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

篇1

摘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的模式,并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险和自我储蓄养老的依赖,充分发挥商业寿险公司在我国未来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应该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关键词:寿险公司;养老保险体系;商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

人总是会老的,于耄耋之年能否老有所养,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问题。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者已达到10.86%(老龄社会临界点为10%),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成为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近20年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已达到1.32亿,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4亿,占总人口的21.36%。那时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加上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到那时一对年轻夫妇上面,可能有四位父母,八位祖父母都健在。这么多的老人养老问题怎么解决,这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笔者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应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的模式,并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险和自我储蓄养老的依赖,更多地依靠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消费者的养老保障需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途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寿险公司在开办储蓄养老保险方面有着极为有利的专业优势,在我国未来养老保险体系中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所谓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目前,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并不能解决老人们“丰衣足食”安享晚年问题。况且,由于国力所限,加之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现在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社会养老保险仅涵盖城镇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城镇人口中的自由职业者和待业人员以及广大农民无法享受

全面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涵盖所有人群,包括非城镇人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民,也应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也应能领取养老金。但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决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目前即使在城镇人口中也并非全部都进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也有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人群,他们就是自由职业者和待业人员,也就是没有工作单位或者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这些人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是摆在我国当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显然,社会养老保险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

(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加剧,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某些现实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在步入工业化社会后才会出现老龄化,且老龄化速度较慢。我国则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经济建设资金需求集中的情况下便进入老龄化,使资源配置陷入困境。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者已达到10.86%,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4亿,占总人口的21.36%。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采用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这种平衡方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时,会造成资金需求的急剧增长,社会负担加重,显然,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这一问题。

(三)过高的社会养老保险费交纳标准和替代率,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部分参与者无力负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定的替代率为90%左右,而国际上一般为45-50%。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单位和职工个人的保险费交纳标准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8%,单位和职工个人普遍感到难以承担。如果降低交纳标准,势必由国家财政补贴,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

(四)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国民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不相适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一直呈现向个人倾斜的趋势,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从1980年到1995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5.7%下降为10.9%。与此同时,居民个人收入增长迅速。按当年价格计算,1978年至1995年间,城市居民的收入以年均15.9%的速度增长,城市居民存款余额也以年均34.3%的速度增长,由154.9亿元增加到23466.7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绝大部分的社会养老费用仍然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不仅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们自我养老保障意识的提高,造成过分依赖国家、企业局面。转贴于中国论(五)社会养老保险只能解决基本的退休养老问题,不能解决退休者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下降问题

根据国务院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交费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1)用人单位按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提取;(2)个人按工资的8%提取。退休后将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的高低、退休时间的早晚直接挂钩。他们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假定某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1000元,缴费满30年则他每月可拿到300元基本养老金。又假定该地平均预期寿命为80岁,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的比例是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240,该人60岁退休时,如果个人账户累计总和为6万元,那么,他退休后每月可拿到250元(60000÷240),两项合计550元,这点钱显然只能解决基本的养老问题。并不能解决老人们退休后“丰衣足食”安享晚年问题。

二、储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的辅助方式

我国人们具有良好的储蓄习惯,绝大多数的人选择储蓄的方式就是将钱存银行,因为银行储蓄具有风险小、存取方便、安全性强的优点。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经突破17万亿元,就充分说明老百姓对银行储蓄的偏爱,然而,通过银行储蓄本息的累积来实现自我储蓄养老的方式存在明显不足,只能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辅助方式。

(一)银行储蓄收益低,浪费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按目前银行储蓄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实际名义存款利率仅为3.933%,将大量的钱放在银行,显然是浪费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二)银行储蓄无法抵御通货膨胀

2008年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为8.7%,如果以此来对照当前的存款利率,按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实际利率为-4.767%(即4.14%×0.95-8.7%)。它意味着你将100000存进银行,一年后它的实际价值变成了95233元,4767元就白白地蒸发掉了。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预期,将钱都放在银行里,作为自我储蓄养老资金显然不合时宜。

(三)银行储蓄属自发,随意性太大

而自我储蓄养老是一个长期的计划,在这个资金积累的漫长过程中,很可能中途夭折。

储蓄既是一种预备手段,又是一种积累手段。作为预备手段,其作用是未雨绸缪。作为积累手段,它是为了实现未来某一耗资较大的消费而有目的地存钱。两者都是现代人实际的需要,所以,为将来老年幸福美满生活做适当地储蓄准备是一种非常明智的行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总是难以主动地、自觉地储蓄,即使能到银行储蓄,由于银行储户可随时支取账户上的存款,在时间上、数额上并没有太多限制,因而存款就不易保住,一旦有什么开支,一下就取走了,使自我储蓄养老计划中途夭折。所以,自我储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辅助方式。

三、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国深化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想进一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必须提升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新设计。笔者认为,在我国未来的养老保险体系中,更多地依靠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消费者的养老保障需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途径。

(一)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体系可扮演重要的角色

受国力所限,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虽覆盖一定范围,但还未达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正需寿险公司在社会保障的空白地带发挥作用。同时,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富裕的晚年生活,收入水平较高的阶层可通过购买寿险公司的养老保险,确保其有一个富裕的晚年生活。

(二)寿险公司的资源配置

寿险公司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作出最佳投资策略,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养老基金产生最佳的资本配置和最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更好地保护养老金领取人的利益。

(三)寿险公司养老基金的积累方式

寿险公司的养老基金积累方式比较适应我国未来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符合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方式向基金积累方式改革的趋势,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相适应。

(四)寿险公司的优势

寿险公司之所以在许多国家养老保险中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还在于其拥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1.寿险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精算师,可准确制订交费标准和给付水平,根据谨慎的精算原理保证养老金的稳健运用和给付安全。

2.寿险公司拥有众多的投资和理财专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寿险公司会制订最佳的投资组合,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保证养老基金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同时,通过加强成本核算,尽力降低经营成本,为养老金所有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3.寿险公司承诺的养老金给付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养老金领取人的利益可得到充分保障。寿险公司的经营接受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严密监管,促使寿险公司进行稳健经营,提取足够的责任准备金,以保证充足的偿付力和流动性。

4.商业寿险公司经营养老保险业务符合国际惯例。无论在养老保险体制比较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养老保险体制正走向完善的拉丁美洲国家,寿险公司均在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通过购买寿险,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计划储蓄的美德

由于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储蓄”,当保险合同生效后,投保人便要根据合同的规定按期交纳保费,以维持保单的有效性,直至保单期满为止。这样,投保人便能有计划地把资金积累起来,养成有规律储蓄的好习惯。到约定领取养老保险金时,才能按时领取养老保险金,或在退保时得到现金价值。由于退保损失大,所以人们一般都不愿退保,这样就迫使人们“存”一笔钱在人寿保险公司,做到细水长流,源源不断,保其一生。这不仅解决了自我储蓄养老不主动、不自觉,随意性太大的缺陷;也解决了银行储蓄存款,由于支取太方便,很多人往往因为经不起物质的诱惑,令储蓄养老计划半途而废的问题;还可以为愈来愈老龄化的社会和独生子女后代减轻负担,使老了的自己依旧拥有尊严。

综上所述可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的模式,并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险和自我储蓄养老的依赖,充分发挥商业寿险公司在我国未来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应该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孙国栋.充分发挥现代保险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N].北京:金融时报,2005-2-21.

