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综合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城市综合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

篇1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elligent 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IM+3S) of the utility tunnel, to obtain and collect the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xygen content, toxic gases, flammable gas concentration etc.), medium parameters (water flow, gas, electricity, water gage, gas pressure, cable joint temperature, water pit level etc.) and other monitoring information, to make an intelligent analysis and control, and to realize the functions of high efficient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nitoring, surveying, emergency respons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to the pipe gallery, ancillary facilities (components),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gallery pipelines, so as to realize the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the assets of the corridor and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the pipeline operation.

P键词:智慧化;监控;监测;应急处置;防灾减灾;高效管理;安全管理

Key words: intelligent;monitoring;surveying;emergency response;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efficient management;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079-05

0 引言

作为“十三五”规划,国家战略百大工程的地下城市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大幕已全面拉开。地下综合管廊被称为城市的“血管”和“神经”,将电力、通信、给水、燃气、垃圾真空管等多种管线集中设置在同一地下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实现安全、高效运营管理地位举足轻重。

综合管廊智慧化建设贯穿于设计、施工、运营全生命周期。设计阶段:智能化设计理念纳入设计,时时接收设计图纸及BIM模型;施工阶段:BIM深度建模,在此基础建立GIS、GPS和RS模型;运营阶段:维护、运营BIM+3S系统并实现可视化安全高效运营管理。

1 工程概况

南京江北新区综合管廊二期工程,包含江北新区核心区及其周边地区的18条路段下的综合管廊以及已建江北新区综合管廊一期中的未完及需升级改建部分的投融资及建设,全长约53km,其中:干线综合管廊31.29km,支线综合管廊22.12km。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既有管线改迁、交通导改、土方开挖、地基处理及支护、盾构 (顶管)施作、管廊本体及排水、消防、通风、电气、监控(含监控中心)、道路及绿化恢复等工程。管廊容纳电力、通信、给水、中水、空调热力管、燃气、污水、雨水、真空垃圾管等管线,各道路下建设综合管廊根据管线种类布置管廊舱室,管廊舱室分为单舱、双舱、三舱和四舱。

2 项目各阶段实施方案

2.1 设计阶段

提供多方参与的云端协同管理平台;提供BIM+3S建模与交付标准;建立BIM+3S模型文件入库审批流程;根据展示需要,提前建立样板段BIM+3S模型;实时接收和管理设计院图纸和BIM模型。

2.1.1 模型管理

支持Tekla、Revit、ArchiCAD、Bentley等主流软件建模的BIM模型文件、GIS地理场景模型以及RS模型,具有强大的兼容性;支持批量导入模型文件;平台能够实现模型三维渲染;平台能实现构件属性编辑,支持用户对三维模型构件的属性进行编辑修改等操作;可实现批量导出构件清单、构件属性清单,并能够给出属性信息的统计分析;能够针对属性数据进行设备、材料数量统计分析。

①场地现状仿真。

操作方法:依据场地现状进行三维模型搭建,搭建周边环境、施工场地模型,对项目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模拟,为前期规划设计提供可视的数据支持。

应用效果:三维场地仿真更加清晰直观,塔吊等现场机械与实际尺寸按1:1仿真,直接显示实际的工作方式。

②管线搬迁管理。

操作方法:针对重要阶段施工期间的设备使用和空间占用情况,结合设计模型和场地现状模型,制定各阶段场地使用情况模型,最终生成管线搬迁与交通疏解计划书并形成最符合实际的设计方案。

应用效果:取代传统的平面图或效果图,形象地表现出管线布设及需要搬迁的位置,并模拟出方案,让业主及相关责任方能全方位地了解搬迁,方案,促进各方的顺畅沟通,大大地提高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2.1.2 三维漫游展示

基于BIM+3S数据库,实现管廊内部虚拟现实漫游和查询等功能;能够对漫游速度、旋转速度、爬升速度、俯仰速度和渲染阈值等进行设置;在能够在三维图形平台中通过自定义关键词快速检索构件并高亮显示构件;完成展示中心大屏幕和计算机系统建设,通过BIM+3S模型定位,可三维展示漫游点情况和信息;完成项目对外展示网站建设,基于BIM+3S数据库,实现项目总揽以及施工实施、监控和运维过程展示等功能。

2.1.3 用户权限管理

对系统用户以及对系统功能操作权限进行管理;各部门管理员录入部门人员信息,并设置可以使用的功能点,也可设置用户角色和组织;系统仅允许系统管理员对相关信息进行修改,且每次修改均由系统进行记录。

2.1.4 档案管理

平台支持搭建文件流转、文件审批流程,实现一体化办公,能对文件审批状态查询,具备来件提醒功能;能对规范、标准、图纸、方案、会议纪要等文件资料实现共享,可根据权限在系统上查看或下载文档资料,可将验收记录等文件关联到模型附件;通过建立文件与BIM+3S模型的网状关联关系,用户能够快速检索跟构件(设备)关联的文档,同时也能快速查找跟文档关联的构件(设备),提高BIM+3S模型和文件的应用价值。

2.1.5 辅助输出图纸

基于BIM模型的全专业的二维出图:在综合管廊项目全过程设计中,由于基础设施施工企业水平的差异,交付成果时将模型转换为传统的二维图纸仍是过渡期不可缺少的工作。

相较于传统的CAD出图,Bentley综合管廊出图不仅可以支持二维平、立、剖面展示,并配以3D模型清晰显示内部构造,对复杂节点施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提高了出图质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出图速度。(图1)

2.2 施工阶段

施工BIM+3S模型创建;BIM+3S动态施工管理;创建管廊BIM+3S应用技术标准、质量检验标准、成检表格。

2.2.1 施工BIM建模

管廊施工D深度建模:施工场地模拟,交通疏散及管线迁改,施工方案模拟,三维技术交底,自动放样定位,模型维护更新。施工场地模拟:管廊周围环境、施工场地建模,明挖施工模拟,盾构施工模拟,机械碰撞模拟;交通疏散及管线迁改:基于BIM+3S模型,可视化模拟现状环境、道路及周边管线进行,预先观察到交通疏解、路面拆除、管线布置方案是否合理,同时保存方案数据,作为后续工作的依据;施工方案模拟:施工阶段WBS架构划分及模拟,挖掘机械与支撑系统空间位置,支撑系统与结构主置碰撞,结构钢筋之间位置碰撞,标准段与节点空间位置碰撞,交叉口空间位置碰撞,预埋件与管线和主置碰撞,管线与管线之间碰撞,盾构机与工作井空间位置碰撞;三维技术交底:基坑围护,地基处理,管廊标准段主体施工,管廊节点施工,管廊基坑回填施工,管廊管线入廊施工三维技术交底;自动放样定位:将施工BIM模型导入放样软件进行放样点创建,基于BIM+3S数据库,采用放样机器人,通过发射红外激光自动照准,实现自动放样;模型维护更新:在施工过程中全程跟踪项目,根据设计变更同步维护和更新模型,使模型始终与真实的建筑保持一致,并在施工完成后提交竣工模型。

2.2.2 GIS信息建模

创建二三维一体化GIS模型,提供地图显示和定位功能;提供专业GIS分析功能,包括距离量测、面积量测、空间查询、沉降分析和变形分析等;地图显示:包括矢量地图显示和卫星地图显示,真实展现工程涉及范围内的地形、地貌等特征;通过GPS和WIFI定位技术实现廊内廊外一体化定位。

