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理标准化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管理标准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建筑工程 标准化管理 安全施工
1 建立健全施工安全标准化制度及管理组织
施工安全标准化工地的建设,要以安全为第一要义,以质量控制为根本,从安全的标准化管理抓起,从质量控制标准化着手,把安全生产作为最基本要求,把实现精品工程作为最终目标。综合楼工程作为工程中标承建单位重点项目,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的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小组,建立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评分制度,以改善工地生产生活设施为基本要求,注重员工身心健康,激发广大员工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施工安全标准化工地建设理念。以创造良好的场容场貌和提高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素,不断拓展施工安全标准化工地建设,树立施工企业新形象,充分展现施工企业管理水平。以落实责任和严格岗位责任制为手段,不断健全施工安全标准化工地管理制度,严抓落实,为顺利开展施工安全标准化工地创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 落实施工安全标准化制度
(1)现场布局和临时设施。工地应实行围挡封闭施工并稳固、整洁、美观,现场大门安装规范牢固,门柱作装饰,上设工程名称和施工单位标牌。施工区域与生活区域分布合理有序,场容场貌整齐、整洁、文明,物料堆放整齐、有序,并采取安全保卫措施,既利于施工作业,又能确保安全。施工区域和危险区域应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施工现场做到“三通一平”,排水畅通,防止泥浆、污水、废水外流或堵塞下水道和排入河道。水管布置合理,顺直成线,不漏水;照明线、动力线安全可靠不漏电;道路畅通不影响行驶;场地平整满足现场需要。
(2)施工过程。在基础及地下工程的建设中,要加强对邻近建筑物的沉降观测,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施工中严禁爆破,遇到特大孤石亦采取静态爆破。关于承载力的测量应该由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其砼原材料、配合比及坍落度严格控制,符合建筑设计要求。防水砼迎水面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当基地完工后要应及时回填,控制好回填土的含水量和松铺厚度,分层夯实,并进行压实度检测。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浇筑中,柱子插筋或外伸筋位置正确、垂直,柱子主筋必须使用电渣压力焊或机械接头。测量控制桩应准确可靠,柱子放样方法正确,柱模下端应牢固地固定在楼板上,浇筑柱子砼每次不宜超过50cm。
(3)防水工程。要严格控制屋面的排水高度,沥青蛭石配合比试验值满足塑性施工要求,要保持自粘性橡胶防水卷材的清洁、干燥,有一定的排气措施和施工顺序;搭接尺寸、粘结力和防水厚度满足设计要求。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材料控制含泥量,施工缝,支承铁件(穿墙管)等部位设置止水带,止水片(环)等止水措施。
(4)给水、排水。设备和管材检验样品,合格后批量材料进场;给水、排水系统安装完毕后,排水系统做灌水试验和通水试验, 室内给水管道做通水试验、水压试验并冲洗、消毒。
(5)电气安装。检验批,检验抽查线路敷设、电器设备安装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防雷、接地保护隐蔽部位施工监理旁站;弱电系统安装部位满足用户需要,信号线损情况测试达到设计要求。
(6)采暖、通风。按照审核后的样品及说明书检验进场大批材料;通过试验检查的系统安装、调试参数满足设计要求;噪声指标、空气洁净度、指标数据满足用户要求。
3 标准化工地过程管理
(1)环保及环卫标准。工程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噪声、振动、扬尘、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公众对施工活动的投诉。
(2)综合管理标准。施工现场划分责任区,指定负责人,明确管理责任。施工围遮必须符合当地环卫建设的规定,防护栏的高度要随作业面的高度适时提升,防护栏要始终高出作业面2m以上,以防止施工中产生的扬尘、小杂物、零星砼等四处散落,影响环境卫生。
(3)防止大气污染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对易产生粉尘、扬尘的作业场所,制定操作规程和洒水降尘制度。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沥青、油漆或其它塑料、橡胶等施工废弃物质。拆除构筑物和临时设施时,应采用防尘遮挡(城镇或风景区施工时),并随时洒水,减少扬尘污染。施工现场应购置符合环保要求的机动车辆,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燃油,并加强车辆维修保养,提高车辆整车性能,使动力燃料充分燃烧,减少尾气、废气排放量。
(4)防止水污染。水污染主要来自施工泥浆、车辆冲洗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及雨季地表径流,引起受纳水体的污染、排水系统的堵塞等。工程开工前,完成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雨季施工时要有有效的排水措施;施工挖孔桩等的施工现场必须具备有效的废浆处理设备。施工作业产生的污水,必须控制污水流向,防止蔓延,对沉淀量过大的,在合理的位置设置沉淀池,经沉淀后方可排入地下污水管线。
(5)减少扰民降低噪音措施。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施工活动和运输车辆;振动主要来自爆破、重型施工机械、打桩和基坑开挖等施工活动。施工机械或活动若噪声超标造成环境污染,除抢险施工外,其作业时间限制在7时~12时和14~22时,居民区附近注意避开午休、夜间施工,减少扰民,以控制其噪音白天不超过70dB;夜间不超过55dB;法定节假日和早晨7∶00前及晚上10∶00后,尽可能不进行强噪声作业。施工现场布置时做到合理布局、优化作业方案和运输方案。超标严重的施工场地应有必要的噪声控制设施,如隔声屏障等。
4 结语
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应体现“以人为本”和“平安工程”的指导思想,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建设工程安全标准化工地的建设,对于保证人的生命安全、提高工程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建筑施工队伍,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又好又快地推进大规模工程建设,提高施工企业知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肇生.综合楼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解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2):45-47.
