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体化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案例教学;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对我国工程教育特别是机械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迫切需要具备机、电、控制、信息处理等多学科融合的机电装备设计制造复合型人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涉及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是该专业所有专业课中工程性、实践性、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后续的教学环节为毕业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任务是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分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机电系统要求的功能。因此,该课程对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所修其他课程的联系,建立机电一体化的系统思维体系,培养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机械系统设计、传感器测试、电机与驱动、微机原理与接口、微型计算机控制等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相对独立,课程自身的理论体系不突出,缺乏整体感。另外这些教学内容中的有些内容在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微型控制技术等课程中均有所涉及,极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给学生一种重复教学的感觉,从而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在实施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以实现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等各异技术融合为目标,以实现闭环运动控制系统的伺服性能为出发点,以系统接口设计为主线,以案例教学为教学手段将以上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改革。[1][2][3]
一、绪论教学案例设计
绪论部分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关键部分,该部分对于学生理解本门的课程的特点和体系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该部分主要突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特点、组成、设计方法以及接口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数控车床与非数控车床两个案例在结构、功能、优缺点上进行对比,机电设备与非机电设备的区别在于增加了大脑“控制器”和神经“传感检测单元”,从而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精度和效率等。通过数控机床、机器人、AGV小车、数控雕刻机等案例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强调控制器和传感检测单元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另外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突出机电一体化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接口连接,通过机械接口(联轴器、传动机构等)、电子电气接口(A/D、D/A、放大器、光电耦合器)、通信接口(232串行口、USB、以太网接口等)、软件协议接口(TCP/IP协议、USB协议等)等案例,讲解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运动、能量、信息传输变换中的作用,强调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接口将各异技术集成在一起,形成特定的功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方面,主要强调当前“机械功能电子化,电子功能软件化”的发展趋势,通过伺服电机变速代替变速箱,无刷直流电机代替传统电刷直流电机,电子表代替机械表,电子秤代替机械秤,高能束加工代替刀具切削加工等案例讲解机械功能电子化的发展趋势及带来的优势。通过软件PID控制算法代替硬件PID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PLC代替逻辑继电器电路,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代替专用芯片等案例讲解硬件功能软件化的趋势及优势。通过以上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带来的优点。在绪论部分实施案例教学,可以避免相关知识点的填鸭式和说教式教学,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功能、设计方法等知识点的认识。
二、机械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由于教学对象是机械专业的大四学生,多数学生一看到“机械系统设计”这个标题就感觉这部分没有新的内容,认为该部分内容是机械设计课程内容的重复,甚至认为这部分内容非常简单,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讲。恰恰相反,机械系统设计是机电一体系统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因此,在开始讲解这部分内容前,应该首先点明机电一体机械系统设计与普通机械设计的区别,提高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该部分首先通过如图1所示的机械一体化系统中典型的闭环控制系统,说明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与非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是微型计算机控制的闭环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机械系统设计时必须要考虑机械系统的结构参数(惯性、刚度、摩擦、阻尼、传动间隙、固有频率)对闭环系统伺服性能(快速性、稳定性、准确性)的影响。基于这一区别,展开讲解机械系统的结构参数对闭环系统伺服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从机械系统设计的角度提高整个闭环系统的性能。机械系统设计部分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传动机构设计,通过齿轮传动案例中的间隙、刚度等对伺服性能的影响,说明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应该尽可能缩短传动链,提高闭环伺服系统的性能,并以伺服电机变速代替传动机构变速、直线电机、力矩电机、电主轴等作为缩短传动链的案例;只有当电机与负载不能匹配的时候才考虑使用传动链进行力矩、速度、转动惯量的转换。齿轮传动链设计部分包括最佳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级数的选择、传动比的分配等,这三部分内容的讲解都围绕提高伺服性能为根本目标,重点讲解最小转动惯量原则、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分配传动比。为了区别机械设计,本部分除重点讲解齿轮传动链设计外,还通过数控机床旋转进给工作台、A/C轴双摆角铣头、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等案例讲解了双导程蜗杆蜗轮传动结构、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的各自原理以及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三、计算机测控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计算机测量控制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它负责采集机械部件的运动信息,并与给定值比较,生成运动控制指令。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微机控制技术等课程中均有涉及,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将传感器、伺服电机、工业控制机结合起来,以工业控制机为中心,以接口为桥梁,将相关内容通过案例整合在一起。首先简单介绍增量式旋转编码器、光栅、感应同步器等位移测量传感器的位移测量和辨向原理,由于上述传感器直接输出相位相差90度的正弦信号,因此随后重点讲解传感器的接口电路如何对正弦信号处理获得相位相差90度方波信号,以及如何完成变相细分等功能。在控制电机部分,重点介绍了步进、直流、交流电机的功率驱动电路,如斩波恒流功放电路、PWM原理、SP-WM原理等,比较了三种电机在扭矩和功率输出特性上的不同点。最后以8051单片机为处理器,使用Proteus软件设计了教学案例[4][5],涉及位移传感器测量接口电路和D/A转换接口电路,PID数字控制等知识点。
