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行业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行业研究报告

篇1

情景分析可以帮助保险公司考虑到大量潜在的未来发展趋势,据此作出商业决策,从而能够管理范围广泛的、通常相互关联的风险。情景分析被用于制定战略、风险管理和承保等领域。

瑞士再保的经济师高旷楷(KurtKarl)博士称:“诸如金融危机等事件将促进对这些方法的利用,并鼓励保险公司使用先进的情景分析来评估风险。”

情景分析在保险行业的一般应用

保险公司面临着诸多风险,如自然灾害、死亡风险和投资波动风险等。这些风险之间往往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例如,当疫病爆发时,成千上万的人可能会丧生,导致人寿保险索赔的数量急剧增多。另外,由于人们减少外出购物、工作和旅行以避免被感染,商业活动可能将受到影响,致使公司债券的违约率上升,股价出现下滑。由于保险公司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定价和管理,所以需要对风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了解。

高旷楷博士表示:“与其他一些行业不同,保险业往往侧重于小概率事件。保险公司使用监管当局提供的模型或公司自有模型,随后用大量模拟情景对模型进行‘冲击’,以便评估与小概率事件相关的风险影响。好的模型会考虑到分散保险和资产风险的益处。”

建立情景

为了阐述情景分析的工作原理,研究报告运用了一个案例,说明保险公司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评估诸如疫病这样的复杂情景。这其中需要有医学专家来帮助理解疫病是如何传播的,并确定传染率、死亡率和发病率。还需要有经济学家来评估这对经济各个方面以及资本市场所造成的冲击。还需要有承保人来评估各种保险业务将蒙受的损失。

分析结束后,保险公司必须考察自己用来降低风险的策略:是否需要额外的再保险?是否应该增加限制性条款,比如针对业务中断险的限制性条款?高旷楷博士指出:“保险公司还必须评估疫病会对资产回报造成怎样的冲击。如果严重疫病的风险剧增,保险公司必须准备迅速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

先进的情景分析

先进的方法能使保险公司出色地完成以下几种情景分析:

可以用保险、经济和金融市场冲击对资产及负债全球模型进行压力测试。

定期进行与自然灾害、疫病、经济和金融冲击有关的内部情景测试。

模型能够描述这些冲击对各个主要资产类别和业务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篇2

一、互联网保险风生水起走进新时代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借用这句词来形容当下热闹的互联网保险,或许再形象不过了。借互联网金融勃兴之机,互联网保险业开始提速进入一轮“全面发展期”,当前以网络销售为核心的“互联网保险”,作为保险业在新技术应用浪潮下迅速成长的一个创新子业态,已经颇具规模。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日前的《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截至2013年底,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达291.15亿元,近三年的总体增幅高达810%;从事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逾60家,家数年均增长率达46%;投保客户达5436.66万人,三年间增长了5倍多。中国太保2012年年报显示,其电销、网销及交叉销售等新渠道业务收入占财产保险业务收入的18.6%,同比上升6.7个百分点。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尽管2012年险企电子商务市场保费收入占整体保费收入不过区区0.26%,但2012年在线保费收入规模达到39.6亿元,相较2011年增长123.8%。

网络与保险“相识并不算晚”,作为一个销售渠道,互联网对于保险业并非新事物,1997年,中国保险业开出过首张电子保单,触及了互联网的大门。2000年前后,网络泡沫尚未碎裂之时,国内众多保险企业更是上演过一场“触网潮”,各类保险网站先后成立。而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碎,因商业模式不清晰、市场主体投入有限,2003年后,大部分保险类网站规模迅速收缩,有的甚至倒闭或撤销,保险行业对于网销的探索以失败告终。

到2005年,保险公司又开始重视网络渠道,纷纷加大投入,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保险与互联网的化学作用开始酝酿。通过与银行联网,保险公司基本能够完成网上销售、在线支付、网上理赔等经营业务,并能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后续服务,国内保险电子商务模式基本形成。直到近两年,互联网金融突飞猛进,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与创新才真正步入轨道,此前互联网仅作为保险业一种新兴销售渠道和服务载体。

二、互联网保险的要义在于产品创新

互联网保险的核心应该是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保险领域,带来保险业的变革。目前关于互联网思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说,鉴于互联网的特性,最重要的是公平、开放、多样化、用户体验至上。在保险领域,至少应该让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消除中间环节,让产品价格尽可能低,通过用户反馈互动、逆向选择,让服务尽可能好。同时监管层应该监管到位,防止欺诈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传统保险机构的触网,基本做的就是互联网营销,即使2013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基于互联网营销的产品创新,如“险”,“怀孕险”,“求关爱”,“花容月貌险”等一批所谓创新产品引爆公众对互联网保险的关注,也让一批中小公司迅速获得大量保费,可基本是赚眼球不赚钱,因为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对公司的长远价值也并不大。所谓的创新不过是营销噱头,去掉华丽包装,此类产品其实与传统产品并无二致,有的只作简单改装。虽然价格相对传统渠道稍低,但理赔繁琐且限制条件多,很快便让互联网用户兴趣索然。

中国保险业协会编著的首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中,将互联网保险定义为一种新兴的、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媒介的保险营销模式,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保险产品销售或者提供相关保险中介服务等经营活动。《报告》认为互联网保险是保险行业的一场“销售革命”,但其中的互联网保险并没有真正脱离传统媒介。可以理解的是,因为这份报告是中国保险业协会与其他7家传统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合作编写的,正因为如此,互联网思维并没有贯穿《报告》。

真正的互联网保险应该是什么样的?泰康人寿副总裁王道南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互联网保险的创新,在于通过精准定位用户,细分保险标的和风险因子,实现产品的定制化和定价的个性化,而不是简单地把传统保险产品搬到网上(2014年3月《财经》)。我非常认同这一理念。因为互联网的扁平化结构的特性,每个人在互联网都只是一个节点,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那么与保险传统产品通常先设计产品再投放渠道的路径不同,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设计路径就应该是“从渠道到产品”,即:先了解渠道用户的需求,再据此开发第一代产品,投放到渠道后根据反馈的渠道数据,开发第二代产品。与传统产品相比,互联网保险产品品种多样,换代迅速,调整频率较快。

华泰财险此前推出的货运险在定价个性化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去年底泰康人寿与阿里金融合作推出的“乐业保”,则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动态定价。泰康人寿创新事业部负责人毕海介绍,该产品作为健康险,费率按规定可上下浮动30%。“我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动态定价,还可用几个产品接力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个更宽的范围,使定价更加灵活。”该产品的定价亦可根据投保和赔付的情况予以调整,以期更符合互联网用户的诉求。另外,相比意外险等产品,健康险更具私密性和专业性,更强调个性化服务,更合适走个性化定制的路径。

