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

篇1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问题 表现 干预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是学龄期青少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很多青少年上小学后,由于种种原因,易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学习困难,甚至厌学等。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发病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存在着差异,并且受所采用的标准和定义、研究方法的影响。据国外统计:约20%的青少年在学校学习期间发生学习困难。国内调查小学生中学习困难的患病率分别是5%~10%,男女之比约为2∶1。

2.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又称青少年多动症,发生于青少年时期,与同龄青少年相比,表现为同时有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男童明显多于女童。多动症多在3岁左右起病,但多数到7~10岁时才被诊断,9岁最为突出。我国青少年患病率在1.3%~13.4%。

3.情绪问题

抑郁是常见的负性情感,一般报道20%~30%的青少年中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抑郁在8岁以下青少年中很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期,女孩一般多于男孩。国外的调查资料表明,青春期前的青少年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8%,学前青少年只有0.3%,而14~16岁少年则升为4.7%。另一份调查显示,在7~12岁青少年中,只有1.2%是抑郁症,而有悲伤体验的青少年则占17.6%。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内部影响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一些家长采取严厉、专制、溺爱、放任的态度,都会影响亲子关系,或破坏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正常感情联系。不良教育方式与青少年少年行为异常、焦虑、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

2.亲子冲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的和谐程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如果父母对孩子持有爱、信任、鼓励、支持的态度,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形成信任感、安全感,避免人际焦虑的发生。而在家庭因素中,频繁的亲子冲突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从而使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增加,例如孤独、无助感,人际交往焦虑,自卑心理等。研究发现家庭、婚姻和亲子间的冲突,会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堕落感和自杀愿望。20世纪60年代以来无数的研究表明,亲子冲突的增加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学业成绩的下降、行为不良的上升、违法犯罪、酗酒、吸烟、吸毒等行为发生率的上升。

3.父母的教育水平

父母的教育水平与孩子心理健康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内容。调查显示,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其子女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强迫等因素层面越低;反之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其子女往往在上述因素上表现明显。对于上述差异,学者们认为这是由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父母,家庭生活环境更加民主,在子女教育方法上更具有科学性,父母自身也具有更好的示范作用。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家庭,通常缺少和谐的、轻松的文化氛围,父母教育常处于放任自流和专制的两个极端,缺少对孩子的示范效应,往往会造成子女的心理脆弱而固执。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1.营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孩子家庭的结构、家庭气氛、经济背景等,它影响到孩子在社会人际关系中解释人际互动的思维模式及自身的角色定位。消极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用一种灰色心理去应对社会关系中的人际冲突而不是积极应对这需要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积极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与家长的互动平台,例如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等,以此来了解孩子家庭背景、孩子的家庭表现,并及时把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反馈给家长,针对出现问题共同需求解决方法。而学校环境则是影响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因为一个孩子人格形成最为重要的时期就是学龄期。所以,学校在日常教育中除了关注知识的输入,还应注意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出于青春期的孩子。社会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最为持久的影响因素,不当的社会环境会给孩子带来难以磨平的伤害。基于社会环境的某些不可抗因素,家长、学校应当做好工作,尽可能的使孩子远离不当环境,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抵御丑恶现象的侵袭。

2.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实施爱的教育

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爱的效应。罗森塔尔的心理学实验表明,积极暗示能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产生重要的作用,帮助个人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以期待和爱的情感去教育学生,就会使学生自尊、自爱、自信,从而激起学生幸福、欢乐和奋发向上的主人翁意识。由于孩子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年时期的经验直接影响到他们以何种方式去看待周围世界,去解释身边的现象。因此,爱的教育会使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保持青少年学生情感的健康。

3.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必须涵盖以下两个基本层面:

第一,形成三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学校、社区、家庭三级心理教育互动体系。在学校层面,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疏导站),开辟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专用信箱、QQ群等信息通道;社区和学校相配合,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以及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化水平。家庭成员是青少年最为密切的接触者,因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应在日常生活者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关注其生活态度、方式等的变化,尽可能早的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矫正问题。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家庭成员应密切配合学校或是心理专家开展救助活动,保障矫正效果。

第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由于青少年多为在校学生,所以学校和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和主体。其中,小学以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为主,但中学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对于专职教师,其要有心理学、教育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背景,甚至要经过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职业技术水平认证以及相关各项培训,持有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格证书,以此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素质教育,终生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其中的核心部分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来自于政府、社会、家庭乃至青少年自身多个层面的关注与重视。陕西省于1997年在全国率先召开了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并确定了11个县30所中小学校作为素质教育实验县。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陕西省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目前,陕西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今后陕西省在素质教育中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促进陕西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目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良好,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亦不容忽视,其中学习焦虑、身体症状问题尤为突出。2004年,韩晓琴、康伟对陕西省7地市1000名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陕西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总体乐观,在回收的700份有效问卷中,有问题的为40人,占5.63%;问题较严重者即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为11人,占1.55%,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仅为1.55%。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虽然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调查中发现,34.65%的学生存在学习焦虑问题,11.69%的学生有身体症状,7.89%的学生有过敏倾向,7.32%的学生有冲动倾向,6.06%的学生有恐惧倾向,5.63%的学生有自责倾向,4.65%的学生有孤独倾向,3.08%的学生对人焦虑。

