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目标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汉语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汉语教学目标

篇1

关键词:课程目标制定;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哲学是它的基础学科。对于教育学中关于课程目标制定的理论,由于它们具有普适性,所以也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目标的制定。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学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外汉语教学由于目的、目标的特殊性,因此在课程目标的指定上肯定有着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科课程目标的制定。

对外汉语的教学的核心目标不是我们基础教育目标中的“人的全面发展”,而是学习者汉语能力的获得,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考虑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目标时既要注意到教育学课程目标制定的一般原则,又要充分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要求。对外汉语教学因其特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导致课程形态和课程内容与普通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普通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一般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为主体,知识的传授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对外汉语教学是以语言能力的为教学目标的,课程形态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往往是按照语言技能的构成来设置课程,例如综合课、口语课、听力课、阅读课、写作课、翻译课等等,同时也按照语言能力发展阶段来设置课程,比如基础汉语、中级汉语、高级汉语等。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第二语言的教学,在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具有独特的课程特点。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是由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本质决定的,一般的学科课程有很强的知识教育的目的,以知识的掌握为目标,而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它还具有较弱的意识形态性,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二语教学,学习者一般都已经在自己的母语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学习汉语对他们而言最主要的是掌握一门外语,他们更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获得。至于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感情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问题,是伴随着语言教学而产生的,往往是处于辅助地位的。由于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所以对课程目标的筛选和制定是有必要的,而选择的目标必须是对学生最为重要和可以实现的,并确定下来作为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评价的依据。并非所有的目标都适合课程目标,只有那些复杂的、无法再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或者学得更好的目标才适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成为课程目标。根据泰勒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来源的理论,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来自学科专家的建议,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学习需求、已有知识和技能、背景知识的调查与分析,对社会的需求也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学科专家的建议与主张具有学科意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编制中以学科的基本理论去指导目标和内容的选择、组织、确定、评价。

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方面。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双重属性,同时在教学中也伴随着情感态度的变化。语言教学是借助于语言知识来获得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中不仅包括语言理论的知识,也包括各类文化知识,尤其是交际文化的知识,是形成第二语言必不可少的部分。语言技能一般地认为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对各种技能又有不同的侧重,而且不同技能之间本质不同,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不同的,同时学习者的差异性也导致技能目标制定的差异性。KathleenGraves认为二语教学中情感目标:“是学习者对于他们自己、对学习、对目标语言和文化的态度。情感目标包括形成积极和自信的学习态度,学会冒险,从错误中学习,以及形成对于目标语言和文化积极态度。”在确定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目标的时候,情感态度肯定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但也需要谨慎地界定,即那些情感态度是学习引起的结果,哪些是学生固有的,都应该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习者获得汉语能力,运用汉语进行各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型应用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融合了相关的基础学科理论,因此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中也应该要考虑这些基础学科的相关理论和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高孝传.课程目标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

[2]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J].外国教育资料,2000,1.

篇2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游戏;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58―04

引言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而蓬勃发展,以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运用为突破口,指导和带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研究成为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教育游戏是教育与游戏融合的产物,其集图象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功能于一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笔者正在参与把教育游戏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课题,目前小组正在依据前期的调查数据和对外汉语的学科特点开发对外汉语教育游戏。在本文中,笔者从互动型教学模式获得启发,建构对外汉语游戏型教学模式,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开辟崭新视角,以促进汉语教学的发展,因为课题中的游戏尚未完成,所以本文并未能从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 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互动型教学模式与国际公认的“沟通式”现代语言模式相吻合。互动是两人或更多的人之间思想、感情和观点的相互交流,对交流各方产生影响。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来构筑课堂主题结构的教学模式。

在互动型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起两种作用:一是促进课堂上所有参与者之间和参与者与各种教学活动及教材之间的互动;二是在教学中充当一个独立的参与者[1]。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与评估者,教学过程的记录者与管理者等。同样,在互动型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角色也是多样化的,教学任务的准备者与参与者,教学知识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学习过程的加工者和评价者等。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是一种参与性的、投入式的,有选择性的接收、联想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交际手段以及信息传播都更为丰富。

二 对外汉语游戏型互动教学模式探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交流”与“互动”是教学过程表现的基本形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掌握知识、寻求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研究表明:人们掌握语言主要是通过互动或交流。因此,互动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最根本、最重要的形式。课题小组对华中师范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外国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对外汉语教育游戏进行了总体设计。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互动型教学模式得到的启示,建构对外汉语游戏型互动教学模式。

1 对外汉语游戏教学中师生角色设计

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控制者。而在教育游戏中该怎样定位教师的角色呢?在认为对外汉语教育游戏教学中是否需要教师的指导的调查中,46.7%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其他选项;在认为教师在对外汉语教育游戏应起什么作用的调查中,39.1%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在游戏中扮演一个支助角色,在遇到问题时提供帮助,所占比例最高,见表1。可见,在对外汉语教育游戏中,绝大部分学习者认为教师仍应该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在教育游戏中如何设计教师的角色,才能让游戏有效的促进教学是当前教育游戏设计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互动型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多样化,为教育游戏中教师的角色设计提供了借鉴的依据。对外汉语教育游戏通过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定位为RPG教育游戏,其教师角色的设计如表2所示。

在互动型教学模式中,学习者的角色也是多样化的,他们是教学任务的准备者与参与者,教学知识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还是学习过程的加工者和评价者。因此,在设计学生在游戏中角色时,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关于对外汉语教育游戏呈现形式的调查中,选择多人同时参与到一个游戏中,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游戏人物的占28.3%,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选择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在游戏中独自探索,但是可以通过对话聊天系统和其他玩家交流,占26.1%,见表3。这两个选项都充分体现了在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都渴望能与对方进行交流互动,多人同时参与,更方便小组之间的合作与探究。

通过对对外汉语教育游戏中师生角色定位设计的分析,笔者建立了对外汉语游戏型互动教学模式的信息传递模型,见图1。在对外汉语教育游戏中,教师以非玩家、替身或管理者的角色出现,既可以与学生共同参与游戏任务,也可以对学生的游戏操作提供帮助并对其进行即时评价;学生以玩家的身份进行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交流合作、共同竞争完成游戏任务,同时可以向同伴或教师进行求助。在游戏型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与同伴和老师密切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对汉语知识的建构。