篇2
【关键字】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综合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综合标准化建设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市场经济的过度,此过程中政府管理职能和各种经济关系也都发生了变化。目前标准化管理体制还存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标准制定速度慢,水平低和标准化机构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因此,本论文从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主导制定综合标准化入手进行分析。
一、制定综合标准化的目的、作用分析
标准化最基本的目的是赚取利润。具体表现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增强竞争力等。综合标准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综合标准化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的综合标准相当于行业产品质量的最低标准,提高产品最低标准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促进贸易,国际标准化能够统一全世界商品口径,口径和测量工具都是统一,消除了贸易壁垒,则有利于出口和进口等。
二、政府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主导制定综合标准的模式设计
(一)采用政府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模式的动因分析
综合标准化制定依靠市场单方面完成,会出现一些客观原因导致市场自行解决问题变得很困难,主要表现在: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即行业龙头企业不可能能掌握市场上本行业的所有参与者的一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行业龙头制定出的标准,很可能出现标准不能符合本行业的实际需要的现象。行业龙头企业为了防止标准产生外部效应。制定国家标准为国家主导,政府出资,其制定标准速度缓慢,经常出现新制定出来的标准已经过时,不能适应市场变化。鉴于此,综合标准化需要市场参与,市场能够为标准化专家提供及时、可靠、准确的信息,提供各种原始数据等。由上可知,只有政府和市场结合才能制定出适应市场变化的、满足行业需求的标准。
(二)政府与行业龙头企业主导综合标准模式设计
政府与行业龙头企业主导模式是介于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之间的一种模式。政府出资,行业龙头企业提供行业标准市场需求分析相结合的形式。优点是制定出来的标准具有更强的使用性,更能符合市场变化和技术的动态变化且制定出的标准风险更小;另外统一标准有利于规模经济,成本不变、减少或增加极少的情况下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数量,能够迅速建立标准的本国用户基数。缺点是行业其他企业产于程度不够,可能会造成标准的优势趋向性,趋向于行业龙头企业;标准是由国家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完成,可能会造成标准门槛过高,会淘汰一些本应能给社会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企业。
三、路径设计
(一)综合标准化联盟主体间关系
综合标准化是为了达到确定的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建立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的标准化活动。本论文认为,制定综合标准化应该由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主导,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称为联盟标准。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联盟模式如图3.1,两者联盟生成一个联盟标准化机构。
图3.1 政府与行业龙头企业联盟模式
(二)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职责分析
我国标准化事业正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美国相对我国而言比较完善,其标准大多企业自行制定而不是政府主导,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幼年时期,根本没有意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和企业制定标准的重要性。为了促进国家、行业、地区和企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就必须担负起制定、推广、应用、测试盒认证等各方面的工作。
(三)行业龙头企业职责分析
目前我国的各级标准化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全国的各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成,这些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本上覆盖了各个领域的标准化。行业龙头企业应该广泛收集并且将与起草标准化有关的材料提供给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例如,此行业国外的发展状况,达到的水平;国内本行业的发展水平,生产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国外该行业内某综合标准化对象的相关数据、样机和产品说明书等。
(四)科研单位职责分析
科研单位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制定综合标准化的过程中,科研单位一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化人才,另一方面为制定综合标准提供科技成果,最后科研单位与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技术沟通。
(五) 联盟内标准化机构职责分析
在政府与行业龙头企业主导综合标准化的过程中设立的联盟机构。是政府联盟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技术支撑和专业标准的研究基地。联盟内部标准化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本我国本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发达国家本行业的综合标准化现状,技术水平和相关政策、战略等。及时掌握国家标准化最新动态。把收集到的信息提供给我国主导标准化部门。联盟内部的标准化机构应积极提高自身在技术领域的地位,从而可以保证标准化研究的先进性和专业标准化研究机构的沟通合作技术。联盟内部的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其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快速掌握行业变化趋势的能力为综合标准化制定部门提供权威性和及时信息。
四、 政府和企业主导综合标准化步骤分析
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主导综合标准化的步骤为:预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和出版阶段。
