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

篇1

时间:7月8日

地点:《人人健康》心理咨询室

心理专家:孙晓芳

专家档案:资深心理咨询专家,心理学专栏作家 。

种种现象表明,刘小姐有轻微强迫症

对于强迫症的诱因,一般认为精神因素为主要发病原因。刘小姐是都市白领阶层的代表,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具有压力大、竞争激烈、淘汰率高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下,内心脆弱、急躁、自制能力差或具有偏执性人格或完美主义人格的人很容易产生强迫心理,从而引发强迫症。此外,自幼胆小怕事、缺乏信心,遇事谨慎的人在长期的紧张压抑中会焦虑恐惧,为缓解焦虑恐惧就会产生诸如反复洗涤、反复检查等强迫症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像反复检查门锁这种强迫心理现象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曾发生过,如果强迫行为只是轻微的或暂时性的,当事人不觉痛苦,也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就不算病态,也不需要治疗。而如果强迫行为每天出现数次,且干扰了正常工作和生活就可能是患了强迫症,需要治疗了。

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强迫症状与脑部病变有关,也有通过颅脑手术而成功治疗顽固性强迫症状的病例。有些脑部器质性病变、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都可有强迫症的表现,因此,千万不要简单认为患有强迫症的都是强迫性神经症。

2008年5月初,年仅41岁,拥有70亿身家,一手创办了投资集团“涌金系”和国金证券,国内金融界赫赫有名的人物魏东选择了自杀。从魏东的遗书中最后确定魏东死于强迫症。他的同事这样说:“魏东先生是个一生追求完美的人,他在他事业最鼎盛时期选择离开人世而不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离开,正是因为他高度的责任心,他没有丢下一个烂摊子让人家收拾,而是将一个治理结构完整的集团公司留了下来。他知道即使没有了他的存在,集团公司的各项业务也会健康正常的运作下去。就在自杀前的几分钟他还镇定自若的询问公司情况,工作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

强迫性格的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对秩序、完美、心理状态及人际互动的控制等非常敏感。

在和刘小姐分析了强迫症的原因之后,对刘小姐采取了顺其自然适当宣泄转移注意力的治疗方法,进行强迫心理的自我疏导

强迫症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患者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对它、战胜它,自我心理疗法可以帮助白领人群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造成的强迫心理,预防强迫症的发生。

首先,顺其自然法。任何事情顺其自然,做完就不再想不再评价。特别是完美主义人格者,要学会肯定自己,少与他攀比,要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

第二,宣泄疗法。对家人和朋友说出心理创伤和紧张恐惧心理,把内心的痛苦发泄出来。

篇2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强迫症;无抽搐电休克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2(a)-014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humanistic nursing on the 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obsession.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5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obsession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29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is order, and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 and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model,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humanistic nursing model, and 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anxiety score after nurs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Humanistic nursing; Obsession; 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

迫症是患者表现为强迫观念、冲动、行为等症状的精神疾病,是一种治疗难度较大的精神病。无抽搐电休克是治疗精神病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但是治疗过程中,患者通常需要承受一定的痛苦,使得患者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效果均受到影响[1]。因此,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对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有着重要作用。现对该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收的强迫症患者58例进行研究,探讨人性化护理对强迫症患者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接收的强迫症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患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等重大疾病的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29例。在观察组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5.27±5.19)岁,在对照组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5.69±5.23)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MECT治疗,患者家属签署同意书后进行该治疗,用双侧前额电极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服务,如健康宣教、病情观察等。观察组患者应用人性化护理服务,其内容主要为以下几点。

1.2.1 治疗前人性化护理 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热情的接待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微笑,主动与患者沟通,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并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估,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流,对焦虑、恐惧的患者予以心理疏导,消除患者不良情绪,鼓励患者,争取患者的信任,并引导患者保持正向情绪。②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每周举办讲座,由专业人员讲解疾病的基础治疗,包括定义、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方法的优势等,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护理人员询问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耐心地倾听患者的疑虑,并认真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且对患者认识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讲解过程中仍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始终保持良好态度,给患者提供良好护理体验。③行为干预:护理人员教会患者放松心情的方法,如深呼吸运动方法等,并关注患者日常饮食、作息习惯,及时纠正不良行为,耐性地向患者讲解良好生活习惯对康复的重要作用,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规律作息,为治疗成功奠定基础。护理人员进行治疗前准备工作时,向患者讲解相关准备工作的作用和必要性,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

1.2.2 治疗中人性化护理 护理人员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注意其意识、神态的变化情况,并对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及时将异常情况向医师汇报。

1.2.3 治疗后人性化护理 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护理人员将患者推至复苏区进行观察,帮助患者取侧卧位,陪伴患者,并对患者各项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将病床栏杆拉上,直至患者完全清醒。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果没有不适感,则将患者送回病房。治疗后第1餐进食要流质或半流质,之后可慢慢恢复正常饮食,患者进食时,要有人陪同,避免出现意外。护理人员治疗后与患者多沟通,了解患者对治疗的感觉,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观察,注意患者精神症状的改变情况。患者出现短暂记忆障碍时,护理人员及时安抚患者,向患者讲解该情况并不会持久,记忆力会恢复,以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如果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多休息,如果症状严重,则遵照医嘱予以镇痛药物等。患者出现谵妄等不良情况时,护理人员做好防护措施,由专人陪同,如有需要,则予以保护性约束措施,避免患者发生坠床、自伤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情况,并调查患者进行MECT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分为不配合、基本配合、主动配合,总依从率为主动配合与基本配合的占比。满意度由自制调查量表进行评价,按百分制计分,分为满意(>90分)、一般满意(70~90分)、较差(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论

MECT主要是利用短暂性、一定量的电流来对患者大脑产生刺激,从而使得患者意识丧失,并引起皮层广泛发电以及全身性抽搐,从而治疗患者精神症状[2]。MECT治疗强迫症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有学者研究指出,强迫症患者经过MECT治疗后,其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总分和各个因子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可见,该治疗方法在强迫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患者由于疾病以及对该治疗方法的不了解,治疗前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其血压水平、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均会出现一定的波动,这种情况不利于治疗的成功[3]。因此,临床上需要对患者予以对应的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心理、生理状态,从而为治疗效果奠定基础。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为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对强迫症患者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疾病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329-330.

[2] 钱少敏,杨扬,高霞.无抽搐电休克治疗1例抽动――秽语综合征伴强迫症的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2014,34(6):402,404.

[3] 吴辉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护理对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5,13(5):35-36.

[4] 郑玉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护理配合中的流程管理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 12(32):28-30.

[5] 唐春霞,陈海勤,徐美英,等.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实施效果[J].护理杂志,2013,30(1):39-41.

[6] 黄书梅,龚日东 -强迫症采用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34):100-101.

[7] 吴秋鸣.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患者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3):114-115.

[8] 谢月娟,朱秋霞.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31):127-128.

[9] 邱林玲. 人性化护理干预在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5):386.

[10] 李玉梅, 林春元.人性化护理对强迫症患者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6, 23(9):1249-1250.

