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基础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演艺术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表演艺术基础

篇1

[关键词] 二胡;乐感;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 J63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241-1

一、前言

二胡具有非常柔和优美的音色特点,其表现力非常的丰富,有利于内心情感的抒发,很能表达出人的思想情趣。所以在二胡的表演艺术中,“情”和“音”即乐感与演奏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这二者的支持,二胡表演艺术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是不能实现的。

二、二胡表演艺术中的乐感

(一)概念。乐感指的是人们对音乐作品各因存在意义的认识,音与音之间微妙关系的感觉。我们可以把乐感理解为对音乐的感觉,换言之就是人么对音乐的感知和感觉,正所谓“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在进行音乐表演的过程中,人们会对音乐语言的感知觉,产生出各种的联想,进而感受到音乐的美。所以,乐感是借助在联想上的并在音乐活动中起作用。

(二)乐感的分类。乐感只是一个笼统的概称,乐感其实是有很多分类的,可以分为音准感、律动感、力度感等。

1.音准感。因为二胡没有指板与品位,所以对于音准的把握完全要靠听觉来控制。而听觉的辨别能力是与手指的反馈能力一起构成演奏者的音准感的。音准感可分为高和低两大层次。高层次的音准感是要能把音准推升至音律美的艺术境界,而低层次只要基本准确地把握好音高即可。

2.律动感。律动是音乐神采的关键所在,是音乐节奏的一种内在运动规律,通常表现在旋律内部而不在乐谱中。所以,在音乐活动中,掌握好了律动感,演奏者便能活而有神,极富光彩,反之则平淡乏味。

3.力度感。作为二胡演奏中对力量的控制及运用的把握程度,力度是音乐变现的一个重要手段,并贯穿与演奏的始终。从乐感方面来说,力度也有两个高低不同的层次要求。对音量大小的要求是力度的低层次要求,对演奏者内在的张力要求才是高层次的。如果演奏者将其内在的张力也就是力度把握好了,乐曲的结构层次便能更加鲜明的体现出来,乐曲的情绪也能更为深刻的表达出来。

4.语气感。音乐的本质是人们进行思想和信息交流的一种语言,所以音乐的演奏的过程中也必然要有强烈的语气感。在二胡中,常用的语气有刚、柔、吟、唱、抑、扬等,把握好这些语气,音乐中的语气感便能顺手拈来。

5.气感。在二胡的演奏艺术中,气感也分为高低两个不同的层次。低层次的气感也被称为呼吸感,主要体现在乐曲中句首的起音和句尾的收音、分句和乐句的衔接,还有重音与切分节等处,这和演奏者的呼吸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高层次的气感也就是演奏的气功态,需具有“以意领气,以气化力”的能力,换言之就是凭借自身内心的意念发挥其内在功力。

除此之外,乐感还分为质感(演奏者对音质的审美感)、乐曲结构造型感(各个音符的有序组合)、类动感(使音乐具有特定的神态)以及人物形象感(音乐描述的主体对象)等。

(三)对音乐的联想。在进行音乐表演的过程中,人们会对音乐语言的感知觉,产生出各种的联想,进而感受到音乐的美。这种联想是从乐曲中所表达的一景一物中产生并取得情感体验。例如大家都熟知的阿炳的《二泉映月》二胡曲目,通过演奏者演奏出来的音律,我们似乎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乐曲的创作人阿炳衣衫褴褛的在游园的古巷中用二胡诠释着自己黑暗的人生。

三、二胡表演艺术中的演奏技巧

在二胡的表演艺术中,演奏技巧对直觉感以及音乐作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天赋”以及“天才”领悟的味道都蕴含在音乐的直觉感中,因此,我们可以说直觉感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过后天的引导和熏陶也是对这一天赋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作用。直觉的提示和启发是演奏者演奏的基础,把握好了直觉感,音乐便能完整、流畅的表达其思想情感。

有了优越的直觉感,演奏者需要通过思考乐曲的演奏来为一定的理论修养做奠定,并通过自身的人生体验的情感反应去更好的表达音乐主体。尤其是演奏者对音乐的曲式特点和复杂的节奏及变化多样的旋律色彩的把握还有对乐曲的结构层次的理解程度,是使音乐与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达到水融的决定性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二胡的演奏艺术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发展过程,乐感和演奏技巧作为演奏的思想和灵魂,对演奏出来的音乐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演奏者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及精湛的技术功力。另外,二胡作为一种接近人声的乐器,极具细腻的变化音,情感内涵丰富。所以,作为二胡的继承和传播者,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的促进二胡在新时代的传播,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二胡乐器推广开来,并成为民族音乐传播的基点,彰显出具有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风格韵味。

参考文献:

[1]任贝贝.浅谈二胡表演艺术中的乐感与演奏技巧[J].黄河之声,2013,(6):45.

[2]高诚明.乐感、手感、气感――二胡表演艺术中的必修课[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10):44-45.

篇2

关键词:歌唱;歌词;语言;咬字;吐字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声乐并不能孤立的去看待,好的歌唱并不是单纯的把声音发出来就可以了的,在对于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主体的理解与表现上,在对于语言韵味与演唱风格的把握与表现上,体现出鲜明的艺术性。

一、声乐表演中歌词语言的重要性

声乐是音乐艺术范畴中,唯一运用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而歌唱则可以说是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产物。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在演唱时就得咬字吐字清楚,使人闻其音即解其意,从而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否则就失去了声乐艺术的意义。因为“歌唱不同于自然界的各个声音,它是语言和声音的有机结合,是诗的语言和与音乐结合的一种艺术,而歌词是表现这种艺术思想内容的重要方面,那么歌唱中吐字咬字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不同与生活中的语言,它必须做到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言,如果没有正确的吐字、咬字方法,不仅影响歌词的表现,而且影响到整个作品感情的抒发,毁掉了歌词的美感又破坏了歌词的韵味。”可见语言中的咬字、吐字在歌唱中是何等重要。而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歌唱中的一切发声方法、演唱技巧因此也都要围绕着语言来进行训练。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分析:

