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常生活中的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日常生活中的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廉政风险防控;利益冲突;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4—0024—04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指纪检监察机构针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公职人员用权履职的关键岗位存在的潜在腐败风险,进行辨别分类、排查评估、科学防控,以防止公职人员在权力行使中出现偏离,化解和降低腐败发生的潜在风险,维护公共利益的一项预防腐败新制度。它是近年来地方和基层在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中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一项重要探索和创新。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有效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建设廉洁政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目前实践探索的广度和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对称、不协调,加之理论界和一些实际工作部门对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核心范畴以及运行和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影响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在预防腐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亟须在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共识。

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内涵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理论渊源是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发端于金融领域,历经传统风险管理、现代风险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三个阶段。风险管理最初是用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的,并没有拓展到廉政建设领域。近些年来,国外风险管理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在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实践和研究中,被很多学者参考、借鉴。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风险识别的技术性问题和具体的防控措施方面,对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内涵的辨析、机制的构建以及如何发挥积极作用,还缺乏深入地研究。因此,厘清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内涵,是构建科学有效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的前提。

廉政风险并不等于腐败风险,它是指公职人员在用权履职中发生腐败的潜在风险。而对于腐败风险的涵义,学者们各自有自己的看法。有学者认为,腐败风险是由于教育失效、制度执行不力、监督不健全和干部从政不能廉洁自律等原因而可能产生的不廉洁行为,导致腐败的发生,因此,腐败风险是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和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的可能性。①也有学者认为,腐败风险是公职人员在用权履职中发生的腐败行为,使党和政府预期执政目标的实现发生一定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和政治等风险的可能性。②还有学者认为,腐败风险是各类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目前廉政风险防控的实践即是此意。为了辨析腐败风险和廉政风险的概念,该学者进一步指出,廉政风险是指廉政工作本身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以及腐败对廉政形象产生损害的可能性。③这显然与实践中的廉政风险的内涵和外延不相符合。对概念内涵认识不清,难免造成实际工作中的混乱。从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情况看,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运行中,理论界均将廉政风险明确界定为党员领导干部在用权履职和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④这实质上是指发生腐败的风险。而腐败风险很显然既包括发生腐败的风险,也包括腐败导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

不难看出,廉政风险防控超越了对公职人员廉洁从政的道德假设。公职人员在用权履职过程中,如果缺少了监督制约,很容易在利益冲突中迷失方向。当公职人员偏离对其公职身份代表的公共利益的维护、采取非法手段攫取不正当个人私利时,便会导致利益冲突恶化。利益冲突恶化的直接后果是,公职人员的私人利益侵害了公共利益和其他人的私人利益,直接导致腐败的发生。利益冲突发生在公权与私利的交汇处,哪里有利益冲突,哪里就存在廉政风险。因此,防止利益冲突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避免和防止公职人员个人利益侵害公共利益和其他私人利益,这样廉政风险才不会转变为直接的腐败行为。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我国在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着力遏制腐败滋生蔓延过程中产生的一项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是借鉴风险防控理论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运用“制度+科技”模式构筑的反腐败防火墙。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重点针对的是因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外部环境不到位等原因产生的五类廉政风险。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主要是通过加强制度机制的约束来化解和降低风险,依靠制度机制的优化实现防止权力运行出现主观偏差,针对可能诱发腐败的各类廉政风险运用质量管理方法,通过计划、执行、评估和修正等环节,分析、评估风险,查找风险点,然后实施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最终形成对廉政风险防控实施过程和质量管理的预防腐败机制。

基于以上认识和判断,笔者认为,廉政风险的内涵是指公职人员在用权履职或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即发生腐败的特定风险,并不是腐败行为对行政目标的负面影响。廉政风险具有客观性、隐蔽性、不确定性、高危害性和可预防性。廉政风险防控的目的就是预防腐败的发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无需在实践上和理论研究上将腐败风险和廉政风险作严格的区分。同时,廉政风险防控与防止利益冲突作为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目标都指向权力的运行和监督,制度运行机制相似,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整合成为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单项制度,这样才符合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要求。

篇2

风险识别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步。先研究物料和原料本身的特点,如毒性分类、危险分类、危险度、爆炸极限、自燃点、沸点、熔点等能反应材料性能的指标;再根据现有的设施和材料设计准确无误的工艺方案,像潜在的危险性、材料使用的数目和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参数,在设计工艺方案时都要心知肚明;最后还要注意防止连锁事故的发生,将安全评价贯穿在化工建设项目的起始。源项分析对化工建设项目中的贮运系统和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的严重程度,将最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引发的危害最大的事故筛选出来,进而分析出解决方案,将危害系数降到最低。

