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启蒙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艺术启蒙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激发兴趣 培养品德 激发创造 大胆作画
一、激发幼儿对美术游戏的情感和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有些幼儿对美术活动往往缺乏兴趣,老师要经常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可操作的美术工具和材料。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容易哭,坐不住,不喜欢画画。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情境游戏。如:“吹泡泡”这一活动,可以出示“吹泡泡工具”并吹出几个泡泡,来提问孩子:“刚才老师吹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哪几种颜色?小朋友能不能帮我多画几个啊?”最后给小朋友留出充裕的作画时间,画好后,老师将自己带来的小红花送给小朋友们,并鼓励他们:“那么多漂亮的泡泡啊,我要把它们送给我的好朋友们。”小朋友因此而增加自己的信心。从而能在成功的艺术表现获得愉悦感,从而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动脑动手动口,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展能力,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开发智力与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在美术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在一次自由作画中,有个小朋友画了根拐杖,我很奇怪地问他:“为什么画拐杖啊?”孩子说:“叔叔眼睛看不到,我画根拐杖给他,他就方便多了。”这就充分体现了孩子关心残疾人的良好品德;有的画了几把伞,说如果下雨了可以给没带伞的小朋友;有的画好多的花,说送给妈妈、送给老师,因为妈妈、老师太辛苦了;还有的画了很多很多,有些都是老师意想不到的。所以如何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就要让幼儿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地玩,让幼儿能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从而使能辩别是非、善恶、美丑、好坏。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也是一样,孩子在绘画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从而培养了良好的品德。
三、在美术教学不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处于“涂鸦期”的小班幼儿喜欢乱涂乱画,把画视为一种游戏,对画充满好奇。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画画经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在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更加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也应适时恰当地帮助幼儿提高对美术的表现技巧。因此在日常的美术活动中,我们不能只传授美术技能,而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我们要在相信幼儿能力的基础上,首先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实践其观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和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幼稚而盲目否定,更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的想法。比如:在一次泥工活动捏毛毛虫中,教师把事先捏好的毛毛虫拿出来给小朋友看,让孩子观察毛毛虫的特点,并讲解制作步骤,然后要求孩子们制作毛毛虫。由于小班孩子年龄还小,孩子们搓好了一个一个的小圆,却不知怎样把这些小圆组合起来,我就启发孩子们动动小脑袋,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实践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牙签棒将小圆一个一个组合起来。通过了几次的尝试孩子们终于把毛毛虫做好了,而且孩子们通过想象还在毛毛虫的周围再用橡皮泥捏出了小花小草,让幼儿在此次美术动手能力创造中产生成就感,增加了自信心。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零部件”,如:几何图形、半成品画等,启发幼儿用这些已有零件组装新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幼儿去表现,幼儿会把各种“零件”转化成看到的物体。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新的作品,每个幼儿的意愿和喜好都不同,创造出来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既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又留给了幼儿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就像小鸟借助风力自由地飞翔。幼儿好比小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进行着艺术表现,那么技能就是幼儿要借助的风力和空气的阻力。没有翅膀的小鸟无法飞行,同样在没有风力、空气阻力的真空中,小鸟也飞不高。
四、鼓励幼儿大胆作画,肯定幼儿的创作成果。
孩子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认可,但是在能力上,每一个孩子都有差异,作为老师我们要用爱心去培养他们创造力,要做到一视同仁。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孩子们的发展水平都各不相同,作为小班老师,尽量要在教学活动中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对于能力弱的孩子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每次都会说“我不会的”孩子,我们要手把手的与孩子一起创作。这样,孩子会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增强了对完成作品的自信心。并且老师要经常鼓励他们的绘画成果,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最棒的,我一定能行。
篇2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篇3
【关键词】3至6岁 幼儿舞蹈 启蒙教育 问题和策略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舞蹈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普遍提前,学习舞蹈出现了热门化、低龄化的趋势。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舞蹈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在3至6岁幼儿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让幼儿追寻和享受舞蹈带来的愉悦,对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开展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是当前幼儿舞蹈教学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内涵
学习任何一个学科,启蒙教育都很重要。要开展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舞蹈教育活动,有必要了解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内涵,加强幼儿舞蹈教育。笔者将从启蒙教育活动的目的和启蒙教育活动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启蒙教育活动的目的
