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课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 合作讨论 探究性学习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经济专业课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专业课教师的重视。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案例教学的这个特点体现了“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新课程理念。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单干方式是与案例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案例教学的这个特点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案例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权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承认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案例教学给每个人提供了创造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合作、探究的课堂处处洋滋着民主的气息,宽松和谐的气氛,使每个人都充满自信,充分发展了他们的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学生的义务就是要循规蹈矩地遵从那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标准化、程式化、固定化结论。而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想法和意见。案例教学为人们反思自我、社会及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探究式案例教学通过把一些真实典型的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作出反应,让他们分析、推理、思考、概括,帮助学生逐步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提供了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多渠道的获取知识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乐观向上的学习方法,符合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的价值取向。
二、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人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但案例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的。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同学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所以案例的选择,应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案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目的明确性。进行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良好的案例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第二、生动典型性。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的实际活动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法实例,并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选择的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人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展开深人的讨论。
第三、综合时效性。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过于简单也不应是陈年旧事。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紧跟形势的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可激发学生进行深人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便于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而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如在讲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的义务时,举了网吧非法通宵营业致学生死亡的案例,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实质可归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是讨论法和实验法。我认为讨论法案例教学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是阅读案例、个人分析阶段。这是案例讨论的准备阶段,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好案例,下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提前一周左右发给每一位学生,)或创设案例情境,同时。下发一些思考题,供学生分析、阅读。
有些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案例可以提前发动学生自己搜集、归纳、整理。案例应贴近现实生活,可读性、趣味性较强,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能很快进人了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很容易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过去形成的经验与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整合起来,通过思考、分析、推理,从个体的角度形成初步的结论;同时在此过程中获得乐趣、自信及终生学习的方法。第二步是分组讨论、形成共识阶段。合作小组是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单位,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好讨论的效益,根据我校实际,把每4位同学划为一个合作小组,讨论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要地谈出结论形成的过程和思考,允许意见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记录员应认真把意见记录在《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上,讨论一致的形成本组意见,有疑同的带人全班讨论。通过分组讨论,使大家对于复杂的安全的观点能够充分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分工协作,鼓励支持,便可以逐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谋求最佳的解决对策。这一阶段工作主要是由学员自主完成的,教师只
需适当维持课堂秩序,控制讨论节奏即可。第三步是正式发言、全班交流阶段。全班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由组长汇报本组的观点,同时将本组案例分析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讨论,全班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看问题,通过摆事实的方法讲道理,使不同观点相互补充、相互接纳,形成合力解决问题,继续允许不同意见进行争论,集全体同学的智慧,共同讨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但是教师一般不轻易参与争论,也不发表权威性意见。只是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分析,同时注意吸取其他人的见解,发言时要求尽量做到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有理有据。第四步是总结归纳、消化提升阶段。在全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总结。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简单做结论,而只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深人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既要充分肯定学员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到见解,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局观念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运用案例教学法中注意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学科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数学。