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流程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画画流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画画流程教学

篇1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系统 教学控制

一、教学设计、教学系统、教学控制的辨析

1. 教学设计: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依据课程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形成导学案,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学习内容,提供学习指导;

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2. 教学系统: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动态要素是教师、学生及心理环境,人的要素――教师和学生是控制和制约教学系统进行的关键因素;相对静止的要素是教学媒体和物理环境,是物的要素,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载体,而心里环境是使教学系统中人和物的要素得以有机运作的文化与情感支撑。

⑴教师:在教师系统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其活动主要包括:计划,教师要设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活动;组织,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要组织好与学习任务有关的材料,并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辅导,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帮助;评价,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目标的达成情况。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合格的教师必须在教学态度、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个性品质等多方面具备良好的素质,并使彼此间达到最优的组合。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是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自信心。教师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对教学成效也有显著影响,另外,教师的个性品质对教学成效也影响显著,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⑵学生:学生是知识与经验的获得者,是学习活动的直接承担者,也是教学成效的最终体现者。学生学习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因素。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生成绩呈中等程度的相关,智力水平对学习数量和质量有影响。但智力并不是决定学生成绩的唯一因素,学生的智商与所取得的成绩并不完全一致。同等智力条件下,造成学生成绩显著差异的是情感品质。因此,教师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情绪,养成负责、认真、求实的优良学习品质。

⑶书本(教科书):教学内容是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内容是在教学系统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它主要体现在课程、教材和教科书之中。

3. 教学控制:就是对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变量(教师、学生、教材、考法等)进行适当合理的调节与控制,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吸引力,使之沿着教师的思路成功地进行学习的过程。控制不是压制,而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对所牵涉到的一系列问题适时调控(包括对教学具体环节,层次的控制,错误的纠正等),其中主要指对学生自由度的控制,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系统的组成

1. 课前子系统(备课):备教材――钻研课程标准、教材、考试标准、教学参考;备学生――学生认知水平,已有基础,心理特点;设计具体的,准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策略,确定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编写教案,学法指导,编写导学案,教学媒体。

2. 课中子系统(上课):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导入新课,教学各环节利用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合作、创新学习,交流展示实现;课内巩固练习,及时反馈总结、点评;时序设计合理,课堂调控适度;课堂小结具有发散性,精选习题,作业布置适宜。

3. 课后子系统:教学评价、反思。

4. 教学设计的思考

⑴如何设定具体的合适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⑵教学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⑶教学设计的文本内容是否越详尽越好?

⑷设计课堂教学时为什么要预留空白?

⑸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及时反馈与评价?

⑹如何增强课堂教学过程的抗干扰能力?

三、教学设计系统的优化

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的分析

教师素质、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教学环境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效率高低的关系?

教师素质越高,备课越充分,学生内趋力越大,教学目标设定越准确合理,教学环境越好,教学效率就越高。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时间分配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师要及时介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及时调控课堂节奏,以确保当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各子系统的作用可以用以右图示表示:

篇2

以音乐音乐审美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现在一般都十三、四岁了,心理都趋向成熟,他们的感知、理解能力更加丰富,对抽象事物思考也会加强,但在想象力上或许有所减弱,换句话讲,他们的表达方式与中低段有明显区别,他们更希望在小范围内讨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在语言方面有所改变,可以一种成人式或直接式的对话提问,而且语言中要不时的加入幽默的成份。

三、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是六年级上册,本册教材的内容都明显的很有深度,首先从欣赏上说,全册共有七课:

1、同一首歌“我的祖国”

2、“草原牧歌”

3、“多彩的美洲”

4、“芬芳茉莉”

5、“神奇的童话”

6、“劳动的歌”7、“乡情乡音”

四、教学目标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6)、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五、教学内容:

1、歌唱部分:

本学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演唱方法,防止喊歌;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教学中抓住重难点,演唱时要注意音准、节奏和正确的情绪。唱歌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轮唱、独唱、小组唱等。

(1)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

(2)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

(3)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

(4)学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2、基本知识部分:

(1)、认识变音记号:升记号、还原记号,知道其作用。

(2)、理解3/8、6/8拍号的含义。懂得六拍子的强弱规律,学习其指挥图式。

(3)、学习三连音,切分音;认识速度标记;认识保持音记号。

3、欣赏部分:

上好欣赏课,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好欣赏课的同时,认真介绍民族乐器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需要学生先熟旋律,再作欣赏。

六、工作措施:

(1)总结经验。认真备课,认真学习音乐教学大纲,全面了解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积极参加组里的教研活动,多听同行老师的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教学能力。

(4)积极地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丰富教学。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双语,高校

相较于文史类课程,化学作为世界通用的自然科学,进行双语教学的训练将会变得更加重要。同时,通过化学双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快地通过各类信息资源,得到第一线的专业资料文献,增强自身学习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化学双语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1、初始阶段:双语渗透

