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儒家的教化思想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儒家的教化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儒家的教化思想

篇1

一、选择题:40分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元谋人D.蓝田人

2.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是:()

A.直立行走B.制造和使用工具

C.学会使用天然火D.学会人工取火

3.右图是哪一聚落房屋复原图:()

A.山顶洞原始居民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4.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不同表述正确的是:()

A.半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河姆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

B.半坡聚落居住的房屋为半地穴式结构,河姆渡聚落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结构

C.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

D.半坡聚落已会制造黑陶作品,河姆渡聚落会制造彩陶

5.下列各项属于黄帝的贡献的是:()

A.改进农具,教人农耕B.尝遍百草,发明医药

C.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D.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6.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A.尧B.舜C.大禹D.黄帝和炎帝

7.右图反映了谁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A.黄帝B.尧

C.舜D.炎帝

8.中国历第一个国家是:()

A.夏朝B.西周C.东周D.商朝

9.下列关于西周经济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B.各级贵族可以转让和买卖土地

C.普遍使用人工灌溉D.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10.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B.郡县制C.分封制D.行省制

11.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

①分封制②军队③刑法④礼仪教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春秋五霸中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A.楚庄王B.宋襄公C.齐桓公D.晋文公

13.关于右图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B.主张“兼爱”“非攻”

C.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D.提出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

14.“合纵”“连横”发生在:()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夏朝D.西周

15.我国铁制工具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是在:()

A.商朝B.西周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16.战国时期,首开变法之风的是:()

A.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B.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

C.邹忌在齐国进行改革D.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7.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我们今天的汉字来源于:()

A.金文B.小篆C.甲骨文D.陶器上的符号

18.关于右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

B.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

C.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0多千克

D.象征着商朝灿烂辉煌的文明

19.孔子的言论被弟子整理在:()

A.《春秋》B.《论语》C.《诗经》D.《尚书》

20.下列关于右图都江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B.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西边的外江用于分洪

C.内江之水通过“飞沙堰”引人支流,灌溉农田

D.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识图题:16分

21.观察右图彩陶,回答问题:

(1)该彩陶名称是?出土于哪里?2分

(2)盆内的神秘图案都由几何图形构成,说明了什么?盆中的图案又都与鱼有关,又说明了什么?4分

22.识别右图人物,回答问题:10分

(1)右图人物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是哪一学派的

创始人?3分

(2)简述他在思想、政治及教育方面的主要观点和成就。7分

三、列举题:14分

23.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6分

24.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主张。8分

四、材料分析题:24分

2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之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住进去躲避风雨。

分析回答:

(1)什么时期什么人开始造房屋?

(2)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6.阅读下列两段材料:8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成果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礼记》

请回答:

(1)上述资料所讲的两个时代有什么不同?4分

(2)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的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2分

(3)从第二段资料看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2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和图片,回答提出的问题:8分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尚书》

请回答:

(1)《尚书》中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2)结合右图说说这句话反映了我国什么朝代什么文字的产生?当时人们将这种文字刻在什么上面?

(3)对研究历史有什么价值?

五、简答题:6分

28.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0分

1.C2.B3.B4.C5.C6.D7.D8.A9.C10.C

11.B12.C13.B14.B15.C16.A17.C18.C19.B20.C

二、识图题:16分

21.(1)人面鱼纹彩陶盆陕西半坡遗址

(2)说明那个时期人们可能已经形成了原始的数学思想。说明当时的这个部落的与打鱼有关,人们企盼能够有丰富的鱼作为食物;鱼也可能是这个部落所敬仰的神。

22.(1)孔子春秋儒家

(2)思想方面:提出“仁”和“礼”的观点。

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学方法有“当仁不让于师”、“因材施教”等;有学生3000多人,比较有名的有72人。

三、列举题:14分

2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燕、秦、韩、赵、魏

24.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用“刑罚”加强统治。

四、材料分析题:24分

25.(1)氏族社会时期半坡聚落居民,河姆渡聚落居民

(2)意义: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26.(1)第一段资料反映了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的状况。第二段资料描述了阶级社会产生后“天下为家”和王位世袭的社会现象。

(2)禅让制

(3)世袭制

27.(1)大意是:殷朝的先人,就已经有书册了。

(2)商朝甲骨文龟甲或兽骨上

(3)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五、简答题:6分

28.主要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奖励生产。(3)奖励军功,

篇2

【关键词】孔子;思想政治教育;治国安邦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奠基者。在孔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论述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国安邦上的重要作用的论述主要有“为政以德”、“举贤才”、“言而有信”、“君子不器”这四个方面。