其二,在一些人类智慧的结晶—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案例注意科学设计并不断更新。现实中的生活实例并不完全等同于案例,不能照抄照搬,要经过教员的提炼和加工进行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实例应注意其典型性和普遍性,对其内容结构、逻辑关系、语言文字、篇幅长短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使之语言简练、措辞得体,概括性强,问题明确。案例中的问题设置要有隐含性,留给学员一定的思维和分析空间,易于被学员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生活实例才会升华为教学案例,才能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更新教学案例。形势在发展,理论也不断地创新。所以,案例教学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更新。对案例运用后的教学效果,还要进行跟踪调查,加强信息反馈,以便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水平.第三、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书匠”的形象,彻底改变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转变角色,增强对话、沟通意识,要能听取、听进学习者的不同意见,尊重学习者的创见。对于案例研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不足,最好是在启发学习者的基础上让学习者自己通过讨论加以解决。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努力加强学生各主要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快速成长,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要。
篇2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设法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众多案例来看,教师主要采用两条途径使教学回归生活:一是设置问题情境,使教学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抛开“预设”,就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展开探究或对话教学。为便于讨论,这里先呈现两个相应的案例。
案例1:一堂“失败”的好课
一位小学教师以如下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从演示实验开始。实验装置为玻璃管下连接一圆底烧瓶,即在烧瓶口紧塞的胶塞上插入一根筷子粗的玻璃管。烧瓶内充满红色液体并上升到玻璃管中,老师告诉学生为便于观察专门在水中加了红墨水。老师让学生猜测:当把烧瓶放到热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在学生作出“烧瓶变热”“烧瓶里的东西也将变热”等回答后,老师将烧瓶放入热水中。看到红色液体沿玻璃管慢慢上升,学生感到十分惊奇。有的学生认为烧瓶中的水增多了,依据是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了。老师进一步问学生:是水的什么增加了?是质量还是体积?尽管他极力引导,学生似乎还是不能准确地说出到底是“体积”还是“质量”增加了,老师只好自己说是水受热体积增加了。给出这一结论后,老师将烧瓶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学生们看到玻璃管中的水位下降了。面对老师“为什么”的提问,有学生解释说:玻璃管中的水之所以下降,是因为烧瓶变大了。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感到既惊奇又无奈,只好又对学生说因为水受冷体积缩小,玻璃管中的水面才下降。
接着,老师用酒精做实验,实验结果相同。随后,老师又用煤油做实验,问学生煤油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令老师想不到的是,学生毫不含糊地回答:“没有!”“因为它不是红色的液体”。当实验表明煤油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出了一道判断题:菜油、酱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还是错?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错!”“因为菜油、酱油是可以吃的。”老师只好再次给出正确的答案。
案例2:无法预约的精彩
在学习小学六年级语文课《鹬蚌相争》时,学生对课本内容产生了疑问。这虽出乎老师的意料,但他认为这是生成课程资源的好时机,于是抛开原计划,决定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疑问展开讨论。
全班同学正在兴高采烈地读课文,突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受此启发,其他同学认为蚌也不能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因为蚌一开口,鹬就会趁机拔出嘴巴逃走。
老师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确不妥;有的认为课文是根据古文改编的,没什么问题;有的反对说,改编也要古为今用,不正确的要修正;有的认为课文是寓言,是在借这个故事说明道理,这么写没什么问题;有的坚持认为尽管是寓言,也要符合实际,总不能说鹬夹住蚌的嘴巴吧。
最后老师鼓励学生把教材改一改,并给编辑叔叔写一封信。下面是其中一个小组写给编辑叔叔的建议:“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来,便狠狠瞪了蚌一眼,心想:哼,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在这河滩上吧。蚌好像看透了鹬的心思,得意洋洋地想:哼,我就夹住你的嘴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就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正当老师要结束讨论时,又有一个学生说刚才的讨论有问题,因为鹬的嘴巴被夹住了确实不能说话,但蚌就不一定了。蚌的嘴巴在壳里,也许不用开合壳就能说话。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提出可通过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请教科学教师、观察蚌来解决。
对于上述案例,读者自有看法。我们认为:二者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日常经验展开。如果这就是教学回归生活,那么这种回归的结果值得深入思考。
二、教学回归生活后的变化和问题反思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教学回归生活使课堂面目焕然一新。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事自主建构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角。就第一个案例来说,水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常见,但学生未必了解它的所有特性。学生凭日常经验可能知道水的颜色、味道、形状等方面的性质,但却不易觉察水能热胀冷缩。教师用特殊装置做演示实验,将水的热胀冷缩性质寓于玻璃管内水位变化这一问题情境中,目的就在于突出平常不易觉察的这种特性,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案例表明:受问题情境的激发,学生的确积极地开展水的探究活动。尽管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热胀冷缩,测试一错再错,但他们毕竟进行了大量的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相对于传统的被动学习而言,说它是一堂好课也不过分。第二个案例也是如此。由于教师因势利导,打破常规,鼓励学生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课堂上气氛活跃,争论激烈,甚至联系到生物学知识并提出了修改教材的建议。总之,与传统的那种从文字到文字、从符号到符号、从公式到公式的枯燥学习相比,这样的课堂无疑更有生气,更受学生的欢迎,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
然而,这种回归也带来了消极的后果,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学科特性彰显不足,学科规范丧失。换言之,科学课缺乏科学性,语文课缺乏人文性。令人忧虑的是:这样的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一点仅从案例的标题便可略见一斑,《一堂‘失败’的好课》《无法预约的精彩》反映出任课教师与评课专家持赞赏态度。即使课后反思以及随后引发的相关讨论也大多集中在“好”在什么地方、精彩是否可以预约上,而很少讨论其中的学科失范问题。我们在与博士生、硕士生以及课程班学员讨论上述案例时,大多数人觉得有趣并开怀大笑,只有少数人感到科学不像科学,语文不像语文。显然,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否则,这类案例将给人以误导。