“服务即产品”成为互联网保险的要义所在,也是创新的重要方向所在。产品定制化和定价个性化,意味着从以往“产品导向”向“用户和需求导向”的转变,从“我有什么卖给你”转向“谁要什么、我如何提供”。在移动互联时代,要围绕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服务,这需要保险公司开发出更多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保险产品,但这一渠道真正要把产品销售出去,产品设计又必须简单明了,消费者在网上的消费往往是碎片化时间内瞬时做的决定,这又是“矛盾”之处。

三、互联网保险前景光明钱途曲折

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创新带来了产品形态和价格的变化,但要真正发展壮大,则必须使之成为全新的业态。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保险公司自建在线商城或通过第三方电商平台分销,近40家保险公司进驻了淘宝,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等四家公司成立或筹建了保险电商公司。根据艾瑞咨询的预计,2016年中国保险电子商务市场在线保费收入规模将达到590.5亿元,渗透率将达到2.6%。2013年底随着首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开业,互联网保险的商业模式已形成官网、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网络兼业、专业中介以及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等五大类鼎立之势。与此同时,阿里、腾讯和京东等一批互联网企业以不同形式介入保险业务领域,和讯网也推出了保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放心保”,目前共收录81家保险公司的212款产品。2014年2月,苏宁云商和苏宁电器共同发起的苏宁保险销售有限公司获得牌照,成为国内首家拿到保险资质的商业零售企业。现在登陆淘宝、京东和讯等第三方平台,可以买到车险、意外险、旅行险、健康险、少儿险、医疗险、财产险等产品。

消费者、保险人、保险中介、第三方电商平台、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初步构成了互联网保险的生态圈。

在这个貌似要素完备、热情涌动的生态圈里,作为主体之一的保险公司,有不少对互联网保险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将其作为一种销售渠道,以便降低获客成本和运营成本,或仅仅是出于“人有我有”的心态,先占个地盘。即使成立了独立保险电商公司的保险公司,亦多将其作为系统内产品的代销平台。

渠道的多元化倒逼保险公司必须革新内部的组织和流程,业务结构的变化则倒逼保险公司改变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业态的变化,最终可能将实现对整个保险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国华人寿电子商务部总经理赵岩对寿险电商化充满信心,他说:“包括复杂的险种、期缴,现在这些产品也开始在淘宝或一些平台销售了,今年寿险电商规模将要达到近100亿元。”2013年8月初,国华人寿传出消息,其在微信平台上,推出了保险行业首个微信商城,提供移动投保、产品展示、在线客服等功能。在此之前,这家保险公司在淘宝聚划算创下“三天一个亿”的辉煌战绩。

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实质上对保险公司整个业务流程和系统提出了考验。2013年7月21―22日,在保监会举办的保险业深化改革研讨班上,项俊波主席出席了此次培训班并亲自授课。会议把保险行业的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放在互联网金融上,项俊波重点提及互联网技术将给保险业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即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保险业的游戏规则和经营模式。从以公司产品为主导的销售模式,逐步转变为真正以客户为核心的销售模式。但这谈何容易?比如,网销产品的价格更低,保险公司需要为此改善流程,降低成本,对其改善经营管理和盈利模式有一定的倒逼作用。又如清科数据研究中心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专题研究报告》指出,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比“单一网页”的用户黏性更高。如何为社交平台用户提品服务,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或许是一种新思路。除了业务流程、客服管理和支付方式需要适合互联网保险的特性,保险公司信用体系和风控模型也需要与之对接和改进。真正形成互联网保险业态,需要保险公司具有洞察互联网和金融业全局的视野。学会用互联网思维和按互联网规则办事,改变现有的产品运营和服务模式,调整渠道和业务结构,乃至重新构造股东、企业、客户整个价值链条的运作逻辑。

机遇与风险并存,如何监管互联网保险,也是政府不得不积极应对的新问题。例如,网络平台上出现了多款保险公司销售的理财产品,承诺保底、无风险,而且有的投资门槛低至100元。这类理财产品,其实是万能险,但目前针对这类网销保险为名实则是理财产品的做法还存在法律监管空白点。北京中高盛律师事务所保险维权律师李滨公开批评保险公司不道德,他认为披着理财外衣销售的保险产品,存在骗保空间。并且当风险真正来临时,可能合同却存在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不仅不能雪中送炭,还徒增法律烦恼。

篇3

[关键词]保险业;包容性增长;权益保护

一、保险包容性增长和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关系的研究背景

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基于经济发展成果未能有效普惠所有地区和所有人群的现实首先提出“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包容性增长是指社会和经济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可以表现为绿色增长、均衡增长、正义增长和全面增长等多方面的增长。对我国保险业来讲,包容性增长就是要实现均衡、和谐、可持续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增长。而保险消费者的权益是否得到有效保护直接是保险业能否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关键。

从包容性增长的角度审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保险业发展现状,我国保险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保险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宣传中存在虚假宣传,片面介绍,回避风险及免责条款,误导消费者,为了促使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对风险和免责条款缺少明确提示,甚至予以回避。造成消费者误解,一旦发生保险事故,纠纷在所难免。二是保险理赔慢、理赔难。保险消费者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购买保险产品,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理赔,其权益将受到极大损害。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保险业增长的质量和速度,违背了包容性增长的内在要求。因而探讨我国保险业包容性增长与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联性就变得极为必要。

目前,保险学界对于保险业的包容性增长的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邵增兵界定了什么是保险业的包容性增长以及如何实现保险业的包容性增长的问题,认为保险业包容性增长是可持续增长、均衡增长、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和谐增长。在此基础上,陈浩等认为保险业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要素为“公平”、“均衡”、“和谐”和“可持续”,探讨了我国保险业包容性增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针对我国保险业现阶段存在的诸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学界的讨论和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对于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都有着较为系统的阐释。就国外研究而言,虽然保险的历史很长,但对于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和法规的研究则相对较晚。相关文献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如Meier在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ulation:The Case of Insurance一书中,运用经济学的观点,将保险的监管看做是其他行业监管的一种推广,认为相关的监管实际是相关利益方,尤其是政策制定方的相互博弈,因而监管目标也是多方面的,而非仅仅是修正市场失灵。Klein强调了保险监管的重要性,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末保险纠纷高发以来保险业所做的一系列举措,包括提高财务标准、提高透明度、增加监管工具以及严格监管措施等,并分析了这一系列举措背后的经济及政治原因以及随之产生的各种争议。Harrington针对自2007年危机之后美国AIG公司等保险机构的表现以及原有的保险监管措施在危机中的不足,在回顾危机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新的经济形势和金融发展趋势下对保险监管措施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就国内研究而言,在对我国保险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分析基础上,郑伟探讨了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并提出了全面的政策建议。耶基盛分析了目前国内保险市场上保险消费者权益主要在保险消费者被误导、被欺诈以及被陷理赔难方面受到侵害,并在分析根源的基础上,从实务和理念两方面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聂勇以100个诉讼案例为样本,从车险理赔难这一现实问题着手,对损害保险消费者权益的诉讼案例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了相关分类和分析,指出条款设计、承保核保、理赔核保和知识普及等原因是造成消费者权益损害的直接原因,并针对实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法。张领伟在比较分析了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优缺点之后,从借鉴国外实践经验与我国现实情况的角度,指出我国建立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消费者保护制度是一个逐渐培育和完善的过程,需要诸多利益相关者都要进行努力,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