预阶段主要工作:此阶段根据市场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提出计划项目建议,联盟内标准化主管部门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立项的项目进行研究和必要性论证。在此基础上全国标准化专家根据联盟内标准化机构提供的信息进行标准草案等研究。立项阶段: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上报的标准新项目建设统一汇总、审查、协调、确认直至下达。起草阶段:此阶段主要由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成。成立综合标准起草小组;拟定工作计划;开展调查研究;安排试验验证项目;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阶段:标准起草后将征求意见稿发给有关单位或企业进行意见征求,将意见收集、整理回函给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阶段:组织会审或函审,编制标准报批稿。批准阶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技术归口单位审核后,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对上报的标准审查,并在此基础上对标准报批稿进行必要的协调和完善。由国家制定的出版社出版发行。
五、结论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制定综合标准的重要性,所以本论文从政府与行业龙头企业主导综合标准入手,分析了两者有效联合可以规避了单方面制定标准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两者联合制定综合标准的步骤模型。由于我国是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制定企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从政治角度影响企业发展,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我国综合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是企业根据实际需要自己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
【参考文献】
[1] 李春田.现代标准化方法——综合标准化 第七章 综合标准化的特点[J]. 中国标准导报. 2011(07)
[2] 李春田.综合标准化的现实意义[J].品牌与标准化,2012(01)
[3]张锡纯主编.标准化系统工程[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2
篇3
2013年以来,政务中心以扩容升级改造为契机,以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坚持“为民、服务、清廉、高效”的工作宗旨,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服务意识、规范办事程序、狠抓科学管理、打造优美环境,积极提升政务服务软、硬件水平,努力实现审批提速、服务提质、形象提升的目标,充分发挥政务中心在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带头作用,深受广大企业及全区百姓的信赖与好评。中心连续六年获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市、区两级文明单位,连续七年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机关”、“人民满意单位”称号,获省、市“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为切实推进窗口单位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根据《省行政服务中心服务规范》、《区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中心认真做好“三到位一提升”。
一是领导重视,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位。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实现科学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单位管理水平再上新的台阶,是一项惠民利民的综合工程。政务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主任办公会,专题研究落实标准化建设工作,成立由中心主任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指定工作人员,负责具体落实和日常联络;按照实施方案的时间节点、目标任务,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完善制度,强化督查,管理落实到位。中心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硬件管理、人员管理、物业管理,制定中心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领导班子督查工作制度、工作人员服务规范、物业管理制度等,并将作业用具、器材、材料、设备以及作业人员服装配置到位。领导班子及各科室负责人不间断对政务服务大厅和中心大楼周边巡查,对工作人员办件情况、办件大厅卫生状况及大楼周边的环境进行督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
篇4
质检机构的标准化管理是指:综合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手段,有效地制定并达到标准化目标的、具有开放系统性和螺旋上升的闭环反馈回路的管理活动。对质检机构来说,标准化和标准化管理共有的特点是:基础性;融合性;贯通性;优化性。标准化和创新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2 质检机构有效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前提及必要性
(1)质检机构有效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前提是基础管理体系的建立。(2)质检机构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首先,加强标准化管理必将成为质检机构的主流战略选择。其次,加强标准化管理可以直接促进质检机构中的主要管理系统――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不断改进。最后,标准化管理的特点决定了加强标准化管理能够全面提升质检机构整体实力。
3 吉林省农机试验鉴定站标准化管理实录
(1)吉林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基本情况。吉林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始建于1962年,是全省唯一的省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质检机构,是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直属、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2)基础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经过站领导班子的引领和全站人员的共同努力,由于思路正确、措施得力、勇于创新,我站的基础管理体系较早建立。而且经过多年运行中的不断改进,该体系的运行已经十分顺畅有效。(3)抓住机遇跨越式发展。吉林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站及时把握住了两次难得的机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一次:国家建立各级质检机构以及对其资质进行认证认可。第二次:抓住国家对农村和农业相关行业加大投资力度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利契机,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新的检验综合大楼,努力改善、提高了检验仪器设备装备水平。(4)结合实际有效进行标准化管理,建立规范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吉林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鼓励创新,并以创新带动标准化管理,反之再以标准化管理促进创新。同时,充分发挥标准化会议和小组的作用,确保相关方的参与。最后,紧密结合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标准化工作。(5)标准化管理的显著成效。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我站标准化管理抓好了,工作秩序井井有条,整个单位高效运转。
