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投资产业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投资产业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投资产业报告

篇1

吴文军中等身材、浓眉大眼,开场白低调谦和,“我就是一个游走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新农民。”

采访前,记者并未想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以下简称“中农基金”)董事长吴文军是这样一位敦厚、朴实的70后,没有大多数投资人拥有的那种精明气息。

中农基金是由财政部牵头,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目前唯一一个“国字号”农业PE,资本金40亿元。在2013年和2014年,中农基金分别实现净利润915.25万元和3883.81万元,增长率十分可观。

吴文军将这一成绩归功于项目筛选机制,“我们投资团队仅40多人,但至今共接触了1000多家企业,最终投资了其中17家企业。虽然十分辛苦,但60选1的大比例筛选,这才能保证优中选优。”

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新农民”

《支点》:您称自己是游走在政府和市场间的新农民,这句话如何解释?

吴文军:我曾在财政部工作18年,2013年受财政部委派,开始筹组由财政部牵头,联合农发行、中国信达、中信集团三家机构发起设立的中农基金。

运作一个涉农基金,自然得把“三农”事情弄清楚。可接触后才发现,农业领域比我长期接触的金融业要复杂得多。

比如种稻,农民不仅要考虑种子基因选择、品种、地域适应性、播种、施肥灌溉、除虫除草、收割储藏和销售等环节,还要考虑大气、土壤、肥料、灌溉用水的安全性问题,以及旱涝灾害、价格波动等风险因素。这比银行业吃存贷款利差、保险业收保费佣金、证券业自营经纪业务要复杂得多。

在农业领域,我还是新人。这个“新”从两个角度理解:角色是新的,知识也要不断更新。毕竟现代农业要学习掌握的新技术、新科技、新方法、新手段很多,仅仅当一个“老农民”是很不够的。

为什么说游走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呢?我受财政部委派负责基金日常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基金情况,在政府与基金间起到沟通纽带的作用;另一个方面,我也要以市场化手段运作基金。

《支点》 :不少人认为农业投资周期长、回报低,从您两年间的PE实践看,这种观点是否成立?

吴文军:我觉得应该重新认识这种观点。

首先,相比不少行业,农业投资周期并不长,甚至某些细分行业收益周期非常快。比如蔬菜基本在一个季度,粮食基本在1-2个季度,养鸡45天,养猪则175天便能产生收益,这是很多行业所不能及的。

其次,从利润来看,纯粹农业(指养殖和种植)利润率也不低,而某些环节收益率相当高。一些农业上市公司净利率能达到10%甚至20%以上,这种利润率相较于房地产、金融行业都是非常可观的。

尤其在当前实体经济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全球人口依然在增长、几十亿人依然得吃喝,因此农产品需求仍然旺盛。即便有时供过于求,也很快会回到供不应求的轨道,比如“蒜你狠”、“豆你玩”这些农产品一度身价猛涨。

但为什么大家会有农业投资周期长、回报低等观点呢?因为农业企业治理水平较绝大多数行业都要低,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力不足。但如果投资机构为企业精心设计商业模式、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农业完全能变为周期短、回报高的行业。

你可以看到,很多企业纷纷把视线移向农业,包括联想、阿里、恒大、绿地等公司,都拿出相当可观的资金投到农业中去。

《支点》:在您看来,目前中国农业所面临最大风险是什么?

吴文军:虽然自然风险确实影响着农业生产,但可以通过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区域、产业分散等方式加以回避。而且,偶尔出现的自然灾害,以及区域性自然灾害也阻碍不了农业发展整体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最大风险并非来自于外部,而是建立在“农业投资周期长、回报低、风险高”等传统观念之上的金融体系。对金融业而言,这种传统观念会错失盈利机会,对整个国家农业安全来说,则可能贻误重大发展机遇。

可以看到的是,农业投资领域一些经典案例基本上是外资主导。尽管外资对中国农业介入还不至于像互联网行业渗透那么深,但我们仍应该有足够的重视,并认真应对。

特色农业是投资方向

《支点》:尽管您对农业投资极具信心,但国内油菜、棉花、大豆这类大宗农产品发展似乎并不乐观。

吴文军:现阶段,大宗农产品发展的确存在问题。

今年4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清华大学“清华中国经济高层论坛”中,关于“中国应减少对粮食全方位补贴,鼓励农产品进口”的言论,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他提到的粮食,主要指大宗农产品。

在国内每年几千亿元补贴的情况下,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仍高于国际市场。

原因是什么?发达国家农业都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能促进粮食生产标准化种植、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而我国推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还有个过程。

因此,站在国家财政角度,减少补贴、鼓励进口绝对划算。这样还能进一步转移农村劳动力,弥补制造业、服务业的劳动力短缺。

有人会问,如果发生严重紧张的国际局势,国家粮食安全怎么办?很好办,只要“换草退耕、还湿退耕”,几个月就能长出小麦、水稻了。

另一方面,美国、加拿大土地都有两到三季的休耕机制,而中国没有大面积休耕机制。如减少补贴、加大外购,便能推动部分地区休耕机制的运行。

《支点》:按照这一逻辑,您在选择项目时是否也会避开大宗农产品?

吴文军:在大宗农产品方面,我们不会下大力气,特色农业才是主要投资方向,而且我们会特别关注有“地理标志保护”的特色农产品。

我们投资的吉林金塔集团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辣椒龙头企业,辣椒品种引自美国,利用荒地、废弃地种植,已基本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耕种。

这家公司将一个小小辣椒玩出了很大规模:初级产品是辣椒粉、辣椒酱等;中级产品是辣红素,这种染料是纯植物制剂,用辣红素生产的口红能达到可食用标准;高级产品是用辣椒皮制作的辣椒晶体,在戒毒领域有广泛应用。

前段时间我去了湖北省襄阳市,当地正在打造“中国有机谷”,其水、土壤、大气、环境很适合生产有机农产品。这种特色农业,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另外,行业选择上也并不限于农林牧副渔,而是大农业概念,只要是农业相关行业就可以。例如,2013年我们投资的雷沃重工便是国内农业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不把手伸太长

《支点》:投资之后,如何对企业进行改造提升?

吴文军:我们在帮助企业规范管理、协助企业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协助企业完善营销渠道、帮助企业改制上市等各方面都会发挥作用。

譬如,我们投资了安徽龙华竹业有限公司(简称“龙华竹业”),该公司位于安徽省霍山县,是大别山区最大竹制品加工企业。

过去毛竹主要用作建筑脚踏板,附加值价值不高,而我们建议龙华竹业做地板、家具、高端装饰品,逐步摆脱基础农业范畴。

尽管龙华竹业团队都很齐心协力,但如果想要成为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方面就得加强,需要招聘一位财务总监。

这可让董事长犯了愁:他本人一年才50万元年薪,但沿海地区的专业财务总监也得100万元年薪,在这偏远山区至少得150万元年薪才请得到。最终结果是我们基金帮忙出100万元,龙华竹业出剩余部分。

《支点》:为何不由中农基金派去财务总监?这样还能对项目进行有效跟踪。

吴文军:我们本身只是小股东,又有国家背景,自己派就难免会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在其他项目投资过程中,我们也会尽量支持企业发展,但不会把手伸得太长,让企业能充分自主发展。

《支点》:中国多数的农业企业家还比较保守,不愿意选择股权融资方式,为何会有这种心理?股权投资的持股比例在多少比较合适?

吴文军:不单是农业企业家,大多数中小企业所有者,都对股权融资或多或少地怀有顾虑,最担心的问题是股权融资会使自己股份被稀释,极端情况下还可能造成企业控制权易主。

这些属于观念问题,也有媒体对个别案例过度报道的原因――通过股权融资实现企业发展壮大是普遍现象;没有新闻价值点,反而是企业控制权让渡给投资方的个案,更能吸引读者眼球。

对投资方而言,投资并不是用现金交换企业股权,然后等待收获这么简单。如我之前所说,投资方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都会发挥作用,如今的中小企业所有者对股权融资的认识深度和心态的开放程度,也正在慢慢转变。

股权比例方面,产业投资人可能对股权投资比例要求更高,而股权投资持股比例通常不会超过25%。

不可一窝蜂复制

《支点》:省市政府能否复制中农基金模式,建立区域性农业产业基金?

吴文军:目前看来,我并不赞同省市一级发展农业产业基金。

去年4月17日,总理在政府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基金。但这仅仅是指扩大产业基金规模,并非是要增加基金数量。

从过往历史来看,省市一级的农业发展基金运作不太理想。

有个国内一线城市,在2010年便成立15亿元规模的农业产业基金,投了数个项目后资金已用完,恰逢IPO暂停,先前项目难以退出、后续资金难以募集,整个团队便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非常尴尬。

还有个省份成立的农业产业基金,规定80%资金要投本地项目,只有20%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投资,目前也是步履蹒跚。

为什么很难?首先,地方基金规模有限 ;其次,地方人才资源往往不足;最后,地方基金往往会偏重本土项目,但优质农业项目一般十分分散。

而民营PE机制非常灵活,可以就一个项目设立一个合伙公司,募、投、管、退之后,合伙人团队便可随之解散,这种方式机动灵活,成本可控。而体制内的农业产业基金一般形成班子后要再撤掉,要走的程序就非常复杂。

《支点》:刚才您提到IPO暂停对区域性农业产业基金的影响,但未来如果IPO再次收紧,我们是否有应对之策?

