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行业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行业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行业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蕴藏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也改变着传播手段和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媒体市场更需要专业化,以填补行业分众市场的需求或空白。相对于大众,分众虽为少数,但却是行业报最精准、最核心的目标用户,黏住这些目标用户,也就使转型升级路上“不丢失一个读者”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行业报有630余种,占全国报纸总数的1/3。行业报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其在积极发挥政治导向的同时,还要积极发挥产业导向、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的作用。市场天生与数据不可分割,数据的使用对新闻报道而言意义重大。数据新闻也是新闻,其真实性和客观性也都有着严格和硬性的要求。行业报专业性强,在新闻报道中合理有效使用数据,能够提高其准确性,发挥其传递经济活动信息、阐释经济现象、指导决策行为的功能。
行业数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丰富性。虽然针对单一行业,但行业数据的种类极其丰富,从生产、流通到消费,从价格、行情到趋势,从消费对象、市场占有率到发展空间,都呈现出波动起伏的特性,尤其是资本、金融、证券以及汽车、医药、房产、粮油等行业,变化趋势更为明显。这种波动变化,为行业报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报道资源。二是权威性。新媒体的碎片化、开放性,使海量数据充斥世界,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提纯”并生成有用信息,有利于纠偏扶正。行业报先天具有的公信力以及行业专业水准,使其刊登、的各项数据更为用户所认同。行业报作为第三方机构,各种不同的数据信息集于一身,也便于用户浏览、对比和判断。三是直观性。采用图标、分类等方法,将抽象的数据归纳表现,简洁明快,节约版面,一目了然。在版面编排时,还可以将一些抽象数据以创意图片、漫画的形式表现,精美雅致,诙谐生动,集新闻性、艺术性于一体,增强了表现力。有些事件成百上千字尚描述不清,但一张图表就交代清晰了。新华社近些年常采用数据图表来报道相关新闻,颇受好评。
行业报数据的路径选择
各种机构的行业数据信息。每个行业每天均有大量数据信息,行业报可择重点,及时。如《粮油市场报》在一版、三版专门开设数据专栏,对粮油价格指数、市场行情等相关数据进行,专人负责,每期更新。其中,一版开设的《价格指数》《监测价格》《竞价交易》等栏目,从宏观上提供了全国粮油市场价格及销售变化情况。三版推出《表观天下》栏目,从微观上表现包括主粮、杂粮、油脂、食品,进口、出口、成本估算、价格走势等分品种、分时段的详细情况,同时,对重要的数据进行解读与研判,可谓“一报在手观天下粮情”“有用信息吃干榨尽”。《证券时报》《期货日报》等行业报也将行情交易作为版面的重要内容之一。
创建媒体行业指数、行业报告。利用数据库和专业团队,世界上不少媒体创建了各具特色的行业指数,并持续,一些指数历经岁月洗礼,成为判断行业运营情况的“风向标”。如英国《金融时报》股票价格指数,分为30种股票指数、100种股票指数和500种股票指数等三种指数,其在《金融时报》上刊登以来,影响了几代人。由《华尔街日报》编辑部主持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已然成为世界金融文化的符号之一,早已不单单是一个普通的财务报表。《福布斯》《财富》的两个版本的“全球企业500强”,也都是运用行业数据研究的杰作。国内《第一财经日报》近年来了有关理财等的行业指数和行业报告,也在不断探索之中。
策划数据新闻。作为在数据时代下精确新闻学的发展,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更为精细化,数据新闻并不仅是“excel+平面版式设计”,而是统筹运用社科研究、新媒体技术、美学设计等多学科技术手段,把庞杂数据之间的关联、行业数据与社会经济的关联,以更简洁的视听、图文等形式向用户展现。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新闻生产方式已被《纽约时报》等数家世界主流媒体所采纳。百度也曾于2008年推出“化妆品风云榜单与报告”,以网民的搜索数据为研究基础,推出系列分析及文章,多个化妆品关注榜单,试水数据新闻。
在传播平台上,除报纸刊登外,行业报还应充分利用网站、彩信、客户端、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媒介,丰富传播载体,最大限度地释放数据带来的“利好”。当行业报纸流失的读者又成为行业报创办的其他媒体产品的用户,当用户随时随地都能获取自己想要的数据资讯,行业报的发展也有了生机。
数据平台的模式构建
将单调的数据转化为“注意力经济”,当然不仅仅是把数据照搬上报上网那么简单。对于亟待转型的传统报纸来说,数据新闻的实现,除了提升内容品质、拓展业务链条外,还包括打造数据采编、数据分析以及数据互动等立体化平台,从而由数据的传播者逐渐演变为数据的整合者、缔造者,转型为信息供应商。
那么,如何构建行业报数据运营模式呢?就需要在数据的采集、分析和销售上下工夫。
数据的采集。统计学告诉我们,样本选取越多,得到的统计结果就越接近真实。作为数据的源头,数据采集的广度和效率关系到数据的准确、严谨。对于行业报来说,一方面可以设立自己固定的信息采集点,按一定时间周期采集所需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政府、组织机构中已有的采集布点和信息数据。第一种,需要报社加大投入,成本高,益处是信息资源独享;第二种,可采用信息购买、栏目合作或版面置换方式进行,资金投入较少,但缺乏自主性是其软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所选取的数据都必须全面、真实、有效,其中不涉及任何主观因素,确保客观准确。
目前,一些专业公司运用科技手段,采用互联网抓取等形式,收集网络目标数据源。这种方法省时省力、快捷高效,但由于所采集来的信息存在年份残缺、资料不全、样本意义不强等先天性缺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的准确度。行业报可以结合本行业情况,从点到面、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构建完善信息采集体系,为未来发展夯实根基。
数据的分析。数据是枯燥的,但是其博大精深、奥秘无穷。通过数据梳理对比、追根溯源,能发现许多表面看不到的“隐形宝藏”。数据分析,就是走到数据深处,揭示数据背后的价值。
