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趋势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行业趋势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能源行业趋势报告

篇1

我于2xx年x月x日加入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担任信息调研部助理研究员、试用期三个月.踏着紧张而欢快的工作节奏、我已走过三个月.回顾这三个月来的点滴、我惊奇得发现我的工作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现在将试用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我在信息调研部负责协助本部门主任处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具体的讲可以分为以下五部分:

一、负责编辑《中华新能源周刊》的初稿及定稿的打印发送. 在商会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 《中华新能源周刊》版式日臻完善、内容日渐丰富、赢得读者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周刊争取到更多的读者.

二、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新闻媒体信息库等. 新能源商会刚成立不久、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基本信息库的建立和维护也常为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三、研究国内外新能源产业政策、发展现状及趋势等. 信息研究是我们部门的主要职责、研究新能源行业的信息是我们的核心工 作、研究的方式主要是研究网页信息及书面资料、辅助以外出调研.此举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华新能源周刊》及《2xx中国新能源产业报告》上部分信息已经为我们原创知识.

四、参与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筹备工作、负责协会联络后勤服务工作.

五、商会局域网的网络安全及日常的维护.

三个月的时间使我顺利从一个应届毕业生转变为公司职员、三个月的时间使 我由新能源行业的门外汉转变为一名掌握新能源行业基本知识并且能就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发表自主观点的助理研究人员.回顾这三个月的工作生活、我能顺利的完成以上所述转变、是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及同事热心指点和帮助的结果、 也是我积极进取的结果.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是积极的做、但还是走了些弯路、 我取得的点滴进步都或多或少的付出很大代价.做事的方式方法及处理日常生活中琐事的技巧是我现在和将来学习的一部分.工作能力的加强、英语水平的提高等等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对于今后的工作、我有能力、有信心做的更好.

篇2

【关键词】 新能源 大数据时代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可能产生数据,并产生数据的流动性,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状态,而如何采集并利用数据是并产生价值,才是具有革新性的一步。时至今日,大数据不再仅仅一个IT或是技术上的概念,其内涵也不仅仅是在于数字和见解,数据本质上的价值在于大数据的应用,也就是说,以连接的方式,将大数据赋予大数据智能,不仅仅是一种数字的分析和见解,而是一种对于工业的状态管理、监控以及自适应和智能调整,让数据智能的知道以何种方式前往何地去完成何事。

全新革新的信息技术与商业的对接演化成了新的商业应用模式,这也成为了一种让互联网技术商业价值变现的模式,同时这种联合的模式给予了创新性技术与工、商以及农业融合可能性全新的应用之路。不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积极的应用于大数据,从医疗到生产,从农业到能源,这种看似跨界的嫁接在大数据的爆发点,产生了全新的化学反应。

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曾在此前一次全球性招标中,一次性投入10亿美元来采购信息化服务。很多巨头每年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的比例往往占到公司盈利比例的1%-3%不等。从种种角度来看,充满甜油的数据富矿将革新这个从19世纪就存在的古老行业,这也成为了大数据服务和应用能源行业众多的积极的信号之一。

1 能源大数据渐成趋势

《2013年中国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能源行业的IT投资规模为357.1亿元人民币比2011年增长11.8%,依然保持着稳步高速增长的态势。到2013年,中国能源行业对于IT信息投资的总量已经超过300亿元人民币,达到了403.2亿元,增速超过2012年的增速,同比达到了12.9%的增幅。

对石油行业来说,2013年国内石油企业将会把更多的新技术应用于战略决策、科技研发、生产经营和安全环保等各个领域,目的是为了从大数据资源中挖掘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大数据应用是石油行业信息化深入、IT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必然,在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应用的前景将越来越广阔。随着石油储备的逐步减少,石油石化行业产业链中的勘探、开发难度日益增大,信息化的成熟度已经成为影响行业增长幅度的首要因素,同时,大数据还将对能源采集以及应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即时的数据监控,确保石油领域在采集、提炼和应用上全链条的整合应用,提升整个石油行业的资源有效利用率。

对电力行业而言,大数据是电力企业深化应用、提升应用层次、强化集团企业管控的有力技术手段。随着电力企业各类IT系统对业务流程的基本覆盖,采集到的数据量迅速增长。电力行业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收集和存储数据,而是围绕数据采用相应的定量和统计信息,挖掘更加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大数据可对业务进行分析,加工成有用的数据,进而全面掌控企业业务。如国网信通公司在北京亦庄的数据中心里,就设有10200个传感器,它们及时采集数据,存储到云并进行分析和利用。

在煤炭行业,根据“十二五”规划,煤炭企业的整合、大集团战略的实施已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主旋律。伴随着集团企业的整合、统一,能够支撑集团企业战略实施的信息化产品将成为应用的主流。2013年,由于煤炭行业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推进,煤炭行业将会诞生更多的大型、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随之而来的将会是煤炭企业集团对集团化信息化平台和加强生产管控的信息化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需求。而大数据的应用模式很好的为煤炭企业解决了信息化的部署需求,从而提升了煤炭行业的资源利用率以及生产效率,同时在信息化监控平台,进行环境保护的数据监控,致力于将传统的媒体行业驶向绿色环保的道路,而煤炭行业的大数据以及数据中心,也成为了绿色数据中心,而绿色数据中心是能源行业信息化投资增长最快的领域。

不仅是在中国,在全球领域,大数据也深刻的影响着全球的能源行业。日本经济产业省组织东芝、东京电力等286家企业也成立了“智能社区联盟”联合体,欲建立以智能电网为基础格局的城市布局与社会系统,拉开了官民并举开发智能电网的大幕。2012年3月美国能源部斥资2500万美元建立可扩展数据管理、分析与可视化(SDAV)研究所,帮助科学家对能源大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可视化处理,以促进更加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和发现。冰岛的Green Earth Data与Green Qloud公司,依靠冰岛丰富的地热与水电资源驱动为数据中心提供100%的可再生能源。

在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对有效利用能源具有重要影响,并将重塑能源系统已成为全球各界的共识,在未来,大数据也将积极的为能源体系在各个层面以及各个任务角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将反馈于能源行业的未来趋势,这种跨界的联合,在未来,相得益彰。

2 大数据正在革新能源模式

大数据趋势的不断发展,并非只是热点跟风,在能源行业中,大数据对能源行业的一些传统模式起到了革新性的作用:

2.1 大数据正在不断提升能源的利用率

第一,大数据促成了能源全新模式的开发。通过对现有能源采集,传输以及应用的全链条数据采集,通并过每秒分析上万个数据点的部署,融合能量储存和先进的预测算法,不断对现有的能源运营模式进行优化和更新,并无缝地将数据传递给链条中的每一环节、服务技术人员和使用单位,产生了全新的运营模式。

第二,使能源更“绿色”。在倡导绿色能源的应用中,关键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冰岛的Green Earth Data与Green Qloud公司,依靠冰岛丰富的地热与水电资源驱动为数据中心提供100%的可再生能源,并形成了能源在消耗,再生中的循环模式。

第三,实现能源管理智能化。能源产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天然气或其他能源的购买量、预测能源消费、管理能源用户、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成本等。大数据与电网的融合可组成智能电网,涉及发电到用户的整个能源转换过程和电力输送链,主要包括智能电网基础技术、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技术、智能输电网技术、智能配电网技术及智能用电技术等,在采集行业,包括煤矿与石油与大数据的整合,将有效的辨识采集点的储备与开采成本,运输与运营模式之间的最优化数据分析,降低采集和运营模式的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第四,改变当前社会能源消耗模式。大数据将为城市能源消耗上带来全新的机遇。大数据使城市越来越智能化,而大数据以及信息采集的部署将能监控城市在能源消耗上的规律并进行弹性的整合和再分配,大大降低城市在能源消耗上的成本,大大提高城市在能源利用率上的作为,不但更好的为城市提供能源,也让能源消耗环节更加的智慧。

2.2 下一步,大数据正在重塑能源智能管理

不久前,IBM已将数据分析作为其大数据战略的核心,共投资160亿美元进行30次数据分析的相关收购,对其海量数据分析平台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并在电力产业提出电网转型、提高发电效率及顾客运营转型等倡议,以更好地支持能源大数据处理。

