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画基础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画画基础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画画基础教学

篇1

数字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其种类有模拟传统绘画的数字手绘、动漫、插画、广告设计等,应用领域广泛,数字绘画的研究最多三十年的历史,而运用到我国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也就近几年的事情,从2002年出版的人美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可以看出电脑绘画已经成为小学生必学的绘画方法,但囿于硬件(计算机、手绘板等)和软件(专职美术教师)上的不足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这套教材逐步被没有电脑绘画课的浙美版教材所取代,但无论如何这种新媒介已经进入了美术教育领域,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数字绘画”教学是未来美术教学的发展方向。数字绘画通过虚拟技术实现对绘画艺术品效果的模拟,能为美术课堂教学提供更便捷的方式。数字绘画在语言技法和形式上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作为艺术表现的新兴媒体,数字绘画作为新的艺术形式,不但能为传统的美术课堂解难,同时,其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它能给传统的美术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二、“数字绘画”课堂的教学实验分析及策略建议

(一)一次“数字水粉画课堂”技法的适应性分析和实验。有幸的是2010年9月我校配备了完善的硬件设施Wacom手绘板CTF-430,绘图软件ArtRage2.5,笔者以本校区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性教学研究,实践归纳行之有效的数字绘画教学方法,最终目标是在学生经验与教材融合的前提下探究适合小学生数字绘画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几点“数字绘画”课堂教学的策略建议:1.教学理念的确立是方向――由“数字鼠绘”转变成“数字手绘”。2.教学师资的转变是保证――专业教师指导教学,提升数字绘画作品的审美。3.教学内容的制定是基础――重新安排教材,进行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4.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课堂教学可行性方法探究策略。

三、对“数字绘画”课堂教学模式的讨论与思考

(一)作业评估与课程反馈

衡量“实验性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通过学生作业可以看出,学生普遍掌握了数字技术应用于绘画的能力,大部分学生的造型、色调、创意有明显提高。学生通过探索数字技术在绘画领域的应用,掌握了数字绘画这一艺术创作的新方法,提高了运用数字技术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他们的绘画水平在平时的造型课上也有了很大进步。

(二)学生的适应性调查数据――检验“数字绘画”课堂教学可行性的重要指标。从调查表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字绘画美术教学的认同度更高,被调查者都对这种教学方式较喜欢,只有极少数选择“没意见”。这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层次决定了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比较认可这种新的教学手段。在案例和调查中可以看出,数字艺术有更生动逼真的画面展示效果,使教学内容、品质更为提高,数字绘画模拟美术绘画,作为新课程资源来辅助美术教学,确实是极为可行的教学模式。

(三)“创意”为先,“特效”为辅――把握正确的评价原则是“数字绘画”教学的灵魂。“数字绘画”创作要注意保持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风格,不轻易否定学生各种尝试。作品强调情感表现和绘画性,避免技术化、程式化、无情感的作品。可结合其他技法制作综合绘画,教师提供相关协助。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强调技术为艺术所用,强调数字绘画的绘画性,强调绘画语言的探索,注重作品情感的表现。避免把作品画成装饰画或特效摄影。

四、“数字绘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普及的价值及成效

(一)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数字模拟美术绘画的功能颇具应用价值,可以增强教师美术专业能力,同时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性能力,他们在不断尝试中寻找方法和规律,寻找不同工具的特点,寻找工具之间重新组合所创造的模拟传统绘画工具的手绘效果。它和传统教学方式各自发挥其长处,数字技术的功能如此强大,就应以丰富、逼真与生动的特点,扮演好辅助美术教学的角色。将数字处理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二)改革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从多角度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研究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数字绘画教学方式。通过网上数字展厅展出学生的绘画作品,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激励更多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字绘画的教学和学习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可以使每个学生学有所乐,画有所乐。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不管是数字绘画还是传统的绘画,在教学目标上是没有冲突的,也不是一定要分出优劣来。

五、结语

数字绘画基于“现代化媒体艺术”的思想理念,是传统艺术适应数字时代的方式之一。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数字绘画的教学,此课题研究也得到了某区“某首席教师工作室”的支持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众所周知,美术课程是美术人才培养的基石,作为全新数字高速发展的新世纪的教师只有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和运用先进的现代的教育技术,才能完成培养综合型美术实用人才的任务。

篇2

关键词:儿童画;智力;创造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78-02

当今对儿童画的关注,已遍及千家万户,成为社会一大热点。但如何正确认识和评析儿童画,却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早在1882年,艺术学者里奇写出其研究成果《儿童是艺术家》。至今一百多年间,又有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美术家,相继对儿童画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我国心理学家黄翼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儿童绘画心理》,是一部在当时就具有先进水平的专著。研究儿童发育的专家还根据儿童画人的完整度来判断其智力发展水平。现代派艺术家从儿童画原创性造型中寻找纯个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童年时代是记忆印痕的永存期,又是形象思维的活跃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专门研究儿童画的德国学者基尔申什内尔提出过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儿童图画和少年图画没有人指导,没人教学,怎样发展?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人的才能是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放弃教学,偏科教学,成人化教育,以及不适当的吹捧和拔苗助长都是有害于儿童基础教育的。

一、什么是儿童画

儿童画是人的一个生命阶段和儿童心理机能成长需要的共有的和特有的产物,它是以年龄群划分出来的,有儿童自己动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留下可视痕迹的一种运动,游戏或是儿童对自己直觉感知的事物做出来的形象表述。这段话有三层意思。

1.儿童画是一定年龄的特有产物,过了这个年龄段,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无法弥补,也难以追回了。

2.儿童画必须是儿童动手完成的。主要是靠直觉表现自己的主观意念,以保持鲜活的童心童趣。

3.最初的儿童画本质上不是画,只是手臂运动留下的痕迹即涂鸦。认识力提高后,形象有了稳定性就可以作画了。

二、儿童画的分期

中外学者对儿童画的分期做过许多研究,有过许多论述,使用的概念虽不尽相同,但分期的依据都是从大量不同年龄儿童所反映的心理机能成长需要的不同特征中概括的。美国学者厄尔W·林德曼论证了儿童的智力和美术的创造力的三个发展过程,具有普遍意义,兹编录如下。

第一阶段(2~4岁),用手或其他东西乱涂乱画。儿童从自己的活动、周围物体的运动、撕扯纸张或玩玩具等各项活动中得到乐趣,对这些活动的结果发生好奇。第二阶段(4~8岁),用符号或图形表达意思。孩子通过符号或画画相互影响,刺激自己的官能,力图领会其中的含义,这一阶段的美术能力发展很快,保证了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三阶段(8~12岁),开始用有结构力度的组合形象的画表现事物,也是儿童画的最后阶段或现实艺术的开端。虽然这一阶段的儿童仍带有幼儿时期的幻想,但他们已开始具有社会意识,懂得多了,看得多了,看得细了,已不再满足过去简单的美术活动。这一阶段儿童作画的特点可概括如下:画形更趋逼真,夸大部分减少;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得到关照;画中最详细的部分就是最重要的部分;由于学科增多,兴趣转移,孩子们的美术能力出现不平衡发展。

