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报告

篇1

关键词:老龄人口;家政服务;问题探析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数据和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字显示,2014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高出2013年0.6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可以说中国现在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而随着老年人口增速加快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大幅增加。根据相关报告显示,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目前中国空巢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一半,而未来这一比例预计将突破70%。目前,面对如此大的养老家政服务需求,专业而系统的养老家政服务供给却显得严重不足,笔者据此对我国养老家政服务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为促进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提供有益参考。

一、家政服务需求拓展加速,家政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1.家政服务需求旺盛

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亿,且这一数字仍在急剧增加,加之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具备了相应的消费支付能力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由简单地关注衣、食、住、行,转向给予更多关注在身体健康、生存质量等领域,使家庭服务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由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准和护理知识的家政服务人员,需要正规、专业的家政服务机构,需要养老产业的大力发展,给予老人家庭提供优质、专业的家政服务,可以说人口老龄化给家政服务行业提供了极大的拓展空间。

2.家政服务供给匮乏

对于急速增加的养老家政服务需求,家政服务供给却显得严重不足。根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一线城市普遍的家政从业人员供需缺口均在10万至20万人之间,春节前后一个月更是会遭遇30%至50%的从业人员缺口,其中典型需求集中在住家保姆和老人护理,尤其是居家养老缺口高达70%至80%。专业化服务队伍的欠缺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关注。需求与供给方面的巨大落差,主要是由养老家政服务需求拓展加速、家政从业人员职业认可度低、家政服务行业发展缓慢造成的,同时跟当前家政行业工资普遍较低、工作自由受限制、工作时间弹性大等不无关系,这些原因都使得家政服务行业的队伍一直无法得到大幅扩充,造成家政从业人员缺口巨大。

此外,老年人对服务的需要与服务的提供不匹配,不能因人而提供服务也是造成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缺口巨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满足老年人具体需求方面,有的老年人注重沟通、交流,而有的老年人则需要较好的日常护理服务,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其自身情况有很强的相关性。据相关调查表明,在性别方面,男性老人较看重于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文体娱乐。在选择需要“家庭护理”中,男性比例是 41.6%,而女性比例是 38.6%,男性比女性高出 3%。在选择需要“文体娱乐”中,男性比例是 51.3% ,而女性比例是 47.8%,前者比后者高约 4个百分点。女性老人则更需要“家政服务”和“老年教育”。在选择需要“老年教育”中,女性比例是 34.9% ,而男性比例是 30.8%,两者相差 4.1%。目前我国所提供的养老家政服务项目可谓不具有特殊性,服务种类、服务项目比较单一,且并未综合考虑老年人的个性需求及其自身实际情况如收入、职业、性别等对需求的影响。如此停留在单一同质重复家政服务竞争之中,势必会造成需求与供给不相适应,造成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供给不足的现象。

二、家政服务行业发展缓慢,职业化、规范化严重滞后

1.家政服务行业发展缓慢

国家八部委2015年初下文要开展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建设,指出推动以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病患陪护服务为重点的家庭服务行业规范化、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化,是保障家庭服务供给、提高家庭服务质量、促进家庭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我国老年家政服务行业目前还处于一个缺乏知名度和关注度的地位,并未受到重视。因此在市场管理上,就出现了种种不良状况,老年家政服务员、雇主、家政公司三方的权益难以得到较好的保障和维护。行业标准没有建立健全,正处于摸索状态,各项指标都亟待规范。目前,老年家政服务市场既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也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市场价格标准。大部分老年家政服务机构是零散和不规范的,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后续服务。在从业人员质量和保证家庭安全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对老年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家政服务职业认可度不高

家政服务的需求巨大,行业前景一片光明,但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可度却不高。家庭对家政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预示该行业将具有较好发展前景,但是相关调研数据却显示大多数家庭对家政服务职业认可度低,不愿意自己的子女从事这一职业,能够接受子女从事家政服务职业的家庭寥寥可数。这主要是基于传统社会的观点,以家庭保姆、搬运、清洁为主的家政服务被社会认为是较为低级的工作,在该行业中缺少高学历且高技能的人员引领行业的发展,让该职业缺少职业吸引力。另外,据笔者了解,我国开办家政专业的高校也仅有几所,且发展较为缓慢,为培养专业人才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与社会发展亦不相适应。由此,不难看出尽管行业亟待发展,但是人才的缺乏势必会影响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对社会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3.家政服务专业性不强

由于养老家政需求各异,对家政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对养老家政服务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康复、保健、营养、心理、生活看护等方面要求的提高,这些专业性的要求需要家政服务人员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实现。但相关研究表明,专业化程度高的家政服务项目需求满足度很低,一方面是家庭对于家庭健康、家庭管理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自然对专业化程度高的家政服务期待值有所提高,而目前家政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服务效果显然和家庭的期待值还是有明显差距;另一方面,家政服务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家政行业规范化还有欠缺,难以形成如此专业的家政服务人员。

三、家政企业规模效应、品牌效应不明显

1.家政服务企业自身发展受限

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完善,人们法制观念的愈发增强,消费者对于家政公司的资质与正规与否更加看重,而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家政公司多为中介公司,并不规范,这也大大制约了人们的消费需求。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并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大批家政公司随之成立,但在服务质量、服务收费、人员培训、等级评定等标准缺失的情况下难以评定等级,家政公司服务质量可谓良莠不齐、服务定价方面也各自为政,由此造成了诸多矛盾,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据相关调查发现,目前家政服务企业注册门槛很低,很容易就可以注册一家家政公司,有的家政公司甚至不需要任何正规的办公场所,只要开通一个电话以后,招保姆上门,给雇主推荐保姆出去,两头收取介绍费,市场处于无序化状态。由此可知,家政服务行业市场准入条件较低,大多数服务机构规模小,资金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家政服务机构负责人往往缺乏长期品牌发展的战略意识,诚信等问题成为品牌效应形成的桎梏;大多家政企业与家政服务人员没有签订正式劳动合同,雇佣关系不稳定,家政服务者劳动时间弹性大,工资制定缺乏统一标准,难以规范家政服务人员队伍。家政行业普遍“非正规性”,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小的现状,使得正规家政服务在国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力。

2.家政企业电子商务化普及度不高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的应用为家政服务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平台。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十佳家政企业”之一的安子新家政19周年庆典,智慧家庭生活的倡导者安子大力推荐了安子家庭商城电商平台,这是一个从家庭的需求出发,打造网上超级智慧家庭Mall,让人人都享受新生活的平台。“网上家政”也可以更直观地使消费者了解家政公司、家政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如,各公司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以及服务员的详细资料等方面,实现交易的双向选择;从业者也可以随时查看雇主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进行服务。我国唯一上市的家政企业木兰花家政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武汉市各区居家养老“一键通”信息平台的家政服务供应商,其还准备投资建设覆盖服务区域的电子商务平台,将业务承揽、业务监督、售后反馈等业务环节与信息化产品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升家政服务的质量。据调查,目前家政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行业内比较有名的公司在推行,大部分公司还仅仅限于宣传,并未有互动。

四、家政从业人员培养、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1.家政从业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国家八部委提出要强化家庭服务业专门人才培养,推动支持有条件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开设家政学等社会急需的家庭服务类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快培养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开设家政学本科专业的只有吉林农业大学、湖南女子学院等几所本科高校,家政学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专业人才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家政从业人员培训比例较低

据海南省就业局数据显示,海南省有2万多人从事家政服务行业,却仅有2336人经过专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我国目前大部分家政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正规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的从业人员比例极低,职业素质、服务意识以及管理水平都较为低下。这与当下家政从业人员的构成不无关系,目前家政从业人员由以下几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年龄比较高的,据统计年龄在45 岁以上的占85%;另一部分是学历比较低, 学历在初中水平或以下的占到了87%。这些从业者并不是主动向投入这个行业,而是受文化水平与年龄限制,难以找到其他工作或下岗后暂时从业。这对于满足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城镇居民对家政服务更多层次的需求还相差甚远。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意识的转变,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家政行业也有了较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将求职目光投入到了家政行业,高文化水平、高职业素质的从业者是家政服务供给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但此类从业者多从事管理工作,且相比于国内家政市场的大量需求还远远不够。由此,要有效增强家政行业市场发展潜力,满足养老家政服务的需求,必须要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熊海鸥.中国经济的人口图谱[EB/OL]..

[3]高少华.调查显示:一线城市家政人员供需缺口在10万至20万人之间[EB/OL].http:///fortune/2014-11/02/c_1113079408.htm.

[4]朱奕臻,侯志阳.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以及对策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

[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家庭服务业“两化”建设座谈会举行[EB/OL].http:///xinwen/ 2015-01/06/content_2800758.htm.

[6]孙 慧.海南2万多家政服务人员仅2336人有资格证[EB/OL].http:///hainan/minsheng/minshengliebiao/2015/ 01/20/2219722.shtml.

[7]吴雅妮.家政行业国内市场潜力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经济,2008,7(12).

[8]陈 延,朱晓卓.宁波市城市居民家政服务需求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03).

[9]迟玉芳.家政服务介入居家养老的有效性研究[J].社会福利,2013(03).

[10]耿邦成.创建“示范福利企业基地”打造“诚心爱心”品牌[J].社会福利, 2012(08).

篇2

1.1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行业发展为引领以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方向作为产学研工作开展的依据,通过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发挥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1.2坚持协同创新

政校行院协同推进主动与政府、行业、医院对接,利用各方资源和力量,使产学研工作有平台,人员有保障,项目能落地,成果能转化。

2协同创新提升护理专业服务能力

2.1搭建合作平台,服务护理行业发展

2.1.1搭建合作平台

完善合作机制成立宁波市卫生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及院校合作理事会,促进专业与行业对接。与宁波市技术力量雄厚、行业影响力大的6家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合作组建了6家临床学院,重建教学团队,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专业调研,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及整体护理考核工作;制定临床学院示教室和实训室建设方案,开展科学研究等。

2.1.2借力合作平台

服务行业发展护理专业带头人为宁波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浙江省首家家政学院———宁波家政学院的副院长及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组建宁波市家政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联盟、浙江省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联盟宁波分中心,发挥专业对行业的指导作用。

2.2优化专业结构,服务护理专业改革

2.2.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社会需求、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深入调研行业需求及国内外人才培养现状,在卫生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托临床学院分析专业岗位的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完善“校院协同、仁术融合、选择多样”人才培养模式。

2.2.2完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在5个岗位方向(临床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口腔护理、涉外护理、老年护理)基础上,增设美容护理和中医护理两个方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增加职业素质拓展模块,进一步保证学生个性发展与岗位的有效对接。通过设置思政与公共素质课程教育平台、职业能力素质课程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基准性岗位胜任力;增加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开设大量选修课、课外活动等拓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鉴别性胜任力。

2.3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2.3.1加强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过程中牢牢抓住课程建设这一重要环节,与行业专家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积极创建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开展课程改革,为护理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课程。

2.3.2推进双化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职场化建设。依托校院合作平台,进行护理实训中心扩建和改建,将实训中心建成高度仿真,具有人文环境、职业氛围的仿真医院,实现校内实训基地职场化。同时,借助临床学院开展校外实训基地课堂化建设。

2.3.3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1)整合院校师资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临床学院优秀护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缓解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2)开展兼职教师教学化培养。为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积极性,实施“同聘用、同培养、同考核、同奖励”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兼职教师教学研讨会,选派兼职教师参加国内、外学习进修等,提升兼职教师教学水平。鼓励兼职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申报教师系列职称,举办专兼职教师技能大赛,开展兼职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临床骨干参与教学工作。(3)解决专职教师注册和下临床问题。专职教师均要进入临床学院学习,教师注册、临床实践均在相应临床学院完成,提升了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3.4推进校院协同育人

(1)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教育与医院教育并举。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临床护理过程搬到课堂上,实施项目化、情境化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顶岗实习时,组建由6位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实习指导教学团队,承担150~200名学生的实习指导、实习质量监控及整体护理考核工作,提高了护生顶岗实习质量。(2)依托医院资源,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及各临床学院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针对临终护理,与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合作,以“仁爱”为主线,以“关注生命、发挥专长、服务社会”为宗旨,成立生命关怀志愿服务队,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生理与心理护理。

3成效

3.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近3年学生“双证书”获取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保持在9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2010—2013年在各项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荣誉17项,省级荣誉42项,市级荣誉36项;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成效显著“,临终守望:用爱心点亮生命”生命关怀实践被评为宁波市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爱心互助社被评为宁波市精品社团等。

