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表演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考表演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考表演就业方向

篇1

也没人叫我,是知道了主动去的。想看看同事孩子的素质怎么样,说几句貌似专业的话,也是帮个小忙了。

结果,我被那汇报表演的阵势严重惊呆了――服装、化妆、播音主持的节目,都是模仿电视台的,还都是逼真的高仿呢。天哪,如果我去和这些高中孩子应考,一定大败而返!

罢罢罢,下辈子不会再吃这碗饭,实在是没有能力去打拼入行了。

平心而论,那辅导班够专业了。那些孩子也够专业了。高中生们从新闻到主持到绕口令,再到现场报道脱口秀深度评论,简直就是专业电视台的缩小版啊!

但看过之后,心里并不舒坦。感觉他们就好比是幼儿园学了小学中学课程的感觉,拔苗助长还是加了化肥农药的那种,各个都长得过于茁壮。

大概这是目前的行市,不如此无法入播音主持考场。完全不是从前通过考试发现天赋,然后到学校慢慢培养的路数了。

不仅播音主持,其他艺考也一样。考生画画乐器表演水平都很高,每个都是超常的童子功,家长很早开始就投入巨大:费用、时间、精力。然后就等着到时候的浩大艺考了。

今年春节在1月,过了年就开始准备跑着艺考了。家长孩子培训机构,奔跑着去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面试,投入巨大,带动起超级豪华到平民各种等级的艺考产业链条。每年的春天,链条中的各个行业都跟着艺考发点小财,呵呵。

依我看,艺考的难度是大于高考的,总投入也比普通高考要大很多。但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并没有太多天赋的人选择艺考之路。并且,以播音主持专业来说,专业的就业可容纳量非常之低,除非特别出色,一般很难按专业就业。

我女儿从小生活在广电宿舍大院,看惯了我们的工作状态之后,说:绝不学播音主持这个行业。一来不能生活在林雨的阴影之下,二来学别的专业都能干播音主持,而学了播音主持很难做别的专业。

这是她的一家之言,有点情绪,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后来,广电招聘注重其他学科,选拔金融英语中文商科……的都有。非播音主持专业的人,在专业类型的节目里如鱼得水,不会只是照本宣科读别人写的稿子。尤其这几年广电行业向融媒体方向发展,起用更多泛知识能力强的人入行,使得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方向有点受阻。

不仅播音主持专业,其他艺术门类的专业也大差不差,艺考考试和就业的难度都在一年年加大。而且每一项艺考都费用昂贵,学习的孩子脱离学校过早徜徉在艺术梦想的环境里,还极容易虚荣,很多的对比攀比无良竞争,从辅导班开始。让孩子早早进入这样的状态,未必是所有家长和孩子都能承受的。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很多有艺术天赋的孩子,不通过艺考很难成就自我。艺考原本就是为这样的孩子设置的通道。但现在孩子普遍素质高、武艺强,家长财力丰厚保障可靠,于是艺考之路拥堵不堪,艺考大军年年增长。

艺考链条中最火爆的是各种培训机构。

播音主持的培训,直接使用大学教材,从用气发声到各种角色播音主持,从化妆衣着到举止仪态表情,逐一传授。

不知道大学里的面试老师看到这样的考生什么感觉。我作为一辈子吃播音主持@碗饭的人,看到他们非常汗颜:为自己,为行业。

当然也为那些孩子们捏把汗,你们这样入行,什么都知道些皮毛,还会安心学习,探讨专业精髓吗?

其实,这都是杞人忧天。不能阻止艺考大军的坚定脚步。从几岁开始,爸爸妈妈就带着孩子学艺,风雨无阻倾囊而出,到了艺考这一搏,怎么可能放弃呢?

不放弃,不服气,坚定不移艺考去。

3月,草长鸢飞、春意盎然。但有艺考生的家庭忙忙碌碌汲汲皇皇心里先长了草。没办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宿命,只能祝福艺考的孩子们运气好、不紧张好好发挥。不然能怎样呢?艺考这件事,从源头开始到具体家庭考生,不是说考就考、说不考就不考的。

篇2

近些年,除了本来就有的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老牌著名高校之外,各地的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艺术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据统计,近十年来全国开设设计艺术类专业的院校猛增到近1400所。目前,名目繁杂的艺术考试主要分为三类,一类以表演专业为代表,这类考试因传说中的“神秘性”,最受大众关注;一类是美术专业,在艺术考试中几乎占据了统治地位;第三类是播音主持、编导、戏剧文学等专业,对艺术基础要求相对较低。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艺考的录取率已逐渐低于普通高校的录取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并未改变。再加上紧张的就业形势,让更多家长希望孩子进入名牌大学的艺术专业,艺考竞争将更为激烈。

赶考:为伊消得人憔悴

18日一大早,考生们就渐渐聚集在河北师大西校区的甬路上。7时35分,在操场等候报名的考生已有几百人。衡水考生周云儿说,这次人不算多,上回她到北京报名时,从早上6点半就开始排队,在寒风中站了12个小时才报上名。“站到后来腿软脚麻,又累又饿又冷又困的我心里特委屈。”聊天中,考生们表示,说吃苦,报名排队这点苦根本算不上什么。同样来自衡水的3名考生去年8月份就到了石家庄,当时人地两生,她们租了一套三居室打地铺住。当房东通知她们租期到了、又要她们交很多押金时,她们根本没找到合适的房子。被扫地出门后,三人天天在网吧过夜,第4天终于在村子里找到一间没有暖气的小屋。进入11月,天气越来越冷,屋子很潮,盖两床被子仍觉得寒气刺骨,第二天早晨醒来被子上似乎笼着一层水汽。

“从没吃过的苦这回都尝到了”,保定女孩王甜甜说,从决定当个艺术考生后,她就已习惯背着画夹穿梭于各个城市之间,或南下或北上去参加辅导班、报考看得上眼的学校。在被问及赶考路上遇到哪些困难时,“水土不服”、“吃不好饭”、“不识路,考点太难找”、“找不到合适的住处”这些答案出现的频率较高。不少同学还增加了被偷,被骗的“体验”。考生白杰说,自己在家本来是一个没有沾过洗衣粉的独生女,但是因为考艺术,一个人走南闯北,不得不自己来打理一切,“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不少,不论是自理能力,独立办事能力还是为人处事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为何考生争先恐后选择艺考

说起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艺考热”,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罗磊明有些激动,“有些人把艺术类学校当成了‘垃圾桶’,这是最可悲的地方!”罗院长认为,学艺术还是得有悟性的,不是说什么人都能在艺术领域游刃有余。罗院长认为,考生人数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艺术类考生文化课分数线较低,很多学生把考艺作为敲开大学之门的捷径。而这是考生和家长必须尽早意识到的误区――学习成绩不太好的把艺术类看成“捷径”,实际上艺考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弄不好就摔下去了。艺术类招生比大文大理还是少得多,录取比例也低很多。

罗院长认为,导致艺考大军队伍日渐庞大,学校、家长、考生的因素都有。许多高中太看重升学率,学校把文化课不太好的学生集中起来参加艺术类考试,“这‘半路出家’的学生们,有的能学出来,有的理科转到文科,又转到艺术类的,就很难学出来。”一些家长看好艺术类专业就业容易赚钱快,就把孩子往这条路上撵,如果孩子兴趣不大而被强迫着参加考试,他会很痛苦。而一些意志不坚定的考生在身边同学纷纷“从艺”的火爆大环境下,稀里糊涂背上画夹子。这部分考生眼下最该弄明白的是自己究竟适合干什么。如果文科不错,复习一年可能考上一所大学,但如果没天分、没兴趣,考艺之路并不那么好走。

对招生院校的“急功近利”,罗院长也有话要说。他认为,如果作为普及教育,加强考生的美学修养,没有什么不好;对作为专门人才培养来说,如果一味扩招,这就无法保证教育质量了。艺术教育有其自己的规律,不能“放羊”;艺术学生是一个个辅导出来的,就像过去的“师傅带徒弟”。曾有学校一届招收艺术考生2000人,哪还谈得上专业培养?

