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篇1

岁末年初,一场有关互联网经济是否冲击了实体经济的争论席卷业内。双方企业家不加掩饰的隔空喊话,火药味甚浓。

虚实之争

这场争论源于马云提出的可能构筑未来新世界的“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金融和新能源”的“五新”理论。

马云认为,“五新”世界将会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影响到世界、影响到我们未来的所有人。

随后不久,在央视财经频道,宗庆后、董明珠、李东生三位制造业企业家,把当下制造业的困境归咎于“虚拟经济过火、新商业模式的冲击。”

曾经的中国首富宗庆后认为,“五新理论”除了新技术之外,其他都是胡说八道。

早就说过“中国不能有太多马云,董明珠越多越好”的董明珠说,现在90后不愿去实体经济工作,在家开网店,一个月赚一两千不用受约束,这一代人对整个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有隐患的,网店模式不仅仅是给实体经济带来冲击,它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冲击。

李东生虽然认为,面对电商,实体一定要适应变化,但也对马云的“五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说,除了新技术,其他那几个新,他看不太明白。

几天之后,马云在演讲时回应:“希望大家不要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立起来,纯电商会越来越艰难,纯线下零售会越来越艰难,零售线上线下互补,必须结合起来。”

“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你的实体经济不行了”。马云毫不客气地说,“实体经济只有经历住新科技的挑战、转型和创新的洗礼,才能面对明天的太阳”。

两次赌局

关于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交锋,已不是第一次。

似乎有意挑起双方的对立,几次著名的争论都来自央视财经频道。

2012年12月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马云与王健林就“电商能否取代传统实体零售”展开辩论。两人打赌:10年后,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占到50%,王健林将给马云一个亿,如果没有,马云输给王健林一个亿。

这被视为电商对传统零售业的正式宣战。

马云称,希望通过网购的发展,削弱传统商业的力量。当大家都选择网上购物时,传统商圈的销售量就会减少,进而商业地产房价就会降低。

2013年12月,还是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现场,雷军和董明珠围绕小米模式是否能战胜格力模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以10亿元为赌注,赌小米5年之内销售额能否超过格力。

基于互联网基因的小米,其盈利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轻资产。而格力则代表着传统的重资产模式。

不同商业模式和商业思维之间又一次展开了较量。

而此时,同在颁奖台上的马云,意外地选择了支持董明珠,理由是虚拟经济没有实体经济强大的支撑是没法走出来的。只有虚和实的完美结合,才能作为新经济。

马云的观点在一点点转变。

就在不久前,某广播电台还在每天播出马云那句“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的经典话语。

而现在,马云彻底改口:“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

马云说:“企业没有实体和虚拟之分,只有好企I和坏企业之分。”他强调阿里巴巴是新实体经济。

争论什么?

新旧经济的争论从互联网开始出现就一直存在。

电子商务兴起,改变了消费者购物习惯,线下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受到重大冲击,旧有的经济秩序和利益格局被逐渐打破。

面对销量的直线下滑,很多传统企业从对互联网的不屑,转而变成恐惧,把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

早在2010年,张近东就公开炮轰“电子商务模式不符合商业规律,未来不可能成为主流消费渠道”。然而几年后,公司改名苏宁云商,全面转型,并与阿里有了战略合作。

虽然很多传统商业企业逐渐开始接受互联网,但争论并没有结束,相反更加激烈,讨论也更加深刻。

宗庆后、董明珠等代表了许多实业企业家对互联网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实体经济对互联网的态度。

他们认为,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抢占了实体经济和线下渠道的市场份额,电子商务的野蛮生长导致实体经济发展艰难。他们提出,网络经济没有工商登记、没有交税才造成了这样的冲击,要求加强管制,要求公平待遇。

而互联网经济的代言人则认为,传统产业模式的既得利益者,不思进取,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只有拥抱互联网、“虚实”结合才可能有未来。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认为,新零售只是一个技术手段层面的创新,零售业衰退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营模式出现了问题。他提出,“新零售是面对新的消费环境下,零售企业所做出的调整行为。例如在一些新技术的推动下,以顾客为中心,去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等等。”

新的消费环境下,新渠道与老渠道、新手段与老方法、新业态与传统业态、新消费习惯与老消费习惯的交织、对立、融合与发展。

新旧实体经济之争表面是模式和利益之争,实际上是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产业变革带来的矛盾的外在体现,也是经济转型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经济“虚火”

宗庆后认为,高税收、虚拟经济、房地产是导致实体经济的三大害,其中两害都与“去工业化”,乃至“去实业化”的“投机倒把”有关。

宗庆后称:“互联网管得不好的话,对实体经济冲击太大了,把实体经济全搞乱掉了,虚拟经济做过头了。”

董明珠也说,她最生气的就是,现在很多制造业的企业家也去搞金融杠杆。

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商业模式没有经过任何考验,却动辄得到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估值。投资人A轮B轮击鼓传花博傻投资,靠概念赚取财富,这与资本市场上市只为圈钱的做法如同一辙。

众多互联网创业的造富神话,引起靠艰难创业起家的传统企业家强烈的不满。与互联网经济的对立情绪,很大程度来源于此。

实业才能创造物质财富,虚拟经济应该服从、服务于实体经济。而当前,虚拟经济非理性繁荣,甚至脱离于实体经济,导致虚拟经济不但未能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反而对实体经济形成了挤压。

但把经济“虚火”的板子打在马云身上显然有些冤枉。这也是马云极力想摆脱虚拟经济身份,强调自己是新实体经济的原因。

“无数的实体经济因为互联网找到了方向。”马云说,“今年阿里巴巴淘宝平台加起来卖了3700亿人民币,这是3700亿的实体经济的销售。如果把阿里巴巴淘宝关掉,就意味着将关掉370个规模100亿的中大型规模的商场。”

从本质上说,阿里巴巴与传统商场是一样的,同样是在卖货物,只是方式方法不同罢了。

双方的争论各有各的逻辑,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但争论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乃至传统经济和新经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该各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这无疑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谁来主导

事实上,即便是最激烈的反对者,当下也在或多或少地拥抱互联网。

宗庆后的女儿也是集团接班人的宗馥莉,在2016年推出网络定制果蔬饮料Kellyone,其模式是典型的互联网经济;董明珠的格力电器其实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

传统企业早就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但始终不知道如何去转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传统企业能成功转型的案例少而又少,这让传统企业无所适从。

实体企业家们对互联网的心态复杂又微妙。

其实,争论的双方都没有明确说出,但却是争论的根源却是,未来的商业世界究竟由谁来主导?实体经济还是互联网?互联网究竟是能帮助实体经济,还是从实体经济口中夺食?