另一方面,陕西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较城市青少年低。2008年,郝雁丽、李景华对西安市城乡6所中学的1756名高中生的调查发现,西安市农村高中生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与城市高中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城市高中生。同年,杨梅,王有智对陕西地区1299名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特点的调查发现,在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自我和归因风格分量表的得分中,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二、陕西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析

1.陕西省青少年学习焦虑、身体症状问题突出的原因

来自现实的或预想的学习情境对学生的自尊心构成威胁时,学生感到的某种担忧或恐惧的心理倾向被称之为学习焦虑。身体症状一般指强烈的心理焦虑引起的不良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疼、心神不定、疲劳等。那么,陕西省青少年学习焦虑、身体症状问题突出的原因何在?首先,我国的教育制度虽几经改革,但本质上仍是应试教育,分数是衡量学生、教师及学校唯一的标尺。学校为了自身生存,为了争取更多的教育资金和资源,教师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班平均分数、重点大学升学率等硬性指标,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出好分数、进入好大学、选择好专业、最后选择好工作的目标,层层加码于学生。在这样教育制度及环境中,加诸于青少年身上的学习压力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面对压力时,人的肌体常会产生一种自发的神经反应,即应激反应。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面对压力时,如不能及时适当调整、适应,特别是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时,会严重危害人的健康。下面是一些典型的长期应激反应症状(Doctor & Doctor,1994),情绪信号:焦虑、淡漠、易怒、精神疲惫;行为信号:回避责任、回避与人交往,出现极端行为或自我伤害行为,忽视自己,判断力差;生理信号:对疾病过度担心,经常生病,疲惫,过量用药,病痛及抱怨。其次,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是由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两方面的因素共同驱动的,内在需要即内源性动机,外在驱动因素即外源性动机。学习本应该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其素质全面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过程。然而在目前的教育制度及环境下,家长、老师过分地追求分数,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成功与否的标准。高分便是好孩子、好学生。为了取得高分,学生长期高强度学习,学习时间一再增加,休息、娱乐以及投入到其它爱好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过分的外部刺激强度会降低内部动机和损害自发性的兴趣,使学习变为一件苦差事。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必将引起对学习的疲倦甚至是厌恶,从而引发学习焦虑、身体症状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2.陕西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低于城市青少年的原因

陕西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要低于城市青少年,原因何在?陕西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与城市在生活环境、教育资源,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方面,这些差别影响到家庭、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也会直接制约孩子本身的发展。首先,在农村,许多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接触现代教育理念的机会较少,仍旧遵循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从家庭而不是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发展教育,教养方式缺乏科学性、有效性。2008年,郝雁丽、李景华在西安市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中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城乡比较显示,城乡父母在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城乡母亲在惩罚严厉,城乡父亲在过度保护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城市父母比农村父母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农村母亲比城市母亲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惩罚,农村父亲比城市父亲对高中生有更多的过度保护。其次,由于资金、师资、意识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农村家庭、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投入较之城市更为薄弱。农村地区普通中、小学一般都未设立专门的心理支持、咨询机构,甚至从未开设与此相关的专门课程。当面临问题时,农村青少年能够获得正确疏导的渠道较少。再次,农村学生占有的社会资源明显少于城市学生。对大部分农村家庭和孩子来说,读书、上大学是他们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对升学考试的过高期望给农村家庭和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在进行这种孤注一掷的拼搏时,外界的些许压力或许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衡。

3.影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般因素

目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良好,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影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一般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1)教育中重智育轻素质,学习至上倾向明显

随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确立,素质教育的推行,当代家庭中大多数父母树立起了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家庭教育意识,重视子女的全面发展与教育,重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的重心已不再被偏置在智力的开发与知识技能的学习上,基本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关注。但家庭教育不可能脱离整体社会背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活动某些不恰当的理解及现行教育制度设计和实践中的某些缺陷,不可避免地投射到了当前家庭教育中。考高分,上好大学,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仍是大部分家长乃至孩子自身对教育活动的基本定位。实际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为孩子请家教、买学习资料、补课、参加兴趣班等方面,成绩与学习是家长首要关心的问题,至于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其它方面的重视程度则要低得多,远远不够。近日,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对西安市一所中学的200余名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发现近3成学生的理想是出国,至于出国的原因多位学生解释为:“国外的学生学习压力小,生活更自主些”。

(2)不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亲子关系的质量远远比某一具体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在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中,亲子关系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水平。”亲子关系越和谐,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效果就越好,子女就越能顺利成长。虽然目前,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是发展的主流,但传统“家庭本位”思想的影响仍在继续,在许多偏远农村更甚,父母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往往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未来与发展,从家庭和功利的角度而不是个体充分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自主性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尤其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如果父母不能和孩子有效及时的沟通,尊重倾听孩子的意见,善于引导,在观念、教育态度、方法等方面跟随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就有可能导致与孩子的关系恶化,使得孩子对父母关闭自己的心扉,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思想行为等得不到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问题。

