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建筑特色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外建筑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与小城镇特色相结合
小城镇坐落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资源、社会历史背景,人口和劳动力状况等,是小城镇特色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我们的祖先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风俗习惯、气候状况、经济条件以及文化系统等,创造了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小城镇。几乎每一个城镇都有明显的特征,让人过目难忘,令人怀念。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今天的小城镇,城镇建设盲目模仿国外建筑、广场、花园的式样,“欧陆风”成灾,城市风貌个性丧失,千城一面,特色几乎殆尽。关于小城镇的特色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保持特色要尊重当地的文脉。每个镇的发展都有它的背景与传统,我们后人发展应该尊重这个历史,小城镇发展不宜搞大拆大建,用保护、改造及新建同步发展的办法来建设小城镇,如英国规划界对他们历史文化名城加以保护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现在这些被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已成了世界性旅游资源,古建筑产生了巨大的魅力。苏格兰的爱丁堡,就是以古色古香的城堡、街道和建筑,吸引了世界上大量的游客,每年的GDP总额中,有30%来自于旅游业的贡献,有的城市甚至达到60%。他们想不到当年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把众多建筑保留下来,使后代受到了那么多的恩泽。
第二、特色是多方面的。小城镇特色现在被很多人局限在建筑特色上,这是十分片面的。其实,小城镇特色涵盖文化特色、环境特色、建筑特色,甚至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味小吃、地方方言等诸多方面。
第三,特色绝不是模仿的。我国的城市建设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模仿”成风。“模仿”本身就是特色的对立面,是文化肤浅的一种表现,再加上“成风”就成为一种灾难了。仅就城市建设方面,近十几年来就先后刮起“开发区围地风”、“仿古一条街”、“玻璃幕墙风”、“广场风”、“草坪风”、“欧式风”等等。
编制小城镇的总体规划时要因地制宜
第一,结合小城镇的物质经济条件,突出小城镇建设的特色。小城镇的发展与特色的形成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为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提供了前提,为设计的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小城镇特色的定位不能脱离实际,贪大求洋,不能过于超前,超越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否则定位很高,不能付诸实施,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地方特色,既要坚持高标准,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城镇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类型,创造有特色的城镇空间,体现小城镇建设的地方特色。
第二,结合小城镇的自然资源,体现小城镇建设的特色。每一个小城镇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山脉、平原、江海、湖泊、河流、森林等地形地貌及风、霜、雨、日照、气温、湿度等相应的气象特征都对小城镇特色产生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小城镇景观的基本结构,尊重、利用自然景观创造小城镇特色时必然要遵循这些原则。在做小城镇规划之前,要根据小城镇的资源特点来确定小城镇的定位、格局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对历史遗留下来与自然协调较好的部分,要强化原有的气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要素的优势,做到每一项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以突出小城镇的自然特色。
第三、结合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保护和创造小城镇的特色。每一个小城镇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随时间延续的历史过程,对于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小城镇特色定位时需要加以考虑的重要方面。切勿盲目模仿外国外地的规划建设模式。历史环境和文物建筑往往成为城镇的象征,规定着城镇的特色,如曲阜的北庙、正定的隆兴寺、赵县的赵州桥 、井冈山的茨坪、新疆的伊斯兰建筑等。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要深入研究其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对小城镇的文物、原有城镇格局和传统街区等历史文化景观要加以保护和发展,使城镇在总体布局和局部风貌上保持并强化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宗教、民族特点,达到保护和创造小城镇的文化特色。
篇2
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会员,经济学博士,在某机关任职,啃书与码字为一生嗜爱,偶著短文,乃忙中啜饮咖啡,过把瘾也。
每次到厦门鼓浪屿,都被这海上花园的知性和美丽所感动。自从朦胧诗代表舒婷名声鹊起,这宝岛又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舒婷曾问她的外婆,他们怎么生活在这个岛上?外婆回答,这是上帝的旨意。上帝太宠爱这个小岛了,太宠爱这不足2万的居民了。更令人惊奇的是,这面积仅有约1.9平方千米的小岛,却拥有一大批精致独特的近代建筑,精彩纷呈,精华集萃,堪称万国建筑博物馆。
鼓浪屿的这些建筑,大概可谓中西结合,相得益彰。早在之后,列强侵入,厦门就成为他们眼里的一颗奇美的翡翠,而鼓浪屿这精美的小岛,就自然大兴土木起来,西方各式建筑的样式直接移入这宝岛,这份洋气改变了小岛旧日的平静。哥特式建筑当仁不让地居于岛间,弥漫着一种洋气。当然,更主要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华侨回到厦门,报效祖国和家乡,兴建了一批建筑,有的完全秉承中国建筑特色,不失中华建筑韵味,也有的直接带来了国外各式建筑,使宝岛建筑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出现了将中国建筑与国外建筑设计相揉合,相结合,从而平添了许多生气和特色的建筑。加上,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世代生息,鼓浪屿与整个闽南地区一样,受中原文化影响颇深,一些民居,包括清代民居至今依旧坐落于鼓浪屿。先说海天堂构,名字就不俗,笔者曾细细浏览,心有所触。因为一小小建筑群,就充分体现了鼓浪屿建筑的中西相融的特色。建筑典雅豪华,严谨细巧,堪称近代建筑的代表作。海天堂构实际上是由五幢独立的别墅组成。总体突出的是欧洲建筑的风格,柱式、窗框、装饰,无不凸现西洋特色。然而,门楼式样和墙角雕饰,又有中国韵味,特别是中楼,中西结合特点十分明显。这幢楼据说是由莆田的工匠所建。外观形状是中国宫殿式建筑,采用的是重檐歇山顶样式,亭子四角翘起。而建筑主体则是西式的,廊柱、窗门及其布饰都尽可能西化。这种“中顶西身”的建筑,天下少有,因此也就显得更加别致可贵。有人说,这是一种情感宣泄,似有道理。无论如何,建筑在内的每一种艺术品,均是与内心情绪有关系的。这五幢以中轴对称格局建造的海天堂构别墅,据介绍是黄秀所建,此人为福建晋江人,经商谋生,也到过菲律宾,经商成功后,回鼓浪屿定居,兴建此楼,大约1921年建成。
自然,国外建筑特点在厦门还是值得重彩浓墨的。特别是诸多领事馆和万国俱乐部等,既在鼓浪屿历史上留下了沉重的印记,也给这座美岛增添了异国建筑风光。
现已为厦门有关部门改建为旅游酒店的昔日美国领事馆,是一幢不失高贵和庄严的别墅,颇具西方建筑风姿,两层大三角圆柱欧式的楼房,占地不多,但馆前辟建了公园,面向美丽的鹭江。这幢建筑,整个的色彩、线条都流畅明快,采用了古希腊科林斯柱式,又保留了欧洲建筑的稳重之态,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作品。而距离不远的原荷兰领事馆,则欧式风格相当浓郁,正道院,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最为明显,正厅、廊间、山墙,包括室内装饰也都凸现西欧建筑的特色。曾经毁而重建的原英国领事馆,是两栋单层的建筑,最早建于1870年,室内饰有壁炉,地板也是拼木的,原先的室内物品也十分豪华。在树木掩映之下,这两幢西式小楼倒也颇有另一种韵致,楼前留一个影,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令人回味深思。
