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美术教学重难点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意美术教学重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意美术教学重难点

篇1

浙教版第7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教材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浙美版第7册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四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全册共有15课,分为6个隐性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除了艺术瑰宝单元的内容外,其余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

我校四年级学生美术基础都不错,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要求:

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2、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6、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篇2

一、巧用媒体,特写画面,以动转静,帮助观察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美术欣赏, 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 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在美术教科书三年级上有一课《吃虫草》,是以自然界中奇妙的吃虫植物作为教材内容。这种“吃虫草”对于我们江南的孩子来说确实很陌生的。录像、视频能帮助学生了解与观察。所以,在教学中我前后安排了三次视频欣赏,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进行较好的观察和表现。结果是,学生看得很认真,也知道了捕虫草的特点及捕虫方式。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连续播放的视频在教学中不能较好的为学生创作提供帮助。因此,我将动态的画面进行截屏处理,设计成连续的静态画面,并把画面进行特写处理,再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结果显示,学生创作表现的画面比前面的刻画详细了,形象也更生动了(见图1)。

在美术教学中巧妙地使用电教媒体,通过定格视屏,采用特写画面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吃虫草资料,使学生对吃虫草的形状美感、颜色美感等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再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与分析。动静结合,特写镜头,较好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做好了铺垫。

二、巧用媒体,创意联想,直观教学,启发思维

我在《向日葵》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欣赏了梵高的《向日葵》作品,初步了解世界著名的绘画大师的作品,从中理解向日葵富有生命,富有激情。为了能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凡高在创作向日葵时的情感,那种有着热切心情,期盼好友到来的兴奋与满心的欢喜的一种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呈现画面,直观教学,创意联想。梵高的向日葵,每一朵花都似一团火,花瓣和葵叶如火苗一般在画中怒放(见图2)。

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课堂教学,使美术课堂教学令人耳目一新,丰富多彩。梵高的《向日葵》作品中火一样舞蹈的花瓣,明亮艳丽的色彩,媒体上滚动播出《向日葵》图片等等,都带给学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充分调动起学生内心的火热的情感,使学生通过观赏,感悟向日葵富有的生命力和激情(见图3)。

在教学中,为了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感知,我巧妙运用媒体,把画面进行定格,截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花朵进行特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行性创意联想,让学生从向日葵的花瓣联想到跳跃的火焰(见如图4),感受到凡高在创作时的心情。通过特写静态画面,引导联想,把对向日葵抽象的理解变为具象的感知,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三、巧用媒体,捕捉特征,放大局部,化解重点

人美版第8册中有一课是《用彩墨画鸟》。鸟是一种很漂亮的的动物,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已经用很多种方法表现过它,而用彩墨技法表现则是第一次。为了让学生能较好的进行表现,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欣赏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鸟的造型、色彩、动态的美,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在传授技法中,我充分发挥了范画的作用,通过现场示范,从墨色的调配到笔墨的运用,从晕染的介绍到画面的构图,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彩墨画创作过程。

但是,由于学生很少用彩墨表现,所以在绘画过程中还是不知该怎样表现,为了让学生克服胆怯,大胆用笔,领悟要领,因此,我引导学生再次欣赏:将画面放大局部,特写细节,和学生一起分析用笔用色,帮助解决重难点。如欣赏大师王雪涛的《紫藤鹦鹉》图时,边看放大的局部,特写的细节,边示范讲解:画家是怎样用笔、用色表现鹦鹉羽毛的,让学生明白作品中的皴、擦、点、染等用笔、用墨的技巧。这样,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精彩效果是如何出来的。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勃发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见图5)。

篇3

关键词 提问 针对性 趣味性 鼓励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互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方式,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作为美术教学目的。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充当的课堂角色,应从以往的传授技能里走出来,课上应该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以前,在美术课中教师干巴巴地说教是最主要的,学生听课往往垂头丧气,美术教学变成了一次次程序的重复。这样的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而且只能使学生更加厌学。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课堂提问是要讲究课堂艺术,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并层层深入

