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的核心思想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教的核心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堂导入要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兴趣
精彩的导言像钥匙一样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使学生顿时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求知的最佳状态。教师设计新颖有趣的开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学生思维,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激活课堂教学
思品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处理好师生双边关系,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又要学会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不放任自流,适时调控,保证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1.游戏――合作、互助使心随课动
游戏是青少年普遍喜欢的活动,有益的游戏能给他们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融入新集体”的“齐参与”时,我安排了一个比赛游戏:将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每组6~8人),参加击鼓传花,看哪一组的学生最先拿到红花。通过这一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也使每一位学生都知道要做班级的主人,就要和同学们团结协作、互相前进,让心随课动。
2.角色扮演――展示、提高使课随心动
角色扮演法即使学生回归生活,它注重教学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体验性、探索性的框架下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并且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列举事例要生活化,缩小与学生的距离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把生活带入课堂,达到“身动”与“心动”的和谐统一。如,在“我和父母”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我来做妈妈”。首先让学生把六斤重的书包挂在胸前,模拟十月怀胎的妈妈,学生按照小主持人的口令来行动:蹲下洗衣服;蹲下系鞋带……之后,主持人采访:“做妈妈的感觉如何?”学生回答:“很辛苦、很累,但很有奉献精神。”课后我又设计活动“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孝敬父母的快乐,引起学生共鸣,让课堂真正心动起来。
四、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情感教育
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学生走进生活、亲自尝试、参与表演、调查访问、角色换位、积极快乐地进行体验,达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内化情感的目的。既突破了重点、难点,又满足了学生好动、渴望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加强了对学生的自我教育。
五、重视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益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导向功能,因而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应拿起表扬的武器,帮助学生维持积极的情绪,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真心交流;开放式讨论;知行统一;人生舞台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45-01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初中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可塑性大,可能会导致对社会主义优越性有或多或少的偏颇。无疑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1.转变观念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当前初中生思考的问题,生理、心理的变化需求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对实践感性或理性的思考。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就必须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疑虑,抨击思想上智慧的火花使其沿着"四有"接班人前进。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为抓分数而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升学教育模式必须彻底打破。当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升学考试又是选拔人才的必要方式,升学教育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有一点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型的人才。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和能力的高度和谐和统一。
2.情理为重,变单纯说教为真心交流
我认为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有些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社会上的拜金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实惠的诱惑,重经济轻品德的不良倾向的影响,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理解有较大偏颇。甚至有些任课教师也有同感,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不能寓情理、实例、案例与教学,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的学生中去,嘘寒问暖,促膝谈心,与学生们一起做卫生、做游戏、侃大山、说故事、去实践这样的感情投资,以爱生情,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拥护,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心里话也愿对我说,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我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这大概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浓郁的向师情怀吧。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
我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深入浅出的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激情满怀的的排比,或生动形象的描述,娓娓道来,再加上授之以渔的教学记忆,使同学们的情绪随我的"导演"而变化。
我还注意选用教具、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讲"关注自然 关注人类"的内容时,我打出彩色大地图,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川、佳境名胜,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讲"做负责任的公民",出示会见外宾的大幅画像,那浓眉英姿、微笑神态,使学生感到了他那为国家负责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讲"艰苦奋斗精神"时,我把从校园里拾来的白花花的大块面包摆上讲台,让同学们背诵"锄禾日当午……"的诗句,并展开讨论。
3.教学相长,变枯燥的教学为开放式讨论
当代中学生的突出特点是思想上的开放和追求人格的平等。他们不满足于从课堂上获取知识,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与此同时,他们渴望老师理解自己,平等待人,尽管学生之间的智力有高低之分,但他们却反对教师的偏爱,要求师生间的平等,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老师中肯的评价并能够对老师和同学产生影响。在学习中,要求优秀生和后进生能够相互帮助,都有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平等竞争,互相促进。
灌输式的教学则满足不了学生思想上开放和人格方面平等的要求,我们要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开放式的教学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为原则的,在课堂上向学生开放--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基本事实,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会加速其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提高。以课本为基础,以感悟为平台,以能力为目的,以关注学生课堂动态为导向,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辐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运用第一手资料来增加理论的可信度和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纠正偏轨的认识,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责任感,民族自豪感。
