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新业态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经济新业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经济新业态

篇1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服务贸易;嘉兴经济

一、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嘉兴市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也不断发展壮大。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形象服务、教育服务等领域成为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业态。从总量规模来分析,2014年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05190.54万美元,其中出口108817.92万美元,占53.03%;进口96372.62万美元,占16.97%。2015年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05190.54万美元,其中出口126500,58万美元,占总量比61.65%;进口100388.72万美元,占总量比38.35%。2014年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0.0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6.25%,进口同比增长4.17%。

二、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SWOT分析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服务贸易也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本文结合嘉兴服务贸易的现状,运用SWOT方法对嘉兴服务贸易产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和挑战四个方面加以考量,并对其进行分析。服务贸易涉及各领域,旅游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国际服务外包)、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运输服务为浙江省服务贸易前四大重点领域。

(1)优势(Strengths)。嘉兴服务贸易市场处于成长阶段,发展空间大,服务业消费力度大;嘉兴工资水平不高,商业成本较低;嘉兴海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网密集,航空设施也迅速发展;嘉兴是文明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可发展旅游服务业。

(2)劣势(Weakness)。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嘉兴市场需求层次也变高;嘉兴的本科院校只有嘉兴学院,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产业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度不够高,缺乏服务贸易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嘉兴的现代化设施不及杭州、宁波等城市,高科技设施普及率不高。

(3)机会(Opportunity)。在经济发展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服务业需求巨大,市场容积大,发展前景好;国家相继出台政策大力扶持服务业;杭州、宁波等城市成本较高,嘉兴承接发展机会。

(4)挑战(Threats)。杭州、宁波等城市的服务业发展较快,较成熟;湖州、金华等地也在竟相发展服务业,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三、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力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新业态下的国际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为了紧跟国家的发展方向,我市在國际服务贸易给予大力推进和培育并发展呈现崭新趋势。在“互联网+”新业态的背景下,我市以其地理位置的先天有利条件在运输物流业正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初步形成了港口、铁路、公路以及内河网为依托,运输仓储为支撑,商贸市场为切入点的物流体系。

四、提升嘉兴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的对策

(1)发挥嘉兴比较优势,推动嘉兴国际服务贸易健康发展。嘉兴地区周围的交通路线飞速发展,使得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资源、信息交流的更加方便与快捷。在长江三角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使得嘉兴很快成为长三角地区信息、资源、人才等交流发展的中心站点,沪杭高铁的发展拉近了上海、杭州、嘉兴三个城市的距离,在时间上实现了“同城”,嘉兴更应该把握住上海、杭州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并且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嘉兴相对于杭州、上海、宁波、苏州、南京等地区,物价较低。

(2)完善嘉兴国际服务贸易业FDI引进和消化机制,促进嘉兴国际服务贸易优质发展。通过引进外资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高效运作的关键。国际服务贸易业FDI的改进,改善了嘉兴的资本质量,带来了新的服务项目、新的投资工具和新的管理方法,有力提高了嘉兴服务部门的供给能力和出口竞争力,推动了嘉兴服务业结构的升级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可以引进目前薄弱和急需发展的服务部门,来弥补嘉兴服务业发展的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外资同一般的民营企业相比,外资企业拥有全球化的培训网络和良好的培训机制,能够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以及在企业管理和企业声望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将吸引到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首先要引进技术,从而掌握所引进技术的要点,促进嘉兴经济的发展。其次要走向国际市场,企业通过技术引进、研究与开发以及技术的改进和创新这一系列的过程,大大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利用自身临近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的地理优势,积极接受并承接来自上海的高端产业转移项目,挖掘上海的各项经济资源,开展沪嘉平台的对接,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已经树立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将更多的嘉兴企业推向国际。

(3)建立嘉兴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示范园,鼓励嘉兴国际服务贸易集群发展。为引进创业创新人才,加快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培育和发展高新产业嘉兴建立了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示范园。促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切实推动和引领全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开展业务帮带活动,增加服务贸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将龙头企业引进嘉兴国际服务贸易示范园,注重龙头企业在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作用,坚持“招大引强”的战略。

(4)引入现代服务营销理念,激励嘉兴国际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互联网改变了交易场所、拓展了交易时间、丰富了交易品类、加快了交易速度、简略了中间环节。现代服务营销理念与互联网模式进行捆绑发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流动速度,也为嘉兴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篇2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机制;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39 -02

现代旅游业的大发展对信息技术依赖性很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旅游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行业,与众多行业有很强的关联性。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融合,催生了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旅游产品新的生产方式。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提出目标和要求,为我国“互联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我国学者从旅游营销渠道、旅游目的地、旅游价值链、游客行为、旅游产业融合、旅游吸引力等角度对互联网和旅游影响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以其内在的包容性与其迅速结合,获取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互联网+”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旅游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深入分析“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的驱动机制,对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互联网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一)互联网成为旅游新业态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在旅游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既是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新要素、新资源,又催生了新的旅游产业形态和旅游产品生产方式,为旅游企业创新提供了技术动力。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凶猛。一大批旅游产业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综合门户网站、旅游垂直搜索引擎、旅游网店、微博、社交网络等旅游电子营销渠道发展迅速。借助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一大批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应运而生,携程、途牛、去哪儿、到到、驴妈妈等知名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成为旅游新业态的代表。这些新兴旅游业态依靠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旅游行业产生极为强烈的冲击,逐步挤压传统旅游行业的生存空间。因此,互联网是当下旅游业新业态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

(二)互联网促进旅游信息互动

对旅游业而言,信息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掌握信息者容易成为行业翘楚。而互联网的一大特征就是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模式,互联网技术大大增强信息沟通的便捷。互联网具备极强的信息集聚能力,为旅游者提供智能化信息选择功能,旅游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收集到自己想要的旅游信息。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则为旅游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旅游者可以通过各类旅游电子商务平台获取信息,同时产生一定的信息反馈,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改进信息提供的内容方式。信息通信技术为旅游信息互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推动旅游产业新业态的产生。

(三)互联网促进旅游供需协调发展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旅游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能够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沟通渠道。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涵盖广泛的内容,涉及众多部门、企业。旅游者追求高品质旅游服务体验的需求日益提升,旅游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对旅游产品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旅游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旅游供给改革成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为旅游供需信息沟通提供便捷的通道。互联网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模式成为旅游产品创新的重要形式,互联网平台能够及时向生产和消费两端反馈信息,推进旅游产品改革创新,为旅游消费提供高品质产品,促进旅游供给和需求的协调发展。

二、“互联网+旅游”驱动机制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互联网在旅游行业广泛应用,驱动旅游行业不断创新。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建立“互联网+旅游”驱动创新系统,描述互联网对旅游的驱动机制(图1)。

“互联网+旅游”创新驱动系统由主体、客体、媒介、动力、机制五个要素组成。主体是指“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的实施者,包括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客体是“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的接受者,主要指旅游产品、运营模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创新。媒介是“互联网+旅游”创新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技术创新、基础保障等方面内容。动力是“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指市场需求、技术条件等。机制是指“互联网+旅游”的创新机制,主要指创新要素配置、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