艺考生的艰辛之路

其实考生选择了艺考这条道路,就意味着选择了比其他同学多得多的艰辛。因为在高强度的美术学习的同时,他们还要自己花时间和精力来复习文化课,加上现在很多艺术院校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越来越重视,文化课成绩的比重年年上升,给艺考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他们很多人背井离乡,当同龄人还在享受父母的呵护,过着单纯的校园生活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异乡学会了什么叫“独立面对”。很多孩子在出来培训之前,根本就没有一个人出过远门,有的甚至十几年来最远就到过他们的县城。但是他们义无反顾地出来了,带着憧憬,带着好奇,带着兴奋,带着忐忑不安,还有几分对未来的迷惘。艺考生一般都会比同龄人成熟,因为他们在异乡,什么都要自己面对,解决很多很多生活上和学习上的难题。

为艺考,第一次远走他乡

26个小时的车程,两个人,一个座,从每隔半小时换一次到每隔10分钟换一次,2012年1月初,陈有为和巩建坤踏上了从淄博到广州的火车,那次他们要去他们艺考道路上的第一个学校――广州美院。到达广州后,巩建坤的小腿由于站立时间太长,肿了一大圈。

巩建坤跟陈有为一样,也是桓台一中高三艺术生。从小到大,他去过的最远地方是淄博的张店,“连淄博市都没去过,去广东考试,真的很害怕。”巩建坤笑着说。去广州考试,巩建坤带了1500元,“广州的物价高,我们上午10点32分上的火车,第二天中午快1点的时候才到广州,为了省钱和防止被骗,我们不敢打车去考试的学校,第一次坐地铁,赶到广州美院的时候正好赶上报名。广州美院这次只招收20名书法生,但报名的却有558人,竞争压力很大。”巩建坤迷茫地说,“每个老师欣赏的眼光不同,到底能不能拿到专业合格证,我的心里也没底。”考完广州美院后,陈有为和巩建坤又坐火车去了南京,参加南京艺术学院的专业考试,同样是招生20人,但这次却报考了1148人。由于压力大,两个人晚上失眠了。

从1月10日到达南京到考试完毕只用了三天时间,但他们却在1月17日才买到回家的火车票,“赶上春运了,火车票不好买,这也是人生中第一次遇到,感觉太累了,在火车上不敢喝水,害怕去厕所,火车通道上都挤满了人,走动不方便,真想一觉醒来发现躺在自家床上,只是做了个很长的梦。”

为“艺”削得人消瘦

18岁的小芸(化名)是艺考族中的一员,她梦想当一名主持人,为了让自己参加面试时身材更完美,她瞒着家人,到一家整形美容院悄悄预约了腿部吸脂手

术。钱不够,她谎称同学出车祸骗了外婆1万元。

小芸爷爷说,当时孙女瞒着他们,偷偷到医院做了抽脂手术,他当时跟院方理论为什么没有告知孩子家人时,孙女还情绪激动地对他们说这跟医院无关。小芸奶奶说,小芸曾经打来电话,说上完补习课去父亲那住,可偏不巧,她父亲随后也来了电话,小芸的谎言被拆穿。当时老人心中疑惑,便打孙女的手机,可处于关机状态。随后,老人联系了孙女的老师,可老师却说当天下午孩子没来上课。直到深夜,他们才接到孙女的电话,才知道她在美容院做抽脂手术。

目前,做美容整形的女性呈低龄化趋势,过半是在校学生。对此,某知名整形专家表示,学生大多数都是十七八岁、正处发育期的孩子,过早做整形手术,实在没必要,如果整形不成功,反而会给身心造成伤害。

莫让文化课拖后腿

对不少艺术类考生尤其是“半路出家”的考生来说,文化课是他们的“短腿”,甚至是考艺术的直接理由。唐山考生王铮对此直言不讳:“我学习不好,要单凭文化课成绩上一所好大学根本不可能,于是就选择了艺考这条路。虽然考艺术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也很激烈,但机会还是有的。”

一位艺术院校的老师说,“艺术是修养教育,作为职业,也是对个人修养要求很高的职业。”目前,艺术专业正朝多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实用艺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懂物理和建筑,就无法搞建筑、装潢设计;不懂计算机就做不出数字化影音作品。艺术创作必须有文化素养的积累。学艺术的学生必须能“两条腿走路”,文化课一塌糊涂的考生毕业后充其量只是个“工匠”。由此,在高考前这短短的时间内,考生对文化课绝对不能放弃。

由艺考热引发的议论

“高考指挥棒”无情驱动艺招在“怪圈”中渐渐升温。近年来,艺术教育招生不断升温,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高考指挥棒”的驱动下,相当一部分有一定艺术潜能的优秀学生为升入名牌大学而放弃艺术基础的学习;同时,有部分艺术天赋并不强的学生,因为艺术类高校文化成绩要求较低而改投艺术专业。

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怪圈”,很多艺术生因文化素质差,在考入艺术类高校后无法适应艺术培养的要求,而艺术类高校也苦于很多艺术生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从而出现了艺术考热但艺术生就业难的问题。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把每个班上后十几名的学生全部鼓动去学艺术。因此,有人痛心地指出,我们现行的教育很难再出现像张大干、齐白石、徐悲鸿等等这样的大师了,这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一位招生负责人坦言:报考者中,部分考生只是临阵磨枪学了些艺术“皮毛”,从近两年的考生作品也可看出,其中超过20%的考生明显没有基本功底。与目前艺考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未来就业的隐忧。由于不少艺考生是“半路出家”,本身就“修艺不精”,加之整个就业市场压力,目前艺术生求职并不乐观,山东省部分高校的艺术生近两年的就业率远不如其他专业学生。

可以说,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一种冲动,一种盲目。这些考生普遍是文化课成绩较差,他们认为艺术类考试对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自己进入大学会容易些。而家长们又将进入大学看成是孩子成材的唯一途径。因此应该消除“成绩不好改学艺”的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模式。

“宁教一百个好生,不愿教一个问题生。”这是众多教师在闲聊时常流露的语言。在很多人看来艺术生就是在文化课无法学习的情况下才去学的,当务之急是要在学生中消除“学艺术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才选择”的错误认识,并确立“合格+特长”的教育模式。所谓的“合格”,即每个艺术毕业生要达到普通高中合格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文化知识的要求,因为文化基础知识合格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前提,扎实的文化知识也为学生今后的进修、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篇3