4.联系实践,变空洞的说教为知行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检验,才能显示出真理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思议的力量。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产生厌烦心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期盼能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得到比较满意的解答。
另外,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上都会引起民众的议论,观点不尽相同,学生的所见所闻会带来种种疑虑,也期望教师能够解惑。如果教师回避这些问题不予解答,就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读书无用论。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处处了解学生的思想脉膊,针对学生的思想疑惑,教师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答,即使学生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也应给予申述、辩解的自由和余地,以理服人,解除学生的思想疑惑。如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异往"、"情感困惑"、"早熟早恋"等等,以前十分忌讳的词语,现在却成了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除了教材,我们更多的是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让他们把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碰到的各式各样的的困惑、事例所分析,让大家在分析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
篇3
一、激发创新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可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激发其创新的热情;可以用巧设悬念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还可以设计出开放式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
二、打造民主氛围
从某种角度看,传统的课堂教基本上程序式、刻板化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忠于教材。”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教师,不敢怀疑书本,更不敢向权威挑战。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的心理需要。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奇异的想法,教师选择适当的角度予以鼓励性的评价。为此,尝试师生角色易位,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接受备课、上课的任务,学生感到非常的新鲜、好奇,心理上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主动地位。
三、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情景,经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创新学习的兴趣,促成学生进入探究的境地,引导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的目的。比如中外哲学史上对自由的探讨非常充分。为此,教师在学生讨论自由观念时,借助于课件,将各种自由观荟萃展示,然后就提出若干问题:“自由意味着随心所欲吗?”“渺小的个人真能享受到自由吗?”“中国历史上提倡的是个人自由还是政治自由?”“获得自由的个人和社会条件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讨论,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精神。这样,由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身努力,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四、培养质疑、释疑的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并自主地解决问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真正地学习过程、发现过程、创新过程。
五、诱导发散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发散思维的培养。早期的创造研究认为:发散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学生的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教师的发散设疑,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在毫无压力和束缚的自由讨论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在讲授“一国两制”时,如果问:一国两制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有哪些重大意义,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缺乏针对性,但如果变换角度,就会好些。如:针对李登辉的“两国论”和的“一边一国”论,你的观点怎么样?你认为台湾的出路在于何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方法是什么?这些问题在书本中是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但是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开展研究性学习
篇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思想品德课自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特点,所以许多学生感到枯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的新课伊始,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友情伴我同行》一课时,课堂开始时我播放了周华健的歌曲《朋友》的Flash,一开始教室里安静极了,而后有同学开始小声地跟着吟唱,再后来是全班同学一起唱。欣赏完之后,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你想让友情伴随你的一生吗?……”这种视听结合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升华学生的爱国之情
《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品德教育不是追求德育或道德规范知识的严密体系,而是要从时代的大潮出发,进行国情教育,因此,教师要联系国家发展的变化去升化学生的爱国之情。如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感受共和国的巨变》一课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60年来共和国发生巨大变化的情景和材料,欣赏完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谈共和国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学生们谈得声情并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计算机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相亲相爱一家人》时,学生对“怎样孝敬我们的父母”这一重点问题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议论。我没有及时给予评价,而是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几个非常动人的情景剧,学生看得潸然泪下,谈得动人心魄。学生很快明白了孝敬父母不仅要从了解父母、关爱父母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而且要有行动,“言行一致”。又如在教学《法律是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一课时,在讲“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一重点时,我利用课件进行情境教学,渲染人物形象:播放受贿案的视频,重点播放被法院审判这一重点情节,最后展示被法院宣判为死刑并立即执行这一决定。这一段课件的播放,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对法律的这一重要特征牢记在心。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愈来愈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被赋予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找准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一、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