在大W化学双语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师面对的是刚从高中毕业不久,英语基础薄弱,只有化学学科基础知识的学生。虽然有了前一阶段的准备工作,但是如果一开始就使用浸入式双语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学生无法理解课堂内容。所以,在起步阶段,应采用保守传统式教学中穿插双语教学的方法,其中多用汉英对照的方式。比如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在中文授课讲解的同时加入英文语段阅读的方式,拓展补充或中英对照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学科外语知识,也可以结合高中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进行,在初始阶段,逐步渗透双语,让学生易于接受。

Alpha particles (helium nuclei) passed through the foil with few deflections. However, some deflections (1 per 8,000) were almost directly back toward the source. This suggested an atomic model with mostly empty space between a nucleus, in which most of the mass of the atom was located and which was positively charged, and the electrons that defined the volume of the atom.(α 粒子在穿过金箔时发生了极微弱的偏转,但是1/8000 的α 粒子被反弹回了发射源。这说明原子由一个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体积极小,但是占据了原子绝大多数的质量,电子决定了原子体积的大小。)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外语,上述的例子与课本上的知识点息息相关,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为正式进行双语教学打下基础。在选用双语材料时,也要注意难度不宜过高,以免影响教学质量及学生积极性。由于中文与英文两种语言的不同,许多化学概念在中文中存在,但是找不到对应的英文表达方式。在大学教材中许多的化学名词都不能在权威的化学工具书中找到对应的英文表达方式,要注意在进行双语教学的时候要尊重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避免出现“中国式英语”的情况。

2、正式阶段:双语整合

双语整合是学生正式进入双语教学的一个阶段,其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外语来表达中文的学科知识。学生在这一阶段中要经过大量的外语训练,学量的专业学科单词及语句,夯实自己的语言功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中文与外文知识整合起来,交替使用,互为主体。在化学双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只有中文教材,并没有成套成系统的双语学习材料,所以教师必须对手上的中文版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制作适合学生使用的双语学案。在双语整合阶段,英语在课堂中所占比重会大幅增加,所以需要有配套的双语学习资料,其中要包含:基本概念,知识点讲解,思考题,参考资料等。

在双语整合阶段,首先要向学生呈现中英文的基本概念,例如“离子键的定义”:Ionic bond is a type ofchemical bond that involves the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between oppositely charged ions. (离子键是由离子间的静电作用而产生的化学键。)The particles that form ionic bond are ions.(形成离子键的微粒是离子)。其次是知识点的讲解,例如对于“离子键是如何形成”的解释:Sodium atom (usually an active metal) loses an electron and chlorine atom (usually an active non-metal) accepts an electron to achieve stable electron configurations. The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between them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n ionic bond. (活泼金属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活泼非金属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两者核外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它们之间的经典吸引力形成了离子键。)此例中主要使用了中英文对照的模式,在给出英文概念和解释的同时,给出相应的中文解释,这样避免了学生无法快速适应大强度语言学习的压力。

3、提升阶段:双语思维

双语思维阶段是双语教学中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会用外语思考学科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使用外语的过程中用外语来思考解答问题,以适应外语的学习、工作环境。这一阶段的主体语言是外语,而中文作为辅助。双语思维层次学生基本不再使用中文,教学中常出现的词汇及短语将不再给出中英文对照。教师在课堂中很大部分都将使用英文讲授,如遇到一些新的学科概念,则可考虑中英文对照教学。学生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已经拥有了较强的学科双语基础,能够听懂、读懂大多数的学科双语资料。所以在此阶段,教师更倾向于营造纯英语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用外语思考化学,用外语学习化学。

在“双语整合”阶段中,教师在编写学案时用的较多的是中英文对照的模式,方便学生学习学科知识,避免由于语言障碍引起的理解困难。而进入“双语思维”阶段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减少对母语的依赖性,直接用英语学习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尽量少地使用中文,对于学生已学过的学科词汇或短语,就不需再给出中文对照,或者组织学生用英语自行填写这些基本概念。这样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科和语言知识学习的强度。

以电解质的知识点为例:

Electrolyte includes most acids, bases, salts or metallic oxide. (NaCl, HCl, NaOH, Na2O) Non-electrolyte: A compound does not ionize when melted or dissolved in suitable ionizing solvents.Strong electrolyte: Electrolyte can absolutely ionize when dissolved in suitable solvents. Strong electrolyte includes strong acid, strong base, most of salts and metallic oxide. Weak electrolyte: Electrolyte can partly ionize when dissolved in suitablesolvents.Weak electrolyte includes weak acid, weak base, small part of salts and water.

上述例子中,学案不再使用中英文对照的模式,而是对学生新碰到的词汇例如“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电离”等词汇做了中文标注,而对于先前课程中已经学过的词汇不再提示,这样使得学生不再依赖中文注释,提高语言W习强度和效率。教师还可酌情在学案中留空让学生填写,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

总之,化学双语教学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双语渗透、双语整合和双语思维。在不同阶段中,由于学生的语言基础不同,教师必须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合理调配母语与外语所占比重,将一部分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篇4

一 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想交流

从生活走进化学是编写新教材的一大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

例如,在讨论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时,通过学生阅读材料“据报载,广州一家庭主妇在家中打扫卫生时突然晕倒,家人发现后将她送到医院抢救,半小时后这名妇女停止了呼吸。法官化验其血液和胃液,确认是氯气中毒。分析原因,竟是这名主妇为了获得更强的去污能力,把家用洗涤剂、浴液和洁厕精等3类共5种洗涤用品混合使用,致使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氯气,导致悲剧的产生。专家指出,由于洁厕精是用盐酸勾兑成的,氯的含量较高,所以当洁厕精与漂白粉合用或漂白粉与含氯类清洁剂合用时就会产生有毒的氯气,轻度中毒者会感到眼、鼻、喉不舒服,重者还会伤及心肺,当有毒气体在空气中弥散到一定浓度时会置人于死地。”进一步分析推理还可以用什么物质制备氯气,制备氯气的原理是什么?