四、机电一体化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等各异技术相融合的系统,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最后一章,以电脑刺绣机为设计实例,通过对这一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设计需求综合应用机械系统设计、传感器测试、电机与驱动、微机原理与接口、微型计算机控制等各方面知识来设计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如图2所示,刺绣工艺的动作包括绣框在x、y两个方向的直线往复运动和绣针在z方向的连续上下往复直线运动,通过这两类运动的配合和刺料机构的作用形成线迹,绣框在x、y两个方向的移动距离决定了线迹的长度和方向,绣品由线迹的集合构成。绣针在织物上方时,绣框沿x、y两个方向移动到指定的位置,当绣针自上而下落到织物表面时,绣框停止移动,在刺料机构的作用下即完成一针线迹的动作。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几个功能要素,电脑刺绣机由微机控制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移框步进电动机及主轴电动机(驱动与执行单元)、x、y、z三个方向的传动机构及刺料机构(机械传动单元)、针杆位置传感器(传感检测单元)、220V单相交流电源(动力单元)、机架(机械结构单元)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接口组成。由刺绣打版机输出的刺绣花样数据保存在电脑刺绣机的EPROM或磁盘中,电脑刺绣机的工作过程如下:控制微机启动主轴运转,由刺料机构带动旋梭和针杆运动,微机从刺绣花样数据文件中顺序读取每一针的x、y相对位移坐标,根据坐标数据通过两个电机的协调运转驱动绣框在平面内进行移动,微机通过读取针杆位置检测器的信号使绣框的平面移动与刺料机构的运动相互配合。电脑刺绣机设计参数的计算主要包括x、y、z三个方向运动件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的计算、结构参数计算以及品质参数、环境参数和界面参数的确定。运动参数计算主要包括主轴转速范围的确定、绣框位移计算、绣框位移与主轴转动的运动配合、绣框运动速度计算、主轴转速计算、x、y步进电动机工作频率及传动比计算、移框加速度计算等;动力参数计算主要包括刺料机构驱动功率计算、移框步进电动机驱动力矩计算等;结构参数计算主要指刺绣机工作台面的长、宽、高三个方向尺寸的计算及机头头距的计算;品质参数主要包括系统可靠性、传动精度等;环境参数包括工作电压、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等;界面参数则用于表征机器的人—机对话方式和功能。系统各部分之间通过接口进行连接,主要的接口包括微机系统前向通道与各传感器模块的接口以及微机系统后向通道与各功率驱动模块的接口,各接口通过采用光电隔离技术防止外部模块对微机系统的回馈干扰以及防止强电信号对微机电源的干扰。尽管电脑刺绣机由微机对刺绣工艺实行全面控制,但刺绣过程会出现断线、断针等随机因素。为保证刺绣工艺的准确进行,系统必须对针杆位置、绣线通断状况、绣框极限位置进行实时检测,因此,系统必须包含绣针布上布下位置检测、针杆最高位置检测、断线检测、绣框越界检测等传感检测模块。各传感器模块与微机系统前向通道之间需要进行接口设计,另外,微机系统后向通道与电机驱动模块之间也需要进行接口设计。微机控制系统是电脑刺绣机系统的核心,根据用户要求和工艺分析,控制微机除完成用户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花样存储与选择功能、记忆功能、工作状态显示功能、各种进退针功能等功能。微机控制系统设计除满足上述设计要求外,还应对控制微机的软硬组成方案进行初步设计。
五、结束语
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工程性、实践性、综合性最强的特点,围绕机械一体化闭环伺服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实施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普国,孙佘一,陈俊.项目式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83-86.
[2]赵丽梅,李焜.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中案例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3):106-107.
[3]覃金昌,陈志.基于Simulink和GUI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仿真教学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6(5):22-24.
[4]李琦,王基,刘永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100-101.
篇2
教学案一体化一方面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提高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指导评价能力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 教师要成为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引导者,避免走形式化误区
实施教学案一体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有利于教,在教学案形成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确立要上最优秀的课的观念;其次,应注意广泛收集、整合各种地理教学资源。如地理图像、地理试题、地理课件、社会热点等,在这些大量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案设计方案,而不是随意摘抄,甚至从网上下载完整的教学案。
教学案形成后,教师并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抄照搬,照本宣科,而是要把这些内容熟悉、内化,并融合自身的一些优点,适当增删部分内容。利用时既不能把教学案当作辅导材料不闻不问,也不能把教学案当作纯粹的练习讲义,从而避免形成一纸空文。
2 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策划者、指导者,避免走题海化误区
教学案的最重要作用是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供载体,有效地克服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有可能产生的“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或图文转换困难的状况。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问题。因此,教学案的优劣取决于题目的选取,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应慎之又慎。
首先,问题要有兴趣性。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地理不感兴趣,把它当作纯粹的死记硬背。因此,增加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是使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重要一环,地理学上呈千古人文,下蕴百世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特别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密切相关,只要留心,处处都蕴藏着和地理知识相关的题目。例如在地球上的走向问题、太阳光照问题、天气现象问题等都蕴含有许多有趣的问题。
其次,问题要有梯度。精辟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个,而是一层接一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探究学习,合作讨论提供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根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完成和理解基础知识上的认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达到深化知识网络结构的作用。
再有,问题需兼有指向性、开放性的特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既需要成功的激励,又需要目标引导,好目标在于学生努力一下可达到,这是教学案中最深一层的问题,可适当延伸到课外,例如,在城市化进程的教学案中,笔者设计了结合本课知识分析张家港城市化进程及特点的讨论题,学生通过切身的体会已感知到了我市城市化进程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但只有通过分析比较才能正确理解我市的城市化水平尽管还较低,但城市发展比较合理的特点。从而使知识活化,也跳出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局面,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判断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要使教学案发挥重要功能的关键在于问题设计的精练,千万不能信手抄来或无选择地“拿来”,需要全体教师的精心选择和反复推敲。
3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合作者,避免走权威化误区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地理课的预习和复习环节相当薄弱,特别是预习环节,教师往往口头说一下预习内容,但肯定有相当多的同学因不高兴或不会预习而放弃,做得较好的同学也无非是在书本上圈划一下,缺少动手做的过程,缺少真正的思考,导致在学习上严重依赖教师。教学案的施行,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读图能力和实践能力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能促使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因此,教学案设计时要考虑到预习和复习环节,在使时要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结构,完成基础知识网络的构建,这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理现象的表现等识记性内容有了浅层记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可以在课前将教学案收齐,批阅一下,或者在上课前在教室里巡视一下,及时督促、检查,促进学生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设计的典型问题,提供较为宽松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分析或动手练习,侧重于解决学生通过自学不一定能解决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分析、质疑、释疑、讨论等多种途径,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深刻理解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
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教材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理解,特别是课本地图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隐性问题设有现成的答案,必须全面展开思维,才能正确理解和作答,而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则成为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例如在读海洋表面盐度分布图时,我们在教学案中设计了四个问题:①海洋表面的盐度分布规律是什么?②为什么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③同在纬度60°附近,为什么南北差距较大?④为什么赤道附近的极小值出现在北半球?通过这些隐性问题的分析,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篇3
