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础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基础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基础问题

篇1

关键词:坡地建筑基础设计;基础承载力;沉降变形;边坡稳定

中图分类号:U213.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广东梅州位于粤东北山区,北邻赣南,东连闽西,地形复杂;梅州市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主要由花岗岩、喷出岩、变质岩、砂页岩、红色岩和灰岩六大岩石构成台地、丘陵、山地、阶地和平原五大类地貌类型。全市山地面积占24.3%;丘陵及台地、阶地面积占56.6%;平原面积占13.7%;河流和水库等水面积占5.4%.在梅州有很多建筑坐落在山地丘陵间,在基础设计中如果处理复杂的坡地地基基础就摆在结构设计人员眼前,如何合理、经济的选择基础类型以及如何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是设计的关键,而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并结合工程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基础设计是根本。下面通过几个工程实例来探讨坡地建筑基础设计和地质灾害防治。

1.案例:某高层住宅基础设计及边坡围护

本工程位于梅州某度假村西部,基地东面、南面靠山坡,北面靠道路,西面靠村庄,地貌上属丘陵,场地不平,高差较大,东部、南部靠较陡山坡,场地开挖,易引起山体滑坡;西北部地势低,靠近村庄,填土高8左右,大量填土,易引起填土坍塌,危及村庄安全。土层结构情况为:1.人工素土层,平均约4.50m;

1.1粉质粘土层,平均约2.0m;,3.淤泥质粘土,少数钻探孔有分布;4.粉细砂,少数钻探孔有分布;5.粉质粘土层,平均厚度4.50m;6.前泥盆系全风化混合岩,场地内分布厚度与埋深变化较大,平均厚度3.30m;7.前泥盆系强风化混合岩,场地内分布厚度与埋深变化较大,平均厚度15m;8.前泥盆系中风化混合岩,岩心上部呈破碎状、砂粒状,下部呈破碎状、少量短柱状,裂隙极发育,岩石上部极破碎,局部夹薄层强风化软弱层,下部破碎、较破碎;场地内分布厚度与埋深变化较大。地质勘察报告显示地下水水位较深。工程概况为:主楼为4栋25层剪力墙结构住宅,裙楼为3层框架结构,地下一层。主楼与裙楼层数相差大,荷载相差大。经多方案比较确定基础类型为钻孔灌注桩基础,主楼部分桩径选用1000-1600mm,桩端进入中风化层3-8米,桩长约25-35m,裙楼部分桩径选用800-1000mm,桩端进入强风化层3-6m,桩长约15-20米;验算基础的沉降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由于场地高差比较大,桩端持力层中风化层厚度与埋深变化加大,要求在桩基础施工前进行超前钻,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桩端持力层的检查和记录统计,确实保证按设计的入岩深度施工。东部南部紧邻陡坡,高差约10米,开挖土层为粉质粘土,结合施工现场土质情况选用土钉墙对基坑进行临时支护,方案分两级放坡,没级5米,平台6米,土钉孔径选择120mm,上一级长度6米,水平间距1米,竖向间距2米,下一级长度5米,水平间距1米,竖向间距1.5米,采用HRB400钢筋,直径18mm,C25细石混凝土灌孔。面层采用HPB270直径8,间距100mm,厚度120mm,C25混凝土浇捣。西北部靠近村庄,填土高8米左右,在基础施工前进行边坡支护,采用衡重式毛石挡土墙方案。

2.案例:某风景区多层酒店基础设计优化

本工程位于梅州某县风景区内,框架结构6层,局部5层,柱网比较规则,柱底轴力较小;基地北面毗邻江边,原有5米左右毛石挡土墙,有4米回填土;土层分布情况为:1.填土,厚度3-6米;2.粉质粘土层,埋深与分布厚度相差较大4-8米;3.卵石层,4-5米,含水较大;4.强风化花岗岩,10-15米;5.中风化花岗岩,20米左右。设计任务书要求在不破坏原毛石挡土墙的情况下选择基础类型。由于拟建工程紧邻河道,基坑开挖难于保证原挡土墙的安全,原有设计基础类型选择钻孔灌注桩,桩径800mm,桩端持力层为中风化花岗岩,桩长约20-25m。由于经济指标的问题,原有方案被业主否决了,基础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在基础优化工程中考虑到粉质粘土层埋置深度不大(3-6米),上部结构柱网规则,柱底轴力不大,本层土层承载力能满足要求(未进行深宽修正前150KPa),决定选用天然扩展基础,持力层选取粉质粘土层;根据地勘报告显示,持力层分布深度差别较大,基础设计时因地制宜将基础按两个台地设计,为保证地基土的稳定性,在台地相邻的基础最小间距满足1.5倍高差。在与施工单位交流意见之后,为了保证原有挡土墙的稳定性,决定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分段开挖,开挖之后及时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及早回填,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支护方案,同时制定严密的基坑观测方案,专人负责,确保安全。经过优化后的基础方案较原有方案大大节省了造价,且有效地缩短了工期。

3.案例:某石灰岩地区桩基础处理

本工程为板柱-剪力墙结构6层,建筑功能为仓库,处于某厂区之内,属于坡地建筑。土层分布情况为:1.填土层,约1.5m厚,2.细沙层,约4.5m厚,3.卵石层,约4米后,4.强风化石灰岩层,35-45米厚,5.中风化石灰岩层。中风化石灰岩层溶洞、夹层发育。原基础设计为钻孔灌注桩,持力层为中风化石灰岩层,要求桩底3倍桩径及5m范围内无夹层、空洞、破碎带。设计桩长约55米,由于持力层夹层、溶洞较多,实际桩长超出设计桩长。原基础设计中,桩长过大,造价过高,且因为桩端持力层情况较难弄清,施工难度大,所以对原有基础方案进行优化。由于单桩承载力较大,超过了5000KN,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超前钻,更准确得摸清溶洞、夹层的位置和厚度,发现夹层、溶洞所在位置处于中分化层较深位置,桩端可利用中分化层上部做持力层,减小桩长。一般情况由于进入中分化的长度变短了,就需增大桩径,加大桩身摩擦力,这样容易造成造价增大,但本工程原设计加大进入中分化深度是为了跨越溶洞、夹层,并不是单桩承载力计算不足所致。现按照地质情况,利用强风化层较厚的特点按摩擦桩设计,通过认真计算确定利用桩身卵石层和强分化层的摩擦力能满足单桩承载力的要求,设计桩端进入中风化层只是为了满足沉降和稳定要求。优化后的基础方案,大大缩短了桩长,减低了成本,也大大减低了桩基的施工难度。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认真做好施工记录,与施工超前钻资料认真比对,确保桩侧土层与设计土层相符,确保桩基满足设计要求。基础项目施工结束后,进行桩基的检测,结果都能够满足规范要求,顺利验收。本工程现已通过整体验收并投入使用,主体结构安全可靠。

