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绘画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绘画教育的意义

篇1

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文化,有一种“任重道远”的“弘毅”精神,它既有自立的能力,又有应变的能力,因此能够生生不息。而中国的传统艺术,也具有一种特殊持久的生命魅力,在许多的古老文明的艺术变迁衰退的比对之下,这一特征尤其引人注目。体现东方哲学的中国画及东方美术,本质上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合一、抽象与具象的化一的艺术,强调相克相生的和谐精神。它区别于其他绘画的是,要求作品中人文境界的文化意义大于绘画本身的含义。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释传统绘画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呢?传统绘画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又会具备哪些作用与意义呢?

诚然,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国画所体认的文化意识与现代文化是有差异的。由于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人们承担着繁复的心理负担,失却了“本心”,使灵魂产生缺憾,因此被视作人格修养的中国传统绘画朝着理性和谐的方向发展,是一种新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绘画历来是勇于吸取外来艺术精华的,在魏晋南北朝、唐、明、清时期就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的影响。学北齐曹仲达人物画的靳智翼,吸取外来画风,融会贯通,勇于变革旧貌。唐释彦惊在《后画录》中称道:“祖述仲达,改张琴瑟,变夷为夏,肇自斯人。”吸取外来技艺,经过吐纳、净化,以此来丰富、发展自己。过去如此,现今提倡开放、变革,更应如此。

画史上,东晋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论是最具艺术含义的。作为中国画艺术独特的造型理论,它比张璟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早几百年,且更具艺术的形象思维性。要求艺术家将客观世界的表现对象,通过自己的艺术思维,以超时空的方法去神交默契和意象,或概括夸张,或浓缩细化,或化平面为立体,或化立体为平面——塑造出高于现实、各自不同的精神形象。它与张璨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及后人提出的“写生”概念是互为一体的。具体来说,就是外师造化的客观形象经过艺术家心源的迁想,从而塑造出更具生命力和精神的艺术形象来,在现代语言的语境中,“写生”则是达到妙得的结果。由此,它对现代美术教学中的启导是功效显著的,“迁想妙得“论不仅适合于现代艺术,且适合于音乐、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是符合艺术发展从具象到抽象和表现主义的健康思维与客观规律的。它是艺术表现中最高级的表现技巧,也是艺术家重塑艺术形象的必要手段,和体现自身独特的艺术思想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史上,董源、巨然把江南山的结构进行梳理,塑造出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的“披麻皴”;米芾从江南烟雨中得出造就“山色空蒙雨亦奇”效果的“横点米家皴”;而李唐创造出了独具北方山水特色的“斧劈皴“;倪云林则是把太湖一带的山石塑造成“折带皴”。在花鸟画史上,最明显的是笔下的鸟、鱼、松、石、荷花,都不同于生活,但都高于生活可见的现实形象,近代的齐白石也是如此。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载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肯定了绘画具有的社会功能,即起到美的教育作用。

现今学院教学,采用西画观念,把绘画的本质说成是“再现”自然的,或是“表现“精神的。其实,从辩证的思维观点上看,一切绘画的本质都是再现与表现的合一,而中国画恰是最能体现人类绘画的本质,它是建立在两极思维认识上的,具有在时空序列中向前延伸的先导意识,是一种无边的自由,且具有无穷的召唤力,是呼唤前进的精神力量。

目前,各美术院校基本上采用西方学院派美术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与中国画的本质特色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情况。学院教学应把历史上悟派教学适当引入课堂,采用“教悟合一”的方法去启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画从形式到内涵都是基于不同的大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的,帮助学生领悟两极思维原理的真谛意义。绘画形象来源于自然形象,但并不以模仿再现自然形象为最终目的,形象只是画家表达画意的语言而已。关于描绘形象时采用的艺术加工处理手法的这部分内容,中国画教学也应系统科学地增加讲授。

为了进一步使学院式中国画教学得到发展,应建立一门东方绘画学体系。用现时代语言,参照现时代人类发展成果,系统科学地阐述、继承和发展中国画的艺术原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国画专业观念,提供最好的渐进式的知识吸收方法,彰显学院中国传统绘画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传统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不朽贡献是其语言的简洁,内涵的丰富,数千年来代代嬗变,生机不绝,代有突破,代有新风。而中国传统精神至今一脉相承,强调的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风格。黄宾虹说:“屡变者面貌,不变者精神。”此“弘毅”精神是品格力量的重要链条,有利于从行为和思考两个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铸炼心智、塑造性格具有特殊意义。

篇2

专题式教学的意义

知识更系统 语文知识琐碎庞杂,丰富多样,很难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逻辑上升的学科体系,专题式教学的模式,可以通过聚合相似文章的专题形式,使知识更系统集中地体现。例如在学习《诗经》的“赋比兴”手法的时候,如果把《蒹葭》《关雎》《氓》《采薇》《无衣》等放在一起,形成专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对《诗经》的认识也会更深入。

