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启蒙教育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启蒙教育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启蒙教育课程

篇1

关键词:足球启蒙教育;课程;幼儿

我们对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的实践始于1982年,第十个五年计划起,我园依托国家、省、市级规划课题,对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进行了19年的研究实践,建构起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该课程荣获2018年辽宁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大连市一等奖。

一、探索与研究历程

1.摸索阶段(1982年-2000年)。初步摸索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内容及教育规律。"十五"之前,幼儿园对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进行了18年的实践探索,如编写了大量足球游戏、儿歌、歌曲,故事、教案,举办足球联赛,请球星来园交流等,为之后的课题研究奠定丰厚的实践经验基础。2.初探阶段(2001年-2005年)。验证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的可行性并构建课程雏形。"十五"期间,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足球队为实验组,邀请运动生理专家及足球教育专家与我们共同探讨了幼儿足球训练及普及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方法。在验证了幼儿足球启蒙教育可行性的同时,探索出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完成了省级规划课题,出版了全国首个幼儿足球专著《幼儿足球启蒙教育》,建构起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的雏形。3.充实阶段(2006年-2010年)。丰富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体系。"十一五”期间,我们开发设计出系统化的混龄幼儿足球队全年训练方案,首创了五大领域足球启蒙教育普及课程,使其从原本单一的体育健康活动发展为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将“环境”资源引人到课程体系中,通过创设丰富的足球物质环境,吸引幼儿去关注足球运动,培养足球兴趣,同时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完成省级规划课题《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4.推进阶段(2011年-2015年)。推进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建构并尝试推广。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足球动作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相融合,研发了幼儿足球游戏课程;发掘足球启蒙对幼儿个性发展的作用,探索出以足球启蒙教育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指导策略;探索出园所交流、送教活动、足球幼小衔接等多种有效的区域互动途径。完成省级规划课题《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的区域互动研究》及两项市级规划课题。5.完善阶段(2016年至今)。梳理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研究成果并推广课程。在完善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的理论,并对前期研究和成果进行汇总的基础上,形成足球启蒙教育课程,出版了《幼儿足球启蒙课程》一书。借助国家、省两级规划课题和两项学会课题完成幼儿足球启蒙教育模式的建构。

二、课程内容

以相关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动作技能理论[1][2]、课程理论[3]为依据,构建起始于足球又不止于足球的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1.课程体系游戏化课程。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通过“五步式”足球游戏研发模式,将足球动作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设计出小、中、大班三个年龄阶段幼儿的足球游戏,并设立每天固定玩游戏的时间。教师通过学习足球动作、研究初步的游戏方案、试玩、反馈调整、再次体验等,形成最终的游戏案例。融合化课程。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重视幼儿在课程中的全面发展,形成足球健康、足球科学、足球语言、足球艺术、足球社会在内的足球五大领域教学活动。如将足球的形状、颜色、触感、弹性等作为科学领城的内容,将唱儿歌、讲述足球故事、尝试解说足球比赛等作为语言领域的教学内容等。混龄专项训练课程。建立1学年32周的幼儿园足球队训练方案。利用每天早上7-8点的时间,采用小、中、大班幼儿集中或分组的方式,进行足球技能技巧及简单的战术配合的训练,足球队成员经幼儿自愿报名、教师推荐、教练选拔产生。2.实施体系环境创设。我们通过足球环境创设,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足球的兴趣。如设置标准的软垫足球场,以球形及其衍生图形装饰墙面、地面,用足球元素打造走廊、班级区角等,让幼儿一进到幼儿园就能感受到足球带来的视觉冲击。此外,我们还开展以足球为载体的同伴活动、师幼活动和亲子活动,通过人文环境,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师幼关系和亲子关系。足球普及。我们通过足球半小时活动、专业普及活动、五大领域园本足球课程实施以及足球队训练来推动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的普及,让足球教育惠及每个班级的每个孩子。区域互动。区域互动是为了让足球运动惠及到更多幼儿园的更多幼儿,使他们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我们探索出的足球启蒙教育的整合推广模式。具体包括:走出去传递理念送教研讨,请进来特色引领观摩互动,虑长远幼小协同专业衔接。3.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依托行政支持和政策法规来保障课程构建和实施的科学性。课程的构建和实施在遵循上级文件精神的同时,充分依据幼教相关政策法规来进行,主要体现在课程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强调启蒙性、重视对幼儿兴趣的培养。队伍保障。通过教师队伍、专家团队和教练团队的建设为课程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人力保障。如自培教师,保证全园教师都能对足球有基本的了解,同时,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获得足球教练员资格。物质保障。争取各方力量对幼儿园足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大力支持,多方面提供经费和设备保障,如配备专业足球场地、服装,购买课程教具等。

篇2

【关键词】国学启蒙教育;智能移动设备;应用;创新优化

传统教育模式下,启蒙教育多是以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开展,地点、时间固定,所传导的文化知识单一,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而基于智能移动设备应用的国学启蒙教育新模式,则接触了上述时空限制问题,其良好的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完美的学习体验,是未来国学启蒙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国学启蒙教育现状

