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

篇1

一、欣赏和美术欣赏

《辞海》中对“欣赏”的解释为“领略玩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中一直都设置有美术欣赏课,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通常限定于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主要对优秀美术作品的美感体验与内涵了解等方面[1]。

二、欣赏课是美术视觉性特点的必然要求

图像、影像、网络等各种视觉资料充斥于我们周围,通过欣赏课获取信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认可和强化[2]。如果我们想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理解和领会视觉艺术所传达的信息与意味,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和感受视觉形象语言。视觉图像在向我们传递信息时,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所处环境及个人经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感受。生活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每天都面对着大量的视觉信息。“看”什么,怎样“看”,又“看”到了什么都会对其各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视觉化思维,提高审美判断能力,美术欣赏课成为其主要途径。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解读视觉图像,是美术欣赏课的任务。

三、欣赏课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正确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特点,这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和重要条件。 在教育学研究中,学生的特点主要有三个[3]: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青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在此时期,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快、程度深、不稳定且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有其自身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人。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根据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工作者的实际经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婴儿期(又称学前期)出生至三岁;2、幼儿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六岁;3、童年期(相当于小学阶段)六岁至十二岁;4、少年期(初中阶段)十二岁至十五岁;5、青年初期(高中阶段)十五岁至十八岁。中小学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黄金期。美术欣赏课通过学生习得美术作品欣赏的专业表述与方法,对学生视觉审美方面的教育与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四、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欣赏教学方法以 “讲授―接受”型为主。单向的知识传递,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感受差异,也切断了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状况不仅无法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仍然存在着过于强调突出学生而弱化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不成熟性和待发展性,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4]。视觉文化时代来临之后,在大量视觉图像冲击下,看什么,怎样看,对于中小学的美术教学来说更是如此。美术老师承担着怎样让学生学会看、能够区别、恰当运用视觉图像的任务。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学会看,通过观察,思考引导他们的审美阅读、价值判断。

篇2

关键词: 初中美术 欣赏式教学 现状 有效策略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是初中生发现自然、了解艺术、体验社会美的直接手段,是帮助学生积累美的知识、提升美的素养、加强美的修养,引导其热爱生活,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初中生学习各种文化课的同时要学好美术欣赏课,为培养美术意识、增强自身美术鉴赏力、提升美术素养、塑造良好人格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初中美术教师只有正确、客观地认识现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才是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的新出路。

一、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践行现状

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独立性与创新性方面至关重要。美术欣赏是学生积极主动地结合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发挥联想与想象理解美术作品的一种审美过程,美术欣赏具有个体性特征,不同审美个体具有相对不同的审美理解力,因人而异。目前美术欣赏教学在培养不同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美术欣赏课教学进程的拦路虎。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自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受应试教育考试压力的影响,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逐渐降低,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文化课成绩上,美术欣赏教学效率极低。二是教师不善于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以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水平。其中最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意识到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加强对美术欣赏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推动美术欣赏教学发展才是正道。

二、提高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教师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

受传统应试教育“唯考试独尊”的影响,很多初中美术教师不仅不注重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与开展,反而抱着“给文化课留出额外学习时间”,希望学生考上优质高中的悲悯心态,适时让出美术欣赏课,长此以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提高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教师应加强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美术欣赏教学实施对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美、提高艺术鉴赏力与综合审美素养等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应该意识到,只有提高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才能为全面提升学生素养、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二)营造温馨活跃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氛围

传统美术欣赏教学氛围呆板、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性,因此,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营造温馨活跃的课堂氛围很有必要。教师应做到两点:一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用言行举止影响与感染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学生,面带微笑为学生上课,用自己的热情驱散学生心灵的雾霾,帮学生跨越美术学习中的鸿沟,实现师生心理共融,使学生信任教师,主动与教师交流对话。通过此方式提高学生美术欣赏兴趣,激发学生美术欣赏动机。二是教师通过多样化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如范画欣赏、投影运用、故事讲解、音乐配置等方式教学效果明显,可营造温馨和谐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氛围。

