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古典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弘扬古典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弘扬古典文化

篇1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所以曾经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叫做"诗的文化"。可以说,所有古典文明的精华都包容、凝结在古典诗词作品里。

然而,在西方现代文明影响之下,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古典文明正面临着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机。

危机与希望并存,现实与传统共在。传承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源远流长篇:

从远古的原始图腾,到奴隶社会的刀本文由收集整理耕火种,到封建时期的农牧文明。这些文明,无不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诗歌发展史。

长久以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像四道江河,并排浩浩荡荡地奔流在中国大地。其中,诗歌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最早的样式之一,又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起初,《诗经》《楚辞》并称,一富写实精神,一带浪漫气息,构成了诗歌历史长河的两大源头;历经汉魏风骨、齐梁声律,至唐,在集大成的基础上,超迈前贤,成诗歌之盛世,蔚为壮观;其后的宋诗,虽不似唐诗的典雅丰腴、意气浩然,然亦瘦劲冷峭、精细澄澈;与此同时,唐宋词以她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宋诗争奇斗妍;元明清三代,以戏曲和小说为主,诗词成就虽不及唐宋,但就具体诗人而言,也还有一些好的作品可供后人欣赏。两千多年来,古典诗词所体现的进步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无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文精神的灵魂。

魅力无穷篇

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哪种语言,都有他们的诗歌,但不同的民族,诗歌的发展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诗在不同民族的精神生活中所占比重也是不同的。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诗歌,长期处于原始的、自然的发展阶段,真正高度发达的诗歌艺术,是以高度发展的文化为基础的。当然,文化的发展也不一定必然促进诗歌的发展,其中必须有适宜诗歌生长的土壤。这样看来我国古代的文化,其适宜于诗歌发展的因素,是极其丰富的。举其大端,如礼乐文明的崇尚、山水审美活动的兴盛、文官制度与科举考试,无不是促进诗歌艺术长期的繁荣并高度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诗歌,早期的成绩就十分辉煌,有《诗经》、楚辞、汉乐府诗三大系统,作为后来文人诗歌的源头与母体。魏晋时期,进入高度自觉的文人诗发展的时期,此后一直到近代,以文人为主体的诗歌体系,一直在连续发展,其历史之长,诗人之多,诗歌对整个社会文化影响之深,的确是举世罕见的。这样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艺术,其审美价值之高,自然无需论证。文化与文学的历史既然是无法割断的,那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诗词艺术在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自然也是毋庸争议的。

另外,诗歌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小说散文写得再好,毕竟不利于传诵,因为它们的篇幅相对较长。而诗词却不同。它的短小精悍,它的朗朗上口,它的雅俗共赏,都可以使它轻捷地活跃在文化传播的前沿。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门古老优秀的语言文化艺术,它在促使文化繁荣和提升民族精神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从文化的历史使命来看,诗词也同其他文体一样,曾经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岳飞的《满江红》等诗词,无一不是战斗的鼓点,冲锋的号角。我们能否认它的价值吗?而且,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它仍然可以不分场合地游走于我们的唇齿之间,增添交流的情趣

转贴于

和品位。它长时间的存在已经昭示了它作为精神产物的特殊魅力。

发扬光大篇

古典诗歌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应试大旗的指挥下,只重试题不重人的教学,使原本情韵飞扬的诗歌也变得干枯无味。这决非简单的教学技巧技法的问题,也决非一个语文教学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生活中人格教育严重缺失的一个缩影。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关注人本身和谐全面的发展,树立起人格教育的理念,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古诗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应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精神文化的古典诗歌,在人格教育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在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不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放任自流,很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流传下来的古典诗歌是语言运用的经典范例。离开了人的培养本文由收集整理,单纯追求语言能力的提高,最终只能导致古诗教学的干瘪无趣。

篇2

说到古琴的传承,就不得不说现在的高职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了。当前高职院校虽然都开设了乐器课程,但主要是一些西方乐器,学习古琴的学生少之又少。笔者认为,对于古琴专业的教育,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广泛而坚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要具有古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很多的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传统授课的现象,教师一味地授课,学生单一地、被动地听课,课堂没有一丝的生机。所以,高职课堂中教学的规律应适当地有一些变化。在一些课时的安排上,教师应做到有意减少授课的时间,主动增加一些鉴赏古琴的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学习古琴所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要地位。