篇2

由于银行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可以了解到其他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的信息,但企业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仍在银行信贷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披露程序的制约,也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大大减少企业会计信息的虚假成分。在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完成的综合报告——《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未来》(陈毓圭译,1997)一书中,强调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完整的有效会计信息,这相对于以往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强调会计报告为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大大前进了一步。所谓有效信息,是指有助于决策的信息,而不管其成本相对收益是否过高,有效信息应当是可靠的,不带偏见的,不加粉饰的。通过有效信息,决策人员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

“充分披露”作为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原则,近年来往往在“可靠性”与“相关性”方面发生冲突,致使一些国家如美、英等国提出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批评。如,“企业报告没有能够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严重地不完整,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只关注过去而不重视未来”:“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从十九世纪产业经济时代的企业报告演变而来的,它无法满足二十世纪末期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等。针对这些批评,美国会计界开始面向客户,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渠道和报告方式等具体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其中尤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为代表。根据这一委员会的研究,今后企业报告模式将出现这样几个变化:

1.从原来着重于财务信息,扩展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如市场占有率、质量水平、客户满意程度、员工情况、革新情况等的有机结合,从原来着重于最终经营成果,扩展到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而且新增加的信息类型在企业报告中占有很大比重,同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开始融合。

2.对财务报告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点是划分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企业的发展趋势、机会和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揭示企业报告的不确定性。

上述报告的新变化,必将有助于满足各类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充分要求,但也应当看到,由于过多的考虑“相关性”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有可能会损害其“可靠性”特征。为满足客户对有效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企业必须改进财务报告模式。然而,由于受会计“相关性”与“可靠性”质量特征以及财务报表重要性等具体原则的约束,目前尚难以将用户所需的有效信息恰到好处地纳入财务报表原有的结构中去。为了圆满解决需求信息与提供信息间的矛盾,满足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的要求,最可能及最便利的方式,就是通过财务报表附注西方财务会计中的财务报表附注相当于我国财务报表附注加上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来反映,揭示客户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恰好从一个侧面证明,财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正在财务报表体系中得到增强与提高。

为了便于人们对未来财务报告模式的认识,以及对财务报表附注地位的深刻把握,本文将陈毓圭博士翻译的“企业报告模型的结构”一表摘录如下(陈毓圭,1997):

企业报告模型的结构

Ⅰ、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

A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

B管理部门用于管理企业的高层次经营数据和业绩指标

Ⅱ、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

A有关财务、经营、业绩的数据变化的原因,关键趋势的特征及其对过去的影响

Ⅲ、前瞻性信息

A机会和风险,包括关键趋势所引起的机会和风险

B管理部门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

C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风险、管理部门的计划进行比较

Ⅳ、有关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

A董事、管理部门、酬金、大股东、交易、关联方关系

Ⅴ、公司背景

A广泛的目标和战略

B经营活动和财产的范围及内容

C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

二、财务报表附注在未来财务报表发展趋势中日益呈现其重要性

未来财务报表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基础上的,这种变化给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首先表现在:1.表外信息不断增加。财务报表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特别是现代股份制企业和证券市场的兴起,表内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决策者的信息需求。根据安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前主席葛罗夫斯的一项调查,美国公司的年度信息自1972年来平均每年以3.1%的速度增长,而同期财务报表的增长速度则达7.5%。从我国目前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和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中期报告来看,表外信息同样有增无减。显然,在整个体系中,表外信息将越来越冗长,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质量和信息价值也将越来越高,这表明财务报表愈益为人们所重视。2.非财务信息不断增加。诚如前面“改进企业报告模型”中所展示的,现阶段财务报表使用者正日益注重有关经营业绩等方面的非财务信息,这与高度发达的经济技术背景是相适应的。对此,我国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也作了明确的规范。譬如在我国《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六章第五十八条中规定,上市公司的中期报告除了披露公司财务报告外,还要披露公司管理部门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事项;公司发行在外股票的变化情况;公司提交给有表决权的股东审议的重要事项等。在第五十九条中对年度报告则规定了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内容。尽管目前各国对非财务信息披露要求各有差异,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为了适应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将是必然的。

其次,伴随着金融工具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何将这些金融工具尤其是创新金融工具从表外项目的一般揭示,转变为充分有效的揭示,对当前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附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单纯的“表外注释”可能难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研究探讨财务报表附注的新形式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此外,披露自愿性信息、预测信息、分部信息,以及社会责任信息也越来越依赖于财务报表附注。财务报表附注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财务报告模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对知识经济认识的提高,人们已逐渐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报表及其所提供信息的影响与作用。未来会计信息和传输将由现在的书面形式转向电子形式,一个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会计信息收集、分析和检索网络将逐步形成。尤其是计算机联机实时系统的出现和运用,将使会计业务数据在发生的同时即可实地记录和处理。而信息使用者通过联机,可直接进入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有效地选取、分析所需的信息,不必等到分期报告出来之后再去获取那些业经整合的、历史的信息。会计信息披露的电子化,更加突出了财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只有对各种信息做出正确、合理的分析,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经营决策。可以深信,这种以文字为主,辅以数字分析的财务报表附注将会始终居于财务报告的核心地位。

三、正确认识会计报表附注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

诚然,企业报告模式及财务报表的未来发展趋向为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提供了希望与可能。然而,由于受现阶段我国客观经济环境和会计管理体制的制约,欲使财务报表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信息,仍将更多地依赖于财务报表附注。当然,就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而言,必须对整个财务报表体系加以改进,比如,国外有人提出“彩色报告模型”与“会计频道”等概念或设想就是这种改革的信号。此外,随着财务报表的发展,我国的财务报表附注将有可能与财务情况说明书融为一体,这一点已基本在上市公司体系中实施,这实质上是财务报表发展国际化要求的客观必然。同时,由于银行的行业特殊性,银行信贷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掌握要求更为全面和真实,会计报表附注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也显得更为重要:

1.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以便对企业的真实偿债能力进行判断。

依据企业会计规范编制的会计报表,实际编制中存在多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性,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以及不同时期的同一企业可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在实施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之间的不同时期存在一定的差异。举例来说,某企业有一台机器设备,原始价值为10万元,使用5年后,报废时无净残值。若这一企业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旧一年后,因某种原因从第二年改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提取折旧。这样,从第2年到第5年两种折旧方法计提的年折旧的差异就会很大。

按平均折旧法,年折旧额=10-0÷5=20000元。即每年平均计提取折旧2万元;而按双倍余额递减,2—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40000元、20000元、10000元、10000万元。即该企业在第一年采用平均折旧法,第二至第五年采用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时,1-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20000元、40000元、20000元、10000元、10000元。这一年折旧额与平均折旧法下的各年平均为20000元折旧额的情况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它对于这一期间利润额的形成和税款的缴纳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影响现金流量,从而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通过会计报表附注的补充披露就能为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会计信息提供帮助,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以便银行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监控。

2.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以适应我国当前信贷管理队伍的现状。

会计信息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理解这种逻辑关系需要掌握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而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业务基础各异,如果能够看懂企业报表,就可以通过会计附注对表中数字进行解释,将抽象的数据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项目,并说明产生各个项目的会计方法等。这样不但使熟悉会计的人士能深刻理解,而且使非会计专业的人士也能明明白白。如固定资产作为一个报表项目,只能反映企业在过去时间内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无法反映其分布构成。通过附注就可以将各类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及工器具等原始价值分别反映,确定各类固定资产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重及各类固定资产间的比例,判断投资结构的合理性。会计报表附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报表的使用者正确理解会计报表,合理获得有用的会计信息。

3.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会计报表提供更为完整、全面的信息,以便更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从形式上说,会计报表以数字为主,会计报表附注侧重于文字,辅以数字注释两者结合。从内容上看,会计报表附注除原有的内容外,如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的影响,非经常性项目的说明,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等,会计报表附注将可能与财务情况说明书融为一体。同时,会计附注所反映的内容将更为完整、全面,还将对前瞻信息、企业背景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加以有效披露。随着我国财务报告方式的改进,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将更具国际化,会计报表的全面性特征将更趋明显。譬如在资产负债表中,为了帮助信贷管理人员正确理解应收账款,可将应收账款按债务人或“账龄”的长短分别列示,使报表在提供应收款总额的同时,通过附注提供详细资料,以便评价客户的信誉,估计可能产生的坏账,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篇3

《学校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通过介绍学校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反映项目单位资金面情况,通过分析国家宏观、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以及地方政策等,论证项目政策支持背景及获取资金支持的政策依据,通过详实介绍项目情况,反映项目建设背景、建设内容、建设规模、投资规模、技术工艺先进性、规划进展情况、组织情况、相关应对机制(如环保、节能、资源利用等),着力分析项目存在的价值和前景,深度透析项目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形成申请资金可行性的充足论据,是专门针对学校项目获取政府资金支持的专业报告,其核心价值体现在:

作为学校项目被资金支持主管部门审批决策的依据;

作为学校项目相关资金筹措(例如申请其他资金支持的辅助材料)的依据;

作为学校项目后续工作开展的依据。

【学校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学校项目背景信息

一、学校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的承办单位

(三)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情况

(四)项目的主管部门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项目建设地点

二、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包括所有制性质、主营业务、近三年来的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固定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

信用等级、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及主要股东的概况

第二部分 学校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一、学校项目建设背景

(一)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二)项目发起人以及发起缘由

(三)

二、学校项目建设必要性

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产业关联度分析,市场分析;

(一)

(二)

(三)

(四)

三、学校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经济可行性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四)模式可行性

(五)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第三部分 学校项目优势

一、组织优势

二、技术优势

涉及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已完成的研究开发工作及中试情况和鉴定年限、技术或工艺特点