2 游戏型互动教学模式基本结构及特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促使学生在游戏中自主探索、分工合作,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体验,以更好的促进教学,其基本的结构如图2所示。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游戏型互动教学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游戏型互动教学的系统观:统筹全局,注重体验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忽略了教师与学生的真实体验。而游戏型互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统筹全局,充分考虑教学的每一要素,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游戏学习的体验,尽力改变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的状态。在游戏型互动教学模式中,充分考虑了教学过程的环节设置以及教师、学生的活动,注重师生之间的交互体验。互动型游戏教学可大致划分为制定教学目标,游戏教学,反思拓展三个环节,每一环节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对应的活动,整个教学活动有机组合,为师生提供了大量互动交流的机会。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更是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中,不仅要注重汉语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师生之间交流和文化信息的传递。在教学中,学生汉语成绩的提高是衡量该教学模式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游戏学习过程的愉快体验同样重要。

(2) 游戏型互动教学的目标观: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是教师自定教学目标,继而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指挥下按部就班进行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游戏型互动教学模式中,由教师和学生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共同讨论,一起确定学习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游戏。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整个讨论指引方向,确保教学目标不偏离教学大纲。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这种师生共同讨论后确定学习目标的方式,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心智模式,建立师生之间的共同愿望。

本课题的学习者以外国成人留学生为主体,他们来自不同国度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差异。因此,教师不能一厢情愿的自定教学目标,而要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感情,更利于以后教学活动的实施。

(3) 游戏型互动教学的过程观:游戏教学,师生深度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传授教学知识,导致学生原来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与个性感悟都难以得到发挥。游戏型互动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改变了这种状态,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获得了充分的、深度的互动体验。游戏情景的展现,给整个教学营造了一个融洽的教学氛围,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游戏任务是学习任务的外在表现形式,玩家在游戏攻略操作中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完成游戏任务,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建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活动主要是进入游戏,在游戏中扮演对应的角色,或参与游戏任务,或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或对学生的游戏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有效的优化课堂游戏教学。学生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主要是进入游戏,根据游戏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分工合作,自主探究或相互协作,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最终完成游戏任务,并在其中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机的配合,让学生获得了深度的互动体验,使课堂教学升华到一个新境界,能让学生在游戏教学中喜学,好学,乐学。

游戏型互动教学模式中,游戏情景的展现,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蕴涵着浓重中国文化气息的环境,激发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兴趣,符合对外汉语情景教学的需要;游戏任务中的探索,强调玩家的参与,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游戏环境情节虚拟性,有利于让学习个体获得亚实践体验,符合对外汉语实践结合教学的原则;游戏系统良好的协调性,便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交流,符合对外汉语语言学习的特点。

(4) 游戏型互动教学的反思观:师生共同反思并拓展延伸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新内容授完之后,教师或让学生做一些练习或对本节课进行简单的小结,对学生关注的很少。在游戏型互动教学模式中,笔者提倡将“互动”进行到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并总结,对于没有达到知识要求的学生继续加强练习,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提高学习目标,同时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师生双方的共同反思更能对课堂教学做出客观的评价。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效果对整个课堂教学作出总结,并进行反思,以期为下一次教学做更充分的准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使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利于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利用教育游戏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暂新的尝试,没有经验可借鉴也没有成熟的理论进行指导,因此更要求教师善于总结,积累经验。而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汉语的感受,因此学生的自我总结以及交流是这一环节的重要部分。学而后思,思而后得,师生共同反思并拓展延伸才能使教育游戏在对外汉语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变得如鱼得水。

3 游戏型互动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 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本课题中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多为成人留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具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双方共同讨论确立的学习目标,尊重了各个体的情感需求,充分发挥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

(2) 游戏教学中师生之间深度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集多种媒体优势于一体的游戏为教学营造了一个融洽的氛围,在虚拟的游戏环境中,游戏良好的系统协调操作性能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很多深度互动的机会,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让学生获得了亚实践的语言交流体验。

(3) 游戏中情感体验丰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游戏声形具备,逼真的游戏画面,优美的游戏音乐,可以让游戏者领略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游戏情节的设计也可以考虑中国历史上的典故。在游戏中互动学习,能让中华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者,激发其学习汉语的兴趣。

(4) 统筹全局,反馈总结,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游戏型互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统筹全局,并根据反馈进行教学反思,同时也要求学生对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进行自我总结,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外汉语教学更重要的是带学生入门,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融会贯通。

三 结语

笔者从互动型教学模式得到启发,建构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游戏型互动教学模式,并对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游戏能够创建虚拟的体验环境和融洽的互动空间,让学习者快乐游戏的同时快乐学习。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应对游戏型互动教学的每一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同时应注意切忌程式化、模式化,及时作出新的动态平衡调节,做到在互动交流中“教”“娱”平衡。

参考文献

[1] 梁正溜.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探索[J].外语界,2004,(3): 17-19.

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

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采用的传统文化定位就是将语言自身和语言的交际能力为根本。这种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导致语言和文化本末倒置、文化价值目标出现了偏移。本文将主要对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位的构想。

1、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位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1以语言为本,语言和文化关系本末倒置。语言是不能够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语言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有文化的支持。它是我们的风俗和信仰等的总体支持。作为一种非本性和获得性的“文化”功能,使得语言理解以及使用的文化因素主要是隐含于语言词汇以及语法系统当中的。语言始终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当前建立在纯粹语言理论研究之上的对外汉语教学依然只是停留在对语言过程的研究,将研究范围局限于当前语言材料的内部,诸如语法、词汇以及语音等。将语言人为的孤立成为了一个抽象而孤立的体系,将其附属的文化功能和语境予以抛弃,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语言上的天才,文化上的”。

1.2 以交际能力为本,价值目标出现偏移。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话语语言学等功能性语言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从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的交际能力和交际功能地位得到了认可。部分学认为,文化教学在服从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必须服务与语言的交际教学,而且应该将交际教学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才能相适应。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能根据汉语的地域性范围以及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采用得体、合适的汉语来进行交流。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对外汉语的教学功能就是为了完成交际应用服务功能的。这就使得教学过程中将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起点与归宿,教学过程中将之置于第一位,完全忽视了其文化承载功能。基于交际能力的对外汉语教学,从交际目的、内容、对象以及场合等几个方面,对语言使用的得体性进行培养。我们可以用下图1予以表示。