三、儿童画评析

1.留下痕迹的运动——偶然涂鸦与受控涂鸦。我们看到孩子的涂鸦痕迹。发现你只要给孩子们预备好纸笔,让他们去涂,他们立刻会对痕迹发生好奇,不久还会产生自信。画直线主要靠肘臂运动,画圆圈则要靠掌指运动,在肢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发达了脑的指挥机能。长期的痕迹刺激,又会使视觉感受力有所提高,为形象的形成打下基础。应该使家长懂得,涂鸦练习是婴幼儿的“必修课”。从偶然涂鸦到受控涂鸦的转变是体能和智能的一个进步,万勿斥以胡涂乱抹而加以制止。

2.所见,所知,所想——幼儿到底在画什么。在幼儿会画圆圈后就想为圆圈命名,心理学家称之为“命名期”,因赋予痕迹新的意义,开始萌发形象,具有象征功能,因此又被划入“象征期”、“图式期”。在一幅被命名《妈妈》的儿童画里,在圆圈下画了四肢,在圆圈上画了烫发,在圆圈里面画了眼睛、鼻子。儿童描写人的时候,是完全依照他自己的想法的。

对于儿童作画是画其所见,还是画其所知,从本世纪30年代至今一直在争论着。我们认为应该把两者看作互为补充,最终要反映儿童的认识水平。看见的是形状,知道的是道理,二者结合就会使认识水平提高一步。

3.莫以“大人”之心度“小人”之腹——谈儿童画的直觉美。据说当代已故的著名画家蒋兆和先生画水墨肖像时是从眼睛画起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画家没有按“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而是只抓关键。儿童们靠直觉感受就能画出使成人感动,甚至令人叹服的人物写生画来。在这方面我们切不可以“大人”之心度“小人”之腹,不敢放手让小孩们画画。

4.儿童在挑战。儿童看东西沿着“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发展的。好奇心使他们的认识逐渐深入,认识愈深入,视觉分化愈细致。反之视觉分化愈细致,获取的信息愈充分,认识愈全面。所以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视觉分化程度不一样,画出来的作品深入程度也不一样。

所以说儿童画就是儿童画,儿童画之所以可爱,真像儿童可爱一样,在于他们的天真无邪。他们对世界,对未来充满憧憬,奇特的想象是大人难以企及的。家长们怀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包装儿童也无可厚非,但过偏过急也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的儿童画水平与其将来能否成为画家并无必然联系,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发展兴趣,发展感官,开启智力和培养健康心理,应该说儿童画对心身发展的要求比对技能技巧要求更高,切勿错过这个特有的不可往返的时期,让儿童快乐地成长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儿童美术;地域文化;特色教育

建构儿童美术特色课程是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学校综合发展的需要。鲁迅先生说得好:“借他人的火,煮自己的食。”学习、借鉴不同画种的艺术表现方法,并结合地域特色和现代绘画理念,从而使我们的儿童画艺术体现出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不失稚趣的现代童画风采。再利用教师的专长与孩子的稚拙,通过学习与研究、传承与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儿童美术教育奠基。

一、建构儿童美术特色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艺术格局下传统绘画的升温,使传承与发展的语调不断上扬,众多艺术家纷纷以不同的姿态挖掘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创作出大量耐人深思的作品。孰不知,儿童的手笔往往不亚于成人,反而童心与童趣更会引人入胜,若加之传统文化内涵,岂能了得。就好比毕加索用毕生时间追寻如何画得像儿童一样。由此,一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兴趣小组为抓手的少儿美术工作室体系特色课程的雏形应运而生了。

二、挖掘传统艺术与本土文化中的特色资源

让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进入课堂,有助于传承、弘扬民族特色与本土特色,有助于儿童画特色的学科建设,有助于办出自己的区域文化艺术特色。

(一)经典艺术

1.敦煌飞天壁画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它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鼻丰嘴小,身材修长,衣裙飘曳,横空飞翔,姿势优美,动感性极强的艺术形象,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

了解飞天艺术,让儿童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与动手能力表现所见的艺术形象,可以锻炼儿童的造型能力,线条的运用能力以及对复杂形象的刻画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孩子加以想象,把自己融入飞天艺术中,从而创作出多幅独具特色的儿童飞天艺术。

2.京戏人物

京剧人物形象丰富,有忠奸、美丑、善恶之分;人物表情多样,“喜、怒、哀、乐、惊、恐、悲”易于刻画;动态夸张,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且服装色彩鲜艳,也有极富特色的装饰头饰,十分适合儿童表现,而且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表现,也收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3.历史题材人物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题材丰富,诸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等都可以拿来刻画,这些形象既可以绘制得精致细腻、纤细秀丽,也可以发挥出粗犷、古朴、大气的风格;既可以画写实的,也可以画写意的;既要有吸收、融汇,更要有创新,它在与儿童的稚趣相结合时,总是反映出幼稚可爱的形象来,从而形成了浓郁的儿童画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本土资源

1.苏式建筑、园区现代建筑

江南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建筑可谓既经典又别具一格,素朴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自然天成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因此,苏式建筑是风景画不可或缺的题材,也是区分于区域外绘画题材的不二之选。苏州园区的现代建筑更加独具匠心,具有含蓄自然有不失现代美学风范的艺术效果,体现出自身的开发性。

2.昆曲文化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它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正是这种富丽华美,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的境地。那么,在日益追寻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时代,以绘画的方式进行表达传统艺术,无疑是值得推敲的。

3.江南植被

对于在北方长大的人来说,江南的植被总是那么让人惊叹,秋日阳光下大片的芦苇荡美不胜收、天平山的红枫让人流连忘返、苦涩的银杏树更是绝美壮观,它们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之美,更向我们昭示了地域之独特。无论用写实的方法还是用写意的方法,均可以表达出独有的意境来。

综上所述,传统艺术与苏州本土文化不仅仅是单一的一种形式,也可以以情感和聪明才智创造的一种文化,成年人能够自我选择就地取材创作,儿童则可以用他们的方式进行表现。

三、建构内容统一、媒材丰富的特色课程

(一)让丰富的绘画媒材走进儿童画课堂

1.多种绘画媒材同步进行

绘画艺术从来都不是单一品,不同的材质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法。绘画步骤、绘画技法、绘制原理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能真正拓宽孩子对美术的认识。为了保证孩子真正学有所长,我们充分利用美术课堂时间与课外活动时间,实行分层作业形式,将课堂作业内容与特色绘画相结合,在快乐与满足中学画画。

2.同一主题各显风采

孩子的天性总是那么的纯真,他们喜欢得到夸赞,总是努力比别人做得更好。根据孩子的需要,我们用比赛的方法激发孩子的绘画潜力,以开设同一绘画主题的方式进行各自的特色课程,如飞天系列组画、京剧系列组画、人物系列组画、校园风景系列组画等等。从而展现油彩所带来的夸张与绚丽、水墨所带来的流畅与奔放、装置带来的活跃与壮观、卡通带来的可爱与稚拙、版雕带来的沉稳与厚重。

3.立项儿童画特色课题

记录是最好的传递方式与反思方式。为此,整理出《依托儿童画项目研究,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立项为江苏省省级课题,这是在特色教学中边摸索边总结的,将从“儿童画技法研究”和“形式与内容研究”为主线,以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充。将研讨活动、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一是总结;二是分享。