关键词: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一体化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对理论的重要性有了过多的强调,就导致在学生学完之后没有多大的用处。我们以往对电力电子的实践教学,最多把多媒体引入教学,严重的对这门课程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直观的效果,学生听课没有积极性,也因为这门课程比较抽象,长期以来学生们就会对这门学科产生畏惧的心理和厌学的情绪。高职院校作为服务站在社会服务的功能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所以,当前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探索和研究,从而能让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本质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1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标准
1.1课程设置理念。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的主要任务就是采用电子元件进行对变换的电能进行控制。开设本堂课程的的主要目的就是站在运用的角度上对电力电子器械的工作性能有一个比较深的了解和巩固,然后把学生所学的的知识运用到电力电子的主要内容当中通过对变流技术能够进行透彻的分析,最后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程当中去。因此,提出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对课程的教学和建设进行不断的推进和发展,为了对学生的基本性能进行不断地强化,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教育为最基本的目标,从而形成了《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的系统方案。一体化教学在课程内容的设置理念当中,应该结合并且遵循学院的各方面的企业,并且对专业的标准相符合,以及对职业的资格相符合。学院和企业的不断结合是为了高职院校的一个平台,高职院校应该针对这个平台来对相关的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研究。并且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企业对各岗位的要求,搜集专业的毕业生岗位按照这些岗位的要求来合理的设定课程的内容。来不断的满足专业的标准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设计的课程内容。能够符合职业的资格也是在设置课程内容与中级和高级维修工的职业技能的鉴定标准。1.2课程内容的设置。一体化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新颖的设计思路,在实际的教学内容当中,要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合理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能使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进行,在教学方法上要以任务为导向,以实际的行动为驱使。在课程的设计当中要能够使学生对组装、配置、试验、检修、维护电路的技能进行熟练的掌握为重要的目标,能够使学生获取中级以及高级维修工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中心,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历年的提高为具体的方向,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的教学环境下,聘任专、以及兼职的教师,都要充分的对本门课程中的包容性和理实性以及专业性进行展现出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根据学习环境的差异以及学习内容的区别,分别在一体化教室、校内的模拟工作实验室和校外的实验基地进行合理的区分开,校内和校外的场所进行合理的共享,可以充分的对学习的技能进行提高,能够对教学的包容性充分的展现出来。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要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围绕着各方面的岗位职责进行。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教学引用专业的要求的同时,要与工厂的实际的电路相结合,把专业的考核作为课程中考核中的其中一项,从而体现出教学的专业性。
2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2.1实施过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是让学生们对专业的教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实现对枯燥以及非常抽象转变为通俗易懂,而且也不断地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也可以充分的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挥,不在进行死记硬背的方法,并且能够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熟练地掌握,同时把在实训室学到的相关的专业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践的过程当中,也能对这门课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要逐渐的对自身对点的恐惧进行消除,同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行不断地提高。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当中,运用独特的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要以图片、动画、多媒体以及设备为一体,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发挥的主管能动性,全面的调动在课堂上的思维,实现教学不断的创新,并且使学生和教师都要同样的收获。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统一,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重视起来,让学生对电力电子的基础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为后期的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而解决相关的各种问题。2.2实施效果。要从课时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原有的教学实践为每节课2学时,在讲完理论知识后,学生很少有时间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吸收和消化,更没有办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在第二次上课时,前面讲的知识也就忘得差不多了。现在把所有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改成4课时,这样学生听完之后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利用实训环节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中的验证,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并且能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的效果也非常的明显。从班级的成绩来看,一个班45名学生,有96%的学生已经对所有的电力电子器件的知识进行掌握,有98%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搭接单项半波、桥式电路,有90%的学生已经学会搭接三项半波桥式电路,有92%的学生已经了解调压、斩波电路,更有85%的学生已经对触发的电路掌握的比较深刻。绝大多数学生都比往年在教室中上课掌握了更多的电力电子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理实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在我国广泛的进行应用和推广,并且有效的将实践的教学和课堂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起来,也就成功地突破了实践和理论之间的界限,他将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的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的操作以及社会生产等多方面进行合理的融合,师生双方要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形成了对学生在工作中的基础进行培训为核心的一整套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洪庆.“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的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150-155.
[2]阎文兵,孔超,姜绍忠,徐清.汽车构造课程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5(10):101-102.
[3]陈兵飞,杨碧石.高职“电子技术”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导的改革探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1(12):109-111.
[4]赵飞燕.电力电子变流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浅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2):133-136.