以及与现有技术或工艺比较所具有的优势、该项技术的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等。

三、市场优势

四、模式优势

五、其他优势

第四部分 学校项目产品规划

一、学校项目产品产能规划方案

二、学校项目产品工艺规划方案

(一)工艺设备选型

(二)工艺先进性说明

(三)工艺流程

三、学校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一)营销战略规划

(二)营销模式

(三)促销策略

第五部分 学校项目建设规划

一、学校项目建设地

(一)学校项目建设地地理位置

(二)学校项目建设地自然情况

(三)学校项目建设地资源情况

(四)学校项目建设地经济情况

(五)学校项目建设地人口情况

二、学校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厂址及厂房建设

(二)土建总图布置

(三)场内外运输

(四)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

(五)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造价

(六)项目其他辅助工程

三、学校项目建设环境保护方案

四、学校项目建设节能方案方案

五、学校项目建设消防方案

六、学校项目建设生产劳动安全方案

七、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包括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措施、原材料供应及外部配套条件落实情况等;其中节能分析章节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19]2787号)要求进行编写。

第六部分 学校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一、学校项目组织

(一)组织形式

(二)工作制度

二、学校项目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三、学校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四、学校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七部分 学校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一、学校项目总投资估算

二、学校项目资金筹措

一个建设项目所需要的投资资金,可以从多个来源渠道获得。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资金筹措工作是根据对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的结果,研究落实资金的来源渠道和筹措方式从中选择条件优惠的资金。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对每一种来源渠道的资金及其筹措方式逐一论述。

并附有必要的计算表格和附件。可行性研究中,应对下列内容加以说明:

(一)资金来源

(二)项目筹资方案

三、学校项目投资使用计划

(一)投资使用计划

(二)借款偿还计划

四、项目财务评价说明财务测算假定

(一)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二)项目测算基本设定

五、学校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一)直接成本

(二)工资及福利费用

(三)折旧及摊销

(四)工资及福利费用

(五)修理费

(六)财务费用

(七)其他费用

(八)财务费用

(九)总成本费用

六、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一)销售收入

(二)销售税金及附加

(三)增值税

(四)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七、损益及利润分配估算

八、现金流估算

(一)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二)项目资本金现金流估算

九、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数据多数来自预测和估算。由于资料和信息的有限性,将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此有出入,这对项目投资决策会带来风险。为避免或尽可能减少风险,就要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项目的可靠性,这就是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分析内容和侧重面不同,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要进行的盈亏平衡平分析、敏感性分配和概率分析,可视项目情况而定。

(一)盈亏平衡分析

(二)敏感性分析

第八部分 学校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一、财务效益评价

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指标的计算和评估。

二、经济效益评价

(一)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

(二)行业影响分析

(三)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四)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三、社会效益评价

(一)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二)社会适应性分析

(三)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第九部分 资金申请报告附件

企业营业执照

企业经营状况相关文件(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

银行出具的贷款承诺(省级分行以上)文件或已签订的贷款协议或合同;

地方、部门配套资金及其它资金来源证明文件;

技术来源及技术先进性的有关证明文件;

环境保护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节能、土地、规划等必要文件;

项目核准或备案文件(在有效期内且未满两年);

篇4

关键词:跨国公司;避税;税收筹划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5-0085-06

“避税”一词最早出现在欧美地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将其经营活动范围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的同时,也将避税带到其它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经济地区深受其害,形成了全球性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跨国公司在华避税行为比比皆是,防不胜防,使我国税源大量流失。面对这种挑战,有必要从战略角度研究跨国公司避税的影响因素,量化这些因素与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之间的关系,并且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国家税务机关采取反避税措施提供建议及意见。

(四)跨国公司避税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综述

与本文有关的理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研究税收筹划和避税港经营问题,如Fuest和Riedel[1];第二类研究年度企业有效税率(Effective Tax Rate,ETR)的变动,如Rego[2]、Dyreng等[3]、Schwarz[4]; 第三类研究会计(账面)—应税利润差额的成因及后果,如Hanlon [5]。

我们通过第一类理论文献了解税收筹划的策略手段,学习有税收筹划倾向的企业特征有哪些。

一、文献综述

对美国跨国公司避税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较多,学者们研究公司是否通过利润转移行为最小化其税负,以及转移利润的途径和结果。Fuest和Riedel[1]的研究中概要描述了包括贸易转移定价法、利润转移、避税港经营等几种主要的避税方法。Grubert和 Mutti[2]、Rousslang[3]、Hines和Rice[4]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跨国公司的税前利润在避税港留存较多,这符合利润转移行为动机。Baker[5]基于对11个国家获得的贸易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550份(匿名面谈)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并分析发现,从发展中国家每年流出的利润高达5千亿—8千亿美元,其中,与美国相关的交易利润流失额达2千亿美元。Baker还指出同一跨国公司在两个不同国家的分公司之间可能存在跨境利润转移,其中,60%通过独立分支机构之间的转移定价、跨国公司内部转移定价和虚假交易等合法交易实现,其余通过非法交易实现。Schwarz[6]也指出,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中,美国的跨国公司将其在美国和欧洲高税率国家获得的利润转移至避税港。

在高税率的国家举债融资,利润多流向税率低于10%的国家。Desai等[10]研究跨国公司利用利息支出可从税基中扣除来转移利润,因此在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多采用债务融资。

通过第二类理论文献总结研究方法。如Schwarz[6]采用截面数据回归模型检验美国跨国公司是否通过利润转移行为最小化其税负。Rego[7]采用COMPUSTAT数据集中1990—1997年微观企业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检验了跨国公司税收筹划与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的正相关关系。Mills等[8]通过采用企业3年平均ETR为因变量,采用税收筹划投资(企业税务部工资+税收筹划费用),规模,国外资产虚拟变量,长期负债率(长期负债/总资产),固定资产率,库存集中度等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并得出税收筹划投资多和杠杆比率高与企业ETR低相联系的结论。

第三类理论文献指出避税企业的报告会计—应税利润差较大,二者相关度高。Manzon 和 Plesko[9]估计了一个固定影响模型,采用企业会计—应税利润差额为因变量,采用有利节税的投资和融资(利润率、亏损经营、销售额变化),随时间变化的投资(厂房设备和其它资产的定期折价/退休福利),永久性差异(1993年前的商誉),偶然因素(亏损额变动、国外经营范围、规模、之后的扩张)等为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Desai 和 Dharmapala[10]利用会计—应税利润差额中不能解释的部分作为避税指标进行固定影响模型分析。因变量采用递延收入对会计—应税利润差额回归残差做Y,自变量包括激励补偿和管理变量。

二、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1.在华跨国公司相关数据来源

实证研究数据来源于某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本文采集了某省国家税务局2011年管辖范围内,申报财务报表的营业收入10万元以上的A类外商投资、2 424户独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截面数据①。采集数据范围包括企业类纳税人税务登记信息、税收申报表信息、财务报表信息以及对企业实施稽查后制作的《税务处理决定书》等二十余项企业报告及税务检查信息。在此基础上剔除报告信息缺失或造成变量计算错误的企业样本,得到参与模型估计的有效样本企业1 999户。剔除的样本企业包括:总资产小于等于0或未填报者;总负债小于等于0或未填报者;固定资产大于等于总资产者;总负债大于等于总资产者。

2.在华跨国公司样本的统计分析

按照营业收入划分企业规模及户均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来看,两者成正相关关系。有效样本企业统计分析情况,如表1所示。 A类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为查账征收企业,B类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为核定征收企业,与A类纳税人相比,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报告数据资料少,因而不做为本文实证研究的考察对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 999户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中,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企业64户,占样本企业总户数的3.20%,缴纳企业所得税510 399万元,占总数的67.36%。营业收入在3 000万元—10亿元之间的大型企业713户,占样本企业总户数的35.67%,缴纳企业所得税237 973万元,占总数的31.40%。营业收入在3 000万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1 222户,占样本企业总户数的61.13%,缴纳企业所得税9 392万元,占总数的1.24%。

企业的亏损面与企业规模呈负相关关系,营业收入在3 000万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的亏损面最大,达到57.28%。报告研发支出的企业户数仅占总数的2.50%,研发企业随企业规模增大而增多,支出金额也逐渐增加。税务机关对企业近年的税收遵从情况检查结果显示,企业的不遵从户数比重达到9.80%。不遵从户数比重随企业规模增加而增加。

3.在华跨国公司样本统计分析的结果

有效样本企业中,户数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95户、房地产业150户和纺织服装、服饰业146户。户均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汽车制造业3 625.63万元、房地产业1 261.21万元和金属制品业346.88万元。盈利企业占行业户数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汽车制造业71.76%、金属制品业65.69%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59.14%。亏损企业占行业户数超过50%的行业分别为批发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在亏损企业中,户均亏损额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房地产业1 917.24万元、汽车制造业1 214.39万元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52.98万元。

三、跨国公司避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估计模型的变量定义

本文借用Rego[7] 和Dyreng等[11]等文献的实证研究方法,首先,定义因变量1,即Y1为有效税率变量(Effective Tax Rate,ETR)。且ETR=实缴所得税/税前会计利润。

如果两个企业税前会计收入相等,缴税少的企业有效税率低,可视为税收筹划更加有效。所以,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均把ETR做为衡量企业税收负担的重要指标。Levenson [12]的研究认为税收筹划会降低企业ETR,某些税收筹划战略甚至可以把企业的ETR从35%—40%的水平降低至10%,这些节税提高了企业的股份回报率,从而使企业在分析师的评估中处于比竞争对手更有利的地位。ETR低的企业税后现金流更多,在分析师的预测、投资建议和证券行市中都会有所体现。Swenson[13] 认为,股票市场把企业缴纳税收多少做为衡量企业控制成本能力的衡量指标。因此,ETR是众多股东关注的重要企业表现指标。实际计算时,如果企业亏损的话,变量值取0。