3.2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近3年立项各类教科研课题64项;撰写论文124篇;获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申报专利7项,其中1项已产业化。社会培训成效显著,开展多项实用技术培训,包括首次开展的国培项目———全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师资培训班,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培训项目,育婴师、养老护理员培训,临床带教教师培训班等,共培训八千人次。

3.3行业引领作用

日趋显现受相关部门及卫生机构委托,开展了宁波市养老机构规范和评价标准两个行业标准以及浙江省医学护理类专业高职单考单招考试方案和大纲的制定工作;参与了教育部委派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承办了行业技能大赛并开展专业人员、行业人员、社会在职人员实用技术培训,起到了助推行业发展的作用。

3.4校内外示范辐射作用显著

3.4.1护理专业改革得到护理同行的认可

国内有百余所院校来我院参观学习,在全国会议上多次受邀报告改革经验,供兄弟院校参考借鉴。

3.4.2改革成果

在校内全面实施“平台+岗位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在校内各专业中全面推广实施,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在2013级护理专业实施,还为校内其他专业提供相关课程、实训资源、图书等共享。

4结语

篇3

关键词:保险消费者教育 现状 加强原因 建议

以消费的自智、自立、自觉等为主要特征的成熟消费者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消费者越成熟,对各行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要求就越高,对行业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消费者的成熟离不开消费者教育,研究保险消费者教育对促进保险消费,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的保险消费者教育

(一)保险消费者教育的内涵

19世纪,西方国家相继出现消费社会形态,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经常遇到商品市场显性或隐性的欺诈问题,另外,信息不足及虚假广告的投放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力,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于是,有助于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作出理性选择的消费者教育应运而生。

狭义的消费者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向消费者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倡导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人作为消费者的同时,又是生产销售消费品的生产经营者,随着角色的转换,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不相同的。因而,广义的消费者教育是指对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传授有关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消费和生产经营观念,提高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自身素质的活动。

从逻辑上讲,保险消费者教育也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就狭义层面而言,保险消费者教育是指对保险消费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有关保险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的保险消费观念,提高保险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活动。本文研究的保险消费者教育是属于狭义的保险消费者教育,是针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所进行的保险消费者教育。

(二)我国的消费者教育

我国的消费者教育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1984年3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国著名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教授的《对消费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一文,意味着我国开始认识到消费者教育的重要性。我国明确意义下的消费者教育,是由中国消费者协会在1986年的第二次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自1994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来,消费者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健康消费、科学消费”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共识。

目前,我国的消费者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形式:一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开展;二是通过出版书刊、举办展览、开展街头宣传咨询等形式开展;三是学校教育,如开设《消费经济学》等课程。由于受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发展至今,我国的消费者教育仍然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广泛、全面得在全社会开展,消费安全、消费环境和消费者侵权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然而,广大消费者希望通过消费教育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以正确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提高。

二、我国保险消费者教育亟待加强的原因

(一)养老保险中的非理性消费决策

养老保险以年金方式获得终身养老金,是管理长寿风险的理想工具。按照消费经济理论,理性消费者会妥善安排或分配其一生的收入,以获得理想的终身消费模式,实现终身效用最大化。然而在现实中,人们的非理性消费决策常常体现在:

1、不把养老当做问题:由于信息缺乏、知识缺乏,严重低估了安逸退休生活所需的财富数额,简单认为社保养老能够满足养老需求。

2、即便认为养老是问题,也会拖延处理:认为当下消费和子女花费更为重要;主动冒险趋利消费者会进行炒股等投资,而被动避害消费者必须被养老危机唤醒后才会处理。

3、即便认为养老问题需要处理,也不会选择养老保险:认为传统养老保险收益率太低,会选择其他投资渠道以获得上不封顶的投资收益率。

(二)人身保险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2009-2010年度中国居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总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身保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业务开展中是始终存在重城轻农,重东轻西的经营策略问题,目前各保险公司几乎都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重点放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而对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业务发展很不重视。

我国约7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他们又是享受不到社会保障体系的群体,更需要商业性人身保险的介入。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对人身保险的认知水平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现有的人身保险险种、各个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的区别、保险产品与其他金融理财产品的区别等相关知识均需普及和宣传。

(三)保险消费者的盲目性

我国保险消费者保险意识和保险消费理念滞后、保险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畸形等因素,导致了保险消费的盲目性。

保险市场上的产品按功能基上可分为保障型产品和投资型产品。就我国目前大多数保险消费者收入状况而言,本应首先选择风险保障型产品,然后再考虑保险“投资”。但现实情况却是,投资型的保险产品一经问世,那些连风险保障都不足的保险消费者却把资金投向了投资型保险产品险。数据显示,我国一推出投连险,次年保费收入就高达106.52亿元,占寿险市场份额5%至6%。而在保险业较为发达的英美等发达国家,他们自20世纪60年代推出投连险以来,直至80年代末,投连险在寿险市场的份额也不过在2%至3%之间。这不仅说明我国居民对未来预期信心不足之外,也说明保险消费的盲目性。

(四)我国保险消费水平较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服务行业保持着快速增长,但从总体来看,保险消费水平却一直很低。从保险普及程度来看,截止2009年年底我国的保险密度为121.2美元,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95.1美元,位列全球64位;从世界保费收入份额看,截止2009年年底我国保费收入位列全球第7位,仅占世界份额的4.01%;从保费收入与城乡居民储蓄额比例来看,2009年原保费收入仅占城乡居民储蓄额的4.27%;从保费支出所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来看,也明显低于储蓄和住房支出,2009年家庭储蓄所占比例为53.76%,居住类支出占10.02%,而保费支出仅占1.71%。

三、加强我国保险消费者教育的建议

(一)根据指导思想,明确工作原则

根据《加强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风险提示与知识普及双管齐下。以风险提示为重点,加大对保险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保护力度,加强保险消费知识和风险知识的普及教育。

2、消费者教育与加强监管相结合。加强对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的制度规范、引导督促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强化消费者保护,落实消费者教育责任。

3、整合行业多方力量齐抓共管。建立以保险监管部门为指导,保险社团组织积极参与,保险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主动配合的工作机制,全方面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

4、目标明确、稳步推进。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不仅要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也要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成效。

(二)结合主要目标,细化具体内容

结合进行消费者教育的目标,实施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

1、普及风险和保险知识,提高保险消费者的消费知识水平。掌握一定的消费知识,是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的基本前提。保险消费知识主要包括保险与风险的基础知识、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各种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基本信息等。

探索以开辟专栏、连载文章、专题访谈、公益广告、有奖征文等多种形式,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宣传,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参与专栏写作和答疑。组织编写保险消费知识读物,有助于提高保险知识和风险管理知识的普及程度;通过有关媒体进行报道,有助于提高公众保险意识和行业认知度。保险消费者掌握了足够的消费知识,才能提高其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

此外,我国农村居民接受消费者教育的意识较为淡薄,应当重视开展农村消费者教育,使消费者教育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将消费维权的力量重点向农村消费者倾斜。具体来说,可以建立农村消费教育学校、乡镇消费者投诉站、联络站,向农民消费者宣传保险的基本知识,在农村集贸市场创办农民消费教育流动课堂,调动新闻媒体的积极性和影响力,做好对农村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工作。

2、倡导理性消费观,构建“科学寿险消费观”。消费观是消费主体在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和价值判断,是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基础与消费行为的指南。理性消费观是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消费与自然、消费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先进消费观念。

消费者对寿险功能及其行业特性的认知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寿险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需要一种科学的寿险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提升消费者对寿险的正确认知。所谓科学寿险消费观,就是建立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把与寿险消费相关的主要观念进行系统梳理,从而引导消费者对家庭财务规划进行系统思考,科学确定目标,高效利用寿险理性消费,最终实现个人和家庭生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增强消费者的权利意识,提高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市场经济是消费者的经济,应当通过消费者教育强化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鼓励消费者有法有据地与侵害行为进行斗争。

保险消费者的权利意识教育,一方面在于建立、健全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体系,完善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知情权和隐私权等权利的制度和工作措施,重点提示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的注意事项,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另一方面要开展以新《保险法》为主题的保险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对新《保险法》中增加的有关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内容的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法律意识。

4、形成保险监管部门、行业组织、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的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机制,切实有效地保护广大保险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保险监管部门主要发挥主导作用,负责拟定消费者教育工作规划、修改和完善消费者教育相关规章制度、确定阶段性工作重点,组织、督导、协调、检查消费者教育工作。

保险学会应发挥学术研究优势,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的相关研究。组织会员及专家学者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的相关调研,通过学术探讨推动消费教育。

保险行业协会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要求和协会章程,发挥协会的自律、协调、引导作用,组织协调会员单位配合保险监管部门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

保险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应将保险消费者教育有机融入客户服务体系之中,加强经营管理,结合自身特点,积极主动配合做好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

市场经济是消费者的经济,消费者的消费知识和技能不仅关系到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消费的合理化,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良性运行。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消费者教育帮助广大消费者正确认识保险业、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为保险业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对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嘉瑞.消费教育的内涵、目标和途径[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

[2]彭振武.平衡人生五大关系,保险消费需要科学和理性[N].中国保险报,2009,07,17

[3]武宗志.论消费者教育的内容[J].消费导刊,2007,(2)

[4]魏迎宁.发展保险教育提高保险意识,促进保险业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保险研究,2007,(4)

[5]刘云生.我国人寿保险现状调查报告[J].健康必读,2009,(2)

[6]孙成聚.强化保险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N].中国保险报,2009,09,21

[7]刘昕.加强保险消费者教育的建议[N].中国保险报,2011,06,20

篇4

一、大力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推进我市注册登记业务水平迅速提升。

(一)广泛开展业务技能培训、考核、竞赛。注册条线业务专业要求非常高,既要有专业的登记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具备广泛的经济、能源、材料、行业区分等知识;既要能应付日常的登记琐事,更要能够针对登记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有深度的理论研究。今年市局将重点围绕各类型企业登记、企业改制、企业合并、分立等进行技能培训,各直属局要加强对自身和对工商所的独资、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登记的业务培训。对业务能力的建设采用应知应会的基本达标考核和拔高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确保在年内对所有注册条线工作人员的普训和达标考核验收达到合格标准,对各部门的登记能手比例达到20%以上。

(二)进一步办好各类交流学习平台,促进业务学习氛围的加快营造。要重点维护好各级文化网业务培训模块和注册简报。对文化网和简报的内容实行定时定量更新考核。市、县局注册部门要利用注册档案评查的机会重点围绕存在问题进行业务辅导和通报,要完善重大登记事项疑难问题请示答复制度,上级部门要提高对下请示答复的及时性,市局将在日常观察考核的基础上组织登记条线工作人员进行横向学习交流,提高我市登记水平的一致性和发展性。

(三)进一步开展登记课题研究,以课题为核心带动高层次的登记成果形成和转化。业务能力提升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登记错误率降低、二是对疑难登记问题的破解能力提高。基于这两点加强对重点登记课题的研究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今年要进一步沿袭以往课题指定和自定相结合的任务下达方式,对课题成果的实现将提高考核力度和比重,实现我市注册条线在业务能力建设上快速突破的目标。

二、充分发挥企业登记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一)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继续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5+X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一是加强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等新兴行业企业的登记辅导工作,对企业申请的经营项目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未列明的,可根据企业申请,核定体现其行业和经营特点的经营范围。二是对各地确定的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辖区工商部门要建立“绿色通道”,明确专人,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努力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继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登记指导。加大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和省局制订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将企业名称、注册资本、经营范围、前置审批等方面的每一项登记优惠政策切实贯彻到位。按照国务院提出的要求,积极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要充分认识家庭服务业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方面的巨大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社区便民服务设施,积极发展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业。对大型企业建立家政服务网络中心的,予以支持。对社区举办的各类服务设施或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效益,需要办理工商登记的,及时办理;不需要登记的,及时加以明确。

(三)大力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积极支持传统产业企业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吸收高新技术入股,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先进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善用登记职能,运用名称登记、分立合并、股权投资、企业改制等登记手段,辅导企业拟定发展策略,开展并购重组,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自身品牌价值,全面增强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大力支持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积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继续做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登记工作,支持骨干型文化企业开展股权收购,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成立集团;支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支持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支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以满足人民多样化社会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五)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从事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大豆压榨等产能过剩、技术落后、污染环境、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的行业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一律不予登记。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淘汰工作。

三、围绕登记效能做文章,全力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

(一)坚持依法行政。要依法规范市场主体准入工作,继续强化登记规范化建设,今年省局将出台全省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登记规范,同时也将编制全省统一的《前置许可目录》,明确专人,保持动态维护。因此加强登记的严肃性和依法性是高效登记的生命线,严禁以突破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搞所谓的“改革创新”,凡是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要一律停止执行。

