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劣根性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思想的劣根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家思想的劣根性

篇1

一、形成背景

例1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

①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② 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④ 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

答案 D

点拨 这道题是组合式选择题,此类型选择题的备选项中包含一个以上的项目,要求找出完全符合题目要求的一组。此类试题考查知识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准确理解、运用把握的能力,较好地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较好地考查审题能力、判断、分析和综合能力。解题策略:找出选项中最有把握的一个(或两个),确定该选项是对的或是错的;在四个备选项中,排除包含错误答案和不包含正确答案的;或还剩下两个或三个备选项,将剩余的进行比较、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二、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

例2 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 )

A.君权神授 B.独尊儒术

C.人定胜天 D.实行“仁政”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清楚儒家学说在汉代是怎样发展的,其代表人物是谁,有哪些主张。汉“独尊”既是主张,更是赋予“新”之后的结果。“仁政”思想是继承先秦儒家思想,“人定胜天”是荀子的观点。

答案 A

点拨 这道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突出考查对概念的再认和理解阐释能力。这种题目往往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备选项是对题干中所提及概念的阐释,命题者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或因果倒置。它要求同学们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基本概念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要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真正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三、董仲舒提出新儒学的目的

例3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 )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项不正确,汉武帝接受儒家思想,但是并没有彻底抛弃法家思想,如法家主张的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等思想,都被他纳入统治思想并实行。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目的,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答案 B

点拨 这是一道因果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题干中的导语一般有“为此”“因此”“之所以”“结果是”等字眼,该题型最能考查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有较大的难度。解答此类选择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认请题干和题肢能否构成因果关系;二是分清题目考查的是“因”还是“果”,防止倒果为因。

四、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例4 下列关于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正确的表述是( )

A.完全抛弃先秦儒学

B.只吸取了法家思想内容

C.宣扬“君权神授”

D.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以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A项错误;B项叙述不完整;C项是新儒学的内容而非特点。

答案 D

点拨 这道题是判断型选择题,一般要求选择正确或错误的选项,题干中往往出现“正确”、“不正确”、“错误”、“可信”等字眼。正误型选择题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大家需要对四个备选项逐个做出判断,稍不留神就可能出错,同学们的识记、理解、分析、判别等能力都可以在此得到很好的检测。解答此类型选择题,一般采取如下方法:①排除法;②反证法(也称为逆向思维分析法),主要用在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后,针对不确定的选项进行推理,可以先假设该选项正确,然后把结论当做已知条件,一步步推导到起始的隐含的已知条件中,验证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和逻辑,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③直选法,即在全面理解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五、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例5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理解,其中③表述错误,中国古代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广泛盛行。

答案 D

六、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和认识

例6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焚书坑儒”的做法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从“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可以排除A、B两项。“大一统”很好地体现了统治者的利益,但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形成了封闭、保守、落后等民族性格。D项是秦始皇所为。

答案 C

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是高考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它的特点是在题干引入新材料(文字、图表)创设新的问题情境,然后设计出各个选项。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理解和解释。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具备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基础是仔细阅读材料,审清题目要求;其次是认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史学理论分析选项,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1.《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2.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在董仲舒的思想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大一统”

D.“三纲五常”

3.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4.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作用( )

① 察举制 ② 重用文学儒者 ③ 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 设立地方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关于董仲舒的思想评论不正确的是( )

A.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是专制主义的表现

B.突出儒家主导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篇2

关键词:论语 名利 幸福 烦恼

《论语》有“东方圣经”之美喻,是儒家思想的开山扛鼎之作,它始终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主流,始终占据着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地球子民开起了智慧的天窗,给不同行业、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迷茫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宣言上说:“2l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中国孔子的智慧。”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伟大魅力之所在。

众所周知,中国之教始于孔子。作为一流的政治家,孔子仕途坎坷,空有屠龙之技但无施展其卓越政治才华的舞台,于是率弟子周游列国,让“学在官府”的教育下移民间,从而打破教育垄断之僵局,开教育平民化、普及化之先河。孔子政治上的失意是其个人之不幸,却是中国教育之大幸。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传播始于孔子的周游列国,时至今日,孔子周游列国的星星之火,已经成为照亮世界文明的熊熊火炬,成为推动人类文明、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就我个人的浅陋之见,我认为读《论语》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获益:

首先,《论语》能让我们浮躁的心变得安静祥和,有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淡定。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也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我们为何会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为何会对不如意事耿耿于怀、怨天尤人?为何会“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为什么能不改其乐?为何“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陶渊明能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洒脱?其实,幸福只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状态。因为我们的心态不正,所以怨天尤人;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多,所以怨声载道;因为我们认为付出的太多而得到的太少,所以愤愤不平。“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为了得到太多太多的名和利,我们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把自己推进了无边无际的欲望苦海,之后又苦苦寻觅解脱的良方。

那解脱的良方究竟是什么?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又说:“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还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但“不在其位却欲谋其政”的我们总是蠢蠢欲动、想入非非,长此以往,怎能有随遇而安之乐?怎能有“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坦荡?怎能有“随所住处恒安乐”的洒脱? 转贴于

其次,《论语》能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不可能离群索居,不可能过“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生活。我们总要与人来住、和人打交道,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和睦共事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靠他的专业知识,而百分之八十五是靠他待人处事的艺术。学会宽容,懂得尊重与理解,是与人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的关键。我们深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因而渴望自己成为得道者。但内心深处,我们又有放于利而行的劣根性和不劳而获的自私,这就导致我们言行分离、表里不一。我们有善待自己但不善于尊重他人的恶习;有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嗜好;缺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没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胸襟,不能反求诸己,不愿克己复礼,不能推己及人,没有人溺己溺、人悲己悲的情怀,缺少“大家有过,在予一人”的慈悲,不懂“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入恒爱之”的道理;私心自是,唯我独尊,因此难以与人和睦相处,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摩擦增多、矛盾激化,在折磨自己的同时也伤害了他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又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还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我们不是仁者,却苛求他人成为仁者,这样做行得通吗?

篇3

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德育情感的培养

多年来,语文教学常常涉及到“写了什么”、“怎样写的”等问题。这本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知力、赏析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我们总习惯于训练学生进行简单判断、抽象概括和空下结论,而忽略了教给学生如何去咀嚼、品味、感悟文章蕴涵的内在美,让学生获得一种审美的情趣。新教材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过性,形成健全人格”。也就是说,课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德育目标的培养是相互相成、不可分割的。

如鉴赏《滕王阁序》这篇佳作时,德育目标的培养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让学生理解王勃“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的至德至孝的儒家思想;二是让学生了解南昌市的人文地理概貌,滕王阁因人因文而闻名天下并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情况,清楚古今联系及滕王国的价值。李密《陈情表》的魅力,就在于情感的真挚:李密自幼丧父,母亲适人,“祖孙二人,更相为命”。而时下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处境实在悲惨,李密在这个时候提出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在情理之中。连高高在上的“至尊天子”晋武帝都被打动了,我们的学生会无动于衷?《报任安书》则要求我们的学生能正确对待自身所受的屈辱,要象司马迁那样,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完成自己的理想;《阿Q正传》揭示了人的劣根性,学生在完成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人格“自轻自贱”的解剖后,会给以后人格的自我发展予以补充和借鉴;《我若为王》批判了国民的奴性意识,引导我们的学生自强自立;《剃光头发微》揭示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强权意识余毒之深,鼓励我们的学生要有一种“大路不平旁人踩”的主人翁精神;而“祥林嫂”和“水生嫂”两个女性的对比,也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既能毁掉“祥林嫂”这样有顽强生命的人,也能把“水生嫂”这样的家庭妇女培养成坚强的革命战士,那么,“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他们就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和生活。

二、新教材督促教师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力争一专多能,轻松地传授多学科的知识

当今的学习科目分得越来越细,并且出现了学科边缘化的现象,有的学科划归那一家都说得通。如:《教育心理学》《物理化学》《天体物理》《美学》《文献学》《古代星象》《太空生物学》《周易研究》等等。他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但懂得本专业,还要对其他的非专业学科有相当的涉猎,才能胜任。就拿我们的高考来说吧,要求考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有的题型要求学生同时用各科知识综合才能解答。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讲到先秦散文,你不知道庄子的逍遥游属于哲学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不知道荀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是古典的朴素唯心主义思想,不知道孟子的“人性本善”跟荀子的“人性本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儒家思想,不知道韩非的法家思想是秦的强国之本,你怎样对比分析“诸子百家”?不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不懂得“商鞅变法”“齐王纳谏”的政治方略,不懂得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你怎么能把散文的历史背景讲好?讲到唐诗宋词,你不懂“一骑红尘妃子笑”里的旅途艰辛,不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里的政治时局与作者的无奈,谈何上课?不懂得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天文知识,怎么讲《孔雀东南飞》里的“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怎么讲《滕王阁序》里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不先去了解有关“黑洞”的物理常识,怎么讲《宇宙的未来》?