图1 交际体系示意图例

1.3 教学理论受冷落,理论学科被区别对待。由于受到传统思维和认识的影响,二十世纪以来,掌握一门第二语言一直只是将之作为一个技能来进行。这就导致对外汉语教学一直被作为一个应用性的语言学科来开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对外汉语教学既是第二语言的同时,也是外语教学,一直被当作为应用语言学。在这个定义之下,在对汉语各个不同方面的教学问题进行处理时,尤其是在对外汉语的文化定位等深层次的问题进行定义和处理时,对外汉语一直被定义于语言学这个局限的范围当中,导致其研究的内容等倾向于语言自身的逻辑问题,使得整个教学体系研究内容的言语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当前,对外汉语的教学研究通常都是建立在单一的语言学方面,诸如教育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都比较少涉及。这种单纯的将语言学理论基础理解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价值选择是不正确的。尤其是单纯的将以语言学作为理论研究基础的对外汉语,按照对外汉语的应用需求来编制教学大纲。这种将整个语言和它的子系统作为逻辑起点,然后从词汇和语义两个方面出发,使得学生掌握汉语语言规律,从而理解汉语的词语搭配以及句子的组装使用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汉语语言交际功能。使得人们错误的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仅仅就是为了提高交际能力,这种历史思维惯性导致了语言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强势地位越来越明显。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学的本质在于对教学予以指导和实践,其理论辐射范围涉及到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目的等多个环节,同时还有教学评价和教材的编写等。而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仅仅缩水到了以单纯的方法论为支持,受到应用语言学的冷落。这种文化定位的偏置一直是教学误区的一个重要表现。

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定位构想

文化的本质在于对人类的实践方式以及生存方式等加以真实的反映。当前国际交流过程中,文明之间的差异是交流的最基本阻碍,处于不同文明生存环境的人在世界观、价值理念、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长期以来地理与历史作用的后果,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的,这就导致交流过程中容易出现文明冲突。从人类整体情况来看,灵和肉的矛盾正在不断的发生冲突和碰撞,这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需要为此付出代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解决语言交流和使用过程中文化的差异问题是解决文化冲突的主要途径。

2.1 多元文化的合理理解。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化认同能力,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主要包括对技能、知识、人生态度以及文化意识等多个方面的理解。这就使得多元文化不仅包括有外在的技能与知识,同时还包括其内部所包含的情感与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对本民族文化文化与目的文化相关的知识、态度与技能等予以理解、观察和评价,当然这还包括对各种一般性的文化现象、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在所有的这些当中,文化态度及意识是对多元文化加以理解的重要内容,理解这些能力的内在的文化特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从动态的角度予以分析。

2.2 基于多元文化的教学层级。从多元文化的价值定位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对外汉语教学的本质是进行汉语教学,这个过程不能够完全的将语言与其交际技能抛开,需要将他们和文化价值相结合来予以讨论。其实,基于多元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并没有完全的将语言和起交际功能予以否定,而只是否定了将教学仅仅作为一个学习语言的工具的方法。同时,基于多元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还将对外汉语的最终教学目标定位与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个目标可以通过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来予以实现。

所以根据上面的分析,在多元文化的正确理解之下,可以将对外汉语的文化定位分为这样三个基本的层级:其一,学习基础的语言知识;其二,进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训,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其三,体现文化诉求。这三个过程时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应该通过综合平衡来进行。最终实现通过对文化的认识来使得学生接受文化之间固有的差异,最终实现各个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

2.3 基于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

2.3.1 持续增加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比例

在对课程设置过程中国,首先根据培养的技术目标,在学校对教学内容加以确定之后,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安排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整体安排。对外汉语文化定位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三个方面进行全局整合,以文化作为教学本位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使用技能。

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加到整个课程设计当中去,从单纯的听说训练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交流能力以及对多元文化的使用能力三个方面的理解,培养更加适合跨文化交流的综合性人才。

2.3.2 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1) 加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意识培养。意识培养主要可以分为理论意识、文化意识以及情感意识三个方面的培养工作。其中,理论意识培养主要针对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意识、学生主体需求意识以及课程的安排意识等。而文化意识主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来合理的定位文化目的,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

(2)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略。教学策略时确保对外汉语教学途径不发生偏移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全方位的对语言文化进行介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文化形成一个整体感觉,彻底的抛开文化歧视问题,使得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语言有了一个更加客观的把握。通常,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方法来实现。

在对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构想出了一个合适的对外汉语文化定位,最终将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定位于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文化定位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乐.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研究[D]

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板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12-02

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尽管留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学习汉语,但对于大部分留学生来说,课堂教学仍是学习汉语的基本形式,是汉语教师传授知识文化的重要方式。

虽然对外汉语课堂学习时间占留学生汉语学时间量并不是最多的,但有限的课堂授课仍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是留学生学习基础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可借助板书展示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对留学生的了解程度、授课特点及思路和教师个人授课的基本功及魅力,提高汉语教学效率,实现这一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对外汉语板书的定义及应用意义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板书研究起步较晚,1984年湖南省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年会提出建立“板书学”, 首创了“板书学的理论”,并对“板书学”理论作了初步阐述。由此发展的板书学又派生了“板书图示导读法”、“板书图示导写法”、“形象化图析法”等板书教学法;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及多媒体应用的普及,板书学按板书手段可分为通用板书学和电化板书学等[1]。

所谓板书,是指教师以黑板为载体,用符号和文字演绎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2]。有的教师把板书定义为用一支粉笔在一块黑板上以各种形式将课文内容概况性、总结性或分析性地展示出来,而使用多媒体教授课文内容则是另一种授课手段,把两者对立起来;有的教师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作为传统板书的现代手段,是粉笔黑板运用的延伸及扩充,两者是统一体。笔者认为,多媒体是在传统板书的基础上增加了更为直观立体和具有动感的图片视频,色彩更为丰富,可节约教师的绘画时间;还能实现集视听为一体的效果,避免了教师在板书和放录音之间切换,提高了授课效率等。所以,笔者认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是传统板书的延伸,同属板书,只是传统与现代之别;两者是统一的,不能相互取代,只能相互补充,共同服务于授课内容[3]。

汉语板书在教学中的一般功能和意义主要在于浓缩语言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集中留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体现教师授课思路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和记忆重点内容,还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汉语言知识体系。对外汉语课堂板书作为汉语言课堂教学板书的一个研究分支,它不仅是一种授课手段、教学法中的一种方式,更应使留学生从板书中感受汉字的线条美、架构的对称性、平衡感,了解到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观及习惯等人文思想。

