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美术课程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35-01
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也要求要从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因此,对美术课程的教学研究十分重要,由于传统教育中对美术课程的重视不够高,而素质教育的历史又不是很长,因此,初中教育中的美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一、初中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现状
1、对初中美术设计课程不够重视
我国的艺术发展教育起步比较晚,重视程度也不高,传统教育只重视所谓的“主科”,将美术、音乐、体育等教育划分到“副科”之中,没有规范的教学模式,也没有明确的考核阶段,尤其是在中小学,它们只是作为学生学习之外的娱乐放松课程,因为在正式考试中,美术不作为考试内容,所以,老师、学生和家长对其重视程度都很低,甚至有些家长和老师认为学习美术会耽误学生的学习,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影响了美术教育的正常发展,很多在美术上很有天赋的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美术的最佳时间,严重阻碍了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2、教学方法不完善
传统的美术教学都是在普通教室进行,设计主题由老师指出,再由老师在前面示范,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因为美术设计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普通教室无法体现美术设计教学的这个特点,使得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看不到设计的整个过程,感受不到设计的理念。此外,在美术设计教学中,老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设计技能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不能从深层次对设计的理念和内涵进行感受,找不到学习的重点,而且只会纸上谈兵,真正操作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3、教学模式太僵硬
传统的美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是,老师确定主题―老师导入新课―老师课堂示范―学生模仿学习―老师课后评估。从这个模式中可以看出,在整个美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占主导地位,决定着整个教学的进行,这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比较强,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教学模式比较僵硬,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评估阶段不科学
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老师往往比较注重在技能运用能力、画面表现力等方面的考察,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生为了取得较高的分数,就会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了想象力。美术本身就是一个强调创新和发散思维的学科,强调个性的发展,这种不科学的评估方式严重影响了美术课程的正常发展。
二、对初中美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完善
1、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以学生为本,就必须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初中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发展阶段,叛逆心理比较严重,逐渐变的独立、自觉,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增强,在对新事物的理解上,主要靠直观性的事物,因此,在构建教学模式时,要选择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保证学生能够理解。比如在美术设计中学习剪纸设计时,可以拿出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可以自己想象,剪出自己所想,老师可以在一旁指导。
2、构建导入式的教学模式
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高,也没有很强的自觉性,在学习一个新课程时,老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自觉的被吸引其中,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当学习服装设计时,可以给学生看上一段服装展的视频,以此导入新课程的学习。
3、构建内容合理的教学模式
初中阶段,美术设计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设计思想、设计审美能力、设计创新意识等,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美术设计强调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而不是专业能力培养,如果没有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知识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会影响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望而止步。此外,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和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差异,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知识的难度要随着年级的增高适当增加,逐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变化,享受学习的成就感。比如,初一阶段,重点讲理论知识,并附加比较简单的美术设计;初二将理论与实际设计相结合;初三重点学习实际设计。
4、构建方法丰富的教学模式
设计一类的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模式上,不能把学生控制普通教室中,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电脑的动态演示,呈现设计的过程,多给学生看一些作品展,可以看图片、可以看视频,也可以带出学校,亲身感受作品展,享受美术的魅力,多参加室外活动,观察实物。对设计课程的检验,要通过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胆想象。
三、结语
艺术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艺术设计的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一定要在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上不断研究,不断完善,是我国的艺术设计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丽霞.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篇2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美术教学应用
一、翻转课堂模式的优势分析
教育要紧随时代步伐、迎合学生的发展与学习需要,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关注的重点。翻转课堂模式将课堂转变为师生共同探究问题和沟通互动的平台,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方面获得突破。翻转课堂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对多种多样的数字技术与数字资源比较熟悉。学生在课前利用视频预习美术课堂内容,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使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2.帮助学生跟上课程进度