(一)语言是歌唱的基础

歌唱是音乐与文学歌词语言完美结合的艺术,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地讲,声乐语言,从创作到演唱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词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元素或者已经被创作过的具有典型性的文学语言――歌词。第二是曲作者根据歌词内容所呈现情感画面所创作的既能体现歌词的内容情感又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旋律。最后是声乐演唱者通过对歌词和曲调的独特理解,用歌声把以上两种语言生动的表演出来,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例外。当然也有无词的歌,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虚词、衬词也是一种语言,也是歌词。如前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作于1943年,是苏联音乐史上第一首为人声而写的协奏曲,作品虽然没有直接体现战争主题,但它所描述的苏联大自然的美,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严峻考验的日子里表现出的纯洁自豪,满腔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的向往和对胜利的确信,都是紧紧地同当时的现实联系着的,正是因为这样,这首作品虽然没有歌词,但是它的内容却明确易解。

(二)正确表达语言,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艺术性

语言在歌唱发声中为咬字、吐字,而我认为咬字、吐字在歌唱中处于重要地位。歌唱应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使咬字、语调、语气都服从歌曲的情绪表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揭示出歌曲深刻的思想内容,体现艺术形象。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无论在美声唱法还是在我国的民族唱法都是不可忽视的基本原则。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在演唱时过分注意发声方法以及声音,而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导致演唱的时候,听不出其中的歌词也就是语言,更不用说进一步了解所演唱歌曲的内涵;而另外一些人则是过分注意咬字,忽视了字的结构,把语言分解开演唱,使人听起来非常吃力,进而破坏了音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破坏了歌唱发声的基本原则。

(三)歌唱语言的语、音调因素对歌唱的影响

语调是指词组或句子中声音高低的变化,它是情感的表达者。如果没有语调,语言就没有灵魂。在语调中,包括基调变化,响度、音响和长度变化等复合音的全部属性。例如重音变化可改变句子的意思,重音是语调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它是语言生命的体现者,如:“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这句词由于使用不同的逻辑重音,即可表现自豪的情感来,又可以表示出无所谓的情绪来。这关键就在于如何巧妙地运用逻辑重音。没有重音的语言是没有生命的。要正确表达歌曲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必须正确处理词句中的重音,如果重音运用不当,就会歪曲歌曲的意思。

而音调也就是声音的高低,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即音量、音调、音色)之一。表示人的听觉分辨一个声音的调子高低的程度,音调又称音的高度。音调主要由声音的频率决定,同时也与声音强度有关。对一定强度的纯音,音调随频率的升降而升降;对一定频率的纯音、低频纯音的音调随声强增加而下降,高频纯音的音调却随强度增加而上升。

二、声乐演唱中歌词语言的艺术处理

(一)歌唱中歌词语言的艺术特定化的处理方法

歌唱者在演唱中除了要有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之外,还需要通过正确的艺术特定化的咬字吐字方法来表达声乐作品的词意。艺术特定化的咬字吐字方法是指:在歌唱发声状态中的语言处理(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通常与日常说话或大声朗读时对字的处理是不同的。歌唱中的艺术特定化的咬字吐字方法是在充分满足保持发声状态需要的前提下,从而展开对字的处理。也就是说,在保证正确科学的发声状态里进行正确的咬字吐字处理,即歌唱中的咬字、吐字不影响和干扰正确科学的发声状态,做到“声中有字,字里有声”,在整个歌唱过程中,咬字吐字是贯穿声乐作品的始终,通过语言来表现艺术形象。

(二)歌唱语言的艺术特定化处理与日常生活中的说话语言之异同

歌唱语言就其基本语言形式而言,与生活语言并无实质差异,它们具有共同的物质语言基础和相似的语言表达体系。倘若我们撇开歌唱艺术的音乐形式只保留歌唱的语言形式,那么歌唱语言的基本形式,即歌词的语言表达便与生活语言具有很多共同规律。

首先,歌词的语言表达与生活语言一样,都是凭借语言的语音声响信号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情绪情感,传递人的思维观念、思想意识和各类思维信息,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的立场、观点、看法、态度,展示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其次,歌词的语言组织和语言结构体系与生活语言有着共同的基础,它们必须遵循共同的语法、句法规则,使用相同的语音构成、表达体系,运用相同的语音发声技能和语音控制技术,并以此来传递语音信息。然而,歌词中由于音乐因素的注入,必然会影响到其语言组织形式、语音表达规律、语音发声技能和语音技能、技巧等诸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歌唱语言在其表达规律上与生活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日常生活语言中,语言的表意功能能明显大于美学功能。生活语言注重的是语言的实用性、通俗性和口语化,而不太注重语言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一般来说,生活日常用语的语言组织、遣词造句相对比较自由,更多随机性和随意性。尤其是非正式语言交流的言语表述更加不拘形式,不受语言格式、声韵的限制。有时甚至可以不顾及语法、句法、语汇、语音音色、语言声调、语态的种种限制。只要语言顺畅自然,表意清楚、明白,相互就能够领会,即可实现语言交流的目的。

因此,在歌唱语言中,需要注意语言的优美,需要强调语言的音韵、声调、节律、音色效果,兼顾词作的可读性、可唱性和欣赏性。以歌唱艺术的审美标准、审美要求和审美规律来制约和规范其语言的组织与表达等。

(三)歌唱语言的艺术特定化处理方法的具体解析与规律认识

歌唱艺术是一门同语言艺术有着紧密联系的综合艺术,歌唱的咬字吐字和呼吸及共鸣腔体的运用等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说话、朗诵,但是又别于说话和朗诵的,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朗诵的咬字吐字,完成发音的过程都是比较快的,字头及母音的转换自然短促,仅需要的是把话讲清楚就行,但是歌唱中的咬字吐字的完成过程较为慢,字头和字尾的转换较为夸张有力。因此,我们生活中的说话与歌唱的语言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所以我们在运用时一定要区分好这两种状态。