(二)儿童画特色教育的实施与学习方法

1.技法学习与研究

任何没有预设的情境都是无果的,画画亦是如此,儿童画画更是如此。儿童随意表现的是想法,需要老师指导的便是方法与技法,因此绘画技法的学习与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版雕,或者是漫画与线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绘画技法,将成人所掌握的复杂的绘画技法抽取出最直接与简单的方法教授给孩子,使他们基本掌握一种画材的特殊性,并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加深理解,并形成孩子自己对特殊画材的运用方法,从而提高绘画修养和审美能力,为其他相关绘画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2.捕捉生活瞬间

儿童的世界永远是五彩斑斓、妙趣横生的,在成人眼里无关紧要的事情都会被孩子放大,因此,引导孩子观察身边微小的事物与事件进行表现,经常会带给我们不小的惊喜。外出写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在自然中不但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直接还深受孩子喜欢,足球场的瞬间就可以轻易被孩子生动地刻画出来。

3.实践与应用研究

特色教学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教师应注重各画种间的联系,加强合作与协调,设计好各阶段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艺术贵在创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综上所述,建构儿童美术特色课程,是增强学校美术特色办学综合竞争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它需要一支富有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去激励孩子、引导孩子,走上真正的为少儿美术奠基的道路上去。

篇4

【关键词】 传统绘画教育 儿童绘画 绘画临摹 教师素质 家长“望子成龙”

前言

现如今绝大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值也相应地越来越高,甚至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期盼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他们不惜财力、物力、人力精心去培养孩子,从而剥夺了孩子的礼拜天、节假日,让他们去参加美术班等名目繁多的各种补习班的学习,书法、国画、素描、色彩……希望在艺术领域里能够“望子成龙”。然而他们不知道,带着这样受迫的动机或利害关系而进入艺术领地的人,成功者实在是寥若晨星。绘画其实和体育一样,其成就不单单靠“苦练”便能够奏效的。

一、我国当前儿童绘画教育的实际情况

我国目前的儿童绘画教学还没有形成一套种完整的、统一的、适合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虽然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成果,如自主参与式教学法、线描造型教学法、诱发式教学法、情感思维教学法等等。但是,目前的儿童绘画教学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各地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们都还是各自为战,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教材或根据自身的喜好来制定教学内容。现在仍然还有许多地区用传统的儿童绘画教学方式,传统的绘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注重临摹。传统绘画教学一直以传授基础技能为主,没有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所以绘画教学多是采用简单的临摹教学方式,也就是老师教学生照搬照抄。由于儿童画画不是靠自己的观察、想象去主动创造,而是不动脑筋地记住了教师的画法,这样就造成了思维的惰性,影响了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临摹教学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每个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

2、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 。我们却经常看到一些儿童在绘画课上不敢落笔,即使画了,那些人物、房子也都是非常模式化的几何图形,也有人说“我不会画”。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儿童对绘画如此惶恐呢?我们不妨去书店看看,那里到处充斥着描红、仿影、填色图画本。那些儿童真是受了着色图画本的限制后,就很难再享受创作的自由,他们便丧失了独立的创造和表现欲望,而使他们的思想变得依赖性,失去了感情宣泄的机会。

3、传统的教材内容编排总是由简到繁,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实践证明儿童绘画题材并不存在繁简问题,富于变化的复杂形反而易于被儿童接受,如,教材中的旅游鞋、自行车、古建筑等都是儿童绘画的好题材。

4、传统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以像不像为评价作业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

5、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具有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与特长,几乎成了众多家长的一致愿望。基于对社会的迅速发展的深刻认识,家长们都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于是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看到孩子喜欢涂涂画画就送到美术训练班去学习,希望孩子在绘画方面能有所成就,过早、过高的对孩子提出了技术性的要求。以成年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在不符合自己标准时就给予批评、指责。孰不知正是这种不懂少儿美术教育规律的做法扼杀了少年儿童的天性,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少儿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我国当前儿童绘画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实际效果

当前在教学上总括起来,有两条路子,两种方法。一种是以临摹为主的成人化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脱离了儿童实际,以传授技法为目的;另一种是根据儿童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用启发和引导的方法,教儿童去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感受,教儿童掌握基本的造型方法和规律。

据了解,我认为以下几种教学属于前一种,这种教学阻碍了儿童能力的发展。

1、临摹国画。用固定的笔墨程式教儿童背画一两样东西,这种方法儿童比较容易掌握,易见“成效”。因此有不少人被迷惑,误以为能画两笔国画的孩子就是“神童”,其实是误人子弟。首先,在选择内容上,它脱离了儿童生活的实际。儿童时代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他们所看所想不同于成年人,用成年人的技法教儿童模仿只能对儿童的观察和想象起抑制作用;其二,技法是作者在观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儿童也能创造绘画语言去表现去感受,而死背技法程式则会抑制创造能力的发展;其三,使儿童易产生依赖性,成人不教就不会画;其四,使儿童误以为自己容易成才,而实际并不具备真正的造型能力。

是不是幼儿不可以学国画呢?不是的,用国画工具表现儿童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还是可取的。古人云: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

2、从点、线、面开始的基础训练。教儿童画点、线、面,再画几何素描。点、线、面是造型语言的基本要素,但用这些没有任何意义。枯燥的抽象符号,去训练儿童掌握画线、画形的技巧,也是脱离儿童实际的。儿童在小肌肉还发育不十分完善的时候,握笔的力度、用笔的准确性都比较差,把线和形画准十分困难,画的线歪歪扭扭、哆哆嗦嗦是正常现象。儿童绘画训练不同于儿童器乐演奏训练,绘画一开始就与创作紧密结合,训练更偏重于创作。而儿童掌握一种乐器演奏成人的曲子,则更重于技巧。所以,有人问学绘画为什么不能像学器乐那样进行强化训练,根本区别就在这里。一个人技巧技艺再好,不能创作只能模仿,不过是个匠人而已。

3、临画卡通形象。教儿童用铅笔、橡皮,甚至尺子,按一定的比例、形状,临画一种形象,要求画得同范画一模一样。临画卡通画好不好?我觉得不好。但是许多儿童都喜欢画,因为卡通画是成人对实物经过变化的创作,形象简练,逗人喜爱,也易于模仿。但儿童长期临摹卡通画,容易养成画概念化形象的毛病,死临范画也容易使儿童画的形象呆板,妨碍儿童自己去观察和创造。不少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能临摹一幅画,画画干净,涂色均匀,就认为孩子学画有成绩,并为之高兴,其实这只是学了些绘画的皮毛,而真正失掉了儿童最宝贵的童真和稚气。同时,临画对于儿童造型能力的提高也没有好处,因为呆滞、死板都是绘画所忌讳的。过早要求儿童画准比例,用一般的比例概念去替代儿童的观察,只能把儿童引导到死框子、死套路上去。

儿童绘画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对儿童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教育。让儿童画画只是教育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美术活动的手段,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培养美的情操和陶冶美的人格。

我认为,儿童期绘画不能过早要求他们掌握比例、透视、空间、体积等因素,这些写实绘画的基本因素是不可能被他们理解和接受的,如果硬讲反而会像枷锁一样束缚儿童的创造力。应该等到儿童的智力、情感等能力都成熟以后再进行一定的绘画技能训练,否则,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儿童一旦到了学龄期,就不再能凭靠自己的力量去取得进步了。他们开始力争在绘画中达到一种照相式的现实主义,如果在这个时候可以在儿童与外界美的接触中,增加对优秀美术作品的学习、鉴赏,这样的话,自由画法就必然可以获得更强有力的生命。适时的临摹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趣和发展创造性。

