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篇1

论文摘要:礼被先秦儒家奉为道德属性的最高范畴。先秦儒家将礼视为人禽之别的主要标志,视为决定人的价值和意义的主要标准,是只发现了群体的人而忽视了个体的人;将礼视为人的行为为思想的准则,忽视了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价值及意义的其他重要标准,忽视了人的行为的价值为社会 发展 的内在动力的意义;将礼视为治国之本,而仁则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礼的核心,是对周礼加以损益的结果。

儒家文化对

秦秋战国之际是我国古代 政治 思想最发达、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天下大乱,各家思想却蓬蓬勃勃,如雨后春笋,但各家思想的主旨都是为了寻找治国安民之道。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儒家虽然不完全反对法治,但认为礼治比法治更理想,主张以礼治为主,以法治为辅,将礼视为治国安民的根本大纲。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出现以前的西周社会是以“周礼”来治理国家的,而“周礼”又是周代统治者损益夏商的礼 发展 而来的,周朝统治者通过“周礼”那种宗教性的约束力,将其社会群体组织起来,按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生产和生活,以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承继和恢复周礼为已任,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在孔子看来,要改变当时天下“礼崩乐坏”的局面,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使上下都按周礼行动,使具有不同等级名分的人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对于一个以伦理等级为基础维系着的封建国家来说,规定君臣上下的等级尊卑,分别家族、亲戚的亲疏远近是必要的,丧失了这些区别,破坏了等级和尊卑秩序,就会出现各种犯上作乱的僭越行为,国家便会大乱而不治。所以孔子主张“为国以礼”,“礼让为国”,(《论语·先进》)“齐之以礼”。(《论语·里仁》)孔子对不以礼治国是非常不满的,认为这是国将亡的征兆。

根据杨伯峻统计,《论语》一书中记载孔子讲“仁”的次数比讲“礼”的次数还多,所以学术家一直存在孔子恩想是以礼为中心还是以仁为中心的争论。孟子主张仁政,对仁的强调与孔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先秦儒家所强调的仁是先秦儒家极力推崇的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礼的核心。它是先秦儒家在新形势下对周礼的继承和发展,是通过 总结 当时社会的经验和教训,而对周礼加以“损益”的结果。

孟子要求统治者行“仁政”,其实是先秦儒家以礼治国主张的一种具体作法。他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粱惠王上》)要使国家治而不乱,实行仁政是必要的,所以他提出了一整套具体措施。如“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粱惠王上》)劝家蚕桑,薄其税敛,施教于民,任用贤者等等。如果统治者不行仁政,违背礼的规定,不爱其民,肆意残暴百姓,那么百姓也将背礼而不忠不敬,犯上作乱,使社会秩序混乱,国家不能治理。

为使民不僭越礼的规定,各安其位,各守其分,保持社会秩序的安定与和谐,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必须以礼治国,必须行仁政。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漫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上》)因为经界既正,从上而下,从尊到卑都在礼所规定的范围内生活,各爱其所爱,互不侵越,社会秩序 自然 稳定和谐,国家自然治而不乱。

苟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都是围绕礼展开的,他对礼治的强调比孔孟更甚。他认为君臣上下不好礼,国家就会衰弱,以至于危亡;以礼治国则“政令行,风俗美。以守则固,以征则强,居则有名,动辄有功”,“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亍: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苟子·王霸》)又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者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之所以损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孟子·议兵》)认为任何坚利的武器,高深的城池,任何严刑酷法都不如礼更有利于治理国家。在当时 科学 技术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任何坚利的武器也没有今天的武器如此巨大的功能和杀伤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以及人的多寡便成为决定国家稳定、强盛与否的关键。

篇2

关键词:儒家思想;企业人力资源;运用

儒家思想是我国重要的哲学思想,运用在企业管理、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它能够调节人的心理还能提升人的内在修养,在我国文化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儒家思想涉及仁爱、和谐、以及中庸、因材施教等等,核心在于仁者爱人,这些思想在在现代人力资源中被运用非常广泛,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企业的成长和进步,从而为国家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

一、试论儒家仁爱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作用

儒家仁爱思想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联系,儒家思想中对仁爱之心和人的价值有重要体现,强调在一切活动中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作用,突出人的价值,认为人民才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提倡仁者爱人。人民可以在治国兴邦中发挥积极作用。孟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可以发现人在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总之,从儒家思想中可以看到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不可代替性。那么在企业管理中,不仅仅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为企业创造利益的人的价值。一些企业因为对工作人员不够重视,所以使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利用人本思想进行企业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这种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要在尊重员工的基础上,爱护自己的员工,关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让员工在企业中拥有幸福感和归属感,由此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1]。

二、试论儒家的和谐思想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系

儒家思想中关于“和”的观念有很多阐释,以和为贵,强调内仁外礼,主要想让人们用一些思想道德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以此提升人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们的和谐相处。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团队在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要着重培养工作人员团队精神,在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领导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提升企业文化,促进团队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综上所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能缺少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使用[2]。

三、浅析儒家中庸、因材施教、创新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儒家中庸思想与企业的适度管理

儒家倡导中庸之道,中庸即适度,不偏不倚。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秉承适度原则,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超越一定的强度。中庸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走极端路线,时刻按照适中的原则行事。这种思想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加以理解和应用,对管理者而言,在遇到问题时,要采取适度的解决办法,针对矛盾的根本点,从关键问题入手,减少极端行为的出现,从而顺利解决矛盾。这种思想和理念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同时在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之间做好平衡。中庸指导启迪管理者要适当的放宽自己的管理政策,敢于放权,在人才的使用方面,对不同性格的员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在对员工进行奖励和批评时,也要秉承中庸思想,协调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赏罚分明,提升领导者在员工内心的公平公正形象。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张弛有度,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现[3]。

2.对儒家思想中因材施教方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分析

因材施教在儒家思想属于一种教育方法,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教育方法的施用。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认为,人性本事善良的,在对人类进行教育时,要对不同人进行不同的分析,在教育过程中避免采用灌输式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作为管理者,要对每一个有潜质的员工进行了解,然后在工作中将员工的潜力最大发挥出来。另外企业要重视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培训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专业和不同专业素养对其进行指导,若企业只重视对员工的管理而轻视对员工能力的开发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3.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创新,给人力资源在结构和配置渠道方面的调节作用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创新使用,提倡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启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必须定期注入新的力量,不断对其进行优化,这样可以让员工时刻保持警备状态,还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去陈换新,督促企业用完善的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去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此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儒家思想中重视人的特点,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想法和选择,在人才战略调整方面,要保证用人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人尽其才”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去武装人力资源配置。只有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在企业中营造出和谐的工作气氛,促进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经常长期发展,尤其是外国企业的涌入,使企业管理思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作为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集成的儒家文化需要每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予以重视,这样有利于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我国儒家思想中蕴含多种管理知识,在企业中处于重要地位和价值。但是对儒家思想要辩证的去看,不是所有思维都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所以要对其中的精华部分予以接受,对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予以去除,以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春辉.儒家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4(,2):21-23,49.

[2]梁蕾蕾.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与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江西社会科学,2012,(2):200-204.

[3]马逾.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2(,7):247-247.

