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

篇1

>>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石化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体会 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后勤服务体系节能减排措施初探 低碳经济背景下节能减排管理政企博弈分析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节能减排政策探讨 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实现路径探索 “低碳城市”建设背景下高校节能减排的对策研究 节能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视角下四川酒店业节能减排管理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形势下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措施探讨 低碳经济形势下煤矿节能减排管理方法研究 基于低碳经济的油气田企业节能减排审计思考 低碳经济下企业减排的法律对策 “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社会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节能减排与低碳生活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视角下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碳排博弈现状及中国低碳经济对策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低碳营销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减排困境及对策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减排困境及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中国乡镇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低碳化发展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以及相关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乡镇企业;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根据全球化资源枯竭的现状,各个国家都采取发展低碳经济,采取这一方法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为科学地、更好的去评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需要我们进一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并且利用这样的指标体系,进行实际、具体的行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探索和研究的时期。就现在情况来看低碳经济指标付之于实践的国家并不多,进而也还没有公认的、完整的、权威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通达研究人员会从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提出不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因为考虑方向不同,从而建立的低碳经济指标评价体系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这些理论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为我们以后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以及指导性价值。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是在2003年英曰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其内容是指一个经济系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低碳经济的出现源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各国自身政治、经济的考虑;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依赖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关键是提高能效,这已成为全球共识;无碳或低碳能源发展成为全球主要关注点;低碳经济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低碳经济可能改变未来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格局;低碳经济需要公众意识与消费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有赖于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2、低碳经济背景下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

2.1、缺乏科学的规划

由于乡镇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在当时国家对农村人口。就地消化。的方针下,导致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化,。村村冒烟、户户点火。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写照。大多数乡镇企业主要是依托农村社区,以当地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为投入,以社区政府扶持为力量而兴建的企业,使企业具有浓厚的社区性和较强的政府行政干预性特征。乡镇企业正是基于企业利益的考虑,不愿离开乡村或社区,致使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乡镇企业中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极不平衡。乡镇工业企业始终是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而第一、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二产业是乡镇企业中的主导产业,三大产业发展明显失衡。

2.2、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持续推进减排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支撑减排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及标准体系、机构及监管体系、市场及服务体系等仍需进一步完善。随着减排任务的加重、要求的提高,减排工作的技术人员配备、装备建设、技术支撑等瓶颈制约更加突出。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统计经费落实困难,不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

2.3、《乡镇企业节能自愿协议》应用范围有限

节能自愿协议旨在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乡镇企业自愿与政府部门签订协议,做出承诺,并付诸实践,最终实现节能和环保目标。我国首个节能自愿协议试点是于2003年在山东济钢和莱钢两家企业落地生根的,先后在青岛市、上海市、四川省、福建省等省市得到推广。自愿协议最先由国外制定并运用,在我国,了解和熟悉的人并不多。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大、企业不够重视、公众关注度不够高的背景下,自愿协议的推广和运用程度十分有限。 3、相关解决措施

3.1、强化政府对乡镇企业节能减排的调控措施和激励措施

提高对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节能减排是为了民生福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强国富民的必然要求。政府部门在区域规划中起到主导作用,其环保意识也直接地影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因此各级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动员全民积极投入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

3.2、设置碳基金,提升低碳技术开发研究水平

碳基金包括政府以及民间基金两类,前者通过政府出资执行,而后者则通过社会捐赠募集有关资金。当前我国成立了清洁发展政府基金以及绿色民间碳基金,满足了低碳经济、防护气候变化的经费需要。然而,当前两类基金主体面向碳汇研究项目给予支持,没能令基金更多的用在低碳技术开发研究的激励引导上。为此,应在基金建设中更多关注低碳技术发展。应通过辅助商业机构以及公共单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并在该过程中探寻低碳技术应用的商业途径,真正辅助我国开创低碳经济现代社会。碳基金的有关经费应用,应致力于加快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发展,推进进一步的开发应用,并成为投资的孵化器。应将政府投资作为主要模式,同时应通过多方筹措丰富资金来源。应依据不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工作理念,丰富碳中和手段,衡量减排节能综合潜力以及应用技术手段成熟性,推动节能技术发展创新,培育开创低碳技术经济市场,进而实现持久的节能减排目标。

3.3、乡镇企业做好节能减排创新

篇2

1认识的局限性,使金属冶炼业重经济轻环保中国金属冶炼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人类重视金属冶炼业带来的经济效应,重点找着眼于金属冶炼业的经济地位。人类对环境保护和温室气体认识的局限性,对“低碳经济”认识有限,更忽略了“低碳经济”的实践。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环境的不断恶化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并得到全球的关注。中国金属冶炼业的高耗能、高排放以及高污染问题突显出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种形势下,金属冶炼业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效节能减排成为了大势所趋。

2技术落后和创新不够制约了金属冶炼业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我国的金属冶炼业因为认识不足,投入不够等原因,其技术装备和冶炼工艺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具有较大的差距。在有色金属冶炼领域,其能源的消耗在行业的总能耗中占有80%以上的份额,但是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却有待提高,很多生产技术和节能技术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发展,对新技术的开发也急需加速。在很多有色金属企业,其技术装备和加工技术居然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已经完全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在一些民营企业和地方小企业中,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低,在现今发展节约型、环保性经济的方面明显的落后。因此,生产装备的更新,加工工艺的提高,生产技术的开发是金属冶炼业提高生产效率,节能减排的重要任务。

3惩戒措施难以奏效使节能减排工作更加被忽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会增加生产成本上的投入,相应的减少经济收入,这就使一些社会责任意识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企业着重效益的获得而放弃环保。环保部门对于违法事件的处罚相对于不环保取得的经济效益来说,具有很大的差额,这就导致企业宁可受罚也要以经济利益为重。惩戒措施的力度不够,对企业的节能减排的控制管理难以奏效。