在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新时期,国学启蒙教育作为传承优良文化的重要方式,对提升孩童文化素养和行为素质具有显著作用,得到了广大家长群体的关注。科学发展视域下,国学教育不是跟风教育,对孩子记诵、认字并未有过多要求,其根本价值是塑造一种美好的语感语境,从而使孩子从中获得启示和愉悦,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精神文化素养。但是在国学启蒙教育实践中,受多重因素影响,其功能价值未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部分教师自身国学素养较低,对其内涵认知不清,启蒙教育组织活动缺乏目标性、针对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情感体验。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校国学启蒙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表现为内容单一、方法落后等问题,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限制了其想象思维发展,使之逐步失却了国学学习兴趣。智能移动设备在国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基于其普范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特点,为课堂教学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重新整合丰富多样的素材构成,符合幼儿认知成长规律,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二、智能移动设备在国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师资建设。正如国内知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述,教师有一碗水才能交给学生一杯水。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作为主导,是国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其综合素养建设至关重要。同时,智能移动设备在国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新时期,幼儿园必须要深刻意识到师资战略地位,总结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国学启蒙教育模式的要求,根据教师实际表现,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多样化培训教研活动。在此过程中,可邀请专家来园,深度解析国学经典内涵,共享启蒙教育经验,及时更新教师理论知识及思想理念,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培育教师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引导功能。同时,还需加强对移动学习模式的探究,了解智能移动设备特性优势,探讨其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方式,促进业际交流。另外,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必须要加强自我学习和完善,认清国学启蒙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形式,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掌握尖端教育科技,为学生营设良好的成长发展空间。

(二)丰富课程内容。教材为国学启蒙教育实践提供了材料支持,其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了最终教育成效。对于大多数孩童而言,他们尚处于成长发育初期,理解能力有限,对未知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就现阶段而言,国学启蒙教育塑造了一种与现代文化不一样的氛围环境,激发了幼儿参与欲望,但是教材设计却偏于落后,常常将经典著作照搬上去,忽视了幼儿认知成长规律,晦涩难懂的文字,久而久之影响了他们的参与持续性。因此,基于智能移动设备应用,应结合国学启蒙教育特点,根据幼儿个性差异及成长规律,开发校本教材,汇入多样化构成要素,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具体而言,教师可充分利用智能移动设备,搜集与国学文化相关的素材,包括文字、图像、视频等,形象地展示道德价值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叙述的方式,将其中知识传导给学生,并启示他们主动思考,组织协作讨论,使之知识素养、文化素养以及行为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

(三)创新教学方法。智能移动设备在国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对启示和引导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应将国学环境创设与幼儿教学活动有机地组合起来,在课堂上根据实际需求,适时播放一些影音动画,以动态的人物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在观赏中得到熏陶和锻炼。例如,可以端午节为切入点,讲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和由来,提高幼儿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基于此,组织亲子活动,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包粽子,增强其情感体验的同时,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智能移动设备在现代化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发广泛,并日渐成为了家庭必需品。纵观幼儿成长的整个阶段,家长亦发挥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基于智能移动设备良好的即时互动性,应加强家校联结,促进家庭教育参与,并推送一些有意义的国学经典,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此外,教师还应借助智能移动设备,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全方位了解孩子的成长表现,针对性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

篇3

【关键词】身心;健康;生存;发展

尽管现在的早期教育重心已从知识转到情感能力,再发展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完整人格教育,但知识作为各方面教育的载体,依然在父母的心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婴儿时期的认读卡到幼儿阶段的百科图书,无一不是父母的重点选择对象。但其实,种种科学知识就蕴藏在我们每天的家庭生活之中,完全可以信手拈来地引导孩子发现和感知。

从早到晚,我们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在感知、发现和运用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比如,天冷为什么要穿上厚的衣服?洗脸时,为什么水可以从高处流到低处?电视是怎样工作的?就拿我们每天必然要遇到的一日三餐来说吧,蕴涵了多么丰富的科学知识!从食物的来源、生长过程、烹调制作方法到食物的色、形、味;从饮食的礼节规则、卫生习惯到参与一日三餐的简单劳动,这其中隐含着农业、气象、物理、化学、数学、卫生、营养、视觉艺术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只要父母有心,就可以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活教材来直观、生动地启发孩子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

以前我们过于注重孩子外在的知识学习,忽视内在的情感体验,因而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容乐观的现象:有的父母对孩子用心良苦,但孩子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情感冷漠、自私。而自卑、忧郁、焦虑以及逃学、出走等负面情绪反应行为更是不断地发生,甚至出现许多无法挽回的悲剧。这种种现象使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知、情、意是一个人发展的统一体,积极的情感体验无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认知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只有在孩子有情感投入和积极体验的时候,他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这时候,知识才能真正化为孩子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孩子健康地全面发展。

家庭生活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广阔的体验空间。在探索生活奥秘的过程中,因为各门知识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样的学习是参与式的、富有趣味的,因而使孩子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同情、关爱和相互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自尊、自信、责任和自我价值。种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几乎遍布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对孩子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培养的只能是高分低能的 “书呆子”。由于现在的社会对每个人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则成了适应这一多元、速变的竞争社会的必备能力。这种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只能来自于生活中的实践积累。孩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如何培养他的自立能力?生活学习样样包办,孩子如何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不与同伴一起玩耍,孩子怎会具有竞争和合作能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因为穷人的孩子没有更多的人、更多的钱为自己服务,一切只好自己动手。带孩子去买菜,让孩子进厨房,让孩子尝试自己去买衣服,自己去邻居家办事,自己设计布置房间,自己承担清洁任务,虽然结果未必会很好,甚至还要使家长付出更多的精力或物力,但这样的付出非常值得。因为正是在这样的生活学习中,孩子变得一天天能干起来,一天天懂事起来,一天天走向成熟和独立。

