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艺术理论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表演艺术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表演艺术理论

篇1

关键词:音乐表演 艺术魅力

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集表演、声音的艺术特征于一体,能创造出较强的审美效果。音乐家洗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的确,千百前来,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与魅力令人们为之倾倒。音乐审美通过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三方面来体现,其中音乐表演是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对精神享受有了更高的要求。音乐表演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不受国界的限制,填补了人们的内心空白,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担负着再现音乐创作时代风貌、体现作曲家的创作目的、创作情感等重任,同时也展示着音乐表演者的独特个性与精湛技巧,通过音乐表演进行二度创作,是独立的、创造性的表现过程。音乐表演把文字性的乐谱以有声的形式展现给人们,引导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作曲家融入作品中的情感。

一、 音乐表演的艺术表现

1.音乐表演兼顾真实与创新

音乐表演是依据剧本进行的,乐谱中的音乐语言就是音符、休止符等,作曲家通过这些传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所以,音乐表演者必须研究乐谱,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便更好地呈现出其创作意图。乐谱是音乐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乐谱与音乐创作不是对等的。音乐表演是二度创作,在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使音乐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因此,音乐表演者要具有创新性,在表演中融入自身特色,使表演更具有个性化。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代表作,剧中塑造的卡门是一个率直、美丽、追求自由的吉普赛女郎,为了使卡门的魅力更为凸显,作家采用了西班牙风格的音调,主要借助音乐来塑造人物。巴尔沙在音乐表演中将卡门这个角色演绎的非常完美,令人赞叹,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音乐表演兼顾传统与潮流

音乐创作深受时代的影响,既具有作曲家的个性又有时代的特征。如西方音乐中的古典主义音乐以主调风格为主,尤其注重结构、旋律的完美体现;浪漫主义音乐注重表达个性与主观意识;现代音乐更加热衷于个性表达,风格也趋向于夸张、多样。因此,音乐表演必须深入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及风格特征,这样才能更好的演绎作品。与此同时,音乐表演者还要兼顾传统与潮流,我们拿美声唱法来说明,美声唱法最先出现在意大利,是通过阉人歌唱家将其推向世界的。阉人歌唱家是十六世纪末意大利当时社会的产物,当时罗马教皇规定妇女不能在舞台上露面,而男声在音乐表演中存在中、高音的障碍,阉人歌唱家解决了这一难题。十九世纪随着妇女地位的提升,妇女的演唱代替了阉人歌唱家的地位,声乐技术获得了发展。从美声唱法的发展中我们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音乐表演要将传统与潮流相结合。

3.音乐表演兼顾技巧与艺术

音乐表演既需要技巧,又需要艺术,技巧与艺术的完美和谐促成音乐表演的成功。一个优秀的音乐表演者在表演技巧和艺术方面必是高手,这对音乐表演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在小提琴演奏方面具有极大声望的帕格尼尼他,他挑战传统,对独特的演奏震动观众,《爱情的一幕》是用两根琴弦演奏的。音乐表演还要注重技巧,如女高音歌唱家玛利亚・卡拉斯注重练声技巧,熟谙抒情、花腔等多种歌唱技巧,这在歌剧《图兰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她注重声音的技巧,又注重情感的表达,用歌声为歌剧表演增添魅力。音乐表演技巧占有重要地位,但需要和艺术表现融合到一起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所以,音乐表演兼顾技巧与艺术。

二、 音乐表演的艺术魅力

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融入了表演者的创造,其艺术魅力表现的更为丰富,从而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1.音乐表演能锻炼大脑思维能力

音乐是由不同的音符串联成的,融入了作曲家的情感,给人们展示出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的景象。人们聆听音乐时,大脑中会自然而然的出现音乐带来的画面。随着音乐表演的律动,人们对音乐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这需要想象,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音乐传达的语言是非文字的,有时候甚至无法用文字进行准确的描述,但能打开想象的空间,一点一点的扩大。音乐表演中融入了表演者的个性,在二次创作中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这有助于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

2.音乐表演能陶冶人的情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引导人做出正确的行为,就要从思想上下功夫。列宁曾说:音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有着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节奏,能谱写出不同的情感,用音乐做教育手段,能引发人们美好的感受,使人感觉到身心的放松、愉悦。音乐表演对人们的教育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潜移默化的,通过音乐表演进行教育,能慢慢的引导我们改正不足,如使不安分的心平静下来;自卑的性格变得活泼起来等,进而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洗星海对此曾有过评论:音乐作为人生中一大乐趣,犹如生活中的清泉,也像是陶冶人们性情的熔炉。

3.音乐表演能提升人的审美能力

音乐表演对人的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音乐的美感是独特的,这些美感需要经过人的思维、情感等作用才能更具韵味。音乐美感最先是听者与音乐表达的情感发生共鸣产生的,听者在聆听的过程中听到了符合自己的情感,心中无比愉悦,这样才会懂得欣赏音乐。作曲家在音乐中融入了情感,你聆听音乐才能发现其中的美感,在慢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审美能力,

总之,音乐的魅力是无限的,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赞叹。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音乐,如欢快的、低沉的、清脆的等,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音乐表演是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二度创作能丰富音乐的艺术魅力,使音乐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何璇.浅谈音乐表演的艺术魅力[J].华章,2013(16)

篇2

关键词: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发展

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随着21世纪地球村概念的不断普及,外国文化逐渐入侵我国本土文化市场,韩流日流的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我国本土流行音乐文化。如何能够在各种文化充分涌流的现代社会使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传统音乐教育者着重研究的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却因为时代潮流的冲击而黯然失色,新一代年轻人因为媒体的导向,逐渐向外国文化倾斜,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不但受众群体逐渐变少,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险境。对于祖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教育工作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古老的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进行适度融合,在增大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的同时,宣传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应该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来进行,政府发挥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适度拨款;学校普及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对年轻人进行兴趣培养,审美熏陶;民间艺术工作者积极宣传,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表演水平;富有极高造诣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应出版著作,便于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爱好者的培养和指导。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这一过程需要传统音乐教育者的不懈努力。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现状

传统音乐的传承一方面是民间心口相传的传承,一方面是在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以师生关系为前提,规定教材为指导进行的系统教育。就民间传播而言,虽然已有的经验和传统风俗能够为其提供有力指导,贴近传统音乐自然生长环境的授课地点使其更能够汲取传统音乐的精髓,但是民间的传统音乐传承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备落后,教育系统不完善等缺点。而就教育制度下的传承而言,学生生活在坐落于城市的培训学校,远离自然,原离传统音乐得以孕育而生的生态环境,原离充斥着人文气息的民间艺术家集散地,这使教育制度下的传统音乐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华而不实。如何使教育过程更“接地气”,更原汁原味地体现传统文化来自民间的的特性成为体制下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现代的音乐课堂,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出发,以理论为指导,从民间汲取养分,从国外吸收经验,注重传统音乐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又要把经典的,古老的,有高超水平的传统音乐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奉之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群体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涵养,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带给学生们,开拓其视野,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后备力量。注重在音乐传媒,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方面的人为调控。把控信息时代的价值取向,生产适合观众口味的具有传统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音乐工作者应该树立高度的民族责任意识,在精心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考虑商业利润,更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插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元素,引导歌迷对传统音乐的正确认识。