(3)家庭教育责任转移

家庭教育责任转移即在子女未成年阶段,父母将家庭教育责任转移或推卸给他人。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父母因忙于工作事业或是因工作流动,工作压力等无暇照顾孩子。在农村地区,年轻的父母们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里,家里的老人肩负起了孩子的教育责任。在城市,由于父母工作的繁忙,隔代教育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还有一些家庭,将孩子送入寄宿学校,由学校承担起大部分的教育责任。这种家庭教育责任转移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隔代教育中,祖辈多溺爱孩子,照管方式不科学,教育观念落后,这些都会带来很多消极后果,如孩子任性、自我中心、意志薄弱、责任感差等。而将孩子送入寄宿学校,则会导致亲子关系缺失,易使孩子产生孤独感,被遗弃感等,从而导致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刘玲玲、毛健玲对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不良父母教养方式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在实际的教育当中,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中存在着管得过严或过松的现象。过分严厉会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而过分干涉保护会使得孩子自卑,无主见。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约束标准常常不一致,这也是导致孩子行为心理问题的一个常见原因。如对于孩子的说谎行为,父母也许这一次会提出批评,而下一次则轻易放过。这种管教方式常常会造成孩子的困惑,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与稳定感。

(5)不良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出生成长的地方,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研究表明,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反之,则会使得孩子置身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环境,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多消极影响,如对双亲的反感甚至怨恨,行为的放纵、自制力缺乏,不良道德品质及心理病态危险的增加等。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婚姻观,恋爱观等一系列家庭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的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这无疑是不利青少年成长的,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6)学校重视、投入程度不足

2007年,魏书堂、彭虎军对陕西省44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结果发现,在思想认识、机构建设、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不到位,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查中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方面,45所学校仅有7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占15.6%,其中,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差距更大,有86.36%的中小学无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习生承担课程方面,52名实习生中,直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仅占25%,75%的实习生承担的是其它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方面,44所中小学配备21名专兼职人员,平均2所中小学不到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同时兼职人员中多为学校管理干部、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课教师。

(7)社会变迁

我国目前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这一变迁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必将引起政治及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引起人们生存意识及生存方式的转变。这些变化与转变将会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影响着社会中的人们。2009年,辛自强、张梅的一项关于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表明,中学生SCL-90得分与社会威胁、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三方面的10项社会指标相关显著,社会变迁是预测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的普及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离婚率和犯罪率的上升,间接投射在青少年家庭生活、学习、交往行为中,已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韩晓琴,康伟.陕西省七地(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0(2).

[2]郝雁丽,李景华.西安市城乡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

[3]杨梅,王有智.陕西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特点调查[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1).

[4][美] Dennis Coon,John O. Mitterer著.郑钢等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58-459.568-569.

[5]中国网教育热闻.陕西某学校搞心理健康调查 三成学生理想是出国[DB].2009-01-20.

[6]邱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7]刘玲玲,毛健玲.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

[8]魏书堂,彭虎军.陕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

篇3

背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32―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各级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2005年深圳市在广东省率先创办了“福田区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心”,由专业心理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值班接听热线电话,开展心理咨询,义务为有心理需求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现将来中心电话咨询和面谈咨询的人员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寻求求助学生的基本特征、他们在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从而使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也使心理研究工作更有方向性。

一、基本情况

1.咨询人数年级统计情况。共计1634人在中心进行过咨询,其中学前儿童占1.3%,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分别占62.9%,29.7%和6.2%,且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人数最多,分别占21.2%和14.3.%。这与学生进入新学校,适应新学习有很大关系。总体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咨询人数呈递减状况,小学低年级人数最多,这并不一定表示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问题多,可能反映了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家长更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咨询人数性别统计情况。在所咨询人数中,男性1111人,女性523人。男性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接近于女性的两倍。这可能与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有关。通常,男孩子比女孩子调皮、叛逆,更容易受到父母的管制,从而也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3.求助方式分类统计情况。在求助方式上,电话咨询1104人,面谈咨询530人,这主要源于电话咨询简单,对于心理问题不严重的孩子或孩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家长或学生本人通常采取这种方式。对于比较复杂,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咨询人员会建议家长进行面谈咨询,或建议去专门的精神医院进行治疗。

4.求助者分类统计情况。“中心”的咨询对象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当学生有各种问题和不适应时,由谁来进行求助?统计结果表明,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由他人(父母或亲戚)求助的比例分别为93.3%、76%和61.8%。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增强,对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逐渐由他人求助转向本人亲自求助。

二、咨询内容的分类统计情况

根据咨询的主要问题,我们对咨询内容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学业问题、行为问题、个性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其他问题(如神经衰弱、强迫症、自闭症等)。统计结果反映出,学习问占49.4%,行为问题占35.2%,个性、情绪问题占23.8%,人际关系问题占15.3%,其他问题占13.1%(统计结果中包含咨询多项的内容),其中其他问题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约占到了10%。从咨询内容分布情况看,以学习问题为首要问题的求助者最多,这说明学生及家长对学习问题的极大关注;其他依次为学生的行为问题、个性与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

三、家庭背景因素与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往往只注重子女身体的生长,关注智力的开发,而忽视无形的心理健康成长。家长工作忙碌,忽视儿童正常的心理需要,缺乏必要的亲子沟通和相互理解,教育不当,过分保护或过分要求、严厉惩罚都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因素与孩子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求助者的家庭背景因素与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了X2检验。结果反映出,家庭中父母离异或重组家庭、家庭中亲子关系紧张、家长情绪化、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及孩子幼时与父母分离均与孩子的心理问题存在显著相关。

