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思想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学思想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学思想的核心

篇1

关键词:创新 创新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14-01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它需要大批高素质,且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创造力的类型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创造力,尤其在想品德思领域内,它显得更为的重要。思维的创造力就是对一个问题或观点的新颖、独到的看法,具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必须经过培养可以具备。

1 对创新思维有正确的认识

在教学中,创新不只是单调的对教学内容上的创新,而与之同等重要的还是在对在脱离教材以外的内容有所创新。每一个新颖的想法、新发现都可以称为是一种创新,在课堂上,教师应在讲课的同时,将课本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课内外主动去探索,老师对学生新的观点或发明应给予奖励。

2 指导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行为的开始,有了观察才有发现,在引导观察之前,要让学生知道具体的目的及要求。在观察的过程中慢慢的引导,使学生沿某一条方向进行。但重要的一点,在观察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没有提起学生胃口,只会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对与错,都要鼓励讲出。针对某一位同学的想法,在让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判断是否可行。教师应当充分的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提出疑问、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创造思维。

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会给同学思维的动力。对这样的问题中隐含的小问题,老师不要做简单的答复,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挖掘。学生自己的想出的答案才更贴近思维实际,更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性。如在一些实际应用例题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找相关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做作业。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采访,更佳的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更有利于做题。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学会独立,又要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研究,在找相关的知识作补充,才会得到自己的答案。独立研究的目的不只是在获取知识,而重要的一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独立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的班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通过相互的讨论分析,揭示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要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3 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造力

在以往的许多考试题中,大多数题看起来都来自课本,但仔细研究,往往比课本上的题难。这样,就是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对待。这就需要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一位老师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所以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先导。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新式的教学方法,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是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所提高。

4 在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学会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长期经过事件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课堂上,教师应当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出现的灵感,对学生新颖的想法,违反常规的回答,哪怕只有一点的创意,都应给与肯定。

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人类正是有了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才使社会一次又一次地进入一个新台阶。在科学的领域也是如此,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他们都是极富想象力的人,对很平常的事有非同寻常的想法而产生如此惊人的成就。

另外,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篇2

一、实现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在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与教师在学习中处于何种地位,这是我们所必须重新考虑的问题。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统课堂、独占课堂的教学局面,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群体,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在教学中,我总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留出时间,让学生更充分地阅读教材,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来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勇于挑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引导,注重指导,要让学生养成不迷信教材与教师,勇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思考,进而得出独特的见解。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引导,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此外,我们还要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做好教学的组织、学生学习的指导与引导工作,既要让教学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造就课堂教学生成的精彩,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统一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知识的内化,形成能力,来指导实践。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学科,其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准则的内化,并自觉地表现在实际行动上。但是,长期以来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却脱离了教学实践,使得原本生动活泼的课程变成了呆板枯燥的理论教学课,脱离实践的单纯的道德理论讲授失去了教学的功用,使得学生的认识处于理论层次,而没有很好来指导学生的实践行为。因此,在实际的生活与学习中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问起学生遇到问题要怎么做,学生回答得头头是道,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又不会了。学生的认识与行为的不一致是我们教学脱离实践所导致的。新形势下要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体现知行统一,也就是说,学生的道德准则要体现在具体的实践行为上。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非常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选入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实例,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性的特点,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全面把握教材的特点,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具体来说,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思想品德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观,同时新课程改革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来导入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生活的眼光来看待教材,来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

2.设计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善于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入手来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行为实践中来。这样的活动,既将学生的知识与行为实践相结合,促进了学生道德的内化,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的统一

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各有优点与不足,二者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但是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统一体,都是众多的教学手段中的一种,都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许多教师看到了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片面夸大了其作用,形成了一种没有多媒体无法上课的片面认识,在教学中一味地运用多媒体而将常规教学手段如板书等排斥在教学之外。现代化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观念的先进化,片面强调手段的现代化,实则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由传统教学的“满堂人灌”演变成了现代教学的“满堂电灌”,这不是我们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目的,不是真正的教学现代化。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看到二者的优势与不足,取长补短,实现二者的最佳结合。

篇3

【关键词】气象培训;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有创造性的思维。当前正处于气象培训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在气象培训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值得广大气象培训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研究。气象培训中培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员勇于探索的精神,重视对学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员的思维能力,以此全面提高学员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气象培训教学中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发扬学员探索精神,激发学员创新动机