在歌唱的咬字吐字中,我们把字分为三个部分,他们分别是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例如“tian-天”,字头是“t”,字腹是“ian”,当我们发字头的时候,“t”它在音符中所占的时值较短,最长的是字腹“ia”,最后迅速归韵到“n”上。当我们在唱字头时要注意把字头咬准确、清晰、具有力度、弹性,在我国的传统唱法中十分强调声母的“喷口”,“喷口”要做到敏捷、清晰、准确。强调的是在咬字的字头音并非是把字头咬紧、咬死,应注意其发音的弹性,做到咬而不僵,松而不懈。字腹是由韵母构成的,它在歌唱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运腔及拖腔最长、最扩张的一部分。韵母的形成位置是歌唱的关键所在,是发声共鸣位置所在,它要服从发声共鸣的需要。字腹在演唱中的腔体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字的韵母主要形成咽腔部,也就是发声共鸣位置的核心。字尾指的是字音结尾的部分,要收住尾音,也是要归韵,如果字尾的音韵没有归好,则会导致字的缺陷和字的不完整,听众不知道演员唱的是什么,可见字的归韵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了解汉语语言的特点,掌握其规律。要唱好中国歌曲,必须先要说好普通话,要多说多听多练。要掌握好普通话的四种基本音调,“四种基本音调可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即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声调的抑扬顿挫有利于表达语言的韵律感。字头的声母,按一定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予以咬准。吐字是指字腹和字尾(韵母)而言,即把字腹的韵母,按照不同的口形以引长吐准,并收清字尾。

篇3

【关键词】绿色能源;光伏发电;晶硅电池;表面抛光;效率提升

本文研究的多晶硅表面处理技术,主要是针对多晶硅电池,进行背面的腐蚀与抛光。与传统的工艺相比,该项技术是将制绒过后粗糙的背面通过相关溶液做成抛光效果,更大程度的反射硅片内部不同波长的光波,使光波在电池内部能够被反射多次使用,增加电池对入射光线的利用率,提升电池转化效率。在现有的晶硅电池产线条件下,通过对湿刻工艺的技术改进,达到背面抛光和腐蚀的效果,并通过电流、电压的提高,使得最终多晶电池片的效率提高0.2%以上。实现多晶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大于17.3%的产业化生产。

此种新型晶硅太阳电池表面处理技术的实现,将在现有设备与工艺基础上,进行一定范围的改动与提升,最终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加环保的进行产业化的目的。

具体研发内容如下:

A、现阶段晶硅电池生产流程:

全线流程:制绒--酸洗--扩散--湿刻--PECVD--印刷烧结。

具体的湿刻工艺为:硫酸+硝酸+氢氟酸(蚀刻作用)--水--氢氧化钾(碱洗过程)--水--氢氟酸(洗磷过程)--水。

B、采用表面处理后的工艺路线为:制绒--酸洗--扩散--湿刻--PECVD--印刷烧结,通过该技术的实施,只针对湿刻工序进行改进。

改进后湿刻流程为:氢氟酸(通过设备的改进,对背面进行PSG作用,并对四周进行蚀刻)--水--抛光液(抛光作用)--水--氢氟酸(洗磷过程)--水。

C、设备改进上,将在目前单台设备只满足“湿刻”这单一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设备的改进,最终将“背面抛光”和“湿刻”作用一体化。

该技术不仅会提高多晶电池片的转换效率,还在工艺制程上提供了更加优化的方案,该方案无需使用硝酸和硫酸,因此具有更加环保、更低的化学品耗用等特点。在废水及废气处理上,该项目具有节约废水处理成本,降低废水污染等优势。

该项技术理论基础:

A、光学增益:

通过表面处理后,因背面反射率提高,部分透射光返回硅片内被吸收,增加了输出电流。

B、增强背表面钝化效果:

晶硅表面经过抛光和腐蚀后,硅片背表面更加平坦,粗糙度显著降低,大大减小了背表面面积,限制了表面复合损失,少子寿命显著提升。

该技术通过背面抛光,经过化学腐蚀抛光工艺,硅片背面杂质和损伤层进一步去除,减少复合,提升钝化效果。

C、改善背表面接触:

背场烧结后,铝会产生团聚,由于团聚尺寸大于绒面尺寸,相当数量的团聚体被“架空”,导致浆料和硅接触面积减小;而抛光后的硅片背表面平坦,团聚更容易直接与硅接触,使得背场合金层有效面积增加。

技术创新点:

A、提升电池效率。对于不同的工艺基础,提升幅度在0.2%-0.3%。

B、节省化学原料。独创全新背面和侧面腐蚀方法,无需使用HNO3/HF腐蚀体系,只需使用很少量的HF ;使用专用的抛光液,背面抛光效果好,无需使用HNO3,H2SO4,更环保,成本更低 。

C、可控性好。独创全新背面和侧面腐蚀方法,正面刻蚀宽度更窄,防止过刻。

D、背面抛光效果更好,避免气泡、腐蚀不彻底带来的影响;破片率更低。

E、背抛光与传统在线式湿法刻蚀工艺完美融合,并且与将来的背面钝化有很强的匹配作用。

F、该技术最大的特点:简单易实施,且效果显著。不论是SE、二次印刷,亦或是HIT等技术均是对电池正面的改进与提高。而该技术是对电池背面的改造和优化,能够独立于其他技术提高电池效率,同时可与以上领先技术相叠加使用。

节能减排效益测算:

