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医学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准医学现状

篇1

关键词:电厂 在线化学仪表 测量 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154-02

电厂的在线化学仪表主要是为了检测水汽品质是否合格的设备,其水汽品质的好坏会直接的影响到电厂热力设备的腐蚀情况、积盐情况和结垢情况等。如果电厂的在线化学仪表测量的不够准确,不能够及时的发现水汽品质的变化,就会使电厂的热力设备发生以上所说的情况,最终影响到电厂锅炉的省煤气管、过热器管、水冷壁管以及再热器管等出现爆裂等情况,影响电厂热力设备的运行效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此,提高电厂的在线化学仪表的准确性,对电厂的水汽品质进行有效的控制,则对于电厂热力设备的安全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在线化学仪表测量准确性的现状

在电厂中,用于对水汽品质检测的在线化学仪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pH表、导电率表、钠表和溶解氧表。本文对于这几种在线化学仪表分别进行了检测和试验。

1.1 在线pH表测量准确性现状的检测结果

本次检验中对30家电厂的198台在线pH表的测量准确性情况进行检测,在198台在线pH表中,测量误差严重超标的有150台,其超标率为75.7%其中主要误差类型包括,温度补偿的附加误差(整机)误差仪表数量5台(3.3%),二次仪表的表示值误差数量为1台(0.67%),静电荷和液接电位的误差仪表数量为121台(80.7%),管道泄漏误差仪表数量为1台(0.67%),电极老化和损坏的误差仪表数量为(8.0%)。

从检验的结果中可以看出,造成在线pH表测量不准确的常见原因是静电荷和液接电位等测量误差,此外,温度补偿的附加误差(整机)对于在线pH表的测量准确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1.2 在线导电率表测量准确性现状的检测结果

本次检验中对30家电厂的476台在线导电率表的测量准确性情况进行检测,在476台在线导电率表中,有直接导电率表共221台,有氢导电率表225台。其中,直接导电率表的检测中,测量误差严重超标的有90台,其超标率为40.7%;氢导电率表的检测中,测量误差严重超标的有160台,其超标率为62.7%。

从检验的结果中可以看出,造成导电率表测量不准确的常见原因在于氢交换柱的附加误差,而像温度补偿的附加误差、电极常数的误差以及二次仪表引用的误差则是导致导电率表测量不准确的三大主要原因。

1.3 在线钠表测量准确性现状的检测结果

本次检验中对30家电厂的75台在线钠表的测量准确性情况进行检测,在75台在线钠表中,测量误差严重超标的有57台,其超标率为76%,其中包括静电荷和液接电位的误差、标定误差仪表数量为50台(87.7%),电极损坏、碱化不足、仪表故障误差仪表数量为4台(7.01%),电极老化数量为3台(5.29%)。

从检验的结果中可以看出,造成在线钠表测量不准确的常见原因在于静电荷和液接电位的误差、标定误差。而像电极的老化损坏、碱化不足以及仪表故障等问题,也影响着在线钠表测量的准确性。

1.4 在线溶解氧表准确性现状的检测结果

本次检验中对30家电厂的115台在线溶解氧表的测量准确性情况进行检测,在115台在线溶解氧表中,测量误差严重超标的有62台,其超标率为53.9%。

从检验的结果中可以看出,造成在线钠表测量不准确的常见原因在于标定误差。此外,传感器异常误差问题也影响着在线溶解氧表的测量准确性。

2 提高电厂在线化学仪表测量准确性的途径

2.1 使用正确的检验方法进行检测

根据目前所使用的DL/T677-2009的《发电厂在线化学仪表检验规程》中对在线化学仪表的正确检验方法的确定,明确了对在线pH表、在线导电率表、在线溶解氧表以及在线钠表等在线化学仪表的在线检验标准。如果根据该规程进行在线化学仪表的检测,则能够将之前不能够检验出来的干扰因素、二次仪表误差因素以及纯水干扰因素等检验出来,并能够真实可靠的反映出水汽品质的情况,从而保证了电厂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2 为在线化学仪表装备在线检验装置

对电厂的在线化学仪表添加在线检验装备,可以有效的对在线化学仪表进行检测,是提高电厂在线化学仪表测量准确性的有效途径。对此,本文推荐由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YHJ-V型移动式的在线化学仪表检验装置。这个装置可以对上述的四种在线化学仪表进行准确的检验。其次,该装置使用方便,携带轻便,能够减轻检验的工作量,提高检验的效率。此外,该装置是我国国内唯一一个能够根据检验规程进行在线检验的装置。

2.3 强化对在线化学仪表的管理

给电厂的在线化学仪表安装完检验装置后,还需要根据检验标准等对在线化学仪表进行定期和定项的检验,这才能够保证在线化学仪表测量的准确性。其检验的周期和检验的项目如表1所示。

除按表1进行定期和定项的检验外,还需要对在线化学仪表维护的人员进行定期的维护培训,并在获得检验员资格后,持证上岗。只有对在线化学仪表检验按照正确的标准,由专业的检验人员根据准确性高的检验装置,对在线化学仪表进行定期定项的检验,才能够切实的保证和提高在线化学仪表测量的准确性。

3 总结

在对电厂在线化学仪表测量准确性的检验中可以知道,30家电厂的864台在线化学仪表中,有518台在线化学仪表存在着严重测量误差的问题,其超标率为60%。其中,参与在线pH表测量准确性检测的有198台,存在严重测量误差的有150台,超标率为75.7%;参与在线导电率表测量准确性检测的有476台,存在严重测量误差的有250台,超标率为52.5%;参与在线钠表测量准确性检测的有75台,存在严重测量误差的有57台,超标率为76.9%;参与在线溶解氧表测量准确性检测的有115台,存在严重的测量误差的有62台,超标率为53.9%。这些数据已经表明,目前电厂在线化学仪表测量误差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电厂水汽品质化学监督和控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了。电厂在线化学仪表测量误差问题,最终可能导致锅炉结垢、积盐,影响和降低电厂的运行效率,更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电厂热力设备受到腐蚀,影响电厂运行的安全性,造成经济损失。对此,电厂应该装备在线化学仪表的检验装置,并对在线化学仪表进行定期的检验,以保证在线化学仪表的测量准确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篇2

在21世纪,新一代生物分析平台不仅具有单细胞检测功能,还有实时动态图像系统,能够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在对海量数据中的深刻规律进行研究时,必须保证大数据的3特征,即数据量大,处理数据效率高、速度快,数据源要有多变性。通过借助大数据的这些特点,可以实现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