二 运用教材――让学生会交流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增强学习化学自信心。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精心设计交流方式,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怎样努力也学不好,而要让学生从交流结果中知道他们已学到了知识,有所收获和提高,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情绪,诱发出对化学学习的内部潜力。如在教学“原电池的原理、形成条件”时,首先利用教材中(铜―稀硫酸―锌)原电池和门铃组成闭合电路,电铃出人意料铃声响起。学生质疑构成这样一个能够产生电能的装置,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这一悬念式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惊讶,迫切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出各自的假设。教师进一步追问,如何通过实验探究以上理论假设的科学性及正确性?根据实验器材学生设计将铜锌插入稀硫酸中,发现铜片上产生气泡,而锌片上无气泡,似乎不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产生此现象的原因等。

三 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教学观念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则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监督者,而并非单纯地知识传授者。教师可以提出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

例如,教学“氨气的喷泉”实验时,让两位学生负责控制好条件,其余学生认真观察、讨论、记录、拍照,写出观察记录。接下来进行分组讨论“自然界还有哪些喷泉现象?”问题一提出,课堂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通过组内互动、组间互动、相互补充,讨论的结果有很多,如公园里的喷水池、火山爆发、农用喷雾器等。同时产生新疑问:喷泉实验成功的原因,以及如果出现哪些情况实验不会成功?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师生感情越融洽,课堂气氛越活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篇5

Abstract: MES teaching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mplement with working process-oriented think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 a useful practic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logistics modul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fro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evalu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everal aspects proposed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 teaching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ability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是一所以语言类与商务类见长的高职院校,为了培养语言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院设置了各类职业模块化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模块,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物流员模块是学院商务系针对语言系学生开展“平台+模块”中的一个模块,从开始至今已经有5个周期,模块教学的职业能力培养与非语言类专业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更着重于帮助专业知识“零基础”的学生用最有效的方式获得一张迈入职场的准入证。选择物流员模块是针对上海市对国际物流人才的需要,目前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较高,究其原因是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发展势头强劲,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同时,国内航运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各项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使得相关机构和企业对国际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尤其大量外资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语言类要求,专业能力的要求也逐渐被重视。如何有效提高非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物流职业能力,是摆在物流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几年的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

1 教学方法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中学科体系的框架,抽取工作中的典型任务所需的知识并以此为载体,然后按照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来建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种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通常被称为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法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即模块式技能培训)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劳工组织开发出的一种提高职业技能的方法,它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岗位任务来确定技能培训模块,着重培养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故又称为任务模块教学。该教学法中的“模块(Module)描述的是特定主题内容(单一课程或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组合)的教学单元,包括理论、实践(含实验、实习)及其组合等教学形式”。模块化教学方法,能有效实现职业岗位专业技能的获得,并选择不同的组合,使得同一模块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对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块,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中强调的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提高了针对性。

模块化教学的设计思路是根据就业市场的分析,调查人才市场的需求类别和数量,然后根据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对应的专业操作技能,对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模块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模块化教学法在基于工程过程的前提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组织上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目标上强调职业能力培养。模块化教学的学习情景即为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教室和实训场所合一,在按流程设计的工作任务引导下,学生获得具有经验性的工作过程性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由以教师讲授为主变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动手做、讨论等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教学的主体。模块化教学的实施,符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

根据模块化教学法的思路,学院推进物流员模块课程教学改革的步骤:首先根据物流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归纳出物流员岗位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由此确定相应的专业操作技能;然后进行教学分析、教学设计,对照岗位目标形成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模块。由于模块课程是根据工作过程目标划分的专题,且针对真实的工作任务,因此,模块化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有着明显的提升。

2 教学内容改革

真实情景的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重新构建以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的构建需要遵循两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时间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既要符合学生技能形成的心理规律,又要充分反映职业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岗位技能;时间性原则是指课程模块应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加以组织,课程内容呈现一种串联结构,让学生的认知顺序和能力形成与工作过程的执行顺序相一致。

模块化课程的核心任务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知识与行动的关联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的设计通常符合以下三项原则:第一是真实性原则,即项目任务的出现必须源自工作真实场景,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高度相似,这样的任务才具有驱动性,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才强大;第二是相关性原则,是指可以把工作内容相关程度比较高的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根据这个原则,既可以把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也可以把几个不同任务领域的模块合并在一起,从而实现按照工作体系进行课程模块化门类的划分;第三是综合性原则,是指项目任务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的深度,是“知识理论+技能”的智能化项目,不是单纯操作技能方面的项目,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达到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岗位职业能力的目标。

