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

篇1

可穿戴设备正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词。除了创业者和投资人,政策方面也在关注。国家发改委的《实施移动互联网及4G产业化专项的通知》中,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亮点被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扩大,这种以往更多令人联想到医院、疾病等概念的可穿戴设备正渐行渐近,走向普通人。

可穿戴设备时代到来

一颗芯片,放置在随身的手环、腕表、眼镜、戒指上,它就可以测量和记录你的全部健康数据,如运动量、睡眠深度、血糖、血压、体检结果、治疗效果等,并传输到后台,为你提供医疗健康服务。这颗芯片,就是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在芯片背后,是通过软件支持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数据分析及处理功能的体系。

受智能手机销售疲软影响,三星已经加快可穿戴设备和无线接入的家用电器两大类产品的研发步伐。苹果推出的iPhone6Plus威胁到了由三星盖世系列主导的大屏智能手机市场,而小米和联想等竞争对手也在依赖价格优势蚕食着三星的市场份额。因此,三星将继续推出新产品来应对在智能手机市场遇到的严峻挑战。三星将斥资15.6万亿韩元(约合150亿美元)在韩国兴建一座芯片制造工厂,以此来满足智能手表、健康监测设备等可穿戴互联产品的动力需求。

继乔布斯之后,苹果公司现任掌门库克终于推出第一款属于自己的“革命性”产品――Apple Watch。针对运动需求,这一系列预计面市单价为300多美元的Apple Watch专门推出两款健身新应用。库克说,这将改变人们的健身方式,比如设置运动类型、设立目标、记录数据、记录心跳、测量热量消耗、锻炼时间和距离等。

“果粉”一如既往地追捧,很可能使百花齐放的可穿戴领域变更格局。可穿戴设备在业内被称为继电视、PC、手机之后的“第四屏”。世界范围内,谷歌、苹果、三星等各大科技厂商均提前布局可穿戴设备领域,中国国内也由百度、华为、TCL、小米等公司牵头,颇有掀起一场可穿戴设备革命的势头。小米了价格低至79元的智能健康手环,已经打起了价格战。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形态各异,主要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跑鞋、智能戒指、智能臂环、智能腰带、智能头盔、智能纽扣等。分析人士认为,医疗卫生、信息娱乐、运动健康是热点;产品功能方面,互联、人机接口、传感将是必不可少的功能。

据互联网权威咨询机构艾媒咨询最近的《201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出货量达到23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

崭新的商业模式

在细分领域上,健身医疗等初级领域仍然被研究机构看好。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健身和医疗是当前最被看好的细分领域;据百度的《可穿戴设备用户需求研究报告》指出,运动和健康监测成为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核心需求。

可穿戴设备涉及到硬件和软件,在商业模式的构建上,一是直接卖硬件赚毛利;二是硬件产品上面叠加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做增值收费;三是通过收集用户的个人相关数据,配合云计算技术,向特定企业售卖云端数据。

通过卖硬件赚毛利是比较传统的做法,硬件产品具有天然的现金流,大量硬件产品的售卖可以获取巨大的利润。比如,小米手机售卖了300万到500万部手机,而小米手机相关配件销售2013年达到6亿销售额。除销售智能手表外,可穿戴设备公司还可以附带销售配件设备如DIY的颜色、蓝牙耳机、充电底座等外设,可能有意外的收获。

另一方面,硬件设备的市场环境竞争激烈,作为创业型的新兴公司在没有大销量的情况下受到上游厂家的挤压,成本上升,需要应对多方面的威胁,光靠硬件赚钱成为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奇虎360董事长周鸿曾经说过,未来硬件不赚钱,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服务来盈利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通过硬件产品上叠加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做增值收费是一种倡导的趋势,比如亚马逊卖的kindle平板电脑几乎成本价出售,但是它依然可以从用户买书、买视频、买游戏、买各种各样的服务中赚取大量现金。比如,未来的智能手表可以通过公布一部分表盘,然后对另一些精美的表盘进行收费类似的模式。

通过手机用户的个人相关数据,结合大公司的云计算技术,向特定的企业售卖云端的数据或者自己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推荐相关的服务,是一种各大智能手表厂商都比较看好的模式。智能手表具有贴身的特性,可以收集用户运动、睡眠、心率等身体特征数据,基于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实现精准的推送健康相关产品的消息,从中获取分成。

国内产业现状分析

业内人士认为,可穿戴设备成为科技及医疗器械领域重塑产业格局的重要机会。在医疗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包括诊断、监护、治疗、给药等环节,都有可能全面实现智能化。国泰君安的一份研报曾指出,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大数据的新技术或将全面颠覆传统医疗器械和医院治疗的商业模式。

国内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主要分布在华南。华南的制造业产业链比较完善,整条产业链从原材料、方案设计到制造加工都比较完整和成熟。不过,华南的这些可穿戴设备创业者,从硬件开始创业的不少厂商缺少互联网思维,不明白怎样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增值开发,也不太明白构建设备背后数据挖掘的价值。

可穿戴设备市场产业链主要包括硬件、行业应用、社交平台、运营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等环节。不同的创业公司从不同的切入口进驻掘金。各地也开始在各个细分领域进行产业布局,但到目前为止,可穿戴设备产业初步形成的两个地区,只是深圳和上海。

深圳今年将以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精密检验检测仪器等为重点的智能装备产业,作为未来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发展。深圳市长许勤表示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装备产业的战略意义,加快完善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前瞻把握未来市场需求,抢抓机遇,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规划,深圳将围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技术创新、示范应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成具有深圳特色的国内一流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深圳在电子信息产业、通信设备、技术创新、市场机制体制等方面的优势,瞄准网络化、智能化、精密化的趋势,大力培育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装备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中国目前最大的智能穿戴公司――上海果壳电子有限公司自2013年推出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表后,9月上旬,果壳智能手表二代面世,该款智能手表也是世界首款圆形智能手表。

除了果壳以外,欧孚通信、云蚁科技等也将可穿戴视为未来的蓝海,推出了系列产品,国产智能穿戴正在浦东落地生根,有望在新一轮IT变革浪潮中弯道超车。据百度《可穿戴设备用户需求研究报告》显示,果壳智能手表已经占据7.4%的市场份额,是唯一入榜的国产智能手表品牌。2014年3月,果壳的订单量突破30万台,超过美国pebble智能手表28万台的出货量。

果壳这一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是一个“山寨”的拐点。果壳电子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全球排名第七大智能穿戴厂商,在智能手表领域按规模计算,果壳电子位列全球第四。

篇2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402460

[摘要]2015年7月4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互联网+”重点发展的11个领域,其中一项就是“互联网+”益民服务,意见指出要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水平。这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

关键词 ]互联网+;居家养老;大数据

7月16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京《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这是我国的首部养老机构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12亿,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400万,失能老年人口接近4000万,这对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1]

一、“互联网+”在养老产业的提出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互联网+”重点发展的11个领域,其中一项就是“互联网+”益民服务,意见指出要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水平。[2]这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居家养老服务实施背景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养老形式。目前,我国养老主要是有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三种养老模式。

而现今,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出现“4-2-1”家庭结构、人均寿命的延长等原因,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至于机构养老,理论上机构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整体效应,它通常以适度集中的方式来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但中国机构养老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收费偏高,养老设施发展滞后,服务类型不够细化,而且远离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环境,致使老人大都缺乏“家”的感觉。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和社区成了人们工作生活的两个重要场所,人们对社区服务的要求也最迫切,因此,社区居家养老必将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传统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社区发展程度低、服务种类单一

我国社区发展较晚,建设本身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居家养老服务目前主要关注一些孤寡、高龄、独居等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其他老人较少得到社区的特别关注,接受到的养老服务多为文体活动,以活动中心为主,其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比较低。较之国外,国内服务主要以基本生活照料为主,尚缺乏成本较高,需要较高技术含量的基本医疗护理、房屋改造、辅助生活器械提供、家庭病床等服务。