4.结语

梅州地区地处山区,较多坡地建筑,为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对坡地结构的基础进行多方案比较,认真优化具有现实意义。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希望借助坡地的优势来凸显建筑的功能和效果。重视坡地建筑结构设计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起飞,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对坡地的开发日趋受到重视,开发及合理利用坡地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占用耕地,为人类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结构设计人员在进行基础设计时应多方位收集地质资料、水文资料,仔细分析工程所在场地的特点和难点,还要结合施工技术,考虑施工的难易度,综合考虑选用合适的基础方案,做到安全、经济。

参考文献:

【1】王方,杨智;斜坡高填土地基上的建筑结构设计探讨[J];建筑结构;2001年10期

篇2

关键词: 建筑基础工程; 施工质量; 质量通病;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建筑地基基础施工中,基础施工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使用寿命,因此做好建筑地基质量是工程技术人员应注意的问题。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建筑都必须有可靠的地基和基础。基础是与地基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的工程结构。不合理的基础和地基施工的质量问题,往往会导致基础工程质最缺陷与事故。因此,加强和改进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意义重大。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提高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若要从根本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应做到如下几点: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实施责任到人制;合理组织施工,加强施工管理;避免质量通病的发生,消灭安全隐患。同时对于不同形式的基础,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

一、提高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策略分析

1、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实施责任到人制 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基础工程施工中,应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以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材料使用前严格遵守“先检后用”的原则,做到责任到人,以方便管理。

2、合理组织施工,加强施工管理 合理组织施工,施工方案和技术指导要兼顾彼此的问题,特别是各工种间的互相协调配合问题。要加强对搅拌站和计量器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搅拌管理制度进行操作和控制,对所有材料都要采用重量比,并计量准确;对有试配要求的砂浆、混凝土等,必须先进行试配,调整合格后方可按确定的配比进行施工。

3、避免质量通病的发生,消灭安全隐患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和基础防潮层失效等,均为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若要提高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首先应避免这些质量通病的发生。①基础轴线位移。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的轴线与上部墙体的轴线发生错位的现象,这样会导致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大放脚收分寸掌握不准确、施工人员错误操作或控制桩保护不力等原因,均会造成基础轴线位移。因此,在进行基础工程的施工之前,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相关技术培训和责任心的培养,避免由于技术不熟练和操作时疏忽大意导致轴线发生位移;在定位放线时,必须在外墙角处设置龙门板,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防止槽边堆土和车辆碰撞导致控制桩发生移动。②基础标高误差。基础砌筑至室内地平时,常会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情况,当偏差较大时,会加大上层墙体标高控制的难度,影响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应加强对基础层标高的控制,尽早控制在允许偏差之内。砌筑基础前,应对基层标高普查一遍,局部低凹处可用细石混凝土垫平;采用基础外侧皮数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宽大基础放大脚的砌筑,应采用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铺灰,随铺随砌,顶面不应高于外侧跟线砖的高度。③基础防潮层失效。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会导致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因此在施工中,应将防潮层作为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在整个基础工程完工后再施工,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后进行,以防填土时对防潮层的破坏;防潮层砂浆和混凝土中禁止掺盐,在无保温条件下,不应进行冬季施工。

二、几种常见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和桩基础等,是建筑工程中比较常见的几种基础。控制好基础的施工质量,是提高基础施工质量的关键。

1、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在地基验槽完成后,应将表层的浮土及扰动土清除掉,基槽内不得有积水,施工基础垫层时必须测定水平标高,分层控制各层的厚度;混凝土垫层分段施工时,应做好接头处理,避免接头和混凝土垫层表面缺浆少浆现象的发生,振捣必须密实,使表面平整;施工中使用的钢筋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当基础高度在 900mm 以内时,插筋伸至基础底部的钢筋网片,并在端部做成直弯钩;当基础高度较大时,位于柱子四角的插筋应伸到基础底部,其余钢筋只须伸至锚固长度即可。施工木模板时,应使用架子管或方木对模板加固,禁止重物冲击,以确保模板的牢固性和密实性;侧面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应从一侧按顺序拆除,不得采用大锤砸或撬棍乱撬,以免造成混凝土棱角破坏。在开始浇筑混凝土时,应先满铺一层 5~10cm 厚的混凝土并捣实,使柱子插筋下段和钢筋网片的位置基本固定,然后对称浇筑;经常观察模板、支架、螺栓、预留孔洞和管有无走动情况,若发现有变形、走动或位移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然后再继续浇筑;已浇筑完的混凝土,常温下应在 12h 左右覆盖和浇水,一般常温养护不得少于 7 昼夜,特种混凝土养护不得少于 14 昼夜。

2、桩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 ①确保材料的质量。对成桩的主要材料,如钢筋、水泥、石子、砂等,应根据各材料的试验标准严控控制其质量。对于采用商品混凝土的施工工地,应按商品混凝土进场的控制标准进行控制,保证原材料质量的合格。②保证钻孔的施工质量。在钻孔施工前,应复核该钻孔桩位及标高的准确性,检测终孔的孔深、孔径、孔斜度及二次清孔后的沉浆密度、沉渣厚度。当持力层深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以适当加深 0.5~1.5m,以保证桩基础满足设计承载力的要求。③确保钢筋笼的质量。分段制作的钢筋笼,其长度应以钢筋的定长为宜,且不宜短于 6m,连接时 50%的钢筋接头应错开焊接,并保证两钢筋轴心在一条直线上。

3、机械的使用和管理。机械的合理使用可有效地提高工程施工的进度,而且对质量也有所保证。为了满足社会化大生产,施工的机械及自动化室必不可少的,施工时一定要机械化,有助于加快施工的进度,节约施工成本,也可减少人员在施工时的安全隐患等。

三、结语

在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施工质量致关重,如不认真设计、施工,将会留下安全隐患,以至影响住宅使用寿命,严重时将导致建筑物倒塌。基础施工时,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结构类型、机具设备、材料供应等情况,综合考虑,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基础是位于建筑物最下部的构件,承受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递给地基。建筑基础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在建筑工程竣工后,难以检查基础的施工质量。若建筑基础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导致整个建筑沉降、偏斜,甚至引发难以补救的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已成为保证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重点,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成为当前许多建筑工程从业人士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研究并探讨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对地基基础工程事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建筑基础施工常见质量问题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基础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1、基础轴线位移

由于大放脚收分寸掌握不准确,砌至大放脚顶处时,已产生偏差,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就容易发生轴线位移。施工中,横端基础轴线,一般应在槽边打中心柱,部分施工员在实际放线时在山墙处有控制桩,横端轴线由山端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2、基础标高偏差

基础下部的基层(沙土、混凝土)标高相差较大,影响基础砌筑时对标高的控制。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难以观察所砌每一基础与皮数杆的标高差。砖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铺灰厚度不均匀或铺灰面太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歇停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

3、基础防潮层失效

施工中浆混用,将砌基础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抹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而失效。

4、毛石基础根部不实

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毛石基础第一层毛石未坐实、挤紧的现象。是由不按规定验槽,或对局部不良地基处理不当、未铺砂浆即将毛石浮格在地基上、毛石尺寸过小,未将大面朝下,致使个别尖棱短边挤入士中等原因造成的。