篇3

孔子创立了儒学,儒学就是儒家思想,也叫儒教,它的原本的含义是指司仪,后来慢慢的发展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在中国古代具有很高的地位,时至今日,部分儒家思想仍然对人们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下面,笔者将分析高中语文中融入儒家思想的意义和儒家思想在现代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应用和借鉴。

一、高中语文中融入儒家思想的意义

(1)利于培养学生正义感

儒家倡导义利观,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赞成重义轻利,这种观念至今仍然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起到培养我们高中生的正义感。另外,当今社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强调“以见利忘义为耻”,可见重义轻利是多么的重要,儒家的义利观能够对学生起到告诫作用,让我们时刻谨记责任和正义的重要性。

(2)传承诚实守信的良好美德

《论语.学而》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与人交往要讲信用;孟子也曾说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孟子还说过:“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一个人懂得反省自己,做到完全真诚,就会得到最大的快乐;《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诚信是根本不可以的。这些倡导诚信的儒家思想直到现在对我们来说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作为学生的我们,更要讲究诚信,这是作为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品德,讲究诚信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讲诚信的人才能被社会所接受,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

(3)有利于学生完善自我,具备健全的人格

儒家思想的“孝、悌、衷、信、礼、义、廉、耻”对高中生的人格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学生懂得忠恕之道,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高中语文中渗入儒家思想,能够起到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优秀青年的作用。

(4)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很多理念与当今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相承相融,这也是在当代儒家思想却依然对我国学生起着教育意义的重要因素之一。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儒学理念都是跟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符合的,有助于培养高中生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形成。

二、儒家思想在高中语文中的体现

(1)很多《论语》、《荀子》、《孟子》和《学记》中的篇章被引入高中语文教材,比如《论语?为政》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导致精神疲惫而无所得;《论语?述而》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延伸意指要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在温习旧的知识的时候,能够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孟子》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要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要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意思是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荀子》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说如果做事情不懂得坚持,那么腐朽的木头你都不能轻易折断,如果做事情能持之以恒,那么即使是金石那么坚硬的物体都能雕刻出美丽的花纹;《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说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容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

(2)其他的文言作品中也体现着儒家思想

如出自《公治长》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述而》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为政》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等。

教材中的这些儒家思想理念具有重大价值,能够对高中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启发高中生做一个正直、正义、文明、有道德的优秀的人,有助于高中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学习充满信心,对祖国充满热爱。

篇4

关键词:儒家思想 坚强个性 服务意识 宽厚待人 修身践行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85-02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之瑰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闪烁智慧的光芒。她的影响在整个民族的文化氛围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家思想渗透到每一个普通百姓的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中学生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是因为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都传承着这种美,这种儒家思想的美丽在中学教材中集中体现,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当代中学生的个性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儒家思想对学生坚强性格的影响

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创造了优美灿烂的中华文化,这种精神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闪烁着不尽的光辉。在《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面对秦王的欺诈和骄横狂暴,表现机智勇敢、不畏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唐雎的儒家思想彰显了我们民族典型性,坚强性、韧性、智慧性,学生通过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熏陶,自然就形成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文天祥在《过伶仃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视死如归的英雄品质对当代中学个性的形成起到很强的影响力,作为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美景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深入诗歌内涵,挖掘出诗歌具有人性光辉的一面,让文天祥这种坚强的个性在我们当代中学生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表现幼年求学的艰苦;以“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表现成年求学之难;以“行深谷,穷冬烈风……四支不能动”表现求学的艰苦,教师教授此文时,以此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坚忍不拔的个性,学生的性格就在这些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坚强的个性。正是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我们民族性格的优秀的一面,逐步使我们的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以坚强的性格开启我们民族复兴的大门。

2 儒家思想对学生服务意识个性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天下为公,大公无私,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服务民众,热心为民是一条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数优秀人物的伟大精神汇成的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河,从遥远的亘古一直绵延到今天。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服务意识,表明范仲淹把为民而想的思想发扬光大,他这种矢志不移的性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教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天下为公,服务大众的个性。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发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襟怀,这种儒家思想影响下所产生的忧国忧民的宽广胸怀,对后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他的儒家思想对后人的发扬和传承儒家思想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当今的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时代对初中学生思想个性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很多学生以此作为自己座右铭,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的千古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许多学生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涌现出众多的青年志愿者,在初中学生这幼小的心灵中耳闻目染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促成学生道德品格的形成。李商隐的《无题》中传唱千古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爱情观是坚贞不渝,同时也展示古人对事业尽心尽责的高尚情怀,以此教育学生要有天下为公,服务社会的大局意思,对事业尽心尽责的公心意识。语文教学之中始终坚持了这种儒家思想为导向的思想原则,为学生个性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3 儒家思想的宽仁待人,厚德载物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厚德载物意思是人的德性也应像大地一样宽广,力量也应

同大地一样深厚,这要以仁、义、诚、信为基本内容。仁者爱人,尊敬长辈、诚信待人,就是人的高尚品德,又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在《论语》中就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佳句,指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这种儒家经典的待人接物的思想对当代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具有积极的鞭策作用,对学生“厚德”积累增添底蕴,最后达到“载物”之力,使之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坚强支柱。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以此可以看出刘备的宽厚仁爱之心,惜才和爱才之心若渴,正因为刘备的宽以待人感动了诸葛亮,以至于诸葛亮为之奔走效劳二十一年。诸葛亮的厚德成就了蜀汉几十年的江山社稷,《出师表》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厚德的儒家思想,更让这种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和深化。刘备、诸葛亮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杰出人物,也是传承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通过教授《出师表》,使当代中学生更好地接受儒家思想熏陶,培养学生宽厚待人,厚德载物的民族个性。在《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也”展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同时也集中体现了欧阳修宽厚待人的儒家品格,在那个官本位的封建社会里,能够走民布衣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欧阳修的儒家思想对当今复杂的社会现实,特别对于现代中学思想的影响有很好的激进作用,对现代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鄙视贫穷落后,盲目攀比的行为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中,学会宽厚待人,厚德载物的思想。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征途中经历无数风雨的洗礼,儒家思想愈发变得灿烂无比。

4 儒家思想对学生修身、践行个性的影响

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中,需要懂得与人相处,懂得谦让别人、谅解别人、欣赏别人。也就是儒家思想中关于做人的学说。在《论语》中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现出儒家思想把与人交往当做是一件快乐的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阐明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篇5

[关键词]儒家思想;《三国演义》;貂蝉;孔夫子

[中图分类号]1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2)01-0071-03

作为我国古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儒家学说自其形成之日起就随着封建集权的不断加强而逐渐确立起了正统地位,并通过文学作品这一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人,发挥着其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广泛的影响力。

代表着中国小说最高成就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不仅有着不容低估的艺术价值,更体现出鲜明的儒家思想色彩。最直接的表现在于它“尊刘贬曹”的主旨,这一点即传达出作者罗贯中先生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认同,同时也证明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历代文人及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在作者倾力塑造的这个男性世界里,我并不想聚焦于刘、曹、孙、吕这些被津津乐道的英雄。而是以三国中一位重要的女子为视角,来探寻一下这部鸿篇巨著所呈现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印迹。

这位关键人物就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着重刻画的女性,也是后人戏称为史上第一女间谍的连环计女主角――貂蝉。

貂蝉,也许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却能够与有稽可考的西施、王昭君和杨贵妃一起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这不能不让人们惊叹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民间的巨大魅力与影响力。貂蝉的形象屡屡被舞台和各种民间的传说故事所演绎皆始于明朝,这说明了貂蝉这个绝色女子真正步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廊,应是始于罗贯中的文学巨著《三国演义》。千百年来,史学界对于历史上究竟有无貂蝉其人,一直探佚寻踪、争论不休。然而,貂蝉这个形象已成为中国人文历史中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存在于我们的文化记忆中。

在小说中,貂蝉不仅是一位绝色美女,同时也是一位“下报王允养育之恩,上负国家除奸之任,牺牲自己而全大义”的奇女子。《三国演义》中有诗赞曰:“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空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那么在貂蝉这个人物身上究竟可以看到哪些儒家思想的印记呢?