三、新教材要求学生从现实的角度去解读课文

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与历史局限。”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要求,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情节:

师:我们把悲剧人物杜十娘拉进我们的现实生活来思考:杜十娘能否不死,如果你是杜十娘,会沉宝投江吗?

生甲:我如果是杜十娘,我不会傻到像她那样沉宝投江,人的生命毕竟只有一次。我可以象电视剧《鹿鼎记》中韦小宝的母亲描述的远大志向那么做:选取一块最繁华的地方,开一个最大最大的妓院,自己当老板。

师:这种选择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但是我们要了解一下杜十娘的身世:杜十娘是苦难人家的孩子,因生计所迫才被家里从小卖进妓院。从杜十娘所表现的善良和同情弱者的性格来看,她还愿意再去坑害象她一样的良家女子吗?

生乙:我会先择携宝单独离开,然后找机会报复孙、李二人。让他们得到惩治。

生丙:携宝离开,然后找一个地方投诉孙、李二人。

生丁:携宝离开,另找一个诚实可靠之人托付终身。

生戊:携宝单独离开,然后找一个清净之地过隐居生活。

师:以上同学的回答有一个共同点:珍异生命,不会象杜十娘那样随便糟蹋自己,这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但是你们所说的生存方式有些还值得讨论一下:报复,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出钱买黑帮组织,他们不抢财抢色那才怪;投诉,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人被当作玩物,遭遗弃是常便饭,没人会买你的帐,后面两位同学的说法比较现实;找块清净之地隐居下来,另找一个诚实可靠之人托付终身,然后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资历助弱势群体。小日子过得也还是悠然自得的。

……

小说的阅读与鉴赏,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把典型人物放进现实生活去思考,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自身的经验,立足于现实,充分地再现小说中典人物的生活环境,揣摩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形象,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新教材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

新教材要求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已不是“填鸭”。而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也会不满足于已有的教材,他们认为以往的语文教材是封闭式的,连贯性差,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新教材的要求应该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我拿这一思路用在《宝玉挨打》的教学中,效果还不错。

《宝玉挨打》位于高三第六册第三单元,本单元四篇幅文章都选自《红楼梦》,要求学生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体会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但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高三下学期的主要任务是高考,学生早就丢在了九霄云外。怎样笛动学生鉴赏小说的积极性呢?我思考了好一阵子,于是特地租借了《红楼梦》的电视剧光碟,在上课时把《宝玉挨打》选取段放给学生看,学生的那股认真劲,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碟片看了二十分种,接下的是二十分种的激烈讨论。 讨论之一:

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挨打”这件事中的主要人物心理。

生甲:贾政是一种狠铁不成刚的心理,又怕忠顺王府找他的麻烦,所以要狠狠地教训。贾母疼爱孙子,认为教育儿子是应该的,但不能用这种蛮狠毒打的方阖。

生乙:宝钗认为老子教职工训儿子是应当的,但又关心心疼遭打的宝玉,所以假借送药来规劝。戴玉是出自内心的真情,所以悄悄地来,“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生丙:王夫人也责怪宝玉,觉得他该打,但不该打这么重。这毕竟是他的心肝宝贝。王熙凤最会逢场作戏,她做的一切都是给老太太和王夫人看的,根本不关心宝玉的死活。

师:还有两个人物也不能少,他们就是贾环和袭人。他们对宝玉怎么样?