(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普及

目前,仅仅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才能够接触到一些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但事实上,由于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并未设置完整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课程,这给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富有浓厚兴趣的音乐专业学生带来极大的不便。如果能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学院设置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专业或者设置相关的辅修课程,不但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还能吸引更多的音乐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进一步培养富有良好音乐专业素养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者的整体素质。其次,不仅应该注重对音乐专业学生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还应该注重对民间传统音乐业余爱好者的教育。国家应成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保护基金,基金应在社会的监督下用于成立非盈利的公益性质的民间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学校,主要面向学校,社区,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阶层,进行具有专业性保障的,同时也适合整体学员认知水平的免费教育。对于民间已有的专业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组织和团体,组织者应该注重学员从小的教育和兴趣培养。为年轻的表演者提供充足的舞台表演机会,使其在学习阶段就能积累大量的舞台经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团体的经营者应该注重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服装舞美等方面的投资,稳健提升其教育水准。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推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可以让国人找到历史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如果推广成为产业文化,其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都是丰厚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还可以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使世界人民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既是历史的积淀和精华,又是新时期可以借鉴,值得探索的文化宝藏。

二、建议

(一)发挥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对于一些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艺术种类,国家文化部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一些符合条件的优秀剧种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群众的重新关注。同时,国家应该下拨经费,专门用于推进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使一些颇具历史积淀,地域特色,传统风俗的小型的,从事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的民间团体得以在观众群体稀少的当下继续正常运转。保证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固定收入,有利于为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坚持传统教学模式,糅合时代特点

保持传统的口授心传的教学方式,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由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本质上的不同,以至于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无法领悟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所在。为了避免文化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保护文化源头,继承传统基因成为中华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头戏。与西方国家系统科学的音乐教学模式相比,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更加注重心口相传的教学方式,这顺承了中国传统音乐从艺工作者千百年来的从艺经验。讲究“师出名门”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不但看中艺术手法上的传承,更看重人品格调上的代代延展。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家适当增强理论研究,总结新的教学方法

相比于西方的音乐体系,我国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缺少完善的理论支撑。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例如“借字”方式的旋律发展手法,传统律制的定律风格等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仅仅是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大面积的普及。我国大多数民间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开展依旧处在由表演者自身的艺术水平主导的阶段,表演水平良莠不齐,并没有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韵味和精髓,导致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误解和轻视。所以,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方面已有极高造诣的艺术工作者应积极承担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总结自身经验,传播先进思想,为民间业余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提供正确的技术引导,精髓点拨。从基层出发,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领域的振兴。

三、结束语

21世纪,中国国民经济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大国,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新潮文化不断收获越来越高的关注度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逐渐黯然失色。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为例,在媒体,舆论都导向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情况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甚至,其中的不少剧种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如何让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紧跟时代潮流,俘获稳定的颇具规模的观众群体,是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音乐如果能够被好好地传承和发展,就能够大大发挥其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和特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目前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存在教育不到位,政府不重视,媒体忽视,受众群体老化等问题。如果能够引起政府的足够关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适度的引导;学校设立教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专门课程,聘请优秀教师或民间艺人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那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复兴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安静 单位:贵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1987(2).

[2]樊祖荫.继往开来,团结奋进[J].中国音乐,1994(3).

[3]冯光钰.保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我见[J].音乐探索,2003(1).

[4]杨立梅.柯达伊教育体系中传统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0(1).

[5]姜夔.一个有战略意义的构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

[6]李彦.不须“乞灵”自知自重[J].人民音乐,1999(10).

[7]李晓樱.中国大陆新闻教育发展的态势的走向[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4).

[8]戴元光,金冠华.传播学通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18.

[9]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J].中国音乐学.[10]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

[11]周文中,邓启耀.《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文库、文化史论丛书总序见王胜华《云南民族戏剧论》、周楷模《云南民族音乐论》等[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2]蔡仲德.溪山琴况试探[A].中国音乐美学史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篇3

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概念

民间表演艺术通过表达形式来体现,有效保护民间表演艺术,准确理解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概念是当然之义。关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概念,理论与实务界均无统一结论。理论界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涵义给出多种表述。部分学者立足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空间性,认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指特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作并演绎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的总称[5]。部分学者基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延续性,认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一种通过世代流传、连续、缓慢创造的艺术作品[6](172)。还有的学者突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集体性,认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指某社会群体(而非个人)创作”的艺术形式[7](203),或是指“由特定区域的社会群体或特定民族集体创造、体现该特定区域的社会群体或特定民族的特定品质或文化”的艺术成果[8]。此外,有学者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词源出发,主张按照其英文的涵义,称为“民间文学艺术”或“民间艺术”[9](307)。法律实践上也无统一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定义,国际间立法采用列举法且差异较大,但都要求表演者的群体性、内容的民族性。《班吉协定》的附件所保护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包括:一切由非洲的居民团体所创作的,构成非洲文化遗产基础的,代代相传的表演艺术的传统表现形式。而依据《示范条款》,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可见,《班吉协定》将其界定为由“群体”而非“作者”完成的东西,从而排除了可通过常规版权法保护的民间“作品”;示范条款则包括可认定由一国国民或者该国之部族群体完成的创作。在具体国家立法中,摩洛哥版权法仅指符合创作条件的未出版的作品;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两国的版权法对是否出版无要求;塞内加尔版权法则限定在艺术领域的创作……笔者认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指在一国领域内,由该国的民族或种族集体表演,或能够推定为来源于某国或某一社区内成员表演,经世代相传,构成独特的文化特征、民俗风格、表现形式及方法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展现艺术方式的种类,这些种类是被认为符合该民族、种族或社区集体期望的表演形式的总称。民间表演艺术发展史、国际间立法实践都表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具有明显区别于著作权法上“作品”的法律特征。民间表演艺术特殊性决定了其表达形式的特征。在武汉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上,学者们归纳民间艺术表达特征为多样性、不确定性、传承性、无形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基于前述概念,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是由某社会群体表演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音乐、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形式,它产生后会在区域间、民族间不断创新、丰富。因此,它并不是完全等同于传统版权法上的无形的“智力创造成果”。由于民间表演艺术源于民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不受“宫廷艺术”规矩束缚,与之伴生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自然竞相发展,形式与时俱变,从最初的杂耍到传统舞蹈,从活表演“百戏”到“人机合作”表演。因此,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至少包括原始民间艺术表演结果如原创音乐、戏剧、舞蹈;在原始民间艺术表演结果基础上形成的载体如同一舞蹈的不同表演方式;以及以流动形式存在的民间表演艺术,如口技、评书、宗教传统仪式、传统竞技、传统游戏、民间习俗;等等。第二,创作主体的群体性。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存续主要通过家族或群体传承,即使个别形式是某一特定个体原创,但由于社会发展原因,原创个体呈现“不知名”状态,但总体属于特定群体一员。正如学者所言:“它不是一个或若干个自然人或者团体的产物,相反,它是在不断地被民族内的众多成员传播、演绎过程中”受到无数的表演者不断加工,“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听众、观众的意见和情趣,从而使文化内涵不断丰富”[10]。第三,流传方式的实践传承性。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出现取决于生活生产实践的需要,一种表达形式的发展也基本决定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可以说,没有民间的生产生活需要,就不可能有民间表演艺术,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缺少“宫廷”及“科班”标准,“口传身授”成为其流传的主要方式。