生活处处有教育,而教育也时时为生活服务。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不但能帮助孩子解决各种各样的生活问题,使孩子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充实,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素质去积极把握未来,从而使人生之船能顺利到达幸福的彼岸。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国家教育部在世纪之交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也将学生的情感目标放在了综合评价的第一位,从此更不难看出情感培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的主导地位。

教育公平呼唤幼儿受教育过程的平等,呼唤幼儿教师应该给予每一位幼儿平等的爱。教师的偏爱会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产生极深的影响。在幼儿园,我们总能看到有些幼儿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独自玩,也不和其他幼儿说话。经了解后发现,原来老师一直没有注意他,也没有表扬过他,他说:“老师不喜欢我,说我不乖。”因为幼儿的知识经验不足,会把教师对别人的评价当成自我评价的标准,而教师总是夸奖“听话”“乖”的幼儿,批评“调皮”“不守纪律”的幼儿,这种偏爱行为直接影响了幼儿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的形成。经常受到教师表扬的幼儿会表现得较自信,而经常受到老师批评指责、被老师忽略的幼儿则有自卑倾向。所以每一位幼儿教师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现每一位幼儿的优点,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给每一个幼儿平等的关爱,让幼儿充满自信。

确立启蒙教育的目标。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其教育要求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为主,幼儿所学习的只能是其周围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不能的原则。在幼儿园中,一切教育工作都应该围绕着启蒙教育的要求进行,按照启蒙教育的特点组织教育内容,安排教育活动,使幼儿在获得智力启蒙的同时,掌握其周围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幼儿的学习与开展是在与四周环境、资料的互动中完成的,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兴味,运用整体规划准绳将活动室布置为多个活动区,如自然区、认知区、角色区、美工区、音乐区等。每个活动区都提供数量充沛、品种齐全的玩具及操作资料,其中资料物品的摆放是开放的,学习资源柜架构造能够挪动并便于物品分类和幼儿自在察看、取用与学习。提供的学具、资料应有应战性,契合幼儿兴趣及才能开展,并随课程内容定期改换。有一句话大家都晓得:“亲其师,才干信其道。”只要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式气氛,才能让幼儿有一个高兴的学习环境。幼儿学问经历少,是非观念差,独立生活才能缺乏,他们不只需求成人对他们生活上的仔细照料,行为品德上的耐烦引导,而且愈加盼望得到老师情感上的关爱与呵护。

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身心素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晓得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而在制定班级常规时,老师应和幼儿共同讨论:哪些行为是班级所承受和赞扬的,哪些行为是班级所不允许、应该被制止的,违背班规的结果将会如何,老师要尽量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机会,然后依据讨论的结果,师生共同制定全班恪守的班级常规。

篇4

关键词:幼儿 礼仪 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随着421家庭的增多,现在的孩子都变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这种家庭模式教育出来的孩子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傲慢、自私、没礼貌、贪心、懒惰、脾气大……只注重孩子知识性的提高,而忽略了孩子人格品质的培养,不懂得尊重父母长辈,与人交往不懂谦让、不讲礼貌,公共场所不守秩序等,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品性,造成了幼儿人格的不健全。因此,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必须也是刻不容缓的事。而3—6岁的幼儿模仿性、可塑性极强,接受信息的速度也快,是了解社会、养成各种文明习惯的最佳时期。亚里士多德说过:“幼年时形成的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对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对幼儿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那么,如何通过课堂对幼儿渗透礼仪教育呢?我认为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一、注重言传身教,用文明礼貌的行为影响幼儿

教师要以身作则,给予幼儿正面教育。幼儿园里你常常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凡是老师说的必须按要求做到,我们怎么说都不听。”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作为被模仿者的幼儿教师,更应该把文明礼仪放在首位。

在穿着打扮上要大方得体,不穿奇装异服;在行为上做到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站立时身体笔直,坐着时不要跷二郎腿,说话不能带脏字,讲礼貌文明语言,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等。幼儿园老师在与儿童说话时应用礼貌的、商量的口吻,如:“你帮我做一件事情好吗?”“我们一起做游戏好不好?”对待孩子要温和耐心,尊重孩子的人格;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为幼儿做出榜样,用自己文明的言行影响幼儿。

二、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对幼儿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手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及教学计划,定期向幼儿展开礼仪教育。 转贴于

如,特色礼仪主题活动《我升中班了》,目标是让幼儿遵守日常的礼仪规范,增强自律意识,知道同伴间友好相处、学习合作分享等交往方法。依据该主题目标,我们安排了《上下楼梯》、《小小值日生》、《文明之星》、《别说我小》、《我的小手真能干》、《告别不文明习惯》、《文明礼仪伴我行》、《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为文明礼仪教育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要教育幼儿与他人文明交往,与同伴礼貌相处,愿意合作分享;外出有文明的言行,能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并让幼儿的礼仪行为影响家长,辐射社会。

三、在各科教学中对幼儿渗透礼仪教育

篇5

一、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专业师资的匮乏

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就目前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来看,专业师资(特别是学习音乐)匮乏不得不让我们重视起来。笔者曾走访过一些农村幼儿园,发现开设音乐课是一种奢侈,有的仅仅教一些简单的儿歌,或者是简单的动作,甚至有些幼儿园就没有开设音乐课。造成这种原因有很多,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很多专业幼师毕业后都想到市区幼儿园工作,因为无论是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工作交流平台都是他们所向往的。这就造成了城市农村教育师资比例的严重失调。其二,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有很多客观性的问题,如交通不便、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等,都影响了幼儿教师的抉择。

