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诚信教育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诚信教育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诚信教育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内容。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构建、公民道德面临多元价值观冲击的严峻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现状及其原因

鉴于对我国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作定量分析的困难性,只能对其定性的分析。客观地说,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主流是好的,但也面临着许多不得不正视和迫切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对于人们而言,大学阶段是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渐趋成型;另一方面,囿于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及知识的局限,大学的思想观念及意识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化。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激荡、道德教育内化功能不强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诚信道德的负面现象呈现日趋严峻的态势,让人焦虑和不安。这种诚信缺失的负面现象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计划,不注重平时努力积累和付出,作业抄袭,考试舞弊; 在经济上,相当部分恶意拖欠学校的各种费用,不按时还贷; 在求职是经常造假,有时故意往简历中注水,甚至于随意毁约; 在人际交往中,带有较为明显的功利性,互联网普及还使得某些道德自律性不强的大学生更为方便地进行道德欺诈等等。对于这些负面现象,我们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要以严肃而认真的态度对待之并加以解决。反之,将严重危及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之根本,进而损害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基础。笔者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多年,对大学生诚信问题长期予以关注。在此,仔细剖析大学生诚信问题负面现象出现的原因,认为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原因:

(一)从家庭的层面来讲,家庭在诚信教育方面的功能性缺位或衰弱。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就说明了家庭在诚信教育方面的根源性特点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的诚信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一是传统的教育和成才观念有失偏颇。在我国传统的教育领域,对子女的培养教育,长期存在着重成绩轻品德教化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家长评判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是以孩子在学校是否听话,是否认真学习为标准,他们不会去在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思想和品行是否会产生变化,更不会主动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很多家庭让自己的孩子去高校上学仅仅为了三年之后能够拥有一个代表身份和地位的毕业证书。有些家长好面子,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最低学历必须是一位大专毕业生,否则觉得他们不争气,丢面子,有些农村家庭的家长觉得家里没有大学生文凭的人,应该考个大学生文凭跳出“农村”,走向城市,从而让学生仅仅为了文凭证件上学,而诚信等品德教育异常薄弱。二是引导标识紊乱。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部分家长不注重自身的行为、举止,例如在家中常常说谎话,承诺不兑现,与家人朋友之间相互欺骗,还有的家长甚至还教唆孩子撒谎、失信、弄虚作假等,这些行为都会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从高校教育层面来讲,诚信教育的机制和方式存在着较大缺陷。就诚信教育机制而言,一方面,健全、有效的诚信教育监督机制有待构建和完善。当前,在我国的部分高校,学生诚信管理档案工作薄弱,对于学生的诚信管控缺少有效的手段,更无限制和约束性措施。即便学生撒谎、欺骗、作弊,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处分,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没有一定的奖励,这些都会使得诚信教育成为纸上谈兵。他们也不会对这些口头上的表扬以及口头上的批评牢记于心,更不会引起重视,这样不仅不能够制止缺乏诚信的现象发生,还会纵容部分学生更加大胆、肆意的做一些缺乏诚信的行为。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诚信示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我国数量庞大的高等学校中,教师队伍的素质也参差不齐。他们有的没有经验,教学水平非常有限,不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有的没有一定的威信,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他们有时只注重分数,不注重素质的教学模式的熏陶,对学生的诚信没有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有的可能受到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将一些不良的习惯慢慢的带给自己所教学生,这样势必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再则就是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有待加强。在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中就有涉及诚信教育方面的知识,但是都只是在课堂上讲述一些诚信教育的理论知识,如大学生应该做到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大学生不能够亲自融入到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使得很多诚信教育理念根本就不能够被深入学生心中,不能融入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这样只注重表面功夫而不注重实质的诚信教育方式和内容根本就不能够让学生的诚信意识得到提升,也不能够完全让学生认识到缺乏诚信的危害。

(三)从社会制度层面来讲,诚信教育的大环境也不容乐观。一方面,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文化和思想激烈碰撞,一些旧的、外来的、腐朽的意识形态借机渗透,个别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私欲膨胀,不惜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不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察实情、讲实话,不能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总是心浮气躁、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异常明显,经不起实践的考验,不讲法、钻法律的空子甚至违法的行为十分普遍,这让大学生的诚信问题随着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变化产生偏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在诚信考验面前不能够站稳自己的立场,面对利益或者诱惑经不起考验,极其容易动摇。可见,法律的不健全,执法的不严格等现状极大影响我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落后,全国尚缺乏权威的统一的规范的诚信档案;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对诚信违规行为没有给予相应的惩罚。这就让部分学生会失去发扬诚信品德的动力,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再就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养成影响大。大学不是社会的净土,社会风气对大学的侵蚀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社会是复杂的,人、事、物形形。在当今社会,弄虚作假、不讲诚信之风大行其道,每天都会对大学生进行影响和侵烛。在学校,他们接受的知识与教育是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但是在社会上,诚信往往会被别人认为是傻瓜,甚至还会被别人排挤,觉得是“假正经”,这些都会削减大学生的诚信感,让他们随波逐流。只有在纠正社会风气的基础上,才能联合学校的诚信教育将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公民诚信度提高。

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方法及手段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的支持,更需要一批既掌握现代专业技能,又具备诚信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以来维护。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对其加强诚信教育,以诚实守信为切入点,深化素质教育,净化校园风气,建设浓氛围、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诚信教育培养的途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强化教育,加大宣传是手段。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对人才研究的著名论断是:“性格品质与成材具有密切相关性。”诚信是人的一种道德需要,它是建筑在高度自觉、完全自律的基础上的,是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认真履行合同的义务和责任来体现的一种需要。那么,高校如何加强诚信教育呢?首先,要从教师抓起,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楷模。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 不仅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教育的方法很多,但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无疑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强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诚信”教育中,要做表率和楷模,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用良好的道德形象教育影响学生。其次,要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中培养一支讲道德讲诚信的标兵队伍。群众看干部,干部看党员,我们必须首先加强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学习,使其充分认识道德修养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他们的一言一行所造成的影响,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这些学生骨干培养成重诚信讲道德的标兵,让他们去影响带动周围的同学,使他们的优良品质在群众中开花结果。再次,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组织的优势,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使学生的道德教育成为自觉的素质修养行为。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的群众组织,其成员众多,由于开展活动一般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因此容易被学生接受,参与的学生比例也比较多,影响力和号召力都比较大。那么就可以把学生社团作为一个宣传诚信修养的重要阵地,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诚信教育辩论赛、小品赛、竞选诚信标兵等,在校园内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校园氛围,使学生自觉走进诚信修养的课堂上来。