数据分析首先要对收集的数据甄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其次要进行数据对比,横向纵向、寻找异同;第三要进行数据深加工,得出结论、作出判断。行业报要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对收集的行业数据进行梳理,对重要数据进行准确、到位的解读,揭示出市场的走向、行业的发展脉络和产业的发展规律,给业界以启示。同时,还可以邀请业界的专家、学者参与,增加数据分析的广度与开放度。
有条件的行业报可以组建专业分析师团队或研究机构,并借助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等专业工具;专业的事通过专业人员、专业工具来办,更有可能事半功倍。
数据的销售。数据其实也是一门生意。以数据为产品,可以构建更为清晰的商业模式。对于产品而言,可生产行业年度报告、季度报告、月度报告,也可制造行业内分类更细的产业分析与预测,或为单一客户量身定做数据情报、产品评估等个性产品。对产品形态而言,可以采用报纸或其他纸介质的形式出版,也可以通过网站、手机报、客户端等新媒体载体传播。对于不同产品,采用会员注册制或者购买制等,根据服务内容和时间长短收取费用。
数据销售还可以与广告客户数据库、读者数据库等有效嫁接。通过对数据库资源的系统分析,了解客户需求,从而为客户提供公关策划、宣传推广、展览展示、咨询顾问等解决方案,形成报纸专业化的整合服务平台,最终打造报纸新的经济增长点。有些行业数据具有保密性或者隐私性,行业报要做好必要的风险防控,确保数据的安全。
篇2
摘 要 我国行业报纸自诞生以来,历经数十年探索发展,尽管在规模及实力上还无法企及一些大报,但在向好政策的支持下,在专业报人的努力下,通过对专业报纸新闻报道上的创新与对资源的有效整合,行业报纸即将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明媚春天。
关键词 行业报纸 文化产业 话语权 资源
行业报作为我国报业的一个分支,历经数十年的探索发展,已经形成了我国报业中的独特体系。而对占据我国报纸行业半壁江山的各种行业报纸来说,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把握机遇,探寻新的管理体制、新的发展路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政策机遇:发展创新的基石
我国政府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多次强调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同志在十报告中再一次强调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他特别指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这为我国的文化改革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改革转型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专业性报纸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如此,从2006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到2011年新出台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国行业报正迎来发展的春天。而在“通往春天的地铁”上,转企改制正成为行业报突破困境的杀手锏。转企改制后可以使行业报社由原先的事业单位变成自我发展、自由经营、盈亏自负的企业。作为一个产业实体,在今后的发展中,行业报社的产权将会变得更加清晰,权责将会更加分明,不利于发展的障碍将会逐步被清除掉。
专业机遇:引领读者的灯塔
毫无疑问,专业类报纸无法在新闻信息规模上与其他媒体相比,但有其特色鲜明的行业优势。与其他报纸相比,专业报纸具有专业内容优势、稳定的读者群体、明确的细分市场,以及特定行业的媒体影响力。随着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专业报纸时效性局限越发突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专业报恰恰可以有新的作为,即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把问题看得更准、说得更透,用深度的分析、精准的解读,俘获读者,让读者产生对专业报纸权威的依赖,这就是专业报纸话语权的体现。而话语权带来的销量提升和稳定读者群正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现代护理报》作为全国发行的唯一一份护理类报纸,通过设置《基层周刊》、《人文周刊》、《学习周刊》、《医管周刊》等,在第一时间传递国际国内护理界前沿专业资讯,为医护工作者提供最专业、权威的业界动态;通过“专家专栏”、“专家访谈”、“评论员文章”等形式,及时业界动态并进行深入解读,得到全国广大医护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的认可,这成为这份报纸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根基,这也是其他报纸无法比拟的专业优势与机遇。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多数行业报刚刚进行完转企改制或尚在进行转企改制当中,当前的主营资源大多还集中在本行业内,缺少有效的整合和得力的经营人才。因此,在转企改制工作没有完全到位之前,行业报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变革动作不宜过大。但是,行业报也必须根据市场变化而主动变革,在有效扩大报纸发行量的同时,快速提升在行业内的影响力;通过报纸在行业的品牌影响力,再向相关领域进行渗透扩张,最终发展成为综合性的行业传媒集团。
资源机遇:竞争优势的保障
在传媒格局深刻变化的当下, 行业报纸只要守住自己的资源,树立“资源中心观”,整合一切资源, 为我所用, 劣势就有可能转化为竞争优势, 从而放大在社会上的影响,改变“守着金山要饭吃”的困境。 以《现代护理报》为例,其资源平台可谓得天独厚,但如何进行有效整合,如何使该报在新的媒介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摆在该报诸报人的重要课题。自2012年始,他们逐步打破原有发展思维,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使该报发展取得了预期效果,为长远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客户资源:《现代护理报》通过开辟“优质护理风采展”、“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医院巡礼”专版,开设“各省护理质控中心主任访谈录”专栏、以及与各省卫生厅护理质控中心签订发行协议等,同时,通过成功申办并实施了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和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牢固吸引了数量可观的有需求的护士,该报将逐步形成有重点、有针对性、全方位覆盖的立体发行方式。
篇3