学生的美术基础各不相同,对美术课堂内容的吸收也因人而异,水平容易参差不齐。实施翻转课堂能够让学生通过视频提前接触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从而帮助学生跟上课程进度,科学使用时间。
3.促进师生间有效沟通
翻转课堂的课上时间主要用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探讨,促进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更加深刻。
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美术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提前熟悉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和探索,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寻找答案。
二、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推动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以往的初中美术教学在师生角色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被动的观众。教师讲解之后,初中美术课堂就成为自由活动场所,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实施翻转课堂能够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变,确立和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观看优秀国产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培养审美情操。初中美术课程具备知识讲解与技巧演示相结合的特征,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实践技能。翻转课堂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用视频方式呈现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可以生动、形象地指导构图、笔法、着色。这样,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策略,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多元化的美术实践中获得进步。
三、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翻转课堂模式和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存在差异,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拓展翻转课堂的应用价值,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遵循翻转课堂的应用规律和初中美术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
1.以学生为本原则
翻转课堂必须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投入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
2.生活化与艺术性结合原则
美术学科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设置翻转课堂教学时,要善于从生活中取材,选取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新能力。教师要灵活、恰当地处理教学双边关系。只有将生活化和艺术性原则相结合,才能保障美术教学走向成功。
3.开放共享原则
翻转课堂模式将教学视频作为重要载体,注重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通过发挥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让美术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信息资源和学习经验的开放共享。
四、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策略
1.优化课前学习,培养自主能力
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打破了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转变了教学内容的设置方法。课前环节,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准备和教学视频的优化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与探究中发现问题,以便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解答。以《传情达意的环保贺卡》一课为例,为了明确课程教学方向,教师需要事先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开展教学准备与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其中的知识技能目标是掌握贺卡的基本知识与内容设计的要点;过程方法目标是利用教师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贺卡设计制作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本课的重难点是掌握贺卡的材料选择和制作方法,了解应该怎样运用恰当的构思凸显贺卡的形式美。在明确方向之后,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准备,并对微课视频进行合理设计。教师在做好学情分析后,先为学生设置任务单,要求学生在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中明确学习任务:了解贺卡的种类与结构、准备贺卡的制作工具、独立设计贺卡等。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既要将多种多样的媒体元素引入其中,凸显视觉美,又要融入自己的恰当讲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好基础。在制作好视频资料后,教师需要将其上传到教学平台,让学生课前观看并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做好笔记和问题归纳,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优化课堂学习,改进教学过程
经历了翻转课堂前期的自主学习,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大幅提升。到了正式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空间,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同样以《传情达意的环保贺卡》一课为例,在正式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和梳理课前自主学习的知识,主要针对微课视频的内容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初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再针对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贺卡制作。学生亲身经历了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自主归纳问题并提出解答,从而获得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小组合作创作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与时间,并让学生做好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贺卡的构思和制作,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提高技能。最后,教师对完成的贺卡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进行交流,阐述创意思路,以便获得更加丰富的反馈信息,为优化教学方案打好基础。