缺乏“科学味”或“语文味”,也就是常说的“常识”与“科学”不分。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的是日常经验和日常思维,而不是科学或人文知识以及相应的思维。在第一个案例中,学生在实验前提出的种种预测,实验后产生的惊奇、疑问以及对实验结果所作的解释,随后对煤油、菜油、酱油做出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判断等,都是以自己的日常经验为基础的。他们之所以说“烧瓶里的水增多了”或者“烧瓶变大了”,原因在于他们日常见到向容器中加水而水位上升、把小容器中的水倒入大容器而水位下降,却很难见到河水、湖水、杯子等容器中的水因受热明显上升或遇冷明显下降的现象。学生笼统说“水增多了”,使用的是日常概念,这与使用科学概念区分“质量”或“体积”的增加有本质的区别。根据颜色差异或可吃与否判断液体的热胀冷缩,表明学生的思维受事物形象的限制,未达到抽象水平,是日常直觉而非科学推理。在第二个案例中,学生从认为鹬和蚌都不能开口说话,到建议把“说话”改成“心想”,再到后来追究蚌的嘴巴是否在壳里,原因也在于课文中的情景与常识相悖。因此,他们的追问与修改,既不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也不符合寓言的理解规范。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鹬和蚌都是低等动物,将“说”改成“心想”是否更合理,值得怀疑。寓言是文学的体裁之一,它借事说理,重要的不是追究是否真有其事,或是否与事实完全相符,而在于从中悟出道理。案例表明:大多数学生甚至包括教师对寓言及其理解方式缺乏认识。
可见,教学回归生活虽能使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来解释和说明所学内容,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是笼统的、直觉的,与科学或人文规范有很大差距,因而任凭他们“自主建构”,他们的学习容易停留在常识水平,不利于他们对学科规范的掌握。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受到的学科规范熏陶越少,越容易受经验的支配。就是到了高中阶段,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习时也会“跟着感觉走”。比如:有位教师采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教高二学生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在对诗不作任何讲解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初读本诗,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再读本诗,推测诗人的情况”,学生虽然乐意各抒己见,但当教师介绍完诗人的基本情况以及别人的赏析文章后,才发现自己以前的推测有误、欣赏肤浅、缺乏艺术水准。显然,教学回归生活还面临着怎样超越生活与经验的问题。
三、教学超越生活的思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原有经验与新知识相互作用进而获得意义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只能由学习者自己来完成,他人不能代替。很多教育工作者相信建构主义更好地解释了人类学习,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因而要求重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开展建构主义教学。他们同时又指出:建构主义教学不是学生个体经验水平上的盲目摸索,人类的科学文化不可能由此获得,它需要教师的干预。“通过文化和科学的社会机构建构和传播的科学观点是不会由个人通过他们自己的经验性探究而发现,学习科学包括加入到科学的文化中……如果学习者能进入科学的知识体系,知识建构的过程一定会超越个人经验性探究的范围,学习者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经验,而且也需要进入常规科学的概念、模式等。”这虽然是针对科学而言的,但是其道理对人文学科教学同样适用。
我们赞同这种观点并认为:教学回归生活后,应当用科学或人文规范来提升学生的经验,实现对生活的超越。为此,教师教学时要考虑学科的基本属性。学术界把学科大致归为科学与人文两大阵营,并针对这两种认识方式的不同,围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展开大量的研究和对比。总体来说,科学求真,讲究理性分析和实证;人文求善,讲究整体体验和感悟。这种差异要求教师用科学方式教科学,用人文方式教人文,彰显学科特性,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例如:有位教师教《我的战友》时,希望学生通过分析来认识的伟大,结果导致学生追问:“大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他身上带了子弹和手榴弹,那么这一点就着的易燃物品被烧了那么长时间,怎么没有爆炸呢?”这种追问的结果不仅没能展现的伟大,反而导致对故事真实性的怀疑。
教学还必须进一步遵循学科的基本结构。美国学者施瓦布认为,学科有独特的基本结构,它包括实质结构和方法结构两方面:前者指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后者指获得这些知识体系的方法。”因此,具体到某一学科内容的教学,教师要考虑它涉及哪些基本概念或原理,用什么方式来获得。就液体“热胀冷缩”的教学而言,教师应注意“液体”“质量”“体积”“温度”等相关概念的传授,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围绕其中的关键变量建立假设,使用仪器测量和收集数据来验证假设,这样才符合科学的本来面目。至于《鹬蚌相争》的教学,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寓言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感受鹬蚌相争的情境,了解相争的起因,想象相争的结果,从中悟出两败俱伤、他人得利的道理。
当然,教师不仅要注意科学与人文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科学为人文提供基础,人文为科学提供方向和动力。二者的这种联系要求教师加强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讲授科学时除注重理性分析和实证外,还应注意具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和巨大作用,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讲授人文时要注重整体感悟,必须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结构,把握感悟的方法。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对新课程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感悟做极端的理解,使之与科学对立。感悟仍需要一定的科学基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结构主义中获得启示。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虽然包罗万象,但只要进行科学研究,就能发现作者的创作思路或风格。在他们看来,研究和学习文学的关键不在于把握单个事件或情节,而在于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作品的基本结构;一旦找到结构,文学创作或学习就如同填空。虽然结构主义文学观有些极端,但不可否认它对感悟文学作品的指导作用:文学作品的结构如同音乐的曲谱,感悟不能离“谱”而随心所欲。就感受的伟大而言,学生只有从关键行为——“一动不动”、行为环境——“大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以及导致行为的心理原因——“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这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入手,才能感悟到伟大的心灵能使人在险恶环境中做出伟大的行为。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任凭怎么感受,也都无法领会这一精髓。
总之,如果“教学回归生活”指的是加强与学生日常经验的联系,那么它不应当始于经验而又止于经验。很难想象,远离人类科学文化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儿童的经验是学习的起点,教材是学习的终点。当“回归生活”让学生站在杜威所说的“学习起点”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引导他们到达“终点”。为此,我们建议:渗透学科规范意识,用学科的基本结构改造和提升学生的日常经验,实现教学对生活的超越。
当然,教师不仅要注意科学与人文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科学为人文提供基础,人文为科学提供方向和动力。二者的这种联系要求教师加强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讲授科学时除注重理性分析和实证外,还应注意具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和巨大作用,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讲授人文时要注重整体感悟,必须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结构,把握感悟的方法。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对新课程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感悟做极端的理解,使之与科学对立。感悟仍需要一定的科学基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结构主义中获得启示。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虽然包罗万象,但只要进行科学研究,就能发现作者的创作思路或风格。在他们看来,研究和学习文学的关键不在于把握单个事件或情节,而在于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作品的基本结构;一旦找到结构,文学创作或学习就如同填空。虽然结构主义文学观有些极端,但不可否认它对感悟文学作品的指导作用:文学作品的结构如同音乐的曲谱,感悟不能离“谱”而随心所欲。就感受的伟大而言,学生只有从关键行为——“一动不动”、行为环境——“大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以及导致行为的心理原因——“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这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入手,才能感悟到伟大的心灵能使人在险恶环境中做出伟大的行为。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任凭怎么感受,也都无法领会这一精髓。
