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工程承包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工程承包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际经济合作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侧重研究国际货物贸易以外的其他国际经济业务与交往方式,核心内容是探讨生产要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国际流动的具体形式、原因和效应。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广泛性与关联性我国对国际经济合作学科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规模的扩大和形式的增加,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日趋庞杂,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投资合作(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国际技术合作、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国际租赁、国际经济援助、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操作方法,及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和国际经济合作主体权利的法律保护。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导致课堂教学存在两大难点:一是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多数开课为每周2学时)如何深入讲授庞杂的课程知识点,课程重难点如何突出;二是如何解决课程知识点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重复问题,如国际直接与间接投资内容属于国际投资学,国际技术贸易、跨国公司内容在某些院校已经单设课程讲授。关联性是指国际经济合作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目前在信息化与全球化基础上进行的生产要素国际间转移与重新配置多数情况是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结合在一起产生的一揽子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与配置。如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本身就涉及可行性研究、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劳务输出、国际技术转让、国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二)时效性与实践性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生产要素种类不断增加,在传统的资本、技术和劳务的基础上发展出许多新的内容,如土地、信息、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成为国际经济合作新的内容。此外,中国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理论与现实案例日益丰富。时效性要求授课教师随时关注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尽管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涉及要素流动的基本理论,但其理论没有严格的体系,多数理论是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课程相关理论的归纳,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实务,特别是各种经济合作方式的操作程序与环节,如国际技术转让、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租赁、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二、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整合教学内容明确课程定位是整合教学内容的前提。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对象,将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明确定位为: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将来的工作与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关于国际经济合作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特别是掌握重点概念与理论;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合作主要方式的实际操作,把握国际经济合作实务发展的新趋势与动态。目前,多数高校国际经济合作教学采用的是对外经贸大学卢进勇教授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国际经济合作》,笔者以此教材的框架体系为基础,结合地方产业结构特点,遵循应用性、时效性与重点性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与整合。1.导论。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界定、类型与研究对象;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理论。2.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形式与发展趋势;国际直接投资主体—跨国公司概述;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国际直接投资环境。3.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或者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国利用FDI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与作用;中国利用FDI的主要方式;中国利用FDI的政策法律规定。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战略内涵与必要性;中国境外FDI的现状、特点与问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文化融合。5.国际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的含义、特点、分类与影响因素;国际债券投资;国际股票投资;中国对外间接投资。6.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技术贸易的含义、内容;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方式;国际技术贸易价格;中国对外技术贸易管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7.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承包概述;国际工程承包招投标程序;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特点与问题。8.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劳务合作的含义、本质与主要形式;国际劳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国际劳务合同的基本条款;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现状与特点。9.国际租赁。国际租赁概述;国际租赁的主要形式;国际租赁合同;租金的计算。10.国际发展援助。概述;国际发展援助机构;中国与国际发展援助。11.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的含义、阶段、主要内容与工作程序;项目评估的概念、主要内容与工作程序;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的关系。12.特色专题:浙江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目前,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多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但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1.主体参与教学。主要做法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充当教师讲授部分教学内容,如国际直接投资章节中的国际投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查询数据与资料、EXCELL图表制作与归纳能力,如要求学生上网检索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并将其主要观点翻译成中文、要求学生到国家统计局下载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相关数据,利用数据绘制图表并归纳观点,并将过程当众演示;要求学生上网检索《国际经济合作》杂志,围绕某一个主题阅读文献20篇,并撰写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大纲与教学环节的设计等。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教师包揽一切、学生消极应付的被动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如直观启发、视频启发、语言启发、图示启发、对比启发等。如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效应,可先摆出现象或事实,启发学生进行归纳,然后结合相关理论进一步深化;国际技术贸易章节的教学可适当拓展,利用数据、案例、对比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BOT投资方式的含义与特点由教师讲解比较枯燥,可采用通过相关视频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教师提问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如雅戈尔集团与吉利走出去的案例,启发学生思索企业走出去的经验与教训。3.项目规划教学。项目规划教学是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项目,从程序上将项目设计、实施与结束的全过程设置一系列的操作环节,从时间上更关注项目的未来发展。如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项目,首先由教师在学期初设计若干子项目;再根据全班人数分成若干执行小组,每个小组选定一名组长,组员各司其职,有的负责市场分析,有的负责投资环境,有的负责财务分析等;教师提供查找资料的途径,并根据小组要求提供必要帮助,安排组长每2周汇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报告完成后要求学生制作PPT,并邀请部分教师对报告进行现场评比,评比结果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
篇2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管理
传统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
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建设采用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设计单位、施丁单位、物资供应单伦分工协作的体制,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员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棋越来越大,上程内容越米越复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传统的以工程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为主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其各主要环节设计、施工、物资供应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工程建设周期长,工作效率不高,投资效益低下等缺点。很长一段时间来,建设指挥部的官员或企业领导把工程项目管理视作行政管理或一般企业管理,用行政管理手段或一般企业管理的方法去管理项日,建设指挥部的存在使人们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工程项目建设可以由建设指挥部这种方式来组织实施,而不需要有专业化的工程承包公司或管理公司。
事实上.已有大量实例和经验证明了建设指挥部的弊端:由于它是临时组建的,所以缺乏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方法;由于它是非专业化的,所以缺乏项目管理的专门人才和经验;由于它是非专营的,项目建成后即撤消或转业.所以积累了经验或有过的教训也不能作为以后项目的借鉴。从整个国家来看.是年年“交学费”,不断地走“前车之覆”,造成建设项目的巨大浪费和损失,导致建设项目巨额的无效投资。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呼唤专业管理组织
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去实现,也就是说,需要有专门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为之服务。这种组织应该有与项目管理相应的功能、机构、程序、方法和技术;有相应的资质、人才、经验,能够为业主提供最优秀的项目管理服务,能够为业主创造最大限度的效益。
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英文简称)推荐的项目管理模式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这种模式业主在委托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但承包商不负责设计。另一种是以FIDIC《设计——建造与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这种模式业主在完成雇主要求或项目定义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总承包商,这种模式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开车全过程服务,这就是EPC总承包模式。FIDIC合同条件是在总结近百年来工程承包合同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出版的范本。FIDIC合同条件反映了建设项目的共同规律;充分考虑和兼顾了业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各方的责、权、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它的有关条款以法律为依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按照国际工程承包的惯例进行编写,许多条款在工程承包界都有共同的理解。它不仅在发达国家被普通采用,也逐渐被发展小国家和地区接受和采用,尤其是被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有权威性的金融机构接受。因此,FIDIC合同条款具有科学、公正、严谨、规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有关改革的几点建议
我国已经正式加人WTO。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指出:要抓紧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准备和过渡期的各项工作,有步骤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如何加大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尽快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早日同国际接轨,已成为当务之急并不可回避地摆放在了工程建设界面前。为此.提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大力推广采用FIDIC项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条件