常见课堂提问多,问题肤浅:表面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索浮躁化,形成热闹有余,求索不足的现象。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重难点,有设计地安排有效提问。设计系列提问,要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并使学生来有细想机会,使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开拓发展。因此,根据笔者在美术教学课中的实践,认为,教师在一节课之中的提问,宜设计7―8个系列提问。

教师所提问题有设计,要求目标明确,言简意赅。如果没有目的就失去了方向和思维原点,问题既不能引起思考和讨论。又不能引导课程内容,这样“问” 的价值也就丧失了,更谈不上“解惑”和探讨了。只有提的准,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向性思维。如何把握住这个“度”呢?教师首先一定要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再精心设计出问题,使学生回答后对文章的重难点豁然开朗。如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三课感悟式鉴赏《蛙声十里出三泉》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投入自己的思考、通过联想去理解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在课中我先投影出这幅作品,并且配以夏天青蛙鸣叫的田野音乐,随之我抛出第一个问题:大家主要从画面中看到了哪些东西?第二问:从你们看到的东西你们似乎联想到了一些什么?第三问:这样的表达方式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意境?

通过以上有针对性的三个问题,紧紧联系教学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感受到一些东西,理解写意画家追求意境的概括、巧妙的表现手法。理解感悟式欣赏方式的关键所在。所以,良好的提问,把握重难点,抓住关键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提问。

二、提问要具有趣味性,讲究艺术性

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一个问题提出时呆板平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反之,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比如美术鉴赏第三单元《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一课中例举《手和球面镜》作品时,我就问 “如果我们找三位女人:一个非常漂亮、一个长得一般、一个非常难看,映在球面镜前面拍下照片,然后我拿到你们面前,让你辨认出拿一位才是真正的美女,谁有把握说对吗?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首先感觉就是非常有趣,而后引出艺术家的眼睛观察事物所具备的特有的观察方式,引出每一位艺术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提问的时候就是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关注美术课堂的情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新精神。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美术教师的提问问缺乏艺术性,,仅仅重视了知识的传达,却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

三、提问要有鼓励性,问题要由浅入深

篇4

关键词:课前准备;分层学习;教育形式

开学以来,我校对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专项调研,基本情况如下:

一、主要亮点

1.教师课前准备比较充分

调研中发现,许多老师能钻研教材,积极运用好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的使用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呈现了大量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物,这些刺激是全方位的,也是精彩纷呈的。

2.教学环节基本把握

从欣赏导入、新知识传授、技法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作业讲评。多数教师都能把握住教学基本环节。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有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二、存在问题

1.在教材的理解把握上尚薄弱

少数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理念,弄清教材的脉络,领会编写者的意图,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2.在目标设定的有效性上有欠缺

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少数教师目标随意性大,出现目标笼统或目标转移情况,学生对教学要求模糊不清,造成一堂课下来,学生对重点无法掌握。

3.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有待加强

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节奏的控制、教学难度的把握、纪律常规的巩固等方面。

我校对美术教师课前进行了以下尝试:每节课前,教师做到能在8分钟内说出新授课教学目标、学情分析、主要环节、重难点如何突破等内容。我想,这是实施有效性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要尊重差异分层学习

每个学生都存在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长处和薄弱点,在教学中,要怀着“正视差异、激励进步、张扬个性”的育人观,以分层学习的全面落实为突破点,尊重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以《神奇的洞洞 舞动的圈圈》一课为例:一是注意提问难度的层次性。欣赏联想的环节(理解和想象自然与艺术的关联)、分析概括的环节(作品的抽象风格,感受概括、简约风格的表现),我都尽量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自己有把握的环节进行汇报阐述,培养其学习自信心,让他们在自己不太有把握的地方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以利于学生间的互补与互动。二是注意作业难度的层次性。本节课的作业要求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大师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以及造型特点,体会作品所蕴含的趣味性,发现其中的设计要素,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尝试设计和创造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可以临摹,最好自己设计。其目的是给予学生多种选择,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量力而行,学会挑战自己。三是注意个别辅导的层次性。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是美术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发现学生认知、操作方面差异的重要途径。有的学生可能需要造型方面的指导、有的学生可能需要设计组合方面的指导、有的学生可能需要创意方面的指导、有的学生可能有合作作业的需