一、 我国专业报发展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报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我国现有1938种正式报纸,其中行业报1129种,数量大大超过了美国。而以医学卫生专业报为例,全国就有近50家,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最近几年,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专业报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除少数几家专业报适应性较强,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外,大多数专业报面临着严重危机,分析原因主要有:
⒈办报体制的羁绊
专业报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立的,大部分隶属于与专业有关的厅、局等衍生主管部门,属公费办报。这种办报模式有正负双面影响,其中“旱涝保收”小康式生存环境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办报人手脚,部分专业报仍由上级行政领导任总编,使报纸缺乏独立操作的环境及能力。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进一步深入,这种旧的体制模式很快会消失,如果专业报不谋求发展之策略,办报人思想不转变,认识不到形势的严峻,那么无论对上级主管单位还是报社自身均无好处,一旦“断奶”,淘汰将成为必然。
⒉专业报之间竞争加剧
从大环境来看,专业报面临的不光是自己省内的竞争,全国范围也有对手,更何况境外争夺也在步步逼紧。从小气候来说,各专业报虽然内容、对象等方面有所侧重,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象的存在,客观上加剧了竞争。有的专业报通过行政干涉手段来争取发行量,但此乃下策,强拉硬塞的结果反而使自己失去竞争力。
⒊综合性报纸争夺读者
综合性报纸为了自身的发展及社会需求,纷纷扩展内容,扮演起“专业”角色,与专业报抢稿件。不少综合性报纸加大了经济、卫生、科技、法律、维权等内容的版面,造成对卫生、法律、科技等专业报的压力,而综合性报纸有着影响面广、大众易接受等优势,这是众所周知的。
⒋专业报自身因素限制
作为自己本行业兴办的专业报,不同程度带有行业封闭性色彩,在编发稿件中往往首先满足部门自身的宣传,因此,带有明显的行业部门机关特征,从而降低了社会影响力,限制了读者覆盖面。行业的需要不一定就是老百姓需要,版面上文件、报告太多,会引起读者反感,失去读者对报纸的亲和力。
二、 我国专业报发展的前景
尽管我国专业报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但在报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专业报以其行业特色和知识性,仍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行业宣传的需要
专业报的产生是各行业自我宣传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使专业报有了明确的办报主体,办报经费得以保证,专业报主管部门经济、政治等方面实力越雄厚对专业报的扶植也越得力,成为专业报得以生存的主要支柱。这也是近几年部分专业报发展较快的主要因素。
⒉满足群众多方面阅读需求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发生变化,他们对不同种类及层次的信息感知愈来愈迫切,过去那种单一的宣传方式及大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高品位、有特色、有个性、耐人读的专业报越来越受人青睐。
⒊发行市场依然很大
专业报发行问题一直困扰着专业报前进,有人认为受专业性质限制发行量很难突破,其实不然。就拿医学卫生专业报为例,在专业报中一直以“大户”身份独领,浙江省公开发行的有:《生活与健康》,周二报(10万份),医学会主办;《当代家庭报》,周一报(12万份),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未公开发行的有《浙江老年报》及《浙江卫生报》,粗略估算,此4份报纸有30万份总发行量,按浙江省138.44万户(4446.86万人口)计,每46户才拥有一份,况且《生活与健康》为全国发行,可见市场之大。
三、 我国专业报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分析
报纸虽然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它仍然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就必然经受市场考验,同时也必然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平等竞争、自主选择、优胜劣汰等。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境况的专业报,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立住脚,并勇敢地迎接挑战呢?笔者认为专业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对专业报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⒈报纸的定位
每种报纸一般都有一个定位问题。报纸的定位是指报纸面对何种群体,主要传递何种信息,为谁服务,如何争取广告客户等等。特别对专业报而言,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发展策略尤其重要。例如《平安时报》的定位是公安干警、交通行业、驾驶员、社区工作者;《农村信息报》的定位是农村及农村科技工作者;《浙江市场导报》的定位是宣传浙江经济、个私经济和浙江市场的新成就、新情况,为浙江创业者引路,为中国民营经济代言;做最好的财富周报。
不同的报纸定位不同,报纸阅读的对象就不同,其发展思路、营销策略都有所不同。例如省级行业报的定位是:读者以本行业人士为主,信息主要是关于行业的,这种报纸发行量不是很大,但必须及时宣传新科技、新思维,以满足读者群对新知识的渴望,稳定读者群。专业报发展中就必须根据读者群的需要明确自己的办报宗旨,为读者群提供更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和专业知识指导,同时还要及时准确地反映相关群体的呼声与观点,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办报风格,才能稳定读者群、发展读者群。
⒉报纸的发行模式
报纸的发行模式不同,对报纸的经营运作有重大影响。对专业报来说,读者更多的是通过自费订阅来获取报纸,因此,发行方式更多的是投递而不是零售。对于报纸的传递速度,报纸发行上流行“出好报不如出早报”,早和快是发行制胜的一对法宝,发行的时效牵涉到好多环节:编辑部能否按时交版?印刷厂的设备是否先进,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报纸印出来交给发行部门?发行部门如何尽快分发好,在最短时间内送到发行站?发行站能否及时组织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这是一个接力赛,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卡壳”,都会影响发行的时效,因此这“一条龙”要有明确的规范,分清责任。所以,必须选择投递及时、准确、服务质量好的发行模式。
