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成人大专;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成人大专学生的知识能力比较差,学习态度比较消极,人生价值观也比较模糊,学生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素养和责任观念,就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情趣。
一、成人大专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安排情况
目前,在构建成人大专学生课程的时候,学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大专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还只是停留在中学课程学习的相关内容中。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从而有效地满足成人大专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实际需求。
2.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
过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进行文化知识的传递。但是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模式还停留在书本知识中,对文化的多样性展示得不够全面,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没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媒体资源也比较贫乏,知识拘泥于课本,没有和社会中的信息资料融合起来,课外活动的组织强度也不大。
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环境
健全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客观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髓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进行熏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校园文化过分注重就业率,而把大量的时间和心思放在了如何更好地就业,不关注人文素养的加强。所以,在成人高校中要进行传统文化内涵的有效宣传,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强化对成人大专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1.在制度上注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人文素养中,并且需要相关的制度作为保障,因此相关部门要在制度方面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2.以校园文化宣传为基础来转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
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适当加入相应的文化价值因素,并且在学生中进行大范围的普及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如进行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可以通过网络或纸质媒体等方式来进行,使学生转变观念,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中去,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3.转变观念,改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
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文化教育观念,运用多元化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来有效地进行课内外教学和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奥运会的开幕式和上海世博会中,就有效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使得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它不只是高深莫测,也有平民化的时候。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能够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深远,在培养成人大专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中,成人大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是公民思想和道德素养的直接体现,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的文明富强不仅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谭晓.教改在成人艺术类课程中的体现[J].学园,2013(23):78.
篇2
众人所熟知,语文中包含着文字的解读,也包含着文化的传承。如此说来,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教育时期是学生学习为人处世的最佳时期,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熏陶的最好时期,将高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要的教学途径。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有利点讲述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中渗透的重要性。
1传统文化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被遗留下来,皆是经过前人的取精去粕。对国人的影响在无形与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使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更加深远。在传统文化渗透下的教育,国人更加懂得注重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知识涵养,其注重因材施教的举措至今为现代教育所借鉴。从传统文化中传承到的爱国情怀,让国人情绪不断激情高昂。
当然,传统文化也有很多限制性。其尊师重道的思想牢牢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眼中成为不可更改的真理,这反而阻碍了学生自己思考事物的能力,影响其自身的是非观念。除此之外,父母在,不远行成为现代青年人心安理得不自理自主的理由。可见,正确的在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是及其重要的。
2在语文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向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更是摆在眼前的难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缺少的认知使其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刻在语文教育中正确引导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高中时期是青少年接受事物真伪的最佳年龄期。高中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讲解。在高中语文中,应该积极主动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渗透,课本上的经典古篇与文学作品中那些古人无可比拟的风采应该努力让学生去接受。
3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传统经典
3.1在高中语文中文化渗透的具体表现
传统文化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更多的经典作品中注重意境和氛围,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抓住其关键情绪,致力于渲染气氛,相信学生的情绪、兴致会更好的被带动起来。《诗经》中有《蒹葭》那样的纯恋之情;有《采薇》那样的思乡之情;也有《君子偕老》那样的相濡以沫。除却古诗,柳三变的爱恨情仇、颠沛流离;纳兰容若的恬静淡然、万事皆空;荆轲的忠肝义胆、侠骨豪情都是可以让学生欣赏借鉴的深重情谊。
3.2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现如今,传统文化被提及的次数每况愈下,即便国家不断提倡传承传统文化,但受西式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受到冲击。西方节日在青少年中不断被庆祝,越来越少的人记得重阳节是几月几日,除却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以外,甚至有人不知道寒食节是什么。当代青年更喜欢读外国文献,弹奏肖邦名曲,忘记了高山流水的余音绕梁,再也没人知晓伯牙与子期的故事。近年来孔庙文化、中国年不断在西方国家开展,汉语热潮不断在西方国家兴起,外国人不断想见识神秘的东方国度。国人却以学习英语等外语语种为荣,并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熟视无睹。