法律保护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

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因其依存的文化环境而丰富多样并不断演变,但由于法律的局限性、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殊性、演出法调整对象的发展性,司法实践对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保护不到位。“如果整体所获得的力量等于或者优于全体个人的力量的总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立法已经达到了它可能达到的最高的完美的程度了。”[11](154)因此,民间表演艺术要受到法律保护,必先使之成为演出法律关系的客体,而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得到合理界定,是民间表演艺术法律保护的起点。(一)界定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基本理论在艺术上,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民间表演艺术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表达形式,必然体现审美观念。而人类的生存发展决定着民间表演艺术的丰富发展,民间表演艺术的表演形式的审美观念与审美形式,逐渐成为审美意识,并显性为审美观念的符号语言。这些符号语言通过民间艺术,再现人类改造客观与主观世界,从而形成民族表演艺术文化模式。因此,界定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首先必须坚持“原生态”标准。在民间表演艺术领域的“原生态”,是指在特定民族、地域生活环境内自然形成、表演、流传,域外文化影响少,没有经过人工依据外来标准改造的表演艺术形式。由于民族、地域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取向不同,民间表演艺术的“原生态”内涵不是简单、统一、固定的。因此,民间表演艺术形式的差异不是技艺水平,而是形式创造者的思想观念。正如贡布里希所言:“因为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12](18)“原生态”要体现民间表演艺术语言系统、表演情感呈现方式、表演者审美观念、表演者心理结构、表演者思维方式、表演动作要求等舞台元素,也要体现民间表演艺术生存、流传的实践环境,以及确切传达民族(群体)文化心理。为此,确定“原生态”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应该使它的文化形态完全回到原生态的生成环境,至少“原生态”应该体现“传统”和“习惯”内涵。依据WIPO解释,“传统原生境”被认为是特定群体基于一直延续的用法在适当的艺术框架内使用民间表演艺术传统的方式;“习惯原生境”则指依照该群体每天的生活实践对民间表演艺术的利用[13](17)。在法理上,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应符合法定要件。首先,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民族文化财产,是在民间经过长期流传而形成的表演艺术载体。形成时间短,或非特定民族或群体自觉形成的,不是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有些国家立法要求表演艺术已存在100年以上并能反映本民族文化,如特利尼达和多巴哥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法》(草案)。其次,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创立者是民间特定人群,而非官方指定或许可人群及组织,其引起原始权益不能够完全归属于特定个人或者该人群以外的社会组织。“群体性”不仅指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中所表达的感情、反映的愿景、展示的内容,对特定群体具有普遍性,还指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从原始创作到流传、到再创新的每一历史单元都是与群体艺术创作分不开。至于认定“群体”,一般考量民间表演艺术的生长环境,而民间跨区域流传的同一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则可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①。再次,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灵魂是民族文化内涵,即特定群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自然认同与自然情感。“正是这种情感,在自然状态中代替着法律、风俗和道德”[14](103),而“法的观念,尤其是自然法的观念,显然就是关于人的本性的观念”[14](64)。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表演艺术本身的载体,以民族民间文化为依托,是后者的表现形式,而不限于具体形式的有形或无形性。因此,与民间表演艺术无关的表演形式,如从国外引进的音乐、舞蹈、戏剧,非民间的官方艺术表演形式都不是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最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具备主观要件,即已经被公开的、被特定群体在心理上认可的“正式形式”。“公开”是向所在区域或人群公开,是表演的法律要件之一,非公开的表达形式自然不符合法律保护要件;而且,这种形式应该得到特定群体的承认,公认其区域的、人群的效力,如果该形式没有得到社区多数人的认可,则不是法律保护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此外,这种主观认可,还体现为民间艺术表演者都为表演结果的完成做出了直接的、实质性的贡献,而非为表演创作提供素材、理论指导或记录等辅的行为②。(二)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国际间立法实践关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保护范围,国际间立法实践不一致,但都规定了大致分类。从国际公约规定来看,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别,这反映出国际社会对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曲折认识。狭义上,将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排斥在口头表达、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之外。如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宣言》列举了三大民间表演艺术领域: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而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民间表演艺术包括肢体语言、音乐、戏剧、木偶、歌舞等表现形式。在广义上,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外延更广泛,且符合民间表演艺术本质特征。如《班吉协定》附件7规定,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至少包括口头形式表达、艺术产品、宗教传统仪式[15](375);突尼斯版权示范法则包括音乐表达如民歌、器乐,动作表达如民族舞蹈、民间游戏及民俗活动①。国内法示范法条的规定更宽泛:口头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诗歌及民间谜语;音乐表达形式,诸如民歌及器乐;活动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或民间宗教仪式;有形的表达形式;等等②。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将传统表演文化表现形式概括为:音乐表现形式,如歌曲和器乐;行动表现形式,如舞蹈、游戏、典礼、仪式和其他表演,而无论其是否已浓缩为某种物质形式③。从国际看,21世纪的联合国公布三批亚太地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表演类占总数的93.55%,所有项目均涉及民俗。纵观各国具体立法,由于对民间表演艺术范围的理解,发达国家与传统资源较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常相去甚远,保护民间表演艺术的国家多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如突尼斯、智利、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马里、布隆迪、象牙海岸、几内亚等国。各国具体规定存在差别,但基本可以归结为四大类:口头艺术形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等;声音艺术形式,如民乐、民歌等;动作艺术形式,如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体育活动、民间游戏、杂技等;综合艺术形式,如民间祭祀活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活动、民间游艺活动等。从国内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予以保护民间表演艺术,依据我国公布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演类分别占总数的51.4%、56.7%、57.1%,它们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等形式④。(三)法律关系客体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类型根据国际间保护民间表演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能够成为法律关系客体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主要有三大类。1.民间表情艺术。它是指借助于艺术载体要素媒介,通过表演塑造的艺术形象,反映表演者感情的民间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杂技、民间戏剧等;后者专指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本文专指狭义民间表情艺术,它最直接、最充分展示表演者情感;通过表演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与受众情感共振;凭借时间流动性形成意境。民间音乐是相对于专业创作音乐的概念,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是指特定群体在生活和劳动中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它是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群众集体改造、加工和提炼的表演艺术。民间舞蹈,也称“土风舞”,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由群众自创自演,具有固定舞蹈程式、动作术语,体现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的自娱性、群众性的舞蹈。民间舞蹈历史久、题材广、形式多、数量大,内容包括农业生活、娱乐活动、祭祀礼仪活动。民间舞蹈特点是:载歌载舞,多用道具,表演形式自由。从舞蹈功能角度看,民间舞蹈可以分五大类:节令习俗舞蹈、生活习俗舞蹈、礼仪习俗舞蹈、信仰习俗舞蹈、劳动习俗舞蹈等。2.民间综合表演艺术。民间综合表演艺术是戏剧、戏曲等艺术的总称,汲取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术优点,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合在一起[16](195)。民间综合表演艺术主要包括民间戏曲、曲艺、皮影戏、民俗表演。民间戏曲是指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艺术。它是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以歌舞演故事,离形取意,运用虚拟手段塑造形象。它源于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艺术形式。中国戏曲源于原始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鼎盛于清代,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名句、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艺亦称说唱艺术,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曲艺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古代宫廷中俳优歌舞表演就含有曲艺因素,主要有相声、数来宝、快板、快书、评书、弹调、大鼓坠子、琴书等。曲艺是最具民族特点的表演艺术形式集成,以“说”和“唱”为主要,以“一人多角”的方式表演,曲种各自独立。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皮影戏的演出是演员通过操纵皮影来展现形象。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