事故概率分析化工建设项目实施前期的准备阶段,须对以往相似的化工项目及相同系列装配的项目进行数据资料的整合,分析出项目存在多大的风险并准确计算出危险出现的概率,以做到万无一失,保证化工建设项目顺利竣工。但是,通常情况下,概率计算出啦都不是太准确,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计算分析的数据,要尽可能的出自国内同类型工厂记载的和事故出现相关的数据。预测及评价安全评价的主要要求是确定社会可以接受的风险程度。这其中包括社会能够接受的风险概率为多大以及在风险发生后社会能承受多大的风险损失。如果一项工程在实施前期没有做全面的预测和安全评价,人们将不会知道该工程竣工后发生风险的机率,也不知道如果真的存在危险性的突发事件,社会能不能经受的住风险的打击,那这样的化工工程无疑是纸上谈兵。因而风险预测和安全评价在化工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化工建筑中存在的风险损失主要体现在环境损失、人员伤亡、物质财产损失三个方面。

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价结论

各个领域的风险评价如出一辙,得出的风险管理制度也相差无几,基本上都是根据事故提出的应急措施以及一些预防手段。应急措施主要针对防火、防雷击、冷却系统等方面;预防措施则是侧重于报警系统、监控系统、排气散热系统、防止可燃气泄露等。虽然化工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已经在安全评价方面做得很到位了,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当出现带有危害性的事故时,受污染的环境如何恢复?事发现场如何疏散群众?如何将事故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应列入风险管理和安全评价的范畴之内,根据实际情况跟以往积累的经验,将安全评价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真正地降低工程的风险指数。

篇3

1食品质量概况

第一,从总体上来说,食品的合格率处于一个稳步提升的状态。在2006年的全国监督抽查中,食品质量的抽查合格率达到77.9%。2007年上半年,食品专项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了85.1%。由此可见,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的水平保持稳定,并且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第二,全国各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食品质量都处于同步提高的状态,地区发展态势较同步。2007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质量平均合格率为89.2%,其中有14个省达到90%以上。第三,各个重点行业的食品质量水平较高。在相关企业对食品生产加工的专项整顿下,我国28大类共计525种食品的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消费的重点行业,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显著。伴随着我国各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许许多多的食品企业模式不断壮大,生产集中度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大中型企业的产品质量优良。在2006年的调查中,食品企业销售总额占全行业比重达24.9%,在销售收入排名前100家的企业占据较大的比重;我国的三大名牌方便面更企业是在行业中占据中国国内市场份额的76%。

2食品安全

对于食品安全的定义课本是这样定义的,所谓食品安全是指那些无毒、无害,符合现代人营养健康需求的食品,并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慢性或者急性疾病的。但是食品倍诺对于食品安全的定义与之稍有不同,它对于食品安全是这样定义的是指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对于食品的质量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是必须的。

3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3.1含义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指对食品中的成分、添加剂等物质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检验,评估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其中对于风险评估的步骤包括有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3.2作用

(1)了解是中所含的哪些物质对人体有危害,并且主要危害有哪些,预测危害的后果及严重性,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要积极主动的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健康和谐的食品安全防护链;(2)确定食品所具有的风险危害有哪些,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3)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代替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监管。

3.3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所的食品安全程序

手册中,关于食品风险分析,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分别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风险评估指的是食品中所具有的风险分析的基础,建立在实验科学之上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食品风险评估的理念在于:(1)风险评估基础为: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分析、确定;(2)风险评估核心为: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进行评估;(3)风险评估要求立论有据:在检测和评估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针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要进行说明;食品毒理学是现代关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但是在针对此的基础上存在着诸多难点:(1)关于医学上对药物毒理学的分析就异常复杂,当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进行进一步的消化、代谢等使得对于此的研究更加艰难;(2)在毒理学及医学之上,针对有毒有害物质的致病性相当复杂;(3)目前针对药学毒理学方面的研究只能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和操作,动物实验的过程时耗长,并且不能直接代换到人体实验。而且不同是动物不能统一实验,不具有代表性。(4)人体的身体素质会因为地域、水土、性别等不同而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种群的人不能作为人体实验的代表。