(二)音乐教育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教育基础设施的好坏是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直接体现。然而,对于农村很多的幼儿园来说钢琴是件奢侈品,电子琴也是凤毛麟角,想有一些简单的乐器也是望尘莫及。有的可能只是一台电视和一台DVD播放器,仅仅让孩子们听一些音乐而已。在另一方面农村很多的幼儿园都是利用自家的房子或是租赁的门面房改装而成的,孩子们的活动范围也仅仅局限于几间教室了,建立一间音乐教室更是不可能的,所以音乐课往往是户外课,很多的幼儿园业主都认为“音乐课是件奢侈品”。

(三)音乐教育课程的不完善

由于专业师资的匮乏,加上教育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教育课程也就不言而喻了。很多幼儿园仅仅是让孩子听着音响教几首儿歌或一些简单的动作,这样的课程无法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也不可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如,奥尔夫音乐教学课程(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体系的核心观念是“关于一种元素性的音乐教育的观念。奥尔夫解释“元素性”,是指那些属于原始材料、原始起点,接近人本能的、自然的、适合于开始,能为每一个人所体验的,适合儿童的基本音乐要素。”)②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综合了语言、动作、歌唱、演奏、欣赏、表演和创作等内容的综合教学。能够极大地开发儿童的独立性与创造力。目前,在农村很多的幼儿园几乎都没有开设这种课程,甚至有些老师不懂得奥尔夫音乐教学。显然,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功能作用被大大消弱了。

二、家长对幼儿音乐教育认识不足

幼儿教育是人的一生教育的起点和开端,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工程。③不言而喻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长也都认识到这一点,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幼儿园接受教育。然对于幼儿教育的真正目的与意义认识不足,特别是幼儿的音乐教育更是漠不关心。他们关心的只是孩子能识几个字,能数几个数而已。恰恰忽略了音乐教育对于开发孩子的独立性与创作性重要作用。这也真是现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教学体系“将识字教学、简单计算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并满足于这种表面的、容易察觉到的教育成效,迎合部分家长和小学的不正当要求”④。然而,很多的老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孩子们学习由主动变被动,极大地消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磨灭了孩子的那份天真可爱,那份积极与快乐。严重阻碍了幼儿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显然,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专业师资的匮乏,音乐教育基础设施欠缺,音乐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发展步伐。这应该引起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重视,改变以往幼儿教育任意发展、畸形发展的现状,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财政支持,加强引导专业师资队伍到农村工作,让音乐课不再是奢侈品,让孩子们都能够在音符的律动中快乐的学习、成长。

注释:

①马慧:《以婴儿特殊认知能力为基础的口语启蒙教育》,《成功(教育)》,2009年第11期。

②杨秋仪、吕忠福编著:《中外音乐教育比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9-110页。

篇6

一、重视营造良好的礼仪学习环境氛围。

环境因素对于幼儿成长、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活动空间、人际关系、周围儿童的行为、班级群体心理气氛,教师态度和行为都会对其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施幼儿礼仪教育时我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营造良好礼仪教育的物质环境与心理氛围。例如我班利用墙面进行文明礼仪的环境布置,并定期增加礼仪环境的内容。设计“我是礼仪小宝宝”的评比表,提高孩子学习礼仪以及长期坚持文明行为的兴趣。

二、礼仪教育列入幼儿教育课程之中。

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之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幼儿存在的不足,有目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礼仪学习活动,例如找找身边的一米线;

外出时注意什么等等。确保了礼仪教育的实施,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

三、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礼仪社会实践活动。

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礼仪行为习惯虽然也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但这种迁移的力度比较弱。幼儿的发展来源于实践活动,幼儿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们为幼儿创设条件与机会,提供时间与空间,组织实践与交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礼仪实践锻炼。如“东方绿舟”亲子活动,在活动前,我们就结合孩子的不足之处,开展了一系列的礼仪学习活动(如如何与人打招呼;

路上会发生的事;

活动时的规则等)让孩子具有一定的公共场合礼仪意识。为了提高幼儿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我考虑到通过提高家长自身礼仪素养来感染幼儿。在活动前我们反思以前的亲子活动家长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个别家长有抢座位的现象;

个别家长不遵守游戏规则;

当幼儿出现不文明现象时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行为的不妥,没有纠正幼儿的不好行为的现象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制定了亲子活动的注意事项发给每位家长,并在外出前,与家长进行了文明礼仪的简单宣传,鼓励家长为幼儿树立榜样,同时及时提醒自己的孩子。在活动中,首先在坐座位这一环节上,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对号入座”的环节,孩子自己拿号码,并带着自己的父母找到相应的座位上,在这一环节中,不仅发挥了孩子的主体性,而且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交往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有文明的行为。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们也充分考虑到一些体弱的孩子,我们与孩子相处也两年多了,也知道哪些孩子要晕车,针对这样的孩子要给与照顾,让他们坐在前面,也激发幼儿关心同伴的情感。在活动中,我们和孩子、家长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家长与孩子能共同遵守游戏规则,而且家长也能观察孩子的活动状况,适当的让一下孩子。如在贴人游戏中,有的家长看见孩子的运动量大了,有些跑不动了,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他人的孩子,都能让孩子,让孩子取胜。这一点与以前相比有所进步。在观察家长与孩子进餐的过程以及乘车的环节中,发现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无人乱扔垃圾。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时,家长主动提醒孩子的意识在加强,如陈鑫怡小朋友随手将一个空瓶扔在地上,她的妈妈看见了及时提醒自己的孩子,并让她自己改正。我们还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行为实践。又如“小鬼当家”活动中通过组织幼儿上超市购物,为幼儿提供独立购物的机会,在购物中引导幼儿碰到困难有礼貌地询问,能与营业员交往,同时引导幼儿心中有他人,购得食物与成人一起分享。为了让幼儿了解如何合理的与不同年龄的人打招呼,我们结合重阳节组织幼儿上敬老院为爷爷、奶奶庆祝节日,在活动中,了解打招呼的不同方式。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与人交往,我们进行“淮海路上宣传文明礼仪”的活动,通过“送贺卡及宣传文明礼仪”不仅使孩子们得到了一次文明礼仪实践与锻炼的舞台,让孩子在生活中灵活的应用文明礼仪的同时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组织一系列社会礼仪实践活动,使孩子们的行为实践、情感体验、礼仪行为不断的得以巩固。