要……因此,这也是按差异进行个别辅导、适时点拨、解决问题的重要时机。四是注意评价激励的层次性。以学习目标为依据,突出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如:按表现的要素进行评价,对外形、内容、色彩、象征意义等方面的突出或不足表现进行评价。以学习过程为重点,突出学生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创意,自己在鉴赏方面的收获等等。以学习反馈为目的,突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作业给好朋友欣赏,得到他们的指点。

四、教育形式要灵活有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美术艺术的桥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创设充满艺术美感的课堂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教育形式”是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学习方式、活动设置等等。“内容”是指教学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应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就教学方法而言就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等。就学习方式而言,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形式”很多,一堂课不能都用到,也不能说哪种形式就一定最好,就某一堂具体的课来说,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会跳的原理,学习设计会跳的玩具。

2、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学生废物再利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养成学生废物再利用的良好品质。

2、做出玩具会跳的功能。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已做好的会跳的玩具及半成品。

学具准备:废弃按压式圆珠笔、弹簣、乒乓球、弹力球、彩卡纸、双面胶、彩笔、剪等。

课堂类型:设计应用

评价方式:作品展示、采用自评、他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齐举办一场有趣的跳高的比赛,不过,运动员不是你们,而是由你们亲手制作的会跳的玩具!

板书课题:会跳的玩具

二、欣赏感受探究方法

1、上这节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做了一个会跳的玩具,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你想看看这个玩具是怎么跳的吗?它是怎么制作的呢?。

2、请看视频,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够跳起来呢?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问题。

3、教师:对,因为这个玩具使用了有弹性的材料作为底座。那大家想一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有弹性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今天这件会跳的玩具呢?

4、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三、欣赏书中同齡学生作品,激发创作欲望。

1、同学们太棒了,竟然找出了这么多可用的材料.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好的、会弹跳的材料拿出来。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你想用自己的材料怎样来表现会跳的玩具呢?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来想象,说自己的想法。)

2、刚才的几位同学的创意真好,现在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书中同学们们的作品吧,看看这些作品与你想的一样不一样?

3、学生看书,欣赏书上示范作品

4、教师提问: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四、实践创作,个性展现

谈了那么多,同学们一定非常着急想把你脑海中的玩具造型做出来。现在我们就看看这节课的作业要求:

1、提出作业要求

(1)选择你们自己喜欢的绘画材料,制作一个会跳的玩具。

(2)大胆想象、细心制作,玩具会跳的功能要体现出来。

(3)利用彩卡纸、彩笔、小装饰物等材料进行恰当的装饰,使会跳的玩具更加漂亮。

(4)注意安全,保持教室整洁。

2、学生个性化创作,教师适时指导

重点指导:A、依靠材料的材质,巧妙设计做出玩具会跳的功能

B、利用适当的材料给玩具进行恰当的装饰

五、作业展评

1、小组内同学互评,选出最佳创意、最佳制作、跳得最高奖项的备选作品。

2、自评、互评(请你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让大家来分享你的快乐?你觉得他的想法怎么样?)

篇6

一、高效教学课堂的前提:

克服无效和低效教学

“高效低耗”是指在规定教学时间内,新课程三维目标落实的最优化,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手段,以较短的时间、较少的精力,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教学效益和教学结果的最大化,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进步和发展的所有行为和策略。“高效”指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低耗”指低时耗、低消耗、低损耗,即从低效教学转向有效教学的落实,这也是落实高效低耗课堂的基本前提之一。