(二)创新行政服务理念。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六公开”和“四统一”制度,以“创建群众满意窗口服务单位”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办事流程,创造优质服务。要针对注册窗口服务特征开展规范化服务培训,要引入“肯德基”等优秀企业管理文化理念,从细节做文章,将服务礼仪、窗口摆布、客服心理、岗位职责、仪容标准、行为准则和服务流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并贯彻,打造注册登记服务品牌,确保在各级各部门的评先创优活动中保持前列。

四、立足基础工作,全面反映注册登记工作重要性及成果

(一)做好日常登记工作。要从书式材料的全面性、准确性、整洁性、规范性着手,全面提升登记质量,要以实施归档软件为契机提升登记档案档次。各级注册登记部门要定期开展注册业务档案评查和自查,不定期开展网上登记数据的抽查,要本着对岗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检查出的问题如实进行通报,对严重登记疏漏和错误要实行绩效问责。

(二)加强登记数据质量管理。一是认真做好企业登记数据的录入工作,按照谁登记、谁录入、谁负责的原则做好数据采集和录入;二是明确责任、规范管理,将登记数据质量列入考核内容;要安排专人定期进行数据查错,要科学分配纠错任务,做好对数据管理的日常维护。对非开业登记申请的录入过程要加入对历史数据的维护环节,受理和核准环节均应进行把关,逐步减少历史错误数据。

(三)强化登记信息综合利用工作。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为重点,通过对市场主体登记和运行情况的综合分析,及时发现和把握经济运行规律、特点,努力为政府决策、部门管理、企业经营、行业自律、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信息服务。2013年重点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跟踪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同时还要针对地区热点和难点行业进行调研和分析,科学指导群众投资,要将有价值的分析报告在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工商登记的社会知晓度和关注度。

五、针对区域特征统筹谋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认真落实中央支持“三农”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健康养殖业;支持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农业生产型服务行业发展;支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对设立在农村工业集中区的企业,放宽经营住所的审查标准,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非农收入。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等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登记工作,探索林权、水域权出资登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载体。

篇5

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是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业的必然趋势。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三个层面:首先,互联网渗透进入医疗行业,是互联网发展自然演进的必然阶段——互联网自90年代末期先后冲击纸媒(门户、搜索)、通讯(IM工具)、零售(电子商务)、旅游(在线旅游)、金融(互联网金融)、教育(在线教育)等等,其发展的核心脉络即从易到难依次渗透到具备低效率、多痛点、大空间、长尾特征的行业中去,而医疗行业完全符合了这样的特征,由于其涉及线下医疗资源的问题,因此渗透难度大,从而属于互联网渗透传统行业中后期的产物。

其次,中国医疗资源配置极度不合理,让本来就稀缺的医疗资源更加匮乏。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长期无法解决,“等候三小时看病三分钟”成为常态,受制于顶层设计、医保联网欠缺以及分级诊疗制度不合理,分级诊疗制度始终难以落地。优质医疗资源被“小病”占据,而基层医疗资源却被闲置(患者只信任三甲医院)。这些低效率运行的问题也为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最后,无需赘言,移动互联网发展、智能终端普及、传感器技术进步、互联网基础设施改善为互联网医疗提供爆发式增长的土壤。

1.1杀入大空间、低效率、长尾特征行业,互联网从未爽约

我们认为,互联网为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新增意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连接”(呈现出去中介特征)和“智能”(智能算法应用在连接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所提供的自动化输出)。

互联网的“连接”意义成为了商业模式的核心:人与人的连接成就了腾讯,人与信息的连接诞生了百度,人与商品的连接造就了阿里巴巴,人与服务的连接催生了大众点评。

而从连接产生的商业模式基础来自于对“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行业的渗透,通过提高其运行效率,带来增量价值,BAT、大众点评、滴滴打车等等商业模式皆是如此。

1.2医疗服务行业是典型的大空间、低效率、长尾特征行业

    医疗服务行业,特别是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具备互联网入侵的所有特征: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

第三、不论从患者、医生还是医院角度看,医疗服务行业整体痛点极多。对患者来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长时期得不到解决。院内服务质量低,院外无人跟踪病情问题凸显。医生则面临着医患关系紧张、工作强度大、收入低、风险高的现状。对于医院来说,三甲医院超负荷运营,被迫扩扩张成管理难度加大,而另一方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大幅浪费。总之,医疗价值链内各主体的痛点极多。

最后,医疗服务行业也是标准的具备长尾特征的行业。首先,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匀,使得大量长尾人群由于医疗规模不经济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医疗服务。

1.3无需赘言,技术进步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土壤

互联网医疗首先解决的是医疗资源低效配置问题,而这个问题由来已久,需求一直存在,无疑技术进步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最肥沃土壤,使得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效医疗成为可能。

首先是网络普及率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次,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

1.4盛宴已至,莫等菜凉再下手

我们发现,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先发优势效应”和“马太效应”比较明显,因此提前布局非常重要,如果等到熟模式出现,集中度急剧上升的阶段,最佳投资机会已经丧失。

先发优势效应和马太效应主要体现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口碑营销”影响力、结合线下医疗资源的“地盘效应”、资源汇集的“网络效应”、融资较为容易的“新鲜感效应”。举例来说,(1)虽然目前在医患互动APP领域,中国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以“好大夫”、“春雨医生”为主的企业已经占据了媒体的主要传播渠道,其他医患互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更多情况下便不为人知;(2)同时,由于大量患者和医生已经在这两个平台上进行互动,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沉淀内容,从而吸引更多参与者汇集到平台;(3)另外,除非出现不同于这两者的新商业模式,纯模仿者很难获得高估值的融资;(4)最后,先占据医生入口、医院入口等线下资源的平台将率先产生粘性,而医生的精力有限,很难继续对接其他平台。因此先发优势效应极其明显。

2、哪是骨头哪是肉——遍览商业模式,从容品尝盛宴

如果说互联网医疗是大势所趋这个判断众人皆知,无需争论,那么这场盛宴究竟从何处下口呢?哪里是流油的肥肉,哪里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问题恐怕就不易回答。我们的观点如下:

首先,互联网医疗的最佳商业模式应该具备我们所说的“四句真经”特征:(1)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2)数据决定发展空间、(3)社群带来流量沉淀、(4)整合线下服务链是竞争壁垒。基于此,进一步,我们看好专业医疗移动互联硬件、医患互动软件,不看好当前绝大多数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泛健康管理软件。

其次,互联网商业模式存在于就医全流程的各主体诉求之中,主要包括患者、医生、医院、药企、险企5大角色,越刚性的需求,越容易产生合理商业模式。

第三,在盈利空间方面,向药企收费的模式是目前中国空间最大的收费模式:2014年估计为37.1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558.7亿元第四,在切入点方案选择方面,我们认为以软件形式还是硬件形式切入互联网医疗并不重要。

2.1商业模式的基础:基于就医价值链的分析框架

从宏观整体角度看,互联网医疗存在的基础是目前稀缺医疗资源低效配置,而互联网在医疗行业创造的新增价值在于三方面:(1)“连接”属性:通过高效连接,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效率,从而产生价值。(2)“智能”属性:通过整个医疗环节产生的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基于数据为医生的诊断、治疗决策提供新的可靠支撑,从而创造价值。(3)在整个就医、行医的过程中改善各方体验,从而带来新增商业价值。

从微观角度看,我们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依次将整个就医相关流程拆分为9个重要环节:健康管理、自诊、自我用药、导诊、候诊、诊断、治疗、院内康复、院外康复(慢性病管理)。我们认为这9个就医相关环节包含了消费者所有的诉求点,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可以,并且也只能从这些环节展开。这也是我们对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分析的完整全景图框架,后续研究都基于此。

2.2为谁服务?——患者、医生、医院

2.2.1为患者服务

患者是整个互联网医疗服务链的核心。我们认为基于患者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可以从患者就诊的各个环节的核心刚需诉求分析。

自诊环节和自我用药环节刚需较强,基于这两个环节的商业模式可行性高。在国内主要有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具有自诊、用药、简单医患互动功能的APP。在此环节,患者的主要需求是获得可靠的信息,能便宜、便捷地获得解决方法,以及能得到专业医生的指导。另外自我用药环节,消费者的诉求是能知道最合理的用药方法,以及最快,最便捷地买到药。这部分的需求比较刚性,随着收入水平提升,“有病硬抗”或随意吃药的消费者行为将逐渐减少。因此基于此环节的商业模式比较可行。

导诊环节也是刚需,商业模式有扩展空间。在这个环节,病人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去什么医院,到什么科室,找什么医生。对于已经需要去医院治疗的患者来说,这部分需求非常刚性。

候诊和诊断环节,消费者主要诉求在于快捷、便利、省时。对一部分病患来说,这是刚需。我们可以观察到支付宝和金蝶医疗已经在此环节布局,能够大幅简化候诊就诊流程,省时省力,并提供电子化的病例结果输出。但这一部分的商业模式需要与医院系统对接,是否具备较强的医院资源决定了能否涉足这种商业模式。

院内康复和院外康复环节,消费者也存在刚需,而且我们认为是非常刚性的需求。在治疗环节已经完成后,病患的主要花费已经支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快速、彻底治好病,而特别在院外康复阶段,患者存在与医生互动咨询康复进展的需求,基于这一部分可以有硬件(体征监测)以及软件(医患互动)的商业模式。

2.2.2为医生服务

医生是互联网医疗服务链的必要参与者,在很多环节内如果缺乏医生的参与,则无法实现完整的商业模式。

医生的核心诉求主要体现在:(1)增加合法收入、(2)增加个人的品牌知名度、(3)发表更多论文并评上更高职称以及(4)减少工作量。同时在整个诊疗环节,医生还存在需要病患准确病情信息、需要辅助决策信息、降低风险、持续跟踪病患(院外)病情并建立个人病历库等需求。

2.2.3为医院服务

医院的方向,更多从医疗信息化角度考虑,对于互联网模式不过多做讨论,也非互联网医疗的重点。在这方面,支付宝和金蝶软件等都在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以及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方面有所尝试。目前仍处于比较初级阶段,值得持续跟踪。

目前面向医院的IT服务更多是传统软件公司运作模式。如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直接获取海量就医患者数据是一个重要的向互联网思维转变的方向,也即B2B2C的模式,是传统医疗IT企业转型的一条重要路径。

2.3向谁收费?——患者、医生、医院、药企、险企

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核心是服务3个主体:患者、医生、医院,并且通过形成产业链条闭环,向5个对象:药企、商业保险机构、医生、患者、医院收费。当然,海外模式中还有一些在中国不很适用的收费主体,比如向企业雇主收费,因为雇主承担了一定员工医疗保健费用,因此有降低费用的诉求。

2.3.1向患者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模式多样,创新点多

向患者收费的商业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满足消费者刚需。我们已经多次提到,患者的刚需可以从整个就医流程环节拆解,收费的切入点非常多,医疗健康服务的9大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痛点,都可以作为盈利的突破口。而无论哪种盈利模式,真正解决了患者就医痛点的服务都会获得盈利空间。患者的核心诉求无非是治好病、省钱、省时、便捷、互动。此外顺人性机制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核心点。这两者可以判断向患者收费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程度。另外,我们认为,在切入方式上,对于原有就医环节的互联网化改善,胜过对消费者新习惯培养。

对消费者收费的具体收费方式大类上可分为:硬件销售模式和软件服务模式。(1)硬件销售模式已经众所周知,但硬件出售模式在长期发展中可能面临挑战:渗透率提升后,更新需求非刚性。由于存在其他潜在衍生盈利模式,可以用来补贴硬件,因此可以判定硬件售价在长期应该会持续下降,因此硬件出售更多是体现出获取用户入口功能,本身的盈利能力在长期会越来越难。但硬件销售本身的市场空间较大,例如血糖仪全球市场空间可达200亿美金,短期内依然可观。(2)软件服务模式,例如春雨医生等,以基础服务免费(获取流量和粘性),增值服务收费(刚需)的模式进行。(3)社群模式,这部分的收费模式仍在探索之中,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尚不明显,但一定是趋势所在,具体社群商业模式的威力,可以直接参考《罗辑思维》节目的几次重量级实验。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eo1、公司简介:Zeo是面向消费者的健康移动应用,通过一个可佩带的硬件,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Zeo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

2、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ZEO是一个腕带和头贴,可以通过蓝牙和手机或一个床旁设备相连,记录晚上的睡眠周期,并给出一个质量评分。用户可以通过监测得分变化或和同年龄组的平均值相比较,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另外,对于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个性化的睡眠指导,通过一些测试找到可能的问题。