业界往往将互联网置于传统行业的对立面,颠覆、革命这样的词汇常常出现报端。

马云说,未来的经济将完全基于互联网。

在传统势力看来,真正能够决定未来商业并带来变革的只能是实业,是好的产品和服务,而非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只是工具,是手段,是介质。政策不该向互联网经济倾斜,而是应该扶持实体经济。

董明珠说,她一直认为互联网是工具,“把互联网用足用好,我们是赢家。”她将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比作老虎,互联网比作翅膀,要想如虎添翼,实体制造业必须夯实。“没有我们这样的老虎,‘互联网+’算什么。”

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引起了激烈的辩论。即使是政府最高层在表述上也是两个概念混用,手心手背难以取舍,谁主谁次还是需要市场决定。

过去传统企业有很大的话语权,现在马云来了,不仅在互联网经济有话语权,还把手伸到了线下的实体经济。

尽管马云这一次说的是“融合”,而非“颠覆”。在互联网企业看来,互联网是生产方式,是模式,是生活和商业行为的本身。

业界普遍认为,打通线上与线下相当艰难,双方在利益分割和数据共享上有太多的争执。

这也是马云收购银泰、三江购物,投资苏宁,大张旗鼓推行的“阿里零售通”,高调招募“城市拍档”的原因,体现了阿里布局线下零售商业生态,全面打通线上线下的决心。

新旧经济的矛盾一时难以化解,新的均衡点需要在博弈中摸索,是主导权重新划分的过程。

但无论未来究竟是由谁主导商业世界,有一点是确定的,只有将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才是赢家。

转型关键期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冲突的加剧,很大程度显示出,经济转型已经到了关键的阶段。

这表面上是模式和利益之争,实际上背后是发展理念之争,是信息技术引发产业变革带来的矛盾的外在体现。

这是国内产业界的一次重大纷争,尤其是在中国经济逐步进入下行状态,传统实业面临转型升级、纯电商流量红利消失的背景下。

这场实业界和互联网界的辩论有其必然性。

目前,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主要的生产要素成本都在上涨,线下实体店经营的举步维艰。而随着互联网红利期的结束,线上增速放缓,线下零售还是成为新的商家必争之地。

即便是最欣欣向荣的阿里,在电商业务和用户数量上,都达到了相当可观的规模,其业务增长即将触达天花板,这便是马云“五新”理论推出的背景。

如何解Q线上消费的诸多痛点,并以此来获得新一轮的增长,成为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思考的问题。这种对未来的危机感,逼迫着他们不断前行。

覆盖实体店、电商、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的新零售体系,似乎成了解决零售业发展难题的解决方案。

零售业线上线下同时面临增速压力,线上线下全渠道的融合自然而然成了创造新增长的动力。这样的趋势已然出现:很多互联网企业开始向线下布局;一些线下传统零售企业,也在往线上延伸。

融合是大趋势

双方各执一词,观者亦各抒已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争陷入白热化,甚至引起决策层的关注。

这些领军人物的争论,会影响到更多的相关利益者甚至决策者,影响到经济路线和方针。他们争论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大问题,这直接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未来。

如果不能得出一个倾向性的结果,很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前行的方向出现偏差。

今年年初,总理多次对此发表意见,他表示:目前部分依靠传统动能的实体经济产业,确实面临不适应市场变化的问题。怎么破解这一问题?还要让传统产业插上新经济的“翅膀”,用新动能带动传统动能转型升级。“网店是‘新经济’,直接带动了实体工厂的销售;快递业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同样既拉动了消费也促进了生产。这些典型的新经济行业,实际上都是‘生产业’,都是在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

2017年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用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的蓬勃力量,推动传统产业、尤其是实体经济更好适应经济转型。

此前印发的《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的三大发展目标是电子商务交易额40万亿元、网络零售总额10万亿元、相关从业者5000万人。

国务院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也从调整商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促进跨界融合三个方面明确了实体零售企业创新转型的9项主要任务,定调实体零售转型。

马云与王健林的赌注,至今还为人乐道。但细看王健林的“新飞凡”和马云的“五新”,两者殊途同归,都往打造升级版的商业零售生态系统方向前进。

其实,从2013年开始,O2O、互联网+、新飞凡、新零售,都是线上线下融合的类似表达,且越来越深化,越来越强调互联网思维技术与实体渠道的结合,产业的技术化和数据化趋势不可逆转。

不管业内如何争论,线上线下零售的界限已经愈发模糊。

对整个零售业来说,竞争不该来源于线上和线下的模式,而应该回归零售的本质:谁能更高效地服务消费者。其实商业的规律很简单,消费在升级,但其本质和基本法则并没有变,升级的只是各种形式和手段。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要转型发展,要从原有的结构形态升级到新的形态,旧的结构已经不适应了,要培育新的经济结构。

篇2

关键词:网络经济;实体经济;影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经济发展迅速,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网络经济具有成本低、操作便捷、经济类型多样化等优势特征,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是一大挑战。因此,新时期如何应对网络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更好发展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经济的优势发展特征分析

网络经济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其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具有成本低、交易费用低等特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具体来说,网络经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网络经济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能够实现全球化经济和全天候经济发展,给广大消费者和用户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众所周知,在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消费者在购物或者消费过程中均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等,并且大部分的客户只能在白天进行消费,晚上消费的可行性较低。但是网络经济却能够解除人们在这方面的后顾之忧。它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全球化经济发展,消费者只需要进行网络下单,企业或者商家就可以利用全球快递和物流进行发货,送花上门,节约人们的交通成本。此外,网络购物还可以实现二十四小时购物,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下单购物,方便快捷;其次,网络经济创新速度快,能够跟上甚至是超越时代的发展进行事物的创新,创新能力较强;最后,网络经济使得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范围扩大,也使得合作与竞争的界限更加模糊,企业之间是竞争合作并存的关系,并且竞争和合作的主要对象是知识和信息,不再是传统的生产资料和资源。

二、网络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网络经济逐渐成为了市场的重要经济形式之一,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第一,网络经济抢占了不少实体经济原有的市场份额,使得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份,全球上网人数约30亿,未上网人数42亿,互联网普及率约为40%。中国互联网用户约6.4亿,互联网普及率46%。这说明无论是对中国而言还是对国际而言,互联网的普及率都大大提高了。互联网普及率的增加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优势。截止2016年,中国网络经济营收入规模3759.3亿元,较上季度环比增长19.9%。可以看出,网络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第二,网络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完全取代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依然重要和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主流地位。虽然近年来网络经济发展的态度较为迅猛,但是实体经济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其依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形式。事实上,网络经济的发展是以实体经济为依托的,没有实体经济,网络经济也将无法发展起来。因此,网络经济的发展虽然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本质上却属于后工业经济,无法撼动实体经济的地位。从另外一点来看,工业经济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经济形式,而工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此外,网络经济的发展还需要物流等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依然重要;第三,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发展的机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实体经济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结构调整,这就决定了网络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否则实体经济也将难以继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体经济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对策

1.转变发展意识

网络经济的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期实体经济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转变过去的思想和观念,认识到网络经济对市场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商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例如,实体企业领导需要做好领导和带头的作用,主动学习网络经济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和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然后由企业领导带领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调整本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从企业的长期发展着手,进行长期战略规划,改造本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重视,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只有先进行思想上的转变,企业才能够从组织、管理以及战略发展等发展进行调整,从而推动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下的更好发展。因此,面对网络经济的挑战和机遇,实体经济需要先从意识方面进行调整和应对。