篇5
[关键词] 烟叶 生产 质量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39-01
烟叶标准化生产是以烟叶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即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烟叶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制订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烟草科技成果和经验较快地得到推广应用。它是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在关键的生产环节有了保障后,再辅以完善的种子培育、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网络,烟叶的产量和质量就有了保证,烟叶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就有了基础,效益也就有了保证。
一、烟叶标准化生产是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烟叶质量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我市烟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烟叶生产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行烟叶标准化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遭受多种自然灾害侵袭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好收成。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须对烟叶生产的严峻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具体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际烟叶生产的冲击。烟叶进口关税由22%下调至10%,随即导致销售价格与国内烟叶已不相上下。同时国外烟叶更具质量优势。因此,提高烟叶质量,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二是国内竞争的加剧。近年来,以福建、湖南、四川等省为代表的烟区,烟叶生产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产销规模逐年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对我市烟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三是消费需求的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卷烟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卷烟工业对烟叶原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新形势,对全市烟草部门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要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应在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烟叶质量,实施烟叶标准化生产上下力气。
首先,实施烟叶标准化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通过在示范区推行烟叶标准化,即使在自然灾害较重的年份,对烟农收入和当地财政收入的贡献率都有明显提高。
其次,实施烟叶标准化生产是科技兴农、创名牌产品的必由之路。烟叶产品的核心和生命是烟叶质量,一流的烟叶,离不开一流的品种、栽培技术、管理;更离不开烟叶标准化的实施。推行烤烟品牌战略,重点要做好烟叶标准化工作。实施全面加强烟叶标准化工作不仅是创品牌烟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必由之路。
第三,实施烟叶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烟叶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烟叶市场竞争的焦点是烟叶质量的竞争,而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标准化水平的高低,烟叶标准化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是直接关系到烟叶能否占领国内市场的关键。作为国内贸易的技术依据,积极采用国际统一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地方标准,已成为提高烟叶质量、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重要手段。
第四,实施烟叶标准化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体现。具体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内容,通常而言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才有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所以,农业标准化程度和水平如何,关系到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如此,实施烟叶标准化生产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人心所向。
二、强化措施,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烟叶标准化生产对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烟叶质量的带动作用
烟叶标准化工作实现了烟农、烟厂、公司、政府“四赢四满意”,既推动区域经济综合发展,又推进了农业现代化,促成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生产组织方式的体制创新和生产经营的机制创新;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技术效益。
标准化制定上应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严要求,按照成熟一项技术,建立一个标准的原则要求,实施资金、人员、技术、物资和管理等5项配套,以科技促进标准化建设和质量提升,进而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有机结合。同时,实行标准化下乡、标准化入户和全员参与,营造出全社会关心标准化、支持标准化和实施标准化的良好氛围。
体系创新,一是生产组织方式体制创新。“乡镇+烟草站+基地村”三位一体,以片区为单位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组织管理,实施规模化生产、探索产业化运作、深化组织创新。二是生产经营的机制创新,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和以烟为主的休耕轮作制度,完善技术和管理两大体系。狠抓关键技术的落实,主要有:狠抓良种化种植、落实旱作技术、推行平衡施肥技术、落实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等。加快烟区科技进步步伐,提高烟叶生产科技含量,企业将科研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工作效率和诚信服务意识。要着力于加强烟叶标准化基层站建设、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和户籍化管理,制定配套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坚决杜绝非正常渠道经营烟叶。致力于烟叶原料储存仓库建设以及标准化烤房建设、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等基础工作。同时继续加强专卖执法和监督。
