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网络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网络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网络课程

篇1

关键词:陕西省高校;网络经济课程;教学

一、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经济随之兴起,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经济学应运而生,国内高校也纷纷开设了《网络经济学》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与交叉性课程,《网络经济学》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对网络经济的理解与把握,而且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商务分析、运作、管理等实践工作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和“互联网+”等概念的网络经济规模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发展引擎。此外,在新一轮的高等院校改革中,教育部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这些都对高校网络经济学的教育与网络经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高校的师资配备与教授方法。因此,高校必须增强网络经济课程教育的步伐,加快培养适应当下经济增长的网络经济人才。本文通过对陕西省高校网络经济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举措。

二、陕西省网络经济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足

陕西省教育主管部门对《网络经济》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几乎没有高校将其作为经济学下独立的一级学科,这导致高校不能开设网络经济学专业,只能将《网络经济》课程作为其他专业的辅助课程,以此来培养与网络经济学相关的专业人才。这种设置进一步导致了陕西省高校中网络经济学学术带头人较少,从事《网络经济》课程教学的多为其他专业毕业的博士,网络经济学教学队伍相对落后,客观上导致了陕西省《网络经济》课程教学效果一般。

2.教学模式和内容有待优化

目前陕西省很多高校《网络经济》课程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说教”特点明显。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只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参与。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参与与积极思考,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网络经济学中涉及的先进技术和成功案例往往为英文版教材。然而,到目前为止陕西省采用网络经济双语教学的高校寥寥无几。

3.课件设计和应用质量不高

多媒体课件是《网络经济》授课的辅助手段,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陕西省高校的《网络经济》课程教学中,虽然已经大规模地采用了多媒体手段,但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反应却比较冷漠。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网络经济》教学课件设计落后,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PPT的初级阶段,甚至有些课件设计画面凌乱,为了容下更多文字而缩小字号导致重点内容不够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件的质量以及课件的效果。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对课件的使用比较机械,那些非自行设计而是使用别人课件的教师不能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课件,结果教学效果不佳。

4.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陕西省高校尚未专门建立《网络经济》课程实验室,主要利用电子商务等专业的研究和实习基地进行科研和实践活动,这使学生在实验中难以真正的体验以网络经济学为中心的运作和决策模式,不利于《网络经济》课程的学习。此外,部分高校虽然耗资建立了实验基地,但是没能完全地利用实验设备,降低了网络经济学教学的效果。部分高校没能与企业建立关于《网络经济》课程共同培养的战略合作项目,这使得高校培养的网络经济人才缺乏实践性。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在陕西省高校《网络经济》课程教学过程中,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试为主、考勤为辅的方式。老师通过闭卷考试来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成绩,并结合考勤平时成绩来确认期末最终成绩。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及时、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不利于合理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模式。

三、提升《网络经济》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教育主管部门服务水平与重视程度

在中国步入经济新常态之际,正进行一场宏大的全方位改革,这场改革需要大量的网络经济专业人才。面对这种状况,教育主管部门不但需要着手扩大设立网络经济学专业的高校的数量,增加网络经济学专业招生规模,还需批准综合类的高校和财经类的高校的网络经济学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点。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高校网络经济课程的资金投入,促进高校的网络经济课程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对于陕西省财经类、综合类高校应积极申请网络经济学学士点,硕士点和博士点及博士点流动站,提高对网络经济学各层次、各领域、各地域人才的培养。此外,陕西省高校应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网络经济学专业硕士和博士人才,提升高校自身的师资力量。第三,设立《网络经济》课程教学研发团队,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研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并建立案例库。第四,高校要培养自己的网络经济学专业方向学术带头人,提升网络经济学专业方向学术带头人对该专业的教学和研究的指导,提高高校网络经济学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提升高校网络经济学教学质量。

2.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可以结合网络经济学的理论教学模块,强化案例教学,将网络经济学理论与实际案例、探讨分析与查阅资料有机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网络经济》授课教师还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世界,调整网络经济学课程内容以紧跟当下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英语能力,通过阅读英文文献来了解世界的先进技术与案例,通过国际网络经济典型案例分析来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3.提升网络经济课件设计与应用质量

首先要转变对《网络经济》课件应用的认识问题。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网络经济》课程授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课堂教学气氛,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内容搬到课件里。其次,对《网络经济》课程教学课件要有设计与计划。根据每个高校不同的课程设置情况,对当前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手段情况进行整体统计,按照类别把实际使用课件上课的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并明确课件的出处,以及利用课件上课教师的年龄结构。在此基础上,应对课件设计和应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第三,建立优秀教学课件的评选和奖励机制。对在实践教学中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网路经济》课件的设计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表扬,并且不限于精神鼓励还可包括物质奖励。第四,建立高校间《网络经济》教学课件互通交流通道。对在实践中表现出较好教学效果的课件要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通过设立校际甚至全国范围的《网络经济》课程课件互通交流平台,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及时、大范围的共享,从而有利于将《网络经济》课件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生产力”,以最大程度上及时地发挥其社会效益。

4.加大实验室投入,与企业共同培养网络经济人才

陕西省高校应进一步加大研究基地的建设,增进研究基地的实用性,提高研究基地对学生网络经济学学习的效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网络经济学。在加大实验基地的投入的同时,陕西省高校还应增强对网络经济学实验基地的利用程度,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网络经济人才的战略合作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实物处理能力。