(二)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构建环境,营造氛围是关键。建议出台国家诚信教育规划。制定诚信教育的长期、中期和近期规划,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实施、不断完善。规划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理论体系支撑,更要符合国情、有针对性。同时,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全社会都应负起责任,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氛围。以制度保证诚信教育的落实。建议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不诚信行为的记录机制,加强对不诚信行为的惩戒。在此项工作中,宜首先加快信用立法进程,逐步在全社会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档案,并且能为公众所查询。如通过整合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完善的诚信网站,以“为民、便民、利民”为宗旨,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用信息服务。还应建立健全公民个人、不同行业、各类型企业的基本诚信评价体系,并注意避免对诚信评价的双重标准。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党委政府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通过健全民主制度、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建立政府权责机制、加强社会的监督力度等途径,在制度上有效地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为,在思想上引导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在制定政策、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不断强化诚信意识,牢固树立人民公仆观念,真正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三)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树立正确意识,言传身教是前提。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社会的诚信氛围来陶冶,更需要诚信的家庭教育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一是要家长应该拥有正确的诚信道德意识,并适度对孩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扬诚信的行为规范。二是要家长要扭转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要教会孩子“做人”。尽管素质教育的浪潮滚滚袭来,家长仍然无法跳出只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的怪圈"学生的考试分数不过是他们学习能力上的表现,他们的生存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品性道德的好坏,才是学生能在社会中立足的最本质因素"家长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将自己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转变为对孩子学习、做事、做人的关注"要将孩子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利于孩子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拥有一份健康的心态"。三是要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家长的言谈举止会在不经意间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家长应该做到言行一致,在教育孩子要诚实、守诺的同时,自己也要对家人、朋友以及子女言而有信,在任何时候都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诚信度,毕竟,家长的一个真实行为会比一段理论说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学习。

参考文献:

[1]李 蔚.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不足及对策探讨[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4)

[2]封明亮,华 玲.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内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

篇2

【关键词】警校大学生 诚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共动模式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0057-03

21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警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公共安全秩序的守护者,其未来职业的“三高”特性,即“高压力、高对抗、高应激”,使得警校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身体素质,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警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其心理更易受到波动,产生更多的心理危机,主要是因为这时期的警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变革期和转折期,加之其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外界环境又让他们一时无法适应。心理学家把他们所处的这一时期称为“急风暴雨式的动荡期”。本文拟通过对警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动模式的构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诚信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本依据。

一、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动模式的构建

(一)用诚信教育指引心理健康教育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的《论语》共20 篇,其中16篇谈到了诚信问题,所谓“人无信而不立”、“信者,行之基也”,可见诚信是我国公民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教育的目的是使教育对象树立诚信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并使之具有与诚信相对应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素质。以诚信之德与人相处,做事光明磊落,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的平衡与和谐,进而有利于心理健康,即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反之,不讲诚信,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的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总会处心积虑地编造种种借口以掩饰自己的不诚信行为,容易产生压抑、紧张、恐怖、内疚等种种心态,甚至寝食不安而惶惶不可终日,即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进而有碍于心理健康。因此,从这个层面上的意义来说,应用诚信教育指引心理健康教育。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调节诚信教育

传统的诚信教育方法主要是以说服教育和灌输批评为主,方法简单,学生被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地位不对等,学生容易产生抵触甚至逆反心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则把心理治疗方法与教育方法相结合,产生了包括宣泄法、疏导法、角色扮演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法等在内的教育方式,同时,针对不同的对象个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袒露心声,使得教育者可以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对症下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中个体化教育方法的引入,有利于促进和提高诚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开展诚信教育具有调节功能。

(三)以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切入点,实现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

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整合基础。目前,我国学校德育主要有四部分构成: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心理教育是基础。这四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为培养“健全”的人作出贡献。而诚信教育又是我国公民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诚信教育在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同时也有助于其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在促使学生人格不断健全的教育过程中,必然会促进学生行为的改善,使学生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可见,健全人格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而诚信品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也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切入点。

综上所述,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诚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标杆,心理健康教育扩充了诚信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故可构建出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动模式(如图1所示)。

二、警校大学生诚信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为了对本文所构建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动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笔者以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2010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公安专业组和非公安专业组,并对公安专业组的学生从其入学开始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诚信教育,于2011年12月采用问卷方式分别对公安专业组和非公安专业组的学生进行调查,以进一步探讨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所使用的诚信问卷借鉴了学者张倩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对广西警校大学生的访谈,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中部分题项的表述进行了修改。调查问卷涉及广西警校大学生的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择业诚信,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诚信观念等五个方面共28个题项。各题项指标均采用Likert5点量表的评分记录方法,并分别赋值为1~5分。本研究结果视4~5分为诚信度评价高,小于4分为诚信度评价较低。此外,问卷中还设计了4道广西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行为测试题项。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684份。其中,公安专业学生发放问卷300份,非公安专业学生发放问卷384份。剔除数据缺失和固定反应问卷48份,共收回有效问卷636份,有效率为92.98%。从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可以看出,警校学生纪律性较强,故调查问卷回收的有效率较高。本研究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解诚信教育对警校大学生在诚信状况的影响,本研究采用t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公安专业学生与非公安专业学生在五个方面诚信状况的差异情况。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公安专业学生在学习活动、经济活动、与生活、择业相关的活动中,以及社会现象对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所表现出的诚信状况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公安专业。此外,公安专业学生在生活诚信、经济诚信和择业诚信等3个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诚信度。而非公安专业学生的诚信度侧重表现在经济诚信方面上。说明诚信教育对于提高警校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规范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为了进一步探讨诚信教育作为干预措施对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笔者采用Spearman分析法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若二者之间正相关的程度越高,说明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力越强。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诚信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48,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力很强,即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其对诚信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行为实施。其中,在五个方面的诚信教育中,生活诚信、对社会现象的诚信观念和择业诚信这三个方面的诚信认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最为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41、0.758和0.732,说明警校应加大对这三个方面诚信教育的引导,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改进警校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建议

通过上述实证研究可以看出,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诚信度越高的警校大学生其心理状况越健康,同时,具有健康心理状况的学生其接受诚信教育的效果越好。说明本文所构建的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动模式不仅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证研究中也获得了验证。因此为了促进警校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基于本文所构建的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动模式,笔者提出如下的措施建议:

(一)构建警校大学生诚信档案

为强化和培养警校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性,可在警校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档案包括个人诚信记录和个人诚信评估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个人诚信记录是记录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诚信表现和不诚信表现,从而使得警校大学生的诚信表现行为能做到有据可查;个人诚信评估是以个人诚信记录为基础,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诚信测评标准体系和方法,通过设立专门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进一步预测大学生个人诚信道德的发展趋势。

此外,通过诚信档案记录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并将诚信档案记录与评奖评优、助学贷款、就业推荐等直接挂钩。这既有利于在警校大学生中树立诚信评价标准和榜样,强化诚信作用力,也为学生就业向用人单位展示其信用形象提供了平台。而要构建警校学生诚信档案,关键点就在于构建科学、客观的大学生诚信度测评标准体系和测评方法。

(二)注重个体化差异,加强警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是人才衡量的指标之一,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诊断或塑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主体性,采用测量、疏导、强化、会谈、寻找个体内因等方式培育学生心理素质。因此,警校作为培养我国未来警务人才的基地,应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警校心理健康工作组织网络。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或网站。二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大学生真实的个性状况和发展。三是通过开设成功心理教育、挫折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有关讲座,以及通过开展技能警训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塑造自信、进取、果敢、吃苦耐劳、抗压能力强的“自我意象”。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强调班级辅导员、任课教师等除了要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注重自身情操和学识的塑造,以便通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格影响,强化警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五是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可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心理健康档案,让家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变化,从而改变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不合理的期望,降低学生压力和心理负担,并有利于学生社会心理、职业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