3、盈利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费者的硬件销售和软件服务。Zeo在盈利模式上有两种选择。一是软件即服务(SAAS)——通过用户订阅以及持续性盈收,二是用户购买设备产生利润。但采用第二种模式非常困难,因为公司为其头戴设备开价99美元,利润率并不特别理想。公司在八年内共融资超过3千万美元。

4、汲取的经验和教训:(1)服务是健康管理,非刚需,没有充分利用人性,技术优势无法体现。Zeo在研发过程中审阅了大量科学研究资料。Zeo的分析数据精准度接近于睡眠实验室的权威数据,而腕部活动记录仪测量得出的数据相对不精准。但是消费者似乎并不关心这些研究结果。这样一来,像FitBit这样的竞争设备就会做的更好。

(2)佩戴麻烦,逆人性。Zeo所强调的产品价值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人网上睡眠指导。但消费者需要登录它的网站,输入更多的关于自己睡眠以及其他变量的信息。每晚戴着特制头带睡觉也很不方便,用户反而会产生不适感。

(3)不能忽视艺术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通过数据视觉化促进行为变革很好很强大,但它更多是一项艺术,而非科学。这类企业需要更多的艺术家,用户界面设计专家以及心理学家的帮助,而非仅仅是技术突破。

2.3.2向医生收费:市场空间不大,且盈利模式单一,难以成为主要模式

向医生收费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满足医生的核心诉求。包括(1)增加合法收入、(2)增加个人的品牌知名度、(3)发表更多论文并评上更高职称以及(4)减少工作量。同时在整个诊疗环节,医生还存在需要病患准确病情信息、需要辅助决策信息、降低风险、持续跟踪病患(院外)病情并建立个人病历库等需求。但从刚性程度上来看,仅有第1条需求可能产生盈利模式。

向医生收费的切入点主要包括辅助诊疗以及预约平台,辅助诊疗层面的需求是持续的,基于此的盈利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预约平台类服务存在一定的需求,等我国医生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和放开后,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向医生收费的公司的具体收费方式主要是会员收费。在美国,医生独立执业,问诊相对自由,所以对医生的盈利模式非常多样,客源、诊断、诊后、用药、器械等都可以是盈利的切入点,而中国医疗体系对医生的限制非常多,所以针对医生的盈利模式还是限制在辅助诊断用药以及医生间交流的层面,而在预约平台上收费的模式目前发展较好,但存在着会受到政府监管的风险,未来发展并不乐观。目前针对医生收费的企业,例如Epocrates、丁香园、杏树林等,对医生收费都不是其主要的盈利来源,积极开发其他盈利模式是现存公司的普遍特征。总之,针对医生的盈利的创新点较少,盈利空间也较小。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ocdoc医患对接平台1、公司简介:初创企业融资“新王”。Zocdoc创立于2007年,是一家线上医生预约平台,服务遍及美国的2000个城市,目前每月要向500万用户提供寻找医生和在线预约的服务。在2014年6月完成的D轮融资中,Zocdoc募集资金超过1.5亿美元,市场估值超过15亿美元,成为纽约初创企业中名副其实的“新王”。

2、提供的主要服务:Zocdoc提供高效透明的对接平台。基于地理位置,Zocdoc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对接平台,通过Zocdoc网站或是移动客户端软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找到附近医生,并查看医生的资质认证,服务点评,空闲时间等信息,并在线与医生预约服务。

3、盈利模式:Zocdoc对患者用户免费,对注册医生则要收取250美元/月的费用,目前有超过530万名医疗从业者在Zocdoc上向患者提供服务。2013年,Zocdoc的在线预约量增长200%,移动端的预约量的增速则达到500%。

4、经验总结:目前还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等待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可有发展空间。除了受到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的支撑,Zocdoc的兴起与美国医疗行业的环境以及供需状况有很大关系。首先,在美国,大多数医生是自由执业,而不是像中国一样从属于医院,医生与患者是直接对接,而不必通过医院,Zocdoc正是大大提高了这一环节的透明度和效率;其次,比起中国,美国的医疗资源供给相对充足,医生需要Zocdoc这样一个平台来接收患者资源。基于以上两点,Zocdoc可以以向医生收费的方式持续盈利,并且随着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于平台的粘性也进一步增强,闭环商业模式逐渐稳固。

2.3.3向医院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空间大,但盈利模式只能满足中短期发展

向医院收费的切入点包括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以及提高收入。在这两个层面,医院的需求较强,针对此产生的盈利模式都具有较大的盈利空间,但基本上与医疗信息化更相关,而非纯互联网模式。

目前向医院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软件销售以及维护运营收费;二是硬件销售;三是远程监测服务收费。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Vocera医院移动通讯,向医院收费1、主要产品功能:Vocera可帮助大型医院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医院内部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以应对各种紧急突发事件。Vocera可以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其主要产品是一个可以让医护人员戴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的设备,可随时收发信息,随时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医院过去使用的BP机。

2、Vocera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向医院收费实现盈利。2012年Vocera共拥有医院客户875家,包括大型医院、中小型诊所、手术中心和养老中心等,其中775家在美国本土。公司2012年收入近1亿美金,主要来自向医院的Vocera硬件/软件销售以及维修服务。公司2012年上市,现市值为3.3亿美金。

3、经验和教训总结:vocera近年收入情况并不乐观,总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净利润亏损显著增加。我们认为这主要原因来自于医疗信息化技术的提升,大量替代性、低成本解决方案不断产生,因此原有基于通讯技术的产品可能会大面积受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产品替代,因此医疗新系统企业更多可以向互联网方向转型。

2.3.4向药企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模式多样

向药企收费的存在基础,是满足药企的营销、研发需求。药品的营销、产品的研发是药企发展的基本需求,而基于此产生的盈利模式市场空间大。向药企收费是目前软件类移动医疗公司最大的盈利来源,无论是针对医生、患者、医院哪个环节的服务,均可以依靠流量和数据采用向药企收费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药企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基于流量的广告收费;二是基于数据的精准化推送收费;三是研发数据收费。短期内,广告是向药企收费的主要盈利模式,而基于数据的精准化营销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我们认为,向药企收费的公司是目前盈利模式切入点最好的公司,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该盈利模式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向药企收费是在产品获得流量以及数据基础上建立的盈利模式,存在一定的壁垒,一旦企业获得了足够的用户以及数据,跨越了盈利模式的壁垒,就能在移动医疗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Epocrates基于软件的双向服务1、公司简介:Epocrates于1998年由两个斯坦福学生创建,2011年上市,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健康公司,2013年1月被美国健康护理技术提供商Athenahealth以近3亿美元的现金收购。

2、主要产品功能:Epocrates拥有美国排名第一的移动药物字典,其的核心服务是通过手机软件向专业医疗从业者提供信息支持,包括药品相关信息,疾病相关信息,医疗实验室诊断信息等,从而帮助医生更准确和高效的为病人提供服务。目前有超过一百四十万的临床医生使用Epocrates的手机软件。

3、主要盈利模式:Epocrates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不是手机软件销售。2012年,Epocrates收入1.2亿美元,其中80%来自向药品企业提供市场解决方案(包括60%的广告和20%市场调研服务),剩下20%来自软件销售。基于掌握的医生客户资源和软件平台的数据资源,Epocrates可以通过DocAlert信息服务向医生传递药品审批、临床试验数据、治疗指南、处方规定变化等简短的信息,并根据药企的需求进行精准的医生再教育内容投放,已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同时,为药企开展针对特定地区或对象的市场调研也是Epocrates的重要收入来源。

4、经验教训和结论:Epocrates被主攻EHR的医疗信息化服务公司Athenahealth收购后,收入下滑,总部裁人,短短几年间,一颗耀眼明星已成明日黄花。互联网医疗的App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委身下嫁给各种HIS,EHR,EMR系统,将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服务更多地植入“移动化”元素,与传统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深度融合,这很可能是一个未来的重要趋势。

2.3.5向保险公司收费:市场空间较小,盈利模式单一,处于探索阶段

向保险公司收费的存在基础是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精准化定价和减少赔付支出。具体操作上的主要切入点来自于移动医疗在慢性病管理上的优势,移动医疗能够对慢性病进行长期监测,提供合理的健康指导,从长期上降低保险公司的赔率,所以衍生出了向保险公司收费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险企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硬件销售以及远程监测服务。向保险公司收费的盈利模式来源于美国,美国商业保险发达,市场占比超过50%,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为移动医疗公司开辟了新的市场与盈利模式。而中国商业保险覆盖人群不到2%,市场空间较小,一些公司例如九安医疗、中卫莱康试图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新的盈利模式,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尤其是能否将移动医疗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如果能够打通社保市场,移动医疗行业将获得质的突变。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WellDoc:向保险公司与企业雇主收费1、公司简介:WellDoc是一家专注于糖尿病管理的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向用户提供手机APP,并在云端建立糖尿病管理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糖尿病管理。医生也可以通过电子病历查看患者的状态。WellDoc通过自身开发的平台和系统帮助用户监测血糖,利用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和医生建立专门的合作,协助改变用户的生活习惯以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2、发展历程和现状:2005年成立,在移动医疗时代到来之前,就已经积累了许多糖尿病管理的经验。2008年6月,在DiabetesTechnology&Therapeutics发表短期临床试验报告,证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显著降低。2010年10月,软件通过FDA认证。2011年9月在Diabetes Care发表临床试验报告,证明使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控制血红蛋白水平的显著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差异达到1.2.如果一个糖尿病新药上市能证明和对照组差异达到0.3,疗效就足够显著。糖尿病管家系统是第一款通过FDA对照试验的APP。2012年8月,和AlereHealth疾病管理公司合作向300000糖尿病患者提供服务。2012年8月,列入保险公司的报销目录,和处方药物并列。2013年推出了App版本的糖尿病管理软件BlueStar。这也是美国市场目前唯一一款通过FDA认证且需要医生处方使用的糖尿病管理App。这款产品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该方案由WellDoc拥有专利的自动化专家分析系统提供支持,其中包括实时消息,行为指导和疾病教育,推送至患者的移动设备。2014年1月,WellDoc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有潜力的公司”之一,并获得新一轮来自默克公司全球健康创新基金(MerckGHI)和风险投资公司温德姆(WindhamVenture Partners)2000万美元的投资,至此WellDoc总计投资已经超过5000万美元。

3、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Blue star是一款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使用的糖尿病管理软件,专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患者将他们的药物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血糖等数据输入到安装有blue star软件的移动设备中,系统对现有药物剂量、血糖波动情况、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后,为患者提供自动实时的虚拟指导,包括提醒相关测试、药物、生活方式的调整及膳食建议。同时,患者的数据会被定期发送到患者的医生那里以帮助填补在复诊间歇中产生的信息差距,并促进疾病管理的讨论。

4、盈利模式:在收费对象方面,WellDoc的长期以来是向保险公司收费。在bluestar上市之前,WellDoc在市场上的主要产品是一款名叫DiabetesManager的糖尿病管家系统,一个具有移动功能的糖尿病管理平台,该系统的使用费用超过100美元/月。由于帮助患者控制糖尿病可以减少保险公司的长期开支,保险公司愿意购买WellDoc的产品提供给其客户使用。目前WellDoc已停止运营DiabetesManager,专注于新产品bluestar。Blue star上市后,福特、来爱德等公司宣布愿意将BlueStar纳入他们的员工处方药福利计划,以减少公司的医疗福利开支。

5、值得借鉴的经验:(1)移动医疗的核心竞争力在品牌+垂直领域服务经验:WellDoc2005年成立,在移动医疗时代到来之前,就已经积累了许多糖尿病管理的经验,且证明其方式确实对控制血糖有效,在医生和保险公司支付方都获得了认可。WellDoc的产品被纳入保险公司赔付计划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服务的有效性,以及其品牌来自于病人和患者的信任。这两点都是单纯从App做起的公司无法做到的。(2)个性化服务是关键。用户可以通过很多APP来监测血糖或其他指标,但如果没有后续的对于用药和生活方式的建议,那么用户黏性很难产生。而即使有些APP提出了一些建议,也缺乏病人的个性化管理。怎样在用好大数据的同时,与医生建立起长期持续的合作,决定了产品到底只是一个通讯工具还是疾病管理助手。

