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与工程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材料与工程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屋面;涂膜防水材料;施工技术
防水工作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屋面的防水工作。一旦防水工作的质量不符合标准,就会出现漏水的问题,带给用户极大的不便。涂膜防水具备防水的性能,在建筑结构的表面进行防水涂料的涂刷,同时运用常温胶进行固化以后,就会形成能够防水的涂膜材料,具有极强的坚韧性。在建筑防水的施工过程中,可以针对实际的情况与位置,把加固与缓冲的材料都铺设在防水层的内部,进而体现涂膜防水的明显效果,并且不断的增加防水层自身的耐久程度与强度。由于涂膜防水材料具有较强的防水特性,使得实际的施工更加方便与简洁,在表面结构比较复杂的防水工作中被广泛的应用。
一、 建筑涂膜防水工程概念
涂膜防水在建筑工程的屋面防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最常见的屋面防水技术,并且可以有效的提高屋面的防水性能。把防水涂料涂抹在有防水性能的结构层表面,并进行温胶固化,形成防水涂膜,实现防水目的[1]。建筑涂膜防水工程使防水层的耐久性能大幅度提高,并且涂膜防水技术实际的操作也比较容易,能够提高施工的速度,有效的降低施工材料的损耗,实际的污染也会减少,并且其施工材料的来源比较广泛。因此,该技术在建筑防水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众所周知,建筑防水工作对于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能够做到建筑屋面渗水的预防工作可以更好地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二、 建筑防水材料概述
(一) 卷材防水材料
现阶段使用范围最广的卷材防水材料就是沥青防水卷材。该防水卷材材料的主要原料就是沥青,并把纤维物以及原纸等放入沥青,在沥青的表面散布片状以及粉状并可以进行卷曲的防水材料[2]。由于沥青防水卷材的材料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时间长,而且这种材料的价格不高,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所以在建筑工程的防水工作中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的防水施工中对该材料的质量要求比较高,所以在进行材料的选择时,需要选择质量合格的材料。此外,在使用沥青防水卷材做基础防水施工的时候,如果出现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一定要将地下水清理后再进行施工。
(二) 高分子合成材料
这种防水材料的原料主要是合成的树脂与橡胶,并结合其他辅助的材料,形成单组份、多组份的防水材料。这种材料处于常温的状态时是粘稠状的液体,在涂抹到防水结构的表面以后,会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形成极其坚韧的防水膜,实现防水的目的。比较常见的高分子合成材料是聚氨酯防水涂料,这种涂料的适应性较强,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开裂与基层伸缩的状况,并且聚氨酯的防水材料具有极强的耐高温特性,耐腐蚀,耐抗压,所以,在大多数的建筑屋面防水的施工中比较常用。
(三) 密封材料
这种材料在建筑的接缝以及门窗框防水施工中比较常用,把密封材料涂抹在裂缝位置,可以达到密封阻水的目的。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密封材料包括沥青密封以及高分子合成密封材料。其中,沥青密封材料的原料是沥青,高分子的聚合物会使沥青的性能发生改变,再加入一定的化学助剂以及填充材料,进而形成沥青密封材料。这种防水材料主要被应用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裂缝填充工作中,因为这种密封材料具有极强的耐腐蚀性以及较好的延伸性,并且粘结性强,所以,使用这种密封材料能够在常温的情况下施工。
(四) 刚性防水材料
使用最多的刚性防水材料就是防水混凝土,这种材料主要是与建筑构件自身混凝土的紧密程度有关,只要使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就可以实现防水的目的[3]。防水混凝土这种材料同时具备防水层以及结构层两种功效,所以,被广泛的使用在混凝土结构的防水施工中。
三、 建筑工程中屋面涂膜防水的施工技术分析
(一) 涂膜层面的防水施工质量控制
在防水涂膜施工前需要在涂膜层面涂抹能够与涂料相互融合的一层处理剂,再对其进行防水涂膜。在实际的涂膜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涂膜,并且要不断的改变方向进行涂膜,进而有效的保证涂膜施工的平整与均匀[4]。与此同时,用在涂膜防水层的防水材料一定要符合具体的设计标准,并且材料质量要合格,这样才能够对防水涂膜层面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 刚性屋面的防水施工技术
进行刚性屋面的防水施工时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置出分格缝,并且将间距控制在六米以内,缝宽要控制在30mm左右,误差不超过10mm[5]。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把密封材料填充在各个分格缝内,这样才能保证屋面的防水效果。此外,为了能够使混凝土结构的抗压能力以及密实程度有所提高,必须在施工的过程中注重对混凝土防水层的收缩补偿。在进行防水混凝土材料的浇筑过程中,需要对隔离层的表面进行仔细的清理,同时要架设起分隔缝的模板。在浇筑时,要按照从高到低、从远到近的顺序,在完成浇筑工作后,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维护,尤其是屋面,进而有效的提高屋面防水层的耐久程度。
(三) 卷材屋面的防水施工技术
对卷材屋面的防水施工比较复杂,因为该工作的施工设计、材料与技术的选择、施工场地管理都具有紧密的联系。相关的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防水设计工作时,需要全面考虑建筑外观与空间结构,并且防水的材料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经济性,并且符合施工的具体标准,不合格的材料不允许使用。在涂膜防水的施工过程中,若结构层的施工不复合标准就会形成裂缝,进而直接影响防水的效果[6]。并且,保温层的保温效果不明显也会造成防水材料的形变。所以,对于建筑的防水施工必须要确保质量,尽可能的做好保温的工作,最终使屋面的涂膜防水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
(四) 基层处理与板缝的施工
在进行涂膜防水屋面的施工之前需要对屋面的基层进行仔细的清理,除掉杂质与灰尘,同时用清水进行冲洗。如果基层出现较小的裂缝需要在此位置涂上薄薄的涂料,并使用这种涂料配制成的腻子将裂缝刮填平整,待干燥以后涂刷薄涂料。如果屋面是由装配式的混凝土板组成,应将板缝宽度控制在20-40mm。一旦板缝超过40mm就需要增加构造钢筋,避免灌缝混凝土的脱落[7]。在对板缝进行混凝土浇筑前,需要用水浇湿并冲洗干净。在实际的浇筑过程中,应边浇筑边清理接缝构件表面的水泥。与此同时,需要保证混凝土的养护充足,并且与嵌缝材料相接触的混凝土表面需要足够密实与平整,而且混凝土强度要高于C20。
(五) 涂膜屋面的施工技术控制
在对屋面基层进行处理以后就可以进行涂膜防水层的施工。首先要涂刷冷底子油,保证薄涂,这样可以使涂料有效的融进基层表面的孔隙中,可以使基层与防水层紧密的粘结。当该涂刷完成后等到干燥结膜,然后继续进行涂层施工。在涂刷的过程中,上下层应交错涂刷,并且接搓处应位于板缝部位,每一层的涂刷厚度需要保持一致。所涂层在结膜硬化之前是不允许在上面放置东西或者行走的,避免涂膜破坏。此外,因为涂料不同种类的技术性能有所不同,所以涂刷的厚度需要根据涂料的不同而确定。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建筑屋面的基层开裂或者是结构沉陷以及屋面伸缩变形等对涂料防水性能的影响,需要在防水涂料进行涂刷之前铺贴上胎体增强材料,同时需要针对具体的设计需求来设置加筋材料的铺设层数。胎体材料不需要拉得过紧,但是也不允许出现张嘴或者是皱折的现象。为了有效的避免防水材料的过快老化,需要在表面形成保护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防水工作在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防水工作的质量对于建筑的安全与实际的使用寿命具有直接的影响。其中,防水涂膜的材料与具体的施工技术也会对防水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建筑工程的防水施工过程中,需要正确的选择防水的材料与施工的技术,进而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参考文献:
[1]毕猛.建筑屋面涂膜防水施工技术[J].现代商贸工业,2013(5):183-184.
[2]陈树文.建筑工程中涂膜防水屋面材料及施工技术[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4(11):20-21.
[3]黄宗兴.建筑工程中涂膜防水屋面材料及施工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8):57-57.
[4]付永敬.涂膜防水屋面材料及施工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2(7):193.
[5]武可心.刍议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施工技术[J].新材料新装饰,2014(7):363-363.
篇2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原理;应用
前 言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是在有粘结机械张拉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是在构件制作时,在放置预应力筋的部位预留孔道,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将预应力筋穿入孔道中并进行张拉,然后用锚具将预应力筋锚固在构件上,最后进行孔道灌浆。预应力筋承受的张拉力通过锚具传递给混凝土构件,使混凝土产生预压应力。在制作钢筋混凝土构件时,采用某种方法使配置在构件受拉区内的钢筋预先受拉,并使这个预拉力同时反作用于混凝土截面,则受拉区的混凝土便产生了预压应力。这种构件就称为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与普通混凝土构件相比,除能提高构件的抗裂度和刚度外,还具有能增加构件的耐久性,节约材料,减少自重等优点。但是在制作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时,增加了张拉工作,相应增添了张拉机具和锚固装置,制作工艺也较复杂。
工民建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应用
1、张拉设备及施工的锚具
后张法使用张拉机械有拉杆式千斤顶、锥锚式双作用千斤顶及YC-60型穿心式千斤顶。机具设备及仪表,应由专人使用和管理,定期维护和标定。张拉设备应配套标定,以确定张拉力与压力表读数的关系曲线,并配套使用。标定期限不宜超过半年。张拉设备标定时,千斤顶活塞的运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标定张拉设备用的试验机或测力计精度,不得低于2%。压力表的精度不宜低于1.5级,最大量程不宜小于设备额定张拉力的1.3倍。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对张拉设备重新标定。单根粗钢筋用作预应力筋时,张拉端采用螺丝端杆锚具,固定端采用帮条锚具或镦头锚具。钢筋束或钢绞线束用作预应力筋,张拉端采用JMl2型锚具,固定端采用镦头锚具。钢丝束用作预应力筋,张拉端采用锥形螺杆锚具、DM5A型镦头锚具,固定端采用采用DM5B型镦头锚具。
2、预应力筋制作以及孔道留设
单根钢筋的制作:一般包括配料、对焊、冷拉等工序,钢筋的下料长度应由计算确定,计算时应考虑锚具的特点、对焊接头的压缩量、钢筋的冷拉率和弹性回缩率、构件的长度等因素。钢筋束制作:钢筋束或钢绞线束的下料长度计算既要考虑受锚具影响又要考虑受张拉机械影响。为了保证穿入构件孔道中的预应力筋束不发生扭结。钢丝束的制作:钢丝束的制作包括调直,下料,编束和安装锚具等工序。钢丝下料时如发现钢丝表面有电接头或机械损伤,应随时剔除。为了保证每根钢丝长度相等,以使预应力张拉时每根钢丝受力均匀一致,采用锥形螺杆锚具和镦头锚具时,均应采用应力下料。为了防止钢丝互相扭结,应对钢丝进行编束,在平整的场地把钢丝理顺放平,然后在全长每隔1米用铁线将钢丝编成帘子状,将编好的钢丝帘绕衬圈形成束,再用铁线绑扎牢固。
孔道留设是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制作中的关键工序之一。预留孔道的尺寸与位置应正确,孔道应平顺;端部的预埋垫板应垂直于孔道中心线并用螺栓或钉子固定在模板上,以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发生走动。对于直线孔道可采用钢管抽芯法、胶管抽芯法和预埋管法;对于曲线、折线孔道可采用胶管抽芯法和预埋管法。钢管抽芯法和胶管抽芯法主要用于预制构件,管道可重复使用,成本较低。用金属波纹管留孔,一般均用于钢绞线或钢丝束作为预应力筋的大型构件或结构中,可直接将下好料的钢绞线、钢丝束在孔道成型前就穿入预波纹管中,这样可省去穿束工序。对金属波纹管的基本要求:一是在外荷载的作用下,有抵抗变形的能力;二是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水泥浆不得渗入管内。金属波纹管的连接,采用大一号同型波纹管。钢筋支托应焊在箍筋上,箍筋底部应垫实。波纹管固定后,必须用铁丝扎牢,以防浇筑混凝土时波纹管上浮而引起严重的质量事故。波纹管安装就位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反复弯曲,以防管壁开裂。同时,还应防止电焊火花烧伤管壁。波纹管安装后,应检查其位置、曲线形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波纹管的固定是否牢靠,接头是否完好,管壁有无破损等。如有破损,应及时用粘胶带修补。混凝土浇筑前,应按图纸规定留置灌浆孔、排气孔、泌水管等。排气孔一般留设在构件的两端。灌浆孔与排气孔也可设置在锚具或铸铁喇叭口处,应高于灌浆孔,宜设在上方。对现浇预应力结构金属波纹管留孔,可在波纹管上开洞,其上覆盖海绵垫片与带嘴的塑料弧形压板,并用铁丝扎牢,再用增强塑料管插在嘴上,并将其引出梁顶面400~500mm。灌浆孔间距不宜大于30m。
3、预应力筋技术以及封锚施工应用
预应力筋张拉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75%。对于拼装的预应力构件,其拼缝处混凝土或砂浆强度如设计无要求时,不宜低于块体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40%,且不低于15MPa。
预应力筋张拉后,孔道应尽快灌浆。一般采用水泥砂浆,其强度不低于30N/mm2,空隙大的孔道,水泥浆中可掺入适量细砂。应采用不低于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宜采用0.4~0.5,掺入适当减水剂时,水灰比可减小到0.35,但减水剂应对钢筋无腐蚀。灌浆前应对锚具夹片空隙和其他可能产生的漏浆处采用水泥浆或结构胶封堵。灌浆顺序应先下后上。拌好的水泥浆必须通过过滤器置于贮浆桶内,并不断搅拌,以防泌水沉淀。
灌浆应缓慢均匀地进行,不得中断,并应排气通顺;在孔道两端冒出浓浆并封闭排气孔后,应再继续加压至0.5~0.7N/mm2,稍后封闭灌浆孔。不掺外加剂的水泥浆,可采用二次灌浆法。封闭顺序沿灌注方向依次封闭。二次灌浆时间要掌握恰当,一般在水泥浆泌水基本完成,初凝尚未开始时进行。室外温度低于+5℃时,孔道灌浆应采取抗冻保温措施,防止浆体冻涨使混凝土沿孔道产生裂纹。构件张拉完毕后,应检查端部和其它部位是否有裂缝,并填写张拉记录表,预应力筋锚固后的外露部分宜采用机械方法切割,其外露长度不宜小于预应力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30mm。对外露的锚具,需涂刷防锈漆,并用混凝土封裹。
结 语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在工民建工程进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建筑的前期结构的坚固和后期整体的质量有着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不断提高也是很有必要的,为工民建工程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做出贡献。
篇3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轨
当前,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轨的现象。首先,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偏向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实践知识的教授较为欠缺;其次,当前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实际的建筑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出入,脱离了工程实际;最后,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在课时安排上偏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培养。