文学系、导演系和摄影学院报名确认工作已于9日下午截止,表演学院报名将持续至11日。10日开始,摄影系、录音系、美术系、管理系和动画学院将开始第二轮报名现场确认工作,并持续至11日,专业考试时间从12日正式开始。北电表演学院副院长王劲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将增加表演专业招生人数,同时新增表演教育专业。据悉,今年北电本科计划面向全国招生455名(无分省计划),共有9个院系的23个专业方向招生。表演创作方向的招生人数从上年30人扩至60人,同时增加25名表演教育方面的学生。在导演系报名处,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年计划招生15人,网报人数达1600人,报录比超过100:1。

北电院长希望考生心态理智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接受采访时称:“很多人都认为考上电影学院就踏入了‘星族’门槛,的确,进入学校会获得更好的起飞平台,但一切还要学生努力,学校只能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教给学生成功。我希望所有学生都抱有理智心态,在考试中发挥状态,取得好成绩。”今年表演系新设立表演教育方向,对此,张会军表示:“这是由于现在其他高校的表演教师严重缺乏,很多表演系研究生更愿意从事理论研究和创作工作而不是教学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设立了这个新的专业方向,表演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一定表演潜能可以在将来从事表演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幼儿园还有高等院校的影视专业从事表演教育的人才。当然也不能排除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能会产生知名演员。”

篇4

【关键词】传媒专业 影视编导 播音主持 摄影 文理兼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13-02

近年来,高考传媒类专业受到了众多高中生的热捧,报考人数日趋增多,大有超越传统的高考音乐美术专业的趋势。但是在教学中,还是有许多家长与学生对此专业了解较少,甚至于学校的老师与领导也未能真正清楚地向家长或学生介绍有关传媒类专业的相关内容。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特别撰写本文,以供大家交流参考。

一、高考传媒类专业主要包含的科目及考试内容、形式:

高考传媒类专业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科目,但各院校间的考试形式和内容也略有不同,部分院校只考其中项目,列表参考各院校招生简章的考试内容,如下:

二、高考传媒类专业的考试特点

1.入学门槛不高,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突破专业要求

选择高考美术或音乐类专业的学生本身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天赋,且要投入大量时间练习,短时间内不可能速成。但高考传媒类专业则不同,如果该考生有一定的表达、创作等综合素质能力,通过专业老师指导考试的流程,了解专业考试的特点,掌握写作分析结构能力,是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学习、练习的,只需短期培训便可参加应试并有较大录取机会,学习风险很小。

许多学生担心自己没有艺术天赋会学不好,同时一些家长和学生在认识上也有一个误区,以为学艺术就是要把艺术作为终身职业,以后一定要走当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的方向;这是对艺术专业比较狭隘的理解,他们不了解现在还有传媒类、艺术管理、艺术商务等泛艺术学科。如影视传媒类专业,特别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专业是兼有文学、新闻、影视学和艺术学各学科特点的综合型专业,不需要特别的艺术特长,也没有外貌、身高、嗓音等方面的严格限制,因此特别适合普文、普理类学生中想考取名牌艺术院校或文化成绩不很理想、考取本科有困难的学生。如果艺术科录不上,考生还可以参加其它非艺术批次的录取,是普文、普理类考生的最好选择。

2.报考人数相对较少,录取比例较高且文化科要求较低

相对于报考普通高考的人数而言,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人数只占其中极少部分(每校一般十几人,多则近百人,一般平均不到年级总人数的5%)。而近年来,开设艺术专业的院校占总招生院校比例的70%以上,因此录取的比例比普通高校的比例高。特别是高考传媒专业为新型专业,报考的人数相对更少,如广东省每年报考传媒专业的学生不过一千多人,竞争率小、通过率高。

众所周知,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的要求不高,传媒专业属于艺术类,按照目前国内高考招生制度,艺术类高考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要比普通高考相同批次低60%-70%(但相对于中国传媒大学等个别高校文化科要求是不低的)。

对高考竞争强烈的现象来说,有时一分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艺术类考生与普通类考生在高考录取分数上的巨大差距无疑是艺考生的巨大优势。

3.文理科兼报均可,不影响正常的普通高考,增加了升学机会

全国高考传媒类专业基本上是文理科兼报均可,即选读文科或理科都可以报考。这就给想报考传媒类的学生减去了在选读文科还是理科的心理烦恼。

高考传媒专业最大的特点是专业上的“多次考试机会”、“多次录取机会”。首先,艺术院校专业考试基本上设在每年1至3月份,时间上与6月份的文化高考不冲突。其次,艺术类专业属于提前填报志愿,不影响考生其它非艺术批次的录取。

那么,什么是多次考试、多次录取?高考传媒类专业分省统考与院校单考,考生参加本省专业统考获得合格证后,在每年1至3月份,只要考生选择的各单独招考院校考试时间不冲突,考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报考哪一所院校。而且,只要考生愿意多花些时间与报名费,就可以自由选择报考多少间院校多少个专业。假如考生在1至3月份内选择报考了10间院校,那么考生就有十次考试机会与十次被录取的机会。

4.近年来,传媒艺术类高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工具。各种先进的传媒方式和现代传播理念,对传媒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急剧增加,传媒类专业的社会与市场需求就越来越应多。

近年来,传媒艺术类高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除了大家熟知的艺术类院校外,全国很多地方的综合类大学也纷纷设有传媒专业,据统计,全国招收传媒类专业的院校超过了一百多所。

三、高考传媒类专业的发展前景

传媒艺术专业社会需求大,就业灵活,前景较好。

从市场调研来看,传媒行业被认为是未来十大发展的行业。毕业生可选择在电视台制作、影视娱乐行业、新闻媒体、网络媒体、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等机构就业,工作稳定收入高;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或者出国深造,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全国数十所著名院校均有相关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国外的传媒工作者也是被捧为最热门的行业。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相关人士曾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用一系列数字反映出如今对传媒人才的需求现状。他说,全国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500多个省级频道,有2000多家城市电视台,10000多个城市频道,每天要播出12个小时以上的电视节目。异军突起的大众传媒业共需要专业从业人员1000万人才能保证正常的电视节目制作,而目前从传媒专业院校毕业的人数总共不到10万人,可见传媒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是多么大。

四、报考传媒类专业需要考虑的因素

首先,考生如选择报考播音主持、表演专业,既要考生自己有兴趣,同时又要考虑到自身能力素质,包括嗓音是否有明显缺陷、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较佳、气质是否会偏离专业要求较远、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有表演的潜质等。所以要从自身能力条件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报考。例如播音主持专业就不同于其他传媒类专业,对形象、气质及身高、表达能力等条件要求较高,而这些条件先天占80%、后天努力只占20%,而对于艺术传媒类专业可以报考的方向还有很多,建议要引导好考生不扎堆报考播音主持专业,还要尽可能做到广猎“泛报”。

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能力和专业课学习情况,结合自己高考的文化课分数线,进行有针对性的报考。避免扎堆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等名校,其他开设了传媒类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很好的选择。