根据物流员(国际货代)国家职业标准,将职业能力设定为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其他运输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中设置若干个任务。如海上运输模块中包含整箱货物出口工作中的托运单、装箱单、提单等单据的缮制,结合物流公司实际案例,将客户数据脱敏处理后提供给学生制作。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将单据的概念、特点、作用等知识教授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通过现场核对,讲解错误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为日后工作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教学评价改革

改革传统的“考前画重点,一纸定高下”的教学评价模式,实行学校、行业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学校评价由单纯的理论考试改为校内考试加职业资格鉴定的模式,引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物流员(四级)的职业标准,模块化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细目相吻合。

行业对教学的评价以职业资格能力认证为主,将职业资格认证的通过水平作为评价教学模块完成质量的依据,使学校教学与行业要求保持一致,对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企业评价结合毕业生反馈来进行,通过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业务能力来考核,并对实习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做出总体评价。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物流员模块课程教学改革不仅只针对这一模块,教学改革的经验可被其他模块所借鉴。商务系已在2011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中开展了物流员教改试点,课程开设学期与考证接轨,鼓励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专业课后,参加物流员资格证书考试,2011级43名物流专业学生一次性通过物流员资格的理论和技能考试,其中4位同学成绩优秀,18位同学成绩良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下一步需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衔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对应相应的教学模块,若干个模块组成教学课程,从而形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职业教育“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有关积极推进和完善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的精神和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标准更好的衔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加快培养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上海市教委与上海市人社局联合在上海高职院校中开展专业“双证融通”改革试点工作。职业院校将人社局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分散融入到学校的教学标准中,只要学校的教学标准能涵盖职业技能鉴定的所有知识点和技能点,那么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学生只要通过考试,便能一考获得两个证书: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在开发制定新的教学标准时,都有人社局的专家参与和审核,包括教学标准、教学实施方案、考试考核标准和实施方案等。另外,在考核评价时也有人社局的专家参与监考和评价,人社局基本上全过程参与把住质量关。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5 结束语

篇6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美术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美术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美术可以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这样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美术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造型)

2、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设计、应用)

3、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欣赏、评述)

4、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综合、探索)

三、 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学习原色、间色、冷暖色等色彩基本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有目的地加以运用。

2、对水性颜料、毛笔和宣纸等材料作多种尝试,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

3、围绕一定的主题描绘生活中有意义的事。

4、用日记画的形式记录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情感。

5、进行初步的写生练习,表现人物或物体的大体特征。

6、通过拓印、拼贴、堆积和组合等手法进行造型活动,了解不同的效果。

7、用各种易于加工的雕刻、塑造材料,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描绘、拼贴、等手法进行简单的造型活动。

2、用平面或半立体的形式,将动物与人物等不同类别的形象组合在一件作品中。

3、制作简单的彩塑及脸谱。

4、利用各种材料,如蛋壳、羽毛、废包装盒等,采用撕、刻、卷曲、粘接等基本技法进行制作。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在相关的音乐情境中,欣赏情节性较强的中外美术作品,认识该类美术作品的特点。

2、以调查、汇报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所在地区有特色的建筑,了解其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功能。

3、欣赏民间年画、传统纹样、中外面具艺术,了解它们的象征和寓意。

4、欣赏画家创作的、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

5、举办小型的展览活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美术作品或印刷品。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讨论并选定设计方案,布置美术作业美化教室。

2、根据童话故事或某一情境设计、制作简易木偶、乐器等作品并表演。

3、采用拼贴、简易沙盘等方式设计、制作现在或未来的学校、村庄、公园的地图或模型。

4、设计制作家电、家具等模型,模拟商品交易或布置成家庭室内设计模型,并能作出评价。

四、 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审美性原则

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思想性原则

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中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

3、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浅显易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4、创造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5、实践性原则

联系学生的实际,理论讲述与操作训练相结合,充分使学生眼、手、脑协调并用。

6、趣味性原则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7、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间个性的差异,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考虑个别超常学生与后进学生的情况,采取一般教育与个别知道相结合的方法。

五、 教学进度

教学重难点

12春天的花

绘画的技能和技巧培养

22树叶图案

掌握图案设计的三大要素

32花朵图案

抓住自然物象的主要特征蝴蝶图案

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52用复写纸画图案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态度

62美丽的花边

掌握花边图案的描绘技能

72千变万化的线

掌握线形的长、短、粗、细、疏、密

82高大的楼群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91我心中的少年宫

丰富学生的创造想象

91画座宝塔高又高

描绘出塔的外形特征

102泥塑宝塔

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

102纸塑动物

培养对立体造型的兴趣

112运动着的人

初步掌握人体运动的规律

122布贴风景

学习布贴技艺

132动物挂画

培养对动物造型的概括、夸张能力

142有趣的漫画头像

头部轮廓和面部表情的描绘

152自画漫画像

对脸形、五官、表情进行夸张变化

162漫画欣赏(一)

懂得漫画的艺术特色

172漫画欣赏(二)