IBM的能源大数据是其智慧地球大数据智能化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同样,大数据与能源行业的关系,或将不再是主与辅的关系,不再简单的是以传统能源为主导,而大数据等IT行业进行技术辅助之间的关系,而是在一个更宏观和更具价值高度的智能角度对能源工业进行重塑。

以电力能源为例。世界各地电力公司对实时的广域、监测、保护及控制系统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步测量技术将成为该系统的有效支撑。智能电网仅仅从单向电网转向双向电力系统网络还远远不够,真正的需要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能源和作为电、热、氢气、生物和非生物燃料载体的智能管理系统,这需要超越智能电网和考虑智能能源网络的明确转变。

显然,这需要对传统模式的重塑,并进行革新性的改变,以大数据为技术核心,进行整个能源智能生态系统的搭建并实施有效的利用,是未来大数据对能源系统实施改革与完善的关键之一。

随着大数据智能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大数据为平台的辅助技术如M2M模式,工业互联网,远程监控,虚拟云平台管理等技术的不断推出,能源智能生态系统的革新正在不断的成型。

3 大数据与能源在未来将更加紧密

大数据对有效利用能源具有重要影响,并将重塑能源系统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能源大数据涌现、演化与传播的机理与能源业务智能将发生何种改变?对能源智能管理再造提出怎样的要求与挑战?需要何种能源智能决策系统才能应对这些挑战?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将值得探讨,而在这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能源的大数据时代也将日趋成熟。

篇3

自2007年1月下旬开始,国际原油价格就一路攀升。时隔一年国际原油已经突破100美元每桶。每次石油价格的跳动都会牵动世界经济的神经。而市场担心的事也终于发生――世界经济衰退的事实已经越发明显。我们知道,这除了美国经济周期结束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是石油充当了经济衰退的最大推手,并在此次全球性通货膨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由于世界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加增,有理由相信石油的资源优势会得到市场的进一步确认。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石油很难出现大幅度的下跌。事实上除了石油外,煤炭、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一切能源形式都是各国关注的焦点。而以风能、太阳能为首的新能源又是新能源领域的宠儿。比如生物能热潮方新未艾,太阳能遍地开花等等。受此影响,新能源的火爆迅速点燃股市,最近一段时间内太阳能概念的热炒正是对这种变化的积极回应。川投能源、通威股份、天威保变、乐山电力等具备太阳能概念的个股表现明显强于大盘。以表现最好的通威股份为例,通威股份于1月23日启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股价最高已经翻番。太阳能概念的另一只龙头――天威保变也逆市走强,抵御了此次大盘大幅度回调的风险。

但现在很多投资者仍然认为,新能源板块的走强与行业本身的发展状况并无直接联系,这是市场炒作的因素,所以大家看热闹的多,喝彩的少。应该承认,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太阳能领域是新事物,在技术研发、产业规模、市场开发等方面还存在各种问题。相比其他的投资品种,投资者还有更多的选择。那么实际情况如何?新能源板块的走势是否会昙花一现?继太阳能“走红”之后下一个新能源明星会是谁?

张帅,国金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长期致力于新能源行业的研究工作,对风能、太阳能等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是该领域内第一个预言“2008年将注定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的里程碑式的年份”的分析师。在2008年1月9日发表的行业研究报告《全球视角的多晶硅行业分析之二――传统多晶硅大厂分析:扩产、盈利、成本、新技术》中,张帅放眼于全球太阳能市场,细致深入地对行业未来发展、研发技术、市场供求等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他通过对六大多晶硅厂(Wacker、HSC、MEMC、Tokuyama、SGS、ASiMI)的分析,发现境外大厂扩产主要集中在2008年底和2010年前后,这就意味着两年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增速分别达到91%和45%。这种增长速度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是相当惊人的。而仅仅在一月之后中国股市就掀起了一阵多晶硅热潮。其猛烈程度相比于此前张帅的判断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张帅因其准确、独到的判断而搏得了众多投资者的喜爱。

全球多晶硅供需在2010年前不会出现过剩

事实上,太阳能热潮自2004年以来就一直就“高烧”不止。太阳能热潮必然带来对其上游材料多晶硅需求的爆发增长,其价格涨幅与盈利能力均大大超过下游的电池片、硅片等环节。张帅分析后认为,多晶硅行业盈利能力较高,毛利率大多超过50%,净利润率多在20%以上,这与公司其他部门其他行业低微的盈利能力形成强烈对比。而我们知道由于行业的高门槛,一直以来,行业基本由传统大厂所把持。但张帅研究认为,国内多晶硅厂与国际大厂相比的差距主要在于成本和技术再研发能力,同时他认为,新技术对行业将会产生巨大的冲击,目前比较成熟的主要是流化床法,为诸多大厂采用;物理法的革命意义更大,但符合质量要求的产量尚少,其他方法的影响力则更小。但在多晶硅全球紧张的当下并不会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他认为这才是值得我们投资者长期关注的议题。同时还有一点需要我们投资者注意的是,作为对2007年8月报告的修正,张帅在3月2日发表的《多晶硅行业研究报告――对多晶硅行业的几个观点》中认为,全球多晶硅供需在2010年前不会出现过剩。他分析主要有二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太阳能电池环节(Cell)的产能利用率不到60%。2004年开始的全球太阳能热潮使得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建设如火如荼,但硅料的供应使得当年诸多购买建设的电池生产线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根据目前的估计,全球太阳能电池片产能利用率约55%,也就是说目前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有接近一半处于闲置状态。

张帅还提示,考虑目前主流的30mw生产线数千万之巨的投资规模和太阳能电池行业硬件设备迅速的更新换代,只要电池生产的盈利高于变动成本,对厂商来说,生产就是比闲置更理性的选择;因此,他认为电池片环节的低产能利用率是整个多晶硅供应的蓄水池,即使多晶硅产能扩张一倍,也会被下游的电池环节吸收;而对电池产量翻番能否为下游接受的问题他下面马上回答,这就是全球的新能源发展热潮有望超过我们大多数市场人士的预期。

其二:欧美太阳能市场将面临爆发式增长。张帅对2008年以后的欧美太阳能市场寄予厚望,他认为行业将面临爆发式增长。首先,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和新技术的可能出现,后者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长期,这里主要分析前者。张帅认为,美国是全球未来新能源市场发展的最大动力,尽管参院的PTC审议遇到障碍,但各州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而总统候选人的政策主张更加令人振奋;的总统候选人Hilary Clinton和Barack Obama的新能源主张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到2025年将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高到25%,考虑到这一比例目前不超过1%,未来的美国市场规模很值得期待;欧洲方面,除了新能源的龙头国家德国外,西班牙、意大利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也相当之大,就连主要以核电为主的法国也提出了自己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在2020年以前完成太阳能装机3000mw;张帅认为,行业中短期的最大推动力在于各国政府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政府的支持,而不断高涨的能源价格和传统能源产地的地缘政治境况不断恶劣是欧美国家发展新能源的强大动力。

新光硅业是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 2008年盈利接近12亿

在谈到就国内多晶硅行业的现状时,张帅分析后认为国内多晶硅价格2008年仍将维持高位。目前国内多晶硅散货价格已经超过2800元/kg,价格之高令人咂舌。他表示,由于2008年产能虽有接近翻番的扩张,但产量扩张主要体现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考虑下游的迅速扩张,供需形势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而上半年供需形势的紧张形势与去年相比更是不相上下。综合考虑新厂投产速度和下游需求增长,张帅认为2008年多晶硅价格仍将维持高位。而国际大厂的所谓长单价格与国内企业基本没有关系,以国际硅料大厂对其大客户的长单价格比照国内硅料走势没有意义。