二、对外汉语教学板书的基本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板书作为汉语言教学板书中的一种,除了传承布局合理、书写规范,具有概括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趣味性及创新性等一般汉语言教学板书原则外,还要注意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教学教材、课型和教学环境等特殊性,在对外汉语授课时灵活运用板书并适时配以现代化教学设备为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4]。

(一)应反映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对外汉语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赵金铭,2001),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言能力及其交际能力。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环境创造较为真实的语境和情景,使留学生融入情景中进行基本知识学习及言语技能操练。为此,教师适时板书、画简笔画吸引留学生的注意力,培养留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边听边写边思考的好习惯。除此以外,还可使用教具,利用多媒体制作的动态图片视频或声音等辅助手段,增加情景的渲染性,留学生也就较为自然地进入一个话题,并展开这一话题。教师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添加所需内容,加强与留学生的互动。

(二)应反映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特点

陆建明教授曾提出“怎么让一个从来未学过汉语的留学生在最短的时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这一问题,引发了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由于留学生习得汉语言需要一定的过程,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对汉语言要素及规则的认知接受能力不一样,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知识水平选择重难点,以留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板书设计,如零起点的留学生,板书要更为简洁、突出授课重难点和基本使用功能,教师应避免过多使用中介语而随时使用留学生能明白的符号或简笔画,这便于留学生从识记理解层次尽快进入到应用层次;又如,留学生听力水平较低时,教师板书设计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如黑板的左中右分别书写重点的词汇、重点句式、临时内容等;教学环节上固定为好,文字提示语和颜色也不宜常变,直至留学生熟悉教师思路或识汉字以后可稍作调整。

(三)应针对不同层次与需求的留学生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和目标有很多差别。因此,教师在板书设计时应注意留学生的学习目的、个体差异等进行教学定位,灵活多样地选择适合教学对象的板书形式,分层次逐一教授重难点。同时,还要体现板书人性化的原则,对不同国家的留学生选择不同的板书形式,如对欧美国家的留学生书写提示语少些,留白多些,给他们多一些想象发挥的空间,必要时可鼓励他们多练习写汉字;有不少亚洲留学生不如欧美留学生活跃,教师可以多设计游戏型的板书,鼓励他们参与板书,进行师生互动。留学生在互动的课堂里既能获得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又能得到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提出更多的问题思考,那么课堂教学就会超越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对外汉语教学板书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内容相互翻版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把占用课堂时间较多的板书,用图片可直接说明,教授内容,可事先准备实物或以多媒体展示,需要反复修改的内容在黑板展示。教师合理安排,要么以黑板上内容为主,要么以多媒体上展示的内容为主,切勿把主要的内容分散展示,使留学生明了授课主体内容。如读写课、口语课和听力课可以以写板书为主,多媒体上的内容可在讲授生词的图片解释、情景对话时提供的场景和视频等时使用;文化概况课可事先准备大量图片和视频,在黑板上书写重要的内容,而不应把多媒体课件内容重复地在黑板上展示,增加留学生的学习负担[5]。

(二)避免板书零乱或随意,增强板书的规范性

教师在备课时须认真设计板书,理清教学思路,避免授课时想到哪写到哪,留学生不能从板书中看出教学思路,无法了解教师板书的用意,对重难点印象不深。除书法课外,板书字体应与课本字体一致,统一使用正楷字体。教师不应使用行楷、行书及草书等,尤其是初级阶段的学生,教师板书最起码要做到:写出横平竖直的汉字,体现中国汉字的方块形状,讲究平衡对称美及线条美。教师在展示偏旁和部件时要用颜色区分,使留学生理解汉字的构字方法。另外,教师板书速度要适中,特别是要重点突出的部分要有一定的停顿,说话和书写速度也应该同步。

(三)对外汉语教学板书应与多媒体使用相结合

现代教学设备能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化、更丰富地展示,且不受时间、空间、场地等限制,教师可以把一些深思熟虑的参考答案或想法准备好,可以节约授课时间;黑板上的空间有限,但板书更灵活,随时能依据授课的需要灵活删添内容,留学生的想法可以随时体现在黑板上。这样教师授课内容不必拘泥于准备好的课件内容,使授课活动开展得更为顺利。两者形式各有优势,教师应充分发挥各自特点,不应偏废一方,尽管现代教学设备很智能,在语言教学中这些教学设备也显示出其优越性。但是这些设备毕竟是机器,只能进行人机交互。教师板书是人在书写,具有灵活性而且还充满了感情,留学生跟教师书写可以互动交流情感。但是有的学校虽然配置了现代教学设备,可是因教师未得到专门训练,不能充分了解这些设备在汉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而闲置。因此,教师首先应得到充分培训,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其次,教室的投影设备和黑板的布置要符合教学的需求。例如:投影设备置于教室一侧,用于播放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视音频及总结概括性的文字等材料。黑板则置于教室的中央,教师可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个板块,最重要的内容置于中间[6]。

正因为板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只有对外汉语教师有效地利用板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并从一手好字中提高留学生对汉字及汉文化的认识,增强留学生对教师的威信。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语文板书教学及板书学研究概述[J].绍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2]蔡整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板书设计[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2).

[3]黄晓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设计及板书[M].北京:北京语言出版社,2008:44-52.

[4]邓涛.名师高校课堂的引导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9-230.

篇5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为汉语教学的创街开砰了广阔的空间,教学模式是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创街的突破口,本文以教育技术理论为依据,从多嫌体角度探讨了教育技术在多探体时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已经看到多媒体技术对学习者产生的良好效果,有些优秀的软件和恰当的教学内容的结合确实帮助学习者解决了过去头疼的若千难题,使学习变得更流畅、自主、丰富、快乐而深人。这一由多媒体所成就的实效也同样适用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留学生学好汉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师探究的课题。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就是应此而有的建设,它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技术支持而发展的。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而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思想在198,年美国出台的“2061计划”(project206)中被清楚地描述出来。它更快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为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提供可能。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持,为课堂引入崭新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让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较好地适应满足信息时代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情境教学,互动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等教法得以精进,课堂教学成效得以提升。

    本文以教育技术为主要依据,探计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为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分析和指导。

1、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教学论的重要概念,在教学中起着连接理论和课堂教学的桥梁作用,对关联基本概念的厘清有助于对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概念内涵的理解。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特定领域的表现形式,而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又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在这两个概念基础上界定的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会呈现更清晰准确的面貌。

   1.1教学模式的几种定义

    1972年,美国的乔伊斯·威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学习的过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和范型。”