在“互联网+旅游”创新驱动系统中,五个要素自成体系,形成五个子系统。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互相作用,推进子系统的发展。同时五个子系统之间具有强烈的互动作用,共同作用于“互联网+旅游”创新驱动系统。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旅游市场、通信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对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企业运营、组织管理等方面产生作用,为旅游产业创新起到引领作用和提供智力支持,竭力打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在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技术创新、基础保证等条件下旅游创新要素能够合理配置,创新成果得以科学转化,推动互联网旅游的发展,催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旅游”的效应逐步显现,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三、“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旅游产业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拓展行业领域。同时旅游业促进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互联网+旅游”构建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旅游生态系统,形成一种新的旅游业态。

(一)推进互联网与旅游融合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大便利,同时也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互联网+”具有整合数据、搭建平台的功能,互联网能够将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使供给端和消费端的信息沟通更为便捷,为旅游者提供及时的旅游信息服务。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旅游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旅游与医疗、教育、交通、餐饮、制造、金融等众多行业紧密相关,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包容性,为旅游行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能够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满足需求的旅游产品。因此,凸显“互联网+”的功能优势,能够驱动互联网与旅游产业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实现新一轮的增长。

(二)科学规划“互联网+旅游”

“互联网+旅游”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行业领域,是一种新的旅游业态。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科学规划“互联网+旅游”能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对于“互联网+旅游”应该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与定位,互联网不是万能的,有益于旅游业发展的部分要加以利用,有损行业发展的因素要剔除出去。科学规划“互联网+旅游”,为“互联网+旅游”的发展做好战略布局。要结合旅游行业发展现状,逐步积累科学的大数据,提高数据的效应,增加大数据的附加值,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提升旅游者消费体验的渠道,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智慧旅游的发展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为旅游者出行提供了便捷条件。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涵盖内容非常宽泛,包括智慧平台、智慧交通、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产品、智慧安全、智慧营销等众多内容,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为旅游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智慧体验。当前旅游智能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市场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广阔。要不断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借助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旅游变得更加“职能”,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四)推进“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

“互联网+旅游”是一个崭新的旅游系统,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旅游产业模式,使旅游产业由传统的封闭系统发展到现代的开放系统。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旅游企业等主体要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和充分的智力支持,为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遵循旅游行业发展规律,促进旅游创新要素合理配置,创新旅游产品供给模式,满足旅游市场多方面的需求,推动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者的消费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朝枝.互联网对旅游分销渠道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2,27(8):3-4.

[2]肖亮,赵黎明.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基于两岸相关网站的内容分析[J].旅游学刊,2009,24(3):75-81.

[3]唐业芳,郑少林. 互联网环境下旅游价值链构筑[J].经济研究导刊,2007,(08):135-137.

[4]李莉,张捷.互联网信息评价对游客信息行为和出游决策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10):23-29.

[5]杨彦锋.互联网技术成为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的主要驱动因素[J]. 旅游学刊,2012,27(9):7-8.

[6]朱鹤,刘家明,陶慧,张娟.基于网络信息的北京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及空间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2):2081-2094.

[7]罗文.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及其运行机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62-69.

篇3

 

农业新业态及其主要形式

 

目前可观察到的比较成气候的农业新业态大致有这么几种:

 

从优化和提高农业发展要素配置效率的角度来看:一是出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各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工商企业资本跨界投资农业逐步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新兴力量。二是以土地互换、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的农村土地流转,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奠定重要基础。三是利用互联网、农业科技等技术优势,既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的数字化,发展互联网+农业和农产品电商以减少流通环节,打通农产品直通市场与消费者的渠道;又通过农业科技提升农产品价值。

 

从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的角度: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不断地与第二、第三产业紧密衔接,超越传统农业种植、养殖的单一经营模式,在产业融合中,创新推出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以及涉农产品、涉农产业高附加值新服务:,例如,在城市郊区以农业为载体,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第三产业,通过提供现代都市无法供给而且对城市居民颇具新鲜感和生活体验价值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产业融合获取超越农业的增加值。

 

从农业发展方式角度:实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降低农业成本,拉开农业“天花板”和“地板”价格差距,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大势所趋。例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起来,结合地域特征、历史传承,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农业科技,开展类似于“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或现代农业生产,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上面提到的三种农业新业态,已在浙江、安徽等一些省市有不同程度的开展和实践。

 

财政金融支持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必要性

 

财政金融为何要支持其发展?即财政金融支持农业新业态发展的逻辑是什么样的呢?

 

一是农业新业态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方向。农业新业态承担着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任,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有益探索,而且是推进产业融合的有力抓手,有望成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二是农业新业态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正的外部性。农业新业态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而且,农业新业态能够吸收难以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农业新业态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均大有裨益。

 

三是支持农业新业态发展是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开展普惠金融,是体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一本质属性的重要决策,一直以来少受金融青睐的农业领域,理应是普惠金融应当着重支持的领域。

 

清醒认识困难挑战

 

当前,农业新业态发展面临的金融环境并不容乐观,从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的二分法,可以观察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作为间接金融主导机构的商业银行奉行“信贷思维'过于强调固定资产(特别是房地产)等抵质押物在信贷审批发放中的作用,对农业新业态的商业模式理解不深刻,没有动力向轻资产型的农业新业态发放贷款。

 

二是农业新业态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鲜事物,虽然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融合的方向,但受制于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基本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无缘,目前尚处于天使资本、风险资本试错的阶段,金融支持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够。

 

财政金融政策力挺农业新业态

 

针对上述制约瓶颈,创新财政金融支持农业新业态发展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提高农业要素配置效率

 

一是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财政支农项目与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经国务院批准,从2015年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以下简称农业“三项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明确条件,扩大范围,规范程序,将更多的财政支农项目交由新型经营主体承接,使其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参与财政支农项目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同时,加大对种养大户等新型职业农民、青年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培训和培养。

 

二是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等政策落地实施。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保障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土地金融创新步伐,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贷和担保试点。

 

三是加快农村通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互联网+农业大力发展的基石。同时,开拓互联网金融思维,将农业新业态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纳入信用评价体系,通过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展信用贷款、P2P贷款和众筹股权投资等方式,向农业新业态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四是加大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力度。农业科技是助推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増加农产品价值、转向现代农业的内涵性因素。但受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经常面临较大制约。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力度,是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创新财税、金融支持农业新业态的模式

 

创新财税、金融支持农业新业态的模式,通过运用财政基金的形式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以政府参与、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PPP模式,采取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投资保障等多种方式,引导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和企业投资农业新业态,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并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新业态企业在全国股转系统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逐步推动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征信体系,为市场运作和政策扶持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支持适度规模经营、促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015年7月,财政部出台《关于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倾斜力度。包括:一是调整和完善鼓励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补贴政策,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采取贷款贴息、现金直补、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等方式,支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二是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机化扶持政策,引导农机生产企业研发和供给创新;同时,通过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和鼓励开展大型农机金融租赁试点、创新农机信贷服务,鼓励和满足农机需求。三是加大财政金融机构对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财政扶持资金向规模经营省份倾斜,并加大绩效奖励力度。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定向费用补贴,发挥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増量奖励政策的引导作用,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四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丰富和拓宽农业保险有效供给品种和范围,加大对现代农业保险支持的力度,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有效提高适度规模经营的风险保障水平。

篇4

一、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类型

文化产业新业态为文化产业新增长点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领地。不同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对不同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的类别进行探讨,能够为文化产业新增长点的开拓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图1所示为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及创新模式结构图。