一般来说人类对新鲜事物都有进行探索研究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培训学员探索气象自然奥秘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是培训学员的创新驱动力。但是随着学员工作年限的不断增长阅历不断的丰富,学员容易对许多事物习以为常,探索精神逐渐减退。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气象培训中应该充分发扬学员探索精神,激发学员创新动机,给学员创造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培训教师应当鼓励学员在培训教学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即使学员的思考质疑还不够成熟完善甚至不切实际,培训教师也不应简单对待,不要轻易否定学员的思维,而是积极点拨引导。培训教师应当面向全体学员,为全体学员提供平等的机会。培训教师应当给予每个学员适当的关注,让他知道教师在陪同他共同学习、共同创新,在时时关注他培训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因此,教师在培训数学中应实施民主教学,创造宽松、民主的培训教学环境,才能使学员带着信心主动地投入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提高学员个人素质,培养创新精神

学员创新性思维过程实质上就是学员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过程,良好的个人素质是学员培训学习的重要保证。一切教学活动,要从学员的个性出发发展学员的个性才能,激发学员的内在潜力,诱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例如,有关气象预报实际应用教学,培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员的参与动机。把学员引导到所提问题的有关情境中,从而激发学员产生弄清待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引起学员的参与动机,促使学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依靠自身素质,进行创新思维。培训教师要指导学员对气象预报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推理,把已有的知识运用到新知的学习情境中。在促进学员思维转移的同时,教师应启发学员去发现相同点,找出不同点,培养学员的联想及思维的独创性。要实现这个过程学员必须要具备很高的个人素质和知识储备,才能具备创新能力。

三、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激发学员创新思维

学员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培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自始至终的结合培训教学内容,抓住创新思维发展的主线,遵循创新思维发展的规律,才能让学员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展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维护保养”内容时,可以分解成如下过程:

①师生一起回忆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常见故障点及排除方法。

②让学员动手操作,准备好相关维护保养工具,将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拆卸。

③指导学生观察翻斗式雨量传感器,不断启发,逐一测试故障点直至找到故障点。

④师生一道排除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故障,然后将翻斗式雨量传感器重新装好。

在上面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安排了理论准备――实际操作――教师启发――巩固知识能力四个环节,这是考察学员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从而激发学员创新思维,提高学员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认真组织实训操作,发展创新思维

认真组织实训操作,引导学员进行创新性学习。创新能力是人的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有一个积累、消化的过程,同时也要促进知识的生长和再生。学员的创新性思维正是知识生长和再生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培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鼓励和诱导学T的创新性学习。把知识的获得与思维的发展结合起来,是引发创新思维活动的依托。

动手操作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促进大脑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学员到观测场实际练习的特点便是充分发挥具体的形象思维优势,把知识点从抽象的理论认识转变为现实的具体的形象思维,使学员可以直接获得较为直观的知识。因此,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培训教师要更多的运用实际练习的方法,培养学员思维的灵活性。让学员在活动中参与,发展创新思维。

总之,培训教师要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巧妙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员主动的探索精神,引发学员的求知欲望,从注重学员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去设计教法,重视对学员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以达到发展学员创新思维的目的。《学记》中日:“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张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有学问的人教育学生在于开导。引导他走路,而不硬牵他,鼓励他而不强制他,启发他思考而不一切告诉他。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不同的思维环境,结合教材和学生的个人特征,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这样学员的创新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教育的意识和热情

今天,在科技和生产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教师不仅仅是人类知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要做现代化的开拓者。现代教师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不是阶段的,而是连续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人们过多强调的是主导作用,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都围绕以教师为中心展开,使得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呈现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缺乏互动和思想上的碰撞,很难使双方出现灵感与火花,这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极不协调,对教师自身教学的效果和水平的提高也极为不利。因此,创新教育在继承以往教学中先进的方式的基础上,必须寻求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新颖的教学内容,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成为一种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二、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教与学达到协调一致

