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搞好部队的教育与训练”是军队教育训练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随着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的建成与完善,网上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事训练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可以实现多媒体信息的存储管理、快速查询、实时存取和随机编辑;同时依托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开展网上教学、网上自学、网上作业、网上考试等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有效管理,加快军事训练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步伐。
装甲兵工程学院是“全军军事训练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以下称“系统”)第一批试点建设院校之一。系统于2000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后进行了四次开发升级工作。本文根据几年来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实践探索,讨论一个“方便实用、安全稳定、着眼发展、充分共享”的网络教学资源系统的结构形式,提出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的措施和思路。
二、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
1、建设的基本原则
1)可靠性
教学资源的可靠性对远程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上教学资源的庞大数量,系统必须采用性能优越的,大型商业数据库系统。这样有利于缩短大批量数据的吞吐时间,使整个系统管理规范化;而且随着数据库的增大和操作扩展到一天24小时、一周7天,能够执行备份操作而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转。此外,在灾难性故障发生后能够还原数据库,能在最短时间内还原它,使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得到保障。
2)灵活性
素材的管理在数据管理方面应具备较大的伸缩性和扩展性,它可以集中管理远程教育工程中的所有素材,也可以将素材按类型或学科划分开来,单独进行管理。比如,军队院校可以按照系(部)——教研室——课程的模式进行设置,一方面,资源条理清楚,专业学科明确,便于使用和查找;另一方面,各单位资源信息的种类数量一目了然,为机关和系、室领导进行网络资源管理、检查和评价提供了方便的条件。系统还应提供接口,可以把多种渠道收集的教学资源纳入系统的管理之中。
3)开放性
网络教学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大,学习者的数量多,教学内容的形态需求复杂,这就要求系统具有完全的开放性,能够容纳各种形态的网上教学内容。不能仅仅限于支持某些专用工具开发的教学内容,不能只是支持某些文件格式。系统要支持开放的文件存储格式,能管理所有能够在网上运行(包括需要插件的文件)的课程内容与文件格式,不对教学资源作限定要求。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的网络模式,系统服务器采用可扩展的分布式多服务器计算模式,采用分模块层次结构,多模块分立,允许系统分布式并行处理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各功能模块是普通的网络程序,建立在开放的网络标准之上,遵循HTTPFTPXML等普通网络协议和数据格式进行消息处理和数据交换。
4)安全性
由于网络教学应用系统是运行在军训网上,是远程的,开放的,所以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如:保护远程访问会话中传输的信息和局域网络中传输的信息;限制不同权限用户对各种层次的信息的访问等。安全性包括保密、完整性保护、身份验证、授权和预防重播。
2、系统结构的技术实现
我们在开发建设系统过程中发现,开发难点在服务程序,如网络通信、进程协调、资源冲突等许多技术问题非常棘手。这里主要介绍系统设计的一些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主要有网络数据库的呈现模式,资源的共享与安全性,教材库中课件播放的多平台支持,文件的传输方法,读写冲突的解决,数据的存储技术,服务器RAID冗余磁盘阵列技术,视频点播技术,以及实时广播用的流媒体技术。
1)网络数据库的呈现模式
至今为止,广泛使用的数据库呈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网页呈现模式:如ASP。ASP技术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新一代开发动态网页的技术它可以构造功能更加强大的WEB应用程序而且提供了一个开发环境开发工作变得简单。最常见的是网站的注册登陆功能;另一种是窗口模式,即用WINDOWS的界面呈现数据,如ICQ(你的好友名单存储在远方服务器的数据库中),超星阅读器等。我们学院的系统实现采用了ASP的网页呈现模式。两者的特点如下:两者的数据库分布结构都是CLINT/SERVER型即数据存放在远方的数据服务器中。主要区别在于基于浏览器方式的数据库呈现由于网络安全性的限制,无法对本地的文件进行(COOKIE除外),而基于WINDOWS窗口方式可以对本地机的资源进行必要的操作。但前者的远程通讯连接由浏览器自动完成而后者必须由程序员调用WINSOCKAPI进行连接。由此可见基于浏览器的方式无需安装客户端的软件,但对客户端资源的操作方面有很大限制。基于WINDOWS窗口方式对客户端资源的操作方面有很大的灵活性。但由于其连接程序必须由程序员自行完成。
2)课件播放的多平台支持
用不同多媒体开发平台开发的课件需要不同的播放环境,重新开发一个统一的播放环境是不现实的。我们的设计思路是分析各种常用的多媒体开发工具,将播放环境剥离出来,打包成一个统一的播放环境,用户在向服务器提交课件时,自动将课件的有关信息,包括开发者、课件开发平台(播放环境),教研室、科目、章节等信息记入服务器上的数据库,这些信息不由用户通过ODBC写入,而是由运行在服务器端的服务程序来完成。这就完全解决了数据库更新与课件更新的同步问题。用户在使用课件时,首先查找服务器上的数据库,确定文件所有位置和播放环境,再自动调用相应的播放器进行播放。这一过程对用户透明,使用户觉得使用了统一的播放器,更加方便。这种方法还便于增加对新出现的播放环境的支持,以及对用编程语言编制的课件的支持。
3)文件的传输方法
在播放时,如果使用服务器上的播放环境,则通常必须将服务器上存放播放环境的只读共享映射为本地资源。为安全起见,在上载和下载课件时不能这样,那么使用什么协议呢?我们一开始使用FTP进行文件传输,整个过程对用户透明,用户只通过用户界面对课件进行操作,非常简单。但是,一个课件可能大到数百MB,用FTP上传一个课件实在太慢,因此,我们将服务器上课件所在目录给一个隐藏的可写共享名,用COPYFILE函数直接向服务器拷贝,速度明显提高。这样做的结果是留下了安全隐患,服务器上课件所在目录是不应该为所有人共享的,否则,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可能破坏服务器上的重要数据。为了提高安全性,也为了实现简单,我们使用了一个改进方法。用户端每次在上传课件之前,先向运行在服务器上的服务程序发出请求,服务程序得到请求后,判断是否可以上传,如果可以,则随机产生一个共享名(如ABC$)并返回给用户(终端程序)。当课件所有文件上传完毕,用户端向服务程序发送一个结束信号,服务器取消先前建立的共享。这种方法同样存在比较大的安全隐患,而实现起来比预想的难得多。其实,既然使用客户/服务器结构,完全可以将文件操作交给服务器端。方法是在服务器与客户程序之间建立一个管道,客户端在得到确认后,连续向管道写入数据,服务端负责将数据转移到相应的目录,此法比用COPYFILE略慢,比FTP快得多。
篇2
关键词: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建设不仅对全国高校档案工作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高校各项工作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应把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与发展纳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做好相关工作,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建设的意义
档案作为信息宝库中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其收集、分类、存贮和管理的主要目的,除了真实地记录高校发展的历史轨迹之外,还有就是为档案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由于档案信息的历史价值及其在高校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档案管理和服务手段落后之间所产生的巨大反差,因此建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一)能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档案材料是以纸张为主,辅以各种书写材料,形成传统的档案。这种传统型的档案是建立在手工管理的基础上的,其档案信息的服务,也是以手工服务为主要手段。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档案管理工作也加快了计算机的应用,主要用于档案目录的分类、存贮和管理,利用的方式也基本上是单机型的,当然也有个别档案部门建立起了单位内局部联机的档案管理计算机系统。但这些计算机档案作为信息宝库中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其收集管理或系统,在功能上是大同小异的,主要为档案目录的存储检索,为档案工作人员管理工作的工具,还未能实现向档案信息用户提供机上档案内容信息服务,或由用户自行上机检索档案信息。因此,这种计算机管理模式还不能使档案信息的管理和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办公、商务、管理、信息传递和等各个方面正在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我国教育和科研网的建立,使得高校过去形成档案的文件、通知、规章制度等主要材料,现在都是用电子文件的形式在网上,并同时形成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型的同一文本材料。这一发展趋势,要求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与其同步发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
(二)能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建立能从整体上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看,以纸张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型档案和以电子文件为代表的新形式档案,都会同时并存。从管理的角度看,传统型档案以手工管理为主,按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通过人的实际工作对档案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会因人的水平、能力、责任心等诸多因素使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产生很大差异;以电子式文件为代表的新形式的档案,其管理虽然也依靠人的作用,但这种管理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按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编制成计算机管理程序来实施管理,无论任何人进行操作和管理,其差异都很小;在一定的信息网络平台上实现的高校档案管理,要求每一个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按系统的要求开展工作,这样,档案管理质量上产生的问题就会相应减少;同时,也迫使工作人员努力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化环境下的工作要求,从而提高整个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另外就是利用高校各职能部门形成的各种电子式文件档案材料,利用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直接生成部门档案并汇总和进人学校的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系统,转成高校的完整档案库和管理系统。该系统既可以存贮和检索利用,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功能选择。与此同时,把原有的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型档案转制成网上可读的电子文件,并入整个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中。这样,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进行存贮、检索、利用以及系统管理,其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是传统模式的管理不可比拟的。
(三)能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和利用效率。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最大优点就是功能强大、效率高。高校档案信息网络的建立,可以解决一般档案信息的检索查找,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用户密码指令进行档案具体内容的检索查找和打印输出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档案资源共享利用。由于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的利用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只要是系统允许的合法用户,就可以随时检索利用,这种服务水平和利用效率当然是传统型的档案管理系统不能同日而语的。