1.全新业态全新业态的产生一般通过需求创造和技术创新两种途径。随着居民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新的资源也随之被开发出来以满足少数群体的需求,这一少数群体慢慢积累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后,就预示着一种基于需求的新业态正在萌芽、成长。这种因需求细分而创造的业态从传统文化产业业态中步脱离,形成独立的全新业态。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背景下,企业会根据人们在新技术环境下产生的新需求特点,创造出新的内容产品,培育出一批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比如数字化技术下诞生的微信、微博等基于互联网服务平台的相关应用研发,开启了文化产品的微信支付、在线实景体验等新的消费体验模式,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挖掘空间。

2.改造业态由于传统文化产业面临着来自新兴业态和其他产业的冲击,市场被逐步蚕食,市场份额也持续下滑,而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机遇进行改造升级是提高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突围发展的途径之一。文化产业的改造业态既包括充分运用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改造,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元素与功能,丰富其文化表现形式,推动业态的不断创新,也包括从引入新载体和新商业模式的角度入手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提升改造,如日益丰富的数字化移动终端以及以淘宝、亚马逊等为载体的网络商业模式等都为当前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融合业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融合是两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在内外部作用下的资源整合、活动延伸、产业链重组的过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这种异业间融合是文化产业新业态产生的方式之一。[5]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产业竞争的综合因素作用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一方面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是文化产业面临激烈竞争的现状而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生存之路的探索。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而衍生出的文化旅游业,既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产品内容,也扩展了文化产业的服务边界和品牌效应,两者的交叉融合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之举。

二、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创新模式

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或内容等资源、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也对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文化产业新业态在对资本、内容、组织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的基础上形成了商业运作、资本运作、组织管理、表征呈现、内容创意五种创新模式。这五种创新模式既可以作为反观不同类型文化产业新业态得以形成的参照点,也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常态化、持续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商业运作模式商业运作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融合来孕育新的文化业态。文化产业从横向或纵向延伸出相关的产业或产品,以衍生品或延伸业务的开发来实施下一轮的商业运作,不断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产业链条,使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走向成熟化。涉及交易、买卖等活动都是商业运作的一部分,在整个商业运作链条中,抽离或改变其中一个元素就有可能影响整个产业形态的发展。因此,创新商业运作方式是发展新业态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产业中出现的虚拟交易方式正是创新商业运作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文化产业交易是在固定场所消费有形或无形的精神文化,虚拟交易方式的出现不仅使随时随地的支付方式成为可能,也把消费体验由实地实景扩展到虚拟场景的现实可感体验。比如,“旅游虚拟体验网”即是利用三维虚拟成像技术,使消费者可足不出户进行类似3D场景效果的全景虚拟体验,虚拟体验集景区信息展示、导航导购、景区监控于一体,也有微缩地图指引、快速切换场景等应用。[6]这种新型旅游方式对于旅游行业而言,就要求致力于电子商务的旅游业务对旅游体验观赏点进行技术性转化,这样会更有助于虚拟旅游带动现实旅游,实现线上线下的双重创收。

2.资本运作模式资本运作模式是在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模式中区别度不高的一种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多元化投融资的资本运作方式来发展新业态,尤其是在文化产业中,通过无形资产来进行产业化运作,力图以更小的资本投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由于文化产业新业态很大程度上处于培育期的初级阶段,商业模式并不完全稳定,因此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既是分担发展风险的有效手段,又是完善新业态产业链、拓宽新业态业务所需资金的必然要求。

3.组织管理模式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组织管理创新模式包括企业内对文化产业中生产和资源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及企业或行业内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创新。文化产业组织管理模式的调整和变革可以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使企业在产业中获取更大的发展自由度和发展自,进而推动具有显著发展潜力的新生业态的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融合与改造必然要与其他产业或元素相交融,尤其是异业间的糅合会对文化产业中的组织结构模式提出新要求。比如“文物酒店”这种集较强文化性与浓厚商业服务性的整合,使得双方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依托于文物而进行酒店服务业拓展的战略不同,由于“文物酒店”是一种双元素的综合开发,文物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性物品,而酒店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文物的开发作出延伸,提供文物宣传及观光的平台,因此在文物管理与酒店管理的两者之间必然要进行组织管理的创新性设计。

4.表征呈现模式传统文化产业业态包括书报刊出版、印刷和发行业,文化艺术业,文化娱乐业等,而新业态则可以在这些原有业态的基础上,借助新技术等应用来进行多渠道、多元化的呈现,这种新的表征呈现模式可以带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在多终端的呈现、多平台的应用过程中得以实现。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各种形式的内容呈现载体日益丰富,数字出版、3D动漫、会展等具有新时代气质的文化产业带来更有创意的表征形式。除传统的书刊出版企业外,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在利用网络、数字技术,创新文学作品的创作渠道,创造出一些新的形态。例如豆瓣读书正是利用网络平台为大众提供出版发行的渠道,同时出售传统图书的电子版以及经典网络内容的特辑。这些方式实质上都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容,也是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创新性思路和途径。

5.内容创意模式内容创意是文化产业新业态产生与发展的“源头活水”。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内容只有具备独创性,企业的商业运作才能获得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商业运作和资本运作、企业管理创新和表征呈现形式的多样化等文化新业态创新模式必须以内容创新为基础。与前面几种创新模式不同的是,内容创意模式的可复制性不高,更有利于差异化的运作,是文化产业新业态创新的核心模式。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产业内容及资源,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使效益最大化是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的目标之一。而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对文化产业内容进行创意性开发的“二次”加工处理,依托于具体的内容元素,开发其符号化的内涵,赋予新的价值意义,也是对文化产业内容更深层元素的挖掘和思维再现,这种挖掘和再现是新业态发展的富矿,具有发展空间的无限可能性。

三、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新业态有助于完善产业的组织管理结构、拓展产业链、开拓商业运营模式、促进资源的创新整合,而不必局限于传统的发展思路。针对以上5种创新模式,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开拓思路,运用高新的技术手段、完善的组织结构,来带动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创新,获得持续的、稳定的科学发展。

1.立足缝隙市场,建构分层化的创新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培育是立足于新资源或新需求而形成的,因此对消费市场进行定位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随着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由小变大、市场细分由大变小,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创新模式下,依据市场缝隙理论进行定位,致力于分层化消费市场建构,是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最佳选择。在出版领域,诸如基于互联网的豆瓣阅读等平台做得风生水起,是文学创作新业态形成发展的一种类别。豆瓣阅读的成功不仅在于内容的丰富、广大的读者群、便捷的获取方式等方面,也在于其实行免费与付费并行、引入内容后的再分成等商业模式。实行“免费与自行定价相结合、豆瓣与作者再分成”这种分层付费的方式也便于培养读者的付费习惯;在引入的其他电子书方面则是与出版社按售价进行再分成。目前,豆瓣阅读只是占据部分小众市场,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集中于长尾理论下的用户体验、产品开发等方面,以期培育完善的、有利可图的新业态形式。