3.4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评价体系

在中国,关于食品的安全性分析是指,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或成分在人体使用后所需要承担的相应的危害后果,这就强调说,在进行食品生产研发时,要重点确认是添加剂的含量或安全使用剂量。通过食品安全性研究、监控和管理三个方面对食品安全进行着重分析,促进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我国有感政府部门对食品我国现存的安全问题的做法和方式分三个步骤进行,对食品安全进行立法、清除劣质食品和严格查处。但是由于现在相关部门查处不严,立法较为疏漏等问题,目前市面上仍存在较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目前我国所面临的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尽快所做出相应的政策进行改革,同时可以加强我国食品安全在检测、研发上的革新,减少食品在一系列化学、生物反应上存在的技术问题,要逐渐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食品安全政策,并在将来经济发展中不断进行完善。近几年我国在食品安全生产问题上有了较为重大的突破,特别是在基因工程等新技术领域,当然新技术的出现意味着食品安全又进行一项新的挑战,所以目前中国对于新技术的革新是要建立在食品安全的基础之上的,并且现今对于食品的检测和评估越来越倾向于公开化、透明化,并尽量采用权威手法进行监测。针对我国现存的对于食品安全的检测手法,还需要向国际中较为权威的检测指标和评价方式,并且要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特有的食品安全体系。食品安全法规完善和修改是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一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在平时生活中,要对发生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及时展开危害性评估,为国家一级国际标准做依据;其二,及自己所能手机食品安全性资料;其三,及时了解其他国家对于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资料;其四,就中国现有的关于食品安全性的问题及数据等与发达国家做交流。

4结论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食品安全是重大的基本民生问题。政府应积极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摆到重要的位置,加大资金、人员、检测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树立法律的权威,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推动食品造假售假行为入刑。因此,我们应该加大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追责力度,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以及监督队伍建设。坚持严字当头,严谨标准、严格监管、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指示,完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作者:付加亮 单位:厦门瑞德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篇4

作者单位:5181001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郑慧琳: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目的:总结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6月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能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髋关节情况。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护理;风险管理;效果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6.025

随着医学科学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且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越来越高,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亦随之提高。本文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改善了髋关节功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6月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男31例,女45例。年龄59~78岁,平均(67.8±7.9)岁。患者病程在1~26个月,平均病程为(15.5±3.4)个月。病因:股骨颈骨折41例,髋关节炎9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9例,髋关节发育不良7例。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药物指导、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功能锻炼指导等;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对以往临床案例及流程进行回顾性总结,识别、分析、评估临床风险,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从而有效减少护理风险[1-2]。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包括:(1)患者自身风险因素,如心理状态、健康状态和遵医行为等。(2)护理人员方面风险因素,如护理人员业务能力、风险意识、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力度、人员配置和工作流程等。(3)环境方面风险因素,如护理设施、抢救物资、药品等性能状态和陪护管理等。

1.2.2护理风险处理在确立上述护理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评估护理风险的发生的几率和后果,为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提供明确依据[3]。(1)风险预防。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各种潜在护理风险进行评估汇总,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培训全科护理人员,加强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护理风险的认识和学习,提高警惕性,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事件发生。(2)责任护士应全面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若患者的髋关节置换术再次手术,往往较初次手术难度大,患者因受初次手术的影响,对再次手术产生恐惧、悲观、怀疑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予以积极的心理疏导,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方式、预后、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增加其对手术治疗的信心。(3)完善术前各项检查,积极配合治疗基础病,使患者能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术后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切口和引流管情况,切口引流液>400 ml/2 h,即要查明原因并做相应处理。(4)早期主动进行疼痛干预管理,以减少疼痛的恶性刺激,增加患者舒适度。(5)手术结束后,保持患者正确,每2 h翻身1次,以防压疮发生。有效防止患者过度屈曲或伸直,避免患者出现内旋及内收情况[4]。患者疼痛时可通过转移其注意力来缓解其疼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止痛[5]。(6)出院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进行康复,于日常生活中尽可能避免患者坐矮凳或交叉双腿、盘腿,从而减轻其髋关节负重[6]。使用加高坐厕,避免患者身体前倾,使患者髋关节屈曲不超过90°[7]。

1.3观察指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护理满意,问卷采取百分制,评分越高则临床护理满意度越高。同时肢体功能、疼痛、关节畸形及髋关节活动度等方面进行Harris评分,从而了解患者的髋关节情况,评分越高则髋关节情况越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手术难度较大,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应进行全面评估,同时进行术前准备,积极治疗基础病。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患者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对于合并慢性肺部病变的患者,应指导其进行肺功能锻炼,鼓励其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同时注意其呼吸变化,保持机体呼吸道通畅;对于合并压疮的患者,应积极采取压疮防护措施,促进其愈合。加强对患者关节康复知识的健康教育,部分患者由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而易导致出现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其疾病治疗。因此可通过多媒体、图片、口头等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8]。

通过护理风险管理,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增强,更加认识到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预防了深静脉血栓、压疮、关节脱位、感染等并发症,为患者提供了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为了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实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与护理绩效考核挂钩的原则,督促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护理安全文化,切实提高护理质量。指导患者出院后3个月避免取患侧卧位,从而避免患者出现髋关节内收或内旋情况,患者弃拐时行走时应采用手杖,从而避免患髋下蹲。指导患者定期进行疾病复查,若患者出现异常应及时来院复查。

综上所述,采取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改善患者髋关节情况,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邹叶芳,王洁.护理风险管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6):1491-1492.