篇2

摘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的模式,并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险和自我储蓄养老的依赖,充分发挥商业寿险公司在我国未来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应该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关键词:寿险公司;养老保险体系;商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

人总是会老的,于耄耋之年能否老有所养,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问题。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者已达到10.86%(老龄社会临界点为10%),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成为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近20年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已达到1.32亿,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4亿,占总人口的21.36%。那时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加上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到那时一对年轻夫妇上面,可能有四位父母,八位祖父母都健在。这么多的老人养老问题怎么解决,这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笔者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应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的模式,并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险和自我储蓄养老的依赖,更多地依靠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消费者的养老保障需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途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寿险公司在开办储蓄养老保险方面有着极为有利的专业优势,在我国未来养老保险体系中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所谓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目前,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并不能解决老人们“丰衣足食”安享晚年问题。况且,由于国力所限,加之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现在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社会养老保险仅涵盖城镇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城镇人口中的自由职业者和待业人员以及广大农民无法享受

全面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涵盖所有人群,包括非城镇人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民,也应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也应能领取养老金。但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决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目前即使在城镇人口中也并非全部都进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也有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人群,他们就是自由职业者和待业人员,也就是没有工作单位或者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这些人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是摆在我国当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显然,社会养老保险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

(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加剧,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某些现实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在步入工业化社会后才会出现老龄化,且老龄化速度较慢。我国则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经济建设资金需求集中的情况下便进入老龄化,使资源配置陷入困境。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者已达到10.86%,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4亿,占总人口的21.36%。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采用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这种平衡方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时,会造成资金需求的急剧增长,社会负担加重,显然,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这一问题。

(三)过高的社会养老保险费交纳标准和替代率,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部分参与者无力负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定的替代率为90%左右,而国际上一般为45-50%。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单位和职工个人的保险费交纳标准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8%,单位和职工个人普遍感到难以承担。如果降低交纳标准,势必由国家财政补贴,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

(四)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国民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不相适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一直呈现向个人倾斜的趋势,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从1980年到1995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5.7%下降为10.9%。与此同时,居民个人收入增长迅速。按当年价格计算,1978年至1995年间,城市居民的收入以年均15.9%的速度增长,城市居民存款余额也以年均34.3%的速度增长,由154.9亿元增加到23466.7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绝大部分的社会养老费用仍然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不仅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们自我养老保障意识的提高,造成过分依赖国家、企业局面。

(五)社会养老保险只能解决基本的退休养老问题,不能解决退休者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下降问题

根据国务院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交费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1)用人单位按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提取;(2)个人按工资的8%提取。退休后将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的高低、退休时间的早晚直接挂钩。他们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假定某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1000元,缴费满30年则他每月可拿到300元基本养老金。又假定该地平均预期寿命为80岁,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的比例是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240,该人60岁退休时,如果个人账户累计总和为6万元,那么,他退休后每月可拿到250元(60000÷240),两项合计550元,这点钱显然只能解决基本的养老问题。并不能解决老人们退休后“丰衣足食”安享晚年问题。

二、储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的辅助方式

我国人们具有良好的储蓄习惯,绝大多数的人选择储蓄的方式就是将钱存银行,因为银行储蓄具有风险小、存取方便、安全性强的优点。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经突破17万亿元,就充分说明老百姓对银行储蓄的偏爱,然而,通过银行储蓄本息的累积来实现自我储蓄养老的方式存在明显不足,只能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辅助方式。

(一)银行储蓄收益低,浪费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按目前银行储蓄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实际名义存款利率仅为3.933%,将大量的钱放在银行,显然是浪费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二)银行储蓄无法抵御通货膨胀

2008年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为8.7%,如果以此来对照当前的存款利率,按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实际利率为-4.767%(即4.14%×0.95-8.7%)。它意味着你将100000存进银行,一年后它的实际价值变成了95233元,4767元就白白地蒸发掉了。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预期,将钱都放在银行里,作为自我储蓄养老资金显然不合时宜。

(三)银行储蓄属自发,随意性太大

而自我储蓄养老是一个长期的计划,在这个资金积累的漫长过程中,很可能中途夭折。

储蓄既是一种预备手段,又是一种积累手段。作为预备手段,其作用是未雨绸缪。作为积累手段,它是为了实现未来某一耗资较大的消费而有目的地存钱。两者都是现代人实际的需要,所以,为将来老年幸福美满生活做适当地储蓄准备是一种非常明智的行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总是难以主动地、自觉地储蓄,即使能到银行储蓄,由于银行储户可随时支取账户上的存款,在时间上、数额上并没有太多限制,因而存款就不易保住,一旦有什么开支,一下就取走了,使自我储蓄养老计划中途夭折。所以,自我储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辅助方式。

三、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国深化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想进一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必须提升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新设计。笔者认为,在我国未来的养老保险体系中,更多地依靠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消费者的养老保障需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途径。

(一)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体系可扮演重要的角色

受国力所限,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虽覆盖一定范围,但还未达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正需寿险公司在社会保障的空白地带发挥作用。同时,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富裕的晚年生活,收入水平较高的阶层可通过购买寿险公司的养老保险,确保其有一个富裕的晚年生活。

(二)寿险公司的资源配置

寿险公司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作出最佳投资策略,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养老基金产生最佳的资本配置和最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更好地保护养老金领取人的利益。

(三)寿险公司养老基金的积累方式

寿险公司的养老基金积累方式比较适应我国未来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符合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方式向基金积累方式改革的趋势,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相适应。

(四)寿险公司的优势

寿险公司之所以在许多国家养老保险中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还在于其拥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1.寿险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精算师,可准确制订交费标准和给付水平,根据谨慎的精算原理保证养老金的稳健运用和给付安全。

2.寿险公司拥有众多的投资和理财专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寿险公司会制订最佳的投资组合,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保证养老基金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同时,通过加强成本核算,尽力降低经营成本,为养老金所有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3.寿险公司承诺的养老金给付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养老金领取人的利益可得到充分保障。寿险公司的经营接受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严密监管,促使寿险公司进行稳健经营,提取足够的责任准备金,以保证充足的偿付力和流动性。

4.商业寿险公司经营养老保险业务符合国际惯例。无论在养老保险体制比较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养老保险体制正走向完善的拉丁美洲国家,寿险公司均在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通过购买寿险,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计划储蓄的美德

篇3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所谓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目前,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并不能解决老人们“丰衣足食”安享晚年问题。况且,由于国力所限,加之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现在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社会养老保险仅涵盖城镇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城镇人口中的自由职业者和待业人员以及广大农民无法享受

全面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涵盖所有人群,包括非城镇人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民,也应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也应能领取养老金。但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决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目前即使在城镇人口中也并非全部都进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也有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人群,他们就是自由职业者和待业人员,也就是没有工作单位或者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这些人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是摆在我国当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显然,社会养老保险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

(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加剧,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某些现实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在步入工业化社会后才会出现老龄化,且老龄化速度较慢。我国则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经济建设资金需求集中的情况下便进入老龄化,使资源配置陷入困境。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者已达到10.86%,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4亿,占总人口的21.36%。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采用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这种平衡方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时,会造成资金需求的急剧增长,社会负担加重,显然,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这一问题。

(三)过高的社会养老保险费交纳标准和替代率,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部分参与者无力负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定的替代率为90%左右,而国际上一般为45-50%。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单位和职工个人的保险费交纳标准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8%,单位和职工个人普遍感到难以承担。如果降低交纳标准,势必由国家财政补贴,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

(四)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国民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不相适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一直呈现向个人倾斜的趋势,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从1980年到1995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5.7%下降为10.9%。与此同时,居民个人收入增长迅速。按当年价格计算,1978年至1995年间,城市居民的收入以年均15.9%的速度增长,城市居民存款余额也以年均34.3%的速度增长,由154.9亿元增加到23466.7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绝大部分的社会养老费用仍然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不仅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们自我养老保障意识的提高,造成过分依赖国家、企业局面。

(五)社会养老保险只能解决基本的退休养老问题,不能解决退休者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下降问题