综上,虽然学术界对于保险包容性增长和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都有相关研究,但现有研究明显将二者割裂开来,未能有机结合,从而未能从整个保险业包容性增长这个更高的高度来看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在讨论我国保险业包容性增长与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或地区)上的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的在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政策建议。

二、保险市场发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系

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保险业发展之本,也是各国保险监管目标的终极指向。对于任何一个保险市场,没有对消费者权益的切实维护,保险业的发展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都不具有可持续性,更加谈不上包容性的增长。保险业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将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视为核心内容,其原因在于:1、保险业涉及投保人等消费者,也涉及保险人、保险中介等保险相关人,促进各方面的权益保护本就是保险业包容性增长的应有之意;2、保险业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性要求相关参与者都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使相关利益相关方都能够积极参与进来;3、保险业作为保险消费者寻求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对于风险的管理水平,如果不能做到有效保护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险业就难以健康发展,更谈不上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统一的和谐增长。所以,保险业包容性增长需要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作为发展之本。同样,保险消费者权益是否得到有效保护也需要保险业包容性增长作为后盾支撑。保险消费者更多的是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而进入这一市场,其赔付要求需要保险业的相关资产作为后备支持,而这又依赖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加强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离不开保险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而保险制度是保险业包容性增长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保险消费者对于保险产品将会有更多的需求,需要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保险业能够包容性的增长,使保险业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去满足保险消费者不断出现的新需求。而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同样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保护。

从实现均衡、和谐、可持续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增长而言,保险包容性增长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二者问的关联性体现在:

1 包容性增长首先体现在它是与社会经济相统一的增长,即经济增长和保险业发展高度的正相关性。从欧美发达国家保险行业增长的经验来看,保险业的增长与整体经济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密切相关:当一国的人均收入能够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时,就要开始注意对于风险的防范和分散,此时代表人均保费的保险深度将会有较大的增长。目前,从保险行业的发展速度而言,我国正处于保险深度不断增加,保险密度基本稳定,保险行业整体处于快速扩张期(如图1所示)。就保险行业保费收入而言,我国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态势保证了保险行业总承保能力的上升趋势。总体而言,我国的保险业能够承担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的重要责任,基本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然而,从体现保险业发展质量的角度而言,我国的保险消费者保护并没有随着市场的发展而自动的改善。在这方面,新问题不断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现象就是逐年增长的人身保险退保金额却在不断增加。在2003-2012年,我国诸多人寿保险公司面临退保高峰,有些公司的退保金额甚至接近同期保费收入(见图2)。这表明,我国保险行业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保险业的增长已经较为明显地受制于我国不完善

2 包容性增长是讲诚信、注重被保险人利益的和谐增长。和谐增长最为首要的要求就是注重各方利益保护,减少增长过程中的摩擦,降低增长内耗,重视保险消费者利益。然而,由于在我国长期以来的保险销售制度和渠道中,保险销售员的收入直接与销售金额相关,兼之整个保险监管体系构建不完善、监管行为存在疏漏,不能有效控制保险从业者的销售行为,因而,在销售过程中广泛存在着虚假宣传、片面介绍、甚至欺诈的问题,所以诚信问题突出,各种短期行为并没有自然消失,反而随着保险业规模扩张而越演越烈。根据最新数据,2012年全年保监会共接收保险消费者有效投诉件16087件,同比增长205.78%,反映有效投诉事项共17365个,同比增长195.98%。其中信件投诉2159件,网络投诉1079件,来访投诉977件,电话投诉11872件,几乎涉及市场上所有的保险公司及中介,所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投诉渠道全面畅通,投诉总量显著增加;(2)产险公司投诉中违法违规类投诉下降明显,但合同纠纷类投诉大幅上升,理赔纠纷仍是投诉焦点;(3)人身险公司投诉中违法违规类、合同纠纷类投诉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销售误导依然突出;(4)电话销售扰民投诉增加较多,屡禁不止。这种状况,在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改变,必须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信誉度,营造行业文化,始终把维护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客户的信心,实现保险业的包容性增长。

3 保险业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均衡增长。包容性增长的“均衡”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保险业的内部,即各类险种的均衡增长;二是体现在保险业的空间范围,即各地区之间的均衡增长。从空间范围来看,我国保险业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这一方面体现在区域保险业发展不平衡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保费收入上。就保险业地区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区域保险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当突出,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状况不仅对未来保险业的整体健康增长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且也为我国有效构建统一的保险消费者机构造成了障碍;就保费收入而言,我国保险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相当突出,2011年广东省和江苏省的保费收人分别达到1579亿元和1200亿元,而欠发达地区的保费则相对很低,如海南省保费收入仅为53.75亿元。

从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而言,各地区的保险行业发展差距也较大,其直接表现就是对有关消费者权益侵权的投诉数量上。根据保监会资料,2012年我国保险消费者投诉地区亿元保费投诉量平均值为1.04件/亿元,有12个地区高于平均值,依次为:北京(含12378所有投诉电话记录)、陕西、山东、福建、河南、广西、辽宁、重庆、新疆、宁夏、黑龙江、海南。

而从投诉机构的数量来看,消费者投诉地区千家机构投诉量平均值为214.58件/千家,有14个地区高于平均值,依次为:北京(含12378所有投诉电话记录)、上海、厦门、深圳、重庆、辽宁、福建、山东、陕西、天津、浙江、河南、广东和宁夏。

可见,我国各地区的保险业发展无论从区域发展还是从行业发展质量而言,都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长期来看,必将对我国的保险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重视各地区间的差异,促进均衡发展,将是我国保险业包容性增长的重要一环。