2、服务人员缺乏专业化

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主要是下岗工人与外来就业人员,总体来看文化水平不高,且缺乏系统培训,导致专业化程度低。造成这种结果,主要原因一是政府在主导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时,如果制定较高的准入政策和培训措施,会影响当地下岗人员再就业;二是缺乏专业培训,加之没有一个标准来评鉴服务水平,不利于监督服务人员的工作;三是助老人员待遇较低,不能吸引拥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士参与居家养老。

3、服务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当前,居家养老的各项资源——涉老信息、社区为老服务硬件、人力、财力等方面整合不足。导致此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部门利益局限给合理机制的形成造成障碍,另一方面资源分割,缺少共享。居家养老资源分散在不同的社区及各个组织,彼此之间很少互相开放,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各种老年服务市场与服务设施的资源不能共享,阻碍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

四、“互联网+”时代下的居家养老模式新发展

1、探索多层次服务方式,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居家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不应该只能解决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应该为全体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积极探索多层次的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各自特殊的养老需求。全方位地进行养老服务部署,尽可能实现养老服务的全覆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2、完善社区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

社区是居家养老服务最好的依托,随着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社区也应该相应地提供更为专业的养老服务。扩充和完善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法律援助、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养老服务,增加专业社工人员的比例,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入职培训和安排日常的培训学习,以适应居家养老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

3、建立大数据平台,整合多种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将老人基本资料全部纳入数据库,重视信息技术的管理,建立由平台管理、呼叫中心、养老服务应用、APP手机客户端、智能终端接入等子系统构成的养老系统平台。依托信息基础设施、技术研发能力、信息产业环境等基础,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类公共资源,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通过整合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养老服务的供给效率,满足老年人不断变化的养老需求。

五、结语

当今时代,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为我国养老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更需要依托互联网平台,使得政府、市场、社会在居家养老服务中良性互动,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在互联网思潮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消费行为 商业模式

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态势分析

当前,网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进入新的竞争阶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截至到2012年12月,我国网络市场交易金额达到12594亿元,较2011年增长66.5%;而手机网购带动消费增长迅速。根据最近的《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网络购物市场稳步快速发展且彰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2013年网络购物市场渗透率达48.9%,购物网站APP应用在网购用户中的渗透水平明显加深,手机网络购物成为流行时尚。可见,互联网商业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移动互联网的商业趋势将逐渐从传统互联网中脱颖而出,其所蕴含的商机是无法估量的。

中国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互联网商业挖掘中的巨大金矿,就像十几年前中国的PC互联网兴起时一样,拥有着无比巨大的商机,2013年实际通过手机购物的用户规模达到5544万人,占手机网民的13.2%,很显然,这个数据将在未来三年内暴涨。用户使用手机网购的情景较为多元化,有53.3%的用户在家休闲时用手机网购,对于部分用户而言,手机已经开始逐步替代家庭电脑在用户网购中的地位。这说明,移动互联网不仅深深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还将对传统消费模式和商业模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互联网领域中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以创新的商业模式飞快成长。

如果我们把视线投向国际市场,发现实际的趋势也是同样的激烈。根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报告,2012年美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已经超过40亿美元,几乎增长三倍,这对传统互联网的广告利润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推动美国增长的主要因素是Facebook、google和Twitter强劲的广告销售。根据这个增长轨迹,eMarketer大幅度修改了未来几年美国移动广告市场的预测。其实目前移动广告仅仅只占美国整个广告市场的很小一部分,当前仅占美国整个广告市场份额的2.4%。而eMarketer预测,到2016年这个比例将提高到11%,因此我们可以预见,2016年美国移动广告市场的销售收入将接近210亿美元。

通过以上的数据和分析,我们不得不想起互联网皇后玛丽・米克尔在2013年的互联网报告上的总结和预言,在整个报告中,米克尔给出最迅猛的信号是移动商务,她说“智能手机上的社交和沟通让美国用户感到,实时在线,兴奋、好奇、有趣,并可富有生产力”。米克尔一语道破天机,她把兴趣定位在移动互联网,不仅为两年来网络整体趋势于移动互联网做了定论,而且使得无数以移动互联网为目标的新型企业获得了信心。

第一,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维度是流量。在米克尔披露的数据里,移动设备在2009年5月贡献的互联网流量份额仅为0.9%,一年后这一份额增至2.4%,2013年5月,这一份额增长到了15%,预计到2014年底的时候,这一份额将增至惊人的30%。过去一年来自全球各地的数据足以证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增长。在中国,用手机上网的网民百分比超过PC;在韩国,用手机搜索的用户数量超过PC;在北美,Groupon 团购活动中有45%的交易通过手机完成。Facebook也是移动互联网的受益者,移动端正推高其用户和营收增长,在过去的第一季度,其营收增长43%,活跃的手机用户增长54%。

第二,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维度是移动设备。2011年,全球3G用户数为11亿,同比增长37%,3G渗透率18%,2012年,3G用户达到15亿,增长率为31%,渗透率达到21%。移动设备使用率迅速增长,而且仍处于增长中,现在一年过去了,移动互联网依然被定位于早期阶段,并称之有三四倍的发展空间,这说明移动互联网的突发之势。从设备的增长来看,过去两年里,苹果快速发展,市场份额增加1.4倍,三星扩张了7倍。互联网研究专家米克尔认为,这些并不意味着增长的结束,因为移动流量占全球互联网流量的百分比将年增1.5倍,甚至会保持加速增长。显然,来自移动互联网上的商业潜力还未充分挖掘。

二、移动互联网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变革及其原因透视

互联网的发展从媒体到产业,我们发现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和实体社会融合越来越紧密的空间和平台,线上线下的“即时融合”将是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移动互联网让这种融合变得更加随时随地,商品无论从网络到现实,再从现实到网络,都是双向真实的经济与消费空间,而信息化使得移动互联网的这一特征更为透明和高效,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有很多新的应用,是PC互联网所不具备的。移动互联网很大程度地促进了互联网进入到传统行业的状态,正是它能产生金矿的原因所在。

移动互联网至少将引起七大领域的创新商业模式和消费服务模式的变革。第一,衣食住行。比如大众点评、美丽说等。第二,广告传媒。手机上的广告传媒展现了与传统互联网广告传媒不同的形式,在数据挖掘上它有更强的开发能力。第三,互联网社交。在互联网社交领域,手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第四,通讯。过去一年中,中国最重要的无线互联网应用应该是微信的崛起,这是巨大的创新,微信这一产品对传统通讯市场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第五,游戏娱乐。游戏娱乐是中国互联网领域里相当大的行业,手机游戏用户群是网游和网页游戏的综合,这是真正全面的大众游戏方式,而且可以把很多碎片式的时间利用起来。第六,金融与企业服务。第七,健康医疗。在以上行业里,移动互联网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尤其是在第一个领域的运用中较为突出,目前已经广泛运用到商业实践中。

移动互联网运用移动信息共享给客户带来全新的感受。首先,移动互联网在这七大方面的运用,其实都植根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基于LBS的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定位与搜索。结合手机与地理位置搜索以及与语言相关的搜索是未来搜索市场巨大的成长空间。LBS就是要借助互联网或无线网络,在固定用户或移动用户之间,完成定位和服务两大功能,如果手机用户确定自己的当前地理位置,然后在这一位置定位的前提下,可以寻找手机用户当前位置处一公里范围内的宾馆、影院、图书馆等的名称、地址和服务电话。未来甚至可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折扣、生日等个性化服务项目。