紧邻英国领事馆的两幢典型的日本现代建筑,毫无疑问这是日本人的杰作。当年日本在此建造领事馆,先建单幢办公楼一栋,面积不大,两层结构,后又建两栋红砖楼,分别为警署和宿舍。如今这些都归国有。小楼门前宽敞、幽静,据说也已作为厦门大学的科研人员宿舍。我在门前逗留,欣喜这一建筑得以保存,自有特色,也遗憾经过风雨剥蚀,墙面剥落,门窗陈旧。
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在鼓浪屿是一种特色。其中笔者尤推白宅建筑,这白氏住宅白墙红顶,由两幢组合而成,长廊、拱窗、柳条小门均引人注目,楼前的小花园更是绚丽多姿。建造此楼的是白氏华人,据介绍,至今这楼仍属于白氏后人。
篇3
【关键词】建筑钢 稳定性
轻钢结构建筑的主要材料是钢结构框架辅以彩色金属压型钢板,由于其框架结构以门式刚架为主,因此,其建筑表现是以门式刚架为基础进行衍化。从总体上说,轻钢结构建筑以简捷明快的特点得到社会各界认可。按目前的情况分析,国内外企业所承建的建筑在建筑表现上其差距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筑设计理念上的差距
从本质上讲,轻钢结构的建筑设计仍然执行国内现行的各种建筑规范,与混凝土建筑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其建筑理念由于使用材料的特殊性,确有与混凝土不同的地方,进而使其建筑表现出多种差别。
(一)建筑结构设计一体化。混凝土建筑的设计都是按着先建筑设计后结构设计的理念进行设计,而轻钢结构建筑由于其特殊的材料和先进的设计软件,得以使设计程序实现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即建筑设计完成与结构设计同时完成。目前,国外轻钢结构企业都是遵循这样一条理念,而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仍执行混凝土建设设计的原则。建筑设计按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方式进行设计,在结构设计的时候一方面很难完整地表现其建筑风格,另一方面也破坏了轻钢结构建筑特有的建筑特色。
(二)配件系统与整体建筑系统设计一体化。国外企业设计的建筑在安装时,基本保证安装结束的时候,地面上没有多余的配件,建筑上也没有缺少的配件。而国内多数企业的情况却是或者少配件,或者多配件。这是因为配件系统的设计与整个建筑系统的设计不统一的结果。而建筑表现也因此受到影响。当然,这里也有一个配件标准化的问题。
二、建筑装饰表现的差距
轻钢结构建筑由于使用材料的原因,其装饰效果远比混凝土建筑丰富,这也是轻钢结构建筑更具表现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轻钢结构建筑的装饰物一般具有双重功能的特点,既有使用功能,又有装饰功能。比如外天沟,它既是天沟有组织排水的功能,又是建筑屋檐重要的装饰物。其他如雨蓬、落水管、收边、泛水等,都是如此。
(一)外天沟:国外的外天沟由于装饰功能的要求都设计有多种形式,而国内设计的基本就是一种直角形。
(二)山墙檐口收边:因檐口收边必须与天沟一致,所以情况与外天沟相同。
(三)门窗:门窗既有重要的功能,也是重要装饰物。国外企业门窗是统一设计、标准样式、专业配套因此,门窗与整体建筑是统一的,不会出现因安装门窗而破坏建筑收边、结构的情况。而我们的情况却存在大量问题。门的问题:目前轻钢结构建筑门的方式主要有卷帘门、推拉门和平开门。国内企业门都是由门的制造商提供,由于没有统一设计、标准样式和专业配套,所以,往往在安装门的过程中,较大地破坏原建筑门洞口收边或结构,损坏整体建筑效果。
(四)门窗洞口收边:这是表现轻钢结构建筑装饰效果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建筑表现差距较大内容之一。许多国内企业已经看到这一问题存在,正在不断地改进。这种差距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工工艺方面,一是收边造型方面。加工工艺方面,国外企业在收边的外侧,都做约5毫米的130度回转卷边,既提高收边的强度,使得收边安装后平挺,又使收边外侧彩板断口得以掩饰。而国内企业基本没有这道工序,所以,收边安装后既不平挺(收边起波浪),也不美观。在收边造型方面,国外各大企业都有各具特色的漂亮的收边造型,比如ABC(上海美建)、(巴特勒)METALLIC(马泰力克)、ZAMIL(科威特匝米尔)等,都有与别人不同的美观的收边造型,而国内企业基本是一种简单的槽形边,显得很单调。当然,收边的选择也有色彩的问题。一个是窗过大破坏了墙面的线条;二是过高的窗往往有中间横梁,这一横梁也破坏了墙面整体纵向线条的完整性;三是由于推拉窗两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其上下横梁和纵向立柱在视觉效果上宽窄不一,影响整体的美观性。而国外设计的窗,一是数量少(大量采用灯光或屋面采光),二是用固定窗(无上下横梁和纵向立柱的视觉影响,屋内设空调)和平转窗,使得整个建筑整体完美统一。
(五)落水管(含落水斗):国外企业设计的落水管都是用较薄的彩板压型而成,表面有2-5毫米高的肋,断面呈方椭圆形,这种肋条既提高落水管的强度,又起到装饰效果的作用。多种色彩选择的细小肋条与墙板比相映成趣,尤其是雨蓬处的两个转弯的落水管优美的弧形变化,堪称轻钢结构建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国内的落水管多数是PVC落水管,也有一部分采用方形彩板落水管,装饰效果不强。
三、建筑表现形式的差距
轻钢结构建筑的建筑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即线条、规模和色彩。在这四个方面,我们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差距。
(一)金属压型钢板的线条:线条是表现轻钢结构建筑的风格最独特的特征,这种匀称的线条,或横或纵,使得轻钢结构建筑富有流畅的金属质感,与传统的混凝土建筑相比较形成极大的反差,体现了强烈的现代工业的气息。但国内企业建筑往往在不经意间破坏了这种线条,而使得建筑物整体形象呆板、呆滞。墙面采光窗的不合理设置,是破坏这种线条的主要原因。
篇4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表达
建筑,是一面镜子,形象而又具体的反应着时代的需求和当地先进的文化。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必然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灵感与启示。当人们从一个城市进入到另一个城市的时候,从他们的建筑上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就是建筑设计的魅力,这就是地域文明的象征。然而,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极富地域特色、富含文化韵味的建筑和街区被那些形式统一、缺乏地域性、独特风格的建筑无情的取而代之,地域文化式建筑似乎正慢慢地被人们所遗忘,为此,我们要高度提倡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要对地域建筑进行保护、更新与发展,要让优质、引人的建筑从地域的土壤中培养出来,让文化的光芒在建筑设计内涵里绽放出来。
1.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内,以地理环境为基础,形成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形成是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和人文因素如经济、宗教、政治、艺术的综合作用。从广义上来说,地域文化的建筑反映了当地的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是人们通过体力与脑力创造出来的成果,是沉淀与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结晶。之所以地域文化造就了建筑的一大特色,那是因为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中所隐蕴的内涵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这种种的不同,建筑设计者跟随不同地域的构思灵感,结合不同的文化情景,就建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土壤可以滋生出不同的建筑特色,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是相辅相成的,是共同推动、不断演进的。