4 包容性增长是注重效益和质量的可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持续高速增长,无论是财险保费收入还是寿险保费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如图3所示),但从保险行业发展质量而言,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突出体现在前文所述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保险行业量的增长与质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察图2的我国人身险保费收入,可以看到我国人身险的增长在最近的两年处于徘徊停滞的状态;而同期的保险纠纷投诉率增长则高达205.78%。可见,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是相当不力,这已经严重影响我国保险业的增长,尤其是影响人身保险的可持续增长。而造成中国保险消费者权益侵害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整个保险市场来看,其原因可以归结到我国保险市场长期粗放的发展方式:保险业的集约经营和内涵式增长能力不强,部分公司主要靠快速增设机构、铺摊子实现外延式扩张,注重规模和体量,忽视提升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在产品开发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更多的是直接生搬硬套国外产品,忽视国情,使产品脱离市场需求,同时使自身发展受到阻碍;在保险资金的使用和保值方面,我国保险公司还不能有效匹配来源和使用期限,将保险资金用于短期投资的比例远高于应有的水平。资金来源和运用的不相匹配,严重影响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使用效果。而另一方面,保险人(即保险公司)、消费者和监管方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保险人(即保险公司)而言,在保险产品提供与保险服务办理方面都存在缺陷,其中保险服务办理方面缺陷尤为突出,在销售环节表现为销售误导、夸大收益、风险提示不足,在核保环节表现为未尽审慎义务,在理赔环节表现为拖延、惜赔、甚至无理拒赔;就保险消费者而言,问题主要表现为保险消费者对保险重要性、保险产品的类型等以及违背最大诚信原则给自己带来损失的理解和认知不足;就监管方而言,尽管已经建立起相应的规范和制度,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对消费者保护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三、保险业包容性增长与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政策建议

改革和完善我国保险业包容性增长与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应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成熟保险市场国家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为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和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案例。笔者认为,我国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应在促进保险业包容性增长的重要理念下进行改革和完善。

第一,不断完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一个完善的体制是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的根本保障。目前,虽然我国保险消费者保护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还存在着许多改进的空间和余地。在这一点上,既应该广泛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错路,实现快速发展,也应该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地进行制度建设,不能生搬硬套,造成制度设计和现实的脱节。在这方面,金融危机之后的欧美等国家完善本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举措值得我们借鉴。美国保险业监管和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通过《多德一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以及此后建立的联邦保险办公室和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根据《多德一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的第十部分的要求,2010年7月美国设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其改革思路是针对在危机中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并存的问题,保险业的监管开始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不谋而合,英国也于2010年9月通过的“泛欧金融监管体系”被称为金融监管的里程碑,其主要内容是成立了“一会三局”的跨境监管机构,确定了分业监管与系统性风险防控的框架。“一会三局”即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和银行业监管局、保险业监管局、金融市场交易监管局。

相较于欧美多年以来建立起的一整套保护保险消费者的体系,我国尚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我国要消化与吸收他国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后发优势,不断完善和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第二,成立保险消费者保护机构。从目前的国际保险消费者保护趋势来看,设立专门的保险消费者保护机构正在逐渐成为主流。美国设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正是其中的代表。该机构的使命是避免消费者和投资者蒙受金融系统中不公和欺诈行为的损害,拥有与之相应的权力来行使其自身使命。英国也于2010年6月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决定新设立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管理局(CPMA),后更名为金融行为准则局(FCA),负责监管所有金融服务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由于存在着广泛的侵害保险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一个有力的专门保护机构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需要。当前,我国对于保险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政出多门,看似保护严密,但在出现实际问题时,往往监管者相互推诿,职责不明。而一个有力的专门的保险消费者保护机构能够克服监管机构职能局限,消除监管空白和监管惰性,将会成为保险业机构建设的里程碑。

第三,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引入第三方监督。即使能够建立起理论上完美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但如果无法将制度和规范付诸行动,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行事,保险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仍然是空中楼阁。实践中,很多侵害保险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与监管机构和第三方监督的缺失不无关系。因而,加强监管,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实现社会舆论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方面,英国有较为成功的例子。英国保险监管机构极其重视与保险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通过多种途径关于保险消费的权威资讯和研究报告,通过增强消费者的相关知识,来促进保险消费者通过正确路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英国金融服务局就在其官网上设置专栏,权威信息,同时还每年定期公布关于金融消费者的研究报告,设计商业保险交易、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以及其他应要求披露的信息。

第四,加强行业自律,深化公众教育。在行业自律方面,保险公司应该完善理赔机制,加快保险赔付流程。一方面利用现代技术构筑信息平台,建立远程定损管理系统,提高核保核赔的科学性,同时要加强核赔制度建设,坚持双人查勘定损,提高第一现场查勘率实行岗位轮换制度,防止保险欺诈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快保险赔付流程,对于不存在欺诈行为的保险赔付,减少保险消费者等待理赔的时间,提高保险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提高对保险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篇4

继平安收购深发展、中再保集团入股光大银行、中国人寿谋求与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银行发展之后,蠢蠢欲动的银行也奈不住“寂寞”而向险企“求婚”。

近日,保监会公告,同意交通银行收购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持有的中保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51%股权;原则同意中国银行通过中银保险有限公司投资参股恒安标准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其实,银保相互觊觎对方的利益蛋糕已经多年。早在2006年,保险参股银行就获得了批准。在2008年,银保双方的监管部门就曾签下《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提出银保双方可开展相互投资的试点,并允许银行与险企相互持股。

银行参股保险是跨界抢食保险理财蛋糕,还是出于银行自身打造“全牌照”金融帝国呢?华融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胡松指出,交行和中行入股保险公司,对连接金融市场、打通市场间的障碍有积极作用。同时,这种探索还能发挥出规模效应,对资本市场的产品供应和产品需求产生很大的影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银行对保险业务的渗透,表明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能力在不断提高。两家银行通过控制规模不大的保险公司,使它们在管理能力上走向一个更高的平台。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银行打造金融帝国,还是抢食保险蛋糕,银行入股将给险企带来丰富的业务渠道。

中保康联人寿将在交行的400家网点拓展银保业务。而英国标准人寿董事长Gerry Grimstone对中行旗下中银保险参股恒安标准表示看好,认为合作能帮公司快速拓展业务。

从获准被参股的两家寿险公司看,恒安标准和中保康联都是寿险行业内的小公司,在寿险行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仅为0.01%和0.17%,影响力比较小。

根据相关研究报告,中国人寿除了拥有银行所缺少的庞大个险人队伍优势之外,还拥有9.7万个银邮网点;中国平安拥有4.8万个银邮网点;太保则拥有6万个以上的银邮网点。由此可见,银行的参股对小险企来说是好事,增强了小险企在保险行业的竞争优势。

此番银保股权合作是“昙花一现”,还是可以顺利度过“蜜月期”?在国际市场上银保合作成功的案例鲜见,如美国花旗银行曾收购旅行者保险,但两年内就将其出售;德国安联保险也曾收购德雷斯顿银行,最后也以出售告终。

在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执行院长郝演苏看来,银行花在中小保险公司身上的投资成本要远远小于大公司,且在后期整合时容易植入银行自己的文化与品牌理念。“有太多的国际并购实例告诉我们,强强联合最终依然分道扬镳。”