其次,定义因变量2,即Y2为企业报告会计—应税利润差额(Book-Tax Difference,BTD)。指标值为企业报告会计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额,如果差额为0,指标取值0,其它情况下将差额的数量级取自然对数进行缩减。会计—应税利润差额是Lisowsky 等[14]采用的避税指标,也是Chen等 [15]采用的4个避税指标之一。 Chen等[15]实证研究采用的因变量分别为:GAAP ETRs,CASH ETRs,全部会计—应税利润差额和非正常的会计—应税利润差额。

最后,定义因变量3,即Y3为企业负债率(Long-Run Leverage)。界定跨国企业收入转移存在难度,跨国公司分支机构一般共享企业独特的资源,如品牌或技术,这些商品极少与第三方进行交易,因此难以取得其定价标准,也难以对其子公司利润分配的真实性、客观性予以证实。现有的实证研究多关注收入转移的动因及规模,一方面从动机出发,如看企业负债情况,研究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跨国公司是否在高税率地区有更多负债;另一方面研究转移定价和无形资产的属地问题。因Y3在因变量为Y1、Y2的模型估计中充当自变量,定义参见下文的自变量定义。

2.估计模型的自变量定义

模型估计采用的自变量定义如下:

企业规模(Size):企业的营业收入取自然对数值。在美国国内经营和跨国经营的总体样本中,规模较大的企业,ETR也较高,这与Zimmerman[16]和 Omer等[17]关于大企业与小企业相比承担了更多的政治成本的结论一致。跨国企业扩张地域越广泛,其ETR与国内企业相比越小,所以说企业经济规模与税收筹划相关。

利润率(Profit):企业报告会计利润总额/营业收入。Grubert和 Mutti [2] 估计美国跨国公司在税率为40%的国家报告平均税前利润率(税前利润/销售收入)为9.30%,在税率为20%的国家报告平均税前利润率为15.75%,由此推断存在由节税驱动的利润转移现象。从收入转移的动因出发,企业会把利润率高的项目放在低税率地区进行。因此,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如果企业规模相同的话,可以推断利润多的企业因为筹划意识强而避税更多,ETR相对较小。

亏损企业虚拟变量(Loss): 当企业利润总额

企业亏损额(Net Operation Loss,NOL):当企业亏损额>0时,变量值取ln(亏损额),其它情况下变量值为0。Dyreng等[11]认为,如果亏损额增加的话,企业可能采取避税行动,本文采用该指标模拟企业避税额度的差别。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因为亏损企业无税收负担,跨国企业有动机将利润转移至亏损子公司进行避税。所以,该变量与企业避税的关系尚无定论。

企业广告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广告和业务宣传费支出/总资产。企业公众可见度越高,避税越少。Dyreng等[11]采用该指标做公众可见度的指标,所以,该变量与企业避税负相关。

企业研发支出:研发支出/总资产×100。Hanlon等[18]指出研发支出可进行税收扣除,并且Dyreng等[11]认为它代表无形资产,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更多的机会,所以,该变量与企业避税正相关。

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总资产。Mills等[8]指出资本密集型企业有多种税收筹划方法,包括资产是购买还是租赁取得、购买和处置的时间等,所以,该变量与企业避税正相关。

无形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总资产。Dyreng等[11]认为,无形资产价值可做为企业转移收入难易的衡量指标。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没有实物资产的企业,摆脱了固定资产的负担,可以轻易的易址至税收优惠地区,所以,该变量与企业避税正相关。

负债率:长期负债/总资产。债务利息可税前扣除,降低企业税负,举债融资是跨国公司在高税率国家常用的避税手段。另外,债务融资能力也是企业在当地政治力的一种体现。Dyreng等[11]将其做为企业财务复杂性的指标,所以,该变量与企业避税正相关。

3.估计模型的行业虚拟变量定义

行业虚拟变量 (Industry Dummy):当某行业企业超过40户时,对该行业赋予一个虚拟变量。例如当企业为房地产业时,I2变量值为1,其它企业I2变量值为0。依此类推,共12个,如表2所示。指标可解释为在控制了以上变量变化的同时,某些行业的税负高,某些行业的税负低。

从变量的统计描述可以看到,样本企业平均有效税率15%,低于我国标准企业所得税率10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率较低,亏损情况较严重,研发支出少,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可持续发展性较差。由于企业避税手段相对于逃税方式更加隐蔽,不易被发现,税务机关通过稽查方式发现的不遵从企业数量较多,而通过反避税工作发现的不遵从企业数量较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反避税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模型估计前进行变量相关性检验,发现自变量LOSS与NOL变量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7。因此,在模型估计时,将两者替换使用。其余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70,保证了模型估计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四、研究跨国公司避税的影响因素的结论与应用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避税与规模呈负相关关系,但显著性较低,与以往研究结论相反。说明企业越大,避税额越小。这与税务机关对大规模企业的关注程度高、管理监控严格到位不无关系。企业利润率越高,进行税收筹划的可用资源越多,从而避税的可能性越大。由于亏损企业无税收负担,亏损额越多,企业避税动机越小,因而亏损额与避税呈负相关关系。

企业研发支出可申报免税收入加计扣除,因而研发支出与避税呈正相关。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比率高,均为企业避税提供了更多便利,此两项与避税呈正相关。利息支出可税前扣除,因而负债率高的企业避税额大。税务机关对企业前期避税检查有效减少了企业后期的避税额度,但该变量的显著性较低。广告支出和前期税务稽查行为对避税均无显著影响。一般来讲,广告宣传费越多,企业知名度越高,企业避税一旦被发现,由于声誉受损而产生的成本较高。Gallemore等 [20]提到,美国国内税务局(IRS)局长指出,“过度避税”(tax aggressiveness)战略会对企业声誉造成显著的风险,但实证证据很少。但Gallemore等[19]实证分析了一组因过度避税而被税务机关查处的大企业样本,采用多指标衡量声誉成本,包括管理层轮换率、营业利润、广告费用改变、财富杂志等媒体排名,实证研究结果与人们的直觉相悖,企业避税对其声誉无显著影响。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前期税务稽查对企业税收遵从行为的影响尚无定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税务稽查对企业税收遵从行为无显著影响,印证了税收法律“棍棒”对遵从行为没有明显影响。

在控制了以上诸多自变量影响的基础上,房地产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避税额显著高于其它行业,而金属制品业企业避税额显著低于其它行业,但变量显著性较低。

综上所述,本文实证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影响在华跨国企业避税额的主要因素有利润率、亏损额、企业的研发支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比率等。企业利润率越高、研发支出越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比率越高、长期负债率越高,避税越多;企业亏损额越多,避税越少,税务机关前期对企业的反避税检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后期的避税行为。本文实证研究采用的数据无法获知企业国外母公司及其它分公司的属地、税收政策法规、税率及企业经营情况,使实证研究难以鉴别企业是否存在避税港经营等某些重要的避税决定因素。

暂时性和永久性差额估计,转移定价不会造成会计—应税利润差额,暂时性和永久性差额也不都造成会计—应税利润差额。因此,在可获得更丰富的数据指标的情况下,研究不应局限于ETR和造成会计—应税利润差额方面。使用财务报表数据的局限在于衡量避税的指标,以及遵从与不遵从避税之间的区别。并且避税的影响因素还不局限于此,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两者不可比,申报表只能提供跨国企业在我国境内的经营情况,市场调查数据也很必要,此外,鉴于企业逃税、避税的普遍性,税收申报表也不能反应全部事实。因为

税务机关已发现的逃税企业变量值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随时间推移逃税企业虚拟变量可能发生改变。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税务检查发生在企业经济活动结束后的2—3年,而本文仅采用了2011年检查发现的逃税企业虚拟变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该变量对企业避税影响的检验。

参考文献:

[1]Fuest,C., Riedel, N.Tax Evasion and Tax Avoid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Profit Shifting [R].Oxfo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Business Taxation,Working Paper1012, 2010.

[2]Grubert,H., Mutti,J.Taxes, Tariffs and Transfer Pricing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e Decision Making[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1, 73(2): 285-293.

[3]Rousslang,D.J.International Income Shifting by U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Applied Economics,1997, 29(7): 925-934.

[4]Hines,J.R., Rice,E.M.Fiscal Paradise: Foreign Tax Havens and American Busines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1): 149-182.

[5]Baker, R.W.Capitalism’s Achilles Heel: Dirty Money and How to Renew the Free-Market System[M].New Jersey:John Wiley and Sons,2005.

[6]Schwarz, P.Tax-Avoidance Strategies of American Multinationals: An Empirical Analysis [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9, 30(8): 539-549.

[7]Rego,S.O.Tax-Avoidance Activities of U.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3, 20(4):805-833.

[8]Mills, L.,Erickson,M.M.,Maydew,E.L.Investments in Tax Planning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axation Association,1998, 20(1):1.

[9]Manzon, G.B., Plesko,G.A.The Relation Between Financial and Tax Reporting Measures of Income[J].Tax Law Review,2002, 55(2):175.

[10]Desai,M.A.,Dharmapala,D.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Firm Value [R].American Law and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s ,2005.

[11]Dyreng,S., Hanlon,M., Maydew,E.L.Long-Run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 83(1):61-82.