一、为政以德

孔子在治国安邦问题上,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著名主张。“为政以德”也就是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推行政治,为政者就如北极星一样,高居北极,而民众就像群星一样围绕在他的周围,服从他的领导。

孔子还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意即为,单靠法律来引导百姓,以刑法来约束强迫百姓,百姓只会为了避免受罚而遵守法令,并没有犯罪的羞耻感;但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约束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自觉走上正道,遵守维护统治者的统治秩序。以上都是孔子在总结历代统治者的为政经验、针对当时没落奴隶主的残暴统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认识到了统治者的的德性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也存在夸大德治、忽视法治的偏颇。

孔子提出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要求国家的所有官吏及一切行政人员,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选拔和任命的,都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第二,要求统治者对“道德”必须身体力行。统治者要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来影响广大老百姓。第三,十分重视道德感、羞耻感在人的行动中的作用。第四,强调在实际生活中要发挥道德激励方法的作用,运用道德激励的方法,使道德在改善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次序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举贤才

为政以德,能使民众顺服,天下太平。那么,怎样才能保证统治集团的贤明、使老百姓心服口服呢?孔子又提出了“举贤才”的用人之道和“学而优则仕”的成人之道。

鲁国国君哀公问孔子:“何以则民服?”孔子回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意即为,选拔正直的人,位置安排在不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信服;把不正直的人安排在政治的人之上,人民就不信服了。孔子又言:“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都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颜渊》)意思是说,舜、汤能有天下,齐桓公能成就霸业,都是由于得到了像伊尹、管仲这样的贤才的辅佐才得以实现。

由此可见,孔子特别强调“举贤才”,充分发挥贤才在治国安邦上的重大作用。孔子认为选拔贤才有五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贤才能治理好国家;二是能避免坏人混进官员队伍;三是能使人民诚服拥戴;四是可以教化不正之人;五是民众能互相勉励而上进。

孔子认为只有贤才治理国家,百姓才能顺服,国家才能兴旺发达。由此,孔子也强调必须把贤能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就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世卿世禄的世袭统治制度,为平民百姓中的贤能之才登上政治舞台、治理国家事务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三、诚实守信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诚信缺失,孔子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大力倡导诚实守信。孔子认为,为政的原则是诚实守信,只有这样,统治者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带领民众前进,使国家得到发展。

孔子的“诚实守信”的内容主要有:

第一,言行必须一致。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意即为,人不讲信用,就什么都办不成。也好比大车上没有輗,小车上没有軏,那车怎么能行走呢?

第二,少说多做,先行后言。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第三,反对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言之,则为之也难”、“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论语·宪问》)。

第四,反对传谣、信谣。“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反对表里不一、“色取仁而行违”的两面派。

四、君子不器

为政者应扮演什么角色,成为什么样素质的人呢?子曰:“君子不器。”器,即器具。关于“君子不器”的解释,学者们众说纷纭,笔者在这里简述两种自己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君子不能象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而应该博学多才。在孔子看来,为政者必须是“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意即为,君子必须要能做到广泛地阅读典籍,吸收知识,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此便不至于偏离人生的正道了。

第二种理解是,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只是听任别人的支配,成为别人的工具。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也就是说,要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学习而不思考,也不能只思考而不学习。

综上所述,孔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国安邦上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孔子对理想为政者的设计思路,体现了对领导者自身的个人修养与为政之道的要求。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其思想进行深刻全面的思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辩证发展的观点在字里行间中寻找其智慧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郭竹平译注.论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篇3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孕育了汉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文化精髓。这些思想,体现着一个民族种性的特点,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性格,表达着一个民族的理想和追求。具体分析,《西游记》一书主要包含着以下传统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源自道家。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是这种思想的源头,后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说法。这种思想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二者相依相存的、不可割裂的联系。《西游记》一书中,从孙悟空的诞生,到天庭、地府和人间三界,再到众多仙家的高强武艺、神奇宝贝,无不体现这种思想。孙悟空,出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乃一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众多的仙魔也大都是由各种动物、植物受天地之灵气,吸日月的精华孕育而生,或演化而来,这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完美的阐释,说明人、物皆是自然之子。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当然,对于恶劣的环境,“天人合一”思想亦有改造的意愿。《西游记》中多处情节,如稀柿沟、通天河、火焰山等等,作品都通过孙悟空等的不懈努力,最终改造为人类宜居之地,这又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一种理想和追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兼收并蓄中发展、壮大。一部《西游记》,以唐玄奘西行去印度取经的史实为蓝本构思整个故事情节,这本身就包含着对异域文化思想的汲取和融合。师徒四人,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历经一十四载,先后经历了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驼国、比丘国、灭法国、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12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书中都先进行文化意识的介绍,强调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如第五十四回,师徒初到西凉国时,一段韵文“圣僧拜佛到西凉,国内阴世少阳。农士工商皆女辈,渔樵耕牧尽红妆”,就将西凉女国的风俗民情展示无疑。没有包容博大的精神和兼收并蓄的思想,吴承恩又怎能杜撰得如此精彩?一路上,唐僧不遗余力地展现大唐文化礼仪,可以说他既是朝圣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圣朝天国,礼仪之邦,唐僧的温文尔雅、言行举止,不但迷倒了西凉国国君,也让其他国家对大唐向往着迷。通过他的传播,异域了解了东方;通过书的介绍,中国了解了世界。这种彼此融合,既反映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开放的精神,又体现了汉民族兼容并蓄思想文化的内涵。