一、貂蝉是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综合体

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把“三纲五常”作为人的行为和道德规范。而罗贯中笔下塑造出的貂蝉正可谓是这“仁、义、礼、智、信”的综合体。

第一,貂蝉之“义”表现于她的大义之气。

传统道德下女子俱以贞洁为操,但“贞节”和“爱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具体的社会环境里,又有其特定的含义。如“节”就有“大节”、“小节”之分。作为一位闺阁中的女子,她勇于承担极大的风险,为达成恩公王允夙愿,里应外合,舍身锄奸报国,成功上演一出连环计,成就了大节,是典型的“舍‘身’取义者也”,而这也是儒家思想最崇高的追求和要求。

第二,貂蝉之“礼”在于她的克己私欲。

儒家讲求的礼制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奉公守制,以维持社会秩序的平衡。对应在个体身上,就是个人应克服自己的妄念、,以不干预甚至是利于国家宏图大计为准。貂蝉面对“出卖自己色相”的要求,她心中应该有过斗争,有过对世俗眼光的惧怕,有过苟且以保全自身的想法,正因此她本可断然拒绝王允的恳求,安心做她的侍伎,但在个人安危与国之大义中,貂蝉毅然舍弃安闲生活,克制了一己之私欲,选择了利民利国但无比艰难的道路。这体现出了“礼”的约束力。

第三,貂蝉之“智”在于她的聪敏机变。

作为司徒王允家万千姬妾侍婢之一,唯独貂蝉“近见大人两眉愁锁”,猜想必有国家大事困扰王允,这需要何等聪敏才能做到体察细致入微呢!而“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中那段“父欲弑子”情节的精彩上演,更要完全归功于貂蝉“声情并茂”巧使反问计的高超演技。第九回中当董太师欲听从李儒之劝将她送予吕布时,她立即做出大惊、哭泣状。并拔剑假意以死明志,既消除了董卓的疑心,重新获得了董卓的信任和加倍的宠爱,又进一步加深了吕布对董卓的不满,激化了两人的矛盾,可谓是“一箭双雕”,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因势利导,巧于机变,化被动为主动,这一切绝非一愚钝女子所能做到!

第四,貂蝉之“信”在于她的忠贞诚恳。

在王允这个大导演的策划下,貂蝉充分的做好演员的工作,与王允积极配合,完全履行了她之前“尚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的承诺。貂蝉知道自己肩负内除国贼的重任,因而从未临阵退缩、中途后悔变卦而失信于天下,始终毅然决然地践行着她感主报国的信念。

综观以上四点,貂蝉之“仁”也就显而易见了。子曰“仁者,爱人。”她之所以能做到义、礼、智、信,根本上都出于一个仁爱之“仁”。当王允乞求她“汝可怜汉天下生灵!”时,貂蝉回曰:“但有使命,万死不辞”。正是出于对恩公的爱,对普天下的爱,她才勇敢地接下这个艰巨的任务,以回报恩情,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貂蝉是儒家思想人本意识、忧患意识与力行意识的必然产物

貂蝉,能够与西施、王昭君和杨贵妃一起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并且其形象屡屡被舞台和各种民间传说故事所演绎,步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廊,充分说明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民间的巨大魅力与影响力。

这不能不让人惊叹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巧的情节给世人塑造出的貂蝉形象,并且把貂蝉这个形象定格为中国人文历史中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存在于我们的文化记忆中。究其根源,不难发现: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人本意识、忧患意识与力行意识对罗贯中的深刻影响,正是通过其笔下貂蝉这一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惟妙惟肖的展现在世人目前。

第一,连环计的出发点是儒家思想德治主义的主张。

孔子宣扬“克己复礼”。复礼,即恢复西周礼制,强调西周政权的中心地位。《三国演义》中汉室衰微,内除国贼、兴复汉室、还天下以太平安宁是当时臣民百姓的共同追求。复兴汉室的夙愿无论有无可能实现,都因其遵从儒家的道德政治观而被赋予合理性和必然性。董卓欲谋权篡位,颠覆汉室显然是大逆不道,违背正统。如此,自然是人人得而诛之。

在王司徒巧使连环计之前罗公演绎了袁绍结盟,伍孚刺杀,孟德献刀等情节。然而,这种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面对实力的悬殊对比,苦无良策的司徒大人,想到借助美人之力巧使反问计,情节的发

展也至此有了豁然开朗的转换。

儒家崇尚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有无德行构成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一个人如若没有崇高的道德,即使贵为王侯,也得不到万民敬重;反之,有了崇高道德,即使地位卑贱,也能得到万民称颂而名垂千古。当历史的重任自然而然的落到貂蝉身上时,这个小小的侍伎忍辱负重、慷慨赴难,大义凛然成就了内除国贼、惩恶扬善的宏大目标。司徒巧使连环计,却也无意间成就了一位女子的传奇。

第二,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人本意识、忧患意识与力行意识,围绕貂蝉,通过精巧的情节设置,活灵活现。

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人本意识,就是尊重人和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从社会角度来看,作为个体必须走向社会、服务于国家。贪图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士”的耻辱。这也正是罗贯中笔下,无论是身份卑微的越骑校尉伍孚,还是久存大志的骁骑校尉曹操,纷纷只身范险刺杀董卓的原因。从个人角度来看,即使身为女子,如果只安于闺阁之乐,也是不值得称颂的。时代呼唤一位力挽狂澜的英雄,而貂蝉以一个女子的力量解决了万千英雄的难题。难怪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李儒不由得感叹:“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这正是个人力量的价值凸显。

儒家人世理念影响下的忧患意识,成为一种集体和自觉的价值规范与追求。仁人志士均要立功、立言、立身,追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所在。对忠臣烈女反复表彰和倡扬,使牺牲成为一种隐秘的冲动。当铲除董卓成为深受战乱之累的劳苦百姓的心声时,生于忧患之时的志士仁人必将担负这一历史重任。当作者以看似偶然的选择,将诛董行动成功的关键寄予在一个女子身上时,我们就发现再娇弱的女子,再微小的个体,因意识层次的高尚与独立性而拥有了惊人的力量,甚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即是作者对敢于肩负历史重任、甘于牺牲的儒家忧患意识的充分肯定。

儒家思想中的力行意识,表现在发挥个人主体价值时,强调动用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而和缓的方式,避免用过激的途径解决问题;也就是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提倡中庸而为。

连环计的成功就印证了这一道理。在此之前无论是袁绍、伍孚,还是曹操,都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弑董屡屡失败之后,王司徒依然不断探寻除贼之策,最后想到利用董、吕好色的弱点,利用貂蝉之色,重新策划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并获得最后的成功。至此“司徒妙算托红裙”,才终于得偿众愿。

可见,与武力解决问题相比,罗贯中更赞同智取,避免过激方式,维系一种和谐的状态。通过主体的实践,实现了完善自我与改进社会的目的,这正是儒家思想推崇力行的生动展现。

综上,不难看出罗贯中在创作小说时对儒家思想的偏向性。《三国演义》对貂蝉人物的刻画主要集中在第八回和第九回里,文字虽不多,但貂蝉形象显示出来的意义却是非常独特的。虽然从一位女子身上不可能全面了解到罗贯中先生的全部思想内涵,但可以从这一小人物的角度看出许多端倪来。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样分析并不意味着《三国演义》就仅仅受儒家思想支配;相反,中国各种传统思想都可见诸于各类题材的创作之中,《三国演义》也不例外。在这里只择其一面而谈之,以避泛泛而空。作为传统儒家思想在历代文学创作上的影响又何止于此,这有待我们继续去挖掘。

[参考文献]

[1]秦平,千古名谍――浅谈《三国演义》中的貂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8(2):79-80.