2.4入口之争:软件方案PK硬件方案

硬件、软件、数据构成了移动医疗的闭环,行业的核心是数据,入口可以是软件方案,也可以是硬件方案。那么哪种入口更具优势?我们认为,对于创业型企业,软件入口相对于硬件具有更低的入市成本、更低的入市壁垒、更高的用户粘性,因此选择软件入口;对于传统医疗产业中企业,硬件入口相对于软件入口具有更高的竞争优势,因此选择硬件入口。而选择软或硬本身对于公司未来的布局影响并不重要。

2.4.1硬件方案:健康管理用户消费习惯并未形成;慢性病管理入市壁垒较高

硬件本质功能是体征数据的搜集,目前市场上硬件能够监测的数据包括运动、姿态、血压、血糖、血氧、心率、心电、体温、体重九大类。各种功能都有不同类别的产品出现。

硬件产品包括个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管理两类。个人健康管理类硬件并非消费者刚需,硬件销售盈利空间相对较小,另一种盈利来源就是基于数据的第三方服务,而这也是基于硬件销售上衍生的盈利模式,所以,健康管理类硬件发展的关键是抓住消费者健康管理的痛点,开发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硬件产品。

硬件入口的优势:相对存在竞争壁垒(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用户体验问题,这个不一定是外包能够解决的),劣势:如果缺乏互联网营销能力,用户铺设太慢,因为多了物流环节。

2.4.2软件方案:信息系统市场成熟;平台类公司发展空间大

移动医疗软件方案包括信息化系统和个人用户平台。目前各级医院已经进行开始使用信息化系统和院内通讯改进设备来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东软医疗、卫宁软件等为医院提供信息系统的公司也获得快速发展。我们认为,医院管理系统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龙头企业会通过先发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但未来发展空间受限,未来发展可以利用系统获得的数据来进一步开发数据服务市场空间,而基于医院获得的大数据优势会使得相关公司在数据服务领域拥有较大的优势。

个人用户平台类公司的盈利模式是首先将产品在用户中进行推广,获得用户粘性之后,对其提供的资讯以及连接服务、数据衍生的服务进行收费。软件服务分为主要功能是自用型和主要功能是连接型两类,前者指为医生以及患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指导的平台,并不需要在多方之间构成连接,这类软件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盈利模式(多为广告),而这类非连接型的软件平台未来的出路在于构建“社群商业”。第2类为连接医患的平台,这类软件目前还没有与数据对接的服务,主要是针对连接服务进行收费。同样可以做成社群商业模式。

2.5投资甄别四句真经:顺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数据决定发展空间、社群带来流量沉淀、整合线下服务链是竞争壁垒

在无财务指标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筛选和研判互联网医疗公司?我们结合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的基本特征,通过总结国内外互联网医疗以及纯互联网企业案例,得出“四句真经”,可作为投资参考:顺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数据决定发展空间、社群带来流量沉淀、整合线下服务链是竞争壁垒。

2.5.1顺人性+刚需:盈利之基础

顺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这是我们强调的核心观点,缺此要素难以成功。基于这个论点,我们的一个衍生结论是:我们不看好目前绝大多数的智能手环等穿戴式设备。我们通过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包括迟迟未出的传言中的iWatch)、Googleglass等进行论证。

我们以一个典型的智能手环为例,一般来说智能手环的最主要功能是计步,以及所谓的“睡眠监测”,此外还有闹钟、手机反向查找、计算食物卡路里等功能。我们认为这些功能几乎没有刚需:(1)计算步数、走路距离等手环主要功能是可有可无的,非刚需(这个可以自己做思想实验:如果没佩戴,会不会觉得浑身不爽,很不方便?(手机就是这样),如果丢了,会不会痛心疾首,感觉损失惨重(手机里的通讯录和信息就有这样特征),如果丢了是否会愿意再次购买?(手机是一定的))。基本上这样思考完就可以切身感觉到手环的非刚需。

其次,手环本身还有诸多“逆人性”因素:所谓计算食物卡路里,需要人工手动输入,这种非刚需却要付出的“劳累”是逆人性的。另外,手环还需要经常充电(通常一次充电可以使用几天),但由于其非刚需(和手机不同),因此频繁充电也是逆人性的。

同时,从替代性角度看,手机APP等也具有同样功能(但会比较耗电),手环的这部分功能难以构成购买需求。

所以,智能手环唯一需求点可能在于酷炫时尚潮流的外形,满足新潮感和炫耀感,因此手环的工业设计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连这个要素都丧失了,那么一般的手环的结局几乎注定是失败。

另外,我们简单分析一下iWatch迟迟未出,以及Googleglass难以大规模应用的原因,核心在于:缺少刚需杀手级应用。

市场曾传闻iWatch最早在2013年就会,但到2014年3季度仍然没有推出。这其中的原因值得细致分析:我么初步判断iWatch可能具备如下特征:健康监测功能、类iPhone体验的各种功能、炫酷外观、电力续航仍是难题(1-2天)。如果仅仅如此,那么iWatch极大可能会面临失败(当然其社群熟悉是我们后面会探讨的重要因素,也是支撑苹果的重要原因)。

首先看健康监测功能:从技术角度看,目前能够集成在手表上的与健康医疗相关监测功能有:脉搏(心率)、血氧、计步、睡眠翻身、体温、湿度。这些体征指标几乎无法带来医学价值。而连续血压监测技术、传统血压监测技术都难以在手表上集成;血糖也是同样情况,目前指尖采血仍是最可靠最主流方式,连续植入式测量的技术有德康医疗(但是不会有人为了戴手表测血糖要忍受体内植入芯片),另外Google并不成熟的隐形眼镜也是备选项,但尚未得到显著进展。其实技术角度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健康数据监测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所在。(同样的思维实验法,如果缺少了这个,你的生活会不会极为不便?)缺乏刚需杀手级应用,我们认为这是iWatch迟迟无法推出的原因之一。

此外,类Iphone体验却又不能单独使用,那么手表也显得鸡肋,同样非刚需。续航时间短,非刚需又需要频繁充电,是逆人性。

Googleglass其实面临同样的情况,同时Googleglass还给人带来隐私被窥探的恐惧,这也是逆人性的因素。

所以,逆人性、非刚需是互联网医疗产品的失败之源,而顺人性+刚需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是盈利的基础,我们在前述案例Zeo的分析中也得到了相同的启示。

2.5.2数据?数据!

数据决定发展空间。是否具备有效的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能力,是区别传统医疗模式和互联网医疗模式的重要因素,也是观察一个互联网医疗企业是否具备广阔发展空间的重要指标。

传统医疗环境下的医疗数据主要来自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存在封闭不开放、利用效率低等诸多弊端。同时,传统医疗数据积累更多发生在医院内部,而医院之外的患者身体相关数据、反馈和评价数据、新的病情数据都无法持续跟踪,互联网医疗的介入将极大改善现状,使得医疗数据具备连续性、跨区域性、非结构性的特征,大大丰富了数据的维度和广度。

数据的积累和搜集首先带来了衍生的商业模式:缺乏数据搜集的医疗企业与患者的关系更多呈现出一次性的特征,传统收费模式成为主要的盈利模式。从而,也就会缺乏持续性、个性化的衍生商业模式,例如:(1)患者服药前后的健康体征数据的大量积累有助于新药的开发、对服药者的持续跟踪可以预判新药的市场规模;(2)大量的病例数据经过智能算法的有效加工,能够通过匹配同类型病人情况,在临床上为医生提供用药和治疗决策支持;(3)再比如对于患者在院内就诊和用药数据的持续跟踪,可以发现医生的过度治疗(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患者负担加大)、患者骗保、欺诈(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等情况,从而大幅节约医疗资源的低效使用,从而产生新的商业价值;(4)此外,患者在社群中的UGC内容、评价内容等可以产生新的有价值信息,增强医患之间信息透明度,并且降低医生个人品牌对于医院的依赖度,从而可能衍生出新的服务模式。(5)患者个体的多维度个性化数据还能够加速智慧医疗、个性化医疗的发展,针对用户更有个性化地进行治疗和用药推荐,这一方面极大改善了用户体验,更增加了药品和医疗服务精准化营销的新商业模式。除了上述简单列举,互联网医疗环境中还会产生许多富矿数据。

其次,竞争壁垒方面,数据的沉淀将增加客户粘性,从而形成较强的竞争壁垒。个体健康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一旦在一个平台上积累较长时间数据之后,转移平台的成本较大,从而产生消费者粘性。其次,拥有更多数据带来的个性化体验也是缺乏数据的新平台所难以达到的。患者追求数据完整性、一致性的需求,以及更好的个性化体验是数据积累为互联网医疗企业带来的核心竞争壁垒。

2.5.3社群的力量,超乎你想象!

社群带来流量沉淀,强社群关系是富矿盈利池。社群商业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商业模式,互联网低成本的“连接”,使得原本具有同样特征,却长尾分散的人可以聚合在一起,从而爆发出惊人的商业潜力。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医疗产品,必须建立起关系紧密的社群,唯有这样才能将流量有效沉淀,成为竞争壁垒和持续盈利挖掘的富矿池。社群商业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商业模式,很多衍生模式仍处于摸索迭代阶段,但小米和《罗辑思维》的案例已经足以产生说服力。重视社群商业模式,才有可能避免进入“看不起,看不懂,学不会”的陷阱。

而对于医疗行业来说,对社群商业的挖掘则更加重要。医院、医生、患者之间存在着巨大信息不对称性,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较低。而社群模式使得同类角色产生聚集,例如对于患者来说,可以找到和自己病情类似的病友,或者已经成功治愈者,获得经验分享。同时,还会交流用药经验,挑选医院、科室、医生的经验(类似于大众点评模式),从而满足患者的需求,产生极强粘性(生病是人最难以避免的事情),而后期慢性病的持续治疗和自我护理,也是社群商业的一个重要粘性来源。

医疗领域的社群是富金矿,病患的支付意愿较高。在完成社群商业粘性之后,变现的方法相对较多,垂直领域的电商(比如衍生出的药品、家用医疗器械的推荐等等)等都是很好的变现方式。社群商业为互联网医疗企业带来的是极其有效、极具粘性、支付意愿较强的富矿群体,同时也为病患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海外的案例:PatientsLikeMe1、公司简介PatientsLikeMe是一家病友社区平台。在这里,用户可以相互分享病历,寻找与自己症状相似的病友,从而提高医疗效果。2011年,大约有7万名病人在这里分享了病历。

2、公司创建起因:本·海伍德(BenHeywood)和杰米·海伍德(JamieHeywood)兄弟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程师,当他们二人得知他们的另一位兄弟史蒂芬(Stephen)患上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也叫“卢格里格病”(LouGehrig'sdisease)]时,他们为无法从网上找到权威的信息和支持而感到大失所望。2004年,他们成立了PatientsLikeMe,访客可以在这个网站上交流个人经历、医疗史,并且回答网上的提问。如今这个网站有20万用户,讨论的话题涉及1,800种疾病。

3、盈利模式:这家公司通过向默沙东(Merck)和诺华(Novartis)等制药公司,以及高校等其他研究机构出售用户数据来获利。可以在PatientsLikeMe网站上找到有价值的内容的不只是病人。尽管有各种保护隐私的法律保护病人的数据,但是位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PatientsLikeMe还是能够打包、它的网络信息。公司对待这个问题持完全开放的态度。公司明确地告诉会员,会如何使用他们的数据,数据交给了谁,出于什么目的,从而解决了大部分公司面临的处理隐私困境。而且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争取更大的好处: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做更有益的事,生产效果更好的靶向药物以及疗效更好的设备。

2.5.4谈壁垒,不谈技术,必谈线下资源整合!