思维更深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曾经说过:“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批判意识、综合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发展。”专题式教学给了学生阅读的挑战、成功的喜悦和难以忘怀的阅读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思维、磨砺了思想,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更强。例如,吴泓老师的王安石专题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王安石的背景材料后,对王安石的个性感悟仍然不够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他甚至把心理学家岳晓东的文章引入进来,由此引发学生对王安石心理健康的思考,学生从中感悟到,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与他偏执的个性也有着巨大的关系,这些都带给学生巨大的思想冲击。

实施步骤

专题式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精读――泛读――活动――写作。第一步,精读。由师生共同研读同一专题下的不同篇目,深入地探究文本,将文本读懂读透。第二步,泛读。学生自读,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地探讨、研究,读出自己的感悟。第三步,活动。主要由教师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感悟。第四步:写作。教师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写作题目,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将自己的所感所得,书写成文,形成文字的积累,并通过写作这种形式,将阅读的效果落在实处。

具体案例

为了探究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笔者积极参加了《中国教师报》中国特色品牌学校共同体特聘专家梁恕俭的“学科建模指导”讲座;在学科大组教研活动中,运河中学高二语文教师陶彦睿做了“专题教学初探”的代表发言;运河中学高二语文教师李峥还上了一节“语文学科建模研究课”,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精心指导。在通州区视导活动中,全组老师集体备课,专题式教学模式得到教研员的好评和支持。不仅如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全组老师齐心协力,积极展开专题教学。例如,学校开展了以作家为组材的专题,有鲁迅专题、李杜专题、苏轼专题等;开展了以体裁组材的专题,如骈文辞赋、唐宋诗词、唐宋散文等;开展了以教材选篇为主的专题,如京味文化、诸子百家、品味秋天等专题。

例如“鲁迅诗文专题”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做了社会调查:鲁迅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当代中国还需要鲁迅吗?要求学生选择五个年龄段对象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并谈谈个人眼中的鲁迅形象。从调查结果上看,被调查者们基本上认同,经典作品该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该读。然后,师生共读《自序》《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呐喊》等小说集中重点篇目。推荐阅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起死》《出关》《铸剑》等篇。最后是发散写作:“我眼中的鲁迅”“鲁迅启迪我们做怎样的(或怎么做)社会人”“我画鲁迅”通过读其文,为你心中的鲁迅画像一幅;或者自选角度评论鲁迅在你心中的形象(可以绘画、也可用诗文,还可图文并茂)。

效果和体会

通过开展专题式教学发现,专题式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阅读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仅如此,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看问题更全面,认识更深刻,更富有哲理,表达能力显著提升。最终写作环节的设置,也促使学生写作形式多样,手法多样,写作水平也由此得到提升。

篇3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十分高兴参加今天的全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在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老年人的积极参与下,我市老年教育工作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多次获得全国、全省有关部门的奖励和表彰。老年大学人数越来越多,专业、班级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逐年提升,四级教育网络已初步形成,各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愈加适应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老年教育已日益成为全市“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市教育的闪光点之一,展示出生机盎然,活力迸发的可喜发展前景。我市各种类型的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已成为老同志、老龄人增长知识的课堂、欢度晚年的乐园、老有所为的场所,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好评和赞赏。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和国家对做好老龄工作提出了“五个老有”的要求,“老有所学”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人口近13亿,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了9000万,我市150万人口中,老年人约16万;据联合国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到20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人口将达20亿,占总人口的21%(现在是6.3亿);而中国在这方面速度会更快些,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25%左右。到那时,无论世界还是中国,人口结构都将发生变化: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15岁以下人口,出现倒挂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也经常思考,景德镇市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两个体系的建设如何有机协调、整体推进?在未来教育发展中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新的教育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包括老年教育在内的全市教育如何进一步普及、提高?景德镇已形成的教育特色如何扬优成势?当前,景德镇市教育面临的不仅是要发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还要面对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和社区教育、家庭教育、机关教育、企业教育,乃至整个学习型社会教育的需求。

一、审时度势,站在新的高度认识我市老年教育

发展老年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老年教育是党的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特征在于不断学习,包括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我市老年大学的离退休老领导、老干部、老同志带头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作风,对促进和带动全社会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瓷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展老年教育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需要。老龄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发展老年教育不仅能使老年人增长知识、更新观念,增强老有所为的干劲,还能使他们调整心理状态,获取生活乐趣;陶冶情操,充实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晚年生活质量;保持革命本色,推动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这也是发展和谐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老年教育是依法治教的需要。《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教育法》等都从法律上确定了老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老年教育不仅是老龄工作和老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统筹兼顾,把老年教育纳入全市国民教育发展整体规划

老年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认真做好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工作,树立大教育观,结合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老龄化发展趋势,把老年教育统筹到全市国民教育发展中,给予全力支持。这次会议印发的《景德镇市老年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在大的背景下对我市老年教育发展的形势作了客观分析,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体现了发展第一要务的时代性,提出的措施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我们要共同完善这个规划,将这个规划的要点纳入即将启动的全市国民教育十一.五规划之中。会前,我向老年大学几位老领导汇报过我的想法:市教育局不论现在还是以后,都会大力支持全市老年教育的发展,把它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落实。