[2]王菊艳.《三国演义》的妇女现与儒家文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11);95-99.

篇6

论文关键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人文奥运,儒家思想

1 前言:

北京奥运会已经圆满的落下帷幕,成为了奥运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一届奥运会,给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北京奥运会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其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奥运会历史上,每一届奥运会的举办国都会通过开幕式表演把本国文化思想的精髓展现给世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呈现的中国文化元素,完美的诠释了儒家思想,展现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等儒家思想的精髓,充分体现出“人文奥运”的理念。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儒家思想与奥林匹克追求真、善、美,追求和平的精神内涵,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关于北京奥运会与文化的研究,在奥运会举办之前到现在,有许多学者在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例如,纠延红等人在《北京奥运会对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认为:“对我国大、中小学校园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体育文化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和一定的促进作用。给学校师生带来的不仅是观念上的冲击,而且还带来了其行为的积极变化,尤其是对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⑴张翠苹认为北京奥运会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让世界更加了解了中国;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了中国元素的魅力与价值;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了显著作用。”⑵同时,吴永芝在《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文化特征》一文中从美学、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视角阐释了开闭幕式表演中的文化符号的内涵与主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与现代风貌,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⑶以上这些研究都是从特定的视角针对某一方面所进行的,就北京奥运会中的儒家思想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到。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开幕式表演中的“击缶而歌”、“和”字的演变、孔子弟子三千《论语》的吟诵;太极拳的表演等环节所展现的文化元素进行研究,剖析其中儒家文化内涵及现代价值,为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提升我国文化实力提供一点参考。

2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开幕式中的展现

“天人合一”思想最早起源于《周易》。《周易》的六十四卦是八个卦组合而成的,而每个卦是由三材组成的,“三材者,天地人”。这里讲的“三材”实际上是认为“人”和与人相对应的“天地”是统一的一体。《贲·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实际上指的“神”,天人关系还是一种人神关系。到了春秋时期,这一思想得到新的发展,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了新的阐释。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有人才可以使“天道”发扬光大,如果人不去实践“天道”,“天道”就不会使人完美高尚。战国时期荀子对于天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认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故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各司其职。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

北京奥运会以“击缶而歌”的表演拉开了开幕式序幕,2008名演员组成气势恢宏的缶阵,用四川方言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传达出对全世界客人的热情欢迎之情。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古代原是一种瓦器,用以盛酒浆。古时候人们在席间饮酒时,特别是饮到兴起之时通常会击缶而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缶,已经与原始的缶有了很大区别,它的原型来自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为了突显中国的传统文化,造型设计为鼎的形状。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统一,是国家的象征。今天,它已成为诚信、团结和统一的代表,蕴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热切期盼的文化理念,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相契合。缶面为方形,寓意我国古代人民“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是太极阴阳学说中的一种理论,蕴含古代人民对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的一种哲学观,是古人对“天人合一”的最本质的认识。缶的击打动作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演员在用双手推击缶时,身体前俯,然后一手扬天等动作,源于古人祭拜天地中的祭祀动作。古人对天地的祭拜是对自然的敬畏,渴望神灵的保佑。这种行为反映人民希望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开幕式上2008名太极拳演员排成巨大的圆阵,气势磅礴,令人神往。太极拳表演以“自然”为主题,演员表演时以大自然为背景,营造出生命繁茂,生生不息的美好意境。同时正中央的画卷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着美丽的大自然。表达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当灯光亮起时,2008名演员组成的圆阵似“八卦”呈现,寓意天地人合。太极拳,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被世人熟知。太极拳的真谛是“天人合一”,讲究身心双修,体现太极拳拳理强调的修身养性,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意。太极拳拳理的形成受到天人学说、阴阳学说的影响。太极拳要求动作走“圆”,而“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之一;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表现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是一种阴阳平衡的运动状态,诠释事物内在矛盾的对立与转化进而达到和谐与平衡。通过太极拳的表演阐释了天地人合、平衡生存之太极最本体的和谐境界,表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期盼。

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开幕式通过对“天人合一”的价值观的阐释,意在告诫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对人的关怀:人类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当今社会,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也要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3 “以人为本”的思想诠释人文奥运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理念,源于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是民本思想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荀子·哀公》在谈及民与君的关系时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大略》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是说天立君是为民,只有为民的君主才符合天道。孟子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理念。同时,孟子更明确肯定人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人人有贵于已者”(《孟子·告子上》),他认为这固有的价值是天赋予的,是别人不能剥夺的。这是一种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肯定,也是“以人为本”的观点在民本思想中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下,“以人为本”应做到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为人民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尊重每个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不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北京奥组委历时一年的时间向全世界征集了“2008张笑脸”。这一张张的笑脸就是对全世界发出的最强有力的声音,体现对人的一种关怀与尊重,是一种仁爱的体现,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是“人文奥运”的最好诠释。“美丽的地球”、“和平鸽”都是在传达“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诫人们应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进而实现人与人,国与国的和平发展。

北京奥运会体现“以人为本”的一种内在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比赛教育和鼓舞人们在各行各业中不畏艰难、勇于进取、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让人们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使体质、意志和精神得以全面均衡发展,形成“以人为本”的健康向上的和谐社会。同时,通过本届奥运会可以促进世界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国与国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友谊。

4 “和”的理念在开幕式中的彰显

早在3000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和”字的产生乃源于上古的乐器及音乐,并由乐器的合奏及音乐的合鸣,引申出“和调”、“和谐”、“和合”、“唱和”等涵义。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弟子也曾经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庸》中也有“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都是以“和”为一贯的价值观念。“和”是儒家思想的精髓的体现,蕴含着多种含义。首先,“和”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取长补短,互相搭配,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差异性的存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其次,“和”是一种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追求和向往,把“和”作为人道追求的重要目标,如果达到和的境地,自然、社会和人都将安宁。最后,“和”也是一种处事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是人们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准则。儒家思想的“和谐”观提倡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城市发展、能源利用等方面相协调,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未来的发展,提倡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关注人、尊重人,追求人的自由实现与全面发展。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及追求。

开幕式中的孔子弟子三千的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达着中国人民欢迎远方的客人,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各国友人因奥运会而聚到一起,从而使多种文化得到交流,就是一种“”,一种“和而不同”。通过活字印刷术“和”字的演变,彰显了“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情怀。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可以说极致地表达“和”的理念。本届奥运会的主题曲摒弃了往届主题曲的激情路线,没有气壮山河,没有豪情万丈,而是给世界人民一种全新的感觉。无论是从歌曲的旋律上,还是在歌词上,亦是在演唱者的表达上,都蕴含着人性与情义的哲理。从始至终都是以一种舒缓而温情的方式来演绎,都在追求一种“和为贵”的境界,与儒家思想的“和谐”观相契合。主题曲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即世界各国人民不分肤色,不分种族,不分语言,都是地球村里的一员,是情意相融的朋友;各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是可以和谐共存的;各国人民互相尊重、和平相处。

5 结语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彰显了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把儒家文化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的价值观传向了世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的价值观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正因如此,才能体现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对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共同发展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纠延红,向艳,王志鹏.北京奥运会对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

[2]张翠苹.北京奥运会对中国软实力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9.5

[3]吴永芝.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文化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9.2

[4]胡勇刚.奥林匹克哲学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4):42-43

[5]门志平,李玉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元素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4):38-41.