1、思品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其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它既包括政治教育,也包括道德品质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2、思品课程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思想政治》一年级上下册共有12课,分别是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品质、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增强自尊自信、塑造良好性格、寻求真挚友情、陶冶高雅情趣、培养爱国情操、增强自律能力。可以看出,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其他年级的思品课程也有许多可资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无疑为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3、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缺乏凸显了“渗透”的重要性。实际上,国内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没有专职或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也是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无疑应该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当让所有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起属于自己应尽的那一份职责。否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便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待。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理念指导思想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具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达到自我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个性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问题,如学校生活适应、学业、情绪、青春期困绕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不是依靠教师的说教与社会规范的灌输,而是通过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通过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2、以自助-----他助------互助为载体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未成熟的生长发育阶段,更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他们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活动中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作为受助者,他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教益,作为助人者,他可以用自己的思想行动去帮助别人。这种他助与互助可以促进学生对自信自尊的体验,从而达到自助的目的。
三、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
1、角色体验式教学法。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或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充分参与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并将理论或成果运用于实践中。思想品德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等有积极的作用。
2、主题活动式教学方法
主题活动式教学法是一套能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常规手段。它在思品课堂教学的应用中效果尤为显著,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学过程,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这是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也是“活动式”教学法的最为成功之处。
3、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也叫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此法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的心理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4、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辩论等,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在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学中,穿插在教学过程或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充分肯定有创造性的见解,对讨论中提出的不正确观点,也要给予客观的科学分析,使学生心悦诚服,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案例:怎样更好融入新集体,这是初中适应性心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组织小组讨论。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或让前后桌的4名同学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这种讨论规模小,发言充分,使同学能更多地参与讨论。能起到激发新生之间交流合作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做好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关教材和资料,做好小组长的训练工作,使组长懂得如何主持小组讨论以及有关注意事项,为将来的思品讨论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在讨论中,要有引导。归纳出不同见解,让学生比较鉴别。因势利导,让学生评选印象最好的新同学,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探求与同学友好相处的“金钥匙”。在讨论中曾经有学生为映射自己的言论愤怒异常,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及时地把握住讨论方向,引导讨论围绕中心议题开展。
再次,要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用实例来论证观点,或用学过的观点来剖析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使讨论既能进一步明确事理,又能理顺思路,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
篇6
一、注重情景教学模式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新课标颁布之后,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也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不断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创出新的教学思路来。比如,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情景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份量。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新教材,在课堂上创设情景,从而进行情景教学。而情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首先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喜欢思想品德,首先,作为教师得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一般,上课有激情,亲和力强,善于鼓励学生,欣赏学生优点,知识面广,责任心强,且对学生严中有爱的教师都比较讨学生喜爱。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趁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喜欢思想品德学科。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让自己的课程吸引学生。抓住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另外,对学生平时兴趣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如我在平时讲课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做一些课初中思想品德课相关的事情,进行课堂表演。
其次,在教学中做到先易后难,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如七年级的入学教育,可以从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印象和最初感受谈起,然后引导学生去进一步观察、了解整个学校,帮助学生怎么样去适应新环境等。让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是一门既好学又好玩的学科,逐渐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善于从实践中探究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学生生活,所以很多的知识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感悟。由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如:七年级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人》两课的教学时,我先在班级中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每组中的学生再分成四个小组,分工合作。每个小组安排不同的工作,找典型事例、找战胜挫折的方法和分类、找励志名言等,然后两大组的同学各自把自己的材料整理成册,资源整合后做成班级的“战胜挫折、磨练意志”的成长手册,帮助同学们正确、从容的面对挫折。现在的政治教学,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也真正认识到自己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当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