二、金属冶炼业走“低碳经济”路子的管理路径

1政府要做好监管工作,引导和推动金属冶炼业发展“低碳经济”政府要履行职责,做好监管和把关的工作,保证企业的健康公平的发展、竞争。不能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责任意识,政府的监管到位,有利于金属冶炼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在对市场准入和投资方面,政府要严格监管,将非“低碳经济”从源头上有效的控制,把节能减排作为市场准入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企业的运行方面,政府要对其进行动态的管理和控制,保证企业真正的做到“节能减排”;在奖惩方面,政府要加大惩罚力度,对违规企业严格执法,对“低碳”企业进行褒奖,实行双向引导;在市场竞争维护方面,政府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保证金属冶炼业的市场环境处于公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金属冶炼业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措施对于金属冶炼业来说,第一,要对“低碳经济”进行全面的认识,认清其在保护人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要清楚的认识到“低碳经济”是现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努力抢占先机,把“节能减排”作为企业自觉承担的一项责任,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三,要重视“低碳经济”的经济效益,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形成良性的循环。第四,要进行项目的投资建设时,以“低碳经济”为基本原则,建设低碳的项目,为节能减排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碳审计;年报审计

一、碳审计是低碳经济时代的企业年报审计的必要内容

低碳经济是能源消费方式、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循环、节能减排经济。其实质就是不断的改革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高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走低碳经济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双赢局面。但是,我国现阶段低碳发展不容乐观,相关投资资金不足、制度不完善、低碳经济意识低本文在已日臻完善的碳审计理论体系基础上大胆设想:碳审计就是企业年报审计的必要内容,应将碳审计溶入企业年报审计中,监督节能减排的碳审计应以常规年报审计为主。

二、碳审计理论框架

(一)碳审计概念

碳审计概念与审计密切相关,某种程度上来说碳审计的基本理论架构其实就是审计的基本理论,不同的是碳审计有这自己不一样的视角。耿建新认为碳审计就是一种审计活动,其宗旨是在于让社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保护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在具体的操作中审计人员应该是独立的,客体是各级政府、企业等所有部门,审计人员对客体的一切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都要进行监督管理。

(二)企业碳审计目标

企业碳审计产生源自受托低碳经济责任。这种责任是在低碳可持续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其本质是对受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监督和控制。近年来国家相关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呼吁也越来越高,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等都推动这企业碳审计进一步发展,其最终目标是经济和社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三)碳审计主体、碳审计客体和碳审计重点

介于企业碳审计只是年报审计的必须和专题内容,企业碳审计主体就是社会中介机构。而碳审计客体却有着特殊性和不同的侧重点。

三、年报审计中执行的碳审计程序和方法

(一)分析性程序中执行企业低碳水平的绩效指标分析

关于低碳经济的绩效评价,已有很多文献作了有益的探讨,可以借鉴现有的文献研究成果来评估被审计单位节能减排绩效实现和相关信息披露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舞弊。1、宏观规划指标:涉及到绿色产品比例、能源有效利用率指标等,如下:绿色产品比例=绿色产品数量/产品数量×100%节能减排设备使用率=节能减排设备使用数/固定资产净额×100%能源有效利用率指标=有效能量/实际能源消耗量等。2、运营效率指标:对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相关项目的资产运作进行监督管理,比如节能环保投资率、研发费用率节能减排成本节约净额等。3、投资收益指标:主要是考核节能减排项目投资过程中收益与总收益比例,比如;节能减排设施投资收益率、节能投入收益率等相对指标。投资收益指标和前面的运营效益指标不同之处在于,投资收益指标更加侧重相对数的评价。节能减排项目收益可能会影响企业未来几年或几十年,评价中注意按项目用净现值计算分析。4、实施效果指标。想要检测节能减排项目在具体的过程中效果如何这就需要运用到实施效果指标。实施效果指标具体涉及到污染物排放是否达标、项目实施过程中没单位产能消耗量、废品利用率如果等问题。

(二)采用调查询问和观察技术收集信息之外的碳审计信息

碳审计除了上述指标是应收集的信息应收集外还应该收集很多其他信息。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的导航标,企业管理层对环保重视程度尤为重要;企业对节能减排制定了哪些相关制度,这些制度是否合理并在实际中严格执行;企业负责节能减排的人员是否有责任心以及节能减排教育资金、低碳产品客户满意度、污染物治理措施和结果等等一切综合信息有应该收集。应收集的物量单位指标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物资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绿色原材料耗用量、有毒化学物质使用量、自然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等方面的指标。结语:目前,将碳会计溶入年报审计对注册会计职业能力提出极大挑战。注册会计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要保证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应重点解决几个问题:1、完善碳审计的法律法规。2、应当建立评价低碳经济效益的原则及指标体系,为碳审计工作的开展制定规范和监督标准。3、建立碳会计信息公开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把审计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扫清道路。

参考文献:

[1]秦毅军.石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J].当代经济,2013,12.

[2]时军.基于低碳经济环境的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3,01.