二、建设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的可行性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网络。这种全球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产生冲破了地理位置上的束缚,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为教师、学生、科研人员以及其他各类人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计算机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信息利用模式,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科研合作和资源共享,成为这些国家教育和科研工作的最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促进了这些国家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迅速发展。由于我国已建立了覆盖全国各地的教育科研网和其他网络系统,也为我们建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提供了基础。
(一)信息网络的发展为建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等在内的互联信息网络的不断建设发展和完善,给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基础。目前,各高校建设的网络系统已日趋完善,在普遍开通教育科研网的同时,还与不同的网络系统实现了互联,实现了各类网上信息的共享和利用,这就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平台,而无需另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此外,现有的信息网络及其系统,无论技术、设备或功能上都完全能支撑高校档案信息实现网络化的管理要求。现在,无论任何地域的用户,只要联入因特网,便可随时随地浏览网上全球各类信息,包括文本型文献信息以及声音、图像等,因特网提供的各种强大、灵活、实用的功能完全可以实现并满足档案用户之间、档案馆(室)之间、档案用户与档案馆(室)之间的档案信息交流与共享利用。同时,由于高校的部、处、系、所、中心等计算机终端机均与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相连,完全可以实现档案信息数据库与各部、处、系、所、中心数据的资源共享。
(二)高校档案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为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的创建提供了基础。高校档案管理自实行《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以后,已经有一个较全面的著录标准。它的范围包括检索语言、目录著录、名词术语、信息代码、馆库建筑、技术设备、档案载体、档案分类整理、档案统计等方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学校的档案管理均实现计算机辅助处理,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进行档案查询利用,除了档案软件系统外,在计算机的存储资料库上也已经存有大量可供查询的档案数据;在现时已输入的计算机档案数据和有关内容特征信息中,如文件题名、责任者、主题词或关键词、日期、保管期限等,已具备用于机上检索的基本条件及功能要求,这就为档案网络的创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建设措施
(一)要在法律上有保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网的建成对档案的保密工作是个挑战。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机密性,在网上实现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必须有必要的限制,不是任何人对任何档案都可随意利用。一般地说,与国家安全和利益,与社会秩序有关的档案,或与集体、个人秘密有关的档案因其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均属于限制利用的范围。因此,急需制定政策,制定法律规程确定档案的上网等级。如可规定一级保密的档案不能上网,二级保密的档案上内部网,三级保密的档案可上Internet网。对于二级保密的档案,如技术、专利等可提供一部分普通的信息,以不造成泄密、经济损失和损害技术人员的发明,同时又能吸引别人来查阅档案为原则。在具体工作上,可以对现存的档案进行经常、及时地鉴定,争取做到该保密的一定要保密,该开放的一定要及时开放。总之,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与保密是对立统一的,在开发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积极开发提供档案信息,为各项工作服务,又要坚持保密原则。因此,制定出相关的档案信息上网的政策法规是建立档案信息网络的必需法律基础。
(二)要开发优秀软件。开发优秀的适用于档案管理信息网络使用的软件,是实现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化的前提。这种软件应该具备强大的功能,其中包括对不同密级档案利用的保密功能。目前,在学校档案信息管理的软件开发中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出全国统一的软件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使高校的档案管理软件及其系统按统一标准执行。
一个技术水平高的档案管理软件不仅应在管理档案业务方面要有较强的通用性,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档案管理,而且对不同应用人员素质和应用水平同样要有较强的适应性。软件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用户管理档案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考虑到利用人员素质的多层次性,注意增强软件功能使用的易用性和可扩展性,增强软件的容错能力和提示引导能力;软件在开发编程阶段要考虑到软件要适应用户的要求,并按各自的需要能作必要的改进,增强软件的易维护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要建立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开发优秀的软件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必须组成多学科的相关人员联合攻关,共同开发。
(三)要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网运行的安全性。档案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问题是互联网安全的共性问题,它的威胁主要来自黑客、病毒以及系统本身的故障。新世纪伊始,黑客们便给网络安全问题来了一个下马威:雅虎、CNN等许多世界知名网站纷纷受到攻击而瘫痪,网络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任何技术上的安全措施对于黑客高手来说,都如同沙筑的堤坝一样不堪一击,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网络运行的安全性问题。对网络的运行安全,只要我们定出严密的措施,并在前期严格控制上网信息范围,就可避免成为黑客们攻击的目标。此外,病毒也是伴随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而生的一个顽疾。如受CIH、蠕虫等病毒的肆虐而给网络信息及设备造成的巨大损失,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系统本身的故障也会造成信息的破坏和数据丢失,对于这些威胁,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同时注意做好信息的备份工作,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信息的完整。
总之,随着世界科技进步发展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广泛,用户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要求共享和便利的呼声越来越高,建设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1.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等内容。
1.1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
与传统出版方式不同,网络信息的没有经过编辑、校对、审校等程序和环节,存在着缺乏规范控制和质量控制,资源的短暂性、时效性、技术的不稳定性及限制性等问题,给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采集网络信息资源时,图书馆应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在采购馆藏信息资源(包括传统的馆藏资源、电子文献资源、数据库资源等)的同时,也要有目的地跟踪网络信息的出版情况,利用高效的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在一定范围内为特定的用户有目的地挖掘、筛选、过滤和采集特定网络信息资源,加快网络信息服务的速度,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1.2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
在网路环境下,图书馆在有效组织馆藏信息资源的同时,还要把已购买的数据库与馆藏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其内容进行充分的揭示,而且图书馆应着手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库。图书馆应依靠学科馆员本身所拥有的分类主题知识、知识组织能力,以及多年从事文献与信息工作而形成的、对信息特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为广大信息用户充当“漏斗”,对数量庞大的因特网资源进行筛选、过滤、评介和注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采集网络信息资源,并根据知识组织原理重新组织,从而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库直接利用特定的因特网信息资源,而无需耗费时间检索浩如烟海而又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
1.3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在新时期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利用网站提供馆藏信息资源(如特色馆藏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如电子图书、期刊等)之外,图书馆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已经建设起来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库。借助于Yahoo,Infoseek,Google,Ahavista,Infography等搜索引擎寻找搜集各种信息源,然后将信息分门别类,按一定主题进行分析过滤及集中整合,形成专业指引库,方便用户查找某一类信息,如可建立法律类、专利类的专业指引库等。图书馆应重视这类网络信息资源的选择,聘任专职人员开展此项工作,根据网站制作者、网站内网站用户利用率对网站质量作出评价,结合专业特点有目的地选择,同时,针对网络信息具有无序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必须经常对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库的内容进行扩充、维护和更新,以保证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库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1.4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作为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信息资源的许多共性,同时也具有数量庞大、增长迅速、瞬息万变、传递快速、分布广泛、良莠不齐等特点。因此,有必要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属性、类型、特征、相关技术等基本理论,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和开发的原理、方法,宏观调控的理论等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理论研究成果的突破来指导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
2.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
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而进行的搜集、整序、存储、提供有效服务等工作及对这些工作组织、计划、指导的过程。