    何克抗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钟志贤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对理想教学活动的理论构造,是描述教与学活动结构或过程中各要素间稳定。关系的简约化形式。换句话说,教学模式是一种反映或再现教学活动现实的理论性、简约性的形式。”

    祝智庭认为“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构型。研究教学模式,有助于我们对复杂的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做简要的表述,分析主要矛盾,认识基本特征,进行合理分类。”

    赵金铭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

    周淑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将教学诸要素科学地组成稳固的教学程序,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规范教学课程中的种种活动,使学习得以产生。”

    崔永华认为“教学模式指课程的设计方式和教学的基本方法。”

    由上各家之言,让我们对教学模式的内涵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每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都会有所侧重。为便于理解及进一步阐述所论主题,本文择取《教学论》中的定义,即“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某一类学习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简明教学结构框架及其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通常是对几种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组合应用”。

1.2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运用在具体领域的过程中,学科的特点对教学模式的特定性有决定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就是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形成或提出的教学(学习)范式。这种教学(学习)范式以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学或学习理论为依托,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提出课程教学的具体程式,并对教学组织和实施提出设计方案。它既是一种形而上理论的反射体,又具有清晰的可操作性的教学范式”。

1 .3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参考上述教学模式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界定,我们认为基于多煤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认知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媒体为技术手段,整合资源,创设情境、互动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优化教学各要素,运用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达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

    该定义内涵中有四个“突出”,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技术手段的作用,突出了要素组合的必要价值,突出了以学为主的策略方向。

2、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所强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起了相当关键的指导作用,它对“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作以修正。而且,它涉及的诸多范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导作用显著,其依托信息技术的理念和技术运用对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起着核心作用。

2.1现代教育技术定义

    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成立,这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科和研究领域形成的标志。1994年,西尔斯(seels)与里奇(richey)合写的专著《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发表。书中给教育技术作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2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对象、五个范畴”。

    “一个目标”是指学习。教育技术是为了学习。

    “两个对象”是以学习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与资源设计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产生出各种教学设计模型(models,或模式)。

    “五个范畴”是指相互作用的五个研究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内涵说明分析如下。

    设计是指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定(教学策略中又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等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和相应知识点排列顺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设计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的考虑等等。

    开发是指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利用是指应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和法制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管理是指包括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

    评价是指既要注重度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的主要措施。

    以上定义,传达出现代教育技术的精髓。

    首先,反映出以学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用技术促进学习者的“学”。

    其次,突出了学习者的作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认知过程。

    再者,强调学习资源设计,指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环境的设计一般指与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教学设计。

    最后,以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依托,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2 .3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功能体现

    (1)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多媒体信息的“教导”功能。

    信息技术可以将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融为一体,从文字、图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习者,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点理解、记忆和掌握,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代替了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功能。实现了媒体的跨越,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学习工具。传授知识的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丰富了课堂教学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手段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学习结果可以立即反馈。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汉字、词汇等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让对外汉语学习者在情境和资源中“角色满足”的功能。

    在多媒体教学中,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用资源学习是一种崭新的认识。教师用各种相关优化的教育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更能开阔思路,发展创新。

    (3)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和体现了多煤体汉语教学手段的“持续开发”功能。

    第一,信息技术注重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多样,而信息技术的开发,因其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在教学中能相应地给予多元的、丰富的、优化的辅助资源。

    第二,利用超文本技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使学习内容的调用极便捷,能满足学习之需。其模拟人类思维特征,将教学内容通过节点(用于储存各种信息)和链(表示各接点之间的关系),组成含有许多分支的信息网络。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方式组织管理信息,使得学习者不必按一定顺序提取信息,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3、现代教育技术对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指导作用的分析

    以上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范畴和它在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功能体现作了介绍与分析。在建构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将这一理论思想贯穿其中,在四个方面产生出其有价值的指导。

    第一,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为中心的模式。它需要进行语言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定,教学策略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信息内容设计。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核心的应用之一。

    第二,多煤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用技术促进学习的模式。建构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运用目的语(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境,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从而让学习者提高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

    第三,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具有互动性的模式,让学习者通过协作、会话完成交际过程。该模式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实现人机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不同层面的互相沟通和反馈。如在多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规定课程目标下的相关语言知识,也可以实时的人机互动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

    第四,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重视媒体的呈现、制作与利用的模式。煤体是学习过程所必须借助的工具,本身即是学习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把含有不同媒体信息的教学内容(如听、说、读、写,话题交际等)综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设计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创设出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的目的语仿真环境。

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 情景教学 浅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86-02

前言: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指以非汉语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习者对词汇和语法的掌握。在实际教学中,情景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词汇和语法,锻炼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的阶段性

(一)感知阶段

学习者对于汉语的学习都会存在一定的感知阶段,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也相对浅显。感知是一种感官知觉,是人脑运用感觉器官对于客观事物的反应。在学生接触汉语的过程中,感知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拥有良好的感知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学习汉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多利用实物、图片等进行课堂展示,使得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适当的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可以更生动的展示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理解[1]。

(二)理解阶段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据相关数据显示,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学习:读过的知识能够掌握10%;听到的知识能够掌握15%;看到的知识能够掌握25%;亲身经历的知识能够掌握85%。从相关的数据可以看出,亲身经历能够有效的使学习者掌握汉语知识。因此,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情景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对词汇、课文、语法设定情景,让学习者表演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可以加深学习者对于汉语的理解,使学习者体会到汉语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2]。

(三)深化阶段

深化阶段,是建立在前两个阶段顺利完成的基础之上的。这一阶段是让学习者对在情景教学中学到的汉语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从而体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只有使用才能够被更好地掌握,学习者对于情景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应该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牢固的掌握所学的汉语知识。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情景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景模式教学

在进行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主动地参与当中,使情景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制约着我国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重视避免传统教学的影响[3]。

情景模式的教学实施有着较强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性,学生主动地参与才能够确保情景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实现小组合作。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达到教学的目的,活跃课堂的气氛。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真正的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二)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汉语水平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当中,就有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也应该重视这一点,了解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汉语水平。重视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接受能力,并根据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接受程度,来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对于初级水平的学习者,应该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日常交际用语。例如可以通过模拟购物、吃饭、看病、朋友见面等日常情景让学生学会常用的词汇和表达。针对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知识的中高级学生,应该重视在实际的情景模拟过程中的融入礼仪和文化问题,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对于复杂的句型也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进行讲授,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语句,并且使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交际,掌握基本的交际表达,明确待人接物的基本交流和沟通方式[4]。

(三)重视情景教学中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交际能力是情景教学的首要目的。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应重视汉语知识的讲授,更应该结合实践,让学生可以将学习的汉语知识运用到交际之中。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实践练习,并且根据不同的情景模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考察,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通过情景模拟的实践还能够考验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明确学生的处事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对于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模拟不同的交际场合,观察学生对于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礼貌用语的使用能力,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把一些中国文化有意识的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中国的生活[5]。

结论: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通过对情景的模拟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汉语知识的记忆。在顺利的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同时,体会到了汉语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史雪媛.试论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一对一课堂上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3.