5.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网络经济》课程的考核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能力考核。其中,理论知识的考核一般放在期末,主要是通过期末成绩来衡量,而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的考核应放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主要通过平时成绩来衡量。理论知识的考核依旧可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而实践能力的考核可根据具体的考核项目而定。比如要考核学生的实验时,就将实验成绩作为评判实践能力的主要标准。综合能力的评判需要注意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比如,可通过设置专题讨论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时教师先提前布置讨论题目或范围,学生根据需要自由组合成3-5人的讨论组,根据讨论题目搜集材料并进行现场讨论。然后教师根据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与最终提交的讨论材料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打分,以此作为讨论组成员在综合能力中的最终考核成绩。

作者:李楠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田夫,万仪.关于网络经济的研究综述[J].2001(02):76-78

[2]杨栋,郑亚琴.初探《网络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内江科技.2008(11):73

篇2

关键词:网络工程设计;多场景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1017302

作者简介:沈学华(1972-),男,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视频处理与文本识别;彭志娟(1975-),女,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和网络安全。

1 网络工程设计教学现状

1.1 理论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内容应该包含设计、搭建、维护网络的各个环节,但是目前已有的教材普遍存在重网络的搭建,而忽略其它两个环节的情况。同时,由于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历史还比较短,市面上的教材基本上是把目前的美国布线标准、欧洲布线标准和中国布线标准进行了笼统介绍,造成每个标准都没有讲清楚,每个标准都不会用的情况。

1.2 教师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网络工程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在各个高校的开设时间较短,它的师资情况普遍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其它老牌专业强,授课教师普遍缺少网络工程的实际施工和维护经验,客观上制约了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1.3 实验内容不够科学

由于网络工程设计的实验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内容的设计依赖于使用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环境。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一本通用的实验指导书可供教学时使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就是由某厂家提供的一份实验指导书,实验的内容很不科学。

1.4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网络工程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学生的考核应该贯穿于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目前高校采用的还是老一套的考核方法,采用单一的笔试考核来评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只注重理论内容的学习,完成实验内容时马马虎虎。这显然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

2 多场景教学法

2.1 多场景教学法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场景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元素,包括人员、教学内容、物理场所等。所谓的“多场景教学法”是指在讲授一门课程时,设计多个不同的场景,穿插使用在课程的整个教学周期中。该教学法的核心是:场景的设计和实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安排不同的教学人员。“多场景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如表1所示。

2.2 “多场景教学法”在网络工程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使用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好的方法只有用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为了将多场景教学法更好地使用在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设计了4个场景(见表2)。

下面对表中的各场景作以下说明:

(1)表2中列出的4个场景中,场景2和场景3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最为常用的。

(2)在场景1中,参与人员增加了网络管理员,实施场所改为校园网机房,由网络管理员介绍校园网的基本情况。设计这个场景的主要目的是:在开始这门课程前,让学生和教师对实际的网络设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这个场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另一方面,建立了学生与管理员的联系,在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开辟了新的学习和咨询的渠道。

(3)在场景3中,授课人是教师和学生。在一般的实验课中,教师布置、讲解实验内容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就可以了。在本场景中,增加了学生介绍实验成果和实验心得等内容,从而在客观上增强了学生按时完成实验的内在动力。

(4)在场景4中,授课人改成网络施工人员,实施场所改成网络施工现场。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用于实践,而网络施工人员是最好的实践者。通过网络施工人员的认真讲解和示范,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完美结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以上各场景可以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在网络工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反复使用。

2.3 多场景教学法使用案例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综合布线常用材料与工具”知识点为例,介绍多场景教学法中各个场景的使用情况。

“综合布线常用材料与工具”是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基础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综合布线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样的材料,使用哪些施工工具。在这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表2中介绍的多个场景,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在开始介绍该知识点时,采用第2个场景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室里通过幻灯片,为学生介绍课本中的重要内容。

(2)接下来,采用第3个场景完成实验指导书中规定的实验内容。在学生正式开始实验内容前,教师要讲解实验时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在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内容后,安排一名学生介绍实验的心得和体会。

(3)在完成了该知识点所有的教学内容后,实施表2中的第4个场景。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室和实验室中完成了对该知识点的学习,但这与实际施工现场的要求还是不一样的。在到达网络施工现场后,由网络施工人员介绍现场施工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同时演示实际的施工过程,然后要求学生现场完成部分实验内容。

(4)如果情况允许,可以继续实施第3个场景,再一次完成相关的实验内容,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本知识点。

3 多场景教学法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多场景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由于“多场景教学法”增加了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加教学的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开始主动预习课本知识,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

(2)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两位老师”——网络管理员和网络施工人员,增加了“两个教室”——校园网机房和网络施工现场,学生得以身临其境地参与维护和搭建网络,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部分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于缺乏实际网络工程经验的部分年轻教师,通过“多场景教学法”的实施,提高了业务水平。

(4)考核体系有待改进。由于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的约束,目前的考核体系仍然侧重于理论考核,具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5)相关配套环节需要加强。在实施“多场景教学法”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学校的不同部门和岗位,经常出现协调不到位的情况。

4 结语

网络工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多场景教学法”是一种着重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在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场景教学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多场景教学法”还有很多需要加以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孙阳,陈枭,刘天华.网络综合布线与施工技术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杨新爱.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2(5).