与其他科学大数据一样,生物医学大数据也呈现出典型的“3H”特点,那就是高维性、高度计算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高维性指的是生物医学大数据不仅能够对样本进行多重分析,还能够使用多组数据,样本量较多,这些特点使多维数据的索引成为了可能。例如,近年来一时兴起的“智慧医疗”的概念,是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区域的医疗信息平台,使用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患者和医疗服务商、保险公司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医疗方案。通过高维数据的分析,实现对数据规律的剖析,但数据整合与分析的难度是较大的。高度计算复杂性指的是由于生物医学中存在不同的数据,对系统性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样本的对比需求也是必备的。生物医学研究的样本来源不一样,这就使研究对象难以确定。大数据的研究与以往的逻辑推理研究有着本质的差异,因为大数据研究需要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多项分析归纳和相关性分析。

二、大数据思维变革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生物医学领域大数据

正确认识大数据,我们需要从数据来源、类型和量化等方面入手。之前美国科学家Weston和Hood(2004)首次提出“4P医疗”观点,提倡进行个体化预测、预防和医疗,个体化医疗需要将每位患者的各种信息综合分析,针对个体患者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信息数据庞大。同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促进了对人类基因的研究,在基因组数据库中分析基因表达、基因变异与疾病的相关性对临床治疗有很大的意义,收集到的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脂类组学、糖组学等数据非常庞大,还有人类对古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刘瑞涛等,2015)。

(二)生物医学大数据的挖掘

生物医学大数据不仅可以应用于组学研究及不同组学间的关联研究、识别生物标志物和研发药物、实施健康管理等,而且还能实施更强大的数据挖掘,例如对数据挖掘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和异常分析等,对生物医学大数据挖掘能够增加把握度并且有发现弱关联的能力,例如对TCGA数据库信息的挖掘,对现有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大数据思维挖掘TCGA数据库中有用的信息在临床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TCGA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扫描全基因组范围内与肺腺癌预后相关的甲基化位点,可以发现对肺腺癌预后相关的基因,就能作为预后研究的生物标志物(王可等,2016)。或者可以直接研究目的基因与癌症的相关性,从TC-GA数据库中收集癌症数据集,下载基因表达谱资料与临床信息资料,就可以分析目的基因与癌症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和对癌症预后的影响(王硕等,2016),也可以对癌症相关的miRNA和mRNA进行联合分析、构建共表达网络图进行联合分析,找出与临床相关的基因或miRNA做进一步研究。

(三)大?稻菔贝?的疾病风险评估与健康指导

提升大数据分析与共享的实用性,首先要建立起适合风险评估计划进行的现场环境,观察各个控制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方案中需要继续深入完善的内容,通过建立起综合控制环境,并观察在控制方案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可以实现疾病评估目标。达到预期的风险控制效果。精准医学大数据系统为健康指导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参照,通过数据分析也能够了解到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能够根据个体不同时期的变化来加强分析,更能将不同个体的信息进行参照整合,从而综合评比健康指数,以及需要注意的相关健康问题。将各个时期的体检结果输入到大数据分析系统中,形成一个健康指导数据库,当不同时期数据库中的信息超出了安全范围,在系统中会自动作出提醒,将风险评估结果整理显示出来,有关于大数据时代下的疾病风险评估,更应该充分结合健康指导来进行,观察数据系统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并通过综合控制方案来提升最终的风险预防效果。

(四)精准医学药物研发及用药指导

数据库系统开发完成后,所进行的各项药品研发以及疾病治疗用药都能够在此指导下进行,将医学方面的安全控制体现在数据库方面,实现用药指导更为精准的开展。精准医学大数据共享系统中的信息,具有极强的用药指导价值,构建出适合现场工作内容开展的体系后,临床用药也可以参照共享系统中所记录的内容来进行,避免产生用药安全隐患,对临床医学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医药研发中需要大量的临床精准数据作为支持,通过对精准医学大数据展开分析与共享,可帮助医学人员在短时间内搜集到更多的信息资料,包括不同医学领域的内容。在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持下,提升了数据环境的使用开发效果,为医药研发以及药品应用建立更适合的现场环境。在用药指导中也可以参照精准医学方面的大数据来进行,提升用药安全性。如果能坚持推广精准用药的临床医学指导,可望能有效避免卡马西平、氯吡格雷、别嘌醇、甲氨蝶呤、巯嘌呤等药物的严重不良事件,减少药品的无效使用和医保的不必要支出。

篇3

[关键词]教育,医学,研究生;基于问题的学习;急诊医学

2015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学迅速成为全球医学界热议和关注的焦点[1]。急诊医学是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诊治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多界面的临床医学专业二级学科,也必然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2]。精准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急诊医学研究生作为未来急诊医学的中坚力量,不仅要有扎实的急诊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同时也要具备缜密的急诊临床思维及科研创新能力,更需具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在精准医学时代提高急诊医学研究生教学水平,成为了急诊医学专业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源于建构主义理论、整合专业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的有效学习机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模式;与“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建构知识、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等能力,非常适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3-4]。因此,为培养创新研究型和临床应用型高素质急诊医学人才,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将PBL教学模式引入急诊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势在必行。自2015年,我们尝试应用将PBL教学模式引入急诊医学研究生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作报道。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蚌埠医学院急诊医学专业2014级与2015级研究生23名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对照组(2014级10名)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观察组(2015级13名)采用PBL教学模式授课。男13名,女10名,年龄22~26岁。2组学生性别比、年龄、学习基础等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LBL传统培养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以主题为导向”。观察组采用PBL教学培养模式。以4~5名研究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民主推选1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记录。在导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真实病例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提出问题,围绕问题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一个病例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临床治疗、相关基础知识、临床研究进展做系统梳理并整理汇报。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设计问题。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精心准备典型的临床真实病例,问题设置包括临床表现、临床检查、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发病机制等内容,汇集成书面形式,课前1周纸质版提供给学生。(2)自主学习。每组围绕教师提供的病例及相关问题开展自学,通过教材、参考书、网络数据库等手段查阅资料,获取疾病的相关知识,分析、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再进行归纳总结,以讲稿和PPT形式在课堂上展示。(3)集中讨论。先由教师利用较短时间概述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基本概念、最新研究进展、急救基本原则等内容,然后进行集中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学生推选1名代表,以PPT的形式阐述该组对所提问题的看法和提出一些急救方案,其他小组同学对该小组的发言内容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通过辩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若出现争议较大的问题,可由教师引导分析并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控制讨论的范围及时间,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4)归纳总结。学生讨论完毕后,由对各组提出的问题及讨论意见进行归纳总结,阐明思路,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并对各组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