篇4

一、音乐表演艺术具有创造性

(一)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除了教师的引导之外,还需要从生活入手。生活需要艺术,而艺术又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灵感的来源,是音乐表演艺术创作的根本。音乐表演艺术,无法脱离生活而存在,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通过生活去培养创造性思维,才能创作出更好的音乐作品[1]。对于音乐创造,创作者需要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才能拥有强大的想象力,创作出更好完美的乐音作品。缺乏生活经验的音乐创作者,其想象思维较弱,创造性思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乐音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音乐创作,本身具有真实性,作品代表一定的意义,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获得听众的喜爱。唯有获得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二)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音乐表演艺术,唯有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才能展现出优秀的音乐作品。若是音乐表演艺术,缺乏创造性思维,会使得音乐表演缺乏创造性、灵动性、以及感染力,无法引起听众的共鸣,更无法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2]。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才能提高音乐作品的内涵。优秀的音乐艺术创作,其创作者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从而去深化音乐的层次,提高音乐的意境,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若是音乐创作者的文化知识不足,会导致艺术修养不够,降低其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很难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3]。唯有不断的提高文化知识,提升自我修养,才能创作出饱含深意的音乐作品。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同时,需要注重文化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为音乐表演艺术打好基础。

二、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结合自身经验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

通过自身经历去进行音乐作品创作,能够提高音乐作品的水平,提高其内涵,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是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模式在不断改革,音乐教育也在不断改变[4]。信息化时代,音乐课程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创作性思维、以及文化知识的培养。对于学生音乐创作性思维的培养,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进行提升,从而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其知识范围,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见解,从而去提高学生音乐表演艺术水平。例如,对于音乐《为了谁》的学习与赏析,其创作背景主要是歌颂抗洪救灾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歌曲本身具有强大的情感,以及重要的意义。学生要想深刻的理解歌曲,需要先掌握其背景知识,对歌曲的内涵意义进行了解,再去对歌曲进行赏析,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歌曲的意境,以及其传达的主要情感。由此可见,文化知识学习对于音乐表演艺术具有重要作用。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从生活入手,同时提高其文化知识,从而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

(二)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

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表演艺术。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比较难以培养,其属于无形的东西,是从由无到有的过程,需要倾注大量的精力,从而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见解,提高其思维的创新[5]。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而发散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想象能力,以及创作思维。例如,对于《黄河怨》歌曲的学习,此首歌曲表演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弱音、中弱音进行展现,其中对于高音的弱唱,是这首歌曲的重要技巧,同时也需要对歌曲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才能更好的学习作品。因此,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理解,对内涵进行学习,从而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音乐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音乐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三)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

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通过音乐活动,去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对音乐的理解。音乐教学过程中,读谱、对作品情感进行理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必修课程。教师需要将音乐融入学生的思维,使其热爱音乐,尊重音乐表演艺术,能够读懂音乐语言,从而再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艺术水平[6]。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通过音乐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组织音乐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现的平台,开展音乐表演艺术比赛,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一定的奖励,从而去鼓励学生进行创作。通过音乐活动,学生能够活跃情绪,提高对音乐表演艺术的热情,同时从活动中得到启发,积累音乐创作的灵感。通过音乐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使其获得一定的音乐表演经验,有助于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音乐实践活动,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最佳途径,学生可以从活动中成长,丰富情感思维,从而去培养创新能力,提高音乐表演艺术水平。

综上所述,音乐表演艺术具有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以及结合自身经验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

作者:吴新周 单位:梵净山歌舞团

参考文献:

[1]支慧.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J].音乐时空,2015,(15):111.(2015-08-13)[2017-08-22].

[2]夏媛媛.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分析[J].现代交际,2017,(03):94.[2017-08-22].

[3]薛瑞芝.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研究[J].音乐时空,2016,(01):102-103.(2016-01-07)[2017-08-22].

[4]安静.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传承与发展[J].高教学刊,2017,(04):189-190.[2017-08-22].

篇5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是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美”产生于人——主体的愿望,而主体愿望的产生则源于他的“社会性”![2]任何创作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样,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也不能脱离社会性而存在,它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钢琴表演艺术传统延续下来规范化的表演模式可以被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少数群体所接受,是“精英”“贵族”式的欣赏方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网络传媒等现代交流手段方式的迅速发展与改变,使钢琴音乐面对的是更多、更为广泛的群体,钢琴表演艺术应从音乐表演多元化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在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使广大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也是推广钢琴音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和音乐修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准精英”式钢琴音乐的推广方式。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社会文化、观众对象的不同,“阳春白雪”式的钢琴表演艺术在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上应有所突出。由于“观看并不是一面一成不变的镜子,而是充满生气的理解力。”[3]所以根据观众理解的差异,对于作品的艺术表演再现做出的反映,有可能正确、有可能歪曲。当然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以大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作为艺术的标准的,这违反了艺术的原则。正如戏剧界所认同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艺术家却永远是错的。”[4]为了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钢琴音乐的表演过程中采取更容易被大众心理所接受的传媒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物,所以每遇到一种运动,不仅视之而已,同时还有意用我们自己的动作来表出它们。……”[5]所以表演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由于从内心生发了音乐的感受并产生了肢体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及抒发自我情感的手段,即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作品和观众思想产生共鸣的必要手段。作为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表演者创造一种情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产生感情。随着时代、网络、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钢琴音乐特别是适合现代钢琴作品新的表现手段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希望表演者具有时代感、与生活体验相接近的表演形式,表现与观众共有的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感染观众,同时也给钢琴表演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钢琴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更完美地获得其美学体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三、民族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灵魂

21世纪更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求生存的时代,音乐的审美价值趋向多元化、开放性,但总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着一种民族精神,闪耀着华夏祖先的文明和智慧。

李凌的美学思想认为,“所谓‘民族风格’,它包括了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以及它要表现这些思想、情感所选取、缔造的音乐形式上的一切特色的总和。”[6]追求表演艺术的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钢琴表演艺术遵循的一个美学原则。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西洋音乐演奏奖的钢琴家傅聪,正是因在他的钢琴演奏中充满了中国灿烂文化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以及中西贯通的音乐表现力而享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他演奏的肖邦被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傅聪之所以对西洋音乐理解得深刻,“大半得力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7]这也是傅聪在钢琴表演艺术上能做到真正中西融合贯通,用中国的古典文学表现西方音乐意境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代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儒、道、法家对音乐美学都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傅聪的父亲傅雷非常重视对傅聪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小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字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上选教材,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理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诗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亲自对他施教。“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蕴藏在我内心里的东方气质。”[8]所以在傅聪的演奏中有蕴含中国音乐美学的“无我之境”。这和他自小得益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领悟力是分不开的。