2.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

网络经济下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要求企业能够将顾客至上的企业经营标准落实到位,坚持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为客户提供更加贴心和合适的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卖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网络经济时,网络交易经常会造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产品的质量问题或者服务质量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网络经济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例如,2016年1月25日,江苏省消费者张栋于2016年1月6日,通过天猫购物网站在礼县祁山镇赵家村的礼县远亮果蔬有限责任公司开设的”鲜飘飘旗舰店”花费19.9元购买了“礼县甜脆花牛小苹果”1份。消费者称是在网页宣传”帮助消化,巩固齿龈,润泽喉部,抑制肝火”等字样吸引下购买的,到货后发现此产品只是普通食品,并无上述作用。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在2015年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显示,2015年全年,在钓鱼网站的拦截量方面,彩票钓鱼占到了72.9%,排名第一,其次是虚假购物10.8%、网站被黑4.9%。在新增钓鱼网站中,虚假购物的占比最大,达到了44.7%,其次是金融理财13.6%、虚假中奖10.8%位列其后。可以看出,网络购物的危险性还是较强,这是网络经济的弊端,却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优势。实体经济可以从自己的销售质量恶化服务质量着手,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良好、有质量保证的产品和服务,以提升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获得更好的发展。

3.加大技术引入

新时期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代接轨,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引进,以电子商务发展为桥梁进行企业经营的调整和转变,并通过实体经济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创新经营发展模式、改革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并实现企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企业加大对信息技术引入的基础上,要求企业能够加大对技术的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并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竞争优势进行企业发展形式的调整,提高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优势,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给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机遇。新时期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求能够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和认识,从信息技术的引进着手,实现实体企业经营模式、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创新,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令娟.网络营销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作用仿真分析[J].计算机仿真,2016,09:229-232.

[2]罗来军,蒋承,王亚章.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6,04:74-88.

[3]胡晓.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增长抑或结构调整[J].财经科学,2015,02:52-62.

[4]梅叶.淘宝电商平台对商品销售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影响[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02:37-40+48.

[5]马双.中国虚拟经济与技术水平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27-28.

篇3

最近,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与小米科技的董事长雷军的赌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号称自己“从不犯错”的董明珠自信满满,下注10亿赌五年后营业额胜过小米;雷军作为赌局的主动挑起者,自然也不甘示弱,声称互联网就是生产力,毫不讳言把互联网营销做到极致的小米胜算概率非常大。有媒体就此二人的赌局进行了网络调查,支持董明珠的网民超过64%,雷军的支持者只有25%,不过在问到如何看传统企业和互联网科技企业的重要性时,认为二者都很重要的网民占到了51%,而认为传统工业企业是根本,是真实力,互联网企业是无根之木的网民约32%。

这个调查结果传递出来的信息颇为耐人寻味,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实体企业和自有技术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互联网科技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格力电器所代表的传统工业企业,依靠的是品牌和自主技术创新,以及在行业内首屈一指的营销渠道和产品服务;小米手机借助互联网平台,把一家没有工厂和零售店的手机企业做到了销售额年增长300%、国内手机市场占有率第三的位置,依靠的也是创新,主要是营销模式创新和组合式技术创新,但在核心硬件上没有自己的专利,在这一点上显然不是格力的对手。无疑,核心技术上的专有权和研发能力是董明珠所认为的“根”,是她自信能胜过雷军的“武器”。

那么,董明珠真的能赢吗?到底群众的智慧是不是对的?有没有可能人们对互联网的威力还缺乏足够认识?事实上,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性革命才刚刚开始:淘宝对实体百货业的打击是致命的,余额宝对银行业的冲击不可小觑,人们越来越依赖移动互联平台获取资讯……董明珠说,如果格力与马云合作的话,天下都是格力的,言下之意也承认了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基因的力量。不过,在市场上最终决定制造业企业输赢的,归根到底是产品和服务本身。互联网科技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企业本质上是具有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信息服务公司,因此,最有可能被互联网颠覆的主要是依赖信息、交易环节生存的行业,如传统纸媒、金融业、百货业等。格力电器做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是主要矛盾,长远来看还是靠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技术。小米手机也一样,拼到最后还是要看产品和技术,短期的快速发展不代表能够持续成功。

正如马云所言,虚拟经济必须依靠实体经济的强大支撑才能走得更远,而实体经济也需要借力互联网,虚实结合才能在新经济的潮流中领航。因此,雷军的小米手机要获得扎扎实实的成功,还需要花大力气投入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董明珠的格力电器,只有更多注入互联网的思想,才能在营销、物流、售后服务方面有所突破。

篇4

关键词:包装设计;互联网;大数据

1 电子商务模式下包装设计

O2O的全称为Online To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是指将传统实体商业模式的消费及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通过互联网所搭建的数字平台成为一个用过购物消费的虚拟场所,通过删除生产端和消费端中间的诸多经销环节,来降低大量的商务成本和时间成本, O2O的概念非常广泛,既可涉及线上,又可涉及线下,可以通称为O2O。

当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及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它所形成的线上终端销售模式对线下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电子商务逐渐被企业和消费者认识和接受,由于电子商务的展示平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平台,不再需要实体线下的商业展示环境,所以产品和商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产品包装的需求也逐渐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在未来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将使包装设计与生产更加便捷化、个性化、多样化。在未来也许会出现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O2O包装平台,为众多商家及客户提供更为灵活,便捷,优质,满足个性化定制的包装服务。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加入,包装设计产品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包装物或者是保护物,此时的包装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属性。

1.1 实体陈列与虚拟陈列

O2O模式对于线下实体经济的打压非常的巨大,其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线下实体卖场的衰落。电子商务相交于传统线下实体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简化,改变商品流通渠道使得消费交易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并且通过删除零售商这一中间环节,使得商品直接从生产者直接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因而,包装设计不再具有绝对性的视觉吸引力优势。网络购物流程中,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的详细介绍以及图片、视频等网络信息对商品了解得极为透彻。对于产品包装设计而言也是如此,包装设计中所有关乎于视觉审美的环节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产品包装在卖场中具有可陈列性和可展示性。但是互联网技术所搭建的虚拟数字平台不再需要实体的展示陈列环境。许多商品通过网络销售平台来展示自身属性和优势。那么产品包装从实体陈列环境转战虚拟展示环境除了自身优质的设计外,必然也要借助数字虚拟化的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所搭建的一种逼真的视觉、听觉、动觉、触觉和动态等符合人类五感的虚拟环境, 是把观者所捕捉到的真实画面,通过摄影摄像等设备,与计算机产生的虚拟画面进行即时性的无缝式结合,所生成一个由各种补充信息的增强画面。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契合逼真的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在观众所视的现实环境中叠加了一个虚拟的场景,呈现出效果真实的新环境。

增强现实技术将显示真实存在的物体和虚拟物体以及用户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还可以实现真实物体和虚拟物体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并将这一切都同步反映到虚拟的三维空间中,实现真正的虚实与人之间的立体联系,形成新奇有趣的交互体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需要跟踪定位技术、显示技术、界面和可视化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支持,是多种网络虚拟化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延伸。跟踪定位技术与标定技术共同完成对位置与方位的识别和测量,并将测量数据提供给增强现实系统,达到被检测物在真实世界里的具置与虚拟环境中的位置相吻合,实现虚拟物体与客观显示环境的无缝结合。这种技术为包装的陈列环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可以极大地减少实体包装的展示数量,从而极大地缓解了产品包装在生产制作,展示消耗以及\输等诸多环节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为便利和生动的消费体验。

