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演艺术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 表演艺术专业 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综合素质与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欣赏艺术、参与文娱社会活动也将越来越多。一方面就业市场也会得到多方位、多元化的拓展与延伸,这些都为音乐、舞蹈相关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高职表演艺术专业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另一方面由于人才需求的复杂化、现代化、专业交叉化等原因,对毕业生具有一专多能等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能否培养出适应市场要求的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人才是高职表演类艺术专业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已凸显就业难的问题,学生毕业后无法定位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或就业后不能从事本专业的情况比较普遍。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运用或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技能在校期间没有涉及、课程设置的知识口径偏窄、知识序列单一、教学内容滞后、课程体系与市场脱轨,以上这些也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从办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设置的拓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实践能力等方面,展开讨论和改革,而其中课程设置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起着主导作用。
一、高职表演艺术专业教育目标的新认知
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克服困难、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培养了一批批专业艺术人才,创作了一部部优秀作品,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为我国表演艺术类职业教育、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因起步比较晚,尚未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给高职艺术教育发展带来了障碍。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关于促进高职教育的一系列改革纲要,对于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都提出了具体措施。应加强就业指导,准确定位,明确指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我们师生反思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局限提供了参照。既要弘扬优秀的传统又有责任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教育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加强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对原有课程设置分析,这样在高职表演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不适应当下教育发展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
(一)培养目标的要求与课程体系配套的矛盾
普通高校偏重高、精、尖来培养从事表演、教学、编导创作的人才,注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应与之区别的,要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重视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往对培养目标忽视科学定位,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合社会需求,目标过高、脱离教学实际,忽视综合能力、与人共事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准确,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高职表演艺术类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受普通高校和艺术专业院校的影响,还未形成具有高职表演艺术特色的课程体系,就会影响到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实施等诸多环节。有些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相支撑,目标与过程缺乏相应的链接,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的关联性与互补性缺乏互动支撑。有些院校也具备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但在教学实践的环节还缺乏真正落实。
(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高职院校在制定表演艺术专业教学大纲普遍参照高等院校、专业艺术院校或是中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管理模式。而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二年半或三年,原有的课程设置过于分散,理论课程与技能实践存在单科讲授的缺点,偏重某项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提升,忽略技能的拓展及实践的系统化。表演实践与学习技能缺少结合与衔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在学习中学生缺乏对各门课程的融会贯通、缺乏演学结合的情景学习。没有很好地理解并落实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在艺术内容与艺术实践上对学生的要求,强调课程本位而忽视艺术素质、综合能力培养,使高职表演艺术教育发展成了“本科压缩型”或者“中专增补型”教育。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这就偏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要求。
(三)课程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准确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专科层次人才,招生录取是高招录取的最后档,在各本科院校录取之后。学习成绩不理想以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学生的专业水平普遍较低,这些生源条件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现,无形中增加了高职教育的困难,而高职院校的学制只有三年,学生在毕业后除少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外,大部分学生都想尽快投入工作,并希望在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若沿袭专业院校或高校的教学模式、开设的课程是达不到这一目地的,我们应避免表演技能课程与实践能力的脱离,必须在课程设置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二、课程设置创新性构建
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应套用普通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课程模式,而要根据社会需要开设培养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实用型”人才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外,更要具备较强的技术的应用能力。有了明确的就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就要以此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高职表演艺术专业教学计划不必以学科教育为中心,也不必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强调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来制订教学计划。
高职表演艺术专业教育应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重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重视实际能力、重视综合素质为目标。基础知识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条件;实践能力是充分条件;综合素质是必要条件。
构建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理念与途径:整合基础课,在演学结合模式下增设能力扩展课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引入与结合,设置动态化学演结合的表演艺术专业课程、增强就业竞争力,实习实训课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
(一)整合基础课
优化专业设置,突出实用性,明确培养目标实用性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突出了应用性,才能体现其职业性。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结构要通过降减、合并来整合,合理安排课程和课时。如:合并《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课,《基本乐理》学习理论,通过《视唱练耳》技能训练来巩固理论知识,二者相互渗透、互相结合。《欣赏类》与《史论类》课程合二为一,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及艺术修养。《即兴伴奏》与《和声》相互结合,强调和声基础知识的实用性。
(二)在演学结合模式下增设能力扩展课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引入与结合
高职表演类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应将理论性强、抽象、学时长的课程在难易程度上进行调整,倡导学演结合、强调实践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教学中,分清哪些知识是必须掌握,哪些知识是作为了解,避免学知识贪多嚼不烂、学得多会的少的现象。这样把压缩的时间更多的投入到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课程设置上就需要有突破和创新。增加选修课程比如:音乐类的歌曲做法、合唱指挥、即兴伴奏、音乐制作;舞蹈类的舞蹈编导、爵士舞、现代舞等舞种、还有音乐剪辑、舞蹈欣赏等课程。
(三)设置动态化演学结合的表演类专业课程、增强就业竞争力
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着的系统,它的发展、壮大,永远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吸收其他文化的珍贵养料取长补短,迎接挑战。也正是今后高职表演艺术专业需要正视和面临的挑战。
设置动态化的表演专业艺术课程,增设多样化选修课,增加就业竞争力。如:普通话、台词训练、音乐剪辑、音乐制作、录音与摄像;还有舞台场景设计、舞台灯光、音响、舞台礼仪、化妆、表演服装、和小型演出策划等。拓宽学生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及创作能力的提高。
(四)实习实训课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演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是高职办学的特点,以舞台实践为支撑、加强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仅将校内的学习专业技能、表演实践与校外演出、比赛及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中,发展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让校内的表演实践在校外得以展示。还应与社会、市场结合,承接小型晚会、组织策划、演出或市场化的运作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推行“双证书”制度
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使教学内容与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紧密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是一项检验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也是通向就业的桥梁。表演专业的部分课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也要重视获取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实现一专多能、拓宽就业渠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除了计算机、英语等基础课所必备的证书外,还应有比如:钢琴调律、社会考级、舞蹈演员、器乐演奏员、演出经纪人等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这样即有助于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又为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课程设置创新的实施条件
高职表演艺术专业正处在发展和变革时期,一方面高等教育占先导作用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落在实处的保障。
(一)理念更新
更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学生职业岗位与就业方向的实际出发,将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应用能力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表演技能知识;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与人合作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能安心服务于第一线的技术型、操作型人才。
(二)教材建设