根据国务院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交费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1)用人单位按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提取;(2)个人按工资的8%提取。退休后将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的高低、退休时间的早晚直接挂钩。他们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假定某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1000元,缴费满30年则他每月可拿到300元基本养老金。又假定该地平均预期寿命为80岁,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的比例是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240,该人60岁退休时,如果个人账户累计总和为6万元,那么,他退休后每月可拿到250元(60000÷240),两项合计550元,这点钱显然只能解决基本的养老问题。并不能解决老人们退休后“丰衣足食”安享晚年问题。

二、储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的辅助方式

我国人们具有良好的储蓄习惯,绝大多数的人选择储蓄的方式就是将钱存银行,因为银行储蓄具有风险小、存取方便、安全性强的优点。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经突破17万亿元,就充分说明老百姓对银行储蓄的偏爱,然而,通过银行储蓄本息的累积来实现自我储蓄养老的方式存在明显不足,只能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辅助方式。

(一)银行储蓄收益低,浪费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按目前银行储蓄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实际名义存款利率仅为3.933%,将大量的钱放在银行,显然是浪费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二)银行储蓄无法抵御通货膨胀

2008年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为8.7%,如果以此来对照当前的存款利率,按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实际利率为-4.767%(即4.14%×0.95-8.7%)。它意味着你将100000存进银行,一年后它的实际价值变成了95233元,4767元就白白地蒸发掉了。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预期,将钱都放在银行里,作为自我储蓄养老资金显然不合时宜。

(三)银行储蓄属自发,随意性太大

而自我储蓄养老是一个长期的计划,在这个资金积累的漫长过程中,很可能中途夭折。

储蓄既是一种预备手段,又是一种积累手段。作为预备手段,其作用是未雨绸缪。作为积累手段,它是为了实现未来某一耗资较大的消费而有目的地存钱。两者都是现代人实际的需要,所以,为将来老年幸福美满生活做适当地储蓄准备是一种非常明智的行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总是难以主动地、自觉地储蓄,即使能到银行储蓄,由于银行储户可随时支取账户上的存款,在时间上、数额上并没有太多限制,因而存款就不易保住,一旦有什么开支,一下就取走了,使自我储蓄养老计划中途夭折。所以,自我储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辅助方式。

三、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国深化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想进一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必须提升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新设计。笔者认为,在我国未来的养老保险体系中,更多地依靠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消费者的养老保障需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途径。

(一)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体系可扮演重要的角色

受国力所限,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虽覆盖一定范围,但还未达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正需寿险公司在社会保障的空白地带发挥作用。同时,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富裕的晚年生活,收入水平较高的阶层可通过购买寿险公司的养老保险,确保其有一个富裕的晚年生活。

(二)寿险公司的资源配置

寿险公司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作出最佳投资策略,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养老基金产生最佳的资本配置和最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更好地保护养老金领取人的利益。

(三)寿险公司养老基金的积累方式

寿险公司的养老基金积累方式比较适应我国未来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符合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方式向基金积累方式改革的趋势,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相适应。

(四)寿险公司的优势

寿险公司之所以在许多国家养老保险中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还在于其拥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1.寿险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精算师,可准确制订交费标准和给付水平,根据谨慎的精算原理保证养老金的稳健运用和给付安全。

2.寿险公司拥有众多的投资和理财专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寿险公司会制订最佳的投资组合,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保证养老基金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同时,通过加强成本核算,尽力降低经营成本,为养老金所有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3.寿险公司承诺的养老金给付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养老金领取人的利益可得到充分保障。寿险公司的经营接受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严密监管,促使寿险公司进行稳健经营,提取足够的责任准备金,以保证充足的偿付力和流动性。

4.商业寿险公司经营养老保险业务符合国际惯例。无论在养老保险体制比较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养老保险体制正走向完善的拉丁美洲国家,寿险公司均在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通过购买寿险,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计划储蓄的美德

篇4

【关键词】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老龄化

引言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以及我国人口转变正处于地位均衡阶段的影响,我国面临着愈发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未富先老、规模大、速度大、赡养负担重,二元结构明显。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主要实现形式,其可以减轻缴费人的税收负担,激励个人主动地购买商业保险,在达到减轻政府养老负担目的的同时也可促进保险行业的发展。本文将分析我国推行税延保险的难处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我国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的进一步试点提供参考。

一、背景

(一)老龄化加速,养老需求愈加明显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以及我国人口转变正处于地位均衡阶段的影响,我国面临着愈发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未富先老、规模大、速度大、赡养负担重,二元结构明显。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05年的11.03%涨到了2014年年底的15.5%,此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从图1可看出,我国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以一种极快的速度增长。

根据联合国对我国人口年龄分布的预测,在2100年左右,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将快达到50%。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种“银潮”使得老年人养老需求日益增加,继而使政府在基本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增加,国家财政面临严峻挑战。有报导指出,提高职工养老储备水平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尤其是尽快推出“税延个人养老账户”,让职工自己参加账户投资增值。

(二)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制的不完善

养老保险体制一般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以及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占比达60%,后两者占比偏低,因此在我国老龄化趋势下,我国财政压力势必会增大。此外,我国现行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仍存在着覆盖率低、空账严重等问题。

在补充养老保险方面,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办理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在企业缴费负担没有得到有效降低的条件下,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缺乏持续的动力。这制度建立20年来,其整体规模小,覆盖职工占企业总职工的比例过低,行业分布不均,而且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我们应当着力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分散养老保险责任,强化个人养老意识。本文探讨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主要实现形式。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实质上是给购买养老保险个人的一种税收优惠,即个人当月用于交养老保险的部分可从当月工资薪金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根据其差额确定税率和扣除数进而计算出应纳税额,等实际发放养老保险时,再将这部分加到该月应纳税所得额中,从而有延迟缴纳税款的作用。其次,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因素,个人实际缴纳的金额变少。除此之外,一般而言,一个独立个人在其工作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要比退休后的要多,其相对应的税率也更高,所以此政策除了有延迟缴纳税款的作用之外,还会减少一个人在其生命周期内总共缴纳的税款。这种制度设计极大的降低了个人的税收负担,从而增加了个人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热情,拉动内需,降低了个人当期和整个生命阶段的税收负担,有助于提高个人未来的养老质量。

二、我国建立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我国建立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对这三大主体都有积极影响:

第一,对个人的影响。一方面,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会鼓励人们购买商业性养老保险,它增强了个人养老意识,保障了个人养老资金;另一方面,政策减轻了个人当期的税收负担和整个生命周期间的税收负担。

第二,对政府的影响。首先,从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三个层次来看,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这部分资金主要由政府来提供,第二个层次是是企业年金,由企业和个人均等负担,由于企业的经济人属性以及社会上自由职业者和非在职城乡居民的存在,大幅提高企业年金来保障社会养老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第三个层次是商业保险,由个人自主负担,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作为商业养老保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舒缓养老财政压力,弥补养老资金缺口。其次,从短期来看,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了;但是就长期而言,此政策的实施会带动商业保险行业的发展,其所上缴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也会相应的增长。而保险行业所纳税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税减少的那一部分税收。

第三,对保险行业的影响。目前我国养老体系中个人商业养老险的力量还很薄弱,税延型养老险将极大地刺激养老险第三支柱的发展,从而弥补养老体系的这一个短板。如果政府能够通过税收激励来扶持商业养老险的发展,它将真正成为整个养老体系的支柱之一,而不仅仅是一个补充。另外,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若真正获批,这就意味着政府向商业保险行业的政策倾斜,有利于吸引投资者的眼球,促进各行各业向保险业的投入。

三、我国推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困难所在

(一)出于贫富差距问题的考量

我国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项目目前采用7级超额累进制,收入越高边际税率越高。对于高收入者而言,一方面,与低收入者相比会有更多的资金去购买商业保险,可延迟缴纳的税收也就越多,再考虑通货膨胀的作用,实际缴纳的税收在未来年度更少;另一方面,由于7级累进税率的作用,高收入者可利用该制度进行筹划,使其应纳税所得额降到某一临界值之下,从而适用低一级的税率,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人的月工资都打不到3500(个税起征点),根本享受不到该优惠政策。整体上看,高收入者获益远大于低收入者。