FIDIC推荐的项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条件,我国已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国际承包工程中采用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采用还不够普遍,宣传面也不够广泛。1999年,FIDIC出版了一套新的合同条件范本.对老版本从结构上、定义上和适用范围上作了较大改进,这对我国工程项目承包业将起积极作用。我们应尽快组织制定以FIDIC合同条件为基础的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范本,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改变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一些业主单位和部门主管领导观念陈旧.地方和部门条块分割,在项目管理上政企不分,行政干预盛行,保护主义严重的局面。尽快让工程项目管理从传统的自营式管理走向社会化、专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实现同国际惯例接轨。
(二)大力培育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
目前我国设计力量和施工力量总体过剩,设计队伍和施工队伍都存在“僧多粥少”现象,而专门从事EPC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力量却十分路弱,能为业主提供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和具有EPC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寥寥无几,发育不全,以化工行业为例,全行业仅有成达化学工程公司等少数几家公司基本具有EPC全过程总承包能力,其余绝大部分设计、施丁单位都还不具备单独进行EPC全过程总承包能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对全过程项目管理能为项目和业主创造可观效益这一点认识不足。实践证明,全过程项目管理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服务活动,是最能为业主创造价值和效益的一种服务。二是对项目管理要求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项目管理需要专业化这一点认识不足。国内有相当多的业主和主管领导认为项目管理很简单,谁都可以管理,因而不愿意委托专业化的工程承包公司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为迅速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我国大力培育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因为设计在工程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设计院人才较集中,人才资源丰富。把一批骨干设计院转变为具有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是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三)加快落实投资项目法人制,组织业主培训
1992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并随后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今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又指出:全面实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收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投资约束机制。这使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二点:一是业主责任问题。业主责任问题的根本还是“真业主”和“假业主”的问题没得到彻底解决。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而由于所有权和机制上的各种原因,业主真正关心的或者在决策时实际上考虑的,往往不是项目的最终效益,在立项阶段.他们往往考虑怎样使项目能被批准,什么时候能被批准;在决定项目管理模式时,他们必须考虑如何附和政府官员的意志;在决策是否推行EPC总承包时,他们更关心本邪门人员安排及利益等。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浪费和腐败,最终后果是损害项目的效益,造成大量的无效投资。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项目法人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二是业主素质问题。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最大的决策权,能否正确决策取决于业主的素质。业主不一定必须是项目管理专家,但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业主应该具备必要的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应该了解项目管理费用、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他们应该懂得项目的费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费用低到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程度,工程就会出质量事故。进度也不一定越快越好,建设周期压缩到不合理程度,就会不得不增加费用或影响质量;质量也不一定越高越好,质量的标准应是适宜和合格,质量过剩是一种浪费。也就是说,应该用最终创造的效益来衡量和决定项目的合理费用、合理周期和合格的质量标准。当业土盲目拍板一个不合理的费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质量标准,实际上往往已适得其反,埋下了项目失败的祸根。
业主的项目管理涉及到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设计和承包商的选择、项目的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和接收等诸多方面。业主既不要代替和过多于预专业化的工程公司的项目管理,又不放弃对项目的监督和控制,这要涉及到项目管理方面的许多知识。实践证明,业主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的成败,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后,对业主(项目法人)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对外担保,是指中国境内机构(境内外资金融机构除外,以下简称担保人)以保函、备用信用证、本票、汇票等形式出具对外保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第三十四条规定的财产对外抵押或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四章第一节规定的动产对外质押和第二节第七十五条规定的权利对外质押,向中国境外机构或者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债权人或者受益人,以下称债权人)承诺,当债务人(以下称被担保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偿付债务时,由担保人履行偿付义务。对外担保包括:
(一)融资担保;
(二)融资租赁担保;
(三)补偿贸易项下的担保;
(四)境外工程承包中的担保;
(五)其他具有对外债务性质的担保。
担保人不得以留置或者定金形式出具对外担保。
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出具的担保视同对外担保。
第三条、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局(以下简称外汇局)为对外担保的管理机关,负责对外担保的审批、管理和登记。
第四条、本办法规定的担保人为:
(一)经批准有权经营对外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不含外资金融机构);
(二)具有代位清偿债务能力的非金融企业法人,包括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除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外,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得对外担保。
第五条、金融机构的对外担保余额、境内外汇担保余额及外汇债务余额之和不得超过其自有外汇资金的20倍。
非金融企业法人对外提供的对外担保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50%,并不得超过其上年外汇收入。
第六条、内资企业只能为其直属子公司或者其参股企业中中方投资比例部分对外债务提供对外担保。
贸易型内资企业在提供对外担保时,其净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15%.非贸易型内资企业在提供对外担保时,其净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30%.第七条、担保人不得为经营亏损企业提供对外担保。
第八条、担保人为外商投资企业(不含外商独资企业)提供对外担保,应坚持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原则,同时被担保人的对外借款投向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未经批准不得将对外借款兑换成人民币使用。
担保人不得为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提供担保。
除外商投资企业外,担保人不得为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外方投资部分的对外债务提供担保。
第九条、外汇局在审批担保人为中国境外贸易型企业提供对外担保时,应审查被担保人的贸易规模、资产负债比例、损益情况,核定被担保人应接受的对外担保上限。
外汇局在审批担保人为中国境外承包工程型企业提供对外担保时,应审查被担保人的承包工程量、工程风险、资产负债比例、损益情况,核定被担保人应接受的对外担保上限。
第十条、对外担保的审批权限:
(一)为境内内资企业提供对外担保和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1年期以内(含1年)的对外担保,由担保人报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或者经济特区外汇管理分局审批;
(二)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1年期以上(不含1年)的对外担保和为境外机构提供对外担保,由担保人报经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或者经济特区外汇管理分局初审后,由该外汇管理分局转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
第十一条、担保人办理担保报批手续时,应当向外汇局提供下列或者部分资料:
(一)担保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件和其他有关批复文件;
(二)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担保人的资产负债表(如担保人是集团性公司的,应报送其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其本部的资产负债表);
(三)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被担保人的资产负债表;
(四)担保合同意向书;
(五)被担保项下主债务合同或者意向书及其他有关文件;
(六)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有关资料;
(七)外汇局要求的其他资料。
第十二条、经外汇局批准后,担保人方能提供对外担保。
第十三条、担保人提供对外担保,应当与债权人、被担保人订立书面合同,约定担保人、债权人、被担保人各方的下列权利和义务:
(一)担保人有权对被担保人的资金和财产情况进行监督;
(二)担保人提供对外担保后,债权人与被担保人如果需要修改所担保的合同,必须取得担保人的同意,并由担保人报外汇局审批;未经担保人同意和外汇局批准的,担保人的担保义务自行解除;
(三)担保人提供对外担保后,在其所担保的合同有效期内,担保人应当按照担保合同履行担保义务。担保人履行担保义务后,有权向被担保人追偿;
(四)担保人提供担保后,在担保合同的有效期内债权人未按照债务合同履行义务的,担保人的担保义务自行解除;
(五)担保人有权要求被担保人落实反担保措施或者提供相应的抵押物;
(六)担保人有权收取约定的担保费。
第十四条、担保人提供对外担保后,应当到所在地的外汇局办理担保登记手续。
非金融机构提供对外担保后,应当自担保合同订立之日起15天内到所在地的外汇局填写《对外担保登记表》,领取《对外担保登记书》;履行担保合同所需支付的外汇,须经所在地的外汇局核准汇出,并核减担保余额及债务余额。
金融机构实行按月定期登记制,在每月后的15天内填写《对外担保反馈表》,上报上月担保债务情况。
第十五条、担保期限届满需要展期的,担保人应当在债务到期前30天到所在地的外汇局办理展期手续,由外汇局依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权限审批。
第十六条、非金融机构的担保人应当自担保项下债务到期、担保义务履行完毕或者出现终止担保合同的其他情形之日起15天内,将《对外担保登记证书》退回原颁发证书的外汇局办理注销手续。金融机构按月办理注销手续。
第十七条、担保人未经批准擅自出具对外担保,其对外出具的担保合同无效。
担保人未经批准擅自出具对外担保或者担保人出具对外担保后未办理担保登记的,由外汇局根据情节,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暂停或者撤销担保人对外担保业务。
篇4
目前在高校基建工程审计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审计实践工作的开展和有效实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审计机构不健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内审机构不健全,人员缺少现象。在机构设置上.部分高校将审计、纪检及监察合在一起办公,由1到2名工作人员负责审计工作。由于对审计工作认识的不足,有的高校在配置审计人员时没有进行严格把关,把审计部门作为安置闲人的地方,由于机构的不健全及缺乏专业审计人员等原因,当前高校内审工作的主要内容往往限于对完工后的工程进行决算审计,这种事后的决算审计无法对基建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导致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从而失去了监督作用。
(二)审计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完善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开展了跟踪审计工作,但在实践中尚未形成了一套审计操作流程和规范,很多高校内审人员队伍中缺乏专业审计人才,平时忙于应付日常工作,还未从审计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升,没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基建内控制度不完善。
(三)基建工程审计实务中的漏洞基建工程审计涉及面较广,一些审计实务中正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招标文件不严密、无审查。招标文件是投标单位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也是学校与将来中标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的基础。招标文件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对招标工作乃至承发包双方都有约束力。招标文件制订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基本建设工程最终造价的高低,以及是否会在决算价款时因条款规定的不明确而与承包单位发生纠纷。如工程量变更的计算口径问题及所引起的措施费、税金的计算问题,工程款的支付方式、详细的违约赔偿等在招标文件中的不明确,这些都会给学校带来损失。
(2)合同协议签订不规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在合同的形式上.部分合同没有加盖公章,多数合同加盖的是内部职能部门对外没有法律效力的公章,这种不具有法人资格签订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不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二是合同内容上,许多条款不符合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三是与工程结算直接相关的条款.如价款结算和调整办法、风险分担的划分等条款内容不全面、不准确,含糊不清。从而给对方留下缺口。四是支付工程进度款的条款规定的比例太高,有的甚至达到工程造价的95%。造成许多工程竣工验收后,施工单位不来结算工程款,从而形成许多挂账工程。
(3)签证不规范、无审签。设计图纸不规范以及其他各种原因,会引起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变更。变更要求及时进行现场签证。既要签工程量的变化,又要签工期的顺延,同时还要有经办人签名和主管部门盖章才合法有效。而目前,主管基建工作的部门往往在组织施工过程中没有按规范要求及时作好各种签证,如变更签证单既不是现场签证,也没有经办人签字和盖章,签证的内容和工程量含混不清。另外,在基建工程预结算审计中一些施工企业为获取额外利润,在编制预结算时,常常利用建设单位缺乏专业知识.常常采用弄虚作假、以少签多、以劣签优、高套定额、提高取费标准等手段来提高工程造价,给学校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