高职艺术教育的专用教材目前还不够完整和健全,还不能适应高职表演艺术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要尽快编写出真正适合高职表演艺术专业的教材和辅助教材来试用,教材内容应体现高职艺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和发展,改变以往教材单一呆板、内容狭窄、过于专业化、知识繁复的倾向;加强单元主体的内在连贯性、摆脱单纯的技能训练限定和条件的制约,联系高职教育实际的内在价值。
(三)多元化师资队伍
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目前的教师缺的不是专业知识技能,而是适应时代的教育理念。只有教师教育思想的先进,学生才能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针对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等特点,学校应及时培养并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帮助他们摆正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错误思想。一方面,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就业指导、加强宣传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政策,来提高表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使之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
教师要能够以多种途径、多个角度、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专业修养,调动上好课的同时,增强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学术活动和进修,鼓励教师扩充个人知识领域写论文、编写教材、教学调研不断提高专业学科水平。
(四)开发课程资源
以往的教学中,教材就是课程资源。社会的发展要求从民族民间及时代中吸取素材资源,提高课程设置实施的水平,走出只重教材的狭窄天地,扩大学生视野。校内资源:图书资料、教学设备、专业教室、展示空间等为课程设置课改的实施提供必要条件。校外的作为扩展补充条件:如校级之间交流合作、民间文化活动及民间采风、实习实训基地等。
综合上述,高职院校和教师应该认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重视教学改革、重视素质教育,从各方面尽量弥补的不足,取长补短、与时俱进、共同努力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得到尽可能多得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篇2
关键词:艺术院校;表演专业;中国电影歌曲;声乐教学
随着艺术院校的不断发展,声乐课程作为一门集实践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于一身的学科,其在表演专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在表演专业艺术院校设置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培养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基础知识和演唱技能,充分挖掘并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中国电影歌曲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时代性、历史性和综合性。因此,将中国电影歌曲应用于表演专业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表演专业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概述
从课堂教学内容角度讲,作为影视表演专业的必修科目,声乐教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歌唱方法训练;一是歌曲练习。其中,歌唱方法训练又包括歌唱咬字、韵律、吐字、唱法、姿态和共鸣等内容的训练;歌曲练习包括理论知识学习、中外作品演唱和识谱训练等方面的练习。从教学形式讲,当前各艺术院校多是采用传统的大课授课模式。从教学目标角度讲,在表演专业开设声乐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其嗓音的合理运用能力,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一般情况下,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大致包括表演、台词、形体和声乐等四项内容,且其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有效的声乐练习,不仅能够挖掘学生的音乐艺术潜质,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掌握与灵活运用能力、音乐感受力以及音乐审美意识,还有助于学生学会音乐艺术与表演艺术的融通,从而完善学生的艺术品格。
二、中国电影歌曲在表演专业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明确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多是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手段,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也缺乏长远的规划。一定程度上讲,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声乐知识和演唱技能,且应具有相应的艺术修养。但是,当前表演专业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明显缺乏对声乐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使得学生无法将声乐学习与其他课堂的学习融会贯通。然而,中国电影歌曲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够彰显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宽度与广度。
(二)有助于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目前,从事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师大都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音乐素质。但一些声乐教师极易受到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理念的影响,直接将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方法用于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中,使得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这主要是因为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偏重于强调声音的规范以及腔体的共鸣与声音位置的统一,而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很难达到这些要求。因此,长期采用这种教学理念,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节,最终影响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然而,中国电影歌曲的合理使用,能够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音乐素养,进一步提高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有助于将声乐教学与表演主干课有效结合起来
一定程度上讲,作为表演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表演专业声乐课程主要是将声音技巧服务与其他主干专业课程相联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与其他几项专业主干课程严重脱节,使得声乐教学失去了开设的意义。比如,在歌曲演唱和朗诵台词时,由于两者的脱节,使得其声音的感染力受到严重影响;在塑造人物时,由于声乐课与主干课的脱节,使得其声音苍白无力,且声音与咬字、吐字不能很好地结合,进而使得其表演苍白无力、缺乏感染力。然而,中国电影歌曲的科学使用,能够使学生在观看和聆听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声音技巧,更能够提高学生对声乐教学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声音和表演的感染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四)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师资力量对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目前表演专业艺术院校声乐课程师资配备依然存在很大问题。虽然部分院校设置了声乐教研组,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表演专业声乐课程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从而极大地加重了现有声乐教师的教学任务,使得他们很难专心地进行课题研究,进而影响了其自身的声乐教学质量。然而,中国电影歌曲的适当使用,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教师能够留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进行课题研究,亩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声乐教学质量与效果。
(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一般情况下,我国表演专业艺术院校的入学考试都有声乐项目的面试内容,且要通过初试、复试的层层筛选。但是,声乐素质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声乐面试时,大部分艺术院校对学生的声乐水平要求相对较低,进而使得整体的教学进度受到严重影响。然而,中国电影歌曲的有效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缩小甚至消除学生之间声乐水平的差距,进而促进整体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
三、应用中国电影歌曲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应突出专业特点
第一,所选用的中国电影歌曲应突出表演专业的特点,充分体现声乐教学的创新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时代性。第二,所选用的中国电影歌曲应与不断更新的教材内容相符,以确保教材能够与现代声乐艺术发展特色相接轨。第三,所选用的中国电影歌曲应是对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第四,所选用的中国电影歌曲应将声乐教学与交叉学科相融合,通过展现多元化的声乐素材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应遵循声乐课程的教学规律
人的声音具有思维性,且发声的质量与表演者的心理素质具有密切的关系。这样,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声乐表演水平。因此,对于表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所选用的中国电影歌曲应有的放矢。第一,所选用的中国电影歌曲应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尽量帮助学生释放声音的天性。第二,表演专业的学生若要提高其台词的感染力,就应具备浑厚、清晰和富于弹性的声音。因此,在进行声乐训练时,通过选用相关的中国电影歌曲,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中声区的训练,并使学生保持稳定、放松的心态。
(三)应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功
表演专业开设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只有有效地将脑力与体力结合起来,并通过相应的实践训练,才能够提高学生声乐表演的综合性与技术性,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目前,大多数表演专业的学生的声乐基础都比较薄弱。因此,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十分必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用的中国电影歌曲应能够促进学生基本功的提升,才具有引领价值,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表演水平,更加准确地表达学生演唱时的情感。
(四)应充实教学内容与方法
作为表演专业一门理论性和技巧性较强的课程,声乐课程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技法,还应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声乐知识能够与表演艺术相融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选用中国电影歌曲时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多方面,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进一步提高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演艺术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一线表演艺术人才不仅应具备较高的表演艺术技能,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国电影歌曲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明确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实现声乐教学与表演主干课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和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当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应有效处理其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合理筛选并应用中国电影歌曲,最终实现表演艺术专业音乐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刚,宋阳. 浅议影视表演专业中的声乐教学[J].戏剧之家,2016,17:113.
[2]李燮. 表演艺术专业声乐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4:185-186.
[3]卢茜. 浅析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18:155.