走进一座城市,从建筑上就可以看出所在区域的人民都在追求着什么。以全球化为背景,放眼各国的建筑建造,可以很容易的解读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欧洲的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这说明欧洲人重视历史和政治;美国的城市集中地带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这是在向世人们显示美国人看重经济效益,强调物质的实用性;再如我们中国,中国多于皇室建筑,喜欢修筑庭院、园林,这表明中国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正是因为这些性质,创造出了一件件独具特色的建筑作品。综上所述,大到每个国家,小到每个地区,建筑内涵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动态的、是发展的,用建筑的方式来展现地域文化的风采,这不仅对建筑,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生动而又形象的完美诠释。
2.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各式建筑风起云涌、层出不穷,如浪潮般铺天盖地。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建筑文化也走向了国际化的道路,使得建筑类型出现了趋同现象。虽然,吸取国外的文化精髓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城市面貌也可以焕然一新,但各个地区独有的文化特殊性、民族性却一点一点的被压抑了,致使建筑风格、建筑形式雷同,同时,地域建筑的特色慢慢消逝、城市的地域文化亮点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扬与传承。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建设有理有据、势在必行,而且也是无可厚非的。
地域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标志。每个地区若想展现他们的文化气息、民族风情,通过建筑艺术去表达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就拿我们伟大的祖国来说,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56个民族里个个都拥有着自己独特、深厚的文化,这种底蕴怎么既形象又具体的展现出来呢,那就要堂堂正正、活生生的摆在世人面前,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就是一个完美的举措,优秀的建筑可以代表一个地域的精神面貌、文化内涵,将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民族背景用建筑设计者的大画笔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之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要保护各地方的文化遗产,不要让它被时代所冲刷,要彰显个性,突出特点,让宝贵的地域文化依附建筑世代传承。
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方法
3.1找准切入点
关于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顾名思义,就是要注重地域与文化。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而流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造就不同的建筑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概念要求越来越高,处于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今天,国外现代建筑的各种理论思潮、流派如洪水般的涌入,建筑设计主题也是空前的活跃。那么,如何找准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如何继承并且汲取先进建筑文化的精华而又不失对原有文化的保留,这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3.2突出重点、表达准确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的表达,不是对躯壳的塑造,而是注重感情的抒发。建筑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建筑的创作过程中,要将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心理需求、思维模式等因子融入到建筑构造中去,同时,对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经济基础等方面也要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注意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从根本上、深层次找到建筑灵感,从而创建新的思路。地域文化建筑的特点就是民族、民间特色性,过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建筑内涵和地域文化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建筑设计师不能随波逐流,不要只会复制和粘贴,民间文化是一切艺术之根本,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都要形象化、现实化的表现建筑艺术,创造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
3.3总结经验,选学得当
建筑设计者就像一位优秀的裁缝和艺术家,可以将人们所想、所看、所表达的用形状建筑体现出来。所以,每一件有关地域文化的建筑作品都要细细斟酌、尽善尽美,要充分考虑与环境的相融合,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当地的文化特征,总结以往建筑经验,搜集民间特色信息,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篇5
由此可见,加强现代医院建筑空间色彩设计尤为重要,其对提升医院的环境品质,促进疾病康复具有广泛影响,但在其设计及应用过程中应遵循内在的科学原则。
原则——洁净简单,温馨舒适
*搭配要统一,尽量避免跳色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珊认为,医院建筑色彩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为洁净简单,温馨舒适。医院建筑整体色彩搭配要统一,尽量避免“跳色”,要有利于稳定患者情绪,营造出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有利于治疗。例如:浅蓝色和绿色比较接近于自然色,可以使患者的心情很快恢复平静,生理上的反应为体温可以降低1至2度,血压也会相应降低,从而减轻心脏负荷;淡黄色、橙色等明快色彩可以起到坚定信心、减少悲痛情绪的作用;暗棕色、紫色等深色可以放松神经,缓解疼痛,对孕妇和神经紊乱者有一定的镇定作用;即使是最醒目的红色如果运用适当,也可促进血液循环,焕发精神,对于抑郁症和视线模糊的患者起到刺激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人长期的心理习惯认为医院的主要色彩是白色或浅灰色,纯白色环境虽能使患者感觉洁净,但同时容易神经紧张,不断提醒自己正在医院就诊,很容易联想到疼痛并产生紧张和恐惧感。
多年从事医疗室内设计的设计师京说:“曾有段时间医院是不敢用色彩的,而现在恰恰处于敢于尝试的阶段,但有些医院的色彩设计过于‘用力’。有些医院室内设计,颜色纯度很高,加上面积比较大,给人的心里感受更刺激,视觉冲击过大。我认为色彩设计虽然没有固定的规范,但是遵循的原则其实是一种感觉,即舒服的感觉。国内医院一般常见的色系为蓝绿色,米白色,粉紫系等,都在一种色彩体系当中。”
*安全第一,切忌错觉设计
京建议,由于色彩的特性,有时在搭配上容易产生视觉上的错觉,尽量不用梦幻的图形,或是易产生重叠感的,虚幻的色彩。医院讲究简洁、便捷、明了,不论在颜色设计还是动线设计上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有时在设计上还是比较容易产生错觉,比如楼梯存在一定高低差,若使用一种颜色一铺而就,没有设置警示条就很容易产生错觉,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台阶上除了设置警示条,颜色也很重要,要采用深浅颜色相错或者使用不同材料相隔,则可避免因色彩造成的隐患。
*使用自然色,天然材料
在材料的使用上,很多专家建议多用自然色,如原木色、大地色等暖色系以减少病痛和情绪影响。可使用木质花纹或其他色调自然朴素的天然材料,以助于安抚患者的情绪。室外或内庭则利用绿色植物或各种花卉造景,使医院环境色调统一和谐、丰富而不缭乱。
趋势——突出医院特色,以人为本
*与医院建筑特色相呼应
王珊认为,医院建筑的色彩设计,应特别注重与医院建筑特色的呼应——
以色彩体现医院特色。在医院建筑的外形、绿化、设施、标识等方面使用具有代表性的色彩体系,从而加强对医院的形象认知,凸显医院的建筑特色,对患者也可起到很强的引导作用。如中医医院或者综合医院中医科这类特殊科室可以利用其传统色彩进行装饰,结合中医药柜的原木色作为基本色相,并以这种温和的色彩与玻璃或者亚克利等通透、干净又耐腐蚀的材料相结合来装饰墙面,可使患者在等候空间中也能时刻感受到医院浓郁的中医氛围。