四、讨论与分析

1.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现状。本研究揭示,中心咨询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总体上,从年级看,随着年级的升高,咨询人数呈递减状况,其中小学一年级和初一咨询人数最多;从性别看,男生的咨询人数多于女生,接近于女生的2倍;从咨询方式上看,以电话咨询为主,面谈咨询为辅;从求助者来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主要由家长来求助,高年级的孩子,主要由学生本人来求助。

2.儿童、青少年主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学习问题。学习问题是学龄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很多儿童上小学后,由于种种原因,易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厌学等。本研究中,在所有咨询的问题中,学习问题占到了49.4%,男性的人数接近女性的两倍。其中,小学一年级和初一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这两个年级,对学生进行入学后的正确引导,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2)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多动症是儿童最普遍最复杂的心理障碍之一。多动症对儿童的学习、人格、心理健康、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中,在求助者中,儿童多动症的比例约为10%,这些儿童多数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差,同伴关系不良。因此,对这部分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干预是今后我们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3)行为问题。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偷窃、经常性打架、说谎、骂人、扰乱课堂秩序、多次离家出走、逃学、任性、攻击和破坏行为、网瘾等。行为问题主要发生在初中年龄段,这一阶段,主要由于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在生理方面的巨大变化,使他们情绪较为敏感,行为上易冲动,这往往引起家长的过度反应。因此应重视青春前期和青春期心理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

(4)情绪问题。情绪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孤僻、不良行为习惯,如啃咬指甲、遗尿、口吃、偏食等问题。情绪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易产生心身疾病。情绪问题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因自身的发展特征和外界的影响,如家长和教师的忽视、压抑和不公平、学习考试压力以及由交友引起的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和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不少见。

3.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相关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中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家长情绪化、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以及孩子幼时与父母分离均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早期母子情感关系建立不当,或早期母子情感剥夺等,易导致儿童日后的心理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或离异、父母责任角色担当不良等都会给儿童青少年造成心理创伤。另外,稳定单亲或者双亲家庭中的孩子们比那些在不稳定单亲家庭或者双亲家庭中的孩子更少患行为问题。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深圳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很多务工人员将子女接到深圳上学,这些孩子来深圳后,缺乏熟悉的伙伴,加之文化环境、生活习惯及教学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因此,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家长应主动与学校沟通,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将子女心理健康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五、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1.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必须重视家庭因素的作用。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儿童的行为模式受父母、家庭成员相互作用影响,家庭环境、父母文化素质、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创设和谐的学校环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本研究表明,首先,小学一年级和初一这两个年级,因孩子面临对新学校的适应问题,这是孩子心理行为问题表现集中的两个年级,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这两个年级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男孩的心理行为问题接近女孩的两倍,我们应重视对男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帮他们解决各种困扰,顺利适应学校生活。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7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5.05.034

现代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支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很大比例应用于年龄较小的青少年患者。研究表明[1],青少年患者常出现焦虑、紧张甚至是恐惧的心理,易发生牙科焦虑症。因此,在微型种植支抗植入手术中,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的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应用综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配合医生完成48例青少年患者的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手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配合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3年7月在我科就诊,需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术的患者94例,年龄12~21岁,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8例,植入微型种植体77颗。对照组46例,植入微型种植体73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及术前牙科焦虑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配合,未进行各阶段相应的综合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围手术期采用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前护理干预

(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医患沟通室内播放能舒缓情绪的轻音乐,热情接待患者。通过图片、实物及动画等介绍微型种植体无痛、微创、术式简单等特点。针对患者所担心的问题做好心理疏导,详细耐心地回答和解释患者的问题,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手术治疗的信心,使患者主观配合治疗的能动性增加,自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方案。(2)术前准备:准备好手术器械及材料,包括无菌微型种植体专用器械包(微型种植体、自攻丝锥、弯盘、镊子及洞巾)、慢速涡轮机、钻针、强弱负压吸引、护目镜等。

1.2.2 术中护理配合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按照手术步骤和相关的护理常规,密切配合医生完成手术。(2)术中心理干预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手术器械从患者面前传递。术中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动态,对可能引起疼痛的操作应事先告知,可运用暗示、转移、分散注意力等方法给予适当的安慰和心理疏导,使患者在暗示下减轻对疼痛的想象和预期。

1.2.3 术后护理干预

(1)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不适的原因和应对方法,进行术后口腔健康教育指导,交代复诊治疗的程序和时间,让患者对就诊经历始终保持良好的感觉。(2)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历资料、检查结果(全景片、牙片等)等进行整理归档。术后电话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同时对患者的心理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

1.3 观察指标

(1)焦虑度评估:采用杨少清[2]改良式牙科焦虑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患者在术后对本次就诊的全过程进行评分。量表共包含4个问题,每个问题有5个备选答案,4个问题的最后得分总和为4~20分,分数越高代表焦虑程度越强。总分≥11分者即可判为牙科焦虑症,其中11~13分为轻度焦虑,≥14分为重度焦虑。(2)微型种植体支抗的成功率: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完成正畸治疗过程中稳固无松动者视为成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达到牙科焦虑症(≥11分)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微型种植体支抗的成功率比较

对照组73颗微型种植体中64颗获得成功(成功率为8767%),实验组77颗微型种植体中72颗获得成功(成功率为93.51%)。经卡方检验,两组微型种植体支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71,P=0.3436)。