篇3
关键词:综合大学;歌剧教学;体系
歌剧作为表演艺术的最高综合形式,可以说是艺术的顶端。歌剧融合了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是最为完美的艺术。作为高等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接受和学习这种歌剧艺术,从而丰富艺术课堂,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巧。然而,随着综合大学声乐教学的改革,目前歌剧作为一个学科出现在高等教学中的现象还十分有限,因此,开设歌剧教学,构建合理的歌剧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结合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谈一下综合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相关内容,以供同仁参考。
一、综合大学中歌剧教学的课程设置
1.歌剧的基础理论课程设置:西方音乐剧史、音乐剧导论、音乐剧名作赏析、基础理论与试唱等,有的也开设中西音乐史、音乐概论等内容。
2.表演课程设置:独唱、重唱、合唱,有的包括:声乐独唱。
3.舞蹈课程设置:舞蹈基本功训练、踢踏舞、拉丁、爵士舞、现代舞、中国民间舞蹈等。
4.戏剧表演课程设置:正音与台词、戏剧表演基础、音乐剧片段排演、戏剧小品话剧排演等。
5.歌剧剧幕排演课程。
二、综合大学歌剧教学内容
1.歌剧基础理论及其专业史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歌剧在社会上的地位有所危机,但作为教育部门,应结合时代特征重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歌剧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认识歌剧的历史和风格特征,从而加深自己对歌剧的理解,增强学生对音乐结构、音乐形式的整体把握能力。而这些也恰恰是现如今歌剧教学中基础理论所涉及的内容,其作用在于,让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来深化学生对歌剧表演艺术的实践性。
2.演唱课程内容。鉴于目前音乐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的形式所需,演唱课程在内容上进行了整合、补充,即:增加了重唱和合唱的内容,尤其是重唱训练,在教学中分为:对唱和讨论唱两大类型。其目的在于对凸现主要人物的情感交融或者纠葛,强化舞台的交响化。整个演唱表演课程的设置都重在训练学生对各种种类、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3.舞蹈表演内容。舞蹈是歌剧中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法之一,其风格多样。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鉴于此,在舞蹈表演内容方面,除了学习中国的民间舞蹈之外,还加入了大量的西方现代舞。进而使歌剧的表演舞台上充满了芭蕾的庄重、典雅;踢踏舞的热情;现代舞的开放等,丰富了舞蹈表演形式,活跃了学生的肢体语言及其运动能力,满足了歌剧的发展形式所需。
4.戏剧表演教学内容。歌剧由大量的台词来作为铺垫、虚实、衬托和连接的,一位音乐歌剧表演人曾经说过:“固有诗意和文学性的台词也擅长于性格描写和心理刻画。”戏剧表演的内容除了歌剧排演所需的基础知识之外,还需掌握表演的艺术和技巧、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等,需要加入一些作品的分析等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歌唱、舞蹈、台词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凸现歌剧的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5.歌剧剧幕教学内容:对剧本、音乐、舞蹈的分析、表象技能,需要学生掌握声乐、舞蹈、戏剧三种表演艺术的融合形式,重在培养学生了解、认知创作作品的故事情节、主题、任务特征、心理活动等,从而运用肢体语言、歌唱来表达出来。
三、综合大学歌剧教学形式分析
1.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
歌剧从某些方面来说属于是理论学科,但与一般的理论学科又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其原因在于:想要演好歌剧,单纯的掌握歌剧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是真正的用心去感受、从而将故事的各个环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来,需要的是热情、表演技巧、不断的实践等等。因此,我院在开展歌剧教学过程中,倡导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如:首先,选择学生有印象、接触过的歌剧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歌剧有个整体的感受和认知。其次,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探究歌剧作品,在探究过程中对于表演的片段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发挥进行即兴表演,深化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最后,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升华其歌剧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以欣赏歌剧为切入点,深化学生的歌剧表演
目前就歌剧教学来说,在整个教育界理论科研还较为薄弱,而学生对于歌剧的理解也总是停留在表面,关注的要么是故事情节、要么就是里边的歌唱片段、舞蹈片段等。我们知道歌剧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学,他是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个人的风格的一种创作,可以说每部歌剧都有着其独特的风貌,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一部经典的歌剧能够给人们带来无比的震撼,因此,本院校在开展歌剧教学时,以欣赏歌剧为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知歌剧的经典,体味其社会意义。
3.从审美角度出发,凸现歌剧艺术魅力
歌剧的作用在于陶冶人的情操,使人通过欣赏歌剧得到一种满足和喜悦。一个人想要演好歌剧的基础是具有极高的审美能力,从而才能完全的演好一个角色。可以说,学习歌剧教学除了引导学生欣赏、了解歌剧之外,还应让学生掌握欣赏歌剧、感悟歌剧、鉴别歌剧等审美功能。只有自己陶冶在歌剧美之中,才能诱发观众在情感上与自我产生共鸣,得到精神的陶冶,从而来深入的审视、体会歌剧。“歌剧是既能表现较复杂的思想感情、反映重大的社会性、哲理性等问题,而又易于为广大民众接受的艺术形式。”因此,教学也应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介绍歌剧表现形式,深化学生对歌剧的认知,让学生亲身感受歌剧的艺术魅力,强化自我的审美功能。
总之,歌剧教学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增强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体验歌剧的内涵,从而升华自己的情感表演,而各个院校、教师在开设歌剧教学时也应注意结合时代的发展形式对此课程的教学实施创新、改革, 不断探究歌剧教学,为歌剧教学体验研究做一份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3.15.
[2]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293.