1.3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综合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估PBL教学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1)综合考核。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3项考核指标(分值分别为30分、30分、40分,总分为100分),统计分析2组学生的成绩,评价2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2)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分别对2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便进一步优化与改进PBL教学方法。内容主要包括:激发学习兴趣与自主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问卷集中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23份,收回有效问卷2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t(或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2组学生综合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成绩、临床技能能力考核成绩、解决问题能力考核成绩及总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22组学生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学生在激发学习兴趣与自主性、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3讨论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核心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目标是培养临床应用型医学人才。医学人才的培养已经从“批量生产”进入了“个性化精英培养”时代。卓越急诊医学研究生应当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储备、独到的科学思维方法与创新能力、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与临床实践技能、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科学的信息管理能力,是能够适应未来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专门人才[6-7]。LBL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过度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医学研究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厚,自主性探索学习的能力不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科研创新能力较低、临床思维能力薄弱等现象。因此,随着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遵循医学教育规律,转变教育理念,革新医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PBL教学法,是基于实际情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8-9]。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先把PBL引入了医学教育领域[10]。1983年Schmidt教授详细论证了PBL教学方法的优点,倡议在医学教育中使用PBL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据WHO报告,全球目前有1700余所医学院采用PBL模式,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11]。PBL教学模式通过真实情境中临床病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手段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科学知识,梳理分析,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缜密的临床思维方式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终身性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成长为优秀的临床医生而奠定基础。PBL教学模式的关键要素包括:作为导向的临床实际问题、教师引导、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知识总结梳理;PBL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发挥临床实际问题对学习过程的导向作用,高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8-9,12]。本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成绩、临床技能能力考核成绩、解决问题能力考核成绩及总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引入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急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思维,拓宽科研思路,激发科研创新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使多学科知识交叉与融合,以适应和促进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另外,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在激发学习兴趣与自主性、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医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许多边缘学科相结合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在急诊医学研究生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储备的医学知识,在特定的医疗场景中,通过实际临床问题开展讨论,重新构建急诊医学相关知识体系与临床技能,符合多专业交叉综合的学科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是促进学生思考与学习,培养高素质卓越急诊医学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13-14]。综上,在急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可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研究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在培养精准医学时代高素质卓越急诊医学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REARDONS.Precision-medicineplanraiseshopes[J].Nature,2015,517(7536):540.

[2]谭光林,李东.开启急诊医学精准治疗新时代[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6):743.

[3]杨春梅.PBL: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整合的有效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7):28.

[4]GALVAOTF,SILVAMT,NEIVACS,etal.Problem-basedlearninginpharmaceuticaleducation: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ScientificWorldJournal,2014,2014:578382.

[5]李杰,肖子曾,卢芳国,等.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1):117.

[6]黄坚,熊凤珍.医学研究生教育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0):91.

[7]包孟,付玉荣,伊正君.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3):109.

篇4

现状:探索中前行

近年来,一种通过分析DNA来预测人们罹患癌症等多种疾病风险的新技术悄然兴起。相比传统诊疗手段,这种手段具有精准性和便捷性。一方面通过基因测序可以找出癌症的突变基因从而迅速确定对症药物,省去患者尝试各种治疗方法的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基因测序只需要患者的血液甚至唾液,无需传统的病理切片,可以减少诊断过程对患者身体的损伤。

各国政府纷纷力挺这一技术的发展与落地。2012年,英国政府就已经发起了“10万基因组计划”;2015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出了“精准医学”计划,呼吁美国增加医学研究经费,推动个体化基因组学研究,依据个人基因信息为癌症及其他疾病患者制订个体医疗方案。

在我国,相关主管部门对利用新技术进行癌症早期筛查也表现出了积极态度。今年4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于竞进在例行新闻会上透露,目前国家正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2016-2025年癌症防治中长期规划,对于那些符合成本效益的早期癌症筛查、干预和适宜技术,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力度。

“癌症基因检测”正逐渐成为我国医学诊断与高端体检领域的热点。据了解,早在2012年深圳市人民医院就曾建立“深圳高发恶性肿瘤易感基因早期筛查平台”,旨在评估受检者患肿瘤的风险大小,对恶性肿瘤进行早期预警。

据深圳华大基因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癌症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帮助高危人群了解自身基因缺陷,预测肿瘤发生风险。以此结果为依据,由专业的遗传咨询师给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也可以做到癌症未病先防。”

未来:任重而道远

目前,基因检测并未纳入国家医保,而基因检测收费都是各检测机构自己定价。据了解,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一次乳腺癌易感基因BRAC的基因检测,费用在4000~5000元。“做一次基因检测的费用不低,没有医保报销,很多人不愿意自己花钱来做检测。”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价格壁垒并非不可攻破。”

限制基因检测发展的壁垒除了价格较高之外,就是对其准确率的争议。对于基因检测技术的准确性争论,正反两方都据理力争。

篇5

精准医疗和基因测序正在全面爆发

未来五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的规模将快速增长,据西南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2015-2020年期间增速可达15%,是医药行业增速的3-4倍;2013年基因测序市场规模约45亿美元,2013-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21.2%,而中国和印度2012-2017年复合增长率为20-25%。从医疗技术的角度来说,精准医疗离不开基因测序,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至于精准医疗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三大因素。

1、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中宣布:将重点支持精准医疗发展,投资2.15亿美元建立数据库及基因筛查等。而在中国,针对于精准医疗的利好政策也频频出现,科技部甚至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计划在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政策上的利好消息,极大地刺激了相关企业和医疗机构投入人力、财力来研发精准医疗。

2、基因检测技术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相比传统的医疗技术而言,精准医疗不单纯只是局限于对于疾病的治疗方面,它在降低疾病的发病率,有效预防并治疗病人病情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和效率。

3、随着生活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老百姓们对于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来说,医疗问题正在成为全社会日益重视的问题,老百姓对于精准医疗的需求也在日益攀升。

精准医疗还需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然而在整个国内,目前精准医疗的普及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实际上整个行业还是存在诸多痛点。

精准医疗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数据收集的问题,对于很多用户来说,他们个人健康信息的数据是一项保密的内容,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健康数据透露给他人。这就给精准医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精准医疗需要基于大量数据基础之上,没有这些数据基础,精准医疗也就难以做到精准。

第二个难题是成本上的难题。类似基因测序这种技术,它的成本虽较之前已经大幅降低,但就现阶段而言,仍旧没有达到普及的水平,绝大多数的精准医疗项目都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这对于一些较小的医疗机构来说,是难以承担的。此外,基因检测与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价格也不菲。