从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目的上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启蒙。启蒙作为启蒙教育的核心内容,使初学舞蹈的幼儿得到基本的、入门的舞蹈知识,启发他们对舞蹈最初的概念、最初的感受与理解。二是益智。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可以提前开发幼儿的小脑,帮助孩子观察事物,起到对幼儿益智的作用。3至6岁幼儿由于初学舞蹈,对舞蹈知识还比较陌生,易从观看、模仿,最后到认识理解。对幼儿而言,通过对舞蹈肢体语言渐进的了解,可给孩子的性格带来一定的改变,促使开朗活泼性格的形成。三是塑形。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启蒙塑形不仅可以塑造形体,帮助胖孩子减肥塑形,而且还有助于塑造、培养孩子的内在气质。
(二)启蒙教育活动的方法
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启蒙教育活动方法的分类上看,主要有三种:一是直观感受与思维想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直观感受与思维想象的有机结合,简言之,就是让幼儿边看边想,带着问题去学习,舞蹈学习是建立在直观感受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其情感体验则是通过思维理解完成舞蹈动作。在具体做法上,3至6岁幼儿舞蹈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本体感受,给孩子打开启发创意思维的一个小窗口。二是基本技能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是建立在幼儿舞蹈教育活动之上,幼儿通过学习舞蹈基础知识、动作、组合等基本舞蹈技能,用自身的形体动作加以表现,培养3至6岁幼儿舞蹈能力。三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不同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使得舞蹈教学的效果也各异,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开展因材施教,科学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可以促进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3至6岁幼儿舞蹈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制约着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从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上看,这些问题分别是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
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是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很多幼儿家长的主观意愿误导着幼儿舞蹈教师的教学,与此同时,追求经济利润,教育观功利化严重,也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难以有序进行。如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口味,不注重幼儿自身舞蹈素质的培养,而是一味迎合家长意愿,这种常规性的舞蹈教育活动模式,有违舞蹈教育的目的,不值得提倡。
(二)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结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幼儿舞蹈教师的供给存在着严重不足,现有的幼儿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舞蹈教学方法并不系统和正规,缺乏专业的幼儿舞蹈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教育机构过多追求专业化技能技巧训练,不尊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客观规律,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与此同时,轻视幼儿身心发展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与心态以及舞蹈情趣等,不顾及幼儿的身心健康,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现状不太乐观,严重影响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
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也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面临困境。目前,幼儿舞蹈教学的教材内容没有得到统一,幼儿舞蹈教学机构教材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符,各类教材的出版者和编写者观点不一,有的教材把基本功的训练方法讲得很细,但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较好地引导幼儿启蒙教育。而有的幼儿舞蹈教学教材是空讲理论,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意义。社会上各类教材鱼目混杂,非常不利于幼儿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探索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势在必行。
三、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教学水平,促进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在了解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内涵,以及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身体的感知,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
身体的感知,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关键。舞蹈时孩子们的身体各个器官都在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肢体语言在舞蹈学习中的作用,使身体灵活和协调,有助于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从幼儿的成长发育上看,幼儿的脊椎在 3 岁时刚定型,在开展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必须尊重3至6岁幼儿身体生长的规律,让幼儿首先认识身体的每个部位,感知身体的头、胸、腰、脚等各个部位,在了解自己身体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身体语言。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着音乐的节奏,适时加入舞蹈动作,让幼儿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使幼儿意识到身体各部分的作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动起来,继而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主观参与到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来。
在具体做法上,应让幼儿在感知自己身体的基础上建立“直”的意识,即身体直、手臂直和腿直。幼儿由于身体刚定型,因此对各部位的敏感度不高,为帮助幼儿在舞蹈训练初期即建立起身体直立意识,教师应善于利用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形象引导幼儿进行感知和模仿,如大树的直立、冰棍的直立、衣架的直立、楼梯的直立等,通过引导幼儿的模仿能力,依靠身体的肢体运动来表现生活,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