[2]安璐.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语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

[3]樊蕾.情境教学法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河南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高校;对外汉语;思考;路径

对外汉语课程教学基础内容较为丰富,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角度提升汉语教学专业性,可以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课程教学机制。高校要做好对外汉语教育问题研究,强化自身教育实践、教育探索能力,切实从提升专业教育水平角度进行合理的教育规划,为未来阶段运用对外汉语开展深层次教学交流做好充分铺垫。

一、高校对外汉语教育难点

(一)学生汉语语言结构解析能力不足。汉语语言结构解析能力不足问题是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难点之一。该难点的产生原因由多个方面构成,其中学生汉语学习能力不足、教师缺乏良好教学沟通等,均对是主要影响因素。从对外汉语基础教学角度来说,由于汉语语言结构相对独特,相较于英语、法语及阿拉伯语等在语言元素上更为丰富,使学生对汉语语言结构掌握相对困难,无法将母语学习技巧运用于第二语言学习,一定程度对学生汉语语言内容及知识理解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汉语语言结构解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汉语学习基础,但高校对外汉语生源质量良莠不齐,部分学生对汉语语言基础知识掌握能力不足,使其无法对各个阶段汉语知识充分消化,难以基于现有知识体系构建完善知识结构,为后续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形成阻碍[1]。(二)学生汉语声调、语境掌握困难。充分掌握汉语声调及合理选择沟通语境,对于强化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具有一定帮助。在实际高校对外汉语课程教学方面,母语为越语、泰语、日语、缅语等语言的学生,对于汉语声调与预警掌握能力较强。之所以此部分学生在这方面存在优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越语、缅语等均属于汉藏语系,在语言结构上及语言表述方式上与汉语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学生在掌握部分汉语语义、词汇结构之后,即可进行较为简单的汉语交流;二是日语、泰语等东南亚国家,均属于汉文化圈的一部分,在语言使用方法、语言表述技巧方面与汉语存在互通性。所以,母语为日语、泰语的学生虽然在声调的掌握方面存在劣势,但对于迅速掌握汉语语境有一定的基础优势。换言之,语言文化差异一定程度影响学生对汉语声调、语境的掌握。高校对外汉语由于需要对多平台、多国家开放,所以在汉语声调、语境教学方面,无法从语言文化角度开展全面教学渗透,从而使高校对外汉语教育在对欧洲、美洲及非洲等地区学生教学方面,难以从语言文化角度开展汉语声调与语境教学工作,无形之间增加对外汉语教学难度[2]。

二、高校对外汉语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专项语言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对外汉语教学,需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体系下的语言环境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汉语学习诉求及基本特点,合理布置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但在实际教学实践方面,常出现课程教学布局与学生学习诉求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下滑,学生学习水平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之所以高校对外汉语教育产生这一问题,主要由于对外汉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高校无法从多元化角度做好教学结构设计,采用的教学策略相对较为单一,让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长期处于缓慢推进环境,难以切实发挥教师对外汉语教学优势,促使其教学能力受限,课程教学工作开展无法按照预期规划稳步推进。最终导致对外汉语教学陷入恶性循环,难以从更高维度开展基础教学工作[3]。(二)高校对外汉语的动态教学能力不足。提高动态教学能力的目的在于强化教学弹性,使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开展能从细节上做好优化,进一步结合学生汉语基础学习能力调整教学方向,使高校对外汉语教育可以循序渐进推进实际教学工作。但由于部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体系尚不完善,课程教学工作开展呈现阶段化教学趋势,使学生对汉语语言学习产生知识碎片化问题。学生汉语知识学习长期在语法应用技巧、语言结构、语义分析等方面徘徊,无法更深层次推进汉语教学工作。进而,一方面,拖慢汉语课程教学进度,另一方面,也影响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另外,教学目标制定不明确,也会对高校汉语对外教育产生一定影响,促使学生学习方向与教师教学规划无法朝着一致方向推进,最终让汉语教育工作质量大打折扣,影响后续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合理化开展。(三)教师对外汉语教学引导方法及技巧滞后。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虽然专业素质过硬,但面对学生存在各类汉语学习问题,无法在课程教学方面做到教育工作全面化覆盖,在细节上容易产生纰漏。然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滞后,无法充分满足高校对外汉语教学需求,在教学创新及教学优化方面,未能根据当前教学实际情况做好深层次教育规划,使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未能取得良好成果。