[2]邱青苗,金爱东.骨髓移植术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3,12(12):1199-1200.

[3]朱华燕.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围手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34):7327-7328.

[4]王颖.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19):1766-1766.

[5]谭腾芳,陆孙芩,陆嘉丽,等.综合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3,35(14):2231-2232.

[6]李玉,罗斐丹,张玉梅,等.一例严重老年性缺铁性贫血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2):1150-1151.

[7]赵艳丽,张丹妹,张卫平,等.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8(16):1822-1824.

[8]Siaki,L.A.,Loescher,L.J.,Trego,L.L. et al.Synthesis strategy: Building a culturally sensitive mid-range theory of risk perception using literary,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13,69(3):726-737.

篇5

不相信么?没关系,请大家仔细回想一下我们每天做饭的流程,活脱脱一个项目管理的标准流程嘛。首先,按照项目的定义:“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服务或任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我们通常做一顿晚饭的过程具有独特性、一次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 是一个典型的项目。其次,做饭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在不知不觉的体现着项目管理的思想和精髓。下面我们就以“晚餐项目”为例,看看貌似深奥的PM理论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件事情中大显身手的。

因为项目管理的理论分成许多体系,我们就分别以主流的三种理论来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晚餐项目”放到不同的PM理论模型中是怎样的。

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理论,“晚餐项目”可以将其分为这样几个项目阶段:

1. 立项:决定今晚在家吃饭,做出大致的时间安排

2. 需求调研:问问家人都想吃什么菜

3. 需求分析:综合考虑一下季节、天气、控制体重等因素,确定菜式

4. 系统设计:设计出每道菜的主料、配料

5. 开发:外出采购,然后开始做菜

6. 系统测试:尝一下菜的味道

7. 部署:摆桌吃饭

8. 项目收尾:收拾碗碟

按照CMMI(Level 2)的理论体系,“晚餐项目”可以分为这样几个过程域:

1. PP(项目计划):计划晚餐的菜谱,需要采购哪些原料,做出大致的时间安排

2. PMC(项目跟踪及监控):每完成一项工作,检查一下是否超出原定的时间计划,如果超出了则做出必要的调整

3. RM(需求管理):对家人对菜式的要求进行管理,确保每个要求都被管理,或者被满足、或者被取消、或者被变更

4. CM(配置管理):对晚餐准备过程中的每件制成品、半成品和其它副产品进行管理;

5. MA(度量及分析):对原材料、工作时间、工作产品等指标进行预算、跟踪、度量和分析;

6. PPQA(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定期对晚餐的准备过程进行评审,保证按照原有的计划进度进行,并保证每个步骤产生的结果符合质量要求;

7. SAM(供应商管理)——如果准备过程中将部分工作外包,比如网上订购部分原材料等,我们就需要对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和最后提交的产品进行监督和管理。

按照PMP的项目管理体系,“晚餐项目”将被划分为以下9个知识领域:

1. 范围管理:确定菜谱

2. 质量管理:保证原料新鲜,菜的味道符合家人要求

3. 采购管理:如果从网上订购了红酒或其它原料,我们就需要对送货的时间和交付的货品进行管理

4. 时间管理:在整个晚餐项目过程中,确保按照计划的进度完成

5. 人力资源管理:如果准备晚餐的不只你一个人,要对每个人的任务和分工进行管理

6. 风险管理:注意识别和监控晚餐准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并拟定应对预案

7. 成本管理:保证这顿晚餐不要超支

8. 沟通管理:在晚餐准备的过程中,要向各位干系人(比如家人)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如果干系人的需求发生变化,也要及时沟通

9. 整体管理:作为晚餐准备的负责人,要对以上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

如此看来,我们的“晚餐项目”是完全可以当作一个项目来进行管理的,接下来就是选择一个适合的项目管理方法,对项目进行计划、控制和度量了。

篇6

关键词:220kV 输电线路 安全管理 风险控制

引言

输电线路作为一项特别的建筑安装工程,其的安全风险除日常生活中各种危险因素导致的安全事件外,还包含施工质量、机械设施、施工计划等方面,尤其是安全风险在220kV的输电线路工程中随处可见,对此,加强控制220kV输电线路工程的安全风险至关重要。