篇4
消化内科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常见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胰腺炎等在诊断治疗上各有特点[1]。同时又有部分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胰腺癌等具有发病隐匿、不被重视、发现时往往已导致严重后果等问题。近年来,胶囊内镜、超声内镜、共聚焦内镜、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等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使得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学生在短暂的实习阶段想要完全掌握所有内容难度非常大。因此,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从学生刚入校开始就让学生对消化内科疾病有初步的印象,在相关课程介绍中采用问题导向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案例式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互动式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2],为实习提供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成为专业的消化内科医生显得尤为重要。
1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
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真正树立起对未来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理想,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大一接触最基础的医学知识开始,就在部分专业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先让学生接触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激发学生兴趣的临床案例,如"为什么会呕吐?"、"解大便怎么都是血?"等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模拟案例的发生(部分学生还根据案例拍成短片),侧重学生在尚未接触到诊断学、消化内科这些临床学科之前就对消化内科的案例有初步的认识,能利用已经学习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知识为根基,通过大量文献的查阅初步分析疾病的常见症状及简单的治疗措施。该阶段的案例选择往往症状典型,与生活关联密切,容易诊断,对症治疗效果好,如大量饮酒导致的急性胃炎等。
学生进入大二、大三阶段,已经开始学习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相关学科,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病因、诱因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升华案例的层次,将案例设计得更加复杂化,迷惑化,案例的展示分层次出现,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些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的临床表现,如胸前区疼痛(既有可能是食管炎,也有可能是心绞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学会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在后续提供的资料中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帮助疾病的确诊。在案例的后期陈述中,药物的治疗及其它介入性治疗手段还要注意可能引起的副作用,让学生能认识到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采用"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个体化治疗,同时引入社会伦理问题、医患关系等相关治疗,更真实地模拟临床实际情况,让学生将自己作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对"假象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针对性治疗等,对临床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2实习教学与案例教学
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科学[3],实习教学在其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转换的重要环节。进入实习阶段,学生经过前期几轮的案例培训已对消化内科疾病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该阶段更加强调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案例是消化内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利用案例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在消化内科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的讲述中,我们注重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等手段,讲述疾病的过程中,重视典型图片、视频、典型案例的应用,此时案例的选择直接取自临床病例,紧接着的实习过程学生直接接触该患者,让学生更有真实感,同时利用各大医学院校网站及国外优秀医学网站如国际临床网(cliniWebinternational)、医学世界检索(medicalworldsearch)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诊疗技术和科研进展[4],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主动学习、与教师互动讨论、团队协作,为患者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站在患者角度的、综合患者的病情、精神状态、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为其后续治疗和随访提出指导意见。当今社会医患关系问题尖锐、复杂化,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以身传教,教会学生首先将"患者"当做"人"来对待,而不是"病"来治疗,治疗方案的制定因人而异,对症治疗的同时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缓解患者压力,争取让患者身心都能满意。当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毕竟临床经验还不丰富,考虑问题往往会简单化、理想化,处理医患关系可能会出现极端化表现,带教老师要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对其方案做出调整,使之适用于患者个体。
通过刚入医学院校典型案例的接触,至中期阶段复杂化案例的适应,至实习阶段真实案例的应用,我校医学生经过几轮次地紧紧围绕案例的学习模式,明显提高了他们对消化内科知识的掌握,带着强烈的兴趣,在真实的使命感、责任感的驱动下,既掌握了消化内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又能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早期接触患者,早期以医生的状态融入临床工作中,为日后早日进入临床第一线打下扎实的根基。
3对消化内科相关教师的要求
当然,案例全程贯穿于消化内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消化内科相关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基础学科的教师临床经验缺乏,往往更侧重于理论教学。后期的实习过程中,因带教老师临床医疗工作繁忙,带教老师常常不固定,容易出现课前准备不足、缺乏周密的教学计划等问题,很难保证较高的带教效果和质量。因此要求基础学科教师与临床医生多接触,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临床常见病例能结合理论提出一定的诊断、治疗措施。临床带教老师要紧密跟踪相关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手段,能将最新的消化内科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同时注重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的结合[5],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成,为日后成为一名造福于人类的合格医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杰芳,徐晓璐,李兆申.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8):85-86.
[2]李凌,朱利娜,张宝,等.八年制医学教育PCR教学模式的系统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5):118-119.
[3]周卫真,贾凯,刘正新,等.在消化内科理论授课中引入例证分析的评价[J].中国病案,2009,10(8):38-39.
[4]郭晓云,周洁.网络资源在消化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5):629-630.
[5]幺立萍,刘飞,孙力,等.消化内科临床教学的几点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592-595.编辑/肖慧
篇5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安全生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又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以实践导向为主的、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一直是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1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受到新的冲击和挑战。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应用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不能很好的达到这一目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状,在既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教、学、做互动,构建理论能力和实践素质联合教学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的提高得以实现。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操作相结合,现实的操作步骤与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进行,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能够充分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的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实用性与实践性。
2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内容
2.1 制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标准
制定与理实一体化相吻合的教学课程标准,首先,要到企业对实际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调研,对相关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第二,要明确目标,明确教学总目标和各个课程具体的知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目标。第三,要理清各个课程设计的思路和理念。第四,要以实训项目为基础,划分各个教学单元,使各个教学单元都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课程标准要围绕项目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进行制订,要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
2.2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教学往往都采用单一的先进行理论教学,再进行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打破了理论与实训分裂的格局,将各个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会贯通。各教学环节充分集中,教学场所设置在实训室或者模拟现场,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直观和抽象交替出现,实现了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
2.3 建设适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支持。由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场所必须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同时满足实践教学。要大力建设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实训室进行。此外,还需要模拟企业相关工作的环境,使实践教学能充分的开展。好的实训场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以往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变成了有趣的实训课,进而促进了学生对掌握实践技术的学习。
2.4 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能不断掌握新技术、汇总新信息,并不断研究,找一条适合自己的、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我系一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即安排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实践,以掌握最新的实际知识。同时,也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扩充教师队伍。
2.5 制定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体。为促进该模式更好的实施,应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做进一步的充实。
3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3.1 精讲多练、理论与实践一体
“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项目为载体,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精讲,并布置相应的项目任务。学生对相关专业资料进行收集,制定项目计划。在进行项目的同时,教师对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2 类比法
教师利用直观的类比法来类比抽象的概念,使理论知识易懂、易学。
3.3 案例教学法
教师介绍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再对相关理论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印象。
3.4 启发引导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施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果
我系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发现,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具有很广的应用前景。
它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割裂的格局,改善了教学评价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并使得课堂气氛不断活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充分地利用了各种教学场地,有效的利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升。此外,它还能有效地将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结合起来,将实践融入理论教学,让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同时学到了所必须的实践技能,学生改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钻研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掌握新的理论知识、新的实践技术,从而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丽云.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科学大众,2013,3.