篇3

一次,父亲强迫他去地下室,他竟然昏倒在石阶上。原来在幼年时,他讲到一个有关鬼怪的故事,描写一位巨人,专吃十岁以下孩子的心,喝他们的血,挖他们的眼。听完故事后他满怀恐惧蹒跚归家。当时天色已黑,只有些许星光,又走在一条荒僻山道上,他内心正惊恐着,突然发现一个巨人向他走来,顿时两腿发软,昏倒在地。实际上,他所遇见的只是一个农民,背着箩筐在黑暗中显得特别巨大。昏倒在地足足半个小时,才被家人发觉抱回家,从此对黑暗产生极大的恐惧,夜晚不敢关灯睡觉。

这种症状在精神科领域被称作“开灯睡眠癖”,就是指在夜晚睡觉时必须开灯,造成对灯光的依赖。

开灯睡眠癖是一种不良嗜好,其病理实质是对黑暗的恐怖,这种对黑暗的恐怖大半是从幼年期开始的。因为在此期间,儿童们最爱听有关鬼、神的故事,而这类故事的背景又常常是在晚间或平常人所看不到的黑暗中。久而久之,他们便将对妖魔鬼怪的恐惧与黑暗连在一起,形成了对灯光的依赖,导致不敢关灯睡觉,这是开灯睡眠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在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事情,或在黑夜做了一个恶梦,也可能造成对黑暗的恐惧。

对开灯睡眠癖的矫治:

1、可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对患者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说明鬼怪于世间并不存在,对鬼怪的惧怕而产生的对黑暗的恐惧是一种幼年时期的幼稚情绪反映。如上例,应向患者说明那天晚上所碰到的并非巨人,而是活生生的某位农民,并在建立的一席的话之后重演那天晚上的一幕,从认知上、潜意识里消除恐惧。

2、系统脱敏疗法。根据患者对黑暗的恐惧程度,建立一个恐怖等级表,然后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依次进行系统脱敏训练,不断强化,直到能关灯睡眠为止。例如,对上例患者,先由数人一起关灯谈话,到数人一起关灯静坐,再到两人一起关灯睡眠、再到一人关灯静坐,……最后一人关灯睡眠。

强迫症的症状是什么

月 明

强迫症的症状首先表现为强迫观念。患者对做过的事反复回忆,将过去的经历,急欲回忆起来。虽然知道没有实际意义,但无法克服,这是强迫回忆。

患者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无误,产生不必要的疑虑,如出门后怀疑屋门未锁好,信寄后怀疑未贴邮票等等,去核查自己做过的事,这是强迫疑虑。

患者摆脱不了和自己的认识相对立的思想的纠缠,感到苦恼。听到别人说友好之类的话:脑子里就出现敌对念头。

强迫症患者经常表现为强迫的意向和动作。明知不合理和不必要,却无法摆脱。如一母亲抱着小孩站在阳台上出现将小孩扔下楼的想法。

当患者的手或身体接触陌生人或陌生人用过后的东西时,不能控制地去洗手、洗涤全身,这是强迫洗涤。

另外,患者常重复向前走两步后退一步;或睡觉前,按规定次序脱衣服,然后绕床走一圈。不这样做就会心中不安。这是强迫性仪式动作。

怎样消除强迫症的心理障碍:

得了强迫症,首先要找明原因,以减轻心理负担,并能够对症下药。强迫症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和个人的自身因素。如学习过分紧张,家庭要求过严,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均可使学生过度焦虑,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迫症状。

另外,生活中出现强烈的精神刺激,受到严厉批评、人格受挫、家庭争吵、亲人伤亡等,都有可能使学生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出现强迫症状。

人格缺陷,如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偏执刻板。急躁好强,内向退缩,这类性格往往表现出墨守成规,求全责备,遇事过分细致,井井有条,反复推敲。在进入青春期前因某些诱发事件的刺激而留下创伤性体验,也可能在进入青春期后诱发强迫症。

对强迫症患者的治疗与辅导是必要的。心理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心理疏导法和行为疗法等,包括系统脱敏法、思维阻断法、宣泄法、模仿学习等,这些方法对强迫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为什么老年人爱闲聊

周 燕

家长里短、东家长西家短,多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市井闲谈。然而美国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却表明,闲聊,即使是那种背后说人闲话的议论,都能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的友谊。

除了增进友谊,闲聊其实还有更多的好处。倾诉者把自己的委屈、精神痛苦全部宣泄出来以后,心理痛苦和疾病也就减轻了大半。闲聊正好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表达、发泄和参与的平台。

现实生活中常能看到,有些老人在退休后变得失落、抑郁,此时如果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老伙伴们一起高谈阔论,老人的精神状态就会大为改观,这是因为闲聊对体力、脑力都有一定的锻炼,同时还可以让老年人把身心融入社会群体之中,排遣寂寞。

闲聊不仅能帮他们重新找回自己的社交生活,还能帮助老年人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动态,跟上社会潮流,保持思想常新。

此外,闲聊对于延缓老人大脑的衰退也很有好处,能够健脑益神。同时,闲聊可以使面部肌肉得到充分运动,令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听觉、视觉神经都得到锻炼。

怎样化解老年人的烦恼

王宝书

老年人总有烦恼的事,疾病的、家庭的、社会交往的、邻里亲戚之间的,以及退休后发挥余热继续工作的等等。这些烦恼会使老年人感到焦虑、抑郁和痛苦,严重的会造成心理失衡,极大地损害身心健康。有烦恼并不可怕,要学会化解烦恼:

1、学会宣泄 找一位最贴心的亲人或朋友,把心头之气吐露出来。必要时还可以在不直接伤害对方的情况下,“大骂几声”,以解心头之恨,使怒气顿时消失。

2、离开现场 俗话说得好:眼不见为净。如果老年人身处烦恼现场,最好的办法是先离开一下,可以到附近的社区公园走走,也可以到商场或超市逛逛,或者看一场喜剧片。

3、自我劝慰 “算了,算了;”“不去管它了,此事到此了结,不再计较。”可以在心中反复地这样安慰自己。甚至于来点儿阿Q精神,自言自语:“吃亏就是便宜。”

4、增强自信 自信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治病的良药,是驱散烦恼的武器。特别是当疾病缠身时,必须不断地告诫自己:“我一定会好起来的。”以此不断激励自己,树立必胜的信念。

5、寻找快乐 钓鱼、下棋、唱歌、跳舞、与朋友聊天,甚至浇花、写字、看书报,做一样平时十分喜欢做的事,寻找快乐,将一颗郁结的心舒展开来,恢复良好的心态。

6、迅速遗忘 对伤心烦恼之事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用最短的时间,把这些烦恼事从脑海里驱逐出去,并且学会忘掉它。

名作家刘心武的心理保健操

李 萍

心乱时,在一张纸上先写一行大字:“我为什么心乱?”然后分别写出:“最烦心的事”、“次之的事”、“小事”。从“小事”逐项化解,凡大体可以化解的,都用红笔划去;剩下的,经过一番梳理就坦然多了。

自寻小乐趣操

感到无聊,提不起神来做正经事时,就先找些有趣的小事来做,例如用湿棉花球给所养的盆栽植物洗涤叶面之类。

回忆美景操

心里淤着浊气时,就到沙发或床上取最舒适的姿势,在轻柔的乐曲声中,闭目冥想。

无损害宣泄操

心中窝着一团恶气,可将平时准备好的废纸使劲撕扯,或选择适当地点将已破损的旧瓷盘砸碎。

自嘲操

因洋洋得意而心理状态发生偏斜时,需作一点自嘲,在自嘲中,失去的是虚荣,获得的却是清醒。

走向混沌操

拿起一本唐诗宋词,随手翻开,目过口诵,摇头摆脑,以抹去萦绕于心的那些过于细腻的算计。

盖茨给职场新人的10名话

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送给职场新人10句话:

1、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

2、这个世界不会在乎你的自尊,这个世界期望你先做出成绩,再去强调自己的感受。

3、你不会一离开学校就有百万年薪,你不会马上就是副总裁,两者你都必须靠努力赚来。

4、如果你觉得你的老板很凶,等你当了老板就知道了,老板是没有工作任期保障的。

5、在速食店煎个汉堡并不是作贱自己,你的祖父母对煎汉堡有完全不同的定义。

6、如果你一事无成,不是你父母的错,所以不要只会对自己犯的错发牢骚,要从错误中去学习。

7、在你出生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般无趣,他们变成这样是因为忙着付你的开销,洗你的衣服,听你吹嘘自己有多了不起,所以在你拯救被父母这代人破坏的热带雨林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吧。

8、学校里可能有赢家和输家,在人生中却还言之过早,学校可能会不断给你机会找到正确答案,现实中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9、人生不是学期制,人生没有寒假,没有哪个雇主有兴趣协助你寻找自我,请用自己的空暇时间做这件事吧。

10、电视上演的并不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人生中每个人都要离开咖啡厅去上班。(索丽丽)

让紧张情绪释放在考前

赵 然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进入了倒计时的冲刺阶段,不少学生觉得肩头的担子越来越重,紧张情绪也日益加剧。适度的紧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兴奋度,但过分紧张却会打击学生的自信,需要想办法加以缓解和克服。

