,而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要求,进而追求完美的人格,所谓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描述的就是道德上的标准和要求。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养成了不惧艰险、高风亮节、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而在当代社会,这种思想并没有失去它的价值,我们应该追求道德和精神方面的提高,传承先人留下的优良的意志品质。这对我们自身、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将儒家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引入优秀思想
儒家思想中有一些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但是也蕴含着很多优秀理念。今天我们在对待儒家思想时,应该“取精华,去糟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引进精华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二)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目前已经充分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中,利用多媒体设备、网络、视频等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同时,可以借鉴学术界的学者专家对儒家思想的解读和观点,兼顾通俗易懂和深度性,让学生能够深入浅出地了解儒家思想,并对其产生自己的理解。
(三)利用时事热点
目前,社会上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讨论越来越多,有关的时事热点已成为社会焦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入与儒家思想有关系的时事事件,借以推动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学习。
四、儒家思想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以人为本
正如在前文中所论述的,儒家思想的重要核心就是“仁”,以人为本是儒家思想一直推崇的处事法则。所谓以人楸荆是指以人为中心,考虑和处理任何事情要以人为前提,具体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
众所周知,大学生处在时代的前沿,其思想变化非常迅速,思维也比较活跃,追求新潮,因而对于所谓的儒家传统思想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就更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着想,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意见。在具体教学时,切忌强制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而是应多采用鼓励、引导的手法,使得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学生产生畏惧和抵触心理,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思行”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之后还要践行之,笃行之。儒家思想一直主张“学思行”的结合,既肯定了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学习和思考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学习和思考的成果,进一步促进学和思。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为社会做出贡献。其中,“学”和“思”在第一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在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思考,汲取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第二阶段重视的便是“行”,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课内课外的活动,将“学思行”相结合,使三者共同发展。在“行”这一方面,由于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就需要教师和学校予以大力支持,多举办一些有助于学生增长实践经验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对所学所想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三)因材施教的理念
儒家思想非常讲究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自身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对应性的教育。也就是说,要坚决避免套路化、程序化的死板教学,压制学生的天性。
大学生虽然有其共性,但每个大学生也都有他的个性。教师在制订思想政治教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共性和个性,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情况和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学生的情况,在不触犯学生个人隐私的情况下,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归类总结,由于不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单独设立一套教学方案,因此要对情r类似的学生进行归类,方便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执行。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儒家思想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儒家思想中有一些封建性的糟粕,需要我们进行剔除,并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对儒家思想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其不仅能够更好地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贡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也才能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 曾程,韩亚超,丛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33-34.
篇4
本文要做的工作是希望能對「儒家思想現代化這個論題作一簡要的陳述,
指出其所包含的意義及分析這種主張背後的理據;另外,我會拿牟宗三先生的進
路作一說明,並給予一些批評,最後我會基於這些批評而提出自己的主張。
二. 「儒家思想現代化的不同含意及其理據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所以,「儒家思想現代化也就是「儒家
這個傳統思想現代化。而所謂「儒家這個傳統思想現代化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初步可以這樣理解,就是用現代語言去講儒家的思想。當中又可以有兩種
做法,第一種是用我們現代的語言去翻譯那些儒家的經典,例如《論語》、《孟
子》;另一種是用現代語言去解釋儒家的義理。為什麼我們需要做前者的工作?
因為大部分現代中國人都讀不懂這些古代的典籍,正如現在我們所看的柏拉圖著
作也不是希臘原文,而是現代英語的譯本;至於後者可能涉及使用某些西方的哲
學理論去解釋儒家的思想,這樣做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西方的哲學思想在理論
上比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嚴謹,這些西方理論可以幫助我們將儒家思想的內在理
路迫出來,增加我們對儒家思想的理解。
換言之,所謂「儒家思想現代化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讓我們了解儒家思想
。由於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是主流思想,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念、經濟制度
、人生態度、藝術創作等主要面向都或多或少在儒家思想中得到理論上的支持〈
1〉;換言之,了解儒家思想也可以同時對我們傳統文化的各主要面向有更深入
的了解。簡單來說,了解儒家思想能幫助我們去了解自己的傳統。
可是,或許我們會追問:「為什麼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傳統?。當然,我
們可以說「了解本身就是一種價值〈2〉;但主張「儒家思想現代化的人明
顯地並不滿足於這個答案。或者我們可以嘗試先從中國歷史的發展去說明這個問
題。首先,我們的傳統本身出現了一些很嚴重的問題,例如君權過大的問題,並
且這個問題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嚴重,明清兩代正是中國最專制的時
代,但由於我們不了解儒家思想的限制,所以沒有好好處理這個問題〈3〉;另
外就是清末時西方現代文化的入侵,客觀形勢迫得中國要學習西方才能繼續生存
,究竟儒家思想跟現代化是否相容呢?是妨礙現代化或是助長現代化呢?回答這
些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對儒家思想有一深入的了解。而大部分主張「儒家思想現代
化的人正認為「了解自己的傳統的目的是要找出傳統的優點,並在現代社會
加以發揚;另外亦要辨別出傳統的缺點,加以揚棄。
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當我們要批判自己的傳統時,先決的條件是
要了解自己的傳統;否則的話,一方面我們會埋沒了傳統有價值的東西,另一方
面又極可能仍受制於傳統的缺點而不自知,五四運動的反傳統就是一個很明顯的
例子。因為傳統是一套內在於我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由我們出生開始就受傳統
所影響,到我們長大懂得批判的時候,傳統已內化成我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所
以,即使有時我們能夠批判傳統,但也並不表示我們可以擺脫傳統的影響。
另外,這裡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傳統的優點?什麼是傳統的缺點?
用什麼標準去判斷呢?是不是有利於現代化的就是優點?妨礙現代化的就是缺點
呢?如果是這樣劃分的話,我們得先要弄清楚所謂現代化的內容是什麼,除了政
治、經濟、科技等層面外;是否還要包括道德、藝術等領域呢?我不同意用有利
於現代化及妨礙現代化來劃分傳統的優點和缺點〈4〉。在這裡我認為所謂傳統
的優點的意思是類似勞思光先生指傳統文化中有普遍意義的開放成分,例如道德
自覺心〈5〉;而缺點則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傳統思想的反理性成份,例如禮
教對人性的束縛,另一個是指傳統思想不能解決的問題,例如前面提到君權過大
的問題。至於傳統還有一些成份是不適用現代社會,例如「聖人制禮,但這只
是適用與否的問題,所以說不上是缺點。
無論如何,那些主張「儒家思想現代化的人大都認為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很有價值〈即有普遍的意義〉,是其優點所在,例如「惻隱之心;而那些缺
點則多是一些枝節,可以揚棄,例如「愚孝。當然,什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還是有爭論的餘地。而某些主張「儒家思想現代化的人還不只滿足於僅僅指
出儒家思想的優點和缺點,他們還希望這些優點能夠適用於現代社會,對於「適
用於現代社會我的了解是一方面儒家思想的「核心能夠接上現代社會的普遍
價值,例如「自由、「民主及「科學等;另一方面是這個「核心的優點
能夠發揮出來;更進一步的是能夠幫助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一些問題,例如人的
「疏離問題。
由此看來,對「儒家思想現代化提出不同的「主張有很大程度是基於大
家對所謂儒家思想的「核心有不同的了解。在這裏我無意詳細說明、比較及批
評這些不同的主張;以下我會拿其中一個典型 ─ 牟宗三先生的思想做例子來說
明及提出一些批評。 转贴于
三. 對牟宗三的進路作一簡要的說明
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說「儒家思想現代化其中一個意思就是重新解
釋儒家思想,使之能夠適應現代社會,實現其理想之餘並能克服現代化所帶來的
問題。而我認為牟宗三先生的新儒家思想正是這個意思之下的「儒家思想現代化
〈6〉。但在同一個意思的「儒家思想現代化之下其實也可以有不同的主張
,正如前面所言,關鍵就在於重新解釋儒家思想的時候,大家對何謂儒家思想的
「核心可能有不同的了解;如果對「核心的了解不同,大家所提出的主張也
會迥異。
我認為牟宗三先生對儒家思想的核心了解為「道德形上學,是一套透過道
德實踐去體驗超越天道的學問,這或可稱為「內聖之學;但儒家的道德實踐並
不限於個人的層次,它還要通向政治和社會的層面,聖人不但要「成己,也要
「成物,這就是「外王的主張。換言之,「內聖是「外王的基礎。傳統
的儒家思想認為「外王是「內聖的直接延伸,《大學》所講的「誠心、「
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好表達了這個意思。但
牟宗三先生指出儒家的德治主張只能開出「聖君賢相的政治格局(7),這種
政治主張反而限制了儒家理想的實現,例如政權的轉移沒有一個合理的程序,其
惡果是每次改朝換代的時候都是訴諸武力,以殺戮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將政治秩
序看成是道德生活的延續正是傳統儒家思想的特色,但卻忽略了政治領域有其獨
立問題需要處理,所以也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的缺點〈8〉。根據牟先生的意思,
如果儒家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它自身必須經歷一種轉變才能成功;當然,這種轉
變不會更改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 ─「道德形上學及「內聖外王的主張。
為了達成這種轉變,牟先生分別借用了康德及黑格爾的哲學去重建儒家的思
想。牟先生首先借用康德的哲學來詮釋儒家這套道德形上學,在這裡我們暫不討
論牟先生是否有扭曲康德的地方。簡單來說,牟先生主要用康德對「物自身和
「現象的區分去講儒家的「良知和「現實世界的關係〈9〉,根據牟先生
的說法,良知是屬於本體界,亦即是物自身,是「內聖的範疇;而「外王則
屬於現象界。正如前面所言,「外王不能充分實理,所以必須引入西方的現代
價值,那就是「科學和「民主,亦即是牟先生所講的「新外王(10)。但
「內聖如何開出而「新外王呢?