三、儿童绘画教育中开展临摹训练的四个原则

因此,教师或家长在指导过程中,要运用适当的教育策略,协助儿童达到自己画画的目的,促进他们创作能力的增强和心志的健康发展。

1、 善于启发和引导,巩固儿童绘画的兴趣。

几乎每一个儿童对画画都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们总是忘我的创作着,用画笔画着他们眼中的世界,或主张,或夸张,极富有新颖性和独创性,他们的画虽然稚拙,却也妙趣横生。教师和家长一定要保护好儿童的这种绘画兴趣,与儿童一起分享他们创作的快乐,尊重他们,以表扬为主,局部矫正为辅。不要以成人的好坏标准刻板地评价儿童的作品,更不要横加指责和随意改动他们的画。而应用“童心”去想儿童所想,看儿童所看,感儿童所感,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启发和引导儿童绘画,巩固他们的兴趣,让儿童画画像游戏那样自由发挥,不断地在创作中提高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

2、 以启迪创造意识带动儿童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

在绘画活动中,儿童用线条、图形、色彩等将自己的经验、印象和情感转化为美术形象,这一转化过程即是创造。作为教育者,首先应明确儿童绘画教育的重点是启迪他们的创造意识,而不是点、线、面、透视等技能的传授。要以保证儿童绘画的创作性为目的,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诱导儿童进入创造的过程,丰富他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在启迪创造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绘画技能技巧的训练。这样不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使儿童从小学会艺术思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有益于智慧的发展。

3、 注重求新求异,不要给儿童固定的绘画模式。

绘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启发,鼓励儿童创造新异的作品,不墨守成规,不自我重复和抄袭他人作品。然而,在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中却有很多走入了热心教孩子画模仿画和范画的误区。儿童喜欢模仿,示范也是儿童绘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但在儿童绘画过程中面面俱到,像教儿童写字一样先画哪一笔,后画哪一笔,让儿童照抄的示范,不但会造成儿童的消极模仿和绘画依赖性,而且会形成画法上的保守、构图造型上的固定模式,抑制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示范中教儿童掌握表现的要领,注重把临摹和观察、想象、启发相结合,注重求新求异的能力培养,给儿童动手又动脑的机会。

4、 培养儿童的主体性。

篇5

关键词:学习兴趣、想象力、观察生活、尊重童趣、人文色彩

赫伯特·里德曾说:“从新石器时代到今天都存在着一个事实,那就是儿童们一直在画画。”那么,儿童所画的画是否就称为儿童画呢?儿童画一般是指以儿童为创作者所完成的绘画,它是儿童依年龄的成长与生活体验,通过眼睛观察、大脑思考、内心感动,并结合手、眼、脑的协同作用,所画下具有内心情感、生活经验,对自然或社会观察意涵的视觉符号。所以,儿童画应该是儿童生命的图像,它应该是自由欢快、轻松自然的,它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的包袱,它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独白,是人类艺术的一种原始感觉。

但是,当今少儿展览会上的儿童画作品,似乎有一种十分压抑的感觉。一幅幅作品好像小孩在说大人话。乍一看,精彩纷呈。可是,细细地观察却发现大部分的作品几乎都只是在技法上做文章,很少考虑作品本身所揭示的一种儿童所表现的内涵和心理感受。纵观目前儿童画教学,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儿童画,总是以成人画的审美观来要求儿童画。

某些家长对儿童画的看法是有偏颇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用对成人画的审美观来要求儿童画,总认为孩子们画的画不美观、比例失调、残缺不全、与实物常态不符等等。从这种观点出发,家长自然而然地就要指出孩子画的不足和毛病,甚至自觉不自觉地予以“贬斥”或“嘲笑”,进而采用成人的画法教画,或者不厌其烦地要求孩子照着范画进行临摹。这种现象在家长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为什么这种不利倾向能够长期地较为普遍地影响着许多家长呢?我们设身处地地分析一下家长的心态,一般来说,大家是把孩子画画看作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而衡量儿童画这种能力的主要标准在于“像不像”、“美不美”和“行不行”。所谓“像不像”是指将孩子的画与实物比较,以与实物形象相符合的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之一;所谓“美不美”是指用成人的审美观点来评价孩子的画,以符合或接近成人画的标准者为“美”,否则为“不美”;所谓“行不行”是指以成人画的画法来要求儿童,近于成人的技能技巧者为“行”,反之为“不行”。当然,不仅仅是家长,有些教师也是采用机械化的训练,不管什么样的学生,不管年龄的大小,一律都是用统一的指挥棒来指挥。其结果,将小孩的教育变成了“大人化”,儿童作品简直成了大人的翻版。我曾见过这样一个可笑的镜头:上级来了文件要举办儿童美术作品比赛。这下子可忙坏了老师们!你瞧,他们立刻耍出自己的“绝招”:马上停下课来,搬出了许多儿童画册,拼命的找范画,老师先将铅笔定好稿,再指导学生来按照老师规定的范画色彩来涂色,一点都不允许出界。如果老师面对如此多的学生无法顾及过来的话,就要求家长来帮忙,布置了参赛的作品“任务”让家长来协助完成。家长不会画的就要求家长到课外请美术老师来速成辅导创作。基本上画好了,老师再将其集中在一起补充和修改,甚至非常象原画才算满意。果然,这样的画参加了比赛还得了大奖呢!

像这样的现象,我想并非少数,可以说已经将我们的儿童教育艺术引入了歧途,可以说是我们美术教育的悲哀。

二、一味地注重绘画的结果,忽视了绘画的过程。

人们拿起一幅儿童画会轻易地用“好看”和“不好看”来评价一番。评者不经意,但对孩子本人却有很大的影响。有的教师和家长给幼儿的图画评分,这是不可取的做法。成人以自己的标准制定了100、90、80、70的尺子,给孩子的图画打上“好”与“不好”的烙印,可是孩子一点儿也不了解高低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实,从表面上评“好看”、“不好看”也好,给儿童画评分也好,都是简单地从画面上评价孩子们的画,是单纯重视绘画结果的表现。

诚然,儿童画的确是儿童的一种能力的表现,它是儿童自我表现能力的体现,它反映着儿童本身内在的心理、情感、认识和经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儿童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它的发展需要成人的关注,也需要成人的帮助。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儿童画进行教学:

一、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从一定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比教给他知识还重要,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如此。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持续地倾注着积极感情的认识活动。积极的感情是指兴奋、愉快、欢乐等等。人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意识,就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对自己周围的生活满怀兴趣,总是以无法比拟的热情和兴趣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生活,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当他们还不能用具体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便借助于各种材料乱画,试图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培养学习兴趣需要一定的技巧。在这里“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信心,要重视学生成功感的培养。成功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培养成功感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比赛,适当竞争,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与成绩,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不失为一条捷径。学生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达到师生双边活动的高度统一,这种关系应该是亲密、和睦、诚实、信任和开放的。

二、启发儿童绘画的想象力

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阶段是丰富和发展思维想象能力最佳的年龄段。”人是根据形象思维活动的生物,儿童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在孩子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眼。他们的世界广大而自由:月亮上能荡秋千;动物可以开音乐会;恐龙从侏罗纪来到现代社会;连老爷爷脸上的皱纹都可以用熨斗熨得年轻……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热情常常让大人感到难以理解、无所适从,跟成人受社会习俗制约的生存空间及受理智理念控制的思维空间相比,孩子们的世界广得叫人憧憬,美得让人流连。