3.优化课后学习,促进教学巩固
篇3
【关键词】 探究方法 美术课堂 有效性
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习方法的选择,犹如战略与战术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为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课堂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战术,激活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探究体验的好奇心。经过两个学期的深入摸索,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有效探究:
1 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组织方法、多媒体的使用等进行设计。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是课堂教学的框架和蓝图,是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1.1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针对教材教学大纲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建构了“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注重学生获取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实践与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发展观念,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应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制定适宜具体、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1.2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美术教材内容体系之间存在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教学设计理念过程中应重视教材内容的结构和前后之间的衔接,从宏观的角度来钻研、分析,把握教材构建美术的知识体系,明确教学程序、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媒体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并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预见性、适应性地设计教学方案。
2 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策略
2.1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美术课应强调构建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平等和尊重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我的真实感受,描绘自我内心世界,展示自我的独特作品,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真诚沟通,共同探究。因此,教师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尊重、信任、热爱学生,使学生具有个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优化发展。
2.2 创造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美术课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可促使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主探究,敢于质疑,争论求异,敢于发表个人独特见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融洽、民主的课学氛围,对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要持一种欣赏、尊重和引导的态度,多采用鼓励、肯定、表扬、探讨等语气给予互动,使美术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相互促进与发展的“舞台”。
2.3 形成互动的生态课堂美术课堂是开放,互动为体的教学理念,它不仅局限于机械的“教师教”到“学生学”的层面,而更多是对话,互动和完成。课堂的对话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互动使师生体验到探索和求知的乐趣,有效地促使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
2.4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美术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互的衔接,教材知识系统与生活逻辑广泛的渗透,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融合,教材内容与生活相接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通过生活观察、体验感受的过程,拉近美术与生活的距离,使教学内容物化于生活情境之中,使美术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2.5 设计启发性的教学情境美术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巧妙设置疑问、以旧导新、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方式创设一个能激发潜能,形成创造性学习的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认知困惑——主动探索——知识掌握”,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情感的价值观上相互交融,自我完善。
2.6 有效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美术课是一种现实视觉艺术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录像、投影、幻灯、摄像机、照相机、计算机等现代媒体的运用,拓展学生的体验空间,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广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3 美术课堂的总结和反思
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体现,都是灵活机智的再创造。下面我对该单元课程作一个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反思。
师生交往互动、互惠,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既便学生画不好,也不错伤他的积极性,以赞扬为主。承让学生水平的差异性,采取相应的做法和措施,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比如基础差的学生画不好全景,就画局部,钢笔不敢用,就用铅笔作画等,做到了因材施教,灵活应用。
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单元课程的教学可以说尽心尽力,致于结果怎样,如同学生的反馈:“大多数同学认为这次写生大有收获,绘画速度提高了,用钢笔画画很爽。下笔要准,因为不能用橡皮擦。”即使学生盲目画几笔也是在锻炼自己。通过探究、自主、合作性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为学生举办校园学生作品展,以示表彰与肯定。