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竞争壁垒不在技术,而在于对线下资源的整合能力。

众所周知,手机APP的开发在基本技术方面并没有很强的壁垒,当然,如何做出非常好的用户体验是一个所谓壁垒,但这块无需做过多讨论。而硬件方面,我们认为由于环境和时代局限性,国内的企业很难投入巨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硬件技术研发方向,而且过往的经验也告诉国内企业,在医疗硬件方面,跟随战略不失为一个稳健的策略。因此,我们看到在国外,血糖的微创、无创连续测量领域,有德康医疗、google等耗费巨资的努力;心电方面,有Cardionet做出了典范;睡眠监测方面,Zeo以严谨的态度面对数据监测,在技术方面投入极大……反观国内企业,在智能硬件领域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鲜有。

一方面是时代、环境、战略的局限,另一方面是确实缺乏实际的案例,因此我们在探讨移动医疗的壁垒方面,不谈技术。

而国内企业更多可以在商业模式上获得成功。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来说,整合线下医疗资源的能力是真正的壁垒。虽然互联网医疗表面的核心竞争力是“得病患者得天下”,但实际上真实的逻辑却还包含“得医生者得患者”,进一步,在中国尚未全面推广医生多点执业的情况下,又有“得医院者得医生”。因此最终要完成互联网医疗的大布局,必须在医院资源方面获取优势。此外,先占据医生入口、医院入口等线下资源的平台将率先产生粘性,而医生的精力有限,医院也以简为重,很难继续对接其他平台。因此先发优势效应极其明显。

整合线下医疗资源除了介入医院的含义之外,还包含了对整个医疗服务链条的整合,在互联网医疗产品上能够形成完整的闭环和良好的客户体验:对患者来说,从平常的健康保健知识、监测、社群,到自诊阶段、自我用药(买药)的就医前环节,再到导诊环节的挑选医院、科室、医生;进而到医院内的挂号、候诊、取单、支付、康复环节的便捷体验;以及院外康复环节持续的医患沟通等,要与医生的诉求、医院的诉求、保险公司的诉求以及药企的诉求充分结合,充分利用就医过程中产生的“流量”(包括病人流、医生流和数据流),产生价值。率先在区域打通行业价值链的企业将产生极强的先发优势和壁垒,我们都知道,一个手机上不需要第二个功能相似的APP。

3、如何合理估值?——“去伪”容易“存真”难

互联网医疗在中国普遍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最初级阶段,依赖盈利能力的PE、PS估值方法局限突出,难以适用。我们认为目前阶段用估值思想“去伪”较易(上限思路),“存真”较难(不确定性极大难以给出潜在价值),因此估值思路可以帮助投资者剔除陷阱。而在选股方面,我们认为还应该认真从“四句真经”中分析公司现有布局情况,并结合企业治理、团队执行力、是否具备“互联网运作思维”等角度综合研判。

3.1行业普遍小荷才露尖尖角

遍历国内上市公司,我们发现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布局仍处于最初级阶段:虽然各家与互联网医疗相关的企业绝大多数都已经在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领域进行了相关布局,但基本上互联网医疗业务占比极小。我们发现,国内的医疗企业主要有几类参与互联网医疗业务的方式:(1)依靠原来的硬件优势开发新型移动产品的,如九安医疗、宝莱特、三诺生物、理邦仪器、邦讯技术(收购凌拓科技);(2)也有利用原来的渠道优势和用户黏性,扩展移动端业务的,如爱康国宾、九州通、易联众、东软医疗;(3)还有利用自身信息化或硬件优势,升级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如卫宁软件、乐普医疗等。

我们认为,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上市公司完全有可能产生大规模的并购潮(参考国外EPOC的例子),目前一级市场的火爆提供了大量优质标的,而收购进入上市公司体内进而完整服务闭环也是存在海外的案例。因此对于一级市场的关注非常重要。

3.2上限估值思路能够规避投资陷阱

我们认为目前阶段用估值思想“去伪”较易(上限思路),“存真”较难(不确定性极大难以给出潜在价值),因此上限估值思路可以帮助投资者剔除陷阱(剔除明显高估的标的)。

此前由于市场对于互联网医疗的主要盈利模式和潜在收入空间的概念较为模糊,导致无法有效给予一些暂无盈利业绩的公司合理的估值水平。而我们在下面的分析中,就分别测算了各种互联网医疗收费模式的潜在收入空间以及其敏感性分析测算表,同时我们建议投资者可以结合“四句真经”的半定量标准,判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企业盈利空间的量化判断。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剔除一些明显高估的标的,避免投资陷阱,同时能够对投资标的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价值判断。

4、投资建议:主题看海外映射、价值看“四句真经”

4.1当前阶段,主题为主:主策略寻找海外映射股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几乎没有公司真正能够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实现业绩贡献,这也是互联网行业的普遍规律。但,正如我们在报告第一章所述,提前布局还是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当前阶段可以结合市场节奏,参与有价值引导的主题投资机会,我们特别寻找了海外映射对标公司,为A股上市公司的主体性投资机会带来启示:(1)率先打通医疗服务价值链的互联网医疗企业股价有望爆发式上涨(Cardionet在宣布与保险公司合作后股价暴涨400%);(2)只要行业有足够发展的空间,小收入、大市值的情况是完全可以存在的(Castlight只有1300万美元收入,却有15亿美元市值)。

4.4.1 Cardionet启示录:与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是股价重大催化剂

我们发现,Cardionet在2013年6月10日签订与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的3年协议,为超过7000万医保客户提品后,股价出现飙升,最高涨幅超过400%。

我们认为,在国内上市公司中,运作模式和Cardionet最相似的是九安医疗。不同点在于Cardionet提供的是移动心脏监测穿戴式设备(在美国心脏病人群在百万左右),而九安医疗提供的是移动互联电子血压计、血糖仪以及其他系列体征数据监测设备。我国高血压及糖尿病人都在亿级数量级,空间远大于Cardionet,但未来的发展模式很可能走出相似的道路。

1、Cardionet公司简介:Cardionet是一家移动心脏监测设备和心脏监测服务提供商,创建于1999年,2008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2、主要产品服务:Cardionet的主要产品是MCOT(Mobile Cardiac Outpatient Telemetry),该产品是一种可监测使用者心脏活动的穿戴设备,包括一台连接三片芯片的可穿戴传感器和一台监测器,该产品能够记录30天内患者的心电图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公司监控中心,后台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诊断并且将报告发送给医生。

3、盈利模式:Cardinet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与保险公司合作,由于MCOT系统通过维护用户的生命健康可以减少保险公司的长期开支,所以保险公司愿意为自己的客户购买Cardionet的心脏监测服务。2013年6月10号CardioNet宣布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与其签订了三年的协议,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将为其超过7000万的医保客户购买大批产品。同时,cardionet也将掌握的监测数据提供给药企、医疗器械公司等机构的研发部门来获得收入。2012年,cardionet收入1.1亿美元,其中9360万来自患者服务,大部分由Medicare(美国针对65岁以上老人的医保)及商业保险公司支付,830万来自研发服务。

4、经验教训和结论:目前Cardionet(BEAT)的市值仅为1.82亿美金,我们认为可能主要由于产品线过于单一造成,公司仅能提供商业保险企业所需的一小部分数据监测功能,而对于健康监测非常重要的其他体征数据没有得到很好的监测。全系列的体征数据监测可能带来的数据价值是几何倍数增长的,因为单一数据与全维度数据对于商业保险公司定价决策能够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

4.4.2 Castlight启示录:小收入,大市值是可能存在的

还未实现盈利的CastlightHealth以1300万美元的年收入获得15亿美元的市值。收入和市值的比例关系并不一定受到限制。我们认为国内最有希望对标Castlight的公司是海虹控股,同时我们也看好卫宁软件的发展潜力。

1、公司简介:CastlightHealth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市,主要提供个性化的医疗保健交易平台,针对医疗保健市场提供价格透明和价格比较工具并开展B2B服务,以允许自我投保企业(self-insuredbusinesses)为员工提供工具,对医疗健康服务成本和质量进行比较,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医疗服务的价格和某些供应商的质量。

2、发展历程和现状:Castlight公司成立于2008年,2014年3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市值约15亿美元。

3、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Castlight的核心服务是向用户提供简单透明的医疗健康服务信息。由于美国市场上保险、就医等医疗健康服务种类多、价差大且服务价格不透明,用户难以选择出性价比高的产品,从而有相当部分的支出浪费在虚高的价格和低效的服务上。Castlight建立起包括超过10亿条健康保险交易数据的云端数据库,将它们与公司福利制度信息、医院临床指引、软件用户所产生的行为数据结合,通过云计算来制定满足企业及其雇员需求的最优性价比医疗健康方案,并提供比价导购服务,从而极大简化了医疗健康方案的选择过程并避免不必要的费用。

4、盈利模式:由于在美国,雇员医疗健康支出的75%以上由雇主承担,castlight的服务能够为雇主创造价值,所以其采取了向企业收费的方式。Castlight目前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软件销售和专业服务(帮助用户的雇员采纳castlight提供方案的沟通服务),2013年软件销售占总收入的90%。软件购买费用根据客户公司健康福利覆盖的人数决定,签约期通常为3年。2012和2013年castlight平均签约期为30个月,截至2013年底,castlight手握价值1.1亿美元的未付款协议,已付款但未确认的递延收入为1150万美元。

过去的两年中,castlight共签下95家企业客户,其中24家是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截至2012年底,castlight有47家签约客户,其中15家执行了castlight提供的医疗健康方案,到2013年底,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06家和48家。Castlight2011到2013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90万美元,420万美元和1300万美元,复合增长率262%。预计2014年美国医疗健康总支出将达到3.1万亿美元,其中有6200亿美元将由雇主支付。Castlight预计公司未来的市场空间超过50亿美元。

5、值得借鉴经验:还未实现盈利的Castlighthealth以1300万美元的年收入获得15亿美元的市值,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1)castlight准确把握了市场的痛点,提供的服务为企业创造出实在的经济价值。(2)现有业务市场空间巨大,castlight作为先入者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目前正处于前期扩张阶段,业务增长速度极快,手握大量合同。(3)未来的平台战略想象空间大。需要注意的是,该行业壁垒不高,预期会有大量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进入,行业竞争逐渐激烈。

篇6

关键词:三亚 高端消费市场 培养开放 建议

2015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HNSK(YB)15-65

一、高端消费市场的界定

高端市场是具有一定收入水平、愿意以高价购买高质量产品并体现其身份、地位、满足其心理需求的顾客群体。根据高端消费的不同特点,我们还可以将其市场分为高、中、低三类。最高高端消费品市场是指那些由量产的BMW和BENZ的跑车,豪华私人游艇等奢侈品构成的市场,这类消费品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了奢侈品的基本条件中限量制造的条件,是已经工业化的奢侈品,其自身职能就是高端消费品。在三亚具有代表性的有每年在鸿洲游艇码头举办的海天盛筵。

而在这之后是中等高端消费品市场,该市场的消费品具备全部的奢侈品特征,与其他奢侈品不同的是这部分产品是成系列量产的,而且限制销售量,是有收藏家爱好的富有阶层的选择,可能不会升值,但是,却可以保值,如果可以收藏全系列,就非常珍贵了。在三亚有代表性的包括艺术品、花梨木工艺品、名表市场等。

普通的LV、ARMANI、Prada等奢侈品产品,是比较大众化的高端消费品,产品用料不贵,量产,而且谁买都卖,有固定的大规模销售平台。三亚海棠湾免税店、三亚湾红树林度假世界奢侈品店中心,包括夏日百货、国际购物中心等商场均属于此类。

二、培育和开发三亚高端消费市场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旅游、会展等行业发展已经成熟

三亚,是我国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三亚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海南省风景名胜最多而又最密集的地方,她不仅具备现代国际旅游五大要素―阳光、沙滩、海水、绿色植被、洁净空气,而且还拥有河流、港口、岩洞、温泉、民族风情、热带动植物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正是因为其独特优厚的地理位置,三亚市的旅游发展喜人。

截止2014年底,三亚共有三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共计243家,拥有客房47228间。全市共有A级及以上景区14个,比上年增加2个。其中,5A景区2处,4A景区6处。据三亚市旅游局数据统计:2014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近14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超过幅度1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近300亿元,增长幅度超过15%;旅游饭店平均开房率为61.4%,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目前,三亚已经形成了度假休闲、观光旅游、专项旅游、自助旅游四大旅游产品体系。高尔夫、温泉、潜水、民俗体验、蜜月婚庆等项目尤其受游客亲睐,而游艇出海、帆船赛事等高端项目也备受关注,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成为了吸引高端消费者的主要因素。

而会展行业也是拉动高端消费重要因素之一。自从三亚逐年不断落成各大品牌度假酒店,会展市场更是借助三亚热带滨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仅2015年第一季度,就有壳牌集团、伊士曼(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等200家国内外企业将会议放在三亚举办。继去年11月三亚湾红树林落成3万平方米国际会议中心,并成功举办2014年三亚目的地婚礼博览会、WBS拳击赛、默克1500人会议、新华保险1500人会议,华三通讯1600人会议、安斯泰来1500人会议、宏盛3500人会议、海南报业集团春季房展、别克通用新车会等会议会展活动,逐渐形成了成熟的运作流程、加之完善的硬件设施,全面标准化的服务配备,这从市场上预示1500人以上会议会展活动在三亚旅游市场已成规模。三亚凭借着丰富的酒店资源、旅游资源和完善的硬件服务设施,已成为众多组织举办会议的首选之地。