按照此前张帅对今年太阳能发展速度的预计,他认为新光硅业2008年盈利有望接近12亿元。根据张帅的测算,新光硅业多晶硅成本在440元左右(具体成本分析详见2008年2月20日发出的《水电盈利稳定、多晶硅保证公司利润高速增长――川投能源公司深度研究报告》中对新光硅业的分析)。根据张帅的预测,新光硅业2008年可以实现净利润11.6亿元,根据各家股权比例的不同,张帅计算得新光硅业为川投能源2008年增加EPS0.92元,为天威保变增加0.57元,另有23.34%的股权为四川省电力公司控制,并不在上市公司,但四川电力旗下有岷江水电、乐山电力等上市公司,该部分若注入岷江水电则增加0.54元,若注入乐山电力则增加2008年EPS0.84元。

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多晶硅的生产是由高集成度的化工联合企业完成,技术门槛高。所以多晶硅企业的技术难度在于整体性的技术瓶颈,而非几个关键技术诀窍。张帅还认为,多晶硅企业本质上是化工联合企业,这从国际大厂的情况可以看出,德国的Wacker是全球知名的化工企业,其涉足的领域从盐矿开采、硅烷气到多晶硅、硅片,几乎与多晶硅相关的上游产品均可以自行生产;Hemlock的股东中,Dow Corning是由化工建材巨头陶氏化学和康宁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这些企业均有多年的化工企业经营经验,从事多晶硅生产也已多年,部分企业超过五十年代生产经验是国内企业无法比拟的;多晶硅的生产涉及多次复杂的化学反应,各项控制节点多以千计,而如果从一个陌生行业进入多晶硅生产,即使不考虑建设的问题,单纯调试运行的难度也是相当之大的。这就为涉及该领域的企业在未来发展上提供了独立广阔的空间。

国内能大规模生产之前,国际大厂不会进行技术转移。张帅认为,目前国际大厂的产能当中主要是改良西门子法,而国内目前已经投产和即将投产的企业中,均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国际大厂对多晶硅的垄断已经维持了数十年,鉴于多晶硅对IT行业的重要意义和目前行业的高利润,国际大厂对此实行持续的技术封锁。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国内没有大规模实现生产之前,国际大厂不会对中国实行技术转让,所谓德国技术或者美国技术还是俄罗斯技术均不是完整的技术转让。关于大厂专家的指导,根据现在了解到情况,国际上普遍实行二十年的行业禁止期,从相关大厂辞职的技术人员在二十年内不得进入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因此,目前国内企业能够请到的、有过大厂工作经验的专家,其工作经验也是二十年前的,否则就存在法律问题。

国际目前的技术转移以建造设计为主、并无完整技术转让。目前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多晶硅厂设计建造公司是PPP(Polysilicon PlantProject),SCC等境外公司,均具有设计建造多晶硅企业的经验;PPP等公司与国内的成达公司属于同一类型企业,为化工设计企业,只不过从事的是特殊的化工企业――多晶硅厂的设计,他们不提供具体的多晶硅技术包;因此张帅认为,有经验的设计制造商加盟有助于多晶硅厂更快更好的达产,但并不是决定因素。国内目前投产的所有企业技术来源均是739和740厂。目前国内已经投产的企业包括新光硅业、东汽硅材料厂、洛阳中硅、徐州中能,究根探底,这几家的技术来源均是之前的739和740两个硅材料厂;739厂即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本世纪初国内为建设第一个千吨级多晶硅厂从峨嵋厂抽调骨干,这也构成了目前新光硅业的主要技术队伍;而原来的峨嵋半导体材料厂被东方电气增资控股,也就是现在的东汽硅材料厂;徐州中能的技术来源是新光硅业,这在业内也是尽人皆知的,因此其技术源头也是739厂;740厂即原来的洛阳硅材料厂,以此为基础组成了现在的洛阳中硅;总而言之,目前已经投产的多晶硅厂均有明确的技术来源,并无完全成立的企业做成。

谁是下一轮王者?

篇4

日前,《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北京某汽车销售服务4S店采访时发现,新能源汽车出现 “一车难求”的局面,提车甚至要等上一两个月。数据也显示,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超过62000辆。仅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就达到25000辆,赶超去年全年。

电动汽车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销量似乎也不赖,但与之配套的充电桩建设却刚起步,这不得不让人有所担忧。充电桩虽然前景看好,但在建设标准尚未统一、技术路径有待明确、配套政策仍未到位,盈利能力仍不明朗的情况下,行业的未来仍有变数。

亟待政策配套

浙商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分析师郑丹丹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这两年,充电桩概念在资本市场有点火,预计‘十三五’期间市场规模可超千亿元。”今年以来,我国的电动汽车产量增长迅速,上半年共生产约17.6万辆,销售约17.1万辆,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25倍和1.27倍。据有关部门的测算,2020年前,我国的各类充电基础设施的充电量将达到约710亿千瓦时。

据浙商证券于9月23日的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专题报告显示,根据国家发改委于2015年11月印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下称,《指南》)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直流充电桩将新增50 万个、交流充电桩将新增430 万个、充电站新增1.2 万座,对应投资规模分别为450 亿元、344 亿元、360 亿元,即“十三五”期间新增市场规模约1154 亿元。”

虽然广受资本看好,国家也高调支持,但现实却是充电桩行业仍在潜行。到去年年底,我国已建成的充换电站仅3600座,公共充电桩仅4.9万个,车桩比约为9∶1,缺口巨大,且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三个。他说:“最重要的原因是充电桩的统一标准还没出来,所以厂商仍有顾虑。第二个原因是发展趋势仍不明朗。电动车到底怎么发展,各个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不尽相同。第三个原因就是国家对充电桩的发展路径仍不明确,私有、公共、政府机关,各种投资、布局、优化组合都不明朗。”

仅举一例就可略知充电桩的建设之难。私人要想安装充电桩,要牵涉到物业、车企、桩企、运营商等,在没有牵头人的情况下,只能业主自行联络各有关部门,沟通成本极高却缺乏效率。而充电桩建设需要重新规划建设用地、场所布局等,需要对配电网络扩容改造,其中各方的利益难以协调。“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用地协调难,高速公路服务区权属单位结构复杂,个别服务区是由私人承包,协调用地很难。”国家电网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协调是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面对上述问题,自2015年下半年起,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指南》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但由于之前的政策着力点都在电动汽车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充电设施发展的支持,因此导致大部分电动汽车发展较快的地区,充电桩的建设相对滞后。同时,由于充电桩需众多部门相互协调,这些都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出台配套文件加以规范才能顺利开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员钱平凡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充电桩建设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国家能源消费革命与能源供给革命的重要工程,亟待协调各方力量,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

除了政府出面协调外,标准不统一,技术路径不明确也是造成这一行业迟滞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充电桩的技术发展路线,主要是指国家主推的换电模式,在北京、杭州、唐山等多个城市陆续建设了多座换电站。然而,经过五年多的发展,主推的换电模式存在难以克服的瓶颈,投入成本高企、电池标准无法统一等,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这使得投资者的投资预期定位不明确,从而延缓了充电设施的发展。

据参与过《通知》起草工作的专家透露,未来我国的充电设施将采取城市内交流慢充模式为主体,城际路网直流快充模式为辅助,城区周边换电模式为补充的思路。

前景并不乐观

充电桩产业要想活起来,光有政策也不行,企业最关心的还是如何挣钱。

目前,充电桩的主要充电方式只有快充、慢充两种。快充的主要技术标准是直流大功率充电,一般需要充电半小时,并设置于公共场所,成本较高。慢充则是指通过220v交流电,充电6-8小时,一般适用于私人充电,成本相对低廉。

高速公路是现在公共充电桩的主要建设场所,像大多数公共充电桩一样,一直处于亏损之中。据了解,我国已经开始建设并运营充电桩的企业有南网、国网、普天和特来电等企业。建设充电桩的主要成本包括,充电桩设备、辅助设施、电力配套设备,以及施工成本。主要的收入来自于电费差价和服务费用。电费有国家的电价政策可以参照执行。充电服务费用则相对灵活,国家给出指导价格后,以电量为单位进行统计,价格可以依据市场由企业灵活确定。以某市为例,如果政府对电动汽车的服务费指导价为1.6元,再加上按照电价政策收取的电费,得出的就是电动汽车充电的单价。

按照这样的逻辑,充电桩要想回收成本或许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北汽集团电动汽车事务有关负责人表示:“对公用充电桩而言,回收成本的确比较漫长,有的甚至可能十年也无法完全收回,这是因为运营、土地费用、维护、折旧费用都不少。只有达到规模化才有可能尽快盈利。”

行业普遍认为,规模化是盈利的基础,即只有用户和充电时间达到一定规模才有可能盈利。现在的情况是,公共充电设施,如高速公路上的充电站使用人数极少,有桩无车的情况居多。而新能源车要普及,也需要提前解决好充电桩的问题,而没有一定数量的电动汽车作为基础,一定规模的用户又从何而来?曾鸣认为:“电动汽车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还无法盈利是在所难免的。”

只靠电费和服务费既然如此困难,政府补贴是否是解决当前难题的钥匙呢?