虽然中国古典音乐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价值毋庸置疑,但是中国古典音乐现在的发展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音乐理论界甚至出现了“古琴必然消亡论”。近年来,音乐界西化成风,很多人忽视了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古典音乐,这就使古典音乐的创作没有大的进展,无奈地退出主流音乐的舞台。我们一直倡导东方式的含蓄美——清静、微妙、玄远,这与西方艺术有很大差别,很多人已经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产生了隔膜,而且相对于其他乐种来说,有关部门、团体对中国古典音乐较为忽略,如经费少、编制少、人才少等,致使现在了解古琴的人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古琴需要普及,需要“大众化”。一般而言,广大人民群众对音乐作品的评价处于主导地位。音乐作品的形成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在特定的时代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当社会条件有了变化以后,这些有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在发挥其功能的基础上也会有新的变化。古琴不受重视,无法参与大型音乐会进行传播,是由于古琴本身也有缺点,首要问题是它能发出的音量太低,演奏古琴的场所必须具备音响设施,这样才能够使观众听到它的声音,这就给现场演奏带来了一些麻烦,不便于让大众进行欣赏。然而有了音响的加入,又对古琴原有的韵味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这就要在音响装置方面进行研究和补救。此外,古琴的曲子较难懂,一般人不易接受,所谓的“琴道”“文人琴”“修身养性”等观念的思想包袱太重,让人们不敢与之亲近。这就需要坚守古琴音乐业者,尝试古典与现代音乐的嫁接,让两者间不可逾越的艺术鸿沟逐渐消失,将古典音乐在保持纯粹的基础上,融合进一些有利于贴近大众的元素。例如,改革古琴曲让其能焕发新声,改革弹琴方式与乐队结合,甚至改革琴学观念,让其合乎时代旋律,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为人民大众服务等。在今日社会,我们要努力推广古琴,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弹奏古琴,在不违背古琴的本质内涵、继承中华琴学的精粹的基础上,将数千年来古琴文化中最优秀、精华的成分结合今日时代旋律进行发扬,真正弘扬中国古琴文化。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若在“大众化”的改革与创新中丢失了古琴的本质精华而迎合大众欣赏习惯、以博得大众欢迎,丢弃了古琴静美、清雅的品性,那便得不偿失了。

古琴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精英文化,也许,古琴的确不同于任何一件民族乐器,因其古朴、幽静的品位决定了它无法成为时尚,我们需要真正把握琴之特质,发掘琴文化之精华,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继承下来、弘扬开去,若始终使自己处于孤芳自赏的清高中,这有可能使曾经璀璨的文化成为历史的尘埃。我们应该重视古琴演奏艺术的推广和传播,比如,专业团体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音乐家经常进行古琴专题演讲,为电视台、广播编写古琴专题片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欣赏古琴、传承古琴。

篇3

文化之源,儒者的追求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别具特色,中国的文化是圣贤文化,中国的书是文以载道。孔子提出的儒者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国学经典字里行间浸润着华夏先祖们对于道德至上社会理想的孜孜追求。中国文化始于“道”,无道不成中华文化,既维系着中国人物质生存的秩序,更维系着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坐标。自古以来,知书达理者众,参禅悟道者稀,从开天辟地,女蜗搏土造人,到三皇五帝,儒释道三教并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形而上的道德传承日微,形而下的机巧夺利日盛,万年流传,绝大多数炎黄子孙只知道自己的血缘之根,早已忘却中国人所以为中国人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本源。“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孙晓云书”系列丛书就是本持着传承中华文脉的使命应运而生,挖掘被阻断的文化之源,重拾儒释道的文化精髓,重宣中国圣贤文化的真谛,希冀每一位华夏儿女都能识心达本,在中庸之道的人生实践中,活出炎黄之魂,华夏之魄。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作者孙晓云是一位极为慈善、豁达、气质不凡的著名女书法家,身为中国书协副主席、著名的德艺双馨艺术家,名誉及著作等身,在中国书坛乃至国际都有广泛的影响。在她的艺术追求中,一直怀揣着对民族文化传承与振兴的文化责任和使命感。她认为书法不是选修课,而应该作为必修课,让中国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书法的重要性,弘扬传统书法,也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因此原大影印作者小楷书写的国学经典,即以一种最原本的、最有温度的书写方式呈现中国古典传统美文,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阅读,还有欣赏、临摹最大化享用的过程。正如孙晓云老师所说:“文化是分种类的,但是不分界的,如果书法只在艺术界里打转转,就没有社会价值,艺术要根植于大众,要和其他文化融汇、交流,整个文化才和谐,有意义。”

