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327-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因此,加快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村发展已成为以农村为主体的行政区城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1 培训工作缺乏统一规划
当前农民培训的主体主要有教育部门的乡镇成教中心、各类职教学校开展的农民扫盲教育和特种技能培训;通过农业部门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科教、农技等开展创业农民培训、职业农民培训及结合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培训等。这些培训机构相对分散,对农民培训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发动,更谈不上进行积极引导,造成农民对培训缺乏认知和热情。上下级信息沟通不畅,缺少可接受的培训途径或农民缺乏有效地获得培训信息的途径,培训宣传和引导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培训积极性。
1.2 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及长期存在的体制障碍,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培训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且年龄老化严重,尤其是缺乏真正了解农村基层情况、能传授给农民切实有用知识的授课教师。
1.3 农村劳动力缺乏
目前,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留守从事农业生产者多为老年人和妇女;农业行业从业者对参与培训以及获取新技术的意识薄弱,参与培训者对培训内容的接受能力不强[1-3]。这主要是因为农民自身的知识水平偏低,农村生活环境束缚,导致很少有农民迫切需要新的知识,积极参加农民培训,提高自己创业、就业能力。
1.4 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农民培训既没有相对固定的经费投入,也没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经费投入难以保障。
2 提高新型农民培训质量的对策
2.1 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
整合政府与社会办学资源,以县为单位,在地方党政部门统筹协调的前提下,统筹农村同类学校,形成终身教育的立体网络。整合农民教育培训的人、财、物培训基地,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各培训单位相互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完善长效的培训机制,联合社会资源开展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
2.2 增强师资力量
由政府组织牵头,地方积极配合,促使学校和科研所将科研与农业科技培训、推广相结合,有效提高农业科技培训的力量。利用职业培训机构和学校积极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利用学院和教科研单位提升师资力量。根据培训对象的变化及培训内容的实际需要,做到培训与生产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跟踪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等,确保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水平。
2.3 提高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分工日益细化,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也出现了较大差异。农民培训工作呈现出培训对象分散、培训内容较为庞杂、培训需求千差万别、培训时间有较强的季节性等特点,因此要紧紧围绕农民不同生产群体和农时季节的需求,区别对待,因情施教[4-5]。
2.4 切实提高学员实践能力
通过和涉农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为涉农企业输送优秀学员,另一方面让学员学到的技能在农业企业中有所实践和发挥,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本领。
3 结语
加快建立培训服务体系是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技术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要依据农民的需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农民素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4 参考文献
[1] 李岭梅,赵鹏程.以县农广校为基地构建创业培训新模式――基于武胜县农民创业培训调查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64-67.
[2] 张广花.优化农民培训模式的实践与对策―以徐州市农民创业培训重点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9(3):188-189.
[3] 张丽君.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8(24):5-6.
篇2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初期实践
1. 成立领导小组,完善培训组织
为保证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崇明县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研室、发改委、财政局、人保局、农委主要负责人任组员,总体负责计划的制订、措施的落实,统筹出台相关政策,指导督促培训工作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实施工作的技术支持部门和学员组织部门,协助县农委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相关工作。根据产业布局和农民实际需求,崇明县于2013年度,开设了蔬菜、果树2个班级,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0人。
2. 成立专家组,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县政府协调会议精神,崇明县就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技能证书、从业类别、生产规模、年收入等进行摸底调研,建立培训信息档案,制订详细的新型职业农民遴选标准,最终锁定120名50周岁以下,达到规定的经营规模和产值标准且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协调组织和指导能力的农业从业人员作为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从培训师资库中择优选聘20多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骨干担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导师并组成专家团对学员实施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培训。专家组的组建兼顾专业平衡,量化培训工作指标,由农民、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实行三方考核。
根据培训项目15天120学时的要求,制订培训计划。设置公共课、专业课和专家指导服务三个培养阶段,并以122的比例安排培训课时与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跟踪服务、基地观摩考察、技能比武相结合的形式,分专业进行培训。2013年,崇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要对象为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公共课以政策性课程为主,采取集中授课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由县农广校统一组织实施,课程内容涉及农业品牌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实例等。专业课由行业分头组织实施,以关键技术、标准化操作、扶持政策等为主要内容。在培训内容和具体方法上,结合学员所种植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和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再进行小组细分,差异化施教。专家指导在各行业细分小组的基础上实施,由县农广校负责督查监管。以企业管理、产品包装、市场拓展、成本核算等为重点。由一名专业教学管理员和一名技术专家配合负责10~20名学员,开展面对面、小组型现场指导服务,剖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训考核综合运用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生产经营水平考察等手段。培训证书明确记载培训内容、学时数、考试考核结果和培训机构等,作为将来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一个重要依据。
3. 加强过程管理,丰富培训模式
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培训实施。培训班配备1名班主任、3名辅导员,按班次建立真实、完整、规范的培训档案,主要包括培训计划、学员台账(出缺席情况)、考试考核资料等。公共课以会议纪要方式记录学员学习情况及反馈意见。学员手册中详细记录教学计划、教材教案、教师信息、学员分组和课件大纲等。专业课采用学员管理手册记录培训内容、课时、出勤、培训效果、学员满意度测评表等内容。专家指导采用记录台账,记载指导时间、地点、内容、意见以及通过专家指导后,学员在生产、管理或营销等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等。