[12]Levenson, A.Worldly Planning for Global Firms[N].Electronic News,1999-05-07.

[13]Swenson, C.Increasing Stock Market Value by Reducing Effective Tax Rates [J].Tax Notes, 1999,6(7):1503-1505.

[14]Lisowsky, P.,Robinson, L.A., Schmidt,A.Do Publicly Disclosed Tax Reserves Tell Us about Privately Disclosed Tax Shelter Activity?[R].SSRN,2012-12-05.

[15]Chen, S.P.,Chen, X., Cheng, Q., Shevlin, T.Are Family Firms more Tax Gggressive than Non-Family Firm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0, 95(1):41-61.

[16]Zimmerman, J.L.Taxes and Firm Size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3,(5):119-149.

[17]Omer, T. C., Molloy, K.H., Ziebart, D.A.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irm Size - Effective Tax Rate Relation in the 1980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 1993, 8(2):167-182.

篇5

【关键词】 平衡计分卡 物流企业 绩效评价

一、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正确合理地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因此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满足以下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传统的物流绩效评价主要侧重于财务方面的考核,往往忽视了非财务的因素,而财务指标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滞后性、片面性和短期性的缺陷,这就影响了绩效评价的效果。物流企业的绩效受人、财、物、信息、服务等各种因素及其组合效果的影响。因此,应该从整体上对物流企业进行评价,采取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从而作出科学、全面的评价。

2、目的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框架应围绕着评价目的而构建,应依据评价目的确定的总目标和子目标来设计评价体系,从而保证评价指标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战略发展规划是一致的,并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和战略规划的实施。

3、可操作性原则

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注意指标含义的清晰性和直观性,便于理解和收集相关数据;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应易于采集,并尽量与现有的会计、统计资料相衔接;应避免指标的重复和交叉,造成评价的复杂性。

4、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

当物流绩效驱动因素难以进行定量化描述时,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设计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

1、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框架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全球战略研究所总裁戴维·诺顿于1992年提出的。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一个将宏观的、抽象的战略如何转化成运作方案或工作计划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系统考虑企业业绩驱动因素、多维度平衡评价的一种业绩评价系统。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及学习与成长四个互为关联的维度来平衡定位和考核企业各个层次的绩效水平,这四个维度充分考虑了影响企业运营的各种因素: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短期成果和长远发展、市场因素和内部运营,它以平衡为诉求,寻求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短期绩效与长期价值的平衡、落后指标与领先指标之间的平衡、外部指标(股东和顾客)和内部指标(员工和内部流程)之间的平衡。

2、改进的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条因果链,展示了业绩与业绩动因之间的联系。为提高经营成果,实现股东价值,必须使产品或服务赢得顾客的信赖;要使顾客信赖,必须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为此改进内部生产过程;为保证长久的内部运营能力,企业就必须不断创新,在企业和员工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平衡计分卡引入非财务评价指标,从四个不同的视角提供一种考察价值创造评价企业的战略方法,从而克服了单纯利用财务手段进行绩效管理的局限。但是平衡计分卡仍然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了,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度,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改进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包括社会责任、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发展等五个方面,其逻辑关系见图1。

三、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根据改进的平衡计分卡原理,结合物流企业的实际,从社会责任、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五个方面选择物流绩效评价指标。

1、社会责任层面

社会绩效由劳动就业、环境保护和社会贡献与积累等三个方面组成,是整个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最终环节,同时,社会绩效的高低又将直接影响下一经营周期的经营绩效。社会责任层面的绩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衡量。

(1)(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的水平。这一指标可以通过物流企业的运营给当地社区带来的直接就业人数或间接带来的相关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当地就业人数的比例来衡量。

(2)环境保护。一是生态效率。其是企业为改善当地社区的环境而投入的资金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

2、财务层面

物流企业财务层面的关键成功要素包括四个方面,即盈利能力、资金流动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

(1)盈利能力。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即物流企业报告期内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率,反映投资与报酬的关系。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累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通过对该指标的综合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获利能力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营业收入利润率,即物流企业报告期内所取得的净利润额与营运总收入的比值,它表明企业每单位收入所带来的营业利润,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2)资金流动能力。包括:固定资产周转率,即在一定时期内,物流企业的销售收入净额与全部固定资产的平均总额的比值,是评价物流企业固定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存货周转率,即某个期间的出库总金额与该期间的平均库存金额的比值。这一指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接到运输或存储等业务、实施物流业务、业务结束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即经营收入与平均应收账款的比值。应收账款和存货一样,与资金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不仅可以增加经营业务,也反映出企业管理应收账款方面的效率。

(3)偿债能力。包括:流动比率,即物流企业报告期内流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资产负债率,即物流企业报告期内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反映企业长期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

(4)发展能力。包括:销售增长率,即企业本年销售收入相对于上年销售收入的增长情况。销售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主营业务的扩张情况,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的重要指标。利润增长率,即(本期利润÷上期利润)-1。

3、客户层面

客户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五个方面,即市场份额、客户的获得、客户的保持、客户满意、客户获利能力,且每一方面都有其特定的衡量指标。

(1)市场份额。其反映了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在市场上所占的业务比例。它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市场占有率指标来计算与评价。

(2)服务质量。物流服务质量主要从服务的可靠性和可得性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可靠性。其是衡量物流质量的指标。物流活动中最基本的质量问题就是物流服务是否能保证客户订单完成的精确性,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衡量。

客户响应时间是物流企业从接到订单至发出货物的总时间。该指标反映了物流企业快速处理业务的能力。

5、学习与成长层面

物流产业中,学习曲线具有重要作用,一个物流企业要不断成长,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职员都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理解和把握客户的定制化物流需求,包括物料需求、运输需求、配送需求等。针对物流服务的特定需求,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保持并有效地扩大市场。学习与成长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对企业员工能力、员工满意程度、内部学习环境的评价上,主要是强调企业员工和团队的能力。

(1)员工能力。其可以通过员工生产效率、员工的知识结构等方面体现。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导入平衡计分法可以较全面地反映物流企业的运营绩效,有利于全面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一些物流企业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并借鉴其他企业通用的成功经验来引进平衡计分卡。

【参考文献】

[1] 李昕、祖峰:平衡计分卡与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商业时代,200(29).

[2] 徐光华: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7(5).

篇6

a

1大部分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还有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支业务。

2事业单位除了完成国家计划实现社会效益外,还有挖掘潜力为社会多作贡献的一个侧面,从而实现增收节支,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和职工待遇,体现资产保值增值和按劳分配的薪酬制度。

3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直接生产,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具有服务性并产生服务价值,如科、教、文、卫等各种事业单位。这些部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对第三产业的智力服务依赖就愈加显著。

可见,现行事业单位的财务与过去全额预算拨款的事业财务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国家统包办事业已成为历史,多主体,多形式办事业,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已成为事业发展的趋势;第二,收入分为预算内、外两部分和经营收入,而事业支出难以区分预算内、预算外和经营性支出的情况尤显突出,第三,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模式已严重制约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借鉴企业会计核算原则和方法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已迫在眉睫;第四,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如国立高等院校、广播电视、报社、医院等),经费来源主要系自身的事业性收费,重大建设项目资金不足依赖信贷资金。其会计核算办法应当较多地运用企业核算办法,从而保障会计报告对利益相关者的有用性。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报告制度的缺陷

目前,收付实现制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报告模式存在的缺陷首先表现为资产负债表的信息不能客观地、完整地、系统地反映事业单位全部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实际情况

1基本建设会计信息游离于事业会计报表之外,事业会计报表信息不完整。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不要求基建业务纳入事业会计报表,而是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向国家有关部门单独报送报表,导致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游离于整个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之外,事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完整,不利于主管机关和单位领导对基建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容易给会计报表阅读者产生误解。况且,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设置“在建工程”科目,基建投入作为“自筹基建支出”列入了当年事业支出(但不增加当年资产),需在竣工交付使用时才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容易造成当年未完工的基建投入虚减资产、净资产。假设某校拟整体迁移,新校区建设总投资6亿,分3年投入,平均每年投入2亿,均利用银行贷款,今后用老校区的土地置换款和年度结余归还贷款。迁移前若资产1.5亿,负债0.5亿,净资产1亿。第一年,贷款2亿(借:银行存款2亿,贷:借人款项2亿),拨给基建帐户用于建设2亿(借:自筹基建支出2亿,贷:银行存款2亿),当年工程未竣工交付使用故不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若当年除基建项目之外的事业收支结余为0.5亿(借:资产类科目0.5亿,贷:事业结余0.5亿),则第一年年终的会计报表反映为:总资产2亿,负债2.5亿,净资产-0.5亿。会计报表的信息失真已初露端倪。第二年,贷款、基建投入、事业结余均与第一年相同,则第二年年终的会计报表反映为:总资产2.5亿,负债4.5亿,净资产-2亿。会计报表的信息失真进一步加剧,总资产、净资产被严重地低估。第三年,贷款、基建投入、事业结余也与第一年相同。当年工程竣工交付使用,故应当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借:固定资产6亿,贷:固定基金6亿),则第三年年终的会计报表反映为:资产9亿,负债6.5亿,净资产2.5亿。会计报表信息失真到工程竣工才得以纠正。实际情况并不那样顺利,银行贷款需要人民银行的贷款证年检和商业银行的年度信用审查,若第一年年终的会计报表反映净资产赤字-0.5亿,意味着该校资不抵债,第二年商业银行凭什么继续向学校贷款?学校的发展和会计信息因为国家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缺陷,境况非常的被动。而且,由于基本建设的会计报表单独编制,导致事业会计报表对基建工程投入无以表示,商业银行也无从审查贷款是否按照指定用途使用。