现阶段的语文教师早不是过去文绉绉的样子。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不知道国学文章中的真正寓意。缺乏深造的教授将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无聊至极。学生更加不愿意去接受如此毫无意义的知识。
4如何依托高中语文渗透中华传统
国人习惯于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中华文化的特点在于注重修辞、在于首尾呼应。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不断规范和灌输这一思想,能让青少年更容易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除此之外,教师要深入的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故事背景。认真探讨传统习惯与道德责任观,让学生由心底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
要通过实践为学生树立榜样英雄,传统文化中塑造了很多经典英雄形象。通过不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利用传统文化本身博大的知识量引导学生对古典文章的作者和文章中铁血柔情的英雄们产生敬仰。如此,学生扩大了知识层面,不断吸收有意义的知识,使其减低对西方经典的热情,传统文化将脱颖而出。
篇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把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现代空间设计中去,重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取传统符号“美”的特征,并延续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空间设计 传统文化符号 运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2-0101-01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与传统,许多年来无论在建筑设计领域,还是从属于其下的室内设计领域,设计的“民族性”、“地域性”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面对设计文化领域的日新月异,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各个国家的设计师都力求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求一个契合点,确立有本国特色的设计理念。东方文化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世界设计文化符号中的一员,要得到有序的发展,就应该有一个很好的传承运用方式。空间设计师要完成创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就要对本国的传统文化符号有深入的研究,把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现代空间设计中去。
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类思想的产物,是精神文明的体现。现代空间设计中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空间设计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传统符号既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也有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以及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可以运用到现代空间设计中去。
第一,抽象简约。这种手法是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使传统的儒、道、禅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延续与发展。
第二,符号拼贴。其特点是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构件加以抽象、裂解或变形,使之成为某些典型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并在空间元素中拼贴运用,从而使新与旧、今与古带着某种联系。传统的空间设计以实用性为基础,对室内装饰的最终效果往往起到一种灵魂的作用。中国传统的陈设风格已成为东方的一大特点,它蕴含两种品质:一是庄严典雅的气度,二是潇洒飘逸的气韵,象征着深奥超脱的性灵意境。继承传统文化的符号是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归属。
第三,提炼。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包括物质原型和精神的提炼。物质原型的提炼指的是将某个传统文化符号形式语言进行分析、概括、吸收、消化,并通过一定的夸张、变形运用到空间设计中,给人以新的空间感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提炼属于更高的层次,它要求人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其精髓,在精神上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重在其神而不在其形。
第四,融合。中国传统空间的精神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空间格局是相融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对自然采取顺应、亲和的态度,对自然景物非常喜爱。这种淳朴亲切的自然情怀反映在空间的处理和陈设设计上,将自然要素尽量组织到内部空间中。利用花窗、门、挂落等装饰构件形成开敞的和半开敞的空间,将室外景观“借”入室内;绿色植物和盆景,作为室内陈设部分,使室内增添更多的自然景观元素。这些都可以为现代空间设计所借鉴。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艺术设计的主题正从“设计与经济”扩展到“设计与文化”,并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如何在设计教育体系中突出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学生在设计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是当前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加强艺术设计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的,是民族本性的浓缩,是一种价值观念所在,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灵魂。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动力和桥梁,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基础。作为未来传承民族文化、创造美的世界的艺术设计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非常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主要表现为:
1 优秀设计作品的创意往往来源于传统文化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思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性”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受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影响的现代设计,是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根基,是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创作观,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也影响着设计作品的生命力。一些设计人员漠视传统文化,一味盲从追随外来文化和国际设计作品,使得自己设计的作品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作品的生命力不旺盛。而一些设计大师在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合理地对传统艺术进行发掘、提升与利用,把国际设计语言、时代感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既具有鲜明中国韵味又具有现代感,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的中国当代设计作品。
2 艺术设计类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随着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学校的大量增加和扩招,入学门槛的降低,相应的学生素质也普遍降低。这不仪表现在造型能力等专业基础较差,而且在文化素质方面也是差强人意。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不只是培养具有设计技巧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更应该培养具有思想张力的创造型人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开发,离不开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