2.2.3 RS信息建模

创建RS(遥感)模型,提供影像一张图和管廊周边环境变换信息提取;影像一张图:采用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雷达生成的影像对管廊建设区域进行覆盖监测,为管廊施工规划和管理提供可视化的影像服务;通过监测管廊及周边的狭长地带,对环境变化及影响进行评估。

2.2.4 质量安全管理

安全标识标牌、现场防护措施和防护设备的模型创建,安全标识标牌模型创建,现场防护措施模型创建,现场防护设备模型创建;系统支持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按图钉”操作,在三维模型中快速标记有质量问题、安全隐患的构件,用于记录巡检过程中发现的施工质量问题、安全隐患问题;允许用户在移动端上拍摄现场问题照片,并能够保存、上传与三维模型链接相关的照片,添加质量问题的文字描述;平台能够按周、月、季度导出施工质量统计表,作为后续考核的指标。

①碰撞检查。

操作方法:把建好的各个模型在碰撞检查软件中检查软硬碰撞,并出具碰撞报告。

应用效果:能够消除软、硬碰撞,优化工程设计,避免在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错误损失和返工的可能;能优化管线排布方案(包括临设的管线布置方案)。

1)通过数据直接输出碰撞结果,包括专业、数量、以及位置。在管廊出入孔布线的应用不管是在设计还是施工阶段应用效果都非常突出。(图2)。

2)通过对各区域的空间碰撞检讨,优化空间利用率,以及保证施工空间。(图3)

2.2.5 进度管理

将BIM模型与进度计划数据相关联,在平台中显示 3D 模型的动态变化,对工程进度进行模拟、分析和管理。

操作方法:根据三维按WBS架构细分的模型,把工程量清单编码规划导入模型构件中,实现计量计价的实时提取。

应用效果: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月度产值审核,实现过程三算对比,对进度款的拨付做到游刃有余;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可及时、准确地筛选和调用工程基础数据。(图4)

2.2.6 成本管理

将BIM模型与进度计划数据、价格数据相关联,对每个月、每一周所需的项目成本进行模拟、分析和管理;可快速预测按照当前进度计划安排和价格在整个项目周期内的投资情况(包括计划投资、实际投资、累积投资等),分析阶段和整体投资分布,合理安排资金,降低工程成本。

2.2.7 资源管理

平台可实现对设备材料到货计划管理,设备详细参数信息管理,设备材料状态管理和库存预警;BIM模型中构件二维码的编码规则;平台基于BIM系统提供二维码制作,通过于统一编码规则打印并生成构件二维码图片,实现可追溯管理。

2.3 运营阶段

实现数据化:管廊管线、设施设备、运营维护;智能化:实时监测、视频监控、设备控制。

为实现运营阶段的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分四层架构设计:

数据采集与设备控制层:采集感知传感器实时数据、设备状态信息、视频信息,同时智能设备执行远端平台控制命令;

传输层:在管廊空间部署有线无线一体化组网,将智能网关采集的信息,上传到平台层;

平台层即云平台:数据由云平台处理与分析,包含BIM模型、GIS地图、GPS定位、RS遥感等功能组件;

应用层:部署全景展示、实时监测、设备控制、报警应急、指挥调度、移动巡检、统计分析等应用,满足实际场景需求。

智慧管廊综合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图(图5)。

2.3.1 GIS展示

展示管廊全貌、定位管廊信息、沉降监测分析(图6)。

遥感影像展示、周边环境监测(图7)。

2.3.2 BIM展示

基于BIM数据库,展现管廊、管线模型(图8)。

虚拟管廊:身临其境地体验管廊效果和细节(图9)。

通过设施设备BIM模型,查看设备信息、状态(图10)。

2.3.3 综合监控

通过在综合管廊中设置各种传感器,进行多传感器融合集成监测,确保管廊运行安全(图11)。

远程控制灯光、门禁、风机、水泵等(图12)。

通过有线和无线组网方式,在管廊内部、外部、出入口等关键区域部署视频监控系统(图13)。

2.3.4 报警应急

当监测数据超过阈值,系统报警,并将信息推送到负责人,启动应急预案,运营维护人员通过GIS定位,确定附近摄像头,远程查看报警现场(图14)。

2.3.5 设备管理

有序管理空间信息、管线信息、设施设备信息(图15)。

2.3.6 运维管理

对设施设备全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管理(图16)。

2.3.7 统计分析

将监测信息、基础信息、报警信息、维保信息等,进行统一的分析处理,支撑管理决策(图17)。

2.3.8 移动巡检APP

现场照片、图像现集,自动上传服务器;

语音视频、无线对讲,巡检签到;

报警位置导航、巡检路径后台同步(图18)。

3 总结

2016年10月,南京市江北新区综合管廊二期工程动土开工,智慧管廊建设同步开始。53公里大断面地下综合管廊在全国属大体量建设规模,故实现南京智慧管廊高效安全运营显得无比重要。通过三个月的努力,在上级单位与合作单位的指导帮助下,BIM+3S综合管理平台实施方案已顺利完成并得到相关部门认可。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修改、完善。目前,全国管廊大规模建设帷幕已经拉开,为能给建设智慧管廊摸索中的人们提供一点微不足道思路,特把南京市江北新区综合管廊二期工程智慧化管理平台实施方案呈献给读者。

参考文献:

[1]程善峰.管理之真谛――智慧化管理[J].江苏教育,2006(05).

篇2

关键词:城市管理 智慧城市 城市综合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2-154-02

1 前言

全球范围内飞速前进的城市化步伐,对城市的资源消耗,应急管理,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支撑未来的发展要求,城市管理者们必须加快创新的步伐,从当前富于挑战性的现实中创造机会,更加智慧地管理、运营整个城市。作为21世纪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技术必然成为这种城市转型中的一个重要支撑。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城市必然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基础,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城市运营的各个环节,以智能的分析预测等手段,提高管理、应急和服务的响应速度;逐步实现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响应的转型;并以高效率的跨部门协同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这正成为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所在。

2 城市管理的涵义

现代城市管理是指多元城市管理主体依法管理或参与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属于社会公共管理范畴。现代城市管理主要是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运行为目标,以市民、企业、能源、环境、城市设施、信息等各种资源为对象,对城市的运行系统做出的规划、建设、监控、管理和服务等活动。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管理既包含了以城市政府为主体的城市管理者依据国家法规对城市运转和发展所进行的控制行为和活动,也包含城市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对企业、公民、非政府机构的生产生活所进行的组织、控制、协调行为和活动。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现代城市管理还包含着非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市民等参与城市管理的行为。

在现代城市管理中。一个有效的政府,必然是职能有限的政府,其主要职能有:

(1)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能够方便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大大提高城市的运行和发展效率。

(2)大力保护和优化城市环境,保障城市运行发展与城市环境之间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提供城市基本的安全环境保障。通过打造科学的安全保障体系,使城市广大居民基本安全和生存能够有基本的保障。

(4)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和应急处理。现在城市中重大的公共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比如能源危机、、自然灾害等造成的危机,再加上医疗危机等等。政府在危机的处理上的职能越来越重要。

3 城市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与机遇

城市演进到今日,面临的各种挑战越来越多,随着世界大部分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地区,人口膨胀、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现,水、电及交通等关键城市系统也已不堪重负、几近崩溃。如果不加以有效解决,城市系统和运行和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制约。令人高兴的是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城市病”正被逐个破解,但是如何整合这些分散的解决方案使城市运转更有效率更智慧,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建设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中,信息技术融入各行各业,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市民享受现代化的便利生活,“智慧城市”将促进城市管理和发展模式的转型。