篇4

(一)有利于改变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一些任课老师坚持以老师讲解为主,忽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活动组织不合理,教学实践被忽视,制约教学效果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因此,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是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策略。

(二)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通过教学模式创新,能促进音乐表演艺术各项活动有效开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合理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能带给学生审美体验,让学生更好领悟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增强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另外还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这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就业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探索

(一)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习热情。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和任务,创新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在多媒体辅导下,让学生对动作要领有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表演,熟练掌握演奏技巧。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到艺术院校观看表演、彩排等,让学生对基本功和教学内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要注重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方法的应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掌握动作要领,更好表达情感,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二)合理组织课堂活动,提高参与程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上讲台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我,在展示自我的同时认识不足,不断进步和提高。要根据音乐表演艺术教学具体内容,合理组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程度,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锻炼。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让学生单独表演,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分组表演,班上同学集体表演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接受锻炼,明确自己的不足,并根据同学和任课老师的建议,改正自己的缺点,促进学习效率提升,也为以后表演和参加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三)注重实践锻炼,提高学生表演技巧。进行实践锻炼,加强音乐表演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必要的。任课老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参与实践锻炼。在这些活动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理解,掌握动作要领,提高教学效果。要注重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进步,不断提高表演技巧。鼓励学生参与音乐表演艺术学习兴趣小组,定期对组员进行培训,并开展演出活动。在学院和学校组织大型音乐艺术表演活动,扩大影响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四)重视教材编写,更好指导教学工作。任课老师开展教学时,也要注重教材编写工作,加强科研,对教学理论进行探讨,以更好指导课堂教学。教材要注重紧跟时展步伐,更新和完善内容,加入少数民族音乐表演艺术、国外音乐表演艺术等内容,完善教学内容设置,为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可以开设选修课,将理论学习、音乐艺术欣赏、音乐艺术表演等实践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感悟到音乐表演艺术的魅力,提高学习效果。

(五)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专业基础扎实、思想观念先进、表演技巧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任课老师素质,为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创造便利。重视对任课老师的培训,让他们以对外交流学习、进修、访问等方式,更新教学思想观念,接受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效指导教学实践。另外,任课老师也要加强学习,不断充实理论知识,提高表演技能,课堂组织能力,科研能力等。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更好开展音乐表演艺术教学工作。

三、结束语

篇5

关键词 舞台表演 艺术实践 文化修养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识码:A

Three Factors to Improve Stage Performance

WEN Pengxiang

(School of Music, Langfang Normal University, Langfang, Hebei 065000)

AbstractStage performance is the performer works to shape the image to convey the meaning of work, to show the charm works, highlight the show personality, to realize their own value of performing arts practice. For the stage for performers, psychological, cultural enrichment and artistic practice is essential, this stage performance of three factors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three areas and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ome of the views put forward, only for the jade of the bricks.

Key wordsstage performance; artistic practice;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psychological quality

1 艺术实践对提升舞台表演艺术的重要性

艺术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舞台表演经验。严格的说,这种经验不是讲道理便可以解决的,它必须通过公开的演出才能获得。

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类从事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实践,艺术也不例外。艺术实践活动是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音乐表演者提升舞台表演素质的必经过程。增强艺术实践活动就是增强锻炼,在此过程中,表演者不仅可以感受到舞台上的期盼、兴奋、紧张等心理状态,开阔视野,还可以提高临场应变能力、表演能力,增强艺术感染力,提高音乐表演艺术的综合素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舞台实践更是艺术与生活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有些学生开始只是如饥似渴的学习基本技能,忽略舞台实践,平时看他们的表演觉得还不错,比较到位,基本功也很扎实,一旦上台就会显得慌乱不堪,没有条理性、紧张、不安的心情溢于言表,这和音乐实践的缺失不无关系。这些学生平日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和用完全脱轨,认为艺术实践无关紧要,最后必然导致舞台上不成熟表演的出现。想必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必须亲口尝一尝”。我们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就是回归实践,所以要认识到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有了艺术实践才有可能真正透彻的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才能够在表演时达到极致。

2 文化修养对提升舞台表演艺术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品位的不断提高,对审美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为了迎合这种审美需求,音乐表演者必须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以便为更好地付诸舞台艺术实践做出充分准备。

对于美术家来说,艺术修养的高低关乎着绘画作品的深度;对于舞蹈家来说,艺术修养的高低关乎着舞蹈表达的内涵;对于音乐家来说,艺术修养的高低关乎着音乐作品的意蕴灵魂所在!

陆金山(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竹笛演奏家)先生在他的演讲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养高素质民族器乐演奏人才》中这样写道:“艺术的高低,到最后,其实不是比技术,而是比修养、比文化。所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极为重要。”怎样提高艺术修养呢?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熏陶”。这种“熏陶”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理论范畴的“熏陶”,一种是来自生活范畴的“熏陶”。理论范畴方面,比如说可以欣赏一些各个层次的艺术作品,美术的、音乐的、舞蹈的、建筑的等等。中国古人有句名言:“功夫在诗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多看一些相关书籍,理论的、技能的、表演的等等。著名钢琴家阿劳说过:“我感到自豪的是能从一切阅读中汲取营养。我热爱书本――历史、美术、音乐、心理学……我在别的地方说过但愿我再活一百年来专门读书……我在一切作品面前都是谦虚的,他们经常激起人们想象力的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①生活范畴方面,是指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对生活的各种情感经历和感悟,这对于我们进行艺术表演的二度创作是很有帮助的。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说过:“在我们创造一些什么以前,我们最好去了解一下在我们之前已经有过的最好的东西。”②诗言志,乐抒情,只有深刻体会生活中的情感,才能在舞台艺术表演时真正做到情贯其中。

3 心理素质对提升舞台表演艺术的重要性

很多音乐表演者都遇到过这样一种现象,本来台下练习的很好的技能,到了台上却漏洞百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其实就是心理素质,主要是演出时信心缺失了。(苏联)亨利・涅高兹在《论钢琴表演艺术――一个教师的随笔》中这样写道:“许多没有经验的钢琴演奏者都很胆怯,仿佛有一种钢琴恐怖症,他们常常弹错音,还做出许多多余的动作,而且很容易显得僵硬,不善于利用手和手臂的自然重量――总之,一切没有信心的征象都表现出来了,因此也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后果。”③