今年,财政部出台了充电基础设施奖补标准,对每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对应补贴充电桩建设3千元,此后逐年递减。除了中央,地方政府对于充电设施建设也有支持。上海就对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公司给予不超过30%的财政资金支持。财政部的补贴与地方政府出台的补贴政策相结合,可以大大缓解充电桩的建设投入,对于投资企业而言建桩的资金压力减小,能够减少充电桩的投资回收周期。“但补贴只能是阶段性的,最终肯定是没有补贴。”曾鸣表示。

篇5

国内领先的技术、研发水平

摩恩电气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将技术研发作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公司拥有一支包括国内行业专家、高级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资深研究团队;公司还建立了信息工程、客户信息和产品技术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网络,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技术发展趋势。针对石化、冶金等行业不断涌现的新型需求,公司相继研发出耐油、耐腐、耐高温、防火、耐化学药品、变频等十几个系列的产品,很好地解决了行业难题,其产品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通过对特种电缆技术的持续研发和创新,摩恩电气在特种电缆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产品技术秉承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等优势,其主导产品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专业化定位 客户基础稳固

摩恩电气根据电缆行业竞争状况和行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优势,确定了差异化和目标集聚的竞争战略,明确定位于为石化、冶金等目标行业提供专业化、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够替代进口产品的特种电缆产品,报告期内,石化和冶金两个行业的销售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平均为86.52%。另外,相对于普通电缆产品,公司的特种电缆产品毛利率水平较高,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摩恩电气的专业化定位和服务意识已获得众多客户的认可,并在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知名度。目前公司已与石化和冶金行业内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包括中国石化集团、中国石油集团、中冶集团、鞍钢集团等及其下属企业确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特种电缆领域市场需求旺盛

篇6

关键词:煤层气企业 财务风险 防范控制

一、引言

所谓企业财富风险指的是由于企业在实际的财务活动中和预期出现严重偏差,这个偏差的结果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灾难,所以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会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煤层气企业作为我国能源行业的重要类型,由于在硬件投入规模较大,虽然能源的销售不成问题,但是能源价格国际上浮动较大,对于有些煤气开采项目可能会产生入不敷出的问题,因此煤层气企业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从煤层气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着手,进一步分析目前煤层气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进而对完善煤层气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提出几点可行性的意见。

二、煤层气企业财务风险的典型特征

煤层气企业的财务风险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客观性,这是一种不以企业管理者的主管意识所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一种风险,企业只能够通过完善相应制度和手段降低风险的危害,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财务风险。其二是损益性特征,企业的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关系的,所以企业在决策项目时,其收益就会和风险同时产生,所以财务风险具有损益的特征。其三是复杂性特征,煤层气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比如能源市场的千变万化,企业硬件投入成本的变化,管理因素等都可能是成为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只是由于这些因素并不能够提前预判,所以整体会显得复杂。其四就是不确定的特征,这一点其实和第三点类似,因为造成煤层气企业财务风险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也就是存在着随机性的特点,这显然就会企业财务风险带来不确定性。

三、当前煤层气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

(一)项目决策风险

能源需求从现状来看,都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对于煤层气企业而言是不是建设更多的煤气开采口,出产更多的煤气资源就会让企业赚得更多呢?这并不是一个成正比的关系,要知道目前煤层气的市场价格不可能受到某一个企业控制,那么当企业在进行决策时,由于煤气价格的变动,就可能会让一个新的决策产生不良的影响,企业不仅不能够盈利,相反还会因为高昂的成本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的匮乏,从而形成严重的财务风险。

(二)融资筹资风险

由于当前能源企业既是工业的发动机,同时也是环境的巨大破坏者,因此对于当前能源行业的发展会存在着不少的掣肘,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这显然会对传统的煤层气企业造成冲击。而在这种大趋势下,传统的煤层气企业的成长性就会下降,那么想要通过银行进行融资或者筹资就变得非常困难,就算是能够通过股市进行融资,那么发行价也会低的可怜,甚至出现破净的问题,也就是说融资筹资也可能演变成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管理风险不断变大

投资风险指的是煤层气企业在投资某个具体的项目之后,其投资的项目并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在项目投资的决策方向没有问题,但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建设成本不断的增长,或者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延期,施工质量不能够达标,容易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那么这样的项目即使建成之后,也很难顺利投入生产,而能源价格的变化幅度很大,可能迟一天入市,就会造成一天的损失,所以管理的风险也会逐步增大。

四、煤层气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分析

(一)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制度

企业高层的决策不能够采用一言堂以及没有在详细的数据分析上进行,而是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财务决策制度上。领导层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积极组织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包括行业发展专家、经济学专家一道构建决策机构,企业财务部门要提供详细的企业财务报告,并通过合理的市场调研,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符合企业发展的科学决策,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上升为财务风险,因此财务部门要和企业组织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度,对于企业的内部条件以及外部条件进行系统的调研,同时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形成科学的调研报告,在其基础上完善各个管理部门的权限,实现权力的相互监督。同时,并进一步加强监督部门的重要作用,通过检查监督,提升企业相关的决策能够准确落实到位,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避免管理不当造成的财务风险。

(三)提升商业信誉度

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诚信建设,这不仅仅能够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客户,同时还能够为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融资,也就是所融资和企业的信誉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而提升商业信誉度的关键就需要一个完善的财务制度来保障,既能够降低应收账款风险,同时也能够及时的实现支付,让企业的资金流变得平衡。在这个基础上,如果煤层气企业规模不断增大,资产状况良好,那么就算是通过融资,发行债券,也能够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当然企业要想做好这些工作,提升煤层气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样非常关键,加强培训和聘请专业人士是提升财务工作人员能力的重要方式。

五、总结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着一个个不同的决策,而且企业的管理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煤层气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客观性等属性让企业必须要做好控制财务风险工作。所以煤层气企业在充分认识自己当前财务风险现状的前提下,通过积极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来提升财务决断,确保煤层气企业发展,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是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篇7

《能源法》起草人之一、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大地认为,《能源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很快出台不太容易。“现在中国能源行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会长、原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能源法》起草专家组副组长叶荣泗亦认为,立法需要走许多程序,需要时间,另外还有些方面意见不一致,年内出台的可能性不大。

子法进入快车道

《能源法》主要对涉及能源领域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一些重大问题,涉及能源领域的基础性制度与规则等方面加以规定,同时解决单行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此前在2009能源工作会议上表示,能源局将根据新形势,对已有的《电力法》、《煤炭法》进一步的完善。

“《煤炭法》重点在于从煤炭规划、煤炭建设和煤炭生产等多方面进一步提高煤炭开发的准入门槛,提高产业集中度,并且提出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权威人士透露,《煤炭法》的修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且首次提到建立煤炭行业准入制度。

目前煤炭价格是放开的,由市场决定,因此《煤炭法》将更多关注生产领域,不涉及价格的制订,预计煤炭行业具体的准入标准将据此另行研究设立。

现行的《电力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比如对新能源基本没有涉及,其修改工作也早已启动。目前电力价格尚未开放,修订中的《电力法》对电力定价将有所规定。

“当下的客观形势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法》的修改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由于电力部门的多头管理情况,目前进展并不十分迅速。

林伯强认为,《电力法》的修订已提出六七年至今未有下文,可能是在等《能源法》的出台,不管是《电力法》还是《煤炭法》等子法,都要在《能源法》的大框架下,不能与之相悖。