5、工程局部处理的地基表面不平整

局部地基处理层的厚度不足,顶面标高误差过大,表面不平整;局部地基处理的面层未形成水平面或台阶形。一般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未按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施工或局部地基处理用的材料每层虚铺厚度不足,夯压程度不均匀而造成的。

二、常见建筑地基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1、强夯法的质量控制

首先,测量定位。这是关系到强夯处理的整体效果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上,应由施工单位根据试夯确定的夯点布置图,逐一测放夯点位置。其次,强夯前要用推土机预压二遍,场地平整后,测量场地高程,夯点布置是否符合测量放线确定点。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应在表面铺0.5—2.0m 中(粗)砂或砂石垫层,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具体按照现场确定方案),以防设备下陷和消散强夯产生的孔隙水压。

再次,分段进行施工,从边缘夯向中央,从一边向另一边进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放线定位即可接着进行下一遍夯击。强夯法的加固顺序是:先深后浅,即先加固深层士,再加固中层土,最后加固表层土,最后一遍夯完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

最后,夯击时应按试验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衡,夯位应准确,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夯击地段遇上含水量过大时,可铺砂石后再进行夯击。在每一遍夯击之后,要用新土或周围的土将夯击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

2、注浆法质量控制

首先,现场钻孔情况应安排专人如实地记录在钻孔记录表上:其次,硅化加固的土层以上应保留1m 厚的不加固土层,以防浆液上冒,必要时须夯填素土或打灰土层;再次,灌注浆液的压力一般在0.2—0.4MPa(始)和0.8—1.0MPa(终)范围内进行,一般自上而下进行,如土的渗透系数随深度而增大时,则应自下而上进行。如相邻涂层的土质不同时,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应先进行加固;再次,应经常抽查浆液的配比及主要性能指标、注浆顺序、注浆孔位、孔径、孔深以及注浆过程的压力值是否满足要求,并将自己的检查结果与现在记录人员的记录相核对(可通过量测注浆管的长度的方法来检查注浆孔的孔深);再次在编好号的孔位平面图上对已注浆孔进行标记并注明钻孔日期,避免漏孔情况出现;最后,如出现地面或附近建筑物变形的情况,应立即停止注浆,分析原因,调整注浆参数。

三、建筑工程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规范

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人是最基本的要素。它既是操作者,又是组织者;既是被控制的对象,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又是工程事故和不合格产品的源头。因此,整个质量控制工作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明确参与施工人员各自的权限和职责,落实施工质量责任制;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材料、半成品、构件不合格或因设计失误、施工方式不正确而导致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甚至工程事故的情况,需要施工单位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而这正是落实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所起到的作用。

 2、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 开工前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是否确定;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查频率和方法是否明确;材料、机械、设备、劳力及现场管控人员是否落实到位;检测仪器是否备齐并可靠有效;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等必要的基础资料是否到位等。工序交接检查与工序检查工序交接检查应建立制度化控制,坚持实施。对于关键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白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以确保工序合格,使下道工序能顺利展开。

 3、加强测量控制

 在进行工程基础施工阶段,基础桩位的施工更加需要准确的工程测量技术保证。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承台的桩位的允许偏差值很小。而对于土方开挖及底板基础施工时,根据设计要求底板、承台、底梁的土方开挖是要尽量避免挠动工作面以下的土层,因此,周密、细致的测量工作能控制土方开挖的深度及部位,避免超挖及乱挖。另外,基础墙柱钢筋的定位放线是工程测量在基础施工阶段又一个重点。对于结构复杂,面积较大的工程,只有周密、细致的进行测量放线方能保证墙柱插筋质量,避免偏位、移位等情况的发生。

 4、桩基施工要求

 利用桩机吊桩时,桩与桩架的垂直方向距离不应大于4m,偏吊距离不应大于2.5m。吊桩时要慢起,桩身应在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系上缆索,由人工控制使桩身稳定。吊桩前应将锤提升到一定位置固定牢靠,防止吊桩时桩锤坠落。起吊时吊点必须正确,速度要均匀,桩身要平稳,必要时桩架应设缆风绳。桩身附着物要清除干净,起吊后禁止人员在桩下通过。吊桩与运桩发生干扰时,应停止运桩。插桩时,严禁手脚伸入桩与龙门架之间。用撬棍或板舢等工具矫正桩时,用力不宜过猛。打桩时应采取与桩型、桩架和桩锤相适应的桩帽及衬垫,发现损坏应及时修整或更换。锤击不宜偏心,开始落距要小,如遇贝入度突然增大,桩身突然倾斜、位移,桩头严重损坏,桩身断裂,桩锤严重回弹等应停止锤击,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作业。套送桩时,应使送桩、桩锤和桩三者中心在同一轴线上。拔送桩时应选择合适的绳扣,操作时必须缓慢加力,随时注意桩架、钢丝绳的变化情况。送桩拔出后,地面孔洞必须及时回填或加盖。桩管沉入到设计深度后,应将桩帽及桩锤升高到4m 以上锁住,方可检查桩管或浇筑混凝上。耳环及底盘上骑马弹簧螺丝应用钢丝绳绑牢,防止折断时落下伤人。耳环落下时必须用控制绳,禁止让其自由落下。沉管灌注桩拔管后如有孔洞,孔口应加盖板封闭,防止事故发生。钻孔灌注桩浇筑混凝土前,孔口应加盖板,附近不允许堆放重物。冲抓锥或冲孔锤操作时,严禁任何人进入落锤区范围内。

【参考文献】

[1]白俊英.基础工程结构强化的施工技术研究.建筑施工,2008,4.

[2]冉瑞乾.建筑基础工程施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一、控制建筑地基基础的质量,首先要控制施工材料质量

材料质量是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工程使用原材料不符合规定,工程质量不可能符合要求,因此,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不许再施工前对材料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材料质量,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对于材料的控制,首先要对材料供应厂家进行必要的审核,选择具有资质的供应厂家进行材料的供应。其次,要对进场原料进行必要的检验,包括质量检验报告单的检查、外观的检查、理化检验的检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检验来保证进场原料的质量。

二、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1、基础轴线位移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1)轴线位移原因:由于大放脚收分寸掌握不准确,砌至大放脚顶处时,已产生偏差,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就容易发生轴线位移。施工中,横端基础轴线,一般应在槽边打中心柱,部分施工员在实际放线时在山墙处有控制桩,横端轴线由山端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2)控制措施: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龙门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堆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龙门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桃(打入与地面齐平,四周用混凝土封固),龙门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横墙中心桩应打到与地面齐平,为便于排尺和拉中心线,中心桩之间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榴时应用砖覆盖,以便于清土寻找,在槽墙基础拉中线时,可复核相邻轴线距离,以验证中心桩是否有移位情况。为防止因砌筑基础大放脚部分不均匀而造成的轴线位移,应在基础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然后砌筑基础直墙部分。