2固定资产的核算不能体现资产净值。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核算固定资产原值,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种核算方式难以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资产价值在事业报表中有高估的可能。同时,根据税务机关的规定,凡有经营收入或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税法规定在每个所得税纳税季度,可以在税前抵扣固定资产折旧,但不能在税前抵扣按事业会计制度计提的修购基金。因此在现行事业会计制度模式下,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前扣除与事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修购基金的做法不一致。

3对外投资的成本法核算引发报表金额不能反映投资的真实价值,且投资不按投资期限分类,不能充分反映资产的可变现程度。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外投资不论是否实质性控制被投资企业,均采用成本法核算,导致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报表金额有可能被低估或高估,对外投资的核算还过于笼统,不区分长、短期投资,无法具体反映各类长、短期投资的价值,因而不能反映对外投资的可变现程度和变现时间,不利于事业单位对投资项目和现金流量的管理,其次,事业会计报表之收入核算不能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收入全貌,容易造成资产和收入体外循环,不利于实施会计监督。尤其是非现金交易收入(如长期投资增值)、应收未收的收入等未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因而相应的债权也不被确认,不能及时完整地反映事业营运业绩,导致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信息不真实,许多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信息无法提供给报表阅读者,从而无法客观地评价和考核事业单位的财务受托责任。再次,由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强调收付实现制,事业成本核算没有很好设计,权责发生制难以运用,不利于事业单位加强成本管理和收费价格监管。对于事业拨款的效用性,成本信息本是评价体系中一项重要指标,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事业会计制度的成本核算内容苍白,尤其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置的即期全额列支、不要求收入与支出的合理配比、当期受益的费用不予以计提和分摊,从制度上无法保证会计核算能够提供合理的成本数据,无法为决策、监管、预算、收费政策提供指引,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和收费价格的制订。第四,事业收入与事业支出的核算过于强调收付实现制模式,客观上有可能引起收支核算的不配比,主观上容易给事业单位管理当局的人为调节收支带来便利,会计报表的信息失真或舞弊无法获得制度的有效制约。

三、事业单位会计报告制度改革构想

预算管理的首选方式是国有事业会计与政府会计编制采用同样的收付实现制以满足财政部门数据汇总和财政预决算需要,而完整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又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要同时满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可以从企业会计准则中得到启发。

1企业单位的报表体系的主报表有三份: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其中前二份按照权责发生制编制,后一份以收付实现制编制。事业单位是否也可以照此方法,从而达到既按权责发生制使会计信息真实可信、又满足国家预算收付实现制的需要。

2企业现金流量表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显得过于笼统,各栏目数据无法满足国家预算各子目的详细数据,因而需要增设一份事业收支明细表(编制基础也是收付实现制)作为现金流量表的补充报表,用以说明现金流量表各栏数据的具体组成情况,并与国家预算各子目相勾稽。

3基本建设会计信息纳入事业会计报表之内,增设在建工程情况表,不再单设基建财务报表,以改变现行的基本建设会计信息游离于事业会计报表之外的做法,报送基建报表以事业会计报表附表的形式出现。事业资产负债表中增设“在建工程”科目,基建投入不再在“自筹基建支出”列支,而是在发生时计入“在建工程”,完工后计入固定资产,不再设置“固定基金”科目。

4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按期摊销、收入与支出按权责制确认、区分权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保障资产、负债、净资产报表数据的客观性。

5为了准确地编制二套不同核算基础的五份报表,事业会计的工作量将会大幅度增加,应当考虑电子计算机软件筛选数据,用电子计算机识别现金收付业务并单独存储数据库,据以编制事业收支现金流量表、事业收支明细表。

四、结语

在我国统一会计会计制度的框架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可设计成资产负债表、事业损益表、在建工程情况表、事业收支现金流量表和事业收支明细表。前三份报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吻合,从而在整体上保障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贯性、客观性,后二份报表主要为了适应预算管理的需要,以收付实现制为编制基础。

篇7

关键词:分部财务报告 报告分部划分标准 应报告分部确定

现代证券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制度之上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投资者作出合理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在企业已出现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当今,从总体上反映一个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括情况的合并报表,虽然可以展示集团的全貌,但它的高度概括性必然带来其无法披露细节信息的局限,合并报表掩盖了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差异,隐匿了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部的盈利能力、发展速度、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承受风险的程度等有用信息,致使财务报告用户无法据以满足其有效决策的需求。为弥补合并报表的先天不足,需要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国际上通行的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的途径之一便是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本课题拟就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作一些探讨。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现状及国际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1年了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要求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其他经济上重要的单位按行业和地区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而后,该项准则经修订后于1997年公布,把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权益或债务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其权益或债务证券正处于发行阶段的企业”。

其他许多国家和组织也有披露分部信息的要求或建议。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有类似于美国的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欧盟国家有类似于英国公司法中关于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规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披露分部信息的建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也对披露分部信息予以支持。

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已越来越大,呈现出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经营的趋势,为分部财务报告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同时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极大分离,使大量的财务报告用户只能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其决策的基本依据,随着投资者理性程度的提高,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分部信息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研究滞后了。当务之急是制定和颁布一项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具体会计准则以规范上市公司和其他多元化企业或集团的分部信息披露。以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及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报告分部的划分标准

分部财务报告是指企业集团对其内部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披露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解信息的报告。分部的划分和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基础。虽然分部的划分可有行业、地区、客户、组织结构、独立核算单位、生产线、主要产品以及法律实体等多种标准,但由于按行业和地区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深入说明一个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因而行业和地区的分部信息最受用户关注。

行业分部(“businesssegment”,译为产业分部),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主要是对企业外部的客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产品或劳务,或者不同类别的相关产品或劳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由于产业结构几乎是影响所有企业机会和风险的关键因素,故此项信息特别有用。

地区分部(geographicalsegments),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在特定经济环境中从事提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它承" 担的风险和获取的报酬不同于企业在其他经济环境中经营的部门。由于不同地区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等,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按地区分部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企业的机会和风险。

我国现行规定对报告分部的划分偏重于行业分部标准。《准则第二号》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的“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附表格式则以行业分部为第一级分部,以地区分部为第二级分部。我们认为多数上市公司一般是按行业进行管理并编制内部财务报告的,其按行业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反映实际经营状况,故以行业为标准划分分部是恰当的。但也有一些从事多种经营的上市公司,并不按行业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而是按地区来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对这样的公司要求其以行业为标准披露分部信息则并非最为恰当,因为这一做法会增加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工作量和编制成本,同时也不一定符合财务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我们的观点是,当企业的内部财务报告体系是以地区为基础划分分部时,如果以地区为标准划分分部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公司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公司应按地区分部对外提供分部信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准则时,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对第一级分部的划分,除规定行业分部标准外,还应增加地区分部标准,企业在编报分部财务报告时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确定第一级分部的适用基础。

(二)关于应报告分部的确定

对财务报告用户来说,只有具有重要性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对不重要信息的披露,势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并给用户造成“干扰”。因此,为突出重点和保证会计信息的重要度,企业只需对重要分部的信息予以单独报告,其他分部则采用汇总报告。

此外为保证分部信息的充分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均规定了“75%”的限制条件。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如果把企业已报告的分部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相加,其总额不到企业总收入的75%,企业应增加报告的分部,直到其来自客户的收入总额达到75%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则规定,所有应报告分部来自非相关客户的合并营业收入,最低应占所有行业分部相应合并营业收入的75%。

在我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的现行规定中,除《准则第二号》提出了行业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之外(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0%或以上),对报告分部的确定无其他规定。我们认为,应报告分部的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前提,我国的现行规定过于简略,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具体准则时,应考虑提供更为详细的指南。如,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有关规定,采用“10%”的重要性标准和“75%”的限制条件,当某一分部的营业收入、损益和资产占企业合并后的经营收入、经营损益和资产总额的10%或以上时,该分部便作为应报告分部单独披露;当应报告分部的外部总收入占合并或企业总收入的比重不足75%时,应确定另外的应报告分部,直至达到75%的水平。

(三)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内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要求行业分部披露收入、获利能力、可辨认资产及其他信息;国外经营披露收入、经营损益、可辨认资产信息;符合披露标准的企业从母国外销给国外非联属企业客户的销售收入,按地区别及总额披露;符合披露标准的主要客户,按各该客户逐一披露其销售情况(须注明从事该销货的行业部门,但不必注明个别客户的名称)。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在其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中建议增加边际毛利、现金流量、营运资本、研究和开发成本、资产的主要类别等指标。

参考文献:

①IAS14,SegmentReporting,1997.

篇8

毕竟,在众多开发区还沿着老路不断招商拉投资、一年365天跑断腿的时候,泰达已然另辟蹊径,在转型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去年,泰达又一次获得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比的第一名,这个成绩,泰达已经连续保持了十五年。

“我们有信心连续保持第一。”郎东的自信并非凭空而来,在他的脑海中,泰达下一步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似乎已然寻找到了一片招商的蓝海。

横空出世的科技集团

其中绝对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这两者之间其实是一体的:泰达不仅要招商,还要“养商”。

原本普普通通的一天,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而变得与众不同起来。已有的经验证明,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往往发端于一个悄无声息的时刻。

2010年12月3日,一场看似平常的新闻会在泰达举行,主题在一般人看来耳熟能详:“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发展”。中规中矩的开始、进行并结束,会的最大成果,似乎只是留下了一个叫做天津泰达科技发展集团(以下简称科技集团)的企业,而这家企业的出现,在当时也并未引起什么轩然大波。

因为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只是一次较为普通的产业结构调整,泰达将原属于开发区的国际创业中心、风险投资公司、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多家机构,以及天大科技园、服务外包园等资产进行重组,将之归并在科技集团旗下,进行统一的调配和运营。

在会现场,集团高层将企业成立后的主要工作归纳为三点:一是“科技招商”;二是“提高园区运营管理水平”;三是“做好目标企业的培育工作,并主动加速其发展的进程”。

业内人士都知道,所谓“科技招商”早已不是什么新词,国内许多开发区就是打着这样的旗号,通过优惠的政策和服务,将科技型企业招入自己的园区。

那么这次,泰达“老生常谈”,又有何不同?