(二)离岛免税政策助推高端消费市场发展

2011年4月20日,国家赋予了海南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当中含金量最高的政策之一――离岛免税政策。实施四年以来,政策释放效果明显,“免税购物”成为游客在三亚旅行的必选行程之一。2014年,三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5亿元,增长14.6%。其中,免税品营业收入占三亚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8%,占据近四分之一。

随着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开业,海棠湾一带的酒店入住率也大幅提升,2014年“十一”黄金周,海棠湾区域酒店首次超越亚龙湾、三亚湾,率先爆满。2015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日均接待顾客超3万人次,七天共接待游客21.98万人次,同比增长74%。

各项数据综合显示,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进岛游客的旅游购物热情,对拉动海棠湾区域乃至海南整体的旅游消费有着显著作用,将来肯定成为拉动海南高端消费市场发展的新引擎。

(三)交通方便,为高端消费者前往提供了保障

作为国际化旅游城市,三亚近些年的交通体系不断完善,通航航线逐渐增多,东环铁快速便捷,出租车不断增加,公交逐步覆盖。

航空方面,三亚已经与80个城市通航,目前开通各类航线123临时旅游包机航线24条;水路方面:三亚市沿海港湾有榆林、三亚湾、铁炉、牙龙、保平、藤桥、角头、安游等18个海港,尤其三亚海港是客货两用港口,客运轮船可直达香港、新加坡、越南等地;铁路方面:东环铁路每天共有17个车次从海口发往三亚,沿途经过文昌站、琼海站、万宁站、陵水站等站。此外西环高铁也将于2015年底开通,届时前往三亚的车次将更多,更便捷。同时,外省进岛火车班次也在不断增加。

三、三亚高端消费市场的劣势

(一)高端商圈分布不够科学、品牌对接有限

从区域分布来看,三亚高端商圈分布比较散而且过少,目前仅有集中于大东海的夏日百货和渔人码头的国际购物中心,而最高端且品类相对较多的免税店则位于离市区20多公里以外的海棠湾,周边发展还未跟上,目前只有五星级酒店座落其左右,除了奢侈品牌并无其他商场,消费者的选择便只有这里面的奢侈品牌。尽管离岛免税政策落地后,但真正高价位的奢侈品价格优势有限,同一品牌种类也没有境外齐全,同时退换货政策也没有内地方便。

(二)高端消费市场人才缺口大,服务质量堪忧

“招聘难,用工荒”的人才矛盾,是三亚高端消费市场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以五星级的酒店为例。三亚酒店业在高速发展,但三亚市常驻人口数量有限,能够满足酒店招聘需求的员工更是极其有限。另一方面,从今年一季度每周三、五进场招聘的情况看,招聘单位进场招聘场场爆满,有时候甚至还要增加临时招聘展位,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满足招聘单位的需求,酒店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供给严重失衡。调查表明,目前三亚服务行业人员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尤其是语言沟通能力有限,在73.1%具备英语能力的人员中,有74.65%的人只是一般性掌握,无外语能力的占19.3%;学历方面,硕士以上仅占0.17%,本科以上仅占17%,专科以上也只有50%。而过高的物价导致引进高端人才非常困难;由于三亚人口流量大,冬季大量的候鸟、游客极大地刺激了产品的物价上涨;三亚的生活用品、电子产品等大多从省外进货,物流成本较高;三亚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住房、商场和店铺的租金提高等等,导致大多高端人才只能“望物价而却步“。物价问题还导致五星级酒店经营成本逐年上涨,提升服务品质、提高宾客满意度与成本上涨之间的矛盾比比皆是,成为摆在酒店发展前的一个极大的考验。

(三)高端消费市场起步晚,发展面临瓶颈

以游艇市场为例,尽管三亚已经拥有包括鸿洲、半山半岛、亚龙湾游艇会等游艇知名企业50多家,拥有私人游艇数量200多艘,并且在海天盛筵、沃帆赛等活动的影响下,三亚游艇市场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发展却受到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的约束明显。三亚每逢7月至10月,是台风高发的季节,尽管游艇泊位容量在不断增加,但真正能够抵御12级台风的泊位只有鸿洲码头。此外与游艇相关的配套服务无法满足要求,在游艇培驾、保养、维修、零部件制造技术、海上救生设施、游艇码头建设等方面的配套非常有限,一旦游艇出现故障,尤其是进口游艇,相关零部件需要从国外发货,非常不便。

四、三亚高端消费市场的机遇

(一)高端消费人群不断增加,消费选择向“高大上”倾斜

根据兴业银行携手胡润研究院在上海联合《2014中国高净值人群心灵投资白皮书》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国个人资产600万元以上的人群数就已经达到290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预计未来3年,该人群数量可能达到335万人,可见高端消费人群在不断增加。

胡润百富2014至尚优品品牌倾向调查报告,三亚仍是高净值人群国内游最青睐目的地之一。根据游客在三亚的消费情况分析,我们发现游客们的消费选择逐渐在向“高大上”方向倾斜。据三亚市假日办抽样调查显示,2014年黄金周期间,三亚大部分景区接待量较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而亚龙湾、海棠湾、三亚湾大多数酒店客房出租率、接待过夜游客量及住店客人消费额等数据都有明显提高,五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最高,为75.31%,四星级酒店为62.19%,三星级及以下酒店为60.12%。在10月2-4日,亚龙湾、海棠湾各高端酒店开房率均接近或达到100%。而且自离岛免税运行以来,游客在购物支出上的比重由原来的13.8%提高到了现在的27.6%,高端购物体验也越来越受亲睐。

(二)政府大力支持为高端消费发展提供保障

政府无论实在政策上还是在基础设施配套的投入上,都给与了大力支持。从离境免税到离岛免税,再到免税政策的调整实施,无不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高端消费市场的发展,它扩大了旅客购物的规模、提高了旅游购物的档次,促进了游客数量和人均消费的增长,并带动了周边五星级酒店及相关高端旅游产品的发展。除此之外,航权开放、入境免签、邮轮游艇等政策也为其他高端服务发展提供了空间。而高速公路的修通,机场扩建,公共码头的修建等基础设施则为高端市场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

(三)“蓝色海洋经济”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3年9月,三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海洋强市决定》。决定到2020年,将三亚建成“两区、三地、四中心”,即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热带海洋旅游胜地、海洋综合管理改革创新试验区、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海洋新兴产业基地、海洋科教中心、邮轮游艇发展中心、海洋文化中心和现代海洋渔业中心。海洋生产总值达43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0%。市政府的决心已经在行动,目前凤凰岛正在加紧进行二期工程建设,规划新建4个邮轮码头,建成后可同时停靠5―7艘邮轮,可停靠世界上最大的22.5万吨的邮轮,将成为接待能力亚洲最大乃至世界最大的邮轮母港之一。由此可见,在开辟海洋相关的高端消费市场方面,仍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

五、三亚高端消费市场的挑战

(一)消费结构有待优化

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来海南的消费者总花费额逐年上升,尤其是推行离岛免税政策以来,游客在奢侈品上的消费比重陡然上升,但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内地部分口岸的开放政策,会促使离岛免税政策对来海南购买奢侈品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弱,所以海南旅游购物消费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

(二)难防消费资金外流,免税购物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海南免税店不是游客购买奢侈品的唯一选择。应该说近十年来,中国出境旅游的势头一直在增加,境外消费的数据一直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14年,奢侈品消费占游客整个境外消费的73%,此数据比2013年增加了8%。有机构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80%的游客更愿意在国外购买奢侈品,理由只有一点:国外的奢侈品都货真价实。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的数据,这几年中国游客在英国平均每年消费超过3亿英镑(约合27.8亿元人民币)。

还不够“货真价实”是刺激国内消费者去境外消费的主要原因;同时免税店产品品类也没有境外齐全,部分商品供应不足,退换货政策也没有国外灵活,很多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使国人更愿意信赖境外商品的品质与购物体验。在这些方面,三亚免税购物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六、三亚高端消费市场的培育与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打造高端消费中心,吸引游客前来消费

建立以海棠湾为中心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集世界一流亚洲顶级的游艇基地,亚洲最大的免税城,高品位的国际滨海度假酒店带,养生基地为一体,加速推进风情小镇、文化不夜城,国际艺术中心、国际游艇社区建设。打造高端消费一站式服务基地,让游客到海棠区可以享受一站式度假。清晨从三亚市区前往海棠区的蜈支洲岛、椰子洲岛、南田温泉等景点,还可以去融合海棠区本土及现代元素的风情小镇,充分领略热带风情,游玩之后,到海棠湾国际购物中心畅享免税购物的喜悦,或者和亲朋一道,在亚特兰蒂斯水上公园、梦幻不夜城、南中国影视城等一大批娱乐设施中,放松身心,当华灯初上可以在下榻酒店品尝世界各地的美食,也可以在万达影城、国际影城、国际会所等放松休闲,享受休闲度假的美好。

在加速建设海棠湾高端消费中心的同时,加大力度做好海棠湾宣传推广工作,让游客形成为了来海棠湾高端消费中心而来三亚的效应,从而带动三亚旅游整体水平的提升,逐渐接近并超越国际化水平。

(二)重视人才战略,提升服务水平

人才在高端消费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是最直接与消费者联系的,他的表现优劣,影响顾客的消费体验,从软实力上影响服务水平。然而三亚在高端消费市场领域人才缺口较大,尤其是高端服务人才。因此三亚必须要做到引进/留住和培养好人才。

首先要引进高端消费行业领军人才。通过出台人才优惠政策,加快三亚国际人才基地建设,促进大批国际人才向三亚流动。同时可以借力旅游资源,将三亚的优势旅游产业与人才引进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三亚国际高层次人才疗养休假基地。

其次,可以实行“地方绿卡计划”,留住高端外籍人才。三亚要树立国际化都市的形象,不只吸引海外华人华侨,还要引入外籍人才落户,提高城市的国际化人口比例。可以考虑实行三亚自己的“绿卡”制度,放宽落地免签条件,延长居留时间等。再进一步,可出台三亚投资移民和养老移民计划,吸引国际人才移民三亚。

最后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打造高端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利用已有高端消费市场资源,与高校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第三方暗访反馈项目”、“SYT校园旅游项目”等战略合作项目,互派讲师教授培训学生与企业员工,同时开展长期性的校企联谊活动,从而提升高端市场人才储备、服务及经营管理水平。此外,应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高校科研交流与合作、满足国际化人才发展的社会需求。

(三)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配套设施是抑制高端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瓶颈,亟待完善。游艇方面,应重点、优先发展游艇游船码头、大型游艇养护、维修中心、举办专业的游艇消费服务网点、设立游艇俱乐部职业经理人培训中心、开办游艇职业学院等。另外仿照国外,设立国际游艇出入境查验口岸也是一项重要举措。同时,相关部门还应积极主动构建游艇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金融担保体系等。奢侈品方面,应丰富产品种类、增加产品品牌,完善售后服务和服务水平,并在海棠湾免税店附近相应的建立百货超市、美食城等,带给消费者一站式服务体验。此外,还应该加强海陆空的联运机制,推进港口合作建设,把畅通海上航线和班次作为必要环节来抓,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和水运的基础设施水平。

(四)壮大海洋产业,开拓高端消费产品

三亚要积极培育壮大海洋产业,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加速发展海洋旅游业,开发游艇观光、邮轮旅游、海上运动、海岛度假等旅游项目;加快邮轮、游艇、游船港口、码头等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参与三沙旅游开发,加强与周边沿海市县海洋旅游开发合作,抢占、巩固南海旅游开发前沿基地地位;鼓励邮轮公司进驻三亚,开辟国内、国际邮轮旅游航线。

参考文献:

[1]卢晓(a).中国高端零售的现状分析和中国奢侈品牌的发展战略[J].中国零售研究,2009年第1期

[2]卢晓等.国际奢侈品牌中国市场经营模式变化影响因素研究[N].营销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

篇7

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强劲回升势头,尤其是投资、出口、工业生产和金融等多项指标增速为近年来最高。针对当前经济形势,有观点认为投资高增长造成生产资料瓶颈,我国经济已经出现过热苗头,宏观政策导向应避免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我们认为,当前经济实际上正处在由政府主导型增长方式向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拉动型增长方式转变的新阶段,是在实施多年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共同作用下,经济增长自主性增强的集中反映,并不存在过热现象。今后一段时间内,应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把就业、再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地位,维护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从物价回升力度看,我国经济尚未出现通货膨胀

