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深度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炭行业深度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煤炭;金融危机;影响;应对措施
1金融危机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影响
1.1对国内煤炭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
目前,由于钢厂生产不景气大幅度减价,市场对冶金煤需求量大幅减少,市场销售形势不乐观。炼焦煤由于价格倒挂,一些焦化厂面临调整价格甚至处于半停产状态,市场销售回款很困难。因此可以预见,东北煤炭市场价格在年底前已涨势乏力,受供需关系变化,东北市场前景将不再乐观。
1.2对煤炭企业并购整合的影响
2008年是煤炭业异常活跃的一年,共有1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较重要的并购重组活动,其中围绕母公司资产注入的有11家,成为行业并购重组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煤炭整合出现了新特点,跨区域的整合较少出现,而以区域范围内整合的并购重组活动占据主体,2009年煤炭行业整合还将围绕注资整合和区域整合两条主线展开。
虽然上市公司收购煤炭资产溢价较高,但这是由于采矿权的历史增值所造成的,收购煤炭资产优良,能增厚上市公司EPS,吨煤收购价格较市场价格低,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强具有积极的作用。
1.3对煤炭产业政策稳定性的影响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11月29日对外了《煤炭产业政策》。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对外的《煤炭产业政策》。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
1.4对煤炭需求的影响
2008年10月27日从中国煤炭市场网获悉:国内最大的北煤南运港口秦皇岛港库存仍然在900万吨上下徘徊,疏港效果并不明显,港内存煤结构不合理,下海南运的煤炭交易需求减少。过去到这阶段,存量很少的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缺煤问题。而今年电厂存煤量达到15~17天,暂时看,电力对煤炭需求不会成为焦点问题。
然而,火电发电量下降、钢铁产量走低、高耗能产品价格降低,煤化工行业煤炭需求增长不大等四方面因素,已造成国内煤炭市场需求减缓。
1.5对煤炭产量的影响
据日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上报给国家发改委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第四季度煤炭供需形势将会发生变化,煤炭需求的增长幅度将低于煤炭产量的增长幅度。10月17日,在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上报的这份报告称:”种种迹象表明,耗煤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速将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煤炭需求增长速度进一步趋缓,甚至出现萎缩的可能。”
2我国煤炭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策略
2.1政策角度
2.1.1国家经济、金融政策调整
(1)整体经济政策。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之下,全国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保卫战。中国政府2008年11月公布的两年投资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在全球引起了热烈反应。此举将提振市场信心,有助于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可有效扩大内需,弥补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不足。
(2)煤炭行业固定投资减速。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清理煤矿在建项目,控制新开工煤矿项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煤炭投资的过快增长,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放慢。固定投资减速促进了行业向高端建设和产业链的深度发展,加大了行业的集中度,利于国有企业做大做强。
2.1.2煤炭产业政策调整
国家通过整合、淘汰中小煤矿落后产能,做大做强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的方式来调整煤炭产业结构,进而提高产业集中度,有效抑制无序竞争。调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产量,从而调节我国未来煤炭供需平衡状态,保证整个煤炭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2.2企业管理角度