2.1充分整合和优化信息资源
传统图书馆中馆藏书目数据只包含印刷版的图书、期刊、报纸,随着近年来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电子版全文数据库的出现与增长,应注意将馆藏电子文献纳入公共书目检索系统,能最大限度揭示馆藏,提高文献利用率,这种从目录到资源本身的链接可以为读者检索提供极大的方便。目前国内图书馆做得较好的就是上海图书馆,上图参照了CORC计划,开发了中文在线的资源联合编目系统,它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联机合作编目平台,提供了基于网络环境的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模式,只要使用浏览器登录该系统网站,即可进行联机编目。它采用DC元数据为核心,实现中文模式与英文模式的来回切换,支持DC与CNMARC的相互转换,支持包括CNMARC、DC、RDF、XML、HTML等多种格式数据输入、输出、提供了通过UBL去自动挖掘网络信息资源对象所包含的元数据,并进行UBL的自动校验与维护等功能。它还包括用户管理、检索服务等功能,为快速有效对网上资源合作编目与数据库检索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上图可与高校图书馆、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及其他政府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情报机构等,相互合作开展网络资源联合编目,各单位分别负责本单位的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将Intemet上与之有关的信息资源进行选择与编目,建立起专业化数据库,提供学科信息导航,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这种各馆利用本馆之所长选择的网站,保证了质量与权威性,提高了Intemet网络学术资源的实际利用率。读者可在Internet上通过该系统,选择使用经专业人士筛选、整理过的专业网页或网站的介绍与链接,更准确地获取本学科的Internet网上信息。
2.2利用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提高资源建设效率
严格地说,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共建共享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一。这其中,信息资源的一些重要特征和属性,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主要的理论前提。 “信息资源就是经过人类开发与组织的信息的集合” ,信息资源同信息的客观存在并不一样,它更大程度上是人类创造的成果,虽然它的生产和分布是一种客观现象,但其生成更取决于人类的主观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可建设性”是信息资源建设概念的逻辑起点,信息资源建设的本质实际上是将信息集合化、资源化的过程。波普的“世界3”理论,为信息的本质和形态提供了符合逻辑的解释,也使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有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同自然资源不可复用的特征相比,信息资源是可以同时使用、异地使用、反复使用的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信息资源进行复制、转录、缩微等加工和开发,而不会影响信息内容。信息资源的这种可共享性的内在机理,不但为人类在更大范围内利用信息资源创造了条件,向人们表明,信息资源应该属于全人类,用户有权共享信息资源,而且对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一种思路、一种要求:利用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提高资源建设效率。
总之,在当今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重要的时代,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与利用是我们每一位图书馆人必须面对的课题,图书馆员应不断学习业务知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技能,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发展的动态,尽快掌握网络资源搜集与编目方法,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资源服务,满足用户不断增长和时刻变化的信息要求,使图书馆在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得以继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焕文,潘燕桃主编.信息资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隋佳等.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相关问题研究[J].晋图学刊.2006,(4).
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文献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国家科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包含文献资源体系规划,文献的选择、收集、藏书、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设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21世纪,人类进入网络信息社会,它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网络遍布全球,主要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连接,人类的信息活动主要通过网络实现。这种新型的社会信息体系结构,实现了世界范围的信息共享,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类型、特点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数量大,种类多,传播利用的方式多样。按文献载体分,有纸、磁、光、电载体文献,如印刷型、磁盘型、光盘型等。按信息资源的分布可分为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现实馆藏是指本馆可以利用的为读者服务的所有馆藏,包括传统的文献资源、馆藏书目、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等。虚拟馆藏是指通过本馆计算机系统及其通信设备可以共享的馆外信息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与传统的文献资源相比,特点有:(1)形式多样,有反映无数图书馆馆藏目录的书目资源、电子书刊、参考工具书,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电子邮件等。从形式上看,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软件、数据库等。(2)数量巨大,增长迅速,信息存留时间短、更新快。(3)内容丰富。(4)虚拟化、共享化。(5)离散性,即网络信息、资源不受限制,自由发展,呈无序状态,而且信息垃圾比比皆是。
二、中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发展趋势
1. 二十一世纪图书馆信息资源呈现多样化。
多少年来,从古籍到现代著作,从天文地理到人文百科,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源。正是由于这些资源的系统收藏和利用,图书馆在某种意义上被理解为信息集散地。未来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这一部分文献仍将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所不同的是将改变过去以印刷型文献为主的收藏模式逐渐向收藏电子出版物、电子图书、多媒体、数据库方面发展。
2. 信息服务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图书馆作为因特网上一个节点,与其它网络系统相连接,互相关联,成为因特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是实施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的战略前提和物质条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馆拥有自己的各种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只有把它们联合起来,互通有无,协同作战,才能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
三、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网络环境下的馆藏信息资源建设,既要满足读者的现实需要,又要适应未来的发展,应坚持四条建设性原则:
1. 共享性原则。
由于每个图书馆不可能有世界上所有的信息资源,因此共享其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很有必要。只能通过多个图书馆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互为补充、互为利用、互为推动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才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2. 系统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并存,只有系统地、连续地从馆内与馆外,国内与国外收集和积累各种信息资源,才能不断充实图书馆的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发挥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3. 标准性原则。
传统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软件系统差异很大,而各馆的数据库建设也各自为政,其标准和格式都不一样,导致开发的数据库无法在网上实现共享。因此,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规范,才能实现资源内容的互相操作与交换,长期管理与使用。
四、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1. 加大电子资源建设力度。
根据本馆经费和专业学科调整采购策略,逐步加大对电子出版物的收藏比例,为教学、科研提供详实、权威、方便检索利用的信息资源,引进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数据化文献,不但充实馆藏,也方便读者查阅。
2. 加强馆藏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
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藏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的信息资源转化为计算机化的可检索的特色数据库传输上网,以更广泛地反映馆藏信息资源,供读者使用。这是重要的其他网络信息制造者不能提供的信息资源。
3. 构建网络学术资源导航系统。
现代图书馆应凭借先进的技术条件,吸引传统的信息处理经验,有目的地组织与自身馆藏相关的网络信息,构建起特色虚拟馆藏,作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保障补充到馆藏资源当中。
五、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网络参考咨询服务是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通讯方式开展服务网络参考咨询服务,以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为核心,它具有以下特点:(1)能动性。网络图书馆积极研究新的网络工具,系统和机构间的联系方式,搜寻专业新动态,了解最新信息并进行收集、组织。(2)互动性。有人将读者与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关系用“地心说”和“日心说”来表示。“地心说”是指读者须访问图书馆,寻找图书馆员的帮助;“日心说”意思是信息咨询服务应向读者流动,这正反映了参考咨询工作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3)个性化服务也叫定制服务,即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4)人工智能化运用信息推送等技术,自动完成对所需信息的处理并将直接提供给用户。
参考文献:
篇5
传播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校网络教育已经成长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关键是资源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成败和发展程度对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整体发展意义深远。