在這裡牟先生是用黑格爾所講的精神發展來說明「新外王是「內聖客觀
化的表現(11)。但在黑格爾的哲學裏,精神的發展是趨向完美;可是,良知既
是本體,它本身就已經是完美,根本就不需要科學與民主,而科學與民主的出現
亦不會對它有絲毫的增減。在這裡牟先生用「良知坎陷這個觀念來說明「內聖
如何開出「新外王(12),就是完美的良知可以「墮陷。可是,如果良知
是可以墮陷的話,為什麼它以前又不曾墮陷呢?
我們暫不理會「良知坎陷在理論上的問題,我們可以了解牟先生的工作是
將科學及民主這些西方的現代價值給予一個以儒家為本位的形上基礎,或許能令
中國人易於接受科學及民主;但其實牟先生這項工作的意義並不限於此,因為他
認為現代西方文化出現了一些很嚴重的問題,其中之一是「科學一層論,科學
一層論是指以科學的知識為最高級的知識,並以科學知識的標準來判斷其他知識
的價值,產生這種心態的主要原因是對科技的崇拜,而科技就正好是科學的應用
;另外一個問題是「泛政治主義,簡單來說,泛政治主義是指只強調民主制度
在形式上的合理性,沒有在道德理性上探討它的根源。而賦予科學知識及民主制
度一個道德形上學的基礎在牟先生心目中就正好糾正這兩種流弊(13)。
四. 對牟宗三主張的批評
以上簡介了牟先生所做的「儒家思想現代化的工作,接著我會對他的理論
作出一些批評。我會分別針對他的道德形上學及內聖開出新外王的主張作出批評
。
1. 對「道德形上學的批評
首先,我認為道德實踐不一定要預設天道的存在,即使預設天道的存在也不
需要將道德實踐的根據──「良知看成是形上的實體。我這樣說的其中一個理
由是,如果我們以孔孟的學說作為儒家的標準的話,孔孟根本沒有明確地表示「
天就是形上的實體,他們教導學生時也沒有訴諸有關「天道的義理;當然,
我並不否認孔孟對「天道有某些的肯定。但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學是根據《中庸
》的天道觀,沒有很強的證據顯示孔孟對天道的看法跟《中庸》的天道觀一樣或
相近,或許有人會認為《中庸》的天道觀是孔孟學說的進一步發展;然而,我卻
認為《中庸》的天道觀是違背了孟子的「人禽之辨,因為《中庸》所講的「天
命之謂性指的就是萬物的本性都是來自天道;但為什麼只有人才有良知?為什
麼只有人能作道德實踐呢?如果像王陽明和熊十力般承認其他動物甚至石頭也有
潛在的良知的話,那豈不是違背了孟子的「人禽之辨嗎〈14〉?
為了弄清楚孔孟對「天道的觀點跟《中庸》及宋明儒的分別,看來我們有
需要釐清一下有關「天道的各種形上意義。就我們所討論的範圍而言,「天道
至少有三個意思(15),第一個意思是「萬物的存在根源,第二個意思是「
終極的原理或形上的規律(16),第三個意思是「能內在於個體的性中的超越
實體,我認為第三個意思已經涵蘊了第一個或第二個意思。根據勞思光先生的
說法,早於孔孟的經典《詩經》中所提到有形上意義的「天的例證有三處〈17
〉:
1.「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純亦不已。
2.「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3.「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根據這三段文字,我認為《詩經》中這個天的形上意義是指天道的第二個意
思,即「終極的原理或形上的規律。而這個終極原理或形上規律是有「道德涵
義,所以才會說文王有德可以呼應天道,亦透露出人倫的道德價值是源於天道
。
孔子罕言「天道,我們可暫且不理〈18〉,而孟子涉及天道有形上意義的
言論亦有二處比較明顯:
1.《盡心》上篇:「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2.《離婁》上篇:「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由於孟子認為道德價值的根源是來自於人的自覺心,所以有可能跟天道的第
二個意思有衝突,因為這個有道德涵義的終極原理或形上規律正表明道德價值的
根源是來自於天。因此,我認為孟子所講的天道只可能是第一個意思,而所謂「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可以了解為「如果人能夠擴充其道
德自覺心;則能了解人異於禽獸的本性〈即道德自覺心〉。如果人能夠了解自己
的本性;則能體驗超越的天道,即萬物存在的根源。
可是,「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這句話似乎顯示出天道是
一有道德涵義的終極原理〈19〉,即天道的第二個意思,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
會跟「道德價值的根源是來自於人的自覺心這個主張有衝突,或者這是孟子的
理論有不一致的地方。又或者「誠者,天之道也中的「誠並沒有德性的意思
,而可能只是解作「真實之意;那麼,這仍然可以是第一個意思之下的天道,
根據這個意思,我們可以將「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這句話了
解為「天道是真實的,而人可以通過道德實踐去追求真實。
而牟宗三先生跟宋明儒一樣(20),都喜歡用《中庸》的「天命之謂性來
解釋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天命之謂性是
指天道內在於個體而成為個體的本性;換言之,《中庸》的天道觀是天道的第三
個意思。即使我們同意孟子的天道觀有天道的第二個意思;但第二個意思並不涵
蘊第三個意思。當然,有人可能會認為《中庸》及宋明儒的天道觀是孔孟天道觀
的進一步發展;然而,前面我們已經指出《中庸》的天道觀跟孟子的「人禽之辨
的主張是有衝突的。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肯定孔孟的學說並不重視天道,價值根源是來自
人的自覺心,孔子所講的「仁、孟子的「性善論及「四端說正好表達了這
個意思。即使孟子對天道也有某些肯定;但也跟《中庸》及宋明儒的天道觀相去
甚遠。我認為對於孔孟所要達成的目標而言 ─「就個人層面來說是要成為道德
君子;就社會層面來說則是要建立合理的秩序,天道觀的設立在理論上是多餘
的;並且加入天道觀會帶來理論上不可克服的困難 ─「如果是天道的第二個意
思會導致價值根源來自形上的規律;如果是天道的第三個意思則會違背孟子的「
人禽之辨。即使我們同意通過道德實踐會帶來超越的體驗,未必要廢除天道
這個觀念;但也應該將它的意思限制在天道的第一個意思,即萬物存在的根源;
那麼就不會帶來理論上困難。
2. 對「內聖外王的批評及建議
如果我們將孔孟的學說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來看的話,天道觀的重要性是低
於道德自覺心。當然,我並不否認某些儒家人物通過道德實踐能體會超越的天道
,我只是質疑建立道德形上學的重要性;因為如果道德實踐是我們自覺心的要求
的話,重要的地方就是如何引發人的自覺心,培養我們在這方面的能力,這亦是
傳統儒家所講的「工夫論。而建立道德形上學對於這個目標來說可能是毫無幫
助。
所以,「內聖之學的重點並不在於建立一套形上學的理論,而在於提出一
套能適用於現代人的「工夫論;可是,現時所見的「儒家思想現代化的工作
並未向這方面用心。究其原因,可能是提出儒家思想現代化的人只滿足於從事學
術的工作,或許他們以為只要將「理講通了就能夠影響其他人做這些教化的工
作;然而,千百年來,儒家之所以能夠感召人的地方並不在於它的抽象理論,而
在於一個個在道德實踐上有所成就的榜樣。所以,我認為「儒家思想現代化當
下的一個工作就是提出一套適用於現代為社會的工夫論。
至於「外王方面,我亦不同意用「內聖作為其形上的基礎;換句話說,
要引入「科學和「民主的價值,也不需要「道德形上學作為基礎。我同意
勞思光先生的說法,「科學和「民主是要學習西方而得來,並不是建立這套
道德形上學的理論就能夠自動生出來〈21〉;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或許要修
改傳統儒家思想某些部分以適應這兩種新的價值。就以香港為例,目前我們正邁
向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保障我們的人權,如何從儒家思想
立場去肯定「人權就正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比如說「人權的其中一個理
據是人的尊嚴,我認為根據儒家的觀點,人作為道德主體這點正好用來解釋人的
尊嚴的所在。但當碰到「法治這個觀念時,我認為我們必須放棄傳統儒家那種
「聖人制禮的思想,因為「法治強調的是人民有權參予法律的制訂〈22〉。
「科學和「民主本身有其獨立的價值,就這一點來說,是值得我們追求
;況且就儒家本身所要追求的理想來說,我認為「科學和「民主能提供一個
更好的環境給我們去達成儒家的理想。至於牟先生提到目前西方社會的「科學
和「民主所出現的問題,我以為更加基本的因素是由於資本主義;簡單來說,
資本主義的目的就是要不斷追求利潤,此所謂經濟增長,而「科學一層論之所
以出現的主因是科學的應用──即科技,能增加生產力,使經濟能持續發展。由
於這個原因,科學就被人視為最高級的知識。另外,由於資本主義鼓吹每個人都
要追求一己的私利;所以民主政治也容易淪為各人或各團體各自追求利益的手段
。如果我的分析是正確的話,要解決現代社會的問題就在於如何轉化資本主義這
種「非人性的經濟制度。傳統儒家有所謂「義理之辨及輕視財富的態度,究
竟對轉化資本主義有沒有幫助呢? 五. 我對「儒家思想現代化的主張
基於以上的批評及個人的意見,現在我要作一總結,並對「儒家思想現代化
這個議題提出我自己的主張。我認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就在於「道德自覺心
,或稱為「道德理性,是道德實踐的根源。「道德理性的發揚可以成就高
尚的道德品格,甚至能對存在的根源有超越的體驗,此乃內聖之學;換言之,內
聖的根源在於道德理性。至於外王方面,我認為不宜再以內聖為其基礎,外王的
根源同樣是道德理性,追求社會秩序亦是道德理性的要求。
正如前面所言,目前內聖之學要做的工作就是提出一套能適用於現代人的「
工夫論,特別是針對資本主義不斷地鼓吹消費慾望的社會狀況,假如有人不想
受物慾的牽引,儒家思想如何幫到這個人呢?又或者對培養「一個好人來說,
儒家思想可以有什麼貢獻呢?我以為儒家思想能夠在這方面提出一些切實有用的
方法就已經很有價值。以上是就個人的層面來說,至於社會、政治的領域,亦即
是外王方面,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令儒家思想重新走向社會,發揮它對社會的影