丰富培训模式,确保培训效果。目前主要采用三种模式:一是“专家服务团+县技术员+示范基地(示范社)”模式。由上海市农科院、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蹲点示范基地(社)指导。二是“以社带户,以户带户”模式。通过成熟职业农民的影响力,发挥他们的技术引领作用,如葡萄合作专业联社王相林已成为林果田间学校主讲老师。三是“科技下乡+入户指导”模式。农技部门结合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根据生产技术难点编写通俗易懂的科普读本,在关键农时组织科技下乡、入户指导。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职业农民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人走村空”现象愈演愈烈。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新生代青年劳动力“脱农”。经调研,崇明县农业从业人员仅30317人,其中55周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65.7%,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72.76%。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2.3%,其中经营型实用人才占40.1%;生产型实用人才占23.8%。职业农民可选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2. 职业农民培训层次不够丰富,培训能力不足
通过多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崇明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训模式上也有所创新,但现有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缺乏统筹协调,项目分散,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和综合培训规模不够,特别是高层次创业培训缺乏。此外,对培训对象的需求把握不准、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陈旧以及优秀师资匮乏、教学手段落后、实训基地缺乏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培训质量和效果上也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估及跟踪服务。
3. 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不明确,学员积极性不高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从业人员的职前职后教育及后备农民培养,不少国家通过明确的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如英国,明确规定农场经营合格证书是申请农业开发、设备安装补助(5600英镑)的唯一凭证,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学农务农的积极性。而崇明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扶持政策还不十分明确,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对策
1. 改革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提高培训水平
首先,将农业职业教育由专门机构延伸到义务教育的各阶段,以加深青少年对农业和农村的认识,激发其务农兴趣,扩大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基础。其次,整合农技培训资源,提高职业培训效率。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应以“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为平台,以提升农民综合生产技能为核心,整合协调各类培训资源,形成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教育载体上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和农业协会的作用,教育手段上则要突出示范性教育的引领功能。培训形式上要有所创新,如“就地就近”下乡进村、进场、进社办班,“农学结合”分段培训等。
2. 规范资格认证,推行准入制度, 提升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必须明确条件、标准、程序以及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等,要重点考虑是否以农业为职业,是否具有一定规模,收入是否主要来自于农业等等。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应结合三个方面逐步实施。一是与农业技术培训相结合。把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作为基础条件,提升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二是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在政策上明确取得资格证书的职业农民享有土地流转优先权,为合格的职业农民进行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三是与农产品补贴政策结合起来,提升农民获得资格证书的积极性。
3. 构建政策框架,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扶持
将现有或即将出台的扶持政策向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一是在土地流转、基础投入、金融信贷、税费减免、信息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优先考虑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待遇。三是优先开展科技入户、科技培训和挂钩结对,农业科技项目、农业科技成果优先在新型职业农民中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四是给予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优先派遣。五是优先参加政府主导的市场推介活动。当然,在政策立法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同时还应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使之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篇3
摘要:新农村建设要靠高素质的农民,职业院校是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承担者。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试图分析职业院校在农牧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当前,培训内容、地点、时间、教学模式不当,教师数量少且实践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培训不能明显和经济效益挂钩,培训工作也缺乏持续性,跟踪服务不够。需要职业院校利用自身有利条件,调整办学思路与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牧民;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的农业转变为特色经济为主的质量效益型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牧民能种养也能销售经营,但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下。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政策倾斜力度越来越大,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点从城市办到了乡镇、苏木和嘎查,农民职业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各级科技部门、职业学校承担起了这个工作。
笔者所在的乌兰察布职业学院近年来承担着各种农村牧区的教育培训工作,教学点办在乡镇,老师们经常下乡讲课,农牧民学习越来越方便了,而且不收学费,但学习人员却是以政府官员、基层科技人员为主,一些地区报名人数不少,但农牧民出勤率也不稳定,以农牧民中专班为例,到位率最低时只有10%。这不禁引起笔者的思考:就近学习,不需要花学费就能学知识、拿学历,这样好的事,农牧民为什么不去参加学习或者阻挠呢?我们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确立了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察右后旗锡勒乡两处调研地。调查对象120人,有两类人群,分别是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和没有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此次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06份。参加过培训的农牧民样本是察右后旗锡勒乡中专班的40名学员及察右中旗中专班的50名学员,其中男83人,女7人。没有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30人,调查中笔者还对相关人群进行了访谈。
通过研究,当前职业院校在农牧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培训内容、地点、时间的原因
农牧民对于培训内容的要求是多样的,既有传统种养技术,又有随时展而不断产生的新专业、新内容。而这些专业往往因师资缺乏、地点分散等原因无法组织教学,只好和其他大类专业合在一起,就达不到农民的需求。有的内容不适合农牧民,如对农牧民进行计算机培训,对于青年人还不错,可对于中老年人就不适合了。
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教学组织方和农牧民是有矛盾的,教学组织总是希望能到比较方便的地点,而农牧民总是希望能到就近学习,这就需要教学点下移,虽然老师辛苦一些,但方便了农牧民。
有的培训时间不符合他们的生产、生活规律,比如中专班的教学时间安排也走过弯路,2008级学员的组织中,为了便于记住学习时间,采取每月定期学习四天,农忙期这四天学习时间是不好保证的,所以就出现了出勤率很低的情况。
二、教学模式的原因
事实上,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有照搬全日制学校教学之嫌,基本参照普通学生的方案,而现在很多职业教学计划也是大学教学计划的简缩版,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弱项,教学方法也大多是课堂教学,田间课堂还远没有全面实现[1]。问卷调查60人,71%的人希望进行不脱产的培训,有37%的人愿意接受的培训的方式是现场示范和授课,不愿主动出去拜师求。