淡化考前目标意识

目标是希望,目标是前进的方向,从小目标到大目标,从近期目标到远期目标,目标意识已经伴随学生和家长十二年了。到了高考前夕,这个目标意识必须淡化。如果过分强调,则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高考前夕,家长和学生应尽量少提及目标,不要规定自己,必须考多少分,必须考上什么大学。淡化目标意识,减轻思想压力,放下包袱,轻松上阵,将有利于考试时的正常发挥。

进入适度紧张状态

紧张未必就是坏事,适度的紧张、焦虑,可使大脑警醒水平提高、兴奋性增强,意识的清晰度、注意力的集中性等均有提高。在考试之前,适度紧张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记忆力,能提高个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如运动员比赛之前,心理适度紧张,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调动身体的潜能,有利于发挥出好的成绩。适度紧张还能使自己身体处于戒备状态,使疾病难以发生和扩展。我们常常发现在紧张工作、学习时不生病,任务完成松弛下来之后却容易生病,就是这个道理。

缓解过度紧张情绪

作为考生,一方面要树立信心,力争使自己在考前复习充分,在考场上发挥出最高水平,另一方面要心情愉悦、情绪稳定,轻松走进考场。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减轻考前过度紧张的方法。

1、咨询法。对学习中的难点要及时找人求教,千万不要自己苦钻牛角尖。心理上有了障碍也要及时通过心理咨询加以排除,理顺心气,或把紧张的感受告诉亲密的人,在交谈中缓解紧张情绪。

2、放松法。出现紧张情绪时可以通过听轻松的音乐或专门的放松疗法磁带,调节一下情绪后再继续复习。紧张时多做深呼吸,或用右手大拇指按摩左手腕内关穴,也可消除紧张。洗澡时可自我暗示:紧张已被水冲洗掉了。

3、运动法。暂时放下沉重的学习负担,适当运动,忘记一切不快,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室外风景,和家人沟通思想,这样可以充分调节自己长期紧张而疲劳的身心,对于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轮换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制定复习计划,在时间长短、学科轮换等方丽合理安排,使自己保持在兴奋状态下有效地进行复习。

篇4

关键词:中学女教师 心理健康诊断 疏导机制 问卷调查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文化的急速变迁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给中学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职业和生活双重压力下的中学女教师的心理状况每况愈下,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及人格的成长和发展,对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市中学女教师为总体,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北京市5所中学的专任女教师为调查对象。其中全国重点中学2所,市重点中学3所,其大部分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260份,回收了228份,回收率为87.8%,有效问卷216份,有效率为83.1%。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涉及: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

三、中学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在SCL-90量表的10个因子上,被试各个因子水平都显著高于国内常模水平,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性和偏执性与国内常模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抑郁性、敌对性、恐怖病症、精神病症和其它五个因子与国内常模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说明北京市中学女教师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水平相比偏低,集中突出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焦虑性和偏执性五个因子上,量表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中学女教师教师认为目前北京市中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

四、中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状况调查分析

1.职业压力导致中学女教师负担过重

中学女教师属于职业压力很大的行业,职业压力已对女教师身心健康、教师的行为、教学质量以及师资队伍的稳定产生了影响,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疲劳感增强、神经症增多、抑郁、急躁、强迫症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因此,研究中学女教师的压力源是制定缓解教师压力对策,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和关键。

2.组织环境差导致中学女教师心理失衡

从心理学观点看,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活动范围,其中组织环境、活动范围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女教师心理健康与组织气氛的相关性研究,学校管理气氛与女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即学校组织管理气氛和学习气氛是女教师心理疾病的显著诱因;学校组织中的人际气氛是女教师心理健康的正面因子;不同组织气氛的学校其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可见,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校管理、人际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3.家庭因素是影响中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女教师非常关注的子女的学习、工作状况,平日由于工作繁忙,对子女关爱甚少,当子女遇到升学、就业等实际困难,而自己却束手无策时,教师心中难免会产生强烈的负疚感。再就是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教师工作比较繁忙,如果家庭成员能够给以理解、支持,并主动承担家务,教师就能够轻装上阵,全身心的投身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家庭成员对教师的早出晚归不能理解和支持,并常常抱怨、责怪,就会加剧教师的心理压力。

五、建立中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疏导机制

1.加大宣传和政策力度,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是女教师心理健康得以实现的有利保障。政府部门应积极宣传女教师劳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女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女教师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女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理解、支持女教师,同时通过政策的制定、法律的颁布来维护女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女教师的待遇,使女教师这一职业,成为真正意义上受人尊重的职业,这样能减少女教师的心理不平衡感,建立起职业自豪感,这可以有效防止女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

2.开展心理评估和心理训练

在中学女教师招聘中,要组织专家对拟聘对象进行心理测评,严把女教师的心理“入口关”,使新教师更好地适应自己所从事的具有多元性、变动性、冲突性的工作。同时,也可以采取心理训练的方式,组织心理健康专家对中学女教师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发展职业必需的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使其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与和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作好心理准备。

3.改革教育体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中学女教师压力和心理不健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育体制带来的。长期以来以工作量、教学成绩、数量和等级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资奖励的制度,给中学女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体制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给女教师造成了极大伤害。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女教师不断提高特别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使女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符永川.谈中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与自我心理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7).

[2]郑红红.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3]杨富英.专科师范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4).

[4]李小聪.中学教师的涉外礼仪素质[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2).

篇5

是什么导致了性病恐惧症

虽说我国改革开放已超过30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对于艾滋病、梅毒、淋病等与性病有关的话题,仍十分敏感,认为染上这些病不是什么光彩的事。特别是那些曾有过、婚外情的人,一旦身体出现某些不适,就会变得忧心忡忡。他们往往不敢告诉妻子和家人,也不敢去正规医院检查,偷偷摸摸地查资料、买药片、擦药膏,甚至专门找一些游医的“偏方”和小诊所。最终却是令自己的钱财和身心俱损,增加了治疗难度,甚至使夫妻反目。

什么是性病恐惧症

性病是一种特殊疾病,与道德、伦理、法律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易使患者产生严重的精神负担,也使少数非性病人群或已治愈的性病患者,产生强烈的病态恐惧,从而造成患者心理和行为异常。现代医学已将性病恐惧症归类于抑郁症或疑病症,属于精神疾病。

目前,在性病门诊中常见到有恐惧症、疑病症和强迫症3种神经症,这3种神经症在性病中可独立存在,也可并存,常统称为性病恐惧症。此类“患者”约占门诊的1%。

恐惧症是指患者对性病产生强烈的、持久的、明知不合理,但无法自制的恐惧。

疑病症在临床上最多见。患者过分关注自身健康,不切实际地解释躯体征象或感觉异常,并坚定不移地确信自己患了一种或多种严重的性病。

强迫症基本特征是反复出现明知不合理,而又不能摆脱的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

哪些人易出现性病恐惧症

从事传染病和精神疾病研究的专家发现,易患性病的恐惧症的人群具有以下特点:

1.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多疑;

2.曾有一次或几次不洁;

3.患者知识水平较低或较高,卫生常识欠缺,对性病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发现自身的部分症状与书本上、网上所描述的症状相符合,如出现低烧、丘疹、生殖器红肿、口腔溃疡等症状,便确认自己患了性病,并且固执己见,虽经多次临床及化验检查排除性病,但仍疑虑重重,坐卧不安;

4.有些人则是因为初次就诊遇到了心术不正的医生。为了骗取患者的钱财,他们常把不是性病的病夸大成性病,导致患者精神压抑、惶惶不安;

5.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性病恐惧症患者,多为有孩子的家长。因一方或双方曾有性病史,担心自己把性病传染给孩子,心理压力非常大,一次又一次地去咨询医生。

消除恐惧的4人对策

大多数性病可以治愈

不少人对于性病的过度忧虑,主要是担心性病难以治愈。从目前的治疗效果来看,多数性病是比较容易治愈的,治疗过程也相对简单,如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病、梅毒等。还有一些性病属于慢性疾病,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治疗比较复杂,容易反复,如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以及艾滋病。目前艾滋病的治疗只能是控制,尚不能完全治愈,因此好多人谈“艾”色变。