響力,我們都知道,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儒家思想是透過家族制度、政治制度及
考試制度等對社會大眾產生影響;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已
經跟這些制度脫離關係,似乎只存在於學院之中供人研究,如果我們肯定儒家思
想在外王方面的功能的話,儒家思想就勢必要走向社會,例如透過辦報、辦學等
事業影響社會,甚至可以基於儒家的立場組黨參政,透過政治制度來改變社會。
或許有人會認為我以上的主張已經超出「儒家思想現代化這個論題之外,
因為涉及到實際上要做些什麼,而不純是思想上的工作。但對儒家這個本來就強
調實踐的思想而言,它根本不能迴避「實際上要做些什麼?這個問題。 註釋:
1.我的意思是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各主要部份都有廣泛的影響;但並不排斥在某
個領域中其他思想的影響力比起儒家還要大。例如在藝術的領域,道家的影響力
恐怕大過儒家很多;而在政治方面,法家的影響力亦絕不下於儒家。
2.在海德格的哲學中「了解被賦予存有論的意義,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
據我所知,第一個對君權過大作出強烈批判的是明末的黃宗羲;但他只是將這個
問題歸咎於皇帝將天下當成是自己的私產,並沒有對君權的制衡提出什麼有效的
方案,而僅僅期望有大聖人的出現,始終跳不出傳統儒家思想的限制。
3.有些學者認為儒家倫理中的勤、儉、孝等是有助於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現
代化,如果根據有助於現代化這個標準來說,這些倫理德目就是優點;但如果根
據我在文中提出的標準,這些德目的普遍意義並不是很高。
有關「普遍意義的開放成份的解釋見勞思光的《中國之路向新編》頁43。
4.至於為什麼選擇牟宗三的思想作為說明及批評的對象呢?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主
張有代表性,在1958年發表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見唐君毅的
《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頁896),牟宗三與唐君毅、張君勱及徐復觀幾位先生
都認為能夠從傳統儒家思想中 「道德主體發展出「政治主體及「認知主體
,即從「內聖開出「新外王;但到後來似乎只有牟宗三做了較有系統的理
論工作。
5.牟先生認為中國歷史一直只有治道而沒有政道。治道是治理國家的方法,而政
道則是分配治權的標準。由於沒有政道,所以政治權力的分配和轉移就沒有程序
可言,也就沒法出現西方的民主政治。牟先生更認為根本的原因是在於中國文化
一直只注重理性的內容表現方面,沒有發展理性外延表現方面;前者可發展出德
性生活,後者則是民主和科學的基礎。
6.見牟宗三《政道與治道》頁46至53。
7.見勞思光先生的《中國文化要義》頁59至61。
8.牟宗三跟康德不同的地方是牟宗三認為人可以有「智的直覺,但康德卻認為
人不可以有此能力,只有上帝才有。根據康德的說法,我們認識現象要通過時空
和範疇;但智的直覺卻不是這種認識方式,它能直下證取物自身。牟宗三認為儒
家的逆覺就是智的直覺。見牟宗三的《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第十四講。
9.對於「外王的具體內容似乎沒有人詳細地探討過,或者我們可以了解所謂「
外王就是指合理的生活秩序及政治秩序,而它的具體內容可能隨時代不同而有
轉變,例如在現代社會,科學和民主就是合理生活的兩大要素。
10.牟宗三稱之為「辯證的發展,見牟宗三的《政道與治道》頁57。
11.有關「良知坎陷的說法見牟宗三的《現象與物自身》頁122至129。
12.見牟宗三的《政道與治道》頁58至62。
13.牟宗三認為「天命之謂為性的「天命是指「創造原理,而只有人才可
以以「天命〈即創造原理〉為其本性,其他事物卻不能這樣做。見牟宗三的《
中國哲學的特質》頁62至63。
14.牟先生這種講法雖可跟孟子的「人禽之辨保持一致;但又與一般將「天命
之謂為性了解為萬物的本性來自天道的說法有衝突。
15.有關「天道的三個形上意義參考自馮耀明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單元一
頁6。
16.所謂「萬物的存在根源是沒法用科學去探究的;因為科學探究的是經
驗世界,而萬物的存在根源涉及的是超越的層面。同樣道理,形上的規律亦不同
於科學的規律,其中一個主要分別是科學的規律可被否證;但形上的規律卻不可
被否證,例如儒家所講的「生生不息。天道這兩個意思也可以合在一起來了解
,就以儒家做例,萬物都是來自天道,有著相同的根源;但萬物卻未必依從「生
生不息的形上規律來運行,如果我們將這規律說是「理的話,則此「理是
有待實現〈因為若此理實際運行於萬物中,則人的自覺努力實屬多餘〉,而萬物
中則只有人能自覺地實現此理。
17.見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第一卷頁6-9。
18.正如子貢所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第
五。
19.孟子的原文是這樣的:「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
,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
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
,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
子》離婁上篇。孟子這段文字跟《中庸》的第二十章十分相似:「在下位,不獲
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
,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
,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由於這兩段文
字十分相似,所以會容易令人覺得孟子的天道觀跟《中庸》的天道觀是差不多。
20.歷來對於宋明理學的劃分都是二系說,一是以程頤、朱熹為主的性即理,另
一系是以陸九淵、王陽明為首的心即理。但牟宗三認為還有第三系,是以周濂溪
、張橫渠、程灝、胡五峰及劉蕺山為代表,這一系亦是心即理,不過強調的是心
即理的客觀意義,心一方面是道德主體,另一方面亦是形而上的天道;所以心其
實就是一道德21.形而上的實體,由此可建立出牟宗三所講的道德形上學。有關
牟宗三的三系說可參考他的《中國哲學十九講》第十八講宋明儒學概述。
22.見勞思光的《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頁54至57。
23.可能由於儒家強調的是道德教化,所以容易形成這樣的觀點,就是必定是智
慧高的人去教化一些智慧低的人,因此由聖人來制定禮儀規範和法律也是順理成
章的事。
參考書目:
1.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學生書局,第三次印,1989年。
2.牟宗三著,《中國哲學的特質》,學生書局,第六次印,1987年。
3.牟宗三著,《政道與治道》,廣文書局,1963年。
4.牟宗三著,《現象與物自身》,學生書局,1975年。
5.牟宗三著,《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學生書局,1990年。
6.唐君毅著,《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學生書局,1975年。
7.勞思光著,《中國哲學史》三卷,友聯出版社,第四版,1986年。
8.勞思光著,《中國之路向新編》,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9.勞思光著,《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東大圖書,1993年。
10.勞思光著,《思辯錄》,東大圖書,1996年。
11.馮耀明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香港公開進修學院,重印,1996年。
12.《孟子》,山東友誼書社,1993年。
篇5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在传入日本以后,对日本社会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之一便是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本文从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入手,结合日本企业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分析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儒家思想;企业文化;影响
企业文化也被称为企业精神,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其成员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都包含在其中,他具体体现了企业的凝聚力,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成功企业的体现.文化是与民族分不开的,在日本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中,日本企业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也就代表了日本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而追根溯源,日本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巨大影响.
