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市场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力行业市场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力行业市场报告

篇1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浅析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ctual status of the power product marketing, power product marketing special power product marketing strateg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exchange of learning.Keywords: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electricity; marketing;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力生产的瓶颈制约作用有所缓解,电力作为商品将由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而电力企业原本的垄断性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又明显凸现了它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而电力工业作为工农业生产的先行官,是直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原动力,电力生产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确立市场意识,积极转变观念,转变经营机制,促进电力营销,不仅是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需要,更是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自我完善、自觉服务于社会、自我发展的唯一途径。转变电力市场经营观念,是促进电力营销市场建立的思想方法和工作目标。作为供电企业,对市场机制建立的观念转变通过学习已有所改观,工作和管理目标也逐步向市场转轨和靠拢,对就目前的进展和趋势分析,仍不尽人意。因此,剖析一些问题,意在重视更新观念,改进我们的工作方式方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电力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需要从事电力生产经营者们共同思索和探讨。面对形势,我们只有迅速转变观念,从生产经营型向经营型转轨,主动衔接、吻合市场,以优良到位的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才能更好地占领电力市场,为进一步开拓电力市场,实施电力营销奠定坚实的基础。

电力企业是为全社会服务的特殊行业,供电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仅直接关乎本行业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与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息息相关,因而对电力行业广大职工来说,不仅肩负创造丰富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艰巨的社会责任。

1 电力市场营销的概念界定

所谓电力市场营销,是指在市场条件上,企业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电力消费需求,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市场经营活动,向客户输出高质量的电力产品,在取得用户认可的同时开拓并占领市场,并从中获取市场价值。与其他行业不同,电力行业的市场营销有其特殊性,在制定相关的市场营销方案时必须妥善考虑这些客观因素。

2 电力产品市场营销的实际现状

电力市场营销作为电网企业的重要业务内容,不仅关系到电网企业本身发展,而且对其他行业和各类用户有巨大影响。但是,正是由于电力企业天然的垄断地位,使得电力行业成为了一项整体性强、垄断性突出的高科技行业,这导致企业内部常常会出现消极散漫的懈怠情绪,扼杀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了工作效率,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电力需求。为此,必须加强电力企业的市场改革,强化市场营销在日常工作中的作用。

3 电力产品市场营销的特点

3.1 整体性

电网覆盖的区域就是电力产品市场的整体范围。电网是统一的,在同一区域内可能有不同需求的客户,电力销售部门一般只能将同一区域看作一个市场,进行整体销售服务,因此,不同的电力目标市场也由电网连接成一个整体。

3.2 相对稳定性和不可放弃性

电力产品的目标市场是动态的市场,不是一经选定就一成不变的市场。这种动态是相对于一般稳定的电力市场而言。电力目标市场的发展变化是逐步实现的,而不是频繁或骤然的突变。各个电力目标市场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都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4 优化电力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对策建议

4.1 重视市场环境分析

电力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要重视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必须时刻把握市场发展的动态,在企业内部安排专业人员加强对市场发展潜力和未来市场变化的评估,并将最终的评估结果及时通报给企业生产部门和相关高层,生产部门要以此为依据及时改变生产计划,调整经营目标,提高客户群,努力开拓电力市场;企业的相关高层管理经营者则要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决策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一切从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到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战。

4.2 树立全体员工的营销观念

电力产品市场营销,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运作才能完成这一业务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具有全员参与性,因此企业必须树立一种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协作的生产与销售理念,即全体员工营销观念。

4.3 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

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是电力营销的关键。开发市场应该立足于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一个平衡,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营销体系,它应该包括:①观念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增强竞争意识、优质服务、品牌价值观念等;②信息方面:市场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市场报告子系统、市场决策子系统等;③人才方面:营销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等。

4.4 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用好人才、网罗人才以及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层管理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以说,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激发人的能动性是电力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保障。

4.5 实施好产品差异化和品牌策略

4.5.1 实施电力产品差异化策略。差别化战略,就是依靠产品质量、性能、品牌、外观形象、用户服务等方面来赢得竞争优势,需要在企业的产品、服务上具有特色,以便对特定的顾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使顾客对价格不甚敏感,甚至顾客愿意出高价来购买本企业的产品。为了迎合客户的不同需要,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开拓市场,企业要不断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

4.5.2 实施电力产品的品牌策略。在电力行业内竞争时,由于不同供应企业在质量、服务、形象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差异。所以在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层次上,电力产品又可以看成异质品,故企业可以实施品牌策略。

4.6 不断提高电力优质服务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力已经逐步面向市场,市场化的竞争促使电力企业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优质服务”经营模式转变。增强企业的优质服务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其主要表现在:a.电力优质服务是开拓电力市场,扩大销售的重要手段;b.电力优质服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c.电力优质服务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手段;d.电力优质服务是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信誊及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5 结束语

电力营销必须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供电企业必须不断关注和加强电力营销策略的研究和策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卖方市场逐步转为买方市场,经营观念也产生了较大转变,这些变化都促进电力产品企业适应新的经济形式的需要,从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思想观念入手,转轨变型,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发展计划,摆脱旧的管理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场营销手段,在市场经济中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 侯丽燕,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与营销策略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 年第 12 期.