懂得漫画的艺术特色

篇7

一、引言

桥梁工程作为土木?R狄幻胖匾?的主干课程,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各类桥梁的设计和构造原理、计算理论和方法以及施工要点,能够从事桥梁相关的设计、施工、管理、养护及咨询工作,其教学效果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土木工程来华留学生在文化、教育以及思维方式方面有所不同,给桥梁工程等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基于近几年留学生桥梁工程的教学实践,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与效果,希望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

二、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遇到的问题

1.语言交流问题。语言作为师生交流的工具,语言表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关系到教学能否开展。一方面,大多来华留学生汉语几乎零起点,即使通过短期培训,水平也仅局限于日常交流,尚未达到运用汉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要求。另外,本校留学生基本来自亚、非、拉国家,如斯里兰卡、多哥等,这些国家的母语大多为非英语,且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教学语言上的选择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

2.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本校土木专业留学生的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如专业基础、所学课程等有所差异。对于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其相关的教育背景与学生素质同国内本专业学生的差距较小;而对于非洲国家的留学生,差别程度较大。其次,留学生们自身的学习目的各异,部分学生希望通过留学获得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少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因此,对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大不一样,如何因材施教值得思考。

3.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本校土木专业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与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宗教信仰。同国内学生相比,其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观点等均有所不同。因此,授课教师与学校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并尊重、理解不同国家文化、宗教等带来的差异,尽量降低该差异对课程教学的影响。

4.教材不能满足需要与教学方法传统单调。缺乏专门英文或双语教材是桥梁工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最初教学采用与桥梁相关的原版书籍,其内容繁多,系统性不强,较少反应桥梁发展的最新动态,不适应留学生对教材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要求,导致留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效果不理想;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深,对课程不能良好把握,大多时候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调,课堂气氛不活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效果欠佳。

5.考核方式单一与不合理。传统的考核方式通常以期末考试为主,考题大多为客观题,课堂的缺勤率较高,平时不努力学习的部分留学生通过考前突击亦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该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地评估与反应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

三、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针对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以上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得到实践检验与证明其效果。

1.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提高桥梁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是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留学生教学则要求同时具备专业水平与英语能力的老师承担。学院采取试讲选拔制度,大力提倡专业素质过硬、英语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留学生桥梁工程的主讲教师,尤其是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年轻博士们。同时定期对承担留学生课程的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确保留学生教学长期具有较高的质量。

2.加强师生沟通,提高学习热情。我校土木专业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其思维方式、行为观点、学习方法和态度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应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同时,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留学生在中国有很多不适应的方面,老师应主动同留学生交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使得课程氛围良好融洽,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师在向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关心留学生的生活与心理状态,与留学生之间亦师亦友,轻松愉快地完成课程教学。

3.合理选择教材和安排教学内容。我校土木工程留学生主要来自非洲和中东地区,采用英语为主的双语授课,选用英文教材。但是,桥梁工程作为一门专业性、实践性以及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其设计、施工等方面均离不开规范、规程要求。因为原版教材其规范、规定等均基于本国的要求,与国内不太一致。因此,组织专家编写适合国内留学生的高水平教材为当务之急。另外,主讲教师可以参考部分原版教材的内容,结合本国的国情编写适宜的讲稿进行教学。

桥梁工程实践性很强,教材编写应充分考虑实践环节的内容,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前瞻性。使留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桥梁规划系统的思维方法和相关前沿知识、桥梁结构的构造、计算设计方法、桥梁的新技术新工艺,初步具有桥梁工程师的设计施工能力。

4.教学方法与模式的转变。桥梁工程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往往教师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学生被动的以接受为主,缺乏主动思考与学习的热情。因此,在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中引入讨论式、启发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逐步转化教学过程的主体,将教师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改善教学质量,以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桥梁工程系统性强,各部分知识逻辑关系密切,教师力求用简练的语言阐述应掌握的丰富的桥梁知识,尽可能做到由浅入深、先整体、后局部,同时应该广泛借助BIM技术以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使较为深奥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供留学生较好地掌握。同时,桥梁工程又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顾的课程。通过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使得学生掌握桥梁的组成与形式、结构特点与施工过程与方法;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桥梁素质;将课程教学与桥梁方案竞赛等活动相结合,提高留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

5.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的单一考核方式,建立合理、多样、综合评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考核系统。主要的考核内容包括:(1)课堂表现:讨论、回答问题等。(2)课内或课后作业:熟悉、理解桥梁设计计算方法、理论。(3)课程考试:增加较为灵活的思考题和工程案例题,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4)课程报告: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探讨性问题,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最终完成课程报告,提高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

篇8

一、尊重学生,提供对话的自由环境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愿意与你“交流”,主动的想“说”。

如在教授《孔乙己》时,我让同学对这篇小说的主题进行点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说对、说错都没关系,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照顾学生间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学生从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有的学生从社会变革中小人物无奈的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有的学生从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等等。

这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对话空间,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组织者。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且创造了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

二、巧设问题,打开学生内心世界

提问是对话教学的起始环节,起着决定流向的作用。而中学生心理正处于闭锁时期,要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就要善于发问,问得恰当、科学、合理,可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

在教学《芦花荡》一课时,我针对学生爱看影视作品这个特点,提出你看过哪些反应的影视作品?它们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有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亮剑》等等。