三、加强训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备课、上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课后巩固也必不可少。在我刚进入教育战线的前两个星期,每次上完课后没有给学生安排作业,也没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只要求学生在听课时一定要认真且做好笔记。课堂上,气氛确实很好,学生觉得轻松,感觉课堂上效果也不错。上完一个单元后,组织了一次测试,结果让大家很失望,试题答案都是口水话,知识零乱。并且,还有一些学生都是凭感觉做的。考完后,我再去调查,就发现学生不知道怎样将平时所学知识运用到答题中去。所以,学生上课听懂了,课下再进行一些典型习题的训练或花上短暂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抢记,趁热打铁,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不仅能更牢固的掌握好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通过练习得以提升、拓展。只要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不会觉得所学知识不知如何运用了。既培养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又让学生知道了本课所学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个知识经常会出现哪种题型,哪个知识应该怎样运用。这样对学生今后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及时总结,勤于肯定
篇7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教学;发挥;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38-02
在常规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常常习惯于教师的提问,而很少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现状,越来越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师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对某学科了产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呢?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特别迫切。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
1.课前搜索,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思想品德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游戏娱乐,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研究表明,游戏是人的天好,通过游戏,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一定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我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
3.音乐感动,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我在小结中说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是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
4.设疑导思,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入时,我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 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同时还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如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格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得到的利润仅为1美元;一只价格75美元的MP3,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21.5美元,生产成本52美元,企业得到利润仅为1.5美元,这一现象被人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 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我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
5.拓展教学,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探亲真知、献身真理。教学不仅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知识的过程,还是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学生追求真实、探亲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在全社会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小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的体验,都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人生。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问题、审视自我,在体验成功或失败的同时,领悟生命的意义,在感动的时候,产生一种愿望,并把这种愿望带到生活与学习中。课堂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努力实现三个超越,使学生努力学会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世界,努力学会知识世界与社会世界的沟通和富于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心灵世界对知识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占有,使自己真正主动、生动、健康地成长。除此之外,我认为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为适应社会发展,还要深入挖掘教材,加强竞争,将人口、生态、时空、评估预测、可持续发展观念等的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健康发展、成长,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知识教学效率,而且能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来说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未来的发展将由知识和创新来推动。"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思想品德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以负责的精神、务实的作风、高昂的姿态,投身到素质教育的熔炉中去。
参考文献:
篇8
一、正确认识新课改理念下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实践已经一次又一次证明,教师对学生教得越多,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行动提供的机会就越少,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新课改要求教学必须要摆正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学生主体是归宿,是核心,教师主体是为其服务并受其制约的,教师的主体性只有在成全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即人们常说的“内因是关键”。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服务”意识、“平等”意识。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反思研究者。
可见新课改中教师应由“播音员”彻底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者和参与研究者。学生的地位应由被动的“听众”,彻底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演员”,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发现者、探究者和创造者。教学的模式应由“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过程应由教师讲授说明的过程,彻底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使新课改中的教学工作真正体现出新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二、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最佳的思想氛围
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有很大的可塑性。同时,他们的依赖性也很强,期待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的这种向师心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知识和情感两条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完成的。其中情感的协调和渗透对知识、智能任务的完成起到催化作用。”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的“爱师”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改善自己的教学艺术,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以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以豪迈的激情感染学生。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要给学生半桶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政治教师如果知识丰富,讲课时文采飞扬、妙趣横生,分析问题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有趣,学生就会被教师的讲课深深吸引,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佩服、“欣赏”心理,进而喜欢教师,喜欢教师所教的科目,引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