3 讨 论

牙科焦虑症常见于青少年患者,面对微型种植体有创性的植入手术治疗,此类患者的心理状态往往起伏较大,行为上表现为依从性降低,依赖性及敏感性增高,重者甚至出现拒绝治疗的现象。

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和紧张情绪[3~4],本研究针对青少年群体特殊的心理特点,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纳入综合的护理干预,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主动性的心理护理以及规范标准的护理配合。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达到牙科焦虑症的人数及焦虑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术具有术式简单、微创、高效的特点,术前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让患者对微型种植体植入术有充分且准确的了解,可降低其对手术的盲目恐惧心理。术中正确的四手操作辅以必要的护理干预可消除患者紧张的心理,使其能够在温馨、安全的气氛中度过手术期,缩短手术时间。实验组所有病例均能理解手术的必要性,术中配合度良好,使手术能顺利完成。术后做好相关的健康指导及追踪随访,能保证手术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两组微型种植体支抗的成功率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通过综合的护理干预,患者的焦虑程度处于极轻的状态,使其每一次的复诊依然能顺利进行。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情绪已达到高度焦虑的程度,将对其后续的正畸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取得患者的信任是治疗顺利进行的前提,本研究表明,完善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患者的恐惧、焦虑等心理因素,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刘 鑫,董天贞,邓蔓菁,等.青少年心理行为与牙科焦虑症的相关性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0,26(1):8688.

[2] 杨少清.改良牙科焦虑量表及牙科焦虑病因的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1994.

[3] 陆艳芳.人文关怀护理对食管癌患者术前焦虑情绪的影响[J].右江医学,2011,39(6):747748.

篇5

关键词:罪错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应激

中图分类号:D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20701

1 调查对像和方法

调查对像:河南省未教所140名年龄在1318岁的罪错少年,平均年龄在16岁,抽取两个中队。

调查方法:生活事件调查表,此表参考“生活事件量表”再加上未教场所实际发生的日常生活事件编成。在心理辅导人员的指导下,采用团体测试方法,由被试者根据一年内的实际经历在相应的题目后回答影响程度,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均值标准差、等级、总体均值)和差异性检验。统计分析均用SPSS PC统计软件在LBM微软上完成。

2 调查结果

2.1 140例罪错青少年犯错23项生活事件基本状况

我们把生活事件引起心理紧张的强度分为1-5级;没有(=1)较少(=2)中等(=3),偏重(=4)严重(=5)。23项事件中,强度均值接近或达到重度的事件(强度均值>3.5)有1项,即争取早日改造好的压力,中强度心理紧张刺激(强度均值在3.5-2.5之间)的事件有2项,即对少管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适应和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强度均值在2.5-2.0之间的事件有6项;如:家庭经济因难,学习有困难,环境改变,人际关系,对法律约束的抵触;低强度心理紧张刺激因素有14项。

2.2 生活事件在总体样上的差异检验

同一事件对不同的人,由于经历、价值观、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对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也存在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少年犯因其性别、文化程度、犯罪性质、刑期、入所时间的不同,其生活事件的影响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1)不同性别的生活事件中有10项存在性别上的显著性差异,在对待生活习惯、环境改变和受法律的约束方面,男少年犯强度高于女少年犯;在学习(包括劳动技能方面)、对前途、亲友关系方面,女犯强度高于男犯,这些差异P值约小于0.05。

(2)不同犯罪性质的生活事件比较。

我们把犯罪性质分为抢劫、杀人、盗窃、其它(包括、贩毒、拐卖)三个比较组。以表2可以看出,生活事件在不同犯罪性质的被试上存在显著差异。从性质上看,暴力少年犯(抢劫、杀人)对失去自由和生活环境改变方面的强度高于盗窃和其他类;在对待早日改造好的压力这个问题上,暴力少年犯强度明显低于盗窃和其他类;在对待前途问题上,其他()类的高度高于抢劫、杀人、和盗窃。

(3)不同刑期的生活事件比较。

我们按照0-3年、3-10年、10年以上分为三个比较组,从表3年出,通过三组不同判刑年限的比较,发现在希望得到家庭的支持上,刑期短的比刑期在10年以上的更强烈;在担心前途问题上,刑期短的比刑期长的更强烈;在对待刑期的问题上,刑期越长越强烈表现出不满。

3 分析

(1)犯罪青少年23项生活事件基本状况与心理应激。

本研究结果表明,犯罪青少年所面临的最主要生活事件有:早日改造好的压力,对少管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适应,担心自己的身体生病,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环境改变,对法律约束的抵制,人际关系担忧(与家庭亲友的关系)等。以上生活事件的影响强度均值在3.8-2.0之间。(低强度心理紧张刺激因素有14项,如有关所中人际关系的紧张方面、改造没信心等。)从总体所承受心理紧张刺激强度均值为2.12来看,少年犯面临生活事件造成心理压力程度属于中等。本研究结果同国内关于正常人群紧张性生

活事件的调查结果在强度和生活事件类别上是不同的。表现在:在强度上,正常青少年受生活事件影响的心理刺激最高强度均值在3.5左右,而少年犯的最大刺激程度在3.81;在生活事件类别上,影响正常青年心理健康水平的紧张性事件类别主要是学习婚姻家庭、恋爱、人际关系、工作与经济等问题,而少年犯的生活事件偏重于争取早日改造好的压力,健康,对环境改变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对法律约束的抵触等。这说明在管所这个特殊环境中,少年犯所面临的生活事件具有特殊性。