三、教师数量少,实践教学水平差异大。
授课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加之乌兰察布市地域广阔,尤其是既能讲课又懂实践、能帮扶农牧民生产致富的老师更少,难以满足广大农牧民学习的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对农业新技术熟悉,并能够很好的与农民沟通,能抓住农牧民的学习重点与兴趣,农牧民争相邀请到自家指导。但是这样的教师中不是很多。
四、不能明显体现经济效益。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农牧民也要考虑培训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增收,而不是负担。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如果离开农民的切身需求空谈,不能使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是不会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听课的。
五、培训工作缺乏持续性,对农民产中、后的跟踪服务还不够,致使农民无法得到全程优质的教育服务。培训工作一般是集中几天就完了,农牧民有什么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结合调研,笔者建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内容、时间、地点方面
除传统的粮食种植、畜牧养殖,部分农民(大多是新生代农民)还渴望学习果树栽培、缝纫、汽驾、机修、烹饪等专业。农民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如家政服务、餐饮、建筑、制造等行业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2]。传统种养殖的教学地点要多在当地进行,并组织人员外出观摩交流。新兴的技术学习一定要外出参观。老师熟悉农业生产和农业新技术,清楚他们在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并能在政策、生产安排、销售、农产品深加工等多方面予以指导。
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要符合农民的特点,以实践教学为主,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农牧专业的学员希望老师最好能到自家的大棚、牛圈羊圈、地头现场指导;而有的专业如饭店管理、汽修、美发就希望能到城市学习,希望能模拟工作情境或直接到工作岗位上体验。农民希望讲课的另外希望老师讲课要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深入浅出,少用科技术语,多用农民能理解的语言。
三、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产学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要坚持产学结合,从制度上要求教师必须到生产一线锻炼、提高,培养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兼职、挂职;组建一批常年在乡镇巡回讲课辅导的教师;对双师型教师要大力提高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作者单位: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业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26-1
1 农业培训现状
1.1 镇里集中办大班
范围比较广,一般通知到各村,村里再通知各社,社长组织几个关系比较好的人,来凑个数,来听课的人为了应付了事,走过程,没有用心参加学习,学到的知识很少,记住部分知识过几天就忘了。造成想学习农业知识、专业技术的人往往不知道培训,事后才听说,没参加上学习,造成资源浪费。
1.2 村社办小班
范围较小,一般培训条件较差,想参加培训学习的人多数能参加上,培训效果比大班好。
1.3 上门指导
参加者大多数能够掌握培训内容,由于技术人员时间、精力有限,接受技术指导的人不会太多,不便于新技术普及。
2 农业培训存在问题
2.1 培训流于形式
各级涉农部门多数都有培训任务,造成为了完成任务而培训,不注重培训效果。培训没有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2.2 技术人员知识陈旧
一方面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情况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多数年龄偏大,长期以来农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差,人员浮动,推广工作缺少经费,不利于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造成技术指导与农业生产脱节,技术指导不能很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
2.3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多数在40岁以上,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培训内容理论性较强,不便于他们理解,不易掌握培训内容。
3 农民培训新模式
3.1 农民田间学校概念
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全新农业技术培训形势。农民田间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以“农民、辅导员”为主进行信息、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的模式。
3.2 农民田间学校与传统培训区别
农民田间学校参与主体是农民,传统培训参予主体为技术人员;田间学校是农民参与讨论和沟通,意愿能全部表达而传统培训农民不能充分表达意愿;田间学校设计思路是以农民生产存在的问题为辅导内容,自己动手调查、分析,制作课件,传统培训则是制作固定内容的教材,聘请老师讲课、田间观摩与咨询;从推广效果上看,田间学校是农民由最初的被组织或自愿参与活动,逐步表现为自发地组织活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增强,而传统培训则是农民依赖专家,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未得到有效的提升。
3.3 农民田间学校的优点
农民田间学校将小班培训与入户指导有机结合,取两者之优点,克服其不足,化深奥理论为浅显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农民一看就会,进一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农民田间学校对技术人员也是一种挑战,农民通过田间观察随机就可能提出一种问题,这就要求技术人员知识要全面,要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实验基地将技术人员与农民联系在一起,使技术人员与农民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创办和开展,使农民得到很大收益。口前镇农民田间学校30名学员,基本都是水稻种植户。在第二课堂开课时,正赶上水稻育苗,课由我县水稻专家万昌镇农业站站长王成志主讲,从水稻生长期应注意的栽培、施肥、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方向入手,课程讲得深入细致,同时解答困扰农民多年的如何真正提高水稻产量等主要问题,通过认真细致的解答,让农民非常认可和信服,课后到学员梁文学家进行水稻育苗操作,王站长亲自指导并随时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当王站长发现育苗土不合格时及时告诫其他学员应备什么样的床土才能育出壮苗。通过我们田间调查和学员反馈,按照王站长讲的从育苗到田间管理、施肥技术,今年的水稻秧苗素质比往年好,而且缓苗快,加上合理施肥,适时喷施预防稻瘟病和二化螟的农药,到目前看水稻稻瘟病非常轻,二化螟用药时间适当,不仅二化螟发生比去年轻,而且还减少了用药次数,稻穗也比往年大,初步测产产量基本达到每公顷900公斤。
4 农业技术培训的展望
4.1 将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形式常态化
巩固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方式,使每个技术员,每个生产季节都创办一个田间学校,通过学员带动更多农民掌握先进适用技术,稳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展示作用。
4.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培训的支持,保障农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3 不断增强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建设
每年通过对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使其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
4.4 建立考评机制
篇5
关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不仅得到了国家相关政府的支持,而且得到了事业单位以及社团组织等支持,他们均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来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给予支持。目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2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民缺乏较主动学习的意识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主体对象为农民,不仅需要传授于他们文化、技术知识,而且还需要指导他们将这些文化、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效益与经济成果;同时,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活动中需要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教学目标,但有些农民长期受到传统思想的禁锢,难以接受新事物,以至于给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2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趋于形式化