上海市的试点方案采取“个险团做”的方式,即“个人投保,企业安排”,以此克服政府难以掌握个人和家庭收入水平的局限。这样一来,自由职业者和没有在职的城乡居民很难享受到这一政策福利,然而事实上,这一部分群体的养老问题更需要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条件越优越的群体越容易享受到这一政策优惠。

(二)财税制度的约束

首先,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缴纳的商业保险不能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在税收实务中,个人寿险给付的保险金是免征个税的,所以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和我过目前税法是相冲突的。

其次,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实行的是分类征收的模式,虽有报导称要往综合征收模式改革,却一直没有看到动静。而这种分类征收的模式并不能全面完整的反映纳税人真正的纳税能力,可能会造成收入来源多总收入高的纳税人少缴税或未缴税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的列举法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收入来源,所以实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一定要突破现行税制的约束。

(三)可行制度设计难度大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制度设计难度较大。不同收入阶层优惠限额的确定、如何避免一个人向多家保险公司投保以重复享受税收优惠的行为、个人突然退保时、领取期间突然去世等特殊情况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要与税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

四、政策建议

本文的政策建议主要分为:制定优惠政策要考虑公平因素;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合理设计保险产品,规范缴费享领条件;增强公众保险意识。

(一)制定优惠政策要考虑公平因素

对于那些月收入没有到起征点的个人,由于其本身就不用纳税,享受不到税收优惠,为了激励这部分人购买商业保险的积极性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政府可以对这部分人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补贴金额与个人投保金额成一定的比例,这样就扩大了第三层次保险的覆盖范围。

我国上海市正在进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试点,为了方便,在该试点,个人的商业养老保险都是由企业代为缴费。那些未在单位就职的城乡居民则游离于政策之外,故相关部门和保险公司应当通力合作,创新保险产品来保障这部分群体的养老需求。

此外,在政策推广过程中,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人均收入水平、保险行业发展状况等因素合理制定免税限额,情况允许的话可以由中央政府对免税限额制定个范围,而具体数额由地方政府决定并报中央政府审批。

(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首先就是对个税进行改革。近几年个税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改革方向也是从分类征收改为混合征收。这不仅有利于全面的了解个人的综合收入,而且解开了财税制度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制约。其次就是要制定与监督管理相关的法律规章,以减少资金运营风险。最后,对于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的确定时,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具体的纳税对象、纳税时间、优惠限额等,防止因规定不统一而造成各地执行情况的不同。

(三)合理设计保险产品,规范缴费享领条件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那些提前领取养老保险又不存在遭受重大人身损失的人,要处以罚金或罚款,以减少利用此政策来减少当期应纳税款行为;第二,保险公司应当为每个个人单独开立一个账户,单独核算,并应当与税务机关信息共享;第三,要规定合理的缴费限额和缴费比例,这个比例不能太高,太高会加重财政负担,但这比例也不能过低,过低会减少个人购买热情;最后,在政策实施初期,个人最好只能开设本人的账户,等政策成熟之后,应当增设类似于帮伴侣开设养老账户的功能。

(四)增强公众保险意识

我国国民的保险意识薄弱,保险行业的发展很慢。政府应利用报刊、公益广告、社区宣传等引导广大社会公众利用保险满足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方面的需要,使保险这支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水平,推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提高老年人退休后的福利水平。

五、结语

“银潮”的来袭使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严峻挑战,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层次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被赋予众望。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主要实现形式,其可以减轻缴费人的税收负担,激励个人主动地购买商业保险,在达到减轻政府养老负担目的的同时也可促进保险行业的发展。养老作为民生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也陆续出台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实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仍存在较多的障碍,但对商业保险提供税收优惠是国际普遍的做法,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我国应结合本国国情,合理地向国外学习,保险公司也应配合税务机关等国家部门,创新养老保险产品,助推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洋晶.我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可行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2] 刘海燕.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税收政策和运行机制的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 周建再,胡炳志,代宝珍.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个税递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保险研究,2012,11:3-12.

[4] 张宵临,王裕明,朱文君.对我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07:8-11.

[5] 李晓晟.基于税收优惠的我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0:97-98.

篇5

【关键词】养老保险 改革 对策

根据我国统计局13年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已接近13.7%,其中65岁以上人口接近9.1%。这一数据显示我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国家,对加快养老保险建设提出迫切需求。

近年来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提升,养老金数额逐步提高。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养老金收支矛盾大,基金来源单一,2014年,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310亿元,其中个人缴费666亿元,财政补助1498亿元,各级财政补助占基金总收入的64.9%。基金管理效率低,公共养老金替代率不高。虽然我国基本养老制度设计替代率为59.2%,高于国际劳工组织建议养老金替代率的最低标准55%,而事实上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此后一直下降,2011年为50.3%。世界银行组织建议,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替代率需不低于70%。此外,我国规定养老金在提前留够2个月支出以外的基金应该全部用于购买企业债券、国债、投资股市、银行储蓄等等。不能投入到营业性机构和金融机构,这就导致了基金收益甚小,无法真正满足现阶段我国实情对养老金的需求量。养老金隐形“双轨制”仍存在。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机,结束了我国“双轨制”的时代。但并轨之后的“职业年金”又成为争议焦点。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国务院明确表示,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职业年金方面,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此举将保障改革人群的新养老金水平不低于现有水平。机关事业单位的整体待遇并未发生改变,更多的只是改一改形式或换一种模式进行。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又更像是设立一种隐形的“制”。养老金空账现象严重,由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处在新旧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改革时“老人”不用缴费,“中人”缴费不足,因此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去发放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社会广泛关注的个人账户“空账运转”。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的养老金制度一直在进行改革。2014年8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味着保险业将迎来全面升级发展的新时期。保险业“新国十条”的颁布,预示着未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创新的新方向。其中关于养老保险提到了:要创新养老保险产品服务,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保障。推动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发展独生子女家庭保障计划。探索对失独老人保障的新模式。发展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促进保险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

根据《意见》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笔者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统账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小统筹+大账户”的模式,即提高个人缴费的比例,降低社会统筹部分的缴费比例,并且对个人账户实行与缴费年限挂钩的较高的记账利率。该模式的优点在于:第一,形成较强的缴费激励,鼓励积极参保、长期参保;第二,改善社会统筹基金收不抵支的现状,减轻财政压力;第三,环缓解目前个人账户难以做实的问题。

第二,将职业年金改为自愿参保,推动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同时提高税收优惠比例。在机关事业单位中推行企业年金自愿参保制度,在一般企业中推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能够有效改善现行现行制度下存在的“隐形双轨制”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而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比例的提高,能够鼓励更多职工增加养老保险支出,解决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不高的问题,并且能鼓励更多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实现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应通过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制度,统一调剂使用中央下拨以及省级财政承担的基础养老金,统一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经办管理服务,并实行垂直管理,统一投资运营个人账户基金等方式实现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

第四,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延迟,因此延迟退休年龄是减轻养老金的收支矛盾和空账运行的现象的良策。但在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时,要注意“小步渐进”,只能是每年延迟几个月,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是更长时间来完成平滑过渡。可以通过强化“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让职工自愿延迟退休。

第五,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养老保险,创新养老保险产品。在《意见》中提到要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保障,而在这一领域商业保险恰恰可以大有所为。例如,加快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即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人,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统一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此外,为鼓励居民投保商业性养老保险,可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从而减轻税收负担,增加保险需求。

参考文献:

篇6

“70后”在保险规划概念中的范围大致定位在30岁到45岁,这一群体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拥有较好的教育甚至留学的经历,既有对传统思想的思考,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既传统又开明的思想轨迹,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