第三个难题是对于医生以及很多中小医疗机构来说,如果精准医疗成为了日常健康医疗的一部分,这些医生就需要具备深厚的分子遗传学和生物化学功底,他们不仅需要解释遗传测试结果,还需要了解这些信息如何对应到后期的治疗或前期预防当中,并向病人准确地传达这些信息。去年针对北京协和医院医生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医生对遗传学知识的个人评分平均只有2.1分(4分为满分)。

第四个难题是精准医疗的支付问题。精准医疗的价格能否被普通的老百姓们所接受,这个也是需要考虑的。如果大多数的老百姓买不起精准医疗药物,那么精准医疗最终就难以走向大众市场。此外,医疗保险能否覆盖精准医疗也是很关键的一步。

第五个难题则是精准医疗如何区分病人群体的异质性。即便区分开了,还需要涉及到制药业的切入,如何才能够开发出针对特异群体的靶向乃至基因药物,这并非那么轻松,且药物从临床到应用的诸多环节也需要考虑。

而精准医疗所面临的一个最核心最根本的难题实际上还是源于技术本身,如何对大数据进行更准确的分析,还需要更高的效率来实现。比如在基因检测运用最为成熟的NIPT领域,就面临着精准度、检测周期、假阴、假阳现象等诸多难题,这也是目前全球各国精准医疗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

行业急需不断创新变革,精准医疗才有希望

要想推动精准医疗逐渐走向普及,就必须推动精准医疗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如此一来才能解决精准医疗的基因测序、数据分析、区分病人群体的异质性问题等,而精准医疗的治疗费用也就可以逐渐下降。

2000年,人类第一个基因组开始,基因检测以摩尔定律的方式进行快速革新,这加快了基因检测的个体化精准医疗运用进程。

2015年,为了能够满足复杂的基因测序数据处理和高性能计算能力需求,英特尔推出了至强融核协处理器(Xeon Phi),它能够提供多达61个内核、244个线程、1.2万亿次浮点运算性能。但基因序列分析具有高IO密集和高计算密集的特点,还需要常规加速方法以外的特殊手段。

2016年,精准医疗进入到了算法阶段,高效的数据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也是精准医疗所面临的一个最核心最根本的难题。人和未来生物科技公司推出的基于FPGA的GTX One生物计算加速平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通过高能算法极大的提高了基因检测样本的比对和分析效率。

从速度上来说,GTX One加速产品能够让无创产前DNA检测(NIPT)的数据比对分析效率提升100倍。比如,GTX One处理器(FPGA芯片)能在一个超过20亿个条目的海量数据字典(近90GB的数据量,即超过22张DVD数据量)中,创纪录的完成每秒860万次的查询,比一台运行Redis(公认最快内存数据库)的20核Intel Xeon E5 CPU的服务器的查询速度快17倍。

从成本上来说,GTX One系统可以将一台拥有20核Intel Xeon E5 CPU的高性能服务器24小时的计算任务,压缩至半小时内完成。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数据分析的时间成本,还能极大降低服务器集群的采购和运维成本。与此同时,GTX One整机满负荷功耗只有89W,是20颗Intel Xeon E5 CPU物理核服务器整机功耗的1/5,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从效率上来说,GTX One处理器也带动人类精准医疗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专门针对序列比对和突变分析算法的并发和访存瓶颈,面向FPGA高计算性能特性,充分考虑算法各阶段流水,重新设计了生物信息分析的核心算法。其优化设计甚至细化考虑其访存可能引发的DDR控制器事务数量、DDR3颗粒内部Open Page的时间特性等,使得GTX One处理器能够在一个双通道的8G板载DDR3内存中,从压缩的海量数据记录里,辗转腾挪,仅仅通过最多不超过4次访存的情况下,在30亿碱基长度的基因组上定位序列片段。

不过GTX One加速平台还仅仅只是人类精准医疗战略实现的第一步,人和未来正将这项新的技术运用到全基因组、转录组、表观遗传等数据分析上,持续不断丰富GTX One加速平台上的分析应用产品。只有不断提升高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的能力,才能真正全面提升基因检测全产业链条的整体效率,从而大幅降低检测成本、时间以及精准度,真正建立大数据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未来大数据下,将全面进入精准医疗时代

不论从何种角度来说,基于基因测序和大数据基础之上的精准医疗,将会成为人类未来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精准医疗能够极大地提升对病人治疗的有效性,也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医疗服务,这个对于当前的医疗水平发展现状来说,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此外,精准医疗的出现,还能够降低一些非必须药物的副作用。

其次,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它能够减少很多无效的治疗检查,大幅降低治疗的时间。最为重要的是,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提升,它的费用也能不断降低,同时还因为减少了其他的治疗检测项目,能够大幅降低医疗的成本。很多传统医疗单项费用看起来并不高,但实际上却浪费了很多医疗资源。

篇6

摘要:就目前的放射肿瘤医学而言,其中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放射肿瘤诊断,其二是放射肿瘤治疗。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放射诊断设备也在不断的进行更新,有最初简单的X线诊断机到现在的CT以及DSA等多种影像技术,这些影像技术的应用,使得放射肿瘤医学诊断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同时也使得诊断结果更加精确,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放射肿瘤医学;科技发展;展望

作者:张英浩王莹(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00)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各行各业都将计算机引入到管理中,尤其是放射肿瘤医学对计算机的应用更为普遍,计算机的应用使得肿瘤治疗的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诊断的结果也更加的精确。而在放射肿瘤医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这些内容之间只有紧密配合才能够使得放射肿瘤治疗效果得带明显的体现。就我国目前的放射肿瘤医学的发展状况而言,其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临床中还需要不断的研究拓展,随着放射肿瘤医学的不断发展,未来的肿瘤治疗效果会更加的突出。

1放射物理学研究

医学中放射物理学是一种交叉的学科类别,能够利用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对肿瘤疾病进行详细的诊断,并且根据诊断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治疗。随着放射物理学的发展,X射线技术出现,放射肿瘤医学中逐渐将X射线技术引入,使得放射诊断的结果更加的精确,同时为治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就目前放射肿瘤所采用的设备现状来说,所采用的放射诊断设备在性能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中在现代放射肿瘤诊断中,主要采用的诊断设备为核磁共振成像以及数字减影仪、X线诊断机等影像技术。这些影像技术的应用,使得影像思维得到了拓展,影像技术的更新,使得影像学向着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功能化影像学的出现,使得各种细微的形态学都能够得到良好的观察结果,而且在扫描的速度上以及在影像清晰度的呈现上,更加具有优势,为放射肿瘤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由诊断机衍生出来的治疗机种类也在不断的丰富,在目前的放射肿瘤治疗中,主要使用的治疗机为射频治疗仪、超声聚焦刀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治疗技术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是何种治疗技术,都属于物理学肿瘤治疗技术范畴。