篇4

[关键词]:低碳时代 铁路运输 节能减排

自20世纪中后期,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及其带来的社会成本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低碳经济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的影响将广泛而深远,其发展对所有传统和新兴行业都无一例外地提出了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各交通运输行业都应当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和定位节能减排的管理问题。在多种运输方式中,铁路以其运能大、能耗低、环保性好等特点展示出明显的“低碳”优势。为了达到我国政府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的节能减排目标,就必须优提高能源生产、转化利用效率,从根本上实现铁路运输部门节能减排的深化改革和跨越式发展。

一、低碳经济与交通运输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是指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的经济模式。其内涵包括建立低碳能源体系、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施刺激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基础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中的经济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节能减排是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做出的郑重承诺,实施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是贯彻国家政策的基本要求。其次,实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是解决能源紧缺的重要途径。交通运输行业油品消耗量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33%。在全社会能源需求紧张、能源开采量有限的前提下,实施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不仅是解决能源紧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第三,实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有利于转变交通运输的发展模式。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更为重视行业规模和效益,忽视了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和负面效应。实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通过强调发展质量,缓解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可降低由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交通运输业与低碳经济的不适应分析

1.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与低碳经济的不适应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提出的碳减排目标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表现为:

(1)能耗量大。以国际通用口径估计,目前我国交通行业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0%。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而交通运输业用能以油、汽为主,因此我国几乎全部汽油、60%的柴油和80%的煤油均被各类交通工具所消耗。可以预见,未来随着交通运输业能耗的不断增加,我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也将不断增强。交通运输中的能源消耗已成为我国高能耗的一个主要推动因素。

(2)能耗效率低。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的研究显示,我国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比欧洲低25%,比日本低20%,比美国低10%;载货车辆每完成100t·km周转量的平均油耗是7.6L,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两倍多。

(3)碳排放量巨大。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对中国各行业与能源有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统计和预测,2005~2030年,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年增长率将达到5.4%。到2030年,交通运输业将成为继发电行业和工业之后,我国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产业。

2.铁路运输能源消耗现状

随着我国铁路“十二五”规划的实施,铁路运输能源消耗将迅猛增加。

因此,鉴于中国特殊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加之我国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尚面临较大的技术和资金障碍,使得以交通运输为代表的碳减排显得更为紧迫。低碳经济对我国交通运输业提出的挑战在于要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少污染的运输方式,而机遇就在于高速发展中要优化组合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运输体系。

三、低碳时代我国铁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措施建议

低碳时代我国铁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措施应加快电气化铁路发展,实现以电代油,提高用电效率,发展机车向客车供电技术,推广使用客车电源,逐步减少和取消柴油发电车,优化机车操纵,降低铁路运输燃油消耗。

1.积极开发铁路车辆节能技术

一般来讲,铁路车辆节能技术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车体结构轻量化,二是车体形状流线化。实现车体结构轻量化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采用新材料,二是采取合理的结构优化设计。对于高速列车来说,高速列车比传统列车的运营速度有大幅度增加,这需要将列车车体外形设计成流线形,以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降低能耗,提高列车运行的稳定性;车体需采用轻量化结构设计,以降低能耗和轮轨作用力。

2.大力发展电力机车降低能耗

以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油耗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公布的相关数据,按每100t·km换算周转量的标准油耗计算,铁路油耗约为水运的1/3,公路的1/37,民航的1/140。此外,在各种运输方式中,铁路也是唯一可用多种能源替代石油的大能力综合性绿色运输工具。在我国,目前电气化铁路和高速铁路已成为铁路发展的主要方向,电力机车不占用我国紧缺的石油资源,是适应我国能源特点的运输方式。

3.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先进技术

与铁路运输相关的温室气体减排机遇主要包括:改进空气动力学、减轻火车的重量以及引入再生能量制动和车载储能技术等。相比之下,铁路减排技术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并且已有部分技术被陆续投入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在改进空气动力学方面,随着铁路持续提速,日本铁路不断采取减小车体断面面积的措施,减小了列车的走行阻力;在减轻列车重量方面,JR东日本公司主要通勤列车实现了轻量化,节能效率持续提高。

在引入再生能量制动和车载储能方面,近年来日本铁路已经启动采用蓄电池装置、提高电动机和变换装置效率、开展再生制动方式的研发工作,再生电池和电容器元件的研发取得了较大进展,铁路蓄电池和电力再生制动方式等的应用,既节省了电能,也间接减缓了发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我国铁路运输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技术,尽快提升节能效率。

4.加大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空调旅客列车机车向客车供电技术的日趋成熟,铁路部门应逐步取消燃油发电车,以电代油,实施机车向客车直接供电技术。在甩掉发电车以后,每列车每年的发电燃油污染以及发电车给车站及沿线带来的噪声污染也随之消失。伴随着客运专线的建设和线路的电气化改造,我国电气化铁路发展迅速,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由此可见,在电气化铁路区段,空调客车实施机车向客车直接供电技术,取消柴油发电车,将产生巨大的节能减排社会效益。

5.提升电气化铁路的能源利用效率

从用电总量上来看,作为节能型交通运输方式的铁路仍然是用电大户,提高电气化铁路的能源利用效率,将产生可观的节能减排效益。如,白银西牵引变电所直挂式无功动态自动补偿装置——无功动态补偿装置根据牵引负荷状态随时进行动态补偿,当无电力机车运行时,由电抗器吸收固定电容器产生的过补偿,达到提高功率因数的目的,从而减少了电能损耗,常年运行下来,可产生较为可观的节能减排社会效益。

6.强化机车乘务员的节能减排意识

为了从技术和管理上解决机车优化操纵的问题,提高机车乘务员节能驾驶意识,成都铁路局组织有关单位开发了电力机车耗电记录仪及机车操纵评价系统。该系统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准确计量、自动统计、考核评价等问题,加强了电力机车能耗管理。并可以通过路局、机务段之间的联网,建立和完善机车运用成本管理体系。在电力机车耗电记录仪及机车操纵评价系统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成都局各机务段根据设备特点陆续完善了机车乘务员机车用能考核办法,建立了多节多奖的考核机制,并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参考文献:

[1]沈熙俫.低碳交通引领境外游[J].交通与运输,2010,(2)

[2]唐培嘉,次仁卓嘎.迎合低碳理念,探讨我国铁路运输的节能方向[J].科技传播,2010,(18)

[3]王顺洪.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及其经济影响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刘泽君.浅论高速铁路与可持续发展[J].魅力中国,2010,(30)