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制订的《能源法》另一重要子法《石油(天然气)法》于2009年5月第三次启动,可以确定,由国家能源局来负责之后,相关的工作进度应该会加快。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专家预计,《石油(天然气)法》的推出时间至少是在《能源法》推出之后。

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表示,《能源法》相当于《民法通则》,是上位法:而《煤炭法》、《电力法》、《石油天然气法》、《可再生能源法》和《节约能源法》等为下位法,应依据上位法的立法原则来制定和修改。虽然已经有一些子法被推出了,但一旦《能源法》出台,所有子法均应根据《能源法》修改和完善。

垄断有望被撬动

“《能源法》的亮点是,行业寡头今后必须在能源部统一管理下,以市场调节价格为原则,与各类资本展开公平竞争。”世界自然基金会能源专家杨富强直言,政府调控与市场定价的范围和界限,是《能源法》的争论焦点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的主要阻碍是国有企业在能源行业的主导地位。如果能源市场结构不发生变化,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将很难按照《能源法》起草人的意愿建立起来。

在已公布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韩晓平判断这一市场定价前提意味着破除垄断将取得法律支撑。韩晓平曾参加国务院法制办组织的《能源法》征求意见会,但他告诉《凤凰周刊》记者,现在倡导“市场定价原则”已大不如前。

近年来,中国能源领域对外开放步伐有所加快,中国能源市场对外开放是大趋势,因此在《能源法》中有涉及开放准入问题的条款。

“提出多元产权制度概念的出发点就是要让外资、民资等多元资本进入能源领域。”《能源法》起草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透露,未来的《能源法》中可能会涉及多元产权制度的概念。于安不愿透露《能源法》具体规定了哪些领域将成为能源投资的“”。

据了解,《能源法》在市场准入方面有放有收,如给民营企业给出普遍意义上的国民待遇,在项目准入、商业储备、上下游竞争等方面的限制明显放宽,节能减排领域成为鼓励重点。同时给特殊能源企业戴上了“管网开放义务保障、普遍服务义务履行、违法重组并购处罚”的“紧箍咒”,以避免今后动辄出现“断油不供、拉闸限电、煤电顶牛”等独家垄断的体制性恶症。

“《能源法》草案框架没变,只是对有些地方进行了删改,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叶荣泗表示。

民企冀入储备体系

能源战略储备是《能源法》中另一备受关注的重点内容。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组成员透露,未来的《能源法》将就产品储备和资源储备作出规定。

“能源安全和储备问题,在《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中已充分考虑到,《能源法》草案第七章能源储备中,专门在第六十五条将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及管理单独列出。”韩晓平表示,但在储备时间、储备量、储备产品(如煤炭、石油的储备)上需要更加细化。此外,民营企业应被纳入储备体系。

“对于能源安全和能源储备,《能源法》有所考虑。”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表示,国家能源局也正在讨论关于能源安全和能源储备的问题,只不过可能一些政策还未公布。

国务院法制办交通能源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能源法》中有专门章节讨论能源储备相关的手续、建设、运营及监管等问题,但也只是框架,具体细则还需要类似《国家石注储备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

篇8

目前,跨国企业投资总量的增长会对我国环境产生影响已然成为共识,政府已经认识到对跨国公司设置相应的环境规制的重要性,通过直接的经济、社会控制或干预解决在华跨国公司对中国环境的消极影响问题。而对我国人力、资源、环境依赖颇深的跨国公司为了能够牢牢地把握中国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就必须针对这一情况采取相应的本地化经营战略,适应中国的政策要求。

一、世界主要跨国石油公司在华发展战略

在以上背景下,世界主要跨国石油公司在华发展战略有以下几点: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追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新世纪的跨国石油公司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想要获得长足发展的必要战略。各大公司在注重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减少整个生产营销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尽可能的适应东道国的环境政策,重视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努力向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做好油气资源交替,逐渐将重点放在水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拓。

(二)全球化经营战略

如美欧大型石油公司等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就开始步入全球化经营阶段,它们以技术优势为后盾,以各种品牌产品为先导,遵循跨国公司“商品输出-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为特征的国际化战略-全球化经营”的发展规律。加快从石油公司走向能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横向多元化,纵向一体化的能源业务架构。

(三)优化资产组合战略

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利润率,跨国石油公司不断降低老油区资产比重,紧紧围绕其大型生产基础机构展开生产。此举不仅能够实现规模经济,优化资产组合,更加能够留出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产业结构升级和设备更新之中,从而实现公司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规制背景下壳牌油有限公司在华战略

以壳牌石油公司为例,面对中国带有绿色符号的环境经济政策,壳牌石油在华采取了以下应对策略:

(一)发展洁净煤业务(包括煤化工和煤制油)

在中国,煤炭仍是能源消费的第一位,因此在中国的洁净煤市场是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而在中国的洁净煤市场,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壳牌是目前签订技术转让协议最多的国际能源公司,同时也是洁净煤正在运行装置最多的公司。

壳牌在荷兰总部拥有优秀的研发团队,他们通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技术,利用在能源行业内积累的先进的经验使本公司的技术更加适合中国国情。

(二)减轻自身业务的环境影响

2013年,壳牌一如继往的努力减轻自身业务的环境影响,与业务所在社区的邻居密切合作,继续大力投资于可在未来几十年内提供能源的项目。

(三)拥有强有力的安全文化

2011年7月中旬,康菲公司在渤海上的蓬莱19-3油田发生大规模漏油事件,对中国渤海的海域造成严重污染。而对于壳牌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来说,避免重蹈覆辙至关重要。壳牌制定了非常详尽完善的漏油应急方案,不仅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而且在壳牌网站公开:将首先关闭生产设施,防止泄漏扩散;对于每一次泄露,监管机构、石油企业代表、地方官员等将联合进行事故调查;保证通往漏油事故区的安全通道以保证居民安全;壳牌漏油事故网站也会每周进展报告,调查报告和漏油事故现场照片。

三、环境规制背景下壳牌油业务SWOT分析

根据国际商务理论,企业战略的制定离不开对其内部优势和劣势与外部环境,即机遇和威胁4方面的分析,只有选择能够使其内部能力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战略才能取得经营的成功。下面,利用SWOT模型对于中国环境规制下的壳牌油有限公司在华子公司战略进行分析。

(一)优势

壳牌油公司技术研发能力强大,鼓励创新:技术中心分布于全球11个国家,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评论》和路透社最近都将壳牌评为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之一;有专业的高素质的员工:在全球拥有近45,000名技术和工程类员工,其中约10%的技术人员负责研发工作。公司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遍布全球的分销网络。就中国来说,目前约有700家壳牌品牌或合资品牌的加油站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燃油产品和服务。最后,壳牌是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的成员之一,并支持多个低碳经济研究项目提供支持;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根据为期两年的协议,正在为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开展联合研究。

(二)劣势

首先壳牌油公司各个分支运作相对独立,产品繁多难以形成合理组合,加上环境策略的需要,易导致运作成本过高。其次各国家的油部门独立运作,在中国的经验学习等集群效应被削弱。最后价格定位高,在中国众多的成本导向客户群影响力较弱。

(三)机会

壳牌油业务面临的机会主要有四点:一是油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亚太地区政府对行业的进入限制相对较宽松。二是全世界对环保的关心趋势上升,中国也不例外。壳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利用自身的强大的科技实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发展低碳的生物燃料等。三是经济一体化导致行业全球化消费趋势。四是电子化程度提高,使全球范围的沟通成本降低,有助于信息和经验的共享。