1、电力线路工程的风险管理状况分析

对于本国220kV输电线路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即便社会各界均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为此积极寻找先进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但和项目工程的规范化要求以及世界项目工程管理的惯例比较,本国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远远无法比拟。原因在于:

1.1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

1.2不健全的风险管控制度

1.3轻视安全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2、220kV输电线路工程的安全风险分析

输电线路的风险,即为电力线路项目工程在实际设计、操作以及转移生产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首先认真辨识风险的危险源,其次再对危险源进行级别划分与归类,通过分析风险的危害原因及类型,加以判定危害的影响及后果。

相对输电线路的项目工程而言,需要预防及避免的风险包括雷击、交叉跨越距离、组合间隙的安全距离控制、个人安全的防护对策等方面的全部危险源与危险点。另外,根据安全风险的管理状况,要求转变且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观念,做好事先预警风险的工作,与此同时,安全风险的应对策略应覆盖整个电力线路的危险源及危险点,保证输电线路工程的施工过程的稳定安全。

3、220kV输电线路的风险管理措施

3.1加大人员的安全教育及培训力度 开展安全教育的培训是确保安全管理的根本,也是增强人员素质的主要手段。实际上,安全教育的培训应逐步开放,有目的的选择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培训决策层的安全教育,重点在于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法规、预防对策等方面的内容,构建一套高强法制观念、指挥机构健全、指挥信息正常流通的安全指挥系统。②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管理人员作为安全风险控制管理的主体,在整个项目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注重安全管理人员的知识教育培训,重点在于项目工程的基础理论、安全生产的流程规定、风险评估的规范、安全性能的评价等方面,逐步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准,从而增强安全风险的预防及应对能力。③重视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关键在于安全流程、施工技术指标、应对风险的策略等方面,规范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等要求。

3.2采取风险的辨别意识、数据评估、内部控制与应急措施 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估以及控制等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综合运用组织、计划、调整及控制等科学方法加以实现目标。负责监管安全项目的管理者也应依据整个工程项目的特殊性质、施工难易度、工程量等,积极构建辨别风险的小分册,促使册子具有便于携带、针对性强等功能,以降低监管人员的辨别力度,从而逐步提高风险的辨别效率,尽早将辨别的结果输入公司的安全风险数据库中,随时更新。

在评估风险方面,对项目工程的组织管理、机械设备、施工人员及作业环境等进行风险评估。选取专门的安全监管部门及人员作为安全风险的评估主体,主要分有3个评估阶段:第一,确认事件引发风险的范畴。第二,确认事件引发风险的概率与严重程度。第三,明确风险的程度,关键取决于以下两种要素:即不愿发生事故的出现率与后果的严重程度。

控制风险方面,首先创新管理机制,整合资源,规范流程,利用简便的措施控制工程的施工环节,逐步降低施工安全的风险。其次,根据相关规定逐步深入规范化的作业,详细分析作业指导书中的所有危险点及应对措施,确保安全无误后才能施工。最后,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重视一线人员的风险监督工作,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风险应对方面,项目工程的施工单位及管理部门应依据风险的级别,制订相关的应急方案。划分风险级别的目的在于依据不同的等级开展不同程度的风险应对方案,适当分配资源,逐渐提升其的有效性。通过实施风险的检查、评估及预警等干预措施,不断提升安全风险的应变及应对能力。

3.3强化工程的保险意识 安全风险随处可见,不论多健全的制度也难以避免安全事件的发生,对此,应理性对待风险的客观性及其引发安全事件的不确定性。尽可能的降低风险,除加强风险的管理外,还应加大保险的力度,适当转移风险、降低风险。依照法律签约承包合同,重点抓好项目工程的合同管理,参照上级电网企业颁发的合同范本,严格规范承包合同的签订流程,依法转移风险至承包单位。

3.4加强承包商的安全风险管控 依照标准要求,严格监督电网作业人员的上岗情况,包括氩弧焊工、导线压接工、焊工、高空作业、测量、牵张机司机等人员,要求持证上岗。最后,逐步构建承包商的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加强施工作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培养优秀的骨干人才,逐渐加快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与此同时,贯彻落实安全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全面提升输电线路的安全管理能力,从而逐渐延伸至分包单位。

4、结束语

安全风险的控制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有加强安全风险的内部控制,才能确保项目管理中目标的顺利实现。在220kV输电线路的工程项目中,其的风险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应加以控制各种生产因素,减少及消除生产过程在出现的危险行为及状态,避免不安全的事件发生,确保输电线路项目利益标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匡力华,输电线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讨[J].广东建材,2011(09).