1.2 功能偏移与定制思维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包装设计,其设计理念必然是让产品本身的设计品质回归到主体核心位置,产品本身的设计成为产品开发和销售的重点,传统销售模式以包装取胜的产品开发及销售流程关键环节发生转变,包装设计所节省的各项成本将会转移到产品本身的设计及开发之上。由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特点,包装运输及储存的功能可能将被单独放大,由于实体卖场的缺失,包装设计的美观因素在设计中所占比重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是设计美观因素的弱化并不代表着个性化包装设计的空间缺失,以设计美感为主要表现的包装在高档以及定制类品牌产品中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千万不能忽视“定制思维”的重要性。美化作为设计环节中的进步因素,不能缺失。即便是同一个产品,其处于不同的环境或者面对不同的消费者都需要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包装来美化产品形象,已私人定制的方式做到千人千面。

1.3 设计审美与文化积淀

未来包装设计在艺术呈现上来讲,包装设计人将不断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能够对接当下我国商品经济的理念及原则并通过现代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文化创造或者改造。在具体的包装设计中,选用合理的设计手法能够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中适宜市场经济策略以及现代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消费的理念原则的文化元素等进行提炼并且应用到包装设计中,是每个设计人都有待解决的专业问题。在包装设计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既可以发扬传承传统文化,又能让当代设计充满深厚文化底蕴,让深埋于历史的民族精神和魅力获得崭新的舞台从而挖掘巨大的经济价值,使得工业化产品不再冷若冰霜毫无人气。互联网趋势下的消费诉求是多元化且无序的,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及包装自然也就需要多元的文化来不断丰富自身来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1.4 个性化群体与自媒体营销

目前几乎所有的传统实体经济及产品由于互联网的到来而正处于激烈的市场冲击中,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企业及产品也纷纷谋求升级转型,相当一部分开辟以淘宝,微信等平台作为新的销售渠道。而产品包装设计也要相应的进行升级,使之更加符合企业需求。

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若干年后,从各个角度能够得出主要消费群体是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群,这类人群出生在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时期,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诸多成果,也是我国第一批接受电子计算机的人群,加之独生子女政策以及高校扩招政策,其群体特征为文化基础好,受教育程度高,成长环境相对开明与宽松,视野更加开阔,内在文化更加多元与丰富,审美要求上更加自我和主观。面对这样的消费主体,过于老气的传统设计风格,比较容易失去市场关注度,可适当加入流行元素,打造时效性包装。

互联网的高速普及带动了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营销成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自媒体营销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原有直销理论体系及营销裂变的原理,通过网友及粉丝的口碑来实现产品的美化及宣传,这种自媒体式的宣传的覆盖率不可小视,且渠道平台广泛,微信朋友圈,微博,公众号,订阅号,甚至通过好友私信均可传播。产品包装实体成为了主要的线下宣传途径,除了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更是微平台的引流渠道,包装上添加二维码将会是大势所趋。

2 大数据对包装市场的作用

缺少数据资源无以谈未来,缺少数据资源无以言发展。今天,掌握大数据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得数据者得天下,知己知彼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关键制胜点。大数据是指无法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手段和器械工具进行收集、分类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通过新的处理模式能够为商业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凭证依据,同时能够成为市场探测仪来洞察市场内部环境及规律变化还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数据集合,优化管理能力及效率。是一种海量的、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无形信息资产。在商业环境中,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首先,通过大数据的获取及分析,商业及企业可以对数量庞大的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精准营销,其次,针对实行小规模高质量的小众精品模式的品牌企业,大数据可以作为方向探测仪来制定企业的转型。

面临互联网压力之下必须转型的传统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价值。包装设计以及产品包装产业作为工业化的实体经济产物,在面对未来大数据化的商业管理和运营机制下,也需要置身在大数据之中,做到与时俱进。

2.1 平台信息承载与回馈

互联网销售平台,可以看作为一个数据化的商业行为集成。对于商家而言,每一个借助互联网所销售出去的商品,其详细信息都会被互联网的数据库所记录,通过这种记录数据,商家可以轻松地得到相关产品销售的各项数据,包括销量,消费者特点,销售区域化特点等等,商家可以通过记录在案的各项数据来对产品及产品包装进行有效优化和改进,也可以借助所掌握的数据制定下一步更为行之有效的产品营销策略。对于费者而言,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各种网络设备随时随地的获取选定商品的各项详尽信息,在购买前可以通过网购评价,业界口碑,季度销量,售后评价等数据来对产品进行充分的了解。

2.2 包装信息承载与回馈

信息承载与回馈对产品以及品牌的数据化评估外,对于包装设计而言,其包装本身所承载的产品信息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详尽获取。在传统包装中,各项产品数据繁多,企业和商家为了向消费者展示自身的产品背后的企业文化,理念和形象,添加过多的笔墨在包装上,使得包装信息繁杂,又难以表述到位,又导致附着在包装之上展示面的信息大大的影响到了包装的视觉审美。这一切的原因都来自于信息传达渠道的单一性和在浏览此类包装时,必须满足产品包装与消费者零距离的条件的直面性。

大数据的到来使得信息传递和承载的平台多样,商家传递信息和受众获取信息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包装与消费者能否亲密接触,都不能对信息的传递带来任何约束及障碍。大数据平台的出现,分担了产品信息的传递渠道,使得包装得到了减负。可以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实现曾经因为信息占用而不得不委曲求全的其他方面的提高。

既然互联网对传统实体经济的冲击不可避免,对于产品包装设计而言,其设计思路及理念也应当表现出与传统思路理念的差异与更新。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将导致产品包装中面面俱到的各个方面进行分类合并,甚至某些信息及功能会离开产品包装的本体,通过其他渠道来进行呈现和传达。包装设计终将要回归到简朴、实用以及理性的道路上去。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策略的转型和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政策的加强,我国包装行业也越来越重视包装设计生产、资源环境与互联网的关系。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生产资源和时效性,包装设计材料的轻量化、可降解成为很多企业产品营销的一个重要概念。当下包装设计行业还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包装行业的良性发展必须附着于良性的商品经济发展和健全的网络环境,所以从宏观上来看,延伸包装产业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合理的互联网模式以及大数据化是当下包装的主要出路。

参考文献:

[1] 蔡红飞. 2004年中国包装工业全面解读及深入分析[J].中国包装,2005(06).