例如,我们利用“借班同上一节课――招贴设计”研讨课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我们认为,为了使研讨课取得成效,首先应该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精心的设计,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在教材的基本目标和教材的重难点确定后,接下来就是分析学情和学法、学生应该准备哪些作画工具以及本节课的几个教学环节。笔者这堂课的基本思路是:课前收集――认知(了解海报概念、起源、用途)――欣赏体验(感受不同种类的海报以及海报的不同特点)――探究(海报设计的要素)――演示(海报设计的方法)――学生设计――评述(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但是研讨课的第二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即过于关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导致实际教学与预期效果有些差距。从这堂课的教学情况看,很显然,教学方案的设计有缺陷,与高效低耗教学课堂有很大的差别,必须进一步改进。因此,笔者根据教师们所提的意见,把原来的教学设计改成:课前搜集资料――创设情境――认知概念――欣赏、体验、归类――学生设计实践――反馈总结设计基本方法――学生评述(师生互评)。在重新设计这堂课时,我们始终注意以高效低耗基本理念为准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做到整堂课的教学层次、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注重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招贴画的热情。这样的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过程,再配上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其教学效果有了显著不同,课堂教学效益得到大大提高。

二、高效教学课堂的根本:

从高效视角审视教学行为

“高效低耗”教学的“高效”,只关注教师如何建构有效课堂,如何实施有效的“教”是不够的,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是否有效。[1]因此,教师要善于对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教学过程进行梳理,事先在头脑里以所教班级的学生为对象,把该课从头到尾快速演练一遍。然后分析如果这样教会取得什么效果,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会出现什么问题,课后也要进行必要的研讨反思。即教师要有从“低时耗、低消耗、低损耗、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这样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课堂、研究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思维习惯,从高效的角度去整体把握教学,调整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等。这样,我们的教学就可以大大减少课堂教学的低效。从高效视角审视课堂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合适性、教学重难点的合理性、教学过程的突发性、教与学关系的实效性、师生关系的和谐性、 教学环节的衔接性、教学中的无效性等。当然,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采用哪些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这些也要考虑在内。

如“招贴设计”这节课的课题设计,两个美术教师一致认为招贴设计可以改成海报设计,结果上完课后,听课教师和校长就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异议。这节课是招贴设计,根据课题的定义,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设计这两个字上,而不是欣赏上,应以“设计”为主线,以欣赏作铺垫,让学生通过动手设计对美术产生兴趣,在动手设计中学习设计知识,培养审美能力;要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让其领悟到招贴设计的艺术美感,这样比较贴近学生的具体实际,利于学生理解生活中各类招贴的特点、基本构成要素和基本表现形式。此外,对教材要大胆取舍,不能面面俱到。由于课前思考不够深入,导致这节课欣赏时间多,而学生设计的时间相对减少,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能发现学生在招贴设计中存在的更多问题。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设高效的美术课堂,其根本就是教师应该养成以“高效低耗”的理念审视整个课堂的习惯,多思考一些教学中的无效教学行为,使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在课前得以纠正,使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检验,并在课后得以完善,从而使课堂教学过程能够逐渐趋向完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高效教学课堂的关键:

把握优质课堂教学特征

一节美术课如何体现“高效低耗”的教学特色?它的关键问题是什么?这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进行逐步探究与实践。高效的课堂应该是从无效走向有效,从低效走向高效,从高效走向优质。对于如何形成“高效低耗”优质的美术课堂特色,我们有以下几点看法。

1.突出大的美术教学观。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它本身包罗万象,其广泛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学上要构建多种多样的开放式、立体式、全方位的学习渠道,为学生学习美术、运用美术开辟更大的时空;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突破学科界限,穿越学科隧道,重视学校与家庭、社会互相融合的大美术教学观。例如本次研讨课,笔者在学生欣赏政治性的招贴设计时,展示“是我们中国的”招贴作品。这幅作品运用写实的手法,以我国军机巡航为内容,配以庄严醒目的文字,告诉人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画面主次分明,疏密得当,主题突出。学生既感受到招贴作品的艺术美感,又受到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巧妙地将技巧教育与人文精神、德育相结合,不局限于美术技巧的传授,而是更多地通过欣赏、品味美术作品的真善美、假丑恶来帮助学生认知世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2.要结合学生生活情境。高效课堂教学应遵循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栩栩如生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如本课的导入,可以利用生活中各种媒体的广告招贴、学校以及社会各种活动的招贴等,为学生创设各种接触招贴设计的机会。美术教师在课余时会去拍摄一些生活中的招贴照片,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对接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美术教学本身特有的情感性和人文性特点,以及符合学生求知需求的学习生活情境,也是我们创设高效美术教学课堂、优化美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3.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既要课前的精心预设,更要有课上的动态生成。[2]即在课堂上要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突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有生成性。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这节研讨课,笔者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要求每组学生都能上台对招贴作品的形式、内容、特色、创意进行充分的评价,其他学生再作补充发言。我们一致主张教学中应由点到面地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余地。