[2]曾武英,输电线路设计问题探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3).

[3]覃弘达,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设计施工问题的探谢[J].机电信息,2009(30).

[4]陈晓鸣.一个220kV输电线路工程的塔型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

篇7

一、商业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1、商业保险提供经济损失补偿与给付,帮助被保险人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保障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社会再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中,各种天灾人祸无法完全回避,投保人通过缴纳少量保费,把未来不确定的损失转化为确定的当期支出;商业保险人通过建立保险基金,实现对被保险人的损失补偿,从而发挥着商业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功能。可以说,商业保险是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社会互助制度,这种制度是通过市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内在的高效率。

2、商业保险分担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参与构建强有力的社会保障网。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所追求的目标。如在美国,一般有三个层次的保障:政府提供的保障;企业(雇主)提供的保障和个人提供的自我保障;这三个层次的保障为社会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安全网。在这三个层次的保障中,企业(雇主)提供的保障和个人提供的自我保障都是由商业保险直接运作的,商业保险已经全面渗透到社会保障领域。

3、商业保险的发展,直接为社会提供了可观的就业岗位,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就我国而言,保险业目前从业人员已达150多万,占整个金融业提供就业岗位的40%,其中为下岗失业职工提供的就业机会约为80余万个。

二、商业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1、商业保险加快储蓄向投资的转换,促进经济增长。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其传导机制存在多种途径。商业保险作为金融中介之一,在提高资金融通的效率方面有三个优势:一是降低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二是创造资金流动性;三是有利于形成投资的规模经济。保险公司通过销售商业保险产品等渠道,吸引、积聚社会闲散资金,促使社会资金从各个行业流向商业保险公司,分散居民储蓄过于集中银行所形成的金融风险。商业保险公司的资金特别是寿险公司的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的特点,成为政府和企业的长期资金的来源之一。

2、商业保险促进商品的流通和消费。商品必须经过流通过程的交换才能进入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领域。在当代信用经济条件下难免存在着交易双方资信风险,商业保险可以为当事人提供诸如信用保险和履约保证保险来规避交易风险,从而促进商品的流通;在消费领域,商业保险通过为产品提供质量责任保险加快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同,消除消费者的顾虑。一方面促进了新产品的研制,另一方面促进了消费。

3、商业保险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用高新技术比使用落后技术显然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当代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高新技术的竞争。但是高新技术从研究、开发和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变数,使得当事人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商业保险可以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各个环节的风险提供保障,为高新技术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保驾护航。

三、商业保险是社会运行的剂

1、协调社会矛盾,减少社会磨擦。社会的正常运转经常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社会需要一种能够消除各主体之间矛盾与磨擦,减少冲突从而建立良好秩序,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机制。商业保险通过提供诸如各种商业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等参与到社会关系的管理之中,一旦被保险人出现责任事故,通过保险人就可以得到解决,而不必过分依赖于政府和法律诉讼,降低社会运行成本;从而逐步改变了社会主体的行为模式,为维护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正常、有序的社会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减少了社会摩擦,起到了社会剂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社会运行的效率。

2、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需要社会系统多方面的协调。其中社会动力机制和社会稳定机制之间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而商业保险正是作为一种社会调节和稳定机制来发挥其功效的。作为一种社会补偿与服务,它可以使竞争中的弱者获得某种程度的保护,能使因各种原因在竞争中的失败者获得喘息和调整的机会,以便东山再起,从而减少了因社会与心理失衡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作为一项社会互助制度,由于其把社会互助行为转变为一种义务规范,能增强社会成员与组织在人际之间、组织之间、地区之间的互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使社会系统在协调的基础上良性运行。

四、商业保险是社会的防震减震器

篇8

关键词:电力营销;电费风险问题;改进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加大。当前阶段,做好电力营销工作对于供电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电力营销工作的开展往往伴随着电费风险问题,在现阶段如何解决电力营销全过程的电费风险问题已经成为电力企业运营的重中之重。

1.电力营销内涵

电力营销指的是供电企业通过电力资源和供电服务来换取经济收入的过程,开展电力营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同时确保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阶段,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电力行业竞争也在持续加大,而国家也不会再为供电企业提供运营所需的资金。在这一时期,供电企业想要维持企业的发展,就必须要依靠电力营销所带来的资金回报。由此可见,电力营销已经成楣┑缙笠捣⒄共豢苫蛉钡闹匾工作。在电力营销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用户拖欠电费的情况,这就会对供电企业的资金回笼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还会导致供电企业运营出现问题。