一、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教育资源是教育体系中支持和保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特定教育目的多种资源,网络教育资源是支持网络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和资源的总和。网络教育资源按照不同的界定标准可划分为多种形态,本文主要探讨与网络教育接收者密切相关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稳步发展有效推进了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和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及资源库建设的有效探索和成功开展,为我国高校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了便捷的机构、技术和发展保障。但是,不可否认,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过程中,我国高校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仍存在一定的发展弊端:网络教育资源内容不合理,与实际教学内容的脱节导致缺乏使用价值,且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有效利用;表现形式单薄生硬,简单的文字复制转移较多,没有展现出现代化技术操作手段的传播优势;资源构成模式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阻碍了网络教育受传者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资源建设主体间不能实现真正的共享和融合,“信息孤岛”使网络教育的信息资源建设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效应。发挥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在推动高校网络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需要理性看待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只有有效解决好发展瓶颈因素,方能真正擎起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大旗,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二、传播学理论介入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传播学研究对象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接收者本质相通。从戈德的共享说、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论、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我们可以得悉传播学的有效受众群体是拥有社会关系本质属性的人类。网络教育以网络虚拟环境为沃土,通过数字化技术传输教育内容,面向接收者和学习者提供非面授的教育活动。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服务学习者为目的。学习者作为传播活动的译码者、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和传播效果的反馈者,其接收程度和学习状态是检验网络教育内容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
传播学结构与网络教育系统的运行模式基本统一。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麦奎尔将传播过程解析为: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在众多对传播学的模式研究中,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中提出传播的“5w”模式,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和效果。作为传播学史上第一个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该线性传播模式认为传播过程是传播者有意图地去影响受传者的过程。在网络教育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中,从传播学角度解读,传播者是高校育人教师或者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设置者,受传者为有求知需求的学习者,讯息是具体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内容,媒介是数字化的技术传输手段,效果是学习者接收讯息程度和学习情况的实际反馈和综合评估。在模式运行构成分析中,二者基本要素吻合统一。
三、传播学视域下加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分析
1.严格信息把关制度,优化教师及技术人员素质
“把关人”概念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他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转播者承担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之后施拉姆、怀特、赫希、麦克内利、巴斯、盖尔顿和墨菲等人对这一理论进一步地补充和完善:把关人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和怎么传播,其具备着检查、加工、评价、导向和桥梁的功能。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离不开优秀教师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合力支持。优秀的教师队伍担负着信息资源内容的探索、开发和指引,决定什么样的内容被传播;专业技术人员是网络教育有效运转和稳定服务的基本保障,决定着信息内容如何转播。教师队伍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管理素养是加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因素。在践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要不断提升自身建设,熟悉网络教育理论和教育特点,能够准确把关网络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播过程的通畅和交流互动的有效开展;网络教育技术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网络技术能力,洞悉技术平台建设,熟练利用网络技术支撑有效信息内容的传播。优化人员素质,拥有集网络教育理论和技术于一身的网络教育管理者,严格信息把关的筛选和过滤,将准确、有针对性和价值性的信息内容传播给学习者,是加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推动网络教育长足发展的重要环节。
2.提高信源可信度,科学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内容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对信源可信度与说服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论证。霍夫兰的研究表明,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映射到网络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就是要切实完善和提升以网络教育内容为中心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内容建设不是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料的单纯汇总与机械罗列,它是以服务非面授的网络学习为宗旨,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网络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求自身资源建设必须具备科学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开放化等特征,而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根本,只有科学化的教学设计和教育内容,才能准确地传播学习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过程中,教师作为网络教育的传播者,要根据教学资源所属的学科领域,制定清晰的教育资源框架,明确待建设的详细教学内容,保障信息资源建设的系统规划和科学开发。除此之外,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管理者还要在信息资源开发中注重资源的丰富性和多媒化,通过资源的有效排列和技术的具体应用,完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3.加强受众分析,完善学习服务理念
受众从宏观上看是一个庞大集合体,从微观上又表现为具有社会多样性的个人。受众个人差异论和“使用与满足”研究表明,受众接触的媒介内容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只有准确弄清受众行为期许上的心理效用,才能成功达到传播目的,完成有效的传播过程。网络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科学实用的信息服务。学习者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主体,缺少对受众的准确分析和恰当定位,会造成资源的弃用闲置和无效开发。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对作为学习者的资源接受群体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分析,要以解决学习者实际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为目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表现形式和内容功能上力求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教育支持和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基于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方法、媒体和手段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比如,网络学习者没有课堂面授的时间限制,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要在编排处理上快速有效地推出重要知识点,而且框架要明了清晰,形式要丰富多样;要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尽可能多的囊括基本知识及新的研究成果,优化资源导航体系,合理设置索引工具,同时注重培养学习者有效检索和掌握资源的学习能力、科学探索的创新能力。
4.消除信息知沟,扩大信息资源共享程度
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普及使知识传播的技术条件、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得到了有效改善,有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教育平等。但是部分受众由于自身客观条件优势获得的知识信息将大于相对应的劣势受众,而且之间的信息差距会随时间递增。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P・J・蒂奇诺等人诞生了“知沟”理论。
“知沟”和“信息沟”的研究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的传播事业和信息规划建设飞速发展,随着媒介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城乡和地区间在接触大众传媒上的信息差距大大缩小。但在新传播媒介领域,沿海与内地、东西部、城乡的差距依旧明显,并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阶层与群体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现扩大趋势。据统计,由于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所有学习中心8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为使教育资源共享进行信息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真正促进网络教育社会化。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者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扶持政策,推进硬件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在软件方面,进行使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育,提高受众的媒介使用能力。消除信息知沟,扩大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程度,有利于促进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高校网络教育的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李,吴廷俊,关颖超.信息时代的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詹青龙.网络教育学[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
[6]Tichenor,P.J.,Mass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Public Opinion Quarterly,Summer,1970.