1儒家思想的传入及发展
公元5世纪左右,儒家思想传入日本,据《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是百济的阿直岐和王仁,他们不仅带来了《论语》、《千字文》等儒家经典,还曾为当时的皇太子讲授儒家学说.平安时代末期,圣德太子高度重视儒学,编制了许多以儒学为基础的典籍,如“冠位十二阶”、“十七条宪法”等,基本上所用词汇和资料,都来自儒家典籍.7世纪开始,中日两国互派使者,打开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大门,来自中国的使者、留学生和僧人大量涌入日本.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大化革新”,其指导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他们的制度建立都是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确立了以儒学为基调的律令政治,使日本社会全面发展,儒家思想也由初期传入进入到实际应用的阶段.13世纪,日本开始流行起宋学,以“明经训诂”为主的旧儒学逐渐的被以“义理”为主的新儒学取代,“新儒学”成为日本儒家思想的主流学说.德川幕府建立后,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御用思想被逐渐建立起来,而最适应这种思想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名分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由此形成.从近代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西方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代替了老旧的儒家思想,但日本文化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明治维新以前,“四书五经”基本上是日本学校的必交课程,日本知识界甚至以对“四书五经”的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作为判断学者水平高低的标准.而且,日本社会也把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之道都吸收进来,等级森严的上下级体系在当今日本社会仍然保持着.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发展,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是相伴相随的,儒家思想更是做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日本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蔓延开来,其中就包括日本的企业文化.
2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2.1“以人为本”———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人”都被经营者作为企业的中心,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逐渐形成了.日本著名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把员工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认为“企业即人,成也在人,败也在人”.他自己的经营哲学就是:“首先要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他还曾经说过:“松下先塑造人,后生产电器.”而有“国际经营者”之称的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说得更加直接明了:“使企业得到成功的,既不是什么理论,更不是什么计划,而是人!”索尼公司的口号则是“要让管理工作去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管理工作”.这些日本企业的管理思想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另外,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只要员工没有过错,就可以在公司里从入职一直工作到退休,而且薪酬和地位也会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得到提高.同时,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和对在职员工的再教育,企业会根据公司的盈利情况,让员工在公司内部或者外部、甚至去国外进行研修,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使其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人为本,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善于发挥和调动他人的积极性巧妙结合,这也是日本企业取得成功的一个奥秘.“以人为本”还有一个体现,那就是日本式的经营方法,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家族式经营方法.日本人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庭”,每个员工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都应该与自己的“家庭”荣辱与共.公司的社交性活动计划通常都排得满满的,表面上说自由参加,实际上是全员参加.公司还会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给全体员工提供福利:从家属补贴、交通费、职务补贴一直到公司住宅、宿舍、住房贷款、借贷的延期偿还、存款、健康保险等,无所不包.毫无疑问,在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下,大多数日本企业的员工都会因此认为,公司的经济稳定就等于自身的稳定,公司的经济发展就等于自身的发展,所以才会愿意为公司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公司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2.2“以和为贵”———日本企业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把“以和为贵”作为最高的社会价值原则,日本文化将他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仅把“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吸收进来,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将他作为基本准则,并且把它引入到企业文化中去.例如,松下公司的“和亲”、丰田汽车公司的“温情友爱”、三菱电机公司的“养和精神”等,这些都反映了“以和为贵”的思想“.和能生财”这一观点尤其在现代日本的企业管理中大行其道.在企业内部“,以和为贵”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人和”被广泛运用于员工与员工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即企业内部的团结.日本企业称为“株式会社”,他的意思就是说企业如同一个大家庭,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维持家庭内部的和谐、团结,从而来避免产生家庭内部矛盾.“以和为贵”在日本企业内部被相当重视,从而使企业员工内部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强烈的集团主义意识.松下幸之助认为,一加一等于二这是很显而易见的法则,但是在人与人的关系调节上,如果编组恰当,一加一的答案可能远远大于二.可如果搭配不合适,一加一很有可能等于零,甚至有可能都会出现负数.所以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是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和调整的一部分,即使发现并解决员工之间的矛盾,从而建立起和谐、融洽、团结的良好关系.最重要的是,“以和为贵”还能改善劳资关系,弱化雇佣与被雇佣意识,使整个企业呈现一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景象,为企业以致整个日本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2.3“礼治、德治”———日本企业管理的圣经礼治和德治思想是孔子治国思想的两个主要方面,孔子认为,在治理国家上,行政和刑罚只能使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做坏事,却不会使人有知耻之心,自觉不去做坏事,而用“礼治”来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德治”来教化人们,却能起到行政和刑罚起不到的作用.日本的企业经营者把“礼治”和“德治”思想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来,管理员工时更多的以用“礼”和“德”来教化、管理员工,尽量不采用严格的管束和处罚的手段,使他们自觉自愿地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尽职尽责的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因此,在招聘员工时,非常注重对员工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入职以后还要对其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教育,在日后的晋升和提拔时,作为主要的选拔标准,就是道德素养.另外,在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中,特别强调统治者的身教,即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日本的企业经营者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各方面都要做员工的表率.而且在与员工交流时非常注意措辞,尽量避免给人留下高高在上的印象.例如著名的东芝公司董事长土光敏夫就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领导,他最崇尚的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主张言教不如身教.他经常深入员工之中,与员工谈心、聊天,认真倾听员工的声音,有时甚至会与员工一起举杯畅饮,把酒言欢,充满了人情味.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深深打动员工,使员工都乐意为公司效劳,极大调动了员工们的积极性.
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更是日本企业经营者的行动指南和商务圣经,在我国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日本许多有名的企业家,如涩泽荣一、伊藤淳二、北尾吉孝等,都把《论语》作为自己为人处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南.尤其是被称为“日本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也被称为“儒家资本主义的代表”,他将《论语》作为第一经营哲学,并在自己的著作《论语与算盘》中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就是“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当然,日本企业对儒家思想并不是无条件地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地、批判性地继承,并将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部分发扬光大.在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共同构筑的“日本式经营”学说中,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思想的特征,并特别强调儒家思想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分析研究日本企业文化时,一定要先认真研读我国的儒家经典,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许启贤.日本企业的思想道德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6(5).
〔2〕林智鑫.试论日本企业文化的儒学情结[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8).
〔3〕刘乃成.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与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02):77-80.
〔4〕官文娜.日本企业的信誉、员工忠诚与企业理念探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40-149.
〔5〕安萍.大连中日企业文化比较[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47-49.
篇6
关键词:儒家思想;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10-01
语文教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课程之一,语文课程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作用,不仅仅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并且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学生生活交流的基础工具。
1.儒家思想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儒家思想自其出现以来,就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文化高度的繁荣,其主要原因应为受到了儒家、道家等众多思想的综合影响,这些丰富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儒家思想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方法有一下几个方面:
1.1 因材施教。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阶段当中不同的学习场所、学习内容以及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都集中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面。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性格特征,鼓励学习选择自己喜欢内容进行相关的学习,让全体学生可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及家长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希望学生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认为一个学生可以到达的高度其他学生同样可以达到,实际上并没有注意到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只注重于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利益,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1.2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思想最先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其认为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都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只有名门望族接受教育的守旧思想。虽然目前关于有教无类的研究内容十分的丰富,见解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并不能否认有教无类儒家思想在教育行业当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强调了教育资源公平共享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接受到平等的教育内容。但是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教无类的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这一现象在村镇学校教育中表现的格外明显,此外在农村与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十分显著的教育资源不平等的想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要秉持有教无类的儒家思想,避免出现摒弃成绩较差学生的情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的学习活动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成为有利于社会的知识性人才。
1.3 师生平等。儒家思想当别重视"礼"、"仁"的教育,这其中以"礼"为中心的尊师重道的思想,以"仁"为中心的平等思想,经常会处于互相争论的境地。而实际上师生平等的观念,并不仅仅只师生身份上的平等,更加重视的是师生所处学习氛围的平等,强调了师生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并不是学习活动主宰者,而是教导与引导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师生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语言交流以及思想交流。
师生平等的思想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应该以教师为引导者,鼓励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房,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学习活动,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感情支撑。
1.4 启发教学。启发教学是儒家思想当中重要的教学原则,同时也强调了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想象。目前启发教学的主要概念为教师通过采用启迪式、激发式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敢于、勤于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无论教师是否进行教学活动,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学生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自学能力是启发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学互动的核心内容。目前已经有众多的学者参与到了启发学习的研究当中,详细的阐述了启发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启发教学的具体应对措施,并且还整理出丰富的启发教学实践资料,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2.结语
综上所述,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播者以及弘扬者,其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师生平等、启发学习等思想,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得到了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并且将其积极的运用到了实际教学活动当中。不断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研究,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教育事业的核心本质,并且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也有利于解决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的推动者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凯. 《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25-126.