以色彩辨别空间。对于医疗建筑而言,由于其复杂的功能及流线很难让首次就诊的患者熟悉,所以利用色彩进行分区就成了一种重要的辨识手段。可以根据医院规模进行不同色彩分区,较小规模的医院可以进行垂直色彩分区,如在不同层布置不同的科室时,由下而上地利用同色系不同色彩的明度来进行区分,或者完全利用不同色系进行区分。较大规模的医院则需要水平和垂直方向结合的色彩分区:由于医院公共空间产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为尽量减少医患的交互活动,要在不同区域内进行不同的色彩装饰,并在其间选择具有引导性的色彩图案表明就诊流程及其空间关系。如:在医院的手术室空间中,不同洁净程度的通道设计不同颜色,家属候诊和患者换床的区域可以采用浅色墙面和地板,再利用一类刺激色将手术区和候诊区分离,这样既可提醒和警示患者家属不要越界,又有利于相关人员辨识自己的活动区域;在门诊、急诊、候诊大厅也可以利用不同色彩的地面或墙面进行分区,同时利用微变化的类似色系引导患者就近进行检查,既减少流线的交叉,又可降低医院建设成本;甚至在同一候诊大厅中的不同科室也可以利用色彩进行分区,方便患者就诊。
*搭配好基础色、主题色、点缀色
京将医院的整体色彩分为三大色块——基础色、主题色、点缀色。
基础色,配色讲究舒适。空间原有色彩,基本属于不可变化的部分,主要指墙面、地面、天花。基础色占整个空间70% 的面积。国内医院现在多以乳白色或米白色为主要色调,配以浅绿或浅蓝色的导航标志,总体色调柔和、明亮,让人感觉轻松舒适。尤其是儿童医院,更需注重舒适这一点,很多设计师认为儿童喜欢鲜艳的色彩,尝试使用大红大绿的跳色,饱和度、纯度都很高,但京认为不在于颜色纯度多么高,而在于颜色丰富,明度较高,搭配起来才不会觉得抢眼。现在很多高端民营医院设计儿童医院时强调不要设计成幼儿园或者游乐场,其实院方还是希望孩子安静下来,减轻烦躁的情绪,因为太红太绿会使儿童过于兴奋,不利于治疗。
日本的多摩医院,用很多公用的玩具替代大面积色彩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医院基础色为原木色,绿色的墙面添加了灰度。并且每个楼层都设有一种动物做标识,比如猫头鹰为儿童内科,海豚为外科等,这样儿童将动物作为指代,更易找到目标科室。
主题色,变化中局部调整色彩。空间中具有很强存在感的家具也可决定空间的色彩形象,如:餐桌、餐椅、沙发、窗帘等,占整体空间 20%~25% 的面积,也有很多医院使用其LOGO作为色彩形象。京解释道:“色彩是一种刺激,比如我们看到黄色会联想到香蕉,粉紫色会让人联系到女性、妇儿。”仁济医院的妇产科,以花为形象,象征女人。再如内蒙古北方医院色彩装饰,采用当地一种绿色植物作为形象,蓝绿色的医院LOGO形象犹如一只展翅高飞、放飞患者希望的白鸽,而蓝绿色的搭配设计更象征医护关系,蓝色代表医护人员、绿色代表患者,然后将这一符号的意义放大,变成装饰色。
中建一局创意部的设计师张亚辉在介绍医院室内色彩时,也提到家具等软装饰可变化性强,可用来调节色彩。通过变换室内家具等设施利于调节整体色彩,活跃气氛。很多医院还依然保持白系,如果在家具等软装上进行变化,使颜色跳出来,会为患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会产生枯燥和恐惧感。
另外,京认为医务人员服装的色彩设计也应逐渐配合科室而进行调整。例如,手术科的医护人员服装以绿色或蓝色为主,以缓解长时间面对血液颜色造成的视觉疲劳;部分医务人员服装则使用柔和的粉色系以增加亲切感。
点缀色,增加空间节奏感的色彩。主要指饰品、靠垫、画等小件物品所拥有的色彩。占整个空间5%~10%的面积。
一些医院的导航标志牌设计使用了对比色,增加了标志的可辨识度,方便使用者阅读和辨认。作为医院整体色彩设计的一部分,也是使用率较高的一项设施,导航标志牌的色彩设计增强了患者对医院主题色彩的印象。
虽然我国的医院已经逐步引入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但在医院的理念传达和个性体现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建议制订医院的专用色彩标准和一套适合医疗工作环境的色彩体系。
篇6
关键词:中式建筑;设计方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来,建筑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呈现繁荣发展,而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进行创新,因此,各种建筑风格接踵而至。在前几年,因国外建筑文化的强势进入,致使在民族文化深刻浸润下的中国建筑逐渐被“西”化,许多建筑都是依照欧式风格或美式风格设计的。但是随着思想、文化的回归,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建筑的美,中式住宅建筑的设计风格逐渐兴起,且成为建筑设计的潮流。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相融合,形成新中式住宅建筑设计。
1 中式建筑的特色和优点
中式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风格,在建筑的材料选择、结构方式、构造做法、装修装饰处理等方面,都具有完整的传统营造技术,虽然由于建筑类型、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族特点以及的特殊性等,形成了中式建筑的多样性,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等级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深刻影响,在建筑的文化理念、规划布局、形式风格、细部处理以及具体技术做法等方面,又都体现了中式建筑的统一性,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使中式建筑逐步形成以下鲜明特色和优点:
1.1中式建筑大都采用木结构,便于就地取材,方便便宜,且制作方便,抗震性能好。
1.2中式建筑不是以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多为院落式的组合,一般大型、重要、等级高的建筑布置在建筑群中心线的主要位置上,次要建筑布置在两侧,或布置在主体建筑的对面,形成三合院或四合院,也有的在主要纵轴线的一侧或两侧再安排次要纵轴线或横向轴线布置次要建筑,形成多层次的院落式建筑组合空间多采用围合式布置,既利于防盗和养生,又符合我国传统的阴阳平衡思想。
1.3中式建筑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这是中式建筑木构架的重要特征,木构架的主要结构方式抬梁式与穿斗式构架所构成的柱网与现代的框架结构一样,屋顶及上层楼面的荷载传递到梁柱,除硬山搁檩构架外,墙体不是承重墙只起围护结构作用,所以门窗、隔断以及内、外墙壁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
1.4中式建筑着重建筑意境的创造,从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到每座单体建筑的体量与造型,从台基到屋顶各种构件的功能与细部装饰,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理念,传统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巧妙的结合,使中式建筑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
1.5中式建筑在构件的表面和端部进行雕刻处理,部分还要画上彩绘,使这些构件成为艺术品,真正做到使建筑成为最大的艺术品、最特殊的艺术品; 很多木结构除作承重构件外,还兼作装饰功能,如斗拱是中式建筑木构架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构件,是屋顶与柱子连接的过渡部分,起到屋顶荷载向下传递的结构功能作用,由于木结构的不断发展演变,斗拱的功能逐渐成为主要起装饰性作用的构件,斗拱层数即出彩的多少标志着建筑的等级; 如意挂枋既有木桁架承重构件作用,也有美观装饰作用。
1.6中式建筑的造型虽然多种多样,但一座单体建筑一般可分为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不同等级、规格的建筑,其屋顶、屋身、台基的规制、尺度、材料以及许多细部做法都有详细的严格规定。在外观形式上,传统建筑的三段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屋顶,它是传统建筑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有将中式建筑说成是“大屋顶建筑”,从屋顶的形式就能分出建筑的等级,如庑殿建筑是中式建筑中的最高形制。
1.7中式建筑形成一定的标准构件和建造形制,利于大量的推广应用。因此几千年来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应用。
2 新中式住宅建设的设计方案
2.1 新中式住宅的平面布局