(二)身体的表达,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
身体的表达,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身心特点,有的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未知的好奇,有的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等,加上幼儿身体柔软,可塑性强,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就能在对幼儿进行舞蹈启蒙教育时,尽量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为参照,指引幼儿以身体动作表达出来,比如情绪变化时的喜怒哀乐、遇到阻碍或困难时的一种渴望,抑或是孩子自身的顽皮等天性,都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出来,让幼儿学会思行合一。教师在带领孩子编排肢体动作的同时,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教会幼儿分辨美与丑、好与坏,让幼儿从身体的自然表达逐渐过渡到对美的自觉追求。
一是动态。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3至6岁幼儿喜欢玩游戏,喜欢模仿小动物们的爬、飞等。这些动态的物象具有外在和可视的特点,总是能够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因此说,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应是动态的,激发幼儿用身体表达他们的好奇心的欲望。二是情趣。幼儿的生活是极富天真的童趣的。选择适合以舞蹈形式来表现的素材,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如在洗手的过程中,不断地用双手拍水,并往同伴身上洒水;在雨中用双脚不停地踩水;洗澡时接水往外洒等。在幼儿舞蹈教育中,教师可设置情景小剧场,让幼儿在有情景的舞蹈环境中教学,能更好地提升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三是情感。舞蹈具有感情和灵魂,而幼儿的内心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只是往往幼儿内心的情感不会那么直观地显现出来,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还具有内在性和隐蔽性,需要教师细心地观察和揣摩才能发现。在教育幼儿舞蹈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来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取向,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幼儿将其用舞蹈形式表达出来。幼儿舞蹈形式简单优美,动作形象有趣,如表达“我爱你”“不上你的当”“我爱妈妈”等幼儿身上通常都会有的强烈情感。四是空间。舞蹈需要在一定空间的变化中完成,特别是即兴舞蹈,舞者要能在不同的空间变化中随心所欲地转换移动,所以在幼儿舞蹈启蒙教育中,幼儿需要形成一定的空间意识,比如能准确判断出上下左右、前后各方位,在实践中体会站、蹲、跳等空间转换。
(三)身体的创造,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
身体的创造,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3至6岁的幼儿通常充满好奇和幻想,在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表达和创造的自由,从幼儿身体的创造入手,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发挥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幼儿身上潜存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敏感的思维创造力,对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而言,即兴舞蹈是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最好的形式之一,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知识技能水平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舞蹈创作的自信心,推动幼儿勇于尝试和努力。
具体说来,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即兴舞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音乐即兴,二是命题即兴。其中,音乐即兴即随音乐有感而动,教师要为幼儿设计创造的环境,由教师提供一段乐曲,让幼儿根据乐曲的旋律、节奏、风格等,即兴演绎一段舞蹈,让幼儿用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创新。二是命题即兴,即教师指定一个形象、情景或事件,然后借助音乐,要求幼儿瞬间释放身体的动作,以表现特定的形象和内容。对于命题即兴,幼儿舞蹈启蒙教师应认真备课,考虑好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即兴创作,使幼儿产生学习舞蹈的兴趣,进而积极投入到舞蹈学习创作中来,以此提升身体表达的艺术性。
结语
总之,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3至6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开展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遵从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针对3至6岁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通过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而促进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措.浅议幼儿园舞蹈教学的创新性与规范化[J].文学教育(中),2014(6).
[2]刘力阁.浅谈在幼儿园舞蹈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1).
[3]陈红.幼儿舞蹈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11).
[4]周骏.管窥铃木教学法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若干启示[J].黄河之声,2014(5).
[5]王丽娟.谈舞蹈的美育功能――对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认识[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6]王红蕾.浅谈儿童二胡的启蒙教学[J].音乐时空,2014(9).
篇4
关键词:生态教育;活动课程;启蒙教育
一、实施生态启蒙教育的背景及优势
新老《规程》第五章第6条均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环境是不变的有效的课程载体,开展生态启蒙教育是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既现实又长远的需要。1992年11月国家教委与国家环保局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而在新《规程》中增加了“幼儿园环境营造”的内容。由此可见,生态启蒙教育任重道远,是幼儿启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园坐落于江苏省首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内,是一所绿色三星级建筑校园。幼儿园的地理位置和建筑本身都为生态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便于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呈现生态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适当物质和精神环境刺激物,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开发生态启蒙教育课程资源