综述所述,警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诚信教育可指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可完善和扩充诚信教育的方法,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培育未来警务人才的健全人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为诚信的实施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而大学生诚信水平的提高又能为其心理健康提供有利的内在支撑,可见,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着共动模式。警校应紧紧抓住育人这个中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为培养合格的国家警务人才力争早出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启营.论诚信与人的全面发展[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易瑞莹.议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9)

[3]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郝楠.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间的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2(4)

[5]张倩.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与诚信体制建构[D].济南:山东大学,2005

篇3

通过对引起各种学术失信的复杂原因的深入分析,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形成了多种学术失信因素。最典型的主要有两种分类:一是从研究生个体角度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研究生自身的认知因素、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等,外部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教育因素等;二是从研究生教育监管责任角度分为导师原因、个人原因和管理原因。导师原因中以导师治学不严谨及导师学术失范行为的负面影响为主,个人原因中以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不高和不尊重学术为主,管理原因中以学术奖惩制度不健全为主。第一种分类的内部原因和第二种分类的个人原因,均属于研究生自身原因。如果针对研究生学术失信的自身原因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研究生教育的学风与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从全国抽取24所高校,对5450名研究生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学风和学术道德状况,以及各高校开展学术道德教育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a)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意识地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比较严重,46.9%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将他人论文拼凑或改造成自己的论文,43.8%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34.2%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伪造、篡改实验数据;b)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仅39.5%的研究生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目的不单纯,43.7%的研究生为了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而读研;学习精力投入不足,38.7%的研究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少于4h;c)学术诚信教育力度不够,仅20%的高校经常开展诚信教育,26.4%的高校很少开展诚信教育,5%的高校从未开展诚信教育。基于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笔者从引发研究生学术失信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出发,将学术失信原因归纳为四类:无知、无畏、无德、无才)。这四类原因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催生出各种学术失信行为。

二、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的缺失

2009年3月,《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提出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研究生教育教学。2010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在学位申请者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都要安排必修环节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7]。由此,笔者调查了全国39所“985高校”开设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课程的情况。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取数据:一是访问39所“985高校”研究生院网站,查看研究生课程设置、文件、通知等信息;二是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各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表,从课程表中查找学术诚信教育课程信息。 39所“985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a)各高校都为硕士研究生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为博士研究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b)各高校遵从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的倡议和规定,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系列报告》;c)大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或开学第一课的讲座中,发放中国科协制作的《科学道德规范手册》或学校编制的《学术诚信读本》;d)除以上课程和讲座外,在39所高校中有10所高校开设了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写作指导和研究方法等。可以看出,当前的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学术道德教育主要针对学术失信中的“无德”教育,学术规范教育主要针对学术失信中的“无知”教育,而这两方面的教育内容对于“无畏、无才”教育涉及甚少,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存在严重偏颇和缺失。

三、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学术诚信教育过程应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应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学术诚信教育方式应融入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术诚信教育效果应做到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相结合。为此,提出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过程中应遵循的以下三项原则。

(一)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原则

以学术失信行为是否发生为界,可将学术诚信教育分为预防性教育和惩罚性教育。预防性教育帮助研究生践行“不做”、“不能做”、“不敢做”的学术诚信,最大程度预防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无知、无德、无才”教育大多属于这一类。惩罚性教育让研究生了解学术法规、处罚机制、处罚措施、应承担的后果等内容,比如“无畏”教育,重点解决“不敢再做”的问题,防止学术失信行为再次发生,同时对其他研究生起到警示作用。在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上,以预防性教育内容为主,以惩罚性教育内容为辅,实现诚信教育内容中的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可针对不同失信原因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途径,提升诚信教育的效率。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显性教育适合将脉络清晰、要求明确的学术诚信内容传授给研究生,如文献引用规范、署名规范、奖惩条例等,适用于构建“无知、无才”教育内容。隐性教育可将内容灵活、富有寓意、情感共鸣、触动心灵的学术诚信内容传授给学生,如典型学术失信案例、学术道德、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教育、良好的学术习惯培养等,适用于构建“无德、无畏”教育内容。对于“无知、无才”的教育,显性教育的效果优于隐性教育,对于“无德、无畏”的教育,隐性教育的效果优于显性教育。将二者结合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可以丰富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

(三)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相结合原则

学术守信重在自律,如果研究生主动学习学术规范和学术法规,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积极提高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大降低。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中的主观因素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自律教育,培养研究生学术诚信意识,可让研究生主动杜绝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中的客观因素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法规等内容,为研究生自律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并增强他律作用,引导和强制研究生学术守信。遵循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可实现主动认知和被动接受的多重教育效果。

四、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过程

为了取得较好的学术诚信教育效果,学术诚信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每种学术失信原因均应设计合理的教育内容,并结合不同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的展现形式。因此,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主要围绕“四无”学术原因和“三项构建原则”进行构建。

(一)构建教育内容分类体系

根据“四无”学术失信原因可将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相应分为四大类:“无知”教育、“无畏”教育、“无德”教育和“无才”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分类体系。“无知”教育帮助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能辨别正确或错误的学术行为,知道应该怎么做,不会因不了解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信,具体分为学术规范文件、引用标准和学术规范图书三个子类。“无畏”教育帮助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和学术法规中的“禁止、惩罚、不良后果”等内容,使其“不敢”违反学术诚信,具体分为知识产权法、处罚条例和不良后果三个子类。“无德”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理念,使其从内心出发“不想”违背学术道德,分为学术道德文件、学术道德图书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子类。“无才”教育帮助研究生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其“无需”窃取他人学术成果,努力独立完成相关研究,分为研究方法、科学精神和论文写作指导三个子类。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分类体系共包含了12个子类,从体系结构上弥补了当前比较欠缺的“无畏、无才”教育。子类的数量和内容并不限于图1的框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删和筛选,以满足相应大类的学术诚信教育要求,尽可能减少教育内容上存在的漏洞。

(二)构建子类内容

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规定,二是论文写作规范和引用标准,三是教材、图书和音视频资料,四是典型案例。笔者在大类和子类的规划框架基础上,搜集整理大量教育资源,按其内容相关性进行筛选,分门别类放在相应子类下,形成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简表,仅为方便阐述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其中的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检验教育内容相关性

内容体系中的教育内容是否满足相应分类的多样化教育要求,可以使用“构建原则”对相关性进行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对子类的内容进行调整。在表4中,比如子类“学术规范文件”,更多趋向于预防性教育而不是惩罚性教育,适合于正式场合开展显性教育,利用制度约束力加强他律作用,所以该子分类与“教育、显性、他律”三个属性更相关,使用符号“√”在相应位置标识。按照这种方式,将其他子类与六种属性一一对照,形成最终检验结果。总体上四类教育内容在“构建原则”的六个属性中分布相对平衡,遵循了“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三项原则。但是,如果仔细推敲某些子类内容,还会发现一些小问题。例如“无知”教育内容,没有与“隐性”相吻合的属性,在内容建设上还应增加适合“隐性教育”的内容,如学术规范失信的案例、导师在指导论文写作时强调学术规范等。

五、结论及建议

篇4

【关键词】会计 诚信 成因 思考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指人的言行跟内心一致,不说假话,不做不对的事情;守信,即讲信用,不做失信于他人的事情。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对会计人员来讲诚信是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和立业之本,诚实守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灵魂。然而,从银广夏事件到绿大地事件,都对会计诚信建设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一、会计诚信危机成因综合分析