这样利用兴奋点提出问题,兴趣导入,就设置了一个情境,营造了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多项交流。由这个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目标,由此再向四面辐射,学生学得投入,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三、鼓励质疑,培养对话情境

对话式教学,教师不但要善于质疑,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在创设一定课堂氛围的情境下,再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情境下掌握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之后,提出质疑:1.中国石拱桥数不胜数,为什么这篇文章要选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典型代表?只选一座桥梁作代表行吗?2.对于桥,我们首先应该注重它的实际功能。课文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样先说外观,再说功能,是不是主次颠倒?另外,“不但……而且……”是不是应该删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合作下的点拨者,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文本,分组讨论、探究,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集思广益、排除谬误中获取新知,进而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

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要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空。

四、巧妙变通,实现平等对话

变通是课堂教学中起关键性作用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提出以后,常常会在学生中出现“冷场”、“分歧”等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博览群书,深钻教材,对自己所教的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知识点,以及教学基本方法全面把握,既了解其基础情况,又了解未来发展的走向,要有“一览众山小”的宏大气势,巧妙变通,确保教学流程畅通无阻。

在教学中遇到冷场现象时,教师不可粗暴的训斥学生,更不能歧视学生,应了解学生为什么回答不上来。应该多鼓励学生,给予他们信心。另外,对提出的问题可以变换角度启发,把学生从“尴尬处”解救出来。

例如在学习《芦花荡》一文时,教师质疑: “作者在最后一自然段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又写道‘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有什么作用?”学生不好回答而冷场,课堂气氛沉寂。这时,可以变换问问题的角度,及时改问“同学们,我们把课文中最后一段去掉好不好?”这样变换角度启发后,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发言:“不可以!”“去掉就不能烘托老头子痛打敌人后的喜悦心情。”“去掉就不能让读者感受到作品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去掉后课文就没有原来那么生动有力了”“去掉后课文就不能表明美丽的芦花荡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学生争先恐后的争论,学生的话匣子马上就被打开,问题迎刃而解,效果与原问迥然不同。

五、灵活评价,保护对话的积极性

评价是对话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每一次回答都会把他们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存在的问题等信息反馈给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不光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特别是面对众多美丽的错误、可爱的偏见、荒谬的异端等信息,通过正确引导、参与评价,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精神,允许学生“自圆其说”,通过阅读反思、讨论、辩论及时做出科学灵活、形式多样而又充满人文色彩的评价。找他们的亮点给予表扬,多用“你答得真不错(好)(棒)(精彩)!”“我赞同(欣赏)……”等激励、辨证的语言来评价,让他们有受重视、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让他们学会聆听、理解、赞赏、争辩和互助,达成共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9

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现状

1.扩大广度、挖掘深度,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双向拓展

近年来,学校以优质项目为牵引、以优势学科为平台,广泛建立国际间的合作关系,深入拓展合作与交流,主要呈现出“量”“质”齐升,广度与深度双向拓展的特点 :一是突破美国、加拿大地区合作瓶颈。近5年,新建校际合作伙伴43个,47%集中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区。二是稳定欧洲合作重心。积极扩大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欧洲高校的合作层次及领域,从学生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从工科领域向管理学科等领域拓展。三是深化亚洲地邻合作。集中强化与日本高水平大学的深度校际合作,包括举办双边学术研讨会,开展实习研究生项目合作、硕士双学位合作,拓展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领域等。

2.中西融合、多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升级

学校本着“双面推进、内外并举”的工作思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学生境外培养和境内培养的双重环节、多种模式。境外培养环节中,包括本科交换项目、联合培养项目、攻读硕士学位项目、短期学术交流项目等培养模式,2007年~2011年,学校成功派出1,200余名学生赴海外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和研修(见图1)。境内培养环节中,注重扩大国际理解课程的受众面,增强国外教授参与课程设置和讲解的实效性,提高引进国外高校的优质课程和师资的多样性,使学生成为双边和跨境教育的最大受益人。学校构建了应急救援国际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卓越应急救援人才为目标,通过引进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国际一流应急救援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打造了一支“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国际教学团队,完善安全学科人才培养国际化方案,逐渐建立起贯通“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图1:近年派出学生情况示意图

留学生培养以“规模适度发展、层次结构优化、培养体系完善”为目标,在大力推动留学生教学纳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的同时,重点强化研究生培养、英文授课、汉语生培养等方面的规范化、模式化、机制化建设,突破了理工科院校招生的制约因素,对留学生的吸引力逐年增长(见图2)。2012年,学校在校留学生人数长期生825人,其中学历生701人,学历生中本科生468人,硕士研究生174人,博士研究生59人。非学历生124人,在校留学生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60人。

图2:2006年~2012年外国留学生数示意图

3.拓宽渠道、着眼高端,引智工作数量和层次同步推进

近5年来,学校依托优质的科研项目,共执行教育部引智重点项目190余个,总计聘请专家1,750余人次; 两项“创新引智基地计划”以及一项“海外名师引进计划”被国家外专局批准;举办国际性大型双边会议21个,参会外国代表2,300余人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300余篇。至今,学校已聘请70余位名誉教授,其中诺贝尔奖获奖者2人,授予名誉博士学衔2人。聘请的专家在学校的学生培养、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4.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教学基本建设显著优化