2.实施精准营销,培育消费定势人们对于新业态的接受可能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文化产业新业态在发展过程中可实施精准营销,对消费者进行逐步渗透,以此培养人们的消费定势、稳定消费需求。2014年,互联网电视成为技术融合背景下发展较为迅速的产业。无论是传统电视台、电视制造商还是互联网企业纷纷把目光转向家庭客厅,尤其是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凭借丰富资源及雄厚的资金,相继推出各自的产品,使互联网电视(OTTTV)散发勃勃生机。诸如乐视网所推出的乐视超级电视在与百度影音推出的“棒子”、湖南电视台推出的芒果嗨Q等一系列盒子的竞争过程中,则占有较大优势。乐视超级电视有效利用了乐视网的巨大内容库,并不断优化系统性能、研发更多的应用系统,这个过程若没有优质的乐视网内容资源作为依托,以原有乐视网巨大用户资源作为基础,单纯凭借高性能的电视机硬件制造及应用商店是很难占据市场的。

3.整合文化产业资源,重组核心价值链文化产业可以借由新业态来进行资源整合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确保企业持续的创新力及发展活力。利用数字技术、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对原有优质的文化产业资源做进一步优化,以生产具备高产出价值的文化产品,并充分强化此产品的开发空间,形成固定的价值链条和发展路径;对于未得到充分注意力的产品及未能较好开发的文化产业资源,可以利用多种推广渠道,通过大数据的挖掘来开发相应的需求元素逐步吸引消费者,以此充分利用产业资源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在图书出版行业,出版商可将畅销的图书转码为网络资源,实行线上线下多渠道的销售;可以分专题、分平台进行重新编辑,以特定群体为稳定消费群;可以进行版权分销等二次交易。而对较为零散、尚未确定销售前景的内容,则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由免费向收费,或通过琐碎资源的整合编制特辑来扩大售卖量。

4.开拓行业合作思路,发挥产业间联动效应文化产业新业态大多是在不同行业间互动、渗透的过程中形成而稳定下来的,因此新业态在不同行业间的互动合作方面更有潜在优势,也更便于产业间联动效应的发挥。具有潜在联系的行业之间建立联盟,既可以共同研发产品和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又可以延伸自身业务,避免来自同类别企业过于激烈的竞争。视频网站与电子商务的联盟对于新业态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视频网站的营收通常来自于广告收入,但随着带宽的加速、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视频网站则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而电子商务的发展除了通过购买大数据来进行精准推送,也逐渐陷入固定的模式而难以有所创新。新技术的研发使得电子商务可以将网络视频中的物品进行技术上的处理,使观看视频者点击视频中的物品即可直接购买,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影视的宣传推广作用及大用户的优势,又为电子商务提供了资源平台,这种在表征呈现和内容创新模式中的创新将会使双方占据新业态领地的制高点。

篇5

(讯)近日,从汕头市经信部门了解到,汕头市将以1000家企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切入点,以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产品生产、市场经营的深度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的两化融合,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变化。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在以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为重点,在1000家企业中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拓展工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中,汕头市将抓紧开展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编制,组织对“互联网+”的研究,实施互联网与该市工业传统产业、园区建设、生产业的融合,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以及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特征,依托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互联网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融合、创新驱动作用,加速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此外,该市将运用“互联网+”实施工业转型升级。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以该市的化工塑料、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制造、文具制造、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为载体,从产品数字化与智能化、设计过程数字化、制造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生产管理过程信息化、制造装备数字化与智能化、定制式柔性制造等六个方面加快该市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同时,该市还将培育发展壮大“互联网+”新兴业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发展业态,加快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产品研发、工程承包、远程故障诊断、第三方维修维护、协同制造、再制造等多元化、服务化的应用,培育发展壮大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原材料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业,拓展工业生产经营的新途径。

记者从《汕头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5-2017年)》中了解到,通过以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为重点,在1000家企业中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我市计划到2017年,我市优势传统产业应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率达到90%;扩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规模,国家和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达20家,其中通过国家和省认定的企业12家。(来源:中国经济导报;文/罗勉)

篇6

共享经济是指以依托互?网平台整合人们的闲置资源并实现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来获得经济利益并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1]共享经济正在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成为影响全球科技革命的互联网新生力量。共享经济的兴起,主要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快捷、高效运转和移动支付间接提升了用户体验。共享经济具有弱化拥有权、强化使用权的作用,通过将闲置资源实现转移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为需求方创造使用价值,实现了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共享经济的出现,催生了新的旅游业态,使得转型中的传统旅游要素能够顺利实现“过渡”和升级,有效扩大了旅游业业务范围和空间结构,当然也为旅游消费和旅游产品和旅游商业模式带来了挑战。

一、共享经济下旅游产业发展机遇

共享经济可以说是商业模式的一种创新和再造,通过聚合社会大量的分散信息、闲置资源,构建平台化、协同化的运作方式,从而实现供需的有效匹配。共享经济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共享经济的重要支撑就是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虚拟平台,是闲置资源得以流转的最重要的渠道,实质是通过使用权有偿分享,促进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旅游活动是人在空间移动中实现自我需求的一种体验经历,本质上来说就是分享或共享的经济活动。旅游业通过将各种分散资源整合形成产业链,为游客提供分享和体验的服务,本来就已经具备了共享经济的属性。在共享经济的推动下,旅游产品或服务从利益交换转化为体验共享,打破了各旅游部门私有产权的局限性来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升旅游业的运行效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共享”是效益的助推器。例如在许多旅游景区实行免费门票,降低旅游景区管理部门的“使用权”的门槛,可以让游客根据自己的偏好自由地支配时间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去,实现了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

(二)激活旅游新业态升级

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使得供给也要与之相适应实现多元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可支配时间和资金的闲置状态得以释放,使得旅游向休闲度假、康体理疗等新业态转变,拓展了旅游的功能,使得旅游的内涵得以扩展,一些相关的产业也随之被激活,“旅游+”成为旅游的延伸业态。在共享经济的“共享”推动下,在线旅游提供商(OTA)通过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来实现资源传达、输送,使得旅游产品的支配权淡化,使用和消费权提升,让旅游者获得更多的共享成果。整体而言,共享经济在旅游活动中的移动化、智能化会持续给旅游业带来新的灵感和变化,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获得更精准的用户分析、更高的执行效率、更好的服务体验,最终转变为快速增长的市场份额,对整个旅游行业的升级和优化提供可能。

(三)优化旅游结构,实现旅游供需平衡

我们通常会看到,在法定节假日,一些热门旅游景点可谓是人满为患,旅游景区、交通线路都是“人山车海”,而一些较偏远的“小景区”或者偏个性化的旅游景点则常常无人问津、门可罗雀。而共享经济恰恰弥补了这样的尴尬境况,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和大数据库的催化和弥补,旅游目的地企业或者当地居民闲置的空间、时间、资产、技能、产品等通过网络平台转化为接待能力,可以展现那些潜在的、闲置的旅游资源,通过自媒体信息传播,让旅游者通过信息评估,深入了解旅行中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种元素,及时调整需求动向,满足游客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让供给方和需求方实现精准匹配,拓展了旅游在空间和时间上限制,优化了旅游结构,提升了旅游综合承载能力,实现了供需平衡。