(一)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自身固有的局限性

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追求利益(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最常见的造假动机就是为了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造假者最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发生了深刻的本质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造假者的逐利心理表现的特别突出,具体表现在他们对物质财富的盲目追求,如果通过正当的渠道不能达成目标时,一些企业就用擅自改变各项经济指标,通过做假账来改变企业与其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而市场本身对此现象无能为力。

(二)会计造假的重要因素是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要通过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易来进行,信息量巨大且多变,由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间较短,市场经济机制极不完善,没有真正形成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完全公开和有效传递,这就使得市场交易主体和投资者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给企业造假提供了可能性,使投资者经济损失的风险增大,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会计造假的关键因素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职能不断发展变化,会计工作日趋复杂。会计人员不仅要面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还要及时学习和掌握不断更新变化的会计法律制度,并且还要依据会计法律的有关规定做出自己的职业判断,再对此事项进行记录和计量,据此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的备选方案,这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来从事这项工作。而我国会计队伍的总体素质与这个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市场经济的局限性需要政府的参与加以解决,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需要各方参与、共同努力,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则可以从教育开始做起。有数据表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他们诚信基础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将来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如何对财会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诚信教育,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会计人才,是我们急需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会计学生会计诚信教育的思考

(一)学校要全力创建师生诚信教育的氛围和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优化校园诚信环境、营造校园诚信氛围对培养学生诚信意识至关重要。学生诚信教育,包括学生,更应包括教师,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诚信教育的参与者和诚信意识的体现者。教师应当遵纪守法、敬业爱岗、教人求真;学生应当遵章守纪、认真学习、学做真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人生态度、言行举止等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诚信与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以示范,教师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教师要利用条件创新会计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会计诚信教育贯穿于会计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使会计诚信教育常态化,诚信教育内容上力求实效,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学生,使其知晓诚信守信的多种收获和会计造假的严重后果,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诚信危机现象。同时,教师应将课堂延伸,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情景。教师要将会计诚信实践与会计诚信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体会会计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诚实守信成为自觉行为,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

(三)师生要树立适应时展的会计诚信教育思想

会计诚信教育思想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一方面,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故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应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教师应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学会把市场经济与传统伦理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会计诚信教育应主动适应学生不断发展的思想,学校要构建网络教育层次上的会计诚信,要创建一个新的教育载体和通道,有目的和针对性拓展新领域新层次上的会计诚信教育,教师要有效利用网络,使会计诚信教育更接近日常生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提高其学习效果。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学校必须加强会计专业师生的会计诚信教育,创新教育渠道和方法,追求教育实效,从源头上净化会计造假现象的土壤,还原会计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润利,孙林海.关于会计诚信建设的探讨[J]. 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10).

[2]杨士儒.诚信建设是会计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之本[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6).

篇5

关键词:高考;诚信;制度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从洛阳理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三所高校中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尽量达到科类、生源地、性别、年级均衡。

研究工具:设计高考诚信调查问卷,共20个项目,以随机排列的形式编制,包含诚信认同程度、不诚信行为反应、高考制度评价和诚信教育等四个因子。问卷采用多种计分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23份,有效问卷402份,有效率95.03%。被调查对象中男生246人,占61.2%;女生156人,占38.8%。

研究方法:采用上述问卷对被调查对象进行集体测试,测试结果用 SPSS 13.0 for Windows 和Excell 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以P

二、现状分析

1.对高考诚信各因子的分析

(1)关于对诚信的认识(认同状态)

统计结果表明,78.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诚信不但是道德约束,而且是法律约束”。这说明,考生对于诚信概念的理解极具时代性,渴望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证诚信的有效性。在影响诚信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中,“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的影响”占很大比例,达到51.8%,因此我们应重点研究传统道德观念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融合的问题,并采取合适载体来发挥其重要性。31.6%的被调查对象对“家庭氛围对自身诚信观念养成占据主要地位”比较认同,而“社会风气的影响”占16.6%。9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学校是开展诚信教育的主阵地,考生积极的认同态度可以大大提高诚信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校园和家庭诚信氛围意义重大。

(2)对各种不诚信行为的认知

在形形的高考不诚信行为中,考生最关注的是考试作弊问题。37.8%的被调查对象对考试作弊行为持消极态度,认为如果别人作弊而自己不作弊很吃亏,极少数被调查对象认为“无所谓”,只有56.7%的被调查对象坚信“诚信是做人之根本,决不作假”,体现出积极的态度。这接近半数的“认可作弊行为”和对愈演愈烈的作弊行为表现出的消极态度,是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的。

对于民族身份造假的看法,认为“很正常,如果可以自己也这么做”的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7%,“适当造假可以理解”占8%,83%的被调查对象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认为此举是“不诚信的表现”。

(3)对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评价和建议

对于“考生对不诚信行为惩罚措施的选择”,79%的被调查对象选择“记过,以后视情况而定”,这说明,考生希望对作弊的惩罚更加人性化,重在批评教育,并给予更多改正的机会;对于“我国现行招生制度评价”,5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不合理,应马上改革”,42%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很难说”,两者合计超过95%,这说明,大部分考生对于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满意度很低,迫切期待制度的完善与革新。对于“高考制度的发展方向”,几乎所有被调查对象都选择了“学生要有自我发展选择权”,这揭示出学生对目前“一考定终身”的制度设计的不满,期待提高高招制度设计的灵活性,增加人文关怀,以满足学生终身教育和职业规划的需要。

(4)对高考诚信教育的具体措施的建议

从调查数据来看,在诚信教育的载体和渠道等方面,对目前大部分学校所采取的诚信教育的方式和效果,学生们普遍满意度不高。9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诚信教育需求迫切,学校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因此,面对校园不诚信的行为,高校要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坚决制止和严厉批评教育,使诚信成为学生升学、评先、入党、推荐就业等环节的重要参考值。

2.人口学变量在高考诚信各因子上的差异分析

(1)男女两性在诚信各因子上的差异

本研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职业生涯规划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诚信行为反应因子上男女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17,女生对不诚信行为的反应显著高于男生(19.5256>18.8583)。男女两性在诚信认同程度、高考制度评价和诚信教育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2)不同年级在高考诚信上各个因子的差异

本研究将被调查对象按年级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组。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后的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在高考诚信的诚信认同程度、不诚信行为反应因子上差异显著,显著水平分别为0.002和0.001,有统计学意义;在高考制度评价和诚信教育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值均大于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上统计结果也反映出,经历过高考洗礼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在经历了考试、择业、情感的选择后面临着更多诚信的考验。现实生活中不诚信行为盛行、诚实行为未必能获得满意的结果等现象令学生感到异常困惑,甚至使他们持消极认同的态度。

(3)不同科类考生在高考诚信上各个因子的差异

本研究将被调查对象的系别分为文科、理科、艺术三类。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后的结果显示,不同系别的学生在诚信各因子上表现不同,其中在不诚信行为反应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08;在诚信教育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00,理科类被调查对象更看重诚信教育因素(16.2035>14.3682>13.8664);而在诚信认同程度和高考制度评价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0.05)。这说明,科类上的差异符合预期。

三、建议

1.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要想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就必须完善全社会的诚信制度,这一点十分重要。诚信并非只是一种个人美德,而是维护现代社会文明和秩序的绝对必要条件,也是一名优秀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立足学校教育,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促进考生确立诚信意识,并将其内化为坚定的诚信信念,进一步表现出一生的诚信行为,将对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厚的影响。