生丁:贾环年纪虽小,但在母亲赵姨娘的熏陶下,处心积虑的要致宝玉于死地,是一个阴险小人。

生戊:袭人虽说是丫鬟,但她认可了宝玉就是她的终身依靠,又加上贾母的许诺,她是一心为主。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到,我来综合一下大家的意见。

(板书)

围绕“挨打”这件事所表现出的“众生相”:

贾政——怕忠顺王府,听信谗言——痛打

贾母——至高无一的统治者——痛惜

王夫人——维护自身利益的母亲——哀痛

王熙凤——公于心计,精明能干的管家少奶奶——干练

宝钗——志同道合的知音——关心

贾环——处心积虑,夺嫡除玉的庶出小人——阴险

袭人——护主求终身的奴才——痴情

小说鉴赏方法之一:从分析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入手。

诗论之二:

师: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是人物的矛盾冲突;本文有哪些矛盾冲突?

生甲:贾母与贾政的冲突;贾政与宝玉的冲突;贾政与王夫人的冲突;贾环与宝玉的冲突。

生乙:还有王夫人与金钏的冲突;薛蟠与宝玉的冲突。

师:这些矛盾冲突没有主次之分吗?

生丙:有主次之分,贾政与宝玉的冲突,贾环与宝玉的冲突是主要矛盾;其余的都属于次要矛盾。

师:分析得很对,由此可知同学们是真正走进了课本。

(板书)

主要矛盾:贾政——宝玉

贾环——宝玉

次要矛盾:贾母——贾政见

贾政——王夫人

王夫人——金钏

薛蟠——宝玉

小说鉴赏方法之二:从分析主要人物的矛冲突入手。

篇4

关键词:动物 文化差异 基本意义 联想意义

1.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文化内涵、联想意义的动物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大自然赋予了人类原始、相似的生态环境,英汉文化背景下的两国人民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角度出发去认识动物,自然而然产生了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对于动物自然会赋予相似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里,人们对于狐狸的印象大多都是狡猾、奸诈。因而产生了许多与狐狸相关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或者代名词。比如源自于《战国策》里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巧妙地描述了狐狸的机智,诡计多端。狐狸精、狐媚子则是对女性的描述,比如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鬼狐文化、封神榜里的苏妲己―由狐狸幻化而成祸国殃民的狐狸精。

英语中也常用狐狸来形容人的狡猾奸诈,比如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He is a fox.(他是一只狐狸,很狡猾)。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于狐狸这一动物所展现出来的文化意义都是一样的。其他也有很多和动物相关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

例如:

as cruel as a wolf(像狼一样凶残) 狼子野心

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 勤劳的小蜜蜂

eat like a pig(大吃大喝) 懒猪

make an ass of oneself(干蠢事) 蠢驴

2.同一动物在不同文化里的文化内涵或联想意义的差异

狗。从狗的本身意义上来看,是一种几乎被完全驯化的动物,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通人性的动物。无论是在西方文化里还是中华文化背景下,狗一直都是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世界上流传着很多关于狗忠贞不渝,忠诚可靠,守护主人不离不弃的故事。比如忠犬八公、牧羊犬三千里寻主、犬义救主的感人故事。狗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类的好伙伴呢?由于狗具备着独特的生理特性―灵敏的嗅觉。首先是对气味的敏感程度;其次是辨别气味的能力,因而可以被驯化来帮助不同的人们,在不同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比较常见的看护犬:守护人类安全与财产、看家护院。缉毒犬、军用犬、搜救犬:在案件侦破、灾难战争救援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导盲犬:堪称盲人的福音以及医用犬等等。狗一直都是人类生活中的好帮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选择养宠物狗陪伴自己,解除孤独寂寞,排忧解难。但是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对于狗的引申意义或者联想意义差异甚大。在中国文化里,狗是一种比较低贱的动物,比喻卑贱低下,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在许多电影电视剧里我们都能经常能看到一些关于狗的语言,通常都具有讽刺意味。比如汉奸走狗、狗腿子、狗奴才、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鸡犬升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狐朋狗友等。在汉语世界里都是以贬毁为主。忠贞不渝是狗的天性和代名词,但是在某些汉文化里,如果狗对主人过于忠诚,便被斥为奴性、劣根性,不弃暗投明、为虎作伥便会被骂为狗奴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大多用来借指那些卑鄙下流、攀龙附凤、溜须拍马、欺软怕硬的小人;假若背叛了主人,就会被认为是忘恩负义、狗胆包天、狼心狗肺、白眼狼、丧家之犬。因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渊源看,虽然人与狗的关系很密切,却是低三下四、肮脏、猥琐、帮凶、可怜、寄生的代名词。