篇5

如今,我们躬逢第三次产业革命,这是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面临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以蒸汽机为引领的机械化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是以电力为引领的电器产业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则是以电脑、互联网为引领的信息化革命。现在这次革命越来越接近阶段,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摧枯拉朽地改变了一切。

第三次产业革命对于实体经济的巨大冲击,日益深入广泛。由实体至虚拟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中国经济的硬件与软件

可以说,如果把实体经济看成是经济中的硬件的话,那么虚拟经济就是经济中的软件。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两者谁也离不开谁,而且相互影响。

什么是虚拟商务?大家知道,实体经济可分作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前生产阶段。资本要雇用劳动力、买设备、建厂房、买原材料,这些原来都在线下进行,现在则可以在线上进行,买原材料可以通过B2B解决,人才可以网上招聘。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生产管理是从信息技术的两个角度发展起来的,一个角度是生产管理本身,另一个角度是管理信息系统,从电子数据处理到管理信息系统,最后这两个综合起来到ERP,就是企业资源计划。

第三个是流通阶段。这是我国经济最薄弱的一个阶段。最初,我们的物流是企业自己搞车队,自己搞仓储,效率很低,所以第一方物流开始变通。第二方物流就是租用别人的车,租用别人的物流设施,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租的时候对方没有,对方力量富余的时候又没人来租,于是就发展出了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既没有车也没有任何物流设施,而是根据信息技术掌握物流企业和服务需求,把它配合起来,帮助物流方迅速找到最合适的物流方案。再进一步发展,就成了埃森哲提出的第四方物流。在全球化时代,企业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所以第四方物流就是供应链的竞争。我国在物流上确实相对落后,根据前几年的数据,我们物流成本要占到整个成本的18%,而在国外一般都在10%以下,所以物流领域潜力巨大。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交换。这是我国现在做得最好的,电子商务发展异常迅猛。但必须注意,如果仅仅把最后一个交换阶段搞得非常完善,还不足以给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为什么?如果物流跟不上,供应商出了问题,就不能及时把货送到客户手上。

从更高的角度来看,现在商业资本的作用高于产业资本,不管是电商还是大卖场,主动权在它手上,订单由它发出,进场要收一定的服务费。所以产业资本会被商业资本控制,再进一步,商业资本最终会被金融资本控制。

那么,这些电商的动作是什么?一方面,给供货企业提供资金。就是用你的订单或者应收账款来抵押,打个折贷款给你,现在京东都这样做。如果企业本身有银行,那就更有这个条件贷款给供货商了,这样就解决了供货商资金不足不能及时生产供货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采取一些方式,变相地给客户以信用贷款。我们会看到将来的趋势,绝对不是电商只做自己那一点业务,而是必然要扩展到物流、金融,要把整个实体经济的生产放入云端,整个连接起来虚拟化,实现综合集成、整体优化,最终达到给客户带来更多利益的目的。

“互联网转型”的不二之选

马云和王健林的赌约,大家耳熟能详,在我看来没有赢家,因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将是一个重要趋势。

电商固然发展很快,但有些问题电商解决不了。比如电商可以解决视觉问题,一件衣服,如果信息技术足够发达,可以把衣服虚拟地穿在人身上,立体地、三维地旋转,让你看合适不合适。但人们的味觉、嗅觉问题,电商就解决不了,衣服的质地你没法拿手去摸,香水的香味你没法闻,瓜子吃到嘴里的味道你也没法品,所以,有些体验在线上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在线下的店里才可以。所以,电商不能解决所有客户对商品体验的问题,还是需要有线下的卖场。

另外就是有些事、有些活动是必须亲身体验的,吃饭你得自己去吃,理发你得自己去理。购物本身对某些人来说也是一种休闲的方式,将来的卖场应该提供温馨、绿色的环境,大家不仅是购物,也是休闲。所以我认为,将来电商不可能把全部的商场都干掉。比如最近,顺丰就在杭州开了几十家线下实体店。

篇6

(郑州大学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摘要:近年来,关于互联网金融挑战商业银行的理论甚嚣尘上。笔者从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合作理念缺失、投资风险意识淡薄、资金投向虚实错位几个方面驳斥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只是“竞争”而不是“战争”。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竞争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088-02

一、直面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一个全新的热词,关于它的利弊优劣,以及对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界的“冲击”,无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互联网金融具备低成本性、高效率性、扩散性、高成长性、高融合性、脆弱性、监管不均衡性7大特性,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支付中介、信用中介、信息聚集与风险管理、货币派生、金融创新五大功用。

(一)互联网金融挑战商业银行的论点一览

然而,此刻的商业银行却感到了空前的危机和压力,并开始对曾经“井水不犯河水”的互联网金融口诛笔伐。笔者将这些观点统称为“互联网金融”。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互联网金融导致商业银行垄断性打折。互联网金融具备的五大功能,与商业银行信用中介、支付中介、货币派生、金融服务4大功能几乎完全重合。也即是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涉足同一个领域,势必产生竞争。

二是互联网金融导致商业银行丧失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原本在政策红利、信用成本、资金成本、作业成本方面长期保持着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的绝对优势,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商业银行的后两种优势瞬间丧失;而信用成本也将随着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健全而渐趋消亡;单单余下一个有政府后台的政策红利,似乎很难支持太久。“金融脱媒”恐为商业银行的最终归宿。

三是互联网金融导致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上陷于被动。毕竟商业银行获取的客户信息面相对狭窄,业务范围也不似互联网金融那样全面,信息的不充分将使得风险分析产生较大偏差;商业银行在网络技术上的滞后,也为其奋起直追设置了障碍。

(二)“互联网金融自身缺陷论”简介

商业银行在为互联网金融的挑战而担忧的同时,又对互联网金融自身的品质提出了质疑:互联网金融是非真实的,正如互联网一样,有虚拟性。我们不知道对手是谁,甚至不能确定交易是否属实。互联网金融规则的缺陷和网络安全系统的漏洞,使网络攻击和非法洗钱成为可能。互联网金融是极敏感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当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网络之时,又有谁能为巨额的损失负责?谁又能为互联网金融的信誉埋单?

(三)央行的暂行政策

2014年初,中国国人民银行宣布暂停支付宝的收支业务,对网上信用卡也进行了取缔。学术界和民间也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与当局政策问题上争论不休。总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已公开化。

二、剖析误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一)只能打败对手?——拷问中国式合作

1.我国商行与互联网金融联手现状简述

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势必并存,而非一方压倒一方。所以,当今许多关于互联网金融征服商行的言论实在是庸人自扰。我们不能说商行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其与互联网金融的案例比比皆是。然而,这些良好因缘终止在互联网金融初具规模之后。2014年,许多银行纷纷减少了与支付宝之类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对接。原因很简单:做大做强的互联网金融已然在侵吞银行的利润,原先的友好合作,不得不转变为激烈的竞争。

2.质询金融经济的合作理念

目前,商行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由亲转疏,无不是扭曲的“合作理念”之体现。只有当合作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时,合作才有实现的可能。然而,现实并非总是投人所好,笔者以为合作不外乎两种形式:“单纯合作”即无竞争的合作、“交叉合作”即有竞争的合作。一旦合作者的领域存在交叉,竞争便不可避免。竞争的法则规定了游戏的输与赢,因此,输掉游戏的一方必然会出让一部分利益。而要与可能吞食自身利益的力量合作,又谈何容易?