安全防范要做好

性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所以最好的防范办法是洁身自好,抵制不洁。如果有不安全,则一定要使用安全套,而且要坚持每次都使用,并且使用的方法要正确。尽管安全套预防性病的作用不是100%,但毕竟可以大大减少感染性病的机会,尤其对预防艾滋病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

务必到正规医院就诊,最好夫妻一同治疗

如果遇到性生活与生殖系统方面的问题,或是有过高危性接触,怀疑自己通过一定途径感染了性病,首先要做的就是,到正规医院的泌尿外科、男科、皮肤科等诊室就诊,获得专科医生的诊治和指导。切忌听信一些不实的广告宣传,到某些小诊所找所谓的“名专家”、“老专家”治性病,不仅损失钱财,还可能延误或加重病情,危害多多。

性病并非感染后立刻发病,通常会有一个潜伏期,如梅毒的潜伏期是2~3周,淋病的潜伏期是2~10天,非淋性尿道炎的潜伏期是1~3周。夫妻任何一方患上性病,都有义务告知对方,一同接受正规治疗方能收到效果。尤其是那些“出轨”引发的性病,更不能隐瞒,及时、准确的治疗才是关键。

篇6

街头宣传栏上的通缉令依然那么醒目,公安部A级通缉嫌疑要犯马加爵的形象依然那么扎眼……2004年3月20日,四川攀枝花市一对中年夫妇看到当日《华西都市报》上的一则报道,顿时让他们全身发软。

这则消息的标题是《救救我,我不想当马加爵》,讲的是成都某大学大四学生刘志松向该报求助,称自己与马加爵在心理上极其相似。马加爵案发生后,他把自己与其作了仔细分析对比,发现自己的心理与马加爵毫无二致,这让他非常痛苦。他曾自杀过两次,均未成功。他说:“我还年轻,我宁愿身体上有残疾也不愿意心理上有残疾。求你们帮帮我,我不想当四川的马加爵……”

尽管刘志松的照片被打上了马赛克,但夫妇俩还是一眼就认出这是他们的儿子。天啊!宝贝儿子要杀人?!这怎么可能?

“救救我,我不想当马加爵……“

刘志松今年22岁,从小学习成绩就很优秀。上小学时,他只花几天时间就把新学年的课本全部看完,他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常常让老师瞠目结舌。小学4年级,在一次上体育课做俯卧撑运动时,他的手一软,与大地来了一个“热烈拥抱”。他索性舒展四肢,身体的重量压迫到了下身,顿时感到了一种来自生理上的愉悦。此后,刘志松常常趴在地上,体验“摸地”带来的舒服感觉。

每次摸地后,刘志松感到神清气爽、思维敏捷,灵感就像穿越树丛的阳光一样不停地闪现。6年级时一次数学考试,时间过了一半,他的卷子还没有做到三分之一。他向老师提出要“方便”,但他并没有去厕所,而是跑到了操场的一角,把身子放平在地上,几分钟后,灵感回来了。他精神抖擞地重回考场,俨然换了一个人似的,唰唰地做起题来。

进入高中后,刘志松的成绩依然是班级的第一名,并且常常把第二名远远甩在后面。除了语文之外,他的数理化常常考满分,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他是“上清华的料”。那时候,刘志松觉得自己很伟大,将来肯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可到了高二上半学期,刘志松发现自己变了,变得不可理喻。他思考问题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故意卖关子,钻牛角尖,他常常进入自己的圈套不能自拔,每当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他就变得焦躁不安。

刘志松还特别讲究完美。做作业时,他一定要站着翻开书本、拿出钢笔才坐下,如果钢笔没有墨水,他必须起立汲好墨水才坐下。到后来,每到考试的时候,刘志松都要不断地去追求自己的机读卡是否填得规整、名字是否写对了,通常这些事情都要花去近一个小时,然后才开始做题。他还规定自己踱步,从房间这头到那头只能走6步半,多半步少半步都不行。

这些怪现象让刘志松的父母感到吃惊,他们认为儿子学习紧张,要他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太劳累,还给他制订了健身计划。刘志松也很想摆脱这种尴尬的困境,强迫自己不去思考更多的问题。但情况并没有好转,相反越来越糟糕。刘志松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连他一直认为是“小儿科”的数学也变得高深莫测。

2000年,刘志松参加高考,原以为可以考上清华大学的他,最后却只被成都一所二类大学录取了,这让他万分懊恼。从不相信命运的他认定是命不好,一种神秘的力量总在关键时候,像藤蔓一样包裹着他的灵魂。他第一次想到了死亡。

2002年4月23日,刘志松的同学下晚自习回到宿舍,刚推开房门,就嗅到了一股浓浓的焦糊味。他们以为是谁在用电炉烧腊肉,定睛一看,他们惊得尖叫起来。原来,刘志松独自坐在窗边,拿着打火机正在烧自己的胳膊,屋子里弥漫着人肉焦煳的气味。刘志松痛得龇牙咧嘴。

几个同学连忙冲上去夺下打火机,把他按在床上,并立即从医务室买来碘酒,给他烧焦的患处擦拭消毒。当他们问刘志松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若无其事地说:“我是闹着玩的。”

同学们面面相觑。刘志松继续说:“我在体验火葬的感觉。人死了都得火葬,我刚才试验了一下,很疼的。”大家哭笑不得。

从那以后,刘志松脑子里的怪异念头越来越多,这些怪念头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紧紧包围着他,他似乎就是一只垂死挣扎的七星瓢虫,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和黑暗。

2002年6月24日,是刘志松为死亡精心挑选的一个日子。他决定用一把锋利的刀,割断自己手腕上的动脉血管,让血汩汩往外涌……他非常想看见那血腥的场面,体验一种看着自己死亡的。他来到学校后面的一处草坪躺下,觉得死的姿式不完美,又起身躺下去,经过7次反复,他终于找到了一种最佳“死相”。

尖刀深深刺入皮肤,殷红的鲜血冒了出来,刘志松一阵眩晕,继而感觉到了钻心的疼痛。他咬紧牙关,正准备挑出动脉血管,一刀割断它的时候,几个女同学走了过来。她们就像美丽的蝴蝶一样飘然停落在草坪上,这个情景让刘志松感觉到了一种美,他不自觉地放下了刀……

事后,刘志松分析自杀未遂的根本原因,是几个女同学到来,打破了他死亡的宁静,不能让他静悄悄地死亡――这不完美,他决定重新死。

然而,在大三学年里,刘志松一直没有找到重新死亡的机会。这时,他迷上了网络,开始频频浏览暴力和血腥的网站。在观看和揣摩暴力画面的同时,他感到了全身心的愉悦。时间一长,暴力倾向在他心里一点点堆积,更可怕的是,他把身边的每个人都纳入了他幻想的施暴范围……

就在这个时候,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发生了。

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在校园里连杀4人后逃逸。马案一发生,刘志松就非常关注,在通缉马加爵的那段日子里,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脑袋里一直闪现着马加爵的名字。

随着马加爵的落网,以及全国铺天盖地的评论与分析,一种莫大的从未有过的恐怖从心底漫了上来,刘志松不寒而栗,一看见“马加爵”三个字就害怕得发抖。3月17日,刘志松看到云南警方把马加爵押回昆明的新闻后,莫名其妙地大哭起来,他仿佛觉得电视上那个被戴着手铐、一声不吭的小伙子就是自己。

分析马案,刘志松觉得自己和马加爵太像了,马加爵的今天肯定就是他的明天,他几乎要崩溃了。那几天,他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2004年3月19日,刘志松实在扛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鼓足勇气走进了成都一家报社,面对记者编辑们,他第一句话是带着泪喊出来的:“救救我,我不想当马加爵……”

沪上名医妙手除顽疾

在媒体的斡旋下,成都几家精神卫生机构给刘志松做了诊断,他得了一种可怕的疾病:强迫症。这种病俗称为精神癌症,用传统方法相当难治。患者主要表现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情绪,一天到晚想东想西,疑神疑鬼,而患这种病的人通常都非常聪明或是高学历人群。