要做到演出时很好的发挥技能和表现音乐内涵,并做到表演仪态大方自然,具备良好的的心理素质是演出成功的先决条件。我们知道音乐表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高度紧张集中的舞台环境下,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技能、理智、直觉、幻境以及演奏者的个性等。演出时也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本来技术上已经很娴熟,但演出时一到难点就紧张,生怕出岔子,结果还是出问题,这些错误的发生都和心理素质有关。

既然心理素质出现了问题,我们就要想办法努力改善和提高它,亨利・涅高兹说过:“尽管这种缺乏信心的情形看起来仿佛纯粹是生理上、动作上的,但请相信我的经验:它首先总是心理上的――或者是纯音乐的,或者是出之于本性……一个人如果根深蒂固地有了这些缺点,那么单用技术手法是不可能教会他很好的弹琴的;如果一定要让他成为一个钢琴家的话,就应该在影响他的‘生理’的同时,也影响他的心理,说的简单些,应该量力改造他。”④这种心理素质的改善,主要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完成,比如日常加强技能训练,有机会的话参与一些公开场合的表演活动,演出前做好熟读谱例和熟悉场地的工作,音乐会是非常消耗体力和心智的,要保证身体的营养和休息也很重要。

总之,舞台表演的过程就是各种技能和综合素质接受检验和锻炼的过程,它需要各方面综合素质交织协调发挥作用才能成功,除演奏技术过硬外,艺术实践、文化修养、心理素质三因素的功能亦不可忽视,充分理解三因素的重要意义,多参加一些艺术实践活动,努力提升文化素质,增强文化修养,有意识有目的的锻炼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演出活动的成功。

注释

①[英]布赖斯・莫里斯.七十五岁的钢琴家克劳迪奥?阿劳的谈话.外国音乐参考资料,1978(3):70.

②[俄]拉赫玛尼诺夫.优秀钢琴演奏的十大特点.外国音乐参考资料,1978(2):48.

③④[苏]亨利・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1981.7:102.

参考文献

[1][苏联]亨利・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7.

[2]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3.

[3][俄]根纳季・齐平著.演奏者与技术[M].董茉莉,焦东建,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2.

[4]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5.

[5]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2.

篇6

关键词:戏曲 表演 美学 写意 歌舞 程式

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而以“角儿的艺术”为特征的戏曲,又以其表演艺术为中心。因此,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既受整个戏曲美学特征的决定与制约,又是整个戏曲美学特征的具体体现与艺术支撑。

研究、探讨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不仅对于戏曲表演艺术,而且对于整个戏曲艺术,都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辨价值与实践参照作用。

具体而言,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写意化

“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纪境。”

写意化的核心,是直接作用于“意”,不是凭借实物的逼真外形去表现。写意化的美学特征,主要通过虚拟与夸张两大手法予以具体呈现。

虚拟是集中、提炼的结果,是排除了严格而细琐的物质性限定后的产物,为的是为清晰地表现本质特征,即“写”出“意”来。例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船、以车旗代车、以水旗代水、以火旗代火、以杯、壶代盛宴,以演员脚步代上下楼等等,都是戏曲表演以虚拟手法达到写意化目的的经典例证。

夸张是夸大事物的本质属性的一种表演方法。例如戏曲表演中的“甩发”、“打出手”、“蹉步”、“倒僵尸”等等,都是夸张的成功例证。

写意化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写实化传统美学的主要区别之,正如当代著名美学家彭吉象先生所说:“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

写意化表演是戏曲表演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例如京剧《秋江》,既无船亦无水,全凭演员靠一只船桨,就营造出上船、下船、行船的意境;又如京剧《三岔口》,全凭演员的虚拟与夸张表演,就营造出黑夜摸打的意境。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二、歌舞化

清代戏曲理论家王国维对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有一句十分准确的概括:“以歌舞演故事。”因此,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也自然以歌舞化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所谓“歌舞化”,指的是载歌载舞,这是戏曲表演艺术与话剧表演艺术的主要区别之一。

中国戏曲表演的“歌”,即唱腔,它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如音乐体制(板式变化体、曲牌联缀体、综合体)、演唱特点(行当唱腔、流派唱腔、剧种唱腔)、演唱风格、演唱韵味、发声方法等等。

中国戏曲表演的“舞”,即舞蹈,它也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如京剧《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京剧《天女散花》中天女的“水袖舞”、京剧《徐策跑城》中徐策的“跑城舞”等等,多半都是边舞边唱的,因此它们都是“载歌载舞”歌舞化的成功范例。

三、程式化

程式化也是戏曲表演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篇7

[关键词]表演艺术专业 视唱练耳 基本乐理

引言

视唱练耳的教学是一种即兴能力培养的教学,是一项强调实践性与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时,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以感知音乐要素和积累听觉经验作为基础,将其潜在的音乐创造力以及表现力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与音乐素养得以提高。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要想学生能够在视唱练耳的教学学习中表现出积极与主动,那么学生在学习之前就一定要具备丰富的音乐实践以及掌握较为完善的基本技能。也就是说视唱练耳这门课程不是一门孤立的音乐基础课程,它与基本乐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就其本质来说,这两门课程是隶属于同一个学科的音乐基础共同课程。因此,对表演艺术专业的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结合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与探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从而有利于高校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表演艺术人才。

一、表演艺术专业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结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国表演艺术专业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时,采用的都是分离的教学模式,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两门课程以及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时有诸多的困扰与不便。从现阶段的音乐教育发展状况而言,由于这两门课程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视唱练耳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而基本乐理则理论性较为强烈。教学这两门课程采用分离的教学模式时,学生在学习视唱练耳时则会表现得无从下手,手足无措,不能将基本乐理知识较好地运用进来;而在学习基本乐理时,因其具有理论性较为强烈的特点,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就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会认为学这么多理论根本就没有用处,走出去靠的是实力,而不是令人乏味的理论知识。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的有机结合,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便能理解掌握得更为通透,从而将这两门课程学好。

其次,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都是关于音符高低、节奏长短以及调性调式等音乐基本要素中的学科。尽管这两门课程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是其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都是一样的,它们是可以相互融合与渗透的,从而为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结合提供出了有利的条件。

最后,实现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结合之后,将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有助于学生对音准效果的准确掌握,逐渐将学生的精唱与范唱能力培养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音乐基本理论知识。

此外,在表演艺术专业中,对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的整合进行加强,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并掌握好比较全面的音乐知识,从而让学生学会从理论知识出发,将音乐实践技能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促进音乐理论知识的音响化发展,慢慢地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培养与提升。

二、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结合面临的难题

现阶段,对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因为制定出来的基本乐理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的安排等都没能同教学实际实现有机地结合,使其与视唱练耳教学缺乏一定的衔接。而且,由于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都处在一个分离的状态,从而为这两门课程的整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一些高校在进行基本乐理教学的时候,太过于注重对音乐理论的讲解,而没有对学生对音乐技能的实践训练予以重视;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的时候,又太过于注重听辨音高与音响等方面的训练,进行训练时知识单纯地进行听音与视唱,过于注重实践的训练,没能实现其与音乐理论知识的整合,这样极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知识。