三、优势互补,推进全市国民教育与老年教育的融合发展

老年人中蕴藏着极大的精神财富和创造才能,是一笔非常珍贵的人才资源,我市老年大学是特色鲜明的优质教育资源。今后,在我市普通国民教育领域,我们将充分利用我市老年学校里面老领导、老学者、老专家人才荟萃,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优点,邀请他们来学校指导、授课、讲座等,挖掘宝贵的教育资源,补充完善普通国民教育。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老年教育的示范辐射作用,来带动社区教育、家庭教育、机关教育、企业教育等发展。并要通过多元方式,包括远程教育、网络和其他资源共享等方式来推动全市各项教育的开展。我们将努力做好普通国民教育资源对老年教育的补充完善、合作交流工作。采取多元的形式,创新老年教育的体系和机制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教育要求。并着手对教育资源和人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双向强化、教育型社会与学习型社会双重组合,形成“处处是学习之所”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发挥教育资源作用,使人们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需求的实现得以保障。

四、热忱服务,为我市老年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做实事

篇4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社会意义;分析

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重点倡导发展群文事业。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要对象,通过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进而真切的体现出当地区域的实际生活状况。比如,举办形式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广场舞文化、文艺汇演等,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当中,在提升群众整体品味和修养时,也能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全面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一、群众文化艺術教育概述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的先祖们在劳动生活创造出来多样化的文明类型,这种形式的文化在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了人们丰富的形式内容,也是我今天口中所提及的群众文化。因此,新时期背景下,党和国家都在大力提倡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每一位群众都是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人物,且艺术活动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不受地域的限制和约束,即使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在文化和经济水平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但是他们的群众文化教育丝毫不受影响[1]。所以,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应该更加倚重教育资源和力量不足的地区,以提升全民整体道德素养为目的,建设和谐稳定社会为主要思想,通过文化教育改变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社会实际价值和作用

1、群众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关联性

社会经济和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文化的发展可以助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可以带动文化进步。目前,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已经开始步入各家各户的门槛,无论是严寒或者酷暑,都抵挡不住群众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热情。近年来,象棋爱好者、广场舞爱好者一到早晚都会开始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社区工作人员也会通过短片宣传的方式,带动周围的社区加入到浓烈的艺术活动中来。

群众文化是通过群众独立的创新,再通过自身的方式去传播给大家。“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和生活息息相关,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竞争激烈的时代环境下,艺术教育中所提及的艺术思维、审美观念、人际交往等,都是人们在社会发展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当代社会不仅需要文化修养高的人,更需要能够适应时代步伐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群众文化的进一步丰富对带动经济发展的成果还有待证实[2]。

2、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点提出“走群众光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工作内容。其一,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着关键的助力作用,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可以看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群众文化实际上一种面向基层群众的建设工作,在发展中每位群众都会参与进来,简单来说,能够将社会的真善美传播到每一位民众的心理,有利于促进人类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改革的不断深入,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能够发挥出调节的作用,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另外,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民众精神文化的基础需求,能够构建出让他们身心都得到全面满足的和谐空间和阵地,心灵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能提升其精神境界。

3、推动社会审美教育的发展

目前,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群文艺术教育的发展,他们建立了老年人生活俱乐部以及群众艺术馆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实施和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是针对社会文化知识和技能偏低的民众。在实际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开展中,更加注重群众的身心发展,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融入丰富的娱乐内容,培养社会群众的审美观念和综合素质,这不单单是体现在简单的文化理论学习上,更为重要的是提升社会大众的整体修养和素质。

4、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群众文化是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一旦形成就是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能够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着关键的助力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群众文化已经通过网络媒介传播的方式成为了大众娱乐的形式,人们被多样化的文化项目所吸引。这时,需要群众文化去改变人们的思想相当关键,政府所提倡的群众文化基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时,还能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出良好积极的社会发展氛围。其次,丰富群众精神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促使人民群众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3]。

篇5

【关键词】外交话语;合作原则;会话含义

中图分类号:D80

一、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他指出,会话的双方为了达到共同的交际目的愿意进行理性的合作。在这样的理性前提下,形成了双方所默契的合作原则:根据谈话目的或者走向,在适当的时机,说出恰如其分的话。根据这个原则,产生了四大准则,每个准则针对说话的一个方面:信息量、真实程度、相关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格莱斯同时指出,人们在会话中常常会无视或者违反这些准则,这是人们的一种交际策略,目的是间接表达用意,使一句话不但有字面意思,还可以有其他含义。当说话人违反了这些准则的时候,听话人就迫使自己超越话语表面意义去设法领悟说话人所说话语的隐含意义。这种话语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下面结合一些外交案例进行分析。

二、外交话语中违反合作原则及其次准则的情况

(一)违反量的准则

量准则要求讲话者所说的话要达到一定的详尽程度,所提供的信息既不能多于也不能少于实际需要的信息量。但是,一些外交话语在某种程度上会故意违反这一准则。外交人员往往不会全面回答记者或其他外交官提出的问题,而是采用委婉的方式来应对一些尖锐的问题,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缓和了紧张的气氛,又使自己不至于陷入尴尬的境地。

例如,2010年1月18日总理在多哈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沙特东方报》记者问:中国主张在中东建立无核区,您怎么看待以色列拥有核武器的问题?