随着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认知的逐步深入,学校不断加大对教育资源国际化的资金投入,加大图书、网络等资源的整合力度和使用率,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专业认证方面:2010年,学校开展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工作,加入关于工程教育学历国际性协议中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华盛顿协议》。通过专业认证,有效促进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提升了学校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网络教学方面:学校通过世界最先进的互联网视频协作技术,开展了北科大高工——美国国际教育联盟的工程师卓越国际教育系列讲座,实现了学生和美国国际工程师的实时连线,共享了美国著名高校资源、K-12学校资源以及国际跨国公司工程资源。图书资源方面:3年来,学校累计投入2,400余万元的文献经费,新增国外数据库资源9种,外文图书6,389种、7,684册,外文原刊498种,购外文版权期刊111种,图书馆外文电子期刊、学位论文和文摘数据库检索量逐年递增。

差距及问题分析

1.立体化对外开放格局尚未建立

大学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构成、师资、科研、国际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国际化,是一个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打造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是目前,学生日益增长的国际化教育需求与全校教职员工对国际化的认识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学校国际化机制,尤其是校院两级国际化建设机制尚不健全,完整的国际化政策及激励措施体系尚未形成。

2.留学生培养发展不均衡

在学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中,从数量看,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从留学层次看:学历生中修读本科学位的学生占66%,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较低,开展高层次科研工作的留学生较少(见图3);从生源地分布看:由于英语授课体系尚未建立等原因,学校留学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长短期交流学生和攻读学位的留学生形成较大障碍;从学科专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经济与管理类和信息工程类,材料、冶金、土木等优势学科的吸引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经费来源看:主要是自费生和中国政府资助,本国政府资助、校级交换经费非常少,国际组织资助为零,对高质量生源的吸引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3:2006年~2012年留学生层次分布图

3.国际人才智力流动尚属初级阶段

从目前学校师资队伍来看,尚无具有高级职称的全职外籍教师,聘请的专家学者主要由语言类教师、长期专家和短期来访专家组成,且以短期来访专家为主,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方面的教师存在较大缺口。学校目前有外籍教师19人,相对于教职工总数2,917人而言,比例较低。

关于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的思考

1.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扩大学校建设发展的开放性

审视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进程,理念先行无一例外是推进国际化战略的首要工作。学校要以建立健全机制体制为核心,以落实国际化项目为着眼点,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提高院系和师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分步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立体格局,使国际化办学逐步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2.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拓展教育教学体系的兼容性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高校要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拓展教育教学体系的兼容性,促进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的接轨。要积极构建国际化的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学分制度、学籍管理等,争取在学历、学位、学分的相互承认以及质量认证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满足本国学生和留学生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需求,这是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高校以及高层次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条件。

3.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优质师资队伍的流动性

学校人才发展要注重引进与培养并举,开展“海外高端引智战略”和“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引智工作充分利用海外名师项目、高层次文教专家引进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等国家项目,聘请一批高层次专家来校合作研究、讲学。同时,结合国家公派、单位公派等多种形式,分学科、有计划地选派不同层次的教师赴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访学研究,增强优质师资的流动性和国际化水平。

4.搭建科研开放平台,提升优势学科的学术权威性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物理教学 模块化 流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25-02

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新课标为中学物理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市级立项课题“中学物理教学的模块化及流程设计研究”以新课标为导向,立足实际教学需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以教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吸收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改进教学模式及方法,提高中学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使中学物理教学获得新的改进和提高。

一 中学物理教学模块化思想的引入

1.理论溯源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死记硬背,是被动复制式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理论也指出教学中的认识活动无论如何特殊,总是需要在学生头脑里进行建构和组织的,这一点教师是无法替代的,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本质体现,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对学习自觉、主动、自我追求的基础上。

2.中学物理教学现状

第一,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以“老师讲、学生记”为主,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则通过“题海战术”来实现。学生缺乏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自主式、探究式的思维习惯没有养成,学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建立“题型库”上,解题过程成了“核对”题型,如果没有“检索”到类似题型,则会导致解题失败。这是典型的机械式、存储器式的学习,无法找到“智能型”、“探究式”的影子。

第二,应试教育与传统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参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要求较低,师生均不重视探索科学的方法、能力、兴趣与热情的培养。

第三,受权威和标准答案的束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缺乏尊重事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生被动学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其人格塑造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也受到影响。

3.模块化教学思想的引入

鉴于上述理论与实际的原因,笔者将模块化教学思想引到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改进中来,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融入到新的教学模块中,目的是通过新的模块化设计达到以下效果:(1)通过有针对性的模块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价值观,焕发科学精神。(2)通过模块化教学设计促进新的教学模式、方式与手段的合理组合,使学生走出“死记硬背、被动复制式的学习”的怪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充满活力和自我追求的基础上。