[7]赵毅,别牧.论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8,(1).
[8]李增兵,李瑞华.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4).
[9]金琴.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篇6
首先把整个图书馆中的知识进行扩充,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把不同类型的数字信息资源很好地组合起来,以利于向读者最大限度的提供服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建设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人士需要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一、当前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概念
(一)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信息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主要包括文献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和相关网络资源这三个部分。我们把在科研、经营活动、文化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成果和各种原始记录合并起来称之为信息资源。从信息资源的类型上来看,可以把它分为现实类型馆藏和虚拟类型馆藏两个部分。在借书时,陈列在书架上的一排排书叫做实体馆藏,而报刊、杂志和文献也是实体馆藏中的一部分。虚拟馆藏是指的罗列在计算机内部的可以进行共享的馆外的信息资源。
(二)图书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是对整体的信息资源进行设计和完善。把由于各个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叫做信息资源体系。而依据信息资源体系的相关功能要求来对整个体系中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叫做信息资源体系规划。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说,每个图书馆根据自己本身的性质和读者相应的需求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再建立一个富有特色的信息资源体系,里面包含学科收藏、学科内容、信息种类、语言类型和其他种种形式。从大的角度上来说,就是从系统、地区甚至更大的范围出发,对整个信息资源的建设进行布局和规划,让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和各种类型的信息机构能够合理协作。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已存的信息资源体系。
二是图书馆藏的数字化模式和数据库建设过程。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的馆藏资源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网络还没有进入我们国家之前,传统的文献只有通过人工整理才能为我们所享用。而自从网络普及以后,这些资源都能够通过网络给更多的人带来益处,也因此我们懂得数据库的建设在数字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每一个图书馆的数据库都包含基本的书目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前者主要提供了图书馆中藏书的一些基本信息,后者则主要反应了图书馆中的极具特色的数据资源,是图书馆个性的体现。个性数据库也为提高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选择相关的信息资源并进行组织管理。在对信息资源组织管理的过程中,主要的类型有印刷型文献的选择、电子刊物的选择、网络数据的选择和多种方面。在选择完毕之后,我们要对刊物中的重点信息进行采集,对管内的相关信息进行排序、加工、布局和排列等措施,并较好地对各种数字化的资源进行整合,最终把自己建立的数据库和购买的数据库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必要性
图书馆要想取得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建立可靠的信息资源,这样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广大用户的相关需求。在网络和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类型和馆藏的结构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图书馆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的发展要求,正逐步地向数字图书馆转变。所以我们必须尽力加强图书馆本身的信息资源建设。
(一)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未来网络会普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要想让图书馆取得更好的发展,我们就一定要实现信息的共建和共享。而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知识信息量正在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单个图书馆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而且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现下图书馆的藏书量变得很低,仅仅依靠有限的藏书是不能够囊括时时处处都在增长的信息量的。每个图书馆都无法为用户提供尽善尽美的信息服务。所以,建立一个多方位、立体化和能够尽可能地容纳更多信息量的图书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图书馆中文献的利用率
现阶段,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图书出版数量正在逐步上升。而图书馆的扩建已经不能够容纳下不断增多的信息。除此之外,书籍的价格涨幅巨大,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人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购买文献和书籍。而且仅仅凭借书籍上面的知识是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的。所以,由于我??的通信技术还没有完全被普及,所以各地尤其要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各地的图书馆要进行藏书的交换和协调,以达到文献共享的目的。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工程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各图书馆收入书籍的成本,另外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满足广大借书者对于文献的查阅需要。
(三)突破现代图书馆的发展的瓶颈
虽然网络的存在能够让人们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但是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第一,图书馆内部多数还是采用多元化的管理制度,这使得图书馆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协调一致,容易出现管理效率低下和管理混乱等问题。第二,目前全国各地图书馆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这使得各地图书馆的自动化发展普遍存在不均衡的情况。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很多图书馆的管理甚至都没有采用最普遍的计算机管理模式。而即便很多图书馆已经采用了计算机管理的方法,但是电脑的机型和软件并不统一,导致管理模式混乱。公用的网络平台的缺失也使得各个图书馆中的资源不能够互相分享,从而图书馆的资源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第三,整个信息资源的保障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很多图书馆的工作规定和流程非常复杂,收藏的文献重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很多人在进行文献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全局观念和精神。而要解决这些细节上面的问题,全社会都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强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建设。
三、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的相关措施
(一)制定相关的宏观政策全力支持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一是统一规划,完善相关机制。要进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库的相关建设,需要有强大的科学技术作为其后盾。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有大量的信息对其进行支撑,更加需要各种高新技术进行支持。要实现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财力对整个计划进行支持。所以最可靠的方法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信息资源管理的机构,对全国的资源建设、信息布局和信息共享优势进行具体的规划,并集中全国各地区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对其内部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配置。此外,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各省都要学会对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开发利用,加强彼此间的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的情况。从纵向的角度看,各个系统都要对上一级加强相应的领导,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各个部门和地区的组织、部门和单位进行改革,集合各部门的力量共同进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
二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图书馆信息济源工程的建立并不是单一的组织或者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的参与和合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人员之间的利益和明确他们各自的职责,我们一定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固定的政策,用以规范图书馆内部各个部门和各个人员的行为,尽最大可能?f调各方利益。国家的权威部门应该出台与之适应的法律法规,优化整合图书馆信息的相关资源,同时协调经费,让各个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最大化的得以保障。此外,我们应该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并随机应变地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三是从微观层面的角度进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相关建设。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原始文献的信息资料建设,第二个是数据库的建设。网络的普及使得图书馆馆藏中的资源很大程度上被信息资源所占据,但是现实情况中还需要有一定量的印刷书籍来满足读者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对一个图书馆内部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是现代数据库建设的核心,广大图书馆应该根据各自运作的特点对不同的文献信息进行整理,然后让其实现数字化,建立起综合性的三位一体的数据库,让每个图书馆的数据库在互联网上都能够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
篇7
(菏泽学院 图书馆,山东 菏泽 274015)
摘 要: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在现代社会各大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作为高校图书资源课程建设的重要分支,在当前互联网盛行的时代,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挑战与机遇.构建科学特色化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网络课程建设研发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构建高校特色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准确性、特色化、学术性及易检索性等特点,明确其目标与定位,提出了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95-02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目前,互联网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跨越了时间、空间与距离的障碍,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检索获得所需信息.[1]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对于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建设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此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应当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整合有效信息资源,构建特色化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广大读者提供具有特色的网络图书信息服务.
1 构建高校特色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作用
构建高校特色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促进高校图书馆藏特色化建设.互联网盛行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已屡见不鲜,对馆藏特色化要求更趋紧迫,特色成为构建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要素之一.当然,每个院校所设立的学术研究方向的侧重点各有差异,使得各院校具备自身特色化馆藏特色,重点发展自身特色化信息资源正是为了向读者提供所期待的图书优质服务.可见,图书馆特色化成为彰显图书馆自身价值与馆藏品牌的决定性因素,迫使当前高校图书馆努力构建特色化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优化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建设.