总之,如果“教学回归生活”指的是加强与学生日常经验的联系,那么它不应当始于经验而又止于经验。很难想象,远离人类科学文化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儿童的经验是学习的起点,教材是学习的终点。当“回归生活”让学生站在杜威所说的“学习起点”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引导他们到达“终点”。为此,我们建议:渗透学科规范意识,用学科的基本结构改造和提升学生的日常经验,实现教学对生活的超越。
篇3
一、高中物理新课标要求与学案教学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教学改革的意识渐入人心的今天,个别教师对高中物理学案教学任心存质疑,担心“画虎不成类成犬”,影响学生高考,这是对学案教学的实质和指导原则还不深入理解之故。高中物理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中要求“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的挑战奠定基础。”“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再看学案教学的指导原则和作用:学案与教案的不同表现在,它顺应了新课程关注生命的理念,适应了学生发展的要求,目标定位由教师转向了学生。它是教师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为适应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方案。它以课时为单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学案设计时遵循了如下基本原则:①主导性原则。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非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立足于“主导”地位思考设计学案,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把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问题都反映到学案上。②主体性原则。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案设计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充分信任学生,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③活动性原则。学案设计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丰富有内涵的背景,开展多样有创意的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勤于动脑、动手,或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通过积极有效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同学视野,撞击创新火花,提高学生能力。活动的形式生动活泼,讨论、辩论、评论、演讲、摸拟角色、新闻、学生讲课等,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科学选择。④创新性原则。学案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敢求知,求新求异。⑤问题性原则。学案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科学、新颖、灵活、恰当、富于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是学案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⑥层次性原则。一个年级、一个班级的同学,基础和水平会参差不齐,学案设计从学生、班级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是分层教学的客观要求。综上所述可见高中物理新课标要求与学案教学理念和原则完全一致,我们应积极更新观念,大胆细致创新地推行高中物理学案教学,才是更好地达到了新课标要求。
二、高中物理新课标要求下学案编写及教学实施中的几点认识
(1)为使学案教学更好地达到新课标各方面要求,关键是设计科学实用的学案 ,尤其是科学性、实效性强的学案。
①学案设计应重在学法指导:学案不等于题案,其作为教师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设计与编制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②学案应有利于学生的质疑、探究、创新: 学案在问题设置、素材提供时,不能满足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应关注引起了学生多少新问题,并以此来检验学案的成败。
篇4
一、歌曲活跃了课堂
在新一轮的地理课改中,我摒弃了过去的课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不允许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同桌之间共同研究地图,分析地图,得出结论。下面就是一节关于《亚洲地形》的教学。
“刚才我们研究了亚洲的地理位置,下面我们来研究亚洲的地形”。学生找到亚洲的地形图(地图册P4),然后我播放刘欢的《好汉歌》,创设情境。
当刘欢那高亢激昂的“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唱响时,我问道“大河向东流,说明了我们东亚中国的地势什么特点呢?”
“西高东低”,学生很整齐地答道。
“这首歌曲唱响了中国大江南北,刘欢在中国也是童叟皆知啊。听说他马上要去印度办一场个人演唱会,他就可以高歌一曲大河……”我虚构了一个情境,并特地放慢速度,让学生接下去。
“向东流啊”,学生兴奋地唱道。我微笑地看着他们。
看到我“不怀好意”地笑,学生觉得其中有诈,迅速查看南亚的地形图。
“不对”,有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南亚的河流自北向南流”。
“那他怎么唱呢?”我顺势问道。
“大河向南流啊。哈哈……”大家都笑了。
“那他去北亚办个人演唱会呢?”我顺势引导学生读图回答。
“大河向北流啊”,全体唱罢大笑。在学生唱的同时,我画好了各区域的河流流向。
“大家看看亚洲河流流向有何特点?”
“放射状”,通过地图,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
“那我们通过河流,猜想整个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中间高,四周低”,学生看图后回答道。
“那是什么呢?”
“盆地。”学生急切地回答道。
我抿嘴一笑,学生此时感觉到有些不对劲,突然醒悟过来,“又上当了!”学生失落中不乏兴奋的感觉。
“像个倒扣的脸盆”。学生终于正确回答出来了。
“那我们翻开亚洲的地形图,看看我们关于亚洲地势的猜想是否正确”,通过读图,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看图。
“请大家回忆一下,陆地地形有哪些?”
“平原、高原、山地、盆地和丘陵。”
“那亚洲缺少哪种地形?”这个问题设置了陷阱,按照常规思维,学生在找亚洲所没有的地形。
“盆地。”有人回答。
“不对,亚洲有盆地,四川盆地”,另外有人立即反驳。
“丘陵。”有人又有“新”发现。
……
“所有地形都有。”学生终于发现受骗上当了,哈哈大笑起来。
“呵呵,大家终于明白了。那么你们看看非洲和欧洲的地形,它们和亚洲地形有什么区别?”
“非洲主要是高原,欧洲主要是平原地形,亚洲都有”,学生回答道。
“那说明亚洲的地形单一呢还是复杂多样?”
“复杂多样。”
“那我们来总结一下,亚洲的地形的分布情况。”
“高原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部,平原分布在四周,地形复杂多样”,学生总结道。
通过对地形分布的认识,进一步引导学生验证刚才对亚洲地势的猜想和对河流流向的认识。
下课铃响了,我又播放起“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学生们在热烈奔放的音乐声中收起了课本,期待着下节地理课的到来……
二、“错误陷阱”,需要精心设计
高中的地理理论性比初中强,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然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比如在高中地理农业的特点的教学中,过去一般是直接告诉学生具有两个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但在新课改的思路指导下,我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教学,而是让学生寻找规律,得出结论。下面就是关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片段:
……
“大家要看到大面积的甜菜播种,应该去哪儿?”
“北方”,学生回答道。
“如果看大面积的荔枝园呢?”
“南方地区”。
“我们在小学学习过《晏子使楚》,文中提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那我们通过对以上三种农作物的分布,可以归纳出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呢?”
“地域性”。
“刚才所举的例子,是什么因素导致农业的生产具有地域性呢?”我引导学生思考。
“自然因素”。
“那还有别的因素影响农业的地域分布吗?请举出实例!”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纷纷议论起来,最后有同学举起了手。
“我发现城市附近多有塑料大棚种植蔬菜。”
“商品性蔬菜种植在城市附近,这又说明了农业地域性受什么影响的呢?”