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思考:竞争是一种压力,却能够推动企业发挥潜质,实现飞跃。有竞争的市场,效率将远远高于无竞争的状态。哪怕输了一场游戏,其所得依旧胜过无竞争条件下的赢家。但关键在于,企业往往凭借游戏输赢的感受,而忽略了实实在在的理性思索。笔者以为,只要具备两个条件,合作就可以实行:一是合作者具备互补性优势;二是合作情形下,各个参与者的绩效由于区合作状态。后一个条件似乎不必赘述,仅看传统商行相对于互联网金融,也并非没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巨大的资产总量就足以使人望而生畏;丰富的客户信息网络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增添了其驾驭信息和市场动向的筹码;成熟的风险分析和控制能力为其长项;良好的信誉,恐怕也是互联网金融无法比拟的。因此,现实就是银行只能与互联网金融保持并存,而无法使其消灭(竞争不可避免);彼此合作可以避免恶性竞争,同时推动商行提高竞争力(合作有利可图)。出于理性人的考虑,商行没有理由放弃与互联网金融开展合作。

(二)被炒作的投资风险——思考“高收益泡沫”

我们把目光转移到互联网金融的自身缺陷上。余额宝的收益率一度突破7%,一些投资者在尝到甜头的同时又不免多了一丝恐慌:远高于银行利率的收益,是否会长期保持?是否会出现大幅波动?一旦收益率陡降,投资的损失将如何填补?不少学者也随之加入了质疑高收益的行列,对互联网金融一通口诛笔伐。这些质疑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怎样的投资能使得互联网金融获得远远高出银行的收益?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怀疑。第二,互联网本身即不安全。系统崩溃、网络经济犯罪和客户信息泄漏等事件一旦爆发,整个世界都将感受冲击。因此,投资与互联网金融显然很不明智。

笔者认为,后一个疑问姑且可以称作真正的弊病,而前一个疑问,其实不过是同时偏好高收益和低风险的中国式投资者的一个“炒作”。

很明显,大多数中国家庭不会理财,至少不精通理财。50%左右的国人仅仅做到“随机理财”,85%的国人倾向于保守的或从众的投资方式。这一方面根源于农业大国根深蒂固的保守情结,另一方面亦和中国投资市场不完善有关。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风险相对较大的新型投资方式,短时间内难以获得主流价值的认可。追求高收益的激进型投资本非国人所崇尚,互联网金融在如此的文化土壤中势必遭受攻击。然而,高收益摆在眼前,利益的驱使和侥幸心使不少投资者蠢蠢欲动。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未做好充分的、应对高风险的准备。一旦收益受损,投资者便无法接受,或闹事,或跳楼,制造极端事件,也诱使政府不得不越过底线对市场行为横加干预。希图收益又惧怕风险,进而炒作“高收益泡沫”,是“互联网金融”被夸大的又一原因。

(三)追踪流到实处的资金——实体中小企业借贷困境探究

1.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借贷现状

中小企业借贷领域,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行竞争的又一大“战场”。2008年金融危机后,商行不再情愿将大笔贷款发放给信誉不加、资金短缺、希望渺茫的实体中小企业,是谓“惜贷”。而中小企业为生存只得求助于民间高利贷、影子银行,另外就是互联网金融体系。目前,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与互联网金融等其他途径借贷的比率已为7:4,通过互联网完成的借贷笔数占借贷笔数总量的30%.商业银行由此倍加坚信互联网金融。既如此,商行为何不在中小企业借贷领域主动出击呢?

2.“一刀切”货币政策下的商行与民企

商行在中小企业借贷方面显得被动,主要由“一刀切”式的货币政策直接导致。所谓一刀切,即指央行在全国范围内增减银根,使得过剩产业与不足产业一个趋于优化,另一个趋于恶化,最终难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现象。2011~2013年,货币政策收敛,商行惜贷,民企举步维艰。

3.商行钱荒——银行和中小企业一起缺钱?

那么,手握重金的商行,又究竟把资金投向何方?虚拟经济。商业银行的同业拆借、证券投资等虚拟经济业务占用了其大部分的资金,2013年国内的M2高达102万亿。然而,2013年6月,商行竟然爆发了一场“钱荒”。一度飙升至13.44%的同业拆借利率让多数商行陷入窘境。貌似银行业和中小企业一样,“缺钱”了。

其实不然。商行吃紧的是手边头寸,而非长期资金。究其根源,除了贷款需求增加、银根紧缩、美国QE政策导致中国资金外流、地方债风险升级、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和央行延迟救援等原因之外,笔者以为,最致命的的还数商行存短贷长的权利资金错配。这引发了一个十分可怕的现象:实体经济资金短缺,虚拟经济过热,商行甚至拿不出应急的头寸;大笔资金“空转”,吞噬实体经济的利润,国内经济泡沫逐渐膨大,经济的根本渐趋萎缩。

(四)请允许新金融成长——揭秘“需求—增长”效应

互联网金融是新兴的产业,所以它不成熟,所以它有风险,所以它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但所有这些都不意味着:互联网金融是错误的,理应被绞杀。

我们拿美国的经验为例。19世纪末,火车传入美国,铁路建筑业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支柱;20世纪30年代,航空运输业又作为将美国拉出大萧条的一只推手;70年代,电子科技又促成了美国经济的又一次飞跃。火车、飞机、电子产品均是新兴之物,想必也无可避免地附带着风险和混乱。然而,美国并未打压这些新事物,而是规范它、扶植它。事实证明:美国的抉择正确。

笔者以为,真正的新产业理应具备两个特征:一,适应经济社会演变的需要;二,能够和原有产业相协调。曾经的火车、飞机和电子产品具备这些特征,互联网金融亦复如是。新技术和新需求创生了新产业,新产业又将以飞速的增长回馈整个经济体,是谓“需求—增长”效应。支持与引导政策只会使新产业带来的隐患不断被消除、问题不断被解决,倍加有利于经济,而不是相反。人类社会也正是由于新产业的不断涌现而得以前进。

必须指出的是,现今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有两种不同的根源:一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二是垄断的需要。而当前者未能区分互联网金融利弊时,将与后者呈现相同的监管措施:打压和排斥。因此,在两种因素并存的中国,我们很难分辨现行政策究竟源于哪一种势力。但应当肯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政府政策将变得来源分明。

三、建议与总结

结合前人研究和上文分析,笔者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效应提出了如下建议:

第一,破除垄断。政府垄断和企业垄断是新兴产业的头号大敌。分析互联网金融作用于商业银行的真正机理,必须在隔离垄断的前提下。

第二,传统、新兴金融产业树立竞争、合作、共赢意识,勿将双赢的竞争天地视为剑拔弩张的战场。商行积极迎接挑战,寻求创新;互联网金融规范自身,稳步成长。

第三,金融当局制定差别利率政策,扶持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

第四,金融机构转变投资方向,将资金从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

第五,在社会整体范围内树立“需求带动增长”的观念,强调新兴产业的生命力。

互联网金融是经济与科技相伴发展的产物,顺应经济社会的持续演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利润、客户、经营理念产生冲击,但不可能取代商行的地位,“互联网金融”并不成立。“互联网金融”有一系列产生背景,如垄断传统、竞争理念、政策驱动等等,应从本质上看待之。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共赢格局,需要双方乃至公众、政府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冯娟娟.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03(10).