4.课堂中师生充分互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是营造良好、和谐、浓厚的学习氛围的重要因素。纵观本次研讨课,两堂课的教师都能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贯穿这一原则。例如,在“招贴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体现教学的互动性,教师在讲解招贴设计的特点时,不是将其直接说出,而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周围常见的招贴,请不同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生生和师生之间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出招贴艺术的特点:艺术表现力丰富,视觉效果强烈,设计理念准确,创意设计巧妙,表现形式独特。基于此,学生就不难理解招贴的艺术语言特征了。

5.学生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布置的多样化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动脑思考,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求同思维,更有利于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学生表现个性的形成、对知识点理解的加深,切实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招贴设计”这一课,两个教师对学生做练习的要求均是不要拘泥于一种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学生可以不同的工具材料构思,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切合学校艺术节的不同主题进行设计。

总之,要在平时的美术教学实践中创设出高效低耗的课堂特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把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各自的学科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学科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要不断总结教学中的各种得失;要多参与教学研讨,反复地进行多次教学实践。只有坚持这样的教学,才能使美术教学沿着一条富有特色的高效教学之路前行,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有个性、有思想、有活力、有多种能力、能够与时代同步的学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梦想,从而也实现了美术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教学案例】浙美版《美术》一年级第二册中的《各种各样的树》

一、提取积累,尝试表现――第一次作业

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阶段体验了很多简笔画式的概念化、游戏化美术活动。不少学生还参加过社会上的美术培训,学会了“程式化”的美术基本功,固化很多美术认知。本环节设计目标是提取学生已有的绘画经验,作为知识迁移,为后几次对比作业埋下伏笔。

案例:

师:小朋友,你会画树吗?你能不能在3分钟内用线条画一棵大大的树?(见图1)

二、欣赏引导,发现问题――第二次作业

学生已有的绘画经验存在问题,学生本身是发现不了的。要改变学生的原有绘画认知,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并与第一次作业进行对比,找出自己作业中的不足,体验感受认知过程,使学生学习方法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的过程转变。

本环节设计目标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欣赏,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在原有作业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作业,初步改变绘画经验认识,触动学生的心灵。

案例:

师: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棵树的照片,你认为树由哪几部分组成?

[课件展示黄山松真实照片]

生:树一般可以分成树干、树枝、树叶。

师:请你看看刚才你画的树,发现少画了什么?你能不能把它画得更完整?

生:我画的树主要是少画了树枝……(见图2)

三、多管齐下,拓展提高――第三次作业

“造型・表现”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集看、画、做、玩于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学生的认知过程,无意性和具体形象性在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美术学习过程应该尽量与儿童身边熟悉的内容进行联系,采用联想、迁移、比拟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降低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环节目标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采用“拟人化”学习方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作业细节化,提高作业要求。

案例: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棵树,能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吗?

[课件展示:如图3人形树]

生:我发现这棵树很像一个跳舞的人……

师:树有各种各样,就像人一样,我们一同来欣赏一下其他的树。

[课件展示:高低对比的树,粗细对比的树,直弯对比的树]

师:欣赏了这些树后,你觉得树还可以怎么画?