“贵和尚中”的思想

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汉民族向来“贵和尚中”。“和”为和谐,“中”为中庸。“贵和尚中”就是重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含着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西游记》一书处处可见这种思想的流露。孙悟空,从一开始就不安分,他闯龙宫,闹冥司,大闹天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的石猴,最终也收敛性情,皈依成佛,这其中贯穿着的就是“贵和尚中”思想。沙僧,很多人认为他仅是一个“打酱油”的,然而仔细品味,正是由于他在中间调和,排解了取经人之间的纠纷,才使得他们师徒四人团结一心,最终取得真经,功德圆满。在他身上,折射出的也是这种“贵和尚中”价值观。另外,取经路上,每一个故事都是因某妖孽的介入,打破了原有地域的和谐,危害四方,孙悟空他们路过,铲除了妖孽,最终又重归和谐,天下太平,这种故事构思的逻辑,无不体现了“贵和尚中”的思想。

“刚健自强”的追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是天道运行,一往无前,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作为人,应该效法天道,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活力,勇于进取、勇于开拓、自强不息、无私无畏,这是中华民族一贯都推崇的“刚健”、“自强”准则。作为儒家经典培育出的吴承恩,书中自然也融聚着这种思想意识。唐僧师徒为了求取三藏真经,教化东土人民,在往西天的取经路上“逢山遇妖,临水撞怪”,无数次甚至都陷入生命的绝境,但他们没有被吓倒。特别是唐僧,意志坚强,困难吓不倒,美色攻不破,金钱地位不动摇,始终矢志不渝,一路西行从不回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没有刚健不屈的坚韧,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谁又能做到这一点?具体到作品中的四十多场斗妖除魔的战斗中,孙悟空也都是发扬这种精神,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才铲平西行路上的魔障,保护唐僧顺利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以民为本”的思想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部《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的目的就是出于“劝人为善”,教化人类,显然是民本思想。具体到故事中,孙悟空之所以要斩妖除魔,一方面是为扫清西行路上的障碍,更多的是为当地百姓铲除魔障。第四十七回,师徒四人夜宿通天河河边村里一老者家,见老者愁眉不展,唐僧便执意问明事由,为救老者之女一秤金,悟空变童男,让八戒变童女,最终捉住妖孽灵感大王,造福一方百姓。第七十八回“比丘怜子遣阴神,金殿识魔谈道德”,他们救下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性命。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唐僧师徒四众途遇火焰山:“八百里火焰山,四周围寸草不生。”又是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灭火,不仅消除了西天路上的阻隔,也拯救了一方生民。八十七回,凤仙郡“一连三载遇干荒,草子不生绝五谷……十门九户俱啼哭。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又是悟空弄法,招来雨部、雷部、云部、风部四部,普降一场甘霖,救得苍生……正是基于这种民本思想,师徒四人才功德圆满,这和本书所宣扬的佛教义理实则是相通的。

当然,一部《西游记》,所蕴含的思想绝不仅仅就这几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阅读,都会有自己的体验和收获。我们仅从共性上加以探究,以期抛砖引玉,引领大家思索《西游记》,品味经典名著的魅力所在。

例1.(2012年江苏省宿迁市)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悟空打死小妖,变作它的模样,来到妖怪母亲门前,叫开了门,道:“我是平顶山莲花洞差来请老奶奶的。”到了二层门下,闪着头往里观看,见那正当中高坐着一个老妈妈。