2影响诊断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肿瘤放射治疗时,采用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共识。影像技术贯穿于放射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对放射治疗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利用影像技术可以对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具体的信息分析,从而能够得到准确的信息,对放射肿瘤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成像技术以及影像信息源,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的推动了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而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有出现了组合型一体化设备,这些组合型一体化设备的应用,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极大的突破,并且极大的改善了医学影像与诊疗效果之间的传统界限,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性不断的加强,对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线性能量传递治疗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Y线能量与X线能量得到提高,在利用两者进行放射治疗时,能够有效的杀死大量的癌细胞,阻止癌细胞的扩散,从而增强治疗的效果。但是,当着两个射线进入到人体之后,会沿着轨迹行进,其传递能量比较的小,被称为低LET,在静止期细胞、缺氧细胞方面,要通过低LET将其杀灭是不可能的。为此,人们开始注重对高LET射线的研究。对于细胞分裂、细胞氧含量各期的依赖,高LET射线的生物效应程度比较的小,即使在低氧、缺氧的状态下,杀灭肿瘤细胞都是可以实现的。

近年问世的仪器包括重粒子、快中子、质子等,虽然已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多为研究阶段。在国内,临床对中子刀的应用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而质子的治疗还处于试运阶段,由于器械的造价较为昂贵,为此在短期内普及还比较困难。在高LET治疗中,能量释放最为猛烈的是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它是利用原子核爆炸,将肿瘤细胞内的肿瘤细胞摧毁,得到有效治疗的一种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对一种含非放射性的自然元素硼进行注射,其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非常的强,作为一种特殊的化合物,其进入人体后能在肿瘤细胞内迅速凝聚,之后借助超低能中子射线进行照射,硼元素在肿瘤细胞内与中子射线发生核反应,而一种具高线性能量转换的α粒子由此得到释放,即使α粒子的释放是少量的,也能够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4近距离治疗(后装机)

自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Ra)元素之后,1905年开始了第一例组织间Ra插植治疗。1930年Paterson和Packer建立了Ra针插植规则及剂量计算方法,正式开始了近距离治疗。直到20世纪80年代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后装机)取代了传统的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机采用远距离操作,计算机控制,能够勾划出清晰的图像和剂量曲线分布。无论从安全性、可靠性、防护性和病人舒适程度考虑,明显提高了精度和治疗效果,从而迅速推广。

近距离治疗有多种方式,因肿瘤位置或解剖结构的差异,可采取不同的照射技术,空腔脏器常用腔内治疗,实质性肿块采取组织间植入,近几年又开展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配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前列腺癌、胰腺癌、甚至某些类型的肺癌、脑瘤等,取得良好效果。这也是继近距离放疗后的进一步发展,过去有些模具或敷贴器治疗现在已为浅层X线或电子束所取代,术中置管术因受条件限制,国内仅有少数单位作过报道。

近距离治疗常用的核素种类繁多,源型各异,(管、针、液、胶囊等剂型)能量和半衰期也不同,除钴能量较高外,多数为低能含γ和β的混合线。放射线经金属外壳过滤后成单一的γ线能谱。它照射的范围有限,损伤危险性很小,是重要的辅助放射治疗工具。

5结论

总之,放射肿瘤医学科技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之中,使得肿瘤疾病的诊断依据更加的精准,治疗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通过放射肿瘤工作者长时间的研究和改进,各种诊断技术以及治疗技术出现,使得肿瘤的治愈率逐步提升,放射治疗和诊断也能够对人体中的各个部位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但是就目前的放射治疗技术来说,其还是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其也只能起到局部的治疗效果。因此,还需要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对放射肿瘤医学中的各项科技进行拓展和创新,这对肿瘤工作者而言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包尚联,张怀嶺.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1):118-120.

篇7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思考

一、档案管理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继续教育科学管理的必然需求

妥善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提升继续教育科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时期背景下,主要是以人才为核心,并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继续教育逐渐成为了教育的关键和重心,同时也成为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各项继续教育工作都与档案材料息息相关,因此,一旦档案管理滞后或档案精准性、真实性得不到保障,便会对全局性的管理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具体如卫生部门下发的与继续医学教育相关的杂志、文件、学术资料、数学讲座等,这些都能够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最大限度发挥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二)是继续医学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

档案的价值主要是对过往进行总结,同时为现阶段发展提供服务,展望未来。妥善的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为继续医学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以往的不足和成果进行总结,同时也包括以往经历中的失误和经验,从而对未来的工作加以指导和启发,为各项工作的连续性提供保障,同时也为能够为各项政策的实施和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二、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在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档案意识直接关系着档案管理质量。但就目前实际发展现状来看,发现大多数工作人员都存在着档案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未能将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同时也无法实现统筹安排,并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使继续教育档案保存不完整、授予学分不规范等问题长期存在。此外,在当前的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未能建立起完善可行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因此,常出现人员分工不明确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缺乏与档案工作相关的责任制,也会使大量的资料、文件档案处于杂乱堆放的状态,从而也会对档案后续应用产生影响,降低工作效率,同时也阻碍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提高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建议

(一)提高对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要想提高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水平,首先就是要求相关管理部门提升起对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具备良好的档案意识,以此为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鉴于上述情况,还要妥善做好宣传工作,将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纳入到科技档案之中,之后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来抓。总之,只有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才能真正的做好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工作。

(二)建立完善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完善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能够推动着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工作朝着现代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明确立卷归档的范围,对档案信息进行妥善收集,及时建档,之后根据科技档案的分类方式进行合理分类,另外,也可结合档案文件的时间、年度和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和整理,提升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水平。

(三)对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进行充实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属于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因此也会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实践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对这项工作有深入全面的认识,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为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发挥出其作用和价值。

(四)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提高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水平,不仅要提升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强化对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实践过程中,一般可从政策和财政两方面入手加强管理:例如,在财政方面,可对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资金进行设立,用来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进行完善,对于硬件设备,可对其扩展性进行充分考虑,在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要与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相互契合,遇到问题后及时的进行更新和修补。在政策方面,更要营造出温馨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认识到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配合管理人员妥善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篇8