篇4
积淀是表现人声艺术美的重要基础歌唱是一种用人声器官表现的声乐文化艺术产品。在教学中只单纯地强调学生掌握发声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提醒学生要表现声乐的艺术美,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平时的大量阅读与学习,丰富自己的音乐基础知识而达到文化内涵积淀。学生在学习一首声乐作品时,在有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进行透彻、准确地分析研究学习,熟练掌握歌曲作者的生平、写作时代背景、歌曲创作意图、风格等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歌曲演唱,才能完整、准确、到位地表现人声艺术美。假如学生在歌唱之前不作任何准备,对歌曲相关内容一无所知或不熟,这就无法理解作品,就不能准确的表达歌曲所反映的意境和情感,只能是机械发声,就不会有更大的进步与提高。
二、引导学生用灵魂歌唱歌唱,重视艺术表现力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着良好的嗓音条件,并相应地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的学生所表现的声乐作品演唱却不能打动人。这是因为学生对歌曲的内涵没有深入了解,对作品的风格把握不到位,从而没有真正表达出歌曲的意境和音乐美。就像著名歌唱家苔尔巴迪所说:“他们想到的只是怎么唱得更响些,而根本没有考虑到歌唱的表现力和自己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途径对歌曲的内容、作者、音乐背景等做详实了解,然后通过进一步教学讲解,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歌词内容认真、细致地分析,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使学生正确把握歌曲的风格,进行有表现力的歌唱。有表现力的进行歌唱,首先是抒发自我的情感,在表达自我情感的同时用优美的声音打动他人,这是艺术表演追求的目的与效果。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时刻提醒学生:要演绎好每一首声乐作品,都应该全身心投入,深入到歌词意境中,为其感动、受其感染而后感动他人。真实的情感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歌唱演员,就应该深入生活,用心体验,时时刻刻用心观察,积累情感素材并用之于表现音乐。
三、重视伴奏在歌唱艺术中的表现力
声乐演唱虽然以人声为主,但伴奏为完整体现歌唱的音乐的艺术魅力,烘托歌声,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育学生不能忽视伴奏的重要性。学生在进行歌曲学习或舞台表演时,首先应注意歌曲前奏。就是指在进行歌曲演唱时当伴奏响起第一个音符到演唱开始之前学生就要立即进入歌曲所要求的歌唱状态和氛围之中,同时也为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其他音乐要素提供依据。学生在进行歌曲主体部分的演唱时需注意加强对歌唱旋律的和声衬托和渲染,不能脱离伴奏进行声音自我表现。当歌曲出现间奏时,学生虽然没有演唱,但内心感觉应与间奏同行,不能因间奏而产生情绪上的音乐的空白或断裂。到达歌曲的尾声时应加强歌曲的结束感。学生在歌曲结束之后,不能立刻松懈下来,内心仍应保持与尾声相一致的音乐感觉,直到尾声结束。这样的歌唱才能使歌声与伴奏统一、完美。
四、注重歌唱的舞台形象表演
篇5
关键词:乐感:培养;弹奏技巧
乐感是指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通常表现为人在音乐欣赏或音乐表现时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前者的表现是隐性的,潜在于人的内心活动;而后者则将这种内心活动付诸音响传达出来。而钢琴演奏中的乐感是指对钢琴音乐作品内在涵义的深刻表现能力。人们常讲要用“内心歌唱”,要“有表情地”弹奏,亦即此意,就是指演奏要有乐感。它是音乐表演艺术(演唱,演奏)的灵魂,更是钢琴演奏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决定青年钢琴家成为艺术家的关键。乐感的状况对于钢琴表演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l乐感需要天赋,更需要培养
在音乐欣赏中,一个人若难以或不能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美,便认为他的乐感不好;同样,在音乐表现中,一个人若难以或不能贴切地传达音乐的美,我们也会认为他的乐感不好,因而乐感这一概念的涵义应当包括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两方面。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家面对现成的曲词作品要追思音乐原旨,发掘其中真谛,也要结合自己的理解感受,用手指在琴上将之表现出来,将带有自己鲜明个性色彩的对生活的感受、愿望化为音乐叙述以示他人,进行由知而感的创造。可以这么说,支配着手指的是对乐曲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弹奏者的乐感状况。
对于乐感的来源,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乐感是先天性的,父母给的,有人则认为乐感是后天性的,经过学习得来的。前一种观点可以由此而决定一个人可否从事音乐艺术表演事业;后一种观点是任何人都可通过勤学苦练而获得演奏艺术所必备的乐感条件。以上两种观点,中外古今无数事实证明,无论先天论还是后天论都是片面的。应该承认,人的大脑器官对于音乐的感知反应是有差别的。听到同一音乐片段,有人能浮想联翩,有人却充耳不闻;有人可手舞足蹈,有人却无动于衷。显然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动听的音乐也是没有价值的。然而,玉不琢不成器。对于音乐具有良好的乐感,只是具备了从事钢琴表演艺术的某一方面的先天条件。钢琴演奏所需要的乐感,是需要经过一定专业训练的,是需要通过演奏技巧来表达的,达到一定专业程度的、具有艺术价值的乐感。这种有别于自然状态的乐感需要一定的天赋,但更需要有目的的培养。
2乐感的培养
(1)首先要注重文化知识与中外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文化与艺术方面的修养。文化修养与对外部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直接有关。文化修养不足的演奏者,在表达作品意境、诠释作品内涵的程度必然受到一定局限。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有着相同之处,在产生背景、社会功效、创作与欣赏均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许多钢琴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有关甚至是直接受文学作品启迪而创作的。古今中外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奇、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精华。各个流派、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钢琴音乐往往特色各具、意境迥然,对它们的感受的理解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这是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的具体反映,也是钢琴演奏家借以阐释作品、揭示内涵的基本依据。纵观古今中外享誉乐坛的钢琴演奏大师,无不自幼受到文化艺术方面的严格教育与浓郁熏陶,无不具有深厚而扎实文学艺术修养。钢琴演奏这棵大树只有深深植根于艺术与文化的肥沃土壤,方可枝叶茂盛,果实累累。
(2)其次要注重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音乐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宏观把握、微观分析钢琴音乐作品的能力。钢琴是和声与复调类的乐器,钢琴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乐队作品的浓缩。如同指挥家指挥乐队(无论管弦乐队还是民族乐队)需要音乐理论这一基础知识一样,钢琴家驾驭钢琴同样离不开音乐基本理论。否则,便无法通晓钢琴作品的和声配置、复调形式、织体特点、曲式结构,便无法做到胸有成竹,不仅直接影响对具体作品的感受、理解与表达,而且还会影响钢琴演奏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外古今音乐史上,不少钢琴家同时身兼作曲家或指挥家的例子举不胜举;即使专职演奏家或教师,对诸多部钢琴作品了如指掌亦比比皆是。这其中的奥妙当然并非他们超人一等,而是对音乐理论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密切相关。
(3)要注重对于一切优秀音乐作品,包括中外钢琴音乐、交响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特别要注重对于优秀钢琴演奏家的演奏的欣赏,以便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运用听觉器官大量欣赏,可以直接有效地吸取艺术精华、培养良好的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领略作品的韵味与内涵、洞悉作品的情绪与意境。欣赏优秀的钢琴音乐,可以深入地体味作品处理方面的细微差异;欣赏中外管弦乐与民族管弦乐,可以有益于发挥钢琴演奏和声与复调的独特作用;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可以更准确地表现中国钢琴音乐的东方神韵。而当今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传播媒介,则为音乐作品的传播普及开辟了多种途径。录音录相、广播电视、舞台演出、电影放映等形式使音乐欣赏成为举手之劳。
一切有志于钢琴演奏者,应该利用可能的传播工具,自由遨游音乐的海洋,不断扩大艺术视野,努力深化音乐的造诣,对培养钢琴演奏所必备的良好乐感是有必要的。
3乐感的理解与表达
一个钢琴弹奏者有了良好的乐感,并不一定都成为优秀的钢琴家。在具体的演奏实践中,还必须在良好乐感的基础上,注意对具体作品的正确理解和精妙表达。乐感的理解和表达涉及许多方面,但有二点是必须注意的。
一是要认识到乐感理解是因人而异的,它受不同时代、环境、个人遭遇的影响,又被不同个性、兴趣、愿望所左右。19世纪是古典音乐大师辈出的年代,但众多大师的风格几乎没有什么雷同。因此,在借鉴他人乐感理解的基础上,须有自己的独特的、散发着个人魅力的乐感理解。只有这样,你的乐感才是你自己的,你的乐感表达才是有创造性的。二是要注意将乐感的理解和表达与娴熟的演奏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篇6
作为现代高等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接受和学习歌剧艺术,从而丰富艺术课堂,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巧。然而,随着综合型大学声乐教学的改革,目前歌剧作为一个学科出现在高等教学中的现象还十分有限,因此,开设歌剧教学,构建合理的歌剧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结合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谈一下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相关内容,以供同仁参考。
一、综合型大学中歌剧教学的课程设置
结合歌剧的组成要素以及发展规律,目前,从我国综合型大学之中歌剧教学的整体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第一,歌剧基本理论课程。其中主要涉及到歌剧的基础理论课程设置:西方音乐剧史、音乐剧导论、音乐剧名作赏析、基础理论与试唱等。目前一些综合型大学歌剧基本理论课程之中也开设中西音乐史以及音乐概论等相关内容。第二,歌剧表演课程。此类课程主要涉及独唱、重唱、合唱等课程,有的包括声乐独唱。第三,舞蹈课程。歌剧舞蹈课程主要有舞蹈基本功训练、踢踏舞、拉丁舞、爵士舞、现代舞、中国民间舞等。第四,戏剧表演基本课程。主要包括正音与台词、戏剧表演基础、音乐剧片段排演、戏剧小品话剧排演等。第五,歌剧剧幕排演课程。从目前我国综合型大学之中歌剧教学课程设置来看,在整体课程设置之中充分的注意到歌剧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形式,注重了歌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内容