三、烟叶标准化体系的实施、监督、检查,促进了全市烤烟等级质量的不断提高
篇6
关键词:销售标准化;创建执行;销售业绩;影响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我国销售行业正处于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规范和有效管理销售工作,是提高我国销售行业整体水平,提高销售绩效的重要保证。目前销售行业中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行为,缺乏相关的规定和措施进行有效监管控制,包括销售人员的选拔和考核方面,销售渠道的开拓方面和销售后期服务方面的工作。本文主要从销售标准化的创建执行方面,探讨其对销售绩效的影响。
一、销售标准化的含义解读
在我国,销售工作往往依靠销售人员个人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对于销售渠道的开拓和维护,产品的推广和售后服务等方面都主要靠销售人员本身,缺乏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流程和制度。根据近些年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考核分析,笔者发现实行销售标准化的企业绩效比未实行标准化的企业绩效高得多。因此,可以看到销售标准化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在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对销售标准化的含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什么是销售标准化?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从销售工作的各个角度进行标准化流程管理,包括对销售的主体――销售人员的选拔、运用、评估等环节的工作,对销售渠道的开发、扩展等工作,和对销售后期服务的开展和客户评估等内容。从狭义上来说,就是对销售过程中各构成要素进行标准化管理。
销售标准化对销售绩效的影响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企业产品和客户的分析,设计合理的销售渠道,创建出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销售流程;二是要对销售人员的选拔、考核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保证销售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三是要创建销售标准化控制体系,对整个销售的管理和控制进行综合的管控。
二、销售标准化的创建和执行
影响企业销售绩效的因素很多,包括市场竞争、企业规模和生产经营状况、产品渠道和品牌和客户服务等一系列的因素。产品标准化是对这些因素的规范化管理,对于企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销售标准化的创建应从销售人员开始,培养其流程化意识,从与客户的一次次工作中总结出能够反复采用的工作方法,做好相关记录,对于高效的应对问题的措施,应当在销售人员会议中提出来交流讨论。由企业管理人员将销售人员的有效经验制定成规范,以便参照。对于出现问题较多的环节,销售人员应当开展广泛的调查和讨论,集思广益,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销售部门进行宣传和推广。这是从销售人员的角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成本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客户开发阶段可以总结出以下标准化程序:寻找客户、与客户进行联系、筛选有效客户、发现客户需求、适时销售产品或服务、完成客户服务、对客户进行评估、再次合作。这个开发客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销售标准化的过程,对整个企业的销售人员都适用。对于已经制订的标准化流程,销售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予以执行,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制订与薪酬相联系的考核体系,对不执行流程的员工予以教育或处罚。在对产品渠道的开发和客户服务方面也有其标准流程,在此不做详述。
三、销售标准化的创建执行对销售绩效的影响
我国国内的企业应当从实际营销经验中不断总结出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标准化流程。销售工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虽然销售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人为主体的,但是并不代表这类工作不能按照既定的流程和规范进行。流程是一个企业管理的源头和基础。缺乏标准化流程的企业从根本上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最终将成为一盘散沙。
(一)销售渠道分析。销售渠道包括产品和对供销商各方面的工作,是影响标准化创建和执行的关键,并最终影响销售绩效。销售标准化应当重点考虑销售渠道的开发和维护,因为销售渠道直接和中间商相连,涉及面广。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是直营和经销两种方式。对于目标客户群体广泛的市场,采用直营式销售更能让利给客户,提高客户的购买积极性。经销要考虑经销商的信誉、资金和销售方式等各方面因素,并涉及中下游客户开发和销售。对于中间商的开发,销售标准化流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和执行:一是确定目标客户群;二是了解客户信息,做好与客户联系的准备工作;三是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与客户之间建立互信关系;四是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做好销售陈述;五是回答并解决客户的疑问,做好订单管理;六是做好客户回访和客户服务维护等后续工作。
按照这样的流程,销售人员不会脱离基本的销售环节,随心所欲,能够使客户需求和产品销售工作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养成良好的标准化服务习惯后,销售人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给客户留下专业的印象,几乎没有客户会喜欢自由散漫,不专业的销售人员。销售标准化流程的制定与执行为销售绩效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销售人员选拔和考核分析。销售人员的选拔和考核也应当遵循一定的程序,按照销售标准化的程序进行。选拔销售人员应当从其性格和综合素质方面考虑。销售人员应当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具备充足的自信,善于语言表达,综合素质包括其自身能力和销售动力。在销售工作中,不能缺乏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应当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督促员工了解最新的市场走向和趋势,从制度方面培养员工的标准化意识。考核阶段不能仅仅只看销售成果,还应当对于销售过程进行考核,与客户的交流是否能体现专业销售人员的素质,考核客户满意度和销售结果的稳定性等。只有从销售主体上抓住标准化管理,才能促进销售绩效的提高。
销售标准化流程的创建和执行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对销售渠道和销售人员选拔考核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销售标准化管理不是机械的理论,而是可以运用到实际销售过程的有效方法。进一步规范销售工作,能够切实提高销售绩效,提高企业的形象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宗云,晁钢令.销售标准化的创建执行及对销售绩效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1(01).
[2]江若尘,陈宏军.销售绩效相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02).