4 智慧城市对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智慧城市就是物联网、感知网、云计算等集感知、获取、传输、处理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广泛深入应用,信息资源得到的高度整合和深度开发利用,并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城市人民生活的“城市信息化的较高阶段”。

智慧城市对现代城市管理的价值有:

(1)为城市产业发展注入智慧活力。通过信息技术与生产领域的融合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对产业发展的贡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促进以智慧服务为特征现代服务业务的形成,使城市经济发展更具“智慧”,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型重要途径。

(2)为城市安全、和谐发展环境打造构建支柱。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安全监管难度逐步加大,交通拥堵、食品安全事件、环境污染、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城市问题进一步凸显。 “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充分整合应用城市信息资源,从而加强公共安全监督管理,并改进环境保护监测和控制方法,实现各类资源有效优化配置,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城市打造。

(3)为城市公共服务提供智慧化的手段。 “智慧城市”能够提供智慧化的城市服务手段,有助于推动城市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等城市居民最现实民生问题的解决,使全体居民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满意度,真正将城市发展的成果惠及大众。

(4)为城市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在城市管理和辅助政府决策方面,可以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构建数据和信息双向和多向的交流通道,为城市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科学的支撑服务,使政府管理和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

5 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

5.1 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定义

无论什么时候,城市管理都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需要将信息不断的输入、筛选、决策、输出、反馈,循环往复。管理的哪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之前,管理者往往缺乏快速、有效地获得信息的途径,致使经常遗漏信息或是获得错误的信息,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因此,要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依托一个一体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是一个自上而下互联互通的精密构架对象包括政府、企业、市民,范围包括信息、业务和城市运行。该平台能推动城市管理行为向跨条线跨部门协同模式明显转变,逐步建立起以信息为核心的新型城市管理服务模式,为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为政府公共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服务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基本构成包括:城市中央数据库、跨部门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城市运行综合服务平台和信息资源应用平台。

5.2 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价值

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智慧城市信息枢纽,能够有效促进信息共享和应用协同,避免信息孤岛,同时该平台还为智慧应用和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统一支撑,城市一体化平台以信息一体化支撑业务一体化,将信息资源共享和智慧应用协同落到实处,平台可以及时准确地采集、分析和处理城市系统各类信息,包括安全、交通、资源环境、能源利用等,整合来自多个城市系统的实时信息,从而以协调合作的方式制定决策方案,并能够快速响应各类事件,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在城市中的整合项目包括城市运行指标监控、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和城市应急事件协同处置等。

5.3 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初步思路

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初步建设思路是:

(1)以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为基础,实现城市运行情况信息的有效整合,并能可视化综合互动展现,注意改善和提高市民的服务,最终实现满足突发事件处置和应急管理对信息快速集成。

(2)需要搭建一个集广泛信息采集、多维统计分析、智慧应用操作/展示为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智能门户,以支撑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运行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宏观管理。同时通过门户可以整合交通、环保、城管等部门原有系统相关功能,进行有效的展示和应用。

(3)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的立足点是在不改变各政府部门原有业务系统运行逻辑的前提下,以“关联资源共享、相关应用协同”为主旨,服务部门需求,使相关应用系统有机协同联动起来,实现智慧管理和服务,提高部门业务处理工作的效率效能。“共建共用共享”即是“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的立足点,也是建设始终如一的服务目标。

6 智慧城市的发展展望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主动实现城市跨越式和创新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它可以转变政府的行为方式,提高政府的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品质。智慧城市在未来几年将有如下的发展趋势:

(1)促进城镇化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新的宏观政治目标。随着“城镇化”和“美丽中国”等十报告内容的阐释,“城镇化”将逐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新的宏观政治目标。

(2)智慧城市建设从“模式之争”转向“特色之争”。未来国内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无论从区域发展、产业前景还是获得上级部门的扶持和关注来看,将都希望最大程度地体现“特色”。

(3)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攻坚方向。信息已经成为第四种资源,对信息有效地平等化共享,将越来越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

(4)惠及民生成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立场。从智慧城市建设来看,智慧民生也将成为一个重要发展主题,并且成为撬动智慧城市建设其他领域的支点。

(5)政府财政资金成为引导,社会资本逐渐成为主导。对智慧城市而言,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只是鼓励和表态,产业资本和个人投资进入才是发展的王道。

参考文献:

[1] 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J].城市观察,2010(3).

[2] 吴建新.以智慧政府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1(5).

[3] 李晓钢.智慧城市的信息资源规划研究[J].电子政务,2011(4).

[4] 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

[5] Gretchen Vogel,Martin Enserink.Information Sharing:Europe Steps Into the Open With Plans for Electronic Archives.Science[J].2005(4).

篇3

一、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一)智慧旅游概念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当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2008年首次提出“智慧地球”一词之后,便引发了对“智慧旅游”的研究热潮。从研究情况来看,国际上鲜有把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战略,而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游客广泛参与、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的深层次关系,以及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等作为关注的重点,来探索旅游智慧化进程带给旅游业的整体利益。总的来说,主要关注智慧旅游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2000年12 月 5 日,加拿大旅游业协会的菲利普斯(Phillips)把智慧旅游定义为 “简单地采取全面的、长期的、可持续的方式来进行规划、开发、营销旅游产品和经营旅游业务。”在他看来,发展智慧旅游需要智慧的管理策略和营销技术,根据游客需要,及时传递信息。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一是以马勇、姚志国等为代表从“技术应用论”的角度,对智慧旅游进行定义,他们认为,智慧旅游以人本、绿色、科技创新为特征,利用云计算、物联网、高速通讯技术等信息高科技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与服务方式,改变人们的旅游消费习惯与旅游体验,从而成为旅游发展与科技进步结合的世界时尚潮流。二是以张凌云、史云姬等为代表,从“管理变革论”的角度解读智慧旅游,认为智慧旅游的目的是提升服务水平,改善旅游体验,创新旅游管理模式,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进而促进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把智慧旅游定义为是基于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ICT),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纵观上述内容,国内学者在概念方面存在共识,他们都赞同智慧旅游的发展依赖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高科技技术,通过对新技术的应用来改善旅游发展模式、管理方式、旅游服务质量。

(二)国内智慧旅游的发展方式

国内旅游业发展相比西方国家时间较短、经验不足、资本基础较薄弱,因此,国内在智慧旅游建设方面政府起主导作用,主要借助于政府的力量,形成国家和地方规划,整合旅游相关资源,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指导、协调市场主体参与的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激励旅游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实现智慧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完成西方发达国家在过去数十年方才完成的旅游业变革。在国内,智慧旅游已被纳入“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体系之中,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 号) ,在这一精神指引下,旅游业开始寻求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旅游产业体系与服务管理模式重构方式,以实现旅游业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的质的跨越,受智慧城市的理念及其在我国建设与发展的启发,智慧旅游营运而生。另外国家旅游局还部署了“智慧旅游城市”的试点工作,确定洛阳等13个城市为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在这一机遇下,洛阳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智慧旅游发展计划。