篇5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可持续和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目标是构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间的和谐关系,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节能减排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分析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节能减排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低碳经济;公共管理;节能管理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呵呵减排技术的创新、船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每年GDP增长率呈现两位数,近几年经济进入新常态,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是巨大,这已经引起温室效应等气候现象,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率比2005降低40%-45%。2008年我国首次出台的《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规范了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工作,同时也为公共机构低碳管理提高了制度保障。

一、低碳背景下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1.职责不明确,监督不到位

当前我国公共机构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职责和权利分配不清,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比如国务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第4条规定: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在中央政府层面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主管全国节能工作,并负责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等宏观管理工作,省级以下地方政府部门根据其职责的分工,节能工作由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负责。但是这种负责制度容易导致职责混乱,不利于节能管理和低碳减排的实施,再有就是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的之间的责任分配不清,没有进行有效的责任的划分,从而降低低碳管理的工作效率。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各部门经常将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就会出现为了达到部门的经济目标,能源浪费现象的出现,还没有特别的监督制度对其进行制约,如此以来低碳节能更无从谈起。

2.管理观念滞后,低碳意识淡薄

当前公共机构的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对节能管理的认识不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忽略节能减排和低碳管理。还有公共机构的的支出都是由财政拨款,工作人员无须担心成本的问题,只要把需要的产品或者材料购置齐全就可以,久而久之养成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节能管理的滞后。再有公共物品具有垄断性的性质,垄断意味着不存在竞争压力,这也是能源消耗量高和利用率低的原因之一。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供热公司的计费标准问题,无论按流量标准计算暖气费如何节约能源,目前许多地方的供热公司仍然是按面积计费,因为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不管是否节约能源,而且这些垄断公共部门的背后总有政府在支持着他们这些浪费行为。

二、提升低碳背景下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路径

1.明确职责,加强监督力度

在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过程中,要明确个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之间的职责,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避免出现职责不清、管理混乱的的局面。如果机构的工作人员的职位存在空缺,即使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都会出现执行不够、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大都设置专门的低碳管理机构,拥有独立的编制、预算和稳定的活动资金来源,对全国的低碳管理工作实行或高或低的集中管理。虽然我国在2008年已经制定了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制度,但并没有设置相应的低碳管理机构来明确各人员的职责。

2.确定低碳配额制度

公共机构具有公益性的特殊性质,但机构和企业具有共同的目的就是争取利益最大化。公共机构的物品购置的资金来自财政拨款,这就导致公共机构不计成本的追求自身的利益。如果单单给公共机构的能源消耗进行定额的限制,公共机构尽管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可能会置若罔闻。但是,如果节能指标可以通过交易来获取利益,节能费用低的公共部门就愿意通过节能,大幅度的减少碳排放,然后通过卖出多余部分而获利,低碳配额交易制度是实现能耗总量控制,促进公共机构进一步减少碳排放的主要手段。总而言之,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为了达到生态和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局面,我国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低碳经济模式的深入发展前提下,节能减排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一大指标。公共机构应该认清自身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不足,进行积极改正,达到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为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节能减排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周健梅.公共机构低碳管理的制度安排[J].探索与争鸣,2014(12):24-27

[2]刘利文.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1

篇6

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模块化建设――低碳运行模式的研究课题组。

节能减排作为我国长期坚持一项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现代的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工艺,通过回收利用废旧沥青路面上的混凝土等物质,通过一定的配比科研技术手段,从而达到沥青路面节能减排目标的一项高科技技术。在我国高速公路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建立了健全的高速公路管理体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节能减排的评价体系和技术指标不断的升级,要求也日益严格,为此我们要创新思路,统筹发展,在高速公路车流量日益剧增的今天,为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社会”,打造低碳环保高速建言献策。

一、目前交通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是高速公路领域的节能减排的压力不断的加大。这具体的表现在我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汽车的消费需求量不断的加大,伴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出行的不断便利,汽车尾气的排放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由于在高速公路领域也有一定的管理问题有待解决。这极大的加大我国在高速公路领域的节能减排压力和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不仅表现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差距,同时表现在东部与中部、西部之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也突出在表现在高速公路交通运输结构,特别是客货运力结构的不合理问题依然存在,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车辆淘汰不彻底,节能环保型车辆推广进展不快,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高速公路实现低碳环保的发展路径比较缓慢和艰难。

三是我国的清洁能源推广缓慢,替代能源总量投入不足,目前仅在出租车中推广,未在全国营运车辆推广使用;尤其是在高速公路过程中,由于清洁能源比较少,使得在高速公路上运行的车辆的尾气影响环境十分严重,极大的阻碍了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

四是节能减排工作基础薄弱,还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和统计计量方法,在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输领域,这一工作同样面临着进展缓陧的情况,所以说目前在高速公路领域的节能减排仍然有待继续推进。

另外,由于我国高速公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其他各国大力推进低碳环保高速的局面下,我国的低碳环保高速公路的建设和打造压力不断地加大。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至50%,作为约束性指标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所以我们在这大好形势和严峻的考验下,我们需要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探索高速公路低碳化的发展思路。

二、我国低碳环保高速公路发展路径探讨

第一,利用可再生资源,建设现代化低碳高速

高速公路低碳化发展的今天,一定程度上是对低碳技术的竞争,国外的低碳高速事业已经融入进了大量的新型技术产业,为了能与发达国家接轨,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进步,向发达国家学习,将新型技术一步步应用到高速公路低碳化这一事业的建设中去。例如,意大利已经在道路项目中将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性作为设计的关键因素,通过安装太阳能电板,为公路沿线建筑提供电力;通过安装太阳能电板制成的防噪声隔离带,降低CO2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为隧道、服务区等提供用电用热,而这一措施将减少约40%的CO2排放,并大量节约维护成本。而我国的高速公路以隧道、服务区、桥梁居多,更能发挥低碳优势,节约资源。