篇2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 改革 竞争 营销管理

随着电力企业公司制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不断推进和电力行政管理职能移交地方政府,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网配分开、配售分开等改革举措的逐步实施,电力市场化进程日益加快。供电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和经济实体。打破垄断,百姓呼声日急,政府决心已定。供电企业必须顺应改革,建立和完善新的营销管理机制和市场营销体系,增强企业的应变力和竞争力,赢得市场,提高效益。

一、电力市场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几年电力市场逐步建立的过程,加上电力市场受国家政策(尤其是电价政策)、电网建设、政府因素以及计划经济时期思想的延续及地方工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电力市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价格的不合理使得电力缺乏竞争力,造成客户流失 电力作为环保型能源,缺乏其他一次能源灵活的竞争手段。国家制定的过高电价,使客户选择了其他能源。不少客户自备柴油发电机组自用自发;部分客户将原有的电炉窑改为油、煤及煤气炉窑;高耗电产品和高耗电设备从沿海迁至内陆地区;农村流动式柴油机粮食加工设备的出现和盛行;煤气进入家庭的普及以及太阳能产品的开发和推广,都影响了电力的市场竞争能力。

2.目前电力网络难以满足客户对电能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 客户对电能质量及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但电力市场配电网络不够完善,电网网架薄弱,布局不合理,供电半径长,质量差。由于缺乏资金,电网建设滞后,结构不合理,部分供电设施年久失修,造成供电瓶颈,有电送不出,难以满足客户的要求,阻碍了电力市场的开拓和发展。

3.缺少自主的价格调整手段 国家对电价控制过死,造成电力企业无权对电价作相应的调整。供电企业无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电价作适当的浮动和调节。供电贴费收取标准的过高,也制约了电力市场开拓的进程。

4.生产企业的市场疲软与电力市场的恶性循环 一些企业尤其是生产企业开工不足,许多企业产品积压,影响到用电量的增长,也加剧了电费拖欠,而欠费停电措施则造成两败俱伤。对欠费客户采取限电或停电措施,是供电企业目前用于追收电费的主要方式。该方式对产品无销路、濒临破产的企业无疑是加速其破产,使欠账成为死账。限电、停电的结果造成售电量的剧减。对企业拖欠电费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回收,是供电企业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难题。

5.行业作风问题依然存在 供电企业对客户服务的电衙门作风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不良的行业作风在工作中没有完全消失。拉闸限电的阴影很难在客户心理上消除,计划检修时间没有真正从服务客户的角度出发。生产与服务的关系没有理顺,在停电预告通知上,没有按照法定的规定时间和程序,影响了客户的正常生产。业扩过程手续繁琐,过于复杂,营业厅人员的服务态度给客户的心理造成压力。供电企业在客户工程的设计、安装及材料购置上的垄断服务,并未让客户真正受益,服务的内容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员工。

二、电力市场营销的策略

1、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指导思想

1)树立全体员工的营销观念。供电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输变配售过程是同时进行的,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运作才能完成这一业务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具有全员参与性,因此供电企业必须树立一种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协作的生产与销售理念,即全体员工营销观念。

2)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是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的关键。供电企业开发市场应该立足于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一个平衡,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营销体系,它应该包括:①观念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增强竞争意识、优质服务、品牌价值观念等;②信息方面:市场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市场报告子系统、市场决策子系统等;③人才方面:营销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等;④客户管理方面: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服务系统,业务咨询、投诉处理等。

3)开拓潜在市场,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这是供电企业永久不变的主题,也是供电企业开拓电力市场的源泉。目前虽然我国普遍存在电力供应小于需求的矛盾,但这只是低用电水平下的不平衡。从长远看,电力产品最终会像其他商品一样走向买方市场,供电企业不能有“等”的思想,为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必须积极培育和扩展电力市场,及时调整电力市场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

4)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供电企业在未来的市场开拓和培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将售电量和职工工作业绩相联系,如何用好人才、网罗人才以及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层管理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以说,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激发人的能动性是供电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保障。