#M'C"F!]6B'z1z)~7G0}美术|书法|绘画|设计|收藏|拍卖|摄影|美术高考|篆刻什么是艺术?绝大多数孩子无法用语言来回答,然而就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在他们不经意挥洒涂抹之时,真正的艺术便诞生了——这就是艺术,属于孩子的艺术(儿童画)。

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观察是绘画的基础,而创造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进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绘画对象的美,体会所画东西美在何处,并对绘画对象进行提炼,丰富他们头脑中的绘画形象。!T7y+l/u(c"v美术,书法,绘画,设计,收藏,拍卖,摄影,美术高考,篆如画《我的家庭》时,我让学生提前回家观察自己家庭的陈设、色彩等特征。上课时,学生介绍了自己的家庭:熟悉的家具、生活用品。他们在这个温暖而舒适的家庭里成长、生活、学习,这里还有他们最亲近的人……这样,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绘画中的家庭很有特色。表现出的作品,从风格到色彩都较古朴、浑厚、稳重,有些作品时代气息浓,颜色典雅、谐调;有的色彩很鲜明,给人以明快、朝气蓬勃的感觉。

四、要保护童心,尊重童趣,要体现儿童画自身的特点

儿童画的原始状态是自由的涂鸦,自从他们有点感觉开始,就会运用线条或者色彩来非常自由地、轻松地、甚至放肆地“涂鸦”。这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感觉,是最难得的童心流露,是最原始的创造活动!尽管在有些大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不像画,是“乱来”。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原始的“涂鸦”,才会有将来惊人的创造和想象。千万不能小看或打击这种可贵的“创造”。作为一个有眼光的家长或者启蒙老师,他们的目光应该是等待和希望,应该是鼓励和引导,应该是爱护和欣赏。可是面对这一切,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这样做呢?真正的天才不是没有,而是缺乏发现,缺少成长的环境。也就是平时古人所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了。尤其在低幼年龄的儿童,他们对形状和色彩的感觉都是出自于一种非常原始的、真挚的情感流露。他们拿起笔的时候是充满愉悦的,很轻松而随意的。也许,他用彩笔在“胡涂”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情感的抒发,画面看起来很是令人费解。甚至在大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乱成一团”的“不像画”,但是只要你能够耐心下来的时候,学会倾听他们绘声绘色的解释,还真能自圆其说呢!这可不是什么个别现象,尤其在儿童的涂鸦期或者低幼年龄阶段,一种自由的思维活动和轻松的表达方式,尽管显得幼稚和笨拙,往往却是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萌芽。从抖动的线条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稚气;从歪斜的形象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童真;从随意的涂鸦色彩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纯真浪漫……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允许这些存在,保护童心,尊重童趣,用他们自己的笔说“画”,用自己的心来画“画”,用自己的眼光来欣赏“画”。这样的儿童画才是真正意义上孩子自己的。

五、要重视儿童绘画的过程,体现其教学的“人文色彩”

,P!E-M5_*@8J&Z3j7p

篇6

【关键词】绘画;幼儿成长

美术教育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美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幼儿画画或做手工之前,首先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如,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空间位置等,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着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表现的。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美术,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随意画”是幼儿的天性表现

幼儿开始绘画,并不像认字、数数那样必须依靠“教学”。正常的幼儿本能地喜欢绘画,他就能画一般成年人不敢画的画。主要是“随意画”,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儿童画”创造性是不足的。因为儿童画的“主观性”是支持儿童画的动力来源,“随意画”教学的启发式教学采用演示实物,表演动作,语言文字等多种手段的描述加以启发。

二、绘画影响幼儿个性塑造

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不同的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而敏感,有的则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引导、教育等切合实际的方法,来塑造良好的幼儿个性。

三、绘画对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这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不可忽视的,其他学科教育也都有各自的作用,那种认为教孩子画画、唱歌、跳舞是无用的,不如多教些读、写、算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欢乐的童年里健康、全面的发展。

四、美术教育有利于增强幼儿双手的灵巧性

幼儿在画画或做手工的过程中,总是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双手去参与活动的,为了使幼儿掌握造型活动中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就要训练他们一些专门的动作,并使这些动作尽可能做得准确,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速度和力度,逐步稳健和协调。如:执笔、画线、涂色、捏泥、折纸、剪贴等。这些动作对于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的发育、手指和手腕配合一致、各种动作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手的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指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胞 可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人体内的各个器官乃至每一块肌肉,在大脑皮层中都有它的代表区域,即管辖它的神经中枢,而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如:大脑皮层中光大拇指的运动区就相当于整个大腿运动区的十倍。手的动作又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导到手,手的活动越多,动作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的运动区的生理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因此,手的动作对发展思维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

五、美术教育能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幼儿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的总和。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美术教育活动,就具有形成和发展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特殊作用。 美术教育对幼儿来说,主要是强调感受美和审美情绪的体验。无论教幼儿绘画还是教幼儿手工,都离不开激发幼儿审美的情绪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正确地实施幼儿美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有益于他们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益于改善他们整个学习的性质,使其积累到一些愉快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形成,良好的美术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

六、美术教育能提高幼儿学习其他学科的效果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教育;误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56-01

儿童有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心理,他们拥有伟大的想象力,他们作画时随心所欲,形状、颜色、构图变化无穷,不受任何限制,表现了儿童特有的质朴、纯真、自然、幼稚的美。而幼儿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所以教学方法和内容必然有着内在的对应性。但我在教学中经常看见教师们进行纯技巧式教学,让孩子们机械模仿,一些家长看自己的孩子在画画时笨手笨脚的样子,显得比孩子还急,看到孩子画出来的画和老师的范画有差别就训斥孩子,用对成人的教育方法教育幼儿,用评价成人绘画作品的标准评价幼儿的作品,这无疑造成幼儿学画心理障碍,摧残幼嫩的童心,挫伤幼儿的绘画兴趣和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针对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幼儿园美术教学和家长观念两方面存在的误区,浅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误区一:幼儿园美术教学存在的误区

1.重技巧轻想象。《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注入式教学,即老师怎样教,幼儿怎样画,亦步亦趋,不能走样,近似于机械模仿。还过分强调幼儿涂色能力的训练。这种教学只有教师一个人的积极性,而几十个幼儿是被动的,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这种舍本求末的方法压制了孩子们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不利于孩子们自身潜能的发挥。

幼儿美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2.追求成熟美。《纲要》中,艺术部分的表述是“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教师要“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由此可见,幼儿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在于要孩子画一幅多么象样的画,而是要激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而现实中,幼儿被要求学画一定要“象”,横要平,竖要直,把画画得“象”与“不象”作为学画的终极目标,这样会导致孩子画画的胆子越来越小,又擦又改,谨小慎微,匠气十足。

3.幼儿美术创作没有自由的环境。《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总是让孩子们选择用单一的工具作画,孩子的绘画创造没有自由的环境。没有什么于艺术有关的创作活动比自由的画画更轻松的了。教师应鼓励幼儿随意选择材料和手法画画,告诉他们不要以为只能用水彩笔或油画棒绘画,绘画可用的材料各种各样,随手可取,如:棉花点染、树枝造型、树叶树皮装饰、各种布料创造肌理效果、橡皮印章画、铅笔屑粘贴、树叶拓印、吹墨画等等。