2、基础标高偏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关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

(1)偏差原因:基础下部的基层(沙土、混凝土)标高相差较大,影响基础砌筑时对标高的控制。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难以观察所砌每一基础与皮数杆的标高差,砖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铺灰厚度不均匀或铺灰面太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歇停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

(2)控制措施:应加强对基础层标高的控制,尽早控制在允许偏差之内。砌筑基础前,应对基层标高普查一遍,局部低凹处可用细石混凝土垫平。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2×2)cm方木或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采用基础外侧在皮数杆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宽大基础放大脚的砌筑,应采用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铺灰,随铺随砌,顶面不应高于外侧跟线砖的高度。

3、基础防潮层失效原因及控制措施。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

(1)防潮层失效原因:施工中浆混用,将砌基础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摸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而失效。

(2)控制措施:施工中,防潮层应作为独立的隐蔽工程项目,在整个建筑物基础工程完工后进行操作,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后进行,以防填土时对防潮层的破坏,如图纸设计对防潮层未作具体规定,宜采用2cm厚1:2.5的水泥砂浆掺适量防水剂的做法,防潮层砂浆和混凝土中禁止掺盐,在无保温条件下,不应进行冬季施工。

三、几种常见建筑地基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1、强夯法的质量控制

首先,测量定位。这是关系到强夯处理的整体效果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上,应由施工单位根据试夯确定的夯点布置图,逐一测放夯点位置。其次,强夯前要用推土机预压二遍,场地平整后,测量场地高程,夯点布置是否符合测量放线确定点。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应在表面铺0.5—2.0m中(粗)砂或砂石垫层,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具体按照现场确定方案),以防设备下陷和消散强夯产生的孔隙水压。

再次,分段进行施工,从边缘夯向中央,从一边向另一边进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放线定位即可接着进行下一遍夯击。强夯法的加固顺序是:先深后浅,即先加固深层士,再加固中层土,最后加固表层土,最后一遍夯完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

最后,夯击时应按试验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衡,夯位应准确,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夯击地段遇上含水量过大时,可铺砂石后再进行夯击。在每一遍夯击之后,要用新土或周围的土将夯击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

2、注浆法质量控制点分析

篇5

关键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影响因素 ; 防治对策;处理措施

Abstract: building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has become the guarantee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key, wha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also become the current many construction projects from personage place the problem of common concer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quality of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and common basic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Keywords: building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reat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确保基础工程的安全与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许多方面,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和管理等几个密切联系的环节。 确保基础工程的安全与质量不仅要求充分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及时了解地质、水文和工程进程中的变化信息,而且要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和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在设计和施工的项目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这样才能减少各类地基基础事故。

一、影响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偶然性因素通常是在突发的随机情况下产生的,在这里就不多做解释。异常性因素是指凭借一定手段或者经验就可以发现或消除的因素。例如,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工艺编制不合理等问题。异常性因素对于工程的质量影响较大,对于工程质量的实施的稳定性有很大干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为因素

人是施工活动进行的主体,人的因素与技术能力、水平的发挥程度与行为特征等等都属于人为因素。

2、施工器具的因素

施工器具的性能好坏,是否达到保质书所要求的使用性能的稳定程度与操作使用的难易程度等等。

3、构建配件的因素

材料构件的质量指标是否达到规定指标,材料的验收、入库、发放现场以及材料存储日期是否正确,对材料的处理是否达到技术标准与设计要求等。

4、施工工艺的因素

施工工艺与施工措施的制定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施工手段与施工器具的制定和选用是否合适,质检方法的确定与采取的对应措施是够得当,工序之间的衔接是否流畅,对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预防措施是否完善等。

5、环境的因素

所处环境是否有利,是否有环境障碍,是否对操作者的工作状态有影响,是否有强光震动与噪音大等问题,是否利于检查与监督等。

二、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防治对策

针对影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防治:

1、建立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的前提和保障,首先要建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在施工开始前要对设计图纸审查基础处理和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安全,是否按照经过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进行的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没有达到规定的设计深度等。然后要建立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监理单位要对预制建筑构件、原材料、混凝土等的质量进行监督。最后要建立工程质量检测制度,受委托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要不受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影响,对地基基础工程中的桩的承载力、锚杆锁定力、地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静载和桩身完整性实施检测,检测结构完成检测业务后,出具检测报告。

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控制措施

建筑基础的施工由于受外界影响的因素众多,特别是桩基础的施工大部分都是在地下进行,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将影响整个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技术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优化技术方案,发挥技术因素对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保证作用。例如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首先要控制导管埋入的深度,其深度最好控制在2~4 米的范围,然后清渣工作可以使用反循环辅以震动筛过滤清渣。施工技术方案作为指导施工的文件是保证各项技术基准正确性的重要措施,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复核,例如属于轴线、标高、配方等用作施工依据的技术文件,都要进行复核。

3、加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点的检查

由于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因此要保证最终建筑基础的施工质量,就要加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点的检查。对于建筑基础工程而言,基坑尺寸、标高、基础垫层标高,预留孔洞,预埋件的位置、数量,基础墙皮数杆、标高、杯底弹线等都应设置成质量控制点。例如对工程定位和标高基准的检查,该项检查是施工中进行事前主动控制的一项基础内容,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设计文件所确定的工程测量定位和标高的引测依据,建立工程测量基准点,自行做好原始的基准点、基准线和标高等测量控制点的技术复核,通过抽检水准点、标桩埋设位置和建筑方格网等对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复检。并报项目监理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施工单位要对进行复核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要采取措施进行及时处理,对处理后的效果还要从新进行质量检查,直到满足质量标准。

4、注重基础工程桩竣工时质量控制

建筑基础工程的竣工验收是确认其是否符合设计文件和各项验收标准的要求,正确地进行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和验收评定,是保证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施工单位要做好自检、自查工作,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整改后,认为达到竣工验收条件后,申请竣工验收。验收人员要根据设计文件、国家标准和合同文本中规定的质量标准,对建筑基础工程用看、摸、敲、照等方法进行外观检查。对竣工验收工程中不符合验收标准,达不到质量要求的部位,要采取加固、补强或返修等措施进行处理,当通过返修、补强和加固任仍然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拒绝验收。当建筑基础工程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竣工验收保护和相关工程资料报送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备案。

三、几种常见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

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和桩基础等,是建筑工程中比较常见的几种基础。控制好基础的施工质量,是提高基础施工质量的关键。