另外,高速交通工程建设应当注重节能减排,在重点高速交通工程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重点公路工程建设的能耗管理和节能监督,把工程节能列入工程建设考核之中。要求在确保质量、工期的前提下,把合理减少用能、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优化公路设计方案,减少大填大挖,节约土地资源,加强美化绿化,建设生态路、环保路、景观路。在公路养护中开展了国省干线整治年活动,合理安排预防性养护和周期性大、中修,加强对大、中修工程施工中节能的管理,降低原材料消耗,严格养护质量管理,减少返工现象,降低了沥青、碎石、水泥、钢材等原材料的损耗。

第二,优化水资源处理系统,实现水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如何解决公路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改善传统的高速公路水处理系统,采用先进的中水回用系统,节约高速公路的水资源,提高二次利用率,从而达到大量的节约水成本的效果。例如,在杭浦高速公路平湖服务区,采用中水回用系统,使得服务区的公厕、广场绿地冲洗和浇灌都不付一分钱。而在发达国家中水回用已经有相当的水平,厕所冲洗、园林灌溉、道路保洁、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使用中水。目前平湖服务区的中水的使用占总用水量的1/3,每天回收废水100吨左右。节约资源的同时,减少污水的排放,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工作理念。

第三,利用高科技手段,发展低碳环保公路养护

养护工作的低碳高速事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低碳环保养护是发展低碳高速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无锡市公路的公路养护工作中,选择低碳环保技术:利用进口灌缝机有限处理处治路面裂痕裂缝;利用冷再生技术和“维特根”冷再生机处理旧路面;利用环氧树脂砂浆技术处治新安大桥墩帽裂缝。全面提升公路养护质量,降低养护成本,可以说依靠科技实现高速公路的节能减排,以最大程度的实现低碳环保高速公路的养护作用显著。

第四,力求减碳高速运输,兼顾节能减排

高速运输业作为主要碳排放源之一,是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高度重视运输工具的尾气排放,作为“减碳”的重要工作,摆脱对单一燃料的依赖性,使用洁净能源,实现交通运输低碳化,做到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可行性研究阶段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实施前各类规划直至具体设计一系列的决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项目决策的基础和主要依据,其质量的好坏对于以后各个阶段的工作质量,乃至建成后项目功能的发挥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对可行性研究的环境保护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在此阶段从环境保护方面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坚持全局规划与重点把握相结合。在高速公路的节能减排方面,要重点做到对于可行性研究的重点规划与把握,对于关系到节能减排成效的重要方面,要严格的把关。在防止重复建设与盲目建设的发生,另外还要重点对于全局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防范。

其次,坚持因地制宜与节能减排联系在一起。在高速公路的节能减排方面要重点对于本地区的重点和支柱产业进行保护和照顾,但对于影响高速公路节能减排的企业也要进行一定的整改措施。真正地做到因地制宜与节能减排联系在一起,把节能减排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还要把发展经济进行到底。

最后,坚持可行性研究的落实与未来的布局相结合。在可行性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着诸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修改的地方,因此要将可行性研究的真正落实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与有关的修改计划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对未来高速公路发展的趋向进行一定的分析,以免影响长久发展的实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低碳环保高速事业的手段是多样的,既包含技术性减碳,利用高科技,实现节能减排,也包括结构性减碳,利用优化网络结构、运力结构等提高能效,来实现低碳环保交通。在今天的经济社会形势下,我国加快建设低碳环保高速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转变交通运输事业的要求,让我们携手共同完成这个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高速事业,建设新型的高速公路。本文着重对我国高速公路低碳发展的基本路径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重点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高速公路水资源的节约使用以及通过运用技术创新等手段实现低碳环保高速公路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元.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高速公路[N].公路管理,2011-05-3(5)

[2]刘仁贵.高速公路的节能减排对策与建议[N].中国时报,2011-0804(2)

篇7

低碳经济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比较严重,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安全。可见,河北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大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河北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凸显低碳经济发展重要性

根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指导思想,结合“十一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趋势,河北省面临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加速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河北的重要任务,同时要把河北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低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其核心是要求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少排放或不排放废弃物,从而解决资源环境造成的发展困境。

(二)河北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彰显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

当前河北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随着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逐渐逼近极限,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需要对传统经济模式进行改革。

(三)国家宏观调控设定的节能减排指标具有硬约束性

国家为达到节能减排宏观调控目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对相关省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及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为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河北省也制定《河北省30个重点县(市、区)和30家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及保障措施。面对重要而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如何制定符合河北实际状况的低碳法律运行机制,并且有效发挥的法律制度的有效性,成为亟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存在现状及运行分析

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主要在《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加强节能工作决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地方性规章和政策文件予以规定,规则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理论上可以归纳为行政类法律机制、市场类法律机制、自愿类法律机制。法律机制具体实施过程主要是通过采用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综合手段,对钢铁、水泥、焦炭、电力、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加大了淘汰落后力度,实现河北省经济发展低碳化的需要。但是从目前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运行来看,存在着节能减排的效果和规制成本都不理想的问题。

首先,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目前运用最为充分的是“命令与控制”类法律机制。其次,河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地方性法规中对市场类和自愿类法律机制规定不够充分。目前现状是河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忽视了市场类和自愿类法律机制的灵活和有效的积极作用。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公共管制工具重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冲突,以及个人理性不能自动集合成集体理性的局限,公共管制工具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强制性、严格约束性为导向。但是公共管制法律工具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和环境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另外,由于命令与控制型的低碳控制政策往往针对的是那些具体性的行业,以及可以用指标量化的企业碳排放数量,并且可能产生政府“工具失灵”问题。因此,应该认识到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并非万能,许多设计用来弥补市场经济不足的计划却会产生与设计者的初衷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为构建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制度保障,必须在规定行政管制类法律机制的同时,相应的配置合理的市场类和自愿类法律机制,并且以后者来弥补前者的不足,才能达到低碳经济充分发展的目的。