其二,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腾飞与互联网的普及,现代化网络图书馆已逐步取代传统的图书馆,读者不再仅仅是学生与教职员工,而是趋向于多元化群体,使得其传统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在此环境下,要想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必须从传统的图书馆运营模式中转变,走特色化路线,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特色化科研技术的优势,优化自身的馆藏信息资源,构建具有特色的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读者提供特色优质化的图书服务.我们应当顾全大局,拓展服务范围,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其三,提供科学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应当适应现代化学科与科研的需要,根据其科研方向拟定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学科与馆藏体系,以提供科学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3]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来看,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科建设需要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的融合,推动高校整体发展.当然,在此之前需要根据高校的学科特点加以分析,整合信息资源后进行明确的馆藏定位,以特色化学科与传统馆藏融合为基础,发展科学合理的特色化馆藏资源建设体系,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服务,实现图书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2 建设高校共享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要特点
建设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之前,应当了解其特点,才能使构建定位更明确,构建框架更合理,更符合构建特色化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要求.[4]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信息建设的提供者,建设网络信息资源时,应当具备准确性、特色化、学术性及易检索性等特点.具体而言:其一是准确性,图书信息资源作为为读者提供的服务产品,应当保证信息的准确性.[6]通常情况下需要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筛选史料,及时更新原始信息,以满足读者现时需要,保证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正常运行.其二是特色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强了网络化进程,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各高校已形成自身特色化优势,每个院校都设立了特色专业或热门专业,以吸收更多的莘莘学子来校就读.基于此,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当充分利用高校特色化学科的优势,对特色内容进行网络技术处理,整合各类学科有效资源,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以提高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率.其三是学术性.高校图书馆作为科研服务机构,具有较强的学术性.[5]建设高校共享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当以学生、教职员工及社会读者为服务对象,围绕高校特色图书信息资源建设,及时获取各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充分利用网络及其他途径了解国内外学者、专家的研究动态,及时搜集最新学术性信息,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科研服务.其四是易检索性.高校图书馆应自建符合学校要求的数据库,而数字化图书馆涵盖的内容广泛,不可能在主页全部列出,读者要查阅所需的信息资源,离不开检索工具,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开发或构建时应设立检索范围,整合有效信息进行分类.读者在需要时,可输入关键字点击检索工具,即可进入文献信息页面进行查阅、下载或购买.当然,对于优秀的检索工具,其检索能力与质量应当符合反应快、途径多、易于操作及关键字相关率高等要求,为读者提供快捷、准确率高、易检索的优质服务.我们应当遵循其准确性、特色化、学术性及易检索性等特点,建设读者满意的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平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特色化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
3 明确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目标与定位
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时,应当明确其目标与定位.其建设目标旨在整合具有结构化的资源系统,构建统一的访问站点与检索通道,以集成化学习、研究、论坛及管理为一体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高效的易检索服务.[7]针对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位,应当根据高校各学科的特色发挥共享平台的优势,过于追求全面或完整,便会适得其反,不易于实现资源共享,反而制约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所以,要想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网络图书馆界获得一定地位,高校图书馆应当立足于特色化馆藏资源、行业与先进技术,充分发挥特色化优势,全力打造富有现代个性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4 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主要从资源整合、技术处理及信息推广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其一,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不容忽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作为建设共享平台的重要步骤,在遵循读者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原则的同时还要注重与高校特色化实践教学相结合,以保证高校科研建设的可持续性.一般而言,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包括学校内图书馆藏专业化信息资源与社会各单位馆藏资源两个方面.前者,其服务对象为学校内部信息资源整合,涵盖高校各学科纸质与电子图书信息资源整合分类,统一建设检索共享平台;后者,其服务对象为社会成员,其馆藏资源涉及面广泛,高校图书馆与社会各单位馆藏资源相互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互通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其二,针对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先进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如客户端的开发技术、数据库的开发技术以及 Web数据检索查询技术等,以实现各个相互独立、分散数据库的整合以及应用系统的整合,形成一个跨库检索平台.[8]又如限制用户浏览或检索及信息可构建用户注册平台等.其三,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推广服务至关重要.构建的目的旨在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为读者提供特色的信息资源服务,加大图书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一般而言,各大高校图书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都争相采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其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实现图书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可采用网站、QQ、MSN、微博、微信及其他推广渠道提升图书信息资源建设的知名度,增加其点击率、浏览量及注册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此外,高校图书馆采用先进的技术为读者提供使用说明与视频演示,便于新注册的用户操作,引导读者能快速地自主利用特色信息资源.[9]针对学科特色馆藏资源,可根据其学科特点及读者需求深入开展短信推送及定题服务活动等.对于老顾客,充分利用短信平台为其推送最新图书信息;针对新开发用户,可利用网络平台、读者浏览中心、老客户论坛,与通信移动终端运营商进行合作等途径推送图书信息;针对高校图书馆的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可根据进展与预期科研需要主动推送读者.同时,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个人中心平台,方便读者管理个人资源信息,图书馆可根据用户的信息资源使用情况与个人填写信息,推送相关图书或定制内容,从而提高特色馆藏信息资源利用率,为读者提供满意的图书信息.
5 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高校特色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具有重要作用,旨在促进高校图书馆藏特色化建设,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科学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且具有学术性、准确性、易检索性、特色化等主要特点.基于此,我们要明确其开发的目标与定位,从资源整合、技术处理及信息推广三方面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高校网络信息资源,进一步优化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干冬力.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5):159-160.
(2)薛克香.U时代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6):64-65.
(3)李小红.我国985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重点学科的相关性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王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06(10):144-145.
(5)宫晓梅.高校图书馆特色化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07):39-41.
(6)贾振华.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98(06):95-97.
(7)龙国华.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1(10):123-126.
(8)冯琴.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1):60-61.