[3]王灿辉,张舒,林郎碟.案例教学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2(1).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 分层教学 小组协作 网络资源

随着计算机和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与因特网已经走进各类学校,尤其成为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特网的海量资源和它的信息的快速更新为弥补常规教学中的不足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和技术支持,这对填补学校专业教学设备与教学资源的不足、丰富教学手段、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本文就如何利用网络环境来改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作一探讨。

一、构建基于互联网络资源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环境

在互联网上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资源可以说应有尽有、非常丰富。如:Windows Server 2008网络操作系统的相关理论与操作技能在微软官方网站里面有大量的教学资料,包括微软公司资深培训讲师的教学视频、课件、文字解释。这些资料不仅权威、正统,而且讲解非常详尽、清晰、生动、简明易懂,这比现有的教材、书店里的相关网络技术教程要好得多。此外,有关网络技术的各种知识、技能、疑难解答等,学生通过网络搜索都可以很方便找到。所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把其与学校现有的软硬件资源融为一体,这是拓宽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的时空环境的关键一环。

在具体的处理上,我的做法是通过三种方法来合理利用,一是直接让学生上网学习,因为我安装了网通的100M网络光纤专线,学生的上网速度有保证;二是由专业教师构建专门的教学网站,把教学开发的课件等教学资源与互联网上的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可在教学网站上增加网上练习、测试、答疑、讨论等辅助功能;三是直接把网络资源下载到学生的计算机上,供教学时使用,这种方法对于学校的上网速度较慢的情况较为合适,同时可也避免学生上课时上网玩游戏等现象。

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网络技术实训的时空环境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与实训中,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可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果。如在讲解Windows Server2008网络操作系统时,某些章节或内容完全可以采用微软讲师的教学视频,其准确、生动的讲解绝对是高水平的。而对于有些较难的网络原理或概念,如子网划分、网络设备配置上的一些较难配置等,可在教师堂上讲解的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上寻找不同的解释,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此外,在解决我们当前网络教学中难以解决的教学内容时,亦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作一尝试。如网络故障的排除、网络安全管理、中小企业网络应用与管理等,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在实际环境下见习与实训才可真正体会与掌握的内容,在现在的情况下对多数学校来说都不易做到,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上的众多案例。我的做法是,把网上的众多资料分类整理,并与相关教学项目――对应,教师在上课中通过大量的资料来描述所教内容,同时,我们还通过课件来虚拟真实环境,以达到学生实训的目标。

三、网络环境下的“项目”教学,分解教学难度,实现学以致用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稍差,理论学习能力不强,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很强,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先概念后理论、再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大量的时间用于基本概念的讲授和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难以把握。网络环境下的“项目驱动”教学,任务是教与学的活动中心。教师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分解为一个个学习任务,其中每一个任务隐含一到两个知识点,然后指导学生以网络为主要学习环境,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目标,一步一步地消化、吸收教学内容,从而分解、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在典型“项目”的驱动下,依托教师的引导,基于图、文、音、视具备的网络环境,利用简便快捷的搜索引擎,可以更多、更好地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通过其提供的开放的交流平台,能够随时获得他人的帮助,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随着一个个“学习项目”的顺利完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掌握了应学的知识和需掌握的技能,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把教学内容蕴涵在每个任务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通过尝试、探索以及教师和同学的帮劲,进行学习。这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和掌握一些新知识、新技能,而且还可以提高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网络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稍差,应用协作式学习可使学习过程更顺利,协作学习可让学习者从其他同学那里得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使他们分享集体的智慧,当其中一个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时,其他的学生也能够达到学习的目标,在同学间进行协作学习显然要胜过个人的努力。通过协作学习,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层的认识,获得最佳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协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技巧和沟通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4

[关键词]网络学堂高职院校高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陈玉花(1964-),女,河南周口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数学教育;张耘(1964-),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数学教育;王新苹(1978-),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数学教育。(北京100102)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11-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数学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已不能适应现代高职学生学习的需要,网络学堂已成为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以外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高职数学精品课建设的组成部分。

一、网络学堂概念及主要特征

网络学堂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基于信息网络的教学模式,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也就是说,现代网络学堂教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教学活动扩展到每一个地方,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各种智能数字终端连接到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想学的任何课程。

二、网络学堂在高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课程已走向开放、互动、自主,其特点是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网络学堂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满足了现代高职数学精品课程发展的趋势。因此,网络学堂已成为数学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数学精品课程网络学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课堂教学起到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即为高职各专业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提供资源共享及教学辅导。其具体做法是,教师通过在网上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案、讲义、重点难点、教学案例、布置作业、在线自主学习辅导、学习讨论、在线测试、探究学习等功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教学目的要求、下载教学资料、提交作业、参与课程讨论、进行自我测试和实验演示等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在网上BBS、存放文件、开设个人主页、提供链接等。在建设网络学堂时,要结合高职数学课程特点和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把常用的抽象概念、与学生所学专业实际用到的数学知识,以易学、实用、简洁为原则,构建高职数学教学模块;更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学模块中应体现分层教学的设计。

三、高职数学网络学堂的运行形式与构建要素

建设网格学堂,应采用服务器端动态网页技术。在服务器端运行的程序、网页、组件、视频等属于动态网页,动态网页可以直接访问服务器终端资源,可以达到不同用户,在不同时间或地点浏览同一个网页时所提供的内容(数据或功能)有所不同。

