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思想核心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学的思想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学的思想核心

篇1

思想政治;知识教育;新时代;新环境

随着90后的大学生渐渐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90后大学生们的成长环境、社会影响、接触的新鲜事物与思想等诸多方面原因塑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和特点,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是一门知识,但它与一般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同,它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内容、方法、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促使其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1.新时代大学生的显著特点及成因

A.自信、张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高。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家庭物质财富得到积累和丰富,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在变大。进入大学前,不少90后都有一技之长,比如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再加上接触新事物较多,所以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自信、个性张扬的一面。这些大学生从懂事开始,就与互联网络一起成长,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无论是手机、宽带、MP3、MP4、数码产品等,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前几代人,他们是全球化时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

B.集体观念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社会责任感

这些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独生子,长辈们生怕他们吃苦受罪,对他们疼爱有加,久而久之养成了这茬大学生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习惯。小时候,家里就一个孩子使他们学会了一个人玩,缺少心与心的沟通与感情上的交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知道什么是忍让、不知道什么是协作。很多“90后”都是在父母长辈们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很多事都是由父母长辈们包办,“90后”们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是怎么回事,而离开父母到了大学校园他们就面临着竞争的压力,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的环境中,这些常常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由于生活中没有经历过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严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造成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为人服务的意识。

C.追求高档次的物质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没有耐性,有强烈的叛逆心理

90后大学生是在祖辈和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下长大的,可以说吃、穿、用、度几乎是想要就可以随时得到满足的一代。这使他们养成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背后支持消费的能力也更强。进入大学后,吃、穿、用、度中服装、电脑、手机、IT产品等都追求名牌。另外,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是非观点,敢于反抗,对父母、学校一些不甚合理或和他们不能接受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敢于公然提出。但有时反叛意识会出现偏差,比如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包括平时比较老实)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一些学生对很多问题不能够用社会化的思维来看待。动辄以民主、自由、权利为理由评价学校的人和事,却往往忽视了社会常识。

2.新时代要结合知识教育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作为不同性质的教育形态,他们既相互区别又关系密切。知识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科学知识本身对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知识教育可以改变人、培养人。各类课程的教育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知识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A.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素质。知识教育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将各学科进行了分类,存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此,其他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有形或无形地忽视了。据调查,韩国各大学主要是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伦理、道德、人文、政治等文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培养具有资本主义法制观念和高度民族责任感的公民。美国也没有类似于我国这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独立学科,他们是通过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所谓的“通识教育”学科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我国的知识教育课程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待于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和深刻挖掘。如在我国古代,各种学术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承载着德化教育功能。儒学理论之所以流传至今,能够深深地植根于亿万人民的心底,就是因为其具有经世而不衰的教化功能。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新时代要建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各科专任教师、高校管理层“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在历史、哲学、艺术、建筑等人文或社会领域涉及的科目学习中往往采用较为直接的渗透,而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科目的学习中也会巧妙地渗透人文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今,各类院校按照学科分类开设了各类文化课程,这些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关系密切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古人云:“文以载道”;“道”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思想性,起主干的作用。“文”若失去了“道”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文以载道”思想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社会。自然科学的各类课程同样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不同角度深刻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是现阶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B.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知识。现在大学生课堂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内容,都是经过人类社会长期实践证明为真理的科学知识体系。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匹配的,没有一定的知识教育,学生是无法完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知识教育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然要求。科学的革命理论和先进的道德意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要被人们理解和掌握,必须普及和传授大量相关的知识,使受教育者不仅理解革命道理的内容,而且把握道理所渗透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使教育对象不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更要在对待相应思想理论态度上具有一定的坚定性,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与行为能力,并能够自觉、能动地利用相应思想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

3.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明环境相结合,利用文化环境中的文化精神来塑造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制度建设紧密结合,用社会主导的道德要求来设计制度,自觉运用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用说理与规范教育结合的方式,进行渗入式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用优秀的精神产品来满足大学生的审美、精神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渗入文化因素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大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诚然,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他们在人格、地位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育者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融文化知识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生动性,使学生喜欢听、愿意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各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深刻挖掘其思想内涵,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时,就要学一些哲学、经济学及社会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时,就要学一些人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理论。

[1]成 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04

[2]梁丽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12

[3]陈立思,高 翔.从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看韩国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7.07