三、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创新与变革路径选择

(一)以强制政策改造传统高碳产业,重点实施高碳预防机制

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河北省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同时,在发展新兴产业时,应该重视高碳企业的避免,充分贯彻环境法中的预防原则,立足于预防,防患于未然,事前预测和防范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危害。具体政策包括:

1、碳评估法律机制,即对涉及到碳排放的经济活动在实施之初要进行的相应的调查、预测和评估,然后提出预防或减少碳排放的对策。

2、碳排放目标责任法律机制。只有把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碳排放量纳入到对地方和部门行政领导考核的范围,才能督促碳排放有人问津和负责,从而强化市和县政府的治理责任。

3、高碳企业退出和低碳化改造法律机制。河北省单位GDP能耗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相差比较大。因此,淘汰落后技术,以大规模生产替代小规模生产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构建低碳化法律实施机制,引导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

为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最关键的就是通过制定促进政策让“低碳者”受益,让“高碳者”不能享受政策优惠,从而达到“软性治理”的效果。具体而言,构建低碳化的法律实施机制主要包括:

1、促进碳交易市场法律机制,是指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法律设计在我国建立全省范围的以碳为主要内容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制度应以“损害环境者付费”为原则,按照比例付出或获取相应的碳指标,用于平时的生产交易之需。

2、促进碳减排财税法律机制。河北省在促进碳减排财税法律机制的建设上,可以制定经常性的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措施发展低碳经济。

3、政府绿色采购法律机制。通过河北省政府实施绿色采购政策来建设符合本省省情的低碳消费体系,这不是减少消费,而是消费的过程中倡导低碳消费,并通过省政府的引领作用使得生产环节向低碳模式的转变。

(三)合理设计自主化低碳法律实施机制

1、公平、合理地制定低碳发展自愿协议,加强企业低碳经济实施的持续监督,并且规定合理的责权利机制。建议把自愿协议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并且把该自主化类型政策作为具有一定强制力的基础。

2、重视公众和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在企业低碳自愿协议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建议河北省通过相关立法赋予其在企业自愿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在企业未遵守自愿协议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对工业企业减排行为的舆论和监督作用。

篇8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ing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low carbon economy with low pollution and low energy consumption features has got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world. With the rise of the low-carbon economy, the enterprises face a more complex environment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The appearance of new things, like carbon trading, carbon tax, carbon finance, brings opportun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also brings challenges. How to adapt to the new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find way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low-carb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issue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竞争力;碳税;碳交易;碳金融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carbon tax;carbon trading;carbon financ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007-02

0 引言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仍在继续,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以低污染、低能耗为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低碳经济受到了世界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到低碳发展的队伍中来。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召开之后,节能减排受到了更多国家的重视。我国企业应当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直面挑战,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

1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力面临新的环境

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碳交易、碳税、碳金融等新概念和新事物逐渐成为许多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不能回避的问题,这既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这些为企业竞争力培育与发挥构筑了新环境。

1.1 碳税 碳税是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其目的是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环境。在西方国家中,加拿大从2008年开始征收碳税,法国的碳税则从2010年开始征收。美国众议院在2009年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依据该法案,对于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美国将对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这给我国的企业敲响了警钟。近些年来,关于我国要征收碳税的消息也不时传出,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就开征碳税进行积极调研。因此,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到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碳税有可能成为影响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出口企业要及早应对,通过节能降耗、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等措施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1.2 碳交易 作为一种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市场机制,碳交易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温室气体减排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中,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寻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那就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并由此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即碳交易的概念。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也由此诞生。相关研究预测,未来的碳交易可能会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

碳交易主要有三种机制、两种型态,即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机制(JI)、排放交易机制(ET)和配额型交易、项目型交易。当今世界上的碳交易包括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欧盟排放权交易制、英国排放权交易制、澳洲国家信托。

面对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巨额成本支出,以及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发达国家企业纷纷将CDM活动转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并积极寻找国内企业进行合作。

我国的最大的氟利昂制造企业——山东东岳化工集团在2005年与日本的新日铁和三菱商事签署合作协议,展开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2008年,武钢与意大利电力公司开展碳交易,意方以每年支付2800万欧元的代价购买武钢削减的3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武钢可以利用这部分资金继续改进技术,促进节能降耗。这无疑对促进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1.3 碳金融 碳金融是指通过金融活动来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它源起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当今,我国被公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温室气体减排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碳交易的活动中,可以说中国的“碳金融”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发展空间广阔。

在2012年以前,我国尚未承担减排义务。在这个阶段,我国企业所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以转变成商品,出售给发达国家。许多国内企业利用这一时机,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在享受温室气体减排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2 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提高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企业低碳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从四个方面实现“低碳化”。

2.1 理念低碳化 作为企业的领导层和决策者,需要改变传统的企业发展思路,在低碳经济的条件下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之中,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融入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之中,并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构建循环经济的低碳发展。在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上,积极树立绿色品牌意识、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通过在生产、流通、分配等环节实现低碳化,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在企业内部加大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让员工了解碳排放、碳生产力、低碳生活等有关知识,树立低碳意识,接受低碳发展观念,并进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使员工形成低碳生活理念,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节约水、电、油、汽等资源。

2.2 结构低碳化 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为目标,优化升级产品结构,通过延长产业链,使企业生产的深度得到延伸,产品种类得到丰富,并形成科学的产品结构分配,促进投入产出率的提高。与此同时,要充分意识到低碳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产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要加强节能减排设备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对废渣、废气、废水的三废治理作为提高节能减排效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净化处理实现循环再利用,实现企业废物“零排放”,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生产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国家对行业节能减排的高度重视,相关产业政策也不断出台。企业应该及时关注国家对行业准入标准要求的变化,积极配合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措施,关闭淘汰高耗能、低效益的生产设备和工艺。