1、歌剧基础理论及其专业史论。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歌剧在社会之中的整体地位有所下滑。作为培养歌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型大学,应当结合时代特征重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歌剧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认识歌剧的风格特征,从而加深对歌剧的理解,增强学生对音乐结构、音乐形式的整体把握能力。而这些也恰恰是现如今歌剧教学中基础理论所涉及的内容,其作用在于,让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来增强学生歌剧表演艺术的实践。
2、演唱课程内容。鉴于目前音乐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的形式所需,综合型大学的歌剧演唱课程在内容上进行了整合、补充,即:增加了重唱和合唱的内容,尤其是重唱训练,在教学中分为:对唱和重唱两大类型。其目的在于对凸现主要人物的情感交融或者纠葛,强化舞台的交响化。整个演唱表演课程的设置都重在训练学生对各种种类、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3、舞蹈表演内容。舞蹈是歌剧中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法之一,其风格多样。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鉴于此,在舞蹈表演内容方面,除了学习中国的民间舞蹈之外,还加入了大量的西方现代舞。进而使歌剧的表演舞台充满了芭蕾的庄重、典雅;踢踏舞的热情;现代舞的开放等,丰富了舞蹈表演形式,活跃了学生的肢体语言及其运动能力,满足了歌剧的发展形式所需。
4、戏剧表演教学内容。歌剧是由大量的台词来作为铺垫、虚实、衬托和连接的,一位音乐歌剧表演人曾经说过:“固有诗意和文学性的台词也擅长于性格描写和心理刻画。”戏剧表演的内容除了歌剧排演所需的基础知识之外,还需掌握表演的艺术和技巧、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等,需要加入一些作品的分析等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歌唱、舞蹈、台词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凸现歌剧的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5、歌剧剧幕教学内容:对剧本、音乐、舞蹈的分析,需要学生掌握声乐、舞蹈、戏剧三种表演艺术的融合形式,重在培养学生了解、认知创作作品的故事情节、主题、人物特征、心理活动等,从而运用肢体语言、歌唱来表达出来。
三、综合大学歌剧教学形式分析
1、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
歌剧从某些方面来说属于理论学科,但与一般的理论学科又有着一定的差异。其原因在于:想要演好歌剧,单纯的掌握歌剧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是真正的用心去感受、从而将故事的各个环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来,需要的是热情、表演技巧、不断的实践等等。因此,我院在开展歌剧教学过程中,倡导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如:首先,选择学生有印象、接触过的歌剧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歌剧有个整体的感受和认知。其次,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探究歌剧作品,在探究过程中对于表演的片段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发挥,进行即兴表演,深化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最后,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以欣赏歌剧为切入点,深化学生的歌剧表演
目前还未形成对于歌剧教学的研究氛围,即在整个教育界理论科研还较为薄弱。学术界的科研氛围的薄弱直接影响到了目前我国综合型大学中歌剧教学的实际效果。即歌剧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对于歌剧的理解往往存于表面,其关注点主要集中于要么是故事情节、要么就是里边的歌唱片段、舞蹈片段等。这使歌剧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其内涵与实质并没有为人们所熟知。如上所述,歌剧作为一门综合诸多学科的艺术形式,其兼顾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美等艺术形式,而非简单的文学形式呈现。同时,从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来看,歌剧具有着较强的时代性、民族性以及个体创作风格的综合体现。不同的歌剧创作者由于时代特征、自身经验创新能力等影响,使得不同的歌剧具有着不同的风貌。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任何一部优秀的歌剧无疑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一部经典的歌剧能够给人们带来无比的震撼,因此,本院校在开展歌剧教学时,以欣赏歌剧为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知歌剧的经典,体味其社会意义。
3、从审美角度出发,凸现歌剧艺术魅力
歌剧的作用在于陶冶人的情操,使人通过欣赏歌剧得到一种满足和喜悦。演好歌剧的基础是具有极高的审美能力。可以说,学习歌剧教学除了引导学生欣赏、了解歌剧之外,还应让学生掌握欣赏歌剧、感悟歌剧、鉴别歌剧等审美功能。只有自己陶冶在歌剧美之中,才能诱发观众在情感上与自我产生共鸣,得到精神的陶冶,从而来深入的审视、体会歌剧。“歌剧是既能表现较复杂的思想感情、反映重大的社会性、哲理性等问题,而又易于为广大民众接受的艺术形式。”因此,教学也应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介绍歌剧表现形式,深化学生对歌剧的认知,让学生亲身感受歌剧的艺术魅力,强化自我的审美功能。
四、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构建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人们对于歌剧这一相对古老的艺术形式有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与之相统一,进而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型歌剧人才。笔者认为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促成歌剧课程理论与歌剧实践的统一。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之中,需要注意的是促成歌剧课程理论与歌剧实践的统一。与其他学科比较而言,从其实践性特征来看,歌剧课程的设置由于其专业特征的影响,应当更为注重实践性知识的传授。例如,歌剧教学之中要求的基本功训练中的踢踏舞、拉丁、爵士舞、现代舞、中国民间舞单单依靠理论学习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大量的歌剧教学实践与之相配合。从歌剧课程理论的指导性来看,最终需要将歌剧的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之中,固化为学习者内在的歌剧技能。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笔者认为歌剧课程理论知识与歌剧实践两者之间需要保持密切联系。因为理论由实践而来,同时需要实践经验进行合理补充。这就要求综合大学歌剧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之中,对于歌剧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索。
第二,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注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带来的新需要。目前,从我国艺术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来看,我们的艺术类教学与社会的发展具有着不同步性,即我国高校之中培养出来的艺术类人才与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之中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结构要求具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艺术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出现,并日益恶化。作为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来看,目前随着诸多媒体形式对于歌剧这种较为古老的艺术带来的多元化冲击,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结构的需要。同时,在具体的歌剧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之中,要能够进行歌剧发展规律以及教学发展规律之间的对比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
第三,我国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与学生学习实际紧密相关。目前,对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忽视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歌剧教师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以自己的好恶进行歌剧教学,对于学习歌剧的学生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很难达到,抑或对于学生所制定的标准往往高于实际学生所能达到的标准。这使得学生对于歌剧的学习兴趣严重受挫。因此,在我国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之中,要积极的考虑学生的因素,这是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相关规律的尊重,是“以人为本”重要精神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构建是否能够真正的实现其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歌剧教学体系在时代前进的步伐面前亟待改革,构建新型的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无论是对于我国歌剧发展水平,抑或对于我国歌剧人才的整体水平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歌剧发展想要振兴,想要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则必须拥有一大批优秀、杰出的歌剧人才。这是我国歌剧事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时代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歌剧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艺术水平。歌剧要打破沉寂,就需要积极地构建综合型大学歌剧教学体系,壮大歌剧人才队伍,全面系统的让学生学习和接受歌剧艺术。各个院校、教师在开设歌剧教学时也应注意结合时代的发展形式对此课程的教学实施创新、改革,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增强实践能力。总之,以歌剧教育普及为基础,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歌剧人才和作品的不断涌现为近期目的,实现中国歌剧重新走进大众,逐步走向世界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 钱苑,林华:《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4. 赵巍:《论歌剧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与启示》,《大舞台》, 2012,(01)。