2.2.1定价、成本策略
2007年度煤炭产运需衔接电视电话会议于2006年12月27日在京召开,全国29个省市的分会场参加了电视电话会议。50年来一年一度的“赶集”式全国煤炭订货会结束,再度确认了煤价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政府需要煤炭资源价格变动这个市场化手段实现“节能减排”,达到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大型煤炭企业在具备充分市场供应能力的情况下,会与用煤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以防止煤炭价格的大起大落。煤炭资源加大集中的同时也强化了煤炭行业的定价权。因此,煤炭价格将高位稳定运行。
2.2.2并购重组策略
目前,包括神华、中煤、兖矿等在内的大型煤炭企业正在试图通过资源整合,垄断局部区域范围内的煤炭资源。这种垄断趋势的加剧将直接导致煤炭价格话语权的集中。煤炭业整合不仅强化了企业对供求、价格的控制力,同时消除了一些曾经一度扰乱市场秩序的小煤炭企业。整合带来的行业集中度提高,还为煤炭价格长期趋稳提供了保障。
2.3实施稳健的发展战略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谋大局者就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防备。越是困难的情况下,越要考虑到发展。但发展是谨慎的、是审慎的。在发展问题上,焦煤集团的策略就是要保证关系安全生产、职工生活、战略规划的重点工程,要有序、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要抓住这个机遇,随时准备迎接市场好转的高峰来临。现在市场低迷,首先要稳住煤(机遇一直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其次要对非生产性的、非经营性的一些投资,该暂停的要暂停,该暂封的要暂封。
2.4实施灵活的生产策略
在抓安全的基础上,要抓龙头,抓生产,要有灵活的生产策略;要按照以销定产的原则,处理好生产销售和扩张的关系,绝不能盲目生产,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销路、没有市场,卖不出去,放到库存那是最大的浪费。产品变不成商品,拿不回钱来,宁可不生产。为此,集团采取按计划该停产的停产,该限产的限产,该检修的检修,该培训的培训,该放假的放假措施,有张有弛。通过科学、灵活的生产策略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不盲目生产,不造成新的积压和浪费。
2.5实施稳健的营销策略
只有基础做好了,才能通过稳健的营销策略来防范金融危机,防范经营风险。煤炭营销部门要严格落实依法营销、以销定产的基本原则,保证企业资金链条在经济危机中不断裂。企业破产,实际是资金链条发生断链,断链就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甚至滑向破产的边缘。现金为王,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形势紧张的时候,越要保有足够的现金。危机既是困难也是机遇,现在好些产品价格基本都掉到最低位,这个时候很可能一元顶两三元;现在买进,将来肯定赚,但这需要现金,可以抓住一些机遇,但是要现金为王。
3结论
金融危机对能源行业的影响,特别是煤炭行业的影响,我们不仅要深刻的认识到金融危机对我们不利的影响同时也,要认识到它带给我们的机遇,要综合研究它带给煤炭的种种影响和应对策略,在煤炭价格,煤炭生产成本多下工夫,在竞争策略上,建议煤炭企业不要单打独斗,要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在提升技术水平、产业规模的同时,实现循环生产,提升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2
物联网的出现为电网工作人员免去了高海拨缺氧和暴风雪侵袭之苦。
不仅在电力行业,在更多的能源行业中,物联网已经悄然实现。过去,一提到能源行业,大家就会联想到危险的工作性质、灰头土脸的作业环境和老旧不堪的机械设备。然而,物联网正在改变这种局面。从温湿度复杂多变的矿井环境监测到遥远的海上石油开采平台,从智能抄表这样无微不至的便民应用到覆盖全国的智能电力云,物联网技术正闪烁在能源行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等十大领域重点部署。智能电网被排在十大重点领域的首位,显示出能源行业,包括电力、石油石化、煤炭三大基础能源行业,在物联网应用中的先驱作用及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物联网进入能源行业,智慧能源所带来的便利,正在不知不觉中优化着普通人的生活。
原来,物联网与我们距离如此之近。
电力系统学“聪明”
每一个智能家居专家,都会描绘如此的未来:不论你在家里的哪个房间,用一个遥控器便可控制家中所有的照明、空调、音响等电器。例如,看电视时,不用因开关灯和拉窗帘而错过关键的剧情;卫生间的换气扇没关,按一下遥控器就可跟换。遥控灯光时可以调亮度,遥控音响时可以调音量,遥控拉帘或卷帘时,可以调行程,遥控百页帘时可以调角度.....