[2]刘小燕.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3.
[3]胡祖武,刘玲,卢培铨.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商界,2012,9.
篇6
盗传必究
一、判断题
1.对于疑难、危、重症病员应立即护送转运至病房。(4.00分)
错误
正确
2.若传染病患者因病情不能及时从急诊科转出,应立即就地隔离,送入急诊隔离诊室。(4.00分)
错误
正确
3.院前急救的对象、环境、条件与医院急诊科大不相同,因此具有以下特点:社会性、复杂性、紧迫性、艰难性、风险性。(4.00分)
错误
正确
4.一次完整的院前急救主要包括以下过程:伤病员或目击者呼救,急救中心接受呼救和调度出车,急救人员乘救护车出动,救护车行驶到达现场,急救人员接近伤病员,对伤病员现场诊治,把伤病员搬运至救护车,转运医院行驶及途中的监护,抵达医院交接,急救人员向调度汇报完成任务及救护车返回。(4.00分)
错误
正确
5.病人有潜在的生命危险,生命体征欠稳定,需在15分钟内紧急处理,如心脑血管意外、开放性创伤等按照病情分级应为Ⅲ级:紧急。(4.00分)
错误
正确
1.机械通气时,进行人工气道湿化应保证吸入气的温度在37℃,相对湿度在80%。(4.00分)
错误
正确
2.胸外心脏按压易发生的并发症有肋骨骨折、胃破裂、胃扩张、气胸等。(4.00分)
错误
正确
3.中心静脉压(CVP)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主要反映右心功能和静脉回心血量,不能反映左心功能情况。(4.00分)
错误
正确
4.肠内营养的绝对禁忌症是肠道梗阻。(4.00分)
错误
正确
5.人工气道并发症有人工气道阻塞、意外托管、呼吸道感染、口腔感染、鼻腔黏膜损伤等。(4.00分)
错误
正确
1.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救治原则为:尽早补充血容量和尽快去除休克病因同时进行。(4.00分)
错误
正确
2.毛细血管充盈试验阴性指的是四肢皮肤温暖、干燥,轻压指(趾)甲或口唇时,局部暂时缺血呈苍白,松压后局部皮肤由白转红的时间≤2秒。(4.00分)
错误
正确
3.急性镇静催眠药口服中毒者早期清水洗胃,服药量大者超过6小时无洗胃必要。(4.00分)
错误
正确
4.吗啡中毒的典型表现为昏迷、瞳孔缩小或针尖样瞳孔和呼吸抑制(每分钟仅有2~4次呼吸,潮气量无明显变化)“三联征”,并伴有发绀和血压升高。(4.00分)
错误
正确
5.多发伤伤势重、死亡率高、容易漏诊误诊,感染、脂肪栓塞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不高。(4.00分)
错误
正确
1.急性左心衰患者应立即给予高流量鼻导管或面罩吸氧4~8L/min,尽量建立静脉通道等处理。(4.00分)
错误
正确
2.对于原发性脑出血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8分以下、年龄过大、病情迅速恶化、出现脑干损伤症状或有严重其他系统并发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者,也可考虑手术治疗。(4.00分)
错误
正确
3.腹膜透析适用于急慢性肾衰竭、一些药物或毒物中毒、顽固性水肿、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4.00分)
错误
正确
4.急性肝衰竭患者常合并进行性、功能性、肾前性肾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和氮质血症。(4.00分)
错误
正确
5.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院前急救的重点是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和院前检查、处理、转运所需的时间。(4.00分)
篇7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皮内注射;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以及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在学校内得到更高质量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1]。考虑临床工作的复杂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各项综合素质,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护理学基础》教学实践中,以皮内注射为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
在我校2010级大专护理11个大班中,随机抽取一个大班为实验组(116人),一个大班为对照组(120人),两组学生均为经过高考录取的应届生,女性,年龄19-21岁,平均20.5岁,在课程安排,已学科目成绩等方面均无差异。
2 教材
《护理学基础》课程使用陶莉等[2]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系列教材《护理学基础》。
3 教学方法
两组授课内容、老师、总课时均相同,但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不同。
3.1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即理论内容由教师在教室讲授理论内容约1学时;实验内容由带教老师在模拟病房演示操作,然后学生分组练习,带教老师进行指导,最后进行教学总结,布置复习与预习,约2学时。
3.2 实验组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理论和实训均在多媒体实训室进行,理论课授课约1/2学时,实训课授课约5/2学时。
4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进行集体备课,统一授课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编写教学案例,设计临床情景,明确护理工作任务,制定规范工作流程。集体备课邀请附属医院临床护理专家参与,将临床护理新进展带入到学校并融入护理教学中,努力使教学与临床零距离接轨。
4.1 确立教学目标
依据学情,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知识程度划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目标。
4.2 确立教学重、难点
皮内注射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按护理程序正确、熟练地完成皮内注射,操作一次成功。故将学习重点确定为注射部位的确定、注射手法、和注射注意事项。
由于此项操作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注射操作,很多同学对操作有恐惧感,不敢进针或者进针犹豫,导致注射失败,给患者造成损害,故将皮内注射的手法作为难点
4.3 编写教学案例
皮内注射法教学案例如下所示:
祝韵,男,23岁,因淋雨后出现发热、头痛、呼吸困难、咳嗽、咯铁锈色痰等症状来医院就诊,体查:T39.0℃,P100次分,R30次分,BP9060mmHg,双肺部湿音,神志清楚。诊断:“肺炎球菌肺炎”。医嘱:青霉素抗炎治疗,给予青霉素药物过敏试验。
提问:(1)患者出现了什么问题?
(2)作为当班护士您如何为患者解决这些问题?