悟空见了,在二门外捂着脸,脱脱的哭起来。你道他哭怎的,莫成是怕他?就怕也便不哭,况先哄了他的宝贝,又打杀他的小妖,却为何而哭?他当年曾下九鼎油锅,炸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点泪儿。只为想起唐僧取经的苦恼,他就泪出痛肠,心想道:“老孙既显手段,变做小妖,来请这老怪,没有个直直的站了说话道理,一定见他磕头才是。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止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即五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为他使碎了肝肺,用尽了心。一卷经能值几何?今日却教我去拜此怪。若不跪拜,必定走了风讯。苦啊!算来只为师父受困,故使我受辱于人!”到此际也没奈何,撞将进去,朝上跪下道:“给奶奶磕头。”老怪问道:“你是那里来的?”悟空道:“平顶山莲花洞,二位大王差来请奶奶去吃唐僧肉。”老怪大喜道:“好孝顺的儿子!”就叫抬出轿来。 (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十四回,有改动)

1.选文中孙悟空说“两界山(即五行山)师父救了我”,请联系选文之前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孙悟空被压两界山的原因。

2.选文中,一向坚强勇敢的孙悟空却“哭”了,并“跪”在老妖怪面前,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此题以语段阅读的形式,考查《西游记》的主要情节的原因和人物性格特点。其中第2题的设置,就包含着思想意识的考查。孙悟空一向坚强勇敢,但在此却“哭”了,展现的是他刚健自强的个性特点。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紧扣人物的动作言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

1.孙悟空大闹天宫,如来佛制服悟空并压他在五行山(两界山)下。2.“哭”反映了悟空的自尊高傲,“跪”又表现他忍辱负重(或机智灵活、随机应变、能曲能伸、重情重义等任一点)的性格。

例2.(2009年湖北省恩施市)《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写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联系相关内容完成下面习题。

1.请简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2.请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英雄行为写一段颁奖词。

此题考查《西游记》主要情节内容,并结合文意为孙悟空写颁奖辞。解答此题要注意三点:一是叙述过程要注意记叙的六要素;二是要懂得写颁奖辞的结构包括事迹概括和精神颂扬两部分;三是拟写要言简意赅,切中题意。

1.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经过一座高山,山中的妖精“白骨夫人”想吃唐僧肉,又惧惮唐僧身边的徒弟,因此她先后三次变幻成斋僧的村姑、寻找女儿的老婆婆及老公公来欺骗唐僧,伺机下手,可每次都被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识破。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前两次被她逃脱了真身,第三次在土地山神的帮助下终于打杀了这个妖怪,让她现出了原形。2.是你火眼金睛让妖魔鬼怪原形毕露,是你不畏艰险一心除妖保护师傅,是你意志坚定为取经大业无怨无悔。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那八戒见人散了,对行者道:“我们家去罢。”行者道:“你家在那里?”八戒道:“往老陈家睡觉去。”行者道:“呆子又乱谈了,既允了他,须与他了这愿心才是哩。”八戒道:“你倒不是呆子,反说我是呆子!只哄他耍耍便罢,怎么就与他祭赛,当起真来!”行者道:“莫胡说,为人为彻,一定等那大王来吃了,才是个全始全终;不然,又教他降灾贻害,反为不美。”正说间,只听得呼呼风响。八戒道:“不好了!风响是那话儿来了!”行者只叫:“莫言语,等我答应。”顷刻间,庙门外来了一个妖邪,你看他怎生模样――

金甲金盔灿烂新,腰缠宝带绕红云。

眼如晚出明星皎,牙似重排锯齿分。

足下烟霞飘荡荡,身边雾霭暖熏熏。

行时阵阵阴风冷,立处层层煞气温。

却似卷帘扶驾将,犹如镇寺大门神。

(选自《西游记》四十八回)

(1)选段中的妖邪的本相是__________。最后被__________用竹篮收走。

(2)祭赛中八戒变成了__________,孙悟空变成了__________。

(3)结合全篇来分析,八戒具有怎样的形象?