民族性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再创造的土壤和源泉,是创造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的动力所在。中国的钢琴表演艺术要坚持发扬民族性,与时代共进,突出个性意识,才能使钢琴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活力,在时代变革过程中展现新的魅力。

内容摘要:钢琴表演艺术作为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它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时代化、个性化及民族化有着必然的联系。钢琴表演艺术应密切关注时代化、个性化以及民族化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推广钢琴作品、音乐艺术,使钢琴表演艺术学科日趋完善、成熟。

关键词:钢琴艺术表演时代化个性化民族化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钢琴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是建立在遵循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具有表演者个性风格特点的作品再现。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实践运用和音乐美学的审美观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运动:一是表演者把内心的精神转化为音乐,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二是观众把这种音乐再通过大脑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好的表演艺术形式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积极地影响和感染观众,帮助观众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调节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趣味。任何表演艺术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代、个性以及民族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个性、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钢琴表演艺术除了在原有的优秀传统表演基础上要不断发展,还要考虑出新,结合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需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出现新事物的角度,以及对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文化传播途径的新需求,真正使钢琴表演艺术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赵保清《浅谈音乐表演艺术》南京艺术学院院报2001年第2期

[2]《论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从布莱希特“陌生化”表演艺术理论得到的启示》冯效刚人民音乐1997年第11期

[3]艺术风格学:(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51页

[4]《试论音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张放音乐探索1999年第1期

[5](德)罗采《卡里哥纳》H·里曼著缪天瑞译

[6]彭根发《李凌音乐表演美学思想初探》交响——西安音乐学院院报1996第4期

篇6

关键词:音乐创造 音乐表演艺术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J6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94-01

创造音乐表演艺术的过程是想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互相渗透的过程,丰富的想象力是源于丰富的实际生活。在音乐表演艺术中,缺少了创新、创造性思维,就无法创造出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要想创造优秀的艺术作品,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1]生活中需要好的、优秀的艺术品,然而艺术是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所以艺术是不能脱离现实的生活世界的,但又不是一模一样的刻画,只有创造才有艺术,只有充分地发挥创造性思维,才有可能把音乐创造成音乐艺术。

一、音乐表演是一门创造性艺术

(一)需要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

在音乐创作中,需要创作者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缺乏就会导致想象贫乏,只有有丰富生活经验,才会产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根据创作者源于生活的经历,赋予作品现实意义与活力,让欣赏者产生共鸣,展现音乐表演艺术的意义。所以只有拥有丰富的生活实践,才会有不同的音乐实践,为音乐艺术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

(二)需要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在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中文化修养是重要的基础,只有创作者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才有能力创建新的创作内容,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果其文化修养不够高,那么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都会存在差异,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2]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要注重巩固自身的文化底蕴,只有根据自身的深厚文化基础,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

二、培养音乐表演艺术的创新性思维

(一)根据自身的经验知识水平培养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

在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的创新性思维,教师也日趋重视,不仅仅是停留在原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在培养音乐表演艺术的创新性思维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学生本身的经验知识水平来培养和提升,如果学生对于自己所要创作的作品不了解,就缺少了真正的情感。只有真正全面了解作品,才有可能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展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3]例如,歌曲《为了谁》是基于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抗洪战士用生命抵挡洪水为纪念和歌颂那些战士而创作的,歌曲的本身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如果学生不了解音乐、事件的背景,在创作这首歌曲时也不会具有真正的情感,无法表达真正的含义。所以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时,需要对学生的经验知识予以提升,

(二)以教师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

启发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独立创造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要想提升、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就先需要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发散性思维,并且有效地组织能提升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在音乐表演艺术中,需要创造性思维,这是思维能力和动作技能结合的活动。比如在郭淑珍老师演唱的《黄河怨》中,声音是在弱和中弱之间,包括当中最高音的弱唱,这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对作品的精神内涵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

(三)在创造性音乐活动中提升学生音乐表演艺术的创新性思维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读谱、理解作品,要让作品纳入学生的“心电图室”。先把作品融于学生的思维中,读懂音乐的语言,再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4]同时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是必然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创造性音乐活动,使学生敢于创新,在音乐表演艺术中产生积极的体验情绪,维持创新的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进步,通过不断体会,积累自己的经验,从而提升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

总而言之,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把创造性思维潜移默化地融入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创造性,不是“教”会的,而是自己发现和开发出来的,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从而提高学生音乐表演艺术的水平。同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选择好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中实施,开发学生音乐表演的创新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薛瑞芝.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研究[J].音乐时空,2016(1):102-103.

[2]王瑜.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个性与共性研究[J].戏剧之家,2017(3):68-69.