(3)请确立工作任务,并列出工作流程。
4.4 明确护理工作任务
确立本次课护理工作任务为:正确为患者实施皮内注射。
4.5 制定工作流程图
规范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4.6 精选课后思考题,如下:
(1)皮内注射的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2)皮试结果该如何判断?如果皮试结果为阳性,该如何处理?
5 授课
5.1 课前
教师将相关临床情景及案例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下次上课内容,分析案例,找出护理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工作任务,并按照护理程序列出工作流程。
5.2 授课
5.2.1 导入新课
授课在模拟病房运用多媒体进行,回顾发放的案例,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5.2.2 讲解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5.2.3 讲解理论内容
授课中教师灵活多变的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反思等各种教学手段。通过提问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针对性详细讲解其知识掌握薄弱点,讲解时要注意将书本知识点与案例有机结合。
5.2.4 演示皮内注射
按照护理工作流程进行操作,操作演示可通过角色扮演形式进行,教师扮演护士,请学生扮演患者和家属,以增加情景的真实程度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2.5 知识总结
演示完成后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强化知识点的记忆。
5.2.6 手法练习
为了减轻学生对注射的恐惧感,在真人实做前先练习皮内注射手法,提供注射器、棉签、消毒液和高仿真臀部模型。
5.2.7 学生分组练习
学生每2-3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小组固定一个床单位,要求每组学生按照所操作病床的案例和情景进练习操作,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操作案例的特殊之处,并针对这个案例找出操作过程中哪些地方需要做出调整、如何调整,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练习期间教师巡回指导,课尾进行课堂总结。
5.2.8 课堂总结
教师结合带教中学生失误较多出对本次课重难点进行总结,强化掌握知识点。
5.2.9 布置作业
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复习本次课所学知识,将下次课所学案例发放。
5.3 课后
授课老师根据本次课授课情况做好教学自评,找出授课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
6 教学效果评价
6.1 期末成绩
将两组同学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成绩输入电脑,应用spss11.5软件包进处理,成绩见表1。
6.2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问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评价的调查。以无记名形式共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16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回收率100%。问卷回收资料应用SPSS13.0处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7 讨论
7.1 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法丰富
每次课前进行集体备课,课中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由表2得知100%的学生认为这种授课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
7.2 解决了学生课堂练习时间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各项综合素质
本次课在总课时未变的前提下,提高了实验课学习比例,增加了学生实际动手实践时间,但授课效果未打折扣。通过表一可以得知,实验组的理论知识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要优于对照组(P
7.3 符合现今的职业教育理念
医学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专门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教学重点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3]。本次课教学设计使教、学、做有机融为一体,达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引导学生以临床护士身份进入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加强对临床护士的职业认知,培养其职业素养。通过表三得知100%的学生认为感受到了临床气氛,能够培养护士的职业情感。
【参考文献】
[1]顾慧明,尤黎明,黄慧霞.护理技能教学中心实验室的建设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4):88-90.
篇8
Pro/E课程是工科学校主要课程,它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先修的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AutoCAD等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并在该课程中得以应用,也为学习后续课程如CAM技术、CAE技术、CAD二次开发技术等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就业后从事机械类相关岗位工作的一门实用性课程。因此,在Pro/E教学中融入高职特色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Pro/E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材种类繁多,与专业联系不紧密。Pro/E软件虽然在我国应用有一定的时间了,但是版本从开始到现在也升级了很多代,导致培训教材的编写上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出版社在利益的驱动下虽然纷纷出版了各种各样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真正针对第一次接触软件绘图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比较少,加上软件升级很快,往往教材跟不上版本的更新。有的教材过分强调于命令与按钮的介绍,实践性不够强,不是具有行业背景的从业人员所编写。有的教材是资深行业人员编写,此类教材多注重于生产实践,解释文字过少,只适合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行业设计师作为参考用书。真真针对不同的高职专业需要而编写教材几乎没有,虽然现在教材种类繁多,但是专业联系不紧密。
(二)教学方法单一,多注重命令的讲解。传统的Pro/E软件教学方法一般是照教材,先介绍命令和按钮的用法,然后让学生遵循教师的操作步骤学习操作技能,最后由教师指定相关图例进行综合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使学生了解每个命令的具体用法,缺点是软件内容多、命令多,学生对部分概念及操作方法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上,只会绘制练习过的图例对于综合强的进行独立操作时常常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割裂了软件之间、软件与相关专业课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容易造成知识脱节,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能相结合。
(三)Pro/E实践教学与专业联系不够,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落后。在Pro/E实践教学中,目前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般多采用的是教材上面的例子,这种实践教学,并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械设计的先进设计思想,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由二维到三维的“抄画”阶段,阻碍了该软件课程与其他机械相关课程的横向联系,阻碍了学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实训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完成任务,Pro/E软件的实际应用价值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三、高职Pro/E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实现课程模块化,针对不同专业创建不同模块。紧紧围绕各高职工科专业学生以后工作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将课程分为二维草绘、基础零件设计、复杂零件设计、装配与仿真、工程图制作、模具设计等几个模块,并针对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模块。课程的模块化有助于教师在针对不同的专业时展开不同的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师以往在面对不同的专业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块进行教学,让学生真真学到了本专业应该学习的东西,学习内容得到了明确。
(二)以典型产品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具备岗位迁移能力。Pro/E以教学案例都是教材已有的,老师一般是照教材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案例虽然学生很容易上手,但是往往不能适应学生的专业,同时这样案例与实际有一定差距,让学生进一步失去了了解自己专业机会,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案例典型化,对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和岗位进行分析,归纳出一些典型机械零部件作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案例,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并具备相应的岗位迁移能力,最主要的是这些联系专业的典型产品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专业,从而也变得有血有肉。
(三)教学项目模拟化,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变过去的一讲一练的教学方法,把pro/e的教学课堂搬到专门的机械cad/cam实训室进行,每人一台电脑,实现教学的一体化,课堂上不再围绕菜单、命令或者操作步骤去讲解,精选容易获取、且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作为实训项目,模拟企业的工作过程,安排学生分小组协作完成。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一讲一练的教学中,学生学过之后容易忘记的弊端,让学生在工程案例讲解后,要求学生当场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并适当安排相似案例供学生练习与思考,锻炼学生解决相似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于一体。具体选用的项目包括减速器的三维数字化设计、风扇的三维数字化设计、虎钳的三维数字化设计、齿轮泵的三维数字化设计等。
(四)实现多样化考核模式。将学生的考试实现多样化,把考试分数分为几个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情况(20%)、考勤情况(15%)、技能测试结果(15%)、项目实训成绩(20%)、期末综合考试成绩(30%)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减少部分学生与考试的焦虑,同时也提高了平时教学中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动画专业 教学案例 电子教材 研究与制作
中图分类号:G434