在这种美好的前景背后,应用的就是物联网技术。智能家居只是物联网应用在电网行业中的一个典型。而电力行业中,有许许多多不为消费者所知的物联网应用正在改变着行业,从而让电网成为智能电网,让城市成为“智慧的城市”。
“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设备会产生震动,温度较高,我们通过闸刀触点实时监测,可将温度控制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国家电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信通”)物联网小组成员、博士曾令康介绍,在一些闸刀、线缆接头、开关柜上安装传感器对限制电流参数进行监测,确保电压安全可靠,这就是物联网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大家可能见的比较少,变电站是电力系统很重要的设备,主要负责一定区域内居民用电。变电站涉及很多大设备,需要做温度、湿度、延误等监测来避免大范围停电。”
目前,物联网已经在电力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智能小区、智能家居、无线抄表、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输电线路在线监测、高压电气设备状态监测、智能巡检、智能用电等。
过去,电力检测主要是靠人工巡视,只能在问题发生之后进行检修和处理。通过安装物联网设备,可以通过温湿度传感器、三维加速器传感器等诸多传感器监测和保障电力正常生产和传输。同时远距离传输网络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传递,以便电力系统人员及时监控。
在人迹罕至、气候条件较为特殊的青藏高原,物联网巡检的优势更为突出。工作人员只需在无人直升机上装一个高倍摄象头,就可以对输电项目进行具体分析了。
电力行业实现物联网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节能环保。在空调、照明灯、风口、发电机组等一些节能设备上,泄露电传感器、无线湿度传感器、智能插座可以实时监测并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网络发回主站,确保设备运行在可靠稳定状态,同时进一步降低系统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向社会公开智能电网研究报告,该报告中对智能电网概念以及具体研究内容给出了详细说明。智能电网即以特高压骨干网架和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一体化融合的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电网。
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电网逐步融合的大背景下,国网信通于2010年成立物联网技术研究小组,由两院院士陈俊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带领团队,围绕智能电网输、变、配、用环节,攻克传感网络关键技术。据曾令康透露,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涉及物联网的相关投资预计约为700亿元。
更加智能、人性化的电网指日可待。
越物联 越安全
当物联网应用到煤矿行业又能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众所周知,煤炭行业的重中之重是安全。为了强调安全,有部委三令五申并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没有一个即安全又提高效率的技术手段?
“煤矿最核心的是安全。为此,我们不仅建立了‘数字煤炭安全’动态实时多级监测系统,实现了对高瓦斯矿井的多级安全监管,还利用无线信道资源技术实现了瓦斯无线接入。”山西阳泉煤矿集团(以下简称“阳煤集团”)信息中心主任韩立武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在能源行业中,煤炭行业的环境最为艰苦也最高危。在开采过程中,易受到岩层变化、潮湿、震动等环境影响,现场数据采集条件非常复杂。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对于改变煤炭行业现状可谓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安全生产、节能减排、无人采矿等方面。
通过网络远程监视技术和射频传感技术,实时监测可以有效提高生产安全。“登录人员定位系统之后,我们就能看到井下有多少人,还可以查询人员的下井轨迹和指定区域的人员信息。”韩立武举了个例子,根据国家安全总局要求,矿工下井必须有一个副矿长跟着下去,“那我们可以查看干部跟班下井的情况,对他们进行综合打分”。
经过60年发展,阳煤集团总部资产910亿元,旗下拥有三个上市公司。阳煤集团具备煤炭生产规模6千万吨,煤炭基建技改规模7千万吨,化工实物产能1047万吨,铝土矿产能80万吨,氧化铝产能40万吨。由于起步较早,该集团现已初步完成了管理应用系统向工业监控系统、地面信息的延伸,业务系统向企业综合应用门户的延伸。之后,物联网应用逐渐成为阳煤集团信息化发展的新重点。