而基于位置的搜索,即TBS服务,这是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核心理念之一,未来移动互联网所有的商业实践必然要依据这一核心理念进行商业模式的思考与革新。早在2009年,谷歌就宣布可以提供基于位置的搜索服务,将会自动判断使用者位置,直接将使用者的关键字搜索转为区域搜索。这意味着用户如果在谷歌上输入咖啡、邮局、银行或餐厅等简单的关键字时,率先出现的搜索结果会是使用者附近的相关地点,并伴随着地图显示以往使用者要另外输入搜索区域才能找到特定地区的信息,这将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也意味着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为此服务。如此看来,将用户和周边的商业信息更加紧密地链接起来,同时也将企业与用户的个体需求更加密切结合起来,手机搜索相比于传统的互联网搜索工具和产品,更加显示其垂直效果的意义。

其次,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必然还要在社交网络上大做文章,因为这才是消费需求的群体集聚所在。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02亿,使用率达到48.9%,相比2012年增长6.0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一方面,互联网网民逐渐向移动互联网渗透,并将最终改变过去手机网民以三低人群(低收入、低学历、低年龄)为主的格局;另一方面,手机网民使用手机应用的粘性和深度都大大提升。移动互联网市场正处于即将爆发增长的初始阶段。

最后,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革新将从不断进行APP创新运用方面走向另外一个。AAP作为第三方应用程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移动用户提供定位与搜索服务而产生的一种商业运用,APP就是信息服务的移动搜索工具,这一点使移动互联网获得了比传统网络更加潜在的商机。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移动搜索已成为仅次于社交的第二大移动应用,使用率达到66.7%,手机浏览器作为网民接入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入口,在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各移动互联网企业来说,也是获取产业话语权的重要产品。

现阶段,移动互联网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给手机浏览器产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同样也带来了新的竞争者,各互联网巨头以及传统PC浏览器提供商开始纷纷布局手机浏览器产品。在PC上,搜索基本等于通用网页搜索,移动搜索则不同,垂直搜索占据很大份额,而直观地讲,在产品组织形式上,移动搜索以APP为核心,而不是Web形态。这意味着,移动搜索必须丢弃传统面目,变身APP寻找出路,如今,用户在APP上所花时间早已超过Web,搜索功能演变为了APP的“标配”,比如用户要搜索商品信息必然会去淘宝、京东等电商类应用,搜索视频必然会去爱奇艺、优酷,搜索即时消息则会去新浪、腾讯微博等社交类应用,而直接去点击搜索引擎的用户少之又少。移动互联网的这种市场特性意味着所有的搜索巨头和商家必须重新审视市场、转换思路。

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实践必须对传统网络有清晰的认识和对未来有正确的把握,即使商业模式需要因地适宜发生变化,需要不断创新,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用户需求的忠诚与主动提供服务的商业模式设计。在未来,移动搜索与信息服务必须更加主动、即时,不是人在找信息,而是信息主动、即时地找到人,在对商业模式的设计上必须注重社交网络的运用,强调信息分享、社交化,在智能搜索方面,APP设计应该越来越通晓人类的语言和意图,为用户抓取他们最想知道的网页内容,甚至追求移动搜索的个性化,甚至只为一个人服务。作为信息社会基础设施和企业经营的重要平台,移动互联网必然将引来新的一轮互联网信息与商务服务模式的变革。

篇4

【关键词】保险 互联网保险 创新商业模式

一、引言

互联网保险作为普惠保险的新兴业态,从传统保险公司的电商化,到借助第三方平台拓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再到专业的互联网保险公司成立,正在掀起新的行业浪潮。2015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高达2234亿元,比2011年增长近69倍,在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已经上升到2015年的9.2%,增速十分迅猛。?q?因此,为规范互联网保险市场、防范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互联网保险应注重产品创新、注重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开展大数据分析,以及注重创新商业模式。

二、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

2015年,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互联网人身险累计保费1465.60亿元,同比增长3.15倍;互联网财产险累计保费收入768.36亿元,同比增长51.94%。截止到2016年3月底,互联网保险服务的用户超过了3.3亿,互联网保民人数已是股民人数的三倍,互联网保险促进了保险的普及。在互联网保民中,80后人群占47%、90后人群占33%,成为互联网保险的主力,新生代积极参与互联网保险,是互联网保险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r?

三、互联网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保险产品不多

互联网保险销售仍以传统保险产品为主,创新的保险产品仍然不多。[1]-[2]同时,互联网保险销售仍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地区经济发达与否,直接影响保险从业人员能否深度发掘消费者所面临的风险并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进而影响从传统推销保险到精准识别客户到服务客户。

(二)线上线下结合较弱

目前,互联网保险仅限于简单的保险品种,例如退货运费保险、航班延误险等。多数复杂的长期产品例如人寿保险、护理保险等还需销售人员推销、讲解和说明,金额较大、原因复杂的理赔案还需现场查勘定损。因此,互联网不能完全代替人工服务。而国内保险行业产品、组织架构都围绕渠道而建立,导致传统的保险公司很难从组织架构层面真正做好互联网保险。

(三)大数据分析较滞后

“大数据”是互联网经济或“互联网+”经济的本质特征。[3]但从“渠道观”来看,仅将互联网保险看作业务渠道;从“流程观”来看,仍停留在技术和成本范畴来理解互联网保险;从“定价观”来看,仍未深入分析标的物风险,实现精准定价。这样仅仅局限在保险的框架中,并没有打造“保险+数据”共享生态圈。同时,保险行业也未实现真正意义的信息共享。

(四)创新商业模式缺乏

目前保险业主要将互联网作为一种销售渠道,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改变保险业的运作模式,从而改变整个行业所遵从的价值体系;[4]保险参与者没有实现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交流、沟通、互动的保险活动;各家保险公司没有深挖互联网碎片化和场景化的优势,通过经营化、服务化、客户化来进行互联网+保险的融合。

四、互联网保险创新商业模式发展策略

(一)创新互联网保险产品

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更多产品创新,开发嵌入互联网保险技术产品,如UBI汽车保险、移动健康管理保险产品等;采用场景化、碎片化、细分策略、服务整合的技术路径,实现互联网保险产品轻内核、强渗透、快响应、广传播的特点。因此,做“人人能看懂”的标准化产品,做“玩着买保险”的互动产品,做“与服务一起销售”的服务保险。

(二)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

互联网保险要注重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以寿险为核心,整合保险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以增值服务,附加服务和大服务赢得客户,让传统服务与互联网创新互为补充,线上服务及时便捷,线下服务真实周到,实现成本低,效率高,途径广,内容多,体验好的转变。同时,有助于改善保险服务品质,塑造良好的行业形象。

(三)加强大数据分析

通过大数据分析,保险公司可发现不同群体的保险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保险产品,并进行精准推销、精准定价。同时,建立行业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契合行业互联网化发展需要,而且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数据服务和信息技术支持,如:平善的信息安全策略和措施,能解决保险发展中面临的信息化和安全问题;可以推动保险监管信息化的水平提升,有助于快速精准地识别互联网保险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防止风险的大量集聚和跨界蔓延。

(四)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

一是实现“传统渠道+互联网”模式,将互联网保险与门店、坐席、人、业务员等传统的渠道进行结合;二是实现一站式客户体验的平台运营模式,如中国人寿搭建了类淘宝官网平台,成员单位均可在平台上进行销售和综合经营服务;三是采用互助保险组织,通过互联网快速汇集客户需求,实现风险共担;四是选择“互联网+”自身营销特点,将非核心业务外部化,实现差异化的风险管理,并向医疗、健康、养老、投资等延伸。

注释

?q?2016蚂蚁金服研究报告。

?r?互联网保险发展要注重创新商业模式.魏迎宁.中国保险报.2016。

参考文献

[1]王燕,杨晓明,徐兴泰.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

[2]陈碧豪,赵志明,付泽华.互联网保险产品营销模式及创新探析[J].商.2014.

[3]曹云波,姜家祥.大数据时代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的机遇与挑战[J].财会月刊.2015.