篇7

[关键词]:声乐表演 审美 创造

声乐表演是结合体力、表现力与想象力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声乐表演艺术与其他所有艺术相同,都注重美学原理,服从审美意识。一般的音乐审美中欣赏者是声乐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客体。而声乐表演艺术中歌唱者既是审美的主体,同时也是艺术的创造者,因而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演唱水平以及审美能力,才能够演绎出美的声乐艺术,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

一、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1.声乐艺术的审美体现

声乐表演艺术构成的要素有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歌唱的声音美、乐器的伴奏美以及表演动作的形体美。声乐表演者通过自身的感悟,将声乐作品用艺术的形态展现在观众面前,给予观众审美体验。声乐表演的审美主要体现在音乐、语言以及情感当中。

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最直观的体现为音乐,听众通过音乐律动来获取声乐艺术的情感与审美。歌唱是音乐表演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其具体包含了韵律、节奏、和声等,利用各种演唱方式的结合,展现出音乐作品的魅力。

声乐作品中每一句歌词中的音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强有弱,体现出了语言的连接之美。演唱者对各个字进行准确处理,就能够体现出语言的美感。声乐表演当中语言的准确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当中需要准确清晰表达出作品的内容,注意吐字清晰。虽然现在许多歌手尤其是流行歌手吐字不清仍然受到市场的追捧,但咬字准确是一个歌唱者的基本功,是必须要遵循的技巧。

情感作为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灵魂,是声乐艺术传达中最重要的内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能够将充沛的情感带入到歌曲当中,并能够让观众充分感受到艺术情感的力量。情感的体现也促进了声乐作品表演的整体的协调性,给观众一种浑然天成之感。

2.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原则

声乐表演艺术将书面上的作品转化为物质层面,声乐表演艺术的表演性极强,其不同于绘画等艺术能够以独立的作品来欣赏,而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二度表达。只有掌握声乐表演审美的原则,才能够体现出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特性。声乐表演艺术审美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与客观的协调。不同的声乐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与风格,这些客观条件是演唱者所必须要掌握的。而在掌握作品的创作意图的基础之上,需要充分发挥主观性,表现出自身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这也是声乐表演中的个性化创造的体现。主观性也满足了观众获取不同艺术感受的意愿。因而声乐表演艺术应当注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平衡。

(2)艺术与演唱技巧的统一。声乐作品的演绎需要精湛的技巧。歌唱者要想充分地体现出作品的艺术魅力,必须要充分运用技巧,在表演中合理地应用与融合,借助声音表达出自身所想表达的情感。技巧可以说是声乐表演艺术的根,但光有技巧也远远不够,歌唱中的艺术表现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传统唱论中所强调的“声情并茂”就是这个道路,音乐表现与音乐素养必须要得到统一,这两者是相互承托、相辅相成的,或者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演唱的技巧就是为声乐艺术表现力所服务。

二、声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

声乐表演是一门再现性的艺术,更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声乐表演丰富了内涵,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声乐表演通常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其本质在于对声乐的基础的理解并在理解之上进行的表演创造,声乐表演的创造性赋予了声乐作品新的生命力。创作者将声乐作品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程度上使得作品失去了灵魂,只剩下了音乐与文字符号。演绎者的二度创造则使得作品重新获得生命。

声乐表演者对于声乐作品的二度创造,是对原作的补充与丰富,这种创造性也是声乐表演的魅力的体现。表演者对于声乐作品的创造体现在声音、动作、眼神等,通过对作品的内涵的解读,表达出自身的认识与情感,让听众读懂作品,领略作品的内在情感。声乐表演的创造,具体体现在形象的创造与情感的创造。

1.声乐表演的形象创造

表演者对于声乐作品有着自身的独特感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演唱者的不同感悟也能够通过个性化的形象创造体现出来。例如,一些歌手在演唱时紧闭双眼,眉头紧锁,似乎在传达歌曲的思念之情;一些歌手演唱中动作极为夸张,声嘶力竭,表达出一种爆发的情绪。这些都是演唱者的形象个性的体现。一个成功的表演者,必须要有自身的个性与特点,平庸无奇的作品往往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同时,声乐表演中,用新颖的手段来演绎出作品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巧妙的形象表达,满足欣赏者的内心需要。例如06年春晚当中戴玉强、吴雁泽、阿宝三人共同演绎《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他们用三种方式的结合赋予了作品崭新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声乐表演情感创造

情感是声乐作品的灵魂,声乐艺术表演要感染观众,必须有着演唱者自身的情感创造。声乐作品所要求歌唱者的不是直接表现出作品的情感,而是要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内涵,歌唱者应当跳出作品的音乐形象,开拓与引申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联想,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创造出更为生动与形象的音乐艺术特征。例如,一首经典的流行歌曲《大海》,原曲所表达的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有的歌手的翻唱,结合自身的感悟,表达出对爱情的理解。因而一首音乐作品通过情感的再创造,往往能够体现出新的生命力,给予观众艺术与情感惊喜。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声乐表演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声乐表演对音乐作品进行丰富与补充,赋予了音乐作品生命力,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作为声乐表演者,必须要肩负起引导欣赏者鉴赏音乐作品的任务,充分结合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创造性,赋予音乐作品灵魂与新生命,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声乐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陆晶.声乐艺术表演中的美学效果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09).

[2]谢飞.论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思维[J].黄河之声,2014,(08).

[3]吴海燕.从审美角度试析声乐表演艺术[J].作家杂志,2012,(02).

篇8

戏剧表演是指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舞台行动过程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1]。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表演形式,戏剧表演以其高度的艺术震撼力和冲击力,赢得了无数观众的青睐,戏剧艺术也得以风靡全球,成为艺术、品味的象征。

戏剧表演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观众在剧院里欣赏到的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只是作为戏剧表演的一部分,也被称作现场表演或舞台表演。此外,还有戏剧剧本创作、彩排、舞台布景等等环节,这些都是戏剧表演包含的重要内容。在戏剧表演领域,艺术指导的作用十分突出,艺术指导的工作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演员的现场表演水平、艺术成就以及戏剧表演行业的整体发展。

一、 艺术指导在戏剧表演领域的重要作用

1.艺术指导是戏剧表演艺术性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艺术指导大都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戏剧表演理论知识储备。因此说,艺术指导能够充分保证戏剧表演的艺术性。一方面,艺术指导通过对艺术表演剧本创作进行指导和把关,能够在源头上保证了表演作品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艺术指导通过对演员进行指导和示范,也能够极大地提升他们的表演技巧和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指导是保证戏剧表演艺术水平的关键。

2.艺术指导是戏剧表演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前文所述,艺术指导的工作涵盖了戏剧表演的全部环节,从剧本的创作、编排到演员的现场表演,都是艺术指导工作的职责所在[2]。因此说,艺术指导本身就是戏剧表演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承接了戏剧艺术表演的全过程,保证了戏剧表演的顺利进行。 本文由收集整理