基于物联网,工作人员可以对井下瓦斯浓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雷达捕车器、红外线生命探测仪等等都进行监测并在显示屏上进行提示。
井下往往横道复杂、车也很多。这时,井下运输集团系统的计轴器传感器,就能对各轨道路段通过的车辆型号、速度、车厢数、载重量等参数进行判断,从而自动将路段附近的信号集中闭锁,保证整个车辆运行。
“我们十二五信息化的工作重点,一个是结合集团发展建立信息化管控体系;另一个就是研发物联网。物联网弥补了很多管理漏洞、大大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我们希望在这上面有所创新。”韩立武说。
石化行业的中级目标
与其他能源行业不同,石油化学产品具有液体物品或散货的特性,更由于其大部份属于危险化学品,对生产、仓储与出入库计量,特别是对生产线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主任李中看来,物联网将在石化行业发挥最重要的是安全效能功能。危险化学品生产、仓储管理是化工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除了传统意义上通过ERP、MES实现进、销、存和物料配方与传输管理外,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高效反映设备与物料的各种现场物态,再通过实施信息化实现化学品生产早期预警,产成品的安全储运和事故应急救援响应也给企业和化学工业园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在节能效能上,物联网也同样表现出色。上海焦化有限公司通过采用MES系统实现了:信息集成平台的正常运行,将装置优化、实时监控、生产管理、优化调度、软测量、能源管理的应用软件集成在统一信息平台。这些应用帮助焦化实现年节能3000万元以上的效益。
管理效能上,在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物料传递与储运是精益制造的关键环节之一。在一体化物流配送与供应链管理中,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支撑流程运转的重要技术手段。
在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外包方式,利用专业化、高水平的物流公司解决其产品的储运任务。这就要求承包方具备优异的整合、协同能力。不但能随时了解生产动向、物料输出量,还要配合生产企业,及时反馈产品数量、质量信息,实现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协同能力,也是物联网除安全、节能、管理效能之外的第四大功用。
过去,中国石化生产营运指挥系统多采用三级原油管理体系,手工上报数据,总部不能及时掌握原油管网、油轮运行情况;同时,还存在难以统筹安排码头接卸,导致油轮滞期费的产生。
自从中石化将传统沟通方式改为网上全程实时监控,原油资源调运终于得到优化。这套系统支持新管理模式,实现了原油运输的实时监控,全面支撑了重构的二级管理体系。在邮轮滞期费的问题上更是成效卓著,仅2009年一季度同比减少邮轮港口滞期210小时,节约滞期费1630万元。
“我们石油化工行业的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中级阶段,在推动两化融合这个时期,物联网是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角度,应当作为一个重点。”李中认为,我国绝大部分化工企业正处在由初始、扩展阶段向控制、集成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总体上已从起步阶段进入中级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大量信息化项目开始启动,企业信息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这一时期,石油化工行业需要继续以应用为主导,进一步按照规划组织实施信息化项目,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专家视点:应用驱动物联网发展
日前,在《计算机世界》报举办的第四届能源行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指出:“物联网市场是一个高度细分的市场,是一个长尾市场。我们要寻找能形成规模应用的行业作为重点去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煤炭行业,物联网在该行业有非常好的应用。所以,按照细分市场来推进物联网,以应用驱动带动物联网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符合中国现实情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两化融合提出了新的目标,提出全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那么深度融合究竟深在什么地方?