二、城市智慧旅游基本架构分析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智慧旅游可视作智慧城市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简单的来说,智慧城市是一棵树,而城市智慧旅游是这棵树的一个树杈,为实现智慧旅游的某些功能可借助或共享智慧城市已有的成果。因此,城市智慧旅游的架构体系依托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城市”是将物联网感知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融入“数字城市”中,从而实现对“数字城市”的质的提升与飞跃,达到经济上健康合理可持续、生活上和谐安全更舒适、管理上科技智能信息化,真正实现人与城市的完美融合。而城市智慧旅游就是借助智慧城市的技术基础设施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链,为旅游市场主体的旅游活动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其基本架构主要包括技术层、应用层、产业层和关联层。智慧旅游的技术层就是指智慧城市依托的新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包括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它为城市智慧旅游的根基,也是智慧旅游的来源。应用层是指技术层与旅游要素相融合,即把新兴技术运用到旅游要素中,为智慧旅游的科学有效发展提供依据,从而实现旅游资源分析智慧化、旅游服务智慧化、旅游环境智慧化、旅游营销智慧化、旅游接待体系智慧化等等。产业层是指通过渗透在旅游业各个市场中的智慧因素而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的丰富,不仅包括智慧要素在原始旅游产业和部门中的实践,而且还包括智慧城市背景下带来的新的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兴起。关联层就是指上述所提到的,城市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存在是与智慧城市的其他部件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一方面,智慧旅游的构建体系与其他智慧产业体系都依赖于智慧城市的感知层和技术层,实现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相应地,智慧旅游体系构建同时也需要借助与旅游相关的其他产业智慧化体系的构建。

从上述城市智慧旅游的基本架构体系来看,其设计重点应落实在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旅游信息资源,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旅游产品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的挖掘;二是要慎重选择城市智慧旅游各个项目的商业模式,形成良好的产业效应;三是要紧跟新科技发展步伐,注重云计算、云存储及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云平台的方式整合城市各种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一个城市的旅游云,整体提升智慧旅游的建设水平。

三、探研洛阳市智慧旅游体系建设

(一)体系构建的可能性条件

洛阳市智慧旅游体系构建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洛阳是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在智慧旅游的建设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当地政府起主导作用;二是洛阳市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游客量大,为满足深入体验的需求,游客对旅游服务信息的要求全面而便捷,洛阳市智慧旅游体系的构建有强烈的市场需求;三是自洛阳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之一以来,洛阳市政府着手进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确立了以云计算架构建设综合数据中心的思路,建设支撑旅游产业及公共服务数据库,目前全市智慧旅游综合数据库已相当完善,并且全市3A级以上景区推进数字化景区建设,为游客提供无线上网、自助导游等智慧化服务,可以看出近年来洛阳市智慧旅游的发展已具规模;四是洛阳目前已制定了《洛阳市智慧旅游城市工作方案》《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方案》,确定了“1个中心(旅游综合基础数据库暨云计算中心)、1个基础(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4个平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旅游综合监管平台、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智慧旅游市场营销平台)和8个智慧旅游业态(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饭店、智慧旅游餐饮、智慧旅游购物、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交通、智慧旅游娱乐)”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总体框架,本文希望结合政府的建设框架,提出自己的构建体系,以期为洛阳市智慧旅游体系的构建贡献一份力。

(二)洛阳市智慧旅游建设目标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满足市场活动主体个性化需求,提供便捷而全面的高品质服务,除此之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政府管理等方面的运用,从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因此,洛阳的智慧旅游也应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智慧旅游体系的构建,来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改进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洛阳市智慧旅游建设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大数据时代下的游客、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当地旅游资源。对于游客来说,智慧旅游建设目标主要是让不同类型的游客拥有更加智能便捷而又愉悦的旅游经历;对于相关行业,主要是为旅游行业以及相关行业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对于旅游资源,主要是促进洛阳市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创新旅游产品,使洛阳旅游资源拥有更强的生命力,构建洛阳旅游文化云。

(三)洛阳市智慧旅游总体构想的设计理念

洛阳市智慧旅游总体构想的设计理念主要是为实现旅游的智慧化而提出的。洛阳市智慧旅游应在技术、应用层的支撑下,构建资源统一管理、信息共享、应用广泛而便捷的城市智慧旅游总体架构,重点建设数据库,数据库是智慧旅游的生命线,没有数据的智慧旅游只能是空中楼阁。洛阳智慧旅游应确立以云计算架构建设综合数据中心的思路,建设支撑旅游产业及公共服务数据库,建立包括旅游公共服务数据、产业数据和综合管理数据交换系统。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同时,还应以中央管理平台为中心,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统辖与旅游相关的各个方面。

(四)洛阳市智慧旅游的总体架构体系

洛阳市智慧旅游的总体架构是:在完善智慧城市基础公共保障的前提下,主要分为旅游相关主体应用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两大层次,并统一在中央管理平台之下。

如图1所示:

1、旅游相关主体系统

在洛阳智慧旅游总体规划体系中,旅游相关主体系统包含游客、景区、旅游社、饭店、其他服务者以及政府部门六大主体对象以及一套安全保障体系,实际上他们不仅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智慧旅游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智慧旅游主要是深化旅游体验和提供智能服务,因此,“游客”与“政府部门”在该系统中处于主要地位,而景区、旅行社、饭店以及其他从业者在该系统中作为游客体验与政府管理的实际载体而存在,共同组成智慧旅游的服务业者。可以看出,旅游业各个主体之间联系贯通,使智慧旅游主体更显完善而全面。智慧城市基础公共保障则包含智慧环保、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突发事件智慧防控六个方面,该体系虽不完全直接隶属于智慧旅游的主体系统,但对智慧旅游主体的运作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1)游客

主要是指使用洛阳智慧旅游网络平台的游客,他们通过旅游年票、移动应用终端APP、信息服务触摸屏、智慧旅游咨询预订查询终端等进入并访问洛阳智慧旅游系统,以获取所需要的旅游相关资讯和智能服务。

(2)景区

洛阳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资源丰富,游客量大,在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洛阳景区着手进行智慧化建设,该系统主要包括手机二维码电子门票、无线旅游平台、景区客流动态监测系统、景区信息系统、旅游资源管理系统、景区定位导航系统等。

(3)旅行社

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整合各种相对分散的旅行社业务信息、资源,为旅行社提供统一的界面、工作环境以及一种快速安全的数据交换标准,并做到及时汇总与更新,使旅行社业成为一个有机的、紧密联系的、高效的、共享的整体。旅行社信息系统主要是为旅行社以及服务对象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信息系统。

(4)饭店

饭店信息系统包括顾客数据管理系统、客房服务系统、饭店内部运营系统等子系统,目的是便于饭店的正常运营和管理,以及维护旅游者的权益。

(5)其他

这类旅游从业者,主要包括旅游在线服务商、各种服务业者,他们通过智慧旅游系统获取精确的旅游资讯,服务于旅客。具有代表性的系统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

(6)政府部门

主要是指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该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旅游门户网站集群、智慧旅游指挥系统、12301旅游服务热线、智慧行政办公系统、旅游行业监督管理系统。特别是洛阳市政府部门近期开通的智慧系统统辖全局,即可对景区客流动态进行实时监控,也可通过旅游车辆GPS系统实现对旅游团队的监控,使洛阳旅游业在一个整体的框架内有条不紊的进行。

(7)公共保障

智慧城市基础公共保障则包含智慧环保、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突发事件智慧防控六个方面,该系统的建设是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整合城市资源,为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旅游业等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市民和游客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2、技术支撑体系

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旅游信息资源数据库和基础服务系统,统一为旅游相关主体应用体系提供全面而强大的支持服务。

(1)技术层

该体系中的技术层就是指智慧城市依托的新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包括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它为城市智慧旅游的根基,也是智慧旅游的来源。