篇5

关键词:中医药信息学;教学;创新创业;互联网+

1研究背景

我国中医药院校医学信息学教学与研究,大多还是为主对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影像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互联网与医疗健康的跨界融合,使得互联网医疗的春天正在来临。即将迎来高速发展期。特别是利用云+大数据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打通整个医疗健康的产业链并带来众多发展创新机会。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医药信息学在资源建设、文献检索、情报研究、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信息标准研究、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信息诊断、信息工程建设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但是,中医药信息学教学及实践通常是局限于信息查询、搜索与共享,以及简单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而隐藏在海量中医药资源

信息背后的中医药知识、原理和规律还未被充分挖掘出来,中医药行业内部信息孤岛依然存在,中医药的信息标准体系尚需完善。虽然医学信息学课程在欧美国家开设几十年,但该学科与中医中药相结合的中医药信息学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缺乏一个统一的学科体系和学科规范,难以满足指导互联网医疗与大数据发展的需要。2009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药信息学确定为中医药重点学科,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列入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其宗旨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医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科学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这个行业,这门学科急需重点解决主要问题。

2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学教学定位

2.1教学定位。中医药信息学教学定位应从根本上改变该学科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准确把握与互联网医疗相结合的切入点、加强互联网医疗与大数据知识应用的教学。充分认识并落实中医药信息学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其他学科理论教学与中医药信息学教学相互协调的理念,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学生创造一个教学与研究、创业与实践的工作平台,使学生长期在中医药信息学教学中受到科学熏陶,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2.2分层教学。教学安排应分层次推进,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到综合。要符合认知规律,研究创新型教学的目的是实施个性化教育,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模式。中医药信息学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学科。要重点研究大数据如何驱动中医药信息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和服务[2],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和教学相长。

2.3教学管理平台。面对高校层出不穷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应当建立健全的数据汇交机制,将科技资源数据的汇交纳入到科研与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积极推进资源共享教学研究和实践。北京中医药大学根据自身的特长,建成医学信息库有:“中国医学书目数据库”和“中医方剂数据库”以此作为医学信息学教学的实践课程[3]。广州中医药信息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学科交叉、功能分类、突出中医药信息化特色的教学实验平台为目标,创建了以医学信息工程学院面向全校,服务全校的中医药信息学教学实践中心[4]。中心下辖“中医药数据库与数据挖掘”、“中医药诊疗技术数字化”、“中医药信息管理” 整合形成了“中医药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该平台拥有精品课程,试听教材,名医名师,学科网络课程,极大丰富了实验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基于海量数据的各类互联网服务或各专业知识信息融合服务,提升师生的授课质量。

3中医药信息学创新教学改革思路

中医药信息学教学作为中医药大学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改革该学科教学内容,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调整中医药信息学教学的学时数,加大综合性、设计性项目,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增加开放实验、综合实验、专业实验内容,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全面开放计算机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中医药信息学教学内容改革要通过删减部分陈旧过时的内容,引入新的中医药信息学内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知识。国务院办公厅已正式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规划要求,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中医药信息学教学,让学生通过中医药信息学能接触到一些前沿的研究新成果、新技术而激发学习的热情。要懂得市场是创新教学的源泉。要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的特征为海量、高频、低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低成本、可标准化复制。而临床医疗的特征为相对低频、属地化、个性化、支付方与决策者不对等、易受政策影响,ARPU 值相对较高等特点。根据市场发展的不同需求,可以遴选部分专业点和班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结合试点经验,推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资源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建成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全过程覆盖的专业点,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3.1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要推动中医药信息学在相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大学生自主创业密切结合,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学分要求。

要建立科学的中医药信息学考核方法。中医药信息学考核方法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按学生实践能力、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以及在实践报告上的数据处理、结果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提出问题等逐项评分。期末考试采取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中医药信息学成绩按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计算。平时考核(70%):课堂提问、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等。期末考试(30%):笔试:考核中医药信息学原理、步骤及技术要求等;面试:考核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3.2课程体系。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进专业课程教学,开设一批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实践类课程,如中医神经信息学,中医药信息学,中医信息学,中医药生物信息学、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医症候信息学等。建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群。中医药信息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传授基本的技术和方法,训练基本实践技能,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和探索规律的能力,使学生通过中医药信息学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中医药信息学教学体系建设。要结合相关学科教学的情况,从有利信息学教学资源公用与管理、中医药信息学与理论有机结合的目的出发,将信息学课程重新组建成以学科群为主的教学实验室,并配套建设多学科信息融合的信息应用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有利于学科建设和相关课程的相互融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中医药信息学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虚拟云平台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运用模拟、仿真等技术手段;实现多媒体演示、计算机虚拟、中医药信息学实验室操作三者结合,提高中医药信息学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不断丰富教学手段,规范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中心提高中医药信息学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措施。

3.4在创业教学方面,要通过产学研和教学科研的系统建设相互促进,据方正证券研究所认为[5],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核心是服务三个主体:患者、医生、医院,并且通过向医院、医生、药企、商业保险公司、患者收费,从而形成产业链条闭环。互联网医疗的创新模式将会从以医院为中心的就诊模式演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医患实时问诊互动的新型模式。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整个与医疗健康相关的流程可拆分为9个重要环节:健康管理、自诊、自我用药、导诊、候诊、诊断、治疗、院内康复、院外康复慢性病管理。在互联网医疗众多的商业模式中,业界最关注,也是最有潜力的方向主要有医药电商、在线寻医问诊、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等四个。课外中医药信息学技能和设计能力培养。2013年鼓励学生跟随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助研进行设计性参与项目研究,如福建省卫生厅项目“基于数据挖掘的脑血管疾病(CVD)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建模研究”提高科研兴趣,培养科研素质,提高技能,该作品获得福建省软件大赛三等奖的好成绩。2015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创新大赛,项目是“基于O2O模式下的福州“汉医” 中医康复社区连锁经营店互联网信息中心平台建设”,该信息中心的服务平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线上信息服务通过构建健康云管理平台,提供个性化、规范化、生活化的家庭保健信息,用户可以自由的在线上进行选择所需要的服务,我们将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细节方面为老年人和慢病患者提供贴心的关爱。线下服务依托和指导“社区中医门诊部”的专业医师,提供中医健康管理、中医康复、医疗导诊、双向转诊等服务,实现医疗从医院延生至社区,健康从治疗直至康复的全过程服务,项目获得专家的好评。

4结语

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和制度正处于一个变革时期,发展中医药事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工作的一个重点.在“互联网+医疗”大背景下,以研究中医药信息学创新教学为对象,探索医学信息学教学定位、创新教学改革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中医药信息学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共识。我们相信“互联网+医疗”和“大数据”应用于中医药临床、科研与教学,必将会给这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孟凡红,万芳.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3-6.

[2]王泽议,拥抱大数据时代-中医药临床与科研或将进入新阶段[N],中国医药报,2013.4

[3]王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园网和信息化建设初探[N].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8).

[4]詹秀菊,刘秀峰.医学信息学课程群建设实践与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11(11).:35-37

篇6

1、市场环境分析

“云健康”卫士面向社区、家庭、疗养康复机构,提供数字化远程医疗健康系统及健康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范围广,致力于对老人和亚健康人群的关爱与救助,其面世有着良好的市场环境。

1.1国家重视民族健康产业由于慢性病群体逐年扩大,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医疗健康产业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科技部2012年印发的《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表示:将重点支持10-15家大型医疗器械企业,扶持40-50家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形成8-10家产值超过50亿元的大型医疗器械产业集团。中国卫生部耗时三年完成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建设基于网络体系的全民电子健康系统、推进预防慢性病及重大疾病,大力发展民族健康产业,投入资金总规模将达4000亿。

1.2人们消费观念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及家人健康,对家用医药产品的消费观念也有较大转变,一些有预防和治疗功能的小型医疗器械越来越受欢迎,极大推动了家庭医疗产业的“钱景”市场。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家庭医疗器械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新兴市场领域,家庭医疗与保健工程是今后家庭的投资方向,未来完全可以把家庭医疗器械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在西方,美国《财富》将家庭医疗器械行业列为未来10年增长最快的十大行业之首。