开发生态启蒙教育课程资源是为了创造相应的课程教育价值。我园遵循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基础,对生态启蒙教育资源进行筛选和整理,逐渐形成了园本生态启蒙教育资源库,以供创设教育环境和开展生态环境主题教育活动。1.注重直觉效应,着力挖掘物质资源。物质教育资源具有直观、具象的特点,更符合学前幼儿学习水平和特点。(1)教材类资源。由于生态启蒙教育在幼儿园阶段并没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内容涉及幼儿教育的多个领域,在现行教材中独立的“环境教育”主题比较少,因此我们一方面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整理出与生态启蒙教育相关,适合大、中、小不同年龄段幼儿阅读的低幼读物105册,制成生态启蒙教育低幼图书推荐目录,为开展生态启蒙教育活动提供教材资源。(2)地域性资源。充分利用地处中新生态科技城的独特地理优势,挖掘幼儿园周边的生态环境资源,形成了苏州市大范围生态启蒙教育资源表,分为游玩类、参观类和欣赏类,为推进课程实施提供了充足的资源。2.增强渲染功能,合理开发人文资源。(1)家长资源表。我园对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的家庭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长是否可提供生态启蒙教育方面的社会实践资源等,并将有关信息汇总,编制成了“家长资源表”,直接促进了家长与教师信息资源的双向互通,大大丰富了我园生态启蒙教育的内容。(2)节日资源卡。结合与环保相关的节日,收集整理与生态教育相关的环保节日的背景知识、经典案例等,初步编撰了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节日资源卡。(3)媒体宣传库。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媒介在关于生态启蒙教育的节目和话题可建立成媒体库,并通过一周一话题、一晨一播报等形式进行宣讲观赏,培养其保护环境的意识。3.体现时代气息,巧妙利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对于延伸感官、扩大教育教学视野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园内公共平台资源库、网络环境资源库、微课资源库等方式,完善资源框架,达到资源共享。
三、创设生态启蒙教育课程环境
近年来,我园多层次地利用生态启蒙教育资源,创设具有生态启蒙教育特色的园所环境,探索环境和幼儿的互动作用,实现自然生态、园所环境与幼儿发展的共生。1.注重营造生态园所环境,共图生态启蒙教育人文愿景。我园注重充分挖掘幼儿园绿色三星级建筑的生态内涵,并让幼儿能亲眼可见园所的生态环保系统,比如,雨水回收系统、自动喷灌系统、光诱导技术等绿色环保设施。尤其是幼儿园的生态堆肥箱,是一个来自芬兰的神奇绿色箱子,幼儿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垃圾入箱、餐厨垃圾堆肥再利用的好习惯,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资源循环、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2.倡导人文融入启蒙氛围,赋予生态启蒙教育文化故事。挖掘、利用自然生态的特色,让园所环境富有人文和活力,这是我园创设生态启蒙教育环境的又一特点。(1)翡翠湖畔的美丽翠鸟。我园毗邻美丽的翡翠湖湿地公园,给园所标志设计的灵感,于是我园的LOGO、吉祥物即为“翡翠湖畔的美丽翠鸟”。(2)视觉符号。我园大胆采用明快、和谐的色彩视觉符号:七彩的门头设计、橙色的墙体立面、葱青的垂直绿化、正红的大厅弧形墙、果绿的圆形廊柱……让置身于幼儿园的每一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到生命的欢乐色彩和生态的自然色调。(3)多感官体验的心灵启迪。我园充分展示“墙面文化”,大胆创新“地面文化”。比如,“弧形园歌墙”从视觉上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敢说敢唱的生态氛围;艺术墙“我和大师有话说”赋予了孩子自由的想象空间;三层楼高的“巨幅笑脸墙”,记录了我园从无到有、从平地奠基到如今热闹灵动的儿童乐园。多感官的空间体验,实现了对幼儿心灵的呵护和培养,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幼儿园所孜孜追求的生态环境启蒙教育的文化底蕴。3.分层创设生态教育环境,发挥生态启蒙教育育人功能。在生态启蒙教育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们关注幼儿园的每一个空间和角落,实现了大厅环境有主题、班级环境有特色、大棚环境有层次、种植园地有收获、走廊环境有创意。
篇5
关键词:音乐启蒙教育 幼儿 智力 兴趣;手段
对于处于幼儿时期的幼儿,在他们的成长、学习和生活中溶入一定的音乐启蒙教育,这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对于塑造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幼儿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
孩子们之所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源于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儿童的内心世界,这表明: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每个孩子都有接受音乐的愿望和要求。因此,针对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有效实施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1.结合幼儿心理及生理的发展来实施音乐启蒙教育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在歌曲的内容、难度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适合学前期各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如果是他们所能接受的,所能理解的,其内容是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
2.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为幼儿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前提,是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生理基础。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声音环境,让幼儿有意识地去听,要求培养幼儿一种“倾听”的习惯,并经常进行听唱训练,特别注意与发声器官、运动器官相互协调、融合,启发幼儿注意自然界和周围各种不同音质的特点,引导幼儿走进广阔的音乐教育领域中去发现,去探索。
3.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促进幼儿感知、想象、记忆力的发展
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同时在节奏培养的过程中,还能促进幼儿的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发展。幼儿节奏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多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特别是要引导幼儿用合拍的形式来感受节奏。
4.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础。我认为对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注意音乐语言的运用,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原则之一。因此,幼儿教师要多创造激发幼儿音乐兴趣的环境,同时利用幼儿好奇、好玩的心理特点,把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趣味化。