受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父辈们影响,他们的消费较为务实,鲜有高调和奢华;由于父母一代黄金职业生涯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生财富积累非常有限,所以他们又很难去“啃老”;他们虽然常常在自己的独生子女身上忘我投入,但通常并不期待养儿防老,倒是可能被“啃老”。

相对于上一代人,他们对寿命有更长的预期,对退休后的生活品质有更高的期待,但他们无法完全依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来完成为自己养老的重任。作为家庭中的“夹心族”,社会里的“夹心层”,“70后”这一代人在家庭责任和事业发展的重压之下,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长期养老规划。

目前,我国要构建的是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的)企业养老年金保险和(个人自主的)储蓄、投资。基本养老保险特点是广覆盖、保基本,目前平均的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是30%左右,中高收入者则只有20%,甚至10%左右。而企业养老年金保险,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实力和意愿。如果要为退休生活预备充足的养老金,自主安排养老的选择必不可少。

专家告诉我们:规划养老金一般要考虑客户家庭的目前年龄、家庭财务情况、收入支出、负债情况、风险偏好、已有福利准备、计划退休年龄、预期收益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预期寿命(社会平均寿命、地域寿命)等多种因素。

[案例精选]

“现金流”最关键

定投基金、投资房地产、坚持储蓄和购买商业保险等方式都可以帮助每个人实现对未来社保养老金的补充,组合搭配还能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用。在组合的配置中,商业养老保险的优势在于能够在整个养老资金来源中提供“确定的”养老金水平,保证长期、稳定的现金流。让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单身贵族:首先满足最基础的安全感

王晓彤,独生女,30岁,单身,硕士,海归,月收入2万元。

因父母有两套住房,王晓彤并不急于买房。于是根据王晓彤的性格特点和工作性质,理财师给她设计的理财规划是这样配置的:10万元定期储蓄用于救急(已完成)、每年5万元用于购买商业保险(正在不断缴费)、定投基金每年2万元、在房产市场趋于平稳时投资一套小户型房用于出租。

在晓彤的商业保险计划中,有100万元保额的定期寿险和60万元保额的养老年金保险。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王晓彤说:她所在的公司提供非常全面的社保和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所以,她觉得自己对商业保险的需求主要在寿险和养老两个方面。

寿险主要是考虑万一发生什么状况,使得她比父母走得早,白发人送黑发人,她应该给父母留一笔钱,尽管他们的退休待遇相当好,她还是应该报答养育之恩,尽养老送终之道。

而给自己规划的养老保险,王晓彤的想法是:趁年轻早点开始,未来才可以高枕无忧。她购买的方案是:每年交保费47862元,从60岁开始每月领5000元,且每年递增保额的5%,到80岁的时候便递增为每月领10000元,此后不再递增,一直领取至终身。另有分红账户,以中档分红测算,在她70岁的时候有927724元,可作为重大疾病保险和终身寿险来使用。王晓彤说,她最看重这个方案的部分不是分红,而是稳定的现金流。尽管到她60岁的时候,5000元可能不到现在2000元的购买力,但是把社保领的钱再加进来,至少在吃穿上不会低于现在的水平。

王晓彤说,以现在她所定投的基金的回报率计算,也许到60岁的时候,现在每年定投2万元的基金账户,价值会大大超过每年定投4万多元的年金保险账户,但她仍会不为所动。理由是,他见识了2008年年底的金融危机,经历了基金账户一个月缩水70%的痛苦过程。

有了这个保险账户,即便这种事在59岁的时候再次发生,她仍然不会害怕。基金账户可以带给她晚年的享受:她可以用基金赚的钱去周游世界。而保险账户稳定的现金流可以带给她的则是衣食的无忧,是最基础的安全感。

小康之家:利用保单加强自律性

张先生,32岁,工程师,孩子2岁,家庭年收入20万元。

夫妻双方有基本社保,买房贷款40万元,为了接送孩子方便,近期计划贷款买车。像很多年轻家庭一样,张先生夫妇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不仅为孩子开支较大,还经常外出吃饭、购物,维持较高生活水准的代价让夫妇二人尽管收入不算很低,却仍然成为“月光”一族。

问题:

1、感觉自己还年轻,是事业打基础的阶段,阶段性目标是早日还清贷款。养老虽然重要,但还是个遥远的话题。

2、感觉有社保做养老保障,已经能够一定程度上的解决问题。如果选择商业保险,肯定放在医疗、子女教育之后,属于“重要不紧迫”的任务。

3、放眼市场上品种繁多的商业保险产品,并不知道哪款更适合自己。

建议:

年轻白领家庭收入以工资为主,闲钱少,不过既然未来养老不可避免,就应该具备一定的紧迫感,在年轻时,每个月拿出几百元,有计划地储备。在尽量不影响自身的生活水准的情况下,能够借助“时间”和“复利”进行财富积累。同时,商业养老险保费与投保年龄成正比,越年轻保费越便宜,而且红利的积累空间也较大。

白领群体大多有社会保险,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保这类定期领钱且领取金额确定的方式,偏好在投保时即可知道退休时的基本领取利益的产品,因此更建议选择年金类产品。所以,DB(defined benefit收益确定型)养老保险更值得这一群体考虑。为了避免每年一次交费造成的压力,还可以选择按月缴费,利用保险的强制性加强自律。

DB模式提供“确定的”养老金水平

筹措养老资金有两种模式:

经济危机出现后受冲击最大的往往是DC模式下的养老金,因为DC方式的养老金是需要计划参与人承担投资风险的,同时DC的资金通常会以各种形式进入股票市场,如美国的401k计划下的养老金,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就遭受巨大损失,养老金大幅缩水。而美国DB模式的养老金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非常小。

个人养老规划也可以参考DB和DC两种筹集方式,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许多投资方式基本都与DC的模式比较类似,比如买房、基金定投等,你可以确定往里投多少钱,但投资收益是不确定的,你退休后每月能领多少不确定,能领多少年不确定。人寿保险公司借助精算的专业技术,是唯一可以提供DB模式解决方案的金融企业。DB模式下的养老金不仅可以提供确定的养老金水平,通常还可以按约定终身领取,应对活得太长的风险,是在社会保险这层“薄被子”的上加一层垫子。

多数的“白领”、“金领”都拥有基本养老保险,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保这类定期领钱且领取金额确定的方式,偏好在投保时即可知道退休时的基本领取利益的产品。目前市场上开发的新型年金保险一般都确保至少能领取20年,并保证每年最低的领取金额。客户通过简单的测算推算出未来养老需求缺口之后,就可以根据缺口选择保险额度,用确定的钱做确定的事。

金领及私企老板:必须保证专款专用

金先生,45岁,外企高管,儿子8岁。家庭年收入100万元,其中金先生年收入80万元。

夫妻双方都有比较充足的社保和团体医疗、养老保障,无贷款。投资配置多元化:股票、房产都有涉及,比较认可保险的意义和功能,不幻想用保险获得高收益,更重视其安全性。已经购买了高额寿险、重疾险、高额意外险,但对于商业养老保险,还没有付诸行动。

问题:

1、对于如何实现体面、有尊严地度过老年生活,财务安排上并不充分。

2、可供选择的投资理财方式较多,重视合理的资产配置,但对于商业养老保险在这个组合中能够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作用不太明确。

3、比较关注通货膨胀对家庭财务的影响,希望投资起到一定抵御通货膨胀的作用。

建议:

目前金领群体的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了社会的平均工资,据测算,超过平均工资5倍以上者,养老金的社保替代率会低于10%,根本无法保持退休前的生活品质。金领群体有闲钱,选择的投资理财方式也比较多,但是高收益产品的安全性会较差,在安排养老资金的时候应考虑随着年龄的增加,主动减少高风险金融产品在整个资产中的比例。尤其对晚年基本生活费用的投资更应尽量避免风险,因此,在养老金的配置上应该有足够的年金型商业养老保险。