3 合格的设计师应该是一名复合型人才。传统文化修养是艺术设计人才必备的素质,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基础。作为设计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创造力等,既能把握住时尚潮流,又能传承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实现商业、文化、社会化价值的完美结合。设计师在设计作品过程中,应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精神,带给大众精神的满足,并起到引导社会的职责。
二、当前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障碍
当前,各种艺术思潮相互渗透,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也强烈冲击着中国艺术设计。因此,中国当代设计特别需要正确把握自我,将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运用于当代设计中,创造出具有中国风范、民族语言又符合新时代精神的设计作品。但在社会对现代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情况下,设计教育出现了“急功近利”,以“流水线”的方式培养了大量的次品毕业生,尤其是毕业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更是大幅下滑。反思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1 学生片面理解设计作品的好坏。当前,中国的设计处于市场牵动状态,一切以市场为中心,而不是思想牵动、社会牵动,从而引领客户、引领市场。浮躁的社会风气让艺术设计变的功利,让设计人员忘却自己的引导职责。许多学生忘记艺术设计是功能效用与审美意识的统一,片面认为只要设计作品具有艺术性,有一定的形式感,或受市场的欢迎,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就说明设计是成功的。因而许多学生就一味地盲从他人的创意,迎合市场和顾客,模仿跟风国外的设计,或呆板再现物体,或依葫芦画瓢,“紧跟”世界潮流,过分强调设计的艺术性和视觉效果。
2 对传统文化存在观念上的偏差。教师、学生对传统文化普遍不重视,有“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法、轻理论”的错误观念。由于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全面,无法从大文化观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计作品。有的学生在作品上仅仅使用了传统图案,就以为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而实际上仅停留于形式上的嫁接、挪用和拼凑。有的作品甚至图案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
3 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不健全。由于艺术设计教育是在传统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上转型而来的,其教育模式大多沿用美术教育的模式,教学侧重于技法方面的训练,轻视理论素养的培养。在教育理念上,有的学校过于强调设计性、实践性,过于强调与世界的接轨、潮流的追从,轻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忽视设计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安排上,虽然许多学校提出了培养“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的专业要求,但在主要课程设置方面或无具体体现,或未设置系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课程,传统文化知识散乱于各理论课程中。在教学方法上,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以苍白的叙述、单薄的知识讲授传统文化,缺乏互动双向的交流探讨,无法使学生将传统文化与设计结合思考,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4 理论教师队伍有待加强。目前,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理论教师队伍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的情况。一方面讲授传统文化的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完整,跨学科知识欠缺,突出表现为一些教师不懂艺术设计。因而,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引导学生将文化融入设计。
三、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并理解传统文化,使学生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在潜移默化中将其内涵化为修养,指导艺术设计实践活动。同时使学生掌握大量传统视觉符号,了解其蕴涵的象征意义和延伸的哲学道理。最终通过知识的积累、文化的积淀,在视觉语言上自然流露传统文化,在作品中体现民族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造性的设计人才。
1 合理安排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把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民族背景作为艺术课程的基础,强调艺术教育的文化多样性。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开设了中国文化与设计、哲学与设计、文化研究等课程。当前我国高等艺术设计的教育,应响应时代对现代设计人才的要求,直面有关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中国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增设课程、加大教学力度,努力建构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设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如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民俗、易学、儒学、道家(包括老庄哲学)、佛教文化,还有书法篆刻、雕塑造像、古代舞蹈、古典戏曲以及传统音乐等。
篇5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现在是日益得到重视,它是语文教育的根和魂。加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重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提高国民的意识。文章以在小学语文实践课程中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为主题,展开一系列的探讨与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实践课程;开发;利用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民族,利用悠久的传统文化,有效地把古代的文明发扬至今。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中华民族文明的丰富多姿是其重要的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学生发展的基础,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在。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开发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全部总和。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它包括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无时无刻不再提醒着人们: 一个民族如果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那么这个民族将意味着失去了发展的根,也就失去了民族发展的动力。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正是一代又一代人民不断的传承与发扬。
在语文学科教育中,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根与魂。然而,在现实的基础教育中许多老师往往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没有把传统文化系统纳入进语文教学的课程体系中来。
小学生正处于个人内涵和修养的储备阶段,学习各种语文知识都是学生逐步了解,增强感性认识的过程,能够为学生以后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感受文化内涵,可以使学生受到很好的熏陶,让学生受到清新优美意境的美化作用。例如,古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优美。通过这些古诗中的强大人格力量,可以更好地感染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富有内涵的文化内容,能够为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人文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提升学生个人的文化底蕴。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缺失