篇4

在春节期间热播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年仅16岁的武艺姝获得了冠军,并赢得了“古典少女”的美誉。这样年纪轻轻的一个女孩竟对中国传统文学——诗词,如此流利通畅,令人难以置信。然而这的确是事实。但思想届的广大评论者站出来说这只是机械的背书,也有些文学者认为这只是一场记忆大比拼。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广大评论者看来,区区只拥有良好的记忆力就足够拿下“古典少女”的美誉,那么,他们就错了。没有对文学的热爱,没有对诗词的热爱,年仅16的武艺姝又怎么可以做到流利通畅呢?

只有保持对诗词的足够热爱,才能提高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当然有利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在国外也同样受到欢迎。

今年,同样也有一个节目热播。是由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其中有一期节目中邀请了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今年已是89岁高龄了,但对于诗词翻译的热爱却丝毫未减。他敢于质疑鲁迅,梁实秋的翻译原则。自称“古今翻译第一人”他师从钱钟书,他的翻译译出了中国诗词的美妙之处,将文学的境界演绎得淋漓尽致。记得他在《朗读者》中为我们朗读了《别丢掉》,给我的印象很深的是,当时许渊冲先生落泪了,真是情到动情处自让人潸然泪下。这样有感情的译文表达出了更深一层的文学境界。

文学常常不仅仅是拿来背诵的。我们学习诗词时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去欣赏,要懂得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或词的心情。深入其中,感受诗词的美妙之处。

那些广大评论者若是真心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至于说出只是记忆里的比拼这样的话了。并且可以坚定的是,背诵诗词同样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

篇5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中国古典元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相互融合,可以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第一,古典元素的应用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活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可以利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巧妙地融入古典元素,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极强的民族文化性,还可以突出该地区的民风民俗,从而赋予作品灵魂,同时也能提高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第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古典元素,可以体现出作品的朴实无华。我国的古典美讲究“大美无言”,在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中巧妙地融入古典元素,更能凸显这一理念,给人一定的思考空间,同时也体现出作品的美感。我国传统思想认为,大自然与人息息相关,因此,古典元素还能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将古典元素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可以改善目前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1.直接应用古典元素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古典元素中的符号、意象巧妙地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可以彰显出现代美感,还可以凸显出古典美感,同时也能展示出悠久的传统文化。除此之外,利用现代科技把古典元素应用到环境设计中,会产生别具一格的视觉特效。在选取古典元素时,要从符合常理的基本点出发,选取一些合理的古典元素,能够突出表达的重点即可。如,上海金茂大厦在设计风格上采用了传统文化中的塔型,这一理念与古典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彰显出古典美学的魅力。

2.古典元素的汲取与改进从目前的建筑设计来看,古典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完美融合,更加突出了现代审美与现代艺术理念,这使得现代建筑蕴含古典美,延续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建筑物一方面表现出了前沿的设计风格,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传统文化内涵。如,苏州博物馆新馆即是将古典元素与现代设计风格有效结合的典型,其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担纲设计,其设计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苏州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其设计理念巧妙地融合了环境设计与园林设计的风格,再利用先进的建筑材料进行建造。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外形来看,其融入了古典艺术形式,从古城的整体来看,其更彰显出传统文化的渗透,形成了具有古典艺术美感的建筑风格。苏州博物馆新馆外部运用了现代几何结构,如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其馆内建设也应用了现代构型,让人眼前一亮。苏州博物馆新馆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风格矗立在历史悠久的苏州古城。

3.促进现代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目前,我国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水平不断提升,从国际文化角度来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设计风格与审美思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也有所变化,由以前的注重现代感转变为崇尚古典美的设计风格。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其文化也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设计中,往往会采用一些古典元素,从而使设计作品一方面具有现代设计风格,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悠久的历史感,其也是将古典与现代融合的产物。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可以提高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水平,使其引领世界潮流,同时也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结语