不少研究表明,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易引起精神紧张或不良情绪体验。本文结果表明,少年犯处于中强度心理应激,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出现了对失去自由严格管束和劳动改造不习惯,产生了苦闷,抵触的情绪;有些出现自暴自弃,有些对前途顾虑重重,这些负性情绪严重阻碍着他们的改造。如果心理应激未能及时疏导,心理平衡受破坏,将会出现心理卫生问题和其他疾病。本文调查结果,少年犯对自己的健康特别是自己精神问题表现也的心理紧张,更说明了生活事件对造成心理应激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有当应激因素减少或消除,应激反应才会减少或消除。因此,如何从生活事件入手去掌握少年犯的心理健康状况,减少心理应激及其他不良情绪反应,发挥主客观条件的积极作用增强他们对心理压力的应对能力,进一步改革劳改劳教的措施,是值得少管所及有关部门重视与研究的问题。

(2)如何减少青少年消除少年犯由生活事件带来的心理应激。

生活事件造成心理紧张是客观存在的,而心理应激的存在是改造顺得进行的不得因素,因为心理应激地持久将会产生心理异常或不良行为。一些研究表明,思想的转化和行为的矫治,只有在心理上得到矫治的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行为的矫治,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才能激发少年犯增强改造的自觉性,以规范化标准要求自己,争取早日把自己改造成为守公守法公民。因此如何减少或消除少年犯的心理应激,应该做为劳改劳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这里提供如下建议:

①通过调查,了解少年犯面临的生活事件,不断改善生活环境,减少紧张性生活事件。

②对管教干部和少管人员分别开设心理学知识讲座,普及必要的心理学常识。同时管教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帮助少年犯疏解焦虑,紧张的情绪,纠正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篇6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学生德育管理

当今社会,互联网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把新世纪的人类带进了“网络时代”,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尤其是冲击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个性心理和行为模式。因此,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管理,找准在网络条件下开展德育的最佳切人点,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1当今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的现状及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许多青少年学生上网是带着健康目的的,至少初衷是这样的。他们上网学习网络知识,他们查询各种信息和资料以增长学识,他们编辑程序,制作网页网站,开办网络公司,在网_卜开店,进行着许多有创意的健康的活动,甚至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可以说网络对于人的服务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许多青少年已经或正在从中受益。但是绝大部分青少年上网却是为了其他目的。网上聊天,交友,游戏,访问黄色网站,制造信息垃圾,甚至制造病毒,充当黑客等,给社会带来诸多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2德育管理工作如何应对网络时代

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不得不需要我们很好地对德育管理工作作出重新的科学的思考和研究,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要有哪些新的适应性的策略,才能实现其实效性呢?我认为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积极承担责任并发挥作用。

2.1发挥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增强针对性和超前性

(1)要加强思想的正确引导。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积极与消极的方面,自觉利用网络优势,积极上网学习,学习应是上硎的丰要目的。为配合网络教育,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上网。住平时的教育中,始终贯彻网络是我们学习的助手和教师的观点,鼓励学生为学习上网。由十把握住“学习”这个角度,就能起到既引导了学生,又不走极端,不引起学生逆反,同时消除了学生对上网的过于新奇,让学生队识上网上学习这对矛盾的辨证统一关系。

(2)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内容,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如开展有关国情、法制等多媒体专题制作比赛;开设“网上论坛”,自由讨论热点问题、新人新事;建立电子刊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等。把学校网络资源利用起来,校园网要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是管理好孩子上网的一个好办法。只有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能改变他们一上网不是聊天就是玩游戏的习惯。

(3)让网络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良师益友。利用网络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心思与同龄人沟通,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比如网页制作、动漫画设计比赛等,既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及锻炼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又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2建立家庭学校互动的德育模式

(1)家长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家长如果不懂得基本的网络知识,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上网情况,那么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真空地带。我们的学校在这个时候可以为家长提供免费的网络知识培训,对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正确上网的方法进行指导,教家长如何全程跟踪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和内容,针对沉迷网络比较严重的孩子,家长如何通过向学校网络技术培训班的老师发电子邮件获得如何设置密码,限制其使用时间的技术及如何建立“防黄屏障”,避免孩子主动或被动地遭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的技术。

(2)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加强对孩子的网上监督与防范。由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生理与生理发育时期,父母有责任参与孩子上网的过程。如: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提供一些适合孩子的网址,以减少孩子受不良网络影响的机会;让孩子搜集“法制网站”一些内容,特别是注意查阅对孩子行为有帮助的事例,让孩子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赏阅“科技网站”的有关内容;或学一点“生活窍门”、“保健常识”等等。通过疏导,不仅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不健康内容的危害,更能借助网上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由于青少年自制能力差,心理防线脆弱,易受客观因素左右,所以对于家庭入网者,家长应在电脑终端安装过滤软件,提取精华,剔除糟粕,为我所用。