1、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在地基验槽完成后,应将表层的浮土及扰动土清除掉,基槽内不得有积水,施工基础垫层时必须测定水平标高,分层控制各层的厚度;混凝土垫层分段施工时,应做好接头处理,避免接头和混凝土垫层表面缺浆少浆现象的发生,振捣必须密实,使表面平整;施工中使用的钢筋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当基础高度在900mm 以内时,插筋伸至基础底部的钢筋网片,并在端部做成直弯钩;当基础高度较大时,位于柱子四角的插筋应伸到基础底部,其余钢筋只须伸至锚固长度即可。施工木模板时,应使用架子管或方木对模板加固,禁止重物冲击,以确保模板的牢固性和密实性;侧面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应从一侧按顺序拆除,不得采用大锤砸或撬棍乱撬,以免造成混凝土棱角破坏。在开始浇筑混凝土时,应先满铺一层5~10cm 厚的混凝土并捣实,使柱子插筋下段和钢筋网片的位置基本固定,然后对称浇筑;经常观察模板、支架、螺栓、预留孔洞和管有无走动情况,若发现有变形、走动或位移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然后再继续浇筑;已浇筑完的混凝土,常温下应在12h 左右覆盖和浇水,一般常温养护不得少于7 昼夜,特种混凝土养护不得少于14 昼夜。

2、桩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①确保材料的质量。对成桩的主要材料,如钢筋、水泥、石子、砂等,应根据各材料的试验标准严控控制其质量。对于采用商品混凝土的施工工地,应按商品混凝土进场的控制标准进行控制,保证原材料质量的合格。②保证钻孔的施工质量。在钻孔施工前,应复核该钻孔桩位及标高的准确性,检测终孔的孔深、孔径、孔斜度及二次清孔后的沉浆密度、沉渣厚度。当持力层深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以适当加深0.5~1.5m,以保证桩基础满足设计承载力的要求。③确保钢筋笼的质量。分段制作的钢筋笼,其长度应以钢筋的定长为宜,且不宜短于6m,连接时50%的钢筋接头应错开焊接,并保证两钢筋轴心在一条直线上。

3、机械的使用和管理机械的合理使用可有效地提高工程施工的进度,而且对质量也有所保证。为了满足社会化大生产,施工的机械及自动化室必不可少的,施工时一定要机械化,有助于加快施工的进度,节约施工成本,也可减少人员在施工时的安全隐患等。

参考文献:

[1] 宋涛.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方法的浅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07)

篇6

关键词:住宅地基;基础问题;常见类型;处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55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一栋建筑,不管设计上是高层还是低层,在所有的施工部位中,地基基础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部位。其重要性,在此就不再多作阐释。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人员,尤其是质检员,在进行该部位的施工时无不小心翼翼,生怕在此环节因控制管理不严埋下安全隐患,引发不必要的代价和后果。地基和基础都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建筑工程竣工后难以检查,一旦发生事故,难以补救,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研究并探讨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对地基基础工程事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下面,本人将以住宅建筑地基在施工过程的常见问题作为论题,以自身岗位实践经验,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专项讨论。

首先,让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原材料对于地基基础施工一般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吧。材料质量是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工程使用原材料不符合规定,工程质量不可能符合要求。因此,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不许再施工前对材料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材料质量,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对于材料的控制,阿先要对材料供应厂家进行必要的审核,选择具有资质的供应厂家进行材料的供应。其次,要对进场原料进行必要的检验,包括:质量检验报告单的检查、外观的检查、理化检验的检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检验来保证进场原料的质量。

1 地基基础施工常见问题类型

基础施工中,较常出现的质最问题有: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和基础防潮层失效。这些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上部结构质量和使用要求。

1.1 基础轴线位移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1.1.1 轴线位移原因。由于大放脚收分寸掌握不准确,砌至大放脚顶处时,已产生偏差,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就容易发生轴线位移。施工中,横端基础轴线,一般应在槽边打中心柱,部分施工员在实际放线时仪在山墙处有控制桩,横端轴线由山端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1.1.2 控制措施。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龙门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堆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龙门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桃(打入与地面齐平,四周用混凝土封固),龙门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横墙中心桩应打到与地面齐平,为便于排尺和拉中心线,中心桩之间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榴时应用砖覆盖,以便于清土寻找,在槽墙基础拉中线时,可复核相邻轴线距离,以验证中心桩是否有移位情况。为防止因砌筑基础大放脚部分不均匀而造成的轴线位移,应在基础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然后砌筑基础直墙部分。

1.2 基础标高偏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关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

1.2.1 偏差原因。基础下部的基层(沙土、混凝土)标高相差较大,影响基础砌筑时对标高的控制。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难以观察所砌每一基础与皮数杆的标高差。砖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铺灰厚度不均匀或铺灰面太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歇停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

1.2.2 控制措施。应加强对基础层标高的控制,尽早控制在允许偏差之内。砌筑基础前,应对基层标高普查一遍,局部低凹处可用细石混凝土垫平。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2×2)cm方木或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采用基础外侧在皮数杆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宽大基础放大脚的砌筑,应采用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铺灰,随铺随砌,顶面不应高于外侧跟线砖的高度。

1.3 基础防潮层失效原因及控制措施。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

1.3.1 防潮层失效原因。施工中浆混用,将砌基础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摸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而失效。

1.3.2 控制措施。施工中,防潮层应作为独立的隐蔽工程项目,在整个建筑物基础工程完工后进行操作,24cm墙防潮层下的丁皮砖,应采用满丁砌法。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后进行,以防填土时对防潮层的破坏。如图纸设计对防潮层未作具体规定,宜采用2cm厚1:2.5的水泥砂浆掺适量防水剂的做法,防潮层砂浆和混凝土中禁止掺盐,在无保温条件下,不应进行冬季施工。

2 几种常见建筑地基处治方式

2.1 重锤夯实

利用重锤自由下落所产生的较大夯击能来夯实浅层地基,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较为均匀的硬壳层,获得一定厚度的持力层。该方法能够通过较大的压力和冲力对地基产生很大的作用,从而使得地基得到加固,使得的土的压缩性进一步缩小,增大了地基的强度,使得地基的抗液化的能力得到加强,大大降低和消除黄土的是湿陷性。同时,该方法有利于使得土层均匀,预防以后出现的差异沉降。施工要点:施工前应试夯,确定有关技术参数,如夯锤的重量、底面直径及落距、最后下沉量及相应的夯击遍数和总下沉量;夯实前槽、坑底面的标高应高出设计标高;夯实时地基土的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优含水量范围内;大面积夯时应按顺序;基底标高不同时应先深后浅;结束后,应及时将夯松的表土清除或将浮土在接近1m的落距夯实至设计标高。

2.2 换土垫层

换土垫层就是将独立基础下面一定厚度的软弱土层挖除,然后以中砂、粗砂、砾石、碎石或卵石、灰土、以及其他性能稳定、无侵蚀性的材料填实。该方法是用物理力学性质较好的岩土材料置换天然地基中的部分或全部软土层,并分层夯实成低压缩性的地基持力层,地基持力层有利于防止地基的冻胀,有利于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也有利于加速软土的排水固结,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地基的沉降量垫层应分层夯实,每层夯实后的密度应达到设计标准。换土垫层的设计包括计算垫层所应具有的最小宽度和厚度。在垫层的宽度方面,根据建筑经验,垫层的顶宽一般采用较基础底边每边宽出200mm,垫层的底宽一般取基础同宽。垫层的厚度应根据作用在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不大于软弱土层承载力的条件确定,同时厚度不小于500mm。