回答:中国支持中东地区建立无核区的立场是坚定的。……我可以明确地将,我们这一立场是针对中东地区所有国家,无一例外。

面对记者提出的尖锐问题,总理没有做正面回答。他的这一委婉表达违反了量的准则,即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但记者完全可以领悟到中国不支持以色列拥有核武器的立场。

(二)违反质的准则

质的准则要求说话人不说自知是虚假或缺乏证据的话,而应说真实的话。然而,在实际交际中,这一准则常常被故意违反。只要听话人结合语境和背景信息,就能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

例如,2011年6月7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

问:我有两个关于谷歌的问题。第一,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文章称,谷歌已经沦为诽谤他国的政治工具,中国政府是否支持这一观点呢?第二,中方是否要求谷歌提供切实证据证明其受到可能源自中国的黑客攻击?

答:谷歌声称受到所谓“来自中国的黑客攻击”,它完全可以向中国公安机关报案,也可以通过中美间有关执法合作机制来解决问题。但是它却采用现在的办法来渲染所谓的“事态”,这是不是显示它有别的用心呢?

此例中新闻发言人采用以问而答的形式,刻意违反了“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这一质准则的要求,意在向受话者表达谷歌声称受到来自“中国黑客”攻击的说法纯属无中生有、别有用心的语用意义。

(三)违反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要求说话人提供与所谈论的话题紧密相关的信息。在实际交际中,由于各种原因,说话者往往会故意使用一些与所谈论的话题无关的词语迂回地、间接地谈及话题。

例如,2011年1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

问:主席访美期间,中美还讨论了人权问题,中方有何评论?

答:尽管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双方都致力于促进和保护人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促进人权,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事业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正像美国在不断改进人权一样,中国也在不断改进自己的人权事业,这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

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有何评论”时,中方看似是在谈论人权问题,而实际上并没有进行任何“评论”,只是用一些与问题没有太大关系的无关紧要的话来回答。这种回答显然刻意违反了关系准则,目的是想表达任何国家的人权事业都需要改善,不存在适合每个国家的发展模式,美方以此来挑衅中国是行不通的。

(四)违反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时要尽量直截了当、简明扼要、避免歧义,但在外交场合,人们往往会故意违背这一准则,通过含糊其辞的说法避免正面回答对方的某些尖刻问题。

例如,2006年春节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

问:关于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核问题的决议,五个国家投了弃权票,中国最后投了赞成票而非弃权票,背后有什么考虑?

孔泉:我们在背后和前方的考虑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秘不可宣之处。

该例子违反了方式准则下的“避免歧义”的次准则。例子中的“背后”一词,有“后面”和“不当面”两种意思。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泉所说的“背后”并非记者所说的“背后”。孔泉巧妙地借助了“后面”的形式表达“不当面”的意思,如此就产生了“我们国家坐得正、站得直,从不会在背后搞什么秘密,且这个问题已经向世人澄清”这一会话含义。

从格莱斯会话含义的推导可以看出,会话含义的产生是建立在对合作原则的有意违反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外事活动中,外交人员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合作原则,借助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各条准则传达会话含义,在面对那些旨在挑衅、刁难或有弦外之音难以正面回答的问话时,就可以灵敏应对、化被动为主动,保全自身的面子,在世界面前塑造一个更好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篇6

一年来,全县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课堂教学水平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自启动以来,到目前,已经由五个实验点向全县所有初中学校全面推广,各初中学校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形式多样高效课堂创建活动,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各项实验工作顺利推进,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改变,课堂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课改成效显著。

2.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成效显著。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针对目前学生在家时间长的特点,我们在全县初中推广了“教师、学生、家庭”三位一体的“5+2”管理模式。像观城初中、燕店初中、朝城初中、舍利寺初中等积极实践、探索。“5+2”管理模式的实施,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和个性的张扬,有效的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我县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课程实施水平有所提高。各初中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把加强学校管理和规范办学行为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月25日26日,顺利通过了聊城市初中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团一行10人对我县课程实施情况检查评估,得到了评估考察组的好评。