董宝青认为,当下要将企业信息化延伸到产品级的信息化,也就是做信息化的企业要生产信息化的产品,从信息化的产品中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在他眼中,物联网本质是推进物的信息化。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正在从组织、流程的信息化过渡到物件的信息化。“所以,我觉得物联网可以作为物信息化的代名词。物联网跟互联网确实不是对应对比的概念。我们现在还看不到把所有物体互联互通起来的经济必要性、社会的必要性。我们现在做的物联网都是以某一同类,有必要相连在一起项目,所以物以类聚是现在物联网推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事实上,在过去任何一个企业信息系统中,或多或少都包含对物进行感知、管理、控制的内容,能源行业在这方面拥有良好的产业技术基础。
但眼下,物联网知识产权、核心技术都很缺乏;龙头企业的大规模物联网应用也尚未形成。董宝青建议:“应该采取审慎态度,根据物联网把技术、产业和应用三者之间关系联动起来,不能再像前几拨赶技术浪潮的时候,单纯走技术驱动、产业驱动路线。应用驱动,比技术驱动更重要,而且在应用驱动的时候要拉动本国物联网技术产业发展,更应该鼓励使用自主创新的一些成果。”
会议链接:
篇3
1978年党的以后,中国经济体制在改革探索中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其中国有企业开始了漫长而崎岖的改革历程。
国企改革至今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放权让利”。从1978年10月至1984年10月,时间跨越6年左右。期间,1983年国有企业向政府上缴利润由利润所得税代替,即“利改税”。但由于税率过高(达到55%),企业交不上税,“利改税”政策到1986年底无法继续实行,“利改税”不成功。
第二阶段是1986年12月国务院提出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即常说的“承包制”。但承包制的最大缺陷是有激励而严重缺乏约束,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了,但所有者缺位,所有权不能约束经营权,造成了经营者滥用经营自谋取私利或小集体利益,大量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进而造成了国有资产随着承包周期变化而不断流失。
第三阶段是1993年起至今,主要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进行的还有确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国有企业战略布局调整和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等。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此,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
在国企改革的第三阶段,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问题,2003年国务院成立国资委,到2004年6月,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资委全部成立,此后地(市)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也陆续组建起来。“三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大型国企(特别是央企)发展、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国企改革的成绩及现状
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国有企业已有一系列重大变化。从国企数量来看,从1998年到2008年,国有企业户数从原来的23.8万户减少到11.4万户,减少了一半多。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截至2008年大型企业户数占国有企业总数的48%(在2000年这一比例不足10%)。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利润增长超过20倍。2010年《财富》杂志载文,说大陆有46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其中有40家为国有企业,在40家国有企业中有29家是央企。大家一般认为近些年国有企业体现着在关键领域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三、现阶段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争论的焦点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同时困难最大、争议最多。公众记忆犹新的是2004年由“郎顾之争”而引发的国企改革大讨论。这场争议的焦点是如何看待产权改革中“国有和集体资产的严重流失”,以及如何看待国有或集体企业的管理层收购(MBO)现象。中国经济界几乎所有重量级学者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论战的经济学家大致分成两派:“挺郎”一方以左大培、杨帆等人为代表;而不赞成郎咸平主要观点的有吴敬琏、张维迎及周其仁等。此外法学界及史学界的著名学者也在这场论战中各自从专业角度表达了观点。
这场争论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一直持续到现在,十七大以来尤其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过后,对于国企的批评越来越多,关于国企改革的争议也更激烈了。
1,对国企改革方向的争议
从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到党出台的重大经济文件和国务院重大决策,都方向性地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了这一点: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未来国企改革将走向何方?现将经常在主流媒体发表观点的学者专家(主要是经济学家)的观点略列如下,按照叙述的方便排序,不分先后。另,每位专家的观点篇幅按照笔者能够搜集到的他们的最新公开言论(发表的文章、微博或演讲,且能够代表其一贯的主张)而提炼整理出来:
刘国光近期在《人民论坛》上发表的文章《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同样是死路一条》中指出:当前不能简单地重复“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应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也是死路一条。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发展公、私两种经济;要延缓“公”降“私”升的速度和程度,阻止化公为私的所有制结构转换过程,坚决制止目前借反垄断来瓜分国有企业的浪潮。而他坚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三十多年来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除了与个人因素(能力、教育、培训机会和健康)相关外,显然还与所有制结构变化以及“公”降“私”升和化公为私的过程有关。调整当前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要多方人手,但最根本的是坚持财产制度的公有制为主体,只要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左大培认为中国的国企改革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改革基本上是在公有制的范畴之内,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第二个阶段是1996年之后,这一阶段的改革变成了一场“私有化运动”。对于第二个阶段他持否定和批判态度。他认为对于我们国家,从文化伦理角度而言是社会低信任度的国家,这种国家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单纯依赖私营企业而永远处于不发达的状态,要么以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带动经济发展而变为发达国家。中国需要大量的国有经济是因为,中国千年以来积存的文化特征,使中国的私营企业难以摆脱家族主义的束缚,不同家族的人互不信任,私营部门无法有效地学习和开发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也无力发展私营大企业,使得技术进步和大企业的发展必须借助国有经济。
从要保证公有经济或者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这一点上来看,刘国光和左大培的观点基本一致。
张维迎不这样认为,他称国企改革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私有化”,他认为国有企业已经成为未来中国进一步成长的最主要的障碍之一,他希望在5到10年内,将国有企业的比重降到10%左右。对于中国经济的转轨尤其是增长模式的转变,他分别从亚当-斯密和凯恩斯两种理论视角进行解读。亚当·斯密的理论认为财富和经济的增长遵循一个正循环:财富和经济的增长源自于技术进步和创新,而后者又依赖于分工(有分工才有专业化,专业化促成专心致志的研究和开发,最终才有发明创造),而分工深度由市场交易和规模决定,而市场规模的扩展本身导致分工提升,导致技术进步,进而导致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再进一步提升市场的规模。
凯恩斯的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模式是GDP等于消费加投资加净出口(俗称“三驾马车”),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加政府支出。GDP的增长靠“三驾马车”,出口不行靠投资,投资不行靠消费。
对于转型、发展民企还是国企,如果用凯恩斯理论的话,不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只要有需求就好,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增加总需求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国有企业,金融危机后中国四万亿经济刺激当中大量的贷款都留给了国有企业;从亚当·斯密角度看这些国有企业本身是没有
创新的动力,因而无法真正促进财富和经济的增长。
针对最近频繁出现在媒体上的国企改革“私有化”,华生连续在微博上发表文章反驳。他说当今国企的体制十分荒唐,亟需改革,但是私有化分掉国企的股份,企业必落人原高管家族与官僚权贵手中,使中国重蹈俄罗斯私有化的覆辙。华生作为“价格双轨制”理论的主要贡献人之一,认为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进行到现在,面临的都是具体问题。推进国企改革要凝聚共识,从共识最多的地方开始起步,而产品价格市场化包括要素价格市场化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比如电价等关键性资源能源产品价格的市场化。
吴敬琏一直强调要坚持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相互配合的改革,使市场发挥对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基础性作用,消除行政部门的微观干预,他认为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法治来保障,特别是对产权的保护。应对行政垄断国企进行改革,国企应该继续“退”,而不是“进”。他认为目前的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有两项,一是腐败,二是垄断,这都和政府权力有关。我们的垄断不是经济自由竞争的结果,而是行政权力造成的。要靠改革开放建立一个好的体制,在这样的体制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能不能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取决于各方面的努力,而这里面界定清楚政府的职能很重要。
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作出主要贡献的厉以宁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有制度创新的优势,二者可以合作共赢。但是他认为目前存在的行业垄断是国企和民企共同发展创新的障碍。行业垄断是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做法,是阻碍国企创新的重要原因。国有企业只有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出优异的成绩才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指出为什么要有国有企业的原因是国有企业有义务保证国家战略的实现。如果把这点认识好了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问题就清楚了。
抛开国企改革方向性的差异,各方专家都认为下一步国企深化改革,应注重相关法律建设。用法律去监管和规范国企的管理、改制、重组和上市。立法只是基础,有关法学家认为,目前国企改革最亟须的其实不只是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在国企管理及改革的每一个环节,认真执行相关法律规定。
2.国有企业是否存在垄断问题
吴敬琏认为国企存在垄断并应该改革。他认为,目前在一些很重要的部门存在着行政垄断,这是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符的。针对反垄断应该只反那些不好的垄断,对于好的垄断(“有利于国家的垄断”)则不能反的说法,他指出,这样一来,一个企业的垄断应不应当反就变成无法确定的事情了。例如,中国的电信资费高得惊人,这是与行政垄断直接有关的。难道应该以电信企业是国有企业为理由把这些企业置于《反垄断法》的调节范围之外吗?