1.3移动互联网市场前景好随着3G(未来4G)等移动通信术的发展、快速普及和Web2.0技术的提升,网速越来越快,各种智能手机终端也越来越强大,移动互联网行业正迎来爆炸式增长,并将成为未来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业务。摩根斯坦利的报告认为,未来几年内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将超过传统(固定)互联网用户数,带来的产业规模更将是传统互联网产业规模的十倍。据CNNIC报告,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庞大的用户和智能手机终端基数是移动互联网行业巨大发展潜力的坚实保证。从市场规模看,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059.8亿元,同比增速81.2%。无论从增速还是总额来看,移动互联网都是未来几年内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

1.4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其发展不仅符合人类发展要求,而且符合产业发展趋势,代表新科技革命趋势。我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的大国,健康产业前景一片光明。201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接近2万亿,这里的大健康产业指是医疗产业、医药产业、保健产业、养老服务业等。2015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5万亿~6万亿元,健康管理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至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蓬勃发展的健康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2、国内外同类产品市场竞争性分析

“云健康”卫士智能平台的构建需要云、管、端三位一体的配套,集合可穿戴硬件技术、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云存储管理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同时需要整合软硬件技术研发、低成本配套生产供应链、权威专家团队运营支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因此该市场的进入门槛高,加上技术市场化应用和用户观念在近期才得到飞速的发展,可以说整个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行业竞争已激流暗涌。

2.1国外竞争情况分析目前国外市场上与“云健康”卫士类似产品提供商包括Nike、Withings、富士康和CardioNet等数家企业,如表1所示:表1国外同类型企业比较国外类似产品主要定位于时尚运动人群和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客户,通过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拉动受众人群购买消费。这些产品价格高,有人质疑其中有些产品并没有达到医疗设备水平,无法获得准确数据,无法满足普通用户对“云健康”管理的需求。

2.2国内竞争情况分析目前国内市场上和“云健康”卫士相似产品提供商主要是倍泰、东软熙康、杏林七贤等几家企业,如表2所示:表2国内同类型企业比较倍泰健康管理服务公共平台以社区为最小的运营单位,布局大型的终端健康检测设备,虽然在运营模式上体现了专业化的形象,但是扩展速度受限,只能吸引小部分具有强需求的用户。不过近期倍泰也推出“云健康”系统,后期效果有待观察。杏林七贤主要产品是健康体检软件,以健康信息管理为基础,围绕健康体检进行市场推广、服务供给和持续服务,其客户主要为大型团体单位。普通人群由于缺乏专业医疗知识,较少购买。东软熙康是专业的个人健康管理与服务方案的提供者。熙康的业务包括熙康会员体检,健康状况评估,与健康顾问交流,运动方案设计与指导等服务;熙康健康网能够连接熙康终端,动态收集个人健康与运动信息,干预会员的健康行动。会员可以通过电脑、行表、益体机来获取熙康健康云平台的服务。因此,东软熙康将与基于Android和社交网络的“云健康”卫士形成有力的竞争。但东软熙康没有有效利用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客户使用需购买熙康腕表和益体机,客户群有限。同时,它未利用时尚的社交网络,用户粘性不足。

2.3“云健康”监测与智能预警系统的竞争优势与国内竞争对手相比,基于Android和社交网络的“云健康”卫士研发企业具有在健康领域专家资源及软硬件产品技术上足够的竞争实力;与国外竞争对手比,基于Android和社交网络的“云健康”卫士比他们更了解中国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在技术开发、平台运营的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更低的成本优势。同时它具有几项专利技术,设置较高进入壁垒。“云健康卫士”产品能够提供心电、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的实时监测,并且多个模块可任意搭配,增强系统的便携性。它让用户更加关注长期的人体健康指标数据,做到日常健康管理与突发事件处理和疾病预防的有效结合。

3、市场推广

“云健康”卫士是医疗卫生行业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但是目前的认知度并不高,需要采取有效的营销措施进行宣传推广,以博得用户认可,达到造福社会的预期。具体的市场推广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宣传产品,培育用户通过活动赞助、媒体宣传(如卫视娱乐版节目、养生栏目等)、移动应用免费下载(安卓市场)等,全面宣传,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对终端用户进行培育,教育与激发手机用户的兴趣,以及对健康量化的理解认识,不断提高对这一新技术产品的认可程度与接受力。2.建立网站,展示产品建立企业网站,充分展示“云健康”卫士及相关产品,向用户演示可穿戴产品的佩戴及使用。网站设计应简洁明晰,网站色彩温暖稳重,网站内容突出产品功能和特色。另外,可设置不同栏目,如医疗保健信息、健康评估、健康管理、医患互动交流、客户信息反馈等。3.微博营销,吸引用户企业建立微博,制作精美产品图片放在微博上,告诉用户关于产品的使用方法,将广告推荐给粉丝,利用社交兴趣图谱找到潜在粉丝。在微博上每日定时定量更新5-6篇文章,分享各种健康饮食新概念,养生保健常识,时尚减肥瘦身方法与经验,并提供大量健康新闻和常见疾病症状资讯,让关注企业的微博主足不出户,便轻松获取最新最全的健康保健知识。4.微信营销,锁定用户云健康卫士在用户定位上是老人,购买者定位在中青年,适合采取亲情营销。所以,企业利用高科技技术,通过专业微信营销工具,利用GPS定位技术,对企业的目标人群集中区域进行信息推送。目标消费人群所在的集中区域包括住宅小区、社区医疗站、疗养康复机构等。而微信平台的信息推送,保证了接受信息的必然是真实的手机用户,而且绝大多数是80、90后,他们都是忠诚的电商消费人群,同时他们也是产品的购买者。

4、结束语

篇7

2015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政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再加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鼓励政策,从顶层政策鼓励到底层民间微众创新合力砥砺之下,“互联网+”已成为新一轮风口。

从一个政策驱动继而概念发酵,最终实现真正商业落地,“互联网+”吹动了哪些行业,又有哪些将走向互联网风口?

餐饮出行成引爆点

在“互联网+”风口之上,消费服务类O2O加速爆发,成为首拨急行军。

与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不同,基于移动终端的线上线下融合,成为了新一代创业者乃至部分巨头的杀手锏,其成长速度、消费频次和用户成长规模,以及所带动产业的多样化,也开始超越了前辈互联网公司。

交通出行类O2O服务成为2015年上半年最为炙手可热的风口,滴滴、快的、Uber、易到用车、神州专车等在线出行平台,在短短数月内完成了风驰电掣的融资、整合;同时,从初始出租车、专车简单业务开始,短短数月内,在线出行平台即衍生发展顺风车、快车、代驾等多元化业务,这种变革速度前所未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面临行业监管界定、传统出租车对冲等问题,但人们依然认为,高频、刚需驱动下,互联网带来的数据和共享经济优势,必然与交通行业融合,不少人甚至认为“这是类似当年汽车对马车的革命”。

与此同时,长期植根线上线下服务连接的垂直领域,以及捕捉到移动O2O商机的创业者,随着智能手机“器官化”,开始春风化雨地改变人的生活。

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等公司,从原来PC团购商业脱胎演进,向更多元的O2O交易服务平台转型,在传统餐饮、票务之外,尝试更多服务链接,尤其是外卖、到家服务的出现,更是打破了线上线下服务边界。

“这些产业直接面对消费者,消费者有冲动和需求,这也吸引了很多创业者的注意,所以这方面进展较快。”互联网观察人士洪波认为,相比而言,C端“互联网+”更加容易突破,所以目前看到比较有代表性的“互联网+”首先是消费购物、生活服务以及部分相对有突破性的比如交通出行、金融等方面,随着“互联网+”进一步推进,B端、产业上游互联网化,也会进一步渗透进来。

第二季会有谁?