篇5

【关键词】保险网销 现状 问题研究

一、保险网络营销的现状

保险网络营销,就是以Internet技术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保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保险市场营销方式。以下保险网络营销都简称为网络保险。

网络保险最早在美国产生,美国国民第一证券银行首创通过互联网销售保险单,仅营业一个月就销售了上千亿美元的保单。据Cyber Dialogue调查,早在2006年美国就约有670万消费者通过互联网选购保险产品,其中20%是通过在线保险市场保险公司设立的网站进行的,近80%在非保险公司网站进行。美国独立保险人协会发表“21世纪保险动向与预测”的报告,称未来十年个人险种的37%和企业险种的31%将通过因特网完成。

我国的网络保险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发展历经波折。自从2000年起国内各大保险公司开始设立各类保险网站,在电子商务、网络销售领域进行过多种形式的探索。但是受信息化基础建设、保险创新不足、网络安全和保险条款专业性等因素制约,大部分探索以失败而告终。以至于保险网销持续停留在初期的较低水平状态,保险网站处于介绍公司信息、产品介绍、费率试算等基本功能阶段,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网络营销。

直到2011年,随着传统产品网络销售的兴盛,保险网销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根据艾瑞咨询《2012-2013年中国保险销售电商化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保险电子商务市场在线保费收入规模达到39.6亿元,相较2011年增长123.8%。

二、发展我国网络保险的难点

然而在网络保险迅猛增速的背景之下,互联网保费收入仅占中国保险市场整体保费收入0.26%,占同期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13205亿元的0.3%。明显低于全球5%的平均水平,可见我国网络保险的发展水平仍然很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

本文作者通过在保险公司电子商务部的实地调研分析总结了以下三个制约保险公司乃至整个保险行业发展网络保险的主要因素。

(一)网络营销的安全性难以保障

现代信息科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保险行业拓展新的渠道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这种新的营销方式也使得交易活动的参与者面临着新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交易方交易和支付有关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投保人以及被保险人等交易参与方的身份验证、交易参与双方的计算机系统及其他软硬件设施的安全性。在一项关于通过网络购买保险的态度调查中,58%的人不信任这种交易方式,认为技术不够成熟,对技术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

(二)保险产品的创新不足

目前,多数保险公司网销的保险产品以简单产品为主,投保过程相对简单易行,其中以车险、意外险和意外医疗险居多。根据相关部门规定以及为保障被保险人利益,目前一些比较复杂的保险产品,例如养老保险、万能保险、分红两全保险等,尚未在网上推广,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余地较小。而且目前保险公司没有专属的网络保险产品,与传统渠道销售的产品相差不大,只是存在购买渠道和方式的不同。

(三)专业的经营人才缺位

保险电子商务融合了保险、营销、互联网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急需理论与实用皆优的综合素质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却遇到瓶颈:一方面许多电子商务的毕业生由于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很难就业;另一方面却是随着保险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保险公司缺乏专业的融保险、营销、电子商务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拖累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

三、发展我国网络保险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完善保险电子商务环境

保监会应适时推出网络保险建设的基本指导规范,旨在鼓励保险电子商务的长期健康发展。指导规范可就网络保险的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基本功能、服务规范与流程、电子渠道、交易活动的认证机制和安全性等方面明确提出通用要求。

单纯依赖行业自律无法维持网络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行。所以,保险企业应该重视网上核赔和保险欺诈等在网络保险经营中不可避免的难题。不仅要加强对保险运行机制的研究,还需要不断强化全社会法制和公德意识,才能有效防范网络保险欺诈的行为,为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创建一个公平诚信的环境。

(二)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深度挖掘

保险公司开展保险电子商务需要转变营销观念,真正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保险公司要根据深度挖掘的客户需求,研发更多相对简易适合网购的产品,进行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丰富产品线,才能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取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随着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谁能不断开发和推出适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险种,谁就能取得较高的市场份额,赢得更多的客户。在保险创新方面,要善于根据不同客户的个性要求,及时推出新的服务品种。在网站上可以设立类似bbs的留言板,让客户提出对保险产品的意见和建议,直接参与保险产品的设计。

(三)加强对保险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网络保险的运营,使得保险工作的性质和任务与以往大不相同,要求保险电子商务人才具有全新的观念、较高的业务和管理水平。对保险电子商务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保险电子商务人才要熟悉网络的操作,并能进行适当的维护,同时也要精通保险业务知识。由于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人工的一些重复工作,保险电子商务人才的工作应该更具创新性,而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工作更具挑战性,需要有更扎实的业务水平和较宽的工作视野。

另外,网络给保险电子商务人才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业务发展空间,相应的监控是必要的,但是对保险电子商务人才基于道德的自我约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保险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至少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业务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道德约束的强化。如果不加强这类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将会严重阻滞网络保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莉.电子商务在我国保险业种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科技向导,2010(5).

[2]庄再雷.保险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状况[J].新西部:下半月,2008(3).

篇6

157亿元!

要不是让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花了那么多钱上了一堂课,富通这家远在欧洲的金融集团,恐怕不会像现在这样被中国国内市场所关注。

为了一年前的这笔投资,10月6日,平安已经决定在第三季度财报中进行约人民币157亿元的减值准备会计处理。现在,马明哲也许要感谢A股投资者和审批环节。若不是过去一年他们的努力和谨慎,平安的损失恐怕不仅如此。

去年11月27日,平安高调宣布购买富通集团约4.18%的股权,成为富通单一的第一大股东。平安当初投资富通的主要考虑是,富通是欧洲领先的金融集团,有着良好的公司治理、既往业绩及适合公司需求的分红政策,与公司的保险基金久期较为符合。根据富通的历史业绩,公司以及财务顾问所进行的财务模型测算,该项投资能为平安带来稳定和长期的回报。

马明哲当时表示,此次交易对中国保险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同时由于平安和富通的业务模式匹配,平安可以学习富通在交叉销售、风险管理以及产品设计创新等方面的经验。

但这项肩负着“为平安带来稳定和长期的回报”使命的海外投资,却使平安损失惨重。

在平安完成了对富通入股后的几个月里,随着次贷危机由美国向欧洲迅速蔓延,富通在危机中只能苦于招架。不过,此时的马明哲对欧洲市场依然抱有憧憬,并且依然期盼着和富通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今年4月2日,平安在深圳和富通正式签署协议,以21.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富通旗下的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马明哲明确阐述了和富通加强合作的原因,即平安将借此机会快速建立全球资产管理及QDII的业务平台,并利用双方的分销网络,延伸到全球各个主要的金融市场。

但这几个月来,富通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中已经束手就擒,其已经完全剥离了银行业务,仅仅保留了部分保险业务。马明哲在当初想向富通学习银行保险业务、交叉销售、资产管理的希望全部落空。