有些事业单位过分注重教育培训的形式,而并没有对教育培训的内容加以重视,加上培训教育的计划缺乏系统性以及其时间安排也不尽不合理,导致没有获得较高的实效。
3农民鉴于培训工作问题的相关措施
为了提高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活动的质量以及水平,首先,应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以及评价系统,围绕着农民的满意度以及接受程度来评定;其次,对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单一形式进行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以拓宽和丰富农民教育培训形式以及增加培训教育机构。
3.1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以及丰富其教育机构
3.1.1不断地发展农村农民培训教育为了实现农科教结合的目的,需要不断地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统筹,并且完善农民职业教育网络;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以及水平。此外,需要不断地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以及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
3.1.2积极引导农村培训教育发展首先,当地政府需要充分的发挥其投资主导地位,对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所需要投资的地方给予充足的支持,以保障农民培训教育工作正常开展与实施;其次,当地政府还需要重视引导农民转移就业的问题,从而为农村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3.1.3提高农民参加培训教育的积极性首先,需要提高当地农民的基础文化知识水平,以提高他们的新农民意识;其次,通过教育使他们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使农民很好的参与到培训教育活动中;最后,提高受教育培训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且加强对农民从事生产与多种经营技术的指导与信息科技支持,从而提高农民参加培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3.2坚持农民教育培训形式与其内容相结合,以提高教育实效
坚持农民教育培训形式与其内容相结合,并且根据农民的需求以及接受能力来安排培训内容且做好培训规划工作;同时,不断地丰富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授课形式,不仅能够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到培训教育工作中,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培训教育的实效。
4结语
篇6
一、淄博市农民创业培训的现状
淄博市农广校自2009年开始,已连续4年承担山东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最近对已参加过创业培训的1450名农民学员在创业跟踪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表明,农民依托当地特色产业资源创业的愿望强烈,农民创业发展情况良好,创业激情高涨,涌现出一批创业大户和创业领军人物,他们在带动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就业和实现农民致富等方面取得了典型带动作用。通过培训,原无业已经开始创业的学员有300多人,占 20 %;扩大规模实施二次创业和在原有基础上拓展新产业的700多人,占48%;正在考察筹备创业近400人,占27%。参训学员收入由原来的人均每年22250元提高到28750元。如,淄川区太河镇西石村农民刘海雷参加2009年农民创业培训后,生产经营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自家的200亩荒山上种植樱桃、柿子、桃、杏、李子等果树,种植面积达到150亩,在他的带动下,西石村樱桃种植户已有20余户,种植樱桃达300多亩,每户年收入平均增加5000余元。2012年,他参加“2012青年创业在淄博”大赛荣获银奖,并获得奖金5000元和200万元优惠利率的信贷额度。沂源县燕崖镇南安乐村耿启振2010年参加创业培训后,筹集资金购进了2000只鸽子、600只獭兔和3头藏香猪种猪,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养殖收入达到16万元以上。现在他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还组织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预防疾病、统一价格销售,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农民创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学员年龄差距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通过对2012年参加培训的500名学员进行统计,20~30岁的70人,占14%,31~45岁的263人,占52.6%,46~60岁的167人,占33.4%。从文化程度看,大专以上的43人,仅占0.9%,高中222人,占44.4%,初中文化235人,占47%。由于学员的年龄差距比较大,文化素质与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并且也存在较大差距,给授课带来较大困难。
(二)生源组织难
据统计,淄博市农业人口近420.6万,农村人口275.6万,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45.4%。2013年3月,通过对淄博市农民创业培训的政策知晓度调查发现,仅有15%的被调查者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农民创业培训。由于长期受小农思想意识束缚,农民缺乏长远打算,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有些区县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组织生源。
(三)培训形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总体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培训模式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培训计划安排还存在不合理之处,有的培训内容的设定与农民需求还存在距离。由于各区县、乡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培训班在严格按照山东省农广校制定的培训规范和流程的同时,也应按照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变通,通过多种授课形式,不断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业热情,提高培训效果。
(四)跟踪服务相对滞后
淄博市农广校下设五区三县八个分校,现有专职教师65人,兼职教师260多人,通过自有的教师仅能满足短期的培训需求,如果对近几年参加创业培训的1450名学员进行长期的创业跟踪指导服务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开展跟踪服务中,电话回访比较及时到位,在深入学员当中面对面技术指导还有欠缺。
(五)配套政策难以落实
培训结束后,大多数学员想创业或扩大经营规模,但由于金融部门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有限,贷款条件门槛高、贷款周期短,农民申请贷款很困难。通过对培训学员的调查显示,82.53%的学员认为创业最缺乏资金,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农民创业、生产扩大的最大障碍。在创业过程中还会受到土地、政策等方面的制约,导致农民创业困难重重。
三、完善创业培训工作的对策
针对农民创业培训特点及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淄博市农广校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提出农民创业培训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对农民创业培训需求状况的调查
农民创业培训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了解农民对创业培训工作的需求,广泛听取农民对创业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议每年定期开展农民创业培训需求状况调研,在开展跟踪服务的过程中,走村入户收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农民提出的意见为指导,确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有的放矢地开展创业培训工作。
(二)宣传报道
充分利用媒体加强宣传,注重总结,发现典型,要对创业成功的大户、领军人物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进行广泛宣传,宣传他们的创业经历、创业辐射带动作用等先进事迹,扩大社会影响,使没有创业的农民增加创业激情和创业愿望,也可为正在创业的农民树立榜样,逐步形成人人想创业,人人创好业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培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山东省农广校成立了农民创业培训讲师团,但由于知识更新快,建议省农广校对讲师团教师进行再培训,促进他们的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并掌握对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培训技巧,提高他们为农民培训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农民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应组建专家服务团队,解决农民创业中的政策、技术等问题,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无偿的咨询以及更加优质的后续跟踪服务。