[6]代祥龙,张能为,王军,王志红著.多视角中的诠释——儒学文化的现代展开与实践[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7.

[7]张岱年著.文化与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

[8]方尔加著.儒家思想讲演录[M].东方出版社.2007.10.

[9]李力研.奥林匹克精神与体育文化——一种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哲学文化学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2):14-18.

[10]袁黎平,田雨普.和合思想:人文奥运的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06,9.

篇7

一、儒家管理哲学新诠释

从1840年起,我国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转变,传统文化不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冲击,儒家思想也开始悄然发展,紧随时展的新儒家思想破茧而出。康有为择取西方文化中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将其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推动了;梁漱溟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为纠正西方文化的不利之处,对儒家道德伦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是“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转变,虽各自解读不尽相同,但儒家思想的本质却未曾改变。康有为提出的“今文经学”是在董仲舒公羊春秋学基础之上引申发展而来,梁漱溟的“新儒学”同样未脱离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儒学理论。当前,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且日趋“现代化”,儒家思想若要辅以解决现代问题,如仍固守陈旧的理论学说,则实难成事。

管理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就是高效。时代的转变,主要以国家统治管理机构、模式的变化为特征。现代化是国家富强的保证,是军队兵力壮大的基础,所以现代化之于国家的涵义便是经济、政治、军事三方面均实现现代化,这些都是基于管理而言的,因此,有效、高效的管理是现代化实现的前提条件。管理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历史十分悠久,包涵的内容也很宽泛,从对每个人的生活起居,到企事业、各类组织机构的活动,乃至一个国家的统治、运作,管理活动无处不在。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且幅员辽阔,如何将我国的人、财、物三种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合理分配,就切实体现了管理的艺术所在。

儒家思想自成体系,其中包含了很多理论思想的分支,管理学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王鼎曾在《近思录集注序》中写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治,集于孔子。孔子之道,著于孟子。”从中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雏形产生于周代以前,最初由文物典章制度演变而来,儒家思想做为封建主义的卫道思想,一直受统治阶级推崇,且蕴藏着诸多治国爱民的正面理论。这种对管理哲学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的理论,应被重新诠释,以符合当前社会形势,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二、“仁礼义”与新人本管理思想

(一)“仁”与“以人为本”

1.儒家“仁”的思想解读。在儒家思想中,“仁”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仁”是德的总括,包含了所有与德相关的内容;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仁”是人与人交流时的道德准绳,是情感上的规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的情感与道德基础。封建王朝在我国存在了三千年之久,期间涌现出诸多不同学派的管理理论,但在各类学派中,儒家思想长期处于难以撼动的主流地位。

在儒家思想产生之初,“仁政爱民”便成为其管理学说的主要内容。孔子构想的社会,是一个崇尚礼教、尊卑有序、和睦融洽的社会。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仁”处于最为核心的位置,是人应具备的根本品质,“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等阐明了孔子对于人生修养的看法,是构成人这个具象物体所应具备的内在本质,是人的道德原则和思想意识,究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与此同时,孔子还推崇“以德治国”,“德政”是仁君的评价标准之一,只有推行“德政”,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管理着眼于大处便是治理国家,着眼于细微之处便是管理人,治好人方能治世。

孟子是“人本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在对人的价值和尊重进行肯定的同时,强调人在政治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他提倡人们通过对心志、筋骨、身体发肤的磨炼,使其铭记遵守社会规范,并通过自身勤恳的劳作,冲破万难,使个人价值得以体现。孟子还提出民贵君轻的理论,爱民思想尽显。同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说法对人们行事、做人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仁”与“以人为本”管理的关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墨菲认为,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人,因此管理者的一切管理活动应始终围绕管理人来进行。儒家以“仁”为核心,处处都将“人”作为研究对象,认为“惟人万物之灵”,与新人本管理提倡的企业要尊重人、激发人的创造性是统一的,这与儒家“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以人为本”就是要崇尚“为政在人”。譬如说,索尼董事长盛田昭夫为“发牢骚”的员工排忧解难,中石油提倡员工主人翁的意识,宏董事长施振荣推崇与员工利润共享等,这些案例都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新人本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二)“礼”与学习型团队

1.“礼”的心理契约解读。“礼”是对社会规范的概况,其实质就是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社会能够健康、有序发展,这即是“礼”在新人本管理中的应用。儒家思想中的“礼”能够避免员工矛盾的产生,如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岗位说明书中,将待遇、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进行详细阐述,则在产生劳资纠纷时,企业和员工便有章可依,矛盾便迎刃而解。如果员工的工作行为都以“礼”为准则,则新人本管理模式就能够顺利开展。就企业而言,“礼”应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使员工从心理上对企业制度进行认可,使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2.“礼”在“人本管理”中的实证研究。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讲究“人和”,在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中,人是管理的核心所在,而提及人便离不开人际关系。在企业当中,每个员工都将企业发展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则企业便会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儒家“人和”思想并不是指一味听从,而是在和谐的氛围下各抒己见。对于企业的成败来说,团队精神不可或缺,团队精神能够使企业聚成一股力量,全力发展。以海尔公司为例,优秀的团队对海尔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团队精神的形成得益于海尔的新人本管理理念。在新人本管理模式下,员工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员工为企业尽心尽力,企业发展自然既快且稳。

(三)“义”与新人本管理哲学

1.儒家“义”的思想解读。“义”是我国伦理思想史中的一面旗帜,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春秋时期的《左传》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便可说明古人对“义”的重视程度。从广义的层面上来看,“义”是道德义理,是伦理正义;从狭义的层面上来看,“义”是人们心中的一杆秤,是能够衡量世事对否、判断人们善恶、评价人们行为的一杆秤。

孔子在《论语》中明确提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强调人应该好善而恶恶,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指的是君子想到的是社会道义,而小人却只知道关心个人的利益得失,孔子认为“义”代表“公”,既代表社会群体的利益,又代表人的道德情操,而“利”往往代表是“私”,是个人利益,代表个体的欲望要求。个人的利益应当服从群体的利益,个人的欲望要求应服从于社会道义,这是他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也表明了他在义利之辨上的道义特色。

孟子对于“利”和“义”的取舍也有明确的阐述,在《孟子・告子下》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在孟子看来,为人处世应该遵行义务在权利之上,当个人的得失与整体的利益相冲突时,应懂得取舍,以整体利益为重。同时这也揭示了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以实体的形式活着,而更需要展现生命的道德意义,只有将道德做为己任,为社会贡献己力,才能使生命之树常青,生命之花常开。孟子对于个人处世提倡先义后利,对于国家行为认为:“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认为治理国家时,也应该对人民施行仁政,而不是一味的盘剥,给予人民一定的私产利益,使其能够安居乐业,这也是先义后利的一种体现。后世很多思想家也与孟子有同样的观点,比如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先义后利”“以义制利”。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如果重义而轻利,便是君子所为,而重利轻义则为小人作风,抑或无恶不作的劫匪。