篇6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室内设计教学主要根据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这就使学生在室内设计时主要采用西方设计理念来进行设计,而忽视了大多数中国人还是难以接受西方文化的感受,这就造成了室内设计教学不能正常的发展。面对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建议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的教学中,让学生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去,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写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中,并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更需要综合能力强的人来服务社会。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实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事实证明,只具备实践能力的人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所以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不仅要对实践技能进行训练,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一贯注重对西方设计理念、西方设计潮流的讲解,认为西方化、欧式化的设计风格能够完全满足中国人的需求,所以在学生进行室内设计是主要以西方化、欧式化设计风格为主体进行设计。设计作品突出表现为时尚化、前卫化。面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果,教师对学生西方化设计理念的过渡教授,使学生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学生的设计作品主要彰显西方文化,过度依赖西方先进设计,而缺少民族气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的室内设计中应满足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将室内设计设计出中国的味道。

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作品,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后人通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记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因此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的古典作品,让学生通过文字想象古人生活的室内环境。通过文字激发学生文学的创作灵感,从而让学生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使设计作品充满民族文化,充满中国韵味。对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是室内设计教学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将文化气息的文字在空间环境设计中转化成优雅、清淡、清新的设计画面,利用古典文学作品,更多地让学生摆脱西方文化的束缚,使室内空间环境更符合中国传统的气息,进而使学生更好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室内设计,不断发展和传承中国文化,让学生思想上有了中国文化的设计理念,为室内设计的其他方面打下基础。

将中国传统装饰陈设引入室内设计教学中,增加学生室内设计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使其产生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装饰和室内陈设,比如图腾装饰符号、动物、植物和人物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饰图像,这些装饰符号都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中国古人在室内的陈设也是非常讲究的,不同的环境陈设也不同,通常在古人的大厅上将会摆一些清幽淡雅的花,再配上一些书画作品,来增加书香气息,这种虚实结合的室内设计理念,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意境。中国古人在室内设计时,也会将一些富有精神力量的装饰设计在室内,正如我的所知道的,古人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一些信仰,一些精神寄托,比如信佛教、儒教、道教,他们一般会在室内张贴装饰图像,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思想。如果学生能学习利用古人室内装饰和陈设的艺术,并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来,那么学生的室内设计将更具有创新性,既可以让人们陶冶情操,也能让人们进入到传统文化独特的情境中。所以将中国传统装饰陈设引入室内设计教学中意义重大。

篇7

一、古代广告与中国古典诗词

许多人都认为广告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实际上,我国古代就有广告的存在。而且,广告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关系还十分久远。

还记得大诗人李白的《客中行》吗?诗中写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其实是李白喝了兰陵美酒之后写的一首广告诗,通过寄情诗画的语言把兰陵酒的色、香、味巧妙地描绘出来,让人心驰神往,一饮为快。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苏轼为卖油煎馓子所作的这首七言诗,也是流传千古的广告诗。“玉”“碧油”“嫩黄”几个词将馓子的色、香、味描述出来,让读者对馓子的美味向往无比。此诗句句押韵,易于记忆;文词优美,清新自然,引发联想,堪称佳句。

由此看来,我国古代不仅有广告,而且还与当时的诗词有着密切联系。而我国的古典诗词也为广告提供了文化底蕴,增强了广告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二、现代广告与中国古典诗词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广告更成为传播各种社会信息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现代广告中,尽管运用了声、光、电、色彩等多种手段和表现方式,但语言文字依然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广告的灵魂。因此,广告人往往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增强广告语言的生动性、艺术力和感染力。这样,古典诗词自然而然就越来越受到现代广告的青睐。比如某房地产公司用唐代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作为销售广告,树立了企业亲善的社会形象;济南某广告公司则以南宋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为企业的广告宣传语印在公交车车体上。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千古佳句灿如星河,这是现代广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古典诗词的语言、形式、意境、音韵都很美,现代广告可在这些方面加以运用和借鉴。

(1) 广告作为一种商业艺术,意境美是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而古诗词恰好能够提供给广告创作美的意境。某月饼的广告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优美的古诗用在月饼这一象征人们中秋团聚的食品广告文案上,不仅能够以语言的优美吸引人,同时,还能运用古诗的象征意义和诗的本意即对忍受别离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创造一种美的意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虽不能一起花前月下,但可以共享一轮明月。而“江南春别墅”以“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作为广告文案,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此诗采用比喻、夸张、对偶、反问等多种修辞,以“红、绿、蓝”富有鲜艳色彩的词将千里江南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用这首诗作为广告文案,让人读之就像看到一幅优美的江南山水风景图,引发无数游子的悠悠思乡之情,其宣传效果可想而知了。