(2)旅游资源数据库

CIS数据库、游客资源数据库、旅游资源数据库、与旅游相关的交通等行业数据库等都是典型的旅游资源数据库,洛阳智慧旅游建设总体构架设想是从大旅游的格局以及旅游信息化整体和全局出发,目的是实现各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在全市范围内制订标准与规范的数据,建立有效的旅游资源共享机制,数据库资源实现分级管理。

(3)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系统

该系统包括呼叫中心、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撑、地理信息服务、智能服务、融合通信服务等方面。从包含的内容来看,该部分就是一个信息接口平台,被旅游相关主体对象所使用,能够统一管理和智能调度各种旅游资源,并提供旅游资源调控、运行态势监督、资源使用、统计旅游情况预测等功能。

3、中央管理平台

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在功能上是作为洛阳智慧旅游的大脑和枢纽,在整个智慧旅游总体架构中起到匹配、整合、协调、联动各个旅游相关主体应用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作用,在实现智慧旅游各子系统相关高层业务数据统一抽取、融合共享的基础上,与多种配套保障体系相互配合,对景区、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主体应用系统进行统一协同管理,实现多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并为旅游行政管理单位人员提供统一的入口,以进行旅游行业监控与管理。

四、结语

洛阳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通过科学的智慧旅游规划和总体架构设计,顺利地推进了智慧旅游建设的进程,目前已完成了智慧旅游网站集群提升、12301旅游咨询服务热线提升、入境关怀、智慧旅游移动应用终端APP(洛阳旅游指南)、智慧旅游咨询预订查询终端等15个项目建设任务,同时智慧旅游指挥中心正在线运行,洛阳市政府正积极加快智慧旅游主体建设。纵观洛阳智慧旅游的发展,景区、饭店、旅行社等相关主体基本上已实现智慧的管

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未来城市;物联网;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人口、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的政治、经济、技术权力逐渐增强,尽管人类对城市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而当代城市发展模式是否符合未来发展的需求,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产生,智慧城市理念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本文主要针对咸阳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进行简单分析。

一、智慧城市理念的含义

根据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运用物联网、决策分析、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把城市运行中的各个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城市功能、人、物之间的协同联动,对城市服务、民生、商务活动、公共安全、管理建设、环保等城市需求做出响应,形成绿色、安全、高效、便捷的城市形态,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随着数字城市的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针对信息技术的深化与升级。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内目前属于热点话题,很多城市都组织开始建设智慧城市。国家智慧城市首批试点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在西咸一体化基础上促进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能够有效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生活质量等,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

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管理、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城市生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物联网、无线网络、互联网、云计算、卫星定位等技术也得到了新一轮的发展。

(一)对城市运行效率的影响

智慧城市理念的主要特征是“智能+互联+协同”,是数字城市的进一步完善,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城市运营理念相结合,更好、更快的实现城市从管理到服务、从局部到整体、从治理到运营的跨越。对于智能城市而言,交通的互联互通、智能化、协作关联的应用,更能保证现代城市运行的高效、安全、绿色、便捷、和谐。对于咸阳而言,采用“一卡通”系统实现公共交通、天然气、电力、自来水、轻轨、就医等公共事业收费与管理,实现了公用事业、交通、社保等领域的刷卡消费理念,对于市民的生活来说,是极大的方便。同时,信息化基础资源服务中心、社会管理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数字城管系统、政府政务(市民)服务中心信息化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服务系统、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的建设,对于咸阳市也提高了城市的信息化及管理水平,城市的形象与品位得到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功能增强,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大规模新型产业的催生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支持,这些信息技术能够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包含物联网网络服务业、设备及终端制造业、基础设施服务业、软件开发与应用服务业、基础支撑产业及物联网应用服务业等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咸阳市,企业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骨干企业围绕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经营网络化等应用,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工艺流程、生产和经营模式进行改造,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另外,咸阳作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背景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纺织工业园区、空港物流产业园区等必将借助智慧城市的机遇实现智慧园区,实现产业升级改造、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三)有利于新一轮的科技创新的引发

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须的科技技术,各种技术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关系到多个领域及科学。物联网相关技术涉及的领域较多,其中感知层包括数据采集、中高速短距离信息传递、传感器中间件等;网络层包括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及互联网等传输技术,而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一个重要方面;应用层涉及的技术比较广泛,数量也是最庞大的。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不断的向新兴产业汇聚,促使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咸阳市在“十二五”末期建成全覆盖的信息网络城市。推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无线城市及行业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西安-咸阳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的建设。此外,随着GIS系统的发展较快,在资源调查、灾害预测、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商业、公共设施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必然会在咸阳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发挥其功能。

(四)美好的城市生活的创造

随着咸阳智慧城市建设的进行,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将发生改变,不管是工作、社交、娱乐、出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行为方式都将受到影响。通过“一卡通”智能交通方式,使人们的出行更加的顺畅,对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通过智慧医疗系统的完善,使人们的健康得到及时的护理,对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通过智能家居的应用,使人们的家庭环境更加的智能、舒适、安全;通过智慧食品供应链的建立,使人们的饮食更加的安全。咸阳市通过一些列智慧工程的建设,为城市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营造出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三、结语

根据国家智慧城市的试点要求和部署及咸阳市“十二五”发展规划部署,咸阳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以推动物联网、互联网、云技术等新技术在社会、经济及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作为主要任务。咸阳市的城市发展中,将智慧城市作为发展战略,顺应城市发展需求,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我市打造为人民满意的和谐城市,打造幸福咸阳。

参考文献:

[1]曹祎遐.智慧城市的“自由”理念[J].上海信息化,2011(12).

[2]胡蓉,夏洪胜.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瓶颈及对策分析[J].未来与发展 ,2012(4).

篇5

近年来,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城市”改变了政府、企业和市民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城市服务、公共安全、交通、环保、民生等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将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发挥至最大限度,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在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国内城市,城市管理经历了电子政务、电子管治到智慧管治的类似转变,转变过程伴随着市民参与度的提升。除了政府和市民的纵向合作之外,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多部门、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合作的协作性事业,因此在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必须加强横向沟通和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2天地一体卫星技术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2013年卫星应用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标准化、体系化的建设思路,通过技术平台之间的接口统一、协同配合、综合生产指挥调度建设、信息集成化管理和综合运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用户提供即时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充分利用天地一体卫星技术,促进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其以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北斗导航定位和卫星通信为技术支撑,面向城市管理综合决策部门进行应用,同时又为城市管理的专业机构提供通用基础服务。卫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获取到多时相、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结合城市基础矢量数据,嵌入在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由共享平台提供接口发放给政府部门。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架构图对于国土、测绘、规划、民政等强GIS部门,数据的获取处理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对于社保局、计生局等弱GIS部门,遥感数据作为工作底图在民生项目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平台的作用在于将数据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共享,尤其对于弱GIS部门而言,通过接入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不再通过传统方式获得数据,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从天地一体产业化发展角度,以本项目架构的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为辐射点,平台开放统一标准接口,政府部门以接口形式进入平台,通过搭建桥梁,为城市各部门应用卫星影像、平面矢量数据提供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遥感影像等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服务、二次开发拓展能力。该系统在厦门市先试先行,实现了城市地理信息的一站式服务,以平台出发辐射到规划管理、应急服务和民生服务等应用领域,为数据资源整合、技术结合到业务应用搭起桥梁,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移动化、可视化、协同化、集约化的需求。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的“多规合一”,形成全市空间布局的“一张蓝图”;为城市精明增长的扩展模式奠定基础,处理好山、水、城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平台基础上,厦门消防、安监、地震等应急部门,充分融合共享专业数据,在共享平台上嵌入物联传感技术,提高灾害事故的应对效率和应急指挥能力。