5. 王祖皆:《让中国歌剧迎来明天的辉煌》,人民音乐, 2009,(03)。
篇7
关键字:演奏技术;技巧;方法
筝是我国最古老最富有特色的弹拨乐器之一,其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而细腻。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它既擅长表达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无不使人为之心倾。近年来,随着古筝教学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古筝的学习与了解己成为学生音乐启蒙与大众陶冶性情的一件极好的工具,面对习筝者的日益增多,当今教育师资水平及教育力度的跟不上,导致了师生对于古筝基本功训练也越来越忽视。今天的习筝者追求的不是作品内容的精、准、深,而是追求陆子的大、高、难。这种“揠苗助长”式的学习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和麻烦。俗话说: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可贵性。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每一位学习者和传播者应终身坚持的原则。伟大的音乐大师巴赫曾说过:“谁能像我一样勤奋,就会有我一样的成就。”任何技术技巧的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年累月、长期磨练、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学习古筝最首要的就是要有坚实的基本功底,扎实的演奏技巧,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古筝演奏者,对待基本技巧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众所皆知,古筝的演奏技术技巧也是从属于音乐表演,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想要完美的表现音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作为一位出色的演奏者仅仅具有音乐理解力、控制力、感受力、表现力,但演奏技术低下,手指不能完全做到“内得于心,外应于器”也会导致音乐表演的失败。所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掌握各种演奏技巧技法,是准确而深刻的演奏好各种风格、各类体裁、各个时代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意境的首要前提。
我本人对于基本功的重视是进入大学之后才真正开始实践,以前都是弹奏一些大、高、难的曲子,这样才觉得是演奏得好的表现,进入大学后我一开始并不适应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导师不但不给大的曲子弹奏,反而演奏些我认为是小儿科的曲子如《渔舟唱晚》《纺织忙》等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曲子试奏,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基本功的训练上了,其中包括:大撮、小撮、摇指、托劈、抹托交替、抬指、大、中、食、无名指的单指和组合练习,要求做到运指自然流畅、反弹要快、具有爆发力、出指干净利索、有线条感、颗粒性。导师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练习基本功要像登山一样,一步一个脚印那才会有真正的体会和收获。“欲速则不达”,没有任何的捷径可走,每一个动作都要按要求反反复复的磨练。这样的学习和练琴方式整整实践了两年,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手指的力度、速度、灵活度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两年的时间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的惊人结果比我想象的要快的多,顺的多,容易的多。因为有好的方法,好的指导,好的训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那得果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所以古筝演奏方法的好坏、导师科学的引导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演奏效果和水平的提高,也会影响教育质量的好坏。有了正确的演奏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演奏方法不科学、不正确,会导致走弯路。若想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表演技术,就要着实从提高基本功的训练上下手。
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稳固的基本功,再来谈音乐情感、音乐意境,才不会是纸上谈兵,空空如也,才能真真切切体会到基本功训练在古筝演奏中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其实,技术技巧完善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情感的表达,技巧的表现力是用来表达人的情绪、情感和内心深处的喜、怒、忧、思、悲、恐、惊。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性质不同的乐调就会引起观众的不同的心情和态度,在倾听节奏和乐调时,我们的心情就随着它变化。”我国古代最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乐记》中也这样写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不难看出任何技术技巧的娴熟和敏锐的音乐感知都是为作品至高无上的情感所服务。
对于情感的崇高追求,孔子有一则学琴的故事:孔子学习音乐异常刻苦认真,跟师襄子学弹琴曲《文王操》。师襄再三地说:“可以益矣”,孔子却一丝不苟,一再表示“未得其数也”“未得其志也”“未得其为人也”,直到文王的形象在琴声之中跃然而出才肯罢休,使他的老师师襄子都佩服得“避席再拜”。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于音乐最高情感境界的追求,及对于音乐表演的刻苦专研、精益求精的精神,真正达到“人琴合一”。
在古筝演奏中除手指技能的训练外还应从以下方面正确引导和认真学习:第一,培养敏捷的音乐感知能力。第二,具备良好生理条件与高度灵敏的身体条件协调能力。音乐表演者不仅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而且还必须具有把这种音乐感完美的传达出来的音乐表演技术,而这种技艺是以与音乐表演相关的各种生理器官的良好素质和它们高度的灵敏性与协调性为基础的。第三,具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音乐表演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技巧行为和对音乐感知的认识,它的生命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圆满的精神内涵。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么,音乐表演者对艺术、对生活应有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自觉地把音乐表演艺术与人类追求进步和社会正义的事业联系起来,更有音乐家则在他们的表演中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他们把对崇高与美的追求作为目标,通过他们的音乐表演促进人相互之间的了解、友爱和情感交流,增强人们对美的热爱和对光明前途的希望与信心,真正做到真、善、美合为一体的审美理念。
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演在音乐表演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完美而高超的表演技术与技巧是进行音乐表演的必备条件,而生活、思想和文化修养则是使音乐表演获得成功的直接体现,没有表演技巧根本谈不到艺术表现,脱离了艺术表现,表演技巧也将失去它自身的存在价值。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对于任何时代、任何种类的音乐表演都是有效的。它对于实现音乐表演的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使音乐表演达到至善至美境界的可靠保证。
篇8
音乐的发展史上,声和情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声就没有情,反之,没有情就更没有声。声乐是人声的艺术,是歌唱的艺术,是最贴近人类自然的表达,也是促进学生建立良好情感的最佳手段。声乐艺术是通过歌唱来传达思想感情的,就是带着音乐的语言,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艺来激发人的情感,通过歌声来传达人间的“喜、怒、哀、乐”。它必须在人们自身声音的生理基础上.并以音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正规、系统的训练(即通过有内涵的发声练习,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甚至达到一定高难度的训练水平,才能完整地抒发其情感),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歌唱中声音与情感并重。在演唱歌曲时必须以情感人,有情才有感染力,有情的歌,唱出来才会打动人心,只有巧妙地把“声”与“情”融合在一起,才能唱出美丽的曲子。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声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声乐教学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情”是声乐表演艺术的灵魂,是歌唱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根源所在。声乐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课,也是重点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声乐表演将内心体验呈现并供观众感受欣赏,将这种内心体验转化为听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形式,是以自身为基本前提的。在声乐教学中,实施良好的情感培养,对于优化声乐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歌唱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声乐教师要注意技术训练、艺术处理与情感表达能力三者的有机结合。还应该认识到心理活动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适时地应用各种调整情绪的手段,激发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保持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声乐知识,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就是要抒感、激感、交流情感,通过情感的纽带把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声乐艺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审美效应。因此声乐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根据声乐教学的规律,把审美教育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声乐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个性和能力,获得高尚的审美情操;使美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对于声乐的初学者来说,我们教师比较注重的是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如呼吸、吐字、共鸣等,但以技术为重的同时还要兼顾情感。而对于以歌唱为专业的演唱者来说,情感和技术是缺一不可的。没有一定的声乐基础就不可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情感就不可能真正表达出歌曲的真正内涵。音乐感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歌唱者和教师都要善于利用其他的感觉能力为音乐服务。