(4)试简要分析选段中孙悟空言行中所蕴含的民族思想。

2.《西游记》中,孙悟空因__________(填事件)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后又因 __________(填事件)再次被唐僧赶走。

3.请概述《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受的最后一难。(字数100字左右)

1.(1)金鱼;菩萨。(2)一秤金;陈关保。(3)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胆小怕事等。(4)示例如:为民除害、自强不息等。

篇4

关键词 水墨人物画 教学现状 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1水墨人物画简述

水墨人物画作为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美术教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对于中国文化艺术,乃至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和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未来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也具有相当的意义。从“”发展到今天,水墨人物画呈现出众多风格流派,人有百家争鸣之势,并且在审美及表现角度上更具多元性。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京派人物画、浙派人物画、西北人物画、东北人物画。

2现当代高校水墨人物画教学发展的现状

高校水墨人物课受到总课时和文化课的限制,水墨人物画专业课课时量相对少一些。从国画课程安排情况来看,水墨人物教学整体来说还是从基础速写,线性素描,水墨人物临摹,水墨人物写生,水墨人物创作几个阶段进行。课程结构贯彻了“多课少时”的原则,加强通识课和选修课、创新学分的内容。虽然这种做法有利于美教专业学生的文化艺术整体素质的提高,但同时也给水墨人物画课程教学带来较大压力。学时少,技艺要求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摆在国画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我国各艺术院校的教学中,人物画处于重要位置,在历次综合性美术展览中也占有最高比重,然而每届学生的毕业创作以水墨人物画形式出现的却容寥无几。学生在校学习四年,只几个周的水墨人物画课程,远不能解决有关造型、笔墨诸方面的基本问题,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这不能不引起作为一个本课程教师的慎重思考。

众所周知,速写是锻炼造型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手段,无论东西方的绘画大师们,无一不是速写的高手。何况中国画的精髓就是对线的运用,它有别于现代西方照相写实主义的依靠照相机的制作方法。多年来,大部分美术院校课程排列总是在第三学期才把速写和水墨人物画并列在一起,若打破原来的次序,在不占用其它课程时间的情况下,在学生入校之初先排上短时间的速写课,使他们在入学之前的速写基础得以巩固和发展,进而又培养出喜爱中国画的学生多用毛笔画速写的好习惯,两年内从不间断,通过与书法课的结合,可掌握住毛笔和宣纸的性能,就为后期的水墨人物画打下坚实的基础,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水墨人物画教学未来发展的探索思考

3.1水墨人物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初开始学院的教学形式逐渐代替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方式,各地教学因人而异,人相径庭,不成系统。课堂上都不停的挥笔连一个角落都不放过的要求“三面五调”,由此带来了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曝露出了一些弊端,首先,作画时准确无误的确定了所描述对象的明暗关系,像机器一样被动的复制对象,使得学生的思维完全封闭;其次,完成一件素描作品的时间往往很长,每个指甲都要细到面面俱到,使得学生很难跳出画面,反映迟钝,对画面本身缺少了应有的灵感,使得感受僵化;其三,很难把所谓的基础训练应用到所学的专业上去。尤其是水墨人物画,中国人物画注重的是以线造型。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审美方式也随之不断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方式和价值取向也随之不断的拓展和创新了,可以说坚持原有的素描基础训练的方式无论在 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会不断的完善,极近完美的状态。但是美术和社会其他学科一样,都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和创新,如果单一强调传统素描的基础教学,将会产生近似于标准的权威认定,这样就禁锢了素描教学多样化的方针,也不利于水墨人物的发展。

3.2水墨人物画基础教学的探索思考

3.2.1增设理论课程

学习水墨人物画的学生应该重点加强理论修养并不断补充新鲜信息,学习理论知识是关键,学生首先要了解水墨人物画的的审美追求,愿意和喜欢学习;其次,要懂得学习水墨人物画的道路,要清楚水墨人物画的构图布势,风格意韵,最后,要对与水墨人物画学习有帮助的所有人物画的画理做充分的整理,使之成为适合个人需要,对指导绘画有帮助的理论性材料。教师作为先行者,应该适当地把自己求学经历和所拥有的理论材料梳理加工,分享给每位学生供他们交流学习,让整个班级理论的学习氛围逐渐形成。

3.2.2课堂转移

水墨人物画教学能够将以往的室内写生搬向室外,让学生能够接近自然,受大自然的熏陶,受写生当地民风民情的感染,这样会使我们的画面情感能够上升一个层次。也避免将以往的临摹死搬硬套到课堂模特的身上,室外写生也能有效的从临摹过度到创作。外出写生时,教尽量与学生同吃同住,保持亲近,在指导时,要密切关注一个学生的进步规律,随时挽救一些转瞬即失的好想法好观念,这样才真正起到教师的点拨作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的用自己良好的修养,熟练的技巧影响和感召学生,并作到与学生一起画画,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探索道路是安全正确和良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