1.2产学合作欠缺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学科。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行业中关于建筑材料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若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实习教学脱离了实际将毫无意义。部分高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的开展中缺乏产学合作。在实习教学中依旧沿用教材内容,并没有根据市场对建筑材料行业的新要求做出改变,在实习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些知识早早被社会抛弃了,学生出了社会以后,在学校学的知识完全用不上,对企业与市场要求的新技术毫无所知,进入企业后一切从零开始学习,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1.3师资力量薄弱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技术的革新相当的快,在其实习教学中对教师自身专业素质要求非常的高。当前高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影响了该专业正常实习教学的开展。这里的薄弱并不是指缺少教师,而是指缺少符合实习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当前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几乎很少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对市场的新要求以及新技术了解不多,影响了实习教学开展效果。
2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
2.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穿插融合渗透
本人认为,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应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两者之间相互穿插,相互融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的同时与施工现场进行紧密结合,将建筑工程的实践性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时,可以引入实际工程施工图,通过图纸对建筑构造以及建筑结构进行讲解,让理论知识与建筑建构紧密结合。
2.2通过产学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对于新技术革新较快的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来说,产学合作是搭建企业与学校平台的最佳途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能够大大缓解校内实习基地紧张现状,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训场景,让学生在毕业前对毕业后将从事的行业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为踏入岗位打下基础。与此同时,产学合作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建筑行业先进的设备、施工技术和工艺,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强化实践能力,也为学生提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实践氛围。产学合作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校老师了解企业需求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根据要求对实习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进行及时调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2.3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在上文中提到,当前高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缺少符合实习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影响了该专业正常实习教学的开展。由此可见加强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非常有必要。学校应当加大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师自身的实践素质。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组织教师进行实践培训,或是安排教师外出进修;(2)借助合作企业的量培养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有计划的安排建筑材料工程专业教师进行企业参加实践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职业能力以及业务水平;(3)实践课教师与理论课教师进行轮岗,增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4)引入合作企业优秀工程师以及管理人员开展讲座,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充实。
3小结
篇4
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较高层次,它所培养的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综合素养和丰富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的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或者具有高中同等学力的学生群体,属于高中后教育形式。针对高职院校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原有《建筑材料》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大纲编写力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突出认真细致、创新意识,强调动手能力,内容翔实,实例丰富,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同时,应及时地了解有关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要求以及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信息反馈,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调整《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前《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仍然采用课堂讲解与课外实验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缺乏感性认识。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这就要求任教《建筑材料》课程的我们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少讲些,学生要做到多做些。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熟。目前《建筑材料》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中高新技术含量低,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不断出现的今天,建筑材料品种多达几十类上百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施工中的工艺各不相同,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根据《建筑材料》教材的内容,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对教材中的材料的基本性能部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2)对教材中的传统材料与新材料部分采用讲授、参观和实验相结合教学方法;(3)对教材中的材料检测手段采用实验考核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任教于《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师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信息的变化,在教学中重视以市场需求和实用性为主,及时向学生传导新信息、传授新工艺,拓宽知识面。