二、共享经济下旅游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障问题

旅游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从业者。共享经济的出现,使得旅游交易“去中间化”,用户端与供给端存在一个虚拟空间,这个虚拟空间必然存在一定的信用和安全隐患,甚至可以说体验本身就虚拟化了。旅游供给端是不是专业的销售人员或者服务人员,这就会形成用户端的心理障碍,其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用户端是抱着怀疑态度进行交易和共享的。除非用户端的需求是趋向于刚性的,不然许多用户还是乐观于实体店,诚然,旅游消费者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是否为刚性需求直接决定了消费市场的基数是否能实现进一步巩固并延长其生命周期。从旅游从业者(旅游目的地居民)角度来讲,随着共享理念的深入,旅游地居民可以称为自由职业者、自我雇佣者或非正式就业者,他们将个人闲置的资源、时间、资产、技能以及实物等通过网络这个虚拟平台转化为接待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但由于共享资源品类的复杂多样,旅游服务供给模式有分散性、非标准性、非专业性等特征,这给从业者在旅游产品质量控制、服务标准化、安全监管、信息统计等方面提出了挑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运转,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商业模式来提供市场标准的经营体系,这就会造成一定的市场风险,难以保障旅游从业者的权益。

(二)旅游诚信考核面临严峻挑战

共享经济给旅游发展带来了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征信体系、劳动保障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许多问题。共享经济下的旅游业是以诚信为基本前提的,将闲置资源的使用权或者所有权暂时性地让渡于需求者,这个中间交易环节就是一个诚信交换的过程。旅游供给方没有固定的劳动场所,没有标准的工作内容,也不需要双方签订合同,工作时间灵活多变,属于非常规就业人员,准确的说是兼职人员,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由于没有明确和约束交易双方的权益,并不能形成一定的考核评价体系。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为了限制其使用权,强化其所有权,实行缴纳一定的押金来换取其使用权,但是这种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互不信任”基础之上的收押金机制,实际上是企业将经营成本转嫁或者强加给消费者的表现,加大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因此,一系列变相考核机制实际上给诚信带来了危机和挑战。

(三)旅游政策监管障碍

在共享经济风靡全球的时候,我国共享经济下的旅游业也面临着管理制度的困境。由于共享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旅游行业体制机制可能造成一定冲击,在新旧体制的过渡、交融的过程中存在着不适应性,使得共享经济下的旅游产业发展前路阻碍重重。共享经济落实到具体的旅游行业运转上,具有更新快、周期短的显著特征,与共享经济的大规模、快节奏发展相比,旅游的体制机制比较滞后,难以适应旅游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众所周知,共享经济的背后若是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不断的融资组合,是难以延续和支撑的,旅游新业态也同样存在资金泡沫的风险,目前,共享经济只是在宏观上的鼓励和政策约束,对旅游新业态中的细分领域的顶层规划和实施政策仍需加紧落地。

三、共享经济下旅游业发展对策

共享经济对旅游业的推动和影响是必然的、深远的、持久的,共享经济已经开创了旅游消费新时代,改变了人们对物质资源占有的认知方式,改变了旅游企业的商业投资模式,在充分把握共享经济给旅游业带来的机遇的同时,还需要认识共享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共享经济对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建立完善的旅游信用机制

加强信用管理成为共享经济下摆在旅游业面前的重大课题。共享经济目前在中国还属于新鲜事物,处于野蛮增长的粗放阶段。必须加快互联网交易主体之间的信用记录建设,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对一些不规范的交易主体实行实名注册,加强智能网络技术管理,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通过信用这个“杠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交易共享平台的秩序,保障了用户信息安全,也可以有效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和闲置资源的低效率流转和应用。信用机制在旅游业管理上具有较强的便利性、时效性和约束力,在参与信用机制、体系建立时,需要互联网旅游企业、旅游消费者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共享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必须重视企业的诚信建设,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只有真正做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建立高度的互信,从而推动共享经济下的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把握传统旅游转型的过渡特征,实现平稳转型

传统的大众观光型旅游要实现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要素转化,必然导致许多资源的重新整合和调整,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也要做出相应的升级。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的使用权和拥有权被捆绑在一起,限制了旅游者对所有物的使用范围,而共享经济下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就要求盘活闲置资源,有偿与他人分享,这意味着延长了物品的生命周期,促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和产品升级,从而提升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旅游业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共享经济下并不能彻底转变传统旅游业的存在方式,短期内会对传统行业造成威胁并影响着就业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把握旅游转型升级的缓慢性、持久性特征,建立共享信息、资金、技术、资源和制度等供给平台,从小旅游向大旅游的格局出发,打造全产业链的全域旅游模式,通过旅游各要素优化、融合和相互配置,实现传统旅游向新的旅游业态平稳转型。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监督体系

共享经济下的旅游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由B2B(Business to Business,即“商家对商家”商业模式)、 B2C(Business to Consumer,即“商家对顾客”商业模式)向C2B(Customer to Business,本质上是一种顾客与商家的要约)、C2C(Customer to Consumer ,即“顾客对顾客”的商业模式)和O2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线下”的商业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必然要有适应互联网新业态发展所需的法律规制,作为市场监督和法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政府部门,需要对经营主体平台和服务资质进行定期审查,实施责任考核机制,督促其经营全过程。由于传统的旅游经营模式在短期内难以跟上新的商业模式,因此在此转换过程的过渡期可灵活采取不同的监督管理方法,为共享经济下的旅游新业态和传统旅游行业转型留出空间,避免行业监管“一刀切”现象扼杀行业创新和持续发展。总之,建立强有力的市场监督体系,保护行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接下来必须实行的重要内容。

篇7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制造业;发展;局限;优势

互联网思维是现在讨论比较多的说法,国际普遍认为在未来只有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才有生存的空间,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企业转型给市场经济带来了一个清爽的明天。我国要想在创新的基础上继续维持制造大国,那传统制造业就必须学会使用互联网思维,抓住发展机遇。

一、我国传统制造业发展现状

1.平稳有序,创新进步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发展初期,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型国营工业企业,民用设备等快速发展起来了,并且通过学习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飞快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制造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局限于制造,而慢慢转向于智造。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也在不断的创新技术,努力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

2.制造业政府政策----制造业升级

在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上,国务院提出了制造业升级的理论,为我国今后制造业的发展规划了道路。一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二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促进能源工业稳定发展。三是积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四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完善市场机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劳动生产率低,企业结构不健全

虽然我国为世界制造业第二大国,但是整体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仅仅为美国的4.4%,这也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一大因素还有就是企业结构不健全,致使我国尚未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2.管理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协调

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管理人员水准不高,管理水平低下,还存在很多的家族式企业,导致企业活力不足,无法进一步深入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不协调,无趋同。

3.创新能力缺乏,技术水平不高

通过微笑曲线我们就可以知道制造业利润最高点就是技术,而我国制造业大部分是处于利润最低点,也就是加工贸易。整体制造业创新水平低下,智造的水准不高,产品更新周期慢,竞争力低,市场反应速度慢。因此传统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产品与服务持续性的更新,提高其附加值,保持高盈利的潜力才能保证企业永续经营。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制造业发展趋势

1.互联网思维推动制造业发展新业态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新业态的产生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社交化生产,比如小米手机,众包等,人们日常生活中基于互联网的交流,业在逐步的渗透到制造业中,个性化定制是最大的亮点所在,人们可以自己参与产品的制造与设计中。而另外像一些基于平台的经济,如大数据,O2O模式等,让交易进行更加简便易懂,提高服务质量。