篇4
[关键词] 学生 想象力 创新能力 重要性
学生的想象力,就像大厦的基石,是基础、是依据。那什么是想象力?当我们仰起头看到天空中云彩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它像牛、像马、像羊、像山峰、像波涛;看小说会想象出小说中描写的场景,这种将原来的事或物在大脑中加工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使生活充满希望和色彩,对未来切合实际的想象是理想,它是人的奋斗目标和学习动力,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美术这一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美术课生动形象,充满生气。
一、想象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想象是创造的闸门
美术教学不像数学等其它学科有一加一等于二等条条框框的限制,它思维方式不受任何条件的束缚,有很大的自由性和可选择性。当我们任凭想象的翅膀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时,创造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想象力不是仅属于诗人作家和科学家的,每个人都有可以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一个人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利用和表现,那么你就是一个极具创造才能的人,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成千上万有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一个创造历史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重复传播历史的人。任何想象都是以原有的形象为基础的,著名的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的米老鼠、唐老鸭的原形就是老鼠、鸭子,经过大师沃尔特的艺术加工,使它们变成既淘气又可爱的艺术形象。想象在设计领域中是无所不在的,任何创造发明初始都是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是由一些在当时被看作不可思议的想象中获得的。如火箭的发明就是美国科学家被称为“现代火箭之父”的布劳恩在小时候的试验中受到的启发。试验是这样,用六支特大的焰火扎在一辆滑车后,点火后车像离弦之箭直冲,布劳恩长大后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成功。美术课上老师对学生的一些“怪异”的想法应该鼓励,“异想天开”也好、“糊思乱想”也好,应把它视为一种创新,不能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应去思考、去探究,压抑个性就是压制创造欲望,埋没创造性人才。如美术课本第十五册《缤纷家用电器》一节,学生设计电视机的造型,有的把电视机设计成圆的、椭圆的,有的为电视机设计了一个门,不看时就关起来保护显象管,有个学生设计了一个儿童电视,采用动物小胖猪的造型,耳朵作为开关,这就很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还有一个学生设计了一个双画面的电视,戴上耳塞二个人看电视互不干涉免得抢遥控器了。这些想法都非常地有创造性,难说那大商场里会真有这种电视机。教师应对这种求异的想法大加赞赏,把这样的作业展示出来让全班甚至全校同学观模,很可能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奠定了学生以后的光辉历程,也许这个学生就是未来的设计师。
二、想象有助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青少年某一方面的特长、才能往往从兴趣开始,而稳定的兴趣又能使人形成能力。想象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不管是有意想象还是无意想象,通过思维活动会产生某种满足感、成功感,这种感觉如把它引发出来放到学习中其产生的效果将是非常神奇的,就像一个事业上成功的人士穿上名牌服装的感觉,他办事就更自信,成功的机会就更多,在学习上老师如能经常对学生的这种想象予以适当的强化刺激,学生成绩将可能从原来的基础上呈跳跃性的发展,因为他总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正水平,这是人性的一种自我表现欲,就像三岁儿童你说他歌唱得好他会很高兴重复地再唱给你听。对中学生也是一样,要在不经意中让学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多给一些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而不要去贬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第一,是鼓励;第二,是引导、点拨。教师首先应是鼓励者,对学生每一点小小的创意都要及时肯定,一旦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体验,就会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说美术是培养创造才能最好的学科,因为它必须通过手、脑的协同劳作才能使一件东西完美,美术可以培养想象力,想象力丰富了又会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透。
三、在学习中,想象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无论哪一门学科的学习,均离不开想象,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把课堂气氛搞得活跃一点,让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例如,初中第一册美术课本中《花圃》一节中相似形的置换,我先要求学生采摘一片树叶写生后进行变形至少六个以上,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力,越多越好,越新奇越好;然后选一常规图形保持其物体特征将物体中的某部分用叶子变形得到的图案去置换,大部分学生的作业都很精彩。
四、想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去考虑,解决的可能性就更多,像大侦探福尔库斯探案一样利用想象、假设而使案子破获。一个物体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考虑得到的结论是复杂多样的,如可以想象成田螺、蜗牛、一卷铁片、一片刨花、一根布条、盘着的蛇、指纹、漩涡等等。平常多作这种思考对于开阔思路非常有帮助。如第四册标志一节,设计标志首先必须根据设计素材设计很多的设计方案,然后进行筛选,没有丰富的想象如何能设计出众多的方案,又如何使设计的标志具有简洁、美观、易识易记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等特点。布诺夫斯基有一句这样的名言“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自由地运用他们的想象,并且听凭他们的想象得出一些狂妄的结论,而不叫喊:“停止前进”。
五、小结
美术课是学生尝试创造力的一片实验田,在这片土地上,让学生尽情地爬、摸、滚、打,去摸索、探究,把好奇、幻想、探索的种子洒下,用勤劳去耕耘,用汉水去浇灌,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可见发展初中生想象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
参考文献:
[1]相毅敏.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美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1-0040-06