刘志松的遭遇得到了广泛关注。河北省邢台县医院心理科表示愿意免费为其治疗。4月17日,在父亲的陪同下,刘志松赶赴邢台。这家医院用的是“森田疗法”,医生采用疏导方式让他放松自由,但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刘志松无奈地返回了成都。

2004年6月11日,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上海瑞金医院的孙伯名教授专程从上海赶到成都为刘志松做诊断,在认真分析病例后,孙教授说:“这是典型的强迫症,药物和心理治疗都无明显效果,应该进行手术治疗,其成功率大概在70%以上。”

6月29日,刘志松住进了上海瑞金医院。孙伯民教授会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张海音等专家对刘志松进行了会诊,决定于6月30日对其进行“神经调控”外科手术。

6月30日早晨,刘志松被剃掉头发等待手术开始。手术由孙教授亲自主刀,他将先通过核磁共振确定发病部位,在刘志松的大脑左右半球用精密仪器各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洞,在此基础上划定大脑上能控制该病症的黄豆大小的核团,然后将电极植入大脑核团中。4个芝麻大小的极点,必须全部安置在核团范围内。手术后,用类似于心脏起搏器的仪器就可以干扰情绪情感神经环路,从而达到调整病人情绪的目的。手术要求“精确制导”,不能出现半点误差。

刘志松被戴上钢架,动弹不得,孙教授拿出记号笔在他的头上横竖各划了一条线,将左右半脑、头顶与眉际从头皮上标出来。一顶消毒后钢圈环套在了刘志松头上,两根钢柱伸进耳朵固定。

这一切都是在无声中进行的,刘志松没有言语。看得出来,他对开颅手术还是有点害怕,或许为了缓解紧张气氛,他说了一句话:“我的耳朵有点痛。”

这时,他头顶的4个方位正在注射麻醉剂,很快,一个直径2.5厘米的小乒乓球大小的包(医学上称皮丘)从头皮上鼓了起来。

“痛……胀得很!”刘志松身体扭动起来。不一会,麻醉开始产生效果,他安静下来。尔后,4根钢钉被旋入刚打出来的包里,将头套稳稳地固定在刘志松的头骨上。10分钟后,一个六方形的头盔戴在了刘志松的头上,小钢柱从刘志松耳朵中被小心地取出。这时候的刘志松,造型非常像科幻电影里的太空战士。孙伯民教授说,从外表上看,刘志松的大脑没有任何异常,但核磁共振可以找准出问题的脑部神经沟回,以便进一步手术。

刘志松的父亲在屏幕上看“直播”的手术过程,他全身发软,红着眼睛不敢多看儿子一眼。他的手机频繁响起,远在四川攀枝花的母亲同样焦虑地等待着。

9点49分,孙教授正式下刀开钻第一个洞。在牵引的帮助下,刘志松左边头皮被拉开了一个2厘米见方的洞。医生小心翼翼地用小钻头在头骨上打了一个黄豆大小的洞。这期间,刘志松没有任何不适反应,心跳一直维持在68次/分钟,血压是109/67左右。清理之后,一根长长的针刺进了刘志松的大脑。刘志松微微地皱了皱眉毛,孙伯民教授问他:“你是不是不舒服?”

刘志松口齿清晰地回答:“我很好,想吐痰!”

长针连接着电线,与一台仪器相联。操持仪器的占世坤医师介绍,这是专门的治疗仪,通上电以后,探针可以达到80摄氏度,达到毁掉受阻神经环路的效果。只见孙教授一边监控着刘志松的头,一边让护士将温度升到50度。“刘志松,有什么不舒服告诉我们!”“好!”刘志松回答。

孙教授将温度升高到80度,刘志松的心跳从68、74、153陡升到177次,血压也变成116/82。60秒后,探针缓慢取出,身体指标恢复正常。左边的创口缝合手术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位护士一直监控着刘志松的反应,并与他不断说话。

相对于左边的手术,右边的还要快速一些。有趣的是,随着手术的进行,刘志松竟然睡着了。

10点44分,刘志松大脑右边的洞被打开,探针插入。11点01分,手术开始缝针,进入收尾阶段。

就在这时,一场“意外”发生了。当医生取下刘志松头颅上的4根钉子时,右后方钉子刚一取出来,血立刻从小洞处涌了出来,顿时“头破血流”。“碰到血管了!”占医生立刻用纱布堵住,并迅速缝了两针,血止住了。

“没事了,将你的右手拿开!”刘志松突然清晰地冒出了一句话。这是他手术后说的第一句话。明白他的意思之后,大家都忍不住笑了。原来,扶着刘志松的护士是用右手支撑着他的脖子,而他怕压住了护士,要自己撑起来。看来他思维非常正常。清创后,刘志松从床上坐起来,还准备下床。这时候,他的神志很清醒,一个护士指着占医生问:“他是谁?”刘志松睁大眼睛,准确并大声说:“占世坤!”

在手术室外面等候的郑父看到儿子平安出来,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谢天谢地!他总算闯了过来。

术后第一天,早晨6点,刚刚做完手术的刘志松从沉睡中醒来,他的胃口不错,喝下了一杯牛奶。接着,刘志松给家里打去平安电话:“我感觉很好,头不痛了,就是伤口痛,也没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了……”7点30分,孙伯民教授开始对刘志松进行例行检查,惊喜地发现他的各项生命指标平稳,已经度过危险期。面对很多关心他们的人,刘志松显得很精神,时不时做一个“V”字手势。他还出去溜达了一下,在医院的花园里逛了起来,看看蓝天白云,看看草坪上的白鸽子,清醒后觉得自己的思路一下清晰起来,许多困扰自己的念头都慢慢消散,开始重新对周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冲着太阳伸展手臂:“生活真好!”

几天过去了,刘志松术后没有出现诸如频繁尿床、烦躁、胡言乱语等并发症,以前睡不好的他,已经能顺利入睡,并睡得很香,只有点短暂的近期记忆障碍,如记不清早上吃的什么。孙伯民介绍,这种情况两个星期左右可以恢复正常。

“马加爵病”可以手术治愈

7月7日,刘志松回到了成都。

临行前,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张海音等特地再次对他进行量表测定,结论显示一切正常!上海瑞金医院也称,他们将长期对刘志松进行跟踪回访,3个月后,专家还将通过电话对刘志松再次打表测量。

刘志松从上海回到成都后,短短两天,报社就接到9个电话,称自己或身边的人也患有“强迫症”。有人说,马加爵之所以杀人,是其性格孤僻所致,而这种变态性格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跟身边人对他缺乏足够的关心有关。成都市心理咨询师肖虹认为: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家庭和学校都应该担负起责任来。从马加爵案件来看,他是属于有人格障碍的一类人,家长或学校发现有此类型的学生应多加注意,多与他们谈心,缓解他们压抑郁闷的情绪。

刘志松自己非常清楚,他和马加爵完全一样,都把一只脚踏进了地狱之门,但他收了回来,而马加爵又踏进了另一只脚。迥然不同的命运归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得到了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而马加爵没有得到。

孙伯民教授说,“强迫症”是一种普遍的疾病,患病人数大约占总人口的2%~3%。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两三个患有此病。所谓“强迫症”,是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或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意向和行为的存在,病人虽然认识到这些观念、意向或行为是不恰当的,或毫无意义,有时也跟他的个性互不相容,但却难以将它们排除。也就是说,强迫症不仅有自我强迫,而且同时有自我反强迫,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冲突疾病。

篇7

信件咨询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信件咨询是指以通信的方式进行咨询,辅导教师根据学生来信描述的情况或提出的问题,以通信方式进行解答、疏导与教育。许多学校设有心理咨询信箱,并且给信箱亲切地起名为“知心姐姐信箱”“悄悄话信箱”等。学生写了咨询信件,就会期待答复。所以学校的咨询信箱必须定期开启,辅导教师要定期回答学生的问题。撰写心理咨询信件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辅导教师对学生咨询问题的回答,不仅影响咨询的效果,而且影响学生对信件咨询形式的信赖,对辅导教师的信赖。所以,信件咨询的撰写一定要严谨与慎重,不可草率。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运用信件咨询。