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UPRP20140995)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告诉发展,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人机交互性、信息的多样化和集成性将是未来教育技术的基础,而动画专业课程所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专业性特点又决定了两者结合所形成的电子教材是对传统纸质教材的一大突破,并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动画案例电子教材引入课堂,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真实动画案例或项目的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动画制作各个环节的联系,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极大的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正文
一、动画专业教学案例研究与制作
当代教育的项目驱动法教学法,是教师将实际项目交给学生,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动画专业的课程在强调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紧贴动画项目制作中的各个环节与模块,因此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动画案例,并了解动画团队在制作动画项目中的每一个步骤。
动画案例制作主要学习围绕着项目需求,进行镜头的设计、动画的制作。并如何在有效的在项目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进度,同时强调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材质灯光主要包括场景灯光布置,场景材质调整,场景贴图制作等内容,以实际项目规范要求全程进行指导制作。特效案例制作主要是以在动画镜头基础上,考虑特效制作电脑运行的硬件问题,同时讲解优化制作以及根据需要快速完成效果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技能的同时强调提高效率。
二、动画专业电子教材研究与制作
电子教材不同于一般的文字教材,它涉及到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多门技术的应用,全面反映实际动画案例或项目的制作过程。
1、制作绘画过程的教学视频循环使用
绘画过程教学视频,是通过利用电脑软件,在教师进行实践课教学或绘制动画作品的同时,同步录制教师绘画的过程,记录绘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可以在视频录制完成后反复播放,供学生学习,教师在课上使用录制的绘画视频,用以详细的分步骤讲解绘画过程教学。
2、制作虚拟仿真课件
虚拟仿真课件,是对动画案例制作过程中较重要的环节,如二维动画场景角色的绘制,三维动画模型建立,利用虚拟现实模拟制作过程,并加入互动程序,形成虚拟仿真课件,把讲授内容通过文本、图像、声音、动画、交互形式形象地展现出来,阐述动画原理,并反映较新的动画技术和工艺,具有直观性、容纳信息量大、形象性强、易于掌握等特点。
在制作电子教材及其内容时,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体系上
从动画专业要求出发,从整体上考虑专业的课程设置,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而且要求一定的互动性。
(2)内容上
不论什么形式的电子教材,都需要反映现代动画的先进技术与工艺,并选择一些同类别的教学视频,做成专题,形成系列。
(3)互动性
利用虚拟仿真课件,学生采用电脑操控即可了解相应的动画制作流程,而且能很快建立较深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和掌握动画技术与工艺。而绘画过程教学视频,针对动画课程特点,应结合传统教材和动画案例制做成可清晰、流畅播放的视频,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反复观摩学习详细的动画制作过程。
三、动画专业教学案例及电子教材研究制作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1、动画专业教学案例及电子教材研究制作的意义
动画专业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职业所需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社会、行业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同步,突出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作为动画专业的高等教育学院,更加需要贴近实际项目制作的案例作为教材或参考资料,把项目带到教学中去,以严格规范的制作要求制定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始终让教学不脱离实际制作要求,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动画专业人才。本院动画专业成立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项目制作经验,出版和发表了一部分优质的针对与动画各个环节的专业教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诞生了一批高水准的原创动画短片,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巩固教学成果,让更多动画专业爱好者参与到原创项目的制作中来,计划制作一批高水准的动画案例电子教材(如绘画过程教学视频和虚拟仿真课件)将为广大师生与动画爱好者呈献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2、动画专业教学案例及电子教材研究制作的应用前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告诉发展,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人机交互性、信息的多样化和集成性将是未来教育技术的基础,而动画专业课程所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专业性特点又决定了两者结合所形成的电子教材是对传统纸质教材的一大突破,并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随着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作为动画专业的制作技术更新极快,电子教材也将随着动画软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升级。总之,将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动画案例电子教材引入课堂,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真实动画案例或项目的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动画制作各个环节的联系,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极大的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高校动画专业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推广和发展动画课堂的教学方法将有利于我国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发展。同时在动画市场对动画专业人才亟需的F状中,对高校动画专业教学的创新是必要的,而通过对动画专业教学案例及电子教材进行研究与制作,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市场徐需求的教材,从而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专业动画人才,从而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永卓. 当前高校动画游戏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4(03)
篇10
关键词:能力训练模式;三级递进;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032-04
自2006年以来,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教学改革思想,突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信息化服务能力;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中英文录入、系统与网络应用、图文排版、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简单网页制作和综合应用等七个模块,把七个模块与职业岗位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通用案例和职业岗位特色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实施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推行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教学全过程的技能训练;实施“6+1模块”能力达标考核方式,综合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1 研究背景
2004年,我校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回访,并同时开展了市场调查工作。经过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普遍存在:汉字录入速度不快,办公软件使用技巧不多,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不能灵活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事务等问题。针对此情况,我校成立了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项目组,开始启动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项目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召开了专题研讨会,针对调研结果,认真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找出了我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项目组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探索,经过五年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1)通过社会调研,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座谈、问卷、信函、网络等调查形式,广泛调研企事业单位,积极跟踪毕业生,充分了解各种职业岗位的信息化能力需求,根据调研结果,确立了为专业教学服务,为职业岗位提供信息化服务的教学目标。
2)面向实际应用,设计教学内容
项目组提出了构建“实用够用,满足职业基本需要,具备信息技术基本素质”的课程建设方案,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中英文录入、系统与网络应用、图文排版、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简单网页制作和综合应用等七个模块,把七个模块与岗位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了多个通用教学案例和职业岗位特色案例,为教学和学生训练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范本。
3)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案例教学
积极开展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教学案例,按“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讨论分析实操制作教师点评归纳总结”六个步骤组织教学,学生边做边学,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实施项目达标,考核综合能力
实施“6+1模块”能力达标考核方式,围绕一个具体项目,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文本录入、数据分析、排版打印、PPT演示、网络展示等多个任务,考核学生多项能力的综合运用,系统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5)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积极与黄冈市远东公司、市教育考试院等单位合作,学生直接完成合作单位项目,合作单位技术能手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建设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
6)提升教学能力,保障教学实施