[作者简介]朱晓菁(1989―),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2011级在读硕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近十几年来,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不计其数,提出的整合模式也层出不穷。本文就部分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新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出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它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课程内容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计算机应用于教学的方式。除了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外,它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1]《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将“课程整合”定义为:“Use of technology to support and enha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daily course of studying academic content.”翻译为:“在学科内容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和加强学与教的过程。”
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笔者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点:
1.多媒体的支持。多媒体课件最重要的特点和鲜明的优势就是化静为动、视听结合。它可以迅速地向学生呈现高清晰度的逼真画面与富有感染力的数字音响,使教学产生变化,以达到尽善尽美地传递教学信息的境地。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完整地记录练习与创作过程,可供学生反复观看和临摹。
2.互联网的支持。首先,互联网允许教学打破时空限制,学生们集中坐在同一课堂中听同一教师讲课不再成为学习的唯一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视频、远程教学、在线自学等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其次,互联网在传统课堂中的使用也起到了巨大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随时使用网络搜索调整教学资源,而不必按照事先准备的教学资源来安排教学步骤。另外,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学生可实现个性化学习,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和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进度快的学生可以预先学习后面的教学内容,或进行课外知识的扩充,而进度慢的学生则可以反复温习前期课程,而不必担心错过课堂之后如何进行补习。
3.丰富的交互性。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性包括两方面: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人和计算机之间进行的互动。传统的教学媒体往往是单向的交流,学习者控制学习材料,而学习材料并不提供反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者可以和学习材料充分互动,甚至可以进入虚拟现实,产生更真实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大大加强,除了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外,学习者还可以接触到全球各地的专家、同伴,并可通过论坛、邮件、聊天软件等各种形式进行交流,形成在线学习共同体,产生进一步的协作学习。
而信息技术要与课程整合,则必须要考虑课程中存在的整合点。关于整合点的定义,说法不一,原因在于有些研究者认为整合需要先考虑信息技术如何使用,再结合技术去设计具体课程;而有些研究者认为应该先设计课程,再寻找课程中哪些地方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应在于使用信息技术去支持常规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的需求或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在整合过程中既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三大特点:多媒体性、互联网支持性、交互性,同时也应结合学科特色,发掘教学中的实际需求,不盲目跟风使用。
二、美术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在国际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观点是美国乔伊斯和威尔所著《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的: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设计或典范型(即有一定代表性、能起示范作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式)。[2]
杨开城认为,人们基本上是在两种含义上使用教学模式的:一是某种特定的教学方式,如“协作教学模式”指包含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探究教学模式”指包含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二是指某种特定的教学程序,如“读-议-练”教学模式。前者是种教学理念,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而后者则是种模式化了的教学程序。[3]这种分类的方法与乔伊斯和威尔的观点基本一致。
另外,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博克斯在1978年有句格言:“所有的模式都是错误的,但是有一些是有用的。”(George E.P.Box’s 1978 maxim:“All models are false but some models are useful.”)大意为,模式是实践的理论化,它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但必须被证明在所有实践中都有效才能认为它是正确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模式。只能认为一种相对被广泛承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相似的实践情境。
(二)传统课堂美术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就是接受学习模式。一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主导的、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其步骤大致可归纳如下: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新学习内容知识的整合协调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在传统美术课堂中,应用接受学习模式的教师一般按以下步骤来执行教学:导入新课明确知识点演示讲解方法与技巧学生练习和创作全课总结与作业点评。
另一种在美术课堂上被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是四步法美术教学模式,其教学步骤可归纳如图1所示[4]:
图1四步法美术教学模式
激兴,即激发学生的兴趣;练笔,是练习美术造型的基本功,如线条、色彩等;创意,是用作品反映现实,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修身,则指人格的培养。事实上,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修身应贯穿于激兴、练笔、创意的全过程,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创造生活美、陶冶心灵美。
(三)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合的角度来看传统美术课堂,可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一味灌输
正如前文所述,传统美术教学往往采用接受学习的模式,教师呈现图片或手工制品等教学材料,向学生明确这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点,然后教师进行演示,学生临摹或自己创作。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往往不够充分,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得到体现。