“市场和经济”。
“对,农业的地域性还受到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我肯定道。
“在我国以‘以粮为纲’的年代,国家强调宜粮地区必须种植粮食,但是现在却提倡调整农业结构,对农业的地域性也存在着影响,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因素会影响到农业的地域性呢?”
“国家政策”,学生答道。
“那我们刚才提到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农业的地域性呢?”
“自然因素、国家政策和经济技术因素等”,学生总结道。
“芜湖能够种植水稻、油菜吗?”我又抛出了问题,引导他们思考。
“可以”。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设置了一个“陷阱”。
“考虑开学后会比较忙,刚过完年,我就特地去郊区看了看,”郊区真得很美,金黄的油菜花遍布田野,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在那一块块金黄的稻田里,农民正在辛勤地收割,有些金黄的稻穗遗忘在稻田里。暮色里,远山围在人们的身边。农家的孩子们在地里拾着稻穗,有时起身看山,有时低头沉思……”学生沉浸在我描绘的农村美景中。
“不对,你说的不是事实。”突然有学生反驳道。
“难道芜湖不能种植油菜和水稻吗?”我故作诧异地问道。
“芜湖确实可以种植油菜和水稻,但是这个季节你看到油菜花和成熟的稻穗不可能,现在不是时候。”该生理论道,其他同学也突然发现我在说谎,恍然大悟。我此刻在一旁微笑地看着他们议论,指出我的“错误”。
“既然芜湖能够种植油菜和水稻,而此时又看不到,说明了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呢?”
“季节性”。
“那我有个问题,我们春节吃到了新鲜的辣椒,而夏天才是辣椒的丰收季节,这又如何解释呢?”有个学生问道。
“非常不错的问题,值得思考。”我向那位同学竖起了大拇指,“谁帮这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呢?”故意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究。
这下好了,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议论开来,有的说农业生产有季节性,有的说没有季节性,煞是热闹。
“由于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不再具有季节性了”,有个学生起来发言。
“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即使是反季节蔬菜,那也是通过大棚温室、控制棚内的温度、改变光照等等,模仿的还是蔬菜生长的季节气候。所以我认为农业生产还是具有季节性。”
“非常不错”,我赞许道,“即使是反季节蔬菜,我们也是要建立符合蔬菜生长的小气候环境,所以我们说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
我又问:“芜湖去年可以种水稻,今年可以种,那明年还可以种吗?”
“可以。”学生整体回答道。
“那又说明了农业的什么特点呢?”
“周期性。”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学习一些单音节形容词、多音节形容词和特殊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学会进行简单的比较,并表达自己的好恶,同时会进行简单的调查。
2、教材分析及处理
Unit 12 Section B(1a-2c)为本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主要构成方式,有三种情况需要学生强化记忆。
(2)本课时共有6个生词,分别出现在1a和2a中,可在课堂活动中进行处理。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words and expressions
Positive,negative,dull,loud,talent show,performer
B:useful sentences
My sister Isabel is the funniest person I know.
Who was the best performer?
(2)能力目标
本课时在前面对两者事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对三者或三者以上事物进行比较,会运用最高级谈论自己所熟悉的人或事物,会和他人运用最高级的句式进行交流。
(3)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本班的同学,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从而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们也会从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4、教学重点
掌握知识目标中涉及的单词及句型。
5、教学难点
运用最高级的句式进行语言交流。
二、教学设计
1、总体思路
本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教具有幻灯片和录音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欲望,适当安排对话、抢答、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运用形容词的最高级,完成学习任务。
2、教学过程
StepⅠ Leading-in
(1)talking freely
T:Who is the tallest boy in our class?
S:Wang Gang.
T:Who is the shortest boy in our class?
S:Liu Song.
T:“tallest”is the opposite of“shortest”.
[设计说明]本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与学生谈论自己身边熟知的同学们的身高情况,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在多个同学之间进行比较、寻找答案,学生在边思考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运用了“最高级”的思维方式。
T:Whose English is the best in our class?
S:Sui Hongzhi.
T:“best” is a positive word.What’s its opposite?
S:Worst.
“worst” is a negative word.
[设计说明]由best、worst自然引出目标生词。
(2)教学生词
Positive,negative,dull(板书)
(3)Read the new words and finish the chart in 1a.
StepⅡPresentation
(1)My sister Isabel is the funniest person I know.(板书)
T:Now,boys and girls,tell your parter about people you know,use the positive words above.And then I will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act it out.
[设计说明]本部分是句型认知部分,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最高级句型的使用,有助于学生正确模仿,在运用中理解所学英语。
StepⅢ Practice
(出示幻灯片)Show some photos of the students in our own class.Talk about different students using superlative degree of adjectives.
T:Point at the photo of Wang Gang.
S:Wang Gang is the tallest boy in our class.
T:Point at the photo of Liu Song.
S:Liu Song is the most creative student in our class.
…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积极思考身边熟悉的同学的特点(外貌、性格等方面),并尽量启发和鼓励他们运用刚刚所学到的形容词来模仿造句。在操练句型的同时,也对所学生词进行了巩固和运用。
SteptⅣ Listening
(1)T:Now,listen to the tape,write these names under the performers.
[设计说明]由于前面的呈现和操练,学生从谈论自己班的同学很自然地过渡到谈论这些天才表演者,所以对这段听力材料会轻松地入耳,完成这项听力任务。
(2)T:Listen again.Fill in the chart with the adjectives you hear.