篇7
1.1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先进的技术装备需要高技能、高技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来管理和维护;否则,再先进的技术装备也不能发挥其应有效力。对于机电管理人员来说应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把握住工作主动权。对于煤矿企业相关部门首先应加强对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与考核,通过建立各种竞争奖励机制来引导职工自发学习安全业务知识,改变过去那种被动教育,灌输式的安全教育模式,将过去那种“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并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其次选拔一批肯吃苦、素质高的人员担任一定的技术职务,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最后培养一批技术骨干,通过经常性的培训和岗位练兵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为保证矿山机电安全做好软件上的准备。
1.2加强机电标准化管理
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组织,提高全矿机电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按照标准化要求开展机电相关工作。首先要加强煤矿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信息系统进行微机管理,实现对不同生产现场的设备状态及分布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并对设备购置、检修、维护、零备件配置等业务过程准确记录在案并跟踪控制,实行科学有序的管理,使设备满足生产需要,从而降低矿山整体运行的成本。加强机电设备标准化管理,其次应实行“三抓”,即面上抓质量升级,线上抓达标头面、机道、机房,点上抓薄弱环节。最后要建立机电设备标准化奖罚制度,开展机电设备标准化竞赛活动,树立标准化样板工程。在思想上追求卓越,永不满足,从而推动机电设备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升级。
1.3加大机电设备管理及检修力度
机电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掌握机电设备的动态,建立、保管设备档案,办理设备搬迁转移手续,并编制审查设备购置、更新、改造、修理、配件计划。同时掌握设备大修资金的使用,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各矿还应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制,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配备齐全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流程化管理,切实做好设备综合化管理工作,从而保证设备管理的制度化、正常化和规范化。
1.4加强技术培训工作
要做好机电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机电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按标准化要求开展工作。对所有职工都采用岗位技能工资,划分工资等级,引导和诱使职工自发学习安全业务知识;每隔一定时期组织职工进行技术比武,以调动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采用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以业余培训为主;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重点培训为主;内培与外培相结合,以内培为主;对新工人、新岗位、新技术要进行强化培训,以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业务素质为目的,为搞好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语
篇8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理念 “三维一体”监督体系 综合监督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以及管理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从而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在电力行业中,确保安全生产这一核心目标,是实现最大效益与最佳秩序的必要条件。安全生产的实现需要统一、高效、稳定的标准化监管体系。当前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机制主要表现为“三个单一”:监管职能单一、监督范围单一、管理措施单一。这样的监管现状很难发挥安全生产领域监管的功能。这就需要拓宽安全管理思路,坚持改革创新,将先进的标准化管理理念融入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实际,丰富安全监督模式,完善安全监督内容,固化安全监督制度,最终形成一套全新的“三维一体”标准化安全监督体系。
“三维一体”(POC)标准化安全监督体系是指从“专业管理、作业现场、综合评价三维度”出发实行“立体”式监督模式,形成一张横向到边,垂直到底的安全监管网络,使之囊括所有的安全监管工作内容,从而建立起一个完善、成熟的安全监管系统,实现变电运行安全监督的体系化运行、标准化运行。
“专业管理监督(Professional supervision)”是“三维”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它以“查管理,夯实安全基础”为思路,对运行管理的重点项目进行监督,侧重于对变电运行日常工作标准的监督和落实,主旨是检查专业管理是否“到岗、到位、到责”。它根据专业分工和工作侧重的不同,细分为变电站管理标准、应急管理标准、变电站倒闸操作标准、设备日常巡视标准等八个方面进行专业监督管理,促使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充分发挥作用。以设备日常巡视专项监督为例,该监督项目分为设备巡视PDA数据监督和现场设备巡视监督两部分,重点监督变电站日常巡视的质量、专责设备检查维护情况、巡视数据的准确等。此外,在组织结构上,专业管理监督由工区安全监督主管负责组织制定相关监督检查的要求,各专业管理专责负责组织实施,安全监督主管负责督导,专项监督完成后由项目组织者负责编写专项监督报告,上报工区安全主管备案,安全主管负责抽查专业管理监督检查的效果,并督导问题的整改和措施落实。
“现场作业监督(On-site supervision)”是“三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以“查现场,确保作业安全”为思路,由工区管理人员对变电站检修预试等生产现场进行全过程监督,监督检查现场作业人员的工作质量和行为,纠正制止违章违纪行为,确保作业安全。实施时,由工区主管生产副主任负责制订现场作业监督的计划,工区现场到岗到位人员针对每一现场填写《现场到岗到位标准化监督卡》,检查人将检查情况登记在监督卡上,变电站负责人签字确认。每周工区安全监督主管负责对照本周到岗到位计划核查工区管理人员到岗到位执行情况,并根据《现场到岗到位标准化监督卡》统计现场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汇总。工区安全监督主管负责跟踪问题的整改情况,实现现场监督的闭环管理,并在每月月初负责对上月现场监督情况进行总结,下发专项通报并将监督情况纳入工区月度绩效考评管理。
“综合监督(Comprehensive supervision)”是以“查全面,促进精益化提升”为思路,引入“安全性评价”管理方法,定期对变电站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出综合诊断评价。开展综合监督的目的是查找变电站存在的危险点、安全隐患,摸清变电站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制订整改计划,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与措施,它是“三维”体系自身的监督环节。综合监督采取“暗访”形式,每季度按变电站数量比例随机抽取变电站进行全面检查评价,重点针对安全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综合监督检查。监督过程中运用各种检查考评方法,如现场检查、查阅文件、资料、实物检查或抽样检查等,以便评价项目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检查完毕后编写综合监督评价报告,并根据检查细则按照千分制予以评分,对检查出的涉及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纳入工区月度绩效考评管理。其中《综合监督检查细则》是综合监督的“灵魂”,它主要依据《500kV变电站管理制度》整理而成,以安全生产、制度落实、人员素质为检点。“细则”共分为安全管理、运行管理、设备管理、培训管理及站务管理五部分,共计30个大项114个小项。“细则”以“两票三制”为核心内容,重点对“两票”、周期性工作、专责设备管理、人员培训、基础资料进行检查。“细则”总分为1000分,其中安全管理320分,占总分值的32%,所占比重最大;运行管理250分,占总分值的25%;设备管理200分,占总分值的20%;培训管理150分,占总分值的15%;站务管理80分,占总分值的8%。各部分分值如下图所示:
(各大项所占分值比率)
在综合监督过程中,还注重采用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相结合的手段,将区域内各站的综合评比得分进行对比,并纳入绩效考评之中,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与其他站分值比对)
(本站各大项得分率:从图中可以看出,安全管理得分率最低,并且运行管理、培训管理均低于《变电运行工区安全监督管理标准》规定的90%得分率。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辛安站在设备管理、站务管理等方面问题相对较少,安全管理问题较多,辛安站工作重心应向安全管理方面倾斜,任何工作都不能忽视了安全生产)。
篇9
关键词:电力计量;自动化;方案寄存器
一、电力计量自动化方案要求
(一)要保证系统高可靠性、高准确性和数据完整性,体现在系统总体设计中,即计量自动化系统采用双机冗余设计。从前置采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到网络设备、采集通道均采用双机冗余配置,支持自动切换。同时在站端和客户端采用高可靠性、高性能的采集监测管理终端。
(二)要保证系统易扩展性,体现在系统总体设计时必须整体考虑,统一规划、设计、必须严格按照最新的国际、国家、电力行业标准,统一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确保系统易于实现与供电部门SGI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等相关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易于实现与省公司、相关市公司、所辖县市局及与所辖电厂的相关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易于实现电网规模扩展和软件高级功能扩展。
(三)要保证数据编码统一,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原始数据来源多个系统,如大客户负荷管理系统、地区厂站电能量遥测系统、低压集中抄表系统和配变监测计量及其他系统或终端来获取数据,为保证数据唯一性,对各类档案信息应建立统一的编码系统。
二、电力计量自动化总体方案
根据上述建设原则和要求,终端设备层有不同计量现场,它们将信息,如实时电能量信息、计量事件及电气运行信息等通过通信层的电力通信网及公共无线数据网传输到主站采集层;通信接入设备将信息从通信网络收到后,根据信息报头区分信息类别进行信息解析处理,并将解析后的计量信息传送到采集服务器,以便送到业务应用处理层。数据交换即业务处理层,从采集服务器收集到数据后,根据需要及时进行业务数据展现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计量现场信息写入数据库服务器;同时根据需要从数据库服务器读取历史数据和档案数据进行业务处理和业务展现,业务处理后的数据及时写入数据库服务器。业务处理层内各业务子系统之间不进行信息交换。
三、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探讨
标准化计量是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是实现统一营销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计量标准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到企业经济效益上。要实现计量的标准化管理,首先要建立针对性强的计量标准化实施体系,概括来说需要分三部,即技术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人员
及服务标准化。
1.提高计量精度,促进计量仪表的标准化、规范化
(1)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品:更换国家明令禁用或淘汰的电能表,加大计量技术改造力度,逐步实现远程抄表和计量数字化,提高计量自动化管理水平。电能计量装置必须满足计量规程要求,选择高精度、稳定性好的多功能电能表,采用电流、电压互感器的专用二次回路,不与保护、测量回路共用。根据计量规程要求,开展计量点的改造工作,完善计量装置。
(2)计量监督加大检验力度:严格执行计量监督,加大对电能表检验、二次压降及综合误差测试、互感器变比调整考核力度,发挥技术优势,提高计量精度。按负荷的类别选择所需要的准确度等级,并在投产前做好试验凋校工作,使计量装置的误差满足要求。
(3)运行管理周检和轮换:加强计量运行管理,根据规程进行周期校验和轮换。电压、电流互感器的合成误差在要求的二次负荷范围内,均可以用准确度等级来控制。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导线压降所造成的误差,无法直接用准确度来衡量,在计量综合误差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互感器误差互补或采用电压二次导线电压误差补偿器进行补偿,从而降低计量综合误差。
2.加强计量选型定表的综合性分析,提高计量准确性
(2)合理定位:合理选择计量点的位置,尽量靠近现场,减少互感器二次负载和二次回路损耗,提高计量精度。
(3)合理选型:合理选择电流互感器变比,正常负荷电流要大于电流互感器额定电流的三分之二以上,对季节性较强负荷,采用多抽头的电流互感器,保证互感器在高精度范围内运行。
(4)综合分析:开展计量点的综合分析,提倡计量装置的整体校验,通过开展综合误差分析,做好电能表、互感器现场的周期校验和周期轮换制度及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降的周期检验工作。
3.保证检验用具及条件符合标准
严格组织进行计量监督及定期校验,按相关标准对照执行。标准电能表和电能表现场校验仪每一年送检一次。凡检定的计量标准器具和标准装置,不合格应停止使用,进行修理调整,经检定合格后,方能使用。现场检验条件应符合规程规定的要求。
4.不断推广使用先进技术
不断瞄准当代计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计量检测和计量管理的现代科技含量,结合供电企业实际,完善计量检测体系。
5.加强同专业部门联系,得到上级部门技术支持积极争取上级专业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支持,不断学习,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产品,为电力计量标准化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计量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实施是电力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所倡导的需求侧管理的重要依据。与企业节约供电成本、降低电能损耗、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实时掌握经济指标等息息相关。因此,供电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计量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不断完善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的同时,积极提倡标准化管理创新,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增高,对电力进行标准计量和自动计量,实现信息系统的管理,是电厂、输电单位和用电单位的目标。但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市场电力体系,加上电力行业始终未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以及电力行业长期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形成的管理观念落后与该行业复杂的专业应用的矛盾,造成计量管理系统应用较为落后。采用先进的电力计量模式,有利于供电企业形成“大营销”工作格局,有利于发、供、用电三方就如何销售与购买电能、如何进行经济计算,营业性计费达成最广泛额一致,进而做到产电、输电、用电的公正合理。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 推广应用
Abstract: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standardization is implement safety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the important means.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afety situation of stability improved, must from of the safety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s and basic work grabbed, implement enterprise security liability subject build self-disciplin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ork of production safety mechanism, improve enterprise essential safety level.