四、家园结合

家园教育的同步一致性是消除幼儿两面性行为的有效途径,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需要家长的配合,首先家长必须自身有较好的文明礼仪,但我班的家长大部分来自外地,由于所处地域的差异以及受自身文化知识的限制,家长表现出来的文明礼仪也比较薄弱。为了提高幼儿利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针对我班家长的特点,我班探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家教指导活动,来提高家长自身利益素养和家教能力,学习一些家庭礼仪教育的方法。

1.召开家长会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

2.每月进行一次家长礼仪讲座,从礼仪的环境创设、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好习惯等方面让家长有针对性地了解,在了解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养。

3.运用现代化设施,实地跟踪拍摄典型事例,向全体家长宣传,让家长反思,形成正确的礼仪教育观。

4.利用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age06网站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班级中所进行的礼仪活动以及自己孩子的文明行为情况。

最后,给家长一些具体的要求,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去,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7

【关键词】幼儿园 艺术教育 民族元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之一,有着独特的作用,同时,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南》也指出:“要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尤其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同时初步接触不同地区、民族的艺术视野。”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省份。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蕴藏着民族性格和质朴勤劳,乐观的民族神韵,被誉为“歌舞之乡”、“音乐的海洋”。玉溪同样被誉为“花灯之乡”、“聂耳之乡”,居住着彝族、傣族、哈尼族等多种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勤劳智慧。“三乡”文化悠久流长,处于这样的特定区域、背景、文化熏陶下,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从幼儿教育开始,传承民族艺术文化,是一件极具意义的工作,是我们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把优秀的民族文化渗透到艺术教育课程中

课程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幼儿艺术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应该满足幼儿的学习欲望,我们可以从众多艺术文化中,筛选出优秀健康,积极向上,反应正面生活,突显民族特点的艺术文化内容纳入到我园艺术课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如:“快乐火把节”、“泼水节”、“三月街”等独具民族特色的主题活动。教师首先通过文学作品,如:“孔雀公主”、“三牙像”等。向幼儿介绍该民族的区域特征、风土人情、风俗生活、民族思想性格。美术活动中通过欣赏民族服饰、配饰、工艺品(傣族统裙、腰带、彝家挎包、花帽、绣花鞋垫等)。绘画:“彝家山寨”、“快乐泼水节”、傣族壁画,彝族版画等。手工制作:脸谱、串编、小饰品等。感受民族工艺美术构图、色彩等的精美和创作上大胆的构思,有效的促进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音乐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火把节”、“阿老表”、“迎客调”、“山童”。歌唱:“织彩霞”、“彝家飞歌”、“想你是挝”、“弹起三弦唱起歌”、“快乐的唆”、“阿老表”。让幼儿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特色(欢快、风趣、柔美。潇洒、奔放),并学唱一些简单的民族歌曲。舞蹈:“金孔雀”、“七月火把节”、“快乐的竹林”、“快乐的小诺苏”,了解民族舞蹈特点,丰富幼儿舞蹈语汇,学习基本舞步(三道弯、平垫步、三跺脚等),乐器:三弦、象角鼓、烟盒等乐器,感受民族欢快有力的节奏,和他们在庆祝节日或丰收时喜庆的气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与潜能。通过以上活动,让幼儿更多地了解民族歌舞及文化,这些活动对我们的艺术课程起到了丰富与提高作用。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根据幼儿的经验、能力、年龄、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并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至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进行实施,提高了幼儿艺术表现力。

2.积极创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激活幼儿的艺术兴趣

幼儿对艺术活动常常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因此,作为教育的指导者,教师应积极创设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激活幼儿主动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内化幼儿的兴趣导向,成为艺术教育活动积极的参与者。具体做法是:

2.1 创设园内艺术文化长廊:民族文化风景线、展示民族服饰种类、花纹、图案、图腾、彝家梁房,傣家竹楼等,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应用多种感官,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创设幼儿作品展示风景线:各班选送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并定期更换内容为幼儿提供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机会。

2.2 营造班级特色环境,创设主题墙;“彝家山寨”(彝家夯土梁房前妇女们在织布刺绣,远处是青年男女正在挝罗的情景……)。“快乐的傣家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傣族村寨,人们正在过泼水节……)、“白族印象”(繁华的大理三月街上,人们正在品尝三道茶……)。

空间:悬挂一些民族小饰物。让幼儿了解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3 设置丰富的区域环境:语言区:有关民族的图片、书籍,碟片等提供幼儿查阅、观看。美工区:提供各种图片、实物,让幼儿欣赏,并提供各种材料为幼儿创造、表现提供良好条件。