2.教材不考虑个体差异,学生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
这几乎是所有传统课堂的共同弊病,但到目前为止似乎并不能找出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法。而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在个体差异上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非线性编排的电子课本可以或多或少地弥补这一点缺陷,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课外扩充学习中。
3.教学内容单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缺少交流
国内的美术教材往往过多引入中国古代的、本民族的艺术作品,如古迹摄影、农民画、剪纸等,抑或是国外上世纪之前的名家名作,如梵高、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纵观近十年内的美术教材,虽然有过改版,但内容仍大同小异,缺少明显的时代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外部交流,封闭在教材提供的框架内,对艺术氛围的感受受到限制,也无法与别人共享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三、关于现有“整合模式”的探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研究者们已提出过诸多整合模式。关于教学程序型的教学模式,杨开城教授提出过一系列质疑和批判。他认为:这类教学模式的构建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归纳法,即从纷繁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抽象概括出某种规范化的教学程序;另一种是理论演绎法,即从某种教学理论或者学习理论出发,构建能够表达该理论核心理念的教学程序。[3]从这一点来看,“模式”本身是具有相当主观性的,它应该是灵活的、见仁见智的。杨教授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同一种教学方案在不同的人看来完全可以概括为不同的教学模式,使用的关键词也不尽相同。我们平常所说的这种“模式”,其实更多是指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合理安排各个教学步骤。
刘娜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了几种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按照杨开城教授关于模式的观点,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即教学方法式,包括“演示―讲授”式、“发现―探究”式、“自查―掌握”式。[4]而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探讨》一文中,张锐亦提出过“演示―讲授”式、“发现―探究”式、“自查―掌握”式这几种模式,[5]不管是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还是信息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来看,均看不出有何明显差别或学科特色。笔者在此赞同杨开城教授的观点,教学方法型的教学模式,其实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但仍对实际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关于这类教学模式,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其带上各自的学科特色,从而更具有针对性地为实际教学提供指导。
刘娜提出的第二类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程序式,其模式和教学过程如图2和图3所示[4]:
图2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
图3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
笔者查阅了诸多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并参考了其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献,结合刘娜提出的这一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将其统一归纳为: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布置任务学生经过探索、讨论完成任务组织评价。
可以看出,这些模式看似与具体学科整合,并详细列举了信息技术在其中如何运用,但其核心与信息技术并无太大关系,也没有明显的学科特色,本质上可以算是五步教学法的拓展运用。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一般为:展示材料、提供素材、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实现在线交流评价。笔者认为这一类模式应该称为“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某某课堂教学”更为贴切,其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常规教学模式的扩展,而不能上升到“整合模式”的高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有文献中提出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模式,其本质上往往大同小异,缺少明显的学科特色。
四、关于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模式的理解
(一)课程特征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首先需要理解整合的要素。其一必然为信息技术,这点毋庸置疑,在此不再赘述。其二则为美术课程。关于“美术课程”,笔者认为可以一分为二。一为美术,二为课程。在此,“课程”是整合的主体,而“美术”则意为需要带有学科特色。
与“课程”整合,而非与“课堂”整合。因此,我们需要先了解“课程”到底是什么。课程(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文“跑道”,最常见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关于课程,不同的教育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即教材;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泰勒认为课程即经验。经过归纳,我们可以认为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据此,笔者认为,课程应该是一个整体化的概念,是一个长时的、连续的教学过程,它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包括一系列课外活动。
(二)美术特征
1.学习美术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更强调精神层面的提高。如作品欣赏,我们不是要求学生分析出作品中用了哪种构图方式或是用了哪几种互补色,而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从而激发起他们想要创造美的欲望。
2.美术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强调交流。学习美术课程,不仅局限在一个封闭的课堂内,除了参观、游览等常规课外活动,还应强调人文交流,如校际互访,师生论坛,校外人士参考交流等。
3.美术作为一门具体、形象的学科,动态的学习材料指导性极强。如笔法的演示、色彩的调配、构图比例的丈量、立体空间如近大远小的感知等。
4.美术是技术性学科,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是一个缓慢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关键在多看多练,所以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对比很重要,包括纵向对比(与自己)和横向对比(与他人)。