(四)威胁

篇9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 发展 现状 困难 建议

[中图分类号] U469.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180-4

1引言

全球能源紧缺、大气污染和二氧化碳过渡排放,这三大环境问题已日益引起世界各界的关注。自我国2013年开始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数值强制披露制度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PM2.5数值经常不达标,京津冀地区情况最为严重,2013上半年PM2.5的平均浓度是115,即区域内所有城市都没有达到PM2.5均值二级标准35,北京屡次能够出现严重污染天气,PM2.5数值一度超过700导致爆表,长三角地区也不容乐观,平均浓度是69,超标接近2倍,情况最好的珠三角地区浓度为44,比35还是高出11个点。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汽车工业,这个空气污染的重要罪魁祸首之一。为此,笔者选择研究新能源汽车行业,解铃还需系铃人,笔者希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能根治汽车行业的污染顽疾。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知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之一,创立于1995年,致力于打造绿色环保的梦想,与由其公司名称简写得到的BYD――Build Your Dream互相照应。比亚迪目前主要从事二次充电电池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以及包含传统燃油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汽车业务,同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拓展新能源产品领域的相关业务。世界著名投资家Buffett因看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于2010年巨资入股比亚迪。笔者于6月初专程赴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和现场参观。笔者参观了比亚迪产品展厅、汽车总装车间、试车场、电动汽车充电站、“未来村”、太阳能板发电储电区域,并与公司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座谈,对世界前沿的新能源技术有了更多的直观了解。

通过在在获得大量的生产企业的一手信息的基础上,笔者随后对新能源汽车经营者深圳市鹏程电动汽车出租有限公司和直接使用者电动出租车司机、消费者乘客专项调研和随机性市场调查,以及对该行业的主要政府主管部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进行了采访,试图全面了解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2新能源汽车主要产品及其发展现状

2.1新能源汽车产品及特点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即是指除完全由汽油、柴油驱动之外由其他能源驱动的汽车。根据使用能源及工作方式的不同,新能源汽车分为混合动力汽车(包括HEV、PHEV等)、纯电动汽车(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替代燃料(氢、燃气、生物乙醇、二甲醚)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汽车等各类产品。目前全球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为前二类。

混合动力汽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至少可以从两种或两种以上能量储存器、能量源或能量转换器中获得驱动能量的汽车。根据驱动的连结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和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纯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的汽车。由于其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由此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

从全球各大汽车大国的发展定位来看,目前以丰田、本田为代表的日本车企以混合动力为方向,日本已经在普及混合动力系统的低能耗、低排放和改进行使性能方面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自日本丰田汽车去年9月公开宣布叫停纯电动汽车后,业界普遍认同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一种过渡产品,短期内将是引领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军,但纯电动汽车将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比亚迪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种类有: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同时公司也生产普通原油燃料汽车。

2.2混合动力汽车

比亚迪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有F3DM车型。

F3DM是比亚迪生产的唯一一款双模汽车,它使用混合动力,既可以加油,又可以充电。F3DM使用比亚迪自主研制的磷酸铁锂电池,具有高安全性、超大容量、循环使用周期长、充电速度快、绿色环保等特点。此车型可将普通汽车制动时的热能损耗转化为电能,储存在电池中,汽车行驶时,油电互补。车辆同时拥有太阳能天窗,转化为电能储存到电池中。

2.3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拥有很多优点,最大的就是他们使用的电池,不再使用燃油,实现了零排放。在许多人印象中,电池制造也是一项高污染的行业,很容易导致大量重金属被排放后污染土壤。其实,只有铅锌电池制造行业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比亚迪自主生产的铁锂电池,在生产过程中就基本没有污染,只有一些粉尘,被收集处理后就又是一项零污染。

E6是比亚迪研制出的纯电动汽车,深圳的蓝色的士就是E6目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之一。E6是世界第一辆不依赖专业充电站进行充电的纯电动汽车,可连接家庭电路进行低压充电,最高车速可达140Km/h以上。每次充电6~8小时后,不开空调情况下,续驶里程最长可达300Km,百公里能耗只相当于燃油车的1/4。

K9为比亚迪研发制造的一款纯电动巴士,同时,车顶还安装有太阳能板,提供一小部分电量。在车辆制动时,会自动将动能再转化为电能,储存到电池中,实现再生制动,提高车辆的续驶里程,节约能源消耗。K9更是使用了比亚迪自主创新、全球领先的轮边驱动技术,减少运输、转换电能中的损耗,十分环保。

3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3.1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数据显示:全球40%的石油被汽车消耗,而在2050年现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将消耗殆尽,能源问题越来越迫在眉睫,因此全球各国都把它视为发展方向,尤其是世界的主要汽车生产大国:美国、日本、以德国为首的欧洲等。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制定了相关规划。

奥巴马2008年的825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其中34亿元投向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美国2012年启动电动汽车国家创新计划《EV Everywhere 》,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支持,实现5年收回车辆附加成本的目标;日本1970年的《日本汽车工业的产业规划》首次提到电动汽车的发展,此后政府也多次投入巨字本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日本2010年的《新一代汽车战略2010》计划,计划在2020年在日本销售的新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50%。欧洲尽管新能源汽车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积极,各国也相继制定了各项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德国对新能源车实施税收优惠。

从2008年新能源汽车热开始,经历了2010年和2011年缓慢增长,2012年在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的推动下,全球新能源汽车业务规模高速增长83%。仅美国2012年新能源汽车总销售量超过48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占新车总销量的3.3%。扣除早期的油电混合动力后,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也达到5.85万辆。

全球纯电动汽车总销量2011年达到3.5万台,2012年则增长到6.5万台。其中,2011年,美国电动汽车市场达到两万辆左右;德国纯电动车销量也只有2154辆,混合动力车12622辆,法国共有4313辆电动汽车登记上牌,。这些数据说明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汽车所占比例相对很低。

3.2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中国已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58%的石油依赖进口,因此,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比任何国家更加紧迫。与世界相比,我国整个新能源行业处于更加初步的阶段。但国家对此很重视,大力扶持。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本世纪初,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的十个五年计划中的“863”重大科技课题中。“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示范布局,于是,2008年成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

2009年国家四部委共同启动了十城千辆工程,全称为“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通过提供财政补贴,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涉及这些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领域,计划分三批,共有25个城市被列入该工程。该政策2012年结束,25个城市共示范了约2.7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4400辆,取得良好效果。

2010年6月起,国家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日前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认了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而在2010年7月6日,深圳市出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确定在国家政府补贴的基础上,对双模电动车追加3万元,对纯电动汽车追加6万元补贴。

2012年4月,中央政府讨论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其中提出了“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的目标,且希望“2020年超过500万辆”。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汽车整车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8368辆,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纯电动汽车5655辆、混合动力2713辆;销售新能源汽车8159辆,其中:纯电动汽车5579辆、混合动力2580辆。2012年新能源汽车实际销量为12552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12411辆。

从上表可看出,自2008年“元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销量一直在稳步上升,然而与国家在2012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其中提出的2015年50万辆、2020年500万辆的计划还相差甚远,需继续努力。

笔者几年前在美国看到朋友用的车便是混合动力车。在美国,混合动力车比纯电动汽车更加普及,在中国却恰好相反,因为中国的混合动力汽车只面对个人销售市场的,而纯电动汽车目前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面对公共交通市场的,若比较面向个人用户的销售量,纯电动汽车远小于双模汽车,但由于有了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补贴和在公共交通方面的推广,中国纯电动汽车的总体销量便大于混合动力车的销量。

从下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大于混合动力车。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国内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车的品牌构成和销量。

3.3BYD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比亚迪公司首款双模汽车于2008年年底正式上市,E6作为公司推出的首款纯电动汽车于2009年上市。

E6在深圳公共交通方面的应用始于2010年5月,第一批50台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在深圳投入运营,每天行驶里程为450-480公里。2011年8月,追加投放250台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300台车截至2012年9月总行驶里程约2600万公里,单车最高行驶里程24万公里。2012年底,深圳市再次追加投放500台e6纯电动出租车,市区内电动的士总数达到800台。

2011年1月,深圳政府试用了2辆K9公交巴士,到大运会时K9投运规模将扩大到200台。目前,这200辆巴士在市区内别受欢迎。

《华尔街日报》披露,比亚迪2012年电动车总销量大约为2,400辆,包括1,700辆电动轿车和700辆电动巴士。而2012年BYD所有车型的总销量为45.6万辆,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是微乎其微。因此目前比亚迪汽车产业的大部分利润还是来自普通汽车产业,纯电动汽车的使用也几乎全部用于公共交通方面,销售给个人的数量极少,其中双模汽车远大于电动汽车。