三、基于高校对外汉语教育有效策略及路径

(一)强化教师肢体语言与母语沟通教学能力。肢体语言具有一定沟通便捷性,能更好基于肢体语言提高交流双方、多方信息理解能力。以肢体语言课程教学为载体,注重母语课程教学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提高高校教师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例如,对于部分汉语文化课程教学,教师应先做好与学生的教学沟通,帮助其了解汉语文化特点、文化来源,而后以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融入汉语学习环境,并运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对关键知识的理解能力。以此,强化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使其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挖掘的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及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要做好与学生课下的学习交流,了解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根据学生学习问题调整后续学习规划,为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稳步推进夯实基础。(二)优化高校对外汉语教育评价考核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方向。做好对高校汉语教育评价考核体系的优化,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亦可最大限度地弥补传统模式下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不足,使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能综合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理解力等多方面因素,更好地开展科学化教育布局,提升教学适应能力及教学质量。譬如,针对学生汉语表述能力考核,不仅要从其语言沟通能力方面做好考核评价,同时也要做好对语境、声调及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容的深度分析,在细节上了解学生汉语知识学习的不足,并在考核评价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建议,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失,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三)建立多元化对外汉语教学联动机制。建立多元化对外汉语教学联动机制,实际意义在于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联合多个专业教学机构,采取多种教学策略,灵活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布局。例如,针对母语为德语、挪威语及波兰语等小语种国家学生,应尽可能从提高汉语基础知识及语言沟通能力角度开展教学优化,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多位一体的教学联动,基于课上学习、课下复习方式,提高学生对汉语知识理解能力,充分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对于母语为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通用语言国家的学生,则可从汉语文化渗透角度开展教育规划,提升对学生的影响力,使高校对外汉语教学能按照学生学习特征与文化差异做好多层次教学设计。另外,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应利用自身的专业教育优势,做好教育资源共享与资源互换。通过引入外部资源,解决高校对外汉语专项语言课程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并联合MOOC与SPOC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专项混合式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从而为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支持。(四)创新对外汉语课程教学实践方法及技巧。加强教育创新能力是提高教学适应能力的重要策略。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开展,要善于运用各类教学技巧,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变及科学选择,使对外汉语基础课程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例如,在对汉语词汇的学习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组织课堂活动实践的方法开展学习互动,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将其分为多个小组,通过识别词汇读音、掌握词汇应用及词汇重组等方法,开展学习活动竞赛,利用学习活动实践提高学生对汉语词汇的记忆能力,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多种词汇的应用方法。并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尽可能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其感兴趣的语言元素,提高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意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后续阶段汉语课程教学能形成良性循环,为高校对外汉语课程教学长效化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娟.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对话”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11):345-346.

[2]郭伏良,王强军.地方性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发展的对策与思考[C]//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全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卷.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关系;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21-01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随着通讯手段、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人们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发展起来。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需要依靠第二语言教学和翻译理论推动其发展。多年来,在我国外语和对外汉语教学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人们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在内的第二语言教学离不开跨文化交际,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一、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是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

第二语言教师的工作是架设沟通中外交际的“桥梁”,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不断地进行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转化工作。充当“桥梁”的根本条件是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Spitzberg与Cupach(1984)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动机、知识和技能三部分组成。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具有感觉的敏锐性(善于发现矛盾和问题)、理解的科学性(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处理的自觉性(自觉排除干扰,有效和得体地解决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清楚认识文化差异,还要乐于接受和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这才是跨文化意识的主要内容,也才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具备跨文化意识并非易事,其中一大原因是认识文化这座“冰山”的全貌是很艰难的,而最根本的阻力来自文化优越感/中心论、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这“三大敌人”的心理干扰。

因此,包括对外汉语在内的第二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应将其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交际的关系、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的关系,通过帮助学生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以培养他们与各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际的基本能力。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已不再单纯地传授汉语知识,而成为一种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语言教学。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因素是内嵌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的。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决定着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及句子的内在结构与构成原则。“一个对外汉语教师,无论是在本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还是在异国教授汉语,首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其次才是一个教授汉语的行为。”因此,既作为语言文化知识外部体现的、又作为掌握这些知识前提的跨文化能力,就是他们所应具备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能力。

从广义上讲,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1)语言学的理论能力;(2)语言的交际能力;(3)掌握本国和异国文化的能力。教师们只有获得了这些能力,才能成功地组织教学,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

“由于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直接且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因此,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汉语学习中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树立起文化习惯意识(整体意识、比较意识和适应意识),站在目的语国家人们文化背景的角度去进行语言学习和交际,积极利用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克服其负迁移作用。

根据语言的双重特征,文化导入可划分为“隐性导入”和“显性导入”。前者是通过教授语言使学习者接触目的语文化;后者是通过语言媒介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文化。文化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适度性和针对性等原则,包括习俗文化、思维方式、历史文化和体态文化等内容,采取穿插讲解、对比分析和交际实践等方法。

(三)跨文化交际具体内容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表层因素,文化习俗是深层因素。”教师们应当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克服文化休克现象,注意母语和目的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环境,渗入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时文化和共时文化

与对外汉语教学紧密结合的主要是当代共时文化。中高级阶段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行为规范和交际准则,能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可以根据具体情形和需要讲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另外,随着新兴文化现象的不断产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涉及此类语言现象。

2、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在文化教学中,既要注意民族共性,又要注意地域特征。由于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只有结合语言教学,真实地介绍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才能使外国学生全面地了解汉文化,更为便利地与当地人交流。

3、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交际文化主要指具有两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交际并容易产生误解或冲突的语言或非语言文化;知识文化则相反。某一民族的知识文化,外族人通过母语也能学到。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以交际文化教学为主,知识文化教学为辅。如禁忌语、吉利话、隐喻、成语、歇后语及惯用语等,大多含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反映出汉人的深层心理结构,是中高级交际文化教学的重点。

4、词语文化和非词语文化

在两种不同语言的词汇系统中,大多数是不等值词或不完全等值词,它们蕴含着各自的文化特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此外,语法和语音系统在跨文化交际中也不能忽视。如印欧语重形式、汉语“得意忘形”及谐音的内涵等。

三、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第二语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心理、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跨文化交际受到“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指导,二语教学就自然必须教授两种规则而非单纯的语言结构教学和语言功能项目的操练。因此,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根本方法是语言与文化对比分析。它“是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行为和决定这些交际行为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揭示出文化的同异点,重点是文化差异及其造成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并且追溯其文化根源,研究和提出排除文化差异干扰的有效方法,以促进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彼此适应,保证跨文化交际在交际双方同建的共识基础上有效地进行。” “跨文化交际根据交往媒介的不同,可以分为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超语言交际三类,每一类都有很多具体的交往行为。我们可以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根据其身份、目标、交往对象、交往方式等进行选择,保证学生优先掌握那些他们将来最常参与的跨文化交际的方式。”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进程中,实施文化教学的策略主要以三种基本模式呈现,即:地域文化学习的兼并模式、模拟交际实践的融合模式与多元文化互动的综合模式。为了兼取这些模式的优点,也应将“学而知”(Learning to know)、“学以用”(Learning to do)与“学求新”(Learning to interact)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与此同时,“将‘对外’和‘对内’的语言文化教学目标加以区分,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的‘文化洞察力’,而在对内的外语教学中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这种多元共存的观点,也将更符合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趋势下更好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汉语教学 语用能力 任务型教学模式

一、引言

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很长时间以来就被对外汉语教学届确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培

养目标。所以一般而言,我们都会十分重视对外汉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培养的问题。但是,交际能力是一个非常宏观模糊的概念,因此我们可能还没有很明显地意识到我们笼统地强调交际能力培养的时候,很多情况下还是重视的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关系到语言交际能力的语用能力的培养则没有足够地重视。因此本文专门论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问题。