10月的第一周,对平安和马明哲来说,日子并不好过。10月2日,平安对外宣布,将终止投资富通资产管理公司,理由是鉴于目前的市场环境和状况,估计成交的先决条件无法完全满足。经双方友好协商,有关买卖协议及其他所有相关协议将会终止。

从4月2日到10月2日,正好是整整6个月时间。在这整整半年时间里,这个当初被马明哲寄予厚望的投资项目,最后还是以“一场空”来收场。马明哲现在也许还要感谢这其中的某些环节:不知道在哪个环节上耽搁了,从而使得这笔钱没有被“及时”地全部投出去。

10月6日,马明哲在《给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称,公司决定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计算投资损失,可能会对公司全年利润产生较大影响。但从总体看,对公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今年,且是一次性的,总体风险也是可控的。

来自瑞信的研究报告表示:从经营角度来看,鉴于对富通的投资结果,在中短期内,平安在并购方面可能不会得到投资者的支持。另外,考虑到利润率和资产质量压力,平安还是应专注于主业,以此来恢复投资者对其业务模式和管理团队的信心。

篇7

刚度过59岁生日不久的曹远征已经在考虑退休后的生活。这位中国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不打算和工作繁忙的子女住在一起,也不想住在家里等待他们看望。按照他的计划,到70岁的时候,他会住进一个专门的养老社区,和他的同龄人一起做运动、看歌剧、互相扶持,优雅地老去。

在老年人的数量急剧增长的中国,养老服务成为潜力巨大的新市场。中国的多家保险公司、房地产企业正在发起一项新战略,建设和运营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住宿和生活各项服务的养老社区,进入规模在万亿元级别的养老市场。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表示,未来10年,泰康人寿将投资700亿元人民币,建设和运营养老社区。今年6月中旬,陈东升在北京昌平的泰康之家养老社区体验馆亲自充当解说员,他说:“泰康人寿已经开始在昌平、上海崇明岛、海南三亚开建高端的养老社区,同时计划在未来10年投资700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推出15个连锁养老社区项目。”

泰康人寿连锁的养老社区除了五星级的酒店式公寓,还包括专门的社区医院、健身、护理、餐厅、剧院等多项配套设施和服务。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CEO刘挺军介绍,泰康人寿位于昌平的第一个养老社区将在2015年正式开放,第一期包括627套养老公寓,最终将可以容纳3000位老人入住。泰康之家是泰康人寿的子公司,专门负责养老社区的投资和运营。

除了泰康人寿,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平安集团、太平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已分别在河北廊坊、北京延庆、浙江桐乡、上海周浦等多地开建养老社区。

陈东升认为,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优势得天独厚:保险资金大多为长期资金,通常15年到20年才需偿付,适合长期投资于不动产;养老社区直接满足了保险公司高端客户的需求;同时,保险公司还可以提供长期护理险、健康险等与养老产业衔接的产品。而且,通过将未来居住权与保险产品挂钩,解决了养老社区回报期长的问题。

这些养老社区瞄准的大多是那些拥有数千万元以上资产的富裕人群。根据泰康人寿已经推出的一项分红型保险产品计划,只有那些一次性缴纳200万元保费,或者同意在未来10年每年缴纳20万元保费的客户,才有资格在未来人住其养老社区。粗略估算,在这个养老社区中,每个人的月租金和服务费等平均在万元以上。

尽管价格不菲,这样的高端养老社区仍然供不应求。尽管2015年第一期养老社区才会开放,但泰康人寿的上述养老计划推出不到一年,已经有超过2000人购买,购买者大多是金融业人士或高级知识分子,曹远征就是他们的第一个客户,打算70岁之后人住。另外一个位于北京昌平的高档养老社区——汇晨国际老年公寓,提供温泉等多项服务,接电话的客服表示,单个健康的老人每月费用在6000元左右,早已没有空余床位。

高端养老社区的紧缺背后,是中国老年人数量正在急剧增长。截至2012年底,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为1.27亿,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9.4%。而根据联合国网站的一项预测,到202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提高到20%。在北上广等大城市,一对年轻夫妇赡养4位老人已不少见。

在这些数量与日俱增的老龄人中,相对富裕的人群更能够接受社区养老。中国人更习惯于在自己家里养老,与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但曾毅指出,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更容易转变居住观念,愿意选择养老社区,而他们的子女也愿意为父母选择条件优越的社区服务。

养老市场潜力巨大,申银万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发达国家每千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在60张左右,而中国目前仅有20张,仍有很大投资空间,养老市场规模在万亿元级别。

保险公司正是看中了这块市场。陈东升表示,为中产阶级服务的养老社区是泰康人寿未来的核心战略,泰康人寿将把能够用于不动产投资的资金全部投入养老社区。根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保险资金能够用于不动产投资的比例,最高为15%。

在美国,保险公司主要通过投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的方式拥有养老社区,采取酒店式管理,收取会员管理费或护理费等,同时开发高端的养老保险客户。养老社区的年均回报可以达到10%以上,超过普通商业地产的回报。

除了保险公司,不少房地产企业也在开发养老社区,包括万科集团、保利地产等在内,销售额全国排名前50名的开发商中,目前已有10余家涉足养老地产。“我们希望在两三年后,养老产业能够达到今天商业地产的规模。”远洋地产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李明在今年7月该公司的成立20周年媒体会上表示。

但投资养老社区并非没有风险。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赵耀辉表示,在美国实际上大约90%的老人仍然是居家养老,“美国的社区养老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普及。”招商证券保险业分析师罗毅则在今年9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养老社区的回报周期通常在10年以上,配套设施高档的社区,回报期会高于20年。

篇8

基本年薪15万元至20万元

据计世资讯的相关研究报告称,估计国内3G人才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

由于目前3G人才比较少,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奇缺,预计4年之后3G工程师的基本年薪会在15万元至20万元。“从目前的一些趋势来看,在无线增值服务行业里的一些精通2.5G技术的人才年薪都在10万元左右,3G到来之后这些人才的收入应该会更高。”空中网的相关人士表示。

2、网络媒体人才

年收入在10万元至12万元

目前,类似于在新浪和搜狐的网络编辑的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中等职位的收入在8000元至10000元。

“相信4年之后整个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多的时候,从业人员会有一个更好的回报。”新浪网的一位编辑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颇有信心。据预测,年收入应在10万元至12万元。

3、物流师

现在1年就能挣10万

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许多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的培训。

据相关人士透露,壳牌在国内招聘的应届大学生目前的薪金是每月6000元到8000元,在一年之后还会由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现在一年就能挣个7万元至10万元,估计4年之后只会多不会少,因为能源越来越紧俏。”该人士表示。