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双主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方具有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另一方也具有的能动作用,否则就不可能构成或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受教的统一,教与学为实现同一个目标,存在于同一个过程中。教与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彼此以对方的存在为依据。学生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管理、调节和指导作用,才能真正了解科学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认知规律;而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和调节,也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和积极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奏效。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教学效果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在讲商品的概念时,第一次我是将商品的定义以及如何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商品的两个条件直接告知学生,然后再列举出几种物品让学生根据定义去判断。虽然学生当堂能够比较准确地得到答案,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很容易忘记,在做单元练习时仍然有很多同学将曾经讲过的问题做错了。于是,第二次,我首先让学生列举教室中的物品有哪些是商品。由于学生认为自己对商品再熟悉不过了,因此未加思索就列举出了很多东西。当我告诉他们,他们所说的都不是商品的时候,他们十分惊讶和好奇。于是,我让他们带着这种好奇自学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和分析为什么他们的答案是错的,在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对商品的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对很多特殊的商品提出了疑问,从而在自主探究和讨论中得出对商品的正确认识,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发现问题的兴趣。虽然这只是很简单的改变,但却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单元练习中,涉及商品概念的题目的正确率明显提高。在课堂提问中涉及商品的问题时,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低头不语,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主动举手回答,这在高中生当中是很难得的现象。这不仅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如何研究知识,而且也调动和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应注意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能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讲课的方式和教学的方法,取决于教师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传统教育热衷于"教师滔滔讲、学生静静听"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研究表明,学生注意力连续集中的时间只有15分钟,如果教师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组织好教学,就会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忘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在对这种现象感到痛心的同时,更应该努力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活动量要适当控制。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的内在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而是我们的教师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必然导致创造性教学的失败,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教师是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中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全都决定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果不能符合创造性教学的要求,或因循守旧,或放任自流,不去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那么,创造性教学也不会成功。事实上,创造性教学要求师生之间要和谐统一,在坚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课堂上必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活动量要适当控制,从而为学生的创造提供可能。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的实质在于把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转化为内在的心智结构。教育的显性过程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但教育的隐性过程是在向受教育者传授前人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途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能够"复制"知识,而是使知识成为学生的主体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和创新。如果通过教育,学生不能够自己获得知识,不能够运用、更新、改造知识,只能够记忆、复制知识,这样的教育再好也没有意义,也不能够推动个体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实施创造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指导和激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被激发出来。

篇5

逆反心理存在着危害。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的表现在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有的表现对某事的分歧迁移到对教师本人的恶感,。如果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还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已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看: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中学阶段被心理学家称为易犯错误的“危险年龄”

(1)、思维发展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喜欢争论,不盲从和轻信老师,家长及书本知识,进入青春期后,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拿到“解放证”但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阅历,知识浅薄,思想单纯,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往往主观武断,有极大的片面性。比如: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有的同学就说“不平等”,“权大于法”

(2)、自主意识的形成。从心理的角度看:初中生随着生理的发展,心理急剧变化,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他们开始对教师无微不至的关照,过细的嘱咐和种种限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反抗。他们要摆脱教师的束缚,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他们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他们对教师之言不再惟命是从,往往嫌教师管得太严,太唠叨,对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个人需求不稳定,不实际,不能满足时,会采用不正当行为方式来强行满足。这往往会产生悲观失望等厌世情绪,转而导致逆反心理。

(4)此外,教师的相貌、身体、语音姿态、服饰打扮等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2、从客观方面讲:

(1)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变化,有的教师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中学生某些行为不能正确疏导,只是“一棍子打死”

(2)教学方法机械、呆板,习惯于应试教育

(3)教师忽视因材施教,缺乏情感的沟通。师生关系特别紧张,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4)领导、家长对这门课认识不够,重视不足,都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或认为它是副科不认真对待,重智育而轻德育。

(5)社会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新的读书无用论,现在的学生“一切向钱看”,并且把钱作为衡量的标准,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着学生

二、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正确处理

逆反心理具有排斥性,学生对思想品德课采取冷淡、怀疑的态度,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

1、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准,具有健康、高尚的情感

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就应首先是具备这种品德的好公民,是一个敬业爱生、职业道德良好的称职教师,否则教师口是心非,或言行不一,怎么能以真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使学生心悦诚服呢?

2、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以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使学习取得成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切忌照本宣科,把书教死了,学生会感到乏味。如我讲“丰富多样的情绪”,问“你们在刚上课时什么感觉?”有的学生说:“我特别紧张,担心教师会提问我。”有的说:“我特别爱上思想品德课,因为教师讲课语言特别幽默”,有的学生说:“我又想上又害怕上”,学生一系死的发言,就倒出了不同的情绪,这样就顺理成章的导入了新课,自然并且学生也感兴趣。

3、 教师必须了解、熟悉、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感情的建立要从熟记每个学生的姓名开始,刚接初一的时候,上第一节课,我就叫出了几个同学的名字,有个同学惊讶的说:“老师怎么知道我的名字”,这样在无意间就能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拉近。对于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生来说:老师能叫上自己的姓名,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奖励,因此,教师不应忽视记忆学生姓名这件事,叫学生的学号,指某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此外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深入到学生中去,多与学生谈心,把握学生思想活动的脉搏。