一、学生采用信件咨询的原因

到心理咨询室去咨询,学生可以和辅导教师面对面交谈,直接向辅导教师倾诉自己的困惑、苦恼,通过与辅导教师的交谈与互动,获得帮助,解决问题。因此,多数学生喜欢选择直接到咨询室面谈的咨询方式。但是,一些学生不愿意到咨询室面谈,他们更愿意选择信件咨询的方式,理由如下。

(一)信件咨询的安全性与保密性

某些学生由于个人生活习惯、认知风格、个性等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到咨询室和辅导教师面对面交谈,如某些学生害羞,或者有人际交往等问题,他们不愿意面对咨询者,而更愿意选择信件咨询这种含蓄的、让他们感到安全的方式。有些学生遇到的问题让他们感到难以启齿,不好意思到咨询室面谈,如性的问题,对异性好奇、爱慕问题,与班主任或者科任教师矛盾的问题,父母离婚问题等,他们通过信件的方式咨询可以避免口头交流的尴尬,减少心理压力,在信中畅所欲言。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有偏见,认为心理咨询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去咨询室咨询,他们觉得信件咨询比面谈咨询更具有保密性,心理更安全。有些学生甚至害怕咨询老师认识自己,在信件后署名不用自己的真实姓名,编一个名字,或者干脆用英文名字。

(二)利用通信进行沟通

有些学生在咨询面谈之前,先借助通信联系预约,可谓是投石问路,试探一下辅导教师是否重视他的问题,希望辅导教师能为他们安排咨询面谈的时间。有些学生在进行咨询面谈之后,又以通信方式咨询,通过信件表达前期咨询反馈信息,如向咨询教师报告自己咨询后的进步或改变状况,向帮助过自己的辅导教师表达感谢等。

(三)学校咨询室工作的限制

一般中小学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比较少,有些学校仅有1~2名专职教师,有些学校的咨询教师是兼职的,他们平时要上课,或有其他工作,用于心理咨询工作的时间有限,而要求咨询的学生相对服务的教师来说较多,一些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找辅导教师咨询,就采用信件的方式咨询。中小学生的学习比较紧张,某些学生也没有时间在学校心理咨询室规定的工作时间去咨询,那么信件咨询相对来说简单方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方便的时候写信咨询。

二、如何回复咨询信件

(一)咨询信件的阅读

信件咨询不同于面谈咨询,面谈时师生双方可以互动,辅导教师可以通过倾听准确地把握求询学生的问题,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体态语言、服装发式等获取与咨询问题有关的信息,从而判断、分析学生的问题。而信件咨询没有这些信息来源,只有文字提供的视觉信息。面谈咨询时,辅导教师可以与求询学生一起商定咨询目标,特别是对于学生模糊不清的咨询目标,辅导教师可以与其讨论,建立有效的、具体的、可行的咨询目标。信件咨询仅是求询学生自己单方面提出的咨询目标,所以,辅导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努力从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确定咨询目标。

1.作好咨询的心理准备

心理辅导教师在阅读心理咨询来信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到适宜的工作状态,否则,是不宜阅读来信的,更不宜复信。因为辅导教师阅读来信时的心态、情绪,会直接影响对咨询学生问题的把握。比如,教师在烦躁不安与平静两种不同的心态下,会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认知与分析。辅导教师如果在情绪不佳的状态下读信或回信,可能会出现对问题的错误分析与判断,或者遗漏来信中的某些细节与信息,导致对问题的误导。学生接到误导的回复信件,后果不堪设想,非但不能解决原有的心理问题,可能又会产生新的心理问题。

2.重视视觉信息

信件咨询比起直接的面谈咨询,明显的区别是信件咨询主要是依靠视觉传达信息,这是信件咨询中可以利用的优点。这里所说的视觉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信息,即学生来信中书面文字的内容包含的信息;二是额外信息,即行文内容之外的信息,包括来信的字迹、信封的样子、纸张的特点、信件中夹寄的物品等。特别是字迹透漏出的信息,如字迹的大小、笔痕的深浅程度、书写的工整与潦草等,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特点。辅导教师不仅应对内容信息仔细研究,而且应重视额外信息。

3.确定咨询目标

辅导教师在阅读信件的时候,为了准确把握信息,需要在来信的空白处画上记号,标记出重点内容,或批注,简要注明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便复信。一般情况下,刚刚阅读一遍时不要急于复信,信件咨询对语言文字的依赖性很强,因为初读之后,我们往往对问题的把握不够准确,而稍后再次阅读,可以抓住细节内容,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只有这样反复研究,才能透过文字,抓住学生来信中问题的本质,确定咨询目标。

(二)咨询信件的撰写

回复咨询信件是辅导教师通过书面语言来完成的,没有即时的对话,师生之间难以互动,学生对信件回复的语言会很敏感。所以,辅导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应让学生感到亲切、友善、娓娓道来,不要让学生感到是严肃、生硬的说教,甚至是训斥。在撰写咨询信件时,教师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文化背景、阅读理解能力、阅读信件时的心理特点,复信内容尽量详细全面,对问题的心理学分析与解释应通俗易懂,用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的语言表达。

1.表达对学生信任的感谢

咨询信件不同于平日的生活信件,学生把自己积压在心头的苦恼向辅导教师倾诉,学生思考良久、犹豫良久才鼓起勇气写出咨询信件,因此,在信件咨询的开始,教师应首先对学生的信赖表达感谢,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求助行为的肯定与赞赏。如“××同学你好!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切忌使用语言“你好!展信愉快!”等类似的语句,这样的表达好像写信的人很苦恼,读信的人却很高兴,彼此的心境不一样。有的教师这样写信:“读了你的信,知道了你的问题,呵呵……”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问题的轻视与嘲讽。

2. 表达共情

信件的第一段表达共情,使学生感到被理解,感到辅导教师认真阅读了他的来信,准确把握了他的问题,并且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从而对辅导教师产生信赖感。学生由此更愿意接受教师的辅导。如何表达共情呢?教师在回信时要用概要性的语言复述学生来信中提出的主要内容,并且对他面临问题的困惑、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情与感受表达理解。如:“××同学,你面临高考的焦虑心情跃然纸上,是啊,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能不急吗。你希望改变自己目前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与考试成绩……”

3.对学生的问题应先分析后解决

通常学生在信件咨询中陈述自己的问题与苦恼,然后向教师提出“怎么办”。咨询经验不足的教师易犯的错误是急于开处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咨询的目标应该是“助人自助”,使学生通过信件咨询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找一个处方。因此,信件咨询中不要急于解决问题、提出建议,而是先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如“现在,我们一起静下心来分析你的问题,然后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4.复信内容尽量详细全面

辅导教师复信的正文应该力求全面,以便学生的理解与领悟。一般情况下,复信内容应该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是什么”,回答学生的问题属于什么问题;第二部分是“为什么”,分析学生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影响问题的因素是什么;第三部分是“怎么办”,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当然,咨询不同问题复信内容也会相应地有所侧重。信件咨询的互动性差,还表现在学生往往在一次通信后难以继续通信。因此,辅导教师在复信的时候,应该尽量作出详尽的分析和说明,把每一次通信都当做最后一次。

5.信件的结尾

信件结尾应表达真诚的祝愿,给学生鼓励与支持,让学生感到力量,对改变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如“相信你能战胜自己,从容迎接高考。”有些教师喜欢在末尾写上“加油!”可以用这样鼓励的语言,但是切记乱用,即不管是什么问题的咨询,末尾都是“加油”。

三、信件咨询应注意的问题

(一)心理学知识的解释应通俗易懂

在信件咨询中,对学生的问题要进行心理学解释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他们能够理解与接受的语言,通俗地进行解释。信件咨询中应避免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诊断式的结论,避免使用“你是强迫症”“抑郁症”等诊断结果的语言,因为这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问题很严重,贴上了问题“标签”,背上心理包袱。如果学生的问题的确是“强迫症”,教师应该将强迫症的意思进行通俗的解释,让学生明了问题是什么,是否严重,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你的问题是强迫症。强迫症的意思是……”