3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培养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己任,这已成为高职教育界同仁的共识。针对《建筑材料》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庞杂且散、涉及方面多,缺乏系统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1)教材的选择方面,教材的选择要有专业针对性,要选择一本好的、适合高职教育层次的教材。我们不能为了贪图方便,而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一本同样的《建筑材料》教材。(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简单介绍其他一般内容。(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部分是生产一线的施工员、试验员、质量员和材料员。因此,结构材料知识的学习应以强度为主,墙体材料的功用以维护功能为主。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等发展速度快,而教材的编写与更新往往滞后于高新科技的发展,不能适应建筑产业及技术的不断调整和发展需要。为此,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需求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内容要体现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反映现行规范(规程)、标准及工程技术发展动态,使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考核方式的改革
篇5
一些建筑企业将细砂替换成粗砂进行取样检测,没有及时调整砂石的含水量,没有严格按照建筑材料检测标准来检验碎石颗粒级配,在建筑其他材料取样过程中,只抽检质量好的,忽视砖材掉角缺棱的问题,并且没有按照建材要求来检测材料的抗压强度,出现材料技术与质量隐患等。
2、提高建筑材料检测有效性的主要措施
2.1控制建筑材料检测的工作细节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要重点对检测工作的细节加强控制,特别对于检测温度和湿度这两个主要细节要加以强化,要根据建筑材料的理化性质,严格控制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温度与湿度变量,提高建筑材料检测的准确性,做到对建筑材料全面地检测,做到对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科学性和可靠性的保证。
2.2设置科学的建筑材料检测项目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应该突出关键性的检测项目,只有选择适宜的参数才能够确保建筑材料检测的质量,也才能发现建筑材料存在的隐患与问题。由于建筑材料多种多样,必须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已达到提高建筑材料检测效率,提升建筑材料检测质量的系统性目标。在具体的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应该根据国家强制规范和行业材料技术标准,设置合理而科学的检测体系,例如:在水泥检测中应该将细度、标号作为重点项目;在骨料检测中应该将粒径等级、含泥量、理化稳定性作为检测重点,已达到对建设质量、效率的保证。对于特殊的建筑材料应该重点控制检测项目的完整性,使特殊材料的性质和质量保持在技术和设计的需要范围内。
2.3规范进行建筑材料检测和操作规范和严谨是取得高质量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基础,也是决定建筑材料检测工作水平的保障,特别在建筑材料多样和工程结构复杂的今天,必须通过规范和熟练的建筑材料检测,才能够确保对建筑材料质量和性质的准确检测和科学认定。应该建立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责任体系,树立建筑材料检测人员的规范意识,使建筑材料检测人员能够根据设计和压球合理制定建筑材料检测的方案,踏实进行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以做到对建筑材料检测质量的保障。
2.4科学处理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具有分散性、专业性的特点,加之建筑材料种类众多,建筑材料检测得到的数据和结果往往具有离散性、复杂性和孤立性的特点,出现建筑材料检测结果偏差是常见的现象,这就需要对建筑材料检测数据的科学处理。应该对偏差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探寻误差产生的原因,做到对建筑材料检测过程的有效认定,使建筑材料检测结果回归到建筑材料真实的状态和性能,以便建筑施工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因建筑材料检测数据而产生的建筑质量问题和安全风险。
3、结语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 工程技术 发展
近些年随着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整个社会建筑技术和建筑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绿色建筑的思想已经在现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绿色建筑就是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工程技术水平之上的未来建筑的新趋势,绿色建筑工程技术摒弃了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建筑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建筑工程和环境因素的和谐,这无疑也给建筑技术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1. 绿色建筑的含义特点及建筑工程技术的内涵
1.1绿色建筑的含义
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而且发展比较缓慢,与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相比差距较大,发展绿色建筑需要能源,能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要减少对能源的消耗,提高使用效率。绿色建筑在保证建筑符合人们居住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用材,尽可能的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的“建筑”并不是指的真正的绿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的概念,主要指的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并对环境无害的立体绿化、花园等,其主要包含的是一种环境保护的意义。与绿色建筑类似的概念比如可持续发展建筑或者是生态建筑、节能建筑等。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区别于传统建筑的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等。
1.2.1.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资源,建材。其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量上都有了很大的降低。
1.2.2绿色建筑讲究尊重环境
没有固定的建筑模式和建筑规则,其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尽可能的尊重建筑地区的自然、气候、人文等,根据不同的地区来制定建筑方案,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
1.2.3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