很多保险公司提供的年金型商业养老年金保险都会给客户两个保证:保证每年最低领取金额;保证最低领取年限。比如确保至少能领取20年,并且寿命越长,领取越多,最长可到100周岁。同时,保险金领取的起始年龄可以是50岁、55岁、60岁、65岁,客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从中选择领取起始年龄,自主安排退休时间。

[特别说明]

规划养老金一般要考虑客户年龄、家庭财务情况、收入支出、负债情况、已有福利准备、计划退休年龄、风险偏好、预期收益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预期寿命(社会平均寿命,地域寿命、家族平均寿命)等因素。要能在规划过程中帮助客户进行约束性长期储蓄,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很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一点――是能规避交费期间的人身风险。

像金先生的家庭情况,要想进行约束性的长期储蓄,最适合的金融产品莫过于年金型商业养老保险。由于金先生年龄已过不惑,配置与王晓彤一样额度的保险所需付出的保费已经是天壤之别:金先生需要每年在保险公司存入117924元,才能得到与王小姐相同的保险利益(分红的部分仍然会有差距)。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金先生的收入占了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每年所缴保费超过太太年收入的一半,所以更为理想的方案是:由金先生做投保人,金太太做被保险人,同时购买“投保人豁免保险费条款”作为附加险。这样,这份保单除了强制储蓄之外,更可以规避缴费期间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金先生有可能面临的人身风险:假如金先生在缴费期间遭遇极端风险(身故或高度残疾),金太太和孩子便无须继续缴费,仍然可以在退休的时候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大多数人在购买商业保险的时候,最喜欢首先购买养老险,因为寿险说的是死了以后怎么办,重疾险说的是得了重大疾病怎么办。只有养老险说的是最快乐的事:老了以后还可以源源不断地拿钱,活多久、拿多久。

也有一些人不喜欢购买养老险,觉得它回报太低。其实,商业年金型养老险的不可替代性或者说最大的卖点,就是它的确定性――稳定的现金流。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十一五”期间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积极研究探索建立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一、深刻认识构建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重大意义

构建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是解决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实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拉大,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了3.23:1。而在社会保障方面也是差距巨大:从全国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情况来看,占总人口70%的农民,其社会保障支出只占总支出的10%左右;而占总人口30%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支出却占总支出的90%,城市居民人均社会保障费用是农民的20倍以上。城乡社会保障投入的巨大差距,导致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很不平衡,已经影响了市场经济环境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构建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是解决城镇企业与机关事业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失衡问题迫切要求。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下发以后,城镇企业先于机关事业单位按照决定的要求进行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但是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国家没有承担部分积累制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成本”,导致城镇企业负担过重,许多城镇企业在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后,已经没有能力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失,造成了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与没有进行实质性改革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的巨大差距。2003年,机关、事业、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平均离退休费每月分别为1221元、1151元、644元(含统筹项目外养老金),相差很大。这种差距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据统计,劳动保障部受理的这类案件,由1999年的4100多件增加到2003年的7100多件。

构建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是解决部分社会群体养老保险制度缺位问题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下发以后,有关部门分别对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探索。但是到目前为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试点阶段,覆盖范围相当有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清理整顿,基本上是处于进退休两难的境地。只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成功地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主要还是国有企业。由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进度不统一、基本模式不统一、覆盖范围不统一,导致目前部分社会群体养老保险制度缺位,众多的城镇从业人员还游离于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之外。首先,部分困难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障问题没有着落;其次,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养老没有保障;再次,“边缘化市民”和“城镇化农民”养老保险制度难以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三元”养老保险制度分立格局,已成为城乡从业人员在不同体制间的流动及体制改革的桎梏。

构建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本质,是要将计划经济时期处于“混沌状态”下的离退休费制度,系统化、有序化为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商业人寿养老保险制度组成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想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就要将“非制度性的”固化的土地和家庭养老保障“有序化”,从而建立起可以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相融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二、构建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具有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特别是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先期探索,已经为构建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构建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奠定了基础。《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下发,标志着城镇企业职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由“现收现付”制转向了“部分积累”制;职工养老问题由“企业全部包揽”的“企业保险”转向“企业和职工双方共同分担”的“社会保险”。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下发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目前已经基本建立起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衡长效机制、参保缴费激励机制、财政投入约束机制。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作为融通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基础性核心制度。

国家对养老保险基金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为构建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自1998年以来,国家逐年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投入力度,对中西部地区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金支持每年都在增加。国家对养老保险基金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减轻了这些地区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压力,也使这些地区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降低基本养老保险费率成为可能;基本养老保险费率的降低,为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留下了宝贵的空间。以黑龙江省为例,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前,全省企业缴费比例平均为22.6%,其中地方企业平均为25.4%,个别行业和系统甚至超过了30%;省级统筹后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率统一为22%的,全省平均缴费比例平均下降费率2.42%,每年至少可为企业减轻负担4.13亿元,这就为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及其他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创造了条件。

国家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力度的加大,为构建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2004年,国务院在扩大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的同时,相继出台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20号令)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23号令)。这两个《办法》不仅是城镇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的纲领性文件。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时期出台这样的文件,说明国家对包括企业年金制度在内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高度重视,也为构建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

国务院在东北三省开展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为构建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积累了经验。国务院在东北三省进行的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调整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改革了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部分做实了个人账户,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特别是个人账户规模缩小后,减小了第一支柱中积累部分的比例,为扩大第二支柱补充养老保险留下了制度空间。200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又给予了东北三省建立企业年金所需资金的4%部分可以税前列支的特殊政策。这项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东北三省企业年金制度建设,也必将成为其他省市推动企业年金制度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构建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措施

构建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具体操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遵循“福利刚性”原则。一般情况下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项目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水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二是遵循社会保障权益共享原则。将具备条件的各类社会群体都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调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维护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统一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使不同城镇社会群体具有平等的养老保险参保权利和机会。三是遵循政府主体原则。实行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所需“转轨成本”应由政府承担。建立城乡融合的新体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也是政府的责任。四是遵循社会公正原则。应在加大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对养老保险的责任,加大中央政府在养老保险方面的宏观调控力度。当前,首要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加大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力度,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城乡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决定》(国发[2005]38号)的要求,调整个人账户规模、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做实个人账户、提高统筹层次,努力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各类城镇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及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在城镇企业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二是加大企业年金制度建设力度。扩大建立企业年金所需资金税前列支政策的覆盖范围和税惠比例,实现企业缴费部分全部实行税前列支。在近期内可以采取目标管理、政策引导等措施予以推动。三是加快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探索制定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特殊利率和参加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免交个人所得税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城乡各类人员积极参加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四是进一步推动商业人寿养老保险,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作用。

第二,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突破口,整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一是要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与城镇企业相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模式,统一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统一缴费比例、统一缴费工资基数。二是建立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采取与企业年金制度相同的运作与管理方式,对有财政支持的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制度,可以采取强制的方式予以推进。三是建立与企业相同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商业人寿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落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一是整合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设计与城镇企业相同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由于目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缴费为主,这项制度所产生的养老金仅相当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问题,将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失的基础养老金补充上去。二是统一管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与“做实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本质上与“做实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体系,从而扩大养老保险基金规模,更好地保值增值。三是以土地换保障,对于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农民,可以根据其自愿,在政府相关部门(比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组织下,将自己的土地经营权转让给政府有关部门,从而获得与城镇居民相当水平的基本养老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将获得的土地经营权拍卖,拍卖所得资金纳入养老保