新中式住宅在进行平面布局设计时,需要体现出住宅的实用性,并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新中式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院”,但是在人口急剧膨胀的中国,设计师如何在可利用土地紧张的情况下提高容积率,并进行“院”的设计呢?1)设计师可以从整体规划着手,将整个建筑小区想象成一个完整的村落,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心理特点,注重住宅的私密性。2)对单栋建筑物进行设计,若是将其设计成传统的四合院是无法实现的,这是因为土地面积不够,会增加建筑成本,而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无法适应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因此在设计时,设计师可以将四合院转变为三合院或者是二合院,并进行竖向扩展,增加楼层,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设计师也可以用围墙来代替厢房,形成一个灰空间,产生虚实相映的效果,这样既可以成为建筑特色,又可以减少建筑面积。
2.2 新中式住宅的风格体现
设计师在进行新中式住宅建筑设计时,要认识到住宅要带有明显的中式符号,新中式住宅不仅是一种建筑设计的表现,而且还是一种建筑艺术的表现。新中式住宅建筑风格在色彩上可以借鉴传统民居的色彩体系,一般的中式建筑就是以白、黑、灰为主。而从建筑构造上来看,可以采用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相结合,制造传统的中式花窗、木色构架、制式门楼、灯饰等,形成不一般的中式建筑风格。
2.3 新中式住宅的艺术园林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园林是中式建筑中不比可少的一部分。而中国艺术园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著名的就是苏州园林。中国园林是自然的技术表达形式而且大多数是文人造园,因此其最大的优势是神思与韵味足。因此,设计师在进行新中式住宅设计时,必须注重园林设计,并与住宅建筑的主体设计风格相融合。设计师可以在园林设计时,加上一些氛围衬托物,如植物、假山、楼台等,但是这些观赏性的物品也不宜过多,会破坏整体的建筑风格。水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水的设计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整个建筑营造出一种活泼的气氛。
3 新中式住宅的意蕴
新中式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延续“诗情画意”是中国人骨子里就带有的东西,而新中式住宅建筑中的园林设计就是“诗情画意”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独特风景。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讲究的是因地制宜、掘地造山,并充分利用周边的环境来进行房屋和植物的布置,这样设计出来的园林才更加的自然,更富有情趣。“诗情画意”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级思想的体现,其主要是追求悠闲雅逸的意趣,不仅入戏,园林也是中国山水画和田园诗的集中体现,就如梁思成先生所讲的:中国园林就是一幅独立的山水画。这也是中国园林与外国风景园林最大的区别所在。中国新中式住宅也是根据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来确定建筑的形式、色彩,并依此来选择合适的装饰品。诸如中国三楼,就是依文章、诗词名气而存的建筑;清明上河园就是依据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而存在的。因此,新中式住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延续,因此,设计师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是完美设计出新中式住宅建筑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向北,李小燕.新中式住宅设计初探[J].住宅与建设科技,2011(8).
篇7
[关键词] 中国元素;国产动画创作;民族化;民族文化资源;提升创造力
一、《功夫熊猫》的中国元素
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及其第二部可以说是中国元素的全景式展现,这表现为无论从功夫招式、场景设计、风俗美食,还是到文化内核,无不显示彻底的中国化,这也是其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贯穿全片的如水墨山水画般的漓江山水,酷似青城山的建筑群,青砖白瓦的传统古民居,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独具中国特色的管弦音乐,道家上善若水、阴阳调和的东方哲学观以及中国各种民间传统风俗、美食、器具都表现得非常用心,因而该片甚至被称为美国制造的中国动画片。
该片主角熊猫和中国武术本身就是民族元素的集中体现,其他几个主角(如螳螂、虎、仙鹤、蛇、猴子)分别代表螳螂拳等五种拳法,太极拳更是富含禅意,体现了中国武术文化的精深博大。在第一部的基础上,中国元素在第二部中表现得更为具体。如,在《功夫熊猫2》中,一开场,梦工厂小孩坐在月亮上的经典标志直接被改成皮影戏效果的乌龟大师坐在月亮上钓鱼。该片四川味十足,不仅在成都取景,青城山、大熊猫基地、金沙遗址都为其片创作带来灵感。担担面、鸡公车、皮影戏、舞龙舞狮、四川火锅、麻婆豆腐、青花瓷器、竹编器物、玩具、青砖白瓦民居、雕梁画栋传统建筑等充斥其中,鹅父亲平先生甚至拿出一个图案来自雍正年间的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的面碗。在明丽润泽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的色调中,代表皇权象征的金色、中国最具代表色的红色是片中常见色彩。这些中国元素都植入得很巧妙、用心,甚至鹅父亲平先生身上的平淡、坚忍、沉默和些许市侩气都让人感到如此亲切与真实。正是凭着这些中国元素为主要卖点,《功夫熊猫》这两部充满中国民族文化的国外制作的动画电影,满足了西方观众对东方文化的想象和中国观众对影片的认可,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大获成功。而我们有功夫,有熊猫,却出不来《功夫熊猫》这样的成功大片,这些问题无疑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正视与反思国产动画片的民族化问题。
二、经典国产动画的民族化
中国国产动画片的民族化与动画创作的结合探索由来已久,从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制作的《铁扇公主》开始,中国动画制作人出品了一系列的优秀国产动画作品,都是动画艺术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典范。
(一) 民间平面装饰艺术与动画艺术结合
动画作品《小鲤鱼跳龙门》《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吸取了传统民间年画的造型、色彩以及民间建筑特色;《鱼盘》《争执》等作品则从民间陶瓷艺术中汲取灵感;《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桥》《老鼠嫁女》《八仙与跳蚤》等作品则是民间剪纸、皮影等艺术形式与动画创作的充分结合。
《渔童》片头就是一幅“连年有鱼”的传统年画的再现,小渔童浓眉大眼、藕节般的胳膊和腿、大红的小肚兜,加上莲花和金鱼,俨然一个我们很熟悉的“胖娃娃”形象。《人参娃娃》是民间剪纸、皮影与年画艺术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融合。《大闹天宫》一出世即获得了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克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等多项大奖。该作品集古代建筑、寺庙壁画、佛像雕塑、民间年画、戏曲脸谱等多种综合艺术于一体,创作了一批经典形象。如孙悟空的鹅黄上衣、虎皮短裙、大红裤子、黒靴、翠绿围巾以及脸谱化的面部,整个形象就是民间年画、皮影、戏曲脸谱、民间玩具等多种艺术灵感的综合;而玉帝、哪吒、天王、王母、仙女、天兵天将等则是从年画、寺庙壁画、佛像雕塑等民间艺术中提取形象;宫殿背景素材则是从故宫、颐和园、西山碧云寺、大慧寺等建筑而来。
(二) 戏曲表演中的民间美术与动画艺术的结合
《骄傲的将军》中人物造型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形象,并在背景中融入了大量的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显得民族特色十足。片中主要人物造型采用了京剧脸谱,将军是大花脸,食客师爷是二花脸,其他很多人物的语言和动作造型是动画创作者根据京剧演员的表演而设计的,这些戏曲表演中的美术与民间年画、建筑以及京剧道白、表演形式等多种艺术形式相辅相成,使整幅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三个和尚》在艺术风格上采用了戏曲表演的“写意”手法,没有对白,只用佛教音乐烘托气氛,通过人物造型与动作,表现民间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深刻含义。人物造型夸张简练,却生动传神、趣味十足。全片幽默诙谐、意味深长,无论造型、风格还是形式上,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三) 民间游艺竞技中的民间美术与动画艺术的结合