二、误区二: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

1.恨铁不成钢,对儿童作品的评价方法有误,扼杀幼儿学画的兴趣。学前儿童自我评价发展首先表现为儿童依从性评价和被动性评价,其自我体验容易受暗示。大部分家长评价幼儿的作品都是看幼儿画得象不象教师的范画,认为不象,就急躁,批评多于表扬,这种评价方式造成幼儿消极心理引导和暗示,让孩子认为,画就得象,否则就不好,但幼儿的身体机能决定他们不能做到画得横平竖直,比例恰当,过多地批评使幼儿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感觉自己无能,扼杀幼儿的绘画兴趣。一颗幼小的心灵需要的是鼓励和肯定。多表扬、少批评,调动积极因素,提高幼儿学画的兴趣,这一点十分重要。

2.认为学画要象,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究竟什么样的幼儿美术作品才是好的作品?家长们认为画得象,颜色涂得均匀,就是好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著名画家马蒂斯、毕加索都曾模仿儿童画,从中寻找灵感,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家长应该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学习如何欣赏幼儿的绘画作品,鼓励孩子多想象,给孩子的作品肯定和表扬,通过正面的评价和引导,让孩子体验到想象和创造的快乐,从而激发幼儿想象和创造的兴趣。

篇8

关键词: 心里 创新 绘画能力 联系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是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这足以说明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中,想像力的重要性。那么对于学前儿童,还处在于儿童时期的孩子们来说,想像的空间是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的,不受束缚、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遐想。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培养学前学生儿童画的绘画能力并激发儿童对儿童画的创新是本文要着重阐述的内容。

一、了解儿童,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掌握儿童的心理、喜好和性格。

每个人都是从婴儿期开始一点一滴成长起来的,从刚开始的牙牙学语到活泼顽皮的上学前班的年龄。这时的儿童已经可以感受到、认知到这个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虽然表达不出完整的想法,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方式告诉我们,他们注意着感受着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那么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我们首要应该做的就是走进儿童们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所想所要。

儿童时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儿童的培养影响着他的发育成长。因此人们常说要从孩子的幼儿时期抓起,从最初的定性开始,这直接影响儿童的性格,习惯的养成。

儿童的世界不需要形式主义,读懂孩子们的最好方式是真诚的发自真心的对他们的爱,付出感情的和他们交流,玩耍,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培养深厚的情谊,当孩子们接受认同你的时候,那么你的一言一行对他们来说就是意义深远了。

学前的儿童有着相同的共性,对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玩耍,见到新鲜事物接触新的知识都是很敏感的,能灵活的运用这些孩子们的特征,进而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在沟通中了解他们的性格,喜好,这对于引导学前儿童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

二、发掘儿童的特点,激发儿童的潜能与丰富的想像力。

学前儿童处于一个各方面都需要开发成长的阶段,思想行为上是自由的,在教育孩子时,正确的教导他们的一些必要规范的行为,在思想上不要有所限制,可以任凭孩子们涌出大量稀奇古怪的想法。让他们随意的想象,不受思想上的束缚。

不要遏制儿童的想像力,开拓孩子们的幻想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先培养孩子的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就能勾勒出美丽的图画。艺术与生活是紧密不可分的,孩子们的敏锐感官是他们绘画的优势。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处处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将自己的子女送去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除文化课以外的课外学习。家长们不止希望自己的孩子只是一味的学文化知识,他们希望借助这些陶冶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在成人眼里,儿童欠缺很多大人没有的东西,例如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然而成人很难画出纯正的儿童画。恰恰儿童画最不需要的就是复杂。儿童画讲求的是超乎常规,打破常理,不讲循规蹈矩,逾越了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常规。所以说儿童画是属于儿童的,是成人无法绘制的童心。

虽然儿童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视力,不过单单是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怎样将孩子们的优势与画作结合呈现出完整的儿童画就是关键了。艺术是永无止境的,也从不拘泥于时间、空间和地理环境。那么激发儿童的画作创新绘画能力自然与大自然密不可分。新鲜的空气,外面广阔的视野,自然的景色,让儿童置身于此,感受到这些自然的美,并拍下孩子享受喜悦的画面,情景交融,置身于内,日复一日,对于儿童的情感有着显著的丰富。这时儿童拿起画笔绘制的画面会更加丰富多彩,儿童都是借助绘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在他们的心中有眼睛所看到的现实生活,有不懂的事物,这些在儿童画中可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出,孩子们的画面就是每一个故事,他们借由儿童画把想珍惜的经历都注入自己的画面中。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过“我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向孩子那样画画”。可见艺术与年龄无关,毕加索正是了解孩子画画时的心情,在毕加索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思想。仔细品味、欣赏儿童画时,你会发现儿童画是讲神似,不求形似。抓动态,忽小节。注大体,少细节。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这些都是儿童画自身的特性,看似天马行空的无拘无束,实质上有着特有的特质,值得细细品究。

儿童期是心理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大的时候,也是可塑性最强强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发掘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也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次开端,家长和老师在这个时期应该给予孩子最真实的引导,最了解孩子脾性的莫过于看着他们成长的家长和老师。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儿童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是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那么将会有利于孩子的品德和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要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父母和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言行上要一致,做到表里如一,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举一动都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法。儿童发展有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遗传,另一个则是环境。激发孩子潜在的天赋。对于成年的人来说,环境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更何况是还处在各方面都在刚刚成长的儿童。因此,想要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要先从环境着手,给孩子们一个舒心,快乐的成长环境,不去束缚,不去同化他们的想法,在思想上给儿童们完全的解放。任他们自由翱翔在自己的天空中,用画笔绘制出他们心中所想。

教育都是从小抓起的,艺术的培养也是如此,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送孩子去学习绘画,音乐,舞蹈呢?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值繁荣昌盛,可谓是国泰民安,在物质生活上都明显有了保障,已经告别了从前的苦日子。当物质生活有了保障时,人们就开始向往精神层面了!

那么培养孩子就成了家人们的重要任务,而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是家长们担心的问题。这时,往往会将学前儿童送去学习画画。为什么不是学数学、物理、化学呢?想必这就是艺术与文化知识的差别。

家长们清楚的了解,要培养儿童,需要的不是文化知识,而是开拓他们的思想,培养他们的能力。这里的能力是指多方位的,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出每个孩子的特性,特质,从而往那方面引导。

儿童画可以很好的锻炼孩子的感知能力,绘画是儿童距离客观世界最近,最直接的一种活动,通过大脑与手指,心灵的配合,在笔下绘制出的图案,色彩是儿童抒感的直接表达方式,可能有的话语孩子们好不会说,不能理解,但是他们却可以通过画面,传达出他们的内心所有说不出,道不明的感情和想法。画可以起到很好的与人交流的作用,久而久之,当孩子们习惯这个传输方法时,他们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三、让儿童去感受大自然,感受不同的环境,发散思维,开拓视野。

除了在室内对孩子进行讲授外,应该定时定期的带领孩子们出去,到外面的世界,感受不同的景色,风光,接触不同的人事物。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多接触绿色和其他色彩会不经意的让儿童们的大脑补充多一些的物质,丰富了他们的思想,在微风和煦中感受生命,感受自然。当孩子们再握起画笔是,笔下的画面将会更有深意。