(2)古典诗词的形式之美也是现代广告借鉴的亮点。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诗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被北京某公司用作“学府园”的广告文案。此广告告诉人们:来这里的都是高雅超然的文人墨客。这句诗作为广告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印象颇佳,学府园的文化氛围更好地展现在顾客面前。还有,爱护树木的公益广告“花开堪赏直须赏,莫要折花空赏枝”,是仿造唐诗《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中的后两句,用对比的手法提醒人们:当花儿盛开,可以欣赏的时候,就必须赶快欣赏,不要攀折花朵,留下那空无所有的枝。仿拟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广告语言诙谐幽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篇8

一、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

1.重视度不够。初中语文教师往往忽视古典诗词教学的规律,教学方法教条僵化,只重视教材中对古典诗词的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却不重视诵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味和感悟,以讲代读、以练代读的情况较为普遍。此外,教师讲解的范围主要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选录的有关古诗文篇目,很少涉及课本外大量的优秀古典诗词,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

2.古典诗词教学目标模糊,教师往往重视讲授、轻视感悟。古典诗词语言高度凝练,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忽视诵读感悟,则难入其境、难得其趣。有些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是集体朗读就是小组朗读,仅仅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积累,简单的字句翻译,形式单调,忽视鉴赏,不注重理解,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相悖。

二、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设导语 ,激发学习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古典诗词教学的导语设计得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介绍作者或诗词背景、讲故事等方法。

2.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及类比,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寻找突破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3.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活化教法,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古典诗词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需要来设计教学, 反复诵读古诗词,认真揣摩、赏析、感悟古诗词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

三、欣赏体味,与古诗词对话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无可替代的审美价值,教师要引领学生读懂、读透古诗词,与古诗词对话。

1.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含蓄隽永,遣词造句十分精妙,讲究“炼”字“锤”词,许多诗词往往因一字或一词而境界全出,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接万里。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捕捉其中画龙点睛之处,通过联想、想象领悟其意境、意趣。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一字风流,境界万千。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

2.我国古典诗词有着形式美、建筑美和音乐美,特别讲究对仗对偶,句式整齐。如律诗绝句等,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令人美不胜收。古典诗词还有丰富的意境美,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秋天景象淋漓尽致,月辉朗照,清泉流动,意境澄澈清幽。又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和风细雨,善解人意,及时降下的甘霖,灌溉农田,带给人以美好的享受。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欣赏诗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变古诗词语为学生的生活语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诵读对读者的巨大影响力。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读准字音,形成语感,鼓励学生熟读乃至背诵相当数量的古诗词,以此为基础,学生就能体会诗词中丰富的思想感情,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让古典诗词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9

一、让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种类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战争诗、行旅诗和闺怨诗歌、送别诗等类。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应该胸有丘壑,认真比较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务求令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二、让学生把握古典诗歌的意象

意象大致分为自然景观类、植物类、动物类、人造物象类和行为类五大类。意象是理解诗歌的钥匙,它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不妨向学生介绍意象种类,概括意象特点,让学生在意象中探寻优美的意境,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如:“月”表示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李益《从军北征》中“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茫茫大漠中几十万将士同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如:“杨柳”蕴含送别离愁:无名氏《送别诗》中“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又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折杨柳》的曲子应运而生;李白《春城洛阳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就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被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如“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等等。

三、让学生把握古典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例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乐景写哀、以景结情、铺排、渲染、烘托、点化、用典、实虚结合、抑扬、叠词、互文、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表达技巧应加以系统化,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否则,只孤立地分析一首诗而不渗入共性的内涵,往往导致学生如盲人摸象,摸到大腿像柱子,摸到耳朵像扇子,摸到肚子像堵墙,这样是很难真正学好诗歌的。

其中用典是古典诗歌鉴赏的难点。古诗是很讲究用典的,它令诗歌更加丰富、生动、含蓄,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意蕴,能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