(2)开展音乐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音乐游戏活动是一种融生活节奏、生活情趣于一体的娱乐活动。有目的运用音乐游戏进行音乐训练是激发幼儿音乐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幼儿参与到角色游戏“小花猫和小老鼠”,随着音乐的变化,幼儿自由地创编出各种小老鼠和小花猫的动作、表情。这样音乐游戏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想象力,同时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5.家长在有效的实施音乐启蒙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几千年传统观念及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影响,不少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有一技之长,一鸣惊人。因而忽视了孩子们在探索周围世界时那种多元化、广泛性的正当需求,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就应该有一个很好的环境,作为父母,他们是幼儿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环境,则是幼儿能否接受良好教育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要充分地认识到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也不能够接受复杂的知识结构,父母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为孩子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引导他们去观察,欣赏这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各方面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让他们多听听。如:早晨,幼儿起床的时候,家长可以给他们选择轻声悦耳的音乐;晚上睡觉的时候放一段温柔,安静的摇篮曲,以促进睡眠。
篇6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篇7
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有的教师偏向技能目标,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为了让幼儿掌握规范的舞蹈动作,教师开展强制性、重复式的枯燥训练,致使学生学得辛苦、无趣。其实,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目标并非单纯地训练幼儿的舞蹈技能,而是促使其体会到舞蹈学习的乐趣,逐步培养与提高幼儿对舞蹈的浓厚兴趣。在创编舞蹈时,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特点,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通过幼儿视角感受各种形象与角色,将故事情节或小品巧妙地融入舞蹈中,使舞蹈教学游戏化,并运用肢体动作灵活展示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使之更具故事性、灵活性与趣味性,提高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参与,自觉、自愿地舞动起来,感受到舞蹈的乐趣,避免了单纯灌输与操练带来的厌烦情绪。如在教学“吸腿跳”的舞蹈动作时,笔者让幼儿把一条腿当成“树”,另一条腿当成“小猴子”,玩“猴子爬树”的游戏,比一比哪位幼儿的“猴子”爬得又快又高,充分调动了幼儿的表现欲。
二、遵循幼儿规律,科学训练,发展幼儿的协调能力
幼儿的肌肉、骨骼都十分稚嫩,所以教师应重视幼儿的身心特点,立足启蒙教育视角,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展开科学的训练,增强幼儿的感性认识和学习趣味,培养幼儿的舞蹈感知力,发展幼儿的身体运动技能,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首先,由形象入手。不管是理解能力,还是身体协调性,幼儿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启蒙教育,从身体认知与形象入手,增强幼儿身体感知能力与感性认识。如教师可以借助儿歌的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认识头、腰、肩、腕等身体部位;其次,由日常生活入手。如在教学舞蹈“小鸭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想一想鸭子的嘴是什么形状的,鸭子是怎么走路、吃东西的,然后让幼儿试着模仿鸭子的动作,比一比谁的动作更标准,以提高幼儿观察与辨别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还可以逐步增强幼儿的身体协调性,使他们的舞蹈动作更准确、更熟练、更优美。
三、尊重幼儿差异,鼓励创造,发挥幼儿的舞蹈个性
舞蹈不单只是动作模仿,还是创造性的艺术,需要学生自由发挥、自我表现,进行想象升华。但是,在舞蹈教学中,有的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动性与差异性,采取统一标准,缺乏创造意识与个性,所以导致部分幼儿因动作难度大、性格内向等原因,不敢表现,失去学习兴趣。在启蒙教育视角下,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搭建宽松自由、自主表演的舞台,给幼儿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解放幼儿的头脑与手脚,让幼儿能主动参与舞蹈活动,最大限度地释放幼儿的创新思维与个性潜能,提高他们的舞蹈能力。如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各种舞蹈材料或道具,营造和谐的环境,激发幼儿的舞蹈激情,然后要求幼儿伴着音乐节奏即兴舞蹈,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一来,幼儿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舞动起来,感受舞蹈的快乐,提高学习舞蹈的信心。如女生可以用“披风”绑头,表演新疆舞;男生可以选择“手环”当“手鼓”,配合女生做“转圈”“踮步”等动作。
四、总结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影响;幼儿钢琴启蒙教育
随着想学习一门乐器的学生逐渐增多,不少培训机构也伴随着人们的需要逐渐多了起来。钢琴也成为每个培训机构必有的课程。想让每个学习钢琴的孩子能充分理解乐曲、更好演奏出乐曲,打好更扎实的基础,那么,幼儿钢琴的启蒙教育是钢琴教育界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一、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回顾以往的教学模式,方法都比较单一,无论你是否想成为钢琴家,都按照钢琴家的模式来发展,从上课的形式,到选用的教材。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幼小的孩子身上,模仿着成功的案例,闷头苦练,都希望自己的家里也出现一个钢琴家。家长施加的压力、教材教学的枯燥,使幼儿从小就在一个紧张的氛围里学习,导致多数的孩子最后放弃了求学梦。如今,学习钢琴的幼儿越来越多,在教学的方法上就不能循规蹈矩、毫无创新。首先在教材上就出现了改变。不少针对幼儿的教材,从外观到里面的内容,都以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呈现,让幼儿在学习弹奏的过程,也接触了理论的知识。在乐曲的选择上,有改编的小儿歌,让学生边弹边唱,促进了他们对学习钢琴的兴趣。还有一些简单的四手连弹,例如小汤第二册的《问候》,简单的旋律,不但能使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听觉。
二、现状
在四五岁的孩子眼中,玩是他们主要的生活。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学习,只是觉得这一切的学习都是在游戏。我们都知道,钢琴可以培养学生的左右脑协调能力,也可以培养对音乐的感觉,使生活不那么乏味。在幼儿初识音乐的时候,钢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乐器。所以,钢琴的启蒙教育对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去听、唱一些简单的乐曲。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从小培养他们懂艺术并欣赏艺术。