[设计说明]这五个形容词,有四个是在1a和1b中出现过的,而学生对best也不陌生,因此完成这个任务也不难。
Step V Practice
Read the tapescript on page 102,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and practise the dialogue in pairs.
(幻灯片出示习题内容)
[设计说明]这个听力材料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仅仅完成2a、2b两个简单的听力任务是不够的,因此,我增加了这个题目,要求学生进一步对材料进行熟识和掌握。
Step VI Pairwork
T(look at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alent show above and make a conversation):
Who was the best performer?
S:Eliza was the best performer.
[设计说明]老师先做示范,而后两人一组就2a中出现的五个人物的五种特点进行对话操练,突破难点。
StepⅦ A game
T:Boys and girls,look at the screen. Let’s play a game.Now,we devide our class intotwo groups.One is girls,the other is boys.Speak out who they are,then make a sentenceusing the supterlative degree of adjectives.The one who first makes a correct sentence willget a flag.Let’s begin!
T:Show “Cheng Long”.
G:He is the most famous movie star I know.
T:Show“Yao Ming”.
B:He is the tallest basketball player I know.
T:Show “Liu Xiang”.
G:He is the fastest man I know.
T:…(找一名同学统计两个组的红旗总数,选出胜者,并对其进行鼓励。)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熟悉的名人,愉快地融合在说英语的环境中,达到了对语言知识的学以致用。每个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体现了“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了就用”的教学理念。
StepⅧ Summary
T:What did you learn this class?
S:…
[设计说明]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StepⅨ Homework
Interview three classmates.Write their answers in the chart below.
“Who do you think is the funniest actor?”
[设计说明]既巩固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又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了预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篇6
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掌握合力的计算。
(3)认识力的分解有多种不同的分解方法。
(4)知道力按效果进行分解,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2)通过具体的实例,了解力的分解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到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不轻信主观臆想的科学研究态度。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独立思考的习惯。
3.教学设计的理念
(1) 教室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2)教室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3)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学生情况与教材分析
(1)学生通过第三节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只要简略回顾上节内容就可引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求合力和分力中的具体运用方法;在力的分解中,教材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实验与探究的过程中自我体会如何分解一个力,进而解决物理学中常见的问题。
5.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合力或分力。
(2)教学难点:如何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一个力。
6.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复习]
(1)[设问] 曹冲称象是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答)等效替代法。
(重申) 等效替代是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
[设问] 如何用一个力等效替代两力?
(学生答)……
(2) 用"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库"的动画课件复习"力的合成"的作图过程。
2. 新课教学
(1)在上述回顾的基础上引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板书(PowerPoint)]用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所夹的对角线可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 用"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库"的动画课件配合讲解例1。
[设问] 如果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结果也是唯一的吗?
(学生答)……
[解说] 用"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库"的动画课件配合讲解一个力有无数种分解结果。并说明作力的分解时常常按照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板书(PowerPoint)]分解一个力,常常根据这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然后再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3. 演示实验
(1)在一个木支架上用塑料板做一个斜面,如图 1 。
(2)用红色粗绳平行塑料板,两端用图钉固定,如图 2 。
(3)把小车放在斜面上,小车用一条平行垫板橡皮筋拉着, 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学生答) "塑料垫板产生了向下弯曲的形变,橡皮筋也拉长了"。用回形针记录小车此时的位置。 如图3。
(4)在小车上放一(大)砝码(如图4), 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塑料垫板产生的弯曲形变幅度更大了,橡皮筋拉长的幅度也更大了。
图5[强调] 实验证明, 物体在斜面上其重力产生了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及压紧斜面的两种效果。 物体的重力越大,这种效果就越明显。
4. 实验与探究
[器材](每两个同学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 钩码、细绳若干。
[步骤]
(1)把木块放在台秤上,如图6;在实验记录表中第1行记录台秤的读数。
(2)用细绳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使支架与台秤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s1。如图7。 在表中第2行记录台秤此时的读数。
(3) 改变支架与台秤的水平距离,使之为s2、s3 (s3>s2>s1), 在表中第3、第4行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4) 保持支架与台秤的水平距离s3,增加绳上的钩码,在表中第5行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实验记录表支架与台秤的水平距离s悬挂钩码
的重力台秤的读数竖直向上的拉力结论1───2s1 3s2 (s2 >S1)4s3 (s3 >s2)5s3
请学生回答: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答)斜向上的拉力可减少重物对台秤的压力,说明斜向上的拉力具有竖直向上拉重物的作用效果。 当拉力与水平面夹角越大时,这种作用效果越显著。
[归纳] 用"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库"的动画课件配合讲解。
[引导] 若用手斜向下拉绳子, 台秤的读数如何变化? 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5.小结
[板书(PowerPoint)]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分解和合成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已知大小和方向的两个或多个分力的合力是唯一的。
(4)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的任意解是无数的。
(5)在实际应用中,分解一个力,常常根据这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然后再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6.布置作业
(1)解释(实践与拓展1、2)的原理。
(2)课本p50练习1、练习2。
7.本课设计特点
(1) 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熟知的实例引入教学内容。
篇7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并锻炼能力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引导者、 协助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
二、案例材料的选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案例教学日益显现出活力。作为一种新型的学形式,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把许多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案例进行评析、研究和运用,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1)教材提供。教材案例材料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它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 ,培养运用 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2)在生活中采撷。生活中的案例与学生较为贴近,不仅具体、生动。而且易懂、真实可信,运用起来学生会觉得饶有趣味,主动性较强。如在讲“城市功能区分”时,学生对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和意义不易理解。为此,笔者通过展示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思考学校的教学楼、实 验楼、图书馆和办公楼为什么集中成片分布?操场、室内球场、宿舍、食堂等为什么要集中分布?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由于这些内容很实际。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发言的积极性较高,思维也比较活跃。通过讨论,他们很容易得出功能分区的概念 和意义。(3)媒体报道。媒体报到的内容,能使我们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拓宽视野,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以这些材料为案例,贴近社会现实,也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 而大大提高教学成效。如在讲“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时,可以以报道较多的青藏铁路为案例。先介绍国家设计的进藏铁路线有四个方案,即青藏线、川藏线、滇藏线和甘藏线,再展示 四条铁路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所经地区的条件,让学生思考:① 目前已经有了公路和航空进入,为什么还要修铁路?②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③为什么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修完以后,