(四)不断创新培训方式
培训中要坚持以新思维、新理念、新视角去研究、探索,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培训期间首先要引导农民接受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开发农民内在的潜质,培养农民的自主创业意识。教学内容上也要力求创新,在授课过程中要通过项目引导、示范带动、服务推进等方式不断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开发农民的创业潜能。邀请成功创业的学员进行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创业历程和创业经验,对提高农民的创业技能、增长创业信心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68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农民的各项要求也在提高,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共同来完成。在整个工作中,必须找准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添措施,努力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突破。
1 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近年来,全县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严格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通过两年的努力,共举办新型职业培训12期,在农村农业各领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68人,使之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促进劳动者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2 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实际在家人员主要是老、妇、幼,有一定文化素质、相对有点经济头脑的人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不愿意选择在家从事风险高、效益低、劳动强度大的农业生产,达不到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同一个培训对象不能在3a内重复参加培训,哪怕是不同科目不同类别的培训,否则在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平台无法录入,导致农民参与培训和掌握技能的单一性。对新型职业农民及其从事的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大,申报难度大,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所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名额和经费由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统一下达和配给,地方政府投入能力有限,导致培训的面不广,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除了理论知识以外,也很注重现场教学和实际操作,因此种植业培训时间基本选择在生产季节,这样可以让学员更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学员又不愿意在这期间参加培训,因为正是生产上需要管理和劳动力的时候,一旦离开会给自己的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所以组织培训有难度。
3 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
3.1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选拔机制
确定高学历回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进行先培训先引导,形成领军队伍,引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有意识的引导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管理技能的人员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3.2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县农业局、农广校以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统筹协调好与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培训资源的合作,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外出考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产业培训相配套的方式,对纳入培训计划的人员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选择部分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到农业高校和先进产业基地实地学习培训,提升培养质量。
3.3 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
“联合辐射”。即联合农业、畜牧、林业等涉农部门建立互通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县内规模农业产业基地,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 “校村互建”即培训机构与产业集中发展村联合成立生产实训基地,带动学员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 “中心依托”即成立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以培训基地、示范基地为中心平台,将培训内容制作成电子教育课程,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跨时间、跨地域培育。 “跟踪问效”即开展后期跟踪走访,检验学习效果,及时跟进技术指导,搜集合理化建议意见,总结存在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薄弱环节,完善培育方式方法。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建设培训基地,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在上级下达的培训资金基础上地方政府配套一定的产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专项和农业发展基金项目,并逐年增长。
3.4 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
对新型职业农民从事规模种养产业,且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采取“先缴后补、减免补助”的方式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资金。对高校毕业生新办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牧场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对积极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以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建筑业;农民工;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074-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建筑行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快集中到了这个行业。现在农民工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建筑业发展的真正主力军,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的贡献。但是,在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问题。这主要是由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特点、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建筑企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对此的重视程度等很多的主客观原因造成的。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拥有近2亿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已经超过4000万人,建筑业农民工往往是事故高发群体,占整个建筑业施工伤亡人数的80%以上[1]。这些数字都对我们有着强烈的警示作用,要不是尽快解决建筑行业农民工安全问题,将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和难题。现在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出台了很多的相关政策法规,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还没有真正解决建筑业农民工安全问题。下面我将对建筑行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现在对建筑业农民工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对切实减少农民工在建筑行业伤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工的定义及特点
1.农民工的定义。目前农民工的定义很多,下面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定义:“农民工的基本含义是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从事产业劳动,并成为产业大军主力的重要的社会群体。”[2]从广义上来说农民工主要包括外出进城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离开家乡的劳动力以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就只是指那些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工。