三、幼儿钢琴启蒙教学方法分析
学习钢琴,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弹完整一首乐曲,钢琴演奏也是讲究技巧的一门学科。除了可以熟悉乐谱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基本功。有些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他们会认为学生还小,即使讲一些知识,他们也做不到,但是他们忘记基本功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如果从小不打好基础,不养成良好的习惯,又怎么敢保证日后学生就一定可以完成一些难度的要求?学习钢琴,良好的习惯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坐姿、手型等,要让学生知道认真地对待眼前所学的知识。四五岁的学生通常对钢琴中的专业术语无法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举个例子:在初次弹奏的时候,学生多数会使用不规范的断奏,他们会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力气把这个音弹响,在这时,教师就要把他们的不规范逐渐引导成规范的断奏。首先要告诉他们什么是断奏,直白地讲就是把弹的音断开,他们就会按照老师的意思,把每个音断开。这样并没有完全理解断奏的弹法,于是就要做示范给学生,首先撑好手型,如同搭帐篷一样把手掌撑住,其次手臂高高抬起,手掌如同小狗的爪子一样搭下来,看清所要弹奏的音符,再像飞机一样慢慢降落在琴键上,最后检查自己的手掌是否还是当初的帐篷。检查完毕之后再进行下一个音的练习并重复同样的方法。这样多节课后,学生们会很快掌握断奏基本的演奏方法,他们也会根据断奏的方法对剩下的弹奏方法做出自己的理解。如今,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于教材的改革也开始了。有大家熟悉的《约翰汤普森》《菲伯尔》系列的教育书籍。一边熟悉键盘,一边掌握理论知识,生动的书面设计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乐趣。但是此类书的不足之处在于基本功练习太少。在学生有一定视谱和手型掌控能力之后,我会加入《哈农》去加强学生的手指基本功、加入《拜厄》去加强学生的节奏感。在练习钢琴时必须使用节拍器。对基础知识掌握快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加入自己喜欢的小乐曲,提高他们的协调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教材的选择上,首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同一年龄的儿童性格上也是不一样的。性格内向沉稳的孩子,就可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实践相结合,从简单乐曲,到稍有难度的乐曲,完成后会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对于性格外向好动的孩子,选取教材上就应该多注重实践,把理论的知识简化,按照他的喜好改编成他熟悉的小故事,让他更容易掌握知识。在授课的内容上,要尽早地训练弹奏黑白键,左右手同时训练,提早让他们了解钢琴是需要配合的。现在的学生从小就聪明,对语言的表达能力、对眼前事物的理解等表现在各个方面,所以在授课的方式上,就不能只有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因材施教。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外向,他们希望老师像教大孩子一样教他们,他们有自己的主意,不希望家长每次陪同着上课,这时在讲课的时候,就会带着他们读谱子、打节奏,让他们试着去模仿,把内容简单化,使他们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复述。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从开始学习的时候就不善于表达,他们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希望家长陪同,每次上课的时候都是害怕自己出错,遇到比较难的问题就开始紧张。
对于这样的学生,在讲课的时候,速度就不能太快,把知识点做得细小、简洁、生动,在上课的时候还可以让他们做小老师,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这一课。对于幼儿的教育来说,陪他们玩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每次上课都是死气沉沉的,在他们幼小的心中会觉得学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再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有这样一个女学生,她的心理年龄比同龄的小孩小很多,每次讲到新的知识她都没有兴趣,但是她喜欢漂亮的东西。在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会准备好看的贴纸放在旁边,告诉她完成好了奖一个、完成不好扣一个,听到有奖励漂亮的东西,她总会认真听讲并完成任务,得到她想要的东西。如果一节课完成得好,就会在下课的时候陪她玩她喜欢玩的东西,在她的脑子里就觉得,来弹琴,就有人陪我玩,还会奖励我漂亮的贴纸,时间长了,她就不惧怕学琴,也会慢慢产生兴趣。傅聪曾说“现在好多年轻人,技术好得吓死人,但他们的功夫都在手上,只是娱乐人,不是艺术,艺术是精神境界的接触”。[1]的确,现在好多家长要求技术、要求考级,他们往往忽略了弹琴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是从小培养的,在幼儿小的时候,他们完全有能力去欣赏这种艺术。所以在教学上,我们不能只是去弹琴,按照书本上一字不漏地讲解,更多的时候,要让他们去欣赏自己弹奏的乐曲,让他们在小的时候就对乐曲有自己的感觉。每个孩子都希望能有人和他聊天,与他做朋友,即使是在上课的时候,他突然想到的东西也会马上告诉你。教师与学生沟通,能多方面地去了解他的想法,多和他沟通,会让他觉得教师很容易亲近,也会让他感受到上课的乐趣。有时候在与他交流的时候,也会让教师知道,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克服不了的问题、有哪些情绪,也方便教师及时调整上课的模式。多给孩子们一些争辩的机会,让他们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加他们对钢琴、对教师的热爱。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也是不可缺少的,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一是能够知道自己学生在课后的一些情况,比如:对上课内容的理解、对上课方式是否接受。也可以从家长处得知学生对哪方面的喜好,上课的时候可以从他的喜好入手。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告诉家长上课的内容、学生还有哪方面存在着不足,让家长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良好配合,使学生有更大的进步。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也要注意,每个学生都不希望老师说他表现不好。所以在与家长交流学习问题时,尽量避开学生,以免打击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还要告知家长,学习钢琴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长时间地练习才能达到效果,如果只是要求进度,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太多帮助的。[2]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与家长的沟通,遇到不陪同上课的家长更是要及时去沟通,告诉他们孩子上课的状况,如哪方面有进步、哪方面还需要改进和练习,让家长能及时知道学生学习的状况,不足之处尽快进行调整。
篇9
关键词:文学经典;教育原则;教育方法
幼儿的早期阅读已日益受到我国幼教届的认可,但现在所用的语言教材,其内容普遍存在简单、无序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让幼儿接触主题恒定、语言优美隽永并兼备文学品质、艺术性和思想深度的经典文学作品,能促进幼儿语言和人格方面的发展。
那么如何巧妙地将传统文学经典渗透到语言活动中呢?