三、实现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结合的原则与方法

1、坚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原则

尽管,视唱练耳同基本乐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在思维方式上,它们还是不同的。也正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之处,所以它们才能实现良性的互补,有利于它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将其结合在一起的必要性。听音、视唱是视唱练耳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对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感知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拥有更多的感性与直接思维方式;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基本乐理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具有理性的与逻辑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这两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门课程才能实现整合与统一,从而将其整体优势与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进行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的时候,表演艺术专业的教师有必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让学生孤立地去对音高、节奏、和弦以及旋律等进行训练,会让学生觉得这课程非常枯燥无味,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得较为困难。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以音乐的音响作为着手点,分析听觉,使得学生理解并掌握所感知到的音乐现象,学生便能很快地将其与理论知识相联系,并对其进行分析、辨别与归纳记忆,有利于获胜获取较为完整的音乐印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在教学视唱练耳的过程中缺乏了必要的理论指导问题就得到了有效解决。

3、将娱乐性、审美性以及知识技能相融合

在传统的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中始终强调的都是专业性较强理论知识的讲述与枯燥的技能技巧训练,而采用娱乐性、审美性以及知识技能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情况将得到有效的改善。就音乐艺术的实质而言,它是一种情感的艺术与表现地艺术,具有较为强烈的审美娱乐功能。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将这种娱乐审美功能同训练以及知识技能的讲解相结合,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专业性就能得到淡化,从而有利于将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激发出来。

结语

社会、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育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也要跟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发展脚步而发生着或大或小的改变。只有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是过期的人才。因此,对表演艺术专业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结合的教学进行研究与探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石硕.固定与流动的结合--浅论高师视练教学中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的结合[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0(04):136-138.

[2]黄鹰.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与教学手段多样化探索--兼及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音乐.2006(01):204-206.

[3]孙婷婷.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方法的扩展与延伸[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127-128.

[4]吕湘.关于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合并为一门音乐基础课程授课的探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03):98-101.

篇8

【关键词】音乐;表演艺术;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60-02

同一首优秀作品,由于表演者的不同最后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音乐表演艺术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来说,具有自身独特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其他的艺术形式都是一次性的创作,而音乐作品则不是这样。音乐作品可以由多个不同的人一起表演。对于同一作品来说,也可以由不同的表演者进行诠释,演出时的个人情绪等因素都能够影响到演出效果。这主要是因为表演的形式不同,不一样的形式美呈现不同的演出效果。

一、形式、形式美的含义及概述

所谓的形式,就是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变现方式。所谓的形式美,它与具体的内容无关,但是会与结构整合在一起出现,其受太多因素的影响,会引起人们视觉、听觉上的美感。

形式美在美学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暂且不谈论音乐表演,其他艺术形式也具有形式美,只不过是形式美出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形式美与艺术形式具有完整的统一性,它并不是脱离了艺术而单独存在的。形式美与具体的内容是不存在联系的,但是它与结构是统一完整的。对比中西方对形式美的诠释,不外乎是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音乐也不例外,也同时兼具内容与形式。音乐形式是外在的变现,而音乐内容则是音乐创作人根据自身的音乐素养、专业知识以及灵感与创造力在某一个特殊的时间创造而成的,二者是共存的,脱离了某一方,另一方的存在便毫无意义。没有内容只是形式单独的存在,那么这便不是完整的音乐作品,它是空洞的,没有现实意义的;如果没有形式,只有内容,那么这首作品也不存在意义,它虽然有内在,但是人们根本就不能够用正确的方式认识它,这样的作品也不能被称之为完整的作品。

柏拉图认为形式包含着两个方面,即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形式。外在的形式就像我们的眼睛能够看见的;内在的形式是由各种内部要素组合在一起紧密联系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外在形式直接冲击人们的视觉,给人们以感受;内在的形式是需要人们用心去体会的。音乐表演艺术的外在形式就是呈现在人们的视觉以及听觉方面的感受,让人们对音乐作品有新的认识。

形式美的创作需要艺术家根据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对整首音乐作品的把握来进行创作,创作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诠释,它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对当代社会的考察与观察,对人民大众欣赏水平层次的考量,以及对人们心理的描写等。一首好的音乐作品的诞生并不是艺术家的灵光一现,它是艺术家知识与素养的自然呈现,看似偶然实则是理所当然。一首好的作品需要有内涵,同时也需要形式的表达,形式美在音乐作品中肩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影响形式美的因素

在音乐表演当中,能够影响形式美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占据主要影响的还要数感性材料,它能够在内部直接对形式美产生影响,这些感性材料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音色。音色是表演艺术当中的“灵魂角色”,它主要包括音质、工艺以及情三个因素。音质,主要是针对乐器来说的,即使是同一件乐器,由不同的人进行演绎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这与乐器的材质没有关系,与表演者有很大关系。工艺,就是表演者对于外部环境的掌握,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对演出时技术的把控等,想要达到何种演出效果,就要尝试使用相对应的表达技巧。情,就是情感与感情,这里所说的情感与感情是表演者对整首音乐作品感情的把握,在演出过程中,表演者不会因为情感方向没有把握到位而影响整首作品的失败。音色的把控与掌握与表演者自身内部的能力息息相关,因此说,想要将一首音乐作品完美呈现出来,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表演者自身的实力。

(二)音准。对于一般的表演者而言,音准的掌控与把握一直是一个难点。由于多种律制的存在,音准的存在也是具有相对性的。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所谓表演者对于音准的把握,一般情况下都是“从不准到准,然后再从准到不准”,所谓的“从不准到准”是表演者通过自身后天的努力得到的结果,是对整首音乐作品完美把控的体现,是一种正向的努力得到了升华。“从准到不准”是一种境界的升华,一般艺术大师在进行演出的时候,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掌握已经不再局限于音准上,他们更加关注的是情感的表达,此时音准就已经成为“配角”。音准是影响一首作品完美展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所有一切的表达还要基于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与考量。

(三)力度。这里所说的力度也就是音强,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不会是没有起伏的,即使是一首平静的曲目也会有微小的波动,这里所说的起伏与波动能够带给音乐作品层次感与立体感,使音乐作品能够环绕在我们周围。关于日常的力度训练方面,每一位表演者由于对自身要求不同,因此也就会出现不同级别的训练。对于高水平的表演者来说,他们对自身的训练要求一般情况下是在几十个级别,他们要求自身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可以说,由于对力度掌握的精准与到位,因此对于整首音乐作品的把控能力就会比较强,演出达到的效果也就会非常好。

(四)速度。这里所说的速度与我们日常理解的速度有区别,但又具有一定的联系。这里所说的速度,是宏观表现音乐形态以及对段落结构逻辑的形式美的掌控,它与乐谱有关,与表演者有关。统一音乐作品乐谱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不同的表演者,因此也就会出现不同的表演速度,也就是对整个作品进程的把控不一样。