此外,不同报纸的读者地域分布有所不同,其发行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如《农村信息报》,该报的读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中心城市读者较少,发行量也少。所以,采用邮局发行模式,以争取更多的中心城市读者,提高中心城市的发行量,从而吸引广告客户。而《浙江市场导报》的读者主要是经营者、企业家、主要分布在市场及城镇,因此,采取自办发行模式较为合适。
⒊报纸定价与资金运作
报纸的定价与报纸的发行方式、成本核算、竞争对手的报价,广告收入的预期、读者心理等有关。一般而言,大多数面向市场的市民报,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大的发行量,再用尽可能大的发行量吸引尽可能多的广告,以广告费弥补报纸发行的亏损,报纸最终获取利润,国外报业经营者把这种发行量与广告收入的关系称为“发行螺旋”。这种策略使发行收入无法抵消纸张成本,发一份亏一份,成本核算就是关键问题。低价报纸成本负担很高,广告是否能填满这个洞?何时能填满这个洞?而报纸的定价高,发行收入高,成本消化快,又担心发行量上不去。因此,如何准确平衡定价、发行成本、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关系,形成资金运作的良性循环必然是专业报发展的一个核心环节。
当然,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专业报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读者群体和广告厂商的市场肯定。例如《浙江市场导报》在紧抓工商系统这条已建立多年的发行主渠道的同时向外延伸,借助行业信息员推广宣传报纸,从市场到城市,从个体户到大企业、到浙商,走出了一条逆向行驶发行之路,正因为实施的是“市场包围城市”的战略,在群众中根深叶茂。不少普通读者就因为手中有了一份《浙江市场导报》,在经营、生活中遭到困难,就在第一时间想到向《浙江市场导报》求助,而导报记者通过媒体优势,一次次诚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给导报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这些读者对导报的感情更深厚了,从而促进了发行。对报纸来说,如果质量是根本,发行量则是保障,保障报纸有一个不断自我发展的后盾。发行量越大,报纸实力越强,有助于提高报纸质量,而质量的提高又能拓展发行空间,由此形成报纸运作的良性循环,促使报纸越办越红火。
四、 对专业报发展的建议
当前专业报的发展已经从计划体制走向市场机制。我国大量专业报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寻求更大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专业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发展思路、提高办报能力。
⒈更新观念适应市场,尽快转变体制
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有些专业报思想转变快,他们大胆摆脱来自上下左右的种种束缚,自寻出路,在战略和战术上胜人一筹,坚决从过去陈旧的窠臼中走出来,走向普通人的生活,走向色彩斑斓的市场中,报纸得以较快发展。但也有一些专业报市场适应性差,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以不变应万变,任报纸萎缩或处于维持状态,这样难免遭受停刊、出让刊号等结局。《医药时报》便是一例。
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同时,专业报在内部管理体制上也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一张好报纸需要一个优秀的办报群体、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办报空间、一个有激励机制的良好氛围、一个正确的办报理念,而报人应是有理想、有能力、有活力、与时代合拍的新人。所有这些均需以转变体制为前提,政策宽松、人才可以流动,体制活了,报纸也就更活了。
⒉准确定位读者群,不草率扩大“领地”
专业报必须立足本行业,从内涵中开掘,外延中拓展为主导思想,定位于相应的读者群。如发行量较大的《科学时报》定位于高层次知识分子,该报纸改版后组稿思路清晰,文章内容吸引人,受到广大中青年知识界读者的欢迎。
与此同时,专业报需要坚守专业色彩,不草率扩大“领地”。行业报的专业特色是伴随着它的诞生、成长过程而逐渐形成的。个性是专业报的生存基础,失去专业特色就会失去生存的条件。综合性报纸所设的专版专栏有不少局限。所以专业报在不藐视综合性报纸专版专栏的同时不必过分畏惧他们带来的压力。坚守专业阵地并深度切入专业,发扬自己优势仍是一条通往光明的捷径。
⒊抓好发行工作,整合发行模式
发行工作在报纸发展过程中一直起重要作用,报纸起落与发行量关系密切。发行工作所有报纸都在做,但看谁做得巧做得妙。一张报纸要脱颖而出首先得使它引人瞩目,报纸同属商品,同样需要自我推销、自我宣传。人们如果不了解有这么一份专业报,那么何从谈起喜欢它、订阅它。杭州日报社主办的《都市快报》从发行第一天起就在街头巷尾设点或请人流动叫卖,效果很好,一方面让更多读者了解《都市快报》,另一方面也方便群众买报。专业报也可以尝试走这条路,如经济类报纸完全可以在市场、商街等地方设摊或流动卖报,让经营者、消费者抽空读一点专业和维权方面的知识。至于在其他媒体做广告也有相当效果。
在发行模式方面,专业报可以建立水平式发行体系。水平式发行体系是指邮局发行与自办发行并重,即两条腿走路。这一模式是最适合专业报发行的。它的特点是报社可以根据读者分布的地域特点,把邮发和自发结合起来,利用邮发的收订、运输、处理、投递四大网络可以使得外埠边远地区的读者能顺利地见到报纸,这远比自身在省外各地建立一支庞大的发行队伍合算。同时,发挥自办发行的优势,通过自己的发行网络在本埠或在离报纸所在地不太远的地区发行报纸,可以保证迅速快捷地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这对一城多报的城市报来说极为重要。谁的报纸能在第一时间与读者见面,谁就赢得了读者。因为读者接触信息时总是先睹为快,对于同质化问题较严重的我国报纸来说,最先让读者接触到自己的报纸是发行的首要任务。自办发行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把邮发和自办发行整合起来,还可以牵制邮局,使其不断改进发行质量使自己从中获得好处。
⒋克服文件化倾向,满足读者多种需要
专业报应竭尽全力撷取、开掘、提炼本行业有价值的新闻,而不应专门刊登给人带去沉闷感的大块头理论性文章。平时注重读者的心理需求,多刊登一些读者喜读,可操作的实用性文章。《浙江市场导报》“新浙商”、“新消费运动”、“维权”等栏目,免费为读者服务,且诚心诚意,得到了读者一致好评。想读者之想,为读者服务也是专业报一大法宝。
此外,报纸以它的耐久性、收藏性成为电视台、电台不可比拟的媒体。故牢牢抓住读者这种珍藏心理很有必要。经常采编一些有收藏价值的文章以飨读者不失为良策。在设置栏目,刊登系列连载文章时不妨先考虑读者是否感兴趣,合不合他们胃口,其实用性、知识性等是否已达到读者愿意收藏的境界。其实专业报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参考文献:
⑴董顺立、董林:《自主发行报业发行战略正确选择》,《新闻战线》,1998.8
⑵宋健武:《试论我国报纸发行方式的改革》,《新闻战线》,2000.7
⑶张平:《试论报纸发行的多渠道营销系统》,《新闻知识》,1999.11
⑷屠忠俊:《报业经营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⑸科特勒:《营销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⑹俞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⑺幸培瑜:《打造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记者》,2001.6
⑻何宁:《激发活力追求效率》,《新闻战线》,2001.5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以令世界惊讶的速度发展。作为一个拥有3000多万人的劳动队伍,且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业发展与其他行业相比,管理任务异常艰巨。国家各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不断出台,行业和企业的改革举措不断推进,建筑领域受到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这一领域的新闻报道常被国内外众多媒体转载,这些特质为建筑行业新闻宣传和信息交流提供了无比宽阔的舞台和空间。本文就如何做好建筑行业新闻宣传及信息交流工作,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建筑行业新闻报刊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行业目前有各类公开发行的报刊、出版机构近百家,有70多家建筑类网站登记注册,还有不少内部报纸、杂志、网站存在。由于新闻宣传的导向作用和传播的广泛性,建筑行业新闻媒体对行业和社会民众的影响不可低估。但长期以来,建筑行业新闻媒体领域管理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宣传声音不统一。由于数百家建筑行业媒体的信息来源不同,在政策及解析方面各自为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方针不能被统一地传达给业界及社会民众,许多人的非正式话语以“政策”的名义在各网站流传。由于缺乏对行业媒体新闻的指导管理,大量信息资源被白白浪费,造成行业新闻工作的被动局面。
行业报尚未明确宣传重点。我国新闻传播行业历来将传播新闻信息和舆论引导作为最基本的两项任务。但行业报不同于党报、党刊,与党报、党刊的宣传重点应该有区别。目前,我国关于新闻出版单位产业化改革的方针政策已经为行业媒体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筑行业新闻报刊应在政策指导下逐步明确宣传重点。
建筑行业新闻报刊发展建议
笔者所在的中华建筑报社,较早地意识到行业媒体面临的危机,10年前便进行企业注册,实施企业化办报及经营战略。10多年来,报社已完全面向行业、面向市场,建立了全员聘用、工资待遇与贡献大小挂钩的劳动机制,探索出一条富有生命力的服务于行业专业受众的办报新路。时任建设部部长俞正声曾称道报社:“这样办报很好,贴近行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样办下去,会越办越好。”
积10年改革探索之经验,笔者认为,作为行业媒体,建筑行业新闻报刊只有正确定位,以专业知识研究专业问题,服务于专业受众,才能长远地发展,尤其应着力于以下几方面。
组建建设系统新闻信息集团。通过组建建设系统新闻信息集团,保留合并同类机构,对内各媒体有各自的宣传重点,对外统一为建设系统新闻信息中心,使之成为行业新闻和信息的专业机构。信息中心统一制订中长期宣传及信息交流计划,有重点地行业新闻,统筹组织新闻宣传工作,中心内部各单位信息共用,资源共享,从不同角度报道建筑业最新动态,有重点地完成新闻宣传任务,至少可节约50%的人力、物力、财力。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建筑业发展。英国Latham报告指出,英国建筑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节省约30%的建筑成本。美国招标网(省略)和建造网(省略)都称通过将建筑市场带入互联网可节约30%~35%的项目成本。世界各国都在建筑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着深入的研究。“九五”以来,建设系统建立了覆盖全行业的政务信息工作网络,各地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等已建设并完善。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CAC)已在建筑施工领域得到应用,房地产交易、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工程质量检测等行业普遍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目标。建设系统新闻信息集团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建筑业的研究应用,推进建筑业信息化建设。
分类甄别,引导行业报刊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除有保留价值的内部工作简报外,坚决整顿并撤消内部小报小刊,既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又可避免虚假报道出现。合并同类优秀期刊,使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走报刊产业化之路,自负盈亏,保证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有1900多种报纸,9800多种期刊,除党报、党刊等公益性报刊外,其他报刊将按照我国新闻出版行业产业化改革要求走转企改制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这是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在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及经营模式方面进行的根本性变革。报刊转企改制,保证了舆论引导的正确性和导向性,为党和国家基本方针政策和改革措施提供了全面、有效、健康的宣传平台,也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更为新闻媒体走向市场指明了发展方向。建筑行业媒体具有专业性特质,将自己定位于为行业服务的专业媒体,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强的自主经营能力和发展活力。
篇5