[2] 刘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建设[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3:177+185.
篇7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中学生的道德面貌还是以思想活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为主流的。但在新旧体制、观念、道德不断撞击、混杂的过程中,尚未成熟的中学生们缺乏社会经验,对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分辨不明,常常因此表现出一些令人堪忧的道德现状及趋势。面对这一现实问题,虽然近些年对中学德育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国中学德育所面临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看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工作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地位不高。许多学校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忽视淡化了对学生个人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与考核,使中学德育陷入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等方面日益变差,缺乏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对国情、民情及法律的权威地位的认同感。二是中学德育内容、教学手段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设置大而空、内容枯燥,缺乏切实性。而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内容下的德育活动对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讲,只能肤浅的理解它,并不能从内心认同它,也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再加上单调的、说教式的德育方法,导致教育成效不佳。三是中学教育外部环境纷繁复杂,给德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国内外环境比以往更加复杂,各种价值观念冲击着中学生尚未成熟的心灵。另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众传媒和网络向学生们传播大量的复杂信息,而中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侵害,加上他们好奇心旺盛、喜欢追求刺激,极易迷失自我甚至道德沦丧。
二、中学德育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儒家是由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的学术派别,居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对于儒家思想,吴光先生在《21世纪的儒家思想定位》一文中有如下的理解:儒家思想是一种非宗教性的世俗文化。作为这种文化之核心部分的儒学,是由孔子创立并由历代大儒学家丰富和完善的,是以“仁”为本的东方式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而作为儒家思想中重要内容的儒家德育思想,则指的是儒家学者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主张以及方法、原则等的总称,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自古就是德育思想体系的主干,它为我们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仍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将儒家思想应用到中学德育的实践中,符合中华民族的自身特点。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儒家思想毕竟产生于封建等级社会,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对儒家思想加以批判地吸收,将经过提炼的正确的有价值的思想融入到中学德育中,使学生们熟悉、了解、掌握并最终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三、儒家思想对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利用优秀的儒家思想为当今中学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第一,心怀国家、兼济天下。儒家思想把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儒家精神逐渐成为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真正源泉。将儒家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中,可以培育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第二,刚毅自强,持之以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坚忍不拔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儒家所积极倡导的人生理念。儒家思想的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能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是当前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为此,在中学生中必须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中的自强不息的人生格调,着力培养他们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格精神。第三,仁者爱人,注重礼孝“。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入则孝,出则梯”(《论语•学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指父母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强调仁爱思想由血缘亲情而生;二是“仁者爱人”,指血缘以外的社会的人与人关系,将爱传达给社会上的人,推己及人,把“仁”由血缘亲情之爱转化成人与人的一般关系的准则。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仁爱”思想对于净化中学生的灵魂,净化社会风气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中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第四,诚实守信、见利思义“。诚”“、信”作为做人做事的最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历代思想家所重视,也是儒家一贯的主张。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诚”就是表里如一,坚持原则,不掩过失。对于“信”,扬雄把它解释为“不食其言”(《法言•重黎》)。“义利观”更是儒家思想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义者正也”(《墨子•天志下》)“;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管子•心术上》);所谓的“义”就是道义、信义,是人与人交往应遵循和追求的准则。“利”,即指功利、私利。“见得思义”,指每有所得都要考虑一下是否正当,是否是不“义”之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与道德之间的矛盾问题突现出来,指导中学生把握好义与利的辩证关系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事情。特别是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应该让学生认识到,除了满足物质利益的需要外,还应该追求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保持人格的尊严和价值。我们要汲取儒家思想的精华,教导中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忠恕宽惠的人,为中学生形成朴素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利用儒家思想进行中学德育的方法及途径
首先,身教示范。儒家的德育思想非常重视教师的躬行示范,强调道德榜样的作用,并且提出了一整套身教示范的思想。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德育教师要首先善于从儒家道德教育传统中吸取养份,加强自身建设,然后再言传身教地去建构学生的品德美、行为美。同时,学校也要不断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化,对教师师德提出明确要求,通过教师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来促进中学德育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其次,启发教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的许多德育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十分被动,这有悖于教学规律。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其道德修养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因此在今后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旁征博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主动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最终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思想品德。其三,学思并重。儒家思想强调学与思相结合,提倡受教育者在道德修养上的自学与深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孟子提倡的“反省内求”就是“思”的具体运用,荀子在《性恶篇》中,更明确地提出“积学而不息”的口号。因此,当前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理论基础上,积极思考伦理道德规范的深刻内涵。另外,如何正确地对待错误、缺点也是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犯错误是难免的,重要的是要勇于面对和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也”(《论语•卫灵公》)。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常做自我反思,并与同学、老师、家长及时交流,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其四,注重实践。儒家传统道德教育特别强调通过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达到知行统一。儒家学者认为道德品质的优劣是通过实践来衡量和反映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也证明,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我国的德育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将德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中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习道德行为规范。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其从所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体会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能主动关心他人、家庭和社会,从而真正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作用。其五“,三位一体”。中学生的成长主要受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在开发与利用儒家思想的德育资源过程中,要努力把这三方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孝悌、慈爱、和睦、友善、尊老爱幼等儒家伦理观念都通过家庭的感染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着中学生的。社区是中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实践场所,在社区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和环境对中学生有深远的影响。新闻广播、文学影视和网络等这些大众传媒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和极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以优秀的儒家文化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篇8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国学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历史的积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人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法家、儒家、道家等国学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管理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需要从中国文化的精髓、根本上去寻找方法。更好地将国学思想精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将有助于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繁荣富强。
关键词 :国学思想 儒家思想 法家思想 道家思想 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191-03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凝聚了传承久远、历久弥新、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东方思维,其中的思维观、决策观、用人观和自我观等对企业管理和企业家自我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灵活运用国学,可以打造和谐强大的企业管理模式与文化氛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企业需要从国学中去挖掘、传承和发展有价值的思想,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培养核心竞争力,提升管理理念,改进经营模式,促进管理创新。要实现管理现代化,必须继承本国的文化遗产,融汇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和智慧,走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谋略,特别是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中庸等儒家思想精髓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性、借鉴性和启发性作用。从国学文化中萃取了“孝悌”、“礼仁”、“信义”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倡导员工做人要“孝悌”,做事要符合“礼仁”,做生意要遵守“信义”。
在国学思想中,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思想的主要有法家、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
一、法家哲学思想:以法治天下
法家的管理学说本质上是一种控制理论。法家治道以道为本,以国之治强为目标,以法为行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亦相结合、三者互补,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韩非子的管理控制思想,偏重于控制体系的设计,对于体制因素的重视,超过对人的素质、能力等主观因素的重视。法家的管理是强制性管理,它认为人们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人与人之间只存在经济关系,即利益关系。如管子曾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主要是因为利益驱动。法家认为管理需要采用高压政策,要做到“信赏必罚”,赏罚分明,用强大的法律和丰厚的利益来恩威并施。