为什么狗在中国的文化里是卑贱的形象,带有贬义色彩呢?追溯其历史根源我们不难发现,有几大方面原因。首先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它强调尊卑有序,等级差异。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这种文化心理便根深蒂固地埋藏在人们心里。其次,中国起源于农业文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人们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因此,相比于狗而言,力大无比、勤劳温顺的牛马驴更加受人们喜爱。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刚正不阿,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于那种摇尾乞怜,为利益而不择手段,卑躬屈膝的小人所深深不耻。而狗恰好被附上了这些标签,因而中国人由于其思维定势以及联想习惯导致了对狗的厌恶反感。狗被赋予了明显的民族文化心理色彩,其浑身上下、里里外外,无一是处。与之相反,在西方文化里,狗是一种亲切、友好、快乐的代名词。狗在英语文化里大多都是赞扬的褒义词,带有美好的情感。西方人把狗视作可爱的同伴,人最好的朋友。由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因素,中西方对狗的观念存在着差异,最终原因是两者不同的文化起源。西方属于游牧文明,狗有灵敏的嗅觉和敏捷的身躯,狗不但能帮助他们发现和捕获猎物,还能陪伴主人,守护在他们身边,因而,西方人对狗有特殊的情感,他们宠爱狗,一起聊天散步,视其为家庭一员。甚至把狗与人相提并论,比如他们经常会说:“I have two dogs and two doughters.”我们可以发现,在英语词汇中,有代表不同动物的肉,比如猪肉(pork)、牛肉(beef)、鸡肉(chicken).却唯独没有发现和狗肉相关的词。可见其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下面就国外的一些谚语来体现西方人对待狗的态度。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爱我就要爱我的狗)

top dog 重要的人

lucky dog 幸运的人

Every dog has his day 风水轮流转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有功者赏

lead a dog's life 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

an old dog 老手

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样忠诚

Help a came dog over a stile 助人渡过难关

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华名族就把龙看成一种很神圣的动物,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中国人也自诩为龙的传人。《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指的是一种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要舞龙,端午节赛龙舟,可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中国民间有很多关于龙的传说和词语,比如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最近的比较著名的就是1937年营口坠龙事件以及1995年上海延安路高架龙柱传说,这是上海人家几乎家喻户晓的奇妙故事,沸沸扬扬传了二十多年。如果你到了上海,可以去实地考察一下,感受一下它的奇妙氛围。龙通常代表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在封建时代,对于龙的尊崇更加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龙逐渐成为皇权的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真龙天子,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因而人们认为皇帝是崇高的,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许多和帝王相关的东西都带有龙字,比如:龙种、龙袍、龙颜等。

在西方神话故事中用dragon一词来代表,也被翻译成龙。欧美文化中的龙与传统的中国龙除了外观上有些相似外,其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都大相径庭。但是追溯其背景根源我们可以发现,在基督教流行之前,西方的dragon一直是维京人、赛尔特人和萨克逊人的民族象征,这点和中国龙无异。然而,随着基督教势力的不断扩大,他们不断丑化其形象,把龙当做和蛇一样的怪物,负面涵义不断被放大。在《新约全书》启示录中,把其描绘成邪恶的古蛇、魔鬼、撒旦,因而从那之后,西方龙就与邪恶画上了等号。我们可以通过国外的电影或者小说就能够看到,龙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通常都是外表丑陋,需要靠力量和智慧征服的怪兽。西方文学中有许多描写英雄与龙作斗争,并最终战胜龙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的就是贝奥武甫。故事发生在公元7―8世纪,主人公贝奥武甫力大无比,骁勇善战,与一喷火巨龙英勇搏斗,在击败火龙之后自己也深受重伤,最终二者同归于尽。《圣经》里的龙是恶魔,迷惑普天下,是邪恶和暴力的象征。

因此,只有了解到同一事物在不同国家的意义差异,可以了解其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参考文献

1.李宁.英汉语“狗”文化差异及其翻g[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2.杨朝宝.汉英动物词汇对比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08

3.董瑞兰.从“龙”与“dragon”的语义错位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