3.艺术指导是连接观众和戏剧演员的重要途径。除了要在日常工作中对演员进行指导外,戏剧艺术指导的最重要工作任务就是在现场观看演员的表演,用专业化的视角审视演员的表演技巧和方式,用观众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台下对演员表演的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演员现场表演的过程中,艺术指导同样作为观众,他们能够准确地感知现场气氛和观众的情绪波动。表演结束后,他们可以带着这些信息与演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就实现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二、坚持戏剧表演艺术指导专业化的重要现实意义

1.坚持戏剧表演艺术指导专业化符合现阶段戏剧表演市场化的要求。近年来,国内艺术团体都在经历着市场化改革,大部分的演出都要面对市场竞争,国内戏剧演出市场规模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戏剧表演市场化的趋势下,许多艺术团体迫切地需要根据市场和观众的需求调整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指导的作用就非常明显。通过开展艺术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这些艺术指导都能够成为具有高超业务水平和敏锐观察能力的人才,准确把握演出市场的发展动态,为艺术团体的市场化改革服务。

2.坚持戏剧表演艺术指导专业化符合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和大繁荣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和大繁荣的目标,戏剧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加强戏剧表演艺术指导的专业化,能够在根本上把握戏剧表演事业的发展方向,在戏剧表演领域保持和贯彻党的文化事业方针和政策。

3.坚持戏剧表演艺术指导专业化能够为戏剧表演事业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创新力。实践证明,专业化的艺术指导队伍能够产生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推动力,能够在社会发展变革的历程中选取到更多鲜活的、百姓喜闻乐见的素材,始终保持我国戏剧表演事业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在专业化原则下,戏剧表演艺术指导能够按照表演艺术的本质规律,将生活中的平凡素材经过艺术的提炼和加工,变成具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作品,也能够将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成果转化为艺术表演的形式和内涵,丰富和完善我国戏剧表演艺术领域的理论成果。

三、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戏剧表演艺术指导专业化水平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1.坚持建设一支具有高度专业化水准的艺术指导队伍。各艺术团体要加强艺术指导队伍建设,吸收和接纳一批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和理论知识的人才进入艺术指导队伍之中。同时加强对戏剧演员的培养,对于那些具有丰富舞台表演经验和良好学习能力的演员,要作为艺术指导的后备力量进行重点培养,帮助他们完成从演员到专业指导的转化。

2.坚持专业化的工作方法。艺术指导不单单是给演员的表演挑毛病、找缺点,而是要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戏剧表演理论,科学地提出这些造成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以及有效的解决措施,这就要求艺术指导具备专业化的工作方法,不能按照经验主义的办法开展工作,而必须要根据戏剧表演艺术的本质规律对演员的表演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篇9

【关键词】 歌唱 表演艺术 探究

1. 表演艺术与歌唱艺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艺术是一个大家族,表演和音乐同为艺术家庭的成员,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音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表演这个环节,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歌唱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上也是一种表演形式,通过演唱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它以旋律和节奏为手段,为听众所感受,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所以,歌唱是一种表演艺术,它有着综合形象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形象感觉的间接性与视觉性,形象表现的广泛性与丰富性,偏重于唱。而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表演,其形式多样、范围广,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通常以电影、电视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戏剧为原材料,是单纯而集中的一种表演,侧重于演。歌唱者在舞台上的一个动作、一种姿势、一个表情,是对歌曲内容的表达,是给听众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一种感觉。学习歌唱艺术,除声乐基本功的训练外,还要树立表演意识,进行舞台形体训练。

歌唱中的表演与狭义上的表演艺术存在差异是不言而喻的。不同唱法的表演也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就肢体语言而言,各种唱法的肢体表演大都集中于面部和上肢。在此基础上,美声唱法大多站立于台前,在台上走动很少,上身肢体活动多;

民族唱法肢体活动大多是一个模式在台上走动;流行唱法肢体表演不拘一格,或静或动,随意任情发挥,歌舞相映生辉。歌唱中的表演不只是风格问题,它与发声方法密切联系。僵硬的动作和紧张的表情会影响声音的好坏。所以,完美的演唱与协调的肢体表演是艺术演唱形神相融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

事实证明,唱要与演结合,却不能是简单的、形式上的结合。真正的演唱不是机械地配上动作或舞蹈,而是要抓住演和唱的共通点,一招一式协调配合,表演和动作都要发自演唱者内心,让”肢体语言”与歌唱情神一致。

2. “肢体语言”是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唱艺术属于表演艺术,表演艺术中包括语言动作和形体动作。语言动作作为表演艺术的创造工具和手段,是指在语言运用和交流中,充分发挥它特定的语言目的、任务和情感作用,使歌唱艺术表现达到特定的抒情效果。因此,发挥语言的动作性是一切运用语言作为表演艺术手段的共同要求。作为富有形态特征的身体动作,形体动作从表演艺术的体现来讲,包括演员的形体动作与角色的形体动作。形体动作的造型美要求演员无论是自身,还是进入角色创造的动作都应有一种美感,这种造型美的体现是根据内容与情节表达的需要,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实现的,它包括演员的体形体态美、风度仪表美、性格气质美等有机艺术创造。形体动作包括形体与动作。

歌唱与表演同为艺术,没有形体表演的歌唱是不完整的。唱歌要用心唱,要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实践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同样的歌唱水平,唱同一首曲子,其效果大相径庭。

做到表演与歌唱完美融合、自然协调,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肢体”语言,从口、手、眼、身、步这五个环节着眼做起,使之成为舞台上互为依存、互相配合的综合表演艺术。在歌唱表演中,要充分利用舞台空间,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达到以歌传情,声情并茂,神形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信心和实践是提高歌唱表演水平的重要环节