将法家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员工是否能够忠诚于企业,主要依赖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二是讲究制度执行。在一个企业中,规章制度、条例、纪律、政策的制定权,如果不集中于最高管理层,政令不可能畅通。法家强调对执法者的控制权的集权,领导应谨慎选择可以交付任务的人才,在确保威信的基础上充分授权。三是管理风格严厉。法家用“赏罚”来主导员工的行为,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和规定,做到赏罚分明,但也存在忽略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倾向。如果管理者将管理重心完全放置到了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是对员工的惩罚上,而忽视了企业文化、道德建设,也会影响企业整体发展。
二、儒家哲学思想:以人为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本主义,强调尊重他人,感化人心,追求人格完善,人际沟通。人本主义的核心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把人看做是企业最大的资源,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儒家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实行“德治”和“仁政”,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儒家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自身管理,“君子务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体现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德行的观点。
儒家思想重道、明德、信义、崇礼,与当代科学管理思想十分相近。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性本善,强调“忠”、“恕”之道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个人利益绝对不会凌驾于团体之上。
儒家文化当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世之道,还包含着管理与经营之理。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且融会贯通,将儒家文化的精髓渗透到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合理科学加以运用,是培养和锻造领导艺术、从谋划到决策都能够稳中求进、并指导领导者与企业上下共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义礼智信”。“仁”的本义是友爱、互助。当一家企业得到别的企业的帮助后,应当铭记不忘,寻找机会予以报答。“义”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礼”是一种传统美德,表现为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市场竞争中,要靠优秀人才和超群的智慧才能勇立潮头,这就是“智”。 “信”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取信于民的企业能够稳定发展,失信于民的企业难有立足之地。
儒家思想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一是仁者爱人。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就是善用人、能容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儒家提倡“人和”,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以和为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企业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矛盾。管理者可以采用“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做到企业内外、上下、左右协调一致,达到和谐管理的最佳境界。
二是以义统利。儒家思想主张“以义统利”。孔子说“见利思义”,孟子说“先义后利”,均把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在义利关系上认为:“仓廪实然后知荣辱,衣食足然后礼义兴”。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主张“义以生利”、“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强调儒家的“义”,把追求利润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使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以义统利”,“义利统一”。
三是以德服人。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就是强调“以德治企”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儒家也是既强调制度与法律,又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人们按照道德准则去做应该做的事。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榜样去带动受教者,要以自己的模范道德行为为表率。
四是团队意识。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主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倡导团队中的团结与协作。企业应为每个团队成员提供富于挑战性的工作,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管理者要不断指导团队成员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学习新技能的机会,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儒家思想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员工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中,无论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还是员工与员工之间,都应该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关系。同时企业领导者也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主动关心下属,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企业领导如能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关心员工,切实在工作、生活方面为员工排忧解难,那么员工也将会被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以实际行动回报企业,这就是“相互作用”的体现,也是儒家提倡这种“仁爱”思想所希望看到的一个结果,这种良性循环正是当代企业追求达到的一个目标。
三、道家哲学思想:循“道”而行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将“道”看作是一种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作到天地相合,天人合一,充分融汇,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道常无为”,因此应无为而治,通过最有效的管理来减少干涉行为,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共生。
道家管理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弱者道之用”、“天地相合”等观点都是对“道”的延伸和支持。
道家思想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一是无为而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道家看来,管理者在具体事务上少插手,放手让被管理者积极有为,鼓励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精神,从而实现目标。“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智慧的基本原则。道家主张管理者应该顺应管理活动的规律,不乱作为。所谓“无为”,就是要按照规律办事,充分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自然而然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管理者必须讲求策略,要“抓大事”而“舍小事”。只有敢于“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顺应、尊重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积极性,才能大有所为。道家的管理宗旨就是通过“无为”.最后达到“无不治”的管理效果。
二是善用人者为之下。“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高明的管理者应该谦下待人,而不应自以为处处都比下属能干。因为位在其上者,并不一定是才在其上。管理者若高高在上,自高其智,目中无人,则有智者必不肯忠诚效力。好逞其能者,有才能的人必不肯与其相处共事。管理者要怀着谦下之心,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才能使被用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是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企业家治理现代企业,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有利于员工安心工作。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决策,把握好做什么、何时做、谁来做,同时鼓励下属放手去做,绝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管理者要以小心谨慎的态度去处理各种事物,尊重事物的稳定性、复杂性和可变性,不能主观冒进,朝令夕改。管理实际上是对人的管控,最高境界是少控制、不控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发展方向不能朝令夕改,必须保持连续性和一贯性。
道家管理对人的个体价值和个人自由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强调管理要以人性化为核心,把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尊重员工的地位、价值与尊严,为员工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充分考虑员工的成长和价值。如果企业家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为人处世,为下属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声誉,尊重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规律,脚踏实地进行企业管理,员工满意度、工作效率和质量也会随之提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换来的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看似“无为”,实则“有为”,就会树立企业的成功之本,企业就会基业长青。
四、国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融合
法、儒、道家管理思想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用法、儒、道管理思维来完善。将法家的权谋、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无为融合于企业管理之中,灵活运用。
法家在强调管理者的绝对权威基础上实行制度的强制约束,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法家提倡奖惩制度赏罚分明,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应运用法家的思想,建立起完备的公司规章制度。
儒家的管理智慧主要体现在“做好人情,成好事情”。孔子的德政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相吻合,通过所有员工的自我约束、行为表率来形成企业的统一价值观和行为。
道家的管理智慧提倡在基础管理完善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各得其位、各司其职来维护企业的正常发展。“无为而治”正是治理的根本,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越是基层的管理,法家方法的比例越重;越往上,道家的比例就越重,而最高层次则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一般来说,可以先以法家思想奠定公司的行为及法度基础,而后以儒家思想管理。在共同遵守规章制度的氛围中,与员工和谐相处,创造基于律法为前提的以儒家思想为企业文化核心的情感管理。待公司在以上两种思想下和谐平稳发展成熟后,可以适时导入道家思想,最后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法、儒、道家三种思想各有特色,只有组合运用,威力才会更加强大。用法家思想治天下,用儒家思想安天下,用道家思想持天下,企业将所向披靡。过于依靠律法治理企业,容易造成员工忠诚度低,无归属感,与公司貌合神离。过于注重儒家思想,极容易导致员工不遵循公司规章制度,纪律混乱,没有律法。道家思想则要在前两种思想已经充分奠定公司扎实基础的时候才能导入,否则也会造成水土不服。
国学智慧所蕴含的做人、经营和思维的智慧,对于提升人生境界、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有很大帮助。企业管理就是选好人,用好人,留好人,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国学的精华就是国人认可的价值体系,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根本看法。中国人看重的价值取向包括社会和谐、仁爱友信、开拓创新、成就权力、中庸传统、安居乐业、家庭美满、快乐人生、人情关系和平等自由等。了解员工所思所想,坚持以人为本,坚守人的尊严和社会正义,体现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责任,才能更好地管理好企业,实现企业、员工和谐发展。
无论是法、儒、道哪一家,都有许多思想精髓可以被运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但法、儒、道三种哲学思想也有不少的缺陷和不足,也需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趋利避害,自我完善。另外,法、儒、道家的哲学思想仅涉及思想层面,偏重于理论,而非具体的管理方法,西方科学严谨的管理方法、流程以及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尊重个性与发展的做法也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只有融汇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管理理念。
总之,企业管理工作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是非观、道德观,把社会责任放到更重要位置,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公平、和谐的环境,将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管理,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带给员工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具体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决策,充分发扬民主与科学精神,实现企业发展的终极使命,即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 褚应.法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3,(10).
[2] 方钊.论法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3] 付强.浅谈现代管理中的儒家思想[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6).
[4] 胡亚林、万青.以人为本的儒家管理思想[J].人力资源管理,2010,(8).
[5] 闫学军.论儒家管理思想的精髓[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7).
[6] 王恒.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企业管理,2010,(6).
[7] 王晓涵、张欢.道家主要思想及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4,(2).