2.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影响因素

在电力营销全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各种电费风险问题出现。一般来说,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其一,电表抄表风险。电表抄表风险指的是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在抄写电表过程中出现的抄写错误问题,往往导致用电统计数据产生错误,继而影响电费的正常收取;其二,电费核算风险。电费核算风险指的是供电企业在计算用户需要缴纳的电费时出现的错误;其三,电费收费风险。所谓电费收费风险指的是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在收取电费时未能及时回收电费,继而导致的风险;其四,电费欠费风险。电费欠费风险指的就是用户在应当缴纳电费时拒绝缴纳,继而产生的电费风险;其五,专业管理风险。专业管理风险指的是供电企业相关制度和工作人员工作失误所导致的电费风险;其六,现场服务风险。所谓现场服务风险指的是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在管理电力和维修电力故障过程中所导致的电力资源损耗,继而产生电费风险;其七,自动化系统风险。所谓自动化风险指的是自动化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继而导致电网用户使用信息不真实或者使用错误的情况出现所导致的电费风险。在以上所有电费风险中,自动化系统风险对于电费风险的影响是最大的。

3.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问题的改进策略

3.1 购置先进的电力设备

当前很多供电企业工作人员经常会出现电表抄表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供电企业可以专门购置一批先进的电力设备。先进的电力设备可以显著提高工作人员抄表数据的准确性,继而避免因为电费计量错误而导致的电费风险问题。与此同时,供电企业还要做好电力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维护工作。一旦发现电力设备出现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维修,从而切实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

3.2 提高抄表人员专业素质

近年来,虽然供电企业抄表模式已经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也要切实提高抄表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供电企业要对抄表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教导其抄表专业流程和工作时的注意事项。其次,供电企业还要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通过激励与惩罚并举的方式来提高抄表人员的专业素质。再次,供电企业要为抄表人员制定出科学的轮换制度,抄表工作是极其烦琐的,长期工作很容易会导致工作状态下降。合理制定可以提高供电企业抄表工作质量的方案。

3.3 改进现有电费缴纳方式

当前很多用户都出现电费拖欠问题,其中大多数用户并不是蓄意拒缴电费,而是由于忘记缴纳电费或者不方便缴纳电费等原因所致。针对于此,供电企业要对现有电费缴纳方式进行改进。在当前阶段,很多地区的供电企业已经推出了储电制度,即用户提前充值电费,当电费用光后直接断电,这时用户就需要再次缴纳电费方能继续使用,这种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城镇社区之中。另一方面,供电企业还要进一步丰富电费缴纳方式。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再加上第三方支付软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支付宝、微信、手机银行等软件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支付行为。针对于此,供电企业也要转变原有单纯柜台缴费的缴费方式,要开设支付宝缴费、微信缴费、手机银行缴费等新型缴费方式,从而使用户缴费变得更加便利。此外,为了避免用户忘记缴纳电费,供电企业还要开通电费缴纳提醒制度,定期为用户发送手机短信来提升用户缴纳电费。

3.4 完善供电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控制体系

供电企业要完善现有供电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控制体系,这才是解决电费风险的最佳策略。首先,供电企业要建立起专门的电费风险控制部门,并且制定出相应的电费风险控制制度。其次,供电企业要通过激励策略提升工作人员服务的热忱程度与工作质量,从而促进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再次,供电企业也要完善现有电费评估制度,要及时发现并识别电费风险,并且在第一时间采取针对性解决对策。

总结

归根结底,在市场经济时代,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发展与生存的命脉。通过本次研究可知,当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全过程存在着电费风险问题。想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供电企业打心底里重视起电费风险管理工作,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对策,如此方能彻底解决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廉政风险防控是针对权力运行中的风险和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主动超前预防,前移监督关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推进保卫人员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应遵循科学评估、超前预防、实事求是、创新管理、务求实效等基本原则,重点抓好“六个环节”。一是抓好教育环节。教育和引导保卫人员牢固树立廉政风险防控意识,主动参与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二是抓好协调环节。建立健全各级党政领导负责、相关单位协调推进、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多方联动、上下协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三是抓好查找环节。突出重要岗位,采取自己查找、群众帮助、社会评议、领导提示、组织审定等方式,深入查找风险部位,制定防控措施和实施细则,做到岗位职责明确、廉政风险清楚、防控措施得力。四是抓好公开环节。通过设立廉政风险举报箱、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开设网上投诉专栏等方式,健全廉政风险防控网络,及时收集干部群众意见。五是抓好整改环节。定期汇总风险防控情况,研究风险处置任务,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措施。六是抓好考核环节。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情况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依据,对因严重失职而导致发生腐败问题的人员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二、认真排查保卫工作廉政风险点