4、系统集成工程师

估计年收入10万至20万元

一名刚刚毕业,毫无经验的大学生应聘系统集成工程师之后的薪金是年薪8万元,这是记者从智联招聘网获得的消息。用户对系统集成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网络建设到基于行业的应用,再到对业务流程和资源策略的咨询服务。未来系统集成工程师应该是一路走高的职业。

据招聘网站人士预测,系统集成工程师在未来的年薪估计会在10万元至20万元。

5、 环境工程师

年收入将在8万元至10万元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从业人员仅有13万余人,其中技术人员8万余人。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计算,我国在环境工程师方面的缺口在42万人左右。

记者从相关途径获悉,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国内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元左右。据预测,年收入应在8万元至10万元。

6、精算师

年收入在12万至15万元

我国被世界保险界认可的精算师不足10人,“准精算师”40多人,在当今的国内人才市场上,精算师可谓凤毛麟角。

随着国际保险巨头在中国开拓市场以及国内企业的需要,精算师是几年后保险业最炙手可热的人才,目前在国外的平均年薪达10万美元,国内目前月薪也在1万元以上。4年以后,随着人们对于保险认识的加强,保险行业的兴起必然会需要更多的精算师。据预测,年收入应在12万元至15万元。

7、报关员

年挣10万元很轻松

“入世”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使得对报关员的需求增加。据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网显示的资料,报关员目前的收入每月在5000元至8000元之间,目前在贸易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报关员月薪都在七八千元。

未来几年内,就业市场对报关员的需求将有数十倍的增长。报关员的工资涨幅一般在年10%-20%,到那时一年挣个10万元几乎不是问题。

8、中西医师/医药销售

年收入至少应在6万元左右

“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进入医院,急救医生、产科医生、妇科医生、眼科医生、儿科医生及牙医和理疗医师都将十分吃香;二是进入医药生产流通企业;三是继续深造。”中华英才网校园部总监孙卓表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越老越值钱,目前的医药行业月薪水平在3000元到5000元,相信4年之后会有一个更好的薪金水平。据预测,年收入至少应在6万元左右。

9、注册会计师

年收入将在10万元左右

篇9

核心竞争力理论回答的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最根本要素的问题,即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的问题。从整个企业资源的角度,可以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经由集体学习而积累起来的,有助于帮助企业为客户带来价值的能力和技术的总和”(Hamel和Prahalad,1990,1994)。核心竞争力是属于组织共有的学识,而不属于个人或业务单元专有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技能协调和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即需要管理的介入,通过有计划的市场调研、技术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有效营销体系和方法,确保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突出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技术性。

保险企业有着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征。由于保险商品无法申请专利,同时监管机关要求保险产品的相关信息要公开和透明,因此,竞争对手的模仿非常便利,从而,在保险业以新产品为手段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不可靠的。因此,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具体而言,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强大的晶牌塑造能力;适应市场细分的、定价定位合适的产品开发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与能力;灵活的市场反映和风险防范、控制、处理能力;强大的资金运用和增值能力。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保险公司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扩展应用潜力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也有一些文献对保险业内某些部门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界定和描述,例如,把人寿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寿险公司长期形成的,建立在先进的经营要素基础上的相互融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整体运作的能力”;把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为创新能力、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把保险经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界定为“适应市场细分的战略定位、强大的技术运作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内部机制的适应能力、特色的客户服务体系和资金运用增值能力”。

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对于帮助企业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有着巨大的价值。西方学者的研究认为,就一般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1)学习能力与战略的灵活性;(2)技术管理能力;(3)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学习型企业能够快速地获取、创造和转移知识,并能针对新形势和新知识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战略。学习型企业不是一夜之间就创造出来的,它需要在企业内形成鼓励学习的环境,并消除一切影响思想交流的障碍。从长远来看,学习能力与战略灵活性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体现为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更迅速地通过学习调整自己。

技术是关乎企业增长和获取业绩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一个企业能够获取到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企业活动的技术,企业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成功的技术管理需要特殊的技能、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更需要能整合企业的技术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把个人动机与企业目标有效结合的管理能力、建立一个善于学习的员工团队的能力、维持一个能有效应变的管理团队的能力(Wisher,1994)。

具体到保险企业,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分为外部来源与内部来源。外部来源包括市场结构、产业竞争程度、产业政策和保险需求;内部来源则包括制度、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管理、技术、企业文化、信息化和保险产品等。由于外部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保险企业应主要从内部来源考虑增强自身竞争力。

三、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从经济学角度看,核心竞争力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为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企业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主要路径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更关注自身的根本优势,因为只有不易被他人模仿和学习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二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扩张起着战略指导作用,企业选择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与大小;三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要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动态成长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机制和创新机制(薛可,2001)。

对保险业来说,随着保险业人世保护期的全面结束,我国保险业将面临全面开放的新形势,核心竞争力对保险企业也将具备更为重要的功能。首先,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从市场分工的角度来看,分工将不断细化,最终将迫使保险企业修理“枝蔓”,强化“主干”,以主干的竞争力优势即核心竞争力强化或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第二,保险企业为了保持和巩固自身的市场定位,必须集中全力,调动所有的资本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强化自身最具优势的特色——核心竞争力;第三,核心竞争力将引导新的经营理念,即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过分关注市场份额,而是关注市场价值,不再强调垂直一体化,而是强调产品研发与保险服务提供的内部化、销售的外部化。因此,总体来看,后WTO时代,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呈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四、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对比差距法、内涵解析法、模糊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是综合指数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分析,首先选取若干一级指标并赋予各指标一定的权重,然后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进一步选取若干二级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权重,最后根据各指标的取值及权重计算所有指标的加权平均数即为企业的竞争力总指标。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自1990年起,使用300多项指标对2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10个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排名,并合作出版年度《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他们的研究在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我国,焦谨璞(2002)以WEF和IMD的评价体系为基础,构建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并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人民银行(2004)主要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对2003年北京市的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外资银行竞争力强于内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竞争力强于国有银行的结论。

也有一些学者对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进行了研究。姚壬元(2004)从保险公司的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三个大类中选取了9个基本指标及40个具体指标,构建了一个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徐爱荣(2004)则以财务指标为主要基础,从保险公司的产品创新及资本管理两个方面选取了15个具体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景丽英(2006)则从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三个方面,通过分别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方法,对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

五、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应是企业战略的重心,培育与提升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国内学者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多论述与研究,总体来看,研究的视角包括企业内部微观视角与外部宏观视角,其中以企业内部视角的文献居多。

从企业内部来看,对保险企业而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举措,保险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资金运用创新、销售渠道创新等方面。此外,保险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对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外部环境来看,完善市场环境、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也有助于保险企业构建和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应从保险市场的进出制度、保险业税收政策、保险投资政策以及保险服务贸易政策四方面调整保险产业政策,为中资保险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王文祥和魏华林,2002);就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而言,发达的保险中介市场对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监管机构应从发展中介市场体系的角度出发,完善中介市场监管制度(姚庆海,2005)。