很多人形容一个人唱歌都用“用心在唱”来形容,一个对音乐没有心理感受的人,是无法表达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音乐的内在美的,这样又如何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所以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声乐教学内容是歌唱基础知识、呼吸、发声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不同的歌唱演唱方法及技巧,而歌唱的技巧训练过程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对音色、音质、音准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进行训练。但其核心的本质内容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因为歌唱者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受到外界文化、环境的熏陶,所以在艺术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才能使歌唱者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情感内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掌握声乐的演唱技能。声乐的整体教学针对的不仅仅是音乐的发声技巧,还包括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把握,通过运用整体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的表现能力等。同时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心理能力,这也使得歌唱者以自己的艺术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通过与作品所提供的情绪交融,才能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声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其内容,现代的声乐艺术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了语言、旋律、声腔、器乐、动作等与之相联系的概念,当然与之相呼应的声乐教学也是一个对歌唱者声乐技巧、艺术修养、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抒发感情的艺术,是无止境的艺术,是通过人的思想感情,利用声乐上的技能、技巧而获得的,因此声乐教学和演唱中必须要重视情感的表达,做到以情带声、以声表情、声与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要做到“声情并茂”,这也是演唱的灵魂,只有饱含情感的演唱,才能够真正打动观众、打动人心。情感教学的实施是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善于利用教学的情感和音乐作品的情感做诱导,唤起歌唱者的情感经历和体验,从而让欣赏者都能因为音乐而打开心灵的大门,用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做纽带,正确引导,合理施教,让大多数人们都能听懂音乐、爱上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作者:司晓升 单位:河北交响乐团
篇9
作为音乐这门艺术蓬勃发展的结晶,合唱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以及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是其他的音乐表演艺术难以超越的。合唱艺术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宗教音乐,了解合唱艺术的发展轨迹和特点,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它的艺术魅力,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强欣赏和表演合唱艺术的能力。欧洲合唱艺术的风格基本和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相一致。文艺复兴时期,平等重视合唱各个声部的作用,主要由一个声部进行主题的表现,其他声部按顺序进行模仿和配合,也较少采用乐器的伴奏。到了巴洛克时期,歌剧产生并且发展成型,古典乐派逐渐在这一基础上诞生,合唱的艺术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独立成为一个音乐类型。在重视自然和人类情感的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追求用音乐来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用音乐来表现人性中的伦理价值,这些作曲家继承了之前的传统音乐理念和风格、对其加以丰富和创新,这一时期的作品较为谨慎地采用渐慢和渐快的速度,合唱艺术有了统一的形式和规律。而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完全脱离了宫廷和教会的限制,不再为政治服务,而成为了群众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一时期和古典时期可以说是西方音乐的黄金时代。现代主义音乐一方面继承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衍生出许多分支;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出现具有反叛和创新精神的新的派别,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合唱这一音乐表演形式自从产生以来,无论是为宫廷贵族服务还是作为教会的统治工具,或是后来纯粹表现情感的一种表演方式,都展现出了特有的艺术魅力。
我国的合唱艺术,是在20世纪初学堂乐歌出现之后兴起的,虽然它产生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不乏伟大的作品,例如:《半个月亮爬上来》和《黄河大合唱》等,都是我国合唱艺术中的瑰宝,推动者我国的合唱艺术不断蓬勃发展。指挥和演唱的艺术活动都是对音乐作品的再加工。指挥作为合唱团的关键要素,是音乐作品主要的诠释者,他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将音乐作品完整、统一地表现出来。作为集体音乐表演艺术中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指挥需要集中演唱者和演奏者的智慧和才能,对他们的潜力进行挖掘和培养,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因而指挥在合唱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培养高质量的合唱团和指挥,就必须在各大高校加强对音乐人才的培养,以促进我国合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普通群众对于精神生活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参加合唱团就成为很多人业余充实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而目前看来,我国专业的合唱和指挥人才十分紧缺。与此同时,我国专业的音乐学院每年招收的合唱和指挥专业的学生数量不多,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或者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因此,各大高校扩大对合唱和指挥专业的招生规模迫在眉睫,并且需要教师对合唱和指挥专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提高每位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学校在专业教学上的水平。
二、我国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重视
许多高校在对合唱与指挥专业的教学上仍然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不重视对实践方面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练习合唱曲目就已经属于实践的范畴,仅仅侧重于对基本的发声、音色和音调、音量的大小以及情感的表现这些方面,忽略了对合唱和指挥技巧方面的训练和实践。另外,这样枯燥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没有自主的学习欲望,学生也无法在学习中同时掌握合唱和指挥两个方面的技能,这些缺点对于培养合唱和指挥人才是十分不利的。
(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较差
我国高校的合唱与指挥课程往往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展开,而教材普遍存在合唱曲目多而理论指导较少的问题,也就是说,教材中较大篇幅被合唱歌曲占据,关于合唱和指挥的理论性知识篇幅较少。因而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就忽略了实践的指导理论这一方面。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按照曲目进行练习就忽略了在实践中形成的有群众基础的合唱理论,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在质量上的需求。
(三)对合唱与指挥课程的认识不够明确
在合唱团队中,指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合唱团的灵魂与核心。这一情况要求指挥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高素质的音乐修养和人格魅力。也就是说,高校的合唱与指挥课程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专业过硬、基础扎实、艺术修养较高的。而目前大多数学音乐的学生仅仅将合唱指挥单纯地作为“合唱”来看待,忽视了指挥的实际作用,也忽视了合唱与指挥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我国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的改革建议
(一)明确课程设置
大部分高校的音乐专业都把合唱与指挥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并且开设课程的时间为一到三年。而培养一名合格的合唱与指挥专业人才,需要让学生学习合唱和指挥专业方面的相关的系统知识。在分别对合唱和指挥两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后,还需要认识到合唱与指挥是一个整体,要使学生对二者进行逐个消化,进而达到有机的结合。合唱学和指挥学作为两门单独的课程,内容已经十分丰富、复杂,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两三个学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明确合唱和指挥教学的先后顺序,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合唱知识之后,再进行指挥方面的授课。