除了消费购物、生活服务、交通等高频服务率先互联网升级外,实际上包括家电制造、金融、医疗健康、教育、汽车、房产家装等重资产领域,也在不同程度介入到“互联网+”之中。

“随着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成立,标志着互联网金融取得了突破,开始进入到了银行形态。”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认为,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给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和想象空间,但网商银行等并非终极形态,传统金融体系里依然存在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和指标,比如现场开户等,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看似所向披靡的互联网概念,依然面临部分传统实业的对冲,尤其是实力雄厚和巨头盘桓的产业领域。对于一些企业而言,互联网到底是改革利器还是锦上添花的概念包装,依然存在疑问。

在家电行业,虽然包括阿里、小米、京东等互联网企业不同程度与家电制造商达成了默契合作,智能家居概念也在互联网平台上发酵起来,但在格力董事长董明珠看来,“互联网只是个工具”,这位家电销售女皇并不迷信互联网,甚至直言互联网“并非神话”。

对于标准、创新等,现有实业巨头与互联网新手们暗壑依旧,归根到底依然是商业竞争和话语权争夺作祟,这也就导致在金融、专车出行、互联网电视等领域,已经渗透进大众的服务领域,安全、资质、合规等政策性壁垒问题依然层出不穷。

在洪波看来,很多传统产业由于相对离消费者较远,产业积累比较深、链条比较长又相对封闭,导致互联网介入存在一定的学习和时间门槛,“比如制造业、工业、农业、医疗健康等领域,互联网也在慢慢改变,但需要更长时间,现在只是个开始。”

坐谁的车

在线出行:烧钱与融资

2014年春节开始,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因为依靠腾讯、阿里巴巴等发动“补贴大战”而声名鹊起,此前一直不温不火的叫车市场,因为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支付的注入,迅速聚拢起用户,并成为民众现象级话题。

如果说初始阶段两家公司还只是因为背靠巨头、借力光环,角色限于移动支付市场培育中的一枚棋子的话,那么2015年,在线软件市场则完成了互联网史上最为迅猛的成人礼,从融资、并购到业务多元化扩张,在线出行上演了互联网中的“互联网速度”。

2014年以来,成立仅仅两年多的滴滴、快的两家公司即已完成D轮融资,2015年初,两家合并之后数月内即开始新一轮融资,这一速度只有部分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相比,但与后者分散、庞杂的局面不同,打车软件市场因为迅速聚集的规模效应,已经开始初步产生了巨头纷争的局面。

“这是在超高速的奔跑,我们一再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是把根基做好,如果失控的话,一个小石子就会翻车。”按照滴滴快的总裁柳青的说法,该公司最新一轮融资只进行了2个星期时间,融资规模超过了20亿美元,“成为单笔规模最大的互联网股权融资”。

除了滴滴快的之外,其他在线出行平台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快了市场融资以迎接下一轮对抗赛。神州专车本月初宣布获得神州租车、华平资本和联想君联资本合计2.5亿美元融资,Uber早先也曾宣布将启动15亿美元融资,用以开拓中国市场。

有了融资弹药的支撑,在线出行的业务扩张也令人眼花缭乱。2014年8月以来,尤其是今年2月份滴滴快的合并以来,打车软件市场从最初的出租车出行迅速蔓延至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等多种模式,产品、服务迭代更新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更为重要的是几乎每一个新领域,都会掀起腥风血雨的补贴大战。

作为滴滴快的竞争对手的Uber,虽然入华仅仅1年多时间,但已迅速在国内多个城市落地,除了与百度资本合作获得后者流量入口外,Uber也在以中国区业务为独立平台,启动新一轮融资,坊间传言其估值达到50亿-90亿美元,而滴滴快的估值也被炒到了150亿美元之多。

一时之间,打车软件市场形成了滴滴快的、Uber和神州专车三足鼎立局面。不过,这种格局的稳定性,尤其是巨头烧钱的模式依然面临质疑。

今年初,最早发力专车业务的易到用车曾经宣称融资80亿元,但在自身扩张遇困和滴滴快的、Uber崛起的情况下,也相对沉寂下来,新巨头们在人口红利和规模效应逐渐饱和的情况下,又能讲述什么样的新故事?

吃谁的饭

舌尖上的战争

谁曾想象,送餐竟然成了互联网巨头挤破脑袋要去打的一场战争。

从最早的电话订餐服务衍变,近两年来,基于移动APP和支付服务的外卖业务,开始蓬勃发展,并吸引了诸多互联网企业扎堆投资,除了传统团购服务商美团、大众点评外,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巴巴、京东等也不同程度地介入。

从餐饮店门前鳞次排列的外卖电动车到街头上奔驰的送餐员,外卖已成为快递业务之后,又一个被互联网激活的时代风景线。

相比其他O2O服务,外卖的特点在于用户需求刚性,尤其是客户重复购买、相对留存率不错,尤其是在雨季、炎热天气的情况下,用户消费意愿更为强烈,外卖成为了互联网企业经营用户入口之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领域的细分厂商还吸引了巨头投资,其中饿了么在今年1月份E轮融资中,更是获得了腾讯、京东、大众点评的联合投资。作为O2O巨头的美团,在最近一次组织架构调整中,更是把外卖称为其两大事业群之一,该块业务上线虽然仅1年多时间,但比重已达到9%,成长率达2倍以上。

为了拼抢风口,外卖市场也掀起了多轮融资大战,饿了么最新E轮融资达到3.5亿美元,美团在去年融资7亿美元之后,近期又传出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百度外卖也传出了融资2亿美元、独立分拆的消息。业内普遍认为,巨头纷纷融资之下,外卖市场将会有新一轮圈地烧钱大战。

根据易观智库4月份的《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专题研究报告》,饿了么、美团外卖、淘点点、百度外卖四家已占据近80%市场份额。美团和饿了么在多个业务维度份额接近,几乎是贴身肉搏战。

篇8

关键词 互联网 众筹融资 调查分析

众筹(Cloud Funding)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一种以投资者分散化为特征的项目融资方式。融资者借助互联网上的众筹融资平台为其项目向广泛的投资者融资,每位投资者通过少量的投资金额从融资者那里获得实物或股权回报。近年来,全球互联网众筹融资发展异常迅速,形成了“欧美引领,亚洲赶超”的格局。从2009年全球第一家互联网众筹公司Kickstarter成立开始,到2015年互联网众筹公司数量已经达到1250家。2011年,

国内首家互联网众筹平台“点名时间”正式上线运营,标志着我国互联网众筹行业的开端。随后,互联网众筹开始了爆发式增长。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国共有354家众筹平台,目前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有303家,其中股权类众筹平台数量最多,达121家,占全国总运营平台数量的39.93%;其次为产品众筹平台,达到104家;纯公益众筹平台最少,仅有5家。以下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这些企业对互联网融资方式的熟悉与运用情况。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这些企业对互联网融资方式的熟悉与运用情况。在2016年10月-11月期间,我们对嘉兴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是浙江省内地^)的企业进行了网上不记名问卷调查及实地发放问卷的调查,采用的抽样方法是系统抽样方法,发放问卷总数120份收回114份,其中选择互联网筹资的企业仅占9.38%,而银行贷款筹资的比例高达46.88%,可见虽然“互联网筹资”被看成一种很有前景的新兴投资方式,但却发展困难。本次问卷调查共设有四大维度,分别是企业的性质类型、企业资金组成、企业融资方式及问题、企业与互联网融资,每个方面的问题下都设有4至11个选项,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选择,也可以就开放性问题对互联网众筹融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

二、调查样本

调查样本主要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此类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这对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新动力、创业带动就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研究互联网众筹融资的突破口,具有典型性。所调查企业中多数小微企业为工业,占63.16%,且大部分创办初始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故其资产结构中自有资金所占比率较高,且资产结构中负债比率较低,发展良好。有超过10%的企业表示遇到融资难问题,以及企业的融资团队建设程度还有待提高,并且在调查过程中反映出互联网众筹融资存在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的调查样本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的研究报告可以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提供相关对策,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和出台相关文件提供理论参考,或作为宣传互联网众筹的材料,也可作独立论文公开发表等。这样,科学研究的成果,就可以直接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发挥产生直接生产力的作用。