结束语

从上述可知,住宅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是质量防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住宅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无论是业主甲方,施工方或是监理单位,参建各方需通过多方面的控制来确保其施工质量。通过现场质量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对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控制。只有按部就班,认真履行作为隐蔽工程的各项施工规定及验收程序,本人相信,地基基础施工的这样或那样问题将会得到彻底解决,不再成为困扰工程管理的一道难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上部结构;竖向刚度;抗弯刚度;弹性模量

1 前言:

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内力计算的误差,有时误差还很大。因此,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以下简称“共同作用”,即把高层建筑、基础和地基三者看成一个整体,并且满足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三者在接触部位的变形协调条件。本文是对“共同作用”的筏基及箱基机理和设计进行了探讨。

常规设计方法:把上部结构和基础作为两个独立单元分别考虑,首先把基础作为上部结构的固定支座,在荷载作用下,求得上部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以及基础固定处的反力。此时认为基础没有任何变形,然后把该反力作用于基础上去计算基础的内力,再把基础的反力作用于地基上来校核地基的强度和变形。这种常规设计方法人为地把基础和上部结构分开计算,忽略了基础的变形和位移,忽略了上部结构对基础的约束作用,这样导致的结果:一是基础弯矩和纵向弯曲过大,基础设计偏于保守;二是没有考虑基础实际存在的差异沉降引起的上部结构的次应力,在某些部位(如底层梁、柱和边跨梁、柱)低估了上部结构的内力,使这些部位计算结果偏于不安全。

2 上部结构刚度对基础约束的有限性

上部结构的刚度是指水平刚度、竖向刚度和抗弯刚度的综合。研究表明:随着建筑物层数的增加,水平刚度和抗弯刚度只是在最初几层增加较快,继而迅速减缓,趋于某一稳定值;而竖向刚度则随层数增加以某种规律增加,同样达到某一层时,趋于稳定。所不同的是比前两者多几层。可见上部结构刚度对基础的约束是有限的,不是随层数的增加而无限增加的。

3 上部结构刚度对基础“共同作用”的影响

结构刚度与施工条件、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应考虑结构刚度的形成方式。其主要有:整个结构的刚度和荷载是一次同时形成的称为“一次形成”,本层结构刚度与本层的荷载同时形成的称为“通层形成”,本层结构的刚度对承受本层或后几层荷载无贡献的称为“滞后形成”。三种方式所形成的结构刚度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4 基础钢筋应力计算时,计算单元的变化的关系

4.1 为使高层建筑结构在水平力和竖向荷载作用下,其地基压应力不致过于集中,高宽比大于4 的高层建筑,基础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高宽比不大于4 的高层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计算时,质量偏心较大的裙楼与主楼可分开考虑;平板式筏基的板厚可根据受冲切承载力计算确定,平板式筏基的板厚,应能满足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计算时应考虑作用在冲切临界截面重心上的不平衡弯矩所产生的附加剪力。

4.2 箱形基础高度应满足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要求,长度的1/20,且不宜小于3m,箱形基础具有一定的刚度,能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满足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减少不均匀沉降引起的上部结构附加应力。

5 地基模型和土性变化时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当地基采用线性弹性模型时,随着结构刚度的增加,基底反力不断向边、端部集中,基底边缘发生过大反力是不可避免的。按此地基反力算得基础中点弯矩将比实测地基反力大几倍。当地基采用非线性弹性模型时,地基反力的集中现象就有明显的改善。当地基采用弹性模型时,即使对于绝对刚性基础,边缘地基反力仍比较缓和,与实际情况相接近。由此可见,在“共同作用”分析计算中,选择合适的地基模型是重要的。对于地基承载力小的软黏土,筏基边缘的地基反力由于超过地基的承载力,引起筏基两端的地基产生塑性变形,使得地基土应力重分布,产生比较均匀平缓的地基反力。

6 相邻建筑物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相邻建筑物对主体建筑“共同作用”结果的影响主要有:(1)与主体建筑同步建造的相邻建筑物;(2) 在主体建筑建好后建造的相邻建筑物。如果建筑物已造好,这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相邻建筑物是通过对主体建筑产生附加沉降参与“共同作用”的。它是随与主体建筑的距离远近和不同的布局,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当相邻建筑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时,影响“共同作用”的效果主要是改变横向整体倾斜。对整体倾斜的影响非常之大,并显'' 著改变沉降分布,甚至改变倾斜方向。为此,特别是在小区建设中,必须充分注意相邻建筑对主体建筑的影响。

7 高层建筑基础的埋深及偏心距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7.1 高层建筑由于质心高、荷载重,对基础底面一般难免有偏心。为减少基础产生倾斜,应尽量使结构竖向荷载重心与基础平面形心相重合,当偏心难以避免时,应对其偏心距加以限制。

7.2 我国高层建筑发展是层数越来越多,高度不断增高,所以,高层建筑基础应有一定的埋置深度。在确定埋置深度时,应考虑建筑物的高度、体型、地基土质、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当建筑物采用岩石地基或采取有效措施时,在满足承载力、变形、稳定以及上部结构抗倾覆要求的前提下,埋置深度的限值可适当放松。

8 设计建议

8.1 地基强度校核。在地基土比较均匀的条件下,筏形基础的基础平面形心宜与上部结构竖向永久荷载重心重合;高层建筑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如建设场地具有较稳定的地下水位,高层建筑筏形基础的地基应进行强度校核。

8.2 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的沉降计算。箱形基础的沉降可以用规范的分层总和法计算;建议采用根据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实测变形特性,来计算筏形的沉降量。筏形基础的平面尺寸应根据地基土的承载力、上部结构的布置及其荷载的分布等因素确定;当地基比较复杂、上部结构刚度较差,或柱荷载及柱间距变化较大时,筏基内力宜按弹性地基板方法进行分析。

8.3 荷载重心与底板形心的关系。上部结构传采的荷载重心应尽量与箱基基础底板形心重合,这是为了防止发生不利于使用的横向整体倾斜。若重心和形心相差太大,可采用箱基基础底板悬挑或箱基基础悬挑的方法来解决。底板悬挑长度与底板厚度之比不宜大于4。

8.4 高层框架结构箱基基底板钢筋应力的计算。高层框架结构箱基底板钢筋应力计算除采用规范方法外,建议采用“共同作用”整体计算。为了简化起见,计算单元可采用箱基加上1~3 层上部结构来计算底板钢筋应力。这样计算的整体弯曲箱基底板钢筋应力是符合实际的。当地基压缩层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在竖向和水平方向皆较均匀,且上部结构为平立面布置较规则的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时,箱形基础的顶、底板可仅考虑局部弯曲计算。

篇8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对策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现如今,建筑业繁荣发展,其多元化的发展势不可挡,建筑结构的设计的意义也逐渐为人们所了解。而在该过程中,设计人员所希望的是通过建筑的结构设计来彰显建筑项目的主要特征。其实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之间是属于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也正是因为在这种关系导致建筑结构在设计时频频出现问题,根本无法保障建筑项目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因此,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结构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工作人员必须针对重点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一、建筑结构设计的意义