[4]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3

篇2

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含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首先,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其次是道德情感,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而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实现执行转化的催化剂。在此,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最后,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少年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而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2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2.1 教育理念落后

就目前来看,许多小学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阻碍教育进程。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小学仍然把学生的分数和成绩摆在发展的第一位,而忽视了“德”的教育。在他们看来,升学率和学生的分数高低是学校立足的根本,因而把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抛在脑后。我们知道,小学课程中也有“思想品德”这一门学科,而很多学校就仅仅局限于这个课程,并没有把小学生真正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展起来,只停留在书面教育和完成作业的形式。从本质上来,这是让学生应付课程作业和课程考试,没有真正让小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从长远来看,这其实是一种落后的教育理念。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校,是注定无法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众多人才的,只是制造了应试教育的大批机器。

2.2 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品德素养不高

就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单独来说,许多学校也没有充分进行课程的教育。教育部规定小学 1、2 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每周应安排 3 课时,但是往往大多数小学只安排了 2 课时,还经常出现语文、数学老师以各种理由占用思想品德课时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小学把思想品德课程安排在放学前的最后一节。我们知道,这个时候小学生的思想已经很难集中,因此获得的学习效果也会很差,更何谈思想品德的真正教育。就老师来看,许多老师教师素养提升不足,学校对思想品德师资配置也不够重视,甚至出现一些兼职教师。一些学校的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师资队伍整体学历与素质偏低,无论是综合知识,还是专业知识都有待提高。除此之外,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大多数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只是自顾自的进行讲课,而没有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吸收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吸收的效果。

2.3 轻视思想品德隐性教育

从实际来说,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对小学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然而,从教育情况和结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来对小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隐形思想品德教育。具体来说,这些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往往留在理论层面,却没有结合实际,没有把相关的高尚道德品质作为学习的目标。例如,未将民族团结精神、爱国精神、集体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去。另外,不少学校只是依赖于思想品德课程这一学科的显性课程教育作用,殊不知小学生在学校、社会的大环境、家庭的小环境中受到的隐性教育才是其思想品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很多学校轻视传统节日教育,也给学生留下了潜意识中的轻视意识,尤其是具有革命、爱国等传统节日的隐性教育过于弱化,如八一建军节、清明节等。家庭、学校、社会这三者的共同作用,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了导向性的作用。

3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创新途径

3.1 结合学生需求开展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关心学生的内心成长和三观健康,所以,基本的教育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中心,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众多丰富的资源与素材展开教学,通过课堂内外的通力配合全面培养学生们的正确三观,引导其健康的发展,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跟上时展步伐,与时俱进。就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来说,不仅要注重传统的爱国教育和爱党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思想意识。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融入课堂教育的各个环节,同时课堂教育要顺应时展的需求和现状,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

3.2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当前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每天都被外界的大量信息充斥着。在这种冲击下,学校要尤其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要提醒学生剔除盲目跟从的思想,以一个正确合理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世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灌输理论层面的思想教育知识,也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在社会各界丰富的正能量的影响下,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健全自身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革新教学模式

包括思想品德课程在内的每门学科,都值得教师去革新教学模式。现代社会,已经无法适应过去过于僵化、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教师需要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互联网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达到革新教学模式的首要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爱国电影或者介绍优秀爱过人物的短片,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中国近两年军工科技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和首艘航母的下水都可以作为宝贵的教学素材来展开思想品德教育,这对于学生自主萌发强国爱国之心都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教师也要善于与其他学科联系,与生活联系,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把正确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改革的基础条件就是稳定和积极的教育环境。因此,学校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更要全面加强课堂环境和学校学习环境建设,通过多种隐性教育手段的应用来影响和巩固学生们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认知,进而达到真正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篇3

【关键词】气象培训;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有创造性的思维。当前正处于气象培训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在气象培训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值得广大气象培训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研究。气象培训中培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员勇于探索的精神,重视对学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员的思维能力,以此全面提高学员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气象培训教学中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发扬学员探索精神,激发学员创新动机