三、调查问卷

第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性质,所属行业,规模,资金构成等。

第二,调查对象融资原因、方法、遇到的困难,以便后期提出相应对策。

第三,调查对象对互联网众筹融资的认知度,使用情况,以便分析互联网众筹融资在科技型小微企业中的普及度以及前景期待度。

第四,调查对象对现有互联网众筹融资的顾虑以及评价,反映互联网众筹融资在科技型小微企业中的发展现状,包括优势与不足。

第五,调查对象针对互联网众筹融资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分析框架和理论假说

本次的框架分析主要是基于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现状,现有的融资方式以及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角度分析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以及对互联网众筹融资这一融资方式的选择。

为了深入了解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此份问卷基于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风险认知度和信任度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企业对于互联网众筹这一融资方式的认识。

在分析前,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以下5点假说:

第一,企业的性质,所处的行业以及规模大小是调查样本主体的基本信息内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大小的公司对融资的方式选择会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认知度体现了企业对互联网这一平台的认知程度,可能会对企业选择互联网众筹融资产生一定影响。

第三,参与度、信任度反映了企业对于新兴的互联网融资方式的接受程度,可能会对企业选择互联网众筹这一融资方式产生一定影响。

第四,满意度和风险认知度反映了企业对于投资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收益和风险,由于选择互联网融资这是选择性的行为,故二者对互联网融资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五,风险偏好度、投资经验部分体现出一个企业筹资、投资理财的基本观念,而不同的观念对各种融资方式有不同的偏好。

(二)关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本次参与调查的企业总数达到114家,其中个人独资企业12家,占10.53% 合伙企业15家,占13.16%,股份有限公司占27家,占23.68%,有限责任公司60家,占52.63%。大部分企业所属行业为工业,剩余部分主要所属行业有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企业的规模即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万以上有76.32%,其次是100~200万元达到10.53%,100万元以下有7.89%,处于200~500万元最少为5.26%。

关于企业的资金来源问题,有68.42%的企业创办初始的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而通过银行贷款的占28.95%,剩余的2.63%是通过内部职工集资创办企业的。由于大多数企业是通过自有资金创办企业的,因此当问及自有资金所占比例时,占44.74%的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达到80%以上,以及问卷第六题中涉及企业的资本结构中资产负债比率,大多数的企业是在20%以下,负债比例在20%~40%以及40%~60%的数量差不多,分别为28.95%和26.32%。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超过10%的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对于企业融资问题我们设计了更深入的调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主要有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门槛高,风险评估难,股权结构单一等问题,因此我们调查了关于企业融资专业团队的组成情况,管理层设有分管领导和分管部门的占52.63%,但有不少企业无融资团队,老板说了算,还有13.16%的企业通过管理层在企业内部临时筹组,说明企业的融资团队建设程度还有待提高。

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需要进行融资,企业资金不足时的主要筹资方法是银行贷款,达46.88%,选择商业信用筹资与租赁筹资方式的企业较少,但仍然多于选择互联网筹资的企业数量,仅9.38%的企业会选择互联网筹资。该数据反映了互联网融资在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中未成熟,企业认可度低。

接下来我们对企业关于互联网众筹融资的了解程度和看法进行了研究。具体情况显示,55.26%的企业表示了解一些融资渠道但不了解操作程序,34.21%的企业回答不了解互联网融资,7.89%了解大部分的融资渠道及其相关程序,只有2.63%的企业非常了解常用的融资渠道和融资程序并有成功融资的经验,从中可以看出互联网融资在企业融资中还未普遍,企业对互联网融资渠道及其相关程序了解不多。

有超70%的企业期待“互联网筹资”的发展,也有不少企业不太信任该融资方式的发展,主要是对于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管的风险和在融资过程中易触碰非法集资和非法发行股票的法律风险有所顾虑,也存在一小部分企业表示对众筹平台的道德风险有所顾虑。看来互联网融资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不得不把企业的顾虑因素考虑在内,并提供相应的保证,以获得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认可。

当多种互联网融资方式提供给企业时,一半的企业选择股权模式,26.32%的企业选择债权模式,偏向奖励模式的有21.05%,可以看出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互联网融资过程中倾向于股权模式。基于一部分企业接触该融资方式,根据评价融资成功的标准,表示基本满意的有73.68%,有26.32%表示不满意,因此可以得出互联网融资存在吸引企业选择的优势,也存在不足。经调查发现互联网众筹融资具有作为一种更为开放的融资模式,吸引潜在长期支持者,轻松开启众筹渠道,华丽的营销手段,融资风险小等优势。同时,对小微科技型企业来说互联网众筹融资还存在不足,主要有互联网众筹融资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互联网众筹融资的风险难以控制,互联网众筹融资平台管理水平低下,其次是互网众筹融资的资金缺口较大和互联网众筹融资成功率较低。

互联网众筹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在我国的发展并未成熟,互联网众筹多以单一网站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针对互联网众筹融资在科技型小微企业中的发展现状,所调查企业提出了健全法律制度,建立监管机制,加强宣传力度,政府加大支持度等宝贵建议。这些将对未来互联网众筹融资更好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为嘉兴学院商学院)

[作者简介:劳文淑,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专业本科生。吴珂莹,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专业本科生。郭予悠,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专业本科生。余晨瑜,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专业本科生。李郁明,嘉兴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嘉兴学院商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互联网众筹融资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研究”;2016年嘉兴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重点SRT)“互联网众筹融资的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纪玲珑.中小型科技企业互联网众筹融资模式探讨[J].财会月刊,2015(5).

[2] 韩廷春,孙|.互联网金融视域下众筹模式的风险与监管[J].理论探讨,2015(5).

篇9

有人认为,移动互联精神的本质在于人们对数字极限的崇拜,移动化正在成为呼吸的空气一般,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云计算与大数据暗含的数字隐喻表明,信息互联的需要正将虚拟网络的生活彻底量化,然后逐一地对接入现实世界。智能家具、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凡可以进行智能更新的产业,皆因移动互联的技术浪潮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动互联正在编织一个让人无法看到极限的美丽新世界,以物物相连为特征的实体互联网形成逐步打破了IT世界浮在云端的传统思维。在更便捷与高效的互联网技术支撑之下,人们尽享科技的神奇与进步。移动互联时代改写了新的市场游戏法则,唯有产业与生活的紧密融合,才能催生庞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大数据:

新虚拟世界的运行“大脑”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的机器设备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庞大巨量的数据,移动智能终端市场的爆炸式增长,正在诱发一场以信息分析和整合为核心的大数据变革。从医疗健康的信息记录到品牌营销的市场调研,从用户的消费习惯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对数据的筛选整合以及精准分析愈加上升为群体共同的信息需求。而在IT、制造、零售、政府管理等各类领域,大数据平台毋庸置疑将成为改变整个实体世界运行方式的“大脑中枢”。

挖掘并利用数据的价值,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商业法则。比如用户的隐私信息可以通过地理位置信息传播,倒逼电信运营商和零售商提供更为个性化服务。而企业品牌推广同样需要通过数据的统合找到客户的特定属性和消费轨迹,进而实现更为精准的广告投放。对于创业者而言,每一个拥有移动设备的用户已然成为潜在有力的“商业客户”,通过私人订制的方式推送产品,进而赢得比实体世界外延更广的市场。

除了膨胀的经济价值之外,大数据“深水区”更在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运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保护等宏观命题皆需要大数据管理而实现加速转型。据市场研究公司IDC最新报告,2014年亚太地区(不含日本)大数据开支预计将达到10.2亿美元。到2020年,大数据的市场份额将从2012年的36%增长到62%,这种增长在新兴市场将特别明显。