中小学的心理问题多是成长中的发展问题、适应问题,所以,我们不能过早地为他们贴上标签。信件咨询中对咨询理论的应用,应避免使用学生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对于心理学概念,可以采用比喻、讲故事、举例等方式表达。限于书信的字数,信件中也避免进行大量的理论解释。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应采取小步子原则,循序渐进,特别是应注意矫正措施的具体性与可操作性。

(二)信件咨询的局限

信件咨询有其优越性,但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周期很长,难以及时互动和反馈。即使学校每天开信箱,限于辅导教师的不足,写咨询信件需要一定的时间,咨询信件的回复不能及时完成。二是缺乏直接观察,信息不足,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难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甚至可能会因为信息量不够,影响对问题的判断。三是信件咨询对书面语言表达要求比较高,需要来信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及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相关知识少,来信对问题、症状叙述不全面或欠准确,使辅导教师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情况,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篇8

【关键词】乙肝病毒;携带者;心理状况;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20-01

随着社会饮食结构的不断发展,乙肝患者的人数也在日益增长,乙型肝炎不仅传染性高,而且会严重影响人类的机体活动功能[1],因此会使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及负面情绪。本院通过心理护理的方式对在2011年5月-2012年8月期间选取的120例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其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20例2011年5月-2012年8月入院治疗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的病理特征均符合乙肝病毒的携带者的判定标准。120例患者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在25-75岁之间,平均年龄50岁。分别把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在护理前向两组患者发放临床症状评价表(SCL-90)和幸福感指数评估表,并引导其进行填写,在对研究组患者使用心理护理的方式后,进行再次评分,统计研究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心理症状和情绪变化,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数据。

1.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在护理前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神经过敏、强迫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在护理前研究组患者的幸福感数值比对照组患者低,焦虑、抑郁、神经过敏、强迫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心理压力

通过临床试验证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负面情绪中,存在的焦虑情绪指数最高,其次是神经失调以及抑郁症状。这些症状主要来源于患者与社会生活的交往产生的变化以及患者自身的自卑心理[2],因此就目前携带乙肝病毒患者的心理症状而言,他们均存在消极、负面的情绪问题和心理疾病。而且一般患者对乙肝这类疾病的认知度低,极易出现焦虑、紧张、自卑、恐慌等负面情绪,无法对治疗效果和护理人员产生信任,从而影响了乙肝病情的治疗与康复。

3.2心理疏导措施

3.2.1 改善护患关系。护士要主动与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沟通,针对不同的患者出现的心理症状,采用相应的护理方式进行安抚工作[3]。护士要加强自身的沟通技巧及心理知识,学会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病人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要去细心观察,主动与病人交流,鼓励病人倾诉内心的情感,认真的引导患者释放内心的压抑,使患者对护士产生由衷的信任。主动与我们聊天,使病人掌握一些应对心理障碍的技巧,如听音乐,看小说等,使病人保持愉悦的心情。

3.2.2开展关于乙肝疾病知识的培训活动。护士在进行以乙肝疾病知识培训的同时,对患者讲解有关乙肝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自身的疾病根源,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隐患,引导患者主动参与到疾病知识培训课程中,同时使她们认识到乙肝病毒对自身的危害,日常生活中改善其不良习惯,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体检治疗,使他们认识到疾病通过系统正规治疗,一样能健康长寿。

3.2.3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护士不仅要扮演好患者心目中的家人角色,而且要履行整理病房的职责,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来采取安抚患者的措施,例如播放音乐、阅读书籍、观看电影等方式,增加与患者的交流机会。同时注重对病房环境的整理工作,室内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清新,保持床单元整洁,使患者真正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3.2.4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乙肝病毒携带者大多都性格内向,护理人员要多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节假日与同事,朋友出去郊游,充分释放压力,正确面对自己的疾病,消除其孤独与自卑感。

综上所述,通过观察分析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压力,采用心理护理方式来进行护理,效果显著,有利于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达到提升患者抗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郝春平.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7):84-85.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9月至2006年10月住院的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63.20±6.76)岁。60例患者均诊断: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大;肝功能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干预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62.20±8.67)岁;未干预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63.32±5.4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职业、受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及居住地等因素上相匹配,所有患者排除家族遗传史、精神病病史及其他疾病。

1.2 方法

1.2.1 化验检查 两组患者均常规检查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排除严重心肺疾病、糖尿病等代谢疾病。

1.2.2 干预内容 对干预组患者研究者实施如下干预:①认识偏差的心理干预: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让患者认识到消极情绪对疾病恢复的负面影响;②焦虑恐惧的心理干预:护士的言行举止做到沉着冷静,抢救及时,操作熟练,语言亲切温暖,举止端庄稳重,使患者感到有安全感,以尽快消除其焦虑恐惧情绪。对于患者的呕吐物、分泌物要及时清除,减少恶性刺激;介绍入院须知,病区环境及相关告知内容,使患者熟悉医院环境,消除陌生感;运用常用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治疗方法,如:音乐心理疗法,心理疏导疗法等,使患者心态平和,消除自身心理压力;③疾病压力的心理干预:护士及时与患者沟通,生活上给予关照,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精神上给予安慰和关心,解除患者因病情重,预后差,患病给家庭带来经济影响,社会角色平衡失调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及护理外,不做心理护理,不进行访谈,整个操作过程由同一研究人员完成。

1.2.3 调查方法 统一发放SCL-90自评量表[4,5],由患者独立完成自评问卷。SCL-90量表共列出90个症状,分5级评分(1分~5分),无任何症状者为90分,90个项目划分为10大类, 由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10个因子构成,总分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其变化反映病情演变,因子分反映有关症状群的特点及治疗后变化。两次测评间隔时间为1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根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检查过程中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干预组SCL-90的躯体化症状评分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最后阶段,晚期由于门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侧支循环曲张、破裂引起出血。多数表现为起病急,出血量多,自觉症状明显,患者表现为极度的不安、恐惧、焦虑、抑郁、无助,以及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愤怒,有的甚至情绪低落,不愿很好的接受治疗、配合治疗[1-4]。进行心理干预是为了减轻此类患者的心理压力,稳定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挽救生命,提高其生存质量。

本实验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给患者热情、诚挚、关心体贴的护理服务。言行上,感情上走近患者,了解患者有关情况,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获得信任感。通过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通过相关医学知识教育,相关病例的示范作用正向引导患者认同疾病,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解除心理障碍,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同时护士与患者交流时,鼓励患者将情绪公开化,让患者认识到消极情绪对疾病恢复的负面影响,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干预组干预前后心理、行为诸指标的变化提示:心理干预既能改善患者的情绪,也能改善其应对能力。

SCL-90共分90个单项并综合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9个因素。国内学者通过长期研究制定了SCL-90国内常模标准,并通过与常模数值的数据化分析,测评患者心理状态,保证了患者心理分析的数据化可靠性,通过评比确认了量表的可信度及效度值均超过90%[5-6]。SCL-90量表显示两组患者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因素的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比较显示心理干预极好的消除了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强迫、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改善了饮食睡眠,同时也证实了强迫、焦虑和抑郁会加重治疗过程中的不适症状,如腹痛、恶心、头晕,心慌等。 由此可见积极开展心理干预治疗,打破恶性循环,是十分必要的。治疗应以增强信心、解除焦虑、抑郁,纠正强迫、饮食睡眠症状为目的。

将心理干预纳入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规护理有助于提高肝硬化上消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促进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心理健康有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Volicer BJ. Hospital stress and patient reports of pain and physical status. J Human Stress,1978,4(2):28-37.

[2] Strain JJ. Psychological reaction to chronic medical illness. Psychiatre Q,1979, 51(3): 173-183.

[3] Primeau F. Post-stroke depression: a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an J Psychiatry,1988,33(8):757-765.

[4] Popkin MK, Callies AI, Lenta RD, et al. Prevalence of major depression, simple phobia, and other psychiatric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long-standing type I diabetes mellitus. Arch Gen Psychiatry, 1988,45(1):64-68.