一般来说人类对新鲜事物都有进行探索研究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培训学员探索气象自然奥秘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是培训学员的创新驱动力。但是随着学员工作年限的不断增长阅历不断的丰富,学员容易对许多事物习以为常,探索精神逐渐减退。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气象培训中应该充分发扬学员探索精神,激发学员创新动机,给学员创造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培训教师应当鼓励学员在培训教学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即使学员的思考质疑还不够成熟完善甚至不切实际,培训教师也不应简单对待,不要轻易否定学员的思维,而是积极点拨引导。培训教师应当面向全体学员,为全体学员提供平等的机会。培训教师应当给予每个学员适当的关注,让他知道教师在陪同他共同学习、共同创新,在时时关注他培训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因此,教师在培训数学中应实施民主教学,创造宽松、民主的培训教学环境,才能使学员带着信心主动地投入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提高学员个人素质,培养创新精神

学员创新性思维过程实质上就是学员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过程,良好的个人素质是学员培训学习的重要保证。一切教学活动,要从学员的个性出发发展学员的个性才能,激发学员的内在潜力,诱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例如,有关气象预报实际应用教学,培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员的参与动机。把学员引导到所提问题的有关情境中,从而激发学员产生弄清待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引起学员的参与动机,促使学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依靠自身素质,进行创新思维。培训教师要指导学员对气象预报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推理,把已有的知识运用到新知的学习情境中。在促进学员思维转移的同时,教师应启发学员去发现相同点,找出不同点,培养学员的联想及思维的独创性。要实现这个过程学员必须要具备很高的个人素质和知识储备,才能具备创新能力。

三、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激发学员创新思维

学员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培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自始至终的结合培训教学内容,抓住创新思维发展的主线,遵循创新思维发展的规律,才能让学员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展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维护保养”内容时,可以分解成如下过程:

①师生一起回忆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常见故障点及排除方法。

②让学员动手操作,准备好相关维护保养工具,将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拆卸。

③指导学生观察翻斗式雨量传感器,不断启发,逐一测试故障点直至找到故障点。

④师生一道排除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故障,然后将翻斗式雨量传感器重新装好。

在上面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安排了理论准备――实际操作――教师启发――巩固知识能力四个环节,这是考察学员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从而激发学员创新思维,提高学员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认真组织实训操作,发展创新思维

认真组织实训操作,引导学员进行创新性学习。创新能力是人的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有一个积累、消化的过程,同时也要促进知识的生长和再生。学员的创新性思维正是知识生长和再生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培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鼓励和诱导学T的创新性学习。把知识的获得与思维的发展结合起来,是引发创新思维活动的依托。

动手操作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促进大脑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学员到观测场实际练习的特点便是充分发挥具体的形象思维优势,把知识点从抽象的理论认识转变为现实的具体的形象思维,使学员可以直接获得较为直观的知识。因此,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培训教师要更多的运用实际练习的方法,培养学员思维的灵活性。让学员在活动中参与,发展创新思维。

总之,培训教师要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巧妙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员主动的探索精神,引发学员的求知欲望,从注重学员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去设计教法,重视对学员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以达到发展学员创新思维的目的。《学记》中日:“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张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有学问的人教育学生在于开导。引导他走路,而不硬牵他,鼓励他而不强制他,启发他思考而不一切告诉他。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不同的思维环境,结合教材和学生的个人特征,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这样学员的创新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教育的意识和热情

今天,在科技和生产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教师不仅仅是人类知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要做现代化的开拓者。现代教师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不是阶段的,而是连续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人们过多强调的是主导作用,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都围绕以教师为中心展开,使得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呈现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缺乏互动和思想上的碰撞,很难使双方出现灵感与火花,这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极不协调,对教师自身教学的效果和水平的提高也极为不利。因此,创新教育在继承以往教学中先进的方式的基础上,必须寻求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新颖的教学内容,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成为一种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二、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教与学达到协调一致