尽管大数据变革被各方看好,但数据清洗、分析能力不足以及数据可视化瓶颈等诸多困境同样阻碍大数据浪潮的前行,大数据的商业模式仍模糊难见。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2013年10月的公司会议中坦言,大数据流量时代将非常恐怖,大量数据的传输与储存同样产生难以估量的垃圾信息。作为信息管道的数据公司,如何降低损耗、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成为未来战略的关键。而如果将大数据管理上升为城市或国家战略,同样也面临着庞大数据集中处理的难题。

车联网:

打开智能驾驶的O2O空间

尽管人们离实现无人驾驶汽车梦想仍存在一定距离,但未来互联网连接无疑将成为汽车的标配,而基于移动端的O2O也将成为车联网市场变现的重要模式。在2013年全球研发者大会上,苹果宣布了一项名为IOS in the car的计划,提出从2014年开始IOS7将全面整合12家主流汽车制造商的车载系统中。无独有偶,已有知情人士透露在即将召开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谷歌也将宣布与奥迪的合作,矛头直指互联网汽车市场。而在2013年5月,阿里巴巴以7.2亿美元高调收购高德地图,则被业内视为国内互联网巨头企业通过O2O业务抢占流量入口,切入车联网市场的重要事件。

从车联网的内涵来看,传统的导航、车载多媒体、语音交互、GPS定位等功能仅是车联网的起点,真正的车联网系统,还需包括ECU与智能车载终端的融合、车云大数据与开放式APP、汽车的智慧感知、汽车黑匣子、车辆互联互通等核心要素和部件。而实现上述项目的落地,更需要大数据平台的搭建来处理由此产生的海量数据,以及车联网产业链参与者之间的创新与合作。

有市场人士指出,在移动互联的影响下,涵盖了包括汽车厂商、电信运营商、IT企业、保险(放心保)服务企业、汽车信息消费APP等诸多市场角色的车联网,将是物联网产业中最具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对于不少汽车品牌商而言,将互联网技术搭载进入汽车服务,不仅需要传统重资产的投入模式,更关键在于互联网平台的搭建。车联网形成,需要传统工业与新兴技术之间的融合能力,比如对电信运营商的管道能力利用、与BAT等互联网阵营的整合。

而实际上,有着传统汽车工业制造能力的车联网,其未来的市场空间正在不断突破众人的想象。据调研公司SBD预测,全球联网汽车市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将在2018年成长为一个份额接近530亿美元的市场。易观智库报告预测,到2015年中国汽车产量规模将达2500万辆,车联网应用和服务渗透率或接近10%的临界点,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除此之外,未来几年4G技术的发展更将为高速传输数据、融合信息形成“智能管道”,利用TD-LTE网络发展的车联网在全城的覆盖也将有望实现。

智能家居:

内嵌互联网思维的“家庭管家”

智能化家庭管理概念的出现,恐怕是移动互联革命最直观最具魅力的内容之一。以住宅为平台安装的智能家居系统,让家庭内家电、照明、电话、温度、网络、窗帘、防盗监控等各类家庭设施听命于统一的“智能终端”控制。通过模拟人类思维进行家庭管理的“智能化”系统,正在将科幻电影中“机器管家”的场景接入现实生活。

互联网基因的注入,是智能家居快速成长的关键。尽管智能化生活场景令人艳羡,但每一个智能家电接入平台所产生的数据传输与信息命令执行,都需要更高速和便捷的高速移动宽带的支撑。而如今在4G阔步进入商业化的时代,不少人预计智能家居设备的市场也会引来井喷期。有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20亿元,预计2010-2015年,每年将以20%的速度递增,2015年有望达到1380亿元。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研究报告指出,智能家居市场爆发的核心在于撬动存量市场,智能家居新品在易用性上将强调人工智能,家庭中的能源管理、安防、健康护理、教育等体验正在不断完善。

篇10

郭义合回答“是的”,“馨厨”冰箱于是发出订单――冰箱已与苏宁易购、本来生活、蜻蜓FM等联网,芹菜将通过快递直接送到郭义合家里。

这是智能家居生活的一个典型场景。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物联网技术日益嵌入人类生活,从智慧家居生活领域逐渐扩展至行业应用、城市管理,与人们生活、社会运行深度融合。其日益进化的“类人”功能,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无处不在的家居应用

“物联网有三大关键主体――传感器、数据传输通道、数据处理设备。通过三者有机结合,不断创新解决方案,能为人们生活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应用。”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院士李世鹏说。

应用需求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家居服务是物联网发展最快的应用领域之一。《中国智能家居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称,2016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会出现明显增长,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

海尔集团的U+智慧生活平台是业内物联网生活应用的典型案例。记者了解到,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智能家居生态圈,涵盖美食、安全、娱乐、健康等生活领域,就像给用户打造了一位“管家”:“馨厨”冰箱,通过图片识别、语音识别、电子商务等技术融合,提供自动采购服务;智能防盗、防火和防水,通过手机APP实时告知“主人”家居安全信息;用户在客厅里说一句“我热了”,空调会听到并分析用户以往的温度习惯,自动打开、调整到适宜温度……

目前,国内外众多家电企业和IT巨头均在瞄准智能家居市场:联想创投5亿美元二期基金2016年5月初启动,聚焦四方面技术创新投资,首当其冲即是开发智能家居等下一代智能设备;小米公司也推出“米家”品牌――“小米智能家庭”;苹果、谷歌等均大力涉足智能家居市场。

不断进化的类人功能

近年来,物联网正在不断“进化”,具备的“类人”功能日益丰富,呈现出日益智能化的特点,进一步提升着人们的生活体验。

专家介绍,每个物联网应用方案,主要由三部分功能实现:一是全面感知,即具备各种前端传感器,广泛收集数据。二是可靠传输,即通过卫星、蓝牙、WiFi等实现数据传输和交换。三是数据处理,具备数据分析、决策、执行、互动等功能。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赵峰说,总体上看,我国物联网生活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比一个先进:控制阶段,即把手机变成“遥控器”,通过发送短信等方式远程控制家用电器,十多年前便已基本实现;感知阶段,家用电器增加了数据计算功能,如空调实现自动开关;思考阶段,电器实际上成为一个“能听、能看、会说、能思考、有情感、会执行”的“人”。

“它采用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自然交互技术,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数据处理技术,并融合电子商务等多种‘互联网+’服务解决方案,可以像人一样分析、决策、执行。目前,此类产品多数已开始在企业的实验室里完善。”赵峰说。

如今,不同品牌、不同行业之间的机器正加速兼容、互联互通。

华为荣耀公司总裁赵明表示,华为去年底启动了“华为HiLink计划”智能家居战略,将与越来越多的厂商合作,化解各品牌智能家居APP和产品之间各自为阵、产品互不兼容,用户家电不能很好互相连接、体验大打折扣的问题。

联想集团也表示,将在智能家居领域打造更加智能的连接,让用户能够方便地在多种设备之间迁移和切换。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6)》预测,随着语言、手势甚至眼神和意念等交互方式和虚拟现实、深度学习等技术创新推动,硬件之间、网络之间的交互将会变得更为智能。

万物互联前景可期

除了智慧家居服务,物联网技术正在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向物联网农业(衣食)、智能交通(行)、医疗保健、政务商务、环境保护、治安及边防管控等领域深度延展。而且,随着5G、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万物互联、万物感知前景可期,电器和人的融合将会更加全面、无缝。

在近期举行的“2016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记者了解到,一种农业物联网应用,可根据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自动卷帘、打开风扇或喷水;一种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可实时监测并播报各个路段的交通状况,引导人们选择交通畅通的道路通行;一种智能环保设备,可通过自动采集、分析排污口的水质指标,提示环保部门排污情况;一种智慧医疗保健产品,通过穿戴设备分析用户的运动习惯、血压等规律,并和权威的健康医疗服务信息平合,能为用户提供运动方式、饮食习惯的健康指导……

专家指出,物联网要实现万物互联,涉及跨品牌、跨平台、跨设备间的无线通讯,尚需进一步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强化知识产权应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