5.在创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尤其是在获得他人认同时,且具有强烈的分享、展示愿望。
(三)模式特征
结合前文观点,笔者认为,合理的“模式”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应该是非线性的、非程序化的,有一定的重复性和无序性。
2.每个学科的整合模式应该有其自身特色,而不是所有课程适用的,即这种整合模式应该是具体化的,而不是概念化的泛泛而谈,如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主探究、课堂讨论等,虽以具体学科举例,看似创新,本质上却各科适用。
3.模式应该是经长期的实践验证和反复修改的。
五、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新模式
如前文所述,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除了要对信息技术加以充分应用外,还应弥补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弱势和不足,将整合体现在课程全过程中,并具有明显学科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改革模式,应具备以下优点:
1.课程资源电子化,信息量大,使用灵活,减少学生负担。由于美术课程的特殊性,其学习内容比较灵活,资源也相当丰富。如果使用传统教材,学生没有条件购买各种画册,教师也不可能携带大量画册到课堂中进行欣赏教学。电子化的课程资源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只需打开课程网站即可进行教学,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大量资源。
2.图文结合、视听结合,主要是视音频的使用能突破传统课堂限制,并可反复观看学习。除了传统教材上的图片,学生还可以欣赏到颇具美感的影视、动画作品,观看教师录制的绘画和手工教程,一步步进行临摹、比较等,遇到难点还可以暂停和返回。
3.打破师资不平衡现象,跨越传统班级概念。由于美术是一门技术性学科,教师之间的技能差距比较大,各自擅长的画种也不尽相同,在美术教学中,名师效应尤为突出。使用网络平台后,教师集中备课,各展所长,所有的学习者可以共享最优质的学习材料。
4.学习成果共享互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鉴赏水平。网络课程平台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和点评他人的机会,并且其他学习者、教师、家长以及校外人员都可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促进相互交流和比较学习。
5.可集成大量课外学习资源供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灵活。由于天赋、爱好、课外辅导等影响,同一年级段的学生,美术水平往往参差不齐,没有明显的知识水平特征。并且学生间的美术特长和偏好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擅长国画,有些学生擅长素描,有些则擅长手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美术学习可以给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各取所需,各展所长。
6.其他大量相关信息资源,如站外超链接、比赛考级通知、参观交流新闻、荣誉展示等。一系列的通知与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技能的认证与文化交流活动中去。而荣誉展示,相比较于传统的口头表扬和校内表扬,显得更为正式和公众化,让学生有一种类似于上了电视或报纸的自豪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7.提供学习跟踪、家长监督、校外交流等多元功能。通过建立师生博客、留言板等网络平台,给家长和校外人员提供一个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教学特色的平台。并且任何有需要的校外学习人员都可以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去,与学生互助互长。
综合以上特点,笔者提出了一个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新教学模式,如图4所示:
图4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新模式
该模式主要强调以下几个特点:
1.资源。使用“资源”而非“内容”,是因为“内容”偏向于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而资源含义更广,除学习内容(知识点)外还包括其他可利用的素材等。
2.占有。“占有”这个动词,一指素材的借鉴,二指学生对知识点的内化和掌握。
3.补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学习成果,可以反过来补充教学资源,作为其他学习者的鉴赏对象。
4.监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除了引导和评价,还要有监督过程,这个监督过程既包括对学生个体学习记录的监督,也包括对学生间交流的监督。
5.交流。强调与外界的交流,一指人的因素,即校外未列为教学目标的群体,他们可能是课程的潜在学习者。二指校外信息,如考级、比赛、参观访问通知等。
六、反思与小结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环境,本文在总结了美术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以往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批判,取长补短,从而提出了一个具有明显特征的新教学改革模式。该模式贯穿学习全过程,强调学科特色,重视交流评价,无特定教学步骤,应用灵活,可用于结合实际指导课程学习平台的功能建设。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论是先设计技术还是先设计内容,笔者认为关键一点在于不能使技术流于形式,不能沦为工具的奴隶。技术的关键还是要为内容服务,要找准整合点,而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使用技术去整合,去生搬硬套。另外,美术课程具有其特殊性,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千万不能舍本逐末,更不应忽视“纸”上功夫,笔法、写生、构图等依然是美术的精髓。
此外,有部分研究者认为有一种整合模式是:学习者在计算机上完成一堂美术课学习的全过程,包括接受通过网络布置的任务,使用计算机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完成设计任务,并在线分享交流和评价。研究者们称之为在整合过程中结合其他课程的学习,如对软件的探索。笔者对此持质疑态度,首先,这种模式更多训练的是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而非美术本身,本末倒置;其次,在这种情景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他的软件操作能力,也许学生有很好的创意和很好的绘画技能,但因为对软件不熟悉或使用不精,无法完美地将自己的创意呈现出来。如此,我们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的美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燕,孙友松.基于信息技术的三种教学模式[J].高教探索,2006(2).
[2]Joyce B R,Weil M,Calhoun E. [WTBX]Models of Teaching[WTBZ][M].United States:Pearson,2008.
[3]杨开城,张晓英.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8(4).
[4]刘娜.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课程教学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张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
- 上一篇:诚信教育进校园活动总结
- 下一篇:测绘行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