(4)施工资料不全。在项目竣工决算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该项目必备资料不全、没有投标答疑或没有询标纪要;有的补签联系单;有的工程项目已经交付使用多年,由于建设部门人员流动频繁,事过境迁,无法再取得施工资料;有的施工队有意拖结,或只将对施工方有利的资料提供审计,甚至提交假资料。使学校整个工程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及竣工质量问题的日后维修都带来了困难。
二、高校基建审计工作的前提
(一)建立健全审计制度,使基建审计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学校决策层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学校制度的支持,是开展好基建跟踪审计工作的保障。学校应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制定审计实施办法,把握好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使高校审计工作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加强审计内部管理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础真正做好审计工作,必须加强基建审计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强化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凡列入学校预算的基建、维修工程预结算,必须经内审机构审计后方能办理工程预拨款或工程结算。切实落实工程项目结算预审、复审、主审制度,严格审计工作流程,提高工程预(结)算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成本。
(三)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是做好审计工作的保证高校基建工程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和专业性强,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广泛的业务知识面,同时要具备较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及时掌握最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目前高校基建专业审计人员明显不足,现有审计人员大多缺乏专业技能,很难胜任审计工作。为缓解基建审计工作压力,可以发挥学校优势,尽可能安排审计人员到校外交流学习,互相交流实践中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同时,请学校内外有经验的基建审计人员讲课,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三、高校基建工程审计监督的方法
针对高校基建工程审计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高校基建审计力度,加强对基建工程的全程监督,实施事先介入,全程跟踪。重点加强对工程事前、事中涉及变更、隐蔽项目、工程进度、拨付款等要点进行控制。从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人手,全方位全过程加强对工程价款、工程质量的跟踪监督。
(一)做好项目开工前阶段的审计工程开工前,审计组首先要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进行审查与评价,对工程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施工设计、招投标及合同签署等内容进行审核,重点评价工程项目开工前期准备工作的内部流程设计、职责分工、内部控制等。审核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概算批复、建设用地批准、建设规划及施工许可、环保及消防批准、项目设计及设计图审核等文件是否齐全。对工程设计概预算的全面性、准确性进行审计。力求不漏项。不留缺口,并要考虑到足够的不可预见因素,使其能真正起到控制作用,避免“三超”(即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现象。其次对施工招投标的投标文件和标底的严密性、合规性、准确性进行审计。审查招投标程序及其结果是否合法、有效,签定的施工合同是否严密等。加强招标后对工程承包合同的审计。积极参与工程建设使用的主要材料的考察和合理定价,保证工程材料质量,节约投资。
(二)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跟踪审计重点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量、材料价款、工程进度款拨付及其变更签证单等内容进行监督控制。在基建工程跟踪审计中,可通过拍照录像,与工程建设管理部门一起勘察、记录施工现场施工程前的状况,配合管理部门参加施工中一些隐蔽工程和技术复核的检查纪录工作。材料价格确定要根据合同条款进行区分。如果合同为统包价,跟踪审计
主要以材料选择是否与合同承诺一致予以确定;如果合同以最终决算审计作为基础,则要对进场材料的产地、规格等内容进行复核。同时,要对市场进行必要询价,避免因市场行情的变动,造成不必要损失;材料若为建设方自行购买,则要对材料购买各环节内部控制的严密性进行监督。现场签证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对重要设计变更和签证要进行现场签证,要根据签证的内容,明确现场签证流程。及时审查核对,充分发挥跟踪审计监督和签证职能,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造价。
(三)加强基建工程竣工审计,控制工程总造价基建项目竣工结算,确定基建工程的总造价,是审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即事后审计。必须遵循严谨、认真、公平、合理的原则,真正做好审核工程量、审核套用定额、审核材料差价、审核取费标准等工作,加强基建工程竣工审计,控制工程总造价,同时把好质量关。
(1)认真审核工程量。首先,依据施工方提供的工程竣工图、合同、现场签证等资料进行核实计算,检查工程数量是否按照各专业定额规定要求计算,有无多算、重算、冒算高套等;其次,审核工程量计算式时,应注明每一项审核所依据的图纸编号,审核过的工作量作好标注;第三,注意计算方法是否统一、准确,防止计算误造成多计或少计。
(2)严格审核套用定额。基建工程预算定额是确定工程造价及耗用材料的主要依据,施工单位往往在自身利益驱动下,本应套用土建定额的却套用市政府定额,属修缮定额却套用综合定额,必须严格把关。审核套用定额时,必须首先确定该工程项目基建工程属于修缮工程,还是市政工程,再确定使用何种定额。根据专业定额的特点和各册使用范围、使用界限的划分,分清各项目的定额套用。
篇5
【关键词】工程造价;控制;探讨
工程造价的系统控制是要对项目建设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设计阶段的概算和预算、实施阶段的招投标和索赔管理、竣工阶段的结算进行连续控制,不断检查实施状态,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用科学的理论和手段,合理的确定造价和有效地控制造价。
1. 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
(1)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但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各个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
(2)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即决策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招投标及承发包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通过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相应形成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这些造价形式之间存在着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这样的相互作用关系。按照前者控制后者的制约关系,意味着投资估算对其后面的各种形式造价起着制约作用,作为限额目标。由此可见,只有加强项目决策的深度,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和可靠的数据资料,合理地计算投资估算,保证投资估算打足,才能保证其他阶段的造价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使投资控制目标能够实现,避免“三超”现象的发生。
(3)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评选、设备选用等,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应当采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手段,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遵循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原则,来选用投资估算的技术标准和参数。
(4)常见的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有适用于整个项目的投资估算,有适用于一套装置的投资估算。为了提高投资估算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应该按项目的性质、技术资料和数据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适宜的方法。如:可根据已建相似项目的有关数据进行估计,然后根据拟建项目的预计产品的年产量及单价,进行估算拟建项目的投资额;也可根据已建成的、性质类似的建设项目或生产装置的投资额和生产能力及拟建项目或生产装置的生产能力估算拟建项目的投资额;还可根据投资估算指标,进行单位工程投资的估算。
(5)在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投资主管部门或地区颁布的估算指标做估算时,要注重具体项目的总体规划及方案设计,对估算指标加以必要的换算或调整;更要密切结合每个单位工程的特点,正确反映其设计参数,切勿盲目地套用一种单位指标。例如某大卖场在做估算时,已有建成的某大商场的竣工决算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制定出平方米造价的初步指标。考虑到大商场和大卖场的功能有异,适当提高了安保系统的标准、增加停车库费用、降低垂直运输设备的标准、减少基础及墙的费用、减少装饰费用;又考虑到大卖场的建设周期较大商场短,贷款利息及涨价预备费估计支出会较少等等;通过比较分析,对上述初步指标作出修正,作出预期造价。该大卖场现已竣工投入使用,证实了当时的造价估算是准确的。
2. 建设项目的概算造价和预算造价
(1)概算造价较是在初步设计阶段,按照设计意图,通过编制工程概算文件预先测算和确定的工程造价。概算造价投资估算造价准确性有所提高,但它受估算造价的控制。
(2)设计概算是编制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确定和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的依据,经批准的建设项目设计总概算的投资额,是该工程建设投资的最高限额。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银行拨款或贷款、施工图设计及其预算、竣工决算等,未经按规定的程序批准,都不能突破这一限额。因此,设计概算编制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3)设计概算的编制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建设方针和经济政策;完整、准确地反映设计内容;还要结合拟建工程的实际,反映工程所在地当时的价格水平。
(4)编制设计概算可参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程及有关部门的人工、设备材料价格、造价指数等,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设计图纸等,采用有关部门颁布的现行概算定额、概算指标、费用定额和建设项目设计概算编制办法进行。
(5)编制概算要注意不能擅自提高定额、指标或费用标准,还要注意国家有关部门的各项指数的时效性,如有调整和新规定,应及时采用。
设计概算编制完成后,应对其进行审核。首先将其与同类工程相比,审核其技术经济指标是否先进和合理;其次审核其投资规模是否任意扩大或出现漏项,从而减少投资缺口,缩小概算与预算之间的差距;再者审核设计概算是否偏高或偏低,以免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
(6)预算造价是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施工图纸,通过编制预算文件,预先测算和确定的工程造价。它比概算造价更为详尽和准确,但同样要受前一阶段所确定的工程造价的控制。
(7)施工图预算是设计阶段造价的重要环节,是控制施工图设计不突破设计概算的重要措施;是编制或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依据;在施工招投标时,施工图预算是编制标底的依据,也是承包单位投标报价的基础。因而,也应对施工图预算编制性加以重视。
(8)施工图的编制,要依据施工图纸及说明书和标准图集、现行预算定额及单位估价表、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以及材料、人工、机械台班预算价格和调价规定等。
(9)施工图预算编制完成后,也要对其进行审核。施工图预算的审核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克服和防止预算超概算;有利于节约建设资金、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有利于施工承包合同价的合理确定和控制;也有利于积累和分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找出设计中的薄弱环节,以便及时改进,不断提高设计水平。
(10)施工图预算审核的重点是工程量计算和预算单价套用是否正确、各项费用是否符合现行规定等。
3. 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3.1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机制是我国建筑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建筑市场走向规范化、完善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推行建设工程招投标机制,以降低工程造价,进而使工程造价得到合理的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2招投标机制的推行最明显的表现是若干投标人之间的价格竞争,通过竞争确定出的工程价格,更趋向合理或下降,这将直接有利于节约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此外,通过招投标程序,对不同投标者实行了优胜劣汰,这样,每个投标者面对激烈竞争的压力,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降低自己个别劳动消耗水平,这能够不断降低社会平均劳动消耗水平,使工程价格得到有效控制;推行招投标机制还为供求双方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相互选择创造了条件,为需求者与供给者在最佳点上结合提供了可能,为合理控制造价奠定了基础。
3.3施工项目全过程招投标程序一般有:发包策划、招标文件的编制、评标、询标、定标及授予合同等程序来完成。所有程序都围绕同一个基本目标:选择一个能胜任项目工作的承包商,签订一个或几个能公映市场水平、合理分配风险以及明确工程、工作责任的合同,并使合同价控制在施工图预算或设计概算范围内,因而其中的任何一个程序都不容忽视。
3.3.1发包策划:
(1)施工发包策划就是为业主策划工程以何种形式发包最科学、最合理。工程发包采取什么形式,不仅些取决于设计图纸深度,还取决于工程技术复杂程度及业主对项目建设周期的要求。因此,在发包工作开展之羊,应加强同业主的沟通,并针对各项目的不同特点、投资性质等,选用不同的发包模式。
(2)例如某些外商投资项目,投资周期较短,在缺乏详细设计图/规范资料的情况下,可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总承包发包模式和不可调值总价合同。要求总承包单位包设计、包材料/设备供应、包安装等工程所需的一切费用,除合同规定外,合同总价不得以任何方式调整或变更。这种发包模式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招标时间提早,承包单位提前参与本工程工作,有利于工程的提前完成;工程造价(报价)的提前确定,有利于建设单位的资金安排和投资控制,使项目的经济性得到了提高。但这种模式,需要标书(设计委托书)要求很明确,评标的难度也较大,承发包双方的风险也相应增大,不是每个项目都可采用的。如果项目的专业性较强,则可采用总承包加专业分包模式,这种模式既能确保专项工程的质量,又能通过总承包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及时化解承包单位在施工配合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有利于对整个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投资的控制。当项目的施工图已全部完成时,可考虑采用施工总承包模式。