当下,宏观经济环境复杂、绝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投资愈发谨慎……所造成的“招商难”,是几乎所有开发区、工业园区们都面临的情况。僧多粥少的困境究竟如何来解决?大部分相关单位似乎只能选择沿用传统方式――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来抢夺有限的企业资源。因此,常有“招商部门工作人员全年无休”一类的新闻被诉诸报端,各种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也层出不穷,在使出浑身解数的同时,招商工作似乎已经被相关部门做到了极致。

但上述会透露出来的信息却表明,泰达要从另一条路上突围出自身的发展方式,用官方的话来讲,就是“双轮驱动”,即“投资驱动”和“科技驱动”,其中的亮点,无疑是对已有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因此,这次资产重组的目的,并不仅仅针对在未来有可能通过招商而进入园区的企业,还有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已经入驻泰达的企业在未来无限的发展可能。而其中绝对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这两者之间,其实是一体的,泰达不仅要招商,还要“养商”。

也许多少年后,有相关学者编写中国开发区发展史的时候,会将这一天载入其中,以此作为开发区转型的重要标志。

新趋势

“现在开发区拼的就是环境。一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特别是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二是要打造产业共生的环境,谁的产业生态系统完备,谁就能领先。”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郎东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建立于1984年的泰达,初期便是以出口、外资和制造业为主,凭借着天时地利,泰达的发展相较于其他后设立的开发区而言着实好,相关领导也坦言,泰达之所以连续十五年“第一”,一开始成绩的取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个字――“早”。

纵观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早期的开发区招商引资,基本凭借健全的基础设施、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泰达从最开始的“三通一平”(供水、供电、道路通和土地自然地貌平整)到后来的“九通一平”(供水、供电、道路、排水、蒸汽、宽带、供热、邮电、燃气通和土地自然地貌平整),再到“新九通一平”(信息、市场、法规、资金、配套、物流、人才、技术、服务通和建设中国新经济平台),无不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规律。

但时至今日,旧有的定位和策略已经不能够满足开发区继续发展的需要,事实上,越是新成立的开发区,其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越新越齐全,那么,对于目前中国数量众多的开发区而言,其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拼的”到底是什么?

尽管已经从“外资为主”转变为“三资并举”(国资、民资、外资),并确立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饮料、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石油化工、现代服务业等九大支柱产业,但从存量上来讲,外资在泰达的地位依然至关重要,泰达对外资在华的动态的理解,也是入木三分。

就在今年2月28日,上海美国商会了《2012~2013年度中国商业报告》,高达91%的受访美资企业对未来五年在华业务前景持“乐观”或“稍微乐观”的态度,比例之高创下了历年之最。报告指出,虽然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经营业绩同比连续第二年出现下滑,但在华美国企业依然将中国列为全球首要投资目的地。中国目前依旧是外资流向最大的实体经济之一,外资来华投资确实一直在增长,但是性质已然发生了变化,报告中判断,中国经济正在从出口和投资主导的发展模式向消费和服务模式转变,增长放缓已经成为“新常态”。

尽管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低廉的能源成本优势已不在,但与此同时,中国的高端劳动力成本依然很低廉,这方面的成本有绝对的优势,高端人才成本低、市场庞大、配套体系完善、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综合下来,优势其实很明显,但这个优势针对的是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如何打造这样的产业结构,也成了引进投资的关键因素。

在与《中国机电工业》记者交流中,郎东用一句话概括了泰达的理念:“现在开发区拼的就是环境。一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特别是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二是要打造产业共生的环境,谁的产业生态系统完备,谁就能领先。”这第二点具体到泰达,就是技术必须能够转化为产业,而且无论转化的速度还是效率,泰达都要遥遥领先。

对此,泰达决定将招商与科技相结合,打造科技创新的环境,不能不称之为一步绝妙的好棋。

目标很明确,那么泰达的突破点,在哪里?

寻找下一个“阿里巴巴”

尽管科技集团成立还不到三周年,泰达已然“尝到了甜头”。一块千亿级的增量,正在酝酿中。

术业有专攻,这次泰达的主要战略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泰达方面解释得很直白,在当下,大量的前沿技术往往并不在那些跨国公司、国有大型企业手中,而是掌握在中小企业手里。所以那些还未发展起来、需要大力支持、潜力无限且拥有先进技术的小企业,是真正值得引进和投资的对象。美国硅谷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泰达曾经参与过硅谷的项目评选,并以此为契机将项目团队挖到了泰达,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果泰达有“硅谷”,就可以将先进技术就地孵化并进一步产业化,先期的投资和后期的培育一旦成功,就有可能带来极其丰厚的回报。

阿里巴巴和杭州市政府的关系,无疑是个典范,郎东对此推崇备至。“杭州永远是阿里巴巴的总部。”马云在2006年3月举行的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项目推介会上曾留下这样一句话。在郎东看来,杭州能留住阿里巴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它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它。“每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是需要支持的。阿里巴巴成功之后,多少城市邀请它去安家落户?但无论在何地开多少家分公司,阿里巴巴的总部都永远落户杭州。”

当然,阿里巴巴很难再出现第二个,但中国未来的一批科技型企业肯定正在孵化中,如果在这个阶段介入,以后企业与地方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就会非常好。因此,泰达瞄准那些还没有成功做起来的企业,帮助其“孵化”,在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将其推向市场,让其在正常机制下健康地发展。为此,泰达正使用着一套全市统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的软件系统,各行各业的企业可以自行上网填报资料来进行诊断,一旦被系统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泰达都会欢迎其进入园区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竭尽所能地提供帮助,这样的形式,被取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铺天盖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从技术到产业化,中间的过程是最艰难的,而泰达所要做的,便是推进这个过程。科技集团应运而生,正是在泰达原有的服务性政府和“保姆式服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产业化过程中给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经过调研,泰达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制约小企业跟大企业抗衡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研发的投入。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价格高昂的实验设备可望而不可及,而这,往往就是需要泰达全力支持的地方。公共测试平台、最尖端的实验室……泰达每每问企业:你缺什么?是资金,还是销售渠道?无论哪一种,都会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尽管科技集团成立还不到三周年,泰达已然“尝到了甜头”。截至今年六月底,在泰达安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3300家,其中成功发展成科技小巨人(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超过260家。双轮驱动、以商养商不仅使整个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活力被带动起来,更是展示出了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比如智能装备产业,开发区投资促进部门调查发现,泰达已经聚集了60多家智能制造企业,涵盖传感器、高速电梯、数控机床、智能灌溉、精密传动、测控设备、机器人等领域,其中的机器人产业,10家势头良好企业原本是以科技创新企业的标准被招入园中的,却在不知不觉中为开发区催生出了新的朝阳产业,泰达在传统的优势产业中又培育出了一片蓝海!接下来,就是投资促进和科技集团部门大显身手的时候:研究如何支持产业发展、怎样规划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和慧谷、制定什么样的政策、如何聚集更多的企业……

篇9

在香港市场,有两种股票被列为“中概股”。一种是红筹股,即上市主体在境外,而主营业务在内地;另一种是上市主体的注册地和业务都在内地,被称为H股。

按照中国证监会1999年7月14日的《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净资产不少于4亿元,过去一年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并有增长潜力,按合理预期市盈率计算,筹资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只有符合这样条件的内地企业才会取得海外发行放行条。

由于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须满足很高的资产、税后利润要求,且国家也倾向于让大型国有企业赴港融资,因而,迄今为止,在香港上市的所谓H股公司,可以被加上一个标签“大H股”。而低于这一财务门槛的内地中小企业,可以相对称为“小H股”。

45号文新规的进步只在于去除境外上市的财务门槛,但企业不能自由选择上市地点——先获得中国证监会审查批准的实质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国内中小企业赴境外上市,仍须取得中国证监会的“放行条”;必须提交的行政许可申请文件仍多达13项,其中8-9项是必备资料。

那么,这种行政许可审查是否有必要呢?除了中国证监会在收到公司申请文件后,可就涉及的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定等事宜征求有关部门意见之外,实在看不出这种审核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何在。

如果中国证监会是为了履行对拟上市企业进行筛选把关的职责,明显属于管得过多,管了不该管的事。实际上,境外上市地都有明确和严谨的上市管理条例,有保荐机构和中介提供专业意见,没有见过有任何上市地向中国证监会提出要求其协助把关的请求。即便证监会主动做了这项工作,也不会愿意主动承担审核之后出现的各种风险和问题。从公告提出的要求企业报送审批的文件内容来看,这样的审核并不能起到筛选把关的作用。

要求企业境外上市必须先取得“放行条”的行政许可做法,仍有很多可宽可严、可被审批人员自行裁夺的空间,给官员寻租留下了空间。如几个标明“如适用”便需提供的文件:行业监管部门出具的监管意见书;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关于国有股权设置以及国有股减(转)持的相关批复文件;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