文化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根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中华民族的重要瑰宝,他凭借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也是我国文明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使其能够能够经过世代的发展而绵延不息然,现如今,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而随着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小学生对外来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其独立思考能力尚为欠缺,使得外来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孩子的盲目追捧,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本动漫、用的是韩国玩具、穿的是国外品牌,越来越背离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国家没有对传统节日实行假期制时,他们甚至不知道端午、清明这样的传统节日,但却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了熟于心,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评价制度的原因,大多数小学语文老师并不太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讲解。家长、老师和孩子都只顾重视对分数,而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对于语文、对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小知识以及三字经、弟子规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是孩子们丢失了他们该有的自主、创造、领悟、想象能力,表面上孩子能力越来越高,实则高分低能。孩子们在这其中也逐渐丧失了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认为这是一门枯燥、难解甚至无聊的文字游戏,对古诗词的背诵也只是机械化的记忆,并没有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意境,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语文教学中该有的的重中之重、也是为孩子们今后的语文学习该培养的一种鉴赏能力。
值得欣喜的是,在当前社会重拾传统文化热的大背景下,伴随语文课改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意识到自己在传统文化传播中担负的重要职责,开始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使传统文化走入教学课堂,使学生们不断了解、学习、乃至使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去。
三、传统文化在实践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
(一)模拟真实情境,活学活用传统文化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传统文化,进行文化的传承。例如,在学习《小儿垂钓》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诗中的儿童在垂钓,然后一边做着诗中的动作,一边念着古诗。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中的意境。同时让学生思考,从孩童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那些精神。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对于古诗的思考过程中,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可以认识到聚精会神和专心致志的重要性,从而起到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
(二)将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学生们能更好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要不断增强其体验感、增加其经验,小学生们对与传统文化学习的难点就在于其社会阅历、社会实践经验有限,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故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感受,加之生活条件、物质条件的丰裕,其对于传统文化中许多经典之处不能更好的体验和感受。因此,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要想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就要鼓励、引导、组织孩子们多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
篇6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1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也逐渐由精英化走向普及化和大众化。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具有大学生的普遍共性,还具有其特殊的个性和鲜明的特点。目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对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不够。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
(一)西方外来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冲击。近年来,由于各种外来文化和新文化的侵袭,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西方价值观和非主流文化的严重挑战。在西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青年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日渐冷淡消极,正逐渐失去应有的价值关怀。在不断强化“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环境较之以前也有了极大的不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过于注重孩子的智育培养,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文明教育却逐渐趋于淡化,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难堪的现象。
(二)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严重缺失。目前,从小学到大学,逐渐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但基本都未形成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更未建立起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在部分高校中,虽然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报告和讲座,但一般都因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实际作用可想而知。此外,作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两课”,从课程内容来看,政治理论内容所占比例过大,有关道德价值、传统文化、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容也严重缺失。