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双主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方具有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另一方也具有的能动作用,否则就不可能构成或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受教的统一,教与学为实现同一个目标,存在于同一个过程中。教与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彼此以对方的存在为依据。学生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管理、调节和指导作用,才能真正了解科学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认知规律;而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和调节,也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和积极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奏效。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教学效果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在讲商品的概念时,第一次我是将商品的定义以及如何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商品的两个条件直接告知学生,然后再列举出几种物品让学生根据定义去判断。虽然学生当堂能够比较准确地得到答案,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很容易忘记,在做单元练习时仍然有很多同学将曾经讲过的问题做错了。于是,第二次,我首先让学生列举教室中的物品有哪些是商品。由于学生认为自己对商品再熟悉不过了,因此未加思索就列举出了很多东西。当我告诉他们,他们所说的都不是商品的时候,他们十分惊讶和好奇。于是,我让他们带着这种好奇自学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和分析为什么他们的答案是错的,在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对商品的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对很多特殊的商品提出了疑问,从而在自主探究和讨论中得出对商品的正确认识,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发现问题的兴趣。虽然这只是很简单的改变,但却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单元练习中,涉及商品概念的题目的正确率明显提高。在课堂提问中涉及商品的问题时,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低头不语,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主动举手回答,这在高中生当中是很难得的现象。这不仅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如何研究知识,而且也调动和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应注意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能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讲课的方式和教学的方法,取决于教师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传统教育热衷于"教师滔滔讲、学生静静听"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研究表明,学生注意力连续集中的时间只有15分钟,如果教师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组织好教学,就会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忘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在对这种现象感到痛心的同时,更应该努力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活动量要适当控制。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的内在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而是我们的教师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必然导致创造性教学的失败,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教师是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中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全都决定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果不能符合创造性教学的要求,或因循守旧,或放任自流,不去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那么,创造性教学也不会成功。事实上,创造性教学要求师生之间要和谐统一,在坚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课堂上必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活动量要适当控制,从而为学生的创造提供可能。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的实质在于把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转化为内在的心智结构。教育的显性过程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但教育的隐性过程是在向受教育者传授前人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途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能够"复制"知识,而是使知识成为学生的主体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和创新。如果通过教育,学生不能够自己获得知识,不能够运用、更新、改造知识,只能够记忆、复制知识,这样的教育再好也没有意义,也不能够推动个体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实施创造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指导和激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被激发出来。

篇5

逆反心理存在着危害。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的表现在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有的表现对某事的分歧迁移到对教师本人的恶感,。如果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还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已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看: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中学阶段被心理学家称为易犯错误的“危险年龄”

(1)、思维发展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喜欢争论,不盲从和轻信老师,家长及书本知识,进入青春期后,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拿到“解放证”但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阅历,知识浅薄,思想单纯,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往往主观武断,有极大的片面性。比如: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有的同学就说“不平等”,“权大于法”

(2)、自主意识的形成。从心理的角度看:初中生随着生理的发展,心理急剧变化,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他们开始对教师无微不至的关照,过细的嘱咐和种种限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反抗。他们要摆脱教师的束缚,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他们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他们对教师之言不再惟命是从,往往嫌教师管得太严,太唠叨,对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个人需求不稳定,不实际,不能满足时,会采用不正当行为方式来强行满足。这往往会产生悲观失望等厌世情绪,转而导致逆反心理。

(4)此外,教师的相貌、身体、语音姿态、服饰打扮等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2、从客观方面讲:

(1)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变化,有的教师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中学生某些行为不能正确疏导,只是“一棍子打死”

(2)教学方法机械、呆板,习惯于应试教育

(3)教师忽视因材施教,缺乏情感的沟通。师生关系特别紧张,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4)领导、家长对这门课认识不够,重视不足,都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或认为它是副科不认真对待,重智育而轻德育。

(5)社会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新的读书无用论,现在的学生“一切向钱看”,并且把钱作为衡量的标准,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着学生

二、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正确处理

逆反心理具有排斥性,学生对思想品德课采取冷淡、怀疑的态度,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

1、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准,具有健康、高尚的情感

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就应首先是具备这种品德的好公民,是一个敬业爱生、职业道德良好的称职教师,否则教师口是心非,或言行不一,怎么能以真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使学生心悦诚服呢?