4.分区承包,分类指导,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为了充分发挥教研员的研究、指导作用,保证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的顺利进行,教研室把全县初中学校分为八个教学区,组织所有学科教研员深入教学区,重点关注课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增强了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研员一方面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另一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听课、评课、举办理论讲座等方式指导和帮助一线教师,深入课堂进行面对面沟通,及时切磋、研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5.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一年来,我们通过聘请中央教科所韩立福教授来我县实验初中、妹冢初中进行有效教学理论指导,现场听评课,邀请邹平九户中学、黛溪中学课改骨干进行“激情课堂”模式解读、初中语数外教师参加暑期网上培训、开展英语口语大赛、英语新教材培训、思想品德中考备考会等系列活动,转变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建立和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群体,目前已形成了一支教学理念先进、业务功底雄厚、教学成绩突出、热心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队伍,一批省市优质课教师、教学能手群体出现,他们成为推动我县教育教学发展的有生力量。

6.课堂教学改革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好局面。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已深入人心,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已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各学校都在学习外地先进学校好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子。如新华学校、妹冢初中、莘亭初中樱桃园初中、、河店初中、舍利寺初中、张寨初中等,就是我们课改实践中结出的累累硕果。望大家认真研究、吸收他们好的做法,并不断的超越他们。

7.初中优质生队伍不断扩大,为高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初中与高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截然分割开来,高中的发展离不开初中的大力支持,初中的提高需要高中来拉动,高、初中必须目标一致、协调发展。各初中学校,抓住质量不放松,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优质生的培养,初中优质生人数连年增多,为高中源输的更多优质生,奠定了高中发展的基础,推进了高中教育教学持续攀升。

8.初中办学水平有所提升,优质学校不断增多。我县29所初中学校,25所在农村,由于历史原因,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区,农村初中成为制约我县初中教育发展的瓶颈。近期,县教育局党委,根据实际,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调整、充实学校领导班子等多种手段,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各农村初中学校从实际出发,教研引领内涵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效益,呈现良好发展势头,70%的农村学校成为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缓解了“择校”难题。

在充分肯定09年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县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7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既顺应了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一、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特点

1.创业观念较为淡薄。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好工作便是“铁饭碗”,追求比较稳定的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以及大型国企等。大部分毕业生对毕业后的前景心存幻想,缺乏创业的理想和计划,实施创业的学生甚少。

2.创业的技术含量较低。从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情况来看,创业范畴以选择服务业、零售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为主。即使有部分大学生创业目标涉及高科技产业,也只是集中于无需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和维护的网站建设等,缺乏技术含量。

3.缺乏创业应有的勇气。创业是充满风险的行为。要想享受成功的喜悦,就要承受失败的风险。大多数大学生经不起挫折的失败和考验,很多大学生在经历过创业的失败后,就再也不言尝试了。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

传统观念认为,读好书和好工作可以划等号。“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在社会创业大潮席卷之时,有的大学生面对创业不知所措,以致错过不少机会。除主观因素外,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客观因素有:

(一)社会因素

1.传统文化的影响。高校没有扩招之前,大学生不用为找工作发愁,自然有国家包分配。对于创业,大学生几乎没有考虑过。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毕业生依然定位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稳定、优越的工作岗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不能接受自主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方式。

2.社会创业体制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并非我国现有创业大军的主体,因此,国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据调查,我国的工商、税务、创业制度、人事制度、投融资制度上对大学生创业并没有明文规定的优惠和特殊政策。这造成大学生在迈向社会进行创业时,往往与那些在社会上奋斗多年的创业者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举步维艰。另外,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融资的困难使许多大学生胸怀创业计划而空叹创业无门。

(二)学校因素

1.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现行的教育体制,往往是考试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另外,我国高校目前的课程设置也缺乏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导致大学生对创业基本一无所知,不了解创业的意义,体会不到创业的乐趣,缺乏创业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与观念。

2.就业指导中的误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少误区。就业指导形式过于简单、片面。当今我们常见的就业指导,大都集中于当年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指导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介绍和政策法规的简单解释和一般的就业技巧上,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没有从入学开始就针对学生进行专门咨询和专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本身都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指导了。

3.缺乏对学生创业能力的训练。大学生能否成功创业与自身的创业能力有着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应具备的能力:首先,缺乏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非专业知识。其次,缺乏一定的管理知识,如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等知识;第三,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工商注册登记知识、经济合同知识、税务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知识;第四,缺乏一定的风险投资意识。

三、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社会对策

1.政府政策倾斜。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大学生创业起关键作用。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也在校园兴起。教育部做出决定,允许大学生、研究生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许多学校也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开展创业教育,支持创业活动。清华大学将写字楼半价出租给学生创办公司;苏州大学实施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学校还与苏州高科技园区合作,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华东师大开设了“创业教育课”;东华大学开设了“创业与风险投资”的选修课程。上海市高校已逐渐形成了配套措施,使创业计划成为学校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堂。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各高校借鉴。

2.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可以借鉴。美国认为创业教育是解决社会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创业教育成为了美国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成为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形式。美国在创业教育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创业教育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转变为主动的创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注重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这种体验十分重要。通过体验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