教师通过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和课程改革实践,提升教师职教教学能力,定期轮流下企业锻炼,不断增加教师企业工作经历。
通过后续的毕业生回访和市场调研发现,随着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逐步在提升,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在不断加强,用人单位对学生信息化水平的满意度在不断提高。但是,依然存在着毕业生打字速度不太令人满意,使用办公软件的灵活性不强,使用计算机处理专业事务的水平还有待提升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项目组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能力训练模式,建立有实效的能力培养方案。提出了将能力训练分为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级,构建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把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真实的工作情景来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 研究理论基础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方法由单一的灌输式转变为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学手段由传统技术转变为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转变为合并成一体,教室、实训室合二为一,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式转变为工学结合,开放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扩大实践教学环节,教师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能力。
职业成长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按照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到专家的过程进行的。职业教育的任务,是把处于低级阶段的人通过合适的方法带入到更高级的阶段。职业人在从初学者到专家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在职业环境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反复大量的生产实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积累职业经验,才能实现角色的转换,能力的升华。
本研究通过合理设计能力训练模式,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办公事务,能突出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反映办公事务主要特点的工作情景作为教学案例,实施案例教学方法,辅助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生产实训等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借助实际工作情景引导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反复多次的重复和拓展训练,使其“熟能生巧”,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训练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实施全过程的技能训练。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熟能生巧的认知理论,将每一个学习任务设计成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个层次,形成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
同步训练是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时师生同步开展的能力训练,教师通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教师边讲边练,学生边听边做,以教师操作引导为主,学生同步模仿操作为辅,知识和技能贯穿于做的过程中。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训练是教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境而设计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训练,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这一阶段是对同步训练的巩固。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展训练是学生课后完成的训练任务,该任务较课堂任务难度有所增加,知识和技能有所提高,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完成相应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整个能力训练过程设计成三条线,技能训练任务由易到难,学生通过重复而又递进的能力训练,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开展生产性实训。与校园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长年聘请校外办公业务技术能手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及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参加办公自动化业务实习;自己开办文印社,对外承接文印业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轮岗、顶岗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生产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实践
1)比较研究:通过对平行班级进行空白对比实验,进行比较分析,检验能力训练效果。
项目组分别从生物化工学院、建筑学院、商学院2009级学生中各选取了两个教学班进行对比实验,为了客观验证教学效果,采用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四级考试(办公软件模块)考核认证的过关率作为评价依据。实践研究表明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比较,认证合格率具有显著差异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较强。(数据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关于公布2009级学生“三通一专”能力测评结果的通知》黄职教函[2011]50号)
2)生产性实训研究:合理设计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效监督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通过真实的办公事务实践环境,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研究表明,认真参加生产实践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显著增强,办公软件使用技巧较多。这部分学生多数踊跃参加校内外的各类竞技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3)实践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三级训练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合理设计每一项基本应用能力的工作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实用性;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时效性。
项目组分别选取了2009级交通学院物流专业、机电学院制冷专业和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专业等三个专业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为了客观验证教学效果,项目组采用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四级考试(办公软件模块)考核认证的过关率作为评价依据。实践研究表明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技能训练的学生,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较强,通过技能认证的比例较高。(数据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关于公布2009级学生“三通一专”能力测评结果的通知》黄职教函[2011]50号)
5 教学效果
1)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稳步提升
自从在教学中运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全过程的技能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明显提高。2008年至2010年,我校学生参加湖北省教育信息化核心技能竞赛、全国办公软件核心技能世界大赛、大陆地区“极品飞手”计算机录入大赛等赛事共获得一等奖34项,二等奖59项,三等奖53项。与之前相比较,无论是获奖层次,还是获奖质量,都有了跨跃式的进步。
2)出版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案例教材
根据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编写出版了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训练一体化案例教材《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按工作过程来组织每一个教学案例,以在微机实训室开展一体化教学,实施教学全过程的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为主线来编写教材,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了课程打包教学机制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借鉴相关院校的成功改革经验,结合我校实际,从2009级学生开始,我校将公共计算机课程第一学期的教学实行目标考核,即: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由所任课班级学生技能考核达标的比例来核定。为了保证公平性,实施教考分离,学生成绩考核借助于第三方的办公软件考核系统来完成。间接地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带动了相关课程建设
本研究提出的“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有效地指导了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和《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本着“职业活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的教学原则,重构了课程内容,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结构,建设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于2010年建设成校级网络课程,开发出版了一体化的项目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教程》。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显著增强,参加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获湖北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自实施“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以来,学生的数据库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小型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万德年.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8).
[2] 万德年.计算机基础“6+1”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2).
[3] 万德年.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