2.3让社会共同来关注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1)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净化社会环境。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共同的关注是人类自身的幸福。自网络问题发生以来,社会舆论就积极介入,媒体不断予以批露,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伤心甚至是血淋淋的真实故事,网络道德教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我国启动网络道德教育毕竞是较迟的,社会上尚缺乏这种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缺乏群众性的关注,许多成人对网络道德问题缺乏认识和对应措施,更谈不上教育。所以,社会舆论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认识网络中的道德问题,参与网络道德建设,体现整体合力作用,才能逐步净化网络社会环境。

篇7

一、指导思想:

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深厚扎实的现代化科学知识,是人才必备的,适应社会环境的优秀心理品质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未成年人的心理也随社会环境变化产生了许多波澜,使得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社区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心理问题,培养未成年人健全的心理素质,既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本年度,社区领导精心部署,在社区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力图通过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做好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

二、具体目标

1、注重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进一步在辖区范围内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实践研究工作,以点带面开展研究活动。

4、充分利用社区组织的'每一次未成年人活动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1、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知识、方法、形式等。面向全体未成年人开展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咨询,采取朋友式的心灵对话,使未成年人逐步消除不良心态和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

2、继续通过家长学校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家长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二)认真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工作。

1、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2、对辖区范围内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知识讲座。

四、具体工作

1、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

2、举办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篇8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特别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这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心理健康工作者,而是应该把其融入各种课堂上,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政治学科具有道德价值观引导和人文关怀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每一位学生积极健康的生长是政治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点以及在政治课堂上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其生理、心理的客观要求。十三四岁的初中生具有心理活动状态不稳定,认知结构尚不完备,生理与心理成熟不同步,对家庭社会的依赖与寻求自主矛盾等特点。这些原因导致他们比成年人产生更多的焦虑和遭遇更多的挫折,也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在短期内心理上的困扰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就会产生困扰,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一个健康的人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让人们身体的健康更加具有保障,然而中学生面临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很大,很容易产生心理畸形。

在当今网络信息社会,我们不时听到青少年自杀、自伤等相关事件,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解决一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一项调查称:上海2500名青少年之中有24%想过自杀,中国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青少年则是其主力军。由此可以看出,对青少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健康阳光的心理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开展幸福生活的钥匙,对一个人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们政治学科的使命

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教学具有高的契合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心理学领域,道德价值和道德感情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因为在每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都生活在特定的情绪、情感情境中,能否具有正确的感知与体验他人情绪并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对人具有重要意义。而政治教材恰恰是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的很好的素材,亦是审美的优秀范本。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道德情感,丰盈滋润学生的心里,进而内化为其道德价值取向。在教材中处处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子,教师应注意挖掘,带学生徜徉其中,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心理学具有众多经典理论,可以为政治教学提供绝佳的组织手段,进而创造更为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比如“短板理论”告诉学生最差的一块板决定储水的容量,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自己。“奥卡姆剃刀理论”告诉学生在做事情是应该把握事情的主流和实质,顺其自然,不把问题复杂化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创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助于学生政治学习兴趣和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世事洞明皆学问,对于政治课程更是如此。一个学生政治素养绝不是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达到的,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丰富生活经验与阅历。而心理学正是基于人们生活经历经验的研究,对学生进行心理相关知识的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成熟,达到心理健康与政治素养提升的双丰收。

三、在课堂上灵活应用

(一)挖掘教材资源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其本身包含一个个生动形象、具有哲理与情感韵味的小故事。学生透过阅读、分析、思考,从而认识世界、体味生活。读书可以丰盈人的头脑,思考可以让人更成熟。比如,当讲解“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把理论与现实相连接,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具有双面性的,当大家遇到挫折时,不应该仅仅看到其艰难困苦,而也应看到透过这次挫折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经验,成长更多。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效果会更明显。

(二)创设教学情境

政治教学课堂不应该是个严肃的“一言堂”,而应该具有宽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学习,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书本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增加班级活力,以情感为纽带,以理智线索,实现道德教育方式的根本改变,让学生用脑子来思考,用心来感悟。

课堂的形式应该更加丰富,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竞赛等,帮助学生适应团队合作,增强其服务和奉献意识,激发每一个人的学习与交往动机,让学生有意识地和别人沟通交流,互相肯定,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提升课堂趣味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内外的实践活动都是政治学科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肥沃的土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和心理辅导活动,像“困苦也是一种幸运”“给别人一个笑脸”“当别人误解你时”“阳光总在风雨后”等主题都是塑造学生心理品质的不错的选择。

(三)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作为政治学科的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洞悉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只有如此方能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政治教师需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展现的问题并通晓基本的处理策略。同时,政治教师应该不断地汲取最新的知识与资讯,和学生一起成长。如果教师自己不能够与时俱进,那么他讲授的理论对学生们来说毫无价值和吸引力,自然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不断“充电”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上,教师应更多地给学生表达的机会,积极地鼓励后进生,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创造向想法予以引导和鼓励。综合运用鼓励性语言,通过动作、手势、眼神等给学生以赞许,对存在适应障碍的学生予以特殊关注,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篇9

关键词:中职生;行为问题;人际关系;因材施教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行为问题?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界定,《辞海》中指出,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和青少年偏离正常标准而必须加以矫正的行为。心理学家车文博认为,行为问题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那些妨碍品格的良性形成、智能的正常发展、身心的健康成长,或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某种麻烦的行为。