(三)丰富美术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丰富多样化的美术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欣赏兴趣,促使美术欣赏教学高效化尤为重要。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用多样性教学方式感染与激励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如多媒体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故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鉴赏和实践鉴赏法等。在《古代山水画》欣赏教学中,教师既可以通过故事教学法、情境创设法、问题教学法加强学生对欣赏重、难点的理解与认识,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经典的古代山水画,通过实践鉴赏法鼓励学生对其进行临摹式鉴赏,从而不断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构建初中美术欣赏有效性课堂。

(四)美术欣赏教学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要求教师这样入手:一是充分发挥实践性赏析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欣赏经典、优秀美术作品时,学生不仅要对该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与艺术家情况进行了解,还要静静欣赏与领悟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通过实践欣赏实现与艺术家的情感交流。例如,在对波提切利的作品《春》的实践欣赏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足够作品欣赏空间,学生通过静静欣赏这幅作品,在与波提切利的心灵碰撞中,归纳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寓意,提升学生学习信心。二是引入讨论赏析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激励学生通过将审美感受分享给他人,并与之讨论的方式提升自身审美鉴赏力,从而提高美术欣赏效率。

综上所述,鉴于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在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作为初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应基于美术欣赏教学现状,不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引入多样化美术欣赏教学方法,提高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轻松欣赏、愉快学习的过程中悄然提升对美的理解、辨别与鉴赏能力,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良好人格塑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余谦.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好家长,2014,51:198.

篇3

关键词:美术; 欣赏;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73-002

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睁开这只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做到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在工作中,我发现美术欣赏课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就目前美术欣赏课的现状,提一些感受和看法,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江苏大部分地区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地方甚至不开设美术课,更不用说美术欣赏课了。而且美术教师理论水平普遍存在着缺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美术欣赏课模式单调,无法调动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这些现状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一,美术欣赏课不被重视,语、数、外等主课业挤占了美术欣赏课的空间。当前,我国小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十分沉重,语、数、外老师为了教学质量,挤占了大量美术课的时间。在小学美术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而由于美术欣赏课被占据,使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得不到满足,时间长了兴趣也随之而减少。

其二,美术教师的配备是制约美术欣赏课发展的“瓶颈”。美术欣赏课应由接受过高等或中等美术教育的专业教师担任。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尽管有的教师是专业毕业,但由于对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其学习期间对理论理解的偏差或偏科现象使他并未真正具备一个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表达方式。因此直接影响了欣赏活动教学,所以美术教师必须“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另外,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地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二、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整改措施

1.学校领导、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欣赏课

学校领导应对美术工作强调内抓课堂普及活动提高,外抓比赛提高的工作思路,制定一系列的美术工作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美术工作方法,以高标准高要求指导美术工作,时刻要以一流的工作效果展现于教育同行面前。

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让美术欣赏课的内容更充实、有趣味性。小学的美术教材根据《小学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进行了调整和改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感到其欣赏课部分的内容显得单调乏味。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后,应根据教材提供的相关内容,广泛搜集资料,进一步充实欣赏内容,力求使欣赏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有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是一次具体实践和大胆地尝试。

2.选择恰当的内容,丰富美术欣赏教学活动

2.1利用网络资源,激发美术欣赏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布置学生利用Internet网络,寻找有关本课课题的相关作品及资料,让学生加入丰富教学内容的行列。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通过添加音乐、视频、动画等形式,丰富美术欣赏课的内容, 激发学生欣赏美术的兴趣。如:在学习《瞧这一家子》时,在导入部分可以通过播放小燕子的音乐视频,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又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为上好本节美术课奠定了基础。

2.2结合地方特色,拓展美术欣赏的眼界。如:在学习《高高低低的桥》时,可以根据我们所处的江南水乡的地方特色,走出教室,欣赏一下我们身边的桥的形态,通过多角度欣赏不同的桥,拓展学生眼界。

2.3填补教材空白,陶冶美术欣赏的情操。如:在学习《奔腾的骏马》时,教师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作者当时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毅然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以马为主题,刻画了各种铁骨铮铮、雄健昂扬的骏马形象,赋予了战争年代的民族气节和精神。这时学生被作者所表现的那种不可侵犯的民族精神和昂扬的奋斗精神深深的感动,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3.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课的质量。