厉以宁认为国企的行业垄断是阻碍其创新的重要因素,行业垄断的存在根源是既得利益的存在,因为要维护既得利益就要维持现状,所以结构调整就难以推进。行业垄断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延续了计划经济下的一些做法,国有企业应该自己清理一下,还有哪些是计划经济的东西,既然我们要实行市场经济,那么这个改革是刻不容缓的,市场经济并不表示国家不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也不表示在跨行业中不能起到规划和指导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的范围内应该说行业垄断的存在阻碍了国有企业发展,国有企业很可能为行业垄断的利益而感到满足了,而创新就减少了。
否认国有企业存在垄断的学者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教授张宇,他用HHI指数对目前饱受垄断诟病的石油石化行业、电信行业、电力行业、钢铁行业和煤炭行业等进行衡量,得出的结论是:除电信和电力行业存在自然垄断因素外,其他行业都有较强的竞争性。从目前国有企业的行业分布上看,分布于竞争型行业的国有企业占国有企业总数的90%以上。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主要不是来源于垄断,而是来源于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反垄断不是当前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推动科学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杨启先指出,有关特殊垄断的企业,比如石油、电信,从长远来看,国家还要垄断,因为它们关系国家的经济安全。
刘国光认为在有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战略性部门及自然垄断产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控制和垄断,而在于谁来控制和垄断。一般说来,这些特殊部门和行业,由公有制企业经营要比由私有制企业经营能更好地体现国家的战略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他同时也指出国有垄断企业也应该进行改革,行政性垄断的弊病是应当革除的。
3.国企是否低效的问题
关于国企是否低效吴敬琏有鲜明观点:国有企业的效率是否高于民营企业,已经有翔实数据支持的否定性结论。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基本来源于非国有部门(“民营部门”),而占有经济资源主要部分的国有部门不但增长缓慢,而且效率有下降的趋势。亏损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以致到1990年代中期整个国有企业部门陷入了盈不抵亏的困境。这种情况必然要拖累整个国家的财政金融体系。其中,银行系统的呆坏账大量积累,面临极大的系统性风险。要改变这一状况国企要有步骤地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与吴敬琏持相近观点的还有张维迎、周其仁等经济学家。
反对国企低效论的有刘国光、左大培、夏小林等。左大培指出,许多人认为发展国有企业会降低经济效率是完全错误的偏见。这个偏见主要是将“利润低”与“效率低”混为一谈。许多国有企业的人均利润远低于私营企业,但人均产出并不一定低于私营企业。其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净产值的内部分配比私营企业更偏向于企业员工。这种单纯由于净产值内部分配不同所造成的低利润,并不能算作国有企业的无效率。许多人相信国有企业没有效率,是因为他们看到了20世纪90年代60%多的国有企业亏损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国有企业没有效率。全国工商联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3年,有60%在5年内破产,85%在10年内消亡。从这个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运营了20年以上,而只有60%多的亏损率足以说明国有企业比私营企业有效率。近三十多年来,则存在许许多多经营状况一直良好的国有企业。
以上介绍的是围绕国企改革不断争论中的若干问题,此外还有相关的其他诸多问题,例如关于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国有企业的腐败、国有经济是否应彻底退出竞争领域和国有企业是否存在与民争利等,很多问题都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下凸显出来的,亟待探索和深入研究。
四、结束语
国有企业改革了三十多年,也争论了三十多年,大到国企向哪个方向走小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问题都引发了激烈争论。而国企改革也伴随着这些争论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希望接下来的深化改革,争辩各方能够凝聚共识,共同解决好国企改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