4、须有广博的知识,教学时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精湛、娴熟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广博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如文学、史学、数学、物理等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此外,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还应关心国内外大事,胸装世界风云,否则仅靠课本上的那点内容,是无法进行教学的。教师知识的广博,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钦佩情感,从而减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5、教师要组织好语言。教师语言除了必须具备的语法正确、语言确切、语言纯正、语调清晰等基本要求外,还应加些适当的调料――幽默,使语言更生动形象,教育效果将会更加。幽默的语言能给人加深印象,比单纯的说理开导更有效,并且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一次上课时两个同学吵起来了,我问怎么回事,一个说他趴过了线,趴到我的这边来了;另一个说我正写字胳膊被他捣了一拳。于是,我 用幽默语言解决了这个问题:“唉呀!”

篇6

一、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放弃师道独尊的架子,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做朋友式的交流,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善于赞扬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美好的心境。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和“奇谈怪论”不要轻易否定,而要认真倾听,这样学生才 “敢想、敢问、敢说、敢创”,学习的兴趣才得以增强,思路才更加活跃,回答问题就更加积极,综合能力就会得以提高。

二、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种子,是创造的动力。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鼓励、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考虑问题、思索问题。例如,在讲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时,应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去探究和思考:一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上看,西部大开发有什么意义?二是从社会主义规划目标上看,西部大开发有什么意义?三是从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上看,西部大开发有什么意义?四是从党的领导上看,西部大开发说明了什么?通过这样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的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其次,应鼓励学生提问题和多提问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时,才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火花。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提出独到见解。如在讲“环境对个人的作用”时,运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有的学生就提出:“近墨者不一定黑,如同金子放于墨中,也不会变黑。”对学生这样的不同见解,应给予肯定,并适时引导:这说明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环境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自身的努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而且也教育了学生,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课感化人、教育人的特殊任务。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活动的灵活多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最大的困境就是吸引力不强,学生不大感兴趣。学生最烦的是教师平铺直叙,教条主义。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样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请两个学生表演小品,男的扮演卖鞋的老板,女的扮演顾客。女顾客向男老板买了双鞋,只穿了三天就脱胶并崴了脚。女顾客要求换鞋或退货,老板坚决不同意。这时,女顾客该怎么办?鞋店老板这样做不对在哪里?通过这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训练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

篇7

一、制定具有明确能力指向性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知识和技能。历史在前进,教育的目的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本质功能已转变成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其中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也不仅表现为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更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以及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能力。

二、巧设疑问,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导电塑料的开发、伽俐略重力加速度理论的产生、超导体的发现、杂交水稻的成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所有这些,无不是对既有观念的质疑而获得成功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

三、优化教学方法,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变为学生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进行人格教育的主要手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成败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对某节课的教法缺少优选或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屡见不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要进行优化组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从“吸取―储存―再现”的传统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并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创造性学习。比如学习“国际关系”时,预先布置学生广泛查阅、收集时政资料,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析,从而真正弄清“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得出“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结论。通过试一试、评一评,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并结合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形成全面系统的观点。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全面细致地展开思维,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例如:在教初二法律常识时,笔者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节日。有时笔者会把一些精彩节目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上与学生一同分析、探讨,并鼓励学生在网上与网友谈论有关的法律问题。

五、要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愉悦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多媒体 积极作用

一、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米尔斯・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课堂教学设计是前提和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常可以在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除对教材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学生具体情况的掌握外,还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系统方法组织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发挥教学资源优势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信息容量大、理论抽象、时代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障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发生质的飞跃。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意识导向、情感共鸣和能力提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超越时空的优势,在听觉、视觉上赋予学生强烈的刺激和感染,给学生创设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增添丰富的色彩和无穷的魅力。例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政治生活》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虽然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事例和图片,但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仍会觉得空洞、抽象和无趣。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相关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设一个相应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程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形成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的尴尬局面。这种呆板、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违背,成为新课改的绊脚石。多媒体教学手段恰恰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强师生教学互动提供交互平台。例如,在教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经济现象”时,我们可以用Authorware软件或Flash软件制作一个“模拟商店”,让学生模拟当发生通货膨胀或发生通货紧缩时,去“商店”购物对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这种多媒体教学的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提升教师素养,增强教学能力