生:可以画像姚明一样高的树。

生:可以画像爷爷这么胖的树。

……

师:树可以像人一样,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直有弯……请你再画几棵像不同的人一样的树,并给自己画的树取个好听的名字(见图4)。

四、交流评价,体验成功――第四次作业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寻找别人作业的优点,发现自己作业中的不足,并从教师与同学的表扬鼓励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案例:

师:小朋友们画的树变化很多,取的名字真好听,请你与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把你画的树的故事说给他听听!

[学生同桌间交流,互相把自己画的树的故事说给对方听]

师: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其他小朋友画的树。

[课件展示:8张学生的优秀作业]

师:你发现这些画上的哪些东西是你的画中没有的?

生:我发现树干上还可以画些树洞

生:我发现树上可以画些鸟窝、小鸟……

师:那请你再画上一些东西吧!(见图5)

【教学思考】

1.内容选择。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所有领域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分段式作业模式。一是技法目标单纯明确。一节课需要完成的美术技能要尽量单纯,也就是比较强调美术技法基础的内容。如小学第三册中就可以选择《云儿朵朵》《好大的向日葵》《我的老师》《闪光的星星》等,而《快乐的假日》《地下的故事》等学习内容,没有一个单纯的技法目标,就不适合用这种作业模式;二是不同的学习领域有其特定的目标要求,“设计・应用”“欣赏・评述”这两块内容并不适合这样的作业模式;三是年级的选择应该偏向于低段,低段美术学习是打“双基”的重要阶段,而且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还不太成熟,通过分解目标,降低了作业难度,增强学生作业的自信心。

篇8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迫切要求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已日益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中。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真正实现个别化教学,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工具,真正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智能化的教与学的平台。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给美术学科教育插上翅膀。整合实则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一个扬弃的过程。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改变了原来的控制与被控制、传授与被传授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正是因为这种优势的存在,使得CAI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校高度重视,一些中小学校在加大投资力度,进行CAI的开发与研究。但是,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误区。

1、认识不到位,CAI变成了课本内容的电子版。

有的老师制作的课件形式感很强,包装精美,但实质上仍是课本和教参上的基本内容,成了电子版教材。没有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没有实现人机互动,没有把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

2、CAI的制作花哨繁琐,画蛇添足。

CAI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因此在制作时就应力求实用、简练,突出重难点,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课件制作是要考虑其艺术性,但不能唯艺术性。如果课件中加入过多的音响效果,色彩鲜艳的装饰性图片,就会显得喧宾夺主,破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在教学过程中反而易使学生分神,这就背离了我们使用CAI教学的初衷。

3、使用CAI要适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恰当地利用CAI,切忌不可为了表面形式而使用CAI。有些内容可以用传统教学法表达清楚的,就不要为了赶时髦,生搬硬套使用CAI来辅助教学。那些微观的,宏观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适合利用CAI去表达的我们才应使用。

4、单纯利用CAI而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

任何一种媒体,它的优势再多,也不能代替教师,代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发挥CAI的功效,离不开教师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只顾技术性操作,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不关注学生的反应,一个人唱独角戏,这就会丧失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5、CAI不能完全代替板书。

处理好CAI与板书的关系很重要。适当使用板书可以清晰展示整堂课的脉胳、重难点。有的教师在CAI中合理设计了板书,并精心设置了板书出现的效果。但由于CAI中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 资料展示的需要,及投影屏面积的限制,使得板书内容不能由始至终呈现给学生。再者,由于课件是预制好的,教师无法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展示临时性的内容,因此,完全不用黑板(白板)板书是不明智的,那种认为用CAI上课不用写板书的教学想法是片面的。

6、多媒体课件等同于简单的流水作业。

如果一节课中,只是教师点击鼠标,学生被动接受,这样便丧失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了。只有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教师CAI制作水平,把CAI制作成多线性,交互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形式,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7、多媒体课单纯强调直观性。

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纯强调CAI的直观性,注重多种形式手段的运用,而忽视了教学的具体需要。诚然,直观形象的演示方法易使难点突破,但也可能剥夺学生探索质疑的求知乐趣。抑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易使学生丧失想象空间,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8、教学节奏控制不当。