保卫工作廉政风险是保卫人员执行公务和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的可能性。查找廉政风险,是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前提和基础。重要岗位保卫人员的风险涉及履行岗位职责、执行管理制度、行使自由裁量权和现场即决权、内部管理权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自己找、大家提、组织点、群众议、集体定”等办法,督促指导保卫人员全面深入地查找廉政风险,做到找准、找全、找实。对查找出来的廉政风险,进行归纳梳理和审查评估,按照风险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确定风险等级,经审核把关后,登记汇总、建立台账。一般情况下,门岗检查、巡逻排查、交通执勤、出门证签发、案件审查、外来单位管理等是保卫工作的风险点,其中门岗检查、巡逻排查、交通执勤等的重要的风险点。

三、构建保卫人员风险防范网络

篇10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环境;独立审计;审计风险;审计数据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的经济环境已逐步形成。企业日常的业务和生产管理对网络信息技术的依赖使网络交易、网店越来越多的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网络信息技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系统故障,人为操作不当,网络安全漏洞等往往会导致信息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同时也影响到经济主体正常的运营。因此,由独立的第三方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审核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对审计风险的研究较为成熟,对信息化审计有一定的研究基础。Jefferson T. Davis等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审计判断过程,用于在审计过程中进行控制风险的评估[1]。George T Friedlob基于模糊理论处理审计风险的衡量、管理和处理审计环境中的不确定性[2]。Paul Rousea运用了数据封套分析(DEA)评估审计风险[3]。Thomas利用神经网络协助审计人员评估风险和专业判断[4]。国内对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理论问题[5]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针对电子商务、ERP环境、网络交易和信息审计等审计风险研究逐渐得到重视。杨锐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风险增加的原因。周新玲对IT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李闻一则认为网络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网络安全性等因素给审计带来新的风险。

2、网络信息化环境

网络信息化环境在审计过程中被定义为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指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审计人员需以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各种应用软件为工作手段,以电子数据为主要审计对象的工作环境。按信息化程度的不同,网络信息化环境又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的两种。即为开放式的信息化环境和相对封闭的网络信息化环境。

3、独立审计风险及审计重要性

3.1独立审计风险

独立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受托进行的有偿审计活动,受托方对委托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控制及相关财务信息等进行鉴别审核的特定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审计结果得到重视,因此独立审计即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有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概率[6]。

根据财务报表审计总体目标新准则第1101号可知,独立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7]。审计风险和审计结果的可靠性是相辅相成的,即有1%的审计风险就意味着审计结果有99%的可靠性。

3.2独立审计风险来源

独立审计风险的来源很多,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复杂的现代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财务信息系统的日益复杂使得审计范围呈扩大的趋势,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

(2)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导致被审计单位为维护利益使审计风险升高。

(3)考虑审计成本使审计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偏差。

(4)审计人员的经验、能力和责任心等人为因素。

(5)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电子数据的复杂性对审计有一定的干扰。

3.3审计重要性

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很难确定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即使国际也没有具体量化的统一标准。但选择合适的重要性水平是衡量财务审计价值的首要任务,它与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企业性质和审计风险的大小的密切相关。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之初,应该考虑其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关系。因为审计风险的高低取决于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重要性程度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反之亦然。

4、网络信息化环境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

信息化环境对独立审计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4.1有利影响

(1)审计手段的革新,保证了详细审计的顺利实施,这比传统的抽样审计风险更低。

(2)在网络环境下,审计数据及相关资源的获得更加便利,不但简化了审计程序,提高了审计效率,也降低了因手工操作带来的人为失误,在某种程序上也降低了审计风险。

(3)网络环境不但为审计提供了方便的数据传输渠道,同时也起到了监督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及公正性。

4.2不利影响

(1)产生了因具体审计目标扩大而带来的风险:与一般审计环境不同,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数据为电子数据,其真实性与合法性的认定也成为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审计对象也由原来的“账、证、表”有所增加,必须对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性、合法性和可靠性进行鉴证,因此具体审计目标的扩大增加了审计风险的程度。

(2)人因及方法带来的审计风险:网络信息化的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但要具备财务审计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信息技术甄别能力。面对海量的审计数据,审计人员不但善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还要善于辨别审计线索,查找数据特征,从而快速、准确地找出审计疑点。其工作量的增大和工作方法的改变无疑加大了检查风险。

(3)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准则的缺失会使审计工作失去权威标准,审计风险自然加大。[8]

总之,网络信息化环境使独立审计风险变得更加复杂,为了充分理解、评估和降低审计风险,需要对采取一些不同于传统审计的方法和规范来保证独立审计的顺利进行及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