《真假李逵》《崂山道士》《孔雀公主》《西岳神童》等动画作品借鉴了中国民间传统木、泥玩具、民间社火、戏曲、脸谱及地方戏、傩戏面具等造型特色。《皇帝梦》是中国第一部木偶片,也是中国第一部官方动画片,片中采用了多种国人熟悉的艺术形式,尤其其中的京剧唱段、念白和舞蹈都为作品增色不少。《雕龙记》形象造型综合了木偶、泥玩具、布玩具、民间雕塑等形势与特征,获得罗马尼亚第二届布加勒斯特国际木偶电影节银质奖。
(四)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动画艺术的结合
篇8
关键词:文化习俗;建筑艺术设计;联系;影响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为了增加建筑工程的艺术文化气息和内涵,建筑设计人员开始联系文化习俗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我国的文化习俗是我国五千年来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国家民族气息。在建筑工程中加入文化习俗这一元素,不仅能提高建筑工程的艺术气息,还可增加城市中具有艺术特性的建筑,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及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习俗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
1、艺术来源于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不仅仅是遮风避雨,还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所以传统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外观还是形式上的设计,都要能直接反映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习俗。将传统保留下来的文化习俗运用到建筑工程的设计中,不仅是人们对文化习俗的传承,也是文化习俗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表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我国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也是人们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得来的,将其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不仅是对艺术的尊重,更是对人们切实生活的直观反映。
2、文化习俗可以为建筑艺术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
将文化习俗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建筑工程的设计中,每项不同的建筑工程就有其不同的艺术内涵,它是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同时也是人们精神文明的享受。将不同的文化习俗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具有不同的地域色彩和文化习俗,提升了建筑工程的欣赏水平。在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建筑本身蕴含的文化习俗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将文化习俗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会促使人们对于该建筑的投资购买。这样不仅提升了我国建筑的文化内涵,还使我国的建筑行业有了可观的经济来源,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文化习俗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建筑艺术设计会受到文化习俗差异的影响
由于各地文化习俗的不同,对各地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建筑艺术都有着天壤之别,最为明显的就是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从古代建筑来讲,由于西方思想比较开放,体现在建筑上就是比较大胆张扬的风格,具有很明显的个性特征,没有一丝一毫的思想束缚,使人看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东方建筑恰好相反,中国古代的建筑依据的文化思想大部分来源于儒家,自古崇尚中庸的思想理念,因此东方建筑大多是中规中矩,建筑艺术单调,没有过多的个性体现。从建筑材料方面分析,西方国家善于用砖石等材料,例如埃及金字塔、欧洲传统的教堂等;但中国古代的建筑主要以木头为主,这点主要体现在中国的故宫等建筑。可见,文化习俗的差异会导致建筑艺术设计明显的差异。从建筑格局方面分析,西方国家的建筑空间格局大多是向高空发展,建筑风格恢弘大气,十分壮观;中国古代建筑格局都类似于北京四合院式的封闭格局,例如北京明清宫殿、典型的四合院。
2、文化习俗差异导致建筑艺术上容易产生歧义
由于发展的时期和地域文化的不同,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建筑艺术上难免会有一些分歧,这些分歧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利益观的不同,每个建筑设计师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设计思想,对于建筑自身的利益也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建筑艺术的不同源于利益观的不同;第二个原因是对建筑艺术的理解程度不同,审美也不同,所以在看待建筑物的观点也有所不同。这两个原因导致文化习俗的差异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渐渐接受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建筑艺术审美,并开始文化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建筑艺术设计也逐渐开始吸取各种文化习俗,取长补短,使我国的建筑艺术更上一层楼。
3、文化的逐渐融合使建筑艺术内容更丰富
众所周知我国文化习俗有许多种形式,为了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升华,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地将不同的文化习俗融合起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各个民族的文化进行融合和筛选,然后将其加入建筑艺术设计中,从而不仅能够体现我国各种各样的文化习俗,还促进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建筑设计师还可以参考国外的文化习俗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如借鉴西方国家建筑文化的恢弘大气和创新性,并将其融入到我们国家的建筑特色里,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促使我国的建筑更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
三、结束语
据上述的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也来越高,将文化习俗巧妙地融入到建筑艺术设计中,使我国的建筑艺术更加具有艺术特征。文化习俗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艺术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建筑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虽然文化习俗的差异会导致建筑艺术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这样更能突出我国建筑艺术的特色,我国各地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建筑艺术的差异,只要我们取长补短,将文化习俗融合后再体现到建筑艺术中去,将会体现出我国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孙英明.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4:188.