高职数学精品课程网络学堂构建要素有:教学大纲、教案、讲义、教学案例、课件、授课视频、实验实训操作系统,以及“教师—学生—学生”交互平台。其技术要求是:教案、课件采用普通网页形式,学生可以下载;授课视频采用“在线播放+下载播放”,以便于学生随时观看;实验实训操作系统数学实验和参加建模竞赛的帮助系统,包括实验室帮助文档、交互式的辅导系统、实验讨论系统三部分;交互平台包括了学习论坛、答疑系统、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在线考试系统、学生学习成果展示、资料链接等。其中,学习论坛采用Blog、“BBS+留言板”、E-mail的形式,栏目有学习动态论坛、在线交谈等;在线考试系统包括试卷统计、试卷及试题质量分析、教学质量分析、学生成绩,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员可以随时随地参加在线考试,并具备考试监控功能;成果展示栏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阶段性成果展示平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和收获;网络学堂要体现学生更多的过程性评价;资料链接包括教师博客主页、有关高职数学资料网站等,通过自主学习,获取课外知识。

四、基于网络学堂的高职数学精品课建设的途径

1.改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网络学堂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网络学堂利用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高职数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突破了以往班级集中上课的限制,实现了群体教育和个性指导相结合,基础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网络学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但为教学和学生服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2.注重能力培养,避免为了“精品”而建设“精品”。教育部2003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建设工程,对推进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是一个集观念、内容、方法、师资、技术、效果、质量等一体的整体建设的过程。但近十年来的精品课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情况。建设精品课程不能为了“精品”而建“精品”,不能把精品课程的网络学堂建设停留在知识教育的层面上,无目的堆砌资源。课程的教案、课件、授课视频以及案例的呈现形式上应尽量统一;在内容选择上,教案和课件要系统全面,授课视频重视细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视频、教案、课件与网络学堂的文字稿结合起来,实现互补,切不可有过多重复,给学生造成“教材搬家”的印象,方能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授课视频要完整,不能是仅有某一章节的代表性视频。

3.重视教学内容优化整合。高职数学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高职数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现有文化基础出发,在不应过分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体系的严谨性下,既要保证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实际要求,适度考虑学生的深造发展,又要留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以适应不同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需要。

4.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高职数学精品课程网络学堂的评价,二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前者包括国内外或校内外专家、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在校生等对该课程的评价,采用的是学生评价与专家、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网络学堂应建有动态的评价体系,为专家、学生等提供网上评价的平台,如针对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方面的调查问卷等。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应设置教师评价、学生自己评价和同伴的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学生的考核应由多种内容组成,如调查报告、撰写论文、数学建模、成果制作、使用数学软件求解数学问题的方法等形式,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网络学堂中的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教师通过该系统即时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进展,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以及答疑情况,了解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程度。这些都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宁.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网络学堂教学模式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7(6).

篇5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开展双语教

>> 探索双语教学之路,建设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知识结构教学探讨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专业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系统结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浅谈计算机基础类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构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浅析 高职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探究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浅析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建设及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CCNA在线课程curriculum1-

4()

IETF RFC检索库()

internet2.edu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中国IT实验室在线实验(/

www/school/ccnp-lab.htm)

本精品课程网站(/apply/teacher/

course_preview_index.jsp?curid=524&coursename=计算机网络&curstyle=default&from=guest&starts=

11&orderitem=curlevel)

推荐的期刊是: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知识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基本概念,特别是TCP/IP协议族;学会生成局域网和实现广域网连接;用Java语言实现协议Java小程序和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了解“无线与移动网络”、“多媒体网络”、“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四个高级专题的最新进展。语言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阅读、写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方面,如何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体系结构、组织方式、实践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校的安排方式如下:

(1) 一开始就强调以Internet为研究目标和示例来源,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众多基本概念和术语,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采用自顶向下的顺序,比如介绍网络的第一个层次是应用层,它离应用程序最近,一旦学生们理解了网络应用,就能理解支持这些应用的网络服务,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对较低几层的学习积极性;

(3) 引入最重要和最新的知识,放弃过时的内容。

3师资力量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组是一只年青的教学队伍,学术带头人牵头,中青年为骨干,年龄、职称、学历梯队结构合理,平均年龄不到35岁。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含工程师)5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1人,在读硕士2人。教授从事基础课理论的教学;中青年为骨干,从事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理论课师生比为1:13,实践课师生比为1:8。本课程负责人长期从事本科计算机网络及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从1989年开始,在国内、澳大利亚及俄罗斯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15门,已先后主讲4届本科年级的计算机网络理论课,主讲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和研究生的高级计算机网络等必修课课程,并一直从事本科实践教学。其他教师也都有一年以上国外工作和生活经历,或者通过了PET5水平考试。

4实践设计与国际认证

我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网络实验室现已拥有上千台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的实验网络。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实验技能达标考试规范,学生必须在实验课程开设的10个实验项目和教材中的编程作业中选择完成5个。实验指导书使用本课程负责人主编的《Computer Networks: Laboratory Sesssions》,其中集成了思科和微软的网络培训教程的核心内容,部分实验由课程组设计,部分取自课堂教材,部分取自参考实验教材,部分出自毕业学生的设计。

思科公司于2001年赠送我校CISCO网络实验室,向学生提供CCNA培训课程。两位教师接受了专门培训,获得了CCNP证书并取得了CISCO认证网络工程师的授权讲师资格。CCNA培训课程完全采用E-learning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阅读即时更新的英文原版多媒体电子教材,完成每节后的Quiz;在Scenario中完成试验并在Lab Portfolio记录心得和troubleshooting步骤;每学期期末参加On-line Test和Lab Test,并可根据评估意见到知识缺陷点查漏补缺。完成四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可以参加CCNA认证考试。本科学生参加CCNA认证考试的通过率达到100%,个别优秀学生考到1000分满分成绩。