学前儿童的儿童画绘画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能抓住儿童的特质并正确引导是教师的责任。耐心,细心与孩子们交流,多接触大自然,打开心扉,儿童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1.《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作者:鸟居昭美(日)著、于群(译),出版社:漓江出版社,2011-11-1版

2.美术大观《美在平凡中》、作者:徐婷著,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10总第274期

篇9

一、了解儿童美术的重要性

著名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我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孩子那样画画,我毕生努力追求的就是把我的作品画成儿童般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才是毕加索先生所说的儿童般的作品呢?依我的拙见应当是以儿童天性,表现儿童兴趣思维的一种自然活动的表现,因为儿童作画时不受任何绘画惯性的影响,以直观式观察,最纯净的眼睛看到事物的本心,用最独特的绘画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使观者从中直观地体验到真实情感。

儿童美术最重要一点是不受任何污染,不造作的真,不修饰的拙,绘画不存在为某个目的服务,不以某个功利为动力。绘画是儿童不教自为的一种自然活动,儿童绘画的实质是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儿童通过绘画完善表达人之初最无邪的情感,是对这个世界的最直接感性表达。当我们面对超乎寻常的创造和幻想时,无法回避它带来的灵魂震撼。

二、正确对待儿童美术的特殊性

我在执教之初犯了把成人审美意向强加于儿童的错误。面对孩子画出的三角形人头、透明的房子、长翅的桌椅应不奇怪,甚至绘画内容仅是一些符号,他们所画的画可能是一堆无用的东西,一些无序的线条,没有任何意义。为此我还烦恼郁闷了一阵子,为了纠正孩子们不符合现实存在的表现手法,再三强调要顶天立地,运用色块绘画,头发应该如此,眼睛要如何,线条必须怎样……但是发现越是强调,学生越是不会画,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而且他们不漂亮,总是问:“人脸为什么会有三庭五眼?长方形为什么要画三面?画画为什么还要分前后层次……”问一些我不知该如何回答的问题。然而,在我的成人美术审美观和儿童审美观碰撞期间,发现儿童美术的魅力,孩子刚开始拿起画笔,站在原创高点,不需要像成人般,得摆脱视觉惯性的束缚,而以纯净的眼睛便能直达事物的本然核心,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原创,都不是教出来的。因此,儿童天生就是出色的创意大师,我们要用心关爱与呵护儿童的原创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孩子特别爱画画,每次在中午午休看班的时候,孩子们总会问我:“我的作业都完成了,可以开始画画了吗?”可见画画是放在孩子们心中的首要位置,而且画面是异想天开、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然而,对孩子们的这些“杰作”,有的成人却不能理解,横加挑剔,甚至让孩子刻板地临摹简笔画或成人作品,试图让他们快点画的标准,常拿画得像不像作为评论好坏的标准。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会抑制孩子自由想象空间,禁锢孩子原本天真活跃的思维。

在儿童美术理论家胡晓于2002年1月在德国柏林青年艺术学院举办中国儿童画展览时,德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席柯瓦莉克女士情不自禁地赞叹着中国的儿童作品:“中国孩子的画太美了!色彩太漂亮了!”当时参展的作品都是几个在此领域内的创新成果,从基本能代表中国儿童美术教育的最新发展情状的地区挑选出来,之后问题却尖锐地让胡晓从此开始思索和探求。柯瓦莉克女士表情严肃地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的娃娃是黑头发、黑眼睛,在中国长大,我怎么没有看到中国味道的儿童画?为什么?”

三、正确引导儿童美术原创性

有人说正确的美育观念才能保护儿童的原创性。的确如此,面对儿童的原创性,往往更多由于教育功利主义导致儿童的原创性被家长、教师过多地“帮助指导”,使其原创性面目全非。孩子的审美观与成人的审美观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阶层、不同阅历对同一事物审美情趣迥然不同。教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莫让孩子成为自己的“牵线布偶”。

如何把这些天生的创意大师关爱好、呵护好,是值得每位家长与教育者思考的问题,至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孩子的原创性

我在学校轮回教学中明白,儿童呈现的作品仅是孩子完全表达的一部分,他们在绘画过程中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已经成为作品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年龄特征和美术技能的局限,这些孩子们原创的东西可能被表现在画纸上,也可能没有被表现出来。所以,不要轻易批评孩子的作品,面对他们的绘画作品,我们所能做的主要工作是:交流、理解和赞扬、鼓励。现代教育中不是提倡赏识教育吗?如果教师不问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或者说不理解作品随意给分,可以预想到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后果。有时候这样的评语“这是一张富有独特想法的作品”会令学生兴奋之余产生更浓厚的美术兴趣。只要认真参与孩子的绘画过程,他们就会呈现出来一件好作品。这一点不仅教师要相信,而且要让孩子们相信,只要认真观察与体会,巧用自己所学方法表现,他的作业就是作品。

绘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因其更具直观性,因此更容易为儿童接受。任意涂抹,也许都可以从中得到乐趣,绘画只是其情感的一种宣泄。由于认知水平等的限制,他的画往往会出现很滑稽又符合现实的情趣,多送给孩子一些“你真有个性”、“你的想法真不错”、“你真棒”等鼓励话语,我认为孩子肯定会在本身绘画的愉悦中上升到另一高度。

二、维护并发展孩子的原创性

儿童绘画作品的原创性有其自身特点,偏重于想而画,相当于一种思维表述。儿童美术的原创性应当加以保护,但我们不能停滞于儿童审美能力和想象发展的原始阶段。教育者要扬其长、补其短,既不能做教学上的“放羊式”,又不能做技能上的“填鸭式”。要通过有效手段使儿童的感知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儿童的审美与表现能力、情感与品格等得以全面提高。

有的时候,儿童的很多作品与大师作品相比确实有很多相似,但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原因在于儿童的原创精神与艺术原创性是不同的。如何将学生的美术原创精神上升到艺术高度,这就涉及作品的再加工。再加工是一个提炼与升华的过程,教育者要在不违背孩子意愿的前提下,通过不同方法与途径进行培育,这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老师和家长应从如下方面思考。

1.做个寡言的“聆听者”

很多家长和老师发现我们的孩子往往都是一边画一边讲,画面往往都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如果你能做个聆听者,就会在你看来什么都没有的画面里发挥奇妙的世界,你的倾听就是对孩子的最大鼓励。

2.做个幽默的“欣赏者”

当孩子给你看他的“大作”时,一定要做个欣赏者,孩子渴望自己的作品被认可、被赏识。在你已看到的事实的基础上,用认同勉励的眼光看待,就会发现孩子不简单。你的认真对待、你的掌声、你的鼓励对孩子来说将是莫大的赞赏及绘画动力。

3.做个慧心的“好导演”

孩子画画没有功利性,同时年龄决定他从内心希望得到展示的机会,得到表扬即关注,老师和家长要做个好导演,多提供一些展示的机会。如搞些家庭小展览、班级、学校展览。让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将进一步提高孩子学画的积极性。

4.做个优秀的“剪刀手”

人们都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应是优秀的“剪刀手”。园丁不能把花卉、苗圃修剪得整齐、统一,艺术是崇尚个性,提倡创性,教育者要使姿态万千、张扬个性的学生在林海自在生长。

5.做个称职的“引路灯”