(五)节奏。节奏与演奏的乐器、演奏者以及整首音乐作品的感情都是具有连带关系的,也就是说,节奏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节奏并不是简单的循环,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的节奏可以是跌宕起伏的,也可以是平静温婉的,还可以是悲愤高亢的。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节奏的把控,并不是靠演奏者的随意性来展现的,它与整首音乐作品的感情需要也有关系。对于《二泉映月》这首作品来说,期间的跌宕起伏、音强音弱的处理,不仅要求演奏者自身掌握这种技巧,也需要对作品完全熟悉。

以上各种因素都是影响形式美的关键因素,理论上需要全面考虑到位,但是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对节奏、速度、力度、音准以及音色做出相应调整。

三、形式美的结构之美

(一)整齐一律。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具有更强的统一性与整齐性。对于音乐作品来说,如果在演奏过程中出现某一个地方的失误,那么在随后的演出中是没办法进行补救的,它会成为一个错误出现在整首音乐作品当中。音乐作品当中的不和谐因素需要及时剔除,不然它会一直存在于其中并且无法抹掉。

(二)平衡对称。音乐表演当中的平衡对称指的是对立面的交替,可以是A与B对立,也可以是C与D对立,还可以是更多元素的对立。这种对立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将整幅作品结构撑起来,使更多音乐当中无法表达的元素得到诠释。对于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来说,并不是说演奏者的技艺超群,或者演奏者对于情感的表达非常到位、对于场面的控制节奏适中,除了这些必要的元素之外,还需要将作品当中应该体现的特点表达出来,其中就包括了平衡对称。平衡对称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具w演绎过程中如果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这首音乐作品的演出就是成功的。

(三)符合规律。黑格尔认为:“在符合规律的关系中所见到的,既不是同一定性的抽象重复,也不是同与异的一致性的交替。”规律并不是说一致性的集体出现,它是一种本质上出现差异,但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某种联系,这里所说的联系是在结构或者空间领域的某种联系。总之,音乐作品要符合规律,无论是前期的创作还是后期的演绎,都要遵循规律进行,否则即使技巧再熟练,表演起来也是一堆乱码。

(四)和谐。和谐是一个大话题,但是也同样适用于音乐当中。首先,音乐作品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生活的大环境直接影响创作者的思路。其次,在音乐作品当中也需要和谐来构建整首作品,例如,各个元素之间的和谐、音调的和谐、情感的和谐等。和谐能够使音乐作品更加优美,以一种舒适的状态呈现给人们。

四、结语

音乐表演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也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音乐表演艺术形式的不同主要是形式美的不同,人们对于音乐表演艺术形式美的追求,一直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上进行的,在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联系理论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在实践的过程中,将音乐表演艺术中的形式美完善到最佳,使之为音乐艺术的表演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杨易禾.论音乐表演艺术的形式美[J].中国音乐学校,2009(4).

[2]许继峰.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系统研究[D].江南大学,2009.

[3]李薇.早期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艺术成就与美学追求[D].西安音乐学院,2006.

[4]郑荣华.寻找音乐的形式美[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5]王左立.解析逻辑形式[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6]石璐.浅论音乐的形式美[J].音乐创作,2015(3).

[7]石立伟.形式美的存在[J].音乐学报,2012(2).

[8]王丽丽.浅论音乐的形式美[J].音乐创作,2016(5).

篇9

关键词:个性 共性 音乐表演 地位 作用

正如我们都知道的,音乐表演艺术家的音乐个性是作为评定其音乐水平高低的关键。除此以外,音乐家的个性更是其二度创造成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众所周知,共性是被社会广为认知的,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而个性是在共性的基础上的再创造,是音乐表演艺术家对音乐的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共性与个性要统一起来,为音乐表演增光添彩,是音乐表演更好地实现音乐的二次创作。

一、个性与共性的解释

心理学对于“个性”一词的解释是说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的内部系统的动力组织。没有心理学为我们解释的个性,也就没有音乐表演中所谓的个性,所以说心理学指的个性是音乐表演中个性存在的基础和前提,而音乐表演中的个性又是对其进一步的发展和探究。音乐艺术家丰富的艺术能力、生活经历、自身素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互交织,共同影响共同构成了音乐表演的艺术个性,影响着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艺术价值。它们的存在、发展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观念,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能力,促使音乐不断创造。这种一种是相对稳定和扎实的能力,极具创新性、真实性,这种能力无时无刻不渗透在他们的音乐表演中,即音乐的二次创作中,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总体来说,能力的产生过程以及方法基本都是大同小异的。即大致是相同的,但是作为独立的个人,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我们所说的特殊性。除此以外,音乐家的个性更是其二度创造成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

在哲学上来讲,“共性”一词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是普遍现象,而“个性”则是指个别现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在音乐表演中,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共性”是指:他们都追求探索音乐的真实性,他们对音乐的认知、热爱是相同的,他们都能够真实的把握音乐的真谛,创造出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好音乐,做好完美音乐的二次创作。

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矛盾共性与个性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二者统一于矛盾主体中。矛盾的共性的共性是普遍存在的,是绝对、无条件,矛盾的共性存在矛盾主体中;而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个性存在于共性中并被其制约,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实现相互转化。先寻找后创造,二者逐渐统一起来,在心理和实践上不断地统一起来。创造性一定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无论是任何时候的创造,都要以真实性为基础,离开了真实性的创造性,是孤立的的,不存在的创造,只能说标新立异而不能称之为创造。任何东西都要在一定的范畴之内,离开了大范围就缺失了它的真实性,也就是成为了独立的个体所以说没有边际的创造也不属于正确的真实的创造。总体来说,共性和个性必须是统一起来的,个性依存于共性之内,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

三、共性与个性的地位及作用

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质是是对音乐的是二度创作,再次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对音乐的进一步完善、发展,但无论如何不能背离音乐的主体和思想,必须在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艺术表演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创新性,它的灵活性,它是灵动的生命。音乐表演的作用更是数不胜数,它赋予了音乐更鲜活的生命力,让音乐动了起来,让这个世界多了一份美,它让观众的眼界变得更加宽阔,每一次音乐表演都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关键还是在于我们音乐表演的艺术家如何取舍。只有共性与个性共同发展,音乐表演才能真实完整,才能不背离音乐创造的主体和思想,才能使音乐表演的历史与现实接轨,才能充分展示音乐表演者的音乐才能。正如当代指挥大师卡拉扬所说的:“指挥家不只是总谱的执行者,而且是赋予总谱以生命的人”。乐谱写的再详细,再认真也只是用符号来表达音乐。作曲家要做的只是尽可能把自己对于音乐的美用乐谱这种形式向表演艺术家传达,而无法真正让音乐动起来。所以说,表演家的作用是如此的巨大,表演作为一种二次创作,必须尽可能在遵循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和想象,把音乐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让观众感受和倾听。音乐的跳动,音乐的情感,音律的变化,都是需要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尽情发挥和想象,所以音乐个性在音乐的二次创作中式何其重要,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这就要求音乐表演艺术家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真正让音乐作品动起来。还有一点必须注意,无论进行怎样的艺术再创造,都一定要忠于艺术本身。因为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属于自己那个年代特有的历史情愫,包括艺术形式、艺术内容和思想内涵都是有它的历史性的,不能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历史性。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音乐表演要求艺术家一定要最大限度的还原真实。音乐表演也是一种再现的艺术,不可或缺的,也有有创造性的东西在里面。所以这对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仅要把握好音乐思想,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提升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表演水平,争取创造出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不断寻找和创造,要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然后不断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为大众提供更多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魏蔚.个性与共性在音乐表演中的地位与作用[J].理论研究,2013,(12).