篇9
一、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现代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必须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因此,在课改教学中,我们必须摒去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简单方式,要把教学形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而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议、表达看法或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小组发言时,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用赞赏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及时地评价、热情地鼓励,帮助发言者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紧张恐惧的心理。引导发言者精心地组织语言,以正确的语音、语调和音量表达。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认真的倾听者,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记录,积极提问题或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发言的同学要有目光的交流并以微笑、点头或鼓掌等形式回应演讲者。教师同时应该鼓励每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其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其实就是真正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
二、精心组织好课堂的小组讨论
围绕论题进行有效讨论,有助于自由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推理能力、人际交流技巧等多维能力;有利于使学生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价值观;更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动,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而要使课堂讨论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本人认为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论题,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经验,结合一些社会热点焦点来选择论题,难易要适度,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任何讨论价值;又不能过于深奥,让学生看了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另外教师在设计讨论题的时候应该出示相关的背景材料,不要直接就给个讨论题目,那样就没有办法讨论。
2、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课堂讨论以小组讨论为主,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组。分组的办法比较多,可由教师按学生座位分,也可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规模一般以4至8人左右为宜。在分组的基础上,小组内部成员还需进一步角色分工(记录员、小组发言人、组长等),明确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小组成员的角色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
3、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节奏。教师提出论题后,要给学生充分的 时间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认真听听到学生的心声。教师也要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在无人发言的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灵机一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谈谈对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作出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或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在讨论过程中的某些中间环节上,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做简短的阶段性小结,以明确当前面临的问题。
4、在讨论结束时,教师有要对整个讨论过程和结果作总结概括。 在学生讨论结束后, 教师应该归纳学生对讨论主题的新认识或提出的解决方法,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难度较大或有争议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
三、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10
一、多鼓励学生,使其看到自身优点,树立自信心
笔者所教授的学生都是来自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当地各方面条件比较落后,交通闭塞,很多同学甚至无法正确地用普通话表述,他们大都是十一二岁的孩子,一个人远离自己的家乡、亲人来城市求学,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很多问题都显现出来,来到陌生的环境,他们胆小、不爱说话,有些同学说也说不清楚,教他们的教师又都是汉族,他们内心多少有些抵触。笔者认识到这样下去对这些孩子的发展不利,必须想办法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回归孩子天真无邪的状态。在课上,笔者让每一位同学都发言,哪怕他仅仅说了一个字,也鼓励他们。例如,在讲到“树立自信,超越自负,克服自卑”的知识点时,笔者运用了心理课团体辅导的内容,给学生们进行团体训练,让他们分成四组,每组选一个队长,在队长的带领下给本组起队名、画队徽、写口号,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每一位组员都来夸夸队友的优点长处,很快同学们马上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了,能够融入到这个集体当中。他们会发现在这门课上教师会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会找到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的自信心渐渐树立起来,就避免了很多同学出现自卑的心理。
二、教会学生人际沟通,优化学生人际关系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自私自利,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教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人际交往障碍不容忽视。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社交(即人际关系)障碍占该中心所接待心理疾患的28%~30%。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父母、教师、同学。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相亲相爱一爱人》、《师友结伴同行》中就涉及到如何与父母、教师和同学的相处。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同学人际关系呢?
教师应让学生树立平等交往、真诚交往、主动交往的观念。很多同学在家里当小公主、小皇帝习惯了,都是父母、亲人捧着他们,受这种虚荣心的影响,他们总期待别人主动接近他,而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在交往中建立,要培养自己对交往的兴趣,主动与别人交往。学会付出与给予,主动关心体贴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在讲到“如何交朋友”这部分知识点时,笔者搞了“盲人与拐杖”的活动,把所有同学打乱(男女混搭),两人一组把一方的眼睛蒙上,另一方搀扶对方围绕操场楼梯走一圈,让他们建立起对彼此的真诚与信任,谈谈感受。这样将心理学的活动融会贯通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一方面完成了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学生认识到朋友间的关系其实没那么复杂,人际关系也没想象中那么难。
三、让学生学会心理调解的方法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碰到的烦恼事肯定很多,靠教师指导往往是满足不了的。在教学中要经常告之学生: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的情绪危机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破坏作用,甚至做出违法的事来。所以我们要用理智驾驭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具体做法有:
1.积极求助。这是一种积极对待不良情绪的方法,它的特点是能够妥善地保护自己,向家长、教师、心理咨询专业人士求助,及时解决不良的情绪。
2.主动控制。可采用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心理互换、升华的方法,用理智这道“闸门”的力量,去控制不良情绪。
3.合理宣泄。这是人们最容易想到的解决办法。当精神处于痛苦状态时,可以选择一种方式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如哭、大声喊叫,向亲朋好友倾诉,自己跟自己倾吐,通过运动、听音乐等让心中的苦水倒出来,赢得心理上的一片晴空,但要注意不能影响或伤害他人。
4.转移注意力。将对此事的关注移到对彼事的关注,从而冲淡以至忘却烦恼,摆脱不良情绪,逐步转变心情。
四、利用思想品德课教学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巩固心理实践效果
- 上一篇:一体化教学案例
- 下一篇:论语中体现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