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1.2.4.绿色建筑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的考虑
从建筑方案的设计、建筑工程施工以及日后使用等都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适应周围的环境因素,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要做到与环境的相互协调与共生。
1.3 绿色建筑工程的内涵
1.3.1 节约环保
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杜绝无谓浪费,注重环保。节约和环保已经成为了绿色建筑工程的典型施工思想,也就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并尽可能减少建筑工程对于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危害,保护人们身体和环境不受到危害。
1.3.2 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绿色建筑工程强调的是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地球资源和环境负荷较小,且能给居住着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建筑物。所有建筑物的最终目的都是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绿色建筑工程更加重视这个目的的实现。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该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绿色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这里建筑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崭新的生活,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更加舒适,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对于自然元素的引入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是绿色建筑追求的另一个主要目标。绿色建筑从舒适健康的角度入手,从建筑材料的选取、施工方式的确定等方面入手来尽可能的减少建筑对人们的危害,为人们建造出更加舒适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
1.3.3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工程的本质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观,与环境相接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减少能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提高生产力、有利于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建筑,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状态和重点,以及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建立不同的模型去执行,强调的是可持续性。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实现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所以在建筑工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指的就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保证人与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2. 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
2.1. 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的创新和广泛应用也是绿色建筑的发展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健康的日益重视,所以人们认识到了建筑材料对于环境的污染,人们开始研究一些“绿色建筑材料”。人们对传统建筑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1. 建筑结构工程
结合我国建筑材料的现状以及借鉴外国的优秀成果,开发出了很多环保型的健康型的油漆、涂料、复合地板等装饰建筑材料。现以再生混凝土和水泥透水性混凝土为例,再生混凝土优点:废料可多次循环利用,节能,环保。在国外已投入大量生产和应用,水泥混凝土再利用率达到 65%,沥青混凝土再利用率达到 81%,近几年,我国也正在研究中。水泥透水性混凝土优点:成本低,制作简单,耐久性好,能够扩大城市的透水,透气面积,改善城市热环境,吸声降噪,减少雨水径流,防洪排涝,补充地下水位,有利于绿色植物生长,对调节城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维持地下土壤的水位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1.2.建筑工程技术
比如保温节能墙体在我国较多使用。保温墙,具备的主要特点有作业面大,施工方便灵活,不存在与上下层的保温交圈问题,材料广泛,应用时间长,技术成熟,经济效益显著等。另外,铝塑板材料已经在我国建筑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铝塑复合板具有价格低廉,国际竞争不很激烈的优势,预期还存在相当大的国际市场潜力。目前国内已经研究成功并投入使用了,受到建筑行业的一致好评,它的诞生将代替金属管材在建筑行业的地位。
2.2绿色建筑设计的转变
但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以人为本”将转向“以自然为本”, 保证自然的生态利益才能保证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因此,对技术的理解必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更多的技术应用将会把生态效益置于首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谋求共同利益、 和谐发展,才能保证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绿色建筑设计向幸福设计转变,需要改善功能,提升性能,要多功能设计,复合性设计,最大程度的注重人性化。
结语:要深刻认识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浪费问题,高度重视我国建筑业健康发展,坚决做到最少消耗能源,最大程度保护环境不被污染,大力提倡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谋求共同利益、 和谐发展,才能保证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同照,试论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运用研究[J],建筑设计与规划,2010
篇7
1、价值工程在建筑施工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施工管理是对企业管理制度的项目管理,也是日常经营管理。其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建筑工程的成败,因此我们在建筑施工的工程管理中应重视应用价值工程的重要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工程在建筑施工工程管理中可以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确保工程进度准时进行,减少资源的浪费,尽量少走弯路。
(2)价值工程在建筑施工工程管理中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调动员工积极性,动员最大力量进行建设,使项目员工可以更好地参与项目管理。
(3)价值工程在建筑施工工程管理中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决策的正确率,有利于提高项目决策水平,从而提高工程的价值。
(4)价值工程在建筑施工工程管理中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树立顾客是主体的观念,积极推动市场建设,找到市场所需,有助于施工企业适应买方市场,加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 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材料选择中的意义