关键词:医学检验;准确性;治疗;检验手段;干扰因素

医学免疫检验方式作为现代医学临床诊断的重要内容,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和医学检验意义。目前,许多事实证明在医学免疫检验的过程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很难实现合理的控制和确定,因为对其干扰的因素复杂难测[1]。如何加强医学免疫检验的结果精准性,值得我们探索。本文将试着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我院的122例患者的血清样本研究检验,分析受到的干扰因素,研究解决对策,提高医学免疫检验的准确性,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下文具体检验方式和过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的检验对象为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122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检验,对照组有61例,使用常规方法;观察组有61例,使用强化免疫检验方法。其中对照组男44例,女17例;年龄范围在28至48岁之间,均龄是36.8±1.5岁。观察组男41例,女20例;年龄范围在26至52岁之间,均龄是38.8±2.4岁。这些数据内容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的61例患者使用常规方式进行医学免疫检验,观察组的61例患者使用强化医学免疫检验方式进行。试验对采用强化医学免疫检验法进行的样本中的胰岛素、胰岛素抗体数、甲状腺数值、甲胎蛋白的均数统计记录,对其结果的差异比对,探究准确性。首先,做好血清标本的管理准备,保证标本的新鲜度、无病毒感染,做好质量监督。对医学免疫检验的相关设备质量监控,设置好标本监控的时间节点。其次,准备好消毒的止血带,使用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采血时摆好正确的姿势,然后进行采血。备好恒温箱、水箱等相关仪器工具,使用前检测到位,确保质量合格,性能完整[2],反复调试仪器的指数精度,保证零失误和零偏差。最后,临床免疫检验的时候,按照相关标准,对样本的胰岛素、胰岛素抗体数、甲状腺数值、甲胎蛋白进行试剂检验,进一步将结果统计分析,记录下来计算出均值,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2结果

2.1两组临床医学免疫检验对结果准确性的比较本次医学检验结果显示,强化医学免疫检验方法的准确性高于常规方法的结果。试验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情见表1.2.2两组样本的平均差异指数检验对比本次医学检验对两种样本进行比对研究,内容包括胰岛素、胰岛素抗体数、甲状腺功能检测、甲胎蛋白的均数,四类数值分别是46.6±3.8、39.9±5.9、39.4±1.8、28.8±3.7,各数值都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产生统计学意义。具体分析如下表2

3讨论

强化医学免疫检验的方式对临床诊断具有可靠的结果准确性和数据客观性,对医学检验实践的效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次医学检验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此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的结果表明强化医学免疫检验的方法强于常规检验方法,效果更加科学合理,值得推广使用。综上所述,强化医学免疫检验管理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给的真实准确率有所提高。医学免疫检验专业属于新兴医学检验门类,从开始的不为人知到现在备受关注,可见其重要性和临床价值,虽然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积极的价值,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相信随着这种检验方法的不断完善,日后会为医学检验提供更大的帮助,毕竟从实践意义讲,具备了这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马洪滨,王晗,刘立明,等.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作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4):114-115.

[2]赵海建,张传宝,汪静,等.全国肿瘤标志物不同检测系统质量水平分析[J].检验医学,2014,12(5):545-548,552.

篇9

关键词: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化

1引言

医院是集科研医疗等功能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单位。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人才队伍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医院管理工作进行紧密结合,构建更加规范、专业、高效、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已成为医院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努力方向[1]。将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化技术进行巧妙结合,可进一步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让医院人力资源部门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逐渐解脱出来,将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为医院职工服务和支持医院发展管理的战略上。

2人力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依然使用Office、WPS等办公软件进行处理,缺乏系统性的维护管理功能,容易造成数据遗漏,影响数据准确。有的医院虽然有信息化管理系统,但仍是单机模式,功能单一,与医院其他管理系统缺乏信息融通,各自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实时共享,在与其他部门联合时,显得比较笨重,费时费力,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痛点”[2]。而这种“痛点”的症状,同样反映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人力资源模块未使用过系统,基本上是通过Excel表进行手工核算,数据统计较为困难。人员电子档案主要通过Excel表进行手工统计,需要应用到报表时较为困难,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共享程度低。(2)人员信息表单较为简单,系统预制字段基本满足需求。现阶段系统预制字段还有很多不能收集统计,数据较为滞后。(3)各部门需要人员花名册时,虽然人事科能够提供,但是这些部门也有自己的一套人员信息数据。该数据库的部门职务、职称等字段比人力资源数据滞后,人事科有些字段数据又是由其他部门提供,如职称需要党办提供、所属科室由院办提供。这就造成数据混乱繁杂。(4)考勤数据只需提交每月最终考勤数据即可。该数据由下级科室提交,最终到人事科考勤专员汇总,形成考勤月报,交由薪酬同事做薪资。考勤模块不用进行排班考勤。休假数据也不需要在系统中进行提交统计,只需要在考勤月报中录休假情况即可。(5)薪资模块数据有相应的标准表,有两套薪资体系,一套是针对在编人员,一套针对聘用人员。它们相对于薪资项目较为统一,表内计算公式较为简单,需要在系统中直接算出每月薪资数据,不要导入数据。薪资模块报表有几张,较为简单,需要在系统中设计。

3信息化解决方案

在医院环境中,HERP能够帮助医院加强管理能力,包括提高组织之间的协调和协作能力[3]。针对存在的以上问题,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引进“望海”HERP软件系统,在软件实施的同时,规范医院管理流程,完善基础数据。

3.1搭建软硬件实施环境

硬件环境:WEB服务器,IBMx3650M4intel(R)Xeon(R)CPUE5-2630v2@2.60GHz2.60GHz(2处理器)RM16GB;数据库服务器,IBMx3650M4intel(R)Xeon(R)CPUE5-2630v2@2.60GHz2.60GHz(2处理器)RM16GB。软件环境:WEB服务器操作系统:2008Enterprise+Sp2、JDK1.6,0.12、TOMCAT5.0.25;数据库服务器:2008Enterprise+Sp2、JDK1.6,0.12、TOMCAT5.0.25;数据库,SQLServer2008。

3.2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

由于科室字典、职工基础字典、供应商字典、物资材料字典、资产字典没有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信息之间无法通过基础信息进行有效传输,存在多个科室的系统单独维护相同的基础数据。参照医院信息化整体发展思路及建设标准,在东软系统基础平台上与HERP医院综合运营管理系统中建立的基础信息平台,统一核算单元字典、职工字典、供应商字典、物资字典等,保证内部系统的统一。在HERP系统中建立完整对应关系,如科室字典、收费字典的对应关系,实现与HIS前端收费系统对接,达成业务数据的无缝链接。梳理基础字典信息维护归口部门,确定维护流程及规范,保证各业务系统基础信息一致,提升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一是建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包括学历信息、教育经历、职位变动信息等一系列附件信息的管理,统一职工编码,规范人员信息管理。二是启用考勤管理,保证数据信息的共享,并通过其提供的数据进行薪酬计算,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薪酬和会计核算工资业务的整合。三是依据系统流程,对医院现有人事管理流程进行优化调整,淘汰手工时代部分落后管理模式,以适应系统;保留本医院原有的优秀的管理做法,调整系统流程设置,以适应原有管理模式。