教师除应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外,还应具备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能力。特别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通过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不足。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课具有抽象性、时代性、理论性、综合性较强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并引入大量的现实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通过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计算机强大的课件制作功能和信息网络功能,就能有效地解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长期困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教师无赖、让学生无趣,又使教学无良好效果的弊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大多数老师所认同,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改善教学关系,增加信息量,使教师能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不能“凡课皆多媒体”。不管且不是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或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目的,使多媒体教学形式化的做法不但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反而会成为教学的累赘。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教学信息,多媒体教学手段就会成为我们手中的教学利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TF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012-01

一、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九年义务教育一年级开设以心理品质修养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既是对学校的德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又能使学校德育更具针对性和富有实效性。

首先,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客观需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提高到人的必备素质的高度。

其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另有一则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7%。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完全合格。所以,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再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它纳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是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的重要措施。

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应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

心理品质修养,是指改善和发展人的内心世界所展开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运用心理的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答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而掌握自己和他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达到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

第一,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容,二者本来就是合一的。以意志品质的教育为例。它既是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意志教育是具有鲜明的 社会倾向性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是一种有着阶级倾向性的教育。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是空前伟大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国各族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团结奋斗,这本身就是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

第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殊的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相互结合来解决。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三对特殊的矛盾。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当然要懂得道理,“明理”才能“践行”,所以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可是,在解决这对矛盾的同时和解决了这对矛盾之后,还面临着另外两对需要特别地加以对待和解决的矛盾:一是需要解 决“信”与“不信”的矛盾。二是需要解决“知”与“行”的矛盾。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这对矛盾,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品质修养作为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如,一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人;相反地,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是难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的。显然,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心理品质修养的课程是必要的。

第四,心理品质修养为德育过程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学 生方面的心理障碍,最为常见的是这样或那样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了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顶牛”现象。这 种状况,既不是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的问题,也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而往往是属于心理状态的问题。

三、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内容和框架

从德育的角度入手,以非智力因素的品质修养为主,集学习心理知识和培养能力于一体,全部内容包括绪言和三个部分(十二课)组成。

“前言”部分:着重于说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要求和方法,使学生初步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课和第二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导论部分。

第一课“正确看待自己”,以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切入,使学生懂得个人是在不断地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地成熟。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正确认识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调控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课“锻炼心理品质”,使学生初步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内涵,知道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锻炼良好心理品质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

第二部分:从第三课到第十一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实体部分,对学生具体地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各个方面的教育。

第三课“善于调节情绪”,从学生最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针对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的情绪特点――冲动、易变、肤 浅、强烈、不协调、不成熟,指导学生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渲泄自己的情绪,以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

第四课“磨砺坚强意志”、第五课“能够承受挫折”、第六课“勇于开拓进取”,主要是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指导学生自觉磨练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勇敢面对挫折的考验,积极地对待挫折,提高对于挫折 的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具有积极进取、不畏惧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第七课“增强自尊自信”,引导和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训练学生逐步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尊重、相信自己和自强不息的观念和精神。

第八课“塑造良好性格”,使学生知道良好性格和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通过了解性格的可塑性,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发扬自己性格中积极的方面,克服和改造消极的方面。

第九课“寻求真挚友情”,力求在人际交往方面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保持健康心理的意义,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和发展同学间的真挚友谊。

篇10

在初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必须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人才竞争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创设并优化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 创新能力 优化环境 创设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改革的关键体现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为了有效实施改革,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内涵;教师要敢于探索,结合教学实际摸索出适应于自己、适应于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敢于求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能够不断战胜自我走向成功的策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能够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驱力。因此,我们的中学教学要站在基础教育的领地上扎扎实实地推进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思想品德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新课标理念指明了思品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炼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重、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保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抓手。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教材,通过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最终达到健康人格培养的目的。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是教程和学程的统一,体现教法与学法的一致性。在创新教育大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实施教学,适应学生求新探奇的特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师要通过点拨思路,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自觉学习;通过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由原来的“台前”退到现在的“幕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要通过对教材的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质疑的氛围,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师要通过精心谋划,积极创设学科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创新激情。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景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积极地质疑、释疑,创造性地思维并解决问题。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大胆设计、精心组织,创设生动活泼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内化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可以采用讨论、演讲、辩论、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形式,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并配制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推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活动的兴趣大大增强,从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学生逐步达到活动的最佳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觉地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我的思想和行动,把外界情感内化为自我情感,把每一次学习、每一次研讨都作为自己一次新的创作过程和升华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主动地体现自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