2.制造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特征

服务综合体,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的发展必定与服务业无法分开,提供优质的服务与后续技术支持势必会成为制造业利益的来源,而产品只是一个载体。与此同时,个性化定制与社交化生产也是大的趋势,在中情况下用户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者,而且还是产品的设计者,拥有更多话语权,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使得企业着重与经营用户而不单单聚焦于产品。互联网背景下用户将成为企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用户关注度的提高衍生出了粉丝经济,粉丝经济的兴起正是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实践的最好成果,成为新的亮点。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而是消费者,运营商和品牌商之间的合作,形成一种“并行制造”。在互联网开放,协作与分享的环境下,传统制造业的内部管理结构将会大幅度减少,实现扁平化运作,更加注重于产品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取得柔性和创造性的生产组织。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思想的提出,互联网更加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的模式衍生出一批又一批新型的商家,比如“互联网+旅游”就出现了途牛网,“互联网+订餐”就出现了美团糯米等网站,“互联网+购物”就有淘宝京东等品台,因此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生活中的操作,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制造业转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品台。

四、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发展策略

一是构建新业态分类统计体系,在制造业新业态中产品与服务紧密相连,使得企业的生产模式和利益来源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在现存的体系下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分,无法反应出行业发展动态与趋势,不利于企业对于市场的掌握与分析。二是实现多部门协同支持,在互联网背景下并行制造业兴起,需要多个政策上的支持与配合,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保持决策的系统性和一致性,三深入了解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发展趋势和方向,灵活采用各种方式保证企业良好发展。推进试点的推广,各行业发展程度不同可以采取试点,对于试点情况良好的行业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相关模式的学习,从而提高制造业发展速度和利润增加空间。四鼓励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技术水平。五是改变固有的思维状态,培养互联网基因,要明白制造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不仅仅是电子商务,还应该从战略上进行相应的变革,在不改变原有的经营理念的前提下,根据行业属性寻求与互联网最佳的结合,找到自己的定位。

五、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发展主要行动

1.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引导企业战略调整、业务转型、组织变革的重要手段。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完善贯标评定线上线下协同工作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提供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建立市场化贯标模式和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和管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在智能制造等重点行业中采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市场化机制。加快培育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新型能力。依托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鼓励地方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明确两化融合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开展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导各地科学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建立两化融合标准体系。整合信息技术、工业和通信领域的标准化资源,加强两化融合领域的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研究制定两化融合标准路线图,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重点突破的原则,研究制定信息物理系统(CPS)、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控系统、生产等领域的关键标准,积极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织制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细分领域标准,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符合性评估工作。

2.O2O模式的推广

现在“互联网+传统行业”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模式就是O2O模式,即线上和线下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线下的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查看线上服务,线上的商家也可以互联网统计线下用户的资料,从而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O2O模式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抓住“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实现“1+1>2”。

六、总结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有牢牢把握住时代的机遇,顺应时展的潮流,我国的传统制造业才能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新业态:互联网思维下的制造业.

[2]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篇8

这一针对出租车改革的热烈讨论,涉及出租车数量管控、网约车报废标准、驾驶员标准、经营规范方式等诸多方面,其中,私家车究竟能否做专车、专车是否该以管理出租车的方式进行管理这两大问题,成为热议焦点。

交通部主管的中国交通新闻网10月23日刊文指出,尽管专车使用了互联网技术,但其依然是依靠占用道路资源开展营运活动,其本质依然是“为乘客提供位移服务”的出租汽车,并未改变交通拥堵的现状。这句话,隐约给出了监管层的态度――专车只是“穿了互联网马甲”的出租车而已。 私家车究竟能否做专车、专车是否该以管理出租车的方式进行管理这两大问题,成为当前专车监管的热议焦点。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不久前互联网金融曾走过的路。

在7月18日《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公布前,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们”以及各类P2P、众筹等类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且以远高于银行理财的收益率迅速吸金。

而这一次,互联网的野火仅仅是从金融领域烧到了租车领域而已,两者的过往历程颇有雷同:

其一,两者均以互联网为道,分别以余额宝、P2P、众筹或滴滴打车、UBER为载体,在“互联网+”的路上高歌猛进。

其二,均曾被视作颠覆传统行业的决定性力量,市场厚望空前,但最终却厮杀血溅,泡沫横飞。

两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网贷之家统计,截至10月底,今年以来跑路和出险的P2P多达677家,大多数极为短命,注册资本仅约1000万元,超过5000万元的仅寥寥数家,且9月新增P2P数量环比下降28.6%,创年内新低,表明行业狂飙暂告一段落。同样,百米出租车、金基租车、CoCar、PP租车等一批“虾米”租车公司,也纷纷倒闭。

其三,两个领域的监管层态度最初均不明朗,而后突然异口同声称“剥掉互联网马甲”后,P2P还是民间借贷,专车也还是出租车,从此定下了监管基调。

其四,两者的顶层设计均历经年月、跋山涉水,使得两种新生业态曾常年处于无监管、无规则、无指导的“三无”状态。且两份顶层设计方案,眼下均被诟病管制太多、鼓励太少。

那么问题来了,两份“大写意”的顶层设计,寥寥不过十几条粗规,为何均耗时超过两年?

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央行条法司原本已于去年二季度拟好了《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初稿,在央行各部门走完流程后送至其他相关部委(银监会、工信部、网信办等)征求意见,谁料一等就是数月,一些部委临时捉急,成立了专责部门。

之后,初稿被往上报送审议,历经一个多月得到回复,称“删除一些管制,增加一些鼓励”,要求返回修改。于是,接下来近一年时间里,就如何放管得当,央行内部三次易稿。

监管层似乎并没有错,传统银行业的转型期理应得到保护,但又不能将新业态一棍子打死,因而妥协之作便是一份既保护前者、又为后者生长留有余地的顶层设计。放管适度,成为了纠结之焦点。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了此次出租车改革上。

专车该适用什么标准、多少年应该报废?营运车辆与私家车辆的保险、检测、驾驶技能等该如何分类监管?专车司机资质谁说了算?无犯罪、无酒驾、无吸毒等基本要求又该谁来审核?如何审核?

在交通部此前搜集的涉及专车司机从业资格的意见中,70%以上要求其应获得从业资格证,且门槛应高于传统行业,要求无重大服务质量和重大安全生产责任问题。但很明显,现有的“快餐式”互联网渠道,加大了审核和风控难度。

交通部的两难,在于既要保护出租车群体的就业和社会稳定,又要考虑适当给新兴业态留出一些口子,不能堵死。由此,交通部将面对一场对监管能力、风控水平的新考量。

经济学家对此表示,不仅是中国,各国的发展也大多是市场创新先于政府,如今用市场思维来倒逼政府改革、适应时展,岂不顺应时代潮流?