华为公司也赠送我校华为网络实验室,向学生提供HCNA培训课程。另外我校还拥有Microsoft公司授权考试中心,向学生提供MCP、MCSE、MCSD培训课程。

5经验总结

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最初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英语的使用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在学期初,教学中的英文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课件使用的语言应尽量与教材的语言一致,对关键词使用双语解释,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述,保证大脑中两种语言可以准确切换,逐渐接受并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经过几周再逐渐加大英文所占比例,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幻片灯、课堂教学和提问、平时作业均采用英文,仅在极为重要的概念上稍作中文解释,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作答。小测验的题目逐渐过渡到采用英文试题,期末考试则允许同学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答题语言,因为全英文试题有相当的难度,以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

双语教学教师的备课量很大,任务很重,所以学校应给予政策激励,比如在工作量计算和课时津贴方面给予优惠,在教材费用方面也应给予优惠。另外学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投入,设立专项经费培训双语教学师资,尽可能选派教师到英语国家学习、生活一段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铭,周立柱等. 关于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调查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4,(6).

[2] 王旭东. 关于计算机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6).

[3] 皮德常. 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5,(6).

[4] 蒲晓蓉,陆庆等. 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5).

篇6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主要是白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新知识的讲解,学生晚上再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对知识实践应用的练习掌握;教学方法上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形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兴趣缺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难以令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是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胜任会计岗位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考虑高职院校适合开设的课程科目,并利用互联网络提供的便利对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的主动性差,独立思考、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解力较差的特点,对他们的教学更应注重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如何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创新的意识及能力,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最终实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运用的教学目标。从就业来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服务于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从事的岗位以会计基础岗位为主,涉及的工作内容也是具体的会计处理事务,比如出纳、成本核算、总账会计、资金核算、税务会计等。中小企业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他们愿意招聘的是能立刻胜任工作、独立处理会计事务的会计人员,而不是需要企业培训后才能上岗的人员。例如,很多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只有一个或两个,因此,首先对他们职业的资格有要求,要求必须要有上岗证;同时,对会计人员综合处理会计事务的能力要求很高,要求会计人员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能独立处理全盘会计账务,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核算成本、编制报表、纳税申报都能独立完成;此外,要有很强的社会沟通交往能力,能协调处理好与工商、税务、银行等各个外部主要部门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着重培养的是能熟练会计基础岗位工作,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立足会计岗位开发会计课程。具体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三大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课开设的课程主要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一致,有利于学生对会计知识有初步全面认知,能了解会计业务处理的一般流程,为学生参加从业资格证考试打下基础。具体包括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政与金融、经济学原理等。专业方向课是核心课程,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岗位工作,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具体开设出纳实务、资金核算实务、往来会计实务、资产核算实务、成本核算实务、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会计电算化-供应链知识、企业财务管理、审计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专业拓展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了解就业行业,增加学生的技能,提高社会竞争力,可开设房地产行业会计、银行会计、预算会计等课程。

二、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改变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上的知识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随着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学生的学习来源、学习地点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因此,出现了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这种方式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教师事先做好微课或幕课相关教学内容的设计,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学空间,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看教学视频,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实现对新知识的基本学习;而白天在课堂上的学习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如通过讨论或布置新任务、做作业等方式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及内化吸收,此时教师主要发挥着指导与督促的作用。据圣何塞州立大学与教育在线于2012年秋季的测验中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大大好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鉴于此,高职会计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点,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基本操作的教学内容由学生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课堂上则根据会计课程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实践课程为主进行学习。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方法设计

网络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大大扩展了学习的空间,改变了学习的途径,学生可以课前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如何有效利用课堂的45分钟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成为教学关键。

其中,会计电算化课程以实验课程为主,教学地点为计算机房。教学上可采用项目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即任务驱动法。先由教师引入案例,然后分解成一个个项目,根据项目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师可以先通过电脑软件进行示范讲解,然后由学生进行上机练习;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同步功能,教师边演示,学生边根据教师演示同步进行上机操作练习。

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课程教学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升,网络教学环境已经出现了本质上的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丰富。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开始由单纯文本形式转变为图片、本文、视频等多维形式,教学信息网络化、智能化效益大大上升,这种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把握好网络环境,做好该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在当前教学发展中刻不容缓。

1.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1.1 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理论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课程模式将网络媒体作为主要教学途径,通过网络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传输,以实时交互体系完成教学内容交流,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效益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主要依照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视听教育理论等完成模式理论的构建,其具体内容包括:

(1)学习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学习行为、学习认知两个角度对课程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时学生学习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益,是限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把握好学生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够高效、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在上述教学中学生认知影响着学生心理状况,限制着学生主观能动性,只有确保树立正确的学习认知,学生才能够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学习效益才能够得到本质上的改善;

(2)传播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网络传播功能对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内容进行研究。网络环境体系中各项信息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条件才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在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传播。当前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且上述渠道存在不同的传播效益,只有把握了最优的传输途径,对传输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效益才能够得到本质上提升;

(3)视听教育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视、听两个角度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选取,由上述两方面内容确定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配置和使用。视听教育理论综合各种视听教育经验,对视听教育内容进行了最优化,是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重中之重。该理论明确指出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要尽量对学习内容进行简化,要以最直接的视听内容展现最全面的教学知识,让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逐渐积累知识和经验,形成具体、科学的网络环境课程模式。