2013年,比亚迪销量目标为50万辆,与2012年销量45.6万辆相比增长约10%,其中,电动大巴2000台以上,E6电动车6000辆,重点倾向于出租和公共交通。访谈中,深圳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官员告诉笔者,深圳的空气污染中70%来自于汽车,而公共交通产生的污染就占了30%,因此优先解决公共交通的污染是最有效的改善深圳空气质量的选择。为此深圳市对于电动汽车的支持力度是最大的城市之一,至今深圳的电动汽车发展也是全国最领先的城市之一。

4困难和挑战

在笔者向新能源汽车行业各界访谈的过程中,大家一致都认同目前电动汽车行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集中于以下方面:

4.1政策因素

(1)一辆E6的市场价为30万,国家规定的补贴有6万,而深圳又加补6万,但即便如此一辆纯电动小轿车的价格还是高达18万人民币,更何况大多数地区政府并不给予如此多的补贴。目前价格各个地方政府补贴的数额不同,这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做全国性推广时的障碍之一。

(2)目前政府对民众购买力的预期太高了。若以2012年的实际销量数据为基数,即使以今后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的销量也不过是10万辆左右,与国家规划相差40万辆左右,与各个地方规划之和的差距就更大了。

4.2技术因素

(1)行业发展:目前,因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未成熟,没有产生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所以现在从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企业,必须自己从原材料购买一直做到销售。BYD公司采用垂直整合的生产方式,整合了上游生产商家,集合生产、销售于一体。当新能源汽车真正普及之后,BYD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可以致力于拥有领先优势的技术上,而将上游生产交给别的专门做生产行业的公司。

(2)电池:电动汽车目前还未全面市场化,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价格和里程上限。这两个因素其实都和一个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相关――电池。BYD的员工告诉我们,一辆混合动力汽车仅因电池一项就比普通汽车重200~300kg,而一辆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就有700kg,这就像一辆空载的混合动力车实际装载前已经承受了5个人的重量,而一些搭乘电动大巴的乘客也抱怨大巴的电池所占据空间太大,导致车内座位减少;电池太大太重,必然会使整车的重量突增,而同时由于车重而被更快地消耗掉电池储存的电。然而目前的情况是电池体积、重量越大储电量越大,因此电动汽车生产商需要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它既不太重,又能保证他能够储存足够的电量,在这点上BYD公司还在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正在研制更小巧而储电量更大的电池。此外,电池价格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一辆纯电动汽车中,电池占成本的一半;而在双模汽车中,电池也占到了成本的1/3。BYD自主研制的磷酸铁锂电池,虽然拥有很好的活性,能长时间重复使用,但每5~10年还是需要更换修复的。目前的电池尚不能实现大规模的生产,也就意味着单个电池的成本很高,从而导致电动汽车市场价的高昂,更何况每十年还要换一个。而若没有足够的消费者去购买这样的电动汽车,反过来又会导致技术无法大规模生产,成本不能被降低,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3)节能功效待提高:混合动力车,与普通车相比只能节能15%,而一些车款拥有的太阳能也并不能很好地起到作用,再加上混合动力车既重又贵,给使用者带来许多不便。与国外的技术相比,我国的技术还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

(4)里程上限:关于里程数,每次充电6~8个小时,里程数上限为300多公里,也意味着它无法行驶长途。因此,目前的纯电动汽车只在市区内应用,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既能保证它及时充电,有绿色环保,无尾气排放。

(5)充电不便:有人会提出,可以每天跑300千米,然后晚上充电。然而,目前有充电站或充电桩的城市少之又少,你总不能将电缆从酒店房间里来到地下停车库去吧?

(6)安全性能:BYD去年的电动的士起火案给刚对电动汽车有点信心的人们带来了诸多犹豫、担心,而最近发生的试车员的重大事故更是雪上加霜,这两起事件让一些人们开始怀疑电池的安全性。然而,专家指出,即使车速到达180码,巨大的冲击力还是不足以引起电池着火的。本事件中是因为车撞到树上,电炉被破坏形成了电弧,而车中座椅、地毯结束可燃物而造成的。在展厅,我们更是看到了解剖车型中的防护冲击的部分,全车上下,十分完善,而且每一辆车都必须经过冲击测试才能进入市场。也许这些结论需要时间来让大家信服。

5建议

通过地比亚迪公司的现场调研,以及对政府官员、电动汽车消费者、电动汽车出租车经营公司及出租司机的广泛调查,以及对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研究,笔者对于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新能源配套政策:

政府将多数公共交通工具改造为新能源产品,这不仅能增加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更将是环境保护上走出的一大步。另外,目前的补贴政策是有限期的,所以我们希望政府能继续检讨完善过往补贴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给予奖励和补贴。比如“十城千辆”2012年到期后,至今尚未出台新的类似可操作性强的后续政策,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出台,已保证政策具有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国家应该尽快明确适用的电费收取标准,

(2)建造和合理布局充电设施:

若是想让电动汽车能普遍化,还有一项工作时不得不做的:建造充电站和充电桩。即使这些车是可以低压充电的,按照目前我市高楼居多的状态,和停车场不固定车位的状态,电动汽车的使用者在充电方面还是会很不方便。因此我们希望政府去鼓励企业先建造一系列充电设施,保证电动汽车使用者不再需要为这方面的事情发愁,那么一定能更有效地促进电动汽车的购买力。

(3)加大研发力度:

更多政策实施的同时,企业也应当加大研发力度,不仅要在电池的安全性能和重量、储电量上做出提升,也要加大产业化的程度及企业间合作,降低成本,吸引购买力。

6总结

通过这次在对电动汽车现状与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笔者亲身体验了新能源产品,见识了它们的生产过程,也对它们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我们认识到:新能源汽车既有优点又有不足,然而对于现在已近枯竭的不可再生能源,再加上日益飞涨的油价,这便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将会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此后,人类将不会再依赖于原油类的不可再生能源,而会转向新型环保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理想的状态下,从生产到使用的过程中,都能实现零污染,是人类在环保的历程中又进一步。在各种――无论技术还是国家政策、舆论的支持下,我们能看到绿色的未来已近在咫尺。

参考文献

[1]《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招股意向书》,作者:比亚迪公司,2011.6.7.

[2]《2011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2012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作者:赛迪顾问公司.

[3]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4]比亚迪汽车官网.

[5]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网.

[6]《瓶颈逐渐解决,XEV时代将来临》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2013、06.

[7]《新能源汽车研究报告》第一创业证券.

[8]《Global EV Outlet》 Cleaning Energy Ministerial 2013、04 .

篇10

一、金融危机对风险投资的影响机制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风险投资业赖以生存的金融环境受到破坏,其运作基础和产业链条发生断裂,整个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受到直接冲击。

我们知道,风险投资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专门的投资机构在金融市场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资本,然后将资金投向具有高风险、高回报、高成长特点的高科技企业或项目中。同时,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辅导和咨询,从而加速企业的发展以回避风险。最终通过一定的退出渠道撤出资金,获得远高于其他行业的高额回报的投资模式。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风险资本的筹集阶段、风险资本的投资阶段、风险资本的退出阶段。这些阶段大部分都是在金融市场上进行的,也就是说,风险投资机制运作的基础是完善的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正常的金融秩序受到严重破坏,风险投资主要环节和整体上受到直接影响。具体的影响途径表现在:

(一)金融危机影响风险资本的筹集

风险投资的前半段即风险资本的筹建是在资本市场完成的,没有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就是无源之水。金融危机后全球股市重挫,资本市场信用链条断裂,正常的筹资活动无法进行,风险投资的源头受到阻滞。

(二)金融危机影响投资标的――风险企业的经营

金融危机引起实体经济下滑,风险投资的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受到冲击,风险加大,经营困难,预期收益难以实现,原有投资的收回被迫推迟。

(三)金融危机影响新的风险资本的进入

金融危机引起投资者心理恐慌,投资不确定性陡增,观望气氛浓厚,投资意愿降低,投资信心减弱,新的风险投资增量减少,整个风险投资产业规模萎缩。

(四)金融危机影响风险资本的退出

风险投资的后半段即风险资本的退出也是在资本市场,一般是利用创业板市场上市卖出套现来实现。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股市大幅下挫,上市风险企业股票价跌量缩,出售困难,风险投资退出阻滞,而退出的阻滞又反过来影响了风险资本的循环投资。