篇7

实体店和电商,谁也无法被对方消灭,也不存在谁替代谁的问题,阿里巴巴的马云和万达的王健林虽打了赌,但是我看王健林的胜算要更大,目前的网上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能诞生一个年销售额过亿的依托于第三方平台的网上店都非常厉害了,但是对于实体店而言,这个不算什么, 网上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强大的厂商,而非贸易商,实体经济推动网络发展,如果实体经济在网络经济的发展中并没有占到什么好处,网络经济是不会有长足发展的。因此,我还是坚信实体经济还是有大有前途的。这点在前面也说过了,中国实体经济要想成为强国,必须向德国学习,精益制造的概念是从日本传过来的,但是在实体制造业方面做的最好的无疑是德国。民族性使然。这里不说这个问题,这里说实体店具备什么条件才不会被电商冲击或取代。

实体店不会被电商冲击或者取代,我想根本还是他的个性化,而非纯粹把产品当作基本属性的产品来卖, 为什么奢侈品到现在都很难在网上发展起来呢?概念虽然很好,但是实践证明目前还没有被接受,没有被接受的原因不是大家不喜好网上购物,而是奢侈品这一以体验和个性化服务为特征的产品,在网上很难感受到他的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这里可以做一个推断,在未来十年内,会被电商冲击很小或者很难被电商取代的实体店,一定是以个性化服务和体验见长的实体店,即客户在店内购物将得到网上无法给予的良好的个性化服务,促销拼价格,服务没体验,这样的实体店早晚要被网上冲击,网上最想要的就是产品的标准化工业化,而非创意化,为什么网上可以发展快餐但是不能发展五星级酒店的产品销售呢?这个就是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差别。实体店要想继续做大做强不被网上冲击或者很少会受冲击的话,就要拼命发展自己的个性化体验。

最基础的有两点需要实体店去完成,第一就是服务的升级,从售前到售中到售后,提升客户的服务享受,其次就是在促销手段上的提升,我们传统的促销就是拼价格战,买赠、满赠等手段都是价格战的范畴,这点网上也是如此,这个要做,个性化的促销也要做,比如绑定跟自己同类客户的其他非竞争对手商家,共享个性化服务,客户在联合商家之间可以以优惠的方式消费产品和享受服务,这个是目前网上还不具备的条件,这个是促销的个性化,相信在未来二三年内,网上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网上的介质注定了这块是永远的短板,实体店要想不被电商冲击或者很少被网络冲击,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改变卖普通产品向卖个性化产品转变,这个个性化就是走特色道路,努力从店员被动服务到主动个性化服务方向转型,从售前服务转变成售前售后连续服务方向转变,提升附加值;

未来的实体经济品牌的招商加盟会更加艰难,艰难的原因就是我们都得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需要回答加盟商的问题:在互联网经济下,我们的优势是什么?躲避电子商务的冲击,不是良策,而是构建自己的实体店品牌特色,否则很难能让加盟商信服,线上线下关系如何处理,是所有品牌都要面临的考验,在2012年的李宁公司的危机中,线上对线下的冲击也是加盟商有微词的一个原因之一。对于所有在往实体经济道路上走的品牌而言,这个问题都必须解决好,走什么样的实体店品牌特色,决定了你是否会获得加盟商的信赖,就算全部是直营店,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否则纵使网上不冲击你,你的同行也要搞定你。

目前的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到了该转型的时期了,利润在下降,但是创新没有,这个跟恶劣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有关,对山寨的纵容和创新环境氛围的缺失,将会毁掉创新。 美国前十大电商公司里,只有亚马逊是不是从传统产业过来的,这个也说明了传统产业在如何化解电商冲击上,办法是很多的。目前的阶段,电商渠道只能用来定位于传播产品,真正赚钱的还是实体,但是二者是相得益彰的,谁都不能缺少,如果要给比例数字,我想3比7或者4比6是比较合适的比例,5比5,还为时尚早,而且在未来二十年内,5比5都达不到;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对金融业的影响越大越大,不少民众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经济互动,但这种热潮自然会带给银行压力。例如,2014年3月,有88.8万用户在陆金所中注册参与P2P网络借贷,据2014年1月金融数据统计,银行1月份存款大幅减少9402亿元等,从上述数据可说明,目前应重点思考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区别,两者究竟该如何合作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金融事业的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下对金融的认识和思考

互联网技术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第三种革命”,是继续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后的又一次社会变革。而互联网金融的调整与转型、规范与发展在中国金融变革的大背景下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发展的同时也在挑战传统金融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金融通的新兴服务模式。从表现形式上分析,金融业中融入互联网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和加快金融创新的关键领域,也是当前最具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的新兴业态。在2013年,相关经济研究学者指出,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办理金融业务,其本质是加工传递金融信息,从而完成资金的融通。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有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网站等。

互联网金融作为内生性金融创新模式,为了便于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便捷化服务,加速了金融产品创新,降低服务成本,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除此之外,它还与传统金融业相互渗透和融合,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转型,还能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总体竞争力。然而这种金融形态也给传统金融带来冲击,其较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及突显的技术优势给商业银行创造了跨领域冲击,不管是在经营模式上还是盈利模式及服务模式方面都融入了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由于没有时间和具体地域限制,以致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自身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网络金融因虚拟账户的产生避免了传统监管的体系,无形中又增大了潜在风险,从上述风险可看,互联网金融业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风险管理。总之,随着互联网对传统经济的不断渗透,也为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逐渐开启金融变革的新时代。

二、互联网时代下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1)互联网融资。P2P(Pear to Pear)指互联网上端对端信息交互方式和关系发生特征,其网络借贷指通过网络实现个体和个体之间的直接借贷,是一种典型的直接融资模式,其特点是脱离在债权债务属性中脱离了传统资金媒介,主要以个人对个体的信息获取和资金流向。个人借贷行为在我国至少存在了一千多年,形成这种关系的人物网一般亲朋好友或本乡本土。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让这种人物网得到了扩展,即使是陌生人也能相互借贷,一时间,民间借贷、利率市场化和银行脱媒都成为当下热潮。例如,P2P借贷服务平台在2013年末呈现出爆发性的态势,虽然表面形式看似火爆,但实际交易质量却令人担忧,其中复合交易占P2P贷款的72.4%,剩余为纯线上交易份额。再加上国家针对此方面没有设立必要的监管约束,许多贷款公司接连发生许多恶性事件,甚至在2014年初呈现倒闭趋势。因此,关于P2P贷款行业的发展,市场也应予以重新审视,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此行业。

(2)互联网理财。电子商务的极大发展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有着紧密的联系,大量客户的积累为后续金融产品的销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能充分利用备付金账户所沉淀的资金。在销售实物商品的同时,第三方平台还会借此机会扩展理财产品,如2013年,以最短时间内销售额突破亿元的就是互联网理财产品,取得了开卖时间短收获效益大的效果。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开启了余额宝服务,截止到12月底,客户数已达到4303万人,自上线以来,累计申购金额为1.4亿笔。支付宝在余额宝之前就积累了较高的客户好评度,也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中运用率较高的支付方式,极高的信誉度让多少支付宝客户在主观上已经把高息活期存款和余额宝划分为一体了,以便捷性、外部环境及收益水平等优势领跑于其他支付平台,尤其在技术方面突破了利率管制,实现了活期存款利率市场化。