篇8
关键词:教学资源 信息网络化 创新人才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55-02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高新技术开始引领时展,教育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是以前那种封闭的、单一的教学体系。教学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之一,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提升学校自身的竞争力,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网络化就成为了当前高校发展的当务之急。近几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也在尝试运用网络教学、办公,逐步拥有了自己的网络课程和资源,大多数院校都拥有了自己的校园网,并基于校园网实现多媒体和远程教育教学,形成了校内和校外教育教学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建设,对促进重点大学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
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引入现代化教学方式,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配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主自觉学习的热情和态度,提升学习理念,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高校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的最终目标走向。基于上述目标要求,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
1.1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目前各大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提升和改善图书馆基础设施,更新了完整的基础文献数据库,开发研制出符合教学需求的光盘数据库,进行了全面的网络等级升级和提升等项目,实现了虚拟图书馆、网上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等先进功能。
1.2 计算机开放实验室建设
计算机开放实验室是基于网络技术平台,针对课堂教学设计开发出来的教学型实验室,其主要功能包括:熟悉计算机语言、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操作程序、能够熟练运用校园网进行资料和相关书籍的查询、利用网络进行学术探讨、给师生提供良好的上机环境和交流环境、师生通过网络完成作业和答疑等教学活动。
1.3 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建设
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是高校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以丰富知识传播途径,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跨时空传播;开拓更加广泛和成熟的信息交流模式,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产生重要的影响。
2 教学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的需求
现代教育发展总体趋势是面向现代化,建设综合性大学。国内各大高校进行教学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是紧跟时展趋势,发挥自身特点,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必要前提,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有利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独特性研究和发展,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建设教学信息资源网络化符合现代化教学理念,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巨大突破和创新,现代科技开始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发展就需要更多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单纯地以课本知识讲授为主、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以及不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三大转变:由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向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由单调枯燥的填鸭式课堂教学转向形式多样的研究讨论式教学;由学生被动学习转向尊重学生个性,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发展模式。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致力于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简单的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已不适合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高校大多采用学分制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旨在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新型人才。学分制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校更方面的教学信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地选择跨学科跨领域的选修课程,这就要求学校教务中心要建立统一的教学网络,将课程相关授课教师及其他教学信息公布于网上,供学生自主选择。高校教师要能够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及教学网络进行课堂知识讲授与辅导,教学信息资源网络化有助于把不同班级、年级、专业的学习资源整合在一起,为教学提供充足的信息网络平台。
建设教学信息资源网络化有助于教学管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科课程的安排,课程设置关系学生知识系统的统一和完整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获得及运用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教学水平的评价,因此,学校对课程建设的检查与监督作为质量监督的重要内容。学校教学信息资源网络化有助于更好地监督教师课堂教学和检查教师教学水平,是学校管理方式走向现代化的可靠保障。
3 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化建设作用体现
高校引入信息网络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给高校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已经逐步走向了国际化,国际上关于该领域的相关学术、实务讨论活动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化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在发展现代化教育的进程中发挥极其关键的作用。
3.1 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和思路
随着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当前社会各个行业领域都在努力积极践行创新型发展理念和模式。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化教育,要将创新理念渗透到学校师生头脑中,在更高范围和领域内开展创新型学术探讨活动,实行创新课堂、创新教学,推进知识和技术创新。建设先进的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化工程,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准确清晰判断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趋势,用世界性、开放性的观念指导我们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
3.2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世界著名大学都注重网络化发展,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进行相关教育教学改革。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在新型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建设中,要培养高端人才就要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教学资源,加快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的改革和修改,将现代化创新型理念深入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与此同时,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必然涉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要建立完善的符合网络化教育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3.3 提高教学水平
在我国很多高校都在各自的校园网上开设有校长信箱以及教师公共信箱,这就便于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交流,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些建设性意见及时反馈给校长及学校相关部门,各大高校校园网还设置专栏,给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公开课,给学生的课堂外学习提供的大量的资源;除此之外,本校老师的一些授课视频也上传至校园网,既可以让更多的人获取知识,还可以更好地监督教师是否敬业,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这些措施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教学办学水平,从而有利于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
在经济和科技日益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化成为时展的最强音,我们要立足自身,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深化对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网络化建设,把先进的网络技术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建设高校教学信息资源网络化有助于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能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设计出符合多种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提升学校公共服务和教育教学体制建设。高校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化教育,建设世界性大学的重要内容,是符合我国教育改革方向和适应世界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将在长时期内为我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电子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7)
参考文献:
[1]张东军.网络在现代化教学中的作用[J].信息技术学报,2007,(02).
[2]李晓玲.当前高校教育资源与互联网相结合[J].中国教育网络,2008,(08).
[3]陈为国.现代化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J].中国教育学报,2005,(03).
[4]韩赛.创新型教学模式在高校网络化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2005,(09).
[5]张东军.网络在现代化教学中的作用,信息技术学报,2007,(02).
[6]李晓玲.当前高校教育资源与互联网相结合.中国教育网络,2008,(08).
篇9
【关键词】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4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084―02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围墙的樊篱,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网络教育能够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提高网络教育效率的核心因素,而资源库的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如财政、技术、人文因素等,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问题,如资源缺乏,质量不高;重复率高,利用率低;分布不均衡等等[1],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就会影响网络教育的质量。信息生态学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人-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对于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信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信息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界定:“信息生态”本身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它产生于社会学,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Bonnie Nardi 和 Vicki O’Day在著作《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 》中首先提出:信息生态是由特定的环境中的人,实践,价值与技术共同组成的和谐系统,信息生态系统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强调的是在技术下支持的人的活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2]。20世纪90年代,张新时院士在国内较早提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念,不过,其研究主要局限于生态学领域,以自然生态系统而非信息为研究对象, 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建模并加以分析;1995年,陈曙在《信息生态的失衡与平衡》一文中,对信息生态系统的失衡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是国内首篇研究信息生态学问题的文章[3];此外,还有许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界定,使信息生态学在国内得到很大的发展。笔者认为信息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信息-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是三者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目的是在该系统核心价值的指导下,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信息生态系统的产生,发展,演化;用生态学的方法解决信息生态系统中产生的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来优化信息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使其产生更大的效率。
作为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信息生态系统,它有如下五个特点:系统性,指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强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性;多样性,是说信息生态系统中有不同类型的要素;协同演化性,指信息生态系统不断变化和发展;关键性“物种”,指某些因素会对信息生态系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地域性,指信息生态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空间中,并且有一定的针对性[4]。比如学校就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它由教务处,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图书馆等机构组成,它的核心价值是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价值的引导下,校长、教师、教学行政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共同为学生服务,并且学校还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等等,以及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实现校园网和图书馆以及学校网络办公环境的构建,而全体老师都在学校这一综合的大环境中进行着分工不同,但目的相同的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信息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有区别的: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自发的,是无组织的;而信息生态系统是人为的,是人主动构建的,它包括经济、人文、技术三大支柱。经济是基础,技术是保证,人文是引导。没有经济基础,就不会有系统产生的物质条件;没有技术的保证,系统不会顺利的构建;而没有政策法律的引导,系统就会杂乱无章。正是有这三种因素的支撑,信息生态系统才得以产生、发展、以及演化。
三 信息生态学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意义
网络教育资源库是一个包含人、信息、环境三要素的信息生态系统。其中人的因素主要指一线教师、技术人员、资源使用者等;信息因素主要指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源及其使用说明、有关通知等;环境因素是指国家以及学校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等等。所以,作为一门以研究信息生态系统为对象的学科,信息生态学必然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注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整体性,树立科学的系统观
信息生态学以信息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5],而信息生态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内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建设资源库要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要确定资源库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要选择针对不同的内容开发什么样的资源类型;要选择采用什么开发工具和开发技术;要注重与开发人员与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等等。在资源库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注意资源库的整体性,以系统化的观点统筹兼顾,实现核心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开发出文本资源,也可以开发出视频资源,但是开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分析哪种类型的资源对学生的学生具有启发性、促进性,能够对学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 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信息生态学强调在信息生态系统中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要让技术来服务于人。长期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一些学校、组织好大喜功,重技术轻应用。往往是先开发出教学资源,然后让学生去使用、去适应。这种方法没有做到对具体学习者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要开发出好的学习资源,不仅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要对学生具有启发性,不仅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 注重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信息生态系统中包含各种类型的人群,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而资源库面向的更是广大的学生群体。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结构变量和知识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开发的资源也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目前最主要的网络教育资源类型有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那么,在资源库中,这些资源都要存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 建立便利的反馈机制,促进资源库的协同演化
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信息生态系统也在不断的演化,它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资源库的建设也应遵循同样的路线,必须注重反馈机制的建立,确保资源的开发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之间能够顺畅的交流与沟通。网络教育资源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完善,一直向前演化。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始终是一个主导力量。因为通过交流,开发人员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教师的想法,从而可以采用相应的技术开发出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建立顺畅的反馈通道是实现交流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资源库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动力。
5 应用“优胜劣汰”法则,保持资源库的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信息生态系统也处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变化过程中。信息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信息安全[6]。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库中的某些信息还有没有用、信息的内容是否科学、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是不是安全等;如果资源库中的一些信息陈旧了、过时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必须及时清理;如果开发的资源有误差,甚至不正确、不科学,一定要予以纠正,甚至清除;或者由于技术的原因,使得资源的存储和传输不安全,容易给网络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那么网络资源就面临着被篡改,被删除的潜在危险,所以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以保障资源库的安全。经过这些处理之后,资源库系统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然后会开始以后的动态平衡的轮回。
6 促进资源库中信息的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众所周知,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7]。应该注意,信息也只有在循环中才会产生价值,这是信息特有的一个特点。信息资源的流动影响着资源的价值,流动越快,价值越高;反之,流动越慢,价值越小。因此,在网络教育中,必须加快资源库中学习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提高资源流动速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来利用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作为保障。
四 结束语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网络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信息生态学给我们处理信息社会产生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对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深信,随着对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网络教育资源库会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建设得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网络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 鲁子荟,纪颖.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希望月报.2007,(4):3.