本人自20XX年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在公司一直承担电力通信研究专业报告编制、电力通信类资料翻译、电力通信资讯搜集等方面工作:
1、专业报告编制:参与XX公司及部门相关报告的前期搜资、编写及修改完善工作,包含《电力信息通信资源商业化评估分析报告》、《电力信息通信资源商业化运营项目可行性研究》、《国家电网公司直属单位信息通信承载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智能用电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等。此外,参与部门商业咨询研究相关工作,包括分析探讨互联网+供电服务业务开展的宏观环境、业务拓展方向及应用场景、商业模式、具备的软硬件产品资源及技术优势;参与《电力通信助推电网全业务运营》汇报材料编写等内容。
2、电力通信类资料翻译:参与公司电力通信类信息搜集及相关资料的翻译工作,以及完成部门组织的报告、论文翻译。包含:参与埃森哲《总览全球智能电网发展机遇》、美国电科院《一体化电网—全面发挥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价值》、IEEE《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对电网及储能的影响》、《电力线宽带通信与无线通信结合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组网方式的应用》、《基于EPON技术的电力光纤采集装置研究》、《基于宽带PLC的多媒体传输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研究及应用》等报告及论文的翻译工作。
此外,本人还在日常工作中,坚持跟踪国外行业动态,搜集智能电网、智慧城市、智能量测等方面的资料,介绍发达国家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为公司智能电网相关业务的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在将已有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的同时,本人还积极参与公司举办的相关学习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参加工作以来,本人参加了海外项目拓展思路方法、国际EPC项目管理知识、商务PPT制作及商务英语、外事接待等领域的培训,获益匪浅。
篇6
各界持续关注杨衍忠事迹。截止7月2日下午3时,全国共有160余家媒体刊载,百度搜索量达9.2万条,《江西日报》官方微博阅读量11.8万人次。中国国土资源报官方微博的腾讯平台阅读量首次突破百万,达100.2万人,评论和转发共970条;新浪平台阅读量16.3万人,评论和转发共712条。
——杨衍忠文稿价值巨大。全国知名专家、李四光奖获得者等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探专家一致认为,杨衍忠捐赠的文稿,填补了江西南部许多地质与物化探的空白,提供了几百处找矿信息和线索,对于赣南地区、江西乃至全国的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提供的找矿线索,有待进一步投入工作加以验证,其价值目前无法估量。
——全国各类媒体继续高度聚焦。7月1日,我局以视频会的形式召开杨衍忠先进事迹报告会,全局4000余名干部职工聆听了6位报告团成员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杨衍忠的事迹深深感动,在场的江西日报等媒体的很多记者在聆听报告时流下了热泪,感慨说多年没听到这么感人的报告会,纷纷建议把报告会推向全国。我局902队、916队、赣东北队、物化探队等十几家地勘单位纷纷要求报告会在全局开展巡回演讲。当天中午至7月2日,人民网、中青网、解放网、光明网、江西卫视等媒体以“心中装着对党的信念和忠诚”、“事迹报告会在南昌召开”、“群星耀红都”等为主题集中推出报道,全国数十家网站进行了转载。人民网、中青网等媒体邀请报告团做客网上访谈。此前,为进一步挖掘杨衍忠事迹,中国新闻社、人民网、江西日报等9家报刊、网络、电视媒体再度聚焦杨衍忠,在江西地矿局杨衍忠文稿室集中采访文稿整理情况,工人日报派员专程来我局采访杨衍忠事迹,感叹“杨衍忠是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执着追求的模范,值得宣传,值得尊敬”。
——全国地矿行业强烈共鸣。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指示部机关党委、路教办、两报(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深入挖掘,跟踪到底,派出国土资源作协两位副主席深入我局,采写报告文学,并拟近期在北京举办一场事迹报告会。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社长几乎每天与我局有关同志电话沟通,商议做好事迹宣传有关工作。辽宁、新疆、四川、江苏、安徽等省地矿局、地勘单位纷纷发出通知,作出决定,要求在本系统开展向杨衍忠同志学习活动,这在整个地矿行业所未见。杨衍忠同志日记为多方关注,目前第二稿已编辑完毕,从第一稿以时间为序变为信念、律己、工作、生活四个篇章,使整本日记选更加清晰、可读。杨衍忠科技文稿挖掘工作也一直在紧张进行。
——社会各界持续关注。杨衍忠日记整理者之一刘文在个人微博上发了一条杨衍忠事迹情况,一天多时间1.4万多人点击阅读转载,让她惊讶不已。另一位文稿整理工作人员李曼转发了刘文的微博,一小时阅读量达到一千多人。刘文感叹道:“我个人微博单条信息的累计关注量从来没超过1000人,杨老的事迹太热了。”省科技厅、省煤田地质局等省直单位领导来到我局杨衍忠捐赠文稿整理现场,观阅杨衍忠捐赠文稿,感慨“江西地矿局挖出了一座‘特大精神富矿’”、“无价之宝”、“将组织科技人员来学习”。85后江西师大研究生陈惠玲学习杨衍忠事迹后打来电话说:“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化、成功学泛滥的年代,杨衍忠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拥有执着的信念和理想,以及为之付出的巨大努力。”
篇7
在访谈活动中,明莉经理也对自己在日常为企业组织网络营销活动中的一些技巧进行了总结,并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众位有需求的商友,明莉经理总结出的8点技巧如下:
1、选择一些在网络团购活动上有较高水平的网络媒体进行合作,不管是在产品的还是在活动的推广上,都需要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进行。
2、在各大型网站建立自己品牌的网上店铺,尽可能多的扩大团购活动的宣传面积,从而为活动做出更多的宣传支持。
3、在搜索引擎营销(SEO)关键词上细致的设置,并根据市场热点关键词结合品牌与产品进行设置,让更多人了解知道所推品牌与产品。
4、尽可能多的建立QQ群,并加入一些小区QQ群进行对终端消费者有针对性的推广活动。
5、建立自己企业博客,时常的一些相关行业的文章,让搜索引擎收录,提升品牌知名度。
7、时常更新促销产品款式价格和团购方案(例如一个人、三个人、五个人、一百个人等不同价格)。
8、网上订购可以享受何等优惠可以与卖场优惠做个数字对比,同时网上订购还可以送一些礼品等。(一大把)
重要会议预告:
9月19日,一场线下版的“”即将精彩上演!