停了很多年才开始二期工程?通过上述问题的思考,学生对铁路线建设所考虑的区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问的关系就理解得就比较透彻了。同时,通过该案例学习,还能培养他们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地理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的选取与重组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围绕课标要求提供了相关的案例。但由于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局限于某一版本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可以大胆运用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组织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更多地要自行组织学生以更熟悉的案来进行教学。但无论是采用怎样的案例,其前提条件是该案例要能够达成课标的要求,同时注意防止学生出现“记忆案例”的情况,尤其是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初期 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案例进行重新调整后,配以相应的、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展开讨论与探究。
(二)对案例所包含的基本地理原理、规律的提取是案例教学的关键
案例是对某一事件的陈述,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其本质不在于对案例具体细节的把握, 而是要求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中提取普遍性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 分析、解决新问题。由于受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教材死记硬背的现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能够把握住案例教学这一基本要求,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单纯记忆案例”的情况,也就难以达到课标的要求。这种情况在必修三的学习中尤其容易出现,因为不同版本的必修三教材,多数章节都是由若干案例组成的,而对基本原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较少进行详细地叙述和归纳。如果教师仅对某案例作讲解,而没有以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分析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提取与归纳,那么学生的学习成果就只是在于重现、复述案例,而当面对新情况的时候,就不懂得如何来进行分析, 也就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阶段性
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在具体形式上有所不同。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案例学习缺乏认识,一般可由教师提供相关的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回答问题的能力;而随着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熟悉,教师可以只提供案例材料,而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其中所需要探讨的问题,然后展开探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某一章节结束后,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案例,并开展探究活动,形成探究的成果。这样循序渐进地实施案例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和能力。
(四)例的立足点应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和生存
篇8
学案的内容一般包括学习目标、自学检测、问题讨论、反馈训练等几部分。教师在课前先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通过看书,做“自学检测”,初步掌握这一节课的基本内容,并思考“问题讨论”中的问题,对课本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理解。然后在课堂上主要进行知识挖掘和“问题讨论”,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老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经过“反馈训练”,达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我认为进行学案教学对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帮助很大。
1.有利于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学案教学有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但多年来,教师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记,是被动的适应者。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体。
在学案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就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可见,历史学案教学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了,可操作性强,并有助于教师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由于目前历史课时较少,学生的重视程度又不及以前,而教学内容并没有明显减少,所以提高课堂效率尤为必要。实行学案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在课堂上能有目的地投入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课堂上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这样还可以减少学生分神的机会。
实行学案教学,也便于学生课后整理笔记,便于学生查阅和复习,这等于给了学生一份历史学习提纲。学生透过学案: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记住重、难点知识。总之,历史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有利于师生的和谐发展。
学案教学可以使师生获得和谐的发展。对教师而言,可以使教师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学案教学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观念更新。在学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指导上,编写学案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是教案的翻版。编写学案需要教师有创新精神,提出的问题既要从教学大纲出发,又不拘泥于大纲。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这一切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教师的能力提高。
对学生而言,学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优秀品质,尤其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学案教学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让学生自己看书,讨论历史问题。这样,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坚持性、自信心及勤奋、踏实等性格特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同时,学案教学的重点在“问题讨论”,这需要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有所创新,同时要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有合作精神。要会处理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可见,学案教学可以使师生都获得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可见,实施学案教学对于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非常有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认为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1.学案教学要注意体现层次性。
在教学中,一个班的同学基础和能力会参差不齐。学案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是分层教学的客观要求。我们要避免学案教学内容对所有同学一刀切,要设计出既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又能满足学有余力同学需要的学案。同时练习题的选取也要有梯度。有层次性,不一定每一个同学要完成的一模一样,重要的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提高。
例如:在讲到选修4中的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三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时,要讲到他的“中庸之道”思想。在学案中,我对一般同学都设计了相关的基础练习。但同时我也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设计了思考题,让他们回忆我国古代孔子关于“中庸”的论述,比较中西方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做,既能够照顾大多数,又能够满足学生的特长发展需要。
2.学案教学要与时俱进。
学案教学不是僵化的,它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学案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它要能够做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借助媒体、网络等多种电教手段,展示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各种材料、图像、漫画、诗词、歌曲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这同时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开阔学生思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讲到必修2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的第一课《开辟新航路》时,就把中央电视台曾经热播的专题片《大国崛起》中的相关内容作为学案的组成部分加入进去,通过视频播放等形式向学生进行教学。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可见,学案设计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是需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功夫在课前,成效在课中,愉悦在课后”是学案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们教师追求的境界。
3.学案教学要求教师敬业严谨。
学案教学的落实最终还是要靠人,其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不可或缺的。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虽然教学是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学成绩的取得更有赖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刻苦学习,但教师的角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应该说,学案教学落实到位不到位,越来越依靠教师的人格力量。如果老师的素质不佳,缺乏人格魅力,学生不认可,学案哪怕编制得再好,上课的效果也会受影响。
篇9
一、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特点和优势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提高金融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已成为长青学院金融学教学、教研改革的方向。因此,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将会成为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1.创造教学空间,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传统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讲教材”。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教师结合教学经验,设计灵活多样的多种课堂活动,创造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与此同时,也加大了教学难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以教材为基础,积极思考、多方探索,将课堂教学技巧融入教学实践中,把枯燥的书面知识转化成生动、真实的事例,增加教学趣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体现“学用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金融学课程教学“重教轻学、重灌轻趣”,使教学停留在“教概念”的表层。在案例教学课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边讲边练,把知识的传输和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概念,在真实具体的事例中掌握金融知识的用法,即时训练,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使用金融知识的能力,从而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关于知识保持和记忆持久的实验,结果发现: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如果在金融学教学中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远优于传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主体作用。