3.3功能模块划分

主要划分为以下功能模块:科室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合同管理、薪酬福利管理、考勤管理、报表管理[1]。系统主要基于日常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的统计分析和人力成本分析,通过考勤管理提供的准确工作量为成本核算系统的人力成本分摊提供准确依据。依靠薪酬福利、考勤管理直接向会计核算系统的工资发放提供薪酬福利考勤数据,并与HERP平台的绩效奖金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从而实现HERP系统将医院人、财、物三大核心管理要素融为一体的设计目标。基础设置:人力资源系统基础数据维护,包括代码设置、结构设置、事务设置、权限设置、考勤项设置、人力资源启用年月设置等。科室管理:主要是科室信息的展现,包括科室编制人员、附属信息、属性等。人员管理:人员的基本信息、附属信息、合同信息的全面管理。其中,人员信息建立医院的职工基本信息,包括岗位、职位、职称、学历、人员照片等信息。附属信息保存职工的工作简历、职称变动、职位变动、学历变动、个人培训等各种历史信息和家庭成员信息等其他相关信息。合同信息管理职工合同的签订、续签、终止,并通过合同到期提醒为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合同的续签提供方便;提供批量合同签订操作。报表管理:报表模板设置、自定义报表设置、报表打印。考勤管理:准确记录人员在各科室每天的工作量、加班、缺勤、请假休假等信息。月末各科室考勤员将本科室正常考勤和轮转考勤信息汇总得到月度考勤汇总表并提交人事部门审核。审核完成的数据可作为薪酬中考勤工资的计算依据。薪酬管理:基于医疗卫生行业岗位薪级工资标准和套改政策在系统中内置岗位薪级工资标准和套改政策查询,并建立医院需要的其他工资标准。人员薪酬可以根据管理要求对不同人员类别灵活设置薪酬项目和计算公式。薪酬项目包括基础工资项、福利项、考勤项等与工资计算有关的项目。通过计算公式可以自动获取薪酬变动中产生的当月薪酬变动信息,也可以自动获取考勤管理中产生的考勤数据,实现工资与考勤的联动;通过接口可以自动将人事部门确定的薪酬信息自动转入财务的工资发放,实现人事薪酬与财务工资发放的联动。工作提醒:对职工的生日、合同到期进行提醒。期末结账:月末结账后,才可进入下一个月的薪酬计算和考勤。

4信息建设成效分析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综合运营管理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模块于2019年3月试运行至今,经过不断地实践,取得以下成效:(1)提高医院工作运转效率。系统运行以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实时、精准。以往增加、修改人员数据时,需要调整多个统计表格,而且不能即时同步到各个部门,存在时间差、信息差,难免出现错漏。现在,人力数据完全归口人事科管辖,承担数据的“源头”,只需一键“更新”,通过集中平台的接口传输,数据便通达医院各个业务系统,非常方便省力,部门间再也不用手工对接数据,工作效率大大提高。(2)提升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通过信息化管理模式,减少手工作业形式出现数据丢失的错误现象,有效地将各时期、各方面的数据统一起来,确保人力数据全面、准确存在。同时缩减人力部门的工作量,避免日常重复劳动,减少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3)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通过采集到的详实、准确的数据,系统提供各个维度的查询、统计、筛选功能,并得到相应的结构化数据,以便智能化地分析医院人力资源现状,为人力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医院人力资源实现从“粗放”到“精准”管理的转变。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分辨率问题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89-02

在获取信息时,通常都要识别某领域内的图像。精确处理图像,关系到设定决策的精确性。最近几年,图像处理日益融汇于全方位的生产及日常生活。判断并且识别图像信息,才能用来处理某一问题。航拍影像照片、层析用到的射线图、电视的图像等,这些都源自计算机处理得出的图像。图像是否精确,密切关系到图像本身的分辨率是否优良。由此可见,若要在短时段内获取完整且精准的图像信息,就要提升分辨率,快速识别并且获取可信的图像信息。

1 图像处理的根本技术

计算机协助的图像处理采纳了如下技术思路:针对于选定的图像,借助微机用来处理并且解析。经过全方位处理,获得符合需求的新图像。计算机辅助下,图像处理即为新式的影像处理,采纳了新阶段的计算机手段。通常状态下,处理各类的图像都配备了扫描仪、数字性摄像机。具体在采样后,可得二维性的数字数组并且构建像素。采样可得二维的整数数组,由此产生灰度值[1]。从处理流程来看,图像处理可分成如下:对图像的压缩、复原以及强化、匹配各类的图像、识别并描述图像。

在这之中,压缩图像是必要步骤。数字化处理后,经常获得较大量的图幅数据。典型状态下,数字图像都含有多个像素。某些图像呈现为动态性,同时也附带了更多量的像素数据。由此可见,妥善存储并且压缩图像是尤为必要的。从算法来看,压缩图像包含了近似算法以及不失真的方式。常用的流程为:在时间空间上,针对于邻近像素值予以编码,而后求出差值。例如压缩可得精确的游程编码,即为典型实例。与之相比,压缩图像配备的近似算法可借助交换图像,经过余弦变换可得图像。这种典型即为MPEG类的新式处理,此外还可选取傅里叶的快速变换。对于动静态这样两类的图像,都是很适用的。

选出了待处理的某一图像,还需再次去复原或增强。这样做,是为从根本上改进图片,提升影像的质量。复原及增强可选的方式包含了去模糊性、去除噪声、强化对比度、减低几何性的畸变。复原图像则先要设定噪声模型,估测并推断得出原先的图像。增强图像的方式为空间域或频率域,把图像化作可识别的信号,通常为二维信号。在这种基础上,再去强化信号。去除图像噪声,可选傅里叶变换的途径,但它仅适合于频率偏低的信号。高通滤波用来强化频率较高的图像信号,影像将更为清晰。典型性算法为:算出局部影像的平均值、计算出空间域、选取中值滤波的方式。经过这些处理,都可缩减直至除掉噪声。

2 图像处理的必要性

在各个领域中,都不可缺失信息。图像信息相比来看更具备直观性,更易识别判断。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就要借助直观性的图像信息用来获得判断,收获信息来源。然而,原始影像经常是模糊性的,很难借以估测某些必要信息。唯有经过处理,才能显示出隐含的某些信息,图像更加清晰。在现今阶段内,计算机辅助下的多样技术都获得了进步,尤其图像处理。在微机协助下,人们即可更便捷且精确地处理影像,进而获取更精准的清晰图像[2]。这样做,便于给出决策,或者获取信息。