[8] 郭洪刚.道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契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篇9
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 韩国现当代教育思潮 冲突 统一
一、引言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几千年来,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不仅在中国一直得到继承与发扬,对世界各地的教育模式改革与教育思想发展也有很深远的借鉴作用。
韩国是一个受儒家影响颇深的国家,不管在教育理论还是课程设计上,都受到了儒家思想很深的影响。现今,韩国正处于一个教育改革期,我们更需要儒家思想中的精髓教育思想给予理论指导。孔子提出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正符合韩国教育模式改革的需求。因此,如何更好地把中国古代的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韩国教育模式改革融合,以孔子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对韩国教育模式进行更科学有效的改革,是一个很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二、国内(韩国)研究现状
韩国是一个受儒家影响非常深的国家,儒家的发源地是在中国。在古代时期,韩国和中国关系密切,当时的中国无论在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都远远强于韩国,韩国一直向中国借鉴各方面先进经验,包括执政理念和教育思想等方面都受到中国影响至深。儒家思想长期以来,在中国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发展,随着韩国和中国的密切来往,儒家思想慢慢深入到韩国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对韩国教育起到了根深蒂固的作用,逐渐成了韩国教育的理论基石。这种儒家思想何时开始传入韩国,现在很难有准确的说法。
很多韩国学者认为,卫满朝鲜,汉四郡时代,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已经开始悄悄进入了古代韩国,而到了三国时期,儒家思想在古代韩国都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影响。譬如,高句丽在小林兽王二年时正式建立“太学”,以教授儒教经典的“五经”为主,同时以《周礼》为理论依据,制订各种律令与社会统治体制。
儒家思想在韩国迅速发展时期是在伴随着程、朱性理学传入韩国后开始的,从高丽末期到整个朝鲜朝,韩国国内出现了很多派别各异的儒学大师,他们有着独特的理论观点,对儒学有不同的见解,不仅仅是一味继承前人的儒家思想,还有一些自己的独创心得,一些创新的理论,儒家思想在国内百花争放,发展尤其迅速,这个时期的发展,巩固了儒家传统思想在韩国的坚实地位。
现如今的韩国,儒家思想在我们生活中、学习教育、工作中如影随形。在生活中,家庭长幼尊卑,男尊女卑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无不一夹带很浓的儒家思想。在韩国社会阶级关系中,对长辈的尊敬,对国家、家庭、对公司的忠诚,都在无时无刻地受到儒家“忠孝”思想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同样深入到韩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尤为明显的是,韩国至今还保留着一所以“儒家教育”为办学理念的学府,这个学府就是“成均馆大学”。这是一所明确提出是以“儒家思想”作为办学理念,以儒家精神作为学校发展宗旨,爱本学校的深奥理论和具体教学实践中,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结合民主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国家栋梁的教育方针。“儒学”被作为成均馆大学里必修的一门学科。儒学之所以在该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这么重要,是因为通过儒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东方人的人生观及思维结构,而且可以让他们领会到中国古代圣贤的生活态度,学习到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能够在学习过程不断寻找本国民族主体发展及教育改革的契机。成均馆大学的儒学教育仅仅是韩国最明显的儒学教育,在整个韩国教育体系中,无不夹带儒家思想的影响,如一些地方乡校,承担部分中小学学生中的“儒学教育”。此外,一些民间组织,如“儒道会”等组织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或培训课以宣传儒教思想。
现代韩国的儒学研究者追求的仅仅是想通过儒学教育,达到代表大韩民族传统文化的儒教复兴,却从未在思想上真正理解儒学教育对韩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价值和意义,如韩国学者梁承武所提出的现代儒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儒家的体系化;二是寻求方法论上的现代化;三是儒家的大众化;四是儒家的组织化。这些理论上只是强调片面研究儒家思想,仅仅是想通过寻求现代化宣传方式,使得儒家思想在韩国社会大众化、普遍化,通过重新组织的方式,让儒学重新成为现代韩国社会的儒教,仅仅让儒家思想学派成为韩国复古的儒教而已。正因为大家如此片面地理解,使得儒家思想在韩国教育中变得过于枯燥,太过形式,没有内容精髓,使得在韩国主要大学中,儒学由于其枯燥的内容、单一形式而变成一个冷门的学科,逐渐成为一种历史的象征,在现代商业化社会里艰难挣扎着。即使有一部分韩国学者为了儒家思想能在韩国复兴,呼吁寻求新的现代化宣传方式,然而这种单一的换汤不换药的模式在大众中很难起到任何效果,这些现象已经开始引起了不少儒学研究者的注意与反思。
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实现韩国儒学现代化才能真正适应现代化的需求,才能够引起韩国社会整体的共鸣,才能使得儒家在韩国蓬勃发展。所谓的韩国儒学现代化是指利用曾经代表大韩民族精神的儒学的精髓能够为今天的大韩民族重新塑造新的代表现代化的大韩民族精神,并以之为精神支柱和价值观解决现代韩国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政治、社会问题。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儒家极力提倡的“为国尽忠,为亲尽孝”的忠孝思想,对当代韩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价值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更重要的是,儒家的教育理念对现今韩国教育模式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如何利用儒家的教育精髓为指导基础,实现韩国教育模式改革,反之使得该教育模式不仅变成更符合儒学教育发展的模式,更符合和现代国际化发展需求,这将是很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三、冲突
1.孔子与现代韩国在教育目的上存在一定冲突。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上层社会精英、管理者,以后的任务是治理国家、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培养政府官员;韩国当代社会,从政只不过是多种行业中的一种选择而已,相对于孔子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韩国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各种技术类、管理类人才,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经济社会的需求。
2.孔子与现代韩国在教育内容的部分环节存在分歧。
孔子认为作为一名学生,首要任务是遵守和做好传统的道德原则,课余时间若是还有时间和精力,再学习文化课程。孔子重视德育的教育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那个时代,他提出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把教学重点放在社会管理事务上,相反的,却不重视对基层劳动,如何提高生产速度,如何改变生产工具,增加农作物产量等农学科目的教育课程。与之不同的是,当今的韩国教育不仅要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且要将涉及生产技术,生产活动的农学、工学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另外,现代韩国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在教学内容中积极引入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技术学科门类,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育体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些都反映出现韩国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与孔子时期的教育内容存在较大分歧。
3.孔子与现代韩国在教育方法的部分环节上存在一定冲突。
不可否认的是孔子确实提出了许多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甚至有些方法还在被教育所采用,但是孔子在教导学生的方法上却是过于强调尊卑关系,认为老师的地位要高于学生,在传授知识的教育方式上,也是过于简单,过于强调教与学的关系,只是简单地训诫,没有对知识点深入地讲解和解释内在含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明白时,他更多地希望学生能记住和接受这个知识,而不是让学生理解它。孔子对师生关系是崇尚教师的绝对权威和教学方法上的单向教学,现代韩国教育不仅是提倡师生关系的平等,而且鼓励学生对有疑问的知识点提出见解,师生是互动关系,对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详细、深入,让学生在理解中记住知识点,提倡的是互动教学、民主教学的理念,提倡平等的师生和谐关系,这些环节上都与孔子的教学方法有较大差异。
四、统一
儒教对韩国影响由古至今从未断过,现代韩国也是不例外,在生产、生活、教育中,随处可见儒教思想的影子。就如现代韩国政府为了社会的稳定繁荣就积极鼓励儒教思想教育,强调儒教思想在韩国的重要性,当今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是中国提出来的“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在社会和谐人际关系中仍然继承、发扬和转化“五伦”思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现阶段,重点建设“八德”中的“三德”:忠、孝、礼,特别是“忠孝”思想。对韩国来说,孔子的精神是一直在伴随着人们生活、学习、社会活动中,比如和别人见面时应该鞠躬,在长辈面前喝酒时应略微侧身,结婚时新郎新妇应跪拜父母,奉茶……作为长辈,如果晚辈不听话,和长辈顶嘴,就可以打晚辈。老师可以因为学生不鞠躬、不认真上课用尺打学生的手掌。这些种种行为的教育思想基础都是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统一的。
在韩国儒家思想已成为维持个人与家庭、与社会,乃至与国家关系的黏合剂,以此为基础更多地融入先进的民主思想和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儒教俨然成为大韩民族精神的动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服务于某个时期的社会制度或伦理规范的制定,而且更大的作用是通过夹带着传统社会形成于大韩民族的意识,能够体现出本族文化的创造性源泉。在韩国民族的教育领域里,儒教一直作为韩国社会教育的思想基石,在引导韩国教育,社会关系向现代化社会发展。因此,儒家思想在韩国社会、教育界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是任何其他思想都无法替代的,这说明现在的韩国教育思想是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统一的。
五、结语
孔子的教育思想代表神秘而充满智慧的东方教育文化思想,带有国际性的、时代性的鲜明特点,但是我们不应一味地囫囵吞枣地接受,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客观地吸收孔子的教育思想,使之更加符合韩国当地文化背景和时代需求,能使之对韩国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思路和教学设计有重要积极的作用。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察觉到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人类有着许多举足轻重的意义,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变化程度微乎其微。无论社会进步,还是落后,在当今这个科技发达、商业化的社会里,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仍然适用于当今社会,这些价值观念是无国界性、跨时代的,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的,不仅适合于过去,而且可给今天和未来给予重要的指导与启示。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1]程昌明译注.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匡亚明.孔子评传.齐鲁书社出版,1985.
[3]王兴.论语・仁者的教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编.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二)论文类
[1]冯增铨.对中国大陆40年来研究孔子情况的回想.孔子研究,1991.4.
[2]柯虎.近十年福建学者孔子研究略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
[3]杨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孔子研究,2007.123.
[4]钱淼华,门薇薇.孔子教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5]王炳照.试论孔子教学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2.
[6]林有祥.孔子教育思想微探.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0.3.