Keywords: building enterprise safe quality standardizatio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是加强安全生产“双基”(基层和基础)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预防事故以及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条例的重要举措。企业扎实有效地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有利于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使企业加强安全质量工作,建立起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安全生产状况的进一步稳定好转。
1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手段。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它要求企业将安全生产责任逐一落实到每个操作岗位上和每个工种、每个从业人员,强调了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完善了标准化操作的考核和评级办法,真正落实了企业作为安全生产主体的责任,从基础上保障了企业的安全生产。
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有助于推动依法行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要求企业、安全监管部门都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网络和监控体系。行业管理部门和安全专业监管部门不仅要做好制定规划、建立体系、完善标准、开展宣传培训等工作,还要根据标准化的原则制定相关制度和操作程序,以及考核评级的标准和办法,使企业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始终处于有效的监控状态。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企业自身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的日益规范,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会更加趋于理性化,企业的各类硬件标准会成为招投标评判的重要内容。建筑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生存和发展,必须有一个好的安全状况。质量标准化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什么是标准、标准化、标准化管理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一部分,这里我们主要讲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是建筑施工企业标准化管理的一个分支。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标准?
所谓标准,是指依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在协商的基础上,对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的、相关性征的重复事物,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颁发的统一规定。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大类。
技术标准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物制定的技术准则。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
管理标准是企业为了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若按发生作用的范围分,标准又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以生产过程的地位分,又有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产品标准等。在标准化工作中,又通常把标准归纳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
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安全质量标准化就是将标准化工作引入和延伸到安全工作中来,它是企业全部标准化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全部管理过程中,要自觉贯彻执行国家和地区、部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规章和标准,并将这些内容细化,依据这些法律、法规、规程、规章和标准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办法,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中、全天候地切实得到贯彻实施,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并持续改进,使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使企业的人、机、环始终处于和谐和保持在最好的安全状态下运行。安全离不开质量。因为质量是安全的前提,是安全的基础,是安全的保障;质量是融汇于安全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质量,就没有安全;没有质量标准化,就没有安全标准化。所以,我们讲安全必须同时讲质量,搞安全标准化必须搞安全质量标准化,把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全新的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并认真抓好落实。
3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文明施工的区别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把安全质量标准化等同于文明施工,仿佛现场文明施工达标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就成功推行了。
文明施工工作是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一部分,它们是隶属关系。文明施工主要强调的是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的时候大临设施要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去做,包括现场围挡、封闭管理、施工场地、材料堆放、现场住宿、现场防火等六个方面;而安全质量标准化是强调的安全质量都按照企业制定的相关标准去实施,强调的是制式化管理,推行的是标准,提高的是管理,是将安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东西简约,使其易于操作,并且强调高度统一,其涵盖整个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文明施工当然也要执行标准化管理,但只是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环节而已。
4 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特征和要素
从发展的观点看,新形势下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具有继承性、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质量标准化、企业管理标准化、企业工作标准化相比,它的新特征就在于:一是突出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二是强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法制化;三是体现安全与质量、安全与健康、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把安全与质量、健康与环境作为一项完整的工作来抓;四是起点更高,标准更严;五是对企业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拓展、规范和提升。因此,我们一定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内涵,既不能把它片面化、简单化、分割化,也不能扩大化。
建筑企业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可分为安全管理标准化、安全技术标准化、安全装备标准化、环境安全标准化和安全作业标准化五个要素。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