2、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以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使学习取得成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切忌照本宣科,把书教死了,学生会感到乏味。如我讲“丰富多样的情绪”,问“你们在刚上课时什么感觉?”有的学生说:“我特别紧张,担心教师会提问我。”有的说:“我特别爱上思想品德课,因为教师讲课语言特别幽默”,有的学生说:“我又想上又害怕上”,学生一系死的发言,就倒出了不同的情绪,这样就顺理成章的导入了新课,自然并且学生也感兴趣。

3、 教师必须了解、熟悉、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感情的建立要从熟记每个学生的姓名开始,刚接初一的时候,上第一节课,我就叫出了几个同学的名字,有个同学惊讶的说:“老师怎么知道我的名字”,这样在无意间就能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拉近。对于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生来说:老师能叫上自己的姓名,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奖励,因此,教师不应忽视记忆学生姓名这件事,叫学生的学号,指某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此外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深入到学生中去,多与学生谈心,把握学生思想活动的脉搏。

4、须有广博的知识,教学时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精湛、娴熟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广博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如文学、史学、数学、物理等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此外,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还应关心国内外大事,胸装世界风云,否则仅靠课本上的那点内容,是无法进行教学的。教师知识的广博,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钦佩情感,从而减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5、教师要组织好语言。教师语言除了必须具备的语法正确、语言确切、语言纯正、语调清晰等基本要求外,还应加些适当的调料――幽默,使语言更生动形象,教育效果将会更加。幽默的语言能给人加深印象,比单纯的说理开导更有效,并且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一次上课时两个同学吵起来了,我问怎么回事,一个说他趴过了线,趴到我的这边来了;另一个说我正写字胳膊被他捣了一拳。于是,我 用幽默语言解决了这个问题:“唉呀!”

篇6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愈来愈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被赋予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找准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一、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

1、思品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其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它既包括政治教育,也包括道德品质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2、思品课程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思想政治》一年级上下册共有12课,分别是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品质、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增强自尊自信、塑造良好性格、寻求真挚友情、陶冶高雅情趣、培养爱国情操、增强自律能力。可以看出,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其他年级的思品课程也有许多可资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无疑为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3、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缺乏凸显了“渗透”的重要性。实际上,国内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没有专职或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也是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无疑应该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当让所有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起属于自己应尽的那一份职责。否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便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待。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理念指导思想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具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达到自我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个性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问题,如学校生活适应、学业、情绪、青春期困绕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不是依靠教师的说教与社会规范的灌输,而是通过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通过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2、以自助-----他助------互助为载体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未成熟的生长发育阶段,更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他们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活动中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作为受助者,他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教益,作为助人者,他可以用自己的思想行动去帮助别人。这种他助与互助可以促进学生对自信自尊的体验,从而达到自助的目的。

三、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

1、角色体验式教学法。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或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充分参与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并将理论或成果运用于实践中。思想品德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等有积极的作用。

2、主题活动式教学方法

主题活动式教学法是一套能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常规手段。它在思品课堂教学的应用中效果尤为显著,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学过程,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这是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也是“活动式”教学法的最为成功之处。

3、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也叫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此法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的心理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4、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辩论等,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在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学中,穿插在教学过程或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充分肯定有创造性的见解,对讨论中提出的不正确观点,也要给予客观的科学分析,使学生心悦诚服,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案例:怎样更好融入新集体,这是初中适应性心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组织小组讨论。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或让前后桌的4名同学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这种讨论规模小,发言充分,使同学能更多地参与讨论。能起到激发新生之间交流合作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做好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关教材和资料,做好小组长的训练工作,使组长懂得如何主持小组讨论以及有关注意事项,为将来的思品讨论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在讨论中,要有引导。归纳出不同见解,让学生比较鉴别。因势利导,让学生评选印象最好的新同学,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探求与同学友好相处的“金钥匙”。在讨论中曾经有学生为映射自己的言论愤怒异常,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及时地把握住讨论方向,引导讨论围绕中心议题开展。

再次,要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用实例来论证观点,或用学过的观点来剖析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使讨论既能进一步明确事理,又能理顺思路,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

篇7

【关键词】 新课标 思想品德课 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 现代化教学手段 语言 学科整合 班会课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09-01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其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强,长期以来,教师在上思想品德课时,过分注重知识要点的传授,忽略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探究,以致学生思维打不开,死记硬背,自我封闭。因此,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太枯燥,学生难学――太乏味的问题。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如小品表演、成语(词语)接龙、英语口语比赛、故事大比拼、乐曲播放等。如设计《感悟青春》的导入,我首先播放青春健美操录音,同学们在激昂、强劲的乐曲声中,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与激情,为这节课起到了很好的奠基、烘托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以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我校的“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的课堂气氛,带给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最不喜欢思品课”变成“非常喜欢思品课”。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我在教学《可持续发展》时,展示漫画《举不动》,表明世界人口总数2000年已达60 亿;展示漫画《垃圾包地球》,播放动画《这样就合法了》,表明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再播放实况录像《在中国……》,看人们是如何浪费水资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乱砍滥伐森林等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们面临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形势,从而落实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整节课,学生在惊叹、感慨中,踊跃发言,激烈讨论……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其中,依依不舍。