经济过热是指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物价水平持续、全面、大幅度上升,是经济供需矛盾最直接、最突出的反映。尽管今年上半年物价水平延续了2002年最后一个季度的向上走势,但短期内物价回升力度有限,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1、生产资料价格等价格先行指标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自2001年5月到2002年10月,生产资料价格一直为负增长。受伊拉克战争导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和投资增速加快引发中间产品需求增加的影响,从去年11月开始,原油、钢材、部分有色金属等价格大幅上升,带动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由负转正,并在今年3月份达到最高值8%。随着美伊战争结束及联合国取消对伊拉克制裁,国际原油价格逐月下跌,我国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明显放缓,第二季度3个月的涨幅比3月份分别低0.2、1.9和2.6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是消费价格的先行指标,一般先行1-3个月,生产资料价格回落预示未来几个月消费价格涨幅会趋慢。

2、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没有传导到消费价格上,消费品价格水平没有出现普遍上涨趋势,说明我国经济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虽有所缓解,但摆脱通货紧缩的基础不稳定,根本谈不上经济过热今年头6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0.6%。其中受非典和蔬菜季节性价格上升的影响,食品价格上涨了2.2%;食品以外的其它7类消费品中只有住房、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2类价格轻微上涨,涨幅分别为1.4%和1.3%;其他5大类消费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没有传导到消费价格上,一方面说明即期居民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和工人没有工资谈判能力的情况下,劳动成本增长缓慢,也意味着我国收入不断向资产所有者和经理层集中,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未来消费动力不足。

3、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目前,通货紧缩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imf在2003年4月份公布的一份关于通货紧缩的研究报告中指出,1997年以来,35个工业国家和包括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落在负增长区间的概率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日益严重。

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近50%,多数可贸易品的价格受制于国际市场。在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日益严重的条件下,我国可贸易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很小。由于外资大量流入和高达3400多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即使国内出现可贸易品供给不足的局面,也有足够的财力通过扩大进口平抑物价。约束经济扩张的资源限制,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进口来解除。

4、垄断服务行业的改革,减轻了部分产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压力“十六大”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打破行业垄断、促进企业间竞争,减轻了垄断行业价格上涨的压力。其中,通讯价格稳中趋降。今后垄断行业价格上涨,对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拉作用不会明显增强。

从资源利用和增长持续性来看,经济未出现过热

经济过热也表现在,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导致经济资源供应紧张和要素价格大幅上升。从资源利用和增长持续性来看,目前我国经济还不能称之为过热。

1、生产要素未得到充分利用,现实经济增长仍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潜在增长率,是指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的增长率。对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不同的机构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如摩根斯坦利(2001)认为,中国潜在增长率为10%;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认为在7%-9%之间;国家信息中心测算为8.5%左右;经济学家刘国光(2002)认为在9%左右;吴敬琏教授则认为在8%左右。

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对经济资源利用的程度来看,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远远低于潜在增长率。原因在于:1、劳动力利用程度偏低。与经济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就业压力不仅没有减缓,而且日趋严峻,就业弹性持续下降。上半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2%,比2001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加上农村隐性失业人口,这一比例将更高。中国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从资本投入来看,虽然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较快,但金融机构存贷差依然呈扩大趋势。截止今年6月底,各类金融机构存贷差达到4.5万亿,比去年同期净增加0.9万亿。3、从技术进步角度来看,在大量科技成果得不到转化的同时,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因得不到技术支持而生产设备落后,产品质量、档次、性能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

2、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不稳经济过热,还要看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如何。如果经济增长仅在几个月走高接着急转而下,只能算是经济剧烈波动而不能说是过热。由此作出经济过热的判断缺乏理论支持。从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或前景来看,支撑中国经济继续走高的因素并不是很多。消费方面,尽管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部分城镇居民住房、汽车、旅游、消费类电子通讯产品、教育和文化体育休闲等新消费热点,带动了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良性循环,但这些消费热点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城市不到20%的消费群体,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考虑到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等原因,短期内消费要实现高增长是不太可能的。出口方面,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朝鲜核危机、中东局势、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和组合、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和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等,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我国出口能否继续保持高增长,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方面,虽然上半年投资增长达到近10年来最高增速,但目前的企业设备更新投资较快增长有结构调整的性质,是对前几年设备更新投资过少的弥补;另一些则与地方政府加快城市化建设密切相关。如城市改造、路桥建设、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开发等。但不管投资增长多快,它都属于中间需求,其所创造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如果没有最终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的支撑,越不过“惊险的一跳”(马克思语),其价值得不到实现,这种高增长是不会长久持续的。

从新一轮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看,近期不会出现总体过热

从引发经济周期的体制因素来看,我国经济近期内不会发生总体过热的情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根源在于投资和消费的剧烈波动。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国民收入超分配以及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等,带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和引发消费需求膨胀,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1984和1988年两次经济过热基本上是由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所致。从投资角度来看,我国投资总量中,国有投资所占比例过高。国有企业在缺乏有效产权约束下的“投资饥渴症”,导致投资屡屡膨胀,投资盲目性很强。在经济短缺的卖方市场环境下,生产产品不愁没有销路,企业缺乏市场约束。正是在这种体制条件下,企业投资行为的内在扩张性很强。当整个社会经济环境有所放松时,总投资就会发生快速膨胀。投资增长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时,经济出现过热。1993-1994年的经济过热,就是典型的由投资需求快速增长所引起的。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我国总投资和总消费受市场约束越来越明显,导致经济周期波动性减弱。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市场约束的增强,加之商业银行防范风险、加强信贷管理,国有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有企业的“投资饥渴症”。国有企业的投资理性化程度有所提高。非国有企业由于其天然的市场化特征,投资风险与效益意识较强,投资内在约束机制较强。所以社会总投资的盲目性减少、波动性减弱。

从总消费的角度来看,随着国有企业、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制度改革,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增幅放慢、消费预期减弱等,消费需求呈现平衡增长态势。由此表明,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已经转化为总体上供求平衡甚至某些领域供过于求的格局。1997年政府采取扩大投资、刺激消费的政策,也充分说明我国总投资和总消费行为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不会再发生90年代中期以前那种忽冷忽热、大起大落的局面。

从去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是我国自1998年以来采取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累积性结果。由于这轮经济周期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启动期和调整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持续性和自主性增强。既不存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也不存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因此,国民经济的高增长、低通胀局面仍将保持较长时间。

部分行业的高增长以需求为依托,不会引发经济过热

不论是持经济已经存在过热观点的学者、还是认为经济存在过热苗头的人,其主要理由在于当前电力供应紧张,部分行业(如房地产、汽车、钢铁等)增长过快,行业风险持续加大。但我们认为,今年部分行业供应之所以出现短缺现象,并非经济过热导致的必然结果,而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增长需求约束”假设的前提下,对部门行业实行限产保价,原有供求条件下的资源供给势必适应不了当前经济扩张的需要。实际上,我国生产要素总体上供应充足,只要政府不再沿用传统的计划手段限制某些行业的发展,一旦市场需求出现上升的信号后,供给有能力作出较快反应;经过不长的调整周期后,这些行业的价格上涨和供给不足的局面不难改变。

从电力工业看,随着上半年经济的高增长,我国部分地区确实出现了电力短缺现象。有人认为这是经济过热的一个重要表现。可实际上,当前的电力紧缺只是暂时现象。其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水电比例较高的地区受今年枯水年份的影响较大;二是煤电价格之争未决,相当部分发电煤未到位,影响火力发电的增长;三是政府为三峡水电预留市场空间,近年来,批准电力项目较少,对电力供应有所影响。上述情况在下半年将逐步得到解决。由于今年夏季雨水较多,下半年水力发电将大幅增长。5月份国家已批准发电煤吨价提高8元,发电煤合约将履行,预计下半年火力发电供应量将明显增加,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将大大缓解。此外,去年以来国家新批准上马一大批电力项目,明年将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因而电力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

近年来房地产投资一直保持30%左右的高增长态势,尤其是今年上半年达到了34%,高出去年同期1.1个百分点,为投资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并不能据此认为房地产行业就存在过热现象。主要原因:一是房地产投资高增长有实实在在的需求支持。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全国商品房销售增长达44.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22.4%)一倍左右,也高出同期投资近1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中92%以上由个人购买。如果说当前房地产有问题的话,问题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批转环节,开发和销售环节并没有多大问题;二是规范并不意味着限制。央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其初衷是出于规范银行信贷行为、降低金融风险、限制需求不大的高档住宅的建设,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在中国融资渠道十分有限的条件下,银行信贷必然成为房地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今年以来,房地产新增贷款占整个银行信贷增加额的比重已在40%左右。土地批租成为孳生贪污的温床,房地产业腐败案件频频发生。因此,央行121号文件出台是情理之中的事,并非要限制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从汽车行业看,上半年全国汽车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汽车生产累计增长32.2%。据此有人认为汽车业也存在过热苗头。单从生产或者供给的角度看,汽车生产增速确实较高。但考虑到汽车销售和需求情况,上述担忧实属不必。据最新统计,上半年新品车型不断投放,国内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累计销售203万辆,增长32%,产销率达到97.6%。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汽车出口基数较低,但增长异常迅猛。上半年汽车累计出口4.4万辆,同比增长2倍。可见,上半年汽车业发展呈现供需两旺的良好态势,并不存在真正的过热现象。从长远看,目前我国城镇家庭轿车普及率不到1%,家用轿车需求前景极其广阔,汽车工业高速增长仍将维持较长时间。

从钢铁工业来看,今年上半年钢铁工业增长较快,价格高涨。有观点认为钢铁工业过热。其实,目前钢铁工业较快增长有充分需求支持。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包括修建高速公路、西气东输、城市化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二是工业增长需要大量钢铁,如汽车工业的高增长等;三是房地产建筑用钢量很大。目前,钢铁消费的三方面需求都很旺盛,可以支持钢铁的较快增长。但是局部地区钢铁行业也确实存在低水平产能增长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总体看,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生产要素供给可以支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当前经济发展不存在引发总体过热的现实条件。因此,目前不宜出台防止经济过热的政策措施,而应保持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就业、再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下大功夫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过去,我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明显,经济扩张期较短而收缩期较长,大起大落的波幅较大。为了尽量延长新一轮经济扩张期、充分发挥经济增长潜力,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要及时调控,努力使国民经济运行水平向潜在增长率靠拢,并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顺利安全淡出创造条件。

1、调整银行监管考核指标,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今年以来的情况显示,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与商业银行刻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有关。在监管考核重点方面,监管当局更多强调了降低不良贷款率和增加利润的重要性,同时政府可能部分支持各商业银行在3~5年内通过股份化改造最终“整体上市”的改革设想。商业银行意识到,不断增加贷款,既可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又可增加当期利润,还能够大大改善银行资产负债表,为上市创造条件。银行备付金率下降和银行贷款猛增,是国有银行贷款行为改变的必然结果。所以,如果需要对贷款增长速度和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有所约束,关键还在于促使银行有良好的行为方式。现在看来,要求国有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并在3~5年内财务上有重大改善,达到整体上市的水平,确实勉为其难。今后,在继续要求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增加利润、加快公司化改造的同时,应当同时注重减少不良贷款的总量,强调防范风险和增加透明度的极端重要性。

2、尽快出台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相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经历非典冲击后,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国家没有财力为居民增加工资,于是人们把提高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问题,聚焦在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我国现在的800元起征点,是20年前制定的。20多年来随着物价上涨,居民收入也大幅提高,800元的起征点显然太低。上海已率先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1000元的个税免征额;广州与杭州去年也将个税起征点,实际分别抬高到1260元和1100元;深圳和珠海分别是1600元和1400元。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势在必行。我们认为,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初是方案出台的最佳时机。目前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对于树立政府形象、稳定消费者信心、促进消费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在国外,人数不少的中产阶级是最稳定的消费群体。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还没有哪个阶层能被称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因而消费需求的增长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在一定时期通过提高工资、调整税收政策以及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方式,提高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改变我国“金字塔型”收入结构为“纺锤型”收入结构,培养我国的中产阶级,这对于扩大消费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调控投资增长,减少行政干预今年各地投资增长热情较高,出现一些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现象。对此国家不应采取一刀切的限制措施,而应制定规范合理的条例法规,用市场办法引导投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自动纠错的作用。一是国家应制定多种行业发展规划,定期公开披露行业信息,引导企业投资健康发展。二是对国家重要行业建设制定合理的质量、技术、环保、节能等行业准入标准和门槛,各种投资主体只要符合标准,便可进入,减少行政干预。三是防止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和房地产开发热潮,要从批租土地这个源头入手,严格控制各级地方政府随意出让土地的行为。四是整顿各类经济园区和开发区的发展。开发园区建设一定要与解决农民就业和生活问题相结合,不能再走发展工业牺牲农业的老路,不能造成新的“低保无份、就业无门、种地无田”的三无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