二、中职学生行为问题的现状

从实际情况看,随着普高(普通高校)热的升温,中等职业学校(以下一般简称中职学校)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中考分流后,优秀学生和中等学生升入普高,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中职学校,他们除了学习差外,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这些学生多数自我效能感弱,自我调控能力低,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与审美观,盲目追求自由,标新立异,视不守纪律为个性,他们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弱,学习成绩差。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行为问题多发且多变,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也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比较特殊的群体。

三、中职生行为问题的疏导教育建议

1.注重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的培养与良好人际关系的改善,充分发挥中职生的主体性,要考虑到中职生生活、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的特殊需要,教会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认识自己的情绪变化,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教授学生一些人际交流中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比如,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树立自强、自信、自立之心;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班集体的活动,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能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

2.维护学生的自尊。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中职生行为问题的疏导,应该考虑到中职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自尊心意识的增强以及心理发展过渡阶段的特点,尤其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以适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方式进行,切记对学生在访谈中的谈话内容要遵循保密的原则,既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又要注意学生对自己的问题作自主探索的引导。

3.学校教育是人生的重要课堂。除了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以外,学校也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部分,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个体学习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从而学会制订适合自己的短、长期学习计划,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从点滴的成功中寻找稳固的学习动力;二是实际操作训练部分,训练的活动内容包括礼仪训练、人际交往问题模拟、热点话题辩论、角色互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训练,找出并客观地分析自身的问题及产生原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克服自卑、发泄愤怒、情绪转移、树立信心的方法与心理调节手段。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驾驭自己的情绪,如何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从而提高自控、自制能力。

4.以市场为导向,因材施教。首先,学校要跳出传统的应试圈子,作为家长和学生也要改变受教育的观念,针对目前中职生毕业后很快融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的特点,学校应及时调整办学方向,通过改革课程设置,优化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教师不能局限于教参的限制之中,要敢于依据新大纲对教材进行取舍和创新,大胆改变传统教法,对于程度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适度降低教学要求。

5.掌握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学校一要坚持正面持久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生只有在校园中感觉到一定的安全感,才能对学校持有信任的态度,一旦发生问题,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去向学校和老师求助。二要加强对学生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找准原因。针对具体情况,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对问题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三是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教育技能技巧。三是依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教育。四是家庭对中职生行为问题的形成与矫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克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现象,形成共同教育网络。

篇10

由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学生已不满足于一粒糖,一个本的奖励,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表扬、鼓励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祖辈疼爱第三代,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照顾太多,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加上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放纵。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就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有得甚至闹得无法上课,他们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并看到他有能力。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三者联系不够紧密,造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很多问题:厌学情绪严重,对老师的批评抱无所谓态度,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通常很任性。这种厌学情绪有时是受别人影响,有时又在影响着别人。学生存在不良品行,一些学生责任心差,纪律松弛,迟到违反纪律觉得无所谓,有的存在小偷小摸行为,甚至出现家长包庇孩子不良行为的现象。有些常常隐瞒撒谎欺骗老师和家长,与班级同学不团结,单独行动不合群,极易生气发怒,好打斗而且凶狠,对老师的教诲感到厌烦,对同学们的帮助有抵触情绪,对家长的教育无理反驳恼怒顶撞。

针对小学生存在的以上种种心理问题,我在平常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方面主要采取了一下以下方法促进学生心理的有益转化:

一、借助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新苑学校是一座新建的学校,有一流的环境,教学楼崭新、整洁、明亮,学校的活动场所洁净卫生,充满绿色和生机,学校周围绿树环绕,校内鲜花盛开,校园的楼道内的台阶上都有古诗粘贴,加上每天《弟子规》的朗读,为学生创造了优美的学习环境和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校开展的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身心,美化了生活,改善了学生的心理环境。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和班级中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帮助学生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助,教师的心情影响着学生的心情,教师心情好,学生也显得特别好,教师心情不好,学生事情也多,心情更烦;气氛好的班级,教师教学顺,教学成果也易见,班级气氛不好,学生问题多,教学不见效果。其中的缘由就是教师与班级学生互动的心理现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益于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对教师学生都有利。

三、在平时的工作中贯穿诚信教育

“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做到,通过全班学生讨论制定的班规必须按规定执行,和家长交流学生情况时,要实事求是,不能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同时要求学生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在答应别人时先考虑自己的能力,真能做到再答应,如果自己答应别人了却没做到,要勇于承担责任,杜绝出了事把责任推给别人的现象。通过诚信教育,学生变得勇于担当了,是非观念增强了,犯错误的少了,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

四、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思想还比较单纯,有时犯了错误都不知错在哪儿,做事更是不会考虑后果,所以老师不能给孩子贴上“坏孩子”或“好孩子”的标签,我深信每个孩子都是可塑的,都有努力做好的心理,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心理,促使学生向好的方面不断转化,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的第一驿站。事实证明: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能促进少年儿童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闹闹的家庭气氛或父母各奔东西的家庭,由于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致使他们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着想,给子女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气氛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我在平时充分利用家长会、家校互动平台、电话、短信等方式勤跟家长联系,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孩子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

六、悄悄话信箱

依据日记平台,设立“悄悄话信箱”,鼓励学生在日记中吐露心声,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存在的心理困惑及时的给予疏导,对学生提出的个性化的问题要保密,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信的人,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爱,感爱老师的辛劳就是为了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七、开展个别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