2、电力产品策略

1)电能产品质量策略。在目前电能与替代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电能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供电企业要采取的产品质量决策是:提高电能产品质量,以提高企业收益和市场占有率。

2)实施电能产品差异化策略。为了迎合广大用电客户的不同需要,以吸引更多的用电客户,开拓用电市场,供电企业要不断增加电能产品组合的深度。对于一些特殊企业,如特殊冶炼、高新技术等企业,其对电能的供电可靠性、供电频率、供电电压等技术指标有特殊要求,应该为其供应高质量的电能产品。

3)实施电能产品的品牌策略。目前供电企业主要面临下列两类竞争:在与其他替代能源竞争时,电能产品本身有其特殊之处,可以实施电能产品的品牌策略;在电力行业内竞争时,电能产品在核心产品层次上来讲,是一种同质品,而由于不同供应企业在质量、服务、形象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差异。所以在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层次上,电能产品又可以看成异质品,故供电企业可以实施品牌策略。

3、电力价格策略

目前我国电力价格仍然属于国家管制,国家制定电价遵循以下原则:成本为主,合理利润,合理利用资源,公平负担,等价交换,促进客户合理用电。当前我国的电价水平与一些用户的承受能力相比还相对较高,并且电网日负荷峰谷差较大。因此,供电企业可以在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和电力销售成本盈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产品定价原则。

4、电力优质服务策略

篇3

【关键词】 公允价值; 计量方法; 资产组估值技术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7-0028-04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加快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2011年5月颁布了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新规则。我国财政部也于2012年6月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以期扩大我国公允价值适用范围,实现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国际趋同。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可操性、市场基础等问题仍是当前争议的焦点。为此,笔者基于IASB、FASB以及我国相关公允价值准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我国后金融危机时代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际背景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面临重大挑战,是否继续采用公允价值已成为全球会计界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

2008年7月9日,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C)在华盛顿召开“公允价值”圆桌会议,针对公允价值会计与审计标准对金融机构与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展开激烈辩论。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C)向国会提交了《关于是否暂停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认为公允价值以及市价会计不是导致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倒闭的原因,因而不应当暂停现行公允价值以及市价。但是金融危机也对公允价值计量施加了压力,要求采取额外措施,如放宽金融机构对金融工具分类的标准等。2009年4月24日,G20(2008年11月、2009年4月)与金融稳定理事会(原金融稳定论坛)呼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改进金融工具准则、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并根据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采取一些行动。2008年9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降低金融工具报告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国际复杂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正面临巨大挑战与机遇。

(二)国际公允价值面临的主要挑战

1.复杂性

现行金融工具计量体系是一个个补丁不断充实、重重叠叠的复杂体系,如1995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1999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05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取代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当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二是债务工具与权益工具区分问题;三是过于复杂。

2.定价问题

美国美洲银行CFO约瑟夫·普赖斯在发言中指出,SFAS 157号准则的应用异常艰难,特别是对于抵押债务证券的建立更是举步维艰,因为要找到最佳观测值必须在“统一证券识别程序委员会”(CUSIPS)几千个代码中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根据SFAS 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分为三层级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SEC对三层级次研究报告如表1、表2。

根据SEC调查研究报告反映,金融机构45%的资产和15%的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90%以上的计量是集中在第二层级与第三层级。由此可见,存在活跃交易市场所占比重极小,大部分是需要利用其他信息和计量技术确认公允价值,这就需要主观判断。因此,定价问题往往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3.审计与信息披露问题

200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审计准则第545号公告《审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IAS 545);200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准则第101号公告《审计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SAS 101);2006年我国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虽然审计准则及指南都对公允价值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与意见,但是在实践中对公允价值的确定以及公允性问题都面临重大挑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复杂程序。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对公允价值相应的判断与把握能力,将面临巨大“不公允”的风险。

4.有效性问题

据欧盟上市公司对IFRS与公允价值运用有效性调查研究报告反映,有60%以上的企业认为采用IFRS对统一证券市场起到确立作用;有30%左右的企业采用并完全理解;在没有采用IFRS的企业中,对公允价值计量有认识的不足50%。基于上述调查数据,公允价值计量有效性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三)我国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主要挑战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相比,被普遍认为更具决策相关性。金融危机发生后,为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财政部于2014年1月了《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挑战。

1.公允价值计量的资本市场基础不成熟

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还未能形成活跃市场,未建立起市场平等交易的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许多行业仍以国有资本垄断为基础,导致能源、原材料等价格扭曲,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与市场供求情况。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股市市值占GDP比重为130%,日本、印度、韩国等国家约为100%,东盟国家约为70%~80%,而我国这一数据仅为8%。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多层次金融市场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大范围应用公允价值的重要因素。