一、以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言活动的导入
任何一个活动,不管是语言活动,还是其他活动,都不能缺少活动导入。活动导入是一个活动的开始,一个好的活动导入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活动导入还是一次活动给人的第一印象,因此,活动导入至关重要。传统文化经典有着独特的魅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至今,人们诵读其内容,仍能从中参悟出新的见解。中国的四大名著,经久不衰,其理由想必也不用多说吧!其中深受幼儿喜爱的西游记,在一代代的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童年印象。不管是老人、大人还是小孩都为其魅力所吸引。
二、将活动内容与传统文化经典相结合
一个语言活动的灵魂在于它的活动过程,因此活动过程不能小觑。传统文化经典不仅要融入活动导入,更要渗透到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三、延伸于传统文化经典
有时候,我们在想孩子的学习不应该只限于课堂,不应该只限于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更应该融入延伸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传统经典文化的了解与学习。
有人说,那么小的孩子能懂深奥的文学经典吗?答案是肯定的!或许他现在不懂,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除此之外,对于幼儿了解其内涵只是浅浅的表面。传统文化经典可以帮助幼儿增强记忆能力、提高识字能力、增强理解能力、锻炼独立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等,但是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传统启蒙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在教育原则及教育方法上具有突出的特点。
1.文学启蒙教育原则的特点
首先是注重天下观教育与道德修养教育,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封建文学启蒙教育中尽管有不少“封建伦理”的内容,但更多的内容则超越时空、超越阶级而具有社会人生的普遍意义,其中最可贵的就是“天下观”教育。受历史客观条件的局限,传统的“天下观”主要体现为“天子一统天下”的理念,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落实在教材中则有多种表达方式。《诗经》有“黍离之悲”,《千字文》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篇,《千家诗》有“乾坤日夜浮”(杜甫诗)、“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诗)之语,《三字经》以“载治乱,知兴衰”、“通古今”贯穿,以“上致君,下泽民”为念,即便是比较单纯的识字教材如《急就篇》等也有“天下一家”的思想。其次是重视基本功训练和养成教育。诗要熟读成诵,对子要经常习作、随时考对,“格言至论”则“日陈于前,盈耳充腹”,“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朱熹语),对基本功训练和养成教育的重视一直深入到与儿童少年的心志一起成长。最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均不偏废。封建社会的教育垄断在统治阶级手中,阶级特权、地位及经济实力使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方教育成为可能。历代政府都设有官学,专门教育官僚贵族或士族子弟。
2.文学启蒙教育方法的特点
重视诵读玩味;重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教育方法;重视师生对话(泛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与师生交流。
诵读是古人学习诗文最经典的方法。朱熹曾说:“读多自然晓。”古语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童蒙学诗文,必须熟读经典,烂熟成诵甚至出口成章。韩愈、白居易幼时勤读,竟致口舌生疮。古人有一对名联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家国天下事都在书声中体验、感悟和升华。在诵读中玩味思索作品内涵,感受文学的审美与发现人生的乐趣,从而完成文学的教育与人格的提升,这正是古人重视诵读的根本原因。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方法源自原始祭祀活动,乐奏韵律,舞和节拍,诗以歌唱,互为表里。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赋词曲都讲究韵律,就是一般应用文章也讲究抑扬顿挫,节奏感很强,因此,古人有“踏歌”的传统。传统的文学启蒙往往因势利导地利用文学与乐、舞的配合让儿童在愉悦的律动中获得知识、感受人生、培养情趣。
篇10
面对众说纷纭的理论,从事实践工作的一线教师的实践和定位,成为课程的主宰者,幼教事业的关键人。在山东省教育科学“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实验研究”课题背景下,我园开展子课题研究“幼儿科学与文学启蒙教育整合研究”。“儿童发展”真正成为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的关键词,“发展儿童”让教师成为21世纪学前教育的关键人。课程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成为关键环节,课程目标中的认知目标成为基本问题!究竟怎样对幼儿认知发展目标进行重构和再定位?成为课题的基础准备,随着课题的开展,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和思考。
一、以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学习理论作为认知目标定位的基本原则