篇10

关键词:二胡表演艺术;二度创作;实践

音乐一度创作属于二度创作的重要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音乐作品都是借助音乐表演二度创作向听众展现的,然后在表演人员艺术表现力基础上引发听众们的共鸣。然而由于表演人员自身条件因素,音乐表达或者是传递期间给予听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具体来说,二胡艺术的音色比较柔美,且表现力非常丰富,在表现手法方面是多层次的,并因历史文化渊源受到广大听众朋友们的喜爱。因此,现阶段对二胡音乐实际表演过程中存在的二度创作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在二胡教学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社会效应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二胡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所有表演艺术发展过程中,其艺术行为可以从狭义角度划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创作阶段、表演阶段以及欣赏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当中,艺术家属于创作以及表演艺术的自然主体,而观众则属于欣赏层面的自然主体。音乐作曲家们把多种音乐素材以及创作技法进行有机,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并在此过程中融入相应的思想感情,最终创作出完整化音乐作品,该音乐创作过程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一度创作[1]。而在一度创作前提之下,音乐表演人员结合自身对于相关乐谱的不同解读以及对于乐器本体技法情况的熟练掌握,借助乐曲充分表达内心情感,然后将表演人员的自身经历不断融入其中,进而表现出风格各异的表演,这种表演可以称为二度创作[2]。从二度创作的特点上来看,二度创作中的表演人员在整个表演期间不仅要充分阐释作品深层次内涵,而且要融入一定的创造性表演,使其与他人的艺术有所区别,体现艺术的个性化特征。音乐表演是二度创作,同时也是赋予音乐作品强大生命力的创造行为。音乐表演不仅要做到对原作品的真实再现,而且要借助表演进行不断创造,就原作品实施补充以及丰富,致力于超出作曲家本来设想,加入新鲜活力,使表演艺术重焕光彩,这也是音乐表演以二度创作形式存在的本质性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二胡演奏人员的二度创作属于二胡演奏者对作品生命力的再次赋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二胡演奏生硬再现原作问题的出现[3]。实质上,二胡音乐演奏并不是对于前辈艺术家相关演奏技法以及表现情感的单纯性模仿,也不是机械朗读原作谱面,而是表演艺术家们在自身阅历、情感积累以及能力认知等条件下,就二胡音乐作品实施的个性化以及多维度的再次展现[4]。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满足相关欣赏主体所具有的多元化审美,从根本上促进二胡艺术可持续性发展。此外,二胡演奏家作为二胡音乐作品以及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所发挥的沟通交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优秀二胡作品只有在融入演奏人员个性化二度创作的基础上,才可以从内容层面以及形式层面进一步赋予音乐作品核心灵魂。

二、二胡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实践

通常情况下,二胡表演艺术当中的二度创作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具体如下:第一,二胡表演二度创作的理论准备阶段。在该阶段,我们需要就作曲家所处于的特定化历史时代以及社会背景进行全面化了解。究其原因在于作曲家属于特定历史时代中的人,其创作往往会受到特定历史时展情况、社会意识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滋润以及影响,进而在实际音乐作品当中表现出个性化的人格追求以及独特风格特征[5]。总而言之,二胡作曲家作品中一般会凝结着作曲家自身对于大自然、社会以及道德等的感受与领悟。第二,二胡二度创作的技术操作阶段。当顺利结束理论阶段准备之后,就可以进入到技术操作阶段中去了。因二胡作曲家一般是借助旋律、复调、曲式以及和声等创作手段,实现对自然、社会与道德等感受有效融入的。所以说,在二胡演奏家二度创作过程中,创作人员必须要就乐谱旋律、和声以及复调等技法,从技术层面实施深入化分析研究,最终实现音乐作品全面化、系统化的呈现。例如,在二胡演奏曲目《二泉映月》当中,二胡演奏者应注重右手弓法的合理运用,然后选择存在音头的专业化换弓方法,也就是音头换弓,还可以叫做“传统换弓”。其特点在于所发出来的音色相对来说比较扎实质朴以及刚劲有力,能够很好地切合《二泉映月》所要表达的内涵。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无音头换弓方法,也就是“无痕换弓”,则音乐听上去会过于华丽以及水灵,无太多的冲突感,而且爆发力也相对较弱,难以充分表达出《二泉映月》的苍凉以及刚劲。第三,二胡二度创作的演绎对比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非常优秀的二胡演奏作品,必须要经受得住历史考验以及时间冲刷。当优秀作品经历了一定的时代变迁之后,往往会被具体所处该时代的作品演奏家们因历史文化因素以及人文自然因素等的影响而做出不同演绎,甚至会在同一时期内演变出差异化流派,一般表现为不同演奏人员或者是同一个时代但流派存在差异的演奏家们在对同一部作品进行演绎的时候,会表现出个性化风格特征[6]。所以说,一个较为成熟的二胡演奏家必须要在文化以及艺术不同风格或者是不同流派对比研究当中,紧紧把握作品内容以及独特化的艺术个性。然后在此前提下,二胡演奏家们再参照或者是吸收同时代不同演奏家们关于作品演奏的精华,进而发掘出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形成合理化的音乐演奏方案。当然,当演奏家形成个性化艺术风格的时候,应紧紧把握“度”的基本原则。该原则要求二胡演奏家们必须要就自己的独特艺术表现力与作品原始创作意图进行平衡。比如,美国音乐评论家约瑟夫•巴诺威茨指出:“成功的演奏必定是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而不是任何一方受到压抑。这两者之间永远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二度创作属于促进二胡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同时也是构架二胡作曲人员以及听众的关键性桥梁。当二胡演奏者拥有较强二度创作能力之后,就可以增强二胡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流传度,从而充分发挥二胡艺术价值。然而,二胡演奏者所具有的二度创作能力培养属于一个长期过程,必须要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并具备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不断提升艺术素养,全面把握二胡音乐作品所处于的地域性特征,增强二度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国昌.解释学视角下钢琴演奏中的二度创作意义——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视域融合”[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55-157.

[2]李艳杰.论音乐表演中的二度创作实践[J].大舞台,2012,11:69-70.

[3]季维模.三个高峰三座丰碑赏析《江河水》、《新婚别》、《长城随想》,走进闵氏博大境界的二胡艺术[J].中国音乐,2013,01:144-150+199.

[4]区洁.论歌唱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J].艺海,2013,05:60-61.

[5]宋飞.关于二胡表演艺术不同演奏类型的思考——对二胡艺术20种演奏类型的区分与认识[J].中国音乐,2014,02: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