1.2 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支持系统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完善的软硬件教学平台支撑体系,只有将软硬件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课程模式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教学需求。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时需要对软件系统进行全面把握,要依照教学需求形成对应网络支撑平台,形成基础Internet支持系统,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构建平台模式框架,以学生为核心,依照教学目的及学生发展进行层次化设计,将各项教学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设计到软件结构中,形成系统平台框架。该框架中各项教学内容与软件平整结合;

(2)构建教学科研中心,通过科研核心完成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及探索,形成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确保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课程模式教学效益;

(3)构建对应网络资源库,确保能够对网络中的各项教学资源进行高效汇总、筛选和处理,为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4)构建平台交互板块,确保教师及学生能够及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且学生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效益进行实时评价;

(5)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及拓展性,要能够依照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需求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用户服务等内容进行适当增加、删除或修改,具有专门二次开发与集成接口,满足系统拓展需求。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硬件支持系统为硬件设备、信息传输体系及安全防护体系等,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多媒体设备,即计算机、投影仪、DVD、录像机等;

(2)远程控制体系,即计算机监控体系、网络协议、远程控制监控体系等;

(3)信息传输体系,即数据传输通道、信号传输通道、资源支持体系、信息获取体系等;

(4)安全防护体系,即网络协议、系统远程控制命令、系统安全协议命令等。上述硬件系统为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创造了扎实的基础,有效提升了网络课程模式的开放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是网络环境下课程模式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

2.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时要首先分析其构建理论及支撑体系,要依照上述内容形成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基础,由该内容出发形成对应结构。只有真正将理论、体系及教学融合,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效益才能够完全体现,各项构建质量该能够充分提升。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状况主要为目标-网络-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关系图

2.1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主要通过讲授教学、资源教学及专题教学实现。

讲授教学主要借助网络软硬件体系对教师教学内容进行展现,主要通过同步或异步方式完成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的展现完成学生学习环境的构建。该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将教学内容传输到远端教室或系统桌面上,通过远端教室或系统桌面进行授课,让学生在一定区域内能够与教师教学同步。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局域网及视频会议系统等实时与学生交互,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依照该状况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把握,对学生学习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资源教学主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师通过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筛选、综合及调整形成对应教学资料,以该过程完成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而学生可以通过系统中的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自身学习内容,通过资源下载学习及运用获取丰富知识内容,扩宽视野,从本质上提升课程学习质量。

专题教学是当前网络环境下课程模式中的一种常见教学方法。该方法在运用时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依照教学核心及教学目的形成对应专题结构。完成划分后教师依照上述专题结构对网络中的资料进行查找和分析,设定对应专题结构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具有非常高的开放性。教师将该专题以问题提出、探索过程及解答反思的形式进行教学,将该教学内容到网络学习平台中供学生学习,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我国专题平台非常多,各高校之间均设置了对应的学习平台共享中心,专题平台应用效益较好。

2.2 自学环节构建

自学环节主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中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提升,要通过知识及经验的积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自学环节设置中教师可以适当开展部分课外教学活动,从学生兴趣爱好、自身特长出发形成对应自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网络环境下课程模式中,提升学生在该模式中的自学效益,改善学生能力水平。与此同时,在该课程教学模式自学环节构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调整平台监控体系,由该监控体系对学生学习进程、学习效益、学习问题等进行明确,通过交互系统及时给与学生针对性指导,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自学任务,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2.3 交互环节构建

交互环节是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关键部分,其构建效益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质量和课程模式质量。交互环节构建时教师可以适当借助交互平台,将该平台公开化、开放化,由该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教师可以适当对交互平台细化,依照功能内容将交互系统划分为在线讨论模块、教师询问模块、教师评价模块、同学求助模块等,让学生能够从自身需求出发对上述模块进行对应选取,保证学生快速、准确获取自身想要的信息。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对交互环节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在教学中对上述筛选内容进行解答,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提升学生课程学习质量。随着网络教学的不断深化,部分教学作业批改也可以通过交互环节实现。教师通过网络即时了解学生作业状况,对学生进行在线指导、批改和更正,将优秀作业进行在线展示,这种作业交互一举两得,即节省了学生学习时间,又降低了学生询问难度。

2.4 实践环节构建

实践环节是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教师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加大实践教学设置比重。在该环节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构建专门模拟实践体系,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环境中了解实践知识及技能,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专业内容知识,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印象,提升对媒体技术的运用效益。学校可以积极与其他企业交流,构建点对点平台,通过校园网对上述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成实践体验及交流,提升网络模式应用质量。

3.总结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及多媒体设备对多元化教学内容进行展现,通过交互体系完成信息交流,以实践体系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机会。这种课程模式对学生学习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课程学习质量。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要对其模式内容不断完善,从而真正实现课程的网络化、科学化、高效化,加速我国网络环境课程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隋晓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王建功.网络环境下教学互动的策略与方式研究报告[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14-17.

[3]谢停何江鸿.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J].计算机时代,2008,05:73-75.

[4]李伟.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目标、教师角色及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3:161+157.

[5]付朝军.浅谈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J].硅谷,2009,21:178.