2.新人本管理对“义”的解读。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反映了孔子对于获取财富的观点。孔子认为追求财富是正常行为,但是需当以正常的手段来获得,采用不道德的手段获得财富是不可取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君子心中存公利,而小人仅在意一己私利。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管理者在追求财富的时候应做君子所为,将社会责任、道德观念放在首要地位,义字当先,将社会和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先人而后己。

3.“义”是新人本管理哲学的拓展。儒家的思想历经千年而不消,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现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借鉴儒家利益观思想,将其融入企业管理中。盈利是企业生存之根本,但企业在逐利时,也应做到生财有道。陈光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家,在“5・12汶川大地震”后,陈光标身先士卒,带着救援队伍赶赴受灾现场,向灾民无偿提供了过亿元的财物。灾难无情人有情,陈光标为所有的企业家作出了表率,他时刻铭记着自身担负的企业家责任,尽力为社会分担责任,福利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儒家“仁礼义”思想中主张“义”为上,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但要满足员工对利的需求,还要加强对员工道德品质的教育。

三、新人本管理模式的深层次思考

儒家思想在我国已经盛行几千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人本管理是对儒家思想的承袭,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应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西方的优秀管理方法相融合,构建符合我国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人本管理顾名思义,在管理中以人为中心,体现人的价值,凸显人的重要性,在规范中进行管理、操作。人本管理作为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究其本质就是要尊重人、重视人和发展人。世上所有科技、财富、生产力都集结了人的管理和劳动,人是古代文明的创造者,是现代文明的践行者。因此,在管理中,应爱护人、关心人、理解人,将“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管理的信条,使以人为本随处可见,这是现代人本管理的内在要求。人本管理业已成为人类管理发展的标志性理念。

“仁礼义”是儒家思想的重点所在,而现代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与儒家思想的先义后利高度契合。在现代企业中,经济目标和社会责任应一同实现。在企业管理中,应努力塑造具有“社会人”和“文化人”双重属性的员工,员工不仅应具备个人情感,还应在工作中进行自我管理,具有对社会的责任心和对工作的自觉性。此外,还应将“仁”用于管理中,用“仁”来引导员工追求真善美,使其爱己爱人,热爱工作岗位,将自己的前途与企业相联,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体现社会价值。

篇8

1.1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指导力量

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人本”、“诚信”等诸多观念都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不少企业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儒家思想中寻找到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思想指南。荣德生先生就很好的将儒家思想的“以德服人”思想,转变为企业的文化,员工的工作热情被很好的调动起来,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涩泽荣一先生则从《论语》中找到了与其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理论。企业管理者对于儒家思想的创造运用,将会极大的丰富自身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注入蓬勃的生机。

1.2促进员工的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儒家思想承认人具有物质欲望,同时也提出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应不以违背社会道德为前提,反对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行为。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很好的解决了利益和道义之间的矛盾,这对于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树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企业管理者应用儒学的义利观正确的引导员工,并通过自身的劳动去获得正当的个人利益。

1.3促进企业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儒家思想重视“德政”,即用道德的力量感化和管理人们。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规范,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有其限制之处,而道德却具有永久的教导作用。在企业中,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对员工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应以身作则,切实提高个人的素养,才能更好的管理员工。企业的管理者位于企业高层,权力相对较大,制约也就相对较少,企业高层的管理更多的是靠自我约束。因而,企业的领导者应注重采用儒学的德政思想严格要求自己,并实现个人素质的有效提高,发挥出榜样的作用,真正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

2和为贵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2.1协调内外部环境关系中的应用

企业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经营和发展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这些外部环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企业是无法脱离和改造这种客观存在的,只能选择适应并利用它,以促使企业和外部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与企业的运营息息相关的供应商、协作方、购买者甚至竞争对手等等这些外部环境,都应看作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都应是影响企业实现其效益和经营目标的直接因素。只有与这些外部环境和谐相处、互惠互利,企业才能取得更长远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WTO组织后,合作更为广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上同行业的企业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和乃生存之道的具体表现。

2.2协调职工与管理者关系的应用

儒家思想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应作为协调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具体的工作中,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对员工日常工作生活的关心,完善企业的相关福利政策,这是“爱人”的体现;管理人员主动拉近与员工之间的距离,深入员工内部,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并切实解决员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是“敬人”的体现。反之,员工把企业视为自己的家,并服从领导的安排,上下级间的关系自然也会十分融洽。在处理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时,管理者应以民主的方式,了解职工的现实需求,并尽可能的予以满足,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人事以及分配制度的调整,员工培训规范制度化,充分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干部应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廉洁办公,和员工共进退。

2.3协调职工竞争与协作中的应用

员工工作热情以及工作效率一方面是由员工之间的竞争激发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企业群体的协作来调动的。现代企业的生产分工越发精细,任何产品都是经过诸多工序制作完成的,是众多员工共同努力的智慧结晶。但是,个人竞争这种激励方式利用不当就会造成企业群体间的一种恶性竞争,严重影响到部门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协作互助,使得企业内部无法合作、彼此进行信息封锁、同事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张,从而给企业的整体利益带来严重的损害。日本的企业深受我国儒学中庸之道的影响,集体精神以及协作意识非常强烈,注重“人和”作用的发挥,认为企业员工应亲如一家,和谐相处。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我国企业更应加强员工的协作能力,提倡互帮互助,并妥善处理好职工间的竞争和协作关系。

3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儒学中“民者,君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充分肯定了人在宇宙之中的地位以及价值。现代企业中人才是第一资本的理念,就是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具体引伸。当今经济环境下的市场竞争,不仅仅是产品的价格以及质量的竞争,还是企业提供的服务竞争,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没有人的参与,就是一纸空谈,尊重、关心、信任以及理解公司职工,并依靠企业员工集体的努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因而,管理者应做到在精神上尊重职工,物质上尽可能的满足职工的现实需求,因势利导,充分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肯定员工的主体价值,同时管理者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出榜样的作用,营造一个和谐的企业氛围。

4结语

篇9

关键词:当代管理;儒家哲学思想;启迪

中图分类号: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028-03

儒家哲学并不局限于学术研究。相反,它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代企业管理,儒家哲学是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儒家哲学独有的特质,使其在经历了两千余年风雨后,仍然屹立于东方,占据我国哲学体系的核心地位。这是由于儒家哲学思想适应中国国情,已深埋于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之中,更适应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

一、儒家哲学思想特质

“儒家哲学以‘仁’为核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历经两千余年的历史洗礼,仍然对现代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产生深远的影响。”[1]甚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深深烙下了儒家思想的烙印。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哲学思想具有广博的文化底蕴,其动态演进、层次分明、多维构建等特质,使之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一)动态演进

“以时间维度为标准,那么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运动的;以空间维度为标准,则同一个事物上一秒与下秒所处的空间也不尽相同。”[2]儒家哲学思想贯穿历史两千余年,历经战乱、思想变革无数,其完好保存至今,并对当代社会仍然产生深远的影响,足以证明其内在的动态性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末期,盛行独尊儒术的两汉,成熟于文化恢宏的唐宋,变化于西学涌入的明清。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又重新得到社会关注与重视。从发展脉络来窥探其自身特质,无疑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其兼容并蓄的特质决定了它顺应历史潮流和社会形势的发展轨迹。在封建社会,以“仁政、仁人、齐礼”等伦理道德思想来为政教清明服务,以“修、齐、治平”的思想来管理、约束个人;如今在经济社会,又以“内圣外王”“修己安人”“性善论与性恶论”丰富了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哲学人性化与规范化的内涵。