三、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以学科整合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新教材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是一大优势。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课中适当地穿插一两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会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要自然巧妙地整合美术、数学、语文、艺术、法律、音乐等学科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喜欢上政治课。

五、与班会课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既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根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把课堂当成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健康成长。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机地结合班会课,使思想品德课结合实际,落到实处,上出实效。比如我班有位学生的妈妈得肺癌住进了医院,该生非常伤心,不敢面对现实,情绪十分低落,甚至有轻生念头。为了让他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珍惜生命,同时也教育同学们要互相帮助、关心他人,我就以《珍爱生命》一课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活动。我先让男女同学各讲一个珍惜生命和放弃生命的故事,然后我将这位同学的遭遇编成故事激情讲述。故事一完,班长就将事先准备好的花篮送到这位同学面前,代表全班同学和老师,祝愿他妈妈早日康复,希望他善待生命,善待自己,勇敢坚强。当时全班同学都感动得哭了。放学后,许多同学自发地去看望这位同学的妈妈。虽然后来他妈妈仍然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但他变得勇敢坚强、自信了,而且更加努力学习了,各方面进步很大。作为老师,我感到很欣慰。

在思想品德课中有机地结合班会课进行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效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使孩子们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多媒体 积极作用

一、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米尔斯・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课堂教学设计是前提和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常可以在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除对教材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学生具体情况的掌握外,还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系统方法组织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发挥教学资源优势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信息容量大、理论抽象、时代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障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发生质的飞跃。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意识导向、情感共鸣和能力提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超越时空的优势,在听觉、视觉上赋予学生强烈的刺激和感染,给学生创设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增添丰富的色彩和无穷的魅力。例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政治生活》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虽然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事例和图片,但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仍会觉得空洞、抽象和无趣。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相关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设一个相应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程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形成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的尴尬局面。这种呆板、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违背,成为新课改的绊脚石。多媒体教学手段恰恰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强师生教学互动提供交互平台。例如,在教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经济现象”时,我们可以用Authorware软件或Flash软件制作一个“模拟商店”,让学生模拟当发生通货膨胀或发生通货紧缩时,去“商店”购物对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这种多媒体教学的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提升教师素养,增强教学能力

教师除应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外,还应具备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能力。特别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通过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不足。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课具有抽象性、时代性、理论性、综合性较强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并引入大量的现实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通过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计算机强大的课件制作功能和信息网络功能,就能有效地解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长期困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教师无赖、让学生无趣,又使教学无良好效果的弊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大多数老师所认同,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改善教学关系,增加信息量,使教师能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不能“凡课皆多媒体”。不管且不是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或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目的,使多媒体教学形式化的做法不但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反而会成为教学的累赘。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教学信息,多媒体教学手段就会成为我们手中的教学利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TF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012-01

一、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九年义务教育一年级开设以心理品质修养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既是对学校的德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又能使学校德育更具针对性和富有实效性。

首先,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客观需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提高到人的必备素质的高度。

其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另有一则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7%。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完全合格。所以,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再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它纳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是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的重要措施。

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应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

心理品质修养,是指改善和发展人的内心世界所展开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运用心理的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答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而掌握自己和他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达到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

第一,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容,二者本来就是合一的。以意志品质的教育为例。它既是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意志教育是具有鲜明的 社会倾向性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是一种有着阶级倾向性的教育。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是空前伟大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国各族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团结奋斗,这本身就是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

第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殊的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相互结合来解决。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三对特殊的矛盾。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当然要懂得道理,“明理”才能“践行”,所以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可是,在解决这对矛盾的同时和解决了这对矛盾之后,还面临着另外两对需要特别地加以对待和解决的矛盾:一是需要解 决“信”与“不信”的矛盾。二是需要解决“知”与“行”的矛盾。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这对矛盾,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品质修养作为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如,一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人;相反地,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是难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的。显然,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心理品质修养的课程是必要的。