(三)艺术类学生的内因问题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其自身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显得更为严重。在众多艺术类学生中,有很多人起初并非因为专业爱好而选择艺术之路,而是因为学习成绩偏低无法实现正常升学的愿望,无奈走上了艺术之路。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和专业学习都缺乏必要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所以不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而且艺术追求也不够执着。虽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他们思维灵活,意识独立,追求个性,往往过于注重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不愿随从主流引导而喜欢放任自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法则有很强的逆反情结。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和集成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优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绘画、书法、园林建筑、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极为显赫的地位和影响力,而且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纵览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艺术发展繁荣的背后,都有一个独特而优秀的文化做根基。正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假如我们摒弃了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中国的艺术也将毫无生命和内在。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有效的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三、加强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培养大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手段,建立一支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时效性。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知识的普及,借以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当代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的承担者、体现者,必须摆脱盲目的自在状态而提升到自觉自为的水平。
(二)善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只通过一两门课程是无法做达到有效地教育目的的。这就需要整合教学资源,重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基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精心设计有代表性的教学专题,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和古今文化比较等方法,用“危机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注重古为今用,充分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的成果。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借此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通过艺术的提炼、加工和创作,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这就一改过去“被动接收和灌输”为“主动汲取和提炼”,对艺术类大学生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加强艺术类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对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思想道德水准、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等起着重要作用,还能够使之更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更清楚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传承;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孕育、形成和发展而来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它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特色鲜明的地域性,风格迥异的艺术性,体现出各族人民在观念、情感、视听审美经验上的差异,也全面反映了各族人民不同的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对生命的最真实的感悟、对自然最真切的感知、对生活最朴实的写照。
一、传统民间艺术地位堪忧
(一)传统民间艺术走向“消亡”
20世纪以来,各地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从农业大国逐步走向工业大国,民族文化赖以生长的空间受到挤压。所谓的“文明”与“落后”,所谓的“流行”与“传统”,相互交错,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场变革中受着极大地冲击。现如今,大家更多思考的都是如何改变、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加上流行艺术的普及,挤压了传统艺术存在的空间,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长年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冯骥才先生曾在不同场合指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他呼吁:“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但是谁来充当民间艺术的“守护神”?这是一个沉重但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二)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
传统民间艺术存在着现实问题,如我工作的城市———桐乡,其长年流传的说唱艺术“三跳”也不例外。当年老艺人演出唱满茶楼,只可惜弹指间,“至今唯有鹧鸪飞”。曾对“三跳”的发展和兴盛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许多老艺人都已作古,一些经过几代艺人锤炼加工、精辟生动、贴近生活、幽默风趣的好书目也逐渐失传,后继乏人,会演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作为桐乡的文化艺术遗产,“三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贵的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二、学校音乐教育日趋“西化”
学校音乐教育中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缺失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旧的传承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的主体地位动摇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学校音乐教育中传统民间艺术的缺失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学校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作为重要的职责。无论是《课标》的设计还是课程实施,都不同程度的忽视地方音乐,不能有效利用地域音乐文化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音乐学家樊祖荫曾说过:“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孕育着他们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精髓,是这个民族和国家人才培养的土壤。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对人的本源的、根的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1]
(二)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失衡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大多是师徒口耳相传的形式,或以民间艺术社团组织来进行的,但这种传承方式现在却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不可否认,我国社会教育体制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渠道的文化传承,因此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我们应该迎合新时代的步伐,思考学校教育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路径。而长久以来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文化、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的忽视现象是个不争的事实。有多少学生能说出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完整演唱当地民歌?这种现象已引起各国教育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挖掘传统文化艺术资源、重视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未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主体地位动摇