3.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一个产业的创办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这种社会环境需要政府来营造。首先,政府要转换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其次,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第三,规范市场行为。形成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则健全、运转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鼓励创业、推动创业,必须先规范市场行为,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1.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环境。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环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1)学校要制定鼓励师生创业的有关政策,并形成一种创业制度。(2)设立创业基金。即为鼓励、支持有创新研究、技术开发和创业而设立的基金,专款专用。(3)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师生创业的相关事宜,为师生创业提供便利条件。(4)营造一种有利于创业的校园文化。尤其要注重营造一种宽容失败的氛围。要创业就要冒险,这意味着既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要使失败不成为创业历程中的思想障碍,就要形成一种宽容失败、允许失败的观念,培养学生不甘心失败、不畏艰险的精神。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由于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单靠学校的封闭教育结出硕果,必须同外界一些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事业等单位进行合作,共建教育实践基地,为创业构筑一个实践平台,同时也要认识到,教科产三结合是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最有效的基本途径之一。而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是当前实施创业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注重教育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二是淡化学科界限,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三是要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减少专业课程,拓宽基础课程,加强通识教育;(2)增加综合性课程,其中既包括文理工有机结合的课程,也包括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使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3)开设足够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并有完善的选修制度和学分制度,为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系(校)选修课程创造条件,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以专业知识。

4.转变教学理念。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面向世界的今天,我国高校应当转变旧的僵化的教育观念,具备像百森商学院那种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切实把传统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创新能力入手,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重视加强创业观念的培养,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机会。

5.优化现行教学体系。高校不仅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还要积极完善现行的教育体制,形成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活动全面一体化的新教学体系。加强通才教育,形成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提倡基于研究的教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开发中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勇气。

篇8

论文摘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反射出了英语的多样性和社会文化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要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英语的社会文化的意识,了解交流行为,尽可能地接触真实英语。让学生在学习纯语言学知识的同时了解英语的社会文化特点,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英语,提高英语交流能力。

1. 语言的社会身份和它在教学中的暗示

语言是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人类语言的本质有两个功能:即交流功能和辨认功能。交流功能为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传递信息,而辨认功能则表达和保留社会群体内部的本性。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为了交流,人们必须要使用某一种语言,这就使了解语言的社会身份成为了必然。Gumperz and Cook-Gumperz认为,“人们通常把性别、种族和阶级作为形成社会身份的参数和界限”。这也就是说社会身份与性别、种族、阶级以及文化紧密相关。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而使用语言反映了社会身份的特性,在语言交流中,身份受到社会、政治、文化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用于交流的语言在使用上也是不同的,例如,中上阶层和下等阶层所使用的语言,受过良好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所使用的语言,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语言等。再者,不同的社会地位,或是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也使说话人所使用的语言有所不同。比如,老板和雇员,老师和学生,公司和客户,丈夫和妻子等。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必须仔细考虑社会特征和差异。

语言跟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不仅存在于交流中,而且还存在于语言教学中。教师们常常面临一个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如果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正式的纯语言学上,那么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很多非正式形式就被忽略了。而另一方面,如果过多地强调语言的社会文化特征,那么语言学的形式就被淡化了,语言教学看起来就很肤浅没有很大益处。这种困境反射出在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和在教室里所教授的语言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语言教学不可能在一个社会语言学的真空里进行,在教学中必须考虑社会环境的因素。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也有社会文化特征。在当今世界上,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国际交流中被广泛应用。英语已不仅仅属于母语为英语的人,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英语多样性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语言学现象,这种多样性反映出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英语的社会和文化差异。在“世界英语”的前提下,英语教学也同样遭遇了语言教学的困境。为了在交流中达到共同理解,毫无疑问地,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要考虑到英语的社会和文化特点。

英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英语教师们所面对的问题是课堂上的英语教学被限制在了一个理想化了的单一标准模式内,这样所产生的后果是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英语在某种程度上跟母语为英语的人日常所使用的英语有一定差异。特别是在EFL(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环境中,学生们通常不够敏感去意识不同群体不同人在使用英语上的差异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社会文化原因。

2. 英语教学全球化,特别是在EFL国家

全球化使英语在国际交流中成为了一门国际语言,英语在世界上迅速扩展,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也前所未有地快速发展。在许多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中,英语都被作为一门科目甚至教学语言应用于各科教学。然而,尽管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们都意识到了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英语的多样性。Gorlach认为英语的多样性涉及到国家、地区、社会、习得、沿袭和文体等诸多因素。 转贴于

通常情况下,英语在三种社会环境中使用:英语作为母语(EN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英语作为一门外语(EFL)。在EFL国家里,英语有非常小的甚至没有内部交流功能和社会政治地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会使用英语进行内部交流,不像ENL和ESL国家,人们使用英语是为了达到真正的日常交流目的。在英语教学上,学生是在一种人造的而非自然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在纯语言学方面可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非常欠缺英语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的理解,特别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与母语是英语的人进行交流时,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会发生偏差。Cook (1989: 50)指出,在EFL环境中的英语学习者首次来到英语国家时通常都会感到吃惊和沮丧。他们发现尽管他们在课堂上有很高的英语水平,但是跟当地人真正交流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语言是跟社会规则和文化习俗紧密联系的。在EFL环境中,学生们没有融入英语社会的机会,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他们很难理解和学会真实英语交流中的诸多规则。例如,在不同的情景中,对话者双方之间可接受的距离,在正式和非正式的表达中礼貌的程度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行为和规则。