2.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难度大

新会计准则仅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规范,而且规定内容相当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系统掌握价值评估技术与方法,而且需要作出更多的专业判断。特别是市场交易不活跃或缺乏市场报价的情况下,需要运用现值技术进行估值。这些从理论层面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上存在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以及折现率等无法确定问题。因此,基于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原因,公允价值计量全面应用与推广面临重大挑战。

二、问题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层次与计量方法现状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国际会计实践已有20多年,是当前和今后国际会计准则计量方法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经济舞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今后我国会计改革的思路与方向。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最早提出公允价值“层级理论”。FASB在2006年了SFAS 157准则,对公允价值三个层级分类、计量作了明确规定,详见图1。

根据图1,第一层级是存在活跃市场,以市价为计量基础,可靠性最强;第二层级是存在可观察数据,以可观察的相似资产或负债报价为基础,可靠性较弱;第三层级是不存在可观察数据,即计价不可观察,只能通过估值技术进行分析、测算、评估,可靠性最弱。

(二)公允价值面临的主要挑战性问题

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Marshall)提出“均衡价格理论”,它是市场法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即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供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均衡价格是市场供求自发调节形成的,不受市场参与者控制,因此最为“公允”。

通过图1可知,第一层级是以市价为计量基础,最为“公允”,但在现行市场条件下,这类资产或负债所占比例约为5%;第二层级是存在可观察、可参照对象,这类资产或负债所占比例约为50%;第三层级是不存在可观察,只能应用估值技术来实现,这类资产或负债所占比例约为45%。

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是一种专业的科学计量技术,一般比较难以理解,所采用参数多,数据模型较为复杂。正如著名投资家巴菲特(Buffett)所说:“如果我拿起一份年报却读不懂一条报表注释,那么我可能不会——不,我肯定不会投资这家公司,因为我知道他们根本就不打算让我读懂。”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资本市场成熟程度、有效性;二是简化第二、第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三是有效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三、完善思路与实现路径分析

(一)完善思路

总体思路:通过引入“资产组”概念,应用“市盈率估值法”和“市净率估值法”,实现公允价值第二、第三层级计量方法有效简化。

概念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应用指南》,“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资产组应当由创造现金流入的相关资产组成。有了“资产组”概念,可以测算出这一“资产组”产生的净收益和净资产。

数据获取:市盈率、市净率可以参照资本市场同类行业平均市盈率、市净率。根据现行股票、证券等资本市场财务信息披露,每个季度、每个年度均需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包括市盈率、市净率,这就解决了市盈率、市净率等数据可获性问题。

(二)实现路径

假设P为市值,R为净收益,B为净资产,E为行业平均市盈率,U为行业平均市净率,则资产组估值技术实现路径如图2。

由图2分析,通过“资产组”概念,利用现行资本市场行业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把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资产作为一个独立单位的核算单元,运用“市价=市盈率×每股收益”及“市价=市净率×每股净资产”原理,测算出“资产组”的市值,再根据“资产组”构成推算出每项资产的市值。

(三)案例分析

M电力公司经营火力发电业务,拥有19-1#、19-2#以及19-3#发电机组,于2013年5月拟将19-1#发电机组转让给Z集团。M公司整体发电总容量为19.2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8亿千瓦,其中19-1#发电机组容量为6.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为2.7亿千瓦。为此,M公司委托X公司进行19-1#发电机组资产评估,为M电力公司资产转让提供价值参考。

X公司对M公司19-1#发电机组资产公允价值确认如下:

1.资产组确认

公允价值估值对象为19-1#发电机组资产,因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可以将其认定为最小资产组合,作为一个独立单位的核算单元。

2.公允价值基准日

根据M公司资产评估业务约定书,估值基准日为2013年6月30日。

3.资产组预期利润表(表3)

4.平均行业市盈率

根据2013年5月24日《证券时报》披露“上市公司行业平均市盈率统计表(2013.5.24)”,电力行业相关数据如表4。

5.资产组公允价值确认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M公司19-

1#发电机组资产公允价值确认如下:

由P=R·E公式,推出19-1#发电机组资产公允价值为65 587.02万元。

由此可见,M公司19-1#发电机组资产公允价值估值为65 587.02万元,交易双方以该价格转让是公允的,有效降低了第二层级、第三层级估值复杂性。

(四)风险评估

利用市盈率进行资产组公允价值确认,其一般风险评估及识别方法如表5。

综上所述,运用“资产组”估值技术,能够有效简化估值过程,相关数据具有可获得性、客观性,大大降低估值的主观性与复杂程度,是一种有效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也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 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9).

[2] 王岩.马克思的商品供求关系模型及价格理论探讨[J].海派经济学,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