回顾历史,上世纪前半叶外强入侵,西乐随之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巨大冲击。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富国之道,开始兴办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音乐教育也效仿西方。曾经传统艺术一度被认为是“四旧”、“封建”、“老土”。由于盲目崇拜西方音乐,传承西方音乐的现象泛滥。使得中国音乐文化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地位。我们的音乐理论的基础是西方的,理论教学系统是西方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几乎断层。由于西方音乐教育及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价值观被摒弃。拥有几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民间艺术成为“昨日”,直接加剧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滞后现象的产生。
作者:郑芸 单位: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G]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美]艾伦•帕•梅里亚姆,穆谦译.音乐人类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篇8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大国,巍巍五千年华夏文化承载了多少古人智慧,由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关于“物质与价值”的思考,相关论述也不乏可供引经据典之作,如《周易》有云:“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又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写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思想观念指导着行为的走向,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消费社会中,设计是消费关系中消费品的创造者,提供人们消费的方式,影响着消费观念,它是一种传播价值观的途径,将传统文化中优良的价值观念融入设计,则可带动消费观念往良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1、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现代解读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经了数千年风雨之后,仍然散发着它独特的光芒。在传统文化中,“思想”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是具体的物质,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影响着千千万万华夏子孙,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将这些宝贵的优良思想作为行为处世的戒尺,以此规正自身。在众多的传统思想里,“节俭”是一种内涵深远的价值观思想。节俭,是中华文化中所倡导的一种传统美德,同时,它更是一种可持续思想的生活方式。物尽其用,以消耗最少的生态资源为原则来进行商品消费,一方面在能源保护上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在商品消费行为上也符合经济原则。
然而,事物总是两面性的,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除了我们认可为“好”、“善”的价值观,自然也存在“恶”的价值观念。在国人心中,对于象征权威的皇权从来都趋之若鹜,这更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从远古的封建王朝开始,君、臣、奴的关系就被固定下来,在世世代代之后,这种阶级观念便根深蒂固地留在了人们的潜意识,即便文明开放如今天,思想上的奴化仍然没能够完全从人们的精神上脱离开。从文化的深层结构上来看[1],这就是长达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遗存,对权力的向往造成普通人对皇家生活的崇拜,发展至今日最典型的莫过于拜金主义。
因此,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承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先在思想上分清是非黑白,对优良的观念进行继承和发扬,而不能一味地为了满足消费的欲望去设计。
2、设计与现代消费
设计是一种手段,一种表达,一种结果,但在这之前,它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设计始于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从远古文明中便能看见祖先用智慧来改变生活的痕迹,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人们拥有更好的生活[2],而对于这里所说的“好”,现代商业设计似乎已经走得有些脱离轨道了。在整个商业体系里设计直接作用于消费,设计既能为商业推波助澜,也可能成为商业的“帮凶”,引发不良价值观的形成。有人说设计服务于市场,的确,这是设计的事务性工作,但站在更高的层面,设计更要服务于人,此处的“人”不是某一个消费者或消费群体,而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待的“人类”整体,如果设计以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来满足目标群体的欲望,这样的设计何谈成功?更不要说有意义有价值了。设计对于现代消费的作用像一把双刃剑,既能牵引消费往健康的方向发展,也能促使消费往恶性循环的深渊迈步。
设计与消费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是探讨设计与商业的关系,设计很长一段时间在消费社会中都扮演着“将”的角色,它的“帅”便是商业,引用这个象棋角色来形容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要说明在现代商业模式下,设计服务于商业,很多时候它成为了一个从属者,失去了主动性。明确了设计在消费社会的地位就不难理解前文中所提到的“商业帮凶”这样一个形容,设计在屈从于商业屈从于消费的环境下,往往变成了一个“恶”的角色。
3、以设计引导合理消费模式
商业设计一方面需要满足用户需求,但是在实现商业盈利的同时,另一方面更应该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而非一味地迎合奢靡的消费风气。设计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助力,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消费环境的影响,但同时也在影响消费环境,设计的责任和使命除了解决产品的问题,还应该考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导向和表率。
因此,我们倡导设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主动的姿态在消费社会中做出合理引导。要说以设计引导合理消费的典范当属北欧设计,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师们,向人们讲述了无数关于“物质”与“生活”的故事。这个极富盛名的设计风格发源于地球上的这样一个地方,这里一年中的一半时间是漆黑的冬夜,而剩下的一半时间是持续不断的白昼,这就是北欧。优越的社会条件和贴近自然的生活习惯,使人们非常注重生活品质和细节,在挑选物品时,舒适度总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这种生活文化影响到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小到生活器皿,大到建筑交通,无一不在地展示着斯堪的纳维亚的生活哲学和设计哲学。功能主义是北欧设计的思想基础,设计师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创作,但同时,他们没有一味沉溺于现代主义风格,而是充分地发挥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以典雅、自然、温馨、简洁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享誉全球,在这些设计特征的背后,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师们源于自然的美学和为生活而设计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本质。在这些人口不足千万的国家里,诞生了多少被奉为经典的设计作品,如此高质量的产出不得不令人佩服,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设计思想的力量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何其重要。
除了北欧设计,德国设计的严谨、精密,美国设计的人本主义情怀,日本设计的科技感和细腻感,都在彰显着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语言,也正是这样各具特色的设计在引导着人们的消费模式,购买德国产品的消费群体一般普遍看重产品本身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如大众汽车、西门子电器;购买美国产品则更多关注产品的宜人性,如苹果手机、通用汽车;而日本产品注重科技、时尚,如索尼数码、雅马哈摩托。这类案例实在举不胜举,从这些国家的设计上我们可以看到设计的导向力,设计的出发点是通过设计赋予产品以价值和品质,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因此,设计是上游环节,直接影响产品的生成,再通过商品消费实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带动整个消费观念的形成。消费社会中的设计有时候却变成了“花架子”,设计师们只停留于做表面文章,失去了设计的社会导向作用,忘却了设计的内涵和设计的责任。