2.农民工的特点。目前在我国,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一般都是施工环境变化很大的露天高处作业,这样的行业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农民工本身就缺乏相关的技术知识,再加之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不到位。农民工的安全意识与安全知识很是不足,自我防护能力很差,造成农民工成为事故高发的群体。
第一,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低。依据相关的调查证明,在我国建筑行业里八成以上的工人都是农民工。建筑行业由于门槛较低,流动性大,是农民工集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建筑行业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一般都是初中文化,对建筑行业的施工安全、操作技能很不熟悉,安全意识不高。
第二,农民工流动性大。主要是因为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一般都工程时间不长,一旦工程结束就会换到别的地方。
第三,安全管理不到位。这主要是企业不够重视农民工安全问题以及农民工自己的不重视造成的。
二、建筑业农民工安全存在的问题
1.意识薄弱、资金不足。目前,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都只是注重经济利益,它们根本不会考虑施工安全问题,人员配置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有的企业还撤销了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队伍也是被大量削减。此外,企业基本没有组织过安全培训,有一些单位只是简单地去买一些最基本的劳保用品,还有一些企业甚至连这些劳保用品都没有配齐。企业的安全意识薄弱、资金也不足,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建筑施工现场农民工的安全问题。
2.没有科学合理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目前,在建筑业不管是企业还是建筑工人都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他们对建筑业的安全问题知道得很少,导致对安全的教育与管理漠不关心,根本不能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有些企业就是组织了一定的培训,但是培训根本没有针对性,安全培训的形式很单一,内容只是一些书面的肤浅内容,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有效培训机制的形成,这是造成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建筑业的用人制度无法保障农民工安全。由于近几年来建筑业发展迅速,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对农民工的生产安全根本不关注。有很多的企业根本没有跟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政府对建筑业安全事故的处罚不重,使得很多地区建筑业农民工的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很多情况下建筑业都是由包工头来和企业签订承包合同,但是他和农民工没有签订书面的协议,只有口头许诺,有些虽然签了协议,但也是很模糊的。再加上建筑业的劳动力供应过剩,农民工在选择工作时只是处在被动的地位,为了工作根本不重视自己的安全问题。
4.建筑业安全监督不到位。建筑行业的安全检查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建筑业生产安全不够重视,没有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对违章的作业不进行及时的治理,事故隐患随时都可能出现;第二方面就是企业不关注安全生产,只是对生产效率感兴趣,为了尽快完工,对农民工的安全问题置之不理。有些企业甚至违规作业,比如安全设备不足。这些都导致建筑业农民工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5.建筑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没有保障。农民工由于户籍问题根本不能进入到城市的就业体系之中。这就造成农民工必须去从事一些具有很大危险性的行业,这些行业多数都是技术含量很低的体力劳动,这些行业的主要特征就是劳动强度很大、劳动时间很长、危险性很高。由于企业不能保证农民工的工商保险,一旦有事故发生就很自然地出现经济纠纷。再加上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他们的合法权益就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很多的农民工都只能是自己来承受这些难题。虽然说很多的地区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暂行办法,但是真正落实的很少很少。劳动时间根本不是依据国家规定的劳动法来安排的。很多的事故就是因为工人劳动时间太长,身体过度疲惫所造成的。
6.由于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本来就形成了一种散漫的劳动习惯,进入到城市并不能很快地从过去的习惯中走出来,对于建筑工地上劳动强度高、工作节奏紧张的环境还不能适应。再加上农民工爱喝酒、吸烟,就很容易造成安全问题。
三、解决农民工安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农民工安全教育。运用多种手段,比如电影、讲座等形式不断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深入到农民工的心里。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务必要脱离说空话,说白话,要真实地从现实出发,把发生在农民工眼前的建筑业安全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用事实来教育农民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重视,提高安全意识。
2.建立科学的农民工培训机制。农民工的技能与素质都很低,所以农民工要想融入到现实的城市中,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因此,为了能够改变当前的情况,政府有关部门与企业都要建立专门的培训制度,对农民工进行安全卫生、职业病、安全法规、安全操作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要制定培训方案,确保每一次安全培训能够有组织、有步骤、有成效的完成。培训内容要写入档案,对培训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考核。为了保证培训制度的有效运用,必须做到以下方面:第一,各地政府要确保培训经费充足,对中央财政用于农民工安全培训的专项资金必须及时到位。还要积极地争取别的资金来更好地完成培训;第二,改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要改变过去用上课的形式进行培训。要把农民工的安全培训融入到他们现实的工作中去,在现场进行培训,甚至可以进行安全试探,让他们亲眼看到危险的真实存在,以此来提高农民工的警惕,提高培训质量。
3.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劳务中介组织具有专业化、社会化的特征,它是专门为农民工与建筑企业服务的第三产业。中介组织能够依据不同的情况为农民工选择合适他们的工作,并且能够给他们有效的安全培训。同时中介组织能够对建筑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以及安全隐患进行监督,同时能够提供事故的统计分析资料。这种组织的发展不但能够减轻政府与企业的负担,而且能够更好地减少建筑事故,发挥工人的作用。
4.制定政策,确保农民工劳动时间与劳动强度。政府相关部门要紧密联合在一起,根据现实情况对建筑业农民工的劳动时间进行规定,保证农民工能够有时间进行休息,减缓疲劳。这样就能够让农民工不再一直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5.完善农民工保障制度。为了保证建筑业农民工的安全,政府必须要制定出有效的制度,而且要确保这些制度能够被有效执行。在我国的《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政策法规中都涉及了关于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各地必须要严格依据这些法规政策,尽快把建筑业的农民工纳入到工伤保险的范围之内。企业单位必须要为在职的农民工办理应有的工伤保险手续。对于那些没有为工人办理工伤保险的企业,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要严格处理。建筑业企业还应该为农民工缴纳一些意外伤害保险,用来作为保障农民工安全的补充措施。
6.加强个人安全保护装备投入与管理。企业必须要按时提供高品质的建筑安全防护设备,并且要引导和教育农民工正确穿戴与使用这些安全防护工具设备。要建立配套的设备发放、更换、使用与报废制度,让这些防护设备能够真正发挥保护农民工安全的作用。政府部门必须要严惩那些不能为农民工及时提供有效安全用具的企业,鼓励与引导企业为农民工提供及时的、合格的、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
四、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行业农民工安全问题要想得到彻底解决,就必须要依靠国家安全部门、建筑企业以及农民工的共同重视与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依法严格管理建筑企业。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督促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问题;农民工自己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努力减少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璋铃.浅谈新形势下建筑业农民工的安全问题[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8,(3):78-80.