2.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和信用评价制度

要加快立法进程,建立专门的法律,构建与法律相配套的系统的招生考试制度,以明确清晰的条文准确界定考试“诚信原则”,并规定如何处理违规考生,使之成为规范考试秩序、净化考试环境、防止考试舞弊行为发生的基本法律原则。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教育考试诚信档案的网络平台,将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的诚信记录提供给高等学校、招生单位甚至将来的用人部门。

3.改革现行的高招录取评价制度

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高招选拔制度,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突破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对学生评价的局限,是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要求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高招诚信问题的重要手段。

4.建立诚信教育体系

诚信教育是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的必修课,也是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必然过程。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和了解社会,准确设计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因此要在全社会弘扬“诚信考试光荣、作弊违纪可耻”的风尚,营造“违纪必究、作弊必罚”的环境,努力形成正面教育、舆论引导、违规处罚、制度约束“四位一体”的诚信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保利.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分析及对策研究――高考的视角[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但昭彬.重建诚信是推动高考改革的基本动力[N].光明日报,2006-11-15.

篇6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诚信教育 诚信缺失 教育对策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那么,当代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着哪些问题?其原因是什么?实施诚信教育的策略有哪些?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为了调查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笔者对某师范大学在校学生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100%。统计发现,当代大学生诚信方面主流是好的,当仍然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在学业上,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抄袭作弊现象。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作业临时抄袭、论文依靠百度、考试各种小抄等不诚信行为较为严重。更有甚者,某些大学生代考论文,成为所谓的“职业”。这其中学业考试作弊的诚信缺失现象表现得最普遍。调查数据显示,约10%的大学生每次考试都会作弊,20%的大学生有过几次作弊的经历,30%的大学生在实在没有复习好的情况下有过作弊的经历。这些学业诚信趋势现象不仅会对大学生本人的学业造成影响,而且将破坏整个学校的学风。

(二)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信用意识薄弱。

调查显示,2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很好,2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一般,4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很差,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非常差。学校是个小社会,在与这个小社会的交往过程中,某些学生开始急功近利,为了利益不顾其他。在简历上制造虚假经历,肆意夸大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提高自己的档次。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过程中,随意撒谎,不恪守承诺,只想到自己的事情。找工作或者做兼职的时候,当有更好的岗位和待遇时,便不顾之前签好的合同和协议而以各种借口毁约甚至直接切断联系。还有少数学生在网络上填写虚假信息,随意通过网络或转发不实事件的传闻。

(三)在经济方面,大学生存在不如约归还贷款现象。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6%的学生认为约我国已经相对富裕,贫困生的贷款几年,不还也可以理解。大约30%的学生认为助学贷款事关个人的信用,必须如期归还。约20%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贷过,不清楚贷款的事情。约14%的学生表示以前没听说过贷款不还的,即使没有什么强制性,自己也会主动还贷。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保障贫困学生能够如愿上学,而制定的由政府贴息,无须抵押,以大学生个人的诚信为依托的一项惠及民生的政策。学生应本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努力回报国家,可是不少学生却借此虚报家庭状况,恶意贷款用于吃喝或高档消费并且在还款期限内迟迟不还。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教人诚信、一言九鼎的例子,可由于长期饱受剥削阶级糜烂的、只顾自身利益不顾他人、贪图自己享受等封建落后思想的侵蚀,有些人的潜意识便发生变化[2]。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控制下,人们的话语权受到限制,上层阶级严格控制百姓的言语表达权。

(二)当代社会现实氛围的错误导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源源不断涌入,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带着利益的面纱一起进入,我国又正处于社会的转型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体现它提高社会生产力、调动社会积极性的优势的同时也带来市场经济本身自发性趋利避害的缺陷,而当代大学生在这种背景下面临的选择越多,思想就越具有多元化的趋势和特点。某些诚实守信的经营者却不如不诚信者得到的回报多,这不得不使许多人对传统的诚信原则和思想道德观念产生动摇,甚至丧失诚信原则。大学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成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人生的塑造期,在他们看到这些种种的负面情况后,一些人很可能造成三观的扭曲,从而开始怀疑哪种观点才是自己应该坚守的。

(三)重要他人的不良示范。

这里的重要他人主要是教师和家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够,甚至有的教师带来负面的效应[3]。如有的老师上课不守时或者答应学生的事情未能兑现,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不好的暗示,也容易助长学生不守信的行为。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直接和最初的影响。如某些家长为孩子进名校拉关系走后门,甚至纵容并且支持孩子考试作弊,教孩子作弊的手段,为孩子提供各种作弊工具。另外,一些家长不能以身作则,甚至自身作风不正,在孩子面前做不诚信的事情,给孩子错误价值观的暗示。比如,和朋友违约,为自己工作不诚信获取的利益而四处炫耀等行为[4]。无形中让孩子觉得不诚信没什么,甚至根本没有想过诚信这个问题,只要不损害到自身利益就好,在面临相关自身利益的选择时,将毫不犹豫地抛弃诚信原则。

三、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对策

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从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这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提出建议[5]。综合各方面力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达到培养学生诚信的素质和形成学生诚信品质的目的。

(一)营造社会诚信氛围。

我们要以积极的和谐的社会诚信氛围提升大学生的视野和观念,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加入WTO是国际社会对我国政府诚信程度的肯定,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平台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学习新的诚信理念,谨遵各项规则,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申请加入时的承诺办事及处理问题。同时,我们要打造诚信社会,包容互鉴,在学习西方优秀的诚信理念的基础上,鼓励诚信经营,依靠合法劳动致富,建立切实可行的社会诚信体系;其次,诚信不应该只是被作为体现个人道德意识的规范,更应该将其纳入重要的法律原则之中。自古以来,诚信被认为是道德规范而不是法律规范,没有法律的约束,并且对于不诚信行为,法律没有明确的惩罚手段或者惩罚过轻,让一些人索性不理会诚信在道德方面的约束力,导致不诚信思想和行为的扩散,继而影响大学生的诚信观念。诚信既然作为法律追求的目标,就需要法律保护和维持,社会应该通过严格执法打击、假冒伪劣等不诚信行为;再次,要把诚信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出重视诚信的和谐氛围[6]。法制约束力始终是有限的,相比之,道德则具有更广泛的约束力,一旦它内化为人的个人意识,那么在任何情况下他就能做到慎独和诚信。因此,社会应加强对诚信行为的宣传,作为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之一,对诚实守信者进行鼓励和推广,对违背诚信者进行批评和教育,逐步引导人人踏上遵守诚信原则的道路。通过社会诚信氛围的营造和诚信习惯的引导,让大学生接受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做到诚实守信。在社会中惩恶扬善,鼓励诚信,打击不诚信行为,让大学生看到诚实守信所获得的收益更多且更安全,更进一步坚定诚信的价值取向,为大学生在毕业后踏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8]。