3.3.2招标和评标:
(1)招标文件是进行招标工作所必需的重要文件,它向未来的投标人提供与工程有关的一切情况、投标应注意的一切事项和评标的具体标准。它既是投标单位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又是业主与中标单位签合同的基础。所以招标文件须内容明确、周到、合理、合法、文字严密、规范。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编制人员熟悉政策法规及具体招标项目的特性;还需要编制人员懂技术,并具有相当的文字编纂能力。
(2)评标是在投标单位按招标文件的规定条件提出实施方案、计划和承包价格以后,通过评审比较,优选出信誉可靠、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且报价合理的承包单位的过程。评标过程应在充分遵循“公正、公平、合理、竞争”的原则下进行。
(3)招标、评标的过程中,对各投标单位的评价是以评标报告形式来体现的。评标报告不仅要对各投标单位的报价进行比较;还应对报价高低差异进行分析,再对扣除差异性因素后的报价作比较。对报价中主要设备、材料的价格、品牌及生产厂商也应作比较,以体现价格评选的公正和合理性。另外,要对投标单位所提交的资质证书、施工组织计划及进度计划、企业的业绩进行比较分析,以此评价投标单位的管理和技术能力。各投标单位对标书的附加限制和自拟条件也应作分析评价,投标书中表达不明确的内容及不合理的自拟条件则要求投标单位进行书面澄清,以此评价投标单位对招标文件的响应程度。通过几轮询标、评标程序,评选出技术、管理、报价等方面综合评分较高的投标单位,作为业主选择理解承包单位的参考。
3.3.3授予合同:
(1)评标评选出的理解承包单位,需要以合同形式将规定任务委托其完成,其中合同价格的确定很重要。经过招投标程序的项目合同价,一般就是承包单位的中标价。合同价应受预算造价的控制。
(2)合同文件对合同价的文字编辑相当重要,含糊不清的描述会造成理解上的分歧,引起纠纷甚至索赔。所以在编制合同价确定的条款时,应区别不同的计价模式,使其条款的内容及文字表述与整个合同的性质、要求相一致。
(3)合同计价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工程发包时的设计深度及业主对市场风险转移的期望值,例如在不可调值总价合同中,应明确合同性质是闭口合同;明确允许合同价调整的情况、条件、程序以及确定原则和方法;明确合同价除可调整部分外,其余一概不予调整。在总价合同中,不论计算错误,甚至漏报、错报,只要招标图纸或工程要求已经明确,合同价款就不能因此再作调整。而在单价合同中,应明确组成合同价款的单价在工程款结算时是不能调整的;明确工程量的确定原则、依据、程序;对单价以外的合同价部分也应明确;还应明确单价转化为结算总价的方法、依据,包括计算顺序。
(4)总之,一份内容详尽、措辞严谨、规范、合法的合同文件对施工过程中造价控制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4. 建设项目的索赔管理
(1)建设工程索赔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并非自己的过错,而是应由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实际损失向对方提出经济补偿和时间补偿要求。
(2)认真处理好索赔对项目的目标控制很重要。首先承包工程实际造价=合同价+索赔额,索赔的产生容易使最终投资超出原来的预计投资,造成投资失控。其次索赔容易引起停工、返工现象,对进度不利。
索赔是工程承包中经常发生的正常现象。如工程设计变更、进度计划变更、施工条件变更,会造成索赔;业主未按合同规定及时交付施工场地、未及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图纸会审、未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和数量支付工程款会造成索赔;合同文件的缺陷也会造成索赔,等等。
(3)熟练掌握索赔和处理索赔的方法与技巧,有助于对外开放和对外工程承包的开展;有助于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可以把原来计入工程报价中的一些不可预见费用,改为实际发生的损失支付,便于降低工程报价,使工程造价更为实事求是。
(4)索赔的处理首先必须对合同条件、协议条款等有详细的了解,以合同为依据来公平处理合同双方的利益纠纷;其次同施工企业、业主研究的技术问题、进度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的会议应有文字记录,并争取与会者的签字,同时注意业务往来的文件记录,注意资料的积累,做到处理索赔时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第三,索赔发生后,必须按合同的准则及时对索赔进行处理,如果承包方的合理索赔要求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单项工程的索赔积累下来,有时会影响承包方的资金周转,使其不得不放缓速度,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此外,在索赔的初期和中期,可能只是普通的信件往来,拖到后期综合索赔,将会使矛盾复杂化,往往还牵涉到利息、预期利润补偿、工程结算等,大大增加了处理索赔的难度;第四,处理索赔还必须注意双方计算索赔的合理性;第五,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将预料到的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告诉承包商,避免由于返工所造成的工程成本上升,这样也可以减轻承包商的压力,减少其想方设法通过索赔途径弥补工程成本上所造成的利润损失。另外,要加强索赔的前瞻性,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有效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
(5)在施工实践中,还应定期对工程费用作分析,以确保投资控制的动态管理的实现。具体可采用每月编制由当月工程指令引起的变更费用评估报告的方法,对变更事项进行分析,找出非正常费用增加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控制工程费用方案和措施,及时制止非正常费用的支出,使工程造价得以有效控制。例如某工程一个月有好几份指令提出“接临时电源”、“拆临时电源”。经分析可考虑安装临时配电箱,通过工程例会对不同专业进行协调,交叉使用电源,即可节约了费用,又使施工计划更为合理。
5. 建设项目的工程价款结算
工程价款结算分前期工程预付款、中间工程进度结算及工程竣工结算。
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较长,不同的付款方式和付款周期,直接影响利息的支出和资金的周转、影响工程造价。
5.1工程预付款:
工程预付款的付款比例,要按照各工程类型、合同工期、承包方式和供应体制等不同条件而定。如某些项目的机电设备款占工程造价的比重很大,若设备的供应和安装采用相同的付款方式是不合理的。应对设备的供应和安装采取分别招标,采用不同的付款方式。供应的设备预付款数额可较高,而安装没有预付款。而对工期短的工程预付款比工期长的要高;承包方自购材料的比业主供应主要材料的预付款要高。
5.2工程进度款:
(1)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必须按程序进行,先承包商测量与统计工程量并提交已完工程量报告,交监理工程师核实并确认,再由造价顾问审核并由业主认可审批,然后支付工程进度款。
(2)工程量的确定要注意:承包商须按约定时间向监理工程师提交已完工程量报告,监理工程师收到报告后应在合同约定时间内核实,造价顾问和业主也应在合同约定时间内审核、批准。不然将会引起索赔事件,影响工程造价。
5.3工程竣工结算:
(1)竣工结算价是在合同实施阶段,在工程结算时按合同调价范围和调价方法,对实际发生的工程量增减、设备和材料价差等进行调整后计算和确定的价格。竣工结算是该结算工程的实际价格。最终体现了工程造价系统控制的效果。
(2)要有效控制工程竣工结算价,必须严把审核关:首先要核对合同条款:一查竣工工程内容是否符合合同条件要求、竣工验收是否合格,二查结算价款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的结算方式。其次要检查隐蔽验收记录:所有隐蔽工程是否经监理工程师的签证确认。第三要落实设计变更签证:按合同的规定,检查设计变更签证是否有效。第四要核实工程数量:依据竣工图、设计变更单及现场签证等进行核算。第五要防止各种计算误差。
6. 综上所述
篇6
第二条本规定中投资性公司系指外国投资者在中国以独资或与中国投资者合资的形式设立的从事直接投资的公司。公司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
第三条申请设立投资性公司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1、外国投资者资信良好,拥有举办投资性公司所必需的经济实力,申请前一年该投资者的资产总额不低于四亿美元,且该投资者在中国境内已设立了外商投资企业,其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的出资额超过一千万美元,并有三个以上拟投资项目,或者;2、外国投资者资信良好,拥有举办投资性公司所必需的经济实力,该投资者在中国境内已设立了十个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其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的出资额超过三千万美元;
(二)以合资方式设立投资性公司的,中国投资者应为资信良好,拥有举办投资性公司所必需的经济实力,申请前一年该投资者的资产总额不低于一亿元人民币;
(三)投资性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三千万美元。
申请设立投资性公司的外国投资者应为一家外国的公司、企业或经济组织,若外国投资者为两个以上的,其中应至少有一名占大股权的外国投资者符合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
第四条符合本规定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条件的外国投资者可以其全资拥有的子公司的名义投资设立投资性公司。
第五条申请设立投资性公司的外国投资者符合本规定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条件的,该外国投资者须向审批机关出具保证函,保证其所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时注册资本的缴付和属于该外国投资者或关联公司的技术转让。
以全资拥有的子公司的名义投资设立投资性公司的,其母公司须向审批机关出具保证函,保证其子公司按照审批机关批准的条件完成对所设立的投资性公司的注册资本的缴付,并保证该投资性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时的注册资本的缴付和属于该母公司及其所属公司的技术转让。
第六条申请设立投资性公司,投资者应将下列档经拟设立投资性公司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商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商务部审查批准。
(一)设立合资的投资性公司的项目建议书、投资各方签署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章程;
设立独资的投资性公司外国投资者签署的项目建议书、外资企业申请表、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
(二)投资各方的资信证明文件、注册登记证明文件(复印件)和法定代表人证明文件(复印件);
(三)外国投资者已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验资报告(复印件);
(四)依法审计的投资各方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
(五)依据本规定第五条应提交的保证函;
(六)商务部要求的其它档。
上述档除已注明为复印件的,一律应为正式档。
非法定代表人签署档的,应出具法定代表人的委托授权书。
委托依法设立的中介机构代为办理申请手续的,应出具由投资者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委托授权书。
第七条外国投资者须以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或其在中国境内获得的人民币利润或因转股、清算等活动获得的人民币合法收益作为其向投资性公司注册资本的出资。中国投资者可以人民币出资。外国投资者以其人民币合法收益作为其向投资性公司注册资本出资的,应当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及税务凭证。出资应在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两年内全部缴清。
第八条投资性公司的注册资本中至少应有三千万美元作为向其投资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资,或作为向其母公司或关联公司已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已依法办理完毕股权转让手续)未缴付完毕的出资额的出资,或增资部分的出资,或用于设立研发中心等机构的投资,或用于购买中国境内公司股东的股权(不包括投资性公司母公司或其关联公司已缴付完毕的出资额形成的股权)。
第九条投资性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三千万美元,其贷款额不得超过已缴付注册资本额的四倍。投资性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一亿美元,其贷款额不得超过已缴付注册资本额的六倍。投资性公司因经营需要,贷款额拟超过上述规定,应当报商务部批准。
第十条投资性公司经商务部批准设立后,可以依其在中国从事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经营下列业务:
(一)在国家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依法进行投资;
(二)受其所投资企业的书面委托(经董事会一致通过),向其所投资企业提供下列服务:
1、协助或其所投资的企业从国内外采购该企业自用的机器设备、办公设备和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和在国内外销售其所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
2、在外汇管理部门的同意和监督下,在其所投资企业之间平衡外汇;
3、为其所投资企业提品生产、销售和市场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员工培训、企业内部人事管理等服务;
4、协助其所投资企业寻求贷款及提供担保。
(三)在中国境内设立科研开发中心或部门,从事新产品及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其研究开发成果,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
(四)为其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为其关联公司提供与其投资有关的市场信息、投资政策等咨询服务;
(五)承接其母公司和关联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
第十一条本规定所称投资性公司所投资企业系指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一)投资性公司直接投资或与其它外国投资者和/或中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投资性公司中折算出的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单独或与其它外国投资者一起投资的比例占其所投资设立企业注册资本的25%以上的企业;
(二)投资性公司将其投资者或其关联公司、其它外国投资者以及中国境内投资者在中国境内已投资设立的企业的股权部分或全部收购,投资性公司中折算出的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单独或与其它外国投资者的投资额共同占该已设立企业的注册资本25%以上的企业;
(三)投资性公司的投资额不低于其所投资设立企业的注册资本的10%。
第十二条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投资性公司可向其所投资设立的企业提供财务支持。
第十三条投资性公司可以作为发起人发起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或持有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未上市流通的法人股。投资性公司也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持有境内其它股份有限公司未上市流通的法人股。投资性公司应视为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起人或股东。
第十四条投资性公司设立后,依法经营,无违法纪录,注册资本按照章程的规定按期缴付,投资者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额不低于三千万美元且已用于本规定第八条所规定的用途,投资性公司经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商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向商务部提出申请,并获批准的,还可依其在中国从事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经营下列业务:
(一)受所投资企业的书面委托(经董事会一致通过),开展下列业务:
1、在国内外市场以经销的方式销售其所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