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市场;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和运行方式[1]。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定位,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学科能否健康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人才教育与学科相关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石。一流高校的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一向是“精英式”的艺术教育,尤其是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国内顶尖的艺术教育学府,长期向国家输送了高质量的表演人才。1998年随着电视剧《还珠格格》的爆红、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获得国际大奖,以赵薇为代表的北电96级表演班、章子怡为代表的中戏96级表演班进入大众的视野,被称为“明星班”。越来越多的少男少女在“明星效应”的影响下,怀揣梦想走上艺考的道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成为大热门专业。1999年,国家高考开始扩招,普通高等院校增幅达到42℅,这更是催生了大量的艺术专业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办表演类专业的高校有一百所左右。表演人才的培养高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艺术院校,一类是非专业艺术院校,即综合类大学,这其中又可以分为公立院校和独立院校。生源质量、师资条件、硬件设施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得独立院校的表演人才培养更具特殊性。与一流大学的精英式、学术性培养不同,独立院校应该结合学校情况,找准办学方向,强调办学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使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独立院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每个独立院校突破招生、就业瓶颈的切入口。

一、独立高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首先,独立高校的生源质量与数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专业性兼具灵活性的特点,以便从容应对与专业艺术院校之间的差距。对于学生之间的差距采取因才施教、各取所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其次,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趋势下,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甚至出现了高校毕业生无法与技校生、艺校生相抗衡的局面。问题出在哪里?恐怕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上入手,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适应本行业的实际需要。同时要重视学生实践模块的建设,与行业一线密切接轨,学术性与实操性兼备,才能满足市场的用人需要。第三,独立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确实是我们绕不开的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也是独立高校不应该照搬公立高校培养模式的原因之一。独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应该是在遵循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紧抓专业的内在共通性,以市场为导向针对性地培养高适应性人才。笔者所在的独立高校,是重庆三所开设表演专业的高校之一,一直以来沿袭的是重庆大学电影学院的培养模式,可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不容忽视的差距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很强的竞争力。那么如何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与本校资源与特点,大胆改革,量体裁衣,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二、目前独立高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困难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有几个。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课程设置绝大部分是沿用重庆大学电影学院的课程体系。客观地讲生源质量还是与公办院校有差距,这导致培养模式与学生实际情况的脱节。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与适应力。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目前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师,且大部分毕业于重庆大学电影学院,这对于学校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三是硬件设施滞后。表演类专业是实践为主的专业,配套的实验室是保障教学的重要一环。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性构建与实践

社会在进步,表演艺术也在不断发展,表演教学理应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而得来,宝贵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表演艺术发展的要求,更是培养对市场具有高适应性的人才的需要。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课程创新型设置

基础训练阶段主要指大学的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旨在让学生在接触表演艺术之初能够树立正确的表演观,掌握演员基本的创作素质。让学生“在心理、生理上能够适应表演艺术所提出的创作任务和表演艺术所具有的特点”。[2]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主要课程设置为表演基础。这是学生表演课程的基础阶段,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习作。首先,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表演基础元素,训练学生的创作素质。通过各种即兴的或是课前的表演练习,让学生掌握演员所具备的“七力四感”,认知自我、感知自我,学会在规定情境中有机动作。其次,观察生活练习。观察生活是一个演员终其一生的功课,它可以有效地、直接地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模仿力、表现力等,而且题材取自生活,杜绝了学生想当然的胡编乱造,失去生活的真实。观察生活练习,对于学生捕捉人物的性格特征、个性魅力、生活细节以及生动、生活的性格化语言都有很好的锻炼意义,为高年级的表演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学期的最后几周会有一个体验生活的实习采风阶段。通过让学生深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或是历史特色的区域,有目的、有任务地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在此阶段,让学生真正把表演所需的观察生活、观察人物的方法和步骤运用到实践中,熟练掌握表演艺术创作过程,丰富自身生活经验,拍演出具有鲜明人物性格和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主要课程为小说及文学片段改编。小说的文学特性使其较之话剧有更多的叙事语言及心理描述,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获得人物心理及态度,比起话剧只能从台词和为数不多的提示性语言中分析和挖掘,要更容易掌握一些。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创新性开设中国古典文学片段课程。针对学生塑造有年代感的角色所出现的肢体过于松懈和行为方式、语言处理过于现代化的常见问题,以及为了对我国古典经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本学期专门让学生学习戏曲身段、古典身韵,从语言、举手投足间体会古代人的美感。针对本学期会建立一个古典文学片段库,收录经典且具有教学意义的古典文学片段。中国古典文学片段学期的作品,可以作为中国古典瑰宝的传承作为每一届学生的特色专场汇报演出。古典文学片段既可以包括《蔡文姬》、《杜十娘》、《商鞅》、《荆轲刺秦王》等古代题材的经典话剧片段,也可以由京剧、川剧等戏曲曲种的传统戏改编,比如《拾玉镯》、《柜中缘》等戏剧冲突鲜明且有趣的片段。这类戏又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改良过的戏曲程式,融会贯通之后,运用舞台剧现实主义表演方法把它呈现出来,教学意义重大。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为中国近现代话剧片段,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体会优秀剧作中戏剧冲突的设置,人物形象的魅力,进而对自己的表演有一个质的提高。这学期开始进入的剧本片段教学是表演基础训练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学会塑造角色的重要阶段。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为国外话剧片段。通过对优秀外国剧本的改编与排演,让学生揣摩外国文化对剧本情节、人物性格等的影响,揣摩不同国家、不同剧本、不同性格人物的思维方式及行动特点。

(二)高年级分层次分方向培养

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分方向培养,分为戏剧教育、戏剧表演、影视表演三个培养方向,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着重培养,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戏剧教育方向对应教育师资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独立院校专业多样化的优势开设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选修课程,提高学生教育方法及技能。该方向毕业作品除了要完成毕业剧目的创作演出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排练、演出的实践,选取一个切入点,进行一个模拟公开课的试讲,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备课、授课能力。戏剧表演方向对应舞台表演型人才的培养,也是表演专业最传统的培养方式,毕业作品为毕业剧目的创作演出。该方向主要针对喜欢活跃在舞台上的学生。影视表演方向对应电影电视镜头前表演人才的培养。传统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多注重舞台表演实践,镜头前表演的训练基本都是一个学期。面对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如何还是囿于传统培养方法,学生一站到镜头前就傻眼,或是出现“舞台范儿”、“话剧腔儿”,那势必会影响毕业生的发展。人们称影视拍摄为“放电”,而舞台实践为“充电”[3]。这句话很好地说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二学年舞台实践的基本功做基础,在大三开始接触镜头前的表演,能更好地体会两种表演的联系与区别,为毕业后的影视剧拍摄做好准备。

(三)重视实践模块,提供实践平台

表演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类课程来实现,实践模块占了课程总量的很大比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专业的艺术人才需要大量的实践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建议以学校为单位,根据现有专业门类,与市内中小学及社会办学机构,与各地方或市级电视台,与社会、地方或市级剧团建立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各个培养方向的学生提供与行业及市场的最直接接触。学校亦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对口培养,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直接为用人单位输送人才。比如中央戏剧学院为北京人艺定向培养的“人艺班”,为新疆地区培养表演人才的“新疆班”等。目前重庆儿童剧发展迅速,也有公司有意向请学校专门为他们培养一个“儿童剧班”,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笔者所在高校的表演艺术学院目前有表演、播音、声乐、舞蹈、服化、编导六个专业,表演也可与编导组合进行短片的拍摄,既增加学生镜头前实践的机会,又为编导专业同学解决了找演员的难题。表演还可以与声乐、舞蹈进行组合,对有条件的同学进行音乐剧表演或是歌剧表演的培训,选拔组建一个“音乐剧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又得出新的经验。丰富多样的实践途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培养学生对于行业需求的适应力,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修改人才培养模式,让独立高校戏剧影视表演类人才的培养能够走出自己的特色,科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丽娅.独立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想.电影评介,2014.