(二)加强学校诚信体系建设。

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好诚信建设: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3]。学校要把诚信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开展关于诚信建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加入诚信教育的专题,通过小品演出,辩论赛等加深学生对诚信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呼吁学生从日常生活到社交的各个方面都要形成诚实守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观念和意识[9]。以和谐的氛围带动优良的学风,号召大家诚信考试,诚信学习,诚信做人,共同创建诚信校园。其次,要加强师德队伍建设,以教风带动学风,建立教师诚信评价机制。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学生有不诚信思想和行为时要及时引导。可给每个老师建立诚信档案,记录教师工作中的诚信状况,定期开展诚信评价,由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诚信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评职称、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再次,给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完善个人资信档案。全面把握并记录学生诚信状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给学生诚信状况评分,并作为学生参评其他奖项、入党、保研的参考因素,力求公平,让学生意识到不诚信要付出代价,讲诚信将给自身带来更多的机会。

(三)加强家庭诚信教育。

家庭对诚信的影响具有永久性,并且是潜移默化的,是我们接收诚信的开始。父母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从以下方面探索适合诚信教育的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和诚信氛围。首先,父母要认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转变单纯只培养孩子才能方面的观念,不断加强对孩子诚信的培养。要认识到诚信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在发挥作用,一个具备诚信的人是他成为社会所需要人才的前提;其次,身教重于言传,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诚信的表率、道德的楷模。一个品德高尚,做事、说话讲诚信,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父母,那么他们的孩子很有可能会拥有这些优秀的品质[10]。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没有时间、地点、场合、方式的限制,在有意和无意中进行。家长以自身实际的行为随时随地地影响和教育自己的子女,让孩子切身体会到诚信行为带来的社会认可和社会尊重感。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孩子一起做好诚信,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总之,父母从小就应给孩子创造培养诚信的良好条件,孩子从小培养成的习惯和行为,长大后是不容易被改变的。在诚信的氛围里长大的大学生,纵使在后面的生活中看到身边人的不诚信行为,也不会轻易地走上诚信的下坡路,在他的内心和行为中都会有诚信的表现。父母要做一个让孩子信任的人,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诚信的活教科书。

(四)增强大学生诚信建设意识。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氛围和教育都需要学生自身能够接受和消化。做人做事诚实守信,光靠他律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学生必须有自律意识。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要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就必须从根本上出发,依靠学生自身的修养。首先,要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的诚信教育。让学生懂得反省自己的行为,与身边的道德模范,以及社会上诚信人士的行为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缺陷,从而有效地进行矫正;其次,要呼吁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各项实践活动,真正参与诚信建设,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找出自身与社会实践中不相适应的言行,诚信做人,诚实做事,以得到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认可,自觉地把诚信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中培养诚信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诚信教育,不仅内化了诚信观念,更外化了诚信行为[5]。意识活动与实际行动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大学生才能深刻认识诚信的重要性,并且在相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

参考文献:

[1]张颖香.基于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探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18-121.

[2]罗国杰.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邓红彬,姚红.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133-134.

[4]焦治.高校学诚信生缺失与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5-16.

[5]关雪婷.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7.

[6]邹绍清,董娅,刘维.当前大学生政治诚信情况与对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4):61-64.

[7]蒋Z萍.建构诚信的社会体系[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4):76-79.

[8]黄俊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129-131.

篇7

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门打开,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表现为学生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学习上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伪造成绩,欺骗家长;考勤迟到,编造谎言;日常生活上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上存在的问题虽然不是学生中的普遍现象,但确实令人担忧。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读书期间就缺乏诚信的态度,将来走向社会,很难想像能够诚信待人。因此,突出学校诚信教育功能,塑造学生诚信形象势在必行。

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1.加强道德教育,用良好的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

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儒家学派很早就主张用道德教育和克制、内省的手段,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等名言,千古流芳,至今依然是大家为人处世的座佑铭。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诚实守信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为人处世、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立身之本。通过道德教育鼓励,倡导学生诚信的道德风尚和人格修养。道德教育主要是以善和恶,“应该”和“不应该”的方式给人以劝导和指导,并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规范自己的诚信行为。

2.加强法制教育,用法制规范学生的行为

法制是指国家依照社会管理的需要和一定的规律,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政法教师,要通过法制教育课使学生知晓诚信既是道德又是法律。如,我国《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早已把诚实守信作为一种法律规范,大家必须遵守,否则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如,在借款纠纷中,张某把10万元人民币出借给钱某,双方约定借款期限一个月,超期后利息按同期银行贷款利息4倍计算,并违约金3万元。后由于借款人钱某经营不善不能按期还款,法院判决钱某归还张某约定的本金、利息和3万元违约金,判决后钱某卖掉了汽车和房子积极履行了判决。以后钱某又向刘某借款20万,依厂房作抵押,刘某觉得钱某的先前卖车卖房行为是可信之人,立即出借给钱某20万,由于钱某吸取经验教训,周围都知道钱某是诚信之人,钱某的生意越做越好,一年后,成立了一家很大规模的公司。借助此案分析:钱某先违约先失信,受得了法律的惩罚,后钱某卖掉了汽车和房子积极履行了判决属于知错就改,再以后,钱某诚信处事迎来了新的借款机会和挣钱机会。以此结合社会上因诚信引发的纠纷案例进行讨论、法院旁听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不守信有可能受到法律追究,诚实守信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诚信的理念。

3.突出学校诚信教育功能,塑造学生诚信形象

教育者先受教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要先“言必行,行必果”。然后,要求学生“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学科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如,语文教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诚信文章,领悟诚信魅力,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数学教学中,教师杜绝学生作业抄袭,鼓励学生敢于暴露数学现状,并针对中专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客观剖析,因材施教。敢于暴露就是诚信。

诚信教育列入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日常工作计划中,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学校经常性的通过黑板报、橱窗、广播、电视台等方式宣传诚信与做人、诚信与学习、诚信与成才的关系。学校通过辩论大赛、知识竞赛、体育竞赛、演讲报告、艺术演出、诚信签名等活动将诚信教育贯穿其中。同时,学校搞好诚信考试,并为每位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学校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加强沟通,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家校诚信教育的合力。

4.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篇8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自古便是我国极为关注的美德。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如果人不讲信用,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然而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与混乱的价值观给大学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其多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薄弱,诚信品质、价值取向偏差、缺乏爱国热情等等。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优劣验证了高校思想教育的成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联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准确掌握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加强对大学生诚信观念的教育,是时代与现实的要求,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

(一)学业中造假应付

大学生诚信缺失在学业上的突出表现为考试作弊。另外抄袭作业、拼接论文、更有甚者不惜雇佣“”。现在大学生学业中造假应付的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影响了学校教育与考核的公平性,也挫伤了另一部分勤恳学习的学生们的热情。尽管许多高校都出台了许多相应政策并加大了惩罚力度,但是这些现象不仅没有杜绝,反倒有增长之势。

(二)网络中的不负责言论

网络给当今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大学宿舍中几乎人手一台电脑。不能否认,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丰富信息和知识,但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和道德问题。互联网信息环境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特点,造成一些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削弱和言论自由的泛滥,导致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网络,利用网络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有意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混乱影响互联网环境和谐。

(三)求职中提供虚假信息

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就促使有的大学生盲目地去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甚至不惜采用送礼请客的手段。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就业目标理想化,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标准,不惜简历“注水”,2009年某校毕业班简历中就曾出现过10多个班长20多个团支书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伪造各种证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多数学生自律意识较差

当今大学生多数都是在相对富足的家庭中长大,很少经历过磨难与风雨,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吃苦,意志力薄弱。同时大学生们,尚缺乏足够的道德评价能力,缺乏对诚信缺乏的厉害的认识。另外独生子女的个人主义思想是通病,当自己的利益与诚信规则起冲突时,很容易作出错误的选择。