2、为其所投资企业提供运输、仓储等综合服务。
(二)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以、经销或设立出口采购机构(包括内部机构)的方式出口境内商品,并可按有关规定办理出口退税;
(三)购买所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系统集成后在国内外销售,如所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完全满足系统集成需要,允许其在国内外采购系统集成配套产品,但所购买的系统集成配套产品的价值不应超过系统集成所需全部产品价值的百分之五十;
(四)为其所投资企业的产品的国内经销商、商以及与投资性公司、其母公司或其关联公司签有技术转让协议的国内公司、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
(五)在其所投资企业投产前或其所投资企业新产品投产前,为进行产品市场开发,允许投资性公司从其母公司进口与其所投资企业生产产品相关的母公司产品在国内试销;
(六)为其所投资企业提供机器和办公设备的经营性租赁服务,或依法设立经营性租赁公司;
(七)为其母公司生产的产品提供售后服务;
(八)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参与有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的中国企业的境外工程承包。
第十五条投资性公司根据第十四条第三款和第五款规定进口产品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手续。上述进口金额每年累计不超过公司已缴付的注册资本额。
第十六条投资性公司申请经营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业务的,应当向商务部报送下列文件:
(一)投资性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
(二)投资性公司董事会决议;
(三)修改后的投资性公司章程;
(四)投资性公司的批准证书(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验资报告;
(五)中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所投资企业的验资报告;
(六)商务部要求的其它档。
第十七条根据投资性公司拟设立的项目性质,按照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限的规定核定投资性公司的期限。
第十八条投资性公司投资设立企业,按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权限及审批程序另行报批。
第十九条投资性公司投资设立企业,投资性公司中折算出的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单独或与其它外国投资者一起投资的比例不低于其所投资设立企业的注册资本的25%,其投资设立的企业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发给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和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
第二十条投资性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应报商务部审批。投资性公司申请设立分公司,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投资性公司的注册资本已按照合同、章程的规定按期缴付并且已缴付的出资额不低于三千万美元;或投资性公司已投资设立或拥有十个以上外商投资企业;
(二)拟设立分公司的地区应为投资性公司投资集中地区或产品销售集中的地区。
第二十一条符合条件的投资性公司可申请被认定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下简称地区总部),并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一)投资性公司申请被认定为地区总部应符合下列条件:
1、已缴付注册资本不低于一亿美元,或者;已缴付注册资本不低于五千万美元,申请前一年其所投资企业资产总额不低于三十亿元人民币,且利润总额不低于一亿元人民币(按合并报表相关规定计);
2、符合本规定第八条的规定;
3、根据有关规定,已设立两家以上研发机构(其中至少一家为法人实体)。
(二)被认定为地区总部的投资性公司,可依其在中国从事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经营下列业务:
1、本规定第十条、第十四条所规定的业务;
2、进口并在国内销售跨国公司的产品;
3、进口为所投资企业、跨国公司的产品提供维修服务所需的原辅材料及零、配件;
4、承接境内外企业的服务外包业务;
5、根据有关规定,从事物流配送服务;
6、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财务公司,向投资性公司及其所投资企业提供相关财务服务;
7、经商务部批准,从事境外工程承包业务和境外投资,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并提供相关服务;
8、经批准的其它业务。
(三)申请程序:
1、投资性公司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初核后报商务部;
2、商务部自收到全部申请档之日起三十日内批复,对被认定为地区总部的,换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加注“地区总部”);
3、投资性公司凭批准证书在三十日内,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四)申请文件:
1、投资性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
2、投资性公司及其跨国公司董事会决议;
3、修改后的投资性公司章程/合同;
4、投资性公司的批准证书(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验资报告;
5、所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复印件)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6、中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所投资企业的验资报告;
7、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投资性公司的主要财务报表;
8、商务部要求的其它档。
上述档除已注明为复印件的,一律应为正式档。
本条中跨国公司系指设立投资性公司的外国投资者所属公司集团的母公司。
第二十二条投资性公司在中国境内的投资活动不受公司注册地点的限制。
第二十三条投资性公司的税收按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第二十四条投资性公司应切实履行项目投资计划,并将第一年度的投资、经营情况于下一年度的前三个月内,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格式报商务部备案。上述材料将作为投资性公司参加联合年检申报的必备材料之一。
第二十五条投资性公司与其所投资设立的企业是彼此独立的法人或实体,其业务往来应按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关系处理。
第二十六条投资性公司与其投资设立的企业应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得采用任何手段逃避管理和纳税。
第二十七条投资性公司不得直接从事生产活动。
第二十八条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投资者在大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准用本规定。
篇7
关键词 建筑产业 钻石模型 国际竞争力评价
恰当而准确地评价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分析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根据建筑产业自身的特点,在基于波特教授提出的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下,对中国建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提升我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在构造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时,我们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目的性、可行性等原则,选取了反映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环境因素和反映产业竞争结果的两类指标作为评价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指标。前一类指标主要采用定性方法评价,具体包括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机会和政府等六个单项指标;后一类指标主要采用定量方法评价,包括产业市场份额、产业盈利能力、产业增加值和产业高级化程度等指标。
一、影响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因素评价
依据波特教授的diamonds framework分析框架,我们将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四个基本决定因素以及机会与政府两个辅助要素分别对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一)要素条件情况
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及基础设施等,这些要素可进一步分为基本要素(basic factors) 和高级要素(advanced factors)两类(王育宝等,2005) 。在建筑产业发展的初期,基本要素如廉价劳动力供给等对企业竞争力有很大影响。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发展对基本要素依赖程度逐渐下降,高级要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高级要素包括现代化技术、高科技人才、尖端学科的研究机构等。
从基本要素角度看,中国建筑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在劳动力供给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据统计,2004年中国建筑业从业人数达3800万人,这无疑给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建筑产业竞争力的一大优势。
从高级要素看,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的弱点却十分突出。一是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特别是施工现场劳务层作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能水平不高,没有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较大比例。据调查,经培训取得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的农民工,全国只有74万人,仅占从业乡村劳动力的3.1%;二是技术和管理人员比例偏少,企业管理水平较为落后。按2000年底3400万人计,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5.34%和4.92%,这一比例低于制造业和采矿业水平,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缺乏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环境和激励机制,缺少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四是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推广力度不大,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偏低,虽说建筑企业动力装备率自1989年的3.74千瓦/人发展到2003年的4.9千瓦/人,建筑业技术装备率自1989年的2341元/人发展到2003年的9957元/人,但是与2003年同期建筑业年总产值23083.87亿元相比,技术装备水平极不相称,且远远落后于制造等行业;五是科研基金不足,没有形成企业的科研中心,技术开发缺乏后劲。我国2000年和2001年建筑业R&D经费占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0.0414% 和0.0357% ,而日本建筑业1995-2000年R&D费用占建设总投资的比例在0.28% 左右, 韩国建筑业2000年的R&D费用占总投资的比例为1.26%。
(二)需求条件情况
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对我国建筑产业而言一直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伴随我国经济高速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建筑产业的需求逐年增加,这种旺盛的需求态势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得以保持,也对我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统计数据看,1978 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为17.9%,1998 年为33.35%,2005年达到43%,近几年城市化率增长速度在1.2%左右。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201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8%,平均每年增长1 个百分点。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加大对住宅、交通、城市管网、水、煤气、邮电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其中住宅、交通和城市管网需求对建筑产业的发展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三)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状况
建筑业涉及的相关产业较多,包括相关的研发、设计、咨询服务以及各类新型建材产业等数十个产业。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工程建设监理等相关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国从事工程咨询的机构有3000余家,仅“九五”期间,勘察设计行业共完成了10多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工程勘察设计任务,营业收入1600亿元,完成工程总承包合同额683亿元,国外工程合同额89亿元;1988年我国开展工程建设监理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已有工程监理单位6300多家,监理从业人员约25万人, 2002年实行监理的工程覆盖率全国约为68%。
(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企业是否有一个科学战略和合理结构,以及行业内部充分的竞争机制,也是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外大的建筑公司一般都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股份公司为主的公司治理结构,其完备的公司治理和监督机构能保证公司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高效运转。而这些恰恰是处于经济转轨期的中国建筑企业无法比拟的,由此也导致了公司管理水平方面的差距。中国大多数建筑企业是国有企业?熏尽管不再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开始股权改革,但由于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机制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还没能充分调动起来,企业的组织结构还没有得到很好优化,这往往使中国建筑企业的目标不明确、效率缺乏。而且在一些工程行业,如铁路工程,国有建筑企业对其承包具有相对的垄断性,造成建筑企业内部的竞争缺失,这将不利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创造。因此,从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的角度看,中国建筑产业的竞争力存在相当的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继续加强改革和优化的力度。
(五)机会与政府