由主办的国内首个团购行业高层峰会——“2010中国网络团购行业高层研讨会暨中国诚信网络团购联盟启动仪式”,将在“中国电子商务之都”隆重举行。届时有150余位的国内团购网站高层,与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专家和对此高度关注的VC/PE、创业者、新闻媒体等,200余人齐聚杭州,共同探讨国内团购行业发展前景。
会上,还将携手国内百家团购领军企业代表,集体发起成立我国网络团购行业首个民间诚信组织——“中国诚信网络团购联盟”,并《2010诚信网络团购企业联合宣言》。此外,令人期待的我国首份团购行业报告——《2010年中国网络团购调查报告》,也将在会上首度披露。
据主办方统计,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团购网站大都已全部确认参会,如拉手网、美团网、F团、团宝网、24券、窝窝团、爱帮网、腾讯“QQ”团、酷团、满座网、快抱网等,以及百度“有啊”、淘宝网“聚划算”、支付宝、银泰网、大众点评网、珂兰钻石网、康盛创想、中国移动、饭统网、网丫网、网易、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等团购相关行业领军企业的高层,此外团购网址导航代表“团购导航网”、“我是团长”、“比购宝”等也均已确定参加。(详细嘉宾名单与在线免费报名参会,详见官网:b2b.toocle.com/zt/tg/)
篇8
重新认识传统纸媒价值
事实上,传统媒体依然有新媒体不可取代的优势。
首先,在新媒体掀起信息大潮之后,受众对高质量新闻作品的需求正在回归。
新媒体虽然信息量庞大,但是,新媒体信息却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受过专业的新闻采编培训,有丰富的新闻业务实践经验,所采编的新闻及对新闻的解读与普通民众随意的信息,在品质上有着天壤之别。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正从“量”向“质”转变,从信息的简单获取向信息的深度、广度及品质转变。今天,人们更重视信息的深度而非信息流量和速度,因此,纸媒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在于内容品质的构建和提升。
其次,纸媒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受众形成的阅读习惯,是一种强大的惯性,不易改变。
各种调查均显示,阅读纸质的报纸和杂志,仍然是很大一部分人群的习惯,是一种地位、品味的象征。新媒体的终端,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打开一则新闻的速度再快,也不如随手打开一张报纸那么便捷。而且,报纸、杂志可以反复阅读,收藏或集结成册以便随时翻阅,电脑和手机则做不到这一点。因此,通过阅读纸媒接受信息依然是大多数人群的选择。
建构在纸媒残留优势上的转型设想
传统媒体本身要重新给自己定位,将自己当作一个企业来经营。
纸媒行业长期强调事业属性,而实际上,除极少数的党报党刊外,纸媒已经和其他行业一样,是一种市场产品和服务。既然如此,在企业模式下,传统媒体打造的报纸、杂志、电台节目、电视节目,就如同生产线上的产品。产品是要卖给客户之后,才能转化为效益。在以往的事业单位,媒体办一份什么样的报纸、做一档什么样的电台电视台节目,主动权、决定权主要在自己手里,在媒体的领导手里。在企业中则不一样了,一家媒体,生产什么样的新闻产品,主要看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产品,媒体就应该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这样媒体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发展下去。当然,媒体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尤其是不能迎合市场上低级、猎奇等不健康的需求。这需要把握一个度。
打造专业化、小众化、多层次产品
对传统媒体而言,市场需要专业化、小众化、多层次的产品。
篇9
如果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视为商战中的企业,那么企业最后的胜出不仅靠实力的强大,还要靠文化的融合。对此,多年从事家电课题研究的行业专家孙玉琢指出,中国家电业30年的发展历程,即使是能够称雄市场的本土品牌,也仅仅完成了从小到大的规模扩展,而在品牌建设方面,家电巨人们还存在种种误区,品牌内涵单薄也正成为目前我们家电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碰到的最大瓶颈。巨人时代,需要家电企业以全新的姿态进行品牌文化建设。
品牌号召力不足
《中国企业报》:今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关于加快我国家用电器行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15年,家电行业80%以上企业制定实施明确的品牌战略;形成3至5个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势自主品牌。经过一番浴血奋战,跨入巨人时代的家电品牌不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上都打下了一片江山,那么,您认为是什么使得我们取得了前一阶段的成绩?
孙玉琢:回顾中国家电业30年的成长历程,我们发现家电企业,尤其是在竞争中胜出的家电“七雄”们一直都比较注重品牌的打造。但是纵观国内外家电市场,我们发现本土品牌在竞争中起决定因素的并非品牌优势,而是价格优势、渠道优势,被称为“临门一脚”的营销优势,甚至包括所谓的揭黑手段等等。消费者能买到便宜的不同名称的东西,但买不回像拎着LV一样的心情和满足。像用iPad那样感觉领导潮流,并与世界同步。
《中国企业报》:如果我们的企业在这些方面能一直占据领先地位,是不是也就能继续赢得市场呢?
孙玉琢:当然不是的。有多项调查数据均显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越来越看重品牌的因素,如麦肯锡的《2008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大品牌的偏好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很多中国消费者习惯长期使用自己信赖的品牌。2010年12月底,中国家电网对大连、上海、广州、北京、重庆等5个城市1500名消费者高端家电消费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78.17%的被访者认为高端家电首先的必备要素是品牌。
正因为如此,当外资品牌携品牌号召力优势,在我国家电业价格战的发源地——彩电市场上发起价格攻势时,就使得市场上攻防之势立转:2007年“五一”期间,外资品牌发起价格战,销售量明显提升。在这场竞争中,由于缺少品牌号召力,本土彩电品牌反受价格战之累。
品牌联想内容单薄
《中国企业报》:那么中国家电品牌为什么会缺乏号召力呢?
孙玉琢: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的家电品牌缺乏内涵。这些品牌其实仅仅代表着产品生产厂家的区别。而品牌本身较少具有附加值。
《中国企业报》:一个真正的名牌内涵应该是怎样的呢?
孙玉琢:真正的知名品牌无一不具有丰富的、清晰的、并且能打动消费者内心的品牌联想。比如说到沃尔沃其清晰的“安全的汽车、含而不露的精英阶层的选择”的品牌联想使得其在欧洲的会计师、建筑师、医师、律师等高知识、高收入、品味优雅的阶层具有很高的尊崇度与市场占有率;而宝马车的品牌联想则是具有“十分灵活轻便的操纵性能”,给消费者的主要利益是“驾驶的乐趣”,还给人“潇洒”的心理感受,所以使用者一般为年轻人、新锐、娱乐界、艺术界人士,使用情形偏向于休闲、轻松的场合。又比如可口可乐,1915年,可口可乐饮料的市场定位就确定在“永远的可口可乐”这一广告口号上,从此将美国文化兼容并蓄于各国不同的市场环境中,成为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最具全球价值的经典品牌。
可见,消费者大脑中清晰的、个性化的品牌联想是品牌一切价值与资产的源泉,会对品牌的赢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品牌建设存在误区
《中国企业报》:在我们与企业的接触中发现,他们对于品牌建设还是一直非常重视的。
孙玉琢:是的,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并不少,但是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的误区。其实,一直为企业所热衷的竞争手段,比如规模竞争、所谓的排行榜之争、巨额的广告投入以及近两年企业热衷的明星代言并不是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
《中国企业报》:您能举例说明吗?