三、互联网时代下金融业的发展前景

虽然目前互联网支付领域业务冲击到了传统金融业,但仍然不影响传统金融保持主导地位,互联网满足了大众金融需求和现有金融体系的不足,通过其发展既能解决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空白,还能激发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潜力,有助于规范民间金融。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3月的十二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中的政府报告中提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由此可看出,我国已然非常重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特性让交易主体、用户体验及交易渠道拥有巨大优势,盘活了一定的资金存量,以碎片化和经营化的理财满足了小额散户需求。但也不能忽视传统金融的作用,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的一种具有批发客户资源、信用和风控能力等优势,互联网则以零售客户为主,虽然后者放款速度快,但却具有相对的风险性,互联网金融要结合自身特点及学习传统金融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不断弥补自身不足,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应利用双方的优势在各自的领域内充分发展,在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以P2P平台进展也获得了中小微企业部门的认可,2013年相关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互联网金融的存在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此,互联网时代下的金融业的发展前景首先应与传统金融垂直连接,互联网领域可以借助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誉风险控制、政策及人才等优势快速融入市场,获得广大客户的认可。其次,P2P网络借贷通过在贷款持续时间内锁定投资人的方式解决传统银行遗留的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之间不协调的期限错配问题,让投资人的债权在次级交易市场中达到流动性和高收益的双赢。第三,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形成。针对此方面有两个小点:1)加剧理财市场竞争:商业银行的发展受资产证券化的影响,P2P平台下的设计更灵活,提升了年化投资收益率。2)分流储蓄存款:以支付宝旗下的“余额宝”为例,它的存在形式是货币市场基金+“T+0”的支付,尤其传统银行目前面临越来越大的吸收存款压力,不断倒逼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从技术上实现了活期存款的利率市场化。最后,互联网金融促使中国金融业形成混业经营模式:未来互联网金融业可利用信息优势和数据挖掘实现无缝推送个性化金融产品和对客户的精准定位,增加用户对平台的黏性,之后利用非信贷类金融产品平台降低风险,并将平台积累的信用数据汇集至一起,面向社会建立信用平台,尽可能地在一个平台上满足客户多种金融需求。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为社会传媒、商业模式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下金融业也通过互联网为大众提供更为便捷的经济服务。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规范监督、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防控风险,以新融合,新实践和新活力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易娴.互联网时代金融业的发展格局[J].财经科学,2014

(4):1-10.

篇9

经常听到关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争论,大家似乎认为,“虚拟经济”很强大,“实体经济”处于劣势。有人呼吁政府出台政策,发扬实体经济,打压虚拟经济。

实与虚的舆论之争并不公平。如果只有一个赢家,“虚”是不会赢的。这就像两个孩子打架,一个名叫“好娃”,另一个名叫“坏娃”,街上的人不知道孩子们为什么打,如果要拉架,不偏向“好娃”才怪。同样,大多数人相信,经济应当是实实在在的,关系到老百姓福祉和国家兴旺,怎容“虚拟经济”捣乱?

由于可能产生偏见,没有人会给孩子起名“坏娃”,但有人把某些经济活动归类为“虚拟”,而在现代经济学体系里,并没有这个概念。“虚拟经济”包括哪些内容,说法也不相同。

金融和互联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经济中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可以把金融和实业对立,实业解决制造和服务问题,金融解决投资和融资问题。我们也可以把互联网等“新经济”,和之前的“传统经济”对立起来,它们的区别主要在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上,信息技术用得多,传统经济也可以变成新经济。

按照上面的分类,无论传统经济还是新经济,都可以既有实业也有金融;无论实业还是金融,也都可以既有传统经济也有新经济。这两组概念是交叉的,所以无法把金融和新经济统称为“虚拟经济”,这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对经济分析的价值是负面的。

当前,所谓传统经济,无论是实业还是金融,正在受到信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颠覆式改造。互联网的力量并不来自它的“虚”,因为它一点也不虚。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是信息的运算成本、传输成本、存储成本以每年百分之三十几的速度下降,30年下来就是上万倍的成本下降。如果一架飞机的制造成本有同样幅度的成本变化,今天一万美元就能买一架;如果汽车产业也这样降成本,一辆汽车也就卖100美元左右。

互联网产业巨大的成本变化,必然会挤压传统经济的高信息成本环节,比如渠道成本,比如存货,通过互联网,这些成本都可以大幅下降。如果一家传统企业拒绝做“+互联网”的改造,竞争能力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改造的初期,什么企业跑得快,什么企业就更有竞争力。大家公认的互联网公司,比如阿里、腾讯,走在最前面,竞争和盈利能力都很强。

但说到底,互联网公司不会取代实业,因为它本身就是实业,并不是金融,它们只是实业的一种新模式。当大多数实业公司做完“+互联网”改造后,利润会重新分布,一部分会回到制造厂家去。消费者要的是以最低价格、最方便的方式,取得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可能帮助消费者很快找到最低价格,但对鉴别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却帮不上大忙。

相对于实业,金融的繁荣与互联网没关系。在中国,金融体系长期以来是国有金融机构主导、受政府重大影响的系统。中国金融中介不仅有商业性的,也有政策性的。这种金融体系的设计有一定扭曲,因为要为国企、政府投资匹配价格低廉的资金,爱储蓄的老百姓就得不到很好的回报,民营企业就必然融资难,这就是“金融压抑”。其中,多数金融机构处于半垄断的市场环境,掌握定价主动权,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相对就强。

但金融并不直接创造价值,金融的商业和社会价值,来自于它对实业的扶持,只有实I创造价值了,金融作为辅助机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篇10

“它所冲击的是中国全社会的融资成本,冲击的是整个中国经济的安全,最终的贷款客户将成为这一成本的最终买单人。”

这是近日央视评论员钮文新在其博文中的一段话。不想,拍砖反被拍。此观点一经抛出,瞬间板砖与口水齐飞,尽管该文赢得了部分专家的认可。关于余额宝是“金融寄生虫,应取缔”的言论,舆论瞬间哗然。

央行近日数据显示,2014年1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仅仅20多天的时间,余额宝的规模就从2500亿元增长到4000亿元以上。

以2013年货币基金市场机构看,近9000亿元的规模中,余额宝占据了20%。

这种效率与规模,恐怕传统银行就闻到了些许酸楚的味道。余额宝无疑触动了银行的利益,也给中国金融界带来了颠覆性的新思维。

也许自省远比指责更重要。面对马云“银行不改变,我们来改变银行”的言论,传统金融业“坐拥江山”早已成为神话。

据《财经界》记者了解,余额宝的背后是增利宝,增利宝是天弘基金的一款货币市场基金,销售方也是天弘基金,只不过渠道是在互联网。

有人质疑余额宝“货币空转”,有人称余额宝的高收益是“庞氏骗局”。原因为何?

余额宝92.5%的资产投资了银行的协议存款,6.7%用于投资债券。通俗讲,协议存款是机构利用资金规模优势,与银行协议存款利率,将钱存入该银行,获得利息,一般利率要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

然而,余额宝的风光背后,危机并非不可见。互联网帮助余额宝抓取客户,但却不可能解决金融固有的矛盾。

据记者调查发现,我国新增的相当规模的银行贷款并未实际流向亟需资金的实体企业,而是绝大部分流向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少数的大中型企业、利率更高的民间借贷市场以及银行间市场。

本刊2013年第9期总308期,“封面文章”栏目 ,也曾专门对此做出系列分析。实体经济,特别是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依然高企。可见金融没有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源,并不是余额宝们的出现,而是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本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