(二)进行多元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合唱与指挥专业的教学中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它一般都由教师完全引导学生,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对合唱曲目进行单纯的模仿,这种方法就有可能使学生丧失了独立组织或指挥合唱的能力。因此在大三的下学期,除了要继续对基础知识进行教学以外,还需要通过实践来锻炼学生指挥合唱的能力,一方面可以扎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和合唱和指挥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增加课程内容
合唱的艺术是复杂的,合唱作品的风格和种类也十分繁多,因此,作为一名合唱者或指挥者,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和认识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这就需要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多样化,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类型和风格的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另外,合唱与指挥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在高校的合唱与指挥教学中,需要加入现代和流行元素,让合唱这门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可以紧跟时代步伐。
(四)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
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察中,需要坚持并重考察与考试、兼顾理论与技能、同时重视平时和期末成绩这三点。传统的合唱专业考试内容大多是让学生分组演唱合唱作品,而指挥专业的考试则是跟着音乐指挥一首合唱曲目,考试结束后,学生只得到了一个象征性的分数,却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样的考试方式是不能推动学生的进步的。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来制定,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就对学生进行考核,对每个人的结果进行记录,才能总结出每个学生在专业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将考核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仅仅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让学生及时地认识到自己专业上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提高自身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有几点建议:首先,考核的时间不应该局限于期末这一时期,而是要注重平时的课堂表现;其次,采用合唱排练的方式进行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第三,在进行技能考核的同时也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以试卷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五)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合唱与指挥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是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巩固的专业能力的。因而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堂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确切地讲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有条件系统地参加专业实践活动,保证参与实践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把实践和学分相挂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时可以获得相应学分,以此来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实践,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减轻了同学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建立实习基地。到了大二、大三,学生以及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水平也逐渐提高,学校就需要为合唱团成员联系各类的比赛和演出,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不仅能够让学生接触社会、加强实践,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而巩固和扎实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高校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这一改革必须能够为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良好的解决方案,有效地提高我国高校的合唱与指挥专业的教学水平,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合唱与指挥人才,促进我国的合唱艺术的发展,也促进我国合唱事业的繁荣。
篇10
一、学校音乐教育为音乐素质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培养高素质音乐专业人才是专业音乐教育教学的目标。从我国现有的专业音乐教育与教学大纲来看,音乐素质教育体现在音乐理论与音乐专业表演技能的结合及对音乐的理解和完美再现等方面。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外,音乐高等教育还设置了相关的音乐基础课,如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作品分析、音乐史等,为音乐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严格、规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笔者认为,我国几十年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各专业音乐院校的基础音乐教育是相对合理完善的,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与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而协调发展的,并能够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音乐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强调在学习中,学、用结合,练习与演出结合,音乐理论与实践结合。只有这样,培养出的音乐人才才能活跃在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的舞台上。然而,学校的教育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有限的知识。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远不能满足学生日后工作的需要。在今天这个信息社会,学生必须要具备自学的能力与不断进取的求知欲,不断地充实知识结构,开拓视野,才能适应迅速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到未来专业上所需的每一种知识和技能,要想提高能力,就一定要有终身学习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音乐表演专业更是如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浏览大量的音乐作品需要能力和时间,同时,因为音乐艺术性和技术性要求极高,每个音乐人必须要不间断、长久地进行音乐素质与技能的练习才能保持最佳的表演状态。只有优秀的艺术家才能以炉火纯青的技巧透彻地诠释和再现音乐。这主要体现在对音乐风格的整体把握及对音准节奏等基本音乐要素的把握上。
二、重视自身音乐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专业音乐人才自身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与修养,只有不断长期地钻研和进取才能保证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高质量与高标准。重视自身音乐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体现在艺术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甚至具体到每一个音符,一旦忽视了就会出问题。专业歌手大赛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些选手在音乐素养视唱与模唱的测试中出现错误,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能力和修养的问题。由于他们平时忽视了基本功的练习,对自身素质培养的必要性重视不够,平时练习功夫不到,对音乐技能的训练要求不严格、不扎实,才导致音准与节奏不正确。他们往往没有认识到音乐的基本功与音乐表现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认识到培养提高音乐文化修养的长期性必要性,所以,平时只注重把自己的几首歌曲唱得完整,而对于视唱新作品或歌曲缺乏必要的快速与准确识别音准的视唱能力。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歌手从学校毕业后,由于放松了对音乐能力的培养和音乐修养的提高,所以导致他们在比赛时,在读谱视唱听辨测试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这种情况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还是已毕业的学生,只要在从事音乐的表演,就要重视对视唱练耳课程及其他专业基础课的继续学习,要认识到音乐基本素质提高是长期的任务。高超的音乐技能是需要长期、严格、认真、科学的训练。只有重视音乐素质这一基本功训练,才能保证正确快速地读谱,以自己敏锐的内心听觉及时纠错。这样,在练习和艺术实践中才会少出或不出现问题,保证音乐作品的完整再现。
三、对专业歌手应有较高的音乐素质要求
为了体现高雅音乐艺术的魅力,对专业歌唱比赛提出高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参赛歌手只有具备较高超专业技巧、较深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才能较完美地表现音乐作品,才能把声乐歌唱艺术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真正的专业比赛应该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竞争。
笔者作为音乐基础课教师认为,在国家级高水平的专业歌唱比赛中应对专业歌手提高视唱部分的读谱要求。专业音乐人才应该用五线谱读谱,采用固定调唱名法,不允许用首调唱名法(民族唱法如果是专业院校毕业也应加进五线谱的读谱);然后是要具有对音高与节奏的准确性的敏锐分辨能力;再次是对调式的正确分析理解;最后是乐曲的风格的整体把握。同时,要与文化素质相结合,加深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文化、气质、修养、能力会直接影响表演者对参赛作品的完成质量。通过素养测试,能激励选手音乐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够使歌手们脱颖而出,推动歌唱表演艺术歌曲发展。
- 上一篇:智慧农业行业研究报告
- 下一篇:电商行业市场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