3平台展望

篇6

据浦发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杨斌介绍,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建设“智慧城市”已受到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已有超过200个城市积极开展申报工作,“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有巨大的融资及配套金融服务需求,是金融机构崭新的蓝海。作为浦发银行五大重点突破领域之一的投资银行业务,牢牢把握这一机遇,有助于抢占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先机,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推动自身转型发展,以及品牌和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

覆盖十大重点领域,为“智慧城市”融资融智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的新模式,是智慧的建设城市、智慧的管理和服务城市、智慧的推进城市可持续运行。

作为国内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的领先银行,浦发银行一直密切关注智慧城市政策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开展配套的融资服务方案研究。本次在业内首推主题为“智慧城市,智绘未来”的“智慧城市”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针对“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信息基础设施、智慧能源、智慧建筑、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市政、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产业等十大重点领域及其典型项目,整合了传统金融产品和浦发银行的特色产品与服务,从项目运行模式和项目操作流程等角度,梳理了浦发银行对项目参与各方能够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依托在绿色金融领域广泛的合作伙伴和渠道,浦发银行可向政府推介国内外一流的“智慧城市”建设总承包商/集成商、设备供应商和运营商;为业主/项目公司提供项目融资财务顾问服务,针对“智慧城市”项目的特点,提供有利于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的外国政府转贷款和特色能效融资产品,以及利用在资产证券化领域的优势,提供包括企业资产证券化在内的金融服务;为总承包商/集成商(含节能服务公司)增信,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合同能源管理特色融资,通过1+N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下游供应商提供各类融资产品;为相关软硬件及设备供应商提供买方信贷、订单融资、1+N供应链保理等特色融资服务。

此外,浦发银行还能为政府下属投融资平台提供债务融资服务;为政府及下属项目公司或业主提供项目融资财务顾问服务,推介引入融资租赁,设计有助于后续融资的最优融资租赁方案;为政府成立的“智慧城市”发展基金从设立到退出提供全流程综合金融服务等。

02

智慧城市前景广阔,浦发投行业务新机遇

“十”提出通过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国家住建部于2012年底开展了“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国务院2013年8月出台了《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指导意见》。目前,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等8部委已研究提出《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上报国务院。

2012、2013年,住建部已经确定了两批共193个智慧城市试点。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物联网、宽带和无线等数字化通讯网络的建设、基础设施(交通、能源、供水、供热)的数字化,业内人士估计,按照中国2050年实现70%城市化率的目标,以平安城市、数字城管、数字社区、智慧医疗等内容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在万亿以上,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配套融资支持、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开拓了崭新的天地。

篇7

杭州智慧城管,是“智慧杭州”建设的组成要素,同时也是浙江省首批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是信息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是“数字城管”的升级版,旨在通过智能设备自动感知、吸引全民参与等手段,拓展信息来源渠道、提高问题发现及时度、实现问题识别智能化,力求实现全面、快速发现问题;通过对队伍作业、事件处置、设施运行等核心要素进行全面标准化管理,并通过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实现对城市管理的统一指挥和调度;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和预测,实现长效治理的管理效益;同时面向市民服务做到数据开放、服务引导,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顶层设计拉开城市管理智慧化序幕

杭州市以“数字城管”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契机,针对城市管理面临的瓶颈,制定出台《杭州市智慧城管建设总体规划(2013-2015)》和《杭州市“智慧城管”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为开启智慧城管建设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

为保证项目有序推进,杭州市进一步完善了《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立案结案规范》等标准规范,形成了涵盖人员数据管理、事件数据管理、设备数据管理、流程数据管理等元数据管理标准和包括系统接口标准与规范在内的智慧标准体系,涉及智慧城管的管理、服务、运作、数据、技术等众多方面。

机制体制创新助推项目深化建设

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杭州市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式,通过举办智慧城管沙龙为项目建设出谋划策,营造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共建,从而实现了政府与社会力量、企业的互动融合。同时,杭州市积极探索新的政企合作方式,2014年5月,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就智慧城管项目与浙江华通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云服务购买协议,积极探索云服务资源、迁移服务以及原设备合理处置等云服务外包机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加快智慧应用步伐,共建美丽杭州

贴心城管实现精细化服务与管理。目前,杭州数字城管系统日均上报信息6000余件,实现第一时间和100%处置问题。2014年4月,定位于“便民、利民、服务百姓”的杭州智慧城管公共服务平台――贴心城管APP正式上线,以“我来爆料”等应用来推动与市民的深度互动进而实现城市管理的全民化,以“找找车位”、“找找公厕”等应用实现一揽子社会服务功能,以 “城管动态”、“每日一题”等应用实现政策宣传功能。截至7月底,注册用户已达15774人,市民通过该平台反映城市管理问题累计2464件,问题处置率达到100%,并且为市民提供诸如找车位、找公厕、修车、补鞋等生活服务请求40余万次,极大方便了市民生活和城市管理。目前,项目组正进一步研发满足市民各类需求的升级版本,将容纳积分、停车补缴查询、车辆违停查询、行政审批查询等更多的便民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的精细化服务与管理。

篇8

目前,两江新区创建智慧城市的主要着力点包括信息资源整合,智慧新城、智慧公租房、智慧物流等特色项目建设。在国家大力倡导信息消费、信息惠民的大背景下,两江新区也在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民生项目建设,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以“解决实际的城市问题”为建设目标,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根据规划,2020年前两江新区将完成投资约160亿元,建成智慧新城、智慧物流、智慧保障房、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规划、智慧建设等七大应用系统,全面提升两江新区发展水平。

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享受低碳幸福的“智慧新城”生活

作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两江新区已经形成了以太平洋电信、中国联通、腾讯、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云计算大数据战略性产业体系。根据规划,两江新区智慧新城将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高新信息技术,全面推进深度互联和信息共享的智能网络体系,依托龙兴总部基地建成低碳、智慧、幸福的新城。

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城市就变成了“堵城”,这着实让上下班的居民变得无比焦虑。居民们向往这样的智慧城市:在准备外出前,能用手机实时查询公交车到站信息、出租车位置信息、所在位置附近的车位信息以及实时路况等综合交通信息,从而提前规划出行方式和出行路线,跟“堵城”说再见。两江新区智慧交通系统通过建立出行综合信息服务、停车信息系统、道路运输信息管理、紧急事件安全管理,提升智能化交通管理水平,保障交通安全通畅,将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其中,出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类别的出行者提供交通信息和相关增值信息,并对车辆进行诱导,实现城市路网的最优交通流分布;停车信息系统可以运用先进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时引导驾车者更方便、迅速地寻找车位。

如果不想自驾车,不超过5分钟步行就能找到电瓶车、轨道等清洁能源公共交通车站点;出门只需要带一张卡就可乘坐公交并缴纳生活、医疗、保险费用,甚至可以像U盘一样储存各类信息。两江新区智慧新城考虑建立一个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公共交通(电瓶车)和轨道交通在内的绿色交通体系。公共交通全部采用清洁能源车,区域内实现500米范围内交通站点100%全覆盖,轨道与公交无缝隙接驳,为实现以低碳、生态交通为主导的生活方式提供可能。