3.将民族艺术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拓宽幼儿的艺术视野

3.1 晨间、课间做民族韵律操,跳民族舞蹈,玩民族、民间游戏。如:跳竹杆、踩高跷等。

3.2 起床、餐前餐后播放民族音乐,讲有关民族的故事;“孔雀公主”、“火把节”、“泼水节”、“三月街”的由来等,介绍有关风土人情,激发幼儿学习欲望。

3.3 集中教育活动:保证每周两个课时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做到活动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具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检查指导到位,评价科学合理。

3.4 区域活动:“彝家山寨欢迎你”、“傣族用品店”、“民族服饰加工厂”、“好吃一条街”等,把服饰、艺术音乐文化设计成各种丰富多彩有游戏活动,充分体验各民族的文化风情。

4.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创新幼儿艺术教育的活动方式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努力挖掘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途径。”

我园紧邻聂耳公园、图书馆每天公园里,常有彝族同胞在“挝”、“弹三弦”、“唱调子”,特别逢“火把节”、“龙抬头”等节庆日,我们组织幼儿去观看舞蹈表演及各种活动,大班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教师有意识带幼儿去感受,让幼儿得到民族艺术熏陶,体验到民族艺术的美。节日期间要求家长带孩子参加这些活动,同时,带孩子去图书馆查阅一些有关民族的图片资料,到师院“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参观,从而加深幼儿对民族艺术文化的了解。

结合“六一”儿童节开展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活动。艺术节期间,孩子们从舞蹈、卡拉OK、合唱、器乐演奏,美术等项目进行展示,艺术节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孩子们唱民族歌,跳民族舞蹈、吹葫芦丝、弹三弦,画表现民族生活的画,制作一些简单的民族手工艺品。充分发挥了孩子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最重要的是孩子体验了成功培养了自信心。

总之,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幼儿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以幼儿发展为目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是我们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将不断探索民族文化教育,丰富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课程,让幼儿得到民族艺术熏陶,体验到民族艺术的美。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随着幼儿园新教改的推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滞后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本章从分析幼师生教师职业技能不适应幼儿园教改的主要问题入手,在剖析幼儿教师职业技能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幼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训练项目、训练途径和训练评价设想。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同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改革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落实《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加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幼师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由此势在必行。

一、幼师生不适应幼儿园改革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委员会主任钟启泉认为:“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至少落后50年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控制,以及封闭式的教学方式。”于是,用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幼师生无法适应幼儿园的教改,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课程改革滞后,忽略复合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进行了八次改革.而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高师还没开展力度较大的课程改革,影响了幼师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目前,高师的课程设置忽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幼师生的知识广度不够,且缺乏前瞻性。加上,针对幼儿冈实际的教育类课程少,导致技能单一,缺乏复合性.适应性较差其次是教学方法单一.基本技能训练不够长期以来.高师课堂教学把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幼师生缺少主动、互动、讨论式学习,忽视了幼师生肢体表达能力训练。由于受传统高校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高师对新形势下幼师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缺少深入研究.使技能训练实效性不强。

再次是学习缺乏创新精神,实习实践较少。由于高师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在传统教育思想引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学生时代他们受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模式的教育,教学中缺乏批判精神。缺乏创新精神幼师生在学习中也必然形成依赖性。幼师生缺少在幼儿园体验、适应、熟悉、提高和自我培训的过程.尤其是缺少对幼儿园教改的感受,导致幼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弱.实践能力不强。

二、新教改对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

一是综合性。《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幼儿提出的问题来自于生活世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的技能应涵盖文学、科学和艺术技能等领域,切忌传统的教育内容学科化和片面化。

二是示范性。《纲要》要求幼儿园杜绝“小学化”的倾向.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不是向幼儿传授知识,而是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所以.幼儿教师要增强示范性,向儿童展现可供模仿的行为.使幼儿发现和获得新经验。切忌传统教育以向幼儿传授知识为主倾向。

三是趣味性。《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由于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他们主要凭兴趣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尽量直观、生动、具体,多用教师的肢体语言引导幼儿学习.增强趣味性和艺术性.切忌传统教育让幼儿死记硬背的弊端。

四是操作性。《纲要》要求教师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就要求教师杜绝传统教育照本宣科.脱离幼儿生活经验的做法.让幼儿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五是实践性。《纲要》提倡:“幼儿同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活动”,这充分说明了幼儿教师学会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六是情感性。《纲要》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老师每天和幼儿在一起学习、活动、生活.教师的人格魅力、文化修养和知识的广度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幼儿.甚至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为此.幼儿教师还要具备情感性和人文性。

三、加强幼师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一)训练项目

1.口语表达技能。幼儿教师加强El语表达.主要目的是要与正处于语言发展阶段的幼儿进行交往,与幼儿进行情感、心灵的沟通。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师应注意语言表达的诚恳、温和、妥帖、幽默和语言的规范。

2.“写”和“画”的技能。“写”是写字和写作,由掌握规范化汉字、书写技能和常用文体写作技能三部分组成:画”主要是绘画和简笔画。教师应该会写一手好字.会画幼儿喜欢的图画.还要善于在各种绘画素材中寻找优美的作品.提供给幼儿欣赏.塑造孩子的审美情趣。

3.唱歌、跳舞和弹琴技能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正处于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加上幼儿园活动大都伴随着音乐旋律.所以应该把唱歌、跳舞和弹琴等音乐技能作为幼儿教师的主要技能。

4.组织幼儿在“玩”中学习的技能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是儿童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纲要》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在玩中学习教师与孩子一起玩.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能力。