“幼儿科学与艺术的启蒙教育整合研究”,课程总目标中的认知目标:通过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幼儿在认识浅显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自由地表现所认知的科学知识,加深其对科学知识的认识;逐步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简单问题,运用教师提供的艺术材料、工具,创造出丰富有儿童特点的、有浅显科学含义的、有创意的、审美的、优秀的作品,起智力因素得到提高,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得到培养⑴。目标内容包括浅显的科学知识,例如声、光、电、磁、四季、生命周期、天文、地理等等知识的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如果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反而加重幼儿的学习负担,影响教育效果。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儿童所具有的学习、发现、探究、创造都会得到释放和实现。经常和孩子在一起,能够发现他们是如何好奇地窥探这个世界,也能意识到孩子们如何敏锐地观注细微的事物,包括那些非物质性的,不能一目了然的,没有特定形状的,不受定力约束的。
影子就是细微事物之一。影子如何形成的,幼儿在没有任何概念。对影子的认知只有成人的言语获得。师:“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幼:“我妈妈说有太阳时就有影子”。对特定具体事物的感知,往往是以听和模仿成人言语的发音中获得。这时候的言语对幼儿来说,可以成为具体事物的代替物,它能引起幼儿产生与具体事物的感知所具有的同样的反应。由于语言能代替具体事物,对事物能起到抽象概括的作用,因此,在课题总目标要求下,我们选择子课题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绘本,以罗杰斯“以幼儿为中心的学习”理论为指导,认知目标的制定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光影”这以科学知识的概念学习中为例,要注意多使用语言来促进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并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帮助幼儿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和记住概念。例如小班课题内容我们选择《我的影子》这个绘本。定位认知目标:通过绘本阅读活动,知道影子会变化,了解影子会跟随人做一样的动作。愿意讲述观察影子的感受和表达游戏的心情。在向幼儿传授“光与影”这样比较抽象的自然概念时,我们可以通过讲童话故事,使用电教手段(边听边看幻灯、投影、录像等)来帮助其理解。活动“我的影子在哪里”“我的影子会…”“我的影子不见了”孩子在观察、体验、讲述分享中促进其抽象化概念的形成和认知的发展。
二、用符合认知发展的科学规律,在贯彻实施认知目标中再定位
教师在贯彻实施活动的规程中,利用多种感官,发展幼儿多角度认知事物能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是幼儿认知目标有效学习的科学规律,教师必须认识遵循并加以运用。以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来发展概念。在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思维仍保持着相当大的直觉行动成分,其学习经验大部分还需感官的刺激而得来。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中,应积极向幼儿提供各种直接感知与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使幼儿较好地掌握相关的概念,如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触觉等感知观察认知事物。在科学实验室里,提供各种能磁化和不能磁化的材料,让幼儿掌握“磁能吸铁”的概念;提供各种能沉浮的物品,让幼儿掌握“物体沉与浮”的概念;提供一些涉及力学、化学、光学内容的探索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掌握相关概念。在种植园与饲养角里,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学习相关的概念,发展认知。例如中班绘本《铁马》就是这样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关于“物体沉浮”的概念的认知。科学家造出了一个“全能”的交通工具――铁马。铁马不但根真马一样能站、能跑、还能飞行、降落,这让科学家很是得意,但最后……铁马掉到水里了?铁马怎样了?在假设、验证和操作比较和总结后,孩子们得出自己结论。在泥工、积木拼插、绘画设计中表现出自己心中的“竹马、木马、泥马、未来的马”。我们知道,要帮助幼儿进行概念的学习,就一定要向幼儿提供直接感知和操作的机会,通过耳听来了解乐音、噪音、高音、低音、大声、小声等概念;通过目视来感知大小、远近、长短、高低、厚薄、颜色、形状等概念;通过手触来体验平滑、粗糙、干的、湿的、冷的、热的、软的等概念;通过鼻嗅来区分什么是香、什么是臭;通过嘴尝来品尝什么是甜、什么是咸、什么是酸等。
总而言之,只要有了以上丰富的感官经验,幼儿概念的学习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以概念来发展幼儿的认知,看来也就非常可行。
三、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主张,对幼儿认知学习的过程再定位
教育的实践实现儿童的发展,实践的内容和过程完全根据幼儿的认知,它从幼儿的认知水平而来,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展开,从幼儿产生新的认知而结束。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主张认为知识是生成的,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的。例如,对幼儿来说,水是透明的;对小学生来说,水是无色无味的;对中学生来说,水是两个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结合。主体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不同的实践活动,所以知识有不同的生成构建方式。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幼儿搭建发展的平台,高效率的教师善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启蒙教育和学前教育
- 下一篇:儒家思想对现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