机会和政府这两个辅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我国建筑产业而言,机会和政府两个因素都对产业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家宏观政策鼓励建筑企业积极“走出去”,大力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扩大对外经营规模。大力提倡工程项目总承包,要使一批有实力、有技术的大型建筑企业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与国际接轨,提高国内工程建设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国家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完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的措施,以援外合资合作基金为基础设立“走出去”风险基金;加大外贸发展基金的支持力度,增加中央财政对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贷款的贴息资金和保函风险资金;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管理、信用升级和资金杠杆作用,提高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风险承担能力和服务功能等。这些政策对国内建筑企业的海外扩张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加入WTO的良好机会与政府“走出去”政策的大力支持,势必成为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竞争力的助推器。
二、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一)产业市场份额
产业市场份额主要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来反映。由于《工程新闻纪录》(以下简称ENR)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尽管其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统计有局部性,本文仍采用ENR数据分析建筑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企业进入ENR 225家最大承包商的数量逐年增多,由1996年的27家增加到2005年的46家;营业额逐年增长,由1996年的40.6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00.67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也在逐步增长,由1996年的3.2%增加到5.4%。说明我国的建筑企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但是,不论从国外营业额还是从比例来看,我国建筑企业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从营业额看,以2004年的ENR统计数据为例,中国建筑企业88.32亿美元的总营业收入尚且少于排名第五位的一家法国VINCI(万喜)公司的92亿美元。与排名第一的德国Hochtief 公司相比,上榜的49家中国企业国际业务营业额总数只占该公司国际业务营业额126.32亿美元的69%。从国际建筑业营业额比例看,按产出价格计算,中国仅占6%,而美国占21%,日本占20%;若计算不同地区的市场份额,中国承包商只有在亚洲(16.8%)和非洲(14.7)尚占有一定的百分比,在庞大的欧美市场却只占“九牛一毛”。 可见我国建筑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从这一指标分析,说明我国建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二) 产业盈利能力
产业的盈利能力可以从产业利润总额和产业资产利润率两个方面来分析(见图2)。首先从产业利润总额看,可以看出建筑产业的利润是逐年增长的,从1999年的不足300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800多亿元。这说明我国建筑企业的盈利额在逐年上升,增长速度也比较快。我们再从单位产值利润率来看,利润率也呈现一种逐年增长的态势,从1999年的1.5%到2006年接近2.5%。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建筑产业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这主要由于我国建筑企业的利润来源大都来自竞争激烈而利润微薄的建筑施工环节,对现在建筑承包价值链条向施工前端和后端转移的趋势把握不好,对具有高附加值的融资承包模式像BOT、PPP、EPC等项目很少有涉及。从盈利能力方面的指标分析,我国建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发达国家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还需要对传统的业务模式进行创新,开创更多的利润增长点,从根本上提高建筑产业的盈利能力。
(三)产业增加值
建筑业增加值指建筑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目前建筑业增加值采用分配法(收入法)计算(见图3),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计算。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产业增加值自1993年以来一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2005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为10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建筑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6%左右的比例,从图3可以看出1993到2005年占GDP的比例保持在5.5%-6.5%之间波动。这足以说明我国是建筑业大国,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从产业增加值方面的指标来看,我国建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潜力巨大。
(四)产业的高级化程度
产业的高级化程度主要通过劳动生产率指标来衡量。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个产业生命力及现代化程度的最重要、最综合的指标。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3800万人,从业人员相当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和意大利等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和的1.85倍,是美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4.5倍。然而,我国建筑业的年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的20%。我国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按总产值计)还不到工业及电力、煤气业的三分之一。建筑业目前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说明它还是所有工业部门中劳动密集特征最明显的领域,它还不是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它的生产力要素及其结合的方式尚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建筑产业的劳动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的劳动率水平对提升建筑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是一个建筑业市场巨大、建筑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建筑产业的主要特点是劳动力资源丰富、高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的比例不高、市场需求巨大、相关联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企业战略及结构不合理、产业内部竞争有待加强、机会与政府政策良好。从国际竞争结果看,中国建筑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盈利能力不强、产业的高级化水平偏低,但产业增加值增长很快,说明现在中国建筑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但是具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针对本文关于建筑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大力培养人才,提升产业的高级化水平。
人才是任何一个产业生产力提高的关键因素。要改变建筑业现状,就必须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套科学的用人、留人的机制,切实提高建筑产业技术人才的比例,从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还要培养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使他们了解国际建筑市场规则,具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这将有利于提升建筑产业的高级化水平、提高开拓向国际市场的能力。总之,人才的培养和我国建筑产业高级化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他们都对我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极其的重要意义。
第二,创新产业价值链,提高产业盈利能力。
要提高建筑产业的盈利能力,就要改变现在我国建筑产业的利润来源主要依靠单纯的工程施工的价值产生模式。从建筑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根据现在建筑产业价值链向工程施工上下环节移动的国际趋势,开创如工程融资、咨询、服务等新的获利点;跳出仅靠低价承包施工项目的“红海”,开创具有更多利润附加值的经营模式的“蓝海”,大力推行如BOT、PPP、EPC等新的国际工程经营模式,从而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的盈利能力。
第三,优化产业战略、结构,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
要扩大我国建筑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就需要优化我国建筑产业的战略和结构。我国的建筑产业的战略应该定位于不仅要扩大和巩固现有的亚、非、拉地区的市场份额,而且要大力开拓欧美地区的高端市场。这就要求我们改进现有的单一的以施工为主和以设计为主的企业结构,组建一批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综合性工程总承包企业。通过企业结构的优化,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化建筑企业,这将有利于我国建筑产业进入国际高端市场,从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参考文献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ichael E. Porter,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Engineering News Rerecord,USA,1996-2006.
《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5年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刘平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王育宝,吕璞: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资源科学》,2005年第2期。
篇8
越南作为中国的邻邦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政治环境稳定,对中国企业和经济界人士对越投资、经商决策,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越南的市场环境
越南人口约为8000万,居东盟国家第二位,其中农村人口占80%,人均GDP400美元,人均收入300万盾(约200美元)。越南政策比较宽松,城镇居民大都从事第二、三产业,额外收入颇多,具有一定的购买力。越南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市场规模较大。1986年越共“六大”确定实行革新开放路线,实行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和小业主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外资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早在2001年底的时候,越南累计吸引外资项目3046个,协议投资总额378.61亿美元。中国企业在越南直接投资154个项目,合同总额2.78亿美元,外贸出口87.2亿美元,我国企业在越南共签订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2077份,合同总额11.05亿美元,营业额6.36亿美元。目前这些数据还在成倍地增长。
越南作为东盟成员国,将于2006年全面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到2010年,盟内各国间的关税将全部降至0~5%,届时市场规模不再以单个国家而论,开发潜力较大。实际上,近年已有不少西方国家看重越南乃至整个东盟市场,对越南的投资趋于增加,尤其在一些高技术和能源领域,如电信、电子、汽车、电力、油气、矿产等。此外,越南与美国经过长达4年的谈判,于2000年7月13日签署了贸易协定。根据协定,美国将给予越南贸易最惠国待遇,越输美商品的平均关税将由40%减至3%。这有利于我国企业避开美国对我部分出口商品的限制,在越南投资生产,利用越南的便利条件出口美国。
越南交通运输便利,共有15个民用机场,3个国际机场分别为河内市的内排机场,岘港市岘港机场和胡志明市的新山一机场。年客运量为280万人次,货运量为1.132亿吨。有广宁、海防、炉门、归仁、芽庄、岘港和西贡港等七大港口,年吞吐量为8000万吨。
越南市场凸显“可持续性”与“国际性”
从越共“九大”后的经济路线、经济战略需要来审视越南的市场。越共“九大”,效仿中国确定了以经济、知识型人才为核心的年轻化的领导集体,并汲收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验,制定了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和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路线,进一步革新开放的方针,大力招商引资的政策。标志着越南的党、国家和人民坚持走“经济强国”、“经济富民”的路线。从这个角度来衡量,可以认定越南市场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市场。
越南市场是一个国际性竞争的市场,这是对越南市场定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不少想到越南做贸易的人士对越南市场的认识往往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初,定位过低,把越南看作穷国、小国,想把国内“假冒伪劣”、库存积压、冷背商品,向越南市场倾销、抛售,影响中国商品的形象。要切记,在越南,他们也是从中国“进口商品”,也是按国际标准看待,讲求性能比、质量比、价格比。
中国入世后,就使得企业由国内竞争,变成国际竞争。我们与其在国内市场互相恶性竞争、倾轧,苦苦挣扎,不如转到国际市场上拼搏。这关系到中国入世,外国优势技术准入后,中国投资、商品等转移到越南、东南亚。越南将实施东盟10国低关税、零关税政策,中国企业打进越南就等于打进东盟10国(总面积约45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亿人口),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大市场。
注重越南市场“民族特性”
越南是一个有着其特有的民族共性和特性的国家。如认为越南人“不守信誉”问题,这是对越南人的一种偏见。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针对不守信问题,凡经济比较落后,法规不完善,人的素质不高的国家和地区稍为突出。在越南有,在其他国家有,在中国内部也屡见不鲜,连法规相对比较完善的美国也不例外。总之,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点,就是要把越南人当作“外民族”、“外国人”看待、对待,按世界各民族平等、独立、相互尊重原则,按国际惯例和当地国法规,进行交往和处理经商投资合作关系,而不能按本民族的习惯强加于人。
依靠实力取得对越工程实施权
海外工程的开发是一个长期且艰苦的过程,但是越南市场的开发,对于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铁建公司来说是一个“走出去”扩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契机和机遇。公司目前主要跟踪开发“越南荣市至胡志明市铁路干线通信、信号系统现代化”项目,此工程全长1407公里,沿线设有荣市、岘港、芽庄、胡志明等129个车站。2005年7月18日,通过总承包资格审查,越南政府照会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指定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铁建公司为此项目的总承包商。