孩子的绘画不能停留在初级原创上,教师通过有效教育手段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逐步掌握艺术的表现技能,教师则要充当好“引路灯”的角色,把握好美育及艺术教育的正确导向,使原创与技能获得良好平衡及提高。

在呼唤创新的时代,别忘了孩子现在不仅是创意大师,将来也是。要正确对待儿童的原创性,尊重孩子的原创性,用心呵护孩子的原创性,辩证地看待孩子的原创性,同时在教学辅导上优秀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扮演好多重角色,这样才能真正适应时代需要。

四、结语

童心涂鸦伴随儿童成长,反映儿童天性,表现儿童思维的一种自然活动,是率真的、无拘束的,是幼稚的、随意的,是发自儿童心灵深处地绘画。儿童画有时会出现与大师的绘画近似的点,但儿童画并不能与绘画大师的作品等同,因为他们的作品尽管可爱,但只停留在审美本能和想象力的原创阶段,因此,我们在了解童心艺术的同时,要正确引领童心,尊重孩子的原创性,维护并发展孩子的原创性等方面。我们在了解儿童接受能力差异的基础上,教孩子一些符合年龄特点的美术技巧,让技巧更好地表达孩子们的想法,让可爱的小朋友们在自由艺术殿堂里尽情地、自信地挥洒。因此,儿童进行美术活动时要尊重孩子们的原创性绘画,保护好孩子的绘画个性,对保持儿童创作热情、想象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使儿童感知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儿童的智力、情感、能力和品格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胡晓.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应重视母体文化.新浪育儿,2005-12-11(15:08).

篇10

【关键词】铅笔作画;彩色画;欣赏 训练;参加展览

儿童美术创作决定儿童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等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儿童美术作品承载着小画家的审美理想、情感和艺术构思,记录着他们的艺术表现和梦幻语言。

儿童美术创作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过程,多元文化的综合指导,使儿童美术创作更加完备而不片面,对培养孩子丰富的联想、逻辑的推理、系统的组织能力起到重要作用。这样的儿童美术作品才能把孩子带到一个美的现实和美的精神世界里去。

实际上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画画的,从二岁左右,小孩就进入了涂鸦期,这是孩子感觉、知觉、语言、思维在不断发展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的开始,他们用充分自由的、活泼的、有生气的语言发挥着无尽的潜质和创造热情,相信每个成年人都喜欢他们的作品。

关于美术教学中的儿童画创作辅导,我已坚持多年,我想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大家交流一下。怎样才能辅导儿童创作出一幅生动的美术作品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熟练使用铅笔作画

铅笔的优点是使用比较方便,铅笔画是基础课程,它方便一切图形艺术的展示。基本内容包括点、线、面的运用和对造型、肌理、明暗、质感、重量感、空间感等的表现,也利于思维的开阔,儿童用铅笔创作,比较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学生可大胆去画,甚至是随意地涂鸦。这时画好与画坏并不重要,学生会克服“不会画”的畏难情绪。他们会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放松地创作。

二、在铅笔画上填色到直接用色线、色块画彩色画

具有感染力的形象、饱含情感的形象,能打动人心,使人愉悦,产生共鸣。人们的视觉往往先抓住的是色彩,不在技法中磨来磨去,充分发挥对物象和场景的第一感受,这是直接用颜色作画的优势。儿童对色彩是喜爱的,每人对色彩的感受也不同,在铅笔画上填色或直接用色线、色块画彩色画,能刺激画画兴趣和对色彩的感觉。色彩画的冲击力是大的,震撼力也是大的,往往更容易脱颖而出。儿童对色彩的感觉不同,有的清淡,有的浓烈,有的明快,有的灰暗,常常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充分让儿童自己发挥,摆脱大人给的条条框框,让他们在颜色的试验中自由地表达。

三、绘画工具和方式的多样

我在辅导中,教授了多种绘画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也建议家长尽可能为小孩画画创造条件。一般在绘画中我们会使用铅笔画,黑白线描画、水粉、水彩、国画、油画棒、刮画、版画、剪纸、撕纸、油画、图案画、书法练习、综合材料运用等不同的展示手法的穿插。加上不同的画面的选择,有白纸、宣纸、画布、高丽纸、色卡、砂纸、棉布、磁盘等作画载体。这样,既保持了儿童画画兴趣,又尝试了多种效果的表现。孩子们也就会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可能进行创作。

四、到生活中去写生

儿童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现实世界中,大自然带给他们全新的生活感觉和体验。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包括周围的人和事件都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印迹,给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到生活中去写生成了必不可少的创作途径。

老师应指导儿童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发现美,从生活中去搜集创作的素材。有写生搜集,也可借助数码相机收集。我经常带他们出去写生。花园湖、游乐园、商场、人文建筑、庙会、农村、花灯表演等周边有的地方和活动,我们都写生过,也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去旅游。现实生活素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让儿童极大地丰富的创作思维。学生用天真稚趣的笔调,独特的视角,大胆的描绘,去体现再创现实生活。画面也许不一定很完美,但相当新颖而有活力。现实情境的引导下,增强了创作欲望,使他们的思维更富有想象,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五、开放性欣赏和记忆性的训练

让孩子多看,看大人的画,小朋友的画,中国的画,外国的画,古代的,现在的,民间的,学院的,具象的,抽象的,各种风格,各种材质,各种流派的,让他们充分感知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了解作品身后的美术故事,让儿童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带他们进入更广阔的美术空间,从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心灵感知和启迪欣赏中学习艺术语言和文化气息。

在这些训练后,每个孩子的感觉和天赋是不同的,有些孩子还是很苦恼,不知如何创作。可通过记忆性训练帮助他们进行创作。

一种方法,老师画完一幅画让孩子仔细看后凭记忆画画,孩子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回忆,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幻想。另一种方法是老师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创造片段和创作元素,如其他儿童作品、名家名作、植物、动物、人物、风景形象等多种画面和各种表现技法,让儿童自己有目的的挑选与创作主题有关内容,再以其为展开点、构思自己的画面,孩子们就会觉得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创作没这么难了。觉得非常有趣!这种方法有助于引导儿童克服畏难心理,并且激发儿童更多创造性的构思,老师的指导再加上有他们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孩子既学习了表现技巧,又可以随心所欲的创作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作品。

六、儿童画面艺术感、秩序感和装饰感的培养

将照片的东西渗入情感因素,将实际生活的东西转化为情感表现,才能变成创作。光有情感还是不够的,光有创作思维也是不够的。如果把创新比喻成过河的话,那么技巧和技法就是过河的桥或船。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我们常用一些表现技法如深勾浅涂法、浅勾深涂法、点彩法、光影法、并置法,整体渐变法,内外轮廓渐变法、平涂法、混涂法、油水混合法、撒盐法、拓印法、刮刀法、厚薄法、反衬法,渲染法、留白法、粘贴法等等。多种技法开拓了多种表现方式。还要着重运用其他的技法。如物象的变形夸张、多视点的画面构图、节奏和韵律的表现、画面秩序感和装饰感的图案运用、用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知识有意地辅助创作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创作经验的增加,儿童自身的艺术感也会更加完善。可以熟练地利用平面处理、立体处理随意造型。形状、构图、色彩,各种不同画种的表现手法也会巧妙地融汇于自己的作品中。这时的作品上升到一种形式美感。

七、经常参加展览,积极和外界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