3.1欣赏与动手、表演相结合。欣赏教学与绘画、表演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绘画、表演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表演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如:教师通过对欣赏作品的分析讲解,唤起学生欣赏欲,使他们心情舒畅,抒发各自的感想。教师同时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他们亲自动手画一画,能起到良好的欣赏效果。也可以根据欣赏作品的内容进行模仿的动作表演。

3.2欣赏与音乐、视频、动画等相结合。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所以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融入音乐、视频、动画,将能达到有声有色图音并茂、互相配合的强化表现主题的教学目的,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如:欣赏彩陶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不单展示彩陶作品,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文化类型配上背景音乐,悠扬深远的中国民乐与古朴的彩陶作品相结合,容易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对于作品背景、内容,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加以提示,将史前文化那独有的魅力展示出来。

3.3欣赏与故事、联想相结合。根据欣赏的内容,介绍作者和创作的知识,来拓宽学生的欣赏思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有些内容,教师也可以自己编成故事,使学生容易接受。如在学习《小马良的大画笔》时,我们可以把几张图片编一个故事,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本课的主人翁小马良。欣赏美术作品时,让学生指出主题是什么,启发学生回忆联想与画面主题形象有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主题形象的印象,激起学生的感情。

3.4欣赏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如:在分析色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画面倾向的色调。在欣赏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撑着阳伞的女人》时,我用小组讨论分析,让学生充分交流和大胆发表自己对作品上色彩的感受,理解色彩的表现手法,从色彩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4.美术教师应该不断学习,重视自己理论素质的提高,使得其全面发展

美术欣赏课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并且美术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美术教师应该是美术的实践者。美术教师要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美术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美术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美术技能外,更应具有广博的美术知识和较高层次的美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修养,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总之,要上好美术欣赏课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使美术欣赏教学成为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 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提炼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办.中国美术教育,国家教委办出版社,2003年3月

[2]高楠.艺术心理学,辽宁出版社,1988年1月

篇4

因此,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事实上,在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却十分尴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以至于让人感到不知所云或枯燥无味。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把握好每堂美术欣赏课呢?

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本身往往隐藏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由于"欣赏无定法",也给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相传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而提高了书艺;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夜闻江涛,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等等。既然美术欣赏没有固定方法,我们何不触类而旁通,即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便于他们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尤其是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它们之间更是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而对元代山水画的理解,可以倪瓒的《六君子图》为例来分析,初看上去这幅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画面景色显得气象萧疏,近乎荒凉。但有了黄公望的题诗,其中的意境便可见一斑,诗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象,后两句显然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加上元代山水画的用笔,普遍带有个性特征,所以,把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理解为"有我之境",即画家的情感和艺术个性在画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了。通过以上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篇5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

1 引言

在平时教学中,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对美术欣赏课方法作了一定尝试,使学生积极地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判断美术作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感受和体验,使之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观念。从而愉悦的获取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新课标要求,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材的学习中,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基础知识,学会如何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美术教材中的欣赏课教材,以知识为基础,以欣赏为核心,充分体现了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审美性、综合性等特点。欣赏课的内容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丰富欣赏内容,加深欣赏难度。欣赏课教学在美术教育中是意义深远的,我们广大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这一学科的特点,对初中三个年级的欣赏课教材作以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掌握教材,驾驭教材,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1 互动式教学,在欣赏课中体现自主性,合作式学习。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的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教学要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

3.2 击趣延伸法,受益终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教师要转变观念,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

3.3 讨论式教学,创造内在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学美术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开展对不同作品的比较和作品的评论。欣赏课的讨论式教学是在培养学生视觉能力的同时,侧重学生语言能力的挖掘。让学生有赏而感,有感而讲,强调学生读与说的能力。“读”是作品的视觉表述,引导学生用眼睛分析作品;“说”是讲出视觉表述。