英式英语(British English)或者说RP(Received Pronunciation)英语,不管在ENL国家,还是在ESL和EFL国家里,仍然在英语教学中作为标准占有不可挑战的地位。基于这个标准,在EFL环境中英语教学的难点就不仅仅是英语语言本身了,比如读音、拼写、词汇、句法和语意等,还有基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交流行为。交流行为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口头的,非口头的和生活方式交流行为,其中口头交流行为是最常见的。交流行为恰当与否取决于社会和文化的认可。非口头交流行为指的是举止、手势和穿着打扮。比如怎样在问候的时候握手和拥抱;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中,哪些手势是合适的;什么样的穿着打扮是被社会和文化所接受的。生活方式交流行为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日常生活的方式,比如购物、就餐、交朋友、乘坐交通工具等等。这些社会和文化特点使英语变得复杂,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英语教师们通常都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英语的口头交流行为,他们通过教科书、参考书、学习材料和活动来教会学生进行口头交流。然而,对于非口头和生活方式交流行为, 教师们几乎没有或者只是支离破碎地教授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们不能区分英语文化和他们自己文化中非口头和生活方式交流行为的差异,从而不可避免地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尴尬。

3. 结语

语言跟社会文化诸要素紧密相联,英语在使用上有它的社会和文化特点。 在英语成为一门国际语言的形势下,认识它的多样性已成为一个必然。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英语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和多样性介绍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英语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具有强烈的意识和更好的理解。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到英语的非口头和生活方式交流行为,这些行为反射出了在真实交流中英语的社会和文化特点。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纯语言学的知识,而且还要介绍英语的社会文化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等,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和更接近真实英语以提高英语交流能力。

篇9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会展专业教育;模式建构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77-03

当前,我国的会展行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会展市场开放,外资公司大量涌入,具有国际化视野、现念和一定策划、营销、管理和设计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炙手可热。但是会展产业、教学、科研之间却缺乏有效的整合,会展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明显与社会脱节等一系列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会展教育产学研的困局

1.观念上缺乏足够重视。当下会展教育和学术科研注重的是教育规模与招生的数量,、著作的等级与数量,科研项目的层次与数量,科研经费的数量,科研成果获奖的数量等,而对于教育对象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学术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重视不够。[1]由此造成教育和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会展生产力,从而适应会展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训练,造成学生知识和能力上有严重缺陷,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企业十分不满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认为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衔接机制黏合度不高。当前会展产业、教学、科研之间也有一些结合,但这种结合更多的是一种物理反应上的简单叠加,而没有产生化学反应上质的改变。许多科研成果长期停留在论文、书籍、研究报告、小范围试验的层面上,很少为会展产业实体所采用,从而无法转化为现实的会展生产力,缺乏强有力的衔接机制。

3.相关平台构建不完善。相关平台的构建能为会展产学研一体化提供发展空间。会展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有赖于各种类型的平台构建,如研发中心、实习基地、中介机构、产业孵化园区等,但目前此类平台的构建不尽如人意,缺乏完善的、功能互补的平台体系,致使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缺乏依托。

4.复合型专业人才紧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会展领域已由几个单一的展览会向多元的行业展览会全面转型,当今会展领域所需的人才是具有多学科视角、熟悉行业市场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会展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需要大批既具有适应当前会展变局又具有市场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但目前此类人才相当紧缺。

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建构

在以往的研究中,产学研结合的模式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对于建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方面具有借鉴意义。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而且还创建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体系。以美国为例,其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主要方式包括企业向高校委托科研、合作教育、共建研发中心等;英国模式中主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投资,重点支持中小型企业并使之通过与高等教育合作提高经济竞争力;“双元制教育”是德国产学研合作德典范,强调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间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2]高校应该整合相关资源,建构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1.校内实践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校内资源作为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可利用的组织、设备和人员,在校内形成完全“社会化”的实践培养机制。这种模式非常适合会展专业,校内可实现的实践方式如:策划不同行业展览会,组建模拟会展公司等。除了建设虚拟公司,学校还可提供各种实践机会或者项目给指定专业的师生共同操作。如:由学生负责校内不同专业的成果展览会等。

2.校外实习模式。校外实习模式包括学校组织的实习和个人单独实习两种形式。学校组织的专业实习,可以实现校企联合办学。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和教学基地就属于联合办学的范畴。其主要进行的任务有:安排一些实践性环节;组织教师和产业单位的科技人员协作,进行开发研究和合作攻关,推广科技成果;围绕研究项目和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兴办技术培训班;学校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在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兼职授课、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