日常生产中、科研等领域中,都需接触各类的影像。新阶段内,图像拓展了含义,包含遥感影像、医学拍摄的光片、清晰度更高的照片等。认知客观世界,不可缺失这些图片。计算机拥有更大容量及更高的实效性,也提升了原先的处理速度。在这种状态下,可处理的图像日益变得多样化。与此同时,摄像装置也拥有了高精度,趋向于小型化,这就在根本上改进了画面的总体质量。由此可见,现今的图像处理可以凭借于小型微机,提升处理的实效。

信息化时代内,图像处理日益融汇于多行业。例如医学影像,可用来分辨出机体内的断层;技术性的图像,可用来调控并且监管生产。面对于复杂的图像,还需快速判断可提取的信息,作为处理根据。生成数字图像,也可借助计算机予以实现。最近几年,计算机配备的软硬件都正在改进,推进了全方位的图像处理手段更新。在广阔领域内,都用到新阶段的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的新式图像处理拥有了小型化,也加入了更优的实时性及远程性。

3 设置图像分辨率

从根本上看,图像整合了多层次的信息,表现出全面性。在各类介质上,还可再现原先的信息。作为集合体,图像可用来集成并处理信息。对此,就有必要设置并匹配分辨率。具体而言,设置分辨率要注重如下事项:

3.1 选取分辨率

选定分辨率过程中,先要确定最适当的影像扫描率。初期在构建图像时,若设定了较低分辨率,那么扫描得出的影像也并不很精确。从这种角度看,单独提升像素并非必然可获得更为清晰的影像。导入扫描的过程中,针对特定图像还需设定匹配性的分辨率,这种分辨率被看成扫描阶段内的分辨率。若分辨率设置得很高,扫描可得优质影像。然而,这种设置也并非完美,也是有局限的。这主要是由于,扫描仪本身就表现为局限性,制约了分辨率。此外,要设置扫描的分辨率,还需兼顾给出来的处理目的[3]。

3.2 具体设置方式

设置分辨率时,要把它限定于最佳范围内,不可超越范围。条件准许时,若有必要放大固有影像,则还需筛选更大分辨率。然而各步骤中,都需控制于最吻合的分辨率之内。在软件帮助下,可再次予以放大。从现状来看,处理图像可借助多款的软件。选取了最佳软件,对应着的处理实效也会变得更优。同时,插值算法也密切关系到图像处理。插值算法可用来具体放大图像,进而判断出某一最相符的扫描分辨程度。经过扫描之后,要依托某种媒介用来输出,还要视情况予以放大原图。

在某些情况下,屏幕可用来显示出扫描后的影像,可至网页。具体显示时,应能维持恒定的图像规格尺寸。通常来看,可设置于70dpi的分辨率。若有必要放大,那么借助如下公式用来确定分辨率:扫描时的分辨率=72*影像的各边长/最初的边长。

扫描之后,需要输出并予以打印,这样才可获得易辨别的影像。具体打印步骤中,要维持最初的边长及尺寸。在这种基础上,最便捷的方式即为筛选分辨率,输出打印线的总数。如果需要打印,还需依照如下思路来设定分辨率:输出线频率*图像处理后的各边长/最初图像边长。

3.3 匹配不同的分辨率

打印的过程中,分辨率应当是可以匹配的,这种匹配是指图像本身及打印机二者的分辨率。打印机产生了某种输出,这种状态下即可算出最精准的分辨率,然后用来计算。输出打印之前,需要妥善匹配合适的分辨率。需要注意的是:打印设备及图像本身并不需要设定完全同样的分辨率,只要匹配即可。经过详尽的匹配,才会确保输出得到的图像是优质的。某些作品设定为较高分辨率,针对于这类作品先要妥善予以保存。预留必备的备份,依照打印机来选取分辨率。

图像分辨率可设置为双倍的打印机线频率。在这时,可自主予以定义。打印的步骤中,需要舍掉冗余性的某些图像。这是因为,打印出来的影像并不需要添加繁杂的细节,这些细节也会拖延更长的打印时间。打印机设有自身的分辨率,单位为各英寸内的图像点数。具体打印过程中,若没能明确某一个打印机的精确线频率,那么还可大体予以匹配。同时,应当优选适合的纸张用来打印。因为在不同材质上,打印得出的分辨率其实并不相等。

4 处理中的超分辨率

从总体来看,依照输出及输入的不同算法,可设置组合性的不同超分辨率。重构超分辨率的微机图像,借助于信号处理来转变原先较低的分辨率,变为高分辨率。这种技术目前正被广泛选用,用于打印图像、构建视频监控、解析刑侦案件、构建卫星成像或医学影像等。超分辨率关系着各类处理,例如根本性的图像处理、微机辅助的视觉性处理[4]。重构超分辨率时,也需要先期压缩图像、提取图像的特性、评价图像质量。需要提取独特的图像特征,优化得到最佳的某类算法。

超分辨率的构建中,重要步骤应为处理频域。唯有经过频域处理,才能构建精准的超分辨率。在频域范围内,可以用来卷积图像、旋转或平移图像。经过全面处理,即可转变成更易辨认的计算方式。分辨率领域内,频域方式拥有更高层次的直观优势。对于此,还可选取傅里叶变换。假定某一生成模型,经过连续性的变换即可构建线性的频域关系。

此外,超分辨率还会用到插值方法,这种方式针对于不均匀的图像。在重构超分辨率时,插值方式是更为简易并且直观的。对于非均匀性的处理图像,插值方法包含了如下流程:对于输入视频,配准为给出来的平面图像。经过转换之后,再设置对应性的图像约束。从本质来看,这种重构图像即为整合性的插值,可用于各阶段内的图像生成或处理。

5 结语

图像处理源自新阶段内的微机技术,经过处理以后,应能获取最佳的图像效果。通常来看,这类处理技术要符合设定的分辨率,易于辨别且可提供决策的参照。图像处理包含了多样的复杂要素,要全方位衡量并且判断,这种基础上得出精准的结论。从目前状态看,图像处理的相关性技术仍没能达到完善,有待持久的改进。未来的实践中,还需继续摸索,归纳图像处理的经验,服务于各领域内的计算机处理。

参考文献:

[1] 苏衡,周杰,张志浩.超分辨率图像重建方法综述[J].自动化学报,2013(08):1202-1213.

[2] 王志芳,刘玉红,王颖,等.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人类视觉对比度分辨率限制测定[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2(05):998-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