新城还运用智能景观喷滴系统对土壤水分进行了实施监测,自动感知植物水分需求,进行科学浇灌;绿色建筑节能降耗、通风隔热、合理布局的设计,促进了自然通风。合理利用能源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先决条件之一,智慧新城还对城市的工业能耗、建筑能耗、空间开发、资源利用进行全面监测,并通过深层次数据挖掘和分析,专门针对路灯节能、供排水管线传感检测、场地开发、水资源规划利用、区域自然环境等量身打造相应的管理方案,为政府节能减排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城市能源结构优化。

以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提升“智慧公租房”管理水平

“产城一体化”是两江新区发展的方向,是“产业园”和“家园”结合的新模式。由于两江新区外来务工人员及跟随产业吸引而来的高端人才增多,公租房成为两江新区吸引产业人才的亮点工程。

规划提出,通过建立智慧公租房数据库、智慧公租房配租管理系统,实现公租房规划、申报、配租、缴租走向信息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租户对象的基本信息、租住时间、房源情况都将被录入智慧公租房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并与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的住户工作、收入、税收关联,避免虚报乱报的现象。

在人员众多的公租房,如何防止不法分子混入混出是关系公租房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问题,公租房家居安防系统可以让居民放宽心。住户室内都装有红外探测器,一旦发现非法进入者,将发出报警信号,之后控制中心的电子棘突会立刻显示哪一栋哪一户哪个房间发生哪种类型的危险情形,并立刻通知保安员到现场处理。不仅如此,公租房还安装了煤气泄漏探测器、消防烟感探头,为公租房居民构筑起一道坚强的安全屏障。

面向多式联运和产业集群,建设“智慧物流”五大系统

两江新区拥有复合型枢纽机场江北国际航空港、内陆开放口岸寸滩港及果园港、渝新欧铁路大通道。规划显示,智慧物流系统将立足两江新区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平台优势,重点实现以下功能:在机场、港口、保税港区建设电子通关系统,打造内陆开放的智慧门户;围绕渝新欧及铁路货运体系,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和跟踪,促进物流全程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两江现代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融合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在交易前,采购商、制造商、供应商可以通过现代供应链管理平台共享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市场变化;智能仓储管理技术则可以根据配送地需求,对库存进行实时、动态控制。物流过程中,手持终端设备可全程跟踪运输状态。将这些市场、交易进行整合,使之高度专业化、规模化,才是所谓的现代智慧物流服务。

篇9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建设;路径选择;全球城市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城镇人口急剧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网络信息安全、交通拥堵等问题已然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据统计,2012年我国城镇化人口达到了6.9亿,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的加速融合,在给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社会稳定与安全、可持续发展等提出了严峻挑战。智慧城市建设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趋势,也是我国"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举措。让发展富有创新活力,让城市运行更具"智慧"已成为社会主流。

智慧城市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使汇集智慧的人和具备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相互协调、相互兼容,以实现发展需要及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形态。智慧城市通过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城市、数字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体系,通过社交网络、综合集成法等共聚合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对城市空间、经济、社会、制度和管理等进行的全方位革新。

唐山作为河北省省域中心城市和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战略城市,已纳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当前,我市正在积极贯彻落实探索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建设沿海强市、美丽唐山,争进沿海开放城市"第二梯队"的战略目标,这些都为唐山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重要契机。对于我市而言,智慧唐山城市建设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更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渐进式过程。

一 智慧城市的内涵、建设背景及趋势

智慧城市最早缘起于IBM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所提出的"智慧地球"愿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美国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第一个智慧城市,在一个6万居民的社区里将水、电、油、公共服务等城市公共资源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已作出智能化响应,更好的为市民服务、为人类造福。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是对金融危机的响应,着力于寻找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型发展动力。这样的思考逻辑,主要产生于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科技革命"现象的深刻思考(见表1)。因为建设智慧城市要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慧化的方式,打造具有类似人类智慧的新型城市,所以它必须具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特征。据世界银行测算:如果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城市发展利润将增加2.5~3倍。

智慧城市的概念一经提出,美国总统奥巴马立即将其作为保持国家竞争优势的根本战略。随后,奥巴马在《经济复兴计划进度报告》中宣布,美国计划在未来3年内,为家庭安装4000万个智能电表,同时投资40多亿美元来推动电网现代化建设,作为美国政府推动绿色经济振兴计划的支柱之一。另外,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启动了智能道路照明工程建设;此后,日本、韩国、荷兰、瑞典、新加坡等国家先后开始推进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战略。至今,国外已有近20个国家的30余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建设。

二 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自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后,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实践探索很快被付诸行动,各国、各地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大有不同。根据对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和相关研究的总结,并结合我市实际,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大体上可分为以下4种。

1.产业驱动型。

产业驱动型路径是指以高新信息技术产业为导向,形成以智慧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路径。智慧产业主要包括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和经智慧化改造后的传统产业;唐山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置身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发展大势,唐山尤其面临着充分发挥独有的"环京津"、"环渤海"优势和加快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唐山建设智慧城市的产业驱动发展,旨在形成与周围产业紧密联系,产业联动以及功能互补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另外,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城市。现在的唐山拥有160多个工业门类,已经形成了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化工、陶瓷、纺织、造纸、食品为主的十大支柱产业,附有开滦股份、河北钢铁、冀东水泥、机车车辆、三友碱业、唐山陶瓷、京唐港、晶源电子和庞大集团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优势企业和一大批优势民营企业。2011年中国城市GDP排行五十强中,唐山突破5400亿,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和深圳天津一起跨入前19位。这些都为我市建设产业驱动型智慧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和积极影响。

2.创新驱动型。

创新驱动型路径是指以新兴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基础,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包括智慧城市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管理服务体系、创新人才体系、创新资源环境等。创新驱动型路径的核心是用创新技术促进城市的发展和整体提升。俗话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引领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力量。唐山建设创新驱动型智慧城市的基础较好,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渐进式发展,这尤其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所以,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就必须要牢固树立科技思维。科技思维,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作用的一种思维方式,鼓励创造,强调以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应通过建成研究所、创新研究中心、CDM开发公司以及实验社区开发等,普及最新技术的使用,使之成为全球指挥技术革新、研发以及产品中心。

3.可持续发展型。

可持续发展型路径是指以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等为出发点,形成环境资源的智慧管理以及合理、高效、可重复利用,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体系与城市发展路径。唐山能源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水资源等。风能、太阳能、地热能资源也具有广泛的开发远景。唐山可提出可持续的智慧城市建设计划,结合能源资源建立可持续性生活、可持续性工作以及可持续性公共空间的城市体系,通过安装和开发可持久和具有经济规模的专案,减少碳排放量(见表2)。

4.管理服务驱动型。

管理服务驱动型路径是指利用技术手段升级、优化等来提升公共管理服务能力,使城市公共管理功能更加高效、智能、精准、便民等的城市智慧发展路径。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建设、信息网络的完善、公共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全面提升。该类型建设路径的典型城市代表是中国香港和韩国首尔。香港自2007年开展了以"政府投资、购买服务、企业参与、建设运营"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以信息化服务全港市民为主要目标。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

5.多目标发展型。

多目标发展型路径是指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产业的智慧化升级、公共管理服务的提升、居民生活的改善以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等因素而形成的发展路径。其总体思路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依托,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智慧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是以上几种类型路径的综合。唐山可以参照深圳的做法,深圳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关键信息,旨在形成生活、产业以及社会管理等的综合模式。