篇8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总体目标是培养出“德才兼备、攻防兼备”的网络安全工程师,使其能够在各级行政、企事业单位、网络公司、信息中心、互联网接入单位中从事信息安全服务、运维、管理工作。新形势下,网络安全已经被提及到个人层面,不仅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受到安全威胁,个人信息也成为众黑客们觊觎的对象。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讲授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既能够保护自身信息不被窃取,又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初衷。[1][2][3]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结合该课程的具体内容,而且还要结合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态势进行研究。

 

1 教学设计

 

新形势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地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更多地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生特点,做到结合安全技术前沿知识因材施教。

 

1.1 教学内容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围绕着四部分知识目标开展设计:

 

(1)掌握常见的网络攻击技术。包含SQL注入攻击、网页挂马技术、密码破解技术、缓冲区溢出攻击等。

 

(2)精通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包含网络协议分析、端口与服务漏洞扫描、防火墙配置技术、入侵和攻击分析追踪技术、病毒木马防范等。

 

(3)掌握基本的服务器系统安全配置技术。包含系统安全策略配置、用户权限配置、系统防火墙配置等。

 

(4)掌握流行的数据加密方法。包含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数字证书的配置使用、加密软件的使用等。

 

以某模具有限公司内网的安全防御作为主项目,遵循“一个主项目,八个模块,工作典型化,任务兴趣化”的思路,划分针对企业内网的攻击分析、常见的网络攻击技术、通过嗅探分析攻击来源、主机系统的安全防护、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对网络访问行为进行控制、对入侵进行检测、数据备份和恢复8个模块,模块间循序渐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由学生互评与教师参评相结合来进行项目的考核。具体如下图所示。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舍弃原理类知识,选择操作类知识[4],重点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成员间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使用工具进行攻击及分析攻击的能力等,将临危不乱、吃苦耐劳、作风优良、胆大心细、团队协作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于能力培养的始终。

 

在教学内容的程序化上以网络安全工程师的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5]从故障现象到故障处理,最后提出安全解决方案进行系统加固,各模块内容按照兴趣点进行安排:从故障入手,到如何进行攻击,再到如何防御攻击及紧急恢复。

 

1.2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采用了包括案例教学[6]、角色扮演、张贴板、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等方法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每一个模块的特点,合理应用教学方法。

 

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点,使得课堂实践过程往往无法及时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学院响应大学号召,开放了《融合式网络及安全应用》开放实验室。有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训练,不仅巩固了课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及技能,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教学手段

 

在教师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应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展开教学: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利用电子教室实施广播教学,借助于电子教室软件的屏幕广播及屏幕录像功能,学生可以看到教师的实时演示,并可以将教师对于关键步骤的演示录制下来,反复观看练习。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学习需要用到多种硬件及多台靶机,学校没有充足的资金为每位同学配置一套实训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虚拟化软件来虚拟实训环境[7],使用Packet Tracer软件来模拟路由器、交换机与防火墙,利用VmWare软件模拟多台PC机等。

 

2 应用效果

 

在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法的指导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教师讲授理论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与辅助者。按照这种设计,应用于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014级和2015级两个学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普遍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课堂效果

 

在新的教学设计的指导下,普遍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课外实践的意愿,更多的学生愿意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学生也普遍反映,学习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后,他们对于使用网络也更加小心和谨慎了,懂得了学习防范网络攻击与网络诈骗,更加深了对其他网络技术课程的理解。

 

2.2 课程及格率

 

通过实施新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习得更加扎实,反映在期末考试上,学生的及格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14级和2015级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及格率分别为90%和95%,分别仅有2人和1人不及格,反映出新的教学设计达到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3 结 论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在新形式的整体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设计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篇9

关键词 食品营养学;网络环境;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41-02

《食品营养学》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课、主干课、必修课,是研究“食物—营养—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应用性和社会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在增强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食品营养学课程重点讨论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食品的营养价值、膳食平衡、营养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营养学、特殊人群营养、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影响因素、营养与疾病、公共营养等。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营养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悉不同人群对食品的营养要求及合理膳食的构成,培养一批具备较强的食品营养分析、营养配餐、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能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营养素缺乏检查和生化检查全面评价个体营养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食谱制定和开展营养咨询工作。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是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开放教育环境下,通过深化和优化教学互动,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教学要素,调动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与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和谐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网络多媒体为基础的食品营养学教学多元互动模式,网络多媒体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师生双方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外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化地参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食品营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将所学的科学营养理念运用于实践,必须借助于大量人群营养调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疾病类型、地区营养特点等,进行食品营养分析、营养配餐、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能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查评价个体营养状况,针对性地进行营养食谱制定和开展营养咨询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为学生将来从事营养食品的生产与加工、开发新食品资源、营养保健和配餐等工作奠定基础;可以指导人们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营养与健康的重视,食品营养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迫在眉睫。同时,与饮食有关的疾病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根据食品营养相关知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结构、食物组成、饮食习惯、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健康指南等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制营养食谱和指导人们科学健康饮食[1-2]。

为适应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和人们营养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需要作相应调整。传统教学过程是学生对知识或教学信息的感知、理解、巩固的过程,没有实践和应用的过程,此种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消极的教学客体,是一种被动地接受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此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多元互动的课堂导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食品营养学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手段和策略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让整个课堂“活”起来,通过创设情景,组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多元互动的课堂导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必须围绕学生学习来进行优化配置,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地位也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的头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性刺激信息,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同时,精彩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3-5]。

食品营养学主要研究人类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这也正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将很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与社会上出现的食品营养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营养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用营养学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另外,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纳入到教学中,由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及水平,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精神。