[2][4] Bonnie Nardi and Vicki O’Day. Information ecologies: 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New York: MIT Press.1999.
[3] 周庆山,李瀚瀛等.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与术语界定初探[J].图书与情报.2006,6:24-29.
[5] 张福学.信息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情报科学. 2002,(1):32-34.
篇10
【关键词】移动教学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生物信息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2-0104-02
生物信息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而兴起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它以生物学研究中产生的数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学和生物学等相关学科中的知识与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获取、分析、加工与存储,揭示这些数据中所蕴含的生物学规律[1,2]。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革新,产生了海量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表观组等组学数据,以及序列和结构变异数据,生命科学研究者相应配套开发了大量的数据分析软件和数据库,有力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因此,开展生物信息学课程对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有些高校还于近年设立了生物信息学专业,同时研究生的生物信息学训练也在日益加强[3]。但是由于该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及其交叉学科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大纲和学时不匹配、教材选择较困难、理论和实践教学脱节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2],而这些问题在传统的教學模式中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近年来,得益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网络课程扩展了教学资源,增加了教师和学生间沟通的渠道,提高了有限课堂时间的教学效率,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4]。笔者根据学习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课程特点,拟探讨传统教学方法与网络平台资源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并为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方法和参考。
一、传统教学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生物信息学是交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广,所要求具备的基本技能多,所包含的知识更新速度快,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前沿性和应用性强等特点。在有限课时内让大部分学生理解当前生物信息学主要理论知识、熟悉各类数据库和软件的使用、掌握必要分析技能,这对于老师的讲述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小挑战。在生物信息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要求和课时数不匹配
生物信息学是近年来,应分析基因组等海量数据的迫切需求,而兴起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要求学生不仅具备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而且还需具备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于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其信息科学背景知识薄弱,而且不同专业所讲述的生物学知识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更多的时间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另外,生物信息学研究内容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也需要更多的课时进行扩展和更新。但是多数专业的教学大纲中生物信息学课程的课时数非常有限,教学内容多与课时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
2.学生实际数据分析能力训练不够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高度强调实际数据分析能力的学科,大多数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相关分析内容,尽管兴趣强烈,但是实验操作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学生毕业后不管是选择从事生物信息相关行业,还是选择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继续深造,都需要具备足够的数据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中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提升实验分析强度,个性化地解决学生在实验分析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将强烈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坚实的分析技能。
3.教材更新速度过慢
生物信息学研究内容更新速度快,新领域、新问题、新数据、新方法和新结论层出不穷。但是目前大部分生物信息学教材的主要讲述内容仍是基本的数据库搜索、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分析和序列比对等内容,而目前主要的研究内容涉及较少,例如基于序列和结构变异的群体遗传研究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4.学生专业英语掌握不够
生物信息学研究中绝大多数重要的数据库、软件说明、软件日志和报错信息、科研文献报道和教材等等都是英文表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数据库的说明和返回结果学生都表示理解起来很困难,自己动手查阅的主动性不够,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挫败了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二、现存的网络资源
1.微课
微课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A.McGrew教授,其主题和重点突出,内容短小精悍、交互性好,表现形式多样,短时间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微课允许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提供了泛在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5]。目前各大高校都在提倡制作微课资源,并且公布与网络之上,可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进和应用。
2.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
国家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jingpinke.com/)目前包括4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包括多个高校的生物信息学课程。学生可以课下利用便利的因特网和4G无线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可以扩展知识面,还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和巩固。
3.网络公开课
网络公开课是指高校在网上提供课堂实录的录像,将优势教育资源呈现在全世界求知者前。目前网络公开课的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包括高校网站上的公开资源,例如北京大学高歌老师等主讲的生物信息学导论,还包括一些大型网站上的公开课资源,例如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MOOC网和央视网的中国公开课等等。另外,网络上也有一些国外高校的公开课程。
4.移动教学资源
笔记本、手机和iPad等移动网络工具的普及,不仅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生物信息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陈亮等将移动网络工具引入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事件证明移动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并最终提升了教学效果[6]。
三、网络资源在生物信息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虽然目前关于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网络资源较多,但是在生物信息学相关教学工作中应用的并不多,尤其是综合翻转课堂、微课和移动网络设备等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考虑到生物信息学这门新型交叉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公共网络资源和新型教学手段,势在必行。具体原因和方法如下:
1.建立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通过提前介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且公布相关网络资源的獲取地址和方法,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学习过程。然后在课堂时间,教师通过问题收集、解答、探讨和针对性辅导等形式,完成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翻转,将大量教学内容和实践分析翻转到学生课前进行,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讨和项目分析,协助学生掌握和消化复杂的生物信息理论和分析技能更好地内化于心,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多与课时数不足的矛盾。
2.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完善
翻转课堂需要将教学课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网络资源地址、前期录制的教学录像和辅导资料等在学校教学平台进行和实施,以便于学生随时进行学习和查阅。
3.教学平台的搭建
作为高度强调实验分析能力的一门学科,强化学生分析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课程组需要搭建简易的生物信息服务器,并提前放置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和例子数据,然后在整个学期向学生开放,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数据分析实验,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课程评价方式的改进
为了督促大家在课前进行学习,需要将最终的期末考试分散在整个学期分别进行,可以通过提问和课堂测验的方法考核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并记入期末考试成绩。另外在期末考试中,通过实验能力测试,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际数据分析能力,降低对记忆性知识点的考核,督促学生平时进行数据分析能力锻炼,以达到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充分考虑生物信息学的课程特点,探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管丽红.对生物信息学教学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16, 0(8).
[2]金萍.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2016, 0(21).
[3]戴凌燕.《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生物信息学,2009, 7(4).
[4]郭丽.新型混合式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6, 0(1).
[5]叶世旺.《大学物理》微课建设研究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 0(14).
-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
- 下一篇: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