由于CAI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的速度,忽视对学生思维节奏的适应。使课堂教学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学生对大量的信息难以接受。

9、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相分离

目前,大多数学校只有计算机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与运用较熟练,其他任课教师往往缺乏制作完整CAI的能力。部分教师使用的CAI往往是一线教师提供创意由计算机教师制作,两个人的教学思想很难统一。在实际操作中,创意者由于计算机操作技能缺乏,对多层次、交互式的操作存在恐惧心理,往往要求操作傻瓜式,这样制作的课件简易,大多是幻灯呈现式,上课时,教师一路点击鼠标,学生被动接受,这样就容易丧失师生的互动性,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转贴于

针对以上问题,要使多CAI真正地服务于教学,我们要注意以下五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践操作也必不可少,这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整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和CAI制作技能,为更好的运用CAI做好知识准备。第二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吃透课标精神,认清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此基础上挖掘出教材中可用CAI技术实现的教学内容。

2、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我们应强调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获得多种信息资源的条件,同时提倡团队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去自主发现式学习。这样既丰富了知识、又开拓了眼界。

3、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备条件下,经常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启发、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大胆动手,尽量给学生创造好的交互空间,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4、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CAI中交互平台,提高针对性。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5、遵循辅原则。

CAI课件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形式,目的是要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要本着必须、实用的原则,不可赶时髦,追求表面效果,舍本逐末。一般来说,一些抽象的内容,学生不易观察想象的内容,宏观的、微观的不可视内容,不易做或有危险的试验,易用CAI去模拟,演示。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休课件不是万能的,传统媒体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优势,不能用CAI完全替代传统教学。

综上所述,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以CAI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想和新手段,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应用CAI改革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本着一切有利于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则使用CAI。信息技术运用得当,可以获得“如虎添翼”的效果,但用得不好,就可能会使学生只关注结果而淹没了思维的过程,所以信息技术要用在那些没有了它就难以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适度、适量地选择、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师、学生以及信息技术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用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而不是为体现教育的现代化而搞教育的信息化,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特别要讲究实效,落在实处。使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整合真正做到科学、合理、高效。

参考文献

1、《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教版

篇9

关键词:合作学习 美术教学 课堂结构 教学设计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现代美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是一种常用形式,一种教学策略。然而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其课堂结构设计需要另一种解读。从纵向分析,合作学习模式下美术课堂结构可以分为激发兴趣、组建小组、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和反馈成果五个阶段。

一、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术课堂的热爱

美术合作学习动机主要是指学生参与美术合作学习的兴趣,对美术的好奇心和探索美术殿堂的欲望。在现行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在学习美术时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因而教师在刚刚引入合作学习的方法时,要充分重视外部奖励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采取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内聚力。随着合作学习方法的进一步运用, 学生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从协同活动中体会到互助带来的乐趣和关爱,对合作学习本身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当然,对刚实施合作学习的美术课堂,设计好课堂的开场白是很重要的。教师可利用创设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张贴格言、现场演示和精心设计的实验、美术画面、言语描述、体态语言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动机,创设一个充满合作氛围的美术课堂,为后续合作学习美术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

二、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优化美术合作学习的搭配组合

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建构合作学习小组是关键。在长期摸索中,笔者总结出一些比较适合美术教学的分组方法:

1、合理安排小组人数。学习小组人数一般分成4—6组。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的问题由组长布置分工、安排学习,小的问题2人组交流,难的问题全组解决,组内每个学生都有展示、交流的参与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

2、精心搭配小组成员。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美术知识基础,学习以及绘画、手工操作能力,对美术的兴趣程度、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

3、适时进行组间调整。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在美术上的学习会出现失衡,甚至出现较大差异时,教师应根据课堂表现,美术作品完成情况等因素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4、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一名美术组长,其他成员根据学习成绩或对美术兴趣的不同进行合理安排,如:抢答员、展示员、设计员等。各种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小组内共同成长的有效性。