但纵观儒家思想的演进史,无论其学说如何形成分支,如何变化,始终如一的就是“仁”的核心思想。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其洗练历史沧桑,仍然俘获人心的根源。故儒家管理哲学在保持“仁”的思想核心前提下,不断融合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趋势的动态演进特质,是保障其不断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

(二)层次分明

儒家思想是逻辑性强的哲学体系,“具有跨文化、跨时代、跨层次的特点”[3]。其跨时代性,在动态演进特质中已体现出来。其多层次性则是由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决定的,可从四个层次解读。

最内层为核心层,即指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爱。这是对人类本性的深刻解读。“仁爱”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始状态,并通过“恭敬礼让”“宽以待人”“诚信”“敬忠”等理念展现出来。这些理念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仍然奏效。如上下级或同事间提倡“恭敬礼让”,对待客户提倡“宽以待人”,企业合作提倡“诚信为本”,员工职业素养提倡“敬忠职守”,等等。

第二层为社会伦理价值观,关乎人性立足之本,讲求“天人合一”和“修己安人”的关系。“天人合一”讲求个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对现代企业而言,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才能使企业维持稳定发展的格局。“修己安人”则强调个体修为提升,通过个人能力影响周边人和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备“修己安人”能力的人才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者,是铸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第三层为教育伦理价值观,关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思想观念。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讲,人力资源管理是重中之重的环节,有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命脉,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企业人才培养中,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方面,日本、香港和台湾已经走在了前列。

最外层为处世价值观,强调中庸、和谐、“人无信而不立”等处世哲学思想。诚信可谓企业生存之本,而中庸思想则是企业适应时展、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理念之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三)多维构建

儒家管理哲学具有完善的价值体系,也拥有多维度的建构视野。其涵盖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

在政治方面,儒家学说强调“为政以德”“爱人贵民”“知人善任”和“见利思义”等管理思想,将“人”在管理伦理中的作用视为首要的;在教育方面,强调“安人”“治人”等管理思想,增加了管理者的自我修养意识;在教育方面,强调“仁政”“爱民”“富民”等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重视人才发展战略的观念如出一辙;在教育方面还提到“修身”与“教化”的观念,儒家哲学认为“人具有无限可塑性”,只要重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能够发挥出无限潜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上行下效”“正己正人”等管理理念盛行,也体现了儒家哲学的“e矩”之道;在管理方面,儒家哲学强调“内圣外王”之道,提倡管理者的个人魅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行为规范方面,儒家哲学更是细化精化,从个人修为到国家制度执行,都具有详细的论述,使人各行其道,又具有统一的道德标准。

二、儒家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一)儒家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异质关系

首当其冲的是“义利观”价值取向异质。儒家管理哲学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伦理道德基础;在经营管理方面,“重义轻利”是其基本思想。但在经济社会时代,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生存的必要目标,故二者对于“义”“利”的偏重择取存在价值取向差异。其次是“中和”思想与“竞争”意识的冲突。儒家讲求“致中和”,追求人要气质内敛,“知天性”“率性而为”即可;而在企业管理中,人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是无可避免的,这是经济社会的必然产物,故二者对于人才何以自处、何以生存问题,存在价值观认同的偏差。第三是“重道轻器”与“真才实干”的冲突。儒家管理哲学注重精神世界的锻造,强调人的思想意识;而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靠精神食粮,需要“真才实干”才能“兴邦”,才能使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行,二者在追求“形”与“质”的落脚点上存在差异。第四是“德治”与“法治”的冲突。儒家追求道德修养,以“仁”为思想核心,注重“人治”,提倡伦理道德作为管理工具;而现代企业管理是以制度为核心的,强调“法治”,提倡管理的规范与标准,二者在情与法的取舍上存在差异。

(二)儒家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同构关系

首先,儒家管理哲学用“礼法”规范人的行为与社会秩序,强调“德法并重”,即“治之经,礼与刑”,儒家哲学不仅用道德来约束人,也用刑罚来惩戒人;而现代企业强调“秩序”,用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和企业经营秩序,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诚信”二字使二者的管理理念合归一处,儒家管理哲学尤为看重人的“诚信”,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贵以诚”;那么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强调“诚信经营”和“信用”,拥有这两样法宝,才能使企业达到“有口皆碑”的程度。再次,儒家管理哲学中“仁爱”“推己及人”等思想是人际关系的高级原则,尽管现代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唯有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使产品适应大众需求,使企业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四,团队协作精神是二者一致注重的思想。儒家思想的“仁爱”“德政”等理念体现了群体价值的重要性,表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即为团队合作意识。第五,儒家管理哲学强调“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注重“温、良、恭、谨、让”的五德修为,注重勤俭节约,成为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企业管理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树立企业目标等思想,与之如出一辙。

(三)儒家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互补关系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的可能。儒家管理哲学也不例外,尽管其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诸多异质,但异质因素并非一成不变、不能转化,只要善加运用,补充阻碍企业管理消极因素的不足之处,将其转化为促进企业管理的因素,从而形成二者的互补关系。

一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这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推进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物化有关系的结果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反而阻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儒家思想提倡“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可有效缓解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倾向,放大人的主体地位,修正人与物的主次关系,维持社会发展的稳定和谐。

二是现代企业进入法制化管理时代,依法办事固然是维护企业制度的有力武器,但也未免使企业失去了“人情味儿”。虽然法制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但维持人类关系的却是情感。儒家管理哲学强调“礼法”观念,先“礼”后“法”,先以伦理道德约束人的行为,再以法制规范人的行为,既不逾越法律法规,又使人际关系充满了“人情味”,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建立,为企业聚拢人才,统一员工思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也是围绕经济效益建立的,这使得企业在执行既定经营目标时,过于投入,导致重利轻义思想蔓延,不正当竞争手段、歪风邪气滋长,最终走入企业形象毁坏的困局。儒家哲学则恰恰相反,其“重义轻利”的思想可有效遏制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脚步,帮助企业在战略决策、经营管理中平衡“义”与“利”的关系,发挥调节剂的作用。

四是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往往使其陷入过度关注自身,忽略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经济环境的境地,容易导致企业走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之路,包括屡禁不绝的假冒伪劣现象,都是企业过度关注自身利益的结果。儒家哲学追求“公义胜私欲”的群体利益,漠视个人利益,也存在压抑个性发展的不足,但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可平衡企业对个体和整体的关注度,使企业在考虑自身得失的同时,掌握行业趋势,了解社会经济环境,为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利奠定基础。

五是社会资源越来越少,而企业对资源的需求却越来越多,导致一些企业铤而走险,运用不正当竞争手段以谋取暴利。儒家哲学追求中庸思想,即“致中和”观念。其追求和谐共赢,追求公平竞争的理念,用之现代企业管理,可通过伦理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强化企业的经营秩序理念,引导企业走上公平竞争之路。