4、以设计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设计是一种智慧,柳冠中教授更是对设计赋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指出:“设计是未来人类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他提出设计是除科学和艺术之外的第三种智慧,是未来人类不被毁灭的良知、智慧、能力。[3]每一件产品经过设计都应该具备自己的内涵,是设计的智慧成果,是对环境负责的良知,是改善世界的能力。设计承载的是人们的理想和道德的重任,是国家文化的输出,也是思想的传承。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可持续设计,“可持续”是本世纪热议的词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也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当被重视,在人们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自身与大自然的平衡,可持续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种现代演绎,它很好地诠释了传统文化中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念,正如开篇所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以可持续思想为导向的产品设计模式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完美契合,是从设计思想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优良价值观念绝不是拜金主义,奢侈主义或权利崇拜,虽然时常听到类似“我国地大物博,资源富饶”这样的描述,但不等于我们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过渡的开发实质上是在消耗后人的资源,这是一种恶性的透支,长此以往的结果必然是不堪设想的,设计在这其中究竟是扮演好人还是坏人,这需要设计的觉悟、智慧、勇气和信念。
传承不是一成不变地抄袭和模仿,不是拿来主义,传承也讲求变革,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看文化,看设计,不适用的要拿掉,要合乎时宜。未来的设计更讲究系统性、整体性和服务性,如近几年十分火热的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等,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解决功能问题、满足审美需要,还要在用户体验等角度全方位地完成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设计是一项为人类服务、走在时代前面、创造未来的系统工程。不只是为了美化生活和环境,还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新的人――自然――环境系统。[4]这就更强调设计的智慧了。
篇9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朱昌耀有个观点:传统是根基,但是没有创新则走不长,在处理传统与创新关系时应当“走三步,退两步”,即在“创新”上既要勇于尝试,又不能离开传统。这个观点无疑是辩证的发展观。历史的前进与发展是一个绝对的运动过程,统一在这个过程中的是连续性和相异性。失去连续性,历史即被割裂;没有相异性,既没有了发展。所以连续性和相异性是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
二胡的发展也是这样,刘天华从“中西合璧”中打出一条新路,采用民族音乐元素结合西洋作曲理论创作出十大名曲。建国后二胡的发展基本沿着传统方向发展,创作了一批优秀曲目,但在吸收小提琴学科建设及演奏技法方面却长期徘徊不前。上世纪80年代,二胡又走向另一个怪端,崇尚移植及炫技,甚至“标新立异”,大有全盘西化的趋势。现在看来,二胡的这种“发展”之路越走越窄――演奏技法被推向了顶峰,却割裂了自己的文化本源。所以“标新立异”是只进不退;“国粹主义”是只退不进,两者都是片面和极端的。
现在再看朱昌耀“走三步、退两步”的发展观。“走三步,退两步”不是保守,而是辩证的发展,哲学上的螺旋式上升。“走三步”是在“走两步”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前两步是对传统的继承,后一步是对传统的发展,也是对传统的扬弃与创新。“退两步”是审视前进的一步是否体现了历史前进与发展过程的“连续性”。所以“走三步,退两步”的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发展进程中“连续性”和“相异性”对立统一。
涅高兹在论述钢琴的四种表演风格时明确反对“把巴赫弹得像肖邦或费尔德,把贝多芬弹得像克列门蒂,勃拉姆斯被弹得像一阵阵痉挛的冲动(作者:完全割裂历史渊源)”和“过分拘泥于清规戒律的殡仪馆式的表演(作者:僵化地拘泥于历史)”,提倡“在本能和灵感的有透射力的光线照耀下的表演,是现代的生动的但却充满了渊博的真才实学的表演,是充满对作者热爱的表演”的风格。所谓“在本能和灵感的有透射力的光线照耀下的表演”即是个性的展现,是发展中“相异性”的体现;而“充满了渊博的真才实学”和“对作者热爱的表演”即是对传统的继承,是发展中“连续性”的体现。就艺术个性上讲,朱昌耀的“走三步,退两步”的观点也符合了涅高兹的观点。
二、对江南丝竹的新诠释
从宏观上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辩证的来看。从微观上讲,对任何一门艺术的传承同样也要持辩证的观点。“”时期曾一味地批判舞台上的“才子佳人”,并一律取代以“工、农、兵”的形象。这种做法既不是历史的也不是辩证的,而是不顾历史的发展企图人为的切割历史,类似于秦、汉时期的“焚书坑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只能使民族文化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但反过来对于传统文化又必须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这样才能有利于传承与发展。
那么“江南丝竹”是否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呢?首先,“江南丝竹”的形成和江南民歌不一样:它始创于“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他们既不是士阶层,也不是平民阶层,而是介乎于两者之间。所以“江南丝竹”在感彩上,既不是那么的“阳春白雪”,也不是那么的“下里巴人”,而是带有浓厚的中产阶层感彩;同时,“江南丝竹”作为一种“地域特产”,理所当然地体现了地域风格。前文所说的“小、细、轻、柔”,正是“江南丝竹”的中产阶层感彩与“地域特产”的综合体现。其次,“江南丝竹”在长期传承过程中渐渐重于“丝”而轻于“竹”。“丝”与“竹”,前者柔而绵,后柔而韧。长期偏重于“丝”的“江南丝竹”给人一种“软”而“绵”的感觉。这种“软” 而“绵”也正是“中产阶层”的情感特征。客观的说,“江南丝竹”长期徘徊在这种情感特征中,如果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没有发生根本变革,那么这种“软” 而“绵”有其存在价值。但这一切已经无可阻挡的发生了,那么充满“中产阶层”情感特征的“江南丝竹”无论在文化取向、审美取向、存在价值上都无法“与时俱进”。于是,江南丝竹逐渐走向衰微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再次,曲式结构简单、曲目较少,长期如此未免造成审美疲劳。
所以江南丝竹这门不算太古老的艺术需要新的诠释。这一点,朱昌耀对“软”而“绵”的“江南丝竹”进行了辩证的诠释。他首先在站在大众的立场上,赋予江南丝竹以大众的文化根基;在情感上,则完全超越“中产阶层”的缠绵悱恻,代之以健康开朗、积极向上的情感特征。最显著的例证就是把大量的江南民歌、戏剧融入他的二胡艺术。其次,朱昌耀二胡摒除“江南丝竹”重“丝”偏“竹”而造成的“柔”而“软”,吸收了“竹”的因素,形成“柔”而“韧”新特点。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显著地体现这一特点,尤其是《江南春色》引子中那“江南晨笛”,似乎是人们在迎着初升的太阳的同时,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便是在江南民歌、戏剧形式的发展创新上,朱昌耀也主导进行了新的尝试。比如昆曲与无伴奏合唱的结合;京剧与交响乐伴奏的结合等,这些既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是艺术形式的突破。
三、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服装设计;传承;发展
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雄厚,国际交流合作日渐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给国内服装设计者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以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又突出现代化设计理念,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强烈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同时还体现了中国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生活习惯与审美观,具有众多的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与独具特性的视觉审美视点,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概括了文化的特征。我国的剪纸、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均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典型的创造意义,体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艺术是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其散发着强烈的乡土气息、丰富的艺术内涵及深刻的历史印记,成为了现代人的关注焦点,为设计者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因此现代服装设计中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作为了主要目标,全面反映了审美活动的自由性、创造性,其中,美与艺术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