3.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大学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践基地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学研合作。如建立咨询、顾问、联盟、项目开发小组、实验室、研究室、工程开发中心组织机构,甚至是规范的公司,高校及科研机构可以技术入股,企业可以应用自己的营销网络、生产组织资源介入,完成技术创新的循环。合作方式包括技术合作、契约合作、一体化合作等。同时,发挥行业优势,与企业共同探索合作培养人才新模式,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开办“订单班”为企业输送人才。[3]

4.项目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教学将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和课题,以校方承担的项目内容为中心组织课程,并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的,推动学生的培养。

三、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会展教育中的应用

会展是一门紧贴经济脉搏、同现实紧密结合的新兴专业,面对经济及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会展教育理念上应勇于面对挑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推动会展教育的发展。在具体实施方面,会展教育应明确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各个环节。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会展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定位。一方面要根据不同高校特点及学生特点确立自身所处的位置,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加以确立。贴近企业的用人需求,会展教育要加强内涵建设,形成专业化、国际化、规划化教学模式。

2.调动组织传播方式。产学研一体化在会展教育中的应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把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传播学中对于组织传播的研究包括:下行传播,上行传播,横向传播。在会展产学研中,我们要关注高校内部的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使各部门和岗位既各司其职又协同作业,保障高校的统一性和运作效率。而横向传播对于会展产学研来说,需要我们思考对于产业、教学、科研之间能否形成共同的价值体系,从而达到多方的共赢局面。

3.合理配置资源利用。合理配置高校自有的资源,使会展产学研一体化能够汲取充足的养分。高校可以采用打破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跨学科进行合作,如会展可以成为不同专业的载体,为不同专业的成果展示提供传播渠道。同时,还应打破机制上的局限,开放式办学,大胆聘请会展一线人员前来进行讲座。在条件允许下,还可以进行联合办学,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4.选择恰当建构模式。不同的产学研一体化建构模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会展教育应该更多地从实际出发,比如对于具体专业,不同年级应该采用哪种建构模式?会展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并不意味着实践是会展教育的主体。同时会展教育还应包括对会展从业人员的再教育,教育应贯穿产学研一体化的各个环节。被誉为“德国会展第一人”的贝恩斯领导的西门子媒体学院是欧盟会展培训行业内知名度很高的职业教育企业,该学院的毕业生早已活跃在世界各国的会展行业。[4]

5.保障实施运行畅通。保障产学研一体化在会展教育实施运行畅通需要注重对资源、人员、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和企业进行联合,调动学生及会展从业者的积极性,对于实施进程进行阶段性报告,及时调整计划方法等,实现产业、教学、科研的良性运转。总之,要为产学研一体化在会展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动力支持和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6.促进成果多元输出。产学研一体化在会展教育中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展现作为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当今会展经济更多地体现在招展的收入上,会展应逐渐摆脱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采取多种经营,开发会展作为文化产业的相关衍生产品,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会展教育成果上呈现多元化的输出。

产学研一体化在会展教育中的应用,应该是一个可循环的、持续向上发展的链条,最终实现会展产业、教学、科研的整体腾飞。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腾飞,会展逐渐贴近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产学研一体化应该走向更加开放、大胆的实践,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视野,走向国际,为会展教育开辟新航道。

参考文献:

[1]黎菲.构建会展业政产学研联盟机制[J].浙江经济,2013,(8).

[2]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7).

[3]林逸.产学研一体化的会展专业建设探析――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4).

篇10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共同研究确定召开的一次重要工作会议。会议的任务是,传达全国、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我省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和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做法,探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和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同志的指示和委托,就全省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讲几点意见。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地市教育局分管同志,也有高校的分管领导和同志,借此机会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全省教育工作基本情况,以便大家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有所了解和把握。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各类教育长足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许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一是坚持教育全面推进,全省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目前,全省共有教育机构3.5万处,教育人口达1855万人,教育的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求学愿望基本得到满足。XX年,全省城乡全部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全省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XX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标志着高中段教育实现普及。XX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全省在园幼儿242万人,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74.5%。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全省普通高校达到138所,其中本科院校62所,高职(专科)院校76所,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64.6万人,研究生在校生6.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9.8%。

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推进。XX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制定了《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与教育规划纲要相配套,省教育厅联合有关部门于XX年初制定了今后五年重点实施的《学前教育普及计划》、《素质教育推进计划》、《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学校德育与学风建设计划》等8项行动计划,名校建设工程、高等学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等一系列单项工程全面启动,研究出台了30多个文件,政策措施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涉及教育改革、发展、保障等各方面,贯彻纲要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同时,积极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了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XX年起实施春夏两次高考。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很多长期存在的教育难点问题得到解决。XX年全部清算兑付了拖欠多年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累计化债44.8亿元。高校化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省政府与49所省属本科高校签订了化债协议,确保XX年底我省公办普通高校化解债务120亿元,努力将高校债务降至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