2.1 工程材料是修建建筑物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对工程材料的选择上运用价值工程理念,对工程的质量是重要的保证。此外还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即材料费用。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高质量建筑物等同于高造价,以至于在进行建筑工程修建时选用的材料都是质量好,价格又高的建筑材料。这对于有效的选择建筑材料和工程的建筑进度造成一定的阻碍和浪费。在价值工程的理念中认为,工程材料的选择,是通过多种方案的设定,选取最经济合适的,既可以满足建筑需求,又可以使功能费用减少到最低的替代方案。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制定选择方案,需要运用价值工程的技术分析,和针对研究对象功能的探究,选取既满足功能要求,费用又相对低廉的材料,弄清各功能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去掉不必要的或过剩的功能,补充不足的功能,使工程的功能结构更加合理,不断壮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优化企业生产结构,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价值,利用成本与价值的结合,
如:成本系数=分部工程预算成本/总成本,价值系数=分部工程功能系数/分部工程成本系数关系等式进行计算。
2.2 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是建筑工程良好建筑的重要条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企业的施工人员存在重技术轻经济的思想,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过于片面性,强调技术的适用性,而忽略了安全性,更很少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或者总结在工程建设中所遇见的问题,不愿制定多种可选择方案,在材料上和技术上造成了损失。
通过在工程材料的选择中应用价值工程,能够使工程技术人员从功能和成本两方面去认真评估材料的采纳,优先选取综合价值较高的材料,而不是仅仅从价格上进行比较,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将这种观念运用到工程管理中,能大大提高该工程的经济性,增强经济观念。在客观上起到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
2.3 工程建筑材料生产现代化是促成高效、安全建设建筑工程的重要条件。建筑材料的充足是工程进行的物质基础,将价值工程运用在工程管理中有利于有效根据研究对象,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进一步优化工程材料的技术结构,并且将这种经济结构反作用于市场,来带动建筑材料行业的有序进行。从另一方面来说,价值工程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也为建筑材料市场的科技成果和工程项目的结合搭建了桥梁,将新型的科技材料与材料的实用性相结合起来,这也促进了我国建筑材料市场的现代化,将建筑材料的选择范围扩大化,形成了生产发展与工程的材料选取的良好循环。
3、价值工程在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意义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过程的蓝图,它包括企业对建筑工程的投标,签订合同,施工条件及施工设备的完善情况,施工进度的制定,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如完全成本、材料成本等问题。建筑工程施工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确保每一项施工过程都能够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具体来说,价值工程在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建筑施工阶段中应用价值工程,有利于减少对人力、物力的使用。加大工程建筑的经济性,从节约方面来说,实现了对项目成本的更好控制。
(2)在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应用价值工程,加大企业对科技的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来促进工程建筑的高效性和安全性,采用科技新成果,将其运用到工程管理中,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的功能要求。如:推广SJ83卡具式硬架支模新工艺、使用“四合一”混凝土新级配等技术的投入使用。
(3)在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应用价值工程,通过多个备选方案的制定,选择最有效方案,在工程价值发挥到最大化的基础上,减少企业成本,确保工程如期进行。
(4)优化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在投标的工程中,通过价值工程的运用能有效的降低投标报价,减少企业成本,增加企业中标率,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更有效的占领市场。
(5)在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应用价值工程,使得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得以树立,加大对科技的重视力,有利于企业员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企业整体形象,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在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应用价值工程,将设计与施工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优质优化的工程比率,优化企业结构。
(7)在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应用价值工程,对管理层的宏观控制也有实际作用。总而言之,价值工程的应用虽然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但从许多方面都得到证明价值工程对工程价值的提高有重大意义,因而在我国工程管理中继续推行价值工程的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我国工程设计中逐步推广应用价值工程是大有必要的。价值工程是现代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现代企业管理技术,通过将技术和经济的紧密结合,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价值工程强调的是工程价值的最大化与创新能力。而建筑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将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更是需要价值工程理念的灌输,从多方面进行深入,强化工程的价值观管理和价值经营,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对技术的研发,来确保工程更有效更安全的进行。而不是单纯的力求减少成本,片面的追求功能的提高,而是力求做好投资与成本的比例关系,相对提高企业工程的价值。在实际的操作中还要防止盲目的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要将投资与功能的结合效益最大化,找到最佳组合。通过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加大了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了建筑工程市场的长效发展,使企业在现有市场条件下更好的适应市场。
参考文献院
[1]张文兰,杨奎明,杨忠.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J].海河建筑, 2005(05).
[2]陶自成,高仕春,何彦舫.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J].建筑科技与经济, 2005(07).
[3]傅心铎,邹礼兵,廖智威.建筑工程设计中价值工程的作用 [J].科技资讯, 2008(23).