篇10
关键词:儒家思想;旅游文化;耦合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160-02
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开始起步,至今已有30多年。但这3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完善,旅游者道德意识薄弱,不文明行为增多;旅游资源的破坏,浪费,不合理开发;旅游管理的缺失,黑导、黑社、零负团费等等一系列问题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缺失所造成的。我国旅游界对旅游发展的研究一直采用西方理论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理论思想应用的研究较少,而西方思维也许并不适合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旅游与文化是相辅相成、无法分割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从某一层面来说就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史,从春秋战国开始,儒家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在中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影响巨大。因此,我们可以把儒家思想应用到旅游开发与管理中,以传统文化来提升人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管理者的文化素养,继而保证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儒家思想核心概述
自春秋时期孔子始建立儒学,后有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为其思想继承人,开辟更多儒家学说分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思想。虽然不同的儒学者都有不同的思想主张,但究其主要思想核心,唯有“仁”“义”二字。
孔子最为主张“仁”,孟子最为主张“义”,后世大儒的主张也都是对“仁”与“义”的继承与发展。《论语》中“仁”是提到次数最多的字。“仁”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君子修身养性的最终目的。孔子的“仁”是一种思想意识,更是一种行为约束条例。其以“孝”为根本,要求做到“先难而后获”“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恭、宽、信、敏、惠”,最终达到“杀身以成仁”。“仁”的含义广泛,没有确切的词句定义,但“求仁”的做法却有许多条框可遵循。“刚、毅、木、讷近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成为“仁者”是所有学者学仁、求仁的最终梦想。“仁者”不仅是在行为上遵礼,思想上至善,心胸上更是宽广、坦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乐山,仁者如山,安稳、坦荡、超凡脱俗。这是孔子的“仁”,更趋于礼法,更趋于完美。而子思的“仁”则是更贴近于生活中的处世之道。不冒进,不退缩,以“中庸”为尺,遇事先衡量得失,有番计较之后再去做,稳妥为上方能成事,最终达到“致中和”。这是儒家的“仁”。自孔子之后,无论有多少儒者对“仁”进行引申发展,终究认同的一点是“仁”是至善的最高境界。
孟子最为主张“义”。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拓者,孟子则是捍卫、发展儒家学说的第一人。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则说“舍生而取义”。孟子的“义”是在孔子的“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孟子的“义”是“仁义”的“义”。并且孟子的“义”通常是与“利”辩论着出现的。如“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义”同样是种思想教育,教育人们为何做君子,如何做君子,教育君子如何做至善之人,最终得“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这就是孟子的义,少了一分约束,多了一分劝慰和洒脱。
后世的董仲舒提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仁”与“义”占据前两位;朱熹编纂的四书中《论语》和《孟子》同样是占据了前两位。以此可见儒学者对“仁”与“义”的态度。诚如南宋文天祥所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仁”与“义”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
二、旅游的文化性
旅游的本质实际上是文化的展示过程。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从其食、住、行、游、娱、购六大环节来看,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旅游有着深厚的文化性。食,也就是旅游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有最具特色的菜系和酒文化、茶文化等。菜系有鲁菜、川菜、苏菜、粤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每一道菜都是地方文化的缩影。当游客旅游到一个地方品尝当地特色菜的同时,也是品尝了当地的特色文化。酒文化与茶文化是我国千百年饮食文化的代表。
住,可以是建筑文化,也可以是酒店文化。中国古建筑被誉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主要类型有宫殿、坛庙、陵寝、城墙、园林、寺观、民居、亭台楼阁等。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渗透着“天人合一”“敬天祀祖”的礼制观念,其选址与筑建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和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酒店文化更多体现的是现代文化和古今结合的文化,如北京的“中国会”经营者对古建筑群进行修缮,使外观具有明式官邸的气派,内部安放了古色古香的家具和艺术品,并巧妙地配上了现代化设施,如电视、激光唱机等[1]。
行,即是交通文化。旅游的主要交通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在江南水乡,推开一排竹筏,游荡于水面之上,穿梭于深山之间,江南的山水秀色一定会深深缠绕左右。在特定的地方,运用适当的交通工具,体会独特文化,这就是交通文化。
景观文化可视作游文化。旅游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不仅体现的是旅游地气候、山水、地貌等自然特色,还有千古名句中的人文特色。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在观赏万壑争流、雄伟气概的庐山瀑布时,这首诗的意境一定会涌于心上,更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古人的诗情画意。人文景观是人类的劳动成果、历史文化的产物,它代表着民族的文化内涵,如南昌的滕王阁,飞檐翘角,丹栋雕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体现的是初唐吞并天下的雄伟气势。
娱,是娱乐文化,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参与的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娱乐活动。例如哈尔滨的冰雪节,游客通过堆雪人、滑雪、滑冰、看冰灯或冰雕等活动欣赏着冰雪文化,了解着哈尔滨的风土人情。除此之外,一些度假村等会专门设置娱乐活动场所,如设置沙滩浴、冲浪、潜水等专项娱乐活动,旅游者可体验各种娱乐文化。
消费文化是旅游六大环节的最后一项――购。旅游者的消费观体现的是旅游主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体现出国家对民族文化的挖掘程度和旅游者对文化的接受程度。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更是某种文化的指向标,很多游客抱着购物的目的去香港旅游,香港被称为“购物天堂”,香港的城市形象定义为现代化大都市。从以上旅游的六大环节来看,旅游具有文化性是毋庸置疑的,旅游与文化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因而,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旅游,可以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弥补现代旅游业的不足。
三、儒家思想与旅游的耦合性
旅游业并不只是旅游产业,不只是经济概念,旅游业还涵盖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当旅游资源上升为旅游资本,在逐利的本性控制下,借助产业化模式,按工业生产流程,把旅游资源批量生产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的旅游产品时,不仅对旅游资源造成了深层次的破坏,更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传统信仰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面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管理的缺失等问题,旅游界采取的态度是走可持续发展旅游道路。对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我国很多学者都是从经济层面进行研究的,因而忽略了旅游的文化性,更忽略了中国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仁”与“义”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以其为基点,形成新的思维模式来分析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达到对这些问题更深层次的剖析。
1.旅游主体与儒家思想的耦合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一切旅游活动的中心,也是一切旅游现象产生的根源[2]。旅游者在旅游实践过程中,以自身的文化观念去开展旅游活动,不可避免地对旅游客体、旅游介体产生巨大影响。旅游者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更会影响到客源地区域形象和国际旅游的发展。而现今我国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便是道德意识薄弱,不文明现象频发。2006年9月10日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向社会征集、归纳、整理后得出的“十大旅游不文明行为”,如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吐口香糖;在车船、飞机、餐厅、宾馆、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呼朋唤友;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把裤腿卷到膝盖以上,卧室以外穿睡衣或衣冠不整等等。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出现是由社会、历史、生长环境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当然,主观因素――道德意识不高也有影响。“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以儒家思想核心“仁”的思想中“制礼”的思想作为提高旅游者道德意识的思想基础,从根本上杜绝旅游者不文明现象的出现。对此,旅游局可出台相关政策,来以礼教化旅游者,以礼约束旅游者的行为。如针对出境旅游的游客可进行前期培训,教授中国的礼仪与外国的礼仪;针对境内旅游,则可在各景点处设置“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杖者出,斯出矣”“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等字样的警示牌,以期旅游者可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约束好自身行为,从而形成客源地良好的形象,促进国际旅游的发展。
2.旅游客体与儒家思想的耦合
旅游活动是旅游主体通过旅游介体作用于旅游客体的过程,对旅游客体的参观、游览、玩赏是旅游主体活动的主要目的。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客体,通过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而产生相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旅游活动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而在开发过程中却又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破坏。因此必须坚持边开发边保护、尽量降低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则,而这一原则理念与子思的“仁”――“中庸”思想不谋而合。“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叫作中,表露出来合乎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准则,达到了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就发育生长了[3]。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要挖掘其各方面的价值潜力又要不伤其根本。减少没有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的人造景观,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旅游资源的原始风貌[4]。这种开发原则既符合了“中庸”的思想又满足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使儒家思想和旅游产业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契合。旅游规划者可利用二者的结合,坚守中庸,不偏不倚,合理、适度开发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挖掘其文化性,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终可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介体与儒家思想的耦合
旅游介体是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的连接体,从广义上讲,旅游介体就是以旅行社为代表的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机构、旅游协会等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对于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来说,最主要的是要做到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四点出自《论语・子罕》,是“仁”的内涵。毋意,不主观臆测,不要过多地从投资者角度出发,要从游客角度出发,满足旅游者需求,关心游客所感兴趣的体验项目和旅游吸引物,保证旅游者的主体地位。毋必,不绝对肯定,要充分看到旅游经营和管理中出现的错误,针对四黑、零负团费等问题加大监管力度,出台保护政策和法规,保护相关人员的切身利益。“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看到自身错误,继而改之,才能保障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毋固,不拘泥固执,守成不知变通,要在借鉴别人好的经营、管理理念基础上,进行创新。我国游客服务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应在借鉴外国游客服务设施建设理念基础上,结合我国旅游特点和游客需要,创建独具特色的旅游服务中心。毋我,不唯我私利,发展旅游的最终目的是全面的社会效益,通过景点规划,在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中,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宣传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文化,以文化为卖点,调节旅游业的均衡发展,使自然、人文相和谐,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产业链的发展。
四、结语
旅游业具有扩大开放、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能力,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才可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儒家思想为理念支撑,以施仁、取义为目标,重视儒家思想与旅游业发展的耦合性,去糟粕,集精华,以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提高旅游产业各环节的质量。以中国传统文化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这必将成为旅游业高效、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喻学才.旅游文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夏赞才.旅游者道德建设[N].中国旅游报,2003-08-29(4).
- 上一篇:平台经济市场分析
- 下一篇:儒家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