2.3 技术低碳化 一是研发或引进更先进、更高效的技术设备,以此带动对落后工艺、技术的淘汰,使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二是充分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集思广益、鼓励创新,发挥集体的智慧为节能降耗工作提供合理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新工艺、新产品或者借鉴、引进同行业的先进设备、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证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三是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良好、顺畅的技术研发应用机制,保证科研单位的最新节能降耗技术能够及时应用在实际生产中,在技术升级改造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为企业实现低碳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2.4 管理低碳化 一是结合公司特点,寻找低碳节能的先进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对标活动,找出不足,完善管理。二是加强能源计量,不断完善公司节能减排的组织体系、监测体系,严格对工序能耗或产品能耗限额的考核和奖惩。三是抓好重点单位、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节能降耗监控,确保各类设备设施运行正常。四是探索节能减排合约管理模式,适时引进专业的节能减排公司,开发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帮助公司加快低碳化步伐。五是完善公司薪酬管理机制,大力引进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为公司提升低碳竞争力提供人才保障。六是建立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快速反应机制,实现对企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中的交叉患和事故的快速反应。

参考文献:

[1]贺彩玲,张翠花.我国发展低碳物流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22).

[2]孙凤芹,苑建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1).

[3]田金玉,梁宇婷.河北电力低碳转型的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1).

篇9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战略目标;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097 — 02

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规模庞大的企业群,地方经济的发展受到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压力,突显出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低碳经济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齐齐哈尔市要保持经济和社会长久和谐发展,必须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机制。根据复杂科学理论,低碳经济系统本质上属于复杂巨系统,一个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系统由三部分构成:作为系统运行的主体——生态经济系统;作为运行的支持系统——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以及政府作为保障(如图1所示)。〔1〕本文基于低碳经济系统的视角研究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战略目标和保障措施。

一、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齐齐哈尔市低碳主体系统存在的问题

1.能源结构单一

齐齐哈尔市冬季长而且寒冷,因此供暖需求较大,煤炭的消耗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其能源结构较为单一。另外,齐齐哈尔市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均不能自给。比如:天然气加油站只有二马路和南市郊。

2.产业结构不合理

(1)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大部分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是“大而全”“小而全”形式,大企业本地区专业化配套产业集聚作用不强,社会化专业化协作生产程度差,大企业对本市经济拉动小。

(2)工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外缘不断向延伸,很多工业企业分布在中心城区,工业布局分散、零乱,未能及时形成推动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工业园区。

(3)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存在“大企业发展难,小企业难发展”的现象。大企业的产品,如机床、铁路货车、轧钢设备等产品水平基本为国内先进,提高档次需要的科技、固定资产、资金投入偏大,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小企业规模太小,原始资本积累还没有完成,不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4)地方财政对工业扶持力度小。近年地方财政对工业企业基本没有资金投入,国家出台的一些税收和融资扶持政策,因企业存在债务冗员等历史遗留问题,很多政策享受不到,影响工业企业发展。

(二)齐齐哈尔市低碳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

1.节能技改资金缺口问题

节能技改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难点。

2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到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严峻形势,齐齐哈尔市的一些涉及出口和国际生产的部分企业效益受到很大冲击,节能技改资金供应不足,严重制约着企业推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节能技改工程的建设上马。

3.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节能减排工作对于发展齐齐哈尔市的经济来说,迫切重要,但是政府、企业到社会公众普遍认识不到位。特别是部分企业依然没有摆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GDP的提高,却忽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甚至还有些企业被明令并停的设施,依然明关暗不关的现象,检查时关闭,检查后偷开、偷排,这些现象屡禁不止。

4.市民对节能减排的参与不够

从齐齐哈尔市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来看,仅停留在重点县区、重点企业的减排上,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不高,程度不高。如果公众参与意识提高,通过舆论等手段监督到位,也会使很可能使一些企业偷开、偷排现象有所收敛,减排的效果会明显提高,而不是流于形式。

5.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新能源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对新能源产业的资金投入较为谨慎,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从而限制了新能源产业自主研发的进程,严重阻碍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进一步推广应用。

(三)齐齐哈尔市低碳保障系统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短期受到的损失严重

节能减排工作关系到企业和地方的利益,关系到政府绩效指标的考核,关系到员工安置、经济补偿、债务清算等善后处理问题,工作难度大。齐齐哈尔市为了节能减排工作需要淘汰和关停的对象,通常是主要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淘汰工作阻力太大。因此从政府到企业因以上的财政税收压力对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不力。

2.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齐齐哈尔市已经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是总体上看来,其新能源产业政策体系还需完善。如新能源规划与能源总体规划之间脱节;新能源的各种优惠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性等。要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还需加强整体规划等相关制度建设。

二、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齐齐哈尔市在低碳经济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因此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本文根据系统科学对齐齐哈尔

(一)长期目标

1.制定具体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效目标

到2020年把煤炭资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降到50%以下,到2030年把煤炭资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降到40%以下,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比例。把总量能效控制目标分配到各个产业,通过合理的分配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

2.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到2030年,齐齐哈尔市基本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化。由于资源过度消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这个转换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必须做好每个环节,最终实现完成模式转化。

3.建立比较完善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到2050年,把齐齐哈尔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大力开发新能源,减少碳的排放,加强低碳社会的建设。

(二)中期目标

1.加强能源市场管理,深化能源市场体制改革。齐齐哈尔市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自身情况优化能源市场结构,保障能源市场安全,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2.通过合理引导社会能源需求,来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一个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的管理体系。

4.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体制。

(三)近期目标

1.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齐齐哈尔市必须继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来应对能源短缺、能源安全等多种问题。