篇8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及特点
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高等工科教育创新模式。2000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工程教育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工程教育能力大纲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70个。
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组织,其中机械系和航空航天系全面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实践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和企业欢迎。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其他教育模式的区别在于:
(1)教育过程以产品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而设置课程,与业界工作环境紧密结合;
(2)注重科学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建科学知识与实践能力教育的平衡点;
(3)强调产品交付使用后的效果(增值、节能、环保、可持续性);
(4)创造现代工程师工作环境,注重团队合作、跨学科之间的合作;
(5)强调社会责任感,面向世界全球化。
二、我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现状
鉴于我国在职业化和职业道德方面教育的欠缺,汕头大学决定在 CDIO 改革的同时要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因此,其工学院提出了全新的EIP-CDIO培养模式,EIP(Ethics,Integrity Professionalism)是指讲道德、讲诚信和职业化,EIP-CDIO 就是注重职业道德与诚信、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以培养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本土化,构建了具有东软特色的一体化TOPCARES-CDIO培养目标体系。TOPCARES-CDIO能力指标体系由8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110个三级指标和若干四级指标组成,是将大连东软“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理念的发展与延伸。
三、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CDIO课程的实践
本次CDIO的实践课程选用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材料》课程为实践对象,下面将该课程实践内容归纳如下: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专业选课。
2.《建筑材料》课程内容:材料基本性质、常用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检测试。
3.CDIO模式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础知识(第1学期)、专业基础(第2学期)、专业课(第3学期)、专业课(第4学期)、顶岗实训(第5.6学期)
4.CDIO模式下《建筑材料》课程体系构想:材料性质、常用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试验、CDIO工程项目实践
水泥进场二次检测、混凝土进场检测、钢材进场检测
四、CDIO课程的实践总结
1. 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计应该首先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也就是首先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CDIO的标准要求进行整体设计,而不是孤立的1门课程的设计。要从工程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实训条件、师资标准、学生考核方式、专业评估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综合的工程教育改革。
2.鉴于我国高等职业的现状,生源问题影响学生自发学习能力,而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是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发学习能力相配合的;
3.师资问题,目前在我国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都存在师资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因此要实现CDIO这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对师资进行“双师型”培养和提高的;
4.教学实践场所,在我国的高校中,实验实训场所的建设还参差不齐,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单纯追求专业招生的录取率,而忽视实训实验场所的建设,这种现象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
5.明确CDIO模式下一门课程项目的改革应该定位在三级项目和四级项目。通常一级项目是指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综合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二级项目是指基于多门课程、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的课程群项目;三级项目是指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而设的课程项目;四级项目是指基于1门课程的 2个以上单元(模块)能力要求、为强化课程能力目标而设计的单元组项目。
总之,实施CDIO教育模式需要学校、社会和产业密切的合作,需要学校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需要从方案到实施和评估一系列的具体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王刚《中国高教研究》.2009(5)
篇9
【P键词】:材料检测;重要性;分析
引言
近几年,建筑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种类的建筑材料被应用于建筑工程建设工作中,例如吸声材料、保温隔热材料以及绿色环保材料等,为建筑工程质量及人们的居住体验提供更多保障。本文对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希望有关检测人员能够对建筑材料检测工作重要性产生更多认识,认真履行己身职责,为建筑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1、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措施
1.1监控建筑材料质量
在购买建筑材料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主要需要了解的方面,诸如价格、其他施工单位选择的建筑材料。并且要明确各种建筑材料的售后服务情况,总而言之,要选择那些质量优良、售后服务好、价格公道的材料,进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建筑施工成本,使其质量达到标准要求。所购买的建筑材料必须拥有相应的质量证明,必须要严格审查它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格以及性能检测报告的真伪,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建筑材料,相关专家还要对建筑材料进行审查,在具体的施工中要实时监督和控制建筑材料的表现情况,最终目的都在于最大化地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1.2提升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思想觉悟
在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工作中,进行检测的人员不但要有专业素养的积累,还要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公平正义。检测工作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离不开专业人才的鼎力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检测试验机构还要大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检测员,还要不断提高,创新检测方法。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提升个人的思想觉悟,认真努力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个真实的检测结果,不弄虚作假,与不法者划清界限。
2.3检测机构和施工现场要紧密联系
在目前看来,对建筑材料进行质量检测和现场施工一般都是分开进行的,质量检测工作要在检测机构或部门进行,且只检测所选选取的样本。而施工现场面对大量的建筑材料,在很多时候检测结果和施工要求是不符合或者有出入的。这就使得检测机构和施工现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双方的工作开展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为了真正了解建筑材料质量,就应当使现场作业和质量检测加强联系、共同开展工作,实现检测结果充分利用,确保符合质量规定的建筑材料应用到现场施工中。
2 、材料检测对工程质量的重要意义
施工阶段往往是决定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时期,施工中的各个因素都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 建筑材料,一旦建筑材料的质量不能保证,那么整个工程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掌握好了建筑材料的质量,施工中的混凝土抗压以及砂浆抗压等多项检测项目才能得到顺利开展,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才能得到保证。
2.1建筑材料检测工作有助于选购性价比较高的原材料
为了挑选性价比较高的原材料,需要对建筑材料检测工作进行落实,做好建筑材料质量把关及审核方面的工作,将检测结果当作参考依据,进而与质量较好、价格较低的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选择资质较好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建筑材料检测技术的科学应用,人们能够对材料经济性、性能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和横向对比,为建筑材料选购工作提供更多帮助,在确保材料质量达到规定要求的情况下,能够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施工效率方面提供更多保障。除此之外,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开展对采购成本、运输成本方面的节约具有一定帮助,例如企业应用就地取材的方式时,通过建筑材料检测对其性能质量进行了解,当然在检测结果和技术规范不符时,调整取材方法,由此可见对建筑材料是否达到施工技术标准及要求便是建筑材料检测重要性的重要体现之一。