2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设计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在历史的沉淀下产生了大量的哲人思想,给后人良好的思想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我们深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而且大部分的传统元素能够从当前的思维角度进行诠释,通过现代化的语言形式对传统文化的众多表现形式进行充分详细的解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优秀的素材。不可否认,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直接决定了民众的审美观念与创作观念。服装设计者在利用传统文化的渊源及民族服饰的风格特点来反映现代服装现象与现代化的服装设计风格时,我们能够清晰看到,现代服装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产物,对传统文化具有较好的延伸性,为了提高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力,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重要支撑,一个作品如果缺乏文化沉淀,那么其就毫无灵魂所在,暗淡无色。所以传统文化具有的真善美特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文化的艺术性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民族化中涵盖的不同时期共有的超时代特性是广大设计者永恒不变的追求,我们应传承前辈们的艺术创新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内涵,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确保传统与现代的紧密联系,以此设计出个性化、风格独特的服装款式。我们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能一味地以传统民族服饰为参照物,应充分考虑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和灵魂。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服装设计的语言也必须有所改变。服装设计应围绕当前民众的审美需求与对衣服款式的要求进行,而这就需要设计者及时了解时尚界的焦点,并以此为依据展开自己的设计,充分反映民众对时尚生活方式的看法,整体设计以生活方式为根本。
3在传承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具有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将其运用到服装设计领域能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启发。实际设计过程中,应以现代化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为中心,从现代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角度出发,在服装造型、色彩、面料的选用上融入一定的时尚热点,以突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改良、借鉴、传承与发展来促使其产生现代化的形式,最终设计出中国特色显著的服装作品。因此全方位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艺术性,并与现代艺术密切的融合,这已经成为了广大设计者永恒不变的追求,应加快实现步伐。
3.1对传统文化加以改良设计
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服装作品,并非只是盲目的分析研究民族服饰特点,而完全忽视了当前的流行趋势,每个民族文化之间都有一定的融合与碰撞,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设计大批反映中国特色,且具有世界性、时代性的服装。虽然东方与西方国家所遵循的服装设计理念各不相同,但两者还有一定的融合之处,通过汲取双方的成功设计经验,使本民族服装更加的具有活力与时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其实就是重新认识与创造传统素材,涉及了传统文化内涵的调整、表现形式的转换,设计者应将能够带来良好创作灵感的传统因素渗透到自己的设计中,掌握传统因素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提炼,再采用科学合理的、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表现形式予以表现。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旗袍,其原先是满足女子的服装,最开始的造型款式并未将女性的完美身材展现出来,整体服装缺乏形象美。后,中国旗袍尝试着融入西方女装的服装设计理念与现代化人文精神、造型艺术特点等,无论是旗袍的造型款式,还是制作工艺均得到了较大的改进,中西女装优势互补,给人眼前一亮。经过改良后的旗袍能够凸显女性的完美身材,进一步缩短了旗袍的长度,将衩开得更高,更有一批旗袍大胆尝试无袖、低领的款式,使女性的形体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借鉴西方的服装造型款式其实就是融合了西方的传统服饰文化,同时也传承和发展了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
3.2提取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是极为宝贵的财富,为现代服装设计、其他类型的设计带来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与高品质的素材。我国基于传统元素形成的产物特别多,比如著名的唐三彩、水墨,或者亭台园林等都能调动设计者的创作灵感。我们从“天意·梁子”的主题“濡”中可以看到,吸收了中国书法领域内纤毫、墨水与宣纸间的轻灵接触,将搭配合理的纤浓度的形式美与神韵美予以了充分展现。通过采用这一元素符号,在给人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还表现了中式的生活美。中国元素是传统文化的中心,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传统服饰,设计者可以从中得到不同时代下生成的配色、材质、图案、工艺。光泽艳丽的中式面料、丰富的民族色彩、寓意富贵的牡丹等中国吉祥喜庆的传统图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受到了广大现代设计者们的青睐,均纷纷运用于自己的服装设计中。通过切割、变异等方式对传统图案元素进行一番重组,从而实现独具特色的效果。比如有的设计者借鉴了晚清时期的龙案苏绣,该元素和西方先进装扮有机融合,表达了现代生活对传统情调的恋恋不舍。实际设计时,龙纹不象征任何东西,没有九五之尊的寓意,只是以一种图案的形式出现。运用传统元素过程中,应从全局角度出发,通过一种格调将服装造型、服装色彩、服装图案、服装装饰物和穿衣人的形态等统一起来。根据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设计出大量的反映中国传统特色且与时代同步的服装作品。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服装设计者应始终将传统文化作为源泉,通过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运用与重组,渗透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充分反映本民族的风土人情、韵味,从而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又满足时代要求的服装。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通过服装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陈佳.浅谈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艺术中的运用.读天下[J],2016.
[2]韩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艺术品鉴[J],2015.
[3]谢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鸭绿江月刊[J],2015.
[4]薛阳.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艺术科技[J],2012.
[5]卢禹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艺术教育[J],2016.
- 上一篇:大学生文艺汇演实践报告
- 下一篇: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