3.4 比较式教学。加深对欣赏美术作品的理解和体会。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了精彩的引入,那么设计的教学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利用比较式教学把相关的美术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会从宏观上加深对被欣赏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因为美术作品的比较,能产生雄辩的说服力,有较强的针对性。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时空下艺术作品各具魅力的特点。例如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做一做,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4 加强学生对美的认识,启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人类自从认识到自身性的差异,千百年来,对男性人体美及女性人体美的认识便有了某些标准。在西方,人们将其分别归为崇高(壮美)和优美(秀美)的对立范畴,在中国则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来形容。如果说男性人体犹如一首交响乐,那么女性人体就是一首小夜曲。从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再从中国汉代画像砖、北魏石窟造像中的男人体和唐代巨天的造型上,就可得到确证。我在教学时将“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与“掷铁饼者”及“大卫”挂图挂在一起,介绍画家及作品,尤其加深对美神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讲解,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希腊人对于人体十分崇尚,认为只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他们把关心集体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心绪宁静、善于克制自己的公民道德,作为完善的心灵寄寓在强健的体魄中而创造出了身心统一的人体艺术形像。

5 丰富欣赏内容,转换欣赏角度

教师备课也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只有了解学生美术知识的认知水平,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指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一个人的美术欣赏水平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和提高的,需要积累,广泛接触各种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初二学生的美术欣赏课内容主要是水彩画、雕塑、建筑、古代工艺美术作品等的艺术欣赏。比如,雕塑欣赏,指导学生理解中国雕塑历史和西方雕塑艺术风格与流派,然后讲解雕塑是一种实体艺术,讲解艺术家对雕塑语言的掌握和创新,体会那种棱角艺术的美感。如,吕德《马赛曲》、罗丹的雕塑,这是最为著名的雕塑作品。进一步体会亨利、摩尔、布德库西的雕塑创新。

篇6

美术课程学习领域中明确了欣赏课的目标: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的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以上所述,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重要的显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由于欣赏课一般都安排在开学第一节课,所以不理想的教学效果,常令我感到沮丧。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而且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改变这一状况,我曾做过一些尝试,让学生从要欣赏的作品中找出自己喜欢的画欣赏,然后表达喜欢它的原因,简单地分析其优点。这种方法开始确实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但同时又出现学生表述随意性强、杂乱无章等问题,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怎样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好,使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提高,带着这个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要上好美术欣赏课,让学生的审美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必须丰富欣赏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

例如,在上工艺美术欣赏课时,教材中的工艺品作品很多都是我们没有看见过的,了解甚少,根据这种情况,我就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与书中不同的容易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如:生动活泼的塑料面具、带图案的座垫、靠背,本地泥塑作品等等。我发现当学生传阅这些美丽的工艺品时,都抵制不住惊叹的目光,他们兴致盎然地审视它,触摸它,感觉它,一节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欣赏课,就这样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和关注下开始了。这说明,在学生活动中,学生遇到简单,容易生动有趣的内容时,容易产生兴趣,但当遇到复杂、枯燥的内容时,就要靠教师激发他们的兴趣,支持学生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和难度较大的是让学生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面貌和意境都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尤其是现代自我意识较强学生,它们之间更是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为此,我让学生从体会古诗意境入手,去体会古代山水画意境。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比理解山水画意境容易得多,而且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与北宋山水画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作者都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画家的情感和艺术个性在画中表现,通过诗与画的对比和联系,同学们的兴趣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要对作品主题、思想、学习、领会。教师要把欣赏重点放在哪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加深学生对名人名作的印象,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

篇7

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意义

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美术、认识美,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从而对美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真正理解美术的意蕴与内涵,这对提升学生的个人审美素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具备了丰富的审美知识,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从事美术创作,或者从事与美术有关的工作,比如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房屋设计等,都有很大的帮助,甚至会让他们的工作水平大大提高,使自己的作品水平更高。如果以后从事工作与美术无关,以前具有的美术素养也会为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比如,在学习《笔情墨趣》这一课的过程中,笔者把一毓的中国传统书画做成课件让学生欣赏,让其中国传统书画的知识进行了讲解,让他们了解更多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对中国传统书画有了深刻的了解,使欣赏教学增长了学生的见识。美术欣赏教学,通过学生自身的欣赏和感悟,让他们在意识中形成一个审美标准,在生活中都以此为标准,评价周围的事物。并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与创造美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与想象力。美术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就会觉得生活到处都充满了乐趣。