三、制定学习目标——告知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及重难点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提出的本堂课学习目标不但内容要全面,兼顾学术性目标和合作性目标的统一,而且应具体、明确和清晰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意图或学习需求。可通过导学案或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告知。让学生明白需要合作什么,学习什么,有目的的学习,有准备的分工。

同时小组学习的目标与要求不能定得过多过高。过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完成任务;过高,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这些都会影响小组学习的效果。

四、展开合作学习过程——学生应怎么学习美术

在对学生进行动机激发、建构小组和目标告知之后,就开始进入美术合作学习的展开阶段了。合作学习的具体展开过程是完成学习目标的总体路径乃至各种具体手段,它主要回答的是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该怎么学,运用何种方法学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小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灵活选择合作学习方法。具体有:在小组初步形成阶段,学生的群体意识较差,聚合力弱,教师不能急于要小组完成合作性的学习任务,而应把重心放在帮助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和相互悦纳的意识,使学生在新的小组中体验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在小组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合作技能阶段,学生应基本学会在美术课上如何表达观点、赞扬他人、提供帮助、相互检查等。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考虑开展初级的小组活动。如色彩练习、美术创意比赛、绘画接龙等。

五、合作学习展示与评价—— 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合作成果的展示与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合作与接受情况,激发学生再次合作的欲望。特别是美术课,这个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观赏性的课堂,展示与评价就是对成果的肯定,以及美的传播与交流的平台。评价机制可分为:

1、组内互评。组内成员的互评是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一环,评价的侧重点由评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再到合作质量,最后到创新,循序渐进。

2、组际互评。培养“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3、教师的激励评价。教师对成果的评价多以鼓励为主,开展多种评价渠道,即对合作成果进行评价,也对在美术操作中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同时创设多种评价奖项,如:最佳合作奖、配合默契奖、最佳创意奖、最炫色彩奖等。

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课堂结构的五个阶段的相互顺序只是相对的。一般而言,教学的过程总是按照激发动机、建构小组、告知目标、展开过程、评估成果依次推进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网络结构,它可以更好的促进美术教学的生动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篇10

示范必须要有针对性,应在对孩子实际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确定需要示范的关键点。

教师适当有针对性的示范对孩子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针对性的示范能提高活动效率,给幼儿留下较大的创作空间,并确保幼儿顺利作画。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启发性的示范能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主动性,打开孩子的思路,引导孩子通过思考,合理运用已有经验,获得新发展。

这样的示范既省时省力,且能突破重、难点,极大地丰富孩子的视觉经验,充分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孩子从点拓展到面,掌握规律,发现窍门,这样可避免孩子因机械临摹而失去创意,让每个孩子的作品既能找到共性知识点,又找到个性化的亮点。

活动的另外一个目标是通过明暗的处理和色彩的运用来感受作品的色彩美。如果在讲解示范时就交代遮挡,容易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于是在组织时,笔者对两个目标进行了分散处理。在示范环节中点解决“树枝的前后穿插”,把“明暗的处理和色彩的运用”穿插在孩子作画的过程中。在大部分孩子基本把树画好后,笔者以“想不想让我们的树变得更加神奇?我有一个小窍门”这一句简短的话,把孩子注意力再次吸引过来。笔者用白色的粉笔在树干的一边擦一下,做一点亮部的处理,然后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色系在树后作点彩。

4 示范要有多样性

示范可以是老师示范,更可以是孩子示范。师幼之间轮流示范是教师与孩子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理解的过程,更能拉近师幼距离,激发孩子的创作火花,并以动态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在过程中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很容易出现老师的示范和孩子的示范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所以,老师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看孩子的示范不是在好不好上,而是在孩子对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上。

每个孩子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故意制造一些美丽的错误并主动呈现,引导孩子在凭借自己已掌握的经验来“寻找错误、发现错误”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纠错欲望,定会产生不错的效果。

让孩子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课堂就会展现出它真实、精彩的魅力,孩子也因此情绪高涨,并能让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更具诱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