(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目前我国的道德和诚信教育监督体系不健全,诚信缺乏的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使得整个社会诚信问题不容乐观。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被错误地认为是人生存、发展乃至获得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客观上助长了人们唯利是图的意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些社会环境消极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人生价值观念,也给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高校诚信教育方法存在问题

在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上,高校往往采用信息灌输的方式,使诚信教育流于表面空洞无物,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一些过激的批评和教育甚至会容易引起高校大学生的反感,不但对

三、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一)改进高校道德教育方法

在学校内多设置关于诚信的醒目标语,定期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学生研讨会,让学生们自己发言,充分尊重学自己的观点,遇到错误观点和思想偏激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另外,成立由学生组成的诚信监督小组,让学生轮流去管理。让学生们能够注意到诚信问题的存在,对其关注,进而重视自身的诚信水平。从而达到由他律向自律过渡。

(二)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在国外许多大学里,个人信用档案早已组建完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规范其诚信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应该有连续性、全面性、客观性的特点。个人信用档案应从大一入学就开始组建,四年之后随学生档案一并收藏,交与用人单位。个人信用档案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其中应包括学生各个年级,不同方面的诚信情况。并且内容一定是真实客观的,要杜绝篡改、漏记等现象。

(三)建立诚信奖惩机制

诚信的养成,仅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完善的机制来约束大学生的各种非诚信行为。高校应修订和完善有关诚信行为的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化的制度引导和管理学生,使诚信奖惩有章可循,通过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来巩固学生诚信观念。奖惩机制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一定的促进和约束作用。首先要大量地做正面宣传和引导,使诚信行为良好的学生受到肯定和奖励,树立诚信典型。其次对于缺少诚信的大学生,尤其是行为恶劣的一定要给予严肃的惩罚。相应的制度约束,必要的惩罚措施,这是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的可靠保障。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新时期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高等院校是社会精英的输出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切实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成为重塑大学生诚信形象,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福华.对高等学校学生权力的探讨——学生主体地位的政治学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4(2)

[2]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生源地 助学贷款 信用状况 分析对策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8年11月,广西教育厅和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在南宁市武鸣县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2009年秋季,广西全面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与原有的以大学校园地为主的助学贷款比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具有三点明显优势:1.贷款范围更广,受益学生更多;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贷后催还款等工作因地域优势而变得便捷;3.贷款到账时间大大提前。

伴随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欢迎的同时,发放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还贷数额也随着逐年大幅增长,国家开发银行和各级教育部门倍感压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一种信用贷款,贷款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之所以获得没有任何抵押物和不通过第三方担保的银行贷款,主要原因之一是银行认可学生的信用,更主要的原因是各级教育部门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参与其中,它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其公共产品属性远大于市场产品属性。但是,助学贷款不是政府无偿资助,它的市场产品属性决定贷款人和放贷人双方必须遵守市场契约,贷款学生毕业后按照合同需要及时还本付息,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负有代偿和连带经济责任。

南宁市在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中发现,贷后管理的难点主要是贷款学生毕业后去向不明、个人资料信息失真失信、恶意违约、贷款人不了解还款操作流程等引发的违约信贷风险,影响到这一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违约信贷风险,各级学生资助机构作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实施主体,应该联合高校,加强对贷款大学生的诚信守信教育、法律契约意识教育、贷款还款操作流程告知教育等相关知识的指导,建立贷后管理工作机制,切实解决贷款违约问题。

本课题立足于实际, 深入基层,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和掌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信用状况,加以分析,提出对策,希望对防范贷款风险和贷后管理起到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作用。

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信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是《南宁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信用控制模式调查问卷(工作人员部分)》《南宁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信用控制模式调查问卷(学生部分)》,调查对象是六县六区学生资助机构全体工作人员和南宁市武鸣县、宾阳县部分贷款学生。调查显示,目前南宁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信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贷款学生信用意识偏低。从调查来看,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有一定的信用意识,但亟待提高。主要表现为:贷款学生认同还款契约,对违约后果也有认识,但是认识不够深刻,存在侥幸和不以为然心理;有相当一部分贷款学生诚信意识缺失,毕业后变更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却不通知县(区)学生资助机构,还有少数贷款学生提供虚假个人信息,如固定电话为虚假号码;贷款学生毕业就业后,工作流动性大,学生资助机构难以追踪;贷款学生档案中留有家庭住址和电话,但其父母外出务工,增加联系难度。

(二)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足。高校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主要受益方,却没有承担相应义务。学生在家庭所在地成功申请到助学贷款后,就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生活,高校理应是这些贷款学生养成良好诚信意识的责任主体。但是,高校并没有针对贷款学生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从了解来看,很多高校没有将“诚信教育”纳入课堂,更没有将其作为学分列入课程。高校诚信教育的薄弱,导致贷款学生对诚信道德范畴、地位、后果的认识比较模糊与感性,缺乏严肃性与科学性。

(三)信用体制建设职责不清。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还贷信用控制主要还是依靠银行的个人信用系统来进行,具有很大强制性,而一旦贷款人的个人资料发生了变更,未能及时更新,便无可奈何。因此,银行会通过高校和学生资助机构联系学生催缴还款。对于高校来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不像以往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那样支付高额风险违约金,因此,高校不太愿意承担催缴任务。生源地助学贷款信用控制体系是由银行、高校、地方学生资助机构、贷款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共同构成,任何一个环节职责不清或不履责,整个控制体系就有可能出现瘫痪状态,造成贷款违约风险。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信用控制体系建设职责不清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资助机构管“审”不管“教”。学生资助机构每年要受理本县(区)大量的贷款申请业务,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在工作职责上偏重于对贷款申请材料的审核,上报国家开发银行,以及贷后催款工作。对于贷款学生的信用教育往往只通过发放宣传材料等,手段单一,无法形成系统性。二是银行管“贷”不管“还”。在收到学生资助机构上报的贷款申请材料后,银行在一定工作日内审核并给予放款。银行放款后,一般就把催缴还贷的任务交给学生资助机构。三是高校管“教”不管“催”。贷款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学校根据德育教学计划,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但是,对于毕业后,贷款学生失信不还助学贷款的违约行为,高校没有责任予以催缴,往往也无能为力。

三、提出对策

针对南宁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信用状况,提出如下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挖掘贷款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挖掘贷款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能够使贷款学生激发内在道德感,自觉主动寻求增强自己诚信还款意识的方法和教育措施。因此,学生资助机构必须让贷款学生保持主动教育和激发自我的动机,深入了解学生对贷款的心理逾期、办理流程和还款方法所提出的合理建议,激发学生发挥主体自觉作用。一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如召开专家还款讲座、贷款学生诚信交流会、感恩励志征文、演讲、一对一贫困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等形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引发贷款学生思考,形成强大自我教育和学习诚信知识驱动力,自觉养成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二是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在各教育阶段都可以举办关于诚信感恩教育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解读会,让学生初步了解政策内容和获取有关信息;在社区活动、农村圩日等群众比较集中的日子,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等形式主动宣传还款知识、违约知识,以及通过群众口耳相传表扬诚信还款学生的事例,进一步激发学生感恩自强精神。三是重点分析和梳理贷款学生还款难的问题。如进行问卷调查,它的优点在于用很短的时间就同一类型的问题在较大的范围内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和解决建议,同时也可以解除学生在座谈会当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直接表达真实想法的心理顾虑。