当下,中国已经进入了“共享经济”时代,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和完善着民众分享改革红利的传导机制、体制,人们或能更迅速、更便捷、更低廉地获得明显提升的生活水平,也或能在数年的光阴里目送一些业态来了又走,激发出市场主动选择、主动去泡沫的能力。而这一能力,正是我国多年改革之真谛。

改革的理想结果,是市场走向皆大欢喜的资源最优化配置状态。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只是,所有创新都会伴生风险,改革总会有代价,新生业态必须与传统行业一起付出监管成本。做好风控,营造相应的法律环境才是根本。

必须认识到,“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到来已大势所趋,及时识别风险征兆、提升现场和后台管控能力、快速培养合格人才,将监管举措做到动态化、大数据化,并且联合相关部委一起营造出新业态生长的健康环境,恰是监管层的职责所在。

这一点,央行或可为交通部提供一些借鉴――

比如,央行有效地遏制了比特币这一虚拟货币的狂飙,为市场及时止损,也防止了恶性维稳事件的发生;再比如,央行将针对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融合,将监管机制改革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但与银监会、证监会等强化联席会议机制,还将此写进了金融“十三五”规划,列为“十三五”金融改革的四大重任之一。

篇9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场以互联网为驱动的新科技革命,互联网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于2015年首次提及“互联网+”战略,“互联网+”即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成新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优劣互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要素结构优化作用,将互联网技术渗透至社会各领域,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活力。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当成一种工具,而是将互联网思维深植于物流行业。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社会构成要素、形态历史演变、系结构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论。我国对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应用主要侧重于复杂系统问题、创新系统体系、城市系统发展等问题的研究。例如,赵亚男,刘焱宇和张国伍(2001)介绍了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概念、研究方法和特点,说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是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范如国(2014)认为复杂社会网络系统具有小世界、无标度、社团结构等特征,并通过复杂系统理论研究社会治理的系统创新;孙喜,杜澄(2011)对基于系统结构和基于系统功能这两种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行了文献述评;周青,刘志高,朱华友等(2012)介绍了创新系统的理论演进及各产业技术领域研究,并辨析了几大创新系统理论之间的关系;刘继生,那伟和房艳刚(2010)将脆弱性理论应用于辽源市社会系统研究,对辽源市社会系统敏感性、恢复力、脆弱性进行评价分析。因此,以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的相关理论分析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体系,为电子商务及物流行业发展提供指导。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

1.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讨论“对社会中已经存在的系统质,能否建立合理的系统模型和理论来加以描述和还原的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整体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环境分析法四种。整体分析法是社会系统分析方法的核心,它认为系统由若干分离区域构成,应从全局角度理解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创新,互联网、物流企业是新业态体系的核心部分。

2.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

“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融入传统行业中,让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运营模式,实现国民经济各行业边际效率递增、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电子商务实际就是“互联网+”的例子―“互联网+商贸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是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物流的融合,将互联网思维、方法论、技术、系统和工具深植于电子商务物流行业,改变原始物流运作模式,全面推行信息化,利用平台化发展优势实现各方面资源共享,使电子商务物流运营更为科学高效。

三、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

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融合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物流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新业态,同时不断向其他业态渗透,实现行业生产边际效率递增。互联网、电商物流相互作用形成整体,互联网优化电商物流产业结构、电商物流释放互联网能量。

1.发展目标

电子商务模式使得消费者的物流需求不仅限于速度,体验经济、延生服务需求愈发旺盛,原始物流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将互联网融入物流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运作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一体化服务满足需求

传统分离式物流,即物品流通过程中自成战线、标准不一的服务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通过互联网信息的及时更新、传递将物品周转各项服务融合在一个闭环网络系统内,统一服务标准实现各局部之间的完美对接与协调,构建完整体系,为用户提供高标准、个性化物流服务。

(2)通过信息、数据资源整合实现精准营销

大数据时代,企业通过对客户信息、销售信息、反馈信息整合得到大数据,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计划贡献力量。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使得信息共享更加容易,企业之间相互开放实现基础资源共享,依靠大数据和信息共享减少不必要的物流浪费,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加之线下的物流体验、延生服务、推行试销、定制物流等实现精准营销。

(3)通过“互联网+”创新动力实现电商物流生态化运作

“互联网+”战略为电商物流发展形成创新动力。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开展,电商物流企业改变原有粗制滥造式物流服务,物流行业利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市场机制,实现物流业的变革转型,使电商物流行业低效、混乱的局面得到重塑,构筑电子商务物流产业生态圈。

2.要素结构

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具体包括物流服务商、互联网服务商、电子商务企业、消费者、政府五个主体要素;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种结点要素以及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智能物流技术装备三种支撑要素。

物流服务商是核心要素,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将互联网融入传统物流模式,归根结底还是需要物流企业进行实体运作,完成物品的空间位移。物流服务商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高标准的物流服务,是互联网+电商物流体系的核心;互联网服务商是灵魂要素,互联网为物流行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互联网+电商物流利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技术改造物流产业,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互联网精神”贯穿于体系的始终,互联网服务商是互联网+电商物流体系的灵魂;电子商务企业和消费者是驱动要素,互联网+电商物流体系具有双重驱动,电商企业需要物流服务,是第一层驱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使电商企业产生物流需求,是第二层驱动,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互联网+电商物流体系最为关键和活跃的要素;政府是统筹要素,政府作为监管者把控整个发展体系的运作。政府对相关服务标准的制订、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优惠政策的出台实施等优化互联网+电商物流的发展环境,从全局把握整体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发展。

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形成网络状物流服务体系,由相应物流点和线组成,结点要素是互联网+电商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条件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种基础模式在干线运输、支线运输和最后一公里配送的衔接下形成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运输配送体系。

物联网技术是互联网+电商物流的发展基础,RFID/EPC和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各类传感技术、GPS/GIS/北斗系统定位追踪技术实现了实体物流与虚拟互联网的对接;大数据、云计算是互联网+电商物流的大脑,能够有效地实现精准化运作;智能物流技术装备是根本,互联网+电商物流的实体操作应用通过各类智能技术装备完成。利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中层次分析法构建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层级构架模型如下图。

3.运作机制

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在传统物流行业基础上融入互联网,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业务经营模式,加速推进物流智能化,实现物流产业升级。应用整体分析方法分别从主体因素政府、相关行业和企业的角度探究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机制。

对于物流企业,首先,要改变传统物流模式,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物流产业升级。信息技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用互联网工具武装物流行业,利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物流服务能力变化积极响应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响应电商物流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其次,企业主动开展平台化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物流的大数据、足够的资金池搭建物流平台,实现各式数据、信息、资源的共通,产生的聚合效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实现物流绿色智能化运作;再次,企业应主动积极采用先进物流设施设备及相关技术,开展绿色智能运作。先进的物流技术装备是开展互联网+电商物流的基础,企业应改变传统观念,主动参与技术设备、信息系统的更新升级,积极响应政府“低碳经济”的号召;最后,在互联网+、互联网化过程中,企业要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专注于消费者需求,先驱解决电子商务物流行业中最痛苦的问题,专注于用户体验,用有限的企业资源提供极致的服务。

对于政府,首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升级。政府对物流行业长期发展和“互联网+”战略进行总体规划,并通过给予政府补贴、技术支持等优惠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培育智能化、信息化的“互联网+电商物流”示范企业;其次,加快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加快制定物流技术、编码标准,加速RFID、条形码在仓储、配送等业务领域的应用,同时促进数据层、应用层、交换层信息化标准的衔接,推动物流化标准体系建设;再次,投入大量资金联合企业建立公共平台,实现物流基础设施、互联园区信息平台及高速公路通行信息的联网共享,实现全国物流基础设施的联网监控管理;最后,政府主动融入“互联网+”变革。政府工作人员亲身体验网购、互联网物流带来的变化,对基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创新有更多的包容,主动参与到“互联网+电商物流”的创新浪潮中。

四、“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保障实施建议

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是互联网经济下物流发展新业态,从法律环境、人才培养、技术管理创新三个方面提出保障实施建议。