任何一个工程的取得,都是基于自身的强大优势基础上的。北京铁建公司自跟踪该项目以来,帮助指导越南相关企业编制完成了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与中国国内多家有实力的大型专业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公司对外承担实施此该项目改造具有以下有利条件:首先,作为铁路工程行业的专业公司,公司拥有丰富的专业铁路通信信号技术改造经验。先后参加了京广、京沪、京山、京秦、京九、京包、石太等20多条铁路干线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参建了京山、京广、京秦、津浦、京九五大铁路干线的六次提速及1050工程及通信、信号改造施工。其次,通过长期合作,公司已与越方建立了友好互信的关系。最后,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公司已与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西安铁路信号工厂等国内大型专业公司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运作越南市场的体会与建议
面对越南这一具有特性的国际市场,如何在越运作,依据北京铁建公司几年来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建议:
利用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越南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较弱,资金短缺。越南企业同外商合资或合作,多数以土地和厂房投入,现金投资少,融资能力较差。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不能完全依赖越方解决资金周转问题,除了向当地银行申请贷款外,还需从我国国内争取支持。为此,建议有关部门扩大企业对外投资的商业信贷来源,降低担保抵押比例,为企业现汇投资提供保障。提高政策透明度,简化审批手续,以便企业更好地了解、申请和使用。
树立企业在国外的形象。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的项目会不断增多,规模逐渐扩大。为此,建议实力强、信誉好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学习HONDA、SONY、LG等跨国公司开拓越南市场的成功经验,以技术开发和创新为基础,注重品牌效应,增加中国企业在越南乃至东盟市场的无形资产价值。
对困难要做充分准备。中国企业在越南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进行深入细致地考察调研,充分估计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论对越南还是其它国家,都要严格按照国际惯例、经营规则操作,要通过认真考察市场,了解政策以及合作方信誉,并注意采取应对措施,防范风险。还有,在处理在越投资合作问题上,要善于根据越南民族的思维方式与人文习惯,运用越南的法规和双方约定的合约,妥善处理矛盾,维护我方的利益。
篇9
一、我国出口企业海外应收账款的现状
数据表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高达60%,大豆的对外依存度甚至高达70%,对欧盟、美国及日本等主要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08年我国对前10大外贸出口伙伴国家(地区)的贸易额就占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因此,这些主要海外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对我国的出口造成很大影响。根据美国研究企业破产机构AACER提供的数据, 2009年美国申请破产保护的企业和个人将达150万到160万,比2008年高出大约45%。
面对海外市场风起云涌的企业破产狂潮,我国的出口企业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企业在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出口;另一方面,由于国外破产企业迅速增加,出口市场状况更加复杂,使我国出口企业又面临着应收账款风险。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纵深扩散,国外买家财务状况恶化,资金流动性变差,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国外采购商取消订单、延迟付款甚至公司倒闭的现象频繁发生。我国许多企业海外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而且不少企业应收账款“名存实亡”,呆账、坏账有增无减,呈现出“案件多、案值大、追讨难”的特点。大额的海外应收账款使本来就缺乏后续资金支持的外向型企业“雪上加霜”。
商务部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目前海外应收账款平均拖欠天数超过90天,平均坏账率约为5% 到10%,而美国企业平均账款拖欠天数为7天,平均坏账率仅为 0.25% 到0.5%。相比之下,比美国高出10倍到20倍,差距大得惊人,有的企业平均坏账率甚至高达29%。商务部研究院曾作过估算,中国出口企业被拖欠的海外商账已超过1000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以6%~7%的速度递增,而这一估算还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作出的。出口应收账款的逾期率和坏账率急剧增加,使本已举步维艰的出口企业雪上加霜,特别是一些中小出口企业,很可能会因为应收账款增加而导致企业倒闭。一些企业即使不倒闭,也会因为财务状况而紧缩开支,面对严重的裁员压力。
与此同时,各国进口商对中国出口商普遍提出更高信用额度和更长信用期限的要求。目前中国企业对外出口80%以上采用放账形式,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这种情况预计将在近两年内愈演愈烈,坏账率还将不断升高。
二、我国出口企业海外应收账款的成因分析
1.信用风险控制意识淡薄。除了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之外,中国的中小出口企业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出口企业不重视出口信用保险,只有等到外商客户出现信用危机后才去找保险公司。统计显示,福布斯排行榜上全球500强中就有80%的企业使用了信用险。在欧洲,信用险承保额(包括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占欧盟贸易量的70%。目前,中国95%的出口业务没有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很多企业不了解或不愿意了解利用出口保险机制,不善于运用保险和保理业务等有效方式转移经营风险。轻信海外客户,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大单交易不使用信用证,或者使用信用证但不重视信用证中的软条款,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货物出口之后,海外买家寻找各种借口进行拒付、延付或者要求降价。
2.忽视客户资信调查。由于缺乏信用手段,很多出口企业对客户的资信调查流于形式,应收账款风险评价不准确,忽视对企业资信的动态管理,不管什么类型的客户,盲目接单。少量的出口企业即使打算做资信调查,但缺乏调查的渠道,个别企业不愿意支付相应的调查费用。坏账发生后,经调查,债务人自身经济实力有限,或者已濒临破产,更有甚者,该企业根本不存在或者盗用其他公司的名义。
3.不重视签订书面合同。有些出口企业未与贸易伙伴签订书面合同,往往仅通过EMAIL、传真往来确认双方的货物买卖关系,简单通过传真回传而没有任何客户的签字确认就下单操作。即使有些企业与对方签订了书面合同,但合同条款非常简单,在外贸合同文本上不重视运用国际法律保护自己,甚至沿用以前早已过时的外贸范本,在原始文件的建立及保存方面存在漏洞。一旦坏账发生后,很难提供主张、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相关证据。
4.缺乏信用管理专门人才。在发达国家,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专职人员的企业达到80%以上。我国目前已有2000多家企业开始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或培训管理专业人员,但具有信用管理师资格的不到2000人。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还不能满足商业信用发展的需要,只有17.6%的企业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信用管理部门,专职的比例更低。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明显的差距,信用管理和信用销售处在萌芽阶段。多数出口企业没有专业、独立的信用风险控制部门。只有11%的企业建立了信用监管体系,而其中有93%是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
5.出现坏账追款不积极。一旦不能如期收回货款,大多数企业或者心存侥幸,或者管理者害怕影响其业绩,往往不能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追收,出口企业在追讨上的不积极造成了大量坏账。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逾期未收境外欠款中,拖欠3年以上的占10%,1年至3年的占30%,半年至1年的占25%,半年以内的占35%。而据美国商法联盟调查数据显示,当逾期时间为一个月时,追债成功率为93.8%,当逾期半年时,追债成功率急降到57.8%,而当逾期两年左右时,追债成功率只有13.5%。由于我国与海外很多国家之间目前还没有在债务追讨方面签订相互认可和制约的司法行政协议书,一般情况下,追收海外坏账需要在债务人所在国提讼并委托当地律师出庭诉讼,而高昂律师费用就是我国出口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以美国为例,美国律师收费每小时在400-900 美金不等,完整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执行,仅律师费就达到20万美金以上,对标的额较小的案件而言,这样的追收对企业而言无疑是得不偿失。
6.严格海外投资管理政策的助长。我国长期执行严格的海外投资管理政策,对某些企业正常的跨国经营需求形成了妨碍。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背景下,一些出口企业利用国家放松部分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管制政策,通过操纵海外应收账款科目,规避管制。在决定对外投资时,企业可以用海外应收账款名义将出口收入留存境外,从而规避国内严格漫长的审批过程。为了满足境外子公司的资金需求,国内企业也有可能借助出口应收账款名义向境外子公司提供资金。
7.腐败催生了应收账款。利用海外应收账款手段侵吞企业资产是许多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具体手法则在不断“改进”。近年来,心怀不轨者倾向于自己、家人或部下在海外设立壳公司作为开展侵吞资产操作的工具,降低败露的风险,并独吞腐败“收益”。另外,国企改革过程中,一些管理人员通过操作应收账款先把好企业做亏、做垮,然后再用转移到海外资产中的小部分把原来企业买下。
三、我国出口企业加强海外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第一,要建立客户资信动态管理系统。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外成熟的信用体系,依靠一些专业渠道,及时了解买家所在国经济状况,对国家贸易风险等级评估,然后根据自身实际经营状况和不同客户的经营情况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对客户资信实行动态管理。企业在设定客户信用标准时可以按照国际惯例通过“五C”系统来进行。所谓“五C”系统,是评估顾客信用品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S)。收账政策信用部门应逐步完善自身对客户的信用评估职能,根据已收集的信用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在信用政策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格按信用等级对客户执行不同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同时要根据客户信用状况的动态变化随时调整对其的信用额度,从动态上保持信用政策执行的一贯性。
第二,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是各国政府为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商的收汇安全和银行的信贷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以国家财政为后盾,为企业在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提供风险保障的一项政策性支持措施,属于非营利性的保险业务。温总理主持的国务院第66次常务会,把扩大信用保险作为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稳定出口的八项措施第一条,并明确提出来中国政府支持的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额度。目前国内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主要是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公司成立8年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已累计支持我国贸易与投资超过2500亿美元。出口信用保险已成为支持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有力工具,到2009年9月,全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渗透率已达到20%。从2008年11月至今,中国信保已与22个省(区、市)签署了战略协议。
第三,要选择国际保理业务。国际保理业务是指出口商以挂账、承兑交单等方式销售货物时,保理商买进出口商的应收账款,并向其提供资金融通、进口商资信评估、销售账户管理、信用风险担保、账款催收等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方式。保理商首先对国外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和与出口企业签订保付协议后,出口企业按买卖合同规定发货后,有关提单或空运单径直寄交国外买方客户,而将应收账款的单据卖给保理商,由保理商通过其在国外客户所在地的分支机构或机构向客户收款,保理行收到货款后,扣除一定的手续费,将货款交给出口企业,同时其也须承担100%应收账款收回风险责任。通过国际保理,可大大缩短出口企业海外应收账款的回收期限,还可以将其风险转嫁给保理商。利用保理业务,企业可以迅速地筹集到短期资金,以弥补资金的临时性短缺,避免呆账和坏账的产生。虽然融资费用(通常为贴现利息和佣金)相对较高,但完全可以通过加速资金周转而得以补偿。
第四,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在国际贸易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招致采购商的不满,并成为拖欠货款的理由,出口企业要提高国际贸易的操作水平。在签订贸易合同前要尽可能地了解外商的情况,同时要注意保存各种单证,以防万一;在签订合同时要认真地“抠”合同细节,出口企业必须要采购商详细填写销售确认书的所有内容,经双方一致同意的所有交易细节(包括销售数量、商品说明、运输和交付条款、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并由买家签字;金额较大,双方约定采用L/C(信用证结算)和OA(即“先发货、后收款”的方式,俗称“放账”)两种方式组合付款。对所有的赊销业务,均需经过有审批资格的经办人员审批后方可进行。企业可赋予不同级别的人员不同金额的审批权限,各经办员只能在各自的权限内办理审批,超过限额的,必须请示上一级领导同意。同时,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尤其是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之间应该密切配合,做到资源信息共享。
第五,要及时启动海外追账程序。如果超过付款期限2个月仍未能收到买家货款,应及时启动追账程序,最好请专业的海外商账追讨公司进行追讨。通过专业的收账公司解决应收账款问题,是欧美国家企业通行的合法手段。在发达国家,跨国追账、海外追账业相当发达,据美国收账者协会统计,美国共有6000多家追账公司,其追账业务覆盖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美国邓白氏集团是国际上最著名的企业资信调查类的信用管理公司,在中国上海和北京设立了分公司。专业收账机构派出去的都是追账的高手,他们熟悉当地的法律,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追讨手段灵活,往往能把拖欠的账款要回来。收账公司根据“不追回账款,不收取佣金”的原则,消除了企业对于投入追讨成本却拿不回账款的顾虑。
此外,中国企业还可以通过诉讼或者国际商事仲裁途径来追讨欠款。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中国企业外贸形势研究报告.2008.4.