(1)确保土木工程安全

结构设计如果不合理,选型不正确,会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由于结构设计不恰当,可能会导致将来的建筑物承载能力不足,引起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出现开裂现象,给整个工程的安全性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2)缩短建筑施工工期

恰当的结构设计有利于合理组织施工,确保施工顺利进行,避免施工中出现返工现象,也有利于对人力、物力进行合理安排,缩短建筑工程施工工期,保障施工任务按时完成。

(3)提高建筑施工效益

结构基础在整个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5%,如果建筑物结构较为复杂,结构基础所占的比例将会更大。所以,合理选择建筑结构基础,不仅能够促进施工顺利进行,还能够节约施工成本,降低工程造价,有利于提高土木工程施工效益。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结构的设计图纸过于简易

据调查研究,一份完善、合理、科学的建筑结构设计图需要将每一个环节详尽的表述出来,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其中需要重点说明的指标应该有:建筑的结构类型、抗震设计、墙体材料等等。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在结构设计过程当中有许多环节不够仔细规范,比如,图集不标准、设计图纸上对应的实际关键信息标注不明确,令整个工程都处于混乱的场景,工程的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2)桩基选型不够合理

在建筑楼房的时候,当天然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时或地基变形超出规范限值时采用桩基,桩基需要考虑地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所在地地底下的情况,还有桩基周围的环境情况都需要考虑,但是设计者往往会忽略这个问题,而产生最基本的步骤出现各种严重后果并产生资源损害,成本损失。有的设计者只勘测到所需要桩基的地下距离,所测的距离土壤没问题就决定可以施工了,却不清楚在所测的地下10米位置存在着不良地基土,可能会导致楼房建筑好后会因为桩基的坍塌整座楼房全部损害的可怕后果,对于高层建筑的基础本分来说应该将桩穿过卵石层以达到稳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技术的有限,想要稳定的桩尖穿过卵石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整个施工的质量都没有保障。

(3)抗震概念设计不足

建筑抗震设防的三个目标可以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来进行总结,第一目标可以利用承载力的计算来保证;第二目标可以利用结构可靠度标准分项系数来达到损坏可修的目标;但第三目标就要通过概念设计和各种抗震构造措施来实现。这就要求结构要具有良好的吸能、耗能能力,具有较高的静不定次数、避免竖向承载力和刚度突变、结构的构件尽可能为延性构件。

三、建筑结构设计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完善建筑设计图纸

建筑的设计图纸不仅是建筑结构的一个表现载体,也是建筑施工的基础,因为在设计图纸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会在其具体的施工中以放大的效果显示出来,形成不可返回的局面。因而,在开展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科学规范来施工,不能因为贪图方便而简化或直接省略掉关键信息的标注或标准,而且在遇到一些繁复、细致的环节时,则更加需要重点关注,不管怎么说,建筑结构的工作设计人员必须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即便在完成结构图纸之后。也要加强对图纸自我审核的力度,及时发现图纸中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正,这样可以尽最大力度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完善性和科学性。

(2)合理结构布置,提高抗震效果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布置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建筑房子抗震性能有很好的提高作用,在设计建筑结构布置中,设计者需要考虑到很多的因素:所在建筑地的地形、工程平面外形尺寸、抗侧力分析、荷载的分布情况等。这些布置口头上可以说的头头是道,可是真正运用在实际当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原因而导致没有规定时所出现的效果,尤其是当建筑设计的外在非常复杂,设计者很难按简单化方案的方式施工,只要将问题控制在范围内即可。现如今的我国还没有对建筑结构设计做出明确的规定,如果再加上是初来的设计者缺乏实践的经验,很可能无法保证建筑结构的规定,有的设计师还一味地听投资商的意见,放任他们所说的无理要求,这样很有可能破坏原本的较为规范的设计,而出现各种问题,各种数据偏差,这样建筑结构设计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作用。

(3)保证建筑基础选型的合理性

在结构选型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建筑的外形设计情况和其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因此,在工作人员拿到设计之后,不能立即开展项目,而是需要熟悉建筑项目的外形状况的特性和对其所在区域进行详细的勘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探讨,与此同时,在选型时,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合作,充分协调,制定出一系列的科学合理的可行方案。有了科学合理的方案,这才是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后期效果与质量的一个保障。

(4)剪力墙的设计

对建筑结构设计的最后一个相关问题那就是建筑结构的剪力墙的设计。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剪力墙的设计在建筑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对剪力墙的设计也是建筑结构设计中极其重要的问题。而要做到对建筑结构剪力墙的设计的合理科学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由于我国的建筑结构中的柱、短肢剪力墙和一般普通的建筑结构的剪力墙的所承载的特性不同,所以对在对剪力墙构造和设计时也应该做到有所不同。其次,要认识到不管什么的建筑结构剪力墙,在设计时应该都根据建筑工程结构的具体的设计和具体要求从构造标准出发而进行设计。最后,应该注意的是,在对剪力墙的基本设计时应该做到增大受力以及增强结构抗震等级以及增大承载能力的原则而进行灵活的设计和运用。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也只有通过上述设计标准要求,才能够真正的设计出符合我国的现代化建筑结构所需要的剪力墙。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设计在土木工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建筑结构不仅关系着项目的安全质量,同时也与建筑外在的美观有着不可断绝的关系。因此,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一定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推动企业安全发展的同时,保证工程设计与施工经济性。以促进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大的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促进了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峰.土木工程建设中对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3).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 基础 施工 质量 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控制建筑地基基础的质量,首先要控制施工材料质量

材料质量是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工程使用原材料不符合规定,工程质量不可能符合要求,因此,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不许再施工前对材料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材料质量,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对于材料的控制,首先要对材料供应厂家进行必要的审核,选择具有资质的供应厂家进行材料的供应。其次,要对进场原料进行必要的检验,包括质量检验报告单的检查、外观的检查、理化检验的检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检验来保证进场原料的质量。

二、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基础施工中,较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有: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和基础防潮层失效。这些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上部结构质量和使用要求。

1、基础轴线位移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1)轴线位移原因:由于大放脚收分寸掌握不准确,砌至大放脚顶处时,已产生偏差,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就容易发生轴线位移。施工中,横端基础轴线,一般应在槽边打中心柱,部分施工员在实际放线时在山墙处有控制桩,横端轴线由山端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2)控制措施: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龙门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堆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龙门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桃(打入与地面齐平,四周用混凝土封固),龙门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横墙中心桩应打到与地面齐平,为便于排尺和拉中心线,中心桩之间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榴时应用砖覆盖,以便于清土寻找,在槽墙基础拉中线时,可复核相邻轴线距离,以验证中心桩是否有移位情况。为防止因砌筑基础大放脚部分不均匀而造成的轴线位移,应在基础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然后砌筑基础直墙部分。