第四,心理品质修养为德育过程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学 生方面的心理障碍,最为常见的是这样或那样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了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顶牛”现象。这 种状况,既不是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的问题,也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而往往是属于心理状态的问题。

三、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内容和框架

从德育的角度入手,以非智力因素的品质修养为主,集学习心理知识和培养能力于一体,全部内容包括绪言和三个部分(十二课)组成。

“前言”部分:着重于说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要求和方法,使学生初步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课和第二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导论部分。

第一课“正确看待自己”,以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切入,使学生懂得个人是在不断地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地成熟。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正确认识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调控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课“锻炼心理品质”,使学生初步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内涵,知道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锻炼良好心理品质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

第二部分:从第三课到第十一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实体部分,对学生具体地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各个方面的教育。

第三课“善于调节情绪”,从学生最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针对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的情绪特点――冲动、易变、肤 浅、强烈、不协调、不成熟,指导学生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渲泄自己的情绪,以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

第四课“磨砺坚强意志”、第五课“能够承受挫折”、第六课“勇于开拓进取”,主要是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指导学生自觉磨练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勇敢面对挫折的考验,积极地对待挫折,提高对于挫折 的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具有积极进取、不畏惧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第七课“增强自尊自信”,引导和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训练学生逐步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尊重、相信自己和自强不息的观念和精神。

第八课“塑造良好性格”,使学生知道良好性格和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通过了解性格的可塑性,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发扬自己性格中积极的方面,克服和改造消极的方面。

第九课“寻求真挚友情”,力求在人际交往方面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保持健康心理的意义,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和发展同学间的真挚友谊。

篇10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 新课标 兴趣激发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本课程设计的基础,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初中生在生活中需要认识自我,处理与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初中生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都会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重要内容。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基础明确、经纬交织、科学设计。这一切都表明新课标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成了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

从理论上看,这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必修课程必定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现实并不尽如人意。不利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其次,枯燥的授课形式是阻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的因素之一。那么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改变思想品德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气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体现,提高他们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要求我们重新为自己定位。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不再是单一乏味的传授者。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新课改的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最新最全的课程信息,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不仅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引领学生的思想,更要对这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有效地在课堂上进行渗透。我们要坚持不断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紧跟新课改的潮流,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具体教材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课程标准,制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

例如在教学《权利与义务伴我行》一课时,我们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以及我们上这一堂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比如这一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要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一步步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二、妙用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发生巨大变化,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认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变化。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改变教学内容的传播方式,通过多媒体教材的运用,把抽象、空洞的教材变成活生生的、有声有色的场景,增强教学信息的新鲜感,为学生创设近似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学《让生命之花绽放》一课,相较于传统的照本宣科,我选择播放《唐山大地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等与生命相关的影片,激发学生兴趣。我发现这样的方式比直接告诉学生要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来得有效。有声有色的画面带来的冲击远比语言更大,更有说服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慨。这时候教师适时地对生命的意义进行补充,相信德育的效果会更好。

三、灵活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能动性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偏理论的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相关的情境,可以是情境问题或者是场景情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身边的诱惑》的时候,我提前让学生准备一个相应的关于“电脑的诱惑”的话剧,自身的经历和同龄人的表演更能引发学生提问、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或者安排一场“初中生玩电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贴近生活的教材,通过自主搜寻材料、组织辩论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更全面和清晰的认识,不仅提高思辨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渗透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四、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各门学科中,思想品德课程有着天然的优势,它和现实生活距离最近,最容易和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就该发挥这种特殊优势,以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

比如在《欢乐的青春节拍》一课中,我就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其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我把这堂课分为“畅谈青春变化”、“聆听青春烦恼”、“妙解青春的困惑”、“我们的青春寄语”几个环节,拉近书本和学生间的距离,不再是枯燥地讲学,而是让学生认为就是在讲自己的事情,感觉这些事情就发生自己身上,是属于学生自己的青春。通过“妙解青春的困惑”这一环节,学生解决自己的烦恼和青春的困惑,使得他们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发挥更大作用。学生是思想品德课堂上的主体,是生活的践行者,只有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2,5.

[2]王玉清.教师最关注的问题[M].南京大学出版社.第88页,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