篇9
关键词:职业农民 培训 方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1 前言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为方向,以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水平及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为 主旨,进一步加强农民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一支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主体力量。
2014年下9月初,根据达州市达川农发【2014】69号《关于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及培训教学计划报送要求的通知》,我站培训承担培训任务,并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增收这一重点实施开展新型职业培训工作(也称为民生工程培训工作)。
我站在达州市达川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总体目标要求,如期开展专项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完成4期215人新型农机类的新型农民培训任务,创新了培训模式,让每个参加培训的职业农民不但掌握新型农业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为职业农民朋友创业致富创造必要的技术基础条件,也更有力地推动全市农机化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培训过程中,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我站选择确定了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种植与养殖大户等共4批培训对象,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制订了详细的针对性强的培训方案,组织优秀的由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与研究生组成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选取结合本地实际的实用培训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培训,同时精心组织实施培训,严把培训质量关,关心学员培训期间的生活,培训后受到学员一致赞评。
2 培训新方式
我站在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的新方式方法式详细介绍如下:
(1)分级细化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站长为培训工作组组长、分别成立培训小组、管理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每个小组都明确责任目标,多次召开会议,制定培训工作方案,分解落实每位培训成员的工作任务和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任务,实行分工负责制,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障培训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2)健全培训体系
落实了培训师资队伍,课程由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研究生学历人员任教,上级指定的理论培训教材,往往介绍的是大平原地形上广泛使用的大型农机,而我市属于典型的山区丘陵地形,往往需要的是中小型农机,因此在组织授课内容时结合了本市实用农机,还将本市最新农机类科研成果融合到授课内容中,制定详细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教案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讲义资料,满足培训教学需求,将教案课件刻成光盘,发给需要的学员,或将教案课件以邮件方式发给需要的学员,并开通了新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
(3)重实训,学员参与式教学
与以往的培训不同的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但重视理论上的教学,更注重实训教学,课程设施符合本地职业农民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实训活动多样化,重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如象我站的“农机操作与维修技术”培训班就是4天理论学习课程,8天实训操作课程,把学员组织到新型农机制造厂去让工厂的技术人员给讲解新农机具的设计原理,组装过程,故障排除与维修等内容,并让学员动手实际操作,还安排学员到新农机具使用现场(用户)处现场操作,由用户现场解答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
(4)注重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我们以往的培训比较注重农机方面的培训内容,这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我们不但将本市本单位最新农机具新技术融合到教学内容中,还特地聘请了农艺专家来讲授新农艺技术。如我站的“农机操作与维修技术”培训班,就请我市农艺专家讲授“高产优质蔬菜栽培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还有的一堂课由农机农艺两方面专家来共同授课,如象“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新型喷灌技术”、“食用菌机械化生产技术”就是有农机农艺两方面专家共同组织课件材料并同台授课,使授课达到高质量高水准。
(5)注重政策法规与管理等内容的培训
我们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也讲授了“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农户经营管理”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内容,这些正是新型职业农民所需要的知识。
(6)培训生源的科学组织
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好处,是新型职业农民朋友积极主动自愿参加培训,通过与区乡农业技术站了解掌握职业农民的分布状况,培训需求等。
(7)妥善落实培训资源
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场地、专业设备以及新型实用农业机械。建立班级及学员培训档案,为学员详细准备了学习所用的各种资料,为培训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8)加强宣传,营造良好培训环境,激发学员培训热情。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公示与悬挂横幅标语等,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内容、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激发学员学习技能的热情。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使广大新型职业农民充分了解党和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关心、支持,有效推进再创业工作。
(9)创新思路,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成功率。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认识到培训要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要求。同过去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从事高效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每年脱产学习一段时间,是完全有可能的;二是认识到培训要讲实用技术、理论知识和管理知识。过去我们的培训着眼于实用技术,现在,新型职业农民有了发展的要求,不但要重视实践,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重视管理方面的知识;三是力抓培训质量,上好第一堂课。在培训中,达川区培训办领导亲自上了第一堂课,传达了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宗旨,市农业局农机化科领导宣讲了达州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须知,增强了学员的培训热情;四是专家和专业老师亲临授课及现场指导。培训老师深入现场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教学,手把手地教各种操作技巧,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在互动问答中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能; 五是注重培训成效。培训学员通过培训后感触颇深,非常希望得到更多培训机会,有很多学员向我们谈了他们培训的感受:第一,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找到求教的人,避免请人花钱的尴尬。第二,参加培训中把问题反映给老师,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学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员,实打实让科技在我们的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10)规范日常管理,正确处理矛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
一是成立班委会。建立班级管理制度,严格考勤,加强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对各位学员在我站的培训情况及时反馈到区培训办,对培训期间表现好的个人,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增强了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约束力。二是处理好生产与学习培训的矛盾。实行“产后”培训,在生产后开展培训,让农民带着问题参加培训,参与讨论,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发展生产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时间安排调整,大大提升了培训效果。三是认真搞好培训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好培训台帐。严格资金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用。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今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通过对学员的走访调查,我们现阶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不尽如人意,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培新型职业农民训工作后续政策跟进不及时,长大12天的长班学员不容易组织,学员培训的积极性还有待于提高。