[2]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篇6

1.高职院校播音主持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在校时间为期三年,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计划,但又不能把课程量压缩,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教学时段内,开设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突出人才培养的计划,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其次,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重视播音主持有声语言部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无声语言能力,如形体、化妆、表演等课程形同虚设。这样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缺乏实践学习,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更无法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艺考热的不断升温,各大高职院校在不断进行扩招,学生的专业素养成为现阶段社会最担忧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难以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是既有文化素养,又有才艺的高素质人才。针对学期制三年的学习时间紧、学生文化知识欠缺以及缺乏特色课程等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上采用多样化的形式,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要不断创新,开设特色课程,将舞台实践作为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三年制分为两年专业课程学习,一年进行专业实习。期末的考试将通过毕业晚会的考核形式把自己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在晚会的舞台上展示学习成果。同时,设置才艺环节,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之外,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展示自我,从侧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通过时间教学,学生不可能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就能学好本专业的技能。如若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缺少场景下的真实模拟,根本无法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需要一个专业化的场所,能让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发挥实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将不同课程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于是,舞台实践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舞台的实践学习,不仅能充分利用学院办学的特色资源,还能在实战学习中检验自身掌握的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为踏进社会、适应社会需求做好充足的准备。

3.舞台实践教学的意义

3.1从生源角度来看

从生源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略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另外,高职院校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上会迎接很大的挑战。专业化的舞台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专业舞台形象,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3.2从专业技能角度看

从专业技能的角度看,舞台实践教学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有效性。主持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有实战的场所,能帮助他们挖掘问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在舞台上的综合实力,促进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获得必备的专业技能,做到轻松就业。

3.3从个性化培养角度看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自身优势,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在舞台实践中进行角色分配,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舞台定位。在个性化的舞台实践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征明显,教学上十分复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注重调整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比如,擅长唱歌学生应当鼓励多参加音乐类型的歌唱比赛,擅长英语口语的学生应当向双语主持人的方向发迈进。通过针对性的培养和教学,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才能达到充分的发挥。

4.结束语

篇7

10多年前,一提起电影学院、舞蹈学院、戏剧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人人立刻就可以点出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那时的传媒在人们的心目中还不属于艺术,多数人更愿意归为新闻类。可是今天,艺术类的大专院校已经遍地开花,至于大学内所设的艺术类专业早就多如牛毛,而传媒各科也作为艺术类的热门,遍布在各个校园内,传媒学院更如雨后春笋。据统计,10多年间,我国艺术类招生人数足足扩大了60多倍。

艺术类的大专院校如今可以分几种:一是老牌院校,二是师范院校里原有艺术类专业扩充的学院,三是文理科综合大学兴办的各类艺术学院,四是工业大学、农业大学等院校纷纷成立的艺术类学院,五是独立的艺术类职业学院,六是民办的各种艺术学院,七是以著名艺术家名字命名的学院,这最后一种大多是私立,或是挂靠在某个大学和艺术团体的名下。七类艺术学院加上五花八门的艺术专业,共同形成了当今艺术教育极其热闹的景象。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此之多的艺术类专业和院校的出现,说明艺术教育的兴旺;但还有一种观点却认为,大量的专业和院校名不副实,教育水准并不高,数量多只能说明艺术专业正呈泛滥之势。

哪些大学最热衷

网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问题:哪些学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回答肯定都是:一般都有!假如有人真想统计的话,或许,反过来计算可能更容易一些。

粗略计算一下,仅华北地区,北京就有40多所大学设立了艺术专业或学院,而天津则有20多所,河北有30多所,山西也可以找到20所左右。不但省、省会城市所属的大学热衷办艺术,连玉溪、蚌埠、常熟、烟台、宜宾、梧州等中等城市的大学也将艺术当做自己的主打,民办大学更是以艺术学科作为招牌。

在各种艺术教育中,广播影视最热门,所以,数量也最多。目前,全国设有广播影视专业的院校达600多个,而开设影视课程的院校则有1 200多个。在广播影视里,表演又最有号召力,而兴办广播影视和影视表演专业最多的学校却是工业大学、理工大学、外语大学、农业大学、师范大学、工程大学、科技大学、体育大学、轻工大学。在一所与文艺、尤其是与表演完全不搭界的学校里,你可以看见播音、表演、主持等各种专业,而且一届就可以招收数百人。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影视学院,有17 000多在校学生,据他们自称,是“高等艺术院校中冲出的一匹黑马”,还是“中国艺术教育的航母”。学院设立了播音与主持、编导与戏剧影视文学、影视编导与管理、艺术设计与动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音乐舞蹈、摄影、表演等十几个系,其中有40多个本、专科专业或方向,可谓应有尽有。

就在同一个地方,四川师范大学的电影电视学院也很有名,也自称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影视艺术学院”,“中国传媒人才四大培养基地之一”。学院现设有播音主持、表演、导演等系,也是一应俱全。

许多艺术专业的外壳实际与艺术毫无关系,外表和内里剥离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如今正在北京就读的学生黄伟龙,来自广西,是位瑶族小伙儿,他读过和考过的学校与专业都很有意思,在北京财经专修学院读书,学的却是影视舞蹈,曾经考取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工程造价专业,读的却是播音主持方向。

为什么“不务正业”

师范学校设立艺术专业理所当然,因为师资需要,但从目前各师范大学兴办的广播影视一类的学院看,显然与师资无关。艺术发展涉及各个领域,既需要工程,也需要理工,但影视表演、编导、模特、主持之类的专业,无论如何与农业等等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看着这些学校日益兴旺的艺术教育,不能不让人生发一种“不务正业”的感觉。

兴办艺术教育是如今各学校的潮流,任何一座学校,如果没有艺术类专业似乎就缺了点什么。大专院校一窝蜂地办起了艺术教育,原因究竟何在?