[2]邬辉林.中国出口企业海外应收账款追讨的法律实务.德国法律咨询网.2009.7.
篇10
在进行海外投资与跨国经营实践中,政府和企业要从宏观环境和微观个体上寻找和创造利于企业海外发展的气候与条件。
针对政府的五点对策建议
1.政府要正确引导企业客观对待“走出去”
综合各方面的客观实际来说,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在总体上确实需要企业走出国门开展海外投资等跨国经营。但是在实践中,并不是每个企业、每个行业均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达到了必须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时间节点和实际能力。我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切忌跟风,一窝蜂地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甚至将企业海外投资的商业行为、市场化行为异变为“政治行为”、“国家/民族行为”,使之“意识形态化”。政府及有关学者在引导企业客观对待国家的“走出去”战略上负有重大的必要责任。特别是国资委等政府相关部门对所谓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所占考核权重比例应当慎之又慎,要竭力避免出现“逼”着企业“走出去”的情况。
2.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多双边国际关系
在国际而言,我国政府应充分运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各种方式为企业的海外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企业“走出去”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好保驾护航工作。虽然我国走的是和平发展之路,不会像历史上西方国家通过侵占殖民地或不平等贸易的方式掠夺矿产资源。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仍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包括警惕和防范心理)。
以世界各国在非洲大陆的竞争为例,我国应特别重视中非关系的巩固与发展。非洲大陆国家众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几年里非洲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我国企业在非洲既面临着英法等传统殖民宗主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大国的竞争,同时更面临着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全方位激烈竞争。如2011年6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对非洲的造访显示出美国对非洲经济日益增长的强烈兴趣。另据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等多位国际著名学者指出,今后一段时期非洲将是中美竞争的重点地区。值得肯定的是,在最近发生政治变动的苏丹、利比亚等非洲国家,我国政府采取了务实灵活态度,与上述国家各方面力量积极接触,意义重大,必将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中国企业的海外利益。
3.政府要重视参与跨国投资领域国际条约的相关事项
当前,跨国投资领域的相关国际条约主要有: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世界贸易组织(WTO)中有关跨国投资保护的协议、自由贸易协定(FTA)、《汉城公约》(中国在1988年4月成为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创始成员之一)、《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端公约》、《能源条约》(1998年4月16日生效)等。总的来看,我国现在仍处于接受、学习和消化现存国际规则的阶段,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发言权较小。今后我国政府应当积极全面深入地参与和影响国际投资领域规则的形成,促进多边、区域、双边等各层次国际投资规则的发展完善。
4.政府要采取积极而具体的国内政策措施,助力和呼应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
在国内而言,政府相关部门除了应加速起草综合性的《海外投资条例》之外,建议政府还要采取以下具体政策措施助力企业减少海外投资风险:1、尽快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为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风险分担机制。如,在利比亚战乱中,由于我国企业没有进行国际投保,仅在国内一家保险公司投保,排除了战争险赔偿责任,致使我国企业仅可能获得损失额的5%赔付。2、按行业类别,设立或加大有关产业的海外发展基金,在项目费用等方面降低企业的成本风险。3、同等支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开展海外投资经营。因为针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中遇到的风险各不相同,两类企业各有优势,故我国政府应一视同仁给予支持。4、进一步完善吸引和利用外资法律制度,间接支持企业“走出去”,减少海外相类似的风险。如,加快规范资源能源的外资准入及其出口制度,依照国际惯例合理对等地对待“引进来的外资”和“走出去的内资”。中国古语有云:“欲取之,必先予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政府和民众也应以理性开放的态度平等对待外国来华的投资者。
5.国务院国资委要对央企的海外投资风险承担不可或缺的责任
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家行使中央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权利,代表国家行使对中央国有企业监督管理的责任。据国资委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中央国有企业境外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保护中央国有企业的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也是国资委的职责所在。如,在最近的利比亚政治动乱中,国资委行动迅速,协调中远集团、中航集团等运输企业组织我企业撤离,从海路和航空两线同时启动万余名人员撤离方案,并且在利成立了4个分区指挥中心,分别由四家企业牵头负责指挥撤离,有效地降低了我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风险。
国务院国资委非常重视对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在2011年6月正式对外公布了《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此前,由于《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颁布)、《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1996年颁布)的内容已不能适应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现实需要,有些企业在实践中并没有严格遵守规定。例如,依据国家审计署于2011年5月20日公布的中钢审计报告,中钢的海外项目存在较为严重的投资管理问题,违反了国资委关于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存在严重缺陷、要及时报告重大事项等有关规定。中钢国际控股进行的3个境外投资项目,未严格执行国家境外投资活动报告制度;中钢国际控股下属谨信投资有限公司开展期货交易未严格遵守套期保值原则,通过境外非法期货经纪商从事境外期货交易,导致184.68万元难以收回。因此,国资委近期进一步加大了严格监管的奖惩力度,今年出台的上述规定明确指出,中央企业是其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对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情况,国资委将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针对企业的五点对策建议
1.企业要尽量做好做足“走出去”开展海外投资的前期功课
企业“走出去”之前要做好人才储备,搭建好相应的项目经营平台,企业的管理层应真正具备风险管理的意识,深入了解掌握东道国当地的政策法律、民族宗教、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况,对不同风险程度的国家(地区)制定差异化的进入策略和风险防范策略,认真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风险评估。如果风险超出预期或难以控制,则即使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前期费用,项目也必须停止,避免将错就错,因小失大。
2.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例如,在那些对外来投资反应较为敏感的东道国,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特别是资源能源类的海外投资)中,投资或合作形式方面可灵活多样,不必绝对以获得股权或控股权为最高目标,此时可以视情放弃股权之要求,代之以获取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权益即可,以减少东道国的民族抵触情绪等所带来的风险(此种方式先前有日本经验可资借鉴)。
又如,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可以视情选择与各国企业开展合作(包括与东道国企业、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的合作),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同时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经验。我国中石油公司与BP公司合作中标伊拉克油田项目是近期成功的此类典型例子。再有中海油公司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多以参股、联合竞标等方式进行(这也是中海油公司规模及现金流较小的缘故使然),使投资风险大大降低,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成功比率。
3.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实践中要避免授东道国以口实
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与东道国的关系,提前预防风险的发生。一是不违法。注重学习东道国针对外资的法律规定,认真遵守东道国当地法律(包括税法、反商业贿赂法、环保法、劳工保障法、工会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物权法、合同法等法律),尊重当地宗教民俗和文化。二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注重与当地社会各阶层积极沟通交流,在社会慈善、用工制度、保护当地环境等社会责任领域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三是尽力实施用工的本地化。
4.在特定的巨额海外投资合作或工程承包项目中,我国企业应要求东道国方面提供足够的有效担保
以所谓的“贷款换资源”为例。近几年来,我国已经与委内瑞拉、巴西、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安哥拉、加纳等多个国家签署了涉及数百亿美元贷款支出的合作协议。从“贷款换资源”合作协议的实施程序上来看,我国的贷款先行付出,而对方的资源能源之后供应,这对我国来讲就形成了一定的风险,极有可能出现“款贷出去了”,而资源能源没能“进来”的局面。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谈判合作协议时必须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并且要特别注重对方所提供担保的有效性。如对方贷款企业是国有矿业公司时,应尽可能地要求对方政府提供担保,而不是仅限于由某个企业提供担保。
5.海外投资经营发生风险后,企业要采取积极而适当的补救程序
风险是一种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即使采取了投资前的预防性策略和投资中的分散风险等策略,也不可能完全杜绝风险。以东道国国有化的政策与法律风险为例,一旦面临此类海外投资风险,我国企业应当及时采取以下补救措施来减少损失。
第一,做好谈判工作。在东道国国有化政策公布以后,如果发现所公布的政策有可协商的余地,那么,我国企业就要积极与东道国政府进行沟通,在交流中阐明由此可能对双方造成的危害。在谈判过程中,企业应尽可能地作出各种友好的姿态,要向东道国政府表明企业投资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带来的好处,并适当做出一些让步。当然,还要将情况尽早通报给我国的有关部门,政府和企业联手与东道国政府进行外交途径的谈判必不可少,效果也会更好。
第二,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如果风险发生后的谈判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我国企业就应想办法争取外界的支持。包括:争取东道国“朝野”政党等多方政治势力的同情、支持,寻求友好国家的调解和干预。不过此策略的运用应谨慎小心。如果我国企业错误地估计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和东道国的决心,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第三,诉诸法律。当谈判最终破裂,东道国政府正式启动国有化政策,企业就应果断地将争端诉诸于东道国法院或国际法庭,以期获得赔偿。一般是先向东道国的法院,因为它的判决在东道国具有良好可执行的法律效力;另一个选择就是向国际仲裁法院,目前可受理国际投资纠纷的仲裁机构有巴黎的国际商会仲裁院、瑞典斯德哥尔摩高等仲裁院、华盛顿的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