二、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存在的不足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初中美术中的欣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了提高,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最为明显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升华,成果是有的,但也有不如意的地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欣赏内容不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很多美术教师认为,既然是欣赏课,就得让他们欣赏高雅的内容,越是高雅,越具有难度,才能体现出欣赏的真正价值。教师的这种观念其实都是自己的审美标准,但是教师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与能力,这个标准相对于学生来说很高,学生在欣赏中可能达不到教师的境界,对欣赏的内容更是无法理解。这种审美标准的制定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学生面对这些非常深奥的美术作品,找不到一个学习的突破口,显得难以入手,如果多次进行这样的欣赏教学,学生就会对欣赏教学失去兴趣,认为欣赏课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不会用心去欣赏、思考。如,有一位初中美术教师在第一次美术欣赏课时,就搬出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甚至达芬奇的宗教画,欣赏这些画对于学生就像是在欣赏天书。如果我们让学生欣赏一些他们较为熟悉的大师的画,这些画也经常看到,比如达・芬奇的很多习作,还有凡・高的《向日葵》等,学生不仅对作者了解,也对画有所了解,这样再系统地欣赏,他们就会更加认真地观察与思考。

2.教学目标不明确

每节课都有一定的目标,欣赏课也具有一定的目标,不同内容的欣赏课也具有不同的目标,所以,如果欣赏的目标不明确,即使欣赏得再多,也没有什么效果。我们应该在学生欣赏时做好赏析,还要进行总结归纳。比如,在美术欣赏中,有节课是欣赏中国玉器,欣赏完后,学生并不一定真正理解了课的内容,教师要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从网络上进行了解中国的玉器,甚至对几件较有名气的玉器作一仔细地比较,这样,学生的收获就会更多。

3.重点不突出

对一个作品欣赏时,都要作一个简要介绍,比如作品的年代、作者是谁、作品的背景等,但是,我们一定要有一个重点,在这节课上重点解决。比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欣赏的重点是对这幅画进行初步的欣赏,而作品的背景等都不重要。

三、初中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的对策

篇8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欣赏,教学感悟,审美体验,审美教育

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1.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中学生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有了自己独立思考能力,接触面更加广泛,求知欲强烈,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

当代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艺术的含义更加宽泛,多元观念使学生不知所措。莎士比亚曾道:人们齐心赞赏新玩具,不理会他们是用旧物捏成,宁愿歌颂镀金的劣货,不愿欣赏盖了灰的金铂。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美术欣赏没有固定方法,我们可以触类而旁通,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便于他们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2.选择典型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学生同时受到教育和启迪。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作品传达给我们的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少女的形态,往复,伴随着极度的审美愉悦,呈现为精神上的创造,自由和超越。他在表现时特别注重强调和对比,把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突出入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领域,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脑上帽子的边缘,好象她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得颔都在一块粗大的石头上,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我们应该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觉到这种美的力量。一个朦胧中的少女有着自己的梦想,这与中学生多梦的性格是如此的接近,心灵的沟通和激发,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觉的接受了罗丹的高尚艺术品格,尽管也许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但这种教育的深刻性是难以磨灭的。

3.艺术是相通的

篇9

关键词:欣赏评述;初中;美术教育;作用

新学期上完第一节欣赏?评述课后,有不少初一级学生这样问我:“老师,这节课没有要画的作业吗?”将美术课只当作技能的训练,是许多学生的思想误区。介于不同班级多数人如此,我认为通过美术课学习活动后的初中学生仍出现的这种错误,实是不该的现象,也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出现的疏漏。

若是学生认为只有画画才是美术课的作业,那么,当其他学习领域的理论课上完之后,他们便不当是一种需要掌握的“作业”了,而离开了某些基础知识,教出一个个只能在纸上画出“自己觉得还不错”的学生又有何用呢?因此,我注意到,应在欣赏课上排除只有听故事般的方式,还要让他们明白:欣赏教学是要求提高自身对中外名家作品的鉴赏能力,也是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兴趣广泛、具有高尚品德和丰富艺术素质的学生,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再创造生活。