2.2建筑材料检测对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随着建筑行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先进技术工艺、材料被应用于建筑工程建设工作中,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施工效率大幅度提升,建筑功能变得更加丰富完善,而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可以为上述工作提供更多支持。通过检测,施工企业可以将更多与现代化特征相符的建材应用推广至建筑工程建设工作中,例如对某类材料施工高效性、环保性等方面优点进行宣传,为施工企业施工工作的开展及发展提供方向指导。此外,材料比例配置方面的工作同样受到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影响,通过检测能够对配比合理性及科学性进行提升,此时施工方便可以结合实际对材料搭配计划进行制定或调整,选择科学合理且成本较低的材料搭配方式。例如,建筑工程施工时,为了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提升,使之与相关施工技术标准相符,需要对外加剂进行适当的添加,对水泥用量进行控制,降低成本。
2.3在建筑材料的检测推动下,可完善材料的配合比设计优化
在进行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案时,最为理想的是多做几个可行的方案,采用控制成本主要材料用量比例小的配比方案为最终施工方案。利用配合比试验能够选取最为合理经济的材料配合比,使工程造价能够得到最大化的降低。
2.4建筑材料检测对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使用者体验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在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支持下,施工方可以对更多先进的施工工艺、技术以及材料进行应用,这些对施工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帮助。此外,施工方对保温节能型建筑材料进行应用,对陶瓷保温板一类的新式节能建材进行使用,其节能环保效果极为出色,并且能够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在减少能源浪费问题的同时起到更好的保温隔热效果。
结语
总之,建筑材料质量和建筑工程的质量息息相关,并且对施工人员及居住者的财产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对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重要性产生正确的认识,通过适宜的措施对建筑材料检测水平进行提升,切实落实检测管理方面的工作,对检测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管理,进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及可靠性,为建筑工程的建设工作提供更多保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问题
技术管理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有重大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以及成本控制都要受到技术管理成效的制约。技术管理工作关系到建筑企业的信誉、经济效益,甚至是企业的存亡。建筑工程施工离不开技术和装备,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是由建筑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管理水平支撑的。
一、 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贯穿了工程项目实施的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后阶段。技术管理的内容与该项目其他方面的管理内容紧密衔接,相辅相成。项目技术管理为工期的顺利进行和成本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技术保障。在项目施工准备阶段,从原始资料的调查分析到编制施工设计再到图纸的会审,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编制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对项目施工过程以及过程产品实行的动态控制,工程变更等环节,都是以降低成本、加快进度为核心的技术组织管理。
优秀的技术管理可以促进项目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低劣的技术管理只会导致整个项目管理出现混乱,延误工期,扩大成本,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把项目技术管理、项目资金管理和合同管理一样重视起来,相互协调,实现项目管理的优化过程。
在企业的发展中,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抓好“管理”这一关键因素。技术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位置。只有良好的技术管理,才能确保施工过程顺利进行,施工技术不断进步,才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二、 技术管理在基础工程中的常见问题
基础工程中管理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加强基础工程中对技术管理的控制,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前提。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有很多施工企业,为了减少工程量,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就进行直壁挖掘,殊不知,这种做法是最容易导致坍塌的,还容易造成基坑排水不顺畅、护壁不稳定等情况。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技术管理工作时,一定要加强基础工程技术管理,在工程施工以前,必须仔细审查基坑支撑方案,并且严格调查基坑的地质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一套详细的施工安全方案,根据这一方案,采取相应的施工安全防护措施。完成桩基工作以后,应该对标高轴线进行复测,以确保标高的准确性。
三、 梁板柱施工的技术问题分析
1、 在模板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目前,在模板工程的施工作业中,主要采取木模和钢模两种技术。在模板的施工中,比较常见的技术问题有支顶不够牢固、轴线位置偏移、任意拆模、标高不准确、变形较大以及拼装不严格等。在模板周期使用频率过多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模板大幅度变形以及拼装不严格等情况。相对来说,使用钢模,为模板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了更大的保障。但是,使用钢模,很容易产生联结不牢固的现象,这样就会导致钢模变形。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梁板柱截面尺寸、标高和轴线的检查要加倍注意,模板拼装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解决这类问题。及时修理已经变形或有变形倾向的模板。
2、 在钢筋施工中比较常见的技术问题探究
从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来看,为了减少成本和资金消耗,很多建筑企业在钢筋的施工过程中,在施工部分一再使用腐蚀生锈的钢材以及再生钢材,甚至有的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获取利益,采用一些质量不合格的钢筋作为建筑材料。这些不合格的钢筋,无论是强度还是张拉力都不能满足施工的要求。在施工之前对钢筋的加工以及制作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多技术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工程后期施工以及工程质量具有重大影响。在钢筋技术的施工管理过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钢筋施工现场的钢材进行抽样检查,决不允许质量不合格的钢材出现在施工现场,尤其是钢材加工制作完成以后,一定要严格检查它的规格、焊接情况以及锚固情况等。在检查钢材的时候,要以工程设计图纸作为参考,使钢筋的质量达到图纸的规定要求。
3、 在混凝土施工中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
在整个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建设工程是工程施工建设的一个关键,混凝土施工时的技术管理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高质量的混凝土施工建设对整个工程以后使用的寿命、安全具有深远影响。在近几年的建筑企业施工中,通常都是采用商品混凝土进行混凝土施工。但是,商品混凝土的水灰比较大,施工节点比较复杂,振捣施工不密实,材料运送的距离比较长,搅拌时过于稀释,养护不合理和不规范拆模等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一旦混凝土施工出现质量问题,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4、 在砌体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理念开始被人们接受,因此,现在很多的建筑工程中都采用加气混凝土轻质墙体砖、多孔砖、煤渣砖、灰砂砖等代替了过去的红砖,采用了这些新型的建筑材料,在施工技术方面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用这些新型建筑材料进行施工作业时,要严格注意灰缝排列的对位情况,把门窗位置预留出来,避免出现砍砖的情况,在墙体砌筑施工的时候,不要使用时间过长的砂浆,而且要控制好砂浆配置比例。
四、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1、 职责明确,提升技术水平
用法制观念管理企业,并且落实到位。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实行技术责任制,每一级别的技术管理人员的权、职、责要明确。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学习行为规范,明确各阶段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法以及质量标准等要求。以此为据,组织工程的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
2、 组织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素养
组织技术人员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有效地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业务素养,尽量把技术问题消灭在萌芽中,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
结语
在建筑施工的不断进步中,技术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革新,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技术管理工作,发挥其良好的管理效用。技术管理为建筑项目施工过程提供技工技术支持和质量保证。技术管理也需要项目内部的共同努力,需要管理层面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志勇.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常见问题[J].建材与装饰,2012(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