2.2 多元互动的网络助学模式

多元互动的网络助学模式是借助于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通过网上视频教学、网上课件、学科最新成果、学科前沿动态、营养学疾病图片、网上营养调查、网上布置/批阅作业、网上自学、网上答疑、网上师生交流以及质量评估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的共享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此种模式的优点不仅体现在“导学—自学—助学”方面的导学同步、教学互动相长;而且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脱离时空限制。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时间和进度。根据学生的时间和需求进行“目标引导、集中辅导、个别指导”,解决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多元互动的网络助学模式中,教师充分发挥“导学”作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创设学习环境,指导学习方法,丰富教学资源,借助多种媒体,充分地发挥教师的导学性。通过教学辅导和试验实践活动指导等教学活动,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学生与学习材料互动,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学生围绕课程核心内容,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建构学习的内容或探索的主题,学生随时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评价,教师也能够对每一个学习者都做出客观的评价。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将所学的科学营养理念运用于实践,必须借助于大量人群的营养调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疾病类型、地区营养特点等,进行食品营养分析、营养配餐、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等,能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营养缺乏病的检查和生化检查全面评价个体的营养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食谱制定和开展营养咨询服务,而这些调查数据可以通过网络互动的形式获得,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开支,更能够扩大调查人数。

此种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严谨、认真态度和相互协作精神,培养一批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3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优良效果

多元互动教学通过不断地更新课件的内容、网上视频教学来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利用多媒体的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情绪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由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呼应,气氛活跃,师生间的距离得以拉近,容易形成一个整体,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网络环境下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将“导学—自学—助学”3个环节积极互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是消极的教学客体而被动地接受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导学”,即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作用,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向学生讲解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辅导学生利用各种手段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有关延伸知识。“自学”,即精心设计网上教学资源非常全面系统,不仅能保证学生在网上学习过程,而且能做到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学生借助一定的指导和支持依靠自身的力量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过程。“助学”,即教师作为实施主体,可以根据学生的时间和需求进行目标引导、个别指导,解决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6]。

4 参考文献

[1] 赵丽丽.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6):205-206.

[2] 高斌,陈韬,冯励.食品营养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15-16.

[3] 张赟彬.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271(2):146-148.

[4] 赵俊华.学-导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6):119-121.

篇10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模式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不敢让学生自主探索,怕耽搁时间完不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结果教师忙于教书,学生忙于练习,教师不知道为什么教,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为操作而操作,只重知识不重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我校现有四个网络机房,可以实现一人一台机,并且已经连入校园网络。我尝试改变传统的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形式,直接将它作为我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必需工具,也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学习信息技术。

一、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及我校网络技术的教学实际,我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表述为“提出课题(教师)――搜索相关主题(学生)――提取知识要点(教师协同学生)――融合知识、自成体系(教师帮助学生)――讨论研究、百家争鸣(学生为主)――综合总结――发散练习”。具体指教师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适合学生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师机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提供大量的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询。该模式有四个基本要素,即问题、资料、提示和反馈,将这四个要素组织和衔接好,便可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有困难或需要帮助时,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助手功能,向教师或同学发出求救信号;教师也可以通过控制机看到教室里任一学生机的当前操作,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给学生一些启发性的提示。这种全新的网络教学设计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更推动了“传递―接受”教学活动的进程,同时又是一个互逆的过程,吸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让每一位学生时时体验知识的发现或“创造”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发现或“创造”出来的,应促使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的水平不同程度地“创造”出知识和能力,并融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真正变为自我的知识,并能运用知识。

(二)教案。下面以《利用Word给自己班制作一个板报》为例,对此模式作一简单介绍。

1.教学设计思想

体现计算机学科特点,体现现代教学的教学观点,充分利用机房和多媒体网络工具,以“提出课题――搜索相关主题――提取知识要点――融合知识、自成体系――讨论研究、百家争鸣――综合总结――发散练习”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的热情。

2.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课题。由学生提出课堂上最难解决的问题,教师适时通过网络提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如何制作一期自己班的板报。(是凌波多媒体教学网)

(2)自主探索。先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网络共享资源库上的资源并进行程序式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着问题随机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3)网上协作。学生在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协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的协作,教师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与计算机的协作等),通过协作充分构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提高运用知识体系的能力。

(4)课题小结。学完知识点后由学生完成本课小结,教师作适当补充,并与课堂上的小结进行比较,把书本上知识变为自我的知识。

(5)发散练习。课题小结后,教师指导学生进入题库。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测试题,独立在网上完成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反馈给师生,使教师和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加以充实,及时更正。(学生利用凌波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将其完成的测试交到教师机上)

二、网络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检验

(一)教学模式代表了教学改革的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构建出:“提出课题(开门见山)――搜索相关主题――提取知识要点――溶合知识、自成体系――讨论研究、百家争鸣――综合总结――发散练习”七个环节的网络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主要体现在:

1.学生学习自觉性有明显提高,能自觉地利用网络工具访问网络资源库进行预习和复习,在信息平台上讨论问题。

2.学生能较好地从网络资源库、因特网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3.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学生的学科能力明显提高。

主要体现在:

1.学生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对学习自然的兴趣明显增强。

2.学生的知识面明显拓宽;解决信息题的能力增强,有较好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测试表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教学的体会

(一)运用现代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组织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学生学习的手段是利用具有时代性气息的网络,教师教学的手法不再是传统的灌输,而是教师辅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生在这样轻松、活泼的良好氛围中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网上提供的大量信息拓宽了学生眼界,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

(二)自主建构知识,培养探究能力。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组织教学,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寻找相关信息,通过独立思考、人机对话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运用网络根据学习目标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首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