“艺术,尤其是广播影视,近些年是全社会的热点,身价、知名度,所有的光环几乎都与明星有关,家长和孩子因此格外热衷。如此之大的吸引力自然也被很多院校所看中,设立艺术专业可以引来大量的生源,还有相关的经济利益。”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这样认为。

“追求大是近些年学校教育的特点,从学院纷纷改成大学即可看出这一倾向。求大自然也会求全,将各类艺术专业统统纳入学校的教育范畴既可以显示出大,更可以表现出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说,“在这种求大求全的办学思想下,一些院校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发展与自己的办学方向无关的艺术专业,不但新办的艺术专业质量长期偏低,而且还会导致原有的专业受到严重影响。”

北京舞蹈学院院长李续认为,我国的艺术教育过去长期受前苏联的影响,多是培养特殊的尖子人才,现在的老牌专业艺术院校依然保留着这种教学导向,所以,毕业生的成材率很高。不过,现在的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尖子,而且艺术院团也接纳不下,假如艺术教育还是依照尖子的方向去设计,浪费肯定不小。现在的艺术教育不妨分为尖子人才和普通人才,前者可以继续由师资力量雄厚、教育经验丰富的专业院校承担,而其他学校则可以培育后者,这就需要定向,根据社会需求来决定专业的设立和招生人数。可惜,如今在艺术教育方面还基本处于盲目状态,的比较多,浪费极大。

扎堆、空壳,耽误人

艺术教育的盲目性是很多人担忧的问题。

表演是艺术教育中明显过剩的专业,扎堆现象特别严重,初步统计,北京有13所院校设有表演专业,上海有6所,陕西有7所,河南有10所,四川原本就有闻名遐迩的四川音乐学院、四川舞蹈学校,而近几年又增加了5所。播音主持也是一个泛滥的专业,似乎什么艺术学院都会设立一个。影视表演专业更是多到成灾的地步,有人发问,每年全国上万集电视剧、500多部电影、200多台话剧,究竟需要多少演员?在原来阵容已经十分强大的演员队伍里,还能容纳多少年轻一代?音乐剧的舞台目前在国内十分狭小,每年不过一两部新作上演,可是全国竟然有12个院校设有音乐剧专业,多数毕业生不能不面临改行和失业。

空壳现象也是艺术专业的一景,许多院校赶潮流,匆忙设立了艺术专业,招收了不少学生,却缺乏师资,有的则是硬件和软件都跟不上。在一些专业的师资名单中大多是“原”,就是原来的演员、原来的主持人、原来的播音员,现在退休,于是成了教师。还有的表演专业根本没有任何师资,全靠当地话剧团支撑。文艺院团演员纷纷去大学兼职任教是现在的普遍现象,这原本无可非议,但实际上,他们多半赋闲在家,享受着院团的工资和各种待遇,却去另外的地方谋教职。如果演出忙,他们肯定会耽误学生;如果忙着上课,那演出就成凑合事,或者说明院团里原本就人浮于事。

央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著名主持人,经常被大专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请去讲课。他说,无论主持什么,主持这门行当的从业者现在都成了艺人,出名、有地位,这对很多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有时比影视演员还吃香,一些学校因此就以播音主持为招牌,拼命吸纳生源。其实,这些学校根本就没有教学能力。

张同道还认为,大学兴办艺术教育,如果将目光放在新媒体方面,用理工科大学的优势开拓出艺术教育的新领域,未尝不是好事,可惜,多数学校都将精力投放在传统教育里,比如表演、导演、舞美、文学编剧等等。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钢琴教学;问题

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中,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规范、系统、全面地地钢琴的演奏技巧进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对钢琴教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掌握。因学生在入校时各自音乐素养、钢琴基础各不相同,并且音乐素养差异较大,所以说,钢琴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文章针对问题提出一些相应地对策,以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现状

当前,艺术教育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社会上急需大批钢琴专业人才。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艺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便是钢琴教学,因此应当因材施教,制定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鼓励特色办学。

二、高职院校钢琴教学实施现状

通过对高职院校钢琴专业学生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钢琴训练,即便受训多是艺考时象征性的突击。对高职院校教师而言,让学生熟悉钢琴的弹奏技巧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但高校的扩招下,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有着明显的就业差异。基于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层次、师资力量存在差距,因而,培养的学生多是从事音乐教师,因此,教师教授学生钢琴基础时,应当利用钢琴参与伴奏,进而注重相应地实践。

三、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钢琴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中,钢琴教师对钢琴教学没有一个详细的课程规划目标。此外,每学年的钢琴教学中也没有制定出各个阶段内应当解决的技术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及时总结。高职院校中,钢琴教学目标同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目标本身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师范院校顾名思义培养的是音乐教师,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专业性的音乐人才。基于目标的设置而言,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目标应达到一定高度,需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能力。此外,教学过程中需要在钢琴的技术、技巧及能力上进行培养,因教学目标不明确,忽视了教学速度,造成学生只会弹奏有限的钢琴作品,对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教材选择不合理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中,教材的使用过于盲目,因教材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相应地教材体系,所以各个教师所使用到的教材各部相同,所以,同一所高职院校中会教出各式各样的钢琴人才。此外,盲目的选择钢琴教材,使得部分学生仅会弹奏少数的独奏曲,不会即兴弹奏,更别说在键盘上的移调了。可以说,这些都反映出教材选择不当对钢琴教学效果所造成的影响。

(三)钢琴理论与实践脱节

高职院校仍旧属于普通高校,与艺术院校相比,缺乏相应地学术氛围,正是在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钢琴教师讲课仅是一味的传授演奏技法,没有意识到钢琴训练教学的重要性,没有结合理论与实践,因此,学生自身也没有进行自主充分的学习。最终造成艺术专业学生严重缺乏钢琴理论知识,只是禁锢在自我的钢琴练习中。

(四)钢琴教学方法不恰当

高职院校中,教师与学生追求是钢琴考级,因此,忽视钢琴基本功的练习,最终使得学生的学习变成单调的动作记忆,使得演奏变得粗糙,缺少音乐感,并且毫无表现力,最终造成演奏的毫无生机与艺术性,不少高职艺术学生虽然达到了钢琴考级,但并没有真正享受到钢琴音乐的美妙性。事实上,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不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给学生今后的钢琴学习造成一定的负担。

四、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改革发展方向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班为单位,忽视不同学生钢琴基础的差异,该教学方法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基于此,构建大班上课、小组指导、个别辅导与个人独立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所弹奏的不同曲子进行轮流的讲解,学生在此过程中相互观摩、相互学习,既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钢琴兴趣,有针对性的解决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共性及毛病。钢琴教师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观摩课效率,每个学生利用观摩课学习到别人的长处,同时还应当看到别人的不足。此外,对学生实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基础及相关的专业技能,并采用多层次的交叉组织进行教师,并且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分别对集体课、小组和进行多层次的教学,最终按照教学计划及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分别开展教学。

(二)举办活动,提高艺术氛围

只有将学生置于浓厚的艺术氛围,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到钢琴的魅力。作为一门专业的技巧课,只有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够让学生重视自己专业技巧的提升。高职院校钢琴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探究钢琴教学法,把握钢琴教学的内在,多多举办钢琴比赛、表演活动,提高高职院校的艺术氛围。

(三)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学的改革仅仅依靠教师观念是行不通的,同时还需要各种方法进行配合改革,其中,选择适当的教材是钢琴教学的关键。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钢琴教材缺乏特色,教材内容陈旧,其中教材内涉及到的教学案例并不符合当今时代特征,最终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及钢琴学习质量,因而,教学改革中,需要重视教材的选择。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材内容,应当注意钢琴的演奏技巧及演奏方式,注入新的音乐作品,提高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此外,注重学生钢琴鉴赏力的培养,选择一部分辅的鉴赏教材,强化舞蹈动作情感的表达效果,进而增强作品情感的感人能力。当前,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钢琴教学的改革中,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相应地教学大纲,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模式及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最终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郑毅峰.高职院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7).