(二)发挥高校诚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重视学生贷后的信息管理。加强对个人征信系统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了解到个人信用的重要性,更好地发挥其约束功能。学生资助机构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动态,学生毕业时要和毕业高校做好沟通,准备把握学生的去向,及时通知贷款学生还款的相关事宜,严格控制违约率。高校将诚信教育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以引起全体大学生的重视。具体的方式可以有以诚信为主题的各种集体活动、诚信教育讲座、将案例教学和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所有的教育形式要体现诚信在大学生学习以及将来踏入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使大学生特别是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意识到不讲诚信的危害,从自身的行为规范中将诚信摆在首要位置。这些教育不仅要影响贷款的学生,还要使其周围的同学受到感染,产生积极的良性连带效应,只有这样我们的贷后管理才能由被动变主动,促使贷款学生积极配合学生资助机构的还贷管理工作,促进贷款的顺利回收。

(三)建立职责清晰的贷款信用控制体系。建立信用控制体系,各部门主体必须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调合作。学生资助机构加强对政策的宣讲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同银行、高校和贷款学生的联系。国家开发银行完善贷款审批流程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学生资助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还贷知识宣传,使每一个贷款学生了解还贷操作规程,及时反馈还贷信息。高校则要对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予以关注,对学籍变动或不能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及时向地方学生资助机构反馈,更新档案,加强对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

(四)实行贷后工作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四级工作联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方主体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将贷后工作逐渐导入网格化管理模式。目前,县(区)学生资助机构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后催还工作的实施主体,面对的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贷款学生和家长,借鉴时下社会治理通行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将会对提高贷后管理效率和防范违约信贷风险起到促进作用。一要建立动态的贷款人信息管理系统。县(区)学生资助机构在接收学生贷款申请材料时,一般就已经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关键是这一信息管理系统在日后要维护、更新,对分管网格内对应居(村)委会的贷款学生和家长实行动态的跟踪,及时更新贷款人信息管理系统。二要准确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评估。县(区)学生资助机构、银行在接受助学贷款人申请材料时,应当会同当地民政部门,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实际评估,测评其还贷能力以及过往贷款信用度,掌握真实的情况,从源头防范信贷风险。三要加强贷后监控的刚性手段。刚柔并济是贷后监控的重要手段,刚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国家利益,而不受某些不法的和不合理的行为所侵占。在生源地助学贷款信用控制中,县(区)学生资助机构在银行的督导下负责贷后管理及本息催收工作,跟踪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贷款管理,并且保持与高校、学生和就业单位的联系,督促学生及时还款。在各种柔性手段不能取得成效,出现违约情况时,由银行对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在媒体上公布违约者名单,县(区)学生资助机构建立起信用档案,向银行申请采取取消其继续申请贷款的资格,提请提前回收贷款,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制回收等措施,来保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诚信;灰色关联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120-02

一、大学生学术诚信的重要意义

学术诚信就是人们在学术探讨和接受学术训练的活动过程中,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学问,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学术诚信就是严谨为学,诚信为人。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促进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优化社会诚信环境。

本文以黑龙江省部分高校的诚信教育实践为基础,以设计调查问卷,在黑龙江不同地区共选择了10所大学进行实证调查,利用灰色关联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后,针对问题提出有利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建议。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实证分析

(一)调研的对象

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等地的10所高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研对象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二)调查问卷的数量及有效回收率

调查问卷共发出1000份,披每个学校100份进行分发,回收问卷852份,回收率为85.2%,其中,有效问卷808份,有效率为94%,详细情况如下:A1哈尔滨工业大学:回收率95%,有效率95.8%;A2东北林业大学:回收率95%,有效率94.7%;A3东北农业大学:回收率90%,有效率95.6%;A4哈尔滨工程大学:回收率93%,有效率95.7%;A5哈尔滨医科大学:回收率90%,有效率95.6%;A6齐齐哈尔大学:回收率82%,有效率93.9%;A7东北石油大学:回收率78%,有效率93.6%;A8牡丹江医学院:回收率71%,有效率84.3%;A9佳木斯大学:回收率77%,有效率91.5%;A10绥化学院:回收率81%,有效率97.6%。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1.问卷的设计及数据统计分析

本次调研问卷共有20道客观题,其中,1-10题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11-20题为诚信缺失的影响因素,具体情况如下:X1同学中是否有学习、学术活动不诚信的现象;X2你的课程作业是否独立完成;X3你在大学期间的考试有过作弊吗;X4你完成课程论文的主要方法是;X5有门课程没复习好,会影响评奖学金,会如何;X6有人以高价求你去当“”代考,你是否会去;X7如果发现同学有学术不诚信的行为,你会;X8你对高校学生的学术不诚信行为感到;X9伪造更改调查数据;X10杜撰参考文献;X11教师学术不诚信;X12大学生学术道德素质不高;X13大学生科学素质不高;X14是否有学生因学术作弊而受过处罚;X15学术惩罚制度不健全;X16你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学术诚信主流状况;X17缺少有效的学术诚信教育课程;X18了解学术界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情况;X1术出版市场不规范;X20大学生学术考核过于量化。每道题的得分均采用主观赋权法进行处理,如X1题的三个选项分别统计为B1、B2、B3,用B1、B2、B3分别处以总有效问卷的数量得到C1、C2、C3,然后用主观赋权法对B1、B2、B3分别赋值为O.7、O.2,0.1,最后用公式C1×0.7+C2×O.2+C3×0.1求得问卷中每道题的表现值,将1-10题的得分求和得到诚信缺失总表现值(Y),测试对象及表现值见表1。

2.灰色关联分析

影响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因素较多,为弄清各因素的主次关系,以便为理论分析研究和具体对策的提出提供必要的基础,本文引入了灰色关联分析法,来分析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关键因素。我们将表1中的数据导人《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第3版)软件,利用该软件的灰色关联分析功能,输入11组数据(Y为母序列,X11-X20为子序列),每个数据10个观测值(A1-A10),将分辨系数默认为O.5,可以直接得出各个子序列对母序列的“贡献”大小,结果发现X15、X17、X11与Y的关联度较大(大于D.9),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关键因素。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思考

(一)健全大学生学术惩罚制度

惩罚对学术腐败具有极大的约束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既可以消除过去的学术腐败,又对未来的学术腐败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但由于学术腐败严重程度的界定较难,这就导致了学术惩罚的方式和量度难以把握。

鉴于大学生学术缺失的复杂性,要求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罚措施,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学术惩罚条例,健全大学生学术惩罚制度,实现大学生学术处罚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二)加强学术诚信教育课程的建设

大学生诚信教育课程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但从本次调查问卷分析看出,目前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课程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并且许多高校没有把“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必修课来学习;缺乏专业的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教学形式单一,形式化比较严重的情况,使大学生对诚信的理解不深刻,不利于培养良好的诚信习惯。

因此,为了充分地发挥“大学生诚信教育”课程的作用,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课程设置是当务之急,应当把“大学生诚信教育”课程作为诚信教育课程体系的必修课,更应当把诚信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将诚信作为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三)重视教师学术诚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