篇8

【关键词】 养老;问题;建议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所谓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是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组成,即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养老保险计划。由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构成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一层次或第一支柱,政府倡导但由企业自主发展的企业年金(原来称为补充养老保险)构成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层次或第二支柱,团体或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人寿保险则构成第三层次或第三支柱。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以第一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为主,目前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有两种类型:一是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退休人员仍实行原有的养老保障制度,即工作单位为依托的老年保障制度(实际上由政府财政提供资金);二是对企业职工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城镇养老制度的主体。

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个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这是一种受政府政策鼓励、由企业资源建立、又商业保险机构运营的养老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在企业自愿参加的原则下,由企业缴费或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建立个人账户。账户由专门的基金管理部门管理,给付水平由缴费和投资收益率决定。

第三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是个人储蓄型保险,雇员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产品或通过银行储蓄及其他投资方式实现。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如下特点:(1)在制度功能上,实现了由“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体现了制度的社会互济作用,发挥了社会养老保险的规模经济效应。(2)在目标选择上,实现了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转变。在“统账结合”的制度设计中,通过个人账户实现与劳动贡献大小相联系的效率原则,借助社会统筹保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权利,贯彻公平原则,从而将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激励机制。(3)初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过程就是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行为与责任调整的过程,并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以及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腾出广阔的空间,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4)商业养老保险在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初步认可,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支持,商业养老保险在体系中的作用将会得到进一步发挥。2012年,保险业积极发挥行业的先发优势和专业优势.加快组织与产品创新,推动养老保险业务结构的调整,继续保持业务稳健增长,全年实现养老保险保费收入1575亿,同比增长30%。

在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今天,养老成为整个国家、社会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为保证人们退休后的生活,养老保险应运而生。所谓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以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依据,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后,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由于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尚不发达,所以不免存在着下列一些问题。

(一)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坚持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筹集。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覆盖范围狭窄,大多由拥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缴纳。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体制养老保险基金与财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养老保险容易被挪用和拖欠。由于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收入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且对参保人员在异地是否曾参保则无过问。再加上冒领保险和提前退休现象的与日剧增,更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蒙上了层层迷雾。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

在退休金的发放方面,受职务高低和退休时间的影响。职务高的缴费数量大,享受的退休金也多,职位低的则反之。退休早的职工缴费少,享受的退休金也少。而退休晚的则反之。正是这种原因造成了养老金发放中的一些不平等与失衡现象。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在养老保险保值方面,我国养老保险费大都被用于支付现期的退休金,对于剩余资金,政府规定除保留两个月支付款外,其余金额的80%必须购买政府债券或存入银行,利息用于未来养老金的支付,以上收入极少,因而出现养老保险金结余不足、个人账户空账,这对未来养老保险带来沉重负担。

现对我国养老金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一)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对现行养老基金筹集方式的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基金征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联系的基本原则,资金来源多渠道,实现城镇劳动者全覆盖的养老保险基金征集制度。

(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养老金发放的体系。这样可以避免参保人员退休时只能在某一地区享受养老待遇而不能跨地区享受。要健全各级政府的劳动保障的有关机构体系,采取奖惩措施,避免养老基金的挪用与拖欠。

(三)养老保险基金发放

首先,对正常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企业,应按时足额发放退休金,不允许采取差额拨付的办法。对有能力而不按时缴纳的企业要积极进行催缴,按规定加收滞纳金。对确无能力缴纳的困难企业,各级劳动部门和社会保险部门要及时办理缓缴手续。其次,应以当地社会平均水平为准。加大基金的调剂力度,使收入相差不太悬殊,充分地体现保障制度带给人们的优越性。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篇9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层次问题;第二,各层的功能和目标;第三,各层次的筹集资金,运作、资金发放和管理问题;第四,深化相关制度改革。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中国未来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了一些初步研究。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93-2

一、构建多元养老体系

根据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的实践,总结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本文认为未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要以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为主要方向。养老保险制度的多元化是指多主体,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多主体体系指政府不再是养老保险基金的唯一提供者,养老金可以由政府,企业,个人和保险机构等多方供应。基本养老金替代率逐渐减小,通过税收优惠规定,立法和其他政策措施,鼓励和加强企业年金和个人自愿储蓄的发展。多支柱指的是社会养老保险的不再是唯一的公共养老保险支柱,会包括公共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自愿储蓄等其他多个支柱。多层次指的是养老保险计划由国家、企业、个人等多个层次的主体参与进来。

国外多元养老体系经验。现有的养老保险系统根据不同的融资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现收现付型,积累型,混合型。根据支付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收益确定型和缴费确定型。其他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具体的制度安排是不一样的,但总的来说,都是由上述不同类型的系统组合形成。现收现付型是用现在正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和税收来支付已退休的一代人的退休养老金的制度安排,实质是把现在的收入在几代人之间进行转移使用。这种制度易于管理,可以避免经济、市场风险,可以实现代际收入再分配,实现社会统筹基金,体现出社会团结、互助等优点。英国、一些英联邦制的国家和北欧国家都采用这种福利养型老保险制度。但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公共养老金支出的快速增长,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完全积累型的养老金计划可以由政府设置也可以由私人部门设置。它需要建立个人账户,企业职工的养老缴费全部存入个人账户,职工退休福利基金积累额取决于账户资金累计额,账户资金也可以用于投资。它实际上是职工在个人年轻时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累计额,退休后再使用,本质上是本代人的收入和消费的一种跨时间调整。该系统注重的是个人承担个人的养老问题,每一个在年轻时必须为退休后做储蓄准备。积累型养老金计划能够促进储蓄,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但缺乏代际间的和同代人之间的相互支持,不利于低收入人群,不能促进社会公平。智利、新加坡等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实施此种养老保险制度。

混合型,是将现收现付型和完全积累型混合在一起,也就是在养老金计划既包括一定比例的现收现付方案还包括一定比例的积累型基金方案。它将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相结合在一起,集合了它们两者的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收益确定型是根据养老基金参加者的年龄和以前的贡献的大小,在一定的时间内领取不同的固定养老金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根据目前的养老金支付需求确定融资金额的大小,是以支来定收的制度安排,其所需资金通过税收或收费来筹集。缴款确定型是指参加养老金计划的人员需要设立个人账户,定期定额存入支付费用到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收益支付的积累和个人利益的金额取决于账户缴费的积累额和养老金的投资收益规模,事实上是以收来定支。

二、国外多元养老体系发展方向

目前,世界上只有一部分国家是根据世界银行的三支柱模式来设置国家养老保险制度,而且这些国家在实现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制上也不完全按照世界银行的方案设置。但总的来说,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制度是国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多层次、多支柱的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强制性养老保险制度。这部分需要政府进行资金的社会统筹,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要为退休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要根据自愿或强制性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参加者领取的养老金与支付的费用相关,职工获得的养老金额大小取决于社会养老金的累计额和投资收益额。三是个人自愿性养老计划。它是基于自愿的原则,个人购买他们自己的商业养老保险或养老安排等其他养老保障措施。这种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可以促进竞争效率、拓宽融资渠道,使养老基金投资多元化,降低投资风险等,是国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三、构建我国多元化养老体系

从1995年开始,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开始走上“统帐结合”的道路。我们制度设计的初衷是把收入再分配和储蓄集合到一个系统框架下,希望“统帐结合”的系统不仅能够实现代际之间和穷人与富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而且通过个人账户设立希望达到增加储蓄,提高人们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养老保险系统的设计目标不明确,两项实施措施分别集中在社会统筹和建立个人账户,侧重点不统一,使得各地的实施方案不同,很难提高养老基金的社会统筹层次,不能再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资金转移和社会统筹。第二,强行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制度安排集成在一个系统上,希望能实现两种制度相结合,优点共同发挥,但结果是结合在一起使得两者的优势丧失,缺陷放大。通过实际操作可以看出,现有的统帐结合系统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虽然形式是在结合在一起的,但在本质上是单独的,相互独立的没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改革成本增加的影响,目前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只能够当年使用,很多个人帐户资金被提前使用,用于当年的支出,并没有进入个人帐户累积。个人账户形成了为名义账户,失去了资本积累的特点,成为政府的未来应支付给户主的债务单。个人账户的“空账”特点,使得“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几乎完全退化为现收现付型。第三,空账最后的支付必须依靠政府未来的税收,这会产生当代高收入群体的慧聪下一代从低收入群体获得更多的转移支付,无法体现社公平,影响代际资金的再分配。个人帐户空帐还会使得养老基金不能用于投资,影响个人账户中所有人的收益,这样通过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来促进储蓄和经济增长的目标不能达成。