[2]程宏,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5:151-152.
[3]周驰.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建筑遗产,2013,02:22-23.
篇9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藏族建筑;建筑类型;建筑风格特点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在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在世界局势上中国建筑似乎被局限性地指向汉族建筑。实际上我国有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建筑体系。其中有些民族建筑受汉族建筑的影响,演化为汉族建筑的地方形式;有些是国外建筑风格的延伸,例如傣族的建筑风格属于泰式建筑风格的范畴。只有藏族建筑自成一派,藏族建筑本身是一个十分丰富又很独特的建筑体系,在我国它所取得的建筑成就仅次于汉族建筑体系,它有自己的发展繁荣史,并取得了很高的建筑艺术成就。[1]它同汉族建筑一样发源于黄河流域,又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魅力。
一、藏族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寺庙的兴盛
境内各个部分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建筑形式也各有不同,有“碉房”、“账房”、“干栏”三种形式,在这三种形式之中,碉房建筑分布最广,是历来藏族活动的主流,因而也是藏族建筑的代表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山南地区乃东县的雄踞山巅的石砌碉房雍布拉康据说是当地奴隶制时期酋长居住的宫殿遗址。七世纪时期,统一,建立吐蕃王朝,公元633年建都拉萨。随着尼泊尔王室女尺尊公主和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带入了印度和中原汉地的佛教经典,佛教在兴盛起来,在文成公主的主持下,建成了拉萨的大昭寺和小昭寺。红山上成片修造宫殿上千间,这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诸如此类的规模巨大的建筑活动,为藏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两代,是藏族建筑发展的全盛时期。当时的境内修建了大量的寺庙建筑,许多著名的寺庙建筑如拉萨的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当寺,江孜的白居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等都在这时期内先后建成。这时,藏族建筑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
二、 藏族建筑的多种建筑类型
藏族建筑之中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是寺庙建筑,到清代全盛时期已经有了四个建筑类型:寺庙、宫殿、衙署(即政府部门)、住宅。这四个类型虽然不是藏族建筑的全部类型,却是其中必较有质量的一部分。由于当时政教合一的体制,宗教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参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藏族建筑所有的建筑类型都或多或少具有宗教色彩。由于藏族民居住宅种类繁多、特点各异,篇幅限制,本文暂只简要分析前三种类型。
藏族的寺庙兼有高等学府和研究院的智能,由于寺庙功能众多,寺内建筑也适应于这种多功能的情况而分为札仑、错钦、灵塔殿、拉让、康村、佛塔、晒佛台等若干类。[2]其中札仑是藏语意指学院,小的寺庙只设一个札仑,大寺庙通常设有多种札仑,每一个札仑均为一幢独立的建筑物。札仑一般由正门、回廊、广场、门廊、经堂、佛堂组成。这七类组成寺庙建筑群的基本单元,它们虽然同属一个寺庙,但有明显的等级差别,这些差别都具体表现在建筑形象上。如最高等级的灵塔殿建筑外檐装饰也相应做最高等级处理:墙面粉刷红色,露明木结构和木装修全部饰以雕饰、彩画等。藏族寺庙建筑,一般以措钦、扎仓为组合中心,建筑群布局灵活、自由。措钦大殿既是整个寺庙活动中心,也是建筑群艺术构图中心。
藏族宫殿是达赖和班禅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分为常宫和行宫两类。宫殿在毋庸置疑也是最高等级的建筑类型,外檐装饰与寺庙的最高等级建筑装饰形式大致相同,只是宫殿墙面粉刷不用红色而用黄色和白色。达赖的常宫即布达拉宫,行宫即西郊的罗布林卡。布达拉宫由三部分组成,白宫、红宫、方城。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相互联系,同为政治中心。
衙署即政府部门,它以宗为单位,宗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机构。根据的地形特点,这些宗政府一般修建在险峻的山岗上,宗政府占据山头,山下为居民区簇拥,寺庙或位于城镇的一端,或建于山腰。[3]建筑群居高临下,雄踞山巅,易守难攻。与山下散布的百姓聚落形成对比,非常具有政治威慑力。
三、 藏族建筑的影响
随着藏族与各兄弟民族文化交流和藏传佛教的向外传播,藏族建筑的影响范围十分广阔,影响力也十分深远。从元代开始,藏传佛教传到蒙古各地,受到蒙古人民的普遍信仰。当地兴建的大量的“召”庙属于典型的藏族建筑风格。此外,青海境内的土族、云南北部的纳西族也信仰藏传佛教,在这些地区到处都是参照藏族寺庙建筑形式而修建的佛寺。这些地区的建筑受到汉族和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虽不是纯粹的藏族建筑,但它们所延续的藏族风格是不容忽视的,也被很多人认为是藏族建筑风格的变体。乾隆时期,不仅在蒙藏地区大力扶持藏传佛教,还在内地的五台山、北京、承德修建了许多藏式寺庙。著名的承德外八庙就是八所大型的藏传佛教寺庙,其中的普陀宗乘庙、须弥福寿庙、普宁寺分别仿照的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桑耶寺的样式建成。其规模之壮丽,设计之精致都显示出藏族建筑的精髓。这些内地藏族建筑群的可贵之处在于把汉族建筑艺术与藏族建筑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崭新的凝聚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作品。
藏族建筑的产生,发展乃至成熟为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是受到母体文化的孕育,以及汉族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浸润。藏族建筑体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藏族建筑虽不及汉族建筑严谨细致,但它所体现出来的粗狂的民族特色与民族审美情感是那样的撼人心弦和耐人寻味。在藏族建筑发展过程中,既注意吸收汉地和其它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又保持了本民族建筑特色和风格的传统性,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本民族建筑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耀东.中国藏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0.