如:李白在《行路难》中就采用了用典的手法。诗中写道:“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里援引史实,运用了吕尚和伊尹的故事。吕尚90岁在溪钓鱼,遇到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李白化用这两个典故,不但使诗歌含蓄形象,而且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前途仍然抱有希望的心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中“乘风破浪”是借了宗悫迷志的典故。这个典故是指宗悫年少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宗悫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用此典故,毫无因袭痕迹,似如己出,十分自然地把自己的宏伟抱负表现出来。一首诗,连用三个典故借以抒发心中情感,如果没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懂得“垂钓碧溪”、“沉舟日边”和“乘风破浪”的典故内涵,恐怕学生难以洞悉诗人的内心世界,难以了解诗歌的意蕴。

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很自然地发出感慨:“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其中诗人借用“闻笛赋”和“烂柯人”这两个著名典故,怀念已故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和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如果当代学生不能很好掌握用典的内容和目的,就不能很好领会诗歌含义。

篇10

一、个体的必然之与时代的必需

首先,我们的语文教学目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为此应重视“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对正在成长的中小学生,加强审美教育,选择适合他们智力的内容,诱导青年学生广泛地接触文艺,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正当的寄托和健康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发掘古典文学中美的因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为健康的审美教育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何况,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孕育着、乃至冲涌着的审美倾向与道德理想,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融成中华民族的审美道德精神。

其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气质与道德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表现在当代青少年中,由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欠成熟,自控力较差,审美道德精神不稳固,因而导致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教育个体的必然要求与时展的客观需要,向我们提出了一项新的历史性课题,即如何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审美倾向,道德规范,对新世纪青年进行教育。

第三,中国古典文学冲涌着激越的审美道德巨浪,贤哲圣思们在他们至今令人折服的论述中,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人格理想和人伦哲理。他们所倡导的自强不息的意志力量,摆脱物役、哲理思辨的智慧力量,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也成为古典文学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教学时要寓以教育,让其悠久的精神明珠,在新时代更放异彩。

二、审美的历程之与道德的构成

统观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具有审美道德精神的中国古典文学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整体至上的道德精神

突出表现为中华民族以小我成全大我,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整体利益的独特品质,从而形成整体至上的价值取向。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司马迁给后人塑造的廉颇和蔺相如两个典型,蔺相如在强敌面前临危不惧,不辱使命,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在内,他不以显位自傲,面对廉颇的讥辱,表示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显示了为国义弃己利的君子气度。蔺相如的“不战”而胜与廉颇后来的“肉袒负荆”,而结成的“刎颈之交”是整体至上的道德准则。还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对这种道德精神的弘扬,会使那些“勇于私斗,怯于公战”者自惭形秽,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还有如《东周列国》中高人弦高的形象,他的壮举显示了中华民族历史弥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为上的道统美德。

2.仁爱合谐的道德精神

远古的原始歌舞(乐)和巫术礼仪(礼)是合而为一的,后来逐渐分化为“乐”――文学艺术,“礼”――典章制度。在先秦儒学中,除强调“礼”,还注重“仁”。孔子讲:“仁者爱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仁”的解释,说明“仁”至少要反映二人以上的和谐关系。到孟子要求统治者“与民同乐”;墨子讲“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庄子主张“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其中由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发展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是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对于和平共处,和谐互爱的向往。

3.伦理纲常的道德精神

传统的中国文明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揭示了人类自下而上的的内在本质,“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表达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从《尚书》中最早提出的“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孔子的“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舆”,再到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是对“厚德载物”的具体阐述。

“孝”,儒家作为一切道德理想的根本,在家能孝,于国而忠,汉代更是以“孝”治天下。而我们要抛弃芜杂,取其精华,孝敬父母长辈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应得到提倡。推而广之,人伦纲常还表现为交友接物之道,如《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明“和”是处友的基本标准,和舟共济,明辨是非,而不同流合污。

4.崇德修身的道德精神

《左传》里说古有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这是中国人价值意识的宣言。崇德重义,追求理想境界;注重修身,向往理想人格。从孔子对民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士可杀不可辱”“君子谋道不谋食”,强调“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贫溅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这种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但在几千年来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庄子追求人格独立,崇高绝对的精神自由,首开了“隐世”的先河,这可谓是“持义”的壮举,长期以来,他同儒家的舍利取义(如孟子的“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人特有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精神,且一直激励着仁人志士发愤向上。

5.修养践行的道德精神

孔子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做抽象的玄想。这就是说不仅要有崇高的目标,更要有实现这一目标的人生途径――“知行合一”,切磋实践,随时反省,方能造就理想人格。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倡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等等,都无不重视理性的实践精神,来真正揭起民族精神的不朽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