(2)在确定培训实训内容上,还应将实训技术与创业技巧紧密结合起来。
(3)建议上级领导定期组织培训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的培训水平,尤其是实训教师的水平。
4 今后培训的打算
(1)及时总结经验,推介成功典型,搞好宣传报道和信息上报工作,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要做到将上期培训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及时进行图文并茂的跟进报道,上一期的先进典学员给下一期学员现身讲解,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网络答疑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将培训信息及时准确地上报给上级相关部门,并实行网络衔接,上级部门可以对培训实现动态管理与指导。
(2)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是培训的着眼点实现从个体培训到群体培训的转变。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对农民群体的培训。一是实用技术培训,以传统农业为主;二是创业培训,就是培训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组织领办人,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能力;三是新型农民培训,就是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就业本领,顺利实现就业,并能小创业;第二个转变是培训主体实现了从单一到综合的转变。努力整合各种农业教育资源,把单一的农业部门进行的培训,转变为农业科技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社会力量参加的培训体系。组织一个农业科技讲师团,让讲师团常年活跃在农村。让身边人来讲身边事,新型职业农民更容易接受。
5 结束语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有较高生产技能、较强创业意识、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培育创业型的现代专业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活力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R].科技与企业,2012(3)
[2]胡德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对策[R].成人教育,2012(11)
篇10
摘要: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和人力资源大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转移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中存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和培训实效性差等问题。结合我省实际,开创企业为主导的新型培训模式、完善“订单式培训”和多渠道进行融资,形成河南省特色职业培训模式是解决职业培训问题的出路。然而我省又是农业大省,针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创新农民工培训模式,有效地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促进就业的关键。
关键词:职业培训;劳动力;培训模式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是解决人民群众现实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必要途径。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人力资源大省,而劳动者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高的矛盾长期存在。怎样有效地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就业是关系我省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一、挖掘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省劳动力资源、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调研分析,发现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中存在参加培训者积极性不高、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过程形式化等问题。
(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我省劳动力分布广且存在地域差异,现有的培训体制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没有充分结合地方特点。城乡劳动力培训内容与企业生产需求的严重脱节,是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一个严重性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在培训内容设计上仍以理论知识和市场现有情况的分析,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和实习。和有相当一部分培训单位没有充分考虑到对日益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建筑业、纺织业、服务业所需的技工技能的培训。此外,缺乏对劳动者进行必备的社会公德、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仅限于一定行业的状况简述和相关技能的理论层次,难以适应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全面要求。
(二)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培训资金是劳动力培训的首要保障。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培训就不可能有序进行。我省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需要,切实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其中包括职业),并将就业再就业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可为规定的人员,可向培训机构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标准:A类专业每人600元,B类专业每人500元,C类专业每人400元1。其中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以所在地定点培训机构为主进行,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并实现就业的,可享受政府提供的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培训机构的认定,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培训资源的整合,规范培训秩序,确保培训质量2。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如今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培训实效性差
培训实效性是指培训实际结果符合生产需要的程度,表现为劳动力在生产中实践中的作用发挥。培训实效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对象的就业和收入。在培训过程中常常出现培训内容及其深度不适应当农民工的接受水平,而且培训对象基础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我省现有的培训周期短,而且往往与生产实践脱节,培训内容很难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这种短而快的培训模式造成培训实效性差的结果。没有良好的培训效果,经过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能如愿的就业和增加收入,势必导致培训对象积极性不高的局面。
由于市场的需求,农民工对技能要求呈现出特殊性,在培训内容和专业设置上,要准确把握市场,突出实践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形成河南省特色职业培训模式
我省针对劳动者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需要的问题,积极强化我省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了有效成果,使我省劳动者的素质得以提高。然而,仍然存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培训实效性差等问题。针对我省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省实际,构建体系完善、富有成效的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保持我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职业教育方针为指导,开创企业为主导的新型培训模式
我省在充分发动社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坚持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3。然而传统的培训模式不能有效的满足市场的新变化,模式创新是解决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科学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的有效途径。
使企业成为培训的主导。结合国内外农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特点和我省的实际,要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培训模式。要想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就必须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用工单位相结合。在具体培训过程中,使企业成为培训的主导,培训方案的制定、培训课程的安排和教师的配备都要以生产实践的需求为主,让用人单位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劳动者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企业要结合他们的工作实践,让学员实际见习,这样既提高他们的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奠定了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