篇10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偏离-份额方法,以广东省深圳市服务业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各行业的竞争优劣势和资源配置状况。研究表明,深圳市服务业总体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增长幅度。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广东省总体服务业增长速度,但是竞争力并没有明显削弱,在增长速度放缓情况下,资源依然向该行业集中。

关键词:偏离-份额法 服务业 竞争力

深圳市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

2012年,深圳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20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增速比GDP、第二产业分别高2.3个、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5.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11.4个百分点。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且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

2012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899.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9%,比GDP增速高1.9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68.0%,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7.8%。现代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为49.6%,比上年同期提高10.2个百分点。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

近年来,深圳市制造业总量规模持续增长,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迅猛,2012年先进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632.41亿元,同比增长6.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955.44亿元,同比增长8.9%。2012年深圳市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000多个,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增速为经济增速两倍以上,占本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5%。生物产业增加值205.03亿元,同比增长17.2%;互联网产业增加值356.91亿元,同比增长22.6%;新能源产业增加值325.26亿元,同比增长19.8%。这为深圳市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交通运输、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业保持较快发展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71.99亿元,同比增长7.2%;金融业增加值1819.19亿元,同比增长14.3%;现代物流业增加值451.09,同比增长11.0%。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增长速度分别比GDP高4.3、 1.0个百分点。

(五)服务业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

2012年,服务业完成投资1794.80亿元,同比增长13.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7.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15.78亿元,同比增长8.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2.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共完成投资165.06亿元,同比增长69.9%,增速比整体服务业高56.8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共完成投资57.32亿元,同比增长28.2%,增速比整体服务业高15.1个百分点。

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一)现代服务业繁荣兴旺是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基本特征

从世界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来看,现代服务业繁荣兴旺是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基本特征。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确立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一般认为,服务经济为主是指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或者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形态。2012年深圳市这两项指标分别为55.7%、51.6%,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有一定差距。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现代产业体系特征和内涵作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科学表述。从结构优化的角度讲,在发达经济体,现代产业体系主要由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充分的产业构成,一般情况下现代服务业要占GDP的70%左右;在新兴经济体,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工业化进程比较健康的产业构成,一般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定上升的产业构成。无论以哪一种标准加以考量,发展服务业都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

根据《深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实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9000亿元目标,2013-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7.7%左右。《规划》中2015年预期目标与2012年深圳市实际完成情况如表1所示。

(二)现代城市特别是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已经成为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

从现代化城市发展来看,世界城市发展的现实表明,现代城市特别是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已经成为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深圳市应该在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同时提升服务业发展品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1-2012)》,深圳入围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前100名,位列第67位,排名在香港(9位)、上海(36位)、北京(55位)之后。深圳服务业占GDP比重与国内外先进城市尚存在明显差距。深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大都市平均水平相比要落后近40个百分点,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先进城市平均水平相比也要落后10个百分点左右。2012年上海、北京、广州的服务业总量分别是深圳市的1.67、1.89、1.20倍。

(三)产生外部经济波动时服务业波动比第二产业平缓

从抵御外部经济波动能力来看,当外部经济波动时,服务业波动比第二产业平缓。现代服务业作为高端产业,具有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等优势,对资源依赖小于制造业,因此, 当外部经济波动时,服务业波动幅度小于第二产业。这从深圳市近年第二、三产业的同比增长速度的变化中可以证实,如图1所示。

2008年和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圳市服务业同比增长速度趋缓,但下降程度明显小于第二产业。在这两年,第二产业增速连续两年回落2.6个百分点,总体回落5.2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增速在2008年回落2.5个百分点后,于2009年企稳,增速与上年基本保持不变,总体回落2.5个百分点。2010-2012年期间,第二产业增速出现明显回落,但是2012年服务业增速比2011年、2010年分别提高了3.8个、2.4个百分点。可见,作为新的产业引擎, 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为抵御经济危机、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回升、增添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服务业及主要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高

从相对劳动生产率看,服务业及主要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高。本文根据以下公式测算深圳市2010-2012年不同产业(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

某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产业增加值/GDP) / (产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

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虽然深圳市相对劳动生产率并不高(1996年世界服务业、工业相对生产率总体水平就达到了1.76和1.35),但是服务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仍然高于第二产业。金融业相对生产率接近总体服务业的7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明显高于总体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总体服务业基本持平,高于第二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吸纳了较多的就业人口,但相对生产率却低于总体服务业和第二产业。

深圳市服务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大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四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资源配置分量。若以广东省为参照地区来研究深圳市服务业发展情况,具体指标解释如下:

份额分量反映深圳市各行业在报告期内以广东省服务业总体增长率为参考标准计算而得到的增长水平。

结构分量反映广东省某行业增长率与服务业总体增长率的差值。若分量值为正,表示广东省某行业发展速度高于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反之则表示广东省某行业发展速度低于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结构分量值越大,说明该行业在广东省发展优势越明显。

竞争力分量以深圳市某行业的增长率与广东省该行业增长率的差值来反映该行业的竞争力状况。该分量值为正,说明该行业具有一定竞争力,反之则不具有竞争力。竞争力分量值越大,说明该行业竞争力越强。

资源配置分量反映深圳市在剔除了与广东省基期产业结构差异性的影响后,资源向该行业集聚程度。该分量值同时受到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的影响。该分量表示的意义如表3所示。

总偏离分量表示由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资源配置分量综合形成的总偏离效应。该分量值越大,表示深圳市某行业实际增长与以广东省服务业总体增长速度计算而得的预期增长量的偏离值越大,说明深圳市该行业的发展越具有优势。

总变化量表示深圳市行业报告期和基期的实际增长量之差。总变化量越大,说明该行业增长量越大。根据各指标的具体含义:

总偏离量=总变化量-份额分量=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资源配置分量

(二)实证分析结果

偏离份额法通常选取的时间跨度为五年,故本文选取2007-2011年深圳市与广东省服务业及各子行业增加值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1.总体偏离情况。从整体上看,深圳市服务业的总变化量比份额分量高103.23,这主要得益于由结构偏离、竞争力偏离、资源配置分量形成的正向总偏离效应,反映了深圳市服务业的增长水平高于按广东省服务业总体增长率为标准计算而得的预期增长水平,说明了深圳市服务业总体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增长幅度。

由表5可知,在服务业的各子行业中,四个行业的总变化量明显高于份额分量,分别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八个行业总变化量与份额分量基本持平。仅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这两个行业的总变化量明显小于份额分量,说明这两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低于广东省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

2.具体行业分析。金融业的总偏离量、竞争力分量、资源配置分量、总变化量均为正值,且均为深圳市服务业中各指标最高的一个行业,这说明深圳市金融业的竞争力强,资源集聚程度高,具有较好的发展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的结构分量为负值,反映出广东省金融业发展速度低于本省服务业总体的发展速度。金融业竞争力分量和资源配置分量均为正值,反映出深圳市金融业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资源向该行业的集中效应增强。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总偏离量为92.98,是深圳市服务业中总偏离量排名第二的行业,说明该行业发展具有较大优势。该行业的结构分量为负值,竞争力分量为9.11,资源配置分量高达123.18,对该行业的总偏离量贡献最大,说明该行业在保持了一定的竞争力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资源集聚效应。

批发和零售业总偏离量为72.26,是深圳市服务业中总偏离量排名第三的行业。该行业结构分量较高,达到154.13,说明广东省批发和零售业发展速度高于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竞争力分量和资源配置分量均为负值,说明深圳市即使在批发和零售业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资源依然向该行业集中。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总偏离量为67.41,是深圳市服务业中总偏离量排名第四的行业。该行业的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资源配置分量均为正值,分别为21.56、0.88、44.97,资源配置分量对总偏离量的贡献为66.7%。说明该行业在深圳市和广东省都保持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深圳市相对于广东省有一定的竞争力,且资源配置程度较高。

住宿和餐饮业总偏离量为8.77,是深圳市服务业中总偏离量排名第五的行业。该行业的产业结构分量为-16.07,竞争力分量为1.32,资源配置分量为23.51,说明广东省该行业发展速度低于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而深圳市在该行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资源向该行业的集中效应比较明显。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偏离量为-83.89,说明深圳市该行业增长速度低于广东省服务业总体增长速度。竞争力分量为-4.41,对总偏离量贡献较小,又考虑到该行业增加值基数较大,说明与广东相比深圳市竞争力并没有减弱。竞争力分量和资源配置分量均为负数,表明深圳市在该行业增长速度放缓情况下,资源依然向该行业集中。深圳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偏离量为负值的原因主要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深圳市该行业增长速度仅为1.7%、2.5%,2010年回升至20.6%,2011年再次下降至9.7%。而2008年和2009年广东省该行业增长速度为8.4%、5.8%,2010年和2011年企稳回升至12.0%、13.2%。

房地产业总偏离量为-205.05,说明深圳市房地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广东省服务业总体增长速度。竞争力分量为-9.12,资源配置分量为-48.16,对总偏离量的贡献较小,又考虑到房地产业基数较大,表明深圳市房地产业的竞争力没有明显削弱。竞争力分量和资源配置分量均为负数,表示在深圳市房地产业增长速度放缓情况下,资源依然向该行业集中。深圳市房地产业总偏离量为负值的主要原因是受到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深圳市房地产业对外部经济形势和调控政策的敏感程度高于广东省。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圳市和广东省房地产业均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2.0%、-5.0%,深圳市房地产业下滑速度明显快于广东。2010年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深圳市房地产业再次出现负增长,增速为-5.0%,2011年回升至0.6%;而广东这两年房地产增速分别为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