5.幼儿园教具制作、计算机操作技能。《纲要》要求教师根据本地、本园的条件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教具制作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尤其是掌握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深受幼儿喜爱的自制玩教具和计算机课件制作技能。

6.科学探索、观察技能。《纲要》要求:“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问、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与科学”幼儿教师应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探究欲望,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教师还应善于指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应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7.护理、保健技能。《纲要》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身体、心理各方面比较稚嫩.容易受损,儿童需要运动.儿童热爱运动。为此.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健康意识、护理和保健能力.包括对幼儿常见及意外事故的急救与处理能力。

(二)训练途径

1.特色学科教学中增加技术训练的内容特色学科是与幼儿园联系紧密的学科,例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指导》和《学前教育学》等课程涉及幼儿园教法的内容较多.要把有关课程整合起来.并增加技训练的内容。

2.一般学科教学中体现技能训练的环节这里着重阐述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可以首先让幼师生进行课前练教.即课前利用三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专题演讲。其次是幼师生课中阐述教师要创设幼师生回答问题的情景,比如让幼师生讲解习题的解题方法.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等:然后是幼师生“题讲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讲授教材中难度小的内容.还可以安排学生讲解习题课。

3.教育实践活动中增加技能训练的课时幼师生的见习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贯穿整个学程.实习可以安排在毕业前一年半开始.先讲课一周.使学生尽早知道讲课的重要性和难度.从而自觉提高教学能力要增加教育实践基地的数量.集中组织见实习.便于学校对学生的检查和指导。

4.学生课外活动时安排技能训练的时间要关注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是每天的早自习、下午上课前以及晚自习的时间.要根据年级不同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

5.鼓励幼师生进行家教家教不仅是勤工俭学.而且是学生教学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不论学生家庭条件如何.都要尽可能尝试家教家教的时间最好在寒暑假或双休日,以免影响幼师生上课。

(三)训练评价

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要按年级、分阶段、分类别(专业)层层考核.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评价的方式可以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班级评价、院系评价与学校评价有机地相结合。

二是建立技能考核的长效机制要使幼师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每天有指导、有检查.每周有评比.并将技能训练纳入幼师生一日常规管理之中。幼师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与方式的确定由教务处负责.常规检查主要由各院系负责.也可以由学工处领导学生会干部来完成。

篇9

一、教师言传身教 正己化人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我园根据教师职业特点制定了《幼儿园教职工礼仪行为规范》,要求教师“仪容高雅、端庄大方、言谈文明、礼貌诚恳、接待来人、热情大方、精神振奋、品质优良。”同时对教师进行强化训练,从站、行、走、坐等姿势,到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礼貌用语、体态用语都有细致严格的要求。从小事入手,点滴做起,言传身教、正己化人。早上大家见面会主动问候:“您好!早上好!”彼此感到是那样的温馨;遇事主动说“对不起,请原谅!”消除了同事之间的隔阂和误解;教师蹲下来面带微笑与孩子们交流,师幼“一样高”感觉是那样的亲切自然;接待家长主动耐心,热情大方,每周的家园联系,是教师和家长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园所到处洋溢着爱的温暖,处处体现和谐、文明的良好氛围。

二、幼儿点滴做起 融于生活

我园针对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实施“6-1儿童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在幼儿园开设礼仪教育课程,从基本礼仪、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节日礼仪等方面进行礼仪教育活动。

教师注意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方法,使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如:中班在进行语言《小兔子开铺子》学说儿歌活动中,教师用情景表演的方法模拟买东西的场面,由教师扮演小兔子开铺子卖东西,幼儿扮小动物到铺子店买东西,“您好!欢迎光临,请问您想买点什么?”“我想买×××”。“好的,请拿好,欢迎下次再来!”这样不仅强化了幼儿学习儿歌的兴趣,同时还融入了礼仪品格的教育。

家庭礼仪“学做小客人”,让幼儿知道去别人家做客时,应该轻敲门,礼物要双手送,不能吵闹发脾气,不能乱翻东西,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家庭礼仪行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大班在进行分享阅读《兜风》中,教师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小猴和爸爸开车去动物园的情景,沿途看到许多交通标志,如:红绿灯标志,停车标志、禁止停车标志、危险标志、人行横道标志等等,一方面启发幼儿认识各种交通标志,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要遵守交通规则,另一方面,教育幼儿要时刻注意安全,做一个懂礼貌守规矩的好孩子。

三、优化教育环境 以景动人

我园注重创设礼仪教育环境,园所室内外墙面、走廊楼梯口布置了多彩的画面,如:“礼仪是人类文明共处的金钥匙”、“今天你微笑了吗?”、“不学礼,无以立”、“十种品格”、“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好儿童,懂礼貌”等等;各班的环境布置更是丰富多彩,“我是礼仪小明星”、“我最棒”、“我懂事了”、“礼仪小格言”、“爱班约定”、“礼仪三字经”等等,教师根据礼仪的目标和教育内容,不断变化环境,使幼儿时刻感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活动区内开辟礼仪专区,如:娃娃家、医院、超市小商店、科学发现区、动手制作区、音乐区、阅读区……,创设一些生活情景,如何排队等候上车,怎样给老人让座,在公共场所怎样注意公德意识和良好的礼仪行为等,让孩子们在情景表演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获得启发受到教育。

我们还注意用同伴榜样的力量激励幼儿,开展礼仪小标兵评选活动,每周小评,每月总评,对那些表现好的,有进步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使成功的幼儿更加自信,对其他孩子也是促进,带动其他小朋友共同进步。