1.法律环境

良好法律环境是“互联网+”成长的肥沃土壤。政府出台互联网、电子商务及物流业相关的指向性文件在很大程度上对互联网+电商物流产生积极影响,相关行业专利保护、互联网金融安全、客户信息保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有利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对于“互联网+”创新,政府主管部门应有更多的包容,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互联网+电商物流的创新发展,为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法律环境,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转。

2.人才培养

优秀人才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必备要素,培养优秀的专业性、综合性人才符合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要素优化”精神。企业一方面积极培养所在领域专业人才,加快培养一批物流专业人才和互联网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及涵盖行业发展相关领域综合性人才,综合性人才知识面广、对相关法律熟识,并对新事物有极高的热情。因此,造就一批熟悉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运作程序、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服务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旅游消费;扩容升级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在我国当前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的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对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作用,就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技术、新思维改造旅游业,将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客源优势转化为旅游消费,保持旅游的稳定增长,发现并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一、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难以破解旅游的发展瓶颈

尽管我国旅游收入连续多年呈两位数高速增长,但与旺盛的旅游休闲消费需求相对的是,我国旅游主要还是以观光为主,新业态跟不上游客的消费需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旅游发展不仅受到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同样受到信息瓶颈的制约。旅游消费是异地消费,旅游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市场失灵――大量的优质资源没有开发,大量的新兴旅游景区知名度过低,“养在深山人未识”是现阶段一些区域旅游开发的现实写照。

二、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是推动旅游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移动互联网是破解旅游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先决条件

目前,许多没有条件使用PC的地区和一些不会使用PC的人群,已经开始用智能手机接入互联网。这意味着,一些经济结构、社会发展上还很落后的地区,在信息方面能率先和外部接轨,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特色可以便利地传递出来。这为旅游资源富集区解决信息不对称,形成信息消费与旅游休闲消费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格局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移动互联网是对接旅游供需市场的最佳途径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网上旅游、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等经济活动快速增长,网络的商业性、消费性大幅度增强。旅游消费是一种移动消费,和移动互联网能够有机结合: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塑造旅游品牌,利用旅游电子商务使旅游需求转换为旅游消费,利用旅游公共信息平台传递旅游服务信息,基于移动位置查找旅游服务,利用大数据平台对旅游市场和旅游消费进行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热点。

(三)移动互联网是推动旅游业态转型升级的外在动力

移动互联网是社交化的互联网。手机上“晒照片”的行为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伴随着旅游行为的社交化,旅游产品的外延也将逐渐摆脱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范畴,提升到全程的精神享受和旅游服务,这对旅游产品的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被誉为“最美景观大道”的318国道已成为我国自驾游的热点区域,景观质量极高,但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还非常欠缺,信息通达性很差,景区知名度低,在内容创新上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四)移动互联网是增强行业管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旅游统计一直是困扰旅游研究的问题,在大数据技术下,客户端能够掌握用户的爱好习惯,能使得管理部门的分析能力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在如草原、雪山、森林、荒漠等开放式的旅游区域,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是无法开展的,而通过移动信号则可以对游客的人数、停留时间、行为规律等信息进行统计。有效利用这些技术途径,能进一步强化旅游公共服务的职能,为旅游的发展做好充分保障。

三、利用移动互联网推动旅游休闲消费的路径

(一)加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奠定消费增长和产业升级的基础

加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实现移动互联网覆盖,让广大的农村和山区群众跨越到现代信息社会,有效消除数字鸿沟,奠定旅游消费和信息消费的基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为农村和山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主要旅游城镇、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沿线地区加大扶持和培训力度,采用与高校、互联网企业合作的方式送技术下乡,加快普及推广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知识,提升旅游企业、家庭旅馆、农家乐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使用率。

(二)推动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旅游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用大数据技术改造和利用旅游统计,加强旅游数据中心的建设,形成立足地区,面向全国的旅游行业大数据平台。推动大数据在旅游行业管理和市场推广中的应用,科学制定旅游消费的统计分类和标准,充分利用旅游大数据开展旅游消费统计和监测,为全国化的旅游统一管理、信息共享和分析决策奠定基础。

进一步提高旅游统计数据的可用性、可信性和时效性。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可以采用服务外包等形式,鼓励引导旅游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挖掘旅游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加强运行分析,实时向社会相关信息,合理引导旅游消费预期。

(三)通过信息化改造,整体提升旅游业公共服务水平

旅游消费既需要多方面的综合信息,又需要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找到权威可信的旅游信息来源。应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整合相关部门建立旅游、交通、气象、卫生、应急等旅游信息的网络化报送机制,扩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覆盖面,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整合各地旅游信息,涵盖自驾游营地、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气象、旅游保险、旅游集散、旅游交通、乡村旅游、旅游刷卡等设施和服务,实现信息的集中、共享和及时,提供多层次的旅游查询和预订,解决旅游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围绕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交通监控、地质灾害监测、旅游事故应急管理等关键环节,构筑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制度,促进旅游活动的安全开展,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四)以智慧旅游为抓手,推动旅游行业智慧化管理

在智慧旅游建设过去取得的成绩上,深入推广和普及九寨沟等景区的智慧旅游管理经验,继续扩大旅游运行监管及安全应急管理联动指挥平台的覆盖面。不断完善旅游信息化标准,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地方、景区和企业围绕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推动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的建设。

运用移动互联信息平善旅游市场监管,加强企业诚信记录,简化旅游投诉流程,建设安全诚信有序的旅游消费市场环境。通过在移动终端建设旅游投诉受理平台,及时为游客提供服务,能有效缓解游客投诉难、流程多、处理慢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五)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产业互联网化

总理曾强调:“电子商务、小微企业等新业态、新产业,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往往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培育小、快、灵的中小微企业更加适合旅游业态的丰富和发展。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提升旅游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能更好地促进产品和市场的对接,创造更多旅游业态。

需要各地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扶持旅游创新企业,鼓励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鼓励用移动互联网销售、推广旅游相关产品,推动旅游产业互联网化。支持旅游企业在产品打造、节庆互动、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不断拓展旅游产业的疆域。

(六)以“内容创新、特色竞争”为主,实现旅游宣传推广的革新

旅游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无论产业环境如何变化,技术如何发展,优质的体验内容始终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在旅游形象宣传推广过程中构建新型的合作关系,立足于新媒体的变化趋势,形成旅游宣传推广策划团队、撰稿人团队、影视创作团队等内容生产组织,并对内容策划、生产环节进行优化组合,通过多通道、多途径的内容创新和新型的宣传推广手段,来丰富完善旅游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推动旅游从“普通游”向“主题游”转型,让游客知晓、获得独特的经历和体验。要更加准确地把握现代传播规律,依托移动互联网络建立、完善微信、微博及其他等网上展示平台,扩大旅游宣传传播范围,延伸旅游信息服务内容,进一步塑造和推广旅游整体形象。通过宣传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不断提升地区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戴光全,陈欣.广州上下九的视觉表征分析――以互联网营销图片为例[J].人文地理,2010(05).

[2]李建州,张运来,李惠[.移动互联网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研究[J].旅游学刊,2011(10).

[3]刘向军.浅谈中国旅游业的线上与线下之争[J].中国商贸,2014(26).

[4]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汪婷,陆林.基于博客的旅游研究信息的提取与分析[J].旅游论坛,2010(4).

[6]杨彦锋.互联网技术成为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的主要驱动因素[J].旅游学刊,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