二、语用能力是外汉语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际能力是由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两部分组成的, 语言能力是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语用能力是指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用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学生真正会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实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认为交接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往往重视把语言作为知识来传授 ,促成了以获取词汇、语法知识为目的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词汇和语法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但是,这样的教学思路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时常出现用词不当,使用语言不得体的语用失误,造成交际障碍,引起误解,严重影响交流效果。因此,汉语教学不仅应强调构成汉语的发音、词汇和语法规则等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必须强调交际能力中语用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所学汉语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沟通的目的。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开拓了对外汉语教学语用能力培养的新视野

当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时候,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思考我们如何在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上进行突破创新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语用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强调正确遣词造句的能力以及特定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 ,另一方面强调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很明显和真实交际环境的营造以及大量真实性的语言操练活动很有关系。而真实交际环境的营造和真实性语言活动的模拟操练不正和现在逐渐升温的任务型教学思想不谋而合吗?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要求教学任务具有真实性、交际性、能激发学习者兴趣及动机等特点,在让学生学到语言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身的解决问题能力即上文述及的语用能力。由此可见,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与任务型教学指导思想非常一致,都是要培养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使学习者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顺利地完成各种交际任务。任务型教学出色地实现了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的有机统一,不失为学习者语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想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就应该吸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优点来开拓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的新视野。

四、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培养留学生语用能力的具体教学实施策略

接下来本文将阐述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培养留学生语用能力的具体教学实施策略。

首先,我们要大胆采用以任务为核心设计的教材,在教材里面尽量使用真实语言材料: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节目、广告、说明书等来自公共场所、媒体、公务以及人际交往出现的材料,而不是专门人为地创设非常合乎语法规则的不真实语境。语用规则与语法规则一样,是可以总结归纳并可以教授的。为此,我们要结合语用学的角度和任务型教学的模式重新审视和挖掘教材,自觉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纂工作中。

其次,我们要结合语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要求大胆对现有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进行完善。一方面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培养目标里面对交际能力的阐释应该更加具体,对语言知识能力和语用能力要提出并重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要把语用知识的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对老师教学工作的导向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开设专门的文化对比以及交际技巧等课程供留学生选修,在这样的课程中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语用知识,使学生了解汉语交际文化的语用规则,培养他们的语用自觉意识和语用差异意识,减少语用失误。

再次,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是保证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就应该努力寻求培养语用能力的好方法。我们知道,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它强调的任务就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做的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因次,把任务搬进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意味着把传统的语言知识学习课堂变成了一个发生在真实生活场景的交际能力培训课堂,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语用能力是不知不觉地提高,是一个类似母语习得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最后,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下对语用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以下细节问题:我们要开始重视语用能力测试的研究,改变当前语言知识测试为主的现状,发挥考试指挥棒在加强留学生语用能力培养反面的作用。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语用能力的实践与巩固。一旦学生掌握了某些语用能力,我们就应该鼓励他积极参与实践并不断地在实践中使语用能力得以巩固。

五、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吸收语用学的研究成果,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大突破。过去,我们一味地强调语言结构、语言知识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所学与现实所用脱节,学生出去听不懂也不能被听懂,这样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强调语用能力的培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重引入语用学研究成果,必将推动对外汉语教学迈上新台阶。而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开拓了我们对外汉语语用教学的新视野,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提供的空间加强对留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语言的实用性,突出实用语言的特征,必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把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推上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篇10

    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对西方历史知识的掌握古今不均衡,高中世界历史的学习内容主要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文化概论课不是历史课,但是离不开历史知识的基础,学生对于西方古代史和中世纪的历史知识存在着较大缺口,造成教学效率较低;

    第二,从上古时期到当下,西方文化概论课程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长;“西”的概念指向多个民族国家,课程内容涉及的地域跨度大;“文化”既包括精神层面又包括物质层面,知识体系庞大,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困难;

    第三,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不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学和学习效果均不理想。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外汉语专业西方文化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立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学生运用西方文化知识与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了解西方思维模式、文化特征与中国文化的不同,消除民族间的文化隔阂和差异,更好地进行汉语教学。

    第一,全面掌握西方文化的知识体系,包括体制的演变、宗教、科技、教育、哲学和文学等各方面的发展和特点;

    第二,在了解西方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到汉语文化、汉语语言的教学中;

    第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避免文化冲突,更好地传播中国语言和传统文化;

    第四,掌握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中西文化对比和交流的基本技能,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前,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总课时为36课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3.1 本体知识

    搭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西方文化概论的知识体系,包括:西方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西方文化发展历史阶段的分期与发展进程;西方的宗教信仰、社会生产与生活状况、科学技术、教育、政治经济与国家制度、文学艺术等相关方面的分析;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揭示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文化精神;强调以理性分析的方式来把握西方文化变化的规律,把握西方文化概论这一学科基本原理的分析阐释方法。

    3.2 能力

    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能力培养极其重视,在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一,文化研究的能力,学生在对文化知识体系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度和敏锐度,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和探究,找寻其本质和规律。第二,文化教学的能力,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把握西方文化本质、西方思维特征的前提下,在今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进行文化导入、文化渗透和文化传播。第三,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来实现,跨文化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中西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去了解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原因,从而使他们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增强跨文化意识,便于中西交流和教学。

    4 教学方式的改革

    4.1 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西方文化概论的本体知识教学要突破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往往只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方式来进行。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某些教学内容简单、学生熟悉的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教师只是指出该部分的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课上课下给予学生答疑。另外,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提供学生武汉大学西方文化概论的精品课程网站;针对每个章节,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提供课前预习知识;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提供课下巩固和拓展知识。

    4.2 开展专题介绍和讨论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是遵循时间线索、分历史阶段来展开讲授的,突出的是阶段性特点,缺乏对宗教、科技、哲学等专门文化领域进行全面纵向的总结和归纳,缺乏对各文化领域的横向对比;因此,教师可以开设西方宗教、西方科技、西方哲学、西方教育等多个专题,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各选一个专题进行研究,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撰写报告,最后再全部展开讨论。

    4.3 强调中西文化对比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西方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知己知彼”,通过“知彼”更好地“知己”,从而减少和消除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隔阂和冲突,更有利地推动对外汉语语言和文化教学。在西方文化概论的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西方文化的知识点与相关的中国文化进行对比,鼓励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

    5 课程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