我们还在活动课中设置孩子与家长的互动及延伸课程,使礼仪、品格教育达到最佳的显效性。

四、利用社会资源 家园共育

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如果他们自身礼仪行为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教育效果,弱化对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请专家给家长们上课,向广大家长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开办家长学校,开辟家长园地,及时向家长宣传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开展半日观摩活动,向家长们展示礼仪教育的成果,形成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我园的礼仪品格教育开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们已深深感到孩子们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早上来园时小朋友们会主动问老师好、与小朋友们打招呼,知道爱父母、孝敬老人:小朋友在一起能友好相处,分享玩具,不争不抢;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能遵守公共场所礼仪。

篇10

一、老师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其表率作用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可以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

记得我当中四班的班主任时,我要求幼儿平时喝水一定要一个个排好队,不要你推我,我推你。虽然经常强调喝水要排队的习惯形成,但收到的效果甚微。有一次,我去拿水喝,跟着幼儿一起排队,我听到背后有小朋友说:“你看,陆老师也要排队的,所以我们也要排好队,不能插队的”。于是我对那位小朋友说:“是呀,排队等待不仅是文明礼貌,而且可以避免因碰撞而发生事故,知道吗?”。之后,我每次喝水都会跟着小朋友一起排队,这样下来,喝水排队就不再是难题,而且收到的效果比用嘴巴说还要强得多,正如古人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例如:礼仪活动课《妈妈的小帮手》中,教师由广告短片引出,短片中的妈妈就是以身在教(妈妈为奶奶洗脚,被孩子看见了,孩子也有样学样,他也去打一盆水回来帮自己的妈妈洗脚),在日常生活中,妈妈每天都为奶奶洗脚这个习惯行为已经在潜移默化着她的宝宝,因此,言教不如身教更好。

二、利用故事让幼儿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故事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

例如语言课《小熊你早》,我通过故事中的内容,向幼儿讲解礼仪方面的知识。“小熊很有礼貌的,它早上起床的时候,看到别人都说:早上好!小朋友,你们也要学小熊学习哦,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结果我们班的幼儿通过学习这个故事,每天早上都会主动向老师打招呼。为了加强培养幼儿见人就主动打招呼的好习惯,每次我发现班上的小朋友能做到见人就主动问好的行为,我就会抓住每一个能培养幼儿见人就问好的机会,在班上极时予以表扬,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好的好习惯。如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班老师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渥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了了,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我在幼儿进区活动时还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表演,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社会品质。

三、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如果常规教育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影响,因此我十分重视日常生活对幼儿的礼仪教育。

我根据我们班的特点,让礼仪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为了培养我们班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在班上我每天都让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时不要与同伴交换饭菜吃,吃饭时要保持桌面清洁,吃完饭后要擦嘴。若有垃圾丢到垃圾筒,不要随地吐口水等卫生习惯。还有就是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有很多家长都忽视这方面的礼仪教育,为了让我们班的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在抓好一日常规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时,每天都提醒幼儿进入寝室要安静,睡眠时不影响别人,安静入睡,盖被子不要盖过头等习惯。再如进餐时不说话,不剩饭菜,不挑食等生活习惯。

1.在幼儿园运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幼儿见人能主动问好的良好习惯

有一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那就是“礼貌不花钱,但却换来巨大的价值。”为了培养幼儿见人能主动问好的良好习惯,我园开展“礼仪小标兵”,每周各班轮流挑选部分幼儿,身穿统一服装,胸佩礼仪绸带,站在校园门口,热情主动向家长、幼儿问早问好。这不仅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锻炼,也是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一次次宣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如各班教师为了让幼儿养成来园、离园能主动向老师、阿姨鞠躬打招呼的习惯,针对幼儿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一张行为评选表,记录幼儿每周行为表现。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幼儿由一开始的难为情到不时忘记变为能形成习惯,天天自觉主动向园长、老师、阿姨鞠躬问好,这不能不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使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

2.幼儿是集体性教育,组织幼儿在集体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是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

我为了培养幼儿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我在做早操时会让幼儿会自觉排队找位置;在带幼儿进出教室,上下楼梯时让幼儿不要大声喧哗等,而且我还非常重视每周一的幼儿升旗仪式,每周星期五放学时我都特意提醒家长星期一记得穿园服回园,让星期一的升旗仪式能做到服饰统一。在唱国歌前我时时提醒幼儿在庄严的国歌中升旗要立正,行注目礼等。

四、将礼仪教育列入幼儿教育课程之中,(在幼儿教育课程中灌输礼仪教育)

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

本学期,我们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我园开展的教研课就是以礼仪为主题内容,把礼仪渗透到幼儿的课程中,寓游戏于教育。如我上的创编礼仪教育活动《我的老师像妈妈》,此次活动我制作了有关老师像妈妈的flas片,通过动画片让幼儿说说动画片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引出老师像谁?讲述妈妈是怎样爱小朋友的?(如妈妈在家为小朋友做了什么事去表达她对小朋友的爱)。通过课件我与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让幼儿通过讲述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像妈妈一样无处不在。通过学习让幼儿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让幼儿在教师节那天给老师说一句祝福语。活动最后我还让幼儿自选材料制作礼物送给老师并说上一句祝福语。通过此次活动让幼儿初步学会关心他人。又如:我的礼仪课《爱护眼睛》,我通过计述故事《老师近视了》,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再通过与幼儿讨论对眼睛有益的行为和对眼睛无益的行为让幼儿在生活中要知道爱护眼睛的方法(如按时睡觉、远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