篇10
笔者认为应该将旅游文本和建筑专业书籍中古建筑术语的英译区别对待。译文的目标受众不同,对译文必然会有着不同期待。古建筑专业书籍的译文目标受众主要为国外建筑专业人士,他们期望通过译本详尽地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及营造方法等,译文应尽量做到专业和详细。旅游文本则是大众化通俗读物,其译文目标受众为普通外国游客,旅游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要让普通游客看懂并喜闻乐见,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旅游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其传递信息和诱导游客的交际目的。在翻译旅游文本古建筑术语时,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交际目的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而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为预期的译文接受者。旅游文本译文的目标受众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外国游客,他们教育背景各异、知识储备不同,对景点有着不同的期待。但他们来到景点参观,都是想欣赏中国的古建筑艺术,进而学习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包括园林风貌、建筑样式、文化象征、社会历史等等。然而大部分游客并不从事建筑相关行业,在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多,同时亦不期待学习过于详细和专业的建筑知识。笔者认为在翻译旅游文本中的古建筑术语时,其交际目的应该是帮助外国游客了解该术语所表达的建筑特色及样式,或者该术语所表达的建筑构件的特点、形状和功能。在译文的选择上,译者应尽量避免生僻和隐晦的专业术语,而选用大部分游客能够读懂和接受的词汇,以更好地实现其交际目的。
(二)简洁明了原则
对于译文受众的外国游客而言,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必然缺乏对中国文化、语言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并且由于文化差异,很多建筑样式、装饰和构件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因而要让目标受众读懂译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他们在相关背景知识上的缺失以及文化的差异,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补偿性操作,补充背景知识,进行解释说明等等。如果要做专业细致的解释说明,有时候一个术语可能需要很长的篇幅;然而由于旅游文本的时效性以及篇幅的限制,译者无法作如此详细的解释说明;同时过多、过细的建筑专业知识会对普通游客造成负担,使游客偏离重要的信息,甚至影响游客的游览兴致。对大部分的普通游客而言,对古建筑的特点、样式或装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便已经足够了。因而在涉及到对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术语进行增补性翻译时,译者应尽量做到简洁明了,缩短篇幅。
二、旅游文本中的古建筑术语英译策略
要对中国古建筑术语进行准确、生动、传神的翻译,让游客了解其特点、形状和功能,需要译者熟悉古建筑、查阅相关书籍并掌握适当的翻译策略。通过反复查证、斟酌,尽可能找出易于目标受众接受的译文,以期译文在游客读懂的前提下实现和原文等效的功能。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研究提出的一些翻译策略。
(一)移译
移译是指借用目的语中相对应或基本对应的词语,即借用英语语言中已有的词来转译旅游文本中的古建筑术语,不失为一种“拿来主义”的翻译策略。由于文化的普遍性,一些主要的建筑技术和构架在中外建筑中都是存在的。不同的民族对这些共性或者类似的概念会用不同的语言加以描述,在翻译中如果能将他们一一对应,既能够很好地解释清楚原术语的指称含义,又能够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如古建筑中的承重结构“梁”和“柱”便可直接译为“beam”和“column”,虽然中国古建筑中的梁和柱均为木质结构,不同于西方传统建筑中的石材结构,形状也有所不同,但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是一致的,因而这样的译法是可以被游客接受的,亦达到了和原文同样的交际效果。同样中国古建筑装饰中的“阴刻”和“阳刻”艺术与西方建筑装饰中的“intaglio”和“relief”在翻译中亦可以互为替代。而对于一些形状特别的古建筑构件,则可以加上适当的修饰成分以对其进行更好的解释说明,如“梭柱”、“月梁”可译为“shuttle-likecolumn”和“crescent-moon-shapedbeam”;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构件“马头墙”则可译为“horse-head-shapedwall”。
(二)音译加注解
所谓音译,即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将原语中的词语表达出来。凡是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大多宜采用汉语拼音音译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每一民族的语言都在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其中都有一些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词汇,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这些词汇多会成为世界性词汇,以音译的方法为各民族所借用,如美国的爵士(jazz),中国的饺子(jiaozi)以及日本的榻榻米(tatami)等等。音译加注解的方法是指在音译的后面加上必要的注释以传达该建筑术语的指称含义和文化内涵。纽马克认为对一些尚不为他国读者熟悉的文化专有项进行注释是对他国文化的一种尊重。由于汉语词汇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以及深厚性,再加上中国古建筑的独特性,很多古建筑术语在英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汇,有些看似对应的译文并不能反映原术语的真实含义,如“间”和“bay”,“进”和“row”。使用音译的方法可以避免直译过程中的混乱以及不恰当的对应,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术语中的文化负载,有利于词汇和文化的传播及保真。随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工作的日益发展,这些音译词日渐增多地曝光在外国读者面前,它们会逐渐成为合法的英文词汇,而在初始阶段,其后的注释则能够帮助游客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现阶段,中国的古建筑对大部分外国游客而言仍较为陌生,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术语仍不为他们所了解,因而在音译的后面大多需加上注解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需要注意的是,注解部分应解释该术语表示的建筑构件或样式的材质、功用和特点等,用词应尽量做到简单易懂,尽量避免太过专业的表达,易于目标受众接受。如“木踬”可译为“Mu-zhi(awood-enpiecebetweenthecolumnandtheplinthtopre-ventthecolumnsfrommoisture,corrosionandearth-quake)”,“斗拱”可译为“Dou-gong(interlockingwoodenbracketset)”。
(三)意译
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固然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保留原术语的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力,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翻译方法却会影响语篇的连贯性,降低译文的可读性。如在翻译“宅子有三间两进”时,如果分别对“间”和“进”加以音译再对其进行解释的话,整个句子就会变得支离破碎,国内现有的很多译作则沿用了“bay”和“row”这两个词,如此译法有失偏颇。那么在翻译中应该如何处理这两个词呢?在我国明代园林建筑著作《园冶》(TheCraftofGardens)的译著中,AlisonHardie对“间”采用的是汉语拼音的零译法,后加上注解:“JianisthemeasurementofthewidthandlengthbetweenbeamsinancientChinesearchitecture…”。在学术著作中这样的译法最为严谨,它既保留了原语然而在旅游文本中如此译法过于冗长,并且对于不是建筑专家的普通游客而言,这样的译文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难以掌握主要的景点信息。而在另外一些描写中国古典建筑的英文著作,如在Keswick所著的TheChineseGarden:His-tory,ArtandArchitecture中,一些国外学者用了“beamsofwidths/length”来翻译“间”一词。这样的译文简洁明了,通过此译文和对建筑物本身的参观,游客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古建筑中“间”的含义。对于“进”一词,辞海中的解释为“房屋分成前后几个庭院的,每个庭院成为一进”,笔者认为其译文可借用“courtyard”一词。因而在旅游文本中笔者建议可将“宅子有三间两进”译为“Theresidenceiscomposedofthreebeamsinwidthandtwocourtyardsindepth”。再则,当术语本身已经是以解释说明的方式呈现在原文读者面前的时候,对其进行音译也是没有意义的。如一些描述建筑屋顶形态的术语“重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等,对他们进行音译只会降低译文的可读性,解释性的意译法是译者的首选。作为译者,我们不可能像建筑师那样精通这些建筑结构,但至少可以在动手翻译前了解清楚这些屋顶的大体形状,然后用意译的方法将其呈现在译文读者面前。如以上两种屋顶样式可分别译为“adouble-eavehippedroof”和“ahippedgableroofwithsingleeave”。
(四)图文结合
- 上一篇:农业机械行业调研报告
- 下一篇: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