2.改变不合理的能源结构现状。化石能源仍然是齐齐哈尔市消耗的主要能源,这是齐齐哈尔市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这些能源的消耗比例,最终把化石能源淘汰出历史舞台,实现碳的减排。

3.大力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齐齐哈尔市必须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加强企业间、省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争取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实现突破,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能源利用道路。

三、齐齐哈尔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构建

为了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系统,需要有效的战略保障机制,具体需要做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立法扶持和财政支持

立法和财政支持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能效标准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规章制度;其次是实施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在财政预算中增列低碳经济发展预算支出项目,建立政府低碳经济投资增长机制,明确政府低碳投资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二)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

实施碳交易,即政府对一个部门或者企业规定温室气体排放的上限并派发许可证,如果企业的排放量低于这个量就可以将剩下的指标放到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而买方就是那些超出许可证上限的企业单位。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碳排放的问题,通过将利益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移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交易的市场机制能够克服强制性限制以及自愿性的不足,更好地推动湖南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从生产和生活的角度来看,生产最终产品的中间过程是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降低中间需求的碳排放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齐齐哈尔市应向“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方向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用现代科技改造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能耗产品的比例,促进节能和高能效产业发展,并最终降低GDP的碳强度。

(四)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和低碳产品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支持,特别是齐齐哈尔市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更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强有力的保障。目前齐齐哈尔市能源结构以传统的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为主,而水电、核电、风电等低碳能源所占比重很小,发展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空间很大,因此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对降低或减少碳排放具有直接、明显的作用效果。

(五)加大超额排放的惩罚力度

对于超额排放的企业要加大惩罚的力度,务必使碳排放权交易的成本要小于惩罚的额度,这样理性的人为了使成本最小就会自觉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地防止了非法交易、私下交易和幕后操作等行为。此外,基于配额的交易数量渐渐增多,交易法规必须根据交易变化积极应对,细化二氧化碳排放的各项法律法规,包括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分配、收费、交易、管理等内容的规定,符合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间合作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在政府总体发展规划支持下,一方面鼓励工业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一方面支持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形成自主低碳创新能力。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七)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

提高民众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齐齐哈尔市必须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倡导低碳生活。通过合理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的空间布局、改变居民的出行方式、改分散供暖为集中供暖、改变建筑材料及建筑结构等手段;推进新建筑节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符合国家认证标志的节能产品;强化政府对节能的监管、引导,促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抓好农村节能,大力开展沼气发电,推广省柴节煤灶;鼓励购买节能小排量汽车等。

篇10

关键词:陕西省;低碳经济;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087-02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了协调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正努力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陕西省作为我国西部资源型大省,在全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如何正确看待自身经济转型以及发展的条件,寻求合适的发展路径和应对措施是当前陕西省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难题。

一、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条件分析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把陕西省打造成为生态宜居城市,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作为政府已经意识到突破以往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努力创建新型城市。例如,为了加快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建立,政府出台了单位GDP能耗考核机制,并且编制《发展循环经济规划》。陕西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首要的位置,把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突出位置,把节能减排指标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陕西省主导产业的发展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平台

在陕西省人们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如今陕西省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和商贸业等产业体系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此外,一些优势行业也集中发展,例如,化工工业园、纺织工业园、建筑工业园和食品工业园等工业园区的发展也都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1]。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节能减排理念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陕西省积极推行建筑节能,加强建筑节能监管,认真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鼓励和发展“三低”建筑。为落实“十一五”陕西省节能减排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陕西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狠抓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在2011年博览会上以各级政府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成果作为重点宣传,通过成果展示、新产品宣传推介、高层交流论坛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工业节能成果、各类节能技术产品、生活节能方式和产品、太阳能光伏,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果和典型,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倡导低碳理念,引导低碳生活方式,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促进节能攻坚[6]。因此,节能减排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二、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分析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首先,市场发育不充分。陕西省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完善,大部分市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起来,很多市场体系都是有名无实。例如,资本市场、知识产权市场、人才市场等。其次,市场主体成长十分缓慢,特别是私有企业力量薄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有企业活力不足,完全依赖政府,存在着很多国企员工吃“大锅饭”的现象,企业发展缺乏活力。再次,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特别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法规、信息服务存在着普遍短缺的现象,这样导致市场信号不能完整准确地传递给企业,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完全把握市场的需求,不能更好地制定发展规划,以至于企业信息成本和执行成本大大地增加,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高碳”经济特征突出

陕西省单位热量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2%。长期依赖煤炭资源,并已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资源消费结构。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陕西省煤炭消费比重大,碳排放强度自然较高,陕西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明显。由于资源结构是难以改变的,因此陕西省在面临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形势严峻,任重道远。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是陕西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低碳交通长期被忽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汽车普及率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同时高耗能和高碳排放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众所周知,交通是一个城市的命脉,为把陕西省建设成经济大省,低碳交通刻不容缓。

(四)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

除了产业结构、高碳特征、低碳交通等因素以外,开发新能源和加大减排量还依赖于技术创新和体制革命。但无论是发展低碳经济还是节能减排科技,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这些都是陕西省目前所不具备的。

(五)人民群众低碳意识薄弱

为了了解陕西省人民群众低碳意识,笔者对陕西省西安市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100份问卷分析得到三点:一是能做到真正理解低碳的人约占15%。这部分人在生活中把知道的低碳常识落实较为到位,引领城市居民低碳生活。二是对低碳比较熟悉的人约占80%。这部分人主要从电视等媒体上听到低碳这个词,在低碳的认知上仅停留在肤浅的知道层面,生活中没有运用自己知道的低碳常识,居民生活方式依然很粗放,低碳意识不够强。三是对低碳不熟悉的人约占5%。这部分人不知从何开始低碳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低碳方面做得相对较少。

三、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