六、总结、评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门研究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数量不多,且研究重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目前,从一般企业管理层面介绍、引进和研究国外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对其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需要把一般理论与行业特征相结合才能深入进行。许多学者在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专门研究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来源、作用、识别与评价、培育与提升的文献并不多,系统性研究的文献更是少见。

(二)在已有的文献中,较为多见的是把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简单地应用到保险企业,而在保险企业的行业特征基础上研究其核心竞争力的文献较少。保险企业作为专业经营风险的企业,其产品形态主要表现为无形的产品,其与客户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可能长达数十年之久,其产品销售主要依靠中介机构与人进行,其利润来源包括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方面,其稳健经营有赖于充足的偿付能力,作为中国的保险企业,还面临市场规模迅速发展、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分别占据了寿险和非寿险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市场体系有待完善等外部环境。上述保险业务的特性、保险企业经营的特征及保险市场的结构特征都会对我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如何把这些特征与一般理论进行良好的结合,构建适合中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仍是一个需要解决与完善的问题。

(三)对保险企业竞争力的评价过多地依赖于财务指标。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终会体现到其财务指标中,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保险企业,其财务指标会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较好的流动性保持能力和充足的偿付能力。然而,财务指标更多的只是反映了过去或当前保险企业的经营业绩,它是过去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和反映,但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能完全通过财务指标得到评价。例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完善、公司创新体系的建设都属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但其成果在短期内未必会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另一方面,在中国保险市场规模迅速增加、未开发市场空间较大的情况下,从增长趋势来看,部分保险企业的销售规模、利润率等财务指标看上去可能比国际保险业巨头还要高,但实际这些数字并不能反映保险企业的真实竞争力水平。特别是在评价和比较来自不同国家的保险企业的竞争力时,过多地依赖财务指标,有时可能会得到不真实的结论。

(四)研究方法有待完善。总体来看,目前已有的研究尚缺乏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这一问题导致的结果之一,表现为不同的文献对相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呈现出较大的不同,对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也往往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

上述问题的存在实际也提示了未来我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在此,作者主要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一个符合保险行业特征和中国保险业市场特征的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框架需要得以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识别、评价以及提升,都需要与中国保险企业及保险行业的实际紧密相连。为此,需要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保险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并分析这些特征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其次,在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面,除了对国内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比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国际视野评价中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国际视野进行评价,就需要使用特定的数据处理方法,剔除当前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空间较大这一因素对核心竞争力评价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做,评价的结果才更客观,其提示的实践意义以及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的改进建议才能够在全面开放的中国保险市场中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篇10

随着资产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险资管已经成为资本市场最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预计2016年末,保险资管管理资产规模将超17万亿元。而随着工银安盛、交银康联等险企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获批筹建,保险资管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扩容。

作为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的首批专业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平安资管成立11年来完成过许多“第一”:第一批获得可转债市场交易资格、第一批获得基金、股票投资资格、第一批获得保险资管产品发行资格等。近日,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平安资管以3128.01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晋升为中国第二大资产管理机构。

另一方面,低利率、资产荒、债务黑天鹅等都在考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的能力,随着大资管时代的不断向前推进,一批老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正努力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在平安资管董事长万放看来,平安资管正在谋划“一盘很大的棋”――“向独立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展”。 角逐第三方

近日,监管层批复,华夏人寿与合众人寿两家保险公司设立公募基金获得了保监会的“准生证”。可以看到,除了活跃在传统的股、债市场外,险资或备战公募基金牌照,或申请支付牌照,多线并举角逐类投行业务。伴随着保险业总资产量的膨胀而日益强大起来的保险资管,已不满足于仅仅打理母公司资金,其第三方业务规模增长迅速。

据中国平安三季报显示,截至2016年9月末,平安资管的资产管理规模达2.16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9.8%,其中,第三方业务表现强势近3年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2%。第三方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825.75亿元,较年初增长15.0%,第三方资产管理费收入15.43亿元,同比增长36.2%,实现跨越式增长。

“目前保险资管业有两类主要发展模式,一类是保险母公司将资金全权委托给旗下保险资管公司来管理,这样就容易在母公司资金和外部资金(第三方资金)之间形成一道‘防火墙’,需要保险资管公司平衡好两边利益。”万放表示,“另一类模式中,无论是第一方还是第三方资金,都将逐渐过渡到全部由客户主动选择。而第二类模式也是全世界所有大型资管公司发展的大方向,也是平安资管选择的发展模式。”

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第三方业务中,保险资管尚属“新兵”,在很多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且要面临券商、基金等的激烈竞争。

业内人士分析,保险资管公司向第三方业务转型的先决条件是,必须要有自己的产品,而产品化也是国际保险资产管理业拓展第三方业务的主要模式,而与国际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和国内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如基金、信托相比,我国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化管理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化程度较低。

“成为独立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后,对平安资管公司的业绩要求更高,”万放也坦言,“只有能够比市场平均水平更好控制风险,同时带来比市场平均水平更高的收益,第一方和第三方才会主动委托资金,这个过程是艰难痛苦的,压力也会很大,将面临第一方资金开始委托其他的资管机构投资,而第三方资金也面临激烈竞争。” 应对低利率的四个方案

经济“新常态”时期,连续降息中低利率时代已然来临。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超低利率政策已经成为各国协调经济活动时的重要选项,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都采取了超低利率乃至零利率,甚至是负利率政策以达到刺激经济复苏的目的。

低利率也给保险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是对过于依赖利差的定价机制产生冲击;二是对资产驱动负债的商业模式产生冲击;三是对放大资本杠杆的扩张路径产生冲击;四是对激进投资的应用方式产生冲击;五是对传统思维定式的风险管理体系产生冲击。

业内人士分析,利率保持较低水平将成为未来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一个重要标识。低利率也对未来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提出更多元的要求。

东吴证券分析师丁文韬表示,2014年开始,中国国债利率进入快速下行通道。在低利率环境中,保险公司原先大量配置(60%以上)的高收益固收类资产缺乏,而保险负债端的资金成本(定价利率/万能险结算利率)尚未开始显著下降,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压力巨大。

对于如何应对低利率环境,万放表示,“我们做过研究,所有主体在面临低利率的环境时,一般都只有四个方案,分别是提升海外配置、提升风险偏好、拉长资产久期和提升另类资产比例。”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在提升海外资产配置上,中国平安一直表现活跃,早在2013年即以2.3亿英镑购入英国地标性建筑劳合社大楼,去年又与美国Blumberg Investment Partners合作,成立地产投资平台。“今年面临的挑战是,外部的经济不是特别好,海外的优质资产亦非常稀缺,同时还有汇率方面,以及来自比我们更低利率环境竞争对手的挑战。”万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