二、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重理论轻实务,重传授轻参与
由于对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案例教学存在的一些认识偏差,严重制约创新型和实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
2.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
与其他高校相比,独立学院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少,有的甚至为零,不能满足金融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哈佛商学院为例,除一两门课以外,其他课程都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所占比例90%,30个学时的课程,一般只有2学时的理论讲授,28个学时用于案例教学。
3.案例库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
许多独立学院尽管重视金融学案例教学,但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滞后,案例编写经费不足、案例来源匮乏,大多数案例编写采用“拿来主义”;缺乏对企业运行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对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性研究;缺少适合我国国情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编写侧重企业描写,案例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缺乏企业调查、数字分析和方法应用,偏离了企业融资理财的视觉,难以进行深入的专业化分析;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有些案例仅涉及传统产业,缺乏对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型产业的研究,多数案例研究落后于国际经济管理的潮流,不能适应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三、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创新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精选案例
选编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包括事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数据,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选择和编排案例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1)坚持案例的准确性。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中心,对所掌握案例进行反复比较,精心筛选。选用准确、典型案例,以增强讲课的说服力,达到教学目的。选取的案例要最能反映金融理论本质、最能表现教材所述观点、理论。(2)加强案例的针对性。一是要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通过举例使问题由繁到简,由抽象到具体;二是要针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金融学知识点结构,提高专业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3)注意案例的趣味性。教师应从以下角度挖掘案例的趣味性:内容上尽量找有趣的新颖的案例,形式上,采取多种形式并用,如讲述式,讨论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灵活的启发性。教学案例必须设计一定的问题,即思考题。其中有的问题比较外露,有的比较含蓄,而通常是显而不露,有待学生去挖掘。案例中设计的问题并不在多,关键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5)搞好案例的实效性。案例的实效性,指它的实际教学效果。第一,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应通过经常性的调查工作,实事求是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需求,为选择合理案例创造条件。第二,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多用科学的、准确的、具有典型性的正面案例,去论证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2.实现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要克服其不足,第一,教师应先对课程整体的案例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案例选择是否与理论相匹配,课时安排是否合理等。第二,教师应该写出针对理论教学的每个案例的教案,并帮助分析其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于新开案例课程的教师,还应该提供试讲的机会,请有经验的教师提出改进意见。课后评估工作是教师发现不足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问卷或座谈等方式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
3.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的是“传”“授”“解”,单向信息传递;而学生是“接”“受”“听”,是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效果显然不能适应培养现代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讲课要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努力加强学生各主要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快速成长。
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 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也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变为讲课、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研究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其中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在我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识和使用。我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也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可简单地界定为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切入点,以书面形式展现出的案例作为被剖析的对象,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任务上,要求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获得经验,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并在学习期间参与社会生活。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地位,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的独立研究为主,教师的传授、指导都应配合学生进行。在教学过程上,总是从案例开始,通过研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因此,引导学生搞好独立研究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而教学的准备、教师的指导都要为学生的研究服务。
二、案例教学的意义
创新教学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健全人格,在基础性学习之上,着重培养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在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创新能力是做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普遍具有的才能。这种能力存在于每个正常人的能力结构中,怎样去调动与激发,是当今教育改革中尤其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1.教师是课堂的配角,其责任是激发学生参与一个课题,在课堂上创造一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抒发自己的思想、见解和知识的环境。
2.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他们的责任是带着热情和任务参加学习,并承担主宰课堂的责任。
3.整个教学过程是双向交流,即教师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条件和环境,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鼓励和帮助,教师从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论述和发言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了一种教学相长的环境。
三、案例教学在《市场学》课教学中的创新与应用
1.案例教学法从问题入手,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通过把一些真实的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做出反应,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从而及时而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讲市场定价策略时,五种定价策略讲解后,让学生根据理论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出的不同商品的价格,推出用了哪一中策略。学生们异常的兴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2.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又可以进行模拟训练;既可以进行个人练习,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市场细分化这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思维能力,去分析解决,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100多种子市场,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过多地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一般很难独立地解决问题。而案例教学则通过情境描述设置问题,再通过独立分析和集体讨论来认识和解决问题,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发表其独到见解。案例还能教会学生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决策,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案例教学把各地、各行业的具体问题带进教室,使学生足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其视野。虽然案例中的情境学生以后不大可能遇到,但通过分析大量案例中所描述的问题,拟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学生们会逐渐归纳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思维路线和逻辑,使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任何陌生的复杂问题时,都可以运用这种宝贵的既定程序去分析和解决。
5.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包括沟通与说明的能力、搞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因为案例教学能使学生取得公众场合发言的经验,使学生把所掌握的资料和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并以清晰紧凑的口语形式将观点表达出来。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还能学会如何互相评论、批评,学会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向别人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学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