(一)我国养老保险的层次体系

统帐结合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危机的一个重要措施,但在如何实现统帐结合需要认真分析。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希望在一个系统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整体整合运行,同时达到增加储蓄、建设政府财政收支、提高个人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和发展经济的一系列目标,从实践操作的效果来看并没有达成期望。因此,本文认为我们应建立一个广泛的、多元化的养老保险制度,科学合理的设置养老保险制度的层级数,分别在各个层次上实现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每一层的功能定位要准确合理,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整个系统中的统帐结合,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各种功能。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过程和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分析,并结合世界其他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本文认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制度系统。三个层次分别是:1.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强制性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度;3.自愿性的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二)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次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它是由政府保障实施,所需资金通过政府的强制性收费或社会保障税的形式筹集,费率或税率与收入水平有关,养老保险金的领取标准按照分级制的收益确定型来确定,各级发放的养老金额与缴费年限,退休时间,就业年限等相关联。这一层级主要体现公平性,要实现资金的代际配置的公平,以及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第二个层次是强制性的个人账户。我们需要将个人账户从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分离出来,和职工年金合在一起共同组成第二层次。这一层级主要体现效率性,强调养老保险的个人保障责任和单位保障责任,由个人和企业是共同负责保障,由政府立法来确定税率和费率,个人和企业共同支付费用,资金完全进入个人账户管理运行。需要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对个人账户的资金进行专项管理运行,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设定最低收益率,建立收益担保系统。这一层次的实际作用是增加储蓄,通过调整个人收入和消费在时间上的再分配和再投资时,为职工退休后提供生活保障。第三个层次是自愿性的商业养老保险,这一层次是前两个层次的补充,允许个人根据自愿原则选择是否参与,这样能够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养老需求,表现出差异性,激励人们多参加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制度替代率在国际上一般在60%左右,但在中国,由于收入结构中较高比例的非工资性收入,这样的我们的养老保险体系的替代率将设定在75%左右,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设定为20%左右的替代率,强制性的个人账户的目标替代率为40%,第三层次的自愿性的商业养老保险提供15%的目标替代率。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相互补充,可以有效地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危机。第一层次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了老年人的最低生活标准,解决低收入老年人的贫困问题。同时由于该层次使用现收现付制,可以降低基金投资风险,解决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增加,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风险。第二层次增加了个人和企业的养老保障责任,减轻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和第一层次共同提供老年人的基本养老保障。第三层次的自愿性商业养老保险满足了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养老需求,增加了养老保险的资金供给,保证人们不因为退休而降低生活标准。

【参考文献】

[1]杨团.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选择[M].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1996.

[2]王国军.社会保障:从二元到三维[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提到“养老”,一般人想到的是“养老金”或“退休金”。但你应该还记得,老一代人的工资水准只有几十元至几百元。那时的人一定想不到在短短的几十年后,80元仅仅能买到两张电影票。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自己交纳的那份养老保险,是万无一失的吗?谁也不知道,30年后,我们手中的房子和车子还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份优越的生活。

退休后的“困惑”与“困扰”

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寿命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供的数字,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到2010年达到72.5岁,而到2050年,这个数字甚至可以达到80岁以上。伴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专家预计中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然而很多人真正退休后,遭遇到很多倍感无奈的现实问题:一是在退休后收入骤减,收入和支出开始出现逆差;二是身体的逐渐老化,带来了巨大医疗费用。现实情况是,工作时所交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金或许仅能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水平,与期待中的高品质退休生活和医疗条件仍有不小的差距。

一般而言,社会养老金有三个支柱:国家强制基础养老金体系,即社会养老保险;保险企业职工补充养老金计划,即企业年金;个人养老储蓄,即企业团体保险计划和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既然短时间内很大一部分人难以从企业年金中受惠,再加上目前社保相对较低的保障水平,因此,退休后能否过上较为宽裕闲适的老年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和理财规划的配置是否合理。

算一算养老需要多少钱

第一步,测算自己的养老金总需求。计算出每月或每年的平均生活费用支出,然后根据当前经济环境,选取适当的费用成长率(通货膨胀率)、退休的年数,测算出退休后的年/月生活费用金额;再估计一下自己的预期寿命,就可以测算出退休生活总需求的大致数额。第二步,测算养老金赤字。养老金赤字=养老金总需求-既得养老金。那么,什么是既得养老金呢?它主要包括上面提到的基础养老金、企业的补充养老金、企业年金以及自己筹集的资金。而一个家庭所拥有的包括存款、房产等资产,只要没有锁定为养老金用途,就不能够算作既得养老金。第三步,测算目前需达到的储蓄额。根据养老金赤字和离退休年数,测算从现在起到退休时每年应该储蓄金额。这三步做好,你就大概知道养老需要多少钱,该从何处开始规划和理财了。

养老规划,越早越好

规划老年生活,当然越早越好。专家表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一般都是从中年开始规划养老生活,如今,这种退休规划的理念也正在逐渐进入中国。” 养老该如何规划?理财师给出了两条理财渠道。以养老保险满足退休后基本需求,以风险和收益较高投资支持生活品质的提高。

购买商业保险,作为社保的有益补充,是让未来养老无忧的重要手段。养老商业保险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投资产品。目前保险市场上的养老商业保险主要有年金险、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一般都具有分红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御通货膨胀的作用。还可以购买附加险,如:医疗、意外、健康等保险,使投保人得到更全面的保障。专家建议,购买商业保险越早越好,越早购买所付保费越少。对50岁以上投保人,保险公司一般要对其进行体检,根据体检情况进行核保,核保没通过,将不会接受投保人的投保请求。另外购买多少金额的商业保险,可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资金不多的人,可先购买一部分,到一定年龄后再追加。

另外,在有保证无风险的养老保险满足基本生活支出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以股票、基金等高风险高收益投资来改善生活品质。如基金定投、黄金定投、股票和房产购买等,不失为一种兼顾养老的资产配置。

TIPS:养老规划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1.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

现在的1元钱5年、10年、20年后值多少钱?就是说一笔资金,拿去投资或运作,实现一定的投资收益率,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这笔资金的最终价值。

2.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投资收益率是决定货币最终价值的重要因素,而通货膨胀率会对实际的投资收益率有负面影响。如果你的投资收益率不能够高于通货膨胀率,那么你的资金实际上是在贬值。

3.资产不等于资金

资产是一个家庭所拥有的包括房产、汽车、现金、股票等在内的有价值品。因此,在理财规划中,能够用来筹集和投资的是资金,而不是资产。

4.资产的管理

每种资产都有不同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必须做好资产配置规划,根据个人和家庭的不同财务周期、不同需求,合理配置和分布资产,避免资产的紧急变现损失。

>专家谈 养老保险

消费者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应从定额、定期、定型和定式四个方面去规划。

一是定额,即需要购买多少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金额度应占到全部养老保障需求的25%~40%,因此在有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消费者购买20万元左右的商业养老保险比较合适。

二是定期,即合理确定缴费期限。保险专家说,商业养老保险有多种缴费方式,除了一次性趸缴外,还有3年、5年、10年、20年等几种期缴方式。消费者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可以适当缩短缴费期限,这样,所需缴纳的保费总额将会减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