二 流程设计思想的引入

1.理论与现实

教学论指出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特别要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流行于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流程通常是问题导入——引发思考——学生交流——教师评述、讲解和结论——练习巩固等。总体课堂教学板块可归纳为:导入部分——新课部分——课堂练习——小结——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等。这其中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实践活动较少,缺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探究精神等环节的设计,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2.流程设计思想的引入

结合理论与现实,本流程设计定义为“穿行”于模块内部和模块之间的教学程序和活动安排,即各模块内部的学生组织、内容设置、活动项目及时间分配,各模块之间的教学行进次序等。此外,本流程设计还充分考虑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充分体现了探究式教学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本流程设计吸纳了传统中好的教学流程的片段,如导入式、渐进式、目标推进、及时巩固等,吸收了国外教学流程设计中学生自主的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合乎教学规律的教学流程中获取知识,生成愉悦的情绪,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 中学物理教学模块化与流程设计的统一

笔者对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进行了充分研习,将教育理论与教学现状充分结合,吸收了“整体感知、提出问题”;“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汇报交流、抒发感悟”;“整体收获、归纳总结”;“达标检测、应用扩展”等模块化教学思想,重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方法步骤、评价方式等,形成适应探究式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具体的教学方案,即“模块化及流程设计”的新方案。通过对新方案的实施形成新教学模式下的典型课例,与此同时还将对新的教学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并形成系统的素材库。

1.课题设计的目标

本课题将中学物理教学模式总分为几个关键环节及实施步骤,简称为“五模块一流程”,其中“五模块”指的是实验模块、素材展示模块、演说辩论模块、问题抢答模块、测评模块;“一流程”指的是这五个模块内部及模块之间逻辑的、循环的推进,其顺序为:实验模块素材展示模块演说辩论模块问题抢答模块测评模块。具体设计目标为:

第一,内涵丰富的模块构思。如实现文字、图表、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实现观察、提问、猜想、实验设计、探究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与论证、交流与评估等操作形式的多样化,实现小论文、讨论、演讲、辩论、练习运用、检测与评价等多功能课堂活动类型的有机结合。

第二,规范灵活的流程设计。流程设计是“穿梭于”模块内部和模块之间的“线路”,如果把模块比作一个电路中的不同组件,如电源、开关、用电器等,那么本课题设计的流程就相当于我们设计的一个多用途电路中的电流路径,它可以完成多种情况下的教学任务,实现各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应用其中的部分或全部流程环节可应对各种物理教学内容及目标的要求。

2.课题设计的具体内容

课题设计的具体内容是根据课题设计的目标确定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模块设计。模块设计结合了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相关教学资源和手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步骤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科学合理的整合。

“实验模块”强调对探究实验项目的归类、计划,包括实验类型(如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声学、物质属性等)、实验时间安排、学习小组的建立与分配、实验主题、实验目标、器材准备、实验报告要求等的前期计划与安排,这便于早期做好如集中实验器材或场地安排等的准备工作。根据现实性与灵活性原理,有些探究实验并不一定受实验室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如参观、户外测量等。

“素材展示模块”包括音频、视频、文字、图表、图片等的收集、归类和整合,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教师则负责现场解释和答疑等。目的是尽可能向学生充分展示物理现象、物理学史、物理学家的故事、渗透于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理知识的应用以及新科技成果等信息,从而全方位向学生展示各种物理探究的方法、思维方式、理论成果、实际应用,也为学生获得高尚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大量的“滋补”。物理学史或物理学家的故事为培养学生相信真理、追求真理、不唯权威的科学精神提供了珍贵的借鉴。

“演说辩论模块”要求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或充分接触素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各小组内部经过讨论、交流,并推选小组代表进行演说,阐述本组对实验探究的项目、素材展示的内容给出系统观点或完整结论;再通过各学习小组之间辩论与启发,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物质结构等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物理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思考与总结。同时通过此模块的运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辩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主持人”,学生是“嘉宾”,是舞台上的主角。

“问题抢答模块”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包括练习、复习内容等)。教师通过多媒体形式提供各种物理问题,由学生代表各自的小组抢答,学生答题情况计入小组总分。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的提升,激发学生积极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使学生体会到集体荣誉感以及由于自身对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而带来的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

“测评模块”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全面检测,即测评与教师讲解的过程。这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和遗漏,起到纠错或加深印象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

第二,流程设计。(1)模块内部(之间)的逻辑推进。流程设计包括模块内部的教学程序或安排包含在各模块内部去实施,实施模块内部的内容安排、时间节点、方法运用、逻辑推进等操作事项,还包括模块之间的衔接,即不同模块如何有逻辑地依次推进,如小组合作、分组实验、演讲讨论、问题抢答、逻辑辩论等教学步骤如何在一维时间坐标上进行分布。(2)目标推进原则。模块推进以“目标明确”和“目标实现”为原则。单个模块要有具体可行的目标,以目标实现作为模块间推进的动力。

四 结束语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设计和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进,更是对新课标、新理念、新技术的吸纳和整合,是一项全新的教学改革行为。从设计思想的酝酿到设计方案的提出,再到设计方案的实施、反馈、修改和完善,其可行性和效果必将经历一次次的实践检验。笔者相信,只要在中学物理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必将对中学物理教学的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将以此为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