[2]邵海波;李志弘.高职钢琴教学在实践中所需解决的问题[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2).

[3]赵嘉.高师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篇9

去永川旅游并且经过“版画一条街”的游客必定会问:永川版画源自何处?

你一定不会想到,为一座城市赋予文化魅力的版画艺术,其实是源自一个成立不足10年的渝西画派。如今,渝西画派已成为重庆市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化品牌之一,为渝西地区文化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渝西画派的创始人,就是张咏清。

使用锋利的木刻刀在不同材质的木板上描摹人生,向不同肤色的人群传递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特殊感悟,目光虽起始于渝西,思想早已穿越时空,从事版画艺术近30年的张咏清,对艺术,对艺术教育,有着更为深邃的思索。

记者(以下简称“记”):渝西画派,听起来很大,作为创始人,您怎么看待它在当代艺坛的位置?

张咏清(以下简称“张”):2005年,我到重庆文理学院任教,发现这所远离喧嚣闹市的大学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具有创建艺术群体的优越条件。我没有犹豫,迅速集合了一批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的教师、文化干部和学生等,创建了“渝西版画协会”和“渝西版画创作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渝西画派”。

渝西画派是重庆市最重要的艺术品牌之一,也是我的重庆市精品课“木版画技艺”教学的重大成果。截至目前,已在国内多地举办了10多场次渝西画派作品展;应邀在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举办了“中国渝西画派作品展”。举办了多级别、多场次的“渝西画派作品研讨会”;出版渝西画派相关专著7部。40多件版画作品获国家和省级特等奖、一二三等奖、政府奖、特别贡献奖及亚洲艺术节先进单位奖等奖项;200多件版画作品入选国家和省级展览并在专业期刊发表;“渝西画派版画技艺”成为中央电视台普及版画技艺的专题片;重庆永川区建设了“渝西画派版画一条街”;《松溉古镇印象》系列版画成为地方政府对外交往的赠送礼品等。目前,渝西画派创作队伍已发展到300多人,其成员遍布整个川渝地区。“渝西画派”已成为当前重庆最为活跃的艺术创作群体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品牌,引领着渝西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记:您是一所高校的老师,同时您也主持创办了渝西画派。渝西画派如今成为永川市乃至重庆市的文化名片,这其中反映了一种内在的产学研路子,值得其他高校借鉴,您怎么看待这条路子?

张:产学研建设是当前各高校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定位和标准。在这方面,渝西画派就是一个成功的事例。我们为地方输送了各类美术人才;渝西画派的作品成为地方政府外事活动的赠送礼品;渝西画派的对外交流展览为渝西地区提升了知名度;同时,渝西画派的作品还走进了机关,走进了村镇,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美化社会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我们的艺术教育紧密地与地方文化建设相结合,服务应用于地方,可以说,地方政府的文化建设已经离不开我们,渝西画派为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也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

在设计专业方面,我们主要是与企业合作,通过实习、实训等形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强化学生的手绘能力,扎实推进内涵建设,所以我们这几年的毕业生,基本能力都比较强,在地方就业选拔或竞赛中一直名列前茅。但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与地方合作的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只要我们继续扎实推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就会越做越好。

记:您所做的这些工作和取得的成功经验,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宏观政策下,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但实际上有很多做法在地方政府执行过程中也出现过其他的问题,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路径有哪些思考?

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要求,中央这一政策的出台,是顺应时展,非常及时的。目前在有些地方政府的执行过程中,有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以及一哄而上的问题。这样做下去,是不可能达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文化不断积累、沉淀、深化的过程,不仅有广度,更要有深度。应该是全民整体提高文化素质的过程,是众多民众的参与,并出现影响较大和深远的文化活动。作为艺术院校,首先要考虑艺术教育如何应用于地方,如何服务于文化发展的问题,积极、主动地为地方文化发展及文化活动服务,不能等、靠、要。渝西画派的发展就是如此。随着渝西画派作品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方文化建设,使地方的文化活动也就越来越离不开渝西画派。这样,我们的艺术教育就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渝西画派也就深深地扎根在地方文化的发展之中。

记: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选择报考艺术院校,艺术考试逐年升温,热度不减,但事实告诉我们,仅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修成正果,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您怎么看待这种反差?

张:相对来讲,近两年艺考有些降温,没有前几年那么火爆,但参加艺术考试的学生还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不外乎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艺术考试相对其他学科类来说,对文化程度及分数的要求较低,使得一些文化课不好的考生避重就轻挤了过来;另一种是我们当前整个社会的审美需求。我国在整体审美上,尤其在城市的审美文化表现和环境美化上还有很大欠缺,再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对大量的农村人口进行普及、推广审美文化,提高其审美文化素质,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审美文化工程。需要我们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审美工作者,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所以说,艺考热不是一件坏事,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10

 

如果说艺术教育能够破解"钱学森之问"这道命题,无疑是一个过于大胆的结论,但至少可以肯定,艺术教育能够助人才培养_臂之力。那么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的艺术教育有着怎样的现状,它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

 

带着这样的疑问,本刊记者将视点投向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也试图找出破解"钱学森之问"这道命题的_丝线索。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一些高校仍然忽视公共艺术教育课,孰之过?

 

商业经济下的功利主义常常使艺术自律偏离自身方向。人们学艺术往往怀着艺术家梦,怀着艺术家高收入的心理期待;同样,学校开办艺术专业也是为了迎合这一市场需求。如果艺术不能作为职业,不能作为谋生手段,它便与专业学习冲突、与考证冲突、与就业无关。

 

丰子恺曾指出,"艺术教育与普通所谓‘艺术科’,意义不是—致的。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全般的教养,是应该融入各科的,不是可以机械地独立的,也不是所谓艺术科的图画与音乐所能全权代表的。即美的教育,情的教育,应该与道德的教育_样,在各科中用各种手段时时处处施行之。"

 

艺术教育早就被认作是_种"全般的教养""应该融入各科",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了真实了解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本刊针对全国各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制作了_份调查问卷,问卷中涉及了"进入大学前是否学习过艺术、进入大学以来参加过哪几门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是否喜欢艺术类课程、对学校所开设的艺术类课程是否满意、还希望参加哪些艺术类课程的学习、艺术类课程对自身素养的提高是否有所帮助〃等问题。记者向全国120佘所高校在校学生发出了调查问卷(每校选取1人),回收有效问卷93份,经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得出以下数据:对"进入大学前是否学习过艺术〃答案为"是〃的比例约为44%;对"进入大学以来参加过几门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回答有过艺术类课程学习经历的人数比例约为80%;对"是否喜欢艺术类课程〃持肯定回答的比例约为84%;对"还希望参加哪些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有学习愿望的比例约为85%;对"你认为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对自身素养的提高是否有所帮助〃持肯定态度的比例约为97%。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很多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说明艺术教育的缺失不仅仅是在高校。对此,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翁剑青为我们分析了原因:"我们现在的中小学就提出要搞升学,把升学率排在第一位,注重应试性的考试,这都是在教育上没有注重放开视野,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方法缺乏很好的研究和开拓。到了初、高中阶段,艺术教育在多数学校也几乎是等于没有,这还是升学的问题。要考大学,除了要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其他学习数、理、化等专业的学生更谈不上在艺术方面有怎样的熏陶。〃通过调查问卷的反馈,有些高校即便为学生开设了艺术类选修课,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对学校所开设艺术类课程相对满意的比例仅为51%,这个比例中有很多学生只是对教师或学习场馆等某一方面满意。如果说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缺失是为了升学,而升入大学后,却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或没能有效接受到艺术教育,则是因为"艺术教育与学校专业建设无关、与学校评估无关、与学校生存发展无关"。多年从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山西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刘斌不无遗憾地给出了答案。