篇10

[关键词] 中医;七情学说;大学生心理疾患;相关性;预防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4-53-02

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2.6%的大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预防及治疗是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措施,如何运用中医七情学说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疾患进行干预和治疗,仍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深入研究中医七情学说对大学生心理疾患在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指导作用,无疑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

1七情学说理论的主要内容

1.1七情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为主要状态的情感反应,属于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素问・天元纪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藏精化气生神,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而产生各种情绪活动,神动于内,情志现于外。《黄帝内经》指出,在正常范围内,七情对人体健康无多大影响,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正常而有节制的心理刺激可畅达气机,疏通血络,调节脏腑。

1.2七情致病的原因

突然剧烈的精神创伤或反复持久的不良情绪刺激,超过了机体的耐受阈值,便会使气血逆乱,脏腑失调,既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又可致使病情加重恶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指出:“或由于有所大怒、大喜、大惊,以致失神之为患也。”

1.3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可影响脏腑气机,《素问・举痛论》概括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七情致病不仅可引起痿证、瘰疬等表现为躯体疾患的心身疾病,还常可导致癫狂、惊悸等表现为精神失常为主的精神病。如《灵枢・本神》“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乱”,“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另外,七情致病往往伤及心、肝、脾等脏器。伤于心,虚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实则哭笑无常,狂妄躁动。伤于肝则气机不利胸胁胀闷,精神抑郁,性情急躁;或有脘腹不适,嗳气、太息,月经不调,两乳胀痛,咽中梗塞等;伤于脾则脾失健运不欲饮食,四肢倦怠,心下痞满,大便不实。

2七情与大学生心理疾患的相关性

2.1人际交往困惑

大学充满挑战和竞争,大学生对大学校园里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出现交往压力与交往恐惧,表现为焦虑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等症状。甚至自我封闭、拒绝交往,陷入深深的孤独感与自卑感中。这类心理问题可以认为属于中医七情的“思”“忧”“恐”等范畴,由于思虑不解,忧愁未遣,恐伤肾“志乱”,气机不畅,情绪低落,心神沮丧,易诱发抑郁症、失眠、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病等心理疾患。

2.2学业期望不理想

有的大学生成就动机过强,急于取得成就并超过他人,所树立的抱负与期望大大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潜力,特别企盼成功,非常害怕失败,欲速则不达,给心理上造成很大压力。这类心理问题可以认为属于中医七情的“忧”“悲”“恐”“惊”等范畴,悲忧则气机调节失调,肺失清肃,恐惊则易致肾失所藏,坐卧不宁,心神沮丧,易诱发强迫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癔病等心理疾患[1]。

2.3 恋爱心理困惑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爱和被爱缺乏正确理解。一旦失恋或情感受挫,便不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有关资料表明,大学生中自杀的75%以上是由于失恋或情感受挫造成的,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大学生的这类心理疾患可以认为属于中医七情的“喜”“悲”“思”“忧”“怒”等范畴,过喜则易心气涣散,心神不安,神志恍惚,悲忧皆因所思不遂,易致气机调节失常,情绪低落,暴怒则疏泄太过,肝气上逆扰动心神,甚或气机郁闭阻滞,常易诱发抑郁症、癫狂、自杀倾向、情感性精神病等心理疾患。

2.4抑郁自卑心理

部分大学生家境一般或贫困,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重,与人交往时总觉得低人一等,对别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和猜疑;有的甚至走向极端,以伤害自己和他人来平衡自己痛苦的内心,若不及时疏导和干预,极易造成严重后果,个人也易由一般的心理问题发展成精神疾病。这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属于中医七情的“忧”“悲”“怒”等范畴,悲忧则气机失常,情绪低沉,怒则疏泄太过,肝气上逆扰动心神,甚或气机郁闭阻滞,常易诱发抑郁症、自杀倾向、暴力犯罪、偏执性精神病等心理疾患。

2.5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人格缺失

不良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甚至走上歧途[2]。大学生的这类心理问题可以认为属于中医七情的“喜”“忧”“思”等范畴,过喜易致心气涣散,忧则伤肺,致气积聚,心神沮丧,所思不遂则致气结,气机郁结不畅,常易诱发强迫症、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癫狂等心理疾患。

2.6自我认识失调

极少数大学生企图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出现抑郁、苦闷、消沉颓废等不良心理,或耽于玩乐、放纵,以此发泄对现实的不满,麻痹自己的心灵,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这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认为属于中医七情的“忧”“悲”等范畴,悲忧易致气消沉,精神涣散沮丧,忧郁烦躁、心情沮丧,常易诱发抑郁症、自杀倾向、失眠、偏执性精神病等心理疾患。

2.7就业择业困难导致的心理焦虑、抑郁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市场不景气,大学生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对于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成了他们心头的一座大山。日益增加的压力造成了他们的恐惧与焦虑,由此导致这部分人对处境感到无能为力,对生活失去信心。这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属于中医七情的“恐”“忧”“悲”等范畴,悲忧皆因所思不遂,压力倍增,而致气机调节失常,精神沮丧;恐则气下,肾失所藏,心神不宁,惊慌失措,常易诱发抑郁症、自杀倾向、失眠、脏躁、癔病等心理疾患[3]。

3七情致病的心理治疗方法

3.1以情胜情,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疗法,创自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均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胜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4]。可见,“情志相胜”的基本精神,就是有意识的采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去控制、调节因某种情志刺激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运用“以情胜情”疗法治疗情志因素所导致的病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刺激的强度。即治疗情志刺激要超过致病的情志因素,或采取突然的强大刺激,或采用不断的强大刺激。后者要超过前者,否则就达不到治疗的目的。但若用于治疗的情志刺激太过,又会引起新的疾病。二是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刺激方法,情志相胜法的理论依据是:人有七情,分属五脏,五脏与七情、五志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5]。但是,情志相胜疗法不能简单的按五行相克规律机械照搬,而是要以病理生理作为基础,灵活巧妙地加以运用。

3.2宽怀开导,调畅气机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把七情与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乱、气结等联系起来,指明气机逆乱是境遇情志致病的中介性病机。这类学生心理患者只有将内心隐讳之情倾吐出来,才能使其气机得以舒展。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治疗均要重视对他们的抚慰开导,宽其情怀,以达到调畅气机、病自愈之的目的。

3.3消除忧思,解除疑虑

惊吓、羞愧、怀疑、思虑等都是情志致病的主要根源,必须用消除忧思,解除忧虑的办法来治疗。可以给予病人一定的心理暗示,《素问・调经论》说:“按摩勿释,出针示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自乱。”这是暗示疗法的较早记载。暗示有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作为医疗上的暗示仅指有利于疾病痊愈的积极暗示。暗示既可来源于人,也可来自周围的环境。此外,对大学生患者的治疗应尽量避免由于言行不慎给他们带来的悲观消极的暗示。

3.4心理疗法与药物疗法相结合

七情致病往往不是单纯引起情志本身的症状,而是会造成相应器官的损伤,这就必须将心理疗法与药物疗法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中医学在辨证施治心身疾病方面,同样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调理气机脏腑是治疗心身疾病的基本法则。早期宜疏肝理气,调达心脾,如抑郁症、脏躁、失眠、神经衰弱、强迫症、癔病等都可用逍遥散、丹栀逍遥散、归脾汤、甘麦大枣汤、安神定志丸、越鞠丸等药。疾病迁延日久,由气及血,从而影响五脏,则须辨其病位、病性与虚实,根据其在气在血,偏寒偏热,及病及何脏而辨证施治,选方用药,方可奏效。

《黄帝内经》蕴涵的七情学说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形成了一套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与养生的系统体系,密切指导着临床实践。研究七情致病与大学生心理疾患的相关性及治疗,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心理问题高危学生进行主动的心理干预与中医药治疗,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秀.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成因与对策[J]. 现代预防医学,2007, 34(5):932-934.

[2] 舒为清,董强,曾琳.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江西煤炭科技,2008,30(1):6-7.

[3] 杨容青. 中医七情致病若干心理学因素探析[J]. 现代中医药远程教育,2006,4(4):206-208.

[4] 危玲. 《黄帝内经》“七情”学说浅析[J]. 现代中医药,2003,23(1):7-8.