2、基础标高偏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关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

(1)偏差原因:基础下部的基层(沙土、混凝土)标高相差较大,影响基础砌筑时对标高的控制。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难以观察所砌每一基础与皮数杆的标高差,砖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铺灰厚度不均匀或铺灰面太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歇停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

(2)控制措施:应加强对基础层标高的控制,尽早控制在允许偏差之内。砌筑基础前,应对基层标高普查一遍,局部低凹处可用细石混凝土垫平。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2×2)cm方木或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采用基础外侧在皮数杆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宽大基础放大脚的砌筑,应采用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铺灰,随铺随砌,顶面不应高于外侧跟线砖的高度。

3、基础防潮层失效原因及控制措施。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

(1)防潮层失效原因:施工中浆混用,将砌基础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摸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而失效。

(2)控制措施:施工中,防潮层应作为独立的隐蔽工程项目,在整个建筑物基础工程完工后进行操作,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后进行,以防填土时对防潮层的破坏,如图纸设计对防潮层未作具体规定,宜采用2cm厚1:2.5的水泥砂浆掺适量防水剂的做法,防潮层砂浆和混凝土中禁止掺盐,在无保温条件下,不应进行冬季施工。

三、几种常见建筑地基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1、强夯法的质量控制

首先,测量定位。这是关系到强夯处理的整体效果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上,应由施工单位根据试夯确定的夯点布置图,逐一测放夯点位置。其次,强夯前要用推土机预压二遍,场地平整后,测量场地高程,夯点布置是否符合测量放线确定点。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应在表面铺0.5—2.0m中(粗)砂或砂石垫层,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具体按照现场确定方案),以防设备下陷和消散强夯产生的孔隙水压。

再次,分段进行施工,从边缘夯向中央,从一边向另一边进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放线定位即可接着进行下一遍夯击。强夯法的加固顺序是:先深后浅,即先加固深层士,再加固中层土,最后加固表层土,最后一遍夯完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

最后,夯击时应按试验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衡,夯位应准确,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夯击地段遇上含水量过大时,可铺砂石后再进行夯击。在每一遍夯击之后,要用新土或周围的土将夯击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

2、注浆法质量控制点分析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处理;问题;解决措施;

0.引言

建筑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质条件不好或软弱地基,这样的地基不能满足结构物的要求,需要经过人工加固处理,处理后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软弱地基是指由软土(淤泥及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松散砂土及其他具有高压缩性的土层构成的地基。这些地基的共同特点是模量低、承载力小,未经人工加固处理是不能在上而修筑基础和建筑物的。地基处理的共同点就是针对在软弱地基上修筑建造物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增大地基承载力,改善土的压缩特性,从而达到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1.地基处理方法的选用原则

地基处理方法很多,各种处理方法有它的适用范围、局限性和优缺点,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工程地质条件千变万化,各个工程间地基条件差别很大,具体工程对地基的要求也不同,而且机具、材料等条件也会因工作部门不同、地区不同有较大差别。因此,对每一具体工程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应从地基条件、处理要求(包括经处理后地基应达到的各项指标、处理的范围、工程进度等)、工程费用以及材料、机具来源等各方而进行综合考虑,以确定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在确定地基处理方法时,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几种地基处理方法进行技术、经济以及施工进度等方而的比较。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原则上一定要是技术上可靠的、经济上合理的,又能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通过比较分析可以采用一种地基处理方法,也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基处理方法组成的综合处理方案。在确定地基处理方法时,还要注意环境保护、节约能源,避免因为处理地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污染,振动噪音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等

2.地基处理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地基处理技术已经获得的成就不能说明其没有问题,在日常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不足,本文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

在项目开始建设之前,施工单位往往应该对建筑的地理环境做详细的勘查,把周围的影响因素一一备案并寻求应对的措施,土质、水文、地貌、地形等都要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还应该预测未来风险及预防策略。但是,由于工期紧任务重,很多施工单位并未及时对这些必要的前提工作进行处理就开始施工,常常发生突然情况使施工单位不得不停工再去考察,不但浪费了工时也加大了成本。

(2)降水时各项防预工作不到位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降水是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降雨量的多少和降雨的时间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及进度,也关系到已建项目是否可以完好保存。但是这方面往往受到领导、工程师们的忽视,不做好防预措施,当真正发生大而猛的降水时,就给房建工程带来极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如果对降雨没有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还可能影响地下水水位的变化,从而对地基造成威胁。

(3)缺少全面性勘察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随时监测周围环境的变化及地基出现的各种问题,虽然在短期内周围的宏观环境不会发生非常重大的改变,但在地基经历严寒和酷暑时总会发生特殊的情况,这就需要负责的工程师们留心主要因素变化带来的一连串反应。可在实践中,施工单位注重工程的工期及经费,往往对这些细节做的不到位,给工程带来了潜在损失。

(4)对地基“障碍物”调查不够

在建筑工程地基的建设中,有时会遇到电力及通讯中使用的各种管道,这就是地基“障碍物”。施工单位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布置,及时采取措施,绘制草图,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不让自己陷入别动地位。若不管不顾,有可能导致其他部门的干预和居民的反感,造成工程无法正常运行。

3.解决房建地基处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建筑的地基处理直接关系到工程是否能够顺利完工,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是否能达到招标单位的要求,因此解决好工程地基的问题,就从根基上为工程的施工做了铺垫,本文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工程施工之前,务必要做好功课,将周围的地形、地貌、水文及土质了解清楚,并对特殊的情况做处理,并将这些环境的资料整理备案以待日后查看。另外,还需要对周围的建筑物和施工条件进行全面的勘查,为之后的处理技术做准备。

(2)应该针对该地区的降雨情况做好水层漏水的工作,对降雨季节和降雨量进行参数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还需要对降雨时造成地下水位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以免引起地基坍塌,对整个工程带来巨大损失。

(3)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在方案的选择上也要尽量选择有利于本次项目施工的方案。对于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细节问题,不能忽视,要建立统筹规划的分析方法将施工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而不能片面的解决问题。

(4)在工程建设之前,对地基“障碍物”做详细的勘查,避免施工过程造成干扰。此外,还需要严格要求施工质量,严格对施工过程中的因素进行分析,做好审核工作,随时对工程进行监测,严格把关。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地基处理过程中并不是尽善尽美的,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的分析,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妥善处理。当然,这些离不开施工单位丰富的施工经验及处理问题的实践,也离不开整个施工团队的素质及协作。做好建筑工程的地基处理工作,从大环境着手,而从细节处落实,这不是浪费时间、成本和精力,还是稳定夯实的地基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从而少成本高效率的完成建筑任务。

参考文献

[1]彭第,潘殿琦,李海礁,张坤.地基处理新技术及发展趋势[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1-4.

[2]黄雪峰,陈正汉,方祥位,朱元青,郭剑锋,魏学温.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厚度与处理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S2:4332-4338.

[3]龚晓南.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发展[J].土木工程学报,2013,0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