孙玉琢:比如格兰仕,在进入家电企业初期,就把战略定位于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制造中心,其利用规模优势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并成功地将众多的中小微波炉企业扼杀在萌芽状态中。但在今天我们发现,在中国家电业,仍然有不少家电企业把规模优势定位为其核心战略,价格屠夫则成为国际和国内市场对于这些品牌的刻板联想。国内家电企业规模是越做越大,利润却越来越薄,这种规模不经济的市场格局使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一旦关键资源被稀释,竞争力会被大大削弱,很多家电企业的轰然倒塌就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一些企业热衷于给自己的品牌装入空洞虚幻的品牌内涵,如“长虹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虽然曾经脍炙人口但并不深入人心。家电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其固有的产品属性及市场定位决定了它不可能承载太多的精神重荷。消费者在持币观望的同时,也在考虑品牌及产品究竟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质性好处。一些企业的广告创意拼命地把自己想说的装进广告,而用户想听什么却从不考虑。
还有一些企业的明星代言也缺乏核心内容的传达。一些明星穿着明清时代的服装力捧某品牌的洗衣机,但是,根本没用过洗衣机的皇帝现身说法怎么可能具有说服力呢?
丰富品牌内涵是关键
《中国企业报》:那么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应该在哪些地方下功夫呢?
孙玉琢:衡量品牌内涵的主要标准包括品牌联想是否清晰、是否与竞争品牌形成区别、是否能感染消费者并带来积极、美好、愉悦的心理体验。所以,品牌建设的关键点就是创建个性化的清晰、深厚的品牌联想,让消费者形成真正的品牌记忆。
《中国企业报》:您认为本土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呢?
孙玉琢:中国家电业早就意识到了好酒也怕巷子深,因此,在广告投入方面可谓毫不吝啬。连年来,中国家电企业不断抢占央视广告的标王宝座。在各都市媒体的广告页,各家电品牌也是轮番登场,但是,这种在媒体上的反复提及固然能够加深消费者的印象,但是,如我们的调查所显示的,其内涵仍然是贫乏的,联想也是单调的。
可以说,中国家电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30年的修炼,仅仅完成了品牌建设的量的积累过程,要建立具有真正核心价值的品牌内涵,是今后所有家电企业的核心课题,也是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之路的重中之重,是支撑中国家电企业屹立于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柱。
《中国企业报》:您认为中国企业该如何打下品牌烙印呢?
孙玉琢:家电企业的内涵,其生存与发展的活力只能来自于市场本身,而不是其它。发现、满足和创造消费者的现实消费需求,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根本。
所以,规模不是品牌,广告也不是品牌,明星代言也不是品牌,在巨人时代,科技和服务才是品牌竞争的真正王牌,而其核心是创造性亲民政策的研究与推出,也就是研发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服务。在对亲民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国际家电品牌每年的投入是惊人的。比如在市场中一直具有健康舒适、优质生活形象的飞利浦电动剃须刀,每一款新产品从立项到生产需要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时间里,他们结合消费者的需求,不断研究新技术应用到产品中去,以保证每一款新产品都有不同于旧款的技术卖点,对手只能跟进,不能超越。
篇10
一、高度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于会计行业来说,同样也不能逃脱这种趋势:会计事务的操作越来越依赖于各种信息化系统及平台。根据前不久从关于《中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报告来看,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会计行业将会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届时,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行业的管理、监督、教育和理论研究都会达到一个完全信息化的程度,因此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建设将会是国家、社会建设推进的一个重点。而这个战略的实施,将以推进XBRL(可拓展商业报告语言)的标准建设作为重点,XBRL的应用对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监督机构等相关方的信息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对于我们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来说,也提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全新的要求,就是培养出适应未来高度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专业人才,而这就要求我们针对这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做出必要的改变。对于未来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需要告别以往老式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启用全新的培养模式、培养环境和教学手段,适时引进符合市场和未来要求的教学模拟平台已经刻不容缓。所以,在此前提下结合新的教学平台及手段,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和多媒体应用能力和与会计学科相结合的综合能力,才能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适合未来会计发展的领域人才。
二、会计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的培养
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也许更多地用在环境和经济上面,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的培养对象———学生来说,之于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要。我们这里所说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才”更多指的是脱离了校园环境之后,他的一个继续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本能质素。我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大家都应该听过,所以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离开校园后在未来社会中仍能够继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自己水平的人才是很重要的。众所周知,我国的会计事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之中,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及准则的修订一直都在积极完善当中,在之前所提过的《中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报告中,明确表明:我国将支持并积极参与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已实现了国际趋同并在此基础上持续趋同,而不是直接采用。鉴于会计理念和政策的日新月异地变化这样的情况,在高职高专的会计人才培养中,我们除了在传授学生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外,更应培养其譬如自学、自省、爱岗情节等的能力和情操。让他在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依然能有学习新的会计理念知识的热情和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大至社会行业的环境,小如单位岗位的工作,不至于在蓬勃发展的会计事业、会计领域和社会竞争中遭到淘汰。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会计专业教育者尚不成熟的几点思考。对于会计未来的发展我们都无法预计它能达到什么样的境地,但不管将来出现什么新的发展,我们都应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力争培养出适应整个社会需要、行业需要的人才。
作者:陈振华 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