总之,智慧城市是全球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在不久的将来,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和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产业驱动型、创新驱动型、可持续发展型、管理服务驱动等智慧城市发展路径,分别侧重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是各个方面要素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以一点为侧重,也不能牺牲其他方面的利益。唐山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城市长期规划要求,选准发力点,明确适合的发展路径。作为研究者同时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份子,必须勇于承担历史责任,转变发展观念,在脚踏实学习的同时要敢于创新,用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让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智慧城市建设中。以上研究将为以后唐山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路径选择提供依据,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璐,吴宇迪,李云波.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对比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2(10):35-37

[2] 赵四东,欧阳东,钟源.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述评[J].规划师,2013(2):6

[3] 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2011(2):28-29

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系统设计;T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103-02

1 智慧城市简介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内的如智慧上海、智慧双流;国外如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韩国的“U-City计划”等。

2 智慧城市意义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的意义在于:

为全市建设奠定一个行之久远的基础架构平台。此平台可以支撑全市现有的应用系统及其数据的集成、整合和融合,支撑各类新应用的开发和上线运行。

综合城市现有系统、数据及其他资源,为市长及其管理者提供关于城市的统一视图,方便管理层进行科学决策;方便政府各部门及其操作人员进行跨部门的协作、日常操作和应急事件响应处理;方便市民与政府的互动、得到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

促进全市各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模式,探索有效解决中国同类城市普遍关键问题的创新特性。

3 智慧城市目标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目标如下:

部署并建立全市的基础架构平台,该平台能够有效支撑现有系统的整合和未来应用的开发和运营。

为市长及其管理者提供关于城市的统一视图,实现城市应急事件响应等跨部门的应用,在市民服务和分析决策支持等领域探索创新型应用。

建立全市各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养技术团队和运营人才,为建设智慧城市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打基础。

4 智慧城市需求

目前智慧城市面临的挑战如下:

当前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不同管理领域的,缺乏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的能力。

城市的管理者需要查看不同系统,以了解关于城市内某个特定时间的实时和历史情况,没有一个集成的支持系统。

传统的系统是针对不同的管理领域设计的,其并不关心特定事件可能对其他管理领域的影响。

当前城市的日常运营会产生大量的运营数据,但目前城市同城缺乏抽取、分析和图示有意义数据的能力。

很多城市的应急响应是基于应变管理理论的,缺乏理解特定响应将产生的后果,并在城市的日常运作中应用预定义的工作流进行处理的能力。

对于城市而言,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拥抱可能的变化,理论上应该建立一个系统,记录和评估所有与跨领域城市管理、应急处理等流程改进相关的活动。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需求如下所示:

4.1 平台需求

有效接入现有应用系统的数据,形成数据中心,并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动协作。整个系统的性能、可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可伸缩性具有极高要求。平台可配置,能够通过配置的方式适应应用的变化。有效支撑新应用的快速设计、开发、测试、部署和维护,减少新应用上线的时间。不仅支持操作型应用,还要支持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类应用。

4.2 应用需求

智慧城市要求市场和政府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来自于城市各个职能部门和机构的信息;预测问题,并把影响降到最低;并协调资源,迅速和有效地应对问题。因此需要整合城市的各种系统、信息和资源,为市长、城市管理者、城市操作者、市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跨领域的创新应用。应用包括:城市统一视图:城市KPI;跨部门的应急事件响应和处理;市民与政府的互动协作、市民服务;智能化应用:预测、分析、决策支持等。

4.3 人才和团队培养需求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属于全市信息化建设,因此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管理。包括IT技术团队和人才,业务运营团队和人才等,以此促进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4 未来发展需求

要求智慧城市建设对全是未来发展有促进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不光是实施一个个的项目,还要求能够激励创新,包括政府、市民和企业的创新,在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和基本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演化出具有城市特色的新应用和服务。

5 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智慧城市系统设计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从用户角度来看,他提供多渠道访问,包括移动端,提供四个门户:面向市民的门户,面向市长、政府和操作人员的门户,面向企业和合作伙伴的门户和面向开发者的门户。从应用角度来看,这些领域应用是相对独立的,同时与IOC又是充分融合的,共用了一套基础架构、公用模块和流程,这样在此环境下新应用的生长就不那么困难了。当然这里的应用不只是这四个,不同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入新的应用。另一方面,除了操作型应用之外,还重点突出了智能分析类应用,而且他是即时的预测分析,将结果直接反馈给市长、操作者和市民。

6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步骤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智慧城市系统的项目建设需要多方合作一步一步计划、落实、实施。总体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可以分为三步,两个主题。首先建成城市集成的运营处理中心,其次建成城市统一的服务和协作中心,最后建成城市综合的决策支持中心。这个过程是并行进行、逐步迭代的,先把智慧城市系统基本平台部署好了,将现有的部门应用接进来,做数据集成,实现智慧城市基本的应用,如城市KPI和应急响应等,再加上市民协作和市民服务的部分,再加上预测分析决策支持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有更多的应用和数据整合进来,再做系统整合和特色的应用。

下面就两个关键主题作说明。

6.1 系统集成和数据交换

首先,将集成和整合作为智慧城市系统的重点,突出应急响应。被重点确定的政府部门单位被要求强制性地报告事件、警告和数据到智慧城市系统中,由智慧城市系统自动地或人工干预地生成KPI或告警,启动相应的标准工作流程或应急响应流程,进行处理。以促进市长及其管理者对各方面信息的了解和综合决策,促进对整个城市的统一整合和管理。

系统会沿着市委组织机构来梳理哪些应用要与系统内部对接,并决定交换的数据。举例来说,与智慧城市系统对接的系统和数据可以有:地理信息系统、政府网站、统计局的城市经济数据、人口库中的市民信息、其他专业领域的系统及其数据。整合的内容和采用的技术包括消息,数据库,地图,视频,图像,接口,移动应用,物联网等。

6.2 应用开发

在智慧城市系统平台上可以运行各种应用场景,例如城市整体、智慧交通、智慧水管理、市民服务、智慧港口、智慧工业园区等等。目前城市运营中比较重要也比较主流的方面有如下四点,可以放在优先实现的位置。

城市KPI和城市经济BI:包括城市统一的关键业务指标KPI呈现,以及城市经济统计图表展现和分析。

城市应急响应:从治安与维稳、火灾、水灾、交通等应急事件中选择场景,实现城市的应急响应和处理。

服务:建设市民信息库,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协作互动和特色市民服务。

分析预测:从上述应用场景中选取需要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场景,并予以实现,体现智慧城市系统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的特性。

为了完成上述应用开发,需采用的设计思路是:自顶向下的业务设计,首先满足决策层的需求;设计的内容包括:关键业绩指标KPI,标准操作流程,政策,规则,事件,告警,与其他系统交换的数据,用户界面,组织结构和用户权限等。在开发时,可采用国际通用的CAP通用警报协议,该协议可以通过系统配置,减少开发的工作量。

7智慧城市系统IT基础需求

让城市管理者实时访问信息并进行分析对支持整个城市管理非常重要,使用集成式系统环境来支持这种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当城市管理者在管理危机时,这种实时信息需求通常最为强烈。他们需要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智慧城市系统包含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帮助城市管理者获得实时信息,使这些系统变得更加有效,有效支持和满足一个城市管理方面的需求。

为了满足如上需求,IT设备需能处理如下任务:

设计的系统架构非常灵活,能够处理复杂的新工作负载,并影响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增长。

确保所交付的服务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可用的。

提供安全性,防止网络攻击、恶意软件和其他潜在的安全漏洞,同时依然支持开放的环境。

处理故障,并从故障中恢复过来,同时使时间和数据的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6.

[2] 陈铭等.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5):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