六是企业在生存发展压力下,在资本积累阶段,往往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即以资源换生存。这种经营理念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使得企业过度依赖于自然资源,而弱化的经营战略、营销策略等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抵抗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逐渐减弱。儒家哲学不仅强调“不违农时”思想,更以“天人合一”作为核心生态伦理思想。这一哲学理念可有效遏制企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提高企业适应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儒家管理哲学的局限与改造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我国哲学发展史的奠基学说。虽然其历经两千余年的文化洗礼,仍然历久弥新,但要融入当代经济社会,也不能全盘接收,而是以当前国情为基础,有策略、有侧重地继承、融合和发扬。一方面,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汲取儒家思想精华;另一方面,遏制儒家哲学中的消极思想,完善不足,使之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其一,粹取精华,完善不足。正如上述分析所言,儒家哲学思想诞生于自然经济条件下,成长、成熟于封建经济条件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继承,而并非照本宣科、机械性地全部运用。用辩证思维来看,儒家哲学思想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其积极、进步的一面,固然对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但其消极、腐化的一面,也对经济发展形成了桎梏,对企业管理也同样起到消极作用。故对待儒家管理哲学,应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其二,设定条件,制度保证。任何思想、制度的运用,都需要相应的制度为保障。对于儒家管理哲学来讲,探寻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进路问题,则需要设定相应的条件。一方面强调社会认同,为儒家管理哲学的推行营造氛围;另一方面规范社会制度,尤其作为企业来讲,严格的经营制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运用儒家管理哲学理念,首先要通过企业制度、社会制度来克服儒家哲学中的消极因素,减少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阻碍,其次要通过制度来发扬儒家管理哲学中的积极因素,发扬儒家“仁”“信”等哲学理念,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现有企业管理制度合归一处、充分融合,成为企业长效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之,儒家管理哲学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干,以其独特的价值和内涵,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新常态发展环境下,儒家管理哲学仍然凭借其特质,成为中国企业改革、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核心。尽管其在当代企业管理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思想局限性,其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存在异质同构、互补互助的多重关系,但只要做到“去糟取精”,并构建完善的社会制度,即可使其在当代企业管理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高悦敏.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16):155-156.

篇10

本文通过对儒家传统观念思想的研究,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对儒家思想与我国当代法治观念间的关系进行讨论,进而对两个关系做出更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儒家思想;当代法治;观念;影响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同时一些经典思想更对当代中国法治观念有着追本溯源的影响。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当代法治观念和进程的影响是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即积极促进和消极阻碍两个基本层面。但儒家思想对中国当代法治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从哪些方面进入法律系统的,仍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一、儒家思想对当代法治的积极影响

谈及儒家积极思想对当代法治的影响,其实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该问题就行认识,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哪些特色对我国当代法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1、对宗法伦理观念的看重。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血缘宗亲为结构方式的阶层社会,君臣关系、父子关系构成了社会的主要关系类型。在整个社会中,皇帝是整个社会的最高领导者和一切行为准则的制定者;在家庭中,父权又有着至高无上的决定权力。而儒家向来是这种社会关系和观念的大力推动者,他们坚持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人伦”成为一个古人在社会中首要遵循的行为准则,从而维护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说,正是儒家的这种君臣父子观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形成的和社会结构的构成。现在看来,这种观念是相当错误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以观念为手段促成社会稳定的做法与当代社会的法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提倡“人性本善”。儒家的亚圣孟子提倡“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善,同时重视人的后天道德修养,宣扬依靠这种道德力量对人进行约束,从而达到统治者对人的管理目的。同时,孟子观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统治者本善是善良的,不会做恶的,所以统治者才能对九州四海进行正确的领导。不难看出,儒家的这种性善论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对社会的管理,这也与儒家讲究“入世”的观念是相一致的。

3、弘扬仁政思想,强调“内圣外王”。儒家讲究“内圣外王”,内圣也就是说通过严格的道德修炼,达到个人道德修养的大成;而外王则是讲求个人所达到的社会成就,这种从内到外的过程是通过“格物致知”达到的,最后的目的外化出来则可以用“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字来概括。而对于君王来讲,除了要做到上面提到的两点外,还需要具备仁爱的思想,孟子就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也就是说君王需要以老百姓为重、自己为轻,仁政爱民才能长治久安。从这两个角度看,我们会发现惊人的一致性,也就是儒家思想对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约束性。当然,这种思想也正是当代法思想所坚持的理念。

总体来看,“儒家道德思想与当代法治观念有着一定的契合性”[1],尤其是儒家所推崇的以德治国、仁者爱人等思想,正是我国当代法治思想的基本理念。在我国当代法治思想体系中,这种德育思想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刑罚可能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的短暂性和滞后性是无法与德育思想相比肩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正确且合理的法治思想,而只是一味坚守酷刑的话,是绝不可能维持长治久安的。对此,孔子曾有过这样的观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则格”,就是说想要从根本上清除犯罪现象的发生,维护国家稳定,首先要加强的就是老百姓的道德品质和观念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人们的心中筑起一道安全的防线,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的发生,所以,从观念上普及法治思想才是提高社会整体法治观的最佳途径。

二、儒家观念对当代中国法制的消极影响

儒家思想观念固然与当代法治思想有着许多默契点,但归根到底是两种不同社会土壤上结出的不同果实,两者在属性和根本目的上有着天然的区别。儒家文化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极小部分统治者利益的手段和武器,而我国当代法治思想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全体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手段。但尽管如此,儒家传统文化思想中的许多“糟粕”还是对我国当代法治观念产生着许多消极影响。

1、将国、家、人、法四者相互纠缠,分割不清。在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中,三纲五常思想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宋代程朱理学之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越发严重,将个人自由捆绑在国与家的大棒之下,而在这种观念下,法律的性质和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法律成了维护君王统治的手段,个人的行为如果触犯了君王也就带有了触犯法律的性质,可以说这是严重违背当代法制精神的;其次,将国家个人相杂糅,也就为法律染上了强烈的“人”的色彩,君王可以依据感情或其他因素来对一个人的生死做出最高决断,而不需要受法律的制约,因此,求情也就成了古代社会长盛不衰的现象,这种混乱不仅严重制约了法制体系的建立,更是其形同虚设,从根本上丧失了权威性。

2、君王的仁政与权力制约间的严重冲突。上面已经探讨过,君王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最高的决断权和绝对意志,而在西方社会中,法律的平等性则决定了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一律平等的,不存在特殊的可能,正因为中国儒家长期宣扬“性善论”,主张开仁政,施仁爱,所以君王一般都会在决断时从轻发落,“需要对触犯法律的人施以仁爱,才能彰显身为君主的仁慈”[2],但从本质上看,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严重触犯了法律体系的独立性,从而导致法治思想在传播中的失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法治应当多向西方靠拢、学习,树立良好的法治和制约、执行观念。

3、“性善论”对法治的解构。儒家的性善论在重视人的价值和对人性看重的同时,也很容易导致对人的过度夸大,从而掩盖住法治思想效果的发挥。孟子在四心说别强调“仁义礼智”,强调人心的巨大作用,但就本质而言,人的成长需要面对的是以利益机制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巨大体系,不可能仅仅按照心灵的意志去行动。从另一个角度看,孟子在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的教化作用的时候,已经对法律地位的否定予以了默认,从而导致法律价值的丧失和社会体系的脆弱。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儒家传统道德与当代法治思想存在着许多背离的地方,而正是这种背离也导致了儒家传统思想在社会实践中的最终“失效”,当然,从社会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也是历史演变的必要过程。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向的快速演变,我们在当代法治思想和法制体系都已经相对健全的背景下对儒家传统思想和当代法治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是具有全新价值和意义的。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既需要看到儒家思想对当代法治积极影响的一面,同时也要注意到儒家思想本身局限性带来的弊端,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才能更精确地保证我们在认识问题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摒弃糟粕思想,更好、全面地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健康、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