声乐演唱的艺术美包括词章的语言美、曲调的旋律美、演唱的声腔美、声乐的器乐美、形体的动作美。这是艺术创造全过程的客观要求。为此,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思考和重视的。

3.1树立艺术演唱的意识

首先要切实了解歌唱艺术的内涵和外延,明白歌唱艺术的客观要求,掌握表演艺术与歌唱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整体上把握学习艺术演唱和表演知识的定位和致用性,彻底摒弃那种学表演与学声乐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糊涂认识,增强学习表演专业知识的自觉性。为此,一定要树立演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神圣、庄严、科学的理念,从认识和实践的结合上注重表演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2注重心理调试和基础训练

影响表演与歌唱完美协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的个性对歌唱的影响。外向型性格的人偏重客观世界,一般性情开朗、性格活泼、爱交际。具有这种个性的表演者,登台一般不会“怯场”;而内向性格的人则偏重主观世界,同外界接触缺乏自信,出现性格上的紧张趋势,当受到贬低或遭受失败时特别敏感,避免这种怯场心理比较困难。大多数人属于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中间型。尽管初上舞台难免有一些“怯场”心理,但容易纠正。二是情绪对歌唱的影响。歌唱者的喜、怒、哀、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发声和演唱,虽然其发声器官没有问题,但当其情绪异常时,也很难成功地演唱一首歌曲。三是意识对歌唱的影响。人格结构分为无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三种。在正常的歌唱表演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想着什么地方该处理成怎样的速度、力度、音量等,但由于要通过思维再作用于身体器官和肌肉,所以反映比较缓慢;后者是由于习惯而成自然,平时在声乐训练时不断使有关肌肉活动按一定运动轨迹行动,久而久之形成了机制,这种机制是第二性的,由潜意识控制。作为动作组合,声乐活动是在同时间内完成多种活动的过程,而人的有意识只能调节完成一个动作,而不能完成一个以上的动作,所以,声乐活动时我们只能把“有意识”用于掌控主要的动作,而其它动作则要依赖于“潜意识”去控制。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科学的认识,进而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部活动,避免负面影响。关键是做好演唱前的准备,避免产生怕出问题的诱因。准备内容包括:切实熟练曲目乐谱,注重音准、节奏;背熟歌词,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多合伴奏,解决歌曲中的难点;演唱适合自己最佳音域的歌曲,等等。

3.3要建立必胜的信心

现代声乐生理研究表明,大脑皮层通过视觉、听觉、内在感受等方面控制歌唱行为,而歌唱发声器官等诸方面是否协调运动是通过高级神经系统来控制的。为此,要做到舞台演唱时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和轻松自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极的心理,信心和技巧对于演唱同等重要,一个放松的状态是必须的,而放松的首要基础则是信心。信心不足会产生紧张心理,导致演唱失败。歌手在演唱之前,如果对自己能否正常发挥演唱缺乏自信和底气,就不会有成功的基础。有人说唱高音需要一种厚发薄发的气势,实质上这种气势就是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表演艺术和歌唱艺术的统一,真正认识它有一个过程,自觉实践更需要一个过程,有时甚至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适应的过程,关键是要面对、坚持和不断提高,特别是结合自己的问题去克服,否则很难收到在实践中提高的效果。

3.4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身

篇10

一、民族声乐表演是情感流动与再创作的过程

民族声乐表演艺术是结合音乐与诗词文学的一种听觉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且极具美学魅力。与视觉艺术不同的是: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在声乐作品与欣赏者之间架起了桥梁。因此,表演者首先要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再通过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将作品转化为演唱传达给观众。从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来看,首先词作者在客观条件下产生一定的主观情感,将其倾注于作品中;曲作者在词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基础上,以音乐的创作规律和动人的音符来阐述这种主观情感。因此,曲作者的创作意识要尊重词作者的主观情感,可以说作曲是对词作者作品进行音乐表达的二度创作。民族声乐作品则涵盖了从词作者到曲作者之间的情感流动。演唱者对民族声乐作品的表达十分重要。演唱者要充分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和情感,通过演唱技巧准确地向观众表达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内心情感。因为演唱者的表演同样包含着自己对创作者及其作品的解析与表达,结合演唱者自身技巧与各种客观条件,在作品的演绎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演唱者的个人特点,即演唱者在表演上的再创作。由此可见,民族声乐表演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更为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再创作过程。

二、接受美学理论对于民族声乐表演的重要性

接受美学理论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各种艺术形式的研究都忽略了受众的存在价值,而以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对这种情况提出了质疑,接受美学的概念从此进入艺术研究领域。“文艺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这种性质的根据是它独特的对象性——不是死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这决定了文艺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不能脱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姚斯的这段话明确表明了文艺的人际交流性质,肯定了受众在艺术中的客观存在价值——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得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向现实转变。因此,受众对艺术的接受审美对艺术本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对其进行的艺术研究应该重视受众的存在价值。然而,传统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研究往往忽略了欣赏者的存在价值,使得接受美学“作者——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的艺术研究体系被割裂,对于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接受美学理论在民族声乐表演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一)接受美学在民族声乐表演中的表现形式

民族声乐艺术包含词曲作者和表演者的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再创作。欣赏者对于民族声乐表演的审美主要侧重于对作品情感的感受,欣赏者的审美过程通常有“审美准备”和“审美接受”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审美准备”。欣赏者在欣赏民族声乐表演之前,客观存在着一种欣赏期待。这种审美期待与欣赏者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水平,以及自身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表演者在表演之前要充分考虑到欣赏者的审美准备,将其纳入表演艺术再创作中,通过与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对表演艺术进行全面的审视,努力建立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沟通。二是“审美接受”。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将无生命的文字、音符通过有层次的演唱传达到欣赏者耳中。欣赏者的情感处于一种被演唱者唤醒的状态,演唱者需要通过表演及再创作,激发欣赏者的情感,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感知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积极回应作品的情感。在此过程中,表演者要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使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更为自主、强烈。

(二)接受美学对于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