 

多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还是做了不少工作。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1989年)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2002年);从《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1996年)、《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1997年),到《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年)等,对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方面的指导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刘斌说,2000年前后,不少高校纷纷成立"艺术教育中心〃等公共艺术教育机构。2005年教育部又设立了3年_届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应该说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尤其近几年还是有很大的进展。但从整体上看,仍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绝大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仍浮于表面,不少高校的此项工作甚至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很多院校却因为种种原因忽视了艺术教育。《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下发至今已有6年时间,而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却显现出,仍然有很多院校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来仍然没有选修过任何一门艺术类课程。即便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尚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可是上有政策,缘何政策的执行那么缓慢而缺少成效昵?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九泓给出这样的答案:"从功能上看,艺术实践活动首先是自娱,然后是娱人。因为艺术的情感性和想象性特征可以使人们在艺术实践(艺术创造或艺术欣赏)过程中超越自身的局限而进入精神的自由状态,并因此激发出创造性而使自身力量得到确认。所以,艺术不仅具有心理代偿功能,而且也是人类最富愉悦性和创造性的生活方式。但商业经济下的功利主义常常使艺术自律偏离自身方向。人们学艺术往往怀着艺术家梦,怀着艺术家高收入的心理期待;同样,学校开办艺术专业也是为了迎合这_市场需求。如果艺术不能作为职业,不能作为谋生手段,它便与专业学习冲突、与考证冲突、与就业无关。所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缺失以及大众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漠视,与艺术职业化以及对艺术职业幻象的夸大所导致的‘艺考热’和艺术专业的盲目扩招1样,都是缘于功利主义对艺术的‘异化’。正像人人都知道素质教育好又不约而同地趋同应试教育一样,面对学科本位主义、就业至上主义,公共艺术便成了‘绣花枕头’,成了奢侈品——对高校教学工作而言,工作重心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是与之相关的科研项目、学科梯队、实验室……而就业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成果初显引发新思考,其价值何在?

 

人有一种情感、一种想象,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达和交流,这种丰富性是一般动物不能企及的,艺术重要的就是要把这些东西发掘出来,通过早先的教育,如果一个人有这样丰富的灵性、想象性、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他再做一件事的时候,情商就很高,这种人更富有创造力,他的人生比没有受过良好艺术教育的人生更为丰富,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根本。

 

又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此后的生源,所以,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课、考证培训等便大行其道。我想,校长们应该不是意识不到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而是面对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实在找不到重视的‘理由’。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官僚体制下的功利主义。正是这种功利主义使领导们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使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临时化、随意化的短期行为成为‘常态’。”

 

看来,仅仅有与艺术教育有关的政策是不够的,要想让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真正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其他相关政策的指导和制约也是必要的,例如对于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学生就业情况、高校评估的内容……或许政策上的平衡,也能帮助各学科之间的地位获得平衡。

 

艺术教育(指导)中心。郑州大学中外器乐赏析选修课主讲教师宋正告诉记者,郑州大学对公共艺术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学校开设有许多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须修够素质教育的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防灾科技学院大学生艺术指导中心主任叶辛介绍,该校已建立一支完善的艺术教育管理队伍,规划和督导、组织艺术教研及活动,学校为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经费、设施和资源,保证了艺术教育的有效性。

 

采访中记者也惊喜地发现,作为地方性的理工类院校,湖南理工学院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围绕公共艺术教育的主题,曾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连续3届成绩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学校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全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据学院党委书记彭时代介绍,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成为"鸡肋"。湖南理工学院之所以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美育作为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之已正式写入了国家的教育方针。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其二,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是由地方理工院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地方理工院校的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方院校大多地处非中心城市,受地域性因素影响,一方面文化艺术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文化艺术视野相对封闭,另一方面,地方院校的文化艺术背景又表现出独特性和个性化色彩。二是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本质属性,赋予了地方院校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引领地方文化繁荣的使命。三是地方理工院校作为非综合性大学,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先天不足。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加强地方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三,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地方理工院校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要。艺术与科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其统一性和互补性被誉为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正如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所言:“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理工院校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展其思维空间和生活领域,培养其独特的创新能力。

 

其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湖南理工学院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湖南理工学院前身为岳阳师范学院,学校十分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上世纪末期,学校"坚持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做法得到教育部肯定,教育部在学校召开了全国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研讨会。1999年以来,学校虽然经历了合并升本、更名及办学定位调整,但是公共艺术教育传统和优势没有丢,根据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人才素质培养的需求,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与时倶进抓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抓人才素质提升,公共艺术教育成果突显。

 

其五,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一种内在需求。事实上,接受一定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生们的普遍要求,也是他们青年时代的内在需求。在这个大学校园"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太过现实的时代,许多学生开始是抱着挣两个学分而来,做好了逃课准备,但是在进入真实情景的课堂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他们由计划逃走到留了下来,从坐在教室后排到挤到前排就坐,从选择选修到参与旁听,还有从大__直追随听到大四的追课学生。由此可见,学生有学习公共艺术教育的热情和需求。

 

如前文所提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下发以来,仍有很多高校不够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这种从不重视到重视的强烈反差,如果刨除教育部的硬性规定,则可以说是一种对公共艺术教育认识上的差距造成的。因此,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初步受到重视的今天,有必要重申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对于艺术教育的价值,翁剑青给了记者一个形象的描述:“从教育方法上,有的人,比如一个诗人如果看到潇潇下着的雨,他马上有诗情画意。有的人看到下雨就觉得没有什么好感动的。为什么?对诗人来说,所谓他的诗意是缘于他内心有丰富的想象和感受,可以引起感动和激动,而表达一种情绪的培养,恰恰是通过体验、观察,通过人内心的"悟"把个人所看到的事物去物质化、表象化。人是一个非常奇妙或者说很高妙的一种精神动物,人有一种情感、一种想象,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达和交流,这种丰富性是_般动物不能企及的,艺术重要的就是要丨巴这些东西发掘出来,通过早先的教育,如果_个人有这样丰富的灵性、想象性、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他再做_件事的时候,情商就会很高,而不是把一道数学题做对就完了。而这种人更富有创造力,他的人生比没有受过良好艺术教育的人生更为丰富,我觉得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根本。〃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王真洁所说的话,同样能够发人深省:"公共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将会有助于修正整体的审美取向,这是对于全民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的部分,初、高中时很多学校因为升学压力阻止很多艺术课程的开设,因此在大学里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修养。中国的教育本身就倾向于误导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多数人认为日后的好工作、高收入是上大学的终极目标,并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解读依旧停留在有房有车、有钱花这样的物质层面。因此在大学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整个民族修养的提高,也有助于改善现有的偏执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