因此,理论上看,金融危机从多个环节影响了风险投资的运转,对风险投资业的影响是必然的,影响程度要视危机的深浅来确定。

二、金融危机对风险投资的实际影响及最新趋向

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经济大环境不景气,金融秩序恶化,风险投资受到了直接影响,同时金融危机也给风险投资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使风险投资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风险投资总体规模下降

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fion)和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oers)的最新《货币树报告》(Money Tree Report)显示,风险投资公司在2008年第四季度缩小了投资规模,全球风险投资总额仅为54亿美元,同比下滑了33%。比第三季度减少26%。2008年全年风险投资总额为283亿美元,较2007年减少了8%。

自2008年10月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也逐渐步入一个低潮期,投资规模以及案例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中国风险投资金额为339.54亿元人民币,全年共投资了506个项目,投资金额和数量与2007年相比均有所下降,如图2所示。

2009年以来,中国风险投资市场投资案例数量继续下降,整体投资步伐亦明显放缓。如图3所示。例如,1月份共披露投资案例数量8起,投资金额为6626万美元,投资案例数量环比下降61.9%,同比下降68.0%;投资金额环比下降47.0%。同比下降71.8%。其中,外资机构投资规模明显下降,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环比下降幅度分别为66.7%和55.3%。平均单笔投资金额方面,本月为828万美元,环比增长39.2%,但同比下降11.7%。

由于金融危机在2008年下半年集中爆发,虽然风险投资全年新募集资本总量显著高于2007年,但各季度差异较大。2008年上半年新募集的资金总额达760.07亿元,占全年新募集资本的76.24%,而下半年仅为236.88亿元,占全年新募集资本的23.76%,尤其是第四季度,仅占了11.04%,如图4所示。

(二)资本市场低迷,股权转让成风险资本退出的主渠道

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

中国证券市场进入2008年以来,证券指数一直呈现不断下挫的趋势,不确定的宏观经济以及金融危机等负面因素影响,使得原本计划上市的企业无法进行或将融资计划延期。2008年全年有40家风险投资背景企业实现首次公开发行(IPO),且集中在危机爆发前的上半年。据统计,融资额为207.71亿元,平均融资额为5.19亿元,平均融资额与2007年相比大幅度降低。

受资本市场低迷的影响,风险资本的正常退出受到阻滞。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统计,2008年我国共有146个风险投资项目实现退出,其中39个项目的退出金额为11.87亿元,平均单个项目的退出金额为3044万元,与2007年的6753万元相比下降近55个百分点。在调查中列明退出方式的退出项目中,上市的有18个,占项目数量的23,28%:股权转让的有58个。占75.32%;清算的仅有1个,占1.30%。上市交易的项目数比例与2007年相比大幅降低,而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项目数比例与2007年的53.85%相比增长近22个百分点,股权转让反而变成退出的主渠道。

(三)创业板市场十年磨一剑,终将峰回路转

我国有关创业板市场的设立最早是在1998年12月提出,当时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尽早研究设立创业板块股票市场问题”。到2001年11月,证券监管层认为中国股市尚未成熟,需先整顿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计划由此搁置起来。

2008年3月2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创业板规则征求意见稿》和《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创业板在经历10年曲折之后终于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尽管管理层起初预计创业板在上半年可推出,市场各方对创业板的推出也寄予无限希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加上金融危机的爆

发以及影响的不断加深,直到2008年12月底,创业板规则的正式版仍未出台,创业板何时推出的悬念又一次带入2009年。

在2009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中国证监会再次提出,将创业板的推出作为2009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证监会于2009年7月1日正式了《创业板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暂行规定》,并于7月15日起实施。

创业板市场是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渠道,它的推出尤其为以高新技术为投资对象的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创业板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创业板市场推出在即,它为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扩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融资空间,是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为风险企业成功上市提供了场所。同时,应对创业板市场的推出,作为风险企业也面临更严格的挑战,风险企业要依照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条件不断改进,符合上市发行要求,真正发挥创业板市场的作用。

(四)人民币基金崛起,外资机构纷纷设立人民币风险基金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更加依赖于中国广阔的市场。在这次危机中,中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展现的实力也得到各国的认可,由此人民币的地位也随之上升,2008年人民币募资和投资都增长迅速。据统计,在风险投资方面,2008年新成立88只人民币基金,共募集23.4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59只基金和12.49亿美元,且均有超过一倍的增长:2008年度共发生269笔人民币风险投资案例,披露的投资金额达13.9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86%和247%。可见,人民币基金在数量上已经开始占绝对优势,虽然金额方面仍然以外资为主,但是随着国内风险投资市场的逐渐成熟,外资机构开始设立人民币基金已成气候。

2008年1月,IDGVC人民币创投基金获得商务部批准,这只规模为5亿元的基金成为首个完全外资的人民币基金。继IDGVC之后,德国资本也获得成立人民币基金的通行证。智基创投、软银赛富分别于2008年2月和3月与国内的有限合伙人成立合资基金:红杉中国、鼎晖、弘毅及新天域资本等,也在2008年6月先后开始募集彻底的本土化的人民币基金。

(五)风险投资方向发生转变,传统行业备受青睐,能源环保行业受宠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国家应对危机采取的扩大内需的政策引导,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突破以往的投资理念,不再全方位关注高科技产业,而将目光逐步转移到具有“反周期”性的传统的关系民生的行业上来。据统计,2008年发生的投资案例数共501项,总投资金额为337.90亿元。其中,传统行业发生的投资项目数为119起,投资金额为99.38亿元,项目数量和金额所占的比例均最高,分别是23.75%和29.4%。这在风险投资业的历史上比较少见,应该说是金融危机特殊时期的反危机之举。

值得注意的是,虽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但中国清洁技术市场仍保持逆势增长的态势,表现抢眼。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最新的《2008年中国清洁技术行业投资研究报告》,2006至2008年,中国的清洁技术市场投资年均增长率为67%。政府在政策上的推动也刺激了中国清洁技术行业发展的速度,新能源的投资成了风险投资关注的热点。从投资案例数来看,2007年风险投资投资中国大陆清洁技术市场的案例为20笔,到2008年投资案例激增到55笔,比2007年增长了175%:从投资金额来看,自2006年以来,风险投资对中国大陆清洁技术市场的投资处于不断上升状态,2007年的投资额为5,9亿美元,2008年的投资额为13亿美元,同比增长120.3%,电是2006年投资额的178.7%,如图5所示。其中,上海永宣创投、青云创投等5家机构对中盛光电集团有限公司的投资额达5000万美元,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研发;由艾威资本、捷鸿资本、智基创投、青云创投联合投资的无锡桥联风电科技有限公司,涉资金额达7000万美元,主要用于风电技术的研发和设计等。

2009年1月披露的风险投资8起投资案例中,能源行业投资案例3起,投资金额为3370万美元(见表1)。其中,新兴能源行业本月受到投资机构关注,共发生投资案例2起,投资金额2370万美元(见表2)。江苏高投、名力等机构均参与对该行业的投资。

其中,江苏高投等投资的爱康太阳能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电池配件的企业。在新兴能源中,太阳能电池行业一直是投资热点,但是受到太阳能电池产能过剩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太阳能电池行业遭到一定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太阳能电池配件企业获得投资,原因是这类企业通常在太阳能电池细分领域中有领先优势。因此,虽然整个行业的投资风险较大,但预期太阳能电池配件生产企业的成长性依然较好。

(六)中国成为全球风险投资的风水宝地,但具体投资行为会更加谨慎

面对金融危机给高科技风险投资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一些新的变化。中国成为全球风险投资的避风港。据一项调查,全球有超过50%的风险投资机构看好中国的投资前景,认为中国投资的前景是“危”中有“机”,只有1.64%的机构持悲观态度。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状况,风险投资机构大都会比以往更谨慎,筛选项目时,会更加重视对行业的选择,会更加重视为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等,以此尽可能降低危机对高科技风险投资造成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