欣赏教学有助于对学生学习美术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作为欣赏教学部分,恰恰是能更好地运用其内化作用强化其它三个学习领域的外化作用,是促使他们不断前进的“催化剂”。

一、通过欣赏课的探索。拓展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涵与意义的认识

虽然当前的电视、电脑遍布了现代每个家庭,现在的学生的见识面也要比过去学生广得多,他们不再只从一些图片或读物来了解世界,现代科学技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个观看外面的世界的窗口,但要让他们能更好地、有目的地了解过去和现在,才会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课堂上各种美术形象的探索,能让他们对了解世界、感受历史有一种更大的向往,并能拓展学生对这些美术作品的内涵与意义的认识。

七年级学生下学期综合?探索《美术在你身边》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搜索大量的美术作品,通过大家的欣赏、讨论和总结,对美术的分类进行归纳认识,列举了美术所包涵的范畴,知道它除了绘画艺术之外,还包括了雕塑、工艺、建筑等艺术,而这些不同形式的艺术,又因地域和文化的关系,分为中国美术和外国美术,它们因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与艺术风格,各自体现不同的艺术魅力。八年级上学期在学习中国水墨画《笔情墨趣》一课,在了解中国画的创作思想、造型方法、造型要求和画体组成的同时,与传统西方水彩静物画作了比较分析之后,便使学生了解到其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艺术特点与鲜明的民族形式和艺术风格,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在那里,学生们不但看到了文艺复兴时的《蒙娜丽莎》的富有魅力的微笑,西斯廷礼拜堂《创世纪》的雄伟,而且看到了公元前五世纪《掷铁饼者》的雄姿,古希腊人以巴特农神庙的宏伟壮丽,当代悉尼歌剧院的富有个性和象征意义……等等不胜枚举的伟大美术作品,而这些都向学生们展示了鲜活、陌生而有趣的广阔世界。 转贴于

二、通过欣赏课的鉴别,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选择尝试适合自身的创作方式

在学生乃至成年人中,大多数人认为只有表现得越接近现实、描绘得越逼真的美术作品,才是好的作品。虽然我们并非要求每个初中学生在以后的时期都必须具备达到象每个美术家那样的能力及水准,但我们必须让他们明白,艺术不是算术,不是象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去限定我们的分析能力,不同的人由不同的欣赏角度、不同的爱好,所以也有不同的看法,只将好的作品归纳为一个“象真的一样”的范围内,未免过于表层化。七年级上学期学习《静物的构图与色彩》这一单元中,第一课时《向画家学构图》以课本里的范例,在讨论不同静物的构图方法的同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将卢梭的《静物?异国水果》与林风眠的《闪光的器皿》和宋代的《秋瓜图》进行比较,讨论几个问题:你觉得哪幅画更真实?最喜欢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在几秒钟的思考后,马上有不少学生举手,纷纷表示:卢梭的《静物?异铺垫作用,国水果》画得很逼真,《秋瓜图》也是很容易看懂的画,只是没有卢梭的画那么富有立体感,而林风眠的《闪光的器皿》颜色很好看,却不够真实,感觉有些凌乱。大多数学生对卢梭的画表示喜欢是因为佩服他能画得很逼真,并会流露出很期望自己也能达到如同画家那样高超的技巧。在接下来第二课《我们的调色板》的“表现与创造”这一环节中较好地显示出来,因为在尝试表达自己对色彩的某种感受时,不再为不能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三维空间或必须用写实的手法而显得无助或不自信,有不少学生更是通过了抽象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篇10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学生 美术欣赏课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这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一、在欣赏课中凸显人文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地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在我国倡导的“以德治国”的大原则下,教育就应该以德治校,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如欣赏《秦始王兵马俑》,从中感受祖国艺术文化的瑰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优秀儿童作品时,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

二、在欣赏课中体现自主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的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所以在多年的高中教学欣赏中我们应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5)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

三、在欣赏课中培养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艺术品。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做一做,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教学《民间竹编工艺欣赏》时,首先展示许多竹编工艺品,当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早已